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干部“失宠”

后备干部“失宠”

一、后备干部“失宠”(论文文献综述)

覃糠[1](2019)在《我国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层体制下,县级政府在国家政策指令落实施行、决策审批报备等活动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国家政权和基层政权的联系纽带,这也意味着大量的政策指令和项目资源在县级政府得到集中汇聚。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不平衡问题越发严重,并在县一级政府得到集中体现,中央开始借助“项目”这一载体通过各种帮扶政策、专项工程进行专项“反哺”,并通过县级政府抓包发包,乡镇村社接包递包、社会组织承包解包、项目群众争包分包的项目互动构成了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的整体框架。本文根据项目组织获取项目的渠道和县级政府的授权方式不同,将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分为定向委托、招标承包、申请申报和投资合作四种治理类型,并指出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过程中具有条块共谋、层级分利、科市混合、横向竞争以及技术治理的特征。基于对我国中西部A县涉农项目的治理实践,借助对比分析、文件梳理、走访调查等研究方法,发现当前我国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过程中存在项目前期项目资源的分配科学合理性不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管理缺失标准规范、权力格局失衡,以及在项目后期的考评验收阶段缺少专业化的监督管护等普遍性问题,并通过原因分析对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为增强文章的学理性和针对性,本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这一核心概念作为出发点,将项目制治理的基本理论贯穿于研究分析的整个过程,逐层剥离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的运作过程,以期能够将我国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过程中相关主体的行为原则、影响作用、存在的普遍问题等较为系统的展现出来。基于以上分析研究,本文认为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是县级政府基于项目资源和权力形成的项目权威,对县域内相关主体采取的各种技术治理手段的总括。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县级政府基于效益效果原则在对项目资源分散授权的同时又进行集中监管;乡镇村社基于政绩为核原则,在项目运作中发挥协商调和和风险化解作用;社会组织基于多方共进原则,对项目资源进行分包转包处理并从中获利;项目群众则基于利益补偿最大原则,对项目资源形成自利性期望,并通过既有资产进行利益套现。而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过程中之所以产生偏离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捆绑性加包等问题,主要是因为各项目主体围绕项目资源展开竞争和博弈所致。

张明贵[2](2019)在《蓝与黑(长篇小说连载)》文中研究说明上期内容提要:老张家第一代刑警张发财,新中国成立初期参加工作,随共和国成长,也经历过特殊年代,眼看要退休的时候,当地一个黑恶家族即将羽翼丰满,保护伞神通广大,张发财却回天乏术,含恨离岗;儿子刑警张卫国继承他的衣钵,继续与这个黑恶家族进行或明或暗的较量,几十年间此消彼长;十九大以来,在全国范

乔凤岐[3](2017)在《隋唐时期的太子册立及制约因素》文中研究表明隋唐时期,太子册立主要依据的是西周以来的立嫡以长制度,太子废立的决定权大多时候掌握在皇帝手中,虽然有时受到大臣的支持或反对,但皇帝的意志仍占主导地位。而在隋朝和唐朝前期,对太子人选影响较大的是独孤皇后以及唐高宗时的则天皇后和唐中宗时的韦皇后,唐朝中后期,由于皇权的衰落,太子废立则主要被宦官控制。但这几种因素不是孤立存在的,通常是多种因素同时影响着太子的册立。

范雪明[4](2015)在《原路返回》文中研究说明一雨是突然来的。我和现女友对外称妻子的石榴正吃晚饭。天比平时黑得快,窗户像被一块黑色帘布陡然捂住。雷声撵着闪电,在窗外訇訇作响。我去客厅关电视,想起办公室电脑没关。下午临下班时接到前妻梅雅芳一个纠缠不清的电话,我不厌其烦地跟她解释,两腿在门里门外来回踱步,见过道人去楼空,随手关门匆匆回家。雷雨交加的夜晚,电脑万一损坏实不好交差。看我拿着伞准备出门,石榴问我干啥。我说去单位,推开厚重的防盗门,一口气下了五层楼。

陈文琼[5](2015)在《吸附型治理研究——征地拆迁背景下的村庄治理》文中研究指明在征地拆迁的背景下,作为城郊村的阳光村具有"利益密集化"、"农民分化"、"传统村庄共同体解体"以及"悬浮型治理的终结"等突出特征。基层政府在阳光村进行的征地拆迁工作上面临三个难题:一是信息不对称;二是同质化的拆迁补偿标准与差异化的拆迁农户之间的矛盾;三是基层治权的"悬浮化"。地方政府在征地拆迁实践中,以村民的政治经济分层为标准,依据村民配合征地拆迁的意愿和开展征地拆迁工作的难易程度对村民进行分类,采取分类治理的策略。为了清除信息不对称方面的障碍,乡政府选择利用对村庄信息的掌握、对村庄内在规则和秩序的了解、对开展本村工作经验的把握以及在享有村民的信任等优势的村组干部做自己的助手。为了解决同质化的补偿标准与差异化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乡政府采取了"招安"或"暗箱操作"等方式,将一些"不安分子"尽可能地吸纳进体制,通过体制内的一些便利的条件为他们提供能够或多或少满足他们的"额外补偿",使这些反作用力强的村民结成利益共同体。这种"吸附型治理"虽然解决了征地拆迁的某些具体问题,但也使少数人得利导致社会公平受损、使老实人吃亏而导致"刁民化"、公共治理的私人化导致治理合法性丧失。治权"悬浮化"必然发生扭转,吸附型治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应对在村庄征地拆迁的视角,但这一概念的解释力还有待更广泛与深入的研究来检验。

姬磊雷[6](2015)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腐败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文中提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对任何腐败分子都要依法严惩、决不姑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这绝不是老调重弹,而是全党全国必须形成的共识,腐败问题,祸国殃民。要预防腐败和坚决惩治,是党中央的一贯立场和坚决态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贯彻落实“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带动了党风政风的极大好转,也对腐败分子造成了巨大震慑。但是,反腐败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腐败作为一种现象,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呈现不同的特点。腐败的部门化和集权化、腐败的公开化与市场化、腐败的“期权化”与渗透化是目前我国腐败的主要特点。腐败随着我国反腐工作的推进变得更加隐蔽,思想政治教育是反腐败的思想基础,是我党的优势所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防作用,不仅能够起到引导和保证反腐倡廉的方向,而且能够对反腐倡廉起到激励和鞭策作用,也可以起到自律和约束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与反腐败二者关系处理不当,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和反腐倡廉目标的实现。本文对前期国内外腐败与反腐败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进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反腐败的关联性,总结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反腐败中的过程和经验,再者结合我国现行腐败现象发生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对腐败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对策探讨。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内容环境等来促进反腐倡廉建设的研究,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与反腐倡廉两者的关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重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发挥出其应有的功能。

胡新峰[7](2014)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到来改变了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失效”的危机。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长效性发展必须关注机制建设问题,并逐步探索和完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来认识和运用机制,这种认识方式力求通过追求机制的规范性来达到高效性的目的,因此还是一种遵从“三论”(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物化”控制模式。在学生思想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这种单向度的强制性管理与理论灌输越来越暴露其不足之处。这种传统的机制认知,方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知识论来开展教学,在强化道德认知的同时却弱化了道德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中过于强调教师和管理者的主动性,却忽视了学生在机制运行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坚持规范性的基础上,如何从“人化”的角度来完善机制也就成了本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第一章对机制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内涵、要素、结构、特征等进行了剖析,也对与之相近的概念进行了辨析,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加强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特殊性及其重要地位的理解。首先,重点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仅要强调各种要素功能的发挥、要素间的整体配合,更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善于激活人文要素的潜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特点的研究不但要体现其科学性、规范性,更要注重其人文性和精神性。其次,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本身具有隐性化、理性化、日常性、全程性的特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要实现突破性进展必须要注重要素间关系的和谐,要充分激发人文要素在机制建设中的活力,并从全局出发自觉构建一套有本校特色的长效发展机制。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不但要注重开发其方法论内涵,更要结合具体的现实需求探索出一系列多元化的运行模式,而不是走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老路。第二章首先梳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历史沿革,其次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现状进行了考察,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建国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虽取得一定成绩,但总体来看整体效能仍然偏低。具体来看就是要素功能不健全、部门配合不完善、稳定性较差、规范性不足、考评性不够等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形式主义、经验主义泛滥现象也比较严重。其突出表现为:重形式、轻内容、重控制、轻引导、重知识、轻修养,方法单一,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部分还处于静态的、断裂的、非均衡的、低效率的状态。其根源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难以适应教育环境的变化和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还没能形成合力式教育、开放式教育、服务型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新思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低效的原因还在于教育范式的落后、教育环境的复杂、教育机制的规范性不足等。第三章分析了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观念前提、原则前提、理论前提和制度前提。这部分主要从宏观角度对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进行了前提性探讨。指出,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必须体现人本性价值理念,必须在方向性和规范性的基础上坚持开放性、多元性和互动性原则。改变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强制管理模式,凸显服务与全面发展理念势在必行。在观念前提中,改变以往单向的、强制性的管、教模式,不断强调互动和整合,发挥渗透性机制在教育与管理中的效力。在理论前提中,阐述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理论、需要理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在原则前提中,提出了人、社会、教育共同发展的原则、民主化与疏导结合的原则、德智统一、管教结合的原则、他教与自教结合的原则。最后强调制度完善必须要从微观与宏观双向入手,为机制发展提供保障,并尝试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设计理念。第四章主要在微观视域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完善方案。本章力图把机制研究落到实处。一方面,尝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机制内容进行针对性完善,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部门、人员、环境、方法等要素提出完善措施。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最佳功能的发挥首先在坚持“有机系统论”理念基础上完善要素机能,协调要素间关系,实现整体机构及要素功能的优化。其次,结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经验,从领导与导向机制,运行与监督机制,教学与接受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保障与预警机制,评估与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方案。特别是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环境熏陶教育、参与互助式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完善机制设想。一方面,体现了开放式的、社会化的大教育观;另一方面,强调了社会实践、日常生活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建构一种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但要“接地气”,还必须使机制系统在体现统筹性、规范性的同时激发要素的活力和向心力。

周岑昱[8](2013)在《SD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SD省的企业在数量和规模上都不断发展壮大,而且在促进GDP增长、刺激投资消费、增加就业等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SD省企业的飞速发展,企业内经营管理人员人数显着增加,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开发对提升社会人员素质意义重大。研究SD省企业的培训活动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开发活动的进行,有利于增强SD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学习型社会。然而,SD省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显然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为此,本文立足当前SD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实践,借鉴世界各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做法与SD省的探索,分析培训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本研究综合采用了文献阅读法、访问调查及电话调查等方法,深入了解SD省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的现状,剖析了目前企业在经管人员培训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提供借鉴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对SD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借鉴。

赵昕[9](2012)在《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后备干部培养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培养和造就接班人的问题,始终把培养和造就接班人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摆在议事日程上,并培养造就了一批又-批优秀的中青年领导干部。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大批离退休,干部队伍青黄不接,培养青年干部成为当务之急。为了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保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连续性和党的领导的稳定性,党中央正式作出了建立后备干部制度的决定。后备干部制度的建立,使接班人的培养选拔有了制度保证。这是党在培养接班人问题上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保证党的事业代代相传、生机勃勃向前发展的重大措施。进入十二五期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中,保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这就对加快建立一个全新的战略物资储备体系及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新时期的新要求,加快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一个有效的、规范的、适合省情的后备干部培养,是事关能否加快事业发展的新课题。本文重点由后备干部培养建设切入,对安徽储备后备干部培养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对安徽储备后备干部培养的调查,分析其中的问题,提出创新思路和方法,为安徽储备后备干部培养的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笔者对本文研究内容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的方法、思路做出阐述,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做出基本的阐释和分析;第二部分中,笔者对后备干部培养进行概述,并介绍了我国后备干部培养模式的发展沿革;第三部分,笔者重点分析了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的情况,对该单位的发展概况、职责、组织结构以及人力资源状况给出详尽的介绍和展示;第四部分,笔者通过对第三部分的分析总结出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的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该企业后备干部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笔者对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干部培养给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对策。最后为结束语,对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干部培养做出总结与展望。

付辉[10](2012)在《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变迁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转型,教育也正在发生转型性变革,中小学班主任制度变革势在必行。要进行班主任制度变革,班主任工作制度变革是关键。班主任工作制度变革,首在从理论层面理清班主任工作职责的具体内容及其不足之处。本研究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的具体内容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研究、文献研究、比较研究,梳理、回溯、班主任制和班主任工作职责的历史变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现行班主任工作职责定位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就班主任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变迁提出理性反思。具体而言,本研究围绕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是引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思路、方法、国内研究现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我国班主任及班主任制度的诞生过程。第三部分对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的具体内容进行了回溯、梳理和比较。第四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班主任工作职责具体内容中的几个问题:班主任工作职责中劳动教育的缺失;班主任缺乏对“非本班级学生”的教育责任;家长、社会与班主任关系缺乏正确的定位;具体学校层面缺乏将全国层面颁布的班主任工作职责内化、具体化;国家层面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缺乏多角度考虑;班主任工作职责定位中坚持教育公平理念的力度不够。第五部分对班主任工作职责具体内容的变迁进行了整体反思。反思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班主任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班主任工作职责与德育的关系。在结论部分对班主任工作制度的变革进行了初步理论思考,并明确了下一步研究方向。

二、后备干部“失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备干部“失宠”(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1.1.1 研究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及外延解析
        1.4.1 项目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1.4.2 政府治理的含义、类型与特点
        1.4.3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的含义与适用
    1.5 选题创新点
第二章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的基本理论
    2.1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的理论基础
        2.1.1 委托代理理论
        2.1.2 公共选择理论
        2.1.3 项目管理理论
        2.1.4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的类型
        2.2.1 定向委托
        2.2.2 招标承包
        2.2.3 申报申请
        2.2.4 投资合作
    2.3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的特征
        2.3.1 条块共谋
        2.3.2 层级分利
        2.3.3 科市混合
        2.3.4 横向竞争
        2.3.5 技术治理
    2.4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过程中相关主体的角色和行为原则分析
        2.4.1 县级政府:以行政性集权存在,遵循效益效果原则抓包发包
        2.4.2 乡镇村社:以协商性调和存在,遵循政绩为核原则接包递包
        2.4.3 社会组织:以分利性基点存在,遵循多方共进原则承包解包
        2.4.4 项目群众:以自利性期望存在,遵循补偿最大原则争包分包
第三章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的过程与影响
    3.1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过程的实证考察:以中西部A县涉农项目为例
        3.1.1 规划阶段:制定项目规划,启动申报程序
        3.1.1.1 制定县级政府年度项目指标方案计划
        3.1.1.2 预设涉农项目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
        3.1.1.3 对涉农项目预期成本和风险进行估算
        3.1.2 组织阶段:发布项目公告,审议预设方案
        3.1.2.1 组织乡镇村社分解项目任务
        3.1.2.2 根据预期标准审议项目方案
        3.1.2.3 成立县级涉农项目权责小组
        3.1.3 执行阶段:实现项目预设,强化监督管理
        3.1.3.1 协调项目利益冲突实现资源合流
        3.1.3.2 制定具体管理办法落实项目规划
        3.1.3.3 围绕项目资源进行监督检查把控
        3.1.4 评估阶段:质量评估验收,考核奖惩跟进
        3.1.4.1 根据目标规划验收评估项目成果
        3.1.4.2 针对涉农项目成效进行考核奖惩
    3.2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的作用
        3.2.1 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行为与社会监控治理的统一
        3.2.2 调节中央隐形远程控制与地方分权治理的平衡
        3.2.3 降低公共治理成本与提升公共产品供给效率
        3.2.4 激发社会资本活力与助力社会组织服务专业化
第四章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项目资源分配管理的科学合理性不足
        4.1.1 指标争夺加剧乡村社会马太效应
        4.1.2 项目运作中的资金非生产性消耗
        4.1.3 项目获批后的设租寻租现象明显
        4.1.4 围绕项目为中心的融资链条产生
    4.2 项目运作中的监督检查缺失标准规范
        4.2.1 程序性招标导致项目的透明度不够
        4.2.2 执行过程带有较大的迎检逻辑特征
        4.2.3 项目滞后性导致指标资源浪费虚设
        4.2.4 项目运作中的监督和激励效力有限
    4.3 项目治理过程中的条块权力格局失衡
        4.3.1 县域内各项目主体的控制和反控制加剧
        4.3.2 乡镇村社在治理过程中逐步悬浮空壳化
        4.3.3 政府项目捆绑加包致使项目的功效弥散
    4.4 项目后期考评验收缺少专业化监督管护
        4.4.1 项目验收评估把关力度不够
        4.4.2 项目预期成效难以得到实现
        4.4.3 项目产生的影响回馈力较弱
    4.5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5.1 项目资源的分配管理缺少科学合理性
        4.5.2 政绩主义包装影响政府监督管理行为
        4.5.3 项目作为一种权利资源诱发条块争夺
        4.5.4 基于项目治理过程的成本和风险考量
第五章 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的优化与提升
    5.1 制定科学合理的项目资源管理规范,促进项目制治理科学化发展
        5.1.1 优化和调节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资源组合
        5.1.2 借助市场和行政手段拓展项目资金渠道
        5.1.3 强化治理过程中的项目资金引导和合流
    5.2 加强项目运作过程中的监督和管理,促进项目制治理标准化发展
        5.2.1 基于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科学制定项目规划
        5.2.2 合理使用项目指标加强对项目承包主体的监督管理
        5.2.3 融入现代项目管理方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
    5.3 完善与项目制治理相关的制度建设,促进项目制治理体制化发展
        5.3.1 积极探索项目制治理的剩余权力生存空间
        5.3.2 完善项目制运作的信息公开和行政问责制
        5.3.3 明确政府转移支付比重与项目招投标清单
    5.4 建立多方联动的项目评估验收机制,促进项目制治理专业化发展
        5.4.1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对项目过程进行数字化管理
        5.4.2 发挥第三方机构以及项目群众的监督管理作用
        5.4.3 做好项目成果在建设后期的可持续性监督管护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3)隋唐时期的太子册立及制约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嫡以长是隋唐时期册立太子的基本制度
二、册立太子多取决于皇帝的意志
三、隋朝和唐朝前期后妃对太子废立的干预
四、宦官对太子废立的干预
五、小结

(4)原路返回(论文提纲范文)

(5)吸附型治理研究——征地拆迁背景下的村庄治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1. 有关村庄治理的研究
        2. 有关征地拆迁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
    (四) 关键词界定
        1. 村庄治理
        2. 悬浮型治理[1]
        3. 吸附型治理
一、吸附型治理的村庄背景
    (一) 村庄概况
    (二) 利益密集化
        1. 土地和房屋升值
        2. 项目进村
    (三) 农民的分化
        1. 农民社会与经济分化
        2. 农民的政治分化
    (四) 传统村庄共同体解体
        1. 村规民约的窘境
        2. 金钱本位
        3. 一次性博弈
    (五) 悬浮型治理及其终结
二、吸附型治理及其逻辑
    (一) 无奈的乡政府
    (二) “吸附”的逻辑
        1. 富人入党
        2. 贿选与买方市场
        3. 村组干部规模膨胀
        4. 分利秩序
三、治理困境
    (一) 历史积留矛盾
        1. 制度层面
        2. 治理层面
        3. 私人恩怨层面
    (二) 新矛盾
    (三) “刁民化”

(6)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腐败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腐败的含义及特征
    1.2 国内外对反腐败的研究与实践
        1.2.1 国外对反腐败的研究
        1.2.2 国内对反腐败的研究
    1.3 思想政治教育与反腐败的关联性
        1.3.1 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共同的价值基础
        1.3.2 二者在方法上都具有弥补制度不足的共同特征
        1.3.3 二者在工作目标上都致力于纠正偏离正义的价值观
2 中国共产党在反腐败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经验
    2.1 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
    2.2 建国初期的“三五反”运动
    2.3 改革开放以来的党风廉政建设
3 目前我国腐败的主要特点与主要表现
    3.1 当前腐败的主要特点
        3.1.1 腐败的集团化与部门化
        3.1.2 腐败的公开化与市场化
        3.1.3 腐败的“期权化”与渗透化
    3.2 当前腐败的主要表现
        3.2.1 形式主义突出
        3.2.2 官僚主义严重
        3.2.3 挥霍浪费追求享乐主义
        3.2.4 道德败坏奢靡成风
4 当前腐败现象形成的原因
    4.1 社会意识形态的非主流化影响
    4.2 基础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功利化倾向
    4.3 高等教育中思想道德教育手段僵化
    4.4 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有抵触心理
5 反腐败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5.1 在廉政建设中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5.2 在日常工作中优化意识形态环境释放正能量
    5.3 在基础教育中注重道德教育强化公民意识
    5.4 在高等教育中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
6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六、创新尝试与不足
        (一) 创新尝试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理论考察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概念厘定
        (一) 机制概念界定
        (二) 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念及内涵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概念的界定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主要内容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具体分类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构成要素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功能目标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相互作用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主要特征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系统性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有机性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日常性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潜隐性
        (五)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理性化
        (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方向性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现状把握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历史现状及成绩
        (一)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发展历程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的现实状况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建设取得的成绩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问题
        (一) 组织领导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二) 运行教学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三) 保障评估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四) 约束控制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五) 部分机制运行的稳定性不足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存在问题归因分析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落后性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强制性
        (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保守性
        (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五)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无序性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完善的宏观建设
    一、更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观念前提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价值观教育中的导向作用
        (二) 把握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点
        (三) 明确社会变革与大学生价值观变迁互动关系
    二、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理论前提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需要理论
        (三)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有机体理论
    三、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原则前提
        (一) 坚持全方位共同发展的原则
        (二) 体现民主化与疏导结合原则
        (三) 注重他教与自教相结合原则
        (四) 坚持德智统一、教管服结合的原则
    四、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制度前提
        (一)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宏观制度
        (二)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微观制度
    五、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设计理念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体系完善的微观建设
    一、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与导向机制建设
        (一) 健全校院各级组织领导机制
        (二) 加强党建提供思想导向保障
        (三) 完善目标定位明确导向机制
    二、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与监督机制建设
        (一) 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行机制
        (二) 完善各部门之间沟通与协调机制
        (三) 优化各要素之间的有效整合机制
        (四) 从类别层级关系上完善监督机制
    三、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接受机制建设
        (一) 注重教学与接受机制相互融合
        (二) 完善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机制
        (三) 建立网络教育与信息共享机制
        (四) 探索多形式红色资源教育机制
    四、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
        (一) 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激励与约束机制
        (二) 完善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激励约束机制
        (三) 倡导大学生榜样式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四) 发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控制机制重要作用
        (五) 完善高校家庭学生之间的互动与督促机制
    五、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与预警机制建设
        (一) 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保障机制
        (二) 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保障机制
        (三) 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保障机制
        (四) 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物质保障机制
        (五) 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保障机制
        (六)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危机干预与预警机制
    六、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建设
        (一) 建立全方位多元化的科学评估机制理念
        (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机制具体构建
        (三) 加强过程评估同各种机制间的协调联系
        (四) 完善以考促建形式的责任奖惩考核机制
        (五) 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反馈机制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SD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培训的定义
        2.1.2 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定义
        2.1.3 企业经济效益的定义
    2.2 相关理论回顾
        2.2.1 权变管理理论
        2.2.2 战略管理理论
        2.2.3 激励理论
    2.3 世界各国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做法与特点
        2.3.1 美国 自主培训为主,培训成为企业重要战略投资
        2.3.2 日本 分层分类培训,实行终生教育
        2.3.3 德国 建立专门培训机构,配备专职培训人员
        2.3.4 英国 高度重视培训工作,大力推行全员教育
第3章 SD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SD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现状
        3.1.1 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培训体系初步建立
        3.1.2 企业培训机构健全,培训职能更加专业
        3.1.3 投入力度持续增加,培训层次有效提升
        3.1.4 培训工作成果丰硕,人才素质显着提高
        3.1.5 培训促进企业管理,综合绩效初步显现
    3.2 SD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存在问题
        3.2.1 培训对象存在多重结构性失衡
        3.2.2 对培训机构监督管理不到位
        3.2.3 部分企业对培训重视不足,投入力度还不够大
        3.2.4 培训工作创新力度不够,科学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3.2.5 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统筹使用不足
        3.2.6 系统化的企业经管人员培训教材紧缺
        3.2.7 培训基础性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规范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第4章 SD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4.1 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培训体系
    4.2 创新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
    4.3 注重高端前沿培训
    4.4 坚持培训与使用紧密结合
第5章 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的思路与措施
    5.1 总体思路
    5.2 对策措施
        5.2.1 深化培训体制改革,强化培训管理指导
        5.2.2 进一步创新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机制
        5.2.3 进一步改进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方式方法
        5.2.4 合理设置培训机构,实现培训资源共享
        5.2.5 进一步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经费保障制度
        5.2.6 进一步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5.2.7 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工作基础性建设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9)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后备干部培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后备干部培养概述
    2.1 后备干部概念
    2.2 后备干部培养内涵
    2.3 我国后备干部培养的发展沿革
    2.4 我国后备干部培养研究综述
第3章 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情况介绍
    3.1 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发展概况
    3.2 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组织架构
    3.3 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人力资源情况
第4章 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后备干部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4.1 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后备干部培养现状
    4.2 调查统计
    4.3 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后备干部培养存在的问题
第5章 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后备干部培养建设构
    5.1 借鉴经验提出安徽储备后备干部培养建设对策
    5.2 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后备干部培养方案
    5.3 探索创新而有特色的培养方式
    5.4 对后备干部培养的几点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迷惘而困顿的班主任经历
        1.1.2 “宁愿待岗也不愿意做班主任”
    1.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班主任制”研究
        1.3.2 班主任工作职责研究
        1.3.3 国家层面与“班主任工作职责”明确相关的文件
    1.4 基本概念的界定
2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建立
    2.1 清末、民国初年的“级任教师制”
    2.2 民国时期的“导师制”
    2.3 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制度”的确立
3 班主任工作职责具体内容的历史变迁
    3.1 改造旧教育,创建社会主义新教育时期(1949—1956)班主任工作职责具体内容
    3.2 初步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时期(1956—1966)班主任工作职责
    3.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班主任工作职责具体内容
    3.4 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时期(1977—2011)班主任工作职责
4 班主任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变迁中的几个问题
    4.1 班主任工作职责中劳动教育的缺失
    4.2 班主任缺乏对“非本班级学生”的教育责任
    4.3 家长、社会与班主任关系缺乏正确的定位
    4.4 具体学校层面缺乏将国家层面颁布的班主任工作职责内化、具体化
    4.5 国家层面制定班主任工作职责,缺乏多方面、多层面、多角度综合考虑
    4.6 班主任工作职责定位中坚持教育公平理念的力度不够
5 班主任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变迁的整体反思
    5.1 班主任工作职责具体内容变迁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5.2 班主任工作职责与德育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1988)
附录二 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1988)
附录三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2006)
附录四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2009)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四、后备干部“失宠”(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县级政府项目制治理研究[D]. 覃糠.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蓝与黑(长篇小说连载)[J]. 张明贵. 啄木鸟, 2019(02)
  • [3]隋唐时期的太子册立及制约因素[J]. 乔凤岐. 中州学刊, 2017(06)
  • [4]原路返回[J]. 范雪明. 星火, 2015(06)
  • [5]吸附型治理研究——征地拆迁背景下的村庄治理[J]. 陈文琼. 社会中的法理, 2015(01)
  • [6]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腐败问题分析及对策探讨[D]. 姬磊雷. 东北财经大学, 2015(12)
  • [7]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研究[D]. 胡新峰. 东北师范大学, 2014(01)
  • [8]SD省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D]. 周岑昱. 山东大学, 2013(04)
  • [9]安徽储备物资管理局后备干部培养建设研究[D]. 赵昕. 安徽大学, 2012(04)
  • [10]我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职责变迁研究[D]. 付辉. 江西师范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后备干部“失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