唐铮夫妇墓志铭出炉

唐铮夫妇墓志铭出炉

一、唐郑居中夫妇墓志发覆(论文文献综述)

孔维京[1](2021)在《辽朝国家祭祀研究》文中指出国家祭祀作为王朝礼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功能。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祭祀习俗与中原农耕民族儒家汉礼是辽朝国家祭祀构成的两大来源。契丹建国前将天地万物作为崇祀对象,充满自然崇拜的原始宗教信仰。建国以后,随着辽朝“变家为国”的政权建设,阿保机在汉臣的帮助下,以“参酌国俗,与汉仪杂就之”为基本原则,初步拟定了本朝的国家祭祀礼仪。太宗时期,随着对幽云汉地的占据,中原王朝国家祭礼开始大规模出现在辽朝国家祭祀体系当中。圣宗以后,为适应新的政治环境,契丹传统祭祀习俗有所式微,国家祭祀体系得到进一步调整。辽朝在借鉴中原王朝国家祭祀制度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民族传统祭祀习俗,建立了一套“国俗”与“汉仪”相兼容的国家祭祀体系。在天地祭祀方面,辽朝既存在“事天敬神”的自然崇拜,也存在“上承天命”的政治观念。通过考辨,《辽史·礼志》“祭山仪”实质上是一种以木叶山为场所的天地祭祀仪式,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原王朝的郊祀大礼具有异曲同工之效。“祭山仪”所包含的“西向祭祀”“树木悬牲”“绕行祭祀”“抛盏烧饭”等核心要素,在北方游牧民族传统祭祀习俗中都基本可寻。在圣山祭祀方面,木叶山、黑山作为民族“圣山”,分别在契丹族群凝聚与辽朝政权构建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辽朝以木叶山信仰为基础,将天地祭祀、木叶山神祭祀、辽河神祭祀、白衣观音(家神)祭祀、始祖祭祀等集于一处,形成一种规模宏大的木叶山国家“祭祀圈”。在皇家宗庙祭祀方面,辽朝统治者在吸收和利用中原宗庙制度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建立起一套适应自身政治和社会形态的皇家宗庙祭祀体系。在此体系中,京庙、州庙与陵庙、陵寝祭祀相互补充,斡鲁朵“行宫庙”作为辽代特有的祖先祭祀形式,随捺钵四时迁徙,成为皇家宗庙祭祀的核心。在先圣先王祭祀方面,辽朝虽是以契丹族为统治者建立的北方游牧政权,其不但以“炎黄子孙”自诩,更以“中国”自居。辽朝君主一方面通过尊孔崇儒,立庙祀孔,以实现“道统”的认可,另一方面通过崇祀华夏帝王,以取得“治统”的继承性。总体来看,在辽朝国家祭祀体系的构成与运作中,“国俗”与“汉仪”相互交融。国家祭祀作为一种政治仪式,可以使政治权力形象地表现出来。辽朝君主通过国家祭祀的举行,不仅可以达到巩固王朝统治的目的,还可以借此塑造中国“正统”形象。此外,国家祭祀中心与政治中心的分离,不仅是辽朝政权构建的一大特色,也是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政权一种较为常见的国家政治形态。

赵艳[2](2021)在《唐咸通年间(861-874)墓志释文补正与典故语词考释》文中研究指明唐代墓志数量庞大,在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等领域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近年来,学界已经对唐代墓志给予了广泛的关注,各领域的研究成果颇丰。墓志释文整理是一项基础而重要的工作,只有正确释读墓志上的文字,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以唐咸通年间墓志爲研究对象,立足於前人的研究成果,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一)从释文校补的角度,对唐咸通年间墓志释文的疏漏不足之处进行补正。(二)从文字考释的角度,对唐咸通年间墓志中存在的疑难字进行考释。(三)从词汇学角度,对墓志中的典故词语进行考释。(四)对唐咸通年间墓志中出现的异体字进行收集整理,编成“唐咸通年间墓志异体字表”。结构上,本文分爲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相关研究成果、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説明。第二章“唐咸通年间墓志释文校补”,分爲“缺録校补”“误録校正”“失校举正”“标点勘误”四个部分。第三章“唐咸通年间墓志疑难字考释”,分爲“未释字考”“误释字考”两个部分。第四章“唐咸通年间墓志典故语词考释”,分爲“事典”“语典”“名典”三个部分。最後是“结语”,概括本文内容,总结本文所取得的成果和不足。

唐忠明[3](2020)在《中国古代宗室墓志义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宗室作为君权的延伸物,在中国古代历史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缘于宗室的特殊身份,自元潘昂霄《金石例》始,明王行《墓铭举例》、清郭麐《金石例补》、梁廷枏《金石称例》等金石义例学着作便已屡屡指出其墓志书写之特异,但今天看来,均琐碎支离、浅尝辄止且不堪实用。由此我们试图继承并变化运用传统金石义例学,重视通常多作单篇考史之用、而文学研究较少关注的宋后墓志,兼顾石本与集本,以极具特殊性的历代宗室墓志为研究对象。通过归纳墓志首题书写与相应文体形式变化、撰者选择与题署变化、内容所重与墓主形象嬗变、官方介入后的形式与风格演变等墓志书写之“例”,以反求其背后所涉社会变迁、时代心理、礼俗习惯、法律制度、文体演变等诸方面之“义”,便有别于古代金石义例学对星散零碎的墓志文例的简单罗列或仅就墓志书写规范的单纯总结与讨论。从宗室墓志石本形制书写演变来看,宗子墓志首题便经过了南北朝至宋代的官爵结合到明代职失爵显的书写变化。明宗室爵位称号的固定性和宗女“郡君”、“县君”、“乡君”称号的专属性在墓志首题书写中的呈现尤须注意。独树一帜的宗女墓志首题的特殊书写方式在南北朝后也越发鲜明。且北宋宗室墓志首题大量出现“墓记”、“追封记”、“石记”等文体称谓,而明代宗室墓志首题中则多见“圹志”,诸文体称谓下的宗室墓志在文本生成过程、文体形式和风格等方面也与常见的“墓志铭”相异。以墓志撰者而言,因官方奉敕撰写宗室墓志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翰林学士院设置后渐成制度化并一直延续至宋明时期,而官方撰文人员、机构和撰文对象选择随朝代更迭又经历数度变化,相应撰者题署亦呈现多样的演化过程。若着眼于宗室墓志序文内容书写变化,则牵涉宗子墓志内容所重由南北朝至唐代的功绩与事业转向宋明的德行与才学,宗室形象由唐及唐前着力塑造的“国之藩辅”到后来宋明时期极力遮蔽、美化的“名曰天枝,实为弃物”的演变,宗女或淑女或贤妇形象塑造中衬托手法的广泛使用等问题。文体形式与风格方面,自唐代翰林学士院设立后制度化的官方撰文方式则成为唐中叶后诸王墓志、大部分北宋宗室墓志、明代郡王以上宗室墓志篇幅短小、形式刻板单一、风格单调乏味的关键,并与非官方撰文的唐宗室墓志、南宋宗室墓志、明郡王以下宗室墓志相对自由灵活的形式和风格形成鲜明反差。这又涉及学界较少关注的墓志撰文对象、撰文机构和人员、素材来源、亲属参与、撰者态度立场、文体接受意识等方面均与众不同的官方撰文方式对宗室墓志文本生成所造成的影响。尝试以此对传统碑志文体研究中存在的诸般问题权作些微反拨,如文史学界重古而略今,重历史考证而轻视文体与文化。尤其是文学研究方面以常例为特例,视常识作新知,在忽视时代整体创作情况下而一味专注碑志大家与文章名家,重集本而轻石本,重内容而轻形制,着意于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的阐释分析而无视文本生成、传播与接受过程及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等等。

杨琼[4](2018)在《新出唐代诗人墓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新出唐代诗人墓志为研究对象,经广泛搜集、整理、校订,将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不仅对唐代重要的诗人墓志进行个案考订与解读,而且在总体考察诗人墓志基础上,对所呈现的群体特点和特殊现象进行了专题研究。尝试突破单纯的诗人文学作品解读模式,致力于还原唐代诗人原生的文学环境,揭示特定的文学现象,为以往未受关注或者存在争议的文学作品提供新的解读思路。本论文共六章,前三章为诗人墓志专题研究,后三章为诗人墓志个案研究。第一章,新出唐代大历诗人墓志研究。在整理得到新出大历诗人墓志二十三方的基础上,考证大历诗人的仕宦与交游,进而探讨当时复杂的政治局势中诗人的选择和心态,并以新出墓志观察大历时期的文学生态。第二章,新出唐代诗人鸳鸯墓志研究。在整理得到唐代诗人鸳鸯墓志48对97方的基础上,考察诗人鸳鸯墓志撰书者身份,如诗人为亡妻撰志、自撰墓志与亲友撰志等情况,并由鸳鸯墓志着重探讨唐代诗人的婚姻缔结和婚外关系、文化家族和文学传承、女性诗人与悼亡诗问题。第三章,新出诗人墓志与《丹阳集》研究。着重探讨《马挺墓志》与《丹阳集》相关问题,《蔡希周墓志》与《丹阳集》蔡氏兄弟的文学和书法,《包陈墓志》及其文学世家,并发掘新出墓志所见《丹阳集》诗人丁仙芝、申堂构的新材料。第四章,新出《韦瓘墓志》与《周秦行纪》研究。首先,通过《韦瓘墓志》考察了韦瓘的文学家世、科举经历、仕宦生涯、交游情况和文学成就,探讨韦瓘与牛李党争的关系。其次,因为韦瓘与牛李党争的关系也直接牵涉到唐代着名小说作品《周秦行纪》的作者问题。故而进一步对《周秦行纪》的作者进行辨证,认为《周秦行纪》是韦瓘托名牛僧孺所作的说法缺乏依据,极有可能就是牛僧孺本人所作。这是由考索新出诗人墓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诗人作品的关联研究。第五章,新出《崔尚墓志》与《唐桐柏观碑》研究。以《崔尚墓志》为中心,结合新出的几方崔尚撰写的墓志,全面梳理了崔尚的家世、仕宦和文学创作,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崔尚所撰《唐桐柏观碑》的流传轨迹、撰文时间、道教内涵、书法和文学价值,并纠正了以往学者以该碑文考订崔尚的生平的讹误。第六章,新出《韦元甫墓志》与《木兰歌》研究。以《韦元甫墓志》为中心,印证传世文献考订韦元甫的家世和仕宦情况,在此基础上,对韦元甫撰《木兰歌》进行了辨析。

胡可先,杨琼[5](2016)在《新出土唐代诗人墓志叙录》文中研究说明新出土唐代墓志超过万方,其中诗人墓志,我们共搜集到121方。这些墓志是唐代文学史研究得以凭借的最有价值的原始资料和实物载体。对于这些墓志,我们进行全面的整理,以成《新出土唐代诗人墓志校证》一书。现将其中叙录部分先行刊出,内容主要是叙述墓志的形制、志主的简况、文献的着录、收藏的地点、研究的成果等。

龙成松[6](2016)在《中古胡姓家族研究 ——以族源、地域、文化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中古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还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辉煌时期。不少出身北方民族的胡姓家族,贯穿于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宗教、艺术、文学等领域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自身的兴起、发展、蜕变过程,即是一部微观的民族史和文化史,这即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绪论是对论题范围、研究回顾以及研究旨趣的概述,其中重点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是为全文的总纲。绪论之外分为族源研究、地域研究、文化研究三个部分、十个章节展开。这三个板块的设计,是据于胡姓家族研究成果的提炼以及胡姓家族之间内在联系的总结。其中族源研究部分主要关注胡、汉融合中相关认同因子嬗变的问题,如族源追溯、姓源神话、郡望攀附、谱系建构等,希望借助中古时期胡姓家族的个案以及一些微观情景的剖析,深入探讨胡、汉融合过程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地域研究部分重点在胡姓家族的融入汉人地方社会进程中的诸问题,包括胡姓家族内部结构的凝聚和分化,地域分布、聚居,地方认同等,而粟特后裔会稽康希铣家族正好提供了剖析胡姓家族地方社会的经典案例。在前面两个部分的基础上,文化研究部分选取了宗教、族群文化、经学、文学四个方面的家族案例,点、面结合,试着勾勒中古胡姓家族的文化群像,概观地认识这一群体在中古文化史上的影响。族源研究部分包括三章内容。第一章是对胡姓家族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关系的考察。族源叙事广泛存在于人物传记、碑志、谱牒等文献中,而胡姓家族族源叙事呈现出三种主要类型:居边、封边型;避地、没蕃型;因官、出使型。这三类模式化的族源叙事,各有其历史的渊源及现实的背景,而皆与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有关。胡姓家族的族源叙事在结构上呈现出回环、分支、层递三种主要特征,也渊源于古代经典民族叙事文本。通过中古时期碑志文献中“五帝”族源的统计,我们发现胡、汉之间的族源追溯各有特点,而“黄帝”认同的形成与北朝时期胡姓家族普遍攀附“黄帝”的“倒逼”作用有关,这是中古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原理。第二章是对胡姓家族谱系建构的研究,其一、二、三节概述了胡姓家族谱系文本的基本类型,传播、接受情况,以及谱系建构在胡、汉族群认同中的意义,重点分析了胡、汉谱系伪冒的问题。第四节窦氏家族谱系文本层累的个案研究,梳理了中古时期鲜卑窦氏谱系嫁接到汉人窦氏的过程。第五节独孤及的家族谱系建构个案分析,则从独孤及的文化心态和盛唐时期复古主义潮流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独孤通理灵表》这一重要独孤氏谱系文本的内涵。第三章是对《氏族论》的研究。《氏族论》是中国古代谱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古时期胡、汉氏族问题在理论上的集大成之作,是胡姓家族研究的理论指南。本章在前人基础上,对于该文的作者、史源、理论渊源等问题作了重新考订。《氏族论》原本依托韦述、柳芳等人修撰《唐书》“氏族志”而存在,其内容来源于韦述的谱学着作,在编入《唐书》时柳芳可能作了增补,遂留下了龃龉的痕迹,可以据此复原其文本形态。该文所宣扬的氏族理论,很大程度上源于《隋书·经籍志》谱牒类叙录,但渐染了天宝时期复古主义潮流的氏族理想。地域研究部分包括两章内容,其中第四章为总论中古时期胡姓家族的地方化过程。第一节围绕胡姓家族的“房”和“郡望”发育两大问题展开。胡姓家族“房”的萌芽,说明家族形态、结构发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胡姓家族郡望的诞生,表明他们地方化程度的加深。本节通过对主要胡姓郡望分布历时、共时演变的分析,勾勒出了中古时期胡姓家族地方化的一些整体特征。胡姓家族的地方化,向上表现为京邑的规模聚居,向下表现为乡村世界的零星活动,本章第二节以唐代两京长安和洛阳的胡姓家族分布为例,基于笔者设计的唐两京胡姓家族宅第分布数据库,通过宅第的共时、历时分布规律,对胡姓家族在两京的聚居和分化情况作了总体的概括。其中窦氏、于氏家族的个案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家族聚居和分化的规律。第三节转向乡里村落世界,对中古时期胡姓家族的地方活动作了钩沉。因为族群文化特征的不同,西域系和鲜卑系胡姓家族的地方进程不同步,侧重也不同。本节重点描述了西域胡人如何从蒙着浓厚族群性色彩的聚落转变成地方家族的过程,以及过程中他们“乡里意识”的变迁。胡姓家族的地方化过程,不乏诗意的描绘,本章第四节即是对胡姓家族“双家制”与“双城记”诗意生活剪影的论述。“双家制”生活围绕园林、别业、池馆等展开,而游乐行赏、文人雅集、宗教需求是其主要的内容。胡姓家族双家生活的“诗意栖息”,表明他们已从文化上贴近了地方社会。地方认同在胡、汉之间得到双向展开,这是本章第五节所关注的主题。胡姓家族地域认同产生一个重要指标为乡土情结,这从穆宁和白居易的乡里意识可以看出。祖茔也是地域认同的重要因素,从族群互动原理看,孝文帝以来胡姓家族聚葬洛阳的运动,一定程度上“倒逼”了汉人归葬洛阳的潮流。汉人地方社会对胡姓家族的认同和反馈,则通过地方知识和文本(地方志、地方传说、祠祀系统、文学书写等)传播。本文第五章,运用胡姓家族地方化的相关原理,对会稽康氏家族作了个案研究。康氏会稽望的所指,荣新江先生有异见,本文结合康氏郡望的演变规律和康希铣家族的地方文化遗迹,提出了一种新解。会稽康希铣家族是唐代前、中期非常有影响的粟特族裔文化世家,文中重点阐述了其家学渊源和主要成就。文化研究部分包括一章总论和四章个案研究。胡姓家族的族群出身及社会背景,决定了他们不同于汉人的文化习得过程,本文第六章即是相关问题的总述,其中重点介绍了与文学相关的一些微观情景在胡姓家族文化身份转型中的意义,以为后面四个案例研究张本。文化的外延很广,本部分的后四章,从宗教、民族文化、经学和文学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侯莫陈琰、王硅、何妥、于邺四个胡姓家族作为案例研究。敦煌所出侯莫陈琰所撰《顿悟真宗要诀》,是禅宗北宗早期重要文献。传世文献和近年新出石刻、墓志揭示了北朝以来莫陈氏族人佛教信仰的渊源,而侯莫陈琰家族与萧岿、徐彦伯、徐浩、汤贲家族的联姻,也贯串着宗教的因子。通过对辑本《元和姓纂》候莫陈氏改姓陈氏条所载内容的辨误,我们推测唐代着名画家陈闳出自候莫陈氏,而陈闳所画《六祖禅师像》推崇北宗,正好契合候莫陈琰《顿悟真宗要诀》北宗禅法的统系,是其家世信仰的延续。王琏是唐初着名的文儒,但史载其祭祀祖先“不营私庙”,有违礼法。考王琏家世出于乌丸,而包括乌丸在内的中古、近世东北民族,深受萨满文化影响,祭祀特征迥异汉人。王珪不营私庙正是遗传了家世民族文化之因子并熏习关中萨满教文化的结果。与王珪同出乌丸王神念的唐玄宗王皇后一系,也存在萨满教信仰的痕迹,可以作为对照。何妥是中古经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留下了不少《易》、《礼》、《乐》相关论着,同时还有一些富有特色的诗文,史传和新出敦煌史料可证其出于西域胡人。因为家世“异域之血”而生平、学养兼擅南北,所以何妥的经学思想表现出某种特异性,这为经学史的书写提供了一种民族学的视角。何妥一生最大的争议是开皇议乐中被诬为“佞人”,但通过相关史料的辨析,本文中我们将为他“翻案”,重塑其杰出胡姓经学家的形象。河南于氏家族是中古时期少见的胡姓士族和文学世家,其中于武陵、于邺生平的纠缠和诗集的互见重出,是文学史上一个难题。新出崔特夫人于氏墓志,揭示了诗人于邺家世的重要信息,缝合了其家族谱系,这是辨清于武陵、于邺生平的重要史料。结合二人可靠的生平事迹,通过二人诗集版本的排查比对,可以厘清二人诗歌互见重出的问题,一定程度上还原二人诗集的原貌。上述四个案例中,我们并不强调胡姓家族自身单一的文化因子,而希望借助婚姻关系、政治关系、地域熏习等联系,将胡、汉文化整合在一起,这是本文以“共同体”取代民族融合叙事观念的集中体现。

赵欣[7](2016)在《《宋史·艺文志补》着录部分小说集解》文中认为清倪灿撰、卢文诏补《宋史·艺文志补》子部小说类着录小说作品共四十五部,这些作品是研究宋代及宋元之间小说的重要对象。然而这四十五部作品保存得并不完整,部分小说已经散佚很久,相关载述十分零散,学界系统研究成果有限。本文选取《宋史·艺文志补》所着录的四十一部小说作品为对象,展开最基础、最基本的资料收集、整理研究。本文以作品为单位,按《宋史·艺文志补》着录的顺序,对1949年以前有关作者、作品的记载、评论等文献资料进行了全面、系统收集、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尽本人学力对作者生平、成书情况等进行了梳理、考辨,最终以按语的形式呈现于每篇之末。所收各条资料,按着者出生时代先后顺序排列,并标明文献出处;力求准确、完善。所撰各篇按语,主要包括作者生平、成书年代、主体内容、版本源流、传播情况以及对作家、作品的基本评论等内容,反映了笔者对各作家、作品的初步研究与认识。本文研究的四十一部小说作品是:《珩璜新论》、《麟书》、《陶朱新录》、《杨公笔录》、《夷坚支志》、《夷坚三志》、杨万里《挥麈录》、王明清《挥麈录》系列、《玉照新志》、《烟波图》、《野客丛书》、《芦浦笔记》、《绍陶录》、《猗觉寮杂记》、《北窗炙蜾录》、《蒙斋笔谈》、《鹤林玉露》、《寓简》、《肯綮录》、《爱日斋丛抄》、《坦斋笔衡》、《宜斋野乘》、《深雪偶谈》、《白獭髓》、《藏一话腴》、《清夜录》、《吹剑录》、《行营杂录》、《耆旧续闻》、《洞天清禄》、《月河所闻》、《闲窗括异志》、《贵耳集》、《芥隐笔记》、《随隐漫录》、《林下偶谈》、《醉翁谈录》、《枫窗小牍》、《识遗》、《类编夷坚志》、《儒林公议》。

胡可先,杨琼[8](2015)在《21世纪出土文献与唐诗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唐代文学以唐诗最为繁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唐诗研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对唐诗研究的高度推重一度使传世文献被利用殆尽。与此同时,自宋代以来,以墓志、碑刻为代表的石刻史料文献不断出土,经过历代学者的收集与整理,已逐渐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资料库。21世纪更是考古发现的鼎盛时期,新出土的石刻文献数

胡可先,杨琼[9](2015)在《21世纪出土文献与唐诗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唐代文学以唐诗最为繁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唐诗研究一直是学术研究的热门领域。对唐诗研究的高度推重一度使传世文献被利用殆尽。与此同时,自宋代以来,以墓志、碑刻为代表的石刻史料文献不断出土,经过历代学者的收集与整理,已逐渐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资料库。21世纪更是考古发现的鼎盛时期,新出土的石刻文献数

吴炯炯[10](2012)在《新刊唐代墓志所见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刊唐代墓志数量巨大,爲我们阴展隋唐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新材料的发现拓宽了隋唐史研究的视野和领域,极大地推勤了中国中古研究的进程。唐代墓志作爲久埋地下且爲富时人所作的石刻文献,兼具原始性和可靠性。中古时期重门第宗法,墓志更是祥细记载了志主的家族世系、历官婚媾等情况。在中古姓氏害类文献傅世稀少的今天,唐志中的这类资料是我们研究中古时期家族世系的重要原始素材之一,可以大量地补史志之阙。通过搜集近年来新刊怖唐代墓志文献,从中辑录、整理有关家族世系的那部份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封比有阴中古家族世系最重要的雨部姓氏害,《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主要选择在《新唐害·宰相世系表》中有而今本《元和姓纂》无的那部分家族世系进行考订,尤其是崔、卢、李、郸、王等畏期活跃在中古社会的各个领域的高门大族,其研究意思显而易见。唐代三百年间,因爲很多重要的人物都出任遇地方行政畏官,所以理清唐代地方行政畏官的编年,封我们考察唐代着名人物的行年,着名文学作品的年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等等多有裨益,因此《唐刺史考全编》成为富代唐代文史研究者必备的工具害之一,学术意羲重大。新近刊怖的唐代墓志中蕴含着丰富的唐代地方行政畏官相阴资料,也是《全编》作者不及获见的,封其进行蒐集、整理有助於增补和修订相关条目,从而使唐代各地方牧守的编年更加清晰,考出更多的刺史,甚至可以藉助行政畏官的任免等情况,更好的考察唐代地方行政的置废物。目前学界封墓志的研究主要分爲单纯的罩方墓志考证和以新刊墓志资料爲中心造行主题研究雨种,各有优劣,最後的两则个案正是封这雨种研究方式造行的一点初步尝试。近年来中古墓志的大量出土和刊怖,猫如常初的敦煌西域文献,已逐渐成爲一时间研究风气之所在,而依托新刊墓志新资料而展阴的研究已经成爲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充满活力的一翼。

二、唐郑居中夫妇墓志发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郑居中夫妇墓志发覆(论文提纲范文)

(1)辽朝国家祭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指导教师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指导小组对博士论文的评阅意见
答辩决议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与反思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辽朝国家祭祀体系的形成与演变
    第一节 辽初国家祭祀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辽中期以后国家祭祀体系的调整
第二章 天地祭祀
    第一节 辽朝社会的天地信仰
        一、“事天敬神”的自然崇拜
        二、“上承天命”的天命观
    第二节 天地祭祀的仪式
        一、木叶山合祀天地的仪式
        二、“燔柴”告天仪
    第三节 天地祭祀活动分析
        一、祭祀原因
        二、祭祀频次
        三、祭祀用牲
第三章 圣山祭祀
    第一节 黑山祭祀
        一、黑山地望及得名
        二、黑山祭祀的仪式
        三、崇祀黑山的原因
    第二节 木叶山国家“祭祀圈”
        一、木叶山信仰与契丹始祖传说
        二、木叶山国家“祭祀圈”的构成
    第三节 黑山、木叶山祭祀与辽朝政权构建
        一、从黑山到木叶山:早期契丹族群聚合的路径
        二、“帝、后二族共治”与木叶山历史记忆的重构
第四章 皇家宗庙祭祀
    第一节 皇家宗庙的庙制
        一、中京万寿殿之“七庙”
        二、柴册仪中的“七庙”
    第二节 皇家宗庙的祭祀形式
        一、京庙与州庙
        二、“行宫庙”
        三、陵庙与陵寝
第五章 先圣先王祭祀
    第一节 孔庙祭祀
        一、孔庙建置
        二、孔庙“释奠礼”
    第二节 先代帝王祭祀
        一、自称“炎黄子孙”
        二、崇祀先代帝王
第六章 辽朝国家祭祀的特点
    第一节 “国俗”“汉仪”相互交融
    第二节 国家祭祀中心与都城分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辽朝天地祭祀活动统计表
附录二 辽朝木叶山、黑山祭祀活动统计表
附录三 辽朝祭祖活动统计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2)唐咸通年间(861-874)墓志释文补正与典故语词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简介
    1.2 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唐咸通年间墓志释文校补
    2.1 缺録校补
    2.2 误録校正
    2.3 失校举正
    2.4 标点勘误
第三章 唐咸通年间墓志疑难字考释
    3.1 未释字考
    3.2 误释字考
第四章 唐咸通年间典故语词考释
    4.1 事典
    4.2 语典
    4.3 名典
结语
徵引文献
参考文献
附録 唐咸通年间墓志异体字表
致谢

(3)中国古代宗室墓志义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宗室墓志文研究现状
        (二)对已有研究之简评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金石义例学与宗室墓志
    一、“义例”释义
    二、传统金石义例学与宗室墓志
        (一)由“义”定“例”
        (二)相关着作与宗室墓志
    三、当代金石义例学与宗室墓志
        (一)就“例”求“义”
        (二)亟待重视的宋后宗室墓志
第二章 首题研究
    一、南北朝至宋代宗室墓志首题中职与爵的书写
    二、“职失而爵显”的明代宗室墓志首题
        (一)宗室爵位称号的固定性
        (二)宗女爵位称号的专属性:郡君、县君、乡君
    三、独树一帜的历代宗女墓志首题
    四、宗室墓志首题文体称谓变化及相应文体形式
        (一)“墓志铭”类
        (二)墓记、追封记、石记
        (三)圹志
第三章 撰者研究
    一、官方撰文撰者选择的时代变化
        (一)中唐前临时受诏的文官
        (二)唐宋之翰林学士
        (三)明之翰林院
    二、官方撰文撰、书人的题署变化
        (一)无题署到题署渐成惯例
        (二)无题署与单属撰文机构并行
第四章 墓志内容与墓主形象演变及原因探析
    一、内容变化与墓主形象演变
        (一)强调功业与“藩辅”形象塑造
        (二)赞颂德才与“弃物”形象的美化与遮蔽
        (三)宗女重德与衬托手法的运用
    二、时代精神变迁与宗室墓志
        (一)立功
        (二)立德与立言
    三、宗室政策、宗室际遇与墓志书写
        (一)南北朝至唐代宗室
        (二)玄宗先天后唐代诸王
        (三)两宋宗室
        (四)明代宗室
    四、宗室形象认同变化与墓志书写
        (一)南北朝至唐代:既属“天潢”,又为“藩辅”
        (二)南宋:宗室士大夫
        (三)北宋与明代:“名曰天潢,实为弃物”
    五、文体发展与文体特性的作用
        (一)单一标识目的到与颂扬目的相结合
        (二)重在标识的官方撰文
        (三)警劝意识的掺入
第五章 官方介入后的墓志形式与风格演变及其原因探析
    一、官方撰文的特殊形式与风格
        (一)南北朝至唐代宗室墓志
        (二)北宋与明代宗室墓志
    二、制度化的官方撰文方式与墓志撰写
        (一)制度化撰文阶段
        (二)固定撰文机构和撰文人员
        (三)素材缺乏对墓志义例之影响
        (四)亲属参与途径被切断
    三、撰者角色与文体接受意识
        (一)撰者缺失的客观之文
        (二)文体接受意识的消退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魏晋南北朝宗室墓志一览表》
    附录二 :《唐代宗室墓志一览表》
    附录三 :《宋代宗室墓志一览表》
    附录四 :《明代宗室墓志一览表》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4)新出唐代诗人墓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新出唐代诗人墓志的范围界定
    二、新出唐代诗人墓志价值论衡
    三、学术史回顾
    四、主要论题
    五、研究方法
    六、唐代诗人墓志研究的空间拓展
第一章 新出唐代大历诗人墓志研究
    第一节 新出大历诗人墓志概览
    第二节 新出墓志所见大历诗人交游考索
    第三节 大历诗人群体的交游特征
        一、诗人交游与文人显宦
        二、诗人交游与北人南迁
        三、北人南迁与文人入幕
        四、大历诗人的家族与婚姻
    第四节 新出墓志所见大历诗人的仕宦与心态
        一、战火纷乱与仕宦选择
        二、仕途忧患与文人心态
    第五节 从新出墓志观察大历时期的文学生态
        一、方镇使府的变革和江南文学的兴盛
        二、文学话语的更替与京城诗风的过渡
第二章 新出唐代诗人鸳鸯墓志研究
    第一节 新出唐代诗人鸳鸯墓志概况
    第二节 诗人鸳鸯墓志撰书者考察
        一、丈夫为亡妻撰志
        二、亲友撰志
        三、自撰墓志
    第三节 诗人鸳鸯墓志中的夫妻关系
        一、妇德妇道的强调
        二、日常生活的叙说
        三、婚姻缔结与婚外关系书写
    第四节 诗人鸳鸯墓志与家族研究
        一、诗人鸳鸯墓志所见家族联姻
        二、诗人鸳鸯墓志所见家族教育
    第五节 诗人鸳鸯墓志的文学意义
        一、鸳鸯墓志与诗人事迹的补充
        二、鸳鸯墓志所见女性诗人
        三、诗人鸳鸯墓志与悼亡诗
第三章 新出诗人墓志与《丹阳集》
    第一节 《马挺墓志》与《丹阳集》相关问题
        一、马挺非马怀素之弟
        二、马挺的仕历
        三、马挺的文学成就
    第二节 《蔡希周墓志》与《丹阳集》蔡氏兄弟
        一、蔡希周的家世和事迹
        二、蔡希寂的文学和书法
        三、蔡希逸的行第问题
    第三节 《包陈墓志》与包融事迹
        一、包融之官职
        二、包融之文学世家
    第四节 新出墓志所见《丹阳集》诗人丁仙芝、申堂构
        一、丁仙芝
        二、申堂构
第四章 新出《韦瓘墓志》与《周秦行纪》
    第一节 《韦瓘墓志》考论
        一、韦瓘墓志释文
        二、韦瓘文学家世发微
        三、韦瓘的文学成就和文学交游
        四、韦瓘墓志的科举内涵
        五、韦瓘的仕宦经历
        六、韦瓘与牛李党争
    第二节 《周秦行纪》作者辨证
        一、《周秦行纪》的着录与“韦瓘说”辨析
        二、《周秦行纪》与《周秦行纪论》《牛羊日历》《续牛羊日历》
        三、牛僧孺作《周秦行纪》的可能性
第五章 新出《崔尚墓志》与《唐桐柏观碑》
    第一节 《崔尚墓志》考论
        一、《崔尚墓志》释文
        二、崔尚的文学家世
        三、崔尚的仕宦经历
        四、崔尚的文学创作和文学交往
    第二节 崔尚撰《唐桐柏观碑》考论
        一、《唐桐柏观碑》的流传轨迹
        二、《唐桐柏观碑》的书法价值
        三、《唐桐柏观碑》的道教内涵
        四、《唐桐柏观碑》的文学价值
第六章 新出《韦元甫墓志》与《木兰歌》
    第一节 新出土《韦元甫墓志》考论
        一、《韦元甫墓志》释文
        二、韦元甫的家世
        三、韦元甫的仕宦经历与交游
        四、墓志撰书者
    第二节 韦元甫与《木兰歌》
        一、《木兰歌》的三种文本
        二、韦元甫撰《木兰歌》辨析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新世纪出土文献与唐诗研究综述
附录二 唐代诗人墓志编年简表
作者简历

(6)中古胡姓家族研究 ——以族源、地域、文化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题释义
        一、关于胡姓
        二、关于中古与家族
    第二节 研究回顾
        一、族源识别与族属考订
        二、胡姓群体综合研究
        三、胡姓家族案例研究
        四、社会史与胡姓家族研究
        五、宗教、艺术的研究
        六、文学研究
        七、考古、出土文献研究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取向
        一、以胡汉之间为分野
        二、以“共同体”为串联
        三、以族源、地域与文化为鼎足
        四、诗史互证——以文学为旨归
第一部分 胡姓家族族源研究
    第一章 中古胡姓家族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
        第一节 胡姓家族族源叙事的基本类型及其渊源
        一、居边、封边型
        二、避地、没蕃型
        三、因官、出使型
        第二节 胡姓家族族源叙事的结构性特征及其渊源
        一、“放逐——回归”与回环结构
        二、“降居”与分支结构
        三、“服制”与层递结构
        四、结构性族源叙事与胡姓家族的族属判断
        第三节 胡姓家族族源叙事与民族认同
        一、获得华夏族源与成为华夏的合法性
        二、碑志中的“五帝”族源与认同变迁
        三、唐代胡汉共同体的形成
    第二章 胡姓家族谱系建构与族群认同
        第一节 谱系建构的一般规律和形态
        一、谱系重建
        二、世系嫁接
        三、联宗与排行攀附
        四、世系建构的“原型”
        第二节 世系建构的文本类型及其传播接受
        一、世系文本的类型
        二、世系文本的传播过程
        第三节 胡姓家族谱系建构的族群认同意义
        一、关于谱系建构的性质
        二、世系建构的认同意义
        三、两组微观视角——同姓胡汉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四节 窦氏家族世系建构与文本层累
        一、河南窦氏世系伪冒的文本层累过程
        二、窦氏家族世系建构“原型”考辨
        第五节 独孤及的家族谱系建构与文化心态
        一、独孤氏家族谱系的版本
        二、独孤及家族谱系建构的史料渊源
        三、独孤及家族谱系建构的构思过程与文化心态
    第三章 谱牒与胡汉之争——以《氏族论》为中心
        第一节 《氏族论》与《唐书》的关系
        一、《氏族论》与《唐历》
        二、《唐书》之编纂过程
        三、《唐书》之内容
        四、《唐书》之体例与“氏族志”
        五、《唐书》“氏族志”之谱学背景
        第二节 韦述之谱学与《氏族论》
        一、韦述《百家类例》
        二、韦述《国朝宰相甲族》
        第三节 《氏族论》内容辨析
        一、《氏族论》与《隋书》谱牒类文献叙录之关系
        二、一些关键词的辨析
        第四节 《氏族论》文本层累“复原”
第二部分 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
    第四章 胡姓家族的地方化过程
        第一节 胡姓家族的内部扩张与地域分化
        一、胡姓家族的“房”
        二、胡姓家族郡望发育
        第二节 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长安与洛阳
        一、两京人口来源的族群性
        二、两京人口规划与胡汉体制
        三、唐两京胡姓家族宅第分布规律
        第三节 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乡里视角
        一、北朝时期的部族与地方社会
        二、隋唐时期的胡姓家族与地方社会
        第四节 文学剪影中的园林别业与“双家制”
        一、双家制的渊源及功能区分
        二、园林别业与行赏游乐
        三、山池别馆与文人雅集
        四、双家制与宗教生活
        第五节 胡姓家族与地域认同
        一、胡姓家族地方归属感的形成
        二、地方认同的深化与地方记忆的形成
    第五章 中古会稽康氏家族研究
        第一节 康氏籍贯的发育与会稽望
        一、康氏主要籍贯概述
        二、康氏会稽望形成的时间
        三、康氏会稽望的所指——与荣新江先生商榷
        第二节 会稽康氏家族的族源及族属问题
        一、《康希铣碑》中会稽康氏家族族源
        二、会稽康氏的族属申论
        三、康希铣家族与会稽之联系
        第三节 会稽康氏家学
        一、康国安之《文选》及《汉书》研究
        二、康子元的《易》学与《礼》学
        三、会稽康氏家族文学
第三部分 胡姓家族与文化研究
    第六章 胡姓家族之文化习得与突变
        第一节 胡姓家族文化习得过程
        一、教育的意义
        二、学习的微观情境
        第二节 文化之积累与转型
        一、文化积累——科举的例子
        二、文化之转型——《春秋》学为例
        三、文化焦虑下的文学“突变”与“想象”
        四、文学作为“族际话语”
    第七章 胡姓家族与宗教——以侯莫陈氏家族之信仰为中心
        第一节 侯莫陈氏之族源问题
        第二节 侯莫陈氏家族主要支系及侯莫陈琰之可能归属
        一、侯莫陈氏主要支系
        二、侯莫陈琰的基本信息及可能归属
        第三节 侯莫陈氏家族与佛教之关系
        一、北朝时期侯莫陈氏之奉佛之渊源
        二、唐代侯莫陈氏奉佛之传承
        第四节 侯莫陈琰与北宗关系的重要线索——陈闳《六祖禅师像》
        一、陈闳为侯莫陈氏的推测
        二、陈闳《六祖禅师像》与家世佛教之因缘
    第八章 胡姓家族与民族文化——以王珪“不营私庙”为中心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王珪“不营私庙”之异常
        二、王珪家族之族属
        第二节 北方民族宗庙、祖庙溯源
        一、拓跋鲜卑之宗庙
        二、高丽、契丹等东北民族之宗庙
        三、金、元之宗庙
        四、其他胡姓家族祖庙
        第三节 王硅“不营私庙”的萨满文化渊源
        一、乌丸与萨满文化
        二、萨满祭祖之特点
        三、王硅家族旁系的萨满文化传承
        四、关中地区萨满遗迹对王硅家族之影响
    第九章 胡姓家族与经学——何妥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何妥之族属与生平
        一、何妥之族属
        二、何妥的生平述略
        第二节 何妥与开皇乐议
        一、何妥入隋以后年谱
        二、《隋书·乐志中》“开皇乐议”辨正
        第三节 何妥之《易》学与《礼》学
        一、何妥之易学
        二、何妥之《礼》学
        第四节 何妥之乐论
        一、《隋书·乐志中》何妥乐论原文释读
        三、《隋书·乐志》编撰过程与史源辨析
        四、何妥乐论的重新评价
        第五节 何妥经学的延伸——政论文
        一、何妥的政论
        二、何妥政论的“宗经”特点
    第十章 胡姓家族与文学——于邺家族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于邺家族基本概况
        一、世系
        二、主要人物
        第二节 于邺家族的婚姻与政治网络
        一、婚姻集团
        二、亲党
        第三节 诗人于邺之与于武陵之辨
        一、于邺、于武陵诗集的演变及刊刻情况
        二、从新出诗歌归属的内证与外证
        三、于武陵、于邺的关系补论
附录
    一、唐代胡姓家族墓志目录
    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胡姓家族世系补正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7)《宋史·艺文志补》着录部分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凡例
01 孔平仲《珩璜新论》
02 汪若海《麟书》
03 马纯《陶朱新录》
04 杨彦龄《杨公笔录》
05 洪迈《夷坚支志》
06 洪迈《夷坚三志》
07 杨万里《挥麈录》
08 王明清《挥麈前录》、《后录》、《第三录》、《余话》
09 王明清《玉照新志》
10 宋伯仁《烟波图》
11 王楙《野客丛书》
12 刘昌诗《芦浦笔记》
13 王质《绍陶录》
14 朱翌《猗觉寮杂记》
15 施德操《北窗炙輠录》
16 郑景望《蒙斋笔谈》
17 罗大经《鹤林玉露》
18 沈作喆《寓简》
19 赵叔向《肯綮录》
20 叶寘《爱日斋丛抄》
21 叶寘《坦斋笔衡》
22 吴枋《宜斋野乘》
23 方岳《深雪偶谈》
24 张仲文《白獭髓》
25 陈郁《藏一话腴》
26 俞文豹《清夜录》
27 俞文豹《吹剑录》
28 赵葵《行营杂录》
29 陈鸽《耆旧续闻》
30 赵希鹄《洞天清禄》
31 莫君陈《月河所闻》
32 鲁应龙《闲窗括异志》
33 张端义《贵耳集》
34 龚颐正《芥隐笔记》
35 陈世崇《随隐漫录》
36 吴子良《林下偶谈》
37 金盈之《醉翁谈录》
38 袁褧《枫窗小牍》
39 罗璧《识遗》
40 陈晔《类编夷坚志》
41 田况《儒林公议》
参考文献
后记

(10)新刊唐代墓志所见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学术史的回顾与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及选题意义
    三、基本观点、学术创新及其他
上编 新刊唐志所见中古家族世系考订
    凡例
    一、裴氏
    二、箫氏
    三、长孙氏
    四、杜氏
    五、陇西李氏
    六、赵郡李氏
    七、王氏
    八、魏氏
    九、温氏
    十、张氏
    十一、崔氏
    十二、来氏
    十三、吉氏
    十四、卢氏
    十五、郑氏
    十六、第五氏
下编 新刊唐志专题研究
    一、牧守的编年——新刊唐志补正《唐刺史考全编》
    二、碑志的真相——《大唐故集州刺史韦公(孝謇)墓志铭》考补
    三、失落的谱系——唐中宗朝宰相于惟淼家族世系辑考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後记

四、唐郑居中夫妇墓志发覆(论文参考文献)

  • [1]辽朝国家祭祀研究[D]. 孔维京. 吉林大学, 2021
  • [2]唐咸通年间(861-874)墓志释文补正与典故语词考释[D]. 赵艳. 河北大学, 2021(02)
  • [3]中国古代宗室墓志义例研究[D]. 唐忠明. 石河子大学, 2020(07)
  • [4]新出唐代诗人墓志研究[D]. 杨琼. 浙江大学, 2018(01)
  • [5]新出土唐代诗人墓志叙录[J]. 胡可先,杨琼. 中文学术前沿, 2016(01)
  • [6]中古胡姓家族研究 ——以族源、地域、文化为中心[D]. 龙成松. 武汉大学, 2016(06)
  • [7]《宋史·艺文志补》着录部分小说集解[D]. 赵欣.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8]21世纪出土文献与唐诗研究综述[J]. 胡可先,杨琼.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9]21世纪出土文献与唐诗研究综述[J]. 胡可先,杨琼.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5(02)
  • [10]新刊唐代墓志所见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D]. 吴炯炯. 兰州大学, 2012(09)

标签:;  ;  ;  

唐铮夫妇墓志铭出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