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护城河 失踪的护城河和现存的护城河

北京的护城河 失踪的护城河和现存的护城河

一、北京的护城河 失踪的护城河与现存的护城河(论文文献综述)

孙坤[1](2021)在《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安环城墙带是由西安城墙、顺城巷、环城公园共同构成的西安市最具特征性的开放空间。其中西安城墙始于隋唐时期皇城营建,五代至元时期沿用,明代拓建并延续至今,20世纪历经多次修葺并围绕城墙逐渐形成了环城公园与顺城巷等市民喜爱的公共空间。西安环城墙带作为见证自隋至今众多历史时期西安城市发展的场所,目前除城墙、护城河,公众无法感知其中蕴含的多时代叠加的层积化空间及其内涵。因此,如何综合有效的运用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依托西安环城墙带进行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研究,实现层积化空间构成要素真实、有效的表达与再现。如何利用其巨大尺度的开放空间实现对公众的有效信息传播,是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课题。本次研究针对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难以捕捉、阐释与展示“实物”媒介缺乏、公众理解较差等问题,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叠图法、问卷调查等方法进行探索。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包括明晰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概念,对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传播学等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总结梳理。第二部分通过隋唐至民国时期的历史地图、文献阅读、考古资料收集等方式对围绕城墙带的层积化空间进行识别及构成要素分析,确定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对象。第三部分通过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模数研究,对各时期层积化空间进行空间尺度分析。根据层积基本模式对层积化空间进行分类,确定其阐释与展示的表达重点。从共时性、历时性特征多维分析层积化空间的空间形态演变,明确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内容。第四部分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分析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遗存现状、阐释与展示现状及公众理解调查。研究并总结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公众需求等。第五部分基于上述研究,分析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技术路线,将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方式与城市设计相结合,提出由标牌、景观元素、建构筑物、辅助手段组成的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方式技术菜单及选择流程。最终提出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设施实施路线,并根据操作流程运用叠图法提出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区域划分及标牌布点预案,为丰富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设施奠定基础。本文围绕西安环城墙带,依据其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现状问题,以满足公众理解与需求为目的,运用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关联性来梳理层积化空间构成要素及演变,将那些隐含的空间信息“可视化”,向西安市民及游客呈现可识别、可解读的城市空间历史发展进程。对西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空间的活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刘欣[2](2021)在《大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高架桥是城市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现代城市发展发生了从增量到存量的结构性变化。在公共空间极具缺乏的今天,城市中大量现存的失落空间的再利用逐渐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高架桥及其附属空间作为高架桥基础设施的附属产物,其具备交通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属性,但其现状不合理的利用造成了大量的空间浪费,对其进行合理的更新利用能很好缓解公共空间短缺的现状,缝合被道路切断的城市肌理,链接城市居民的生活,优化城市形象的各个层面并激发其活力。本文从风景园林的角度出发,对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改造和更新进行探讨,通过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对北京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调查研究为依据,总结其相关概念,分析了其政策演变和权属问题,对北京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具备更新潜力的高架桥附属空间,归纳其空间问题。再通过与问题相对应的特征,结合国内外优秀的实践案例对比分析研究,提出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的更新营造途径、设计方法和工作路径,并探讨其未来的发展趋势。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合理利用途径探索,将为在存量时代下挖掘城市公共空间提供未来可实施的参考建议。

周秀秀[3](2021)在《类型学下明清闽浙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形态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明代因海防需要,曾于沿海设立众多海防卫所聚落,这些聚落具有强烈的人为规划色彩,与自然生成渐进演化的一般聚落有着明显差异性。近年来线性遗产日益受到国家重视,成为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由于卫所的军事特质沿海卫所聚落多数仍留有遗存,且沿国家海岸线呈现线状分布,具备线性遗产的潜质。研究海防卫所聚落的地理格局、空间形态等因素,是揭示该类军事线性文化遗产特征的基石。海防卫所聚落因出于人为规划,在短期内快速建设而成,可看作是同一化倾向十分显着的军事防御聚落,然其微观表征仍富有个性。本文选取浙江和福建的海防卫所为研究对象,探索该类线性遗产的空间特质,得出闽浙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形态存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规律。类型学关注事物的内在深层结构与法则,在此方法论指导下,以文献史料结合实际调研为依据,采用建筑学、类型学、地理学相关学科方法,通过对文献资料的考察、历史地图的解读和现场的走访调研,对闽浙卫所聚落空间形态展开深入研究。在梳理闽浙海防卫所建置沿革的背景下,从山水格局、平面形态、重要节点、街巷结构、重点建筑五个方面,对其空间形态进行分层解析,对比闽浙海防卫所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索其背后存在的规律,揭示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为海防聚落的针对性保护提供理论坚实的依据,同时为卫所聚落的未来发展提供现实指导意义。

董德[4](2020)在《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书写的新民谣音乐是现代流行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传统民歌及流传在民间的歌谣,这种区别既体现在乐理学概念上,又彰显于生产、传播机制中。新民谣音乐起源于西方并历经现代化蜕变,具有工业化生产、媒介化推广、商品化流通、全球化共享的特征。西方传统民谣(ballad)以抒情性与叙事性的传统深刻影响了美国乡村音乐与现代民谣的发展,并为其镌刻上人文性与批判性的印记。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多元、繁荣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现代民谣音乐(folk)的流行,促使其完成精神内核的嬗变,最终成为西方现代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情感、介入社会世务、开展社会文化批判的媒介与武器,传承并发扬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受西方民谣音乐形式与台湾现代民歌音乐文化内涵影响所产生,它是以木吉他、口琴为伴奏乐器,以自然质朴的方式歌唱,反映宗教、生活、工作、战争等内容的音乐类型。新民谣音乐具有较强的吟唱感,丰富的文化内涵,深邃的精神空间。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不同于校园民谣的风花雪月,正是这种深入大众生活,从边缘涌向主流的小众音乐,以它历久弥新的人文传统、批判精神、审美特征使其极具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在文化视域内研究新民谣音乐,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民谣音乐是流行音乐众多分支中唯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关注的音乐类型,具有悠远的历史传统、人文属性、审美特征,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承担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关照思想情感、塑造精神家园的使命。新民谣音乐的本质与功能为论文研究奠定合理基础,建立科学前提。如何引导其扎根于中国大地,葆有其本质的同时发挥其功能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文献资料出发,以史为鉴、以史为脉,找准源头,全面彻底梳理新民谣音乐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发展的历程,精准把握其与中国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更要深入音乐系统内部,回归其本质与功能。第一章,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及文化研究视阈。整体由外到内追寻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的起源和衍变,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之后,英国的新教伦理传统也随之被美国的消费主义浪潮取代。后现代主义消费浪潮对世界的影响甚至主导并不局限于经济结构形式,而是深入文化内在肌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引发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焦虑,导致亚文化现象异军突起。第二章,新民谣音乐的时空流脉。鲍勃?迪伦赋予现代民谣音乐的意义,不仅影响着美国民谣的发展也对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西方现代民谣经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以及校园民谣影响后,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形成校园民谣,为21世纪新民谣音乐的复兴奠定了音乐与文化基础。第三章,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本文将新民谣音乐划分为五大类别,每一种类的背后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新民谣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化的制约,在审美的独立与救赎中砥砺前行。其精英文化立场的批判思考突破了大众性的商业桎梏,并在当下启迪着有文化自觉的大众的心灵。新民谣独树一帜的歌唱美学:唯美与粗粝。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色彩形成了演唱中的文化性。第四章,新民谣音乐创作群文化身份分析。在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大陆现代化时代背景下,新民谣唱作人依然固守民谣音乐的人文传统,坚持开展诗性批判,这些人以鲜明的文化身份占领中国大陆分众音乐市场。除此之外,新民谣音乐积极开掘本土民歌资源,将少数民族音乐与地方民歌等音乐元素融入到作品创作中,与社会现代化的合流是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乃至民间音乐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第五章,新民谣音乐接受群文化心理解读。亨利?詹金斯提出的参与文化概念有助于理解以新民谣音乐为代表的粉丝社群意义生产的狂热现象。尽管这种文化是非正式指导关系,但其培养和训练公众的文化判断力与审美能力却是极为出色的。值得注意的是,新民谣音乐的接受群相较于流行音乐其他风格类型更显现出一种精英意识:即通过传播新民谣歌曲介入社会批判,通过解读新民谣歌曲获得自我价值的动力。第六章,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影响。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突破了民谣音乐以往的惯性与水准,契合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现代性,利用媒介技术与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影响范围及其受众群体,坚持艺术自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新民谣唱作人以美育人,向受众展示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立场、批判精神和人生意味。在艺术的自律中重建多元音乐文化,激活了流行音乐创作的边缘活力。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在自律与他律之间的挣扎中与流行音乐合谋共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解放了中国民歌和文学。其早已超越了音乐的形态,成为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象征和意义符号。只有正确看待、理解和处理人文传统、审美特性与社会现代化,尤其是市场化、商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避免新民谣音乐沦为消费和娱乐的工具,充分发挥其记录时代、审美育人的文化功能。

包佳良[5](2020)在《明清襄樊城墙防御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襄阳位于南阳盆地南部,属湖北管辖,经由南阳盆地可以北出中原,西入关中联络陇西。历史上,襄阳无论是属南郡管辖或是荆州辖区,其战略地位早已超出局部地域性而具有全局性的意义。交通便利使它在和平年代拥有“千帆所聚,万商云集”的繁荣景象,而其山川形势的突出也使它成为战时兵家必争之地。《襄阳兵事略》中记载该地区曾发生过200多次战争,它一直是在攻与守的实践历程中不断调整和加固自己的城防体系,形成了独特的军事防御空间格局,是古代城墙防御理论的先行者。所以要研究此类古城墙完全照搬都城类城墙如西安、南京等地的古城墙的经验是不可取的。因此本文聚焦襄樊二城,以战争的视角来探究襄樊古城墙的价值所在,或许可以为类似于襄樊一样的军事重镇的古城墙提供一些研究思路,为古城墙的保护提供更多的基础资料,希望古城墙这类遗产可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造福全人类。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了古城墙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界定了古城墙的相关概念,确定了本文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综述从宏观上认识到了古城墙的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都城、王城类的古城墙,而州城、府城、县城等级别的古城墙并不多见。第二部分即本文第二章。对襄樊古城墙的筑城史予以分析整理,提出了战争导向城墙的概念,揭示了其不同于其他地区古城墙的根本所在。第三部分,为本文第三、四章。以军事战争的角度切入,分别从全局的军事地理特征和襄樊地区地理特征出发,分析出襄樊地区军事作战的特殊性。并围绕这种作战特殊性来归纳与分析襄樊古城墙的城防防御体系中的空间规划布局、城防防御设施以及后勤保障制度。第四部分即本文第五章。通过对古城墙建造材料与建筑技术梳理与归纳,得出了藏在其背后的城墙建造特征,这些建造特征导致古城墙在建设城防御御体系时其实存在着一定的建造前后时间差,揭开了历史上襄樊古城墙真实的存在形态。第五部分即本文最后一章。梳理襄樊战争史可以发现该地区其实也并非一直处于战争的核心区,从元朝起襄樊地区军事战争频率急剧下降,襄樊古城墙的建设也由于军事功能需求的弱化而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同时也影响着襄樊二城未来的发展。

李秋婷[6](2020)在《苏州古城墙及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平门段为例》文中指出苏州古城墙经历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变化,是苏州历史的标志与象征。现代城市发展,物质文明进步,苏州古城墙在失去了最初的抵御功能之后被破坏与拆毁,历史文化与地域特色逐步减少。近年来苏州开始意识到古城墙的保护与发展,本文将以以下三个方面,对苏州古城墙与“新”古城墙及其环境保护与更新进行具体研究。第一方面,苏州古城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前期通过历史资料的查询、参考文献的整理,梳理苏州城墙及其环境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内涵,肯定苏州城墙及其环境在现代城市景观环境中的作用、价值。第二方面:通过实地调研与国内外案例分析,总结城墙及其环境保护的经验与方法;结合苏州特有的文化特色,分析苏州古城墙不同形态下城墙及其环境如何保护更新。经过实地考察分析:保存完整的砖石古城墙、遭到破坏的古城墙、只剩下夯土的城墙遗址和已经修复的新城墙这四类城墙,以加固维修、保留现状、日常保养等方法对城墙本体进行保护,以环境加减法对城墙环境进行更新保护。第三方面:以平门段古城墙为例,分析平门段古城墙及其环境情况,按照苏州平门段古城墙自身的历史文化特色,探索除了城墙自身修复保护以外,对环境的保护与更新,推动苏州古城墙文化保护与景观利用,再现苏州的历史文化景观。本文最终基于苏州古城墙历史文化脉络的梳理及其环境的保护更新,坚持保护为主,更新为辅,以古城墙周边环境更新为先导,结合生态设计理念,运用垂直绿化、生态绿化等方法手段,对城墙及其环境进行整体保护与更新。

胡而思[7](2020)在《基于水利系统的北京传统城市景观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古代城市是承载着人与自然系统互动发展过程的复合空间,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求,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们建设了多样化的水利设施,形成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水利系统,为城市提供了基本的环境支撑和安全保障,也是城市景观体系构建的基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基于水利系统上的景观体系正在受到影响。本文以北京为研究对象,试从风景园林学的角度,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调研、对比分析、图解分析等方法,呈现北京古代城市水利系统和景观体系的发展过程和结构特征,探究其间的内在关系,为当代北京遗存的传统水系和古城景观体系的保护和发展提出合理建议。研究首先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梳理北京古代尤其是金元明清时期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发展,主要分为城市建设、水利系统演变和水利景观营建三方面,其中城市建设包括城址变化和城市空间格局,水利系统包括蓄水单元和城市供水、漕运、灌溉及景观水系的发展脉络,景观营建按照不同朝代形成的水利区块分类型展开,归纳各时期城市水系景观的数量、规模、分布情况和特征;其次,针对上述历史资料的梳理和总结进一步分析北京古代城市、水利、景观三者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提炼北京古代城水景观体系的营建机制,包括城水景之间的相互关系、组成内容、结构特征;最后,简要分析近代北京水利景观的变化,提出现代城市发展对古代水利系统和景观体系的影响,并为北京古代水利景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几点思路。

庄杭[8](2020)在《荆州古城与区域水利系统关系演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了荆州古城与区域水利系统的关系演变。荆州古城位于江汉平原腹地,河网水系与荆州城市发展关系紧密。城市水系环境深刻影响了古代荆州城市的起源,从楚船官地发展成为秦汉南郡,历经三国至明清的荆州古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结合自然水系的水利建设,形成了内外联通的水网体系和完善的水利系统,实现了城市防洪、农业灌溉、商贸发展和军事防御等综合功能,至今仍保存着较为完整的城市格局,依托水系的荆州古城所在区域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景观风貌。本文在研究整理历史文献、考古成果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卫星图、测绘图、舆图进行图纸叠加分析,推测不同时期水利系统的演变,对水利建设进行梳理,探讨自然和社会环境变迁对于水利系统演变的影响规律。分析荆州古城所在区域水利系统运行机制。从江防建设与城市防洪、农田水利与农业生产、运河修筑与城市商贸、军事水工与城市安全四个方面探讨水利建设与城市关系。研究以水为核心的地域景观风貌的形成,并结合荆州古城所在区域水利系统的现状,提出保护发展建议。水利系统维护了古代荆州城市的运转,通过对于古代荆州城市水环境和水利建设发展脉络的梳理,从更为全面的视角看待城水关系的演变,进而总结古代荆州城市在人居环境营建中展现的历史智慧,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要冲[9](2020)在《开封西城墙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监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强调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为体现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保护文物建筑及周边的环境,使历史文脉在当今社会得以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开封城墙是中国明清城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在城市文化的发展环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空间层面和文化层面上来看,开封城墙与开封古城是唇齿相依的整体,但是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城墙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却又互为矛盾。因此在中国特色文化语境下,探讨城墙保护的监控体系,对保护开封城墙历史风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回顾了开封城墙修建的历史沿革,以及周边环境的发展演变,指出开封城墙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对开封城墙及周边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段描述,旨在选取一段最具代表性的城墙进行深入分析;接着,根据国际上不断完善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手段——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保护周边环境,调研开封西城墙本体形制现状,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四个方面进行探究,基于视线控制及文化传承方面归纳其发展现状、特点与问题,同时分析目前开封城墙的监控体系,得出缺乏文化方面的监控。另外,结合其他地区城墙及周边环境展示利用实例进行分析。期望在对现存明清城墙进行保护规划过程中,能够得出一整套完整的保护、展示与利用理论,从而实现传统民族文化与传统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对开封西城墙及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按照保护对象的整体性、保护方法的整体性、城墙监控手段的动态性、城墙保护过程的动态性原则来保护,而对开封西城墙及周边环境的保护,应基于那些“非物质”层面的价值观的保护,即历史价值、景观价值以及教育价值。通过彰显这些价值观,能够以此获取积极有效的活力途径,使得城墙及周边环境焕发活力。

李媛媛[10](2020)在《开封城墙公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开封正处于宋都古城保护与规划的重要建设阶段,城墙公园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城墙公园不仅有效的保护、展示了城墙,促进了开封历史文化名城建设,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开封城市发展问题。但发展近15年的城墙公园面临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开封文物保护方式和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变对城墙公园提出了新要求;另一方面随着公众生活品质的提高,城墙公园也暴露出使用现状不均衡等问题。因而,对开封城墙公园进行调查和研究,总结规划建设经验和分析使用现状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本文在梳理城墙周边环境演变、了解城墙公园规划建设历程的基础上,运用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开封南城墙公园的使用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针对现状问题,为城墙公园下一步的更新建设提出适宜的建议与措施。希冀通过本次研究,为开封城墙公园的更新发展提供帮助,丰富开封城墙的研究;同时也希望能为国内城墙公园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让古城墙、城墙公园在现代城市中绽放“活力”。鉴于此,本文主要有以下内容:第一,通过翻阅历史文献和实地调研,掌握城墙各个时期周边环境状态,推测受城墙功能影响下其周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的变化,为城墙公园历史风貌展示提供资料。第二,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和走访开封市相关管理单位,了解城墙公园的规划、建设过程,确定开封城墙公园与城市发展模式、发展规划联系越发紧密,确定城墙公园更新的切入点。第三,利用使用后评价方法,从使用者的空间行为特征和环境心理特征分析公园使用现状,并从使用者层面和景观层面提出现状问题,包括使用者老龄化状态下,适老性设计的不足,以及全年龄段服务的景观吸引力的缺失;景观空间的雷同状态下使用者行为的固化以及公园景观文化性的缺失;公园段落性使用强度不均衡等问题,为城墙公园更新提供依据。最后,立足开封城墙公园基础研究,借鉴国内发展较好的西安、南京两地城墙公园发展经验,并将其作为城墙公园策略研究的现实依据,提出“保护性、整体性、动态性、历史延续性和社会融入性”的更新原则,“以城墙保护为前提,以人为本,与城市环境相协调”的更新方法,确定“功能空间、景观小品、绿化种植、基础设施”四个更新要素。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开封城墙公园特点提出“贯彻城墙保护理念,加强城墙文化及城市文化展示,优化公园游憩空间,改善公园基础设施与管理”四个更新设计建议,以期为开封城墙公园的更新提供帮助。

二、北京的护城河 失踪的护城河与现存的护城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的护城河 失踪的护城河与现存的护城河(论文提纲范文)

(1)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
    1.2 相关概念释义
        1.2.1 层积化空间
        1.2.2 阐释与展示
        1.2.3 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溯源
        1.4.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相关法案文件
        1.4.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内容演变
        1.4.4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方式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传播学
        1.5.2 环境图形设计
        1.5.3 公众感知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识别及类型化分析
    2.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识别及构成要素分析
        2.1.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时段划分
        2.1.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识别
        2.1.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构成要素
        2.1.4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价值分析
    2.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研究范围划定
        2.2.1 隋唐时期研究范围划定
        2.2.2 五代至元时期研究范围划定
        2.2.3 明清时期研究范围划定
        2.2.4 民国时期研究范围划定
    2.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梳理
        2.3.1 隋唐时期空间梳理
        2.3.2 五代至元时期空间梳理
        2.3.3 明清时期空间梳理
        2.3.4 民国时期空间梳理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更新演变分析
    3.1 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模数研究
        3.1.1 隋唐至元时期城市营建模数
        3.1.2 明清至民国时期城市营建模数
    3.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模数网格建立
        3.2.1 隋唐时期空间模数网格建立
        3.2.2 五代至元时期空间模数网格建立
        3.2.3 明清时期空间模数网格建立
        3.2.4 民国时期空间模数网格建立
    3.3 层积化空间的层积模式
        3.3.1 层积的基本模式
        3.3.2 层积化空间的多种层积模式
        3.3.3 层积化空间分类
    3.4 层积化空间特性研究
    3.5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多维分析
        3.5.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二维平面
        3.5.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二维平面更新演变
        3.5.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三维空间
        3.5.4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三维空间更新演变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环城墙带现状调查分析
    4.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遗存现状分析
        4.1.1 隋唐时期空间遗存现状分析
        4.1.2 五代至元时期空间遗存现状分析
        4.1.3 明清时期空间遗存现状分析
        4.1.4 民国时期空间遗存现状分析
    4.2 西安环城墙带阐释与展示现状调查
        4.2.1 西安环城墙带现状
        4.2.2 西安环城墙带阐释与展示现状
    4.3 西安环城墙带公众理解调查
        4.3.1 西安环城墙带人群构成
        4.3.2 西安环城墙带人群活动调查
        4.3.3 西安环城墙带公众理解调查
    4.4 西安环城墙带阐释与展示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技术路线
    5.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原则
    5.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对象及内容
        5.2.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对象
        5.2.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内容
    5.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方式
        5.3.1 阐释与展示方式技术菜单及选择流程
        5.3.2 标牌阐释与展示
        5.3.3 景观元素阐释与展示
        5.3.4 建(构)筑物阐释与展示
        5.3.5 辅助手段阐释与展示
    5.4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设施实施
        5.4.1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设施实施路线
        5.4.2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阐释与展示区域划分
        5.4.3 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标牌布点预案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2)大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基础和案例分析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城市更新相关理论
        2.1.2 公共空间相关理论
        2.1.3 交通相关理论
    2.2 相关案例分析
        2.2.1 以景观美化为导向的空间
        2.2.2 以休闲娱乐活动为导向的空间
        2.2.3 以商业为导向的空间
        2.2.4 以服务为导向的空间
        2.2.5 以交通为导向的空间
第三章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相关概念论述
    3.1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定义
        3.1.1 相关的城市交通概念
        3.1.2 高架桥的定义
        3.1.3 附属空间的定义
        3.1.4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概念及空间范围
        3.1.5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属性
    3.2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组成要素
        3.2.1 高架桥下空间
        3.2.2 高架桥与周边道路围合出的空间
        3.2.3 高架桥影响下的周边环境
    3.3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类型及特征
        3.3.1 结构类型及特征
        3.3.2 形态类型及特征
        3.3.3 周边环境类型及特征
        3.3.4 使用类型及特征
第四章 北京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现状及相关背景政策
    4.1 北京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相关政策现状研究
        4.1.1 相关政策分析
        4.1.2 权属分析
    4.2 北京市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空间现状研究
        4.2.1 北京二环的空间特点
        4.2.2 空间的使用现状
        4.2.3 现状的使用问题
        4.2.4 空间利用的限制因素
        4.2.5 空间利用的潜力
    4.3 北京市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更新必要性探究
        4.3.1 更新需求的评价因子
        4.3.2 暂无更新需求的高架桥附属空间
        4.3.3 微更新的高架桥附属空间
        4.3.4 全面更新的高架桥附属空间
第五章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营造途径
    5.1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5.1.1 整体性原则
        5.1.2 交通性原则
        5.1.3 人性化原则
        5.1.4 生态性原则
        5.1.5 艺术性原则
    5.2 微更新的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设计策略
        5.2.1 美化空间,统一周边环境
        5.2.2 修复慢行系统,保证安全通行路径
        5.2.3 特色导视系统,生动传递信息
    5.3 全面更新的高架桥附属空间的设计策略
        5.3.1 整合归纳人的活动,合理利用空间
        5.3.2 与周边统筹规划,织补割裂环境
        5.3.3 整合空间资源,增强参与性和景观性
        5.3.4 梳理交通,增强空间标识性
        5.3.5 扩充服务板块,补足功能短板
        5.3.6 保护历史建筑,形成主题性城市公园
    5.4 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整体性设计策略
        5.4.1 复兴环城公园,形成一体连贯风貌
        5.4.2 修复生态,建设环二环海绵体
    5.5 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更新的工作路径探究
        5.5.1 组织方式——搭建多元的组织平台
        5.5.2 实施方式
        5.5.3 运营方式——公私合营的运营模式
    5.6 高架桥附属空间景观更新的相关机制及技术手段
        5.6.1 公众参与
        5.6.2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的运用
        5.6.3 多元共治
    5.7 左安门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方案——桥屿
        5.7.1 设计选址与现状调研
        5.7.2 桥下艺术快闪事件
        5.7.3 设计方案
        5.7.4 运营与管理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设计发展趋势
        6.1.1 基础设施角色的转变
        6.1.2 城市的粘合剂
        6.1.3 城市形象、文化、生活的载体
        6.1.4 独特的景观体验
    6.2 结论与反思
        6.2.1 论文结论
        6.2.2 论文研究的尚待深入之处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一:北京二环基本概况调研
附录二:北京桥下空间改造建议的调查
附录三:毕业设计
致谢
学术成果统计-作品、论文及专着发表
学术成果统计-展览及获奖

(3)类型学下明清闽浙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形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建筑类型学相关研究
        1.2.2 聚落空间形态研究概述
        1.2.3 海防卫所研究概述
        1.2.4 综合评述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明清海防卫所制度及空间特质
    2.1 明清卫所制度建立
        2.1.1 明代海防建置背景
        2.1.2 明清卫所制度发展
        2.1.3 海防聚落体系构成
    2.2 海防卫所空间特质
        2.2.1 自上而下的规划建设
        2.2.2 军事移民防御性城郭
        2.2.3 衍生的多元文化特质
        2.2.4 阶段性的时空演变特征
    2.3 小结
第3章 闽浙海防卫所空间分布研究
    3.1 闽浙海防卫所建置概况
        3.1.1 浙江海防卫所建置
        3.1.2 福建海防卫所建置
    3.2 闽浙卫所空间分布差异
        3.2.1 卫所数量之差
        3.2.2 去海距离之差
        3.2.3 组团分布之差
    3.3 小结
第4章 类型学下闽浙海防卫所空间形态研究
    4.1 类型学方法启发
        4.1.1 类型学概念与方法
        4.1.2 卫所聚落的类型提取
    4.2 山水格局
        4.2.1 选址因素: 山
        4.2.2 选址因素: 海
        4.2.3 山海关系
    4.3 平面形态
        4.3.1 轮廓界定
        4.3.2 平面类型
        4.3.3 平面规模
    4.4 重要节点
        4.4.1 城门
        4.4.2 护城河
        4.4.3 中心标志物
    4.5 街巷结构
    4.6 重点建筑
    4.7 比较视野下的闽浙卫所实例
    4.8 小结
第5章 闽浙海防卫所空间特征及保护研究
    5.1 闽浙海防卫所空间形态特征
    5.2 闽浙区域文化差异
        5.2.1 浙江越海文化
        5.2.2 福建闽海文化
    5.3 海防卫所现状与困境
        5.3.1 空间形态的消亡
        5.3.2 保留与需求的矛盾
        5.3.3 盲目保护脱离历史
    5.4 基于空间形态的保护策略初探
        5.4.1 定位——基础研究与空间转译
        5.4.2 评估——保存现状和保护层级
        5.4.3 修复——尊重历史的原真性
        5.4.4 留存——空置保护后转变功能
        5.4.5 物象——观物取象感性认知
    5.5 小结
第6章 福全所空间形态解读及保护应用
    6.1 福全所基本概况
        6.1.1 建置沿革
        6.1.2 文化背景
    6.2 福全所空间形态解读
        6.2.1 山水格局
        6.2.2 城池规模
        6.2.3 平面形态及布局
        6.2.4 街巷结构及功能
        6.2.5 建筑类型及特征
    6.3 福全所保护应用
        6.3.1 基本原则
        6.3.2 空间保护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4)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及文化研究视阈
    第一节 民谣概念的中西历史钩沉
        一、英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二、汉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的概念辨析
        一、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现象概述
        二、新民谣音乐的界定
        三、新民谣音乐的破旧立“新”
        四、新民谣音乐与流行音乐
        五、新民谣音乐与摇滚乐
    第三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研究视阈
        一、文化中的新民谣音乐
        二、公共领域中的审美现代性
        三、大众文化的赋魅与桎梏
        四、消费社会中的新实用主义美学
        五、繁盛时代中声音的政治经济学
        六、文本盗猎者与粉丝批评家
第二章 新民谣音乐的时空流脉
    第一节 鸿蒙初辟: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
        一、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启蒙
        二、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创作
        三、鲍勃·迪伦民谣音乐中的文化意义
    第二节 落地生根:台湾现代民歌运动
        一、唱自己的歌:启蒙与寻根
        二、罗大佑:用音乐介入社会
    第三节 穿越海峡:大陆校园民谣
        一、白衣胜雪中的伤感调性
        二、衰落与边缘化的艰难前行
第三章 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
    第一节 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
        一、文化批判类
        二、审美救赎类
        三、大地寻根类
        四、城市游吟类
        五、身体迷恋类
        六、纯乐翻唱类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一:文化批判力
        一、以精英文化立场介入社会生活
        二、在民间叙事中审视人性的善恶
    第三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二:审美的独立与救赎
        一、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规范
        二、以生命之气对抗现代性的迷失
    第四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三:演唱中的文化性
        一、唯美:自由与自在中的自我疗愈
        二、粗粝:挣扎与抵抗中的生命质感
第四章 新民谣音乐创作群文化身份分析
    第一节 文化批判实践中的社会观察员
        一、周云蓬:悲鸣中的抗议者
        二、万晓利:人性寓言故事的讽喻者
        三、刘东明:无能与无奈下沉重的叹息者
    第二节 撞击与转型中的民间音乐重构者
        一、杨一:中国的伍迪?格思里
        二、洪启:新疆当代的传歌人
        三、五条人乐队:方言民谣的集大成者
    第三节 民谣声音符号的生产者
        一、小河:文学脱冕的音乐抽象化实现者
        二、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空我的避世者
第五章 新民谣音乐接受群文化心理解读
    第一节 电子传播中的“参与文化”
        一、参与和抗拒的意义生产
        二、“网愈云”与“网抑云”的人格重塑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中的审美幻境
        一、爱情空壳化的新伦理焦虑
        二、性别凝视中的窥淫欲
    第三节 价值失范下的文化自觉
        一、理想主义的激情剩余
        二、傻乐主义的自觉抵制
        三、唯美主义的政治美学
第六章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影响
    第一节 传媒景观中的文化浸染
        一、综艺炮制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
        二、《经典咏流传》与诗性复归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建构文化的护城河
        一、反商业化:从娱乐上升到审美
        二、平衡艺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三、以精英文化匡正大众文化的方向
    第三节 在文化的撞击中攫取自我认同
        一、激活流行音乐创作的边缘活力
        二、新民谣歌唱美学:去声乐化的破坏力
        三、消费中心论语境下的文化再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对话民谣音乐人周云蓬
附录二 :新民谣唱作人专辑年表(仅限本文)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明清襄樊城墙防御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前言
    1.1 本文研究的相关概念和名词解释
        1.1.1 古城墙
        1.1.2 襄阳、襄城、樊城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技术路线
    1.3 文献综述
        1.3.1 襄樊地域研究
        1.3.2 军事战争
        1.3.3 古城墙本体研究
    1.4 论文研究缘起
        1.4.1 选题背景
        1.4.2 题目来源
        1.4.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明清襄樊古城墙的历史沿革及其演变
    2.1 春秋时期至东汉时期:襄城与樊城的形成
        2.1.1 樊城:邓国故都的附属之地
        2.1.2 襄城:由楚之北津演变
    2.2 东汉末年至唐时期—城墙的发展期
    2.3 宋时期—城墙发展的成熟期
    2.4 元明清时期—城墙发展的停滞与回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襄樊军事战略的地理特征与古城墙选址
    3.1 襄阳地区的地理条件
        3.1.1 中国宏观地形网络格局
        3.1.2 襄樊自然地形的空间分布
        3.1.3 气候特征
        3.1.4 河流特征
        3.1.5 小结
    3.2 地理条件影响下的樊城与襄城历史选址变迁
        3.2.1 随河流发展的樊城
        3.2.2 三次迁址的襄城
        3.2.3 小结
    3.3 襄樊地区军事作战的特点
        3.3.1 中国古代军事战争主要作战方式
        3.3.2 军事地形对作战的影响
        3.3.3 军事作战的特点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襄樊古城墙的城防防御体系
    4.1 明清襄樊古城墙空间规划布局
        4.1.1 襄城依山傍水,樊城沿江排布
        4.1.2 基于防御布局的战略性迁移
        4.1.3 注重汉江两侧的修建
    4.2 明清襄樊两古城墙的城防防御设施
        4.2.1 明清襄樊古城墙防御设施的基本构成
        4.2.2 入口通道类
        4.2.3 监测侦查类
        4.2.4 战斗掩体类
        4.2.5 辅助性防御空间
        4.2.6 临时性防御空间
        4.2.7 防御设备类
        4.2.8 其他
    4.3 防御体系的后勤保障
        4.3.1 兵精粮足
        4.3.2 军民同心
    4.4 防御体系的综合运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襄樊古城墙建造与维修技术
    5.1 建造材料与建造技术
        5.1.1 建造材料
        5.1.2 建造技术
        5.1.3 小结
    5.2 襄、樊古城墙防御等级及建造特征
    5.3 城防设施建造的主次关系
    5.4 城墙的维护与维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明清襄樊古城墙功能转化
    6.1 军事功能弱化与古城墙功能转化
    6.2 明清襄樊古城墙的日常作用
        6.2.1 防洪阻水作用
        6.2.2 稳定贸易秩序
        6.2.3 文化景观
    6.3 襄樊古城墙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6.3.1 古城墙的题字对城市的影响
        6.3.2 古城墙的维护维修对城市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襄樊地区重要军事战争统计
致谢

(6)苏州古城墙及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平门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5. 研究方法
    6. 研究框架
第一章 苏州古城墙及其环境的历史概况与价值研究
    第一节 苏州古城墙文化历史变迁
        一、民国之前苏州古城墙概况
        二、民国之前苏州古城墙环境概况
        三、民国及以后苏州城墙及其环境的概况
    第二节 苏州古城墙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二、城市发展价值
        三、情感依存价值
    第三节 苏州古城墙及周边环境在城市中的作用
        一、城市景观作用
        二、城市功能作用
        三、重现历史风貌的作用
    第四节 苏州古城墙及环境的现状与困境
        一、苏州古城墙及环境的现状
        二、苏州古城墙及周边环境所面临的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古城墙保护更新改造设计案例分析
    第一节 国外案例分析
        一、法国巴黎城墙保护与更新
        二、英国约克城墙保护与更新
    第二节 国内案例分析
        一、平遥古城墙及其环境的保护
        二、西安城墙及其环境的保护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古城墙及其环境保护与更新方法
    第一节 现存城墙概况与修复策略
        一、城墙的原真性策略
        二、城墙的整体性策略
        三、加强人文景观设计策略
        四、和谐可持续发展策略
    第二节 苏州不同类型古城墙及其环境保护方法
        一、夯土城墙及其环境保护
        二、幸存砖石城墙及其环境保护
        三、城墙遗址及其环境保护
        四、修复后城墙及其环境保护
    第三节 城墙及其环境保护更新与设计的方法
        一、保护城墙本体
        二、保护城墙环境
        三、更新城墙环境绿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平门古城墙及其环境设计与实践应用
    第一节 场地概况
        一、平门城墙历史概况
        二、平门城墙环境概况
        三、平门城墙区域概况
    第二节 平门段城墙及其环境现状优势与问题
        一、优势
        二、问题
    第三节 平门古城墙及其环境设计目标及理念
        一、设计目标
        二、设计理念
    第四节 平门古城墙及其环境景观设计要素
        一、周边环境
        二、空间关系
        三、总体设计
        四、广场设计
        五、建筑小品及植物绿化设计
        六、铺装设计
        七、苏州文化元素表达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水利系统的北京传统城市景观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北京城市建设相关研究
        1.4.2 北京历史水系及水利建设相关研究
        1.4.3 北京文化遗产及园林景观相关研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对比分析法
        1.5.3 实地调研法
        1.5.4 图解分析法
        1.5.5 归纳总结法
    1.6 研究框架
2 北京古代水利系统营建背景
    2.1 自然环境基础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气候条件
    2.2 水资源环境概况
        2.2.1 地表水资源
        2.2.2 地下水资源
3 古蓟城至金中都水利建设与景观体系发展
    3.1 古蓟城至金中都水系与城市空间布局
    3.2 自然向人工营建过渡的水利建设阶段
        3.2.1 永定河北潜水溢出带水利建设
        3.2.2 北运河流域漕运水利建设
        3.2.3 本章小结
    3.3 古蓟城至金中都水利系统景观营建
        3.3.1 西郊莲花池供水区景观
        3.3.2 西北郊瓮山泊水源调蓄区景观
        3.3.3 北郊白莲潭调控区景观
        3.3.4 燕京八景
        3.3.5 古蓟城至金中都水利系统景观特征
4 元大都水利建设与城市景观体系发展
    4.1 元大都水系与城市空间布局
    4.2 稳固繁荣的元代水利建设阶段
        4.2.1 南口冲洪积扇及永定河北潜水溢出带水利建设
        4.2.2 北运河流域水利建设
        4.2.3 城郊灌溉水利建设
        4.2.4 本章小结
    4.3 元大都水利系统景观营建
        4.3.1 西北郊白浮泉-瓮山泊水源调蓄区景观
        4.3.2 金水河—太液池宫苑供水区景观
        4.3.3 积水潭—通惠河漕运供水区景观
        4.3.4 东郊通惠河漕运传输区景观
        4.3.5 元大都水利系统景观特征
5 明北京水利建设与城市景观体系发展
    5.1 明北京水系与城市空间布局
    5.2 动荡停滞的明代水利建设阶段
        5.2.1 永定河北潜水溢出带水利建设
        5.2.2 北运河流域漕运水利建设
        5.2.3 城市灌溉水利建设
        5.2.4 本章小结
    5.3 明代北京水利系统景观营建
        5.3.1 西北郊水源调蓄区景观
        5.3.2 城内外三海—内三海供水区景观
        5.3.3 明代北京水利系统景观特征
6 清北京水利建设与城市景观体系发展
    6.1 整理共兴的清代水利建设阶段
        6.1.1 永定河北潜水溢出带水系整理
        6.1.2 永定河南潜水溢出带水利建设
        6.1.3 北运河流域漕运水系变化与治理
        6.1.4 本章小结
    6.2 清代北京水利系统景观营建
        6.2.1 西北郊水源调蓄区景观
        6.2.2 城内外三海—内三海供水区景观
        6.2.3 南郊水源涵养区景观
        6.2.4 东郊漕运传输区景观
        6.2.5 清代北京水利系统景观特征
7 北京古代基于水利系统的城市景观营建机制
    7.1 水利系统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7.1.1 以水兴城、以城控水的空间互动
        7.1.2 内外调蓄、水城一体的功能支撑
    7.2 水利系统与景观的耦合模式
        7.2.1 拦泉为泊,依泉成景
        7.2.2 筑堤成湖,围湖造景
        7.2.3 引水入园,溪流环绕
        7.2.4 园水比邻,借景山水
        7.2.5 水分导处,以庙镇水
    7.3 城市水利景观体系及空间特征
        7.3.1 城水景观体系中的基本范式
        7.3.2 城水景观体系的特征
8 北京古代水利系统和景观体系保护与发展
    8.1 北京水利系统与城市景观体系的现代化发展
    8.2 现代城市发展对古代水利系统及景观体系的影响
        8.2.1 古城水利系统及景观本体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8.2.2 城市水利景观体系空间连接性差,水环境未形成系统
        8.2.3 水利景观遗产与周边环境协调性弱,缺乏统一规划
        8.2.4 水利系统功能延续性弱化,文化展示和游赏空间不足
    8.3 基于水利系统的北京传统景观体系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8.3.1 加强水利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准确评估水利景观体系的价值
        8.3.2 因水制宜,构建城水共生的景观遗产保护体系
        8.3.3 加强城市内外水利系统的连通
        8.3.4 注重水利文化遗产展示与利用
    8.4 思考与展望
        8.4.1 研究成果
        8.4.2 研究创新点
        8.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北京古代水利系统及区域景观发展表
附录B 北京现存传统水利景观名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荆州古城与区域水利系统关系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荆州古城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城市格局
        1.1.2 城市与周边水系的关联极为密切,水利建设历史悠久
        1.1.3 快速的城镇化冲击景观风貌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梳理古代荆州城市水利系统建设过程
        1.2.2 探讨古代荆州城市水利建设与人居环境营建展现的历史智慧
        1.2.3 以水为核心的传统地域景观风貌的形成和发展延续
        1.2.4 水利系统对于城镇特征、安全、景观、生态、文化的综合意义
        1.2.5 未来荆州城市建设的有益借鉴
        1.2.6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3 选题相关理论及研究现状
        1.3.1 地方志和水利专志
        1.3.2 现有主要研究基础
        1.3.3 现有研究局限性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创新点
        1.6.1 研究内容创新:水利系统运行机制及城水关系演变规律研究
        1.6.2 研究方法创新:历史卫星图、测绘图、舆图的叠加分析
2 区域自然地理
    2.1 荆州历史城镇迁移
        2.1.1 荆州区域建置的历史沿革
        2.1.2 江陵城市起源与发展
        2.1.3 荆州古城
    2.2 江汉平原自然地理环境变迁
        2.2.1 江汉平原地形地貌
        2.2.2 江汉平原的发育
        2.2.3 荆州区域江汉历史河道变迁
    2.3 本章小结
3 水利系统发展兴废的历史过程
    3.1 水运通渠肇始期:先秦至两汉
        3.1.1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1.2 水利建设
        3.1.3 先秦至两汉水利建设特征
    3.2 堤堰城防初建期:三国两晋南北朝
        3.2.1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2.2 水利建设
        3.2.3 三国两晋南北朝水利建设特征
    3.3 良田漕运发展期:隋唐五代
        3.3.1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3.2 水利建设
        3.3.3 隋唐五代水利建设特征
    3.4 军事水工兴盛期:宋
        3.4.1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4.2 水利建设
        3.4.3 宋代水利建设特征
    3.5 垸田水利矛盾期:元明清
        3.5.1 自然环境和社会背景
        3.5.2 水利建设
        3.5.3 元明清水利建设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水利系统的组成、功能和运行机制
    4.1 城南荆江大堤
        4.1.1 荆江大堤
        4.1.2 沿江筑城、江势改徙与城南江堤修建
    4.2 城外湖泊沟渠系统
        4.2.1 城外历史湖泊沟渠系统
        4.2.2 城外湖泊沟渠系统近现代演变
    4.3 古城水系
        4.3.1 荆州古城历史格局
        4.3.2 荆州古城城壕水系
        4.3.3 清代1788年洪水后荆州古城水系格局
        4.3.4 荆州古城水系功能
        4.3.5 荆州古城近代水系格局演变
    4.4 本章小结
5 水利-城市聚落关系演变
    5.1 江防建设与城市防洪
        5.1.1 荆州古代城市洪水威胁
        5.1.2 荆州古代城市防洪体系
    5.2 农田水利与农业生产
        5.2.1 垸田兴筑
        5.2.2 农业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迁
        5.2.3 古代农田水利治理
    5.3 运河修筑与城市商贸
        5.3.1 运河与航线
        5.3.2 城市商贸发展
    5.4 军事水工与城市安全
        5.4.1 荆州军事地理
        5.4.2 军事水工对于军事地理局限性的补足
        5.4.3 军事扩张和城市防御
    5.5 本章小结
6 水利系统的风景化
    6.1 结合水利系统的风景建设
    6.2 区域风景体系形成
    6.3 水利风景与城市生活
    6.4 风景的诗意化
    6.5 本章小结
7 现状及保护发展
    7.1 现代水利建设
        7.1.1 堤防加固
        7.1.2 区域性大型水利工程
    7.2 保护发展
        7.2.1 延续历史,保护依水营城的古城城镇特征
        7.2.2 保护自然系统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障城市生态安全
        7.2.3 水城融合,城市与水互动
        7.2.4 城市风光的延续发展,指导城市风景空间的营造
    7.3 本章小结
结论
    1 结论
    2 研究不足与尚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纸采集情况汇总
附录B 历代荆州古城与区域水利系统建设资料汇总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开封西城墙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引言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外城墙保护的研究背景
        1.1.2 国内城墙保护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范围及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界定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应用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关于城墙保护的研究现状
        1.4.2 关于城市学方面的研究现状
        1.4.3 关于风貌的研究现状
        1.4.4 关于城墙遗址公园方面的研究现状
        1.4.5 关于开封城墙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收集
        1.5.2 实地调研
        1.5.3 学科交叉
    1.6 相关概念辨析
        1.6.1 周边环境
        1.6.2 地域文化
        1.6.3 风貌
        1.6.4 视线保护与建筑高度控制
        1.6.5 GIS相关理论
    1.7 研究框架
2.开封城墙及周边环境概述
    2.1 明代前开封城墙及周边环境的历史演变
        2.1.1 明代前的开封城墙历史沿革
        2.1.2 明代前的开封城墙周边环境历史演变
    2.2 明清至今开封城墙及周边环境历史演变
        2.2.1 明清至今开封城墙历史沿革
        2.2.2 明清至今开封城墙周边环境历史演变
    2.3 开封城墙及周边环境价值分析
        2.3.1 历史价值
        2.3.2 科学价值
        2.3.3 艺术价值
        2.3.4 社会价值
    2.4 开封城墙现状综述
        2.4.1 城墙墙体
        2.4.2 城门楼
        2.4.3 瓮城
        2.4.4 马面
        2.4.5 角楼、角台
    2.5 开封城墙周边环境现状综述
        2.5.1 护城河现状综述
        2.5.2 开封城墙周边环境现状分段综述
        2.5.3 选择西城墙段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2.6 小结
3.开封西城墙本体形制及周边环境现状调研
    3.1 开封西城墙本体形制现状调研
        3.1.1 墙基形制现状
        3.1.2 墙身形制现状
        3.1.3 海墁形制现状
        3.1.4 马面形制现状
        3.1.5 城门形制现状
        3.1.6 角楼、角台形制现状
        3.1.7 小结
    3.2 开封西城墙周边环境现状调研
        3.2.1 开封西城墙周边自然环境现状调研
        3.2.2 开封西城墙周边人工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3.2.3 开封西城墙周边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
    3.3 开封城墙保护管理与监控现状
        3.3.1 开封城墙保护监控可行性研究
        3.3.2 开封城墙监控现状
        3.3.3 开封城墙监控面临的问题
    3.4 小结
4.国内古城墙保护实例对比分析
    4.1 南京明城墙及周边环境分析
        4.1.1 南京明城墙历史沿革
        4.1.2 南京明城墙现状分析
        4.1.3 城墙周边环境特点对比分析
        4.1.4 南京明城墙监控保护现状
    4.2 西安明城墙及周边环境分析
        4.2.1 西安明城墙历史沿革
        4.2.2 西安明城墙现状
        4.2.3 西安城墙周边环境特点分析
    4.3 小结
5.开封西城墙及周边环境保护监控的方法探索
    5.1 开封西城墙及周边环境保护监控理念
        5.1.1 整体性保护
        5.1.2 动态性保护
        5.1.3 价值观保护
    5.2 基于视觉分析的开封西城墙及周边环境监控研究
        5.2.1 轴线空间控制
        5.2.2 视线通廊控制
        5.2.3 建筑高度控制
    5.3 基于文化传承的开封西城墙及周边环境监控研究
        5.3.1 用地功能控制
        5.3.2 建筑风格、色彩、材料引导
        5.3.3 历史风貌营造
    5.4 开封西城墙及周边环境监控要素及内容
    5.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相关法律法规
附录 B GIS 分析图制作流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开封城墙公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墙公园是城墙保护、利用的重要形式
        1.1.2 开封城墙公园发展进入停滞阶段
        1.1.3 城市发展对城墙公园提出了新要求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POE理论简述
        1.4.1 POE理论简述
        1.4.2 开封城墙公园POE模型分析变量构建
    1.5 城墙公园的研究现状
        1.5.1 国际遗址保护及遗址公园建设探索概况
        1.5.2 有关城墙保护及发展的研究
        1.5.3 开封城墙及城墙公园研究
    1.6 研究方法
        1.6.1 田野调查法
        1.6.2 文献法
        1.6.3 类比法
    1.7 研究框架
2 开封城墙周边环境演变
    2.1 历史时期的衍变
        2.1.1 始建阶段(战国——唐)
        2.1.2 城墙发展时期(五代——元)
        2.1.3 现存城墙的建设发展阶段(明清时期)
    2.2 近现代时期演变
        2.2.1 无序阶段(民国至1978年)
        2.2.2 初步控制阶段(1978年至2003年)
        2.2.3 科学保护及管理阶段(2003年至今)
    2.3 小结
3 开封城墙公园的规划、建设过程及现状评价模型
    3.1 开封城墙公园的规划
        3.1.1 开封城墙公园规划的背景
        3.1.2 开封城墙公园的规划框架
        3.1.3 开封城墙公园景观规划阶段
    3.2 开封城墙公园的建设实施
        3.2.1 城墙公园的建设受多方支持
        3.2.2 城墙公园的建设现状
        3.2.3 公园游憩功能设计逐渐丰富
    3.3 开封南城墙公园现状评价模型的前置构建
        3.3.1 评价对象的确认
        3.3.2 开封城墙公园POE评价体系的构建
    3.4 小结
4 开封城墙公园现状评价
    4.1 景观空间与空间行为特征分析
        4.1.1 景观空间类型化分析
        4.1.2 空间行为特征调研
        4.1.3 景观空间行为特征分析
        4.1.4 使用者行为特征时空分析
        4.1.5 空间行为特征总结
    4.2 环境心理特征分析
        4.2.1 满意度评价因素集的确定
        4.2.2 访谈及问卷数据分析
        4.2.3 满意度指标评价分析
        4.2.4 环境心理特征总结
    4.3 小结
        4.3.1 空间行为特征
        4.3.2 环境心理特征
        4.3.3 特征总结
5 国内城墙公园调研分析
    5.1 国内城墙公园发展概述
    5.2 西安城墙公园
        5.2.1 西安城墙公园概况
        5.2.2 西安城墙公园的特点
        5.2.3 西安城墙公园现状调研区域的确定
        5.2.4 西安南城墙公园朱雀门—和平门段公园景观现状评价
        5.2.5 与开封城墙公园类比分析
    5.3 南京城墙公园
        5.3.1 南京明城墙的历史简述
        5.3.2 南京城墙公园的形成
        5.3.3 南京城墙公园特点分析
        5.3.4 南京中华门至东水关段城墙公园景观分析
        5.3.5 与开封城墙公园类比分析
    5.4 小结
6 城墙公园更新策略
    6.1 城墙公园的更新原则
        6.1.1 保护性
        6.1.2 整体性
        6.1.3 动态性
        6.1.4 历史延续性
        6.1.5 社会融入性
    6.2 城墙公园的更新设计
        6.2.1 城墙公园的更新方法
        6.2.2 城墙公园的更新要素
    6.3 开封城墙公园更新设计建议
        6.3.1 贯彻城墙保护理念
        6.3.2 加强城墙文化及城市文化展示
        6.3.3 优化公园游憩空间
        6.3.4 改善公园基础设施与管理
    6.4 小结
7 结论
    7.1 各章概括与总结
    7.2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1.专着
    2.连续出版物
    3.学位论文
    4.国际、国家标准
    5.报纸文章
    6.其他
附录 A 问卷A
附录 B 问卷B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北京的护城河 失踪的护城河与现存的护城河(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安环城墙带层积化空间的阐释与展示研究[D]. 孙坤.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大城市高架桥附属空间的景观更新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二环高架桥附属空间为例[D]. 刘欣. 中央美术学院, 2021(08)
  • [3]类型学下明清闽浙海防卫所聚落空间形态比较研究[D]. 周秀秀. 华东理工大学, 2021
  • [4]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D]. 董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5]明清襄樊城墙防御特征研究[D]. 包佳良.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6]苏州古城墙及其环境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研究 ——以平门段为例[D]. 李秋婷. 苏州大学, 2020(03)
  • [7]基于水利系统的北京传统城市景观体系研究[D]. 胡而思.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8]荆州古城与区域水利系统关系演变研究[D]. 庄杭.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9]开封西城墙及周边环境的保护监控研究[D]. 要冲.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开封城墙公园研究[D]. 李媛媛.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北京的护城河 失踪的护城河和现存的护城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