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一、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孔令玉,孙江勇,刘靖,于海鹏[1](2021)在《肝癌微创介入治疗中医药应用进展及探索》文中指出尽管肿瘤微创切除和开放手术治疗方法取得了进步,但肝癌仍然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微创介入方案的发展对中晚期不能手术或术后复发的肝癌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并且随着免疫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及靶向药物的研发应用,在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方面也发挥了作用,但是随着治疗的推进,肝损伤和耐药等不良反应也逐渐显现,总体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中医药方法及制剂的应用在肝癌治疗,特别是肝脏微创介入后治疗中也做了一些有益研究,本文正是总结这方面的进展,并且提出新观点和未来的探索,供广大从事肝癌诊疗的医务人员科研和临床参考。

刘皎皎[2](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贺凡[3](2020)在《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肝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因其恶性度高、预后差,目前对肝癌的诊治仍存在巨大挑战,随着分子免疫学研究的进展,对肝癌的治疗有了新的补充,但仍然存在应答率低、疗效欠佳的困境,中医药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但同时存在药物成分复杂、机制不明等问题。基于此,寻找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与肝癌的发病有密切联系的生物分子标记物的需求十分迫切。研究目的参桃软肝方(STR)是导师周岱翰教授的经验方,具有健脾养肝、软坚消症之效,临床运用数十载,取得了较好疗效,但因中药成分复杂,药效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其在临床的推广应用。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STR的成分及作用乙肝相关性肝癌(HBV-HCC)的靶点进行筛选,建立“药物-活性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并通过体外细胞及动物实验,观察STR抑制肝癌细胞株及抑制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疗效,进一步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综合分析筛选STR可能的作用靶点和机制,并进行生物信息学验证以确定STR治疗HBV-HCC的潜在靶点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对STR中的组成药物进行检索从而获取其化学成分,根据口服生物利用度(Oral bioavailability,OB)≥30%和类药性(drug likeness,DL)≥0.18作为条件筛选候选化合物,同时结合STR质谱分析的结果得到中药的潜在化合物,将其所对应的靶点基因与GEO数据库筛选出来的HBV-HCC相关的靶点基因进行配对后,获得STR和HBV-HCC两者共同拥有的关键靶点,即为STR作用HBV-HCC的潜在靶点。利用R软件中“cluster Profiler”安装包对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构建“中药-化学成分-关键靶点-通路”网络关系图。2.采用MTT法观察STR对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Hep G2、MHCC97-H增殖作用的影响,采用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观察STR对三株人肝癌细胞株的迁移能力的影响。3.建立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裸鼠皮下成瘤模型,待瘤体积达100-200mm3时将其随机分为五组,即STR低、中、高剂量组,阴性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分别进行灌胃,每天一次,连续给药25天,记录裸鼠状态、生长情况,测量瘤体积及裸鼠体重。最后一天给药结束,眼球取血,剥离瘤体,测量瘤重,进行统计学分析,取肝肾组织,HE染色观察肝肾形态学改变。4.取STR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各3个肿瘤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学测序(RNA-seq),通过文库构建、数据过滤及基因差异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以火山图、聚类热图形式表现,并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取STR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各3个肿瘤组织样本进行全基因组亚硫酸氢盐甲基化测序(WGBS),通过文库构建、数据过滤及差异甲基化表达分析,筛选出差异甲基化区域及其对应基因,与转录组测序得到的DEGs重叠取交集。5.选取临床HBV-HCC病人8例癌组织与癌旁组织行WGBS,筛选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相关基因,并将其与动物样本测序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寻找共同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并进行GO与KEGG分析。6.通过Cytoscape软件将STRING构建的PPI网络进行可视化,并用拓扑分析进行核心基因筛选。将筛选出的核心基因通过c Bio Portal数据库中关联TCGA数据库对其进行突变谱分析,m RNA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状态的相关性分析;通过GEPIA数据库检验核心基因的m RNA表达水平及总生存期(OS)、无病生存期(DFS)的预后分析;通过人类蛋白质图谱(HPA)数据库验证核心基因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的验证。研究结果1.通过TCMSP平台数据库检索西洋参、桃仁、大黄、丹参、当归、仙鹤草六种药物,以OB≥30%和DL≥0.18为条件进一步筛选,并通过质谱分析的结果,总共得到STR潜在化合物125个,删除重复靶点后得到437个蛋白靶点基因。通过GEO数据库筛选出HBV相关的HCC数据库GSE121248基因芯片数据,筛选出HBV-HCC的DEGs 888个。将STR药物预测的靶点与GEO数据库筛选出的DEGs进行配对,发现51个共同靶点基因,GO富集在971个条目中,KGEE通路富集分析显示靶点基因共富集了33条通路,其中与代谢相关的通路有酪氨酸代谢、细胞色素P450对外源性药物代谢的影响、视黄醇代谢通路;与炎症相关IL-17信号通路、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NOD样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与细胞周期相关的通路有细胞衰老、细胞周期、凋亡、p53信号通路等;与激素调节有关的雌激素信号通路、卵巢类固醇生成等;与血管生成有关的通路有VEGF信号通路,另外,还有广泛参与细胞生物学行为的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等。2.细胞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 G2.2.15、Hep G2、MHCC97-H的增殖,并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划痕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Hep G2.2.15、Hep G2、MHCC97-H细胞的迁移能力,统计学结果见显着性差异(Hep G2.2.15 12h及24h划痕P<0.05,Hep G2 24h划痕P<0.05,MHCC97-H 12h及24h划痕P<0.05)。Transwell实验表明,STR能够抑制Hep G2.2.15、Hep G2、MHCC97-H细胞株的迁移,统计学结果提示STR低、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动物实验表明,STR组的瘤体积和瘤重都较阴性对照组小,其中STR中、高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STR能够抑制荷Hep G2.2.15肝癌裸鼠肿瘤的生长。4.荷瘤裸鼠肿瘤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得到有效差异表达的m RNA 221个,其中上调185个,下调36个。GO功能注释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参与的生物学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有蛋白质糖基化(protein glycosylation)、激素的分泌调节(regulation of hormone secretion)、不饱和脂肪酸代谢(unsaturated fatty acid metabolic process),细胞基质粘附(cell-substrate adhesion)、先天免疫反应激活细胞表面受体信号通路(innate immune response activating cell surface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等463个过程;细胞组分(cell component,CC)结果分析显示与高尔基体腔(Golgi lumen)、含胶原细胞外基质(collagen-containing extracellular matrix)、肌节(sarcomere)、肌原纤维(myofibril)等55个条目;分子功能分析(molecularfunction,MF)结果表明,这些基因主要与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extracellular matrix structural constituent)、钙依赖性磷脂绑定(calcium-dependent phospholipid binding)、溶血磷脂酶的活动(lysophospholipase activity)等51个功能有关。此外,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与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代谢(Glutathione metabolism)等通路有关。5.对荷瘤裸鼠STR治疗组瘤组织和对照组瘤组织进行WGBS检测,共得到DMRs 80510个,DMRs长度共8056280,共筛选出8986个基因。其中启动子区域异常甲基化基因3760个,高甲基化基因1600个,低甲基化基因2160个。将其与转录组测序筛选的m RNA与WGBS筛选出的差异甲基化基因进行重叠取交集,得到甲基化水平与差异表达基因呈负相关关系的重叠基因151个,GO富集了499个条目,KEGG分析显示与12条通路密切相关。6.临床HBV-HCC首次术后标本WGBS分析与动物测序筛选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取交集,得到146个共同的差异甲基化基因,通过拓扑分析,最终筛选到了10个与肝癌密切相关的基因,即CD44、LGALS3、ACTA1、LCN2、MUC1、IGFBP3、HAMP、IRS2、PDK4、BDKRB2。结合现有研究及通过外部数据库验证发现,Hub基因中CD44、LGALS3、LCN2、MUC1、IRS2、BDKRB2具有致癌作用,IGFBP3、HAMP、PDK4为抑癌基因,ACTA1作为抑癌因子尚存争议。测序结果提示STR抑制了癌基因LCN2的表达及上调抑癌基因IGFBP3、HAMP、PDK4的表达。人与动物测序共同的到的差异甲基化基因富集分析显示GO富集了509个条目,KEGG富集了13条信号通路,包括与I肝II纤维化密切相关的ECM-受体互作通路,与炎症相关的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补体凝血级联通路,与代谢相关的脂质调节、外源性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等途径,以及广泛参与肿瘤生物学调控的PI3K-AKT信号通路、c AMP信号通路等。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高通量分子测序揭示了一系列STR作用下的异常甲基化修饰的差异表达基因及通路,为阐述肝癌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我们在经STR处理荷瘤裸鼠肝癌组织与对照组肝癌组织中发现了部分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其中CD44、LGALS3、LCN2、MUC1、IRS2、BDKRB2具有致癌作用被认为是有致癌活性的,IGFBP3、HAMP、PDK4被认为是抑癌基因,以上基因的表达水平与甲基化状态均呈负相关关系。STR可能通过抑制LCN2的表达及上调IGFBP3、HAMP、PDK4的表达而发挥抗肝癌作用,可能作为STR抗HBV-HCC的潜在靶点。与通过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得到的靶点及通路进行对比,发现有PI3K-AKT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外源性物质细胞色素P450代谢等共同作用的通路,提示STR可能通过影响这些通路进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许梅[4](2020)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情况,以及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的情况,探讨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作用及安全性,以及对中医证候、KPS评分、肝功能指标情况的影响,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收集住院接受TACE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3例(n=23),对照组给予TACE术后患者常规西医对症处理(退热、止吐、护肝、止痛),治疗组予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于术前d1穴位埋线治疗以及d1-d7桂枝加大黄汤随证加减水煎剂内服治疗,于术后d1-d7监测记录患者发热、肝区疼痛、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记录患者术前d1及术后d7的肝功能情况,分别于术后d1-d7运用中医证候积分表进行证候积分评测、以及KPS评分。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探讨桂枝加大黄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结果:(1)两组原发性肝癌患者在TACE术前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及KPS评分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统计学差异。(2)治疗组在发热程度控制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腹胀便秘程度分级上,治疗组发生情况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治疗组在恶心呕吐程度分级上病例数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术后治疗组肝区疼痛发生病例及疼痛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症状持续方面,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术后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术后两组的KPS评分,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术后d7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均升高,但治疗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可有效减轻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发热、腹胀便秘、肝区疼痛、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程度,以及缩短该症状的持续发生时间,可明显改善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中医临床证候及KPS评分,以及术后肝功能损伤的恢复情况。

康晓萍[5](2020)在《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滋水涵木法(一贯煎配合三阴交穴位艾灸)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与常规TACE治疗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肝肾阴虚型)患者的中医临床证候、生活质量、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肝功能以及主要不良反应(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骨髓抑制)的影响,以探讨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丰富临床肝癌TACE术后的治疗方案。方法:本研究选取辨证分型为肝肾阴虚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2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n=63)和观察组(n=63),对照组采用TACE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则是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滋水涵木法治疗,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均记录和评价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评分、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arnofsky performance status,KPS)、AFP值、CRP值、肝功能和术后不良反应方面的变化,并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26例患者,其中有120例患者完成临床观察,观察组和对照组各脱落和剔除3例患者;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经统计学分析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的KPS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观察组的KPS评分及疗效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FP值均出现降低,且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1周观察组患者的CRP值较前下降(P<0.05),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CRP值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有所好转,且观察组患者的白蛋白(albumin,ALB)、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水平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水平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在主要不良反应方面,治疗后发现除了骨髓抑制在两组患者间的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和腹痛的人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并且按照不良反应轻重程度分级,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程度也较轻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不仅能够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及肝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协助降低AFP值和减轻术后炎症反应,还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改善肝癌患者TACE预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但本研究的远期预后疗效需待今后进一步观察。

朱亚玲[6](2020)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证候、肝肾功能、免疫功能、不良反应及肿瘤缓解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12月1日-2019年12月31日于我科住院的80例18岁至75岁原发性中晚期肝癌的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常规检查生化指标及胸部CT。两组均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右腹股沟区穿刺点局麻后,行右股动脉穿刺,将微导管超选导入靶血管,行血管内化疗栓塞,试验药品与给药:对照组:顺铂30mg50mg+5-Fu 8001000mg,再用碘化油6ml、适量明胶海绵颗粒栓塞。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200mg榄香烯注射液灌注+术后400mg榄香烯注射液静滴1周。一次介入治疗为一个疗程,术前及术后一周检测生化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肝癌肿瘤标志物AFP及CEA等,同时观察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证候、不良反应等,每一疗程结束后3月复查一次,评价缓解情况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21.0处理。结果:(1)生活质量治疗后,实验组较对照组卡氏评分明显提高(P<0.05)。(2)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患者纳呆、神疲乏力症状改善显着(P<0.05),恶心呕吐情况改善不明显(P>0.05)。(3)毒性反应治疗期间,实验组患者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红蛋白减少、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4)免疫功能:治疗后实验组CD3+T、CD4+T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CD8+T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5)肿瘤标志物:治疗后两组AFP、CEA无明显差异(P>0.05)。(6)不良反应:实验组发热、肝区疼痛、乏力等副作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肿瘤缓解率:实验组肿瘤缓解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中医证候;(2)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可减缓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但肾功能损害方面无明显差异;(3)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发热、乏力等介入的不良反应;(4)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5)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可以提高肿瘤的缓解率。

苏凯奇,林柳兵,陈懿榕,沈艳婷,李勇[7](2018)在《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近5年已发表的关于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中医药广泛应用于肝癌介入术后治疗中,主要在改善肝癌介入术后患者胃肠道反应、保护肝功能、减轻骨髓抑制、缓解术后疼痛、调节免疫功能以及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杨葛亮[8](2018)在《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文献质量评价》文中指出一、研究背景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历史悠久,是目前国内肿瘤治疗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多部肿瘤诊疗指南中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中医药应用现状尚无相关流行病学资料及文献报道。究其原因在于:(1)我国肿瘤患者及从事肿瘤治疗的临床医生基数大,分布广,调查取样困难;(2)肿瘤治疗相关临床科室专业分工不明确,患者就诊随意性大,治疗规范性不强。另一方面,临床研究在现今医学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研究水平直接反映并影响医学发展的水平。目前,现代医学治疗肿瘤领域已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的系统性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其研究结果进一步提升了该领域的临床研究水平。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也日益重视用循证医学标准来进行设计与评价,以期其研究成果能被国内外医学同行认可及推广。但是,目前尚无系统性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因此,本研究旨在阐明我国肿瘤治疗领域中的中医药应用及研究现状,为今后合理应用中医药治疗肿瘤、肿瘤治疗中的多学科合作、完善中医药教育等重大问题提供参考指导意见。二、研究方法本课题着眼于“恶性肿瘤高发”的时代背景,应用客观的临床流行病学及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开展如下研究:1.借鉴国外类似的权威性流行病学研究,结合国内医疗现状,设计调查问卷,借助国内最大的医药专业网站为调查平台,开展历时4个月的,首次面向全国从事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医生,对恶性肿瘤治疗领域的中医药临床应用、医生对中医药的基本态度、知识掌握及医疗实践情况等开展创新性在线调查。2.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多中心横断面研究,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期间,国内4所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肿瘤科住院患者,利用电子病历数据库结合调查问卷的方法获取肿瘤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药临床应用及认知情况数据,从肿瘤患者角度探索肿瘤治疗中的中医药临床应用情况。3.按照临床流行病学原理及临床试验的统一标准(CONSORT声明),以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科技、重庆维普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首次全面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发表在中文生物医学期刊上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对纳入文献的随机方法、干预方式、盲法设置、样本量、样本量计算、临床试验注册、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结局指标、统计方法、随访、基金资助以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进行评价。4.根据Cochrane中心指南及临床试验的统一标准,以Pub Med、Web of Science、EBSCO及Medline数据库为检索平台,制定检索策略及纳入排除标准,检索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发表在各领域顶级SCI期刊上的补充替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对纳入文献的随机方法、干预方式、盲法设置、样本量、样本量计算、临床试验注册、诊断标准、纳入排除标准、统计方法、随访、基金资助、安全性评价及被引次数等方面进行评价,并与发表在中文期刊的中医药治疗肿瘤的临床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三、研究结果1.共有11270名医药工作者参与了此项调查,最终6007名从事恶性肿瘤治疗的临床医生纳入研究,涵盖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通过对医生的调查显示,肿瘤患者的中医药临床应用的总体比例为40.0%。最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手段依次为中成药(66.2%)、中草药(63.3%)、中医食疗(41.5%);中医药最常见的临床适应症依次为食欲不振(68.6%)、疲劳(62.8%)、睡眠障碍(60.1%);“调节免疫力,增强体质”(83.7%)是最主要的中医药治疗目的;接受化疗(包括靶向治疗)的同时接受过中医药治疗的患者比例为28.7%;有16.6%的医生担心中医药联合化疗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20.0%的医生认为自己掌握足够的中医药知识来回答患者中医药相关问题;22.0%的医生接受过相关中医药继续教育;在接诊过程中,和医生讨论过中医药话题的患者占36.5%;有44.9%的医生认为中医药治疗是有效的。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技术职称、学历、执业医师类型、所在地区、所在医院类型、中医药知识掌握及中医药继续教育情况是医生鼓励患者使用中医药的相关因素。2.共有729名肿瘤患者纳入研究,其平均年龄为59.3±11.7岁,男性患者384例(52.7%),平均病程为24.0±32.7个月。其中,肺癌189例(25.9%)、结直肠癌146例(20.0%)、胃癌125例(17.1%)。通过对患者的调查显示,肿瘤患者中医药临床应用的总体比例为59.7%。最常用的中医药治疗手段依次为中成药(64.8%)、中草药(57.9%);中医药最常见的临床适应症依次为疲劳(39.1%)、食欲不振(20.9%);最主要的中医药治疗目的依次为“调节免疫力,增强体质”(57.7%)、“缓解不适症状”(48.5%);接受化疗(包括靶向治疗)的同时接受了中医药治疗的患者比例为26.7%;当中医药与化疗联合应用时,有4.4%的肿瘤患者发生过不良反应。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女性、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是肿瘤患者使用中医药治疗的相关因素。3.共473篇符合标准,纳入分析。肿瘤疾病类型上,以肺癌(38.1%)为主;研究类型上,以前瞻性研究为主(78.0%);293篇研究(61.9%)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中文核心91篇,科技核心202篇);109篇研究(23.0%)有基金资助(包括国家级23篇,省部级65篇)。干预方式上,以中药复方为主(71.9%)。干预方式中有中医辨证论治的占48.2%;干预目的上,以中医药联合常规治疗,增效减毒的目的为主(60.3%);纳入研究的平均样本量为81.6±74.1例,无1篇研究提及样本量的计算方法和临床试验注册情况;有445篇(94.1%)为单中心研究;252篇(53.3%)有明确的纳入排除标准;358篇(75.7%)进行了随机化分组,其中103篇(28.8%)交待了具体的随机化分组方法;327篇(69.1%)提及且给出具体统计方法;58篇(12.3%)介绍了患者依从性情况;记录、分析患者病例脱落情况的研究分别占4.0%和2.1%;13篇(2.7%)获得了伦理委员会审批;187篇(39.5%)报道了随访情况;295篇(62.4%)报道了安全性评价情况。4.共94篇符合标准,纳入分析。28篇(29.8%)为中医药类研究,11篇(11.7%)第一作者来自我国;56篇(59.6%)进行了样本量计算;86篇(91.5%)获得了基金资助;68篇(72.3%)进行了随机化分组;72篇(76.6%)报道了随访情况;71篇(75.5%)报道了安全性评价;39篇(41.5%)明确临床试验注册;在此基础上与发表在中文期刊的473篇临床研究相比,两者在研究规模(P<0.0001)、临床试验注册(P<0.0001)、样本量计算(P<0.0001)、基金资助(P<0.0001)、统计方法(P<0.0001)、随访(P<0.0001)及安全性评价(P=0.015)方面,研究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四、研究结论1.在我国,目前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贯穿肿瘤治疗的全过程。应用中医药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调节机体免疫力,改善食欲不振、疲劳、睡眠障碍等症状,放化疗增效减毒等方面,治疗以中药复方、中成药为主。但从整体而言,医生对中医药知识掌握程度不足,与患者就中医药话题的沟通交流较为欠缺。2.目前,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以前瞻性中药复方研究为主,从发表期刊、基金资助数量及层次来看,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及影响力。但总体研究质量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研究设计不够严谨,样本量不足且计算缺失,忽视安全性评价、依从性、病例脱落及随访观察,临床试验注册缺失且伦理学规范性差,疗效评价标准与统计方法不规范。

黄祝晓[9](2014)在《莲龙消积方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莲龙消积方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探讨中医药治疗肝癌的效应机制,并探索肝癌治疗的最佳方式方法。方法:采用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125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分为三组,即中药组(莲龙消积方组)40例、综合治疗组(莲龙消积方联合榄香烯化疗药介入组)40例、化疗介入组(单纯西药化疗药介入组)45例。一个疗程30天为一个观察周期,观察三组中医证候、体能状况(KPS)评分、肿瘤病人生活质量QOL评分、AFP值变化情况、肝肾功能、血常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中医证候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614,P<0.01),中药组、综合治疗组、化疗介入组对中医证候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67.5%(27/40)、78.5%(31/40)、36.6%(16/45),中药组和综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化疗介入组。②AFP值变化情况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AFP值均有变化,中药组36例发生变化,3例下降至正常,14例下降未至正常,19例升高;综合治疗组35例发生变化,其中5例下降至正常,26例下降未至正常,4例升高;化疗介入组39例发生变化,3例转为正常,21例下降未至正常,15例升高。三组治疗后AFP值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04,P<0.05);三组下降率分别为47.22%(17/36)、88.6%(31/35)、61.5.0%(24/39),综合治疗组降低AFP值明显优于中药组、化疗介入组。③ALT、AST改善情况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比较,中药组和综合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介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ALT、AST治疗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综合治疗组均能改善ALT、AST。④体力状况(KPS)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比较,中药组(χ2=-3.371)和综合治疗组(χ2=-5.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介入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1,P>0.05);三组治疗后改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432,P<0.01),其改善率分别为47.5%(19/40)、52.5%(21/40)、11.1%(5/45),中药组和综合治疗组优于化疗介入组。⑤生活质量QOL评分比较: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改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51,P<0.01),中药组、综合治疗组、化疗介入组三组改善生活质量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7.5%(31/40)、80.0%(32/40)、44.45%(20/45),三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中药组和综合治疗组明显优于化疗介入组,其中综合治疗组改善最明显。⑥安全性评价:各组BUN、Cr台疗前后及治疗后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和综合治疗组WBC、NE%、HGB、PLT四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介入组NE%升高、HGB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中药对肾功能、血常规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莲龙消积方能够缓解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症状、改善AST及ALT、提高体能、改善生活质量,莲龙消积方联合榄香烯化疗药介入的改善作用最好。

姚世英[10](2011)在《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术后减毒增效上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介入术后中医药减毒增效上的优势,旨在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近十年来有关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术后减毒增效上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中药是天然的生物反应调节物质,与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相互影响与协调,共同维持生命机制的稳定与平衡,临床实践证明通过审证求因,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正确运用中药干预能减毒增效,中医药配合介入法治疗肝癌值得探讨。

二、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肝癌微创介入治疗中医药应用进展及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癌微创介入治疗的中医药应用现状
    1.1 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的中医药研究
    1.2 肝癌放射性粒子植入联合中医药应用
    1.3 肝癌消融治疗联合中医药的应用
2 肝癌微创治疗的经典研究和探索
    2.1 “肝胃相关”理论与肝癌介入治疗
    2.2 “肝肾同源”与肝癌介入治疗
    2.3 肝癌微创介入治疗的中医外治法探索
3 展望

(2)“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3)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肝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肝癌的西医治疗现状
    1.3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及诊疗进展
        1.3.1 中医治疗肝癌的历史沿革
        1.3.2 当代肿瘤学家对肝癌的认识
        1.3.3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1.4 参桃软肝方治疗肝癌的研究进展
        1.4.1 参桃软肝片的组方基础
        1.4.2 参桃软肝方的研究现状
    1.5 高通量测序的发展现状
        1.5.1 高通量测序概述
        1.5.2 转录组测序研究进展
        1.5.3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1.6 肝癌的表观遗传研究进展
        1.6.1 表观遗传与甲基化
        1.6.2 甲基化在肝癌中的研究现状
        1.6.3 中医证候的DNA甲基化研究现状
    1.7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二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参桃软肝方冻干粉的制备及质谱分析
        2.1.2 主要药物化学成分搜集及筛选
        2.1.3 药物靶点搜集与整理
        2.1.4 GEO数据库寻找乙肝相关性肝癌的靶点
        2.1.5 参桃软肝方化学成分-作用靶点网络的构建及关键靶点的分析
        2.1.6 基因本体功能(GO)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
    2.2 结果
        2.2.1 STR质谱分析及STR在网络药理学平台筛选的化合物及其对应靶点筛选结果
        2.2.2 GEO数据库中乙肝相关性肝癌靶点基因获取结果
        2.2.3 STR抗 HBV-HCC靶点基因的获取和GO功能注释及KEGGG通路富集分析
        2.2.4 “药物-活性成分-关键作用靶点-通路”网络构建及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参桃软肝方的体外疗效研究
    3.1 细胞实验研究
        3.1.1 STR抑制人肝癌细胞株 HepG2.2.15、HepG2、MHCC97-H 的增殖
        3.1.2 STR 对人肝癌细胞株 HepG2.2.15、HepG2、MHCC97-H 迁移的影响
    3.2 STR对 BALB/c裸鼠皮下成瘤模型的抑瘤作用及安全性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高通量测序筛选STR治疗HBV-HCC的潜在靶点及机制
    4.1 STR对 HepG2.2.15 荷瘤裸鼠疗效的转录组学研究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1.3 实验结果
    4.2 对HepG2.2.15 荷瘤裸鼠肿瘤组织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WGBS)分析
        4.2.1 实验步骤
        4.2.2 实验结果
    4.3 转录组测序和WGBS关联分析
        4.3.1 关联基因的筛选
        4.3.2 关联基因的GO注释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4.4 临床HBV-HCC肝癌术后标本WGBS及差异甲基化基因筛选
        4.4.1 临床样本的搜集
        4.4.2 肝癌及癌旁组织样本WGBS测序
        4.4.3 检测结果
    4.5 临床样本WGBS与动物测序结果关联分析
        4.5.1 临床样本WGBS测序与动物样本测序的关联基因筛选
        4.5.2 临床样本WGBS测序与动物样本测序的关联基因GO与 KEGG分析
        4.5.3 Hub基因的外部数据库验证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第六章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4)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现代医学对肝癌的认识及TACE综合征的研究
        1 肝癌流行病学
        2 肝癌的治疗
        3 TACE术后综合征的相关研究
        4 小结
    文献研究二:中医对肝癌的认识和TACE综合征的研究
        1 中医对肝癌的认识
        2 肝癌TACE后的中医认识
        3 中药治疗
        4 外治治疗
        5 小结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研究背景
    2 导师学术思想
    3 临床运用
    4 作用及药理分析
    5 穴位分析
    6 特色与优势
    7.疗效分析
    8.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防治原发性肝癌 TACE 术后并发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退出(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药物及给药方法
        2.3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标
        3.1 安全性检查项目
        3.2 疗效性观测项目
        3.3 观察方法
        3.4 疗效判定标准
    4 统计方法
    5 伦理学原则
    6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3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3.1 中医临床证候总评分比较
        3.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比较
        3.3 两组患者KPS评分疗效比较
        3.4 两组患者AFP值疗效比较
        3.5 两组患者CRP值疗效比较
        3.6 两组患者肝功能疗效比较
        3.7 两组患者TACE术后不良反应比较
    4 安全性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原发性肝癌的西医认识
        1.1 流行病学概况、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
        1.2 西医介入疗法治疗原发性肝癌现状
    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认识
        2.1 中医病名、病因病机
        2.2 中医治疗
    3 中医药联合TACE治疗肝癌现状
    4 课题设计背景
        4.1 滋水涵木法治疗肝癌的研究背景
        4.2 中医理论对TACE术后的认识背景
    5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5.1 生活质量评分疗效分析
        5.2 AFP水平变化疗效分析
        5.3 炎症反应水平变化疗效分析
        5.4 肝功能水平变化疗效分析
        5.5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分析
        5.6 本课题中医证候疗效与滋水涵木法的关系
    6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6.1 不足
        6.2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肝癌诊断标准
        1.3 临床分期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临床观察指标
        2.3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3.2 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3.3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3.4 毒性反应比较
        3.5 免疫指标比较
        3.6 肿瘤标志物比较
        3.7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3.8 肿瘤缓解率比较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普外肿瘤科肿瘤患者卡氏(KPS)评定表
    附录3--第8版肝癌TNM分期
    附录4--中医症状分级量表
    附录5--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7)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减轻胃肠道反应
2保护肝功能
3减轻骨髓抑制
4改善术后疼痛
5改善免疫功能
6延长生存期

(8)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文献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研究时代背景 二、国外补充替代医学治疗肿瘤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三、我国肿瘤治疗领域的中医药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四、开展中医药临床应用情况研究及文献质量分析的对策 第一部分
    面向医生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应用现状的全国性在线调查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二部分
    面向患者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应用现状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基于中文医学期刊的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基于顶级SCI期刊的补充替代医学治疗恶性肿瘤临床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9)莲龙消积方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中医对原发性肝癌病因病机认识
        2. 中医药对原发性肝癌治疗研究
        3. 问题与展望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基础实验研究
        1. 中药单药和复方制剂治疗肝癌实验研究
        2. 中医不同治法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3.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
        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2. 诊疗标准
        3.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术后减毒增效上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后减毒
    1.1 腹痛
    1.2 发热
    1.3 胃肠反应
    1.4 肝功损害
    1.5 骨髓抑制
2 术后增效
3 结论

四、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癌微创介入治疗中医药应用进展及探索[J]. 孔令玉,孙江勇,刘靖,于海鹏.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23)
  • [2]“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3]基于高通量测序及网络药理学探讨参桃软肝方干预乙肝相关性肝癌的机制[D]. 贺凡.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4]桂枝加大黄汤联合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许梅.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滋水涵木法联合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肝肾阴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康晓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榄香烯注射液联合TACE对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分析[D]. 朱亚玲.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7]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术后的临床应用现状[J]. 苏凯奇,林柳兵,陈懿榕,沈艳婷,李勇. 吉林中医药, 2018(12)
  • [8]中医药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及文献质量评价[D]. 杨葛亮.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1)
  • [9]莲龙消积方改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研究[D]. 黄祝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10]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术后减毒增效上的研究进展[J]. 姚世英. 海峡药学, 2011(11)

标签:;  ;  ;  ;  ;  

中医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