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新千年的门槛

跨过新千年的门槛

一、跨入新千年的门槛(论文文献综述)

孙晨[1](2019)在《以微知着:融媒介视野下的“微影视”解析》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技术进步和媒介转型的脚步加快,在融媒介环境不断铺展的过程中微电影、微纪录、微节目以及各类UGC视频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并保持着相当的热度。为了对融媒介环境中这些新锐的影音样态做系统化的梳理和研究,我们迫切需要一个具备宽容度和发展性的称谓,这样"微影视"的提法便进入视野。"微影视"这个概念可将媒介属性相同或相近的微型影

周兴炎[2](2019)在《常熟市财政支农研究》文中提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支撑。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国家始终把农业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自2004年至今16年来出台的一号文件都是以三农为主题。完善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中央的一系列措施为农业发展的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中央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上面,这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农业在县域经济中扮演者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否发展好农业,对于社会稳定,缩小城乡差距,顺利实现十三五规划,乃至完成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影响巨大。常熟作为一个江浙发达地区的农业大县,近几年在市政府的支持之下,农业发展有声有色、硕果累累,俨然已经跨入了江苏省农业的第一梯队。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仍存在诸如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程度低,农民收入不高等问题。文章正是在此环境之下,以常熟市作为研究对象,力求找到符合常熟实际的解决措施,助力常熟农业经济的发展。为丰富和完善常熟市财政支农理论研究,加强财政支农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设,论文从公共管理的视角出发,采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公共财政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业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使用比较分析、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在总结归纳常熟市财政支农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紧紧围常熟市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首先从支农投入规模、支出结构、投放方式、资金监管几个方面对财政支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而后通过对国外和国内地区相关先进做法、经验的借鉴和吸收,有的放矢地提出诸如加大支农资金投入、调整优化支农投入结构、加强整合支农资金力度、强化支农资金监管等符合常熟实际情况的解决措施。力争为优化常熟市财政支农,助力常熟农业发展贡献一点绵薄之力。随着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如何提供更加有效的扶持政策成为了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课题。财政支农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次性工程,它需要我们结合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及时更新,从管理、技术等方面不断完善。

SHYNGGALIYEVA GALIYA[3](2018)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哈经贸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哈外交关系的发展,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扩大了两国间的合作领域。目前,双方全方位的合作已经深入到政治、经贸、投资、文化和人道主义活动等领域。其中,哈萨克斯坦和中国的经贸合作具有特殊的地位,这是因为过去几年中国一直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东南亚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在<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政府工作报告》等政府文件中,“一带一路”建设被列入中国新一届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务清单。“一带一路”倡议覆盖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连接发展中国家或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因此,中哈经贸关系应当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两国应大力支持“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本文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内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贸合作进行分析和研究。第一部分回顾了哈萨克斯坦与中国贸易的发展简史,包括两国经贸合作的必要性、互补性、经济潜力和挑战,并介绍中哈经贸合作的典范——霍尔果斯边境经济合作区。第二部分详细论证了“一带一路”框架内中哈经贸关系的发展,阐释了该倡议的主要原则和战略,重点强调哈萨克斯坦的作用以及深化合作的战略性依据。第三部分总结了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经贸合作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哈全方位的合作,以及改善和加强整个经济区域的稳定等。

王君[4](2018)在《唐·德里罗新世纪小说的时间研究》文中指出美国作家唐·德里罗(Don DeLillo 1934-)自1971年发表首部小说《美国志》以来,创作成果丰厚,至今已经出版十六部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七部戏剧,赢得了评论界的赞誉与广泛关注。2015年11月,在美国国家图书奖的颁奖礼上,全国图书基金授予唐·德里罗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章。德里罗的文学创作体现了他对美国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等层面洞烛幽微的思考与持续密切的关注。德里罗的书写题材既涉及战后美国社会的暴力、科技、恐怖与战争,也涵盖当今流行文化与日常生活,是审视战后美国社会的的多棱镜。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德里罗研究者们侧重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视阈下,从历史、文化、宗教、族裔等多重视角解读德里罗的作品,挖掘其中蕴含的时代意义。进入21世纪,德里罗的小说在结构以及情节上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如长度缩减、人物数量减少等。此外,新世纪小说的主题更加具有哲思性,其中,对时间的反思成为德里罗新世纪小说的关键性元素。虽然评论界对这一要素表现出一定的关注,但以德里罗新世纪以来的小说为研究对象,从时间角度展开的研究还有待补充。本论文从德里罗2000年之后出版的小说中选取四部,逐一解析时间的特征,力图总结德里罗新世纪小说时间观的演变,分析演变背后的驱动力、以及旨在解决的问题。本论文共分四章,分别聚焦《大都会》(Cosmopolis)、《坠落的人》(Faling Man)、《欧米伽点》(Point Omega)和《K氏零度》(Zero K)四部小说。在这些小说中,时间不仅是运动的,而且呈现出多样性。这不仅仅是后现代意义上的非线性或者碎片化表征,而是在更深层面上呈现出了加快-断裂-缓慢-悬置的态势。这一态势表明,时间紧跟着当今时代的政治、经济、媒介、技术的搏动,它既是现实的表征,也是一种对抗现实的途径,与资本、灾难、媒介和技术紧密联动,共同体现了纠正时间加速的必要性。第一章主要分析《大都会》中时间与金融资本的关系,着重论述全球化范围资本运作对时间的影响,它既包涵个体感知层面,也包涵社会整体层面。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之上,本章主要讨论三个方面:金融风暴背后的未来观;物质符码与过去的扁平化以及资本市场的混乱如何清空了现在。第二章以《坠落的人》为研究对象,揭示9/11事件造成的记忆创伤与断裂的时间。结合相关理论,考察断裂的时间与创伤之间的深层逻辑。论述分为三个部分:多重意义上的坠落;小说主人公房间悬挂的莫兰迪的静物画以及其它物品所携带的时间隐喻;断裂的时间与修复逻辑之间的深层联系。第三章主要论述小说《欧米伽点》中电影媒介与缓慢的时间之间的关联。德里罗巧妙地将电影与战争并置于一部短小精悍的作品中,透过电影本身的意涵、电影制作者的电影理念以及电影观看者的视看体验三个方面打造缓慢的时间。本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当代战争与电影在媒介时代的视觉革命;历史与现在交互过程中呈现出的扭曲与病态;小说在个体感知层面对时间的修复功能。第四章主要考查悬置的时间与生物技术之间的关系在《K氏零度》中的体现。本章分析了该作品如何将时间淡化、退隐或消除,打破物理时间的规定,将自身悬置于时间之外、历史之外,而实现这种超验性的途径是生物科技领域的新突破——人体冷冻技术。本章分为三个部分:身体在生物学意义上的界限被打破,死亡被重新定义;语言的危机以及小说中所设想的新语言的发明蕴含的意义;对人类永生的探问与悬置的时间。在时间的悬置中,历史被消除、未来不可知,技术与人类命运之间的关系发人深思。本论文认为,德里罗新世纪小说中的时间呈现出从加速到滞缓的态势。在《大都会》中,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加快了时间,未来提前到来;在《坠落的人》中,9/11事件造成的个体与集体记忆创伤,时间呈现断裂;在《欧米伽点》中,媒介造成真实的消失,小说在对战争与媒介的反思中展现了一种缓慢的时间美学;在《K氏零度》中,未来主义的生物技术试图打造“去历史”的时间,悬置起人们在生物学意义上的时间经验。这四部小说分别侧重金融资本、9/11事件、电影媒介及生物技术四个维度,赋予时间由快到慢的意蕴,系统地体现了德里罗纠正时间加速的时间理念。作为当代美国的重量级作家之一,研究德里罗新世纪小说的时间对把握美国新世纪小说的流变,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廖淑敏[5](2017)在《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西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也在逐渐的增强。在经济环境的改变下,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渐发展,广西农产品产量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由过去的长期短缺,逐渐转向年年有余,这给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广西是我国的传统农业大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关乎到整个广西的GDP以及经济发展情况。近些年来,广西在进行农产品加工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投入,但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2015年广西关于第二产业的投资总额甚至出现下滑的现象,充足资金是一个行业发展的基础,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那么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就无法在新形势、新阶段下良好地成长。所以,笔者通过对广西当前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证分析,明确金融支持在促进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方面的作用,并从动机和必要性两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从现阶段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的特点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外先进经验,提出相关的解决措施,旨在为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贡献出一份微薄之力。

陈启文[6](2017)在《袁隆平的世界》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人就像一粒种子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追溯一个生命的诞生,如同探悉一粒种子。一切早已不再是悬念,只是我接下来叙述的前提。这是一个命定为种子而生的人,一个命定要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人。通过一粒种子,可以追溯物种的起源。"万物的原则,起始于根基",这是古希腊数学家、

马建霞[7](2012)在《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研究 ——以信贷服务为中心》文中认为阿玛蒂亚·森说过:“不平等思想既非常简单又非常复杂,说它简单是因为这种思想可以直接让人获得一个直观的印象,但是另一方面,它又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概念。以致对该概念任何一种阐述都是有争议的。”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人类的不平等问题就一直相伴而生,人类始终在探求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并苦苦求解社会正义,竭力追寻着减少贫困,消除不平等的社会良策。当然人类追求的此种平等只能是一种趋近的平等,或者说尽可能的平等,因为完全的平等在人类可预见的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努力追寻尽可能的平等,至少我们应给予社会中每一个有意愿改善自身境遇的主体以适当的改善条件和机遇。中国步入21世纪之后,不平等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历经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日益丰富的国民财富,也造就了经济迅速腾飞的辉煌,但总体而言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均衡的,日益严重的贫富悬殊成为困扰执政党的一道难题。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日益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均衡以及让人忧心忡忡的贫富悬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实行改革开放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和高昂成本,大量存在的低收入者和农民获得收入增量的机会很少,能力有限,日益悬殊的社会贫富差距直接导致社会的极大不稳定和不和谐,社会整体发展的活力都受到极大抑制。目前中国不均衡的经济发展现状,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落后经济发展,直接阻碍了中国经济整体快速均衡的发展,还有一直受制于资金瓶颈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以及我们长久以来关注的“三农”问题等等所有这一切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经济学的短边定理其实早已形象地揭示出了均衡发展的好处,正如决定木桶盛水量的不是最长的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一样,决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的也不是经济最发达的群体而应该是经济最不发达的那一部分,即我们常说的弱势群体。当前,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因为这既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是适应中国现阶段发展的基本要求。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特别是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问题。对于社会的经济弱势群体,比如农民、下岗职工、城市贫民以及中小企业、不发达地区用什么方式去消除他们和社会富裕阶层之间横亘的发展的鸿沟,古往今来政治家法学家创造出很多对策,比如道尔顿转移原则认为:从富人那里拿出一单位的收入给穷人会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同时也可降低不平等的程度。如何从富人那里拿这一单位,当然最直接的方式就应该是通过税收的方式,增加富人的税负,并将国家集中起来的税收通过转移支付、财政拨款等方式达致贫困阶层以此实现社会平等,还可以通过社会救助和捐赠等方式来减少社会的不平等。但一味的以福利和捐赠的方式来扶贫可能会助长穷人偷懒的惰性,比如有学者认为穷人之所以喜欢闲暇,并不是因为他们道德上有弱点,而是因为政府给了他们钱,这种不劳而获让他们游手好闲。美国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认为,出于经济的贫困,穷人更需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最忌讳安于现状、无所谓、懒惰和习惯于接受救济。如果福利金超过穷人社区内普遍的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那么任何福利制度最终都会扩大贫困,并使贫困永久存续下去。难怪吉尔德说:“政府的救济会毁掉大多数依赖救济为生的人”。按照诺贝尔奖得主尤努斯教授的看法:穷人并不是天生的懒惰者和不求进取的人,他们缺少的只是一个机会和信任,如果能够给他们信任和改变命运的机会和资金支持,穷人就可以改变贫穷的命运并为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经济学认为贫富问题的症结在于资本的短缺、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效率的低下以及社会消费不足等等,并将贫困的本质归结为产业与生产能力的贫困,并认为资本的持续投入和有效利用是解决贫困恶性循环的有效途径。要脱贫,靠的是制度建设与资本、市场的力量。贫困其实往往是达到某种最低可接受的目标水平的基本能力的缺失。可以这样说,贫困并不是单纯的个体福利数量上的少,而恰恰是贫困人口缺少追求个体福利的能力,比如贫困主体往往是因为缺少改善生活的生产资金。当今社会,金融对经济的增长发挥着核心作用,贫困主体获得资金支持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信贷市场。但在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信贷市场普遍存在信贷歧视。金融的本性是逐利的,金融的特质是冷冰冰的,极力追求经济人利益最大化,在这个最不应该掺杂个人感情的领域现在面临这样的拷问,金融究竟应该严格地遵循逐利的本性,完全按照市场机制去配置资源,还是应该像经济学反思其是否应该带有伦理性一样,去反思,金融是不是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配置,在保证利润的前提下,是不是可以发挥其应有的一种社会责任,金融资本的配置是否可以有一些温情。基于此,很多有识之士包括国际社会在积极寻求各种途径探索金融对解决贫困问题的独特作用,又因为尤努斯模式的成功,小额信贷对于解决贫困的作用被不断地强调,而且乡村银行模式也被不断地复制,其影响日益扩大。通过开展小额信贷来解决贫困问题,进而通过构筑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来完成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和扶持已经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所谓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就是使得社会经济弱势群体都能够得到金融服务和扶持的制度。实际上,金融作为资金的融通方式,含义丰富,内容广泛。我们一般熟知的金融领域也不仅仅局限于银行业,还应该包含证券业、保险业、期货行业等等。对于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的内容也不单指信贷,还应该包括多种金融服务,包括储蓄、投资、保险和理财等。但是囿于篇幅所限,对于弱势群体的普惠金融服务,我们仅选择了信贷市场作为论述的重点,选择该角度进行重点论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笔者认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既然是对经济弱势群体的一种权利倾斜和金融支持,因为社会发展的贫富不均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以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信贷歧视现象,所以对于经济弱势群体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其信贷权利的可获得性和保障性,只有在弱势群体的信贷获得权能够得到普遍的满足后,普惠金融体系的构建在这方面初步取得成效之后,我们才会进入到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下一个阶段,即为经济弱势群体提供多方面的金融服务。因此本文主要以信贷服务的可获得性为中心进行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论述。以下论文的内容也是在这一含义之下进行论述的。事实上,我国在构筑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方面,特别是满足弱势群体的信贷可获得性方面,一直在做着不懈的努力。近几年,我国在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引进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积极发展小额信贷,并在农村地区,降低金融机构进入门槛,允许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典型的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的设立。如果我们将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加以构建,具体的指导思想及方略应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我们着手于现有的金融体系,进行一系列改革,以使得其能够发挥支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初衷。比如鼓励商业银行也可以开展小额信贷,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目前有一些商业银行在这方面还是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如包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发起设立了内蒙古达茂旗包商惠农贷款公司,发起成立了内蒙古固阳包商惠农村镇银行等四家村镇银行,加大了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并获得较好的收益,因为包商银行对于微小企业贷款的卓越成就,其董事长李镇西还获得2011经济年度的年度公益奖。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看到弱势群体按照自身情况,更应该和一些小规模的类似社区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相共生。所以我们要将重点放在一些新建的金融机构制度创新上。在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主要惠及的应该是三农以及城镇贫困人口和中小企业,所以我们要通过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的金融机构来完成对经济弱势群体的金融扶持,这有待于我们在制度安排上积极构建以期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另外融资担保公司、社会征信体系以及民间金融、行业协会的配套建设,包括国家税收政策等激励都将是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整体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核心观点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构建主要依靠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和国家有效的制度供给来完成,并不主张单纯地依靠国家带有福利性质的扶贫制度来完成,包括我们已经构建的政策性金融制度也不应该是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中的重要角色。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主要应该通过相关制度构建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通过商业性的金融机构组织完成普惠金融的目标,同时积极倡导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鼓励其向社会企业发展。这其中,政府的核心作用应该是积极创造有益的宏观经济环境和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尽快出台以及现有法律的立法完善。目前,国内学者对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来加以深入研究的较少,特别是从法学角度进行研究的更少,尽管目前一些学者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政策建议,但大多局限于针对一些具体金融机构的零星和分散性建议,缺乏宏观的、全局性的法律对策,本文就是试图从经济法学的角度系统而全面地阐述我国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的构建。源于社会现实关心的问题导向型研究路径始终贯穿全文,努力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途径以及构建普惠金融促进的具体法律制度是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向度。为此本文共分六章予以论述。第一章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产生和历史源流这一章主要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普惠金融体系概念提出的历史背景。特别将视角落到发展中国家,因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信贷歧视,因而在发展中国家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有着更为深远的历史意义。为准确把握普惠金融的含义,本章对普惠金融制度含义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以便对该概念有更准确地把握。第二部分介绍了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历史源流,这一部分主要追根溯源,从世界历史的角度上看,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扶持其实在人类历史上很早就存在,特别发展到现代社会,孟加拉国的乡村银行模式对世界各国的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是民间金融发挥了对民间主体的金融支持,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大一统的中央银行体制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逐步建立起日益多元的金融机构组织,特别是一些新型的从事小额信贷的机构也普遍建立起来,普惠金融体系初步建立。第二章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理论基础这一章主要从三个学科角度来对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从经济学的角度解读,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能力观和发展观,特别介绍了阿·玛蒂亚森的观点。阿·玛蒂亚森认为人类在经济增长和自身发展中应该力求平衡,经济增长决不意味着人类自身的必然发展,经济发展应更多地关注人类自身的发展,特别是贫困人口的发展。从人本经济学的角度主要关注了经济学研究的原初意义应该落脚到人究竟因为什么活着,幸福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个角度上看经济发展的终极意义应该是关注人类的幸福。从上述这些经济学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正是反思经济发展不应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的追求目标,相反,人类的幸福和自身发展,公平正义始终应成为社会发展的终极意义,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建立是应时代之需。而穷人经济学以舒尔茨的观点为代表,他认为农业是一国经济的基础,要关注农民和农业问题,更提出一国中如果贫富悬殊迟早会出问题,是不利于国家发展的。第二部分从经济伦理学的角度进行考察,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尤努斯教授的金融伦理学思想。传统的信贷理论认为穷人是没有信用的,穷人是信贷的不可接触者。但尤努斯教授第一次掷地有声地提出:穷人也是有信用的,因为他们除了信用一无所有,信贷应该作为人权得到肯定和保护。第二部分从金融企业的社会责任来看,金融企业不仅仅要追求股东自身财富的最大化,而且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比如对经济弱势群体的主动扶助,这也是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发展的大势。第三部分从法学的角度来进行探讨。主要从法哲学对正义的解读进行探讨,特别是通过对罗尔斯的正义论进行研读,可以看出罗尔斯的正义论是对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的保护,而正义理论中又以利益分配理论为主要内容,利益分配就是要照顾到最弱势群体的利益。特别提到社会的正义应该通过建立一种合作体系,实现互惠互利。另外从法学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权利来看,经济弱势群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是其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人权,理应得到尊重和保护。最后从经济法学科的角度看,经济法突破了传统学科以形式正义为追求目标的藩篱,更加强调对实质公平和正义的追求。而实质正义和公平就是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倾斜性保护,以此达到实质意义上的正义。第三章域外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美国的立法实践,在发达国家其实也存在信贷歧视,针对信贷歧视现象,美国在这方面主要通过一系列法律来加以规制,特别有影响的法律是:《社区再投资法》,该法律虽然存在很多争议,但基本还是获得了很好的收效。对于欧洲国家的普惠金融实践,主要介绍了德国复兴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业务。因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核心是小额信贷,小额信贷主要的发源地就在亚非国家,所以这部分重点介绍了孟加拉和印尼等国的一些小额信贷制度。最后介绍了在非洲地区一些普惠金融的立法实践。针对上述的立法实践特别提出了对我国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第四章中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重要意义这一章主要是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对于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中国目前贫富悬殊,经济增长方式应该主要从单纯追求增长到均衡发展特别是包容性增长过渡,这就要求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第二部分论述了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主要的意义在于反贫困。追求富裕是人之常理,中国解决反贫困问题也很紧迫,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可以很好地改善贫困问题,另外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对金融制度自身变革也有着重要意义。第五章中国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这一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中国在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方面的立法实践,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第六章中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法律对策这一章主要从以下部分加以阐述,首先阐述了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构建过程中要秉承的价值追求,即普惠理念下的公平价值和发展价值,第二部分阐述了二元信用市场结构下的政府责任,目前在中国金融市场基本形成了正规金融市场和准正规金融市场以及非正规金融市场,传统意义上,金融资本的逐利性直接决定了其应该被配置到最能产生效益的地方,因此按照市场机制进行金融资源配置应该是符合金融本性的,不过在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中,如果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作用,那么被正规金融市场冷落的经济弱势群体无疑就成为了一种合理和必然的选择,但是显然这种结果并不利于整体经济的健康稳健发展,更不利于我们富民强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下政府责任要重新梳理和界定,首先政府不能任由市场机制在金融领域进行资源配置,应该努力担当起政府的职责,但是另一方面,政府在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不是毫无边界大包大揽的,政府同样要警惕管制失灵,注意自己作用的边界,应努力在构建宏观政策环境方面发挥作用而非主动介入具体金融机构的经营中,特别是在积极构建法律政策环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在普惠金融制度构建中,政策性金融因其自身的局限性,面临变革,不应成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重要角色。最后针对前文中提出的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目前面临的法律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法律对策,重点有将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权在宪法中加以明确规定,建立专门的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建立激励性税收制度,建立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特别是在民间金融方面加强立法。

朱可[8](2012)在《中国铁路运输企业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以跨越式速度增长的新阶段,而中国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跟上全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带来的运输问题就在于劳动力人口流动性越来越大而且更加频繁。铁路运输网可以作为国家的一项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建设,而在铁路运输企业发展上应当更加强调其服务市场化的力度,使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对铁路运输企业的监督和管理当中。中国铁路运输企业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铁路企业将控制所有权、颁布政策、制定价格、运营管理、以及监督管理集于一身,这就极大影响到服务质量和效果。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的调整问题,是整个中国铁路运输企业在现阶段面临适应市场竞争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运输行业竞争活力日趋如火如荼的今天,加快推进铁路运输企业由计划经济到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的过渡并引入内部竞争的措施,将会对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运输行业的自由竞争、以及相关需要通过运输来实现从生产到销售过程的其他行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是通过对在基于对中国铁路运输企业服务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对铁路企业的发展回顾,分析铁路运输行业内特点,发掘出现存的主要问题。之后对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环境分析,从宏观环境、行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资源能力切入,采用对战略要素的排列得出SWOT矩阵,并从四种备选战略中推荐一种战略。结合现有的我国铁路企业发展模式,评价分析多种运输方式服务市场化的较成熟经验,对国外发展模式中的成功及失败经验综合比较。最后,在设计原则下,制定出一套能够适应中国铁路运输企业服务市场化的发展模式,并对各体系间进行协调与整合,配套的保障措施维护有效运行实施,从而在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上解决服务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我国铁路运输企业的发展现状,对比并分析国内外各种运输方式的发展模式,设计出了中国铁路运输企业服务市场化的发展模式,为提升我国铁路运输企业提供理论依据及实践指导,同样也对其他相关的运输企业也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胡超[9](2011)在《新形态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经济失衡被认为是导致百年一遇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探求失衡的原因便成为治理失衡和走出危机阴霾的关键。现有文献已从不同的角度,如汇率及汇率制度、财政赤字、金融效率差异以及产品内分工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但并不能完全解释此次国际经济失衡所表现出的若干事实特征。因此,本文基于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推进的背景,通过对当代国际分工演进的历程及特征的归纳梳理,提出了从“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的视角来理解此次长期的、结构型的国际经济失衡。自产业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建立至今,从分工的产业领域和形态来看,国际分工先后经历了传统产业间的工业与农业间的分工、同一产业内各产品部门间的分工、同一产品内部不同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分工,以及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新形态国际分工等四种形态。产业结构演进的差异、要素禀赋的不同,以及国际生产组织的创新等是国际分工演进过程中逐步从价值链分工过渡到“服务-制造”新形态分工的重要动因(基础)。尤其是无形要素在服务业和制造业高附加值中间投入品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文化禀赋和制度环境禀赋差异成为新形态国际分工演进的重要基础。日本、德国之所以在制造品出口贸易方面“常青”,其文化禀赋较好地适应了制造业的发展是一重要原因。以服务贸易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作为新形态国际分工的度量指标,利用2005年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无论是最小二乘估计法(OLS),还是考虑了制度环境内生问题的工具变量法(Ⅳ),制度环境均对服务贸易出口RCA有着显着的影响。同时,制度环境“糟糕”的国家,制度环境对服务贸易出口RCA的影响更大。“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导致国际经济失衡的机制在于: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开放的非对称性,即服务贸易的开放度远远不及货物贸易的开放度;“服务”国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所导致的经济虚拟化和过度消费,“制造”国家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所带来的内需不足和生产相对过剩;以及当前以美元为霸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所提供的制度因素等等。无论是利用跨国截面数据,还是中美贸易失衡的时间系列数据,采用各类度量“服务-制造”分工指标的实证检验均表明,新形态国际分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此次长期的、结构性的失衡,其才是此次百年一遇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而并非西方国家所鼓吹的汇率操纵等问题。针对后危机时代国际分工模式可能进一步出现新的变化趋势及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结合我国正面临的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等现实迫切需求,根据研究结论和启示,本文就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黄向阳[10](2010)在《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史上,自1998年和1999年高等职业教育在跨入新千年之际迎来了大发展的春天。建立初、中、高等不同层次职业教育配套衔接的完整的职教体系的工作迈出了一大步。职教界人士对我国高职发展的广阔前景充满了信心。然而,1999年高等职业院校第一次在全国大规模的招生却普遍遇到了困难。作者认真反思,通过对高职院校招生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多种对策。

二、跨入新千年的门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入新千年的门槛(论文提纲范文)

(1)以微知着:融媒介视野下的“微影视”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平台与态势:阐释“融媒介”
二、“微+影视”:“微影视”概念之商榷
    (一)“微影视”提法的源起
    (二)“微影视”的概念解析
    (三)“微”的内涵解读
三、融媒介视野下“微影视”的特征初探
结语

(2)常熟市财政支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三农
        2.1.2 财政支农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公共财政理论
        2.2.3 农业经济理论
3 常熟市财政支农现状分析
    3.1 常熟市财政支农的主要措施与成效
        3.1.1 所采取的措施
        3.1.2 所取得的成效
    3.2 常熟市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
        3.2.1 支出保障力度不足
        3.2.2 支农结构不够合理
        3.2.3 支农渠道过于分散
        3.2.4 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县域财政财力紧张
        3.3.2 财政支农投向偏差
        3.3.3 支农投入多头管理
        3.3.4 支农资金缺乏监管
4 国外与国内其他地区财政支农的经验借鉴
    4.1 国外财政支农概况
        4.1.1 美国:加强立法保障财政支农
        4.1.2 欧盟:推行共同农业财政支农体系
        4.1.3 巴西:加强政府财政支农计划
    4.2 国内财政支农概况
        4.2.1 寿光:加大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力度
        4.2.2 汤阴:借助社会资本助力农业发展
        4.2.3 浮山: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建设
    4.3 经验借鉴
        4.3.1 完善财政支农相关政策及法规
        4.3.2 实行更加灵活的投资方式
        4.3.3 进一步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4.3.4 继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 进一步优化常熟市财政支农的建议
    5.1 加大财政支农保障力度
        5.1.1 建立财政支农的稳定增长机制
        5.1.2 改革单一的支农投入方式
    5.2 合理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
        5.2.1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2.2 大力支持农业产业化
        5.2.3 重视农业科技方面投入
    5.3 加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力度
        5.3.1 加强各支农部门的相互协调
        5.3.2 规范和引导财政支农行为
    5.4 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力度
        5.4.1 健全财政支农绩效评价制度
        5.4.2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哈经贸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哈萨克斯坦文献综述
        (二) 中国文献综述
    四、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21世纪初的中哈经贸合作
    第一节 中哈经贸合作的必要性和互补性
        一、中哈关系源远流长
        二、中哈经贸合作的互补性
        三、中哈经贸合作的必要性
    第二节 2000年以来的双边经贸关系发展
        一、双边经贸持续发展
        二、双边经贸面临的机遇
        三、双边经贸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霍尔果斯边境经济合作区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哈经贸关系拓展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选择战略支点的意义和原则
        一、“一带一路”是促进贸易和发展的重大战略
        二、“一带一路”选择战略支点的意义
        三、“一带一路”选择战略支点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及作用
        一、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支点地位
        二、哈萨克斯坦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经贸合作的深化
        一、贸易合作趋向多元化
        二、产能合作推向纵深化
        三、合作软硬条件自由化
第三章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经贸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哈经贸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国竞争加剧
        二、哈萨克斯坦忧虑加深
        三、投入风险加大
    第二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进两国经贸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尊重彼此核心利益
        二、融入彼此发展大局
        三、完善彼此支撑条件
结论
参考文献

(4)唐·德里罗新世纪小说的时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Abbreviation
引言
第一章 《大都会》:金融资本与加速的时间
    第一节 老鼠货币:全球化资本运作与提前到来的未来
    第二节 白色豪华轿车:速度与扁平化的过去
    第三节 数字化死亡与永恒的现在
第二章 《坠落的人》:创伤记忆与断裂的时间
    第一节 记忆的伤口与多重意义上的坠落
    第二节 无孔不入的恐怖记忆:静物画及其他时间隐喻
    第三节 “心灵的空缺”与对时间断裂的修复逻辑
第三章 《欧米伽点》:电影媒介与放慢的时间
    第一节 电影与战争:时间感知上的视觉革命
    第二节 过去的幽灵与幽灵化的现在
    第三节 欧米伽点:悲观的未来与放慢的时间
第四章 《K氏零度》:生物技术与悬置的时间
    第一节 人体冷冻:生物技术下身体时间的质变
    第二节 重建过去:从语言的危机到新语言的发明
    第三节 对人类永生的设想与悬置的时间
结论
Summary
参考文献

(5)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1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广西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1.1.2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广西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1.1.3 金融支持不足已成为制约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1.1.4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论文研究的目的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4 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支持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解释
        2.1.1 农产品加工业的概念
        2.1.2 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的概念
    2.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依据
        2.2.1 不平衡增长理论
        2.2.2 发展极理论
    2.3 金融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2.3.1 金融结构理论
        2.3.2 金融深化理论
        2.3.3 金融创新理论
        2.3.4 功能金融理论
第3章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相关性分析
    3.1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分析
        3.1.1 农产品加工业总体规模较小
        3.1.2 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但加工水平层级不高
        3.1.3 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但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
    3.2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与金融支持的关系
        3.2.1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作用实证分析
        3.2.2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的动机分析
        3.2.3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必要性分析
第4章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概况
        4.1.1 农业上总体投入资金不足
        4.1.2 农业信贷结构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相符
        4.1.3 正规金融机构是企业金融支持的主要渠道
        4.1.4 抵押和担保是企业获得资金支持的前提条件
    4.2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企业信用风险较高
        4.2.2 企业融资渠道有限
        4.2.3 企业抵押担保困难
    4.3 广西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不足的原因分析
        4.3.1 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缺陷
        4.3.2 金融支持体系存在弊端
        4.3.3 配套金融政策亟待完善
第5章 区外先进经验及完善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的建议
    5.1 区外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的先进经验
        5.1.1 福建安溪支持茶产业发展创新集中连片发展服务模式
        5.1.2 山东寿光支持蔬菜产销创新订单融资模式
        5.1.3 江西省金融机构金融特色产品
        5.1.4 安徽邮储银行试点“三权”抵押
        5.1.5 四川打造农产品购销金融电商模式
    5.2 完善我区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支持的建议
        5.2.1 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实力
        5.2.1.1 增强企业自身管理水平
        5.2.1.2 建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
        5.2.1.3 提升诚信及合规经营意识
        5.2.2 完善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5.2.2.1 完善信贷担保融资体系
        5.2.2.2 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开发
        5.2.2.3 完善贷款风险预警及处理机制
        5.2.2.4 搭建社会化信用服务平台
        5.2.2.5 建立风险转移机制
        5.2.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5.2.3.1 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5.2.3.2 健全政策保障体系
        5.2.3.3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研究 ——以信贷服务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研究框架、方法和创新点
第一章 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产生和历史源流
    第一节 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含义
        一、普惠金融促进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二、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含义的解读
    第二节 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历史源流
        一、世界范围内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历史源流
        二、中国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历史源流
第二章 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一、发展经济学的能力观和发展观的历史贡献
        二、人本主义经济学对传统经济人理性观点的突破
        三、穷人经济学的启示
    第二节 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一、尤努斯的金融伦理思想
        二、金融的社会责任伦理
    第三节 法学角度的解读
        一、正义的法律解释
        二、弱势群体生存权和发展权理论
        三、经济法实质正义理论
第三章 域外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考察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欧美国家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美国反信贷歧视立法
        二、欧洲的普惠金融实践
        三、对我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启示
    第二节 亚、非国家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一、亚洲国家推行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实践
        二、非洲国家的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实践
        三、对我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重要意义
    第一节 转变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一、中国社会不平等之考察
        二、经济发展不均衡所导致的弊端
        三、普惠金融促进制度有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
    第二节 反贫困的重要意义
        一、贫困的含义
        二、中国贫富差距悬殊现状考察
        三、中国解决贫困问题的迫切性
        四、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对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工具意义
第五章 中国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第一节 中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立法现状
        一、立法现状概况
        二、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立法和政策
        三、对农村金融支持的立法和政策规范
        四、城市下岗失业人员的普惠金融支持政策
    第二节 中国普惠金融促进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经济弱势群体的金融获得权缺少有效法律保障
        二、现行立法难以充分发挥普惠金融作用
        三、现有金融体系不能有效发挥普惠民生的作用
        四、缺少有效的激励机制——税收政策
        五、缺少有效的监管制度
        六、相关配套制度不健全
第六章 中国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对策
    第一节 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价值追求
        一、普惠理念下的公平价值
        二、普惠理念下的发展价值
    第二节 二元信用市场结构下的政府责任
        一、政府和市场的动态平衡关系
        二、政府通过制度构建实现适度干预
        三、二元信用市场下政府责任的再认识
    第三节 构建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具体建议
        一、在宪法中明确规范弱势群体的经济发展权
        二、建立普惠金融促进制度的专门立法
        三、建立激励性税收制度
        四、建立金融企业社会责任评价制度
        五、建立适应普惠金融创新形式的监管机制
        六、创新金融机构制度
        七、建立有效的配套制度
        八、创新民间信用制度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8)中国铁路运输企业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现状
        1.2.2 铁路运输企业服务市场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2章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发展回顾
        2.1.1 整体甩包袱时期
        2.1.2 跨越式发展时期
    2.2 中国铁路运输行业特点
    2.3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发展现状
    2.4 现存的主要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与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3.2.2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3.2.3 新进入者的威胁
        3.2.4 替代品的威胁
        3.2.5 运输行业中竞争者的竞争
    3.3 企业自身资源能力及市场地位
    3.4 战略要素
        3.4.1 铁路运输企业SWOT矩阵
        3.4.2 SW系概率树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外各类运输企业发展模式比较分析
    4.1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现行发展模式
    4.2 国内其他运输方式的市场化发展及服务评价分析
        4.2.1 公路运输
        4.2.2 航空运输
        4.2.3 水运
        4.2.4 四种主要运输方式的服务评价分析
    4.3 国外铁路运输企业管理发展模式
        4.3.1 国外铁路运输企业变革回顾
        4.3.2 国外铁路运输企业发展模式
    4.4 中外铁路服务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铁路运输企业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设计
    5.1 铁路运输企业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设计原则
    5.2 铁路运输企业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总体设计
        5.2.1 各体系设计
        5.2.2 各体系间的协调与整合
    5.3 发展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新形态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索引
1 导言
    1.1 本文的研究动因:日益严重的国际经济失衡
    1.2 本文的主要结论
    1.3 本文的内容结构安排
2 有关国际经济失衡解释的文献述评
    2.1 汇率及汇率制度与国际经济失衡
    2.2 财政赤字与国际经济失衡
    2.3 金融效率与国际经济失衡
    2.4 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
    2.5 本章小结及本文的分析视角
3 当代国际分工演进的历程及特征
    3.1 传统产业间分工——工业制成品与农矿业之间的分工
    3.2 产业内分工——同一产业内各产品部门之间的分工
    3.3 价值链分工——同一产品内不同价值链增值环节的分工
    3.4 现代产业间分工——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分工
    3.5 本章小结
4 新形态国际分工演进的动因(基础)
    4.1 产品内分工演进的动因(基础)
    4.2 "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演进的动因(基础)
        4.2.1 产业结构演进的差异与"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
        4.2.2 要素禀赋差异与"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
        4.2.3 国际生产组织创新与"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
    4.3 本章小结
5 制度环境与新形态国际分工的形成:基于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
    5.1 "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的度量
    5.2 模型、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5.3 基于OLS的实证及结果分析
    5.4 基于IV估计的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新形态国际分工导致国际经济失衡的机制
    6.1 新形态国际分工下贸易开放的非对称性
        6.1.1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非对称性开放的表现
        6.1.2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非对称性开放的原因
    6.2 新形态国际分工下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6.2.1 服务业发达国家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6.2.2 服务业发达国家经济的虚拟化、过度需求与贸易逆差
        6.2.3 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内部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
        6.2.4 制造业发展中国家的内需不足、生产相对过剩与贸易顺差
    6.3 新形态国际分工结构下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
    6.4 本章小结
7 新形态国际分工对国际经济失衡的影响:基于跨国截面和中美贸易数据的实证
    7.1 新形态分工对国际经济失衡的影响:基于跨国截面数据的实证
        7.1.1 模型、变量的选取及数据说明
        7.1.2 跨国截面数据实证检验的结果及分析
    7.2 中美贸易时间系列数据的检验
        7.2.1 美国贸易失衡数据的检验
        7.2.2 中美之间贸易失衡数据的再检验
    7.3 本章小结
8 本文的启示与政策建议
    8.1 "服务-制造"新形态国际分工的可持续性
    8.2 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
参考文献
附录一:本文实证模型的数据来源及说明
附录二:本文计量模型所涉及的国家样本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主持/参与课题情况
后记

(10)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面临问题
二、原因分析
    (一) 思想上。
    (二) 政策上。
    (三) 方法上。
    (四) 其它原因。
三、对策

四、跨入新千年的门槛(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微知着:融媒介视野下的“微影视”解析[J]. 孙晨. 文艺争鸣, 2019(10)
  • [2]常熟市财政支农研究[D]. 周兴炎.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3]“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哈经贸关系研究[D]. SHYNGGALIYEVA GALIYA.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01)
  • [4]唐·德里罗新世纪小说的时间研究[D]. 王君.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8(11)
  • [5]广西农产品加工业的金融支持研究[D]. 廖淑敏. 广西大学, 2017(01)
  • [6]袁隆平的世界[J]. 陈启文. 芙蓉, 2017(02)
  • [7]普惠金融促进法律制度研究 ——以信贷服务为中心[D]. 马建霞. 西南政法大学, 2012(04)
  • [8]中国铁路运输企业服务市场化发展模式研究[D]. 朱可.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2(07)
  • [9]新形态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失衡研究[D]. 胡超. 暨南大学, 2011(10)
  • [10]高职院校招生情况及对策[J]. 黄向阳. 现代企业教育, 2010(22)

标签:;  ;  ;  ;  ;  

跨过新千年的门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