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混合恶性肿瘤3例

肺部混合恶性肿瘤3例

一、肺部混合性恶性肿瘤3例(论文文献综述)

汤思竹[1](2021)在《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统计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总发生率,比较不同病因间质性肺疾病亚组间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及影像学差异,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结动态变化,总结分析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意义,为临床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依据与思路。方法:以2019年6月19日至2020年7月8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统计间质性肺疾病纵隔淋巴结肿大总发病率及比较不同病因亚组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病率、影像学特点,分析治疗前后纵隔淋巴结大小变化。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出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并行纵隔淋巴结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获得淋巴结病理的3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比较良性病变组与恶性肿瘤组影像学特征。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入组1011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男性486例(48.07%),女性525例(51.93%),年龄66(57,74)岁。特发性间质性肺炎363例(35.91%),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648例(64.09%)。2.间质性肺疾病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及亚组比较: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27.9%(282/1011)。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和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分别为27.0%(98/363)和28.4%(184/648)。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与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其他肺内病变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72.2%(26/36),显着高于不伴其他肺内病变组(26.3%,256/975)(P<0.05)。3.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亚组比较:648例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中,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依次为:其他肺部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43.0%(34/79),病因不明间质性肺疾病37.5%(3/8),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26.4%(147/556),药物/化学相关间质性肺疾病0.0%(0/5)。其他肺部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P<0.008)。556例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依次为:具有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pneumonia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IPAF)45.6%(26/57),混合性结缔组织病41.7%(5/12),血管炎38.3%(18/47),未分类的结缔组织病35.8%(19/53),类风湿性关节炎29.2%(26/89),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3.2%(22/95),干燥综合征20.3%(15/74),系统性红斑狼疮20.0%(7/35),重叠综合征13.3%(8/60),其他结缔组织病5.9%(1/17),系统性硬化症0.0%(0/17)。IPAF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P<0.001)。4.病变淋巴结影像学特点分析: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伴纵隔淋巴结肿大98例,以多发为主,短轴直径(Short axis diameter,SAD)12.5(12,14)mm,SAD最大值33mm,最小值10mm,病变淋巴结SAD 10~20mm(包括10mm)区间94例(95.8%),20~30mm(包括20mm)区间2例(2.1%),≥30mm区间2例(2.1%),合并其他肺内病变18例(18.4%)。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84例,以多发为主,SAD 12.5(11,13)mm,SAD最大值34mm,最小值10mm,病变淋巴结SAD 10~20mm(包括10mm)区间176例(95.7%),20~30mm(包括20mm)区间5例(2.7%),≥30mm区间3例(1.6%),合并其他肺内病变8例(4.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较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更容易合并肺内病变(P<0.05);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与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在病变纵隔淋巴结的SAD数目、大小、部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淋巴结病理分析:共收集通过EBUS-TBNA获得纵隔淋巴结病理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39例,其中良性病变31例(79.5%),恶性肿瘤8例(20.5%),腺癌5例,鳞癌1例,不能分型2例。恶性肿瘤组中,7例患者病变淋巴结SAD>15mm,占87.5%,4例伴有肺内占位性病变,1例伴恶性孤立性肺结节,1例伴有单侧大量胸腔积液。恶性肿瘤组纵隔淋巴结直径显着大于良性病变组(P<0.05),恶性肿瘤组伴肺内病变可能性显着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6.治疗前后纵隔淋巴结变化:共计133例接受了抗感染、激素、抗感染+激素等治疗手段后有二次胸部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38例,经治疗后淋巴结较前增大5例(13.2%),较前变小14例(36.8%),无明显变化16例(42.1%)。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95例,经治疗后淋巴结较前增大26例(27.4%),较前缩小23例(24.2%),无明显变化43例(45.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应用不同治疗方案时纵隔淋巴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27.9%。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与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纵隔淋巴结的数目、短轴直径大小、部位无统计学差异。3.间质性肺疾病伴其他肺内病变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间质性肺疾病不伴其他肺内病变组。4.其他肺部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5.IPAF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6.具有病理结果的39例间质性肺疾病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中,良性病变31例(79.5%),恶性肿瘤8例(20.5%);恶性肿瘤组纵隔淋巴结直径显着大于良性病变组(P<0.05),且恶性肿瘤组伴有肺内病变率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7.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应用不同治疗方案时纵隔淋巴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叶程远[2](2020)在《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经胸外科手术治疗的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检验学资料、病理诊断资料,明确鉴别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影响因素,为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评估及临床决策提供帮助。方法收集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唐山市人民医院2015年8月~2019年8月间经胸外科手术治疗的150例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每例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患者的术后病理诊断,根据术后病理诊断分为良性/不典型性腺瘤样增生(Atypical adenocarcinoma hyperplasia,AAH)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对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恶性肿瘤家族史、呼吸道症状)、影像学资料(结节形状、结节界面、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结节直径、结节实性成分占比、实性成分形状、实性成分位置、实性成分边界)和检验学资料(肺肿瘤标志物: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胃泌素释放肽前体、癌胚抗原、细胞角蛋白片段19、鳞状细胞癌抗原)进行单因素分析,筛选出对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鉴别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将单因素分析后对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鉴别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一步多因素分析。将两组分析有意义的指标作为自变量,恶性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为因变量制作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或率表示,采用精确Fisher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成组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本研究纳入的150例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中,良性/AAH病变组29例,恶性病变组121例,恶性率80.67%;良性/AAH病变中不典型性腺瘤样增生16例,局部炎症5例,局灶纤维增生4例,错构瘤2例,肺结核2例;恶性病变中原位腺癌20例,微浸润腺癌41例,浸润性腺癌60例。2对良性/AAH病变组和恶性病变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检验学资料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提示恶性病变组分叶征、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牵拉征、空泡征、结节直径、实性成分占比和癌胚抗原比例水平均明显高于良性/AAH病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114,P=0.004;χ2=6.542,P=0.015;χ2=4.579,P=0.035;χ2=4.158,P=0.043;χ2=4.188,P=0.043;t=-4.790,P=0.001;t=-2.005,P=0.047;χ2=4.158,P=0.043)。3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叶征、毛刺征、结节直径为恶性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独立危险因素。4将结节直径作为为自变量,以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是否为良恶性作为因变量制作ROC,提示结节直径截断值为16.50mm,AUC为0.79,敏感度为71.12%,特异度为89.72%。结论1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恶性率较高,达80.67%。2分叶征、毛刺征和结节直径为恶性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3结节直径的截断值16.50mm对恶性孤立混合性磨玻璃结节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图1幅;表8个;参117篇。

吴斌[3](2020)在《亚实性肺结节性质分析及良恶性数学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认为第1章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性质的对比分析目的:通过对742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影像、肿瘤标志物及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的性质差异,筛选鉴别亚实性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以肺结节诊断入院并有明确病理结果的742例肺结节患者病例资料。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肿瘤史、肺基础疾病史。影像资料包括:结节直径、位置、形态、边界、毛刺、分叶、钙化、空洞、空泡、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根据CT影像上是否存在磨玻璃病变,将肺结节分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对比分析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在临床、影像、肿瘤标志物及病理方面的差异,筛选鉴别亚实性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吸烟史、结节直径、边界、毛刺、分叶、胸膜凹陷征及CEA等9项因素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分析显示吸烟史、结节直径、边界、毛刺及分叶是判断亚实性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742例肺结节患者中良性107例(14.4%),恶性635例(85.6%)。其中实性结节299例(40.3%),病理良性46例(15.4%),恶性253例(84.6%);亚实性结节443例(59.7%),病理良性有61例(13.8%),恶性有382例(86.2%)。亚实性结节中恶性病理比例高于实性结节。良性结节中炎性病变占据主要部分,实性肺结节中炎性病变所占比例为67.4%,亚实性肺结节中炎性病变所占比例为70.5%。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恶性病变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都是腺癌,亚实性结节中腺癌比例(100.0%)明显高于实性结节(78.4%)。结论: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在临床、影像、肿瘤标志物及病理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吸烟史、结节直径、边界、毛刺及分叶是判断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良性结节中炎性病变占据主要部分。亚实性结节恶性病变高于实性结节,腺癌是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恶性病变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亚实性结节腺癌比例明显高于实性结节。在腺癌亚型上,两者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亚实性结节代表了腺癌的整个组织学分型,而实性结节只表现为浸润性病变。第2章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数学预测模型的建立目的:通过对443例亚实性肺结节患者临床资料、影像特征及肿瘤标志物的研究,分析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恶性概率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院有明确病理结果的443例亚实性肺结节患者的资料,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吸烟史、既往肿瘤史、肺基础疾病史;影像学特征包括:结节直径、实性部分最大径、结节中实性成分直径比(consolidation/tumor ratio,CTR)、位置、形态、边界、毛刺、分叶、钙化、空洞、空泡、血管集束征、细支气管征、胸膜凹陷征;肿瘤标志物包括: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糖类抗原125、糖类抗原199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总体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建模组(A)组296例,约占2/3,验证组(B)组147例,约占1/3。A组患者的临床、影像及肿瘤标志物特征采取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分析,筛选恶性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将验证组资料代入本研究模型与Mayo模型、VA模型、Brock模型、PKUPH模型,绘制各模型ROC曲线,进行模型间对比验证。结果:A组296例亚实性肺结节患者中病理恶性255例(86.1%),良性41例(13.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结节直径、实性成分最大径、CTR、形态、边界、毛刺、分叶、钙化、胸膜凹陷征及CEA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CTR、边界、毛刺、分叶及CEA是诊断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由此,建立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恶性概率=ex/(1+ex),X=0.018+(1.436×性别)+(2.068×CTR)+(-1.976× 边界)+(2.082×毛刺)+(1.277×分叶)+(2.296×CEA)。基于验证组数据显示本研究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57(95%CI:0.794-0.920),显着高于 Mayo、VA、Brock 和 PKUPH 模型,提示预测效果较为满意。结论:患者的性别、CTR、边界、毛刺、分叶及CEA是鉴别亚实性肺结节良恶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相较于Mayo、VA、Brock和PKUPH模型,本研究建立的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预测模型诊断效力更为理想,更有利于临床工作中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评估。

曹博[4](2020)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分析研究,以提高对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认识,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流程,为临床诊疗提供一定依据。研究方法拟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确诊为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诊断方法、病理和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入选患者12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男女比例为1.4:1。发病年龄从15岁-57岁不等,患者多以血尿(75%)、下尿路症状(58.3%)和腹痛(33.3%)为首发症状就诊,入院初步诊断准确率较低。辅助检查(彩超、CT、磁共振、膀胱镜检等)往往提示肿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影像学常表现为恶性肿瘤,提示膀胱内实性占位,病灶可见于膀胱各壁,肿瘤大小不等、形态各异,容积从0.6cmx1.5cmx2.1cm~2.5cmx5.1cmx6.9m不等,10例为单一病灶,2例为多中心病灶。彩超和CT见瘤体内可有血流信号,低密度均匀或不均一,部分病灶侵犯膀胱深及层,边界模糊不清。CT增强扫描部分肿瘤表现出“快进慢出”现象,是与其他膀胱恶性肿瘤鉴别的一个征象。膀胱镜下肿物呈菜花状、团块状或息肉样,表面可见血管或溃疡,基底较宽,周围粘膜水肿。8例患者病理活检示:4例为膀胱梭形细胞肿瘤,2例确诊为IMTUB,1例为黏膜慢性炎症伴出血,1例提示膀胱上皮样肿瘤,倾向恶性。术前活检明确诊断率为仅为25%,这与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多样且交叉,部分瘤体隐藏于膀胱肌层有关。所有患者均行全麻下手术治疗:6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术,6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症状在术后1周内消失,术后未出现明显手术并发症,均好转出院,平均住院9天(6~13天),在不考虑远期复发情况下,单次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恢复上要优于膀胱部分切除术患者。本病通过术后病理结合免疫组化确诊,术后病理标本示切缘阴性,肉眼观大体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组织呈灰白、灰黄或灰红,切面灰白色,质地中等,未见明显坏死及钙化;镜下见梭形肿瘤细胞呈束状、编织状紧密或散在排列,背景中可见炎症细胞如浆细胞、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提示:免疫组化所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8例66.67%)、波形蛋白 Vimentin(+)(12 例 100%)、平滑肌抗体 SMA(+)(11 例 91.67%)、细胞角蛋白 CK(+)(8 例 80%),S-100(-)(12 例 100%)、CD117(-)(100%)。其中FISH检测ALK基因断裂具有较高特异性,有利于与膀胱恶性肿瘤快速鉴别。所有患者术后均复查彩超,彩超提示膀胱未见异常,8例患者术后行膀胱镜检查提示:膀胱内可见手术瘢痕,未见肿瘤复发。电话随访,3例患者诉术后偶有尿痛,尿频,下腹痛外;余患者未诉不适。手术治疗症状消失,效果满意。随访时间最短6月,最长88个月,所有患者未见复发及远处转移,无瘤生存。结论IMTUB是一种中间型并具恶性潜能的肿瘤,临床罕见,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往往倾向提示恶性病变,易误诊为膀胱恶性肿瘤。病理结合免疫组化是本病确诊的标准,首选手术治疗,TURBT及膀胱部分切治疗均有效,患者预后较好,但不排除远期复发及转移可能,术后仍建议定期复查。

王梦[5](2020)在《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malignant germ cell tumors,PMMGCT)在纵隔肿瘤中较为罕见,约占纵隔肿瘤的1%-4%,其临床特征不具特异性,与其他纵隔肿瘤难以鉴别,在临床中易造成误诊,且治疗不够规范。本文通过收集国内外文献中PMMGCT患者病例,得出影响PMMGCT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探讨总结PMMGCT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等,从而警惕误诊延误病情,提高该病正确诊断率,做到精准治疗,改善患者预后。材料与方法(1)报道“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一例PMMGCT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2)以“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纵隔精原细胞瘤、纵隔非精原细胞瘤”为关键词,检索万方、知网及PubMed三个数据库,获取病理诊断为PMMGCT的病例,并有治疗后随访及转归情况,剔除重复报道的病例。将搜索到的文献及本案例一并进行分析。(3)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分析PMMGCT患者临床特征,并根据临床情况,将对预后可能产生影响的1 1项因素(性别、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及分期、胸腔积液、胸外转移、是否手术、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放化疗与否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影响因素分析,从而得出影响其预后的因素。(4)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正态计量资料以((?)±s)表示,并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非正态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P25-75)表示,并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比较;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进行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使用Kaplan-Meier模型的Log-rank检验进行预后单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多因素分析。以α=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共261例病例入组,除2例患者未说明年龄外,其余患者男性235例(90.7%),女性 24 例(9.3%),年龄区间 0.25-72 岁,平均年龄 24.0(19.0-31.0)岁。经体检发现肿瘤的有19例,其余伴临床症状者以胸痛、胸闷、咳嗽(多为干咳)、发烧、上腔静脉综合征较多见,临床症状不具典型性。肿瘤生长位置以前纵隔最多见。261例中有81例(31.0%)为原发性纵隔精原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seminomas,PMSGCT),180 例(69.0%)为原发性纵隔非精原细胞瘤(Primary mediastinal non-seminomas,PMNSGCT),胸部 CT 为初次检查本病的常用手段,病理诊断为确诊本病的金标准。有具体分期描述的242例中1期22 例(9.1%),Ⅱ期 63 例(26.0%),Ⅲa 期 83 例(34.3%),Ⅲb 期 74 例(30.6%),其中22例(9.1%)肿块局限于纵隔,剩余220例(90.9%)肿块均有外侵或转移,转移部位以肺、脑以及胸外淋巴结较多见;在治疗上,261例患者中有163例(62.5%)给予手术,180例(69.0%)给予化疗,92例(35.2%)给予放疗。261例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4.000±10.595月,1年总生存率57.9%,3年总生存率47.2%,5年总生存率40.8%。(2)在年龄、病程长短、合并胸腔积液、临床分期、有无肺转移上,PMSGCT与PMNSGCT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肿瘤大小、有无胸外转移上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3)预后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大小、胸腔积液、胸外转移、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是否放化疗是PMMGCT的预后影响因素(P<0.05);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胸外转移、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是否放化疗是PMMGCT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1)PMMGCT好发于20-40岁男性,血清学检查(AFP、β-HCG)可帮助提高正确诊断率;(2)PMNSGCT与PMSGCT相比,发病较年轻、病程较短、临床分期较高、胸腔积液、肺转移较多且预后明显差;(3)治疗上,若肿瘤局限可先行手术完整切除后予以放化疗;若肿瘤不可根治切除,可术前行放化疗后择期行手术切除残余肿瘤;(4)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胸外转移、是否手术完整切除、放化疗与否是PMMGCT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王家卉[6](2020)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肺部混合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是一种用于病原体检测的先进技术。然而,有关肺部混合感染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应用的报道仍然很少。在这项研究中,我们致力于评估该方法在肺部混合感染诊断及特别病原体检测方面的应用。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科就诊的肺部感染病例。所有的病例都进行了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了肺活检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的采集和处理。肺活检标本在采集后2小时内送到组织病理学实验室。一部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用于培养好氧细菌、厌氧细菌、真菌、病毒和分枝杆菌,一部分用于结核分枝杆菌检测、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和涂片等。其余标本保存在-80°C冰箱,用于进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肺部混合感染诊断中的灵敏度远高于传统检测方法(97.2%vs 13.9%;P<0.01),但特异度却相反(63.2%vs 94.7%;P=0.07)。55例病例中,共有5例(9.1%)病例的传统检测方法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皆为肺部混合感染,共有3例(5.5%)病例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病原体检测结果与传统检测结果一致。根据我们的数据,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可以检测到更多种类的病原体。特别地,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应用改善了肺部真菌感染的诊断效率。在传统检测结果为阴性的28例病例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产生病原体阴性结果4例,单一病原体阳性5例,多种病原体阳性19例。在传统检测方法鉴定为单一感染的21例病例中,2例病例的病原菌检测结果显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与传统检测结果一致。另有13例样本检测结果部分一致,其中6例通过培养分别鉴定为卡式肺孢子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阳性。但是,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到更多的病原体。在其他6例患者中,传统检测方法的结果与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结果矛盾。被传统检测方法确定为混合感染的6例病例中,有1例样本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与传统检测结果一致,有4例样本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与传统检测结果部分一致。总之,即使在传统检测方法确定为肺部混合感染的样本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无需任何预先假设就可以鉴定常见和罕见的病原体。在本研究收集的病例中,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方法鉴定出的5种病原体(脓肿分枝杆菌、根霉、副流感嗜血杆菌、微小根毛霉和肺炎链球菌),传统检测方法结果为阴性。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在31例(56.4%)病例中检测到了真菌,而传统检测方法中只有10例(18.2%)相同的病例结果为真菌阳性。在我们的研究中,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到的最常见病原体是人巨细胞病毒,其次是卡氏肺孢子虫、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烟曲霉。由于卡式肺孢子菌在本研究中的检出率很高,我们继续研究了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应用于卡式肺孢子菌肺炎诊断的表现。在肺泡灌洗液的标本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鉴定卡式肺孢子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0%和97.2%;对于肺活检标本,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99.1%。灵敏度的比较中,肺泡灌洗液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70.0%VS.35.0%;P=0.039)和肺活检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结果(75.0%VS.35.0%;P=0.021)均显着高于六胺银染色的结果。肺泡灌洗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序列数≤100的病例从疾病发作到样本采集的持续时间通常比序列数>100的病例更长(10 VS.5天;P=0.038)。结论: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是一种在肺部混合感染中检测致病菌的先进技术,在诊断速度、灵敏度等方面具有潜在优势。

张瑜[7](2020)在《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近年来除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等常见良恶性占位外,其它一些发病率较低的肝脏恶性肿瘤也屡见报道。临床医生对于这些少见肝脏非癌恶性肿瘤认识程度、关注程度不够。肝脏非癌恶性肿瘤病理组织类型复杂,临床症状不典型,实验室缺乏特异性指标,即便在影像诊断技术显着进步的今天,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依然困难,在明确诊断后如何制定治疗方案,也需要认真思考和全面考虑。【目的】本文通过分析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等,探讨其临床特征,从而提高该类疾病的认识,为临床制定合理诊疗策略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血清及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方式、预后等,并应用万方医学网和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文献回顾,综合分析和总结肝脏非癌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结果】1、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肝脏非癌恶性肿瘤患者18例。其中包括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7例,肝脏原发性肉瘤5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例,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1例,肝脏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例。2、检索万方医学网及中国知网数据库同期发表的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相关文献,最终检索文献共174篇,剔除重复及因数据不足够充分而导致无法区分的文献82篇,最终纳入92篇文献,共260例患者。其中不同疾病的例数分别为: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70例(29篇文献),肝脏原发性肉瘤47例(7篇文献),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20例(38篇文献),肝脏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17例(14篇文献),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2例(2篇文献),肝脏胆管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3篇文献)。3、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5例(占71.4%),女性2例(占28.6%),男女比例5:2,平均年龄56.3岁,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占57.1%。肝功能异常占71.4%,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低回声占66.7%。腹部CT肝内低密度灶占100%,增强无强化占66.7%。腹部MRI表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及混杂信号占100%。病理学CD34、CD31有重要意义。治疗有肝切除、TACE、化疗、靶向治疗等,2例化疗患者随访超过4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23例(占32.9%),女性47例(占67.1%),男女比例1:2,平均年龄46.6岁。首发症状、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与临床病例组大致相似。治疗上肝切除占72.7%、放疗和化疗占15.2%、TACE占3.0%,分别随访2年、1年、4年,生存14例(占58.3%)、4例(占80.0%)和3例(占100%)。4、肝脏原发性肉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1例(占20.0%),女性4例(占80.0%),男女比例1:4,平均年龄49.6岁,首发症状腹部不适占60.0%。肝功能异常占100%,?-GT、ALP升高为主,肿瘤标志物(AFP、CEA、CA125、CA19-9)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混合性回声占100%。腹部CT高密度或不均匀密度占75.0%,不规则强化占50.0%,无强化占50.0%。病理检查Vimentin、Ki-67有重要价值。治疗方式有肝切除、TACE、对症治疗,2例确诊1-3个月即死亡。(2)文献报道组:男性30例(占63.8%),女性17例(占36.2%),男女比例约为2:1,平均年龄50.7岁。肝酶学升高占4.3%。首发症状、影像学、病理学与临床病例组大致相似。24例行肝切除,平均随访52.7个月,生存10例(占41.7%)。5、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1)临床病例组:男性1例(占33.3%),女性2例(占66.7%),平均年龄41.3岁,均以腹部不适为首发症状。肝功能异常占66.7%,NSE升高占33.3%,AFP、CEA、CA125、CA19-9均正常。腹部CT肝内低密度病灶占100%,均不规则强化。1例腹部MRI见T2等信号,均匀强化。病理学Syn、Cg A、CD56有重要意义。中药抗肿瘤治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TACE各1例,最长随访4.5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50例(占41.7%),女性70例(占58.3%),男女比例为5:7,平均年龄52.1岁。临床特征、实验室、影像学、病理学检查与临床病例组相似。治疗上肝切除占73.1%、放疗和化疗占4.3%、TACE占10.8%、靶向治疗1.9%、对症治疗占2.2%,分别随访6-29个月、12-27个月、1-36个月、6个月、7-27个月,生存12例(占17.7%)、2例(占50.0%)、7例(占70.0%)、1例(占100%)。6、肝脏原发性间质瘤(1)临床病例组:1例51岁女性患者,腹痛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仅?-GT升高。腹部彩超示肝内低回声包块,腹部CT见肝内混杂密度团块。腹部MRI见T1混杂信号,T2高信号。免疫组化CD117、CD34、DOG-1阳性。多次行TACE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已随诊5年。(2)文献报道组:男性8例(占47.1%),女性9例(占52.9%),男女比例8:9,平均年龄51.5岁,首发症状腹痛、腹胀占47.1%,无症状占35.3%。常规实验室指标多正常。腹部彩超肝内不均匀回声占83.3%。腹部CT肝内低密度灶占53.9%,增强后病灶均不均匀强化。腹部MRI均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不均匀强化占75.0%。组织病理学CD117、CD34、DOG-1有重要意义。治疗方式包括肝切除(占82.4%)、中药抗肿瘤治疗(占5.9%),分别随访3-12个月、2年,生存2例(占14.3%)和1例(占100%)。7、肝脏恶性梭形细胞瘤(1)临床病例组:45岁男性患者1例,乏力、腹痛、发热为首发症状。实验室检查中WBC、?-GT、ALP、CA125升高,血红蛋白(Hemoglobin,Hb)82g/L,AFP、CEA正常。腹部CT示肝内占位。中药抗肿瘤治疗2个月死亡。(2)文献报道组:71岁男性1例,46岁女性1例,1例肝功能Child分级A-B,另1例正常,AFP、CEA、CA19-9、CA125正常。影像学诊断均为肝占位待查,均行肝切除。1例随访超过10个月无瘤存活。8、肝内胆管导管内乳头状肿瘤(1)临床病例组:67岁女性患者1例,无症状。实验室指标仅肝功能异常。腹部CT、MRI示肝内囊性改变。肝切除术后随访4年仍存活。(2)文献报道组:男性1例,女性3例,男女比例1:3,平均年龄59.5岁。首发症状均为上腹不适。肝功能异常占75.0%,CEA、CA19-9升高分别占50.0%。腹部彩超肝占位伴胆管扩张占75.0%。腹部CT肝内见囊实性和/或结节样低密度影占75.0%。1例腹部MRI检查表现肝内外胆管及胆总管明显扩张。组织病理学Muc有重要意义。治疗肝切除为主(占100%),1例随诊4个月存活。【结论】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不典型,多数缺少特异性的影像学表现,早期诊断困难,需依靠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确诊并与其他恶性肿瘤相鉴别。临床医生应根据肝脏肿瘤病理类型及患者个体情况制定精准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潘良东[8](2020)在《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对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对直径≤20mm肺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及混合性结节不同密度肺结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6年4月至2019年6月期间109例直径≤20mm肺结节于本院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例资料,分析不同亚类肺结节穿刺活检取材、病理结果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109例肺结节病灶直径≤20mm的患者均顺利完成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穿刺活检成功率为100%,89例患者得以病理明确诊断,阳性率为81.7%(89/109),恶性病变46例,占总肺结节患者42.2%,其中肺实性结节恶性病变率41.6%。亚实性结节恶性病变率42.4%,其中,肺纯磨玻璃结节恶性病变率43.4%;肺混合性磨玻璃结节恶性病变率40.7%;肺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及混合磨玻璃结节诊断率分别为91.7%、69.6%及88.9%,纯磨玻璃结节穿刺诊断率与实性及混合磨玻璃结节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大小5mm10mm穿刺诊断率为70.6%,10mm20mm穿刺诊断率为83.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气胸、出血发生率分别为9.1%和32.1%,其中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气胸发生率分别为11.1%、8.7和7.4%,三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1.1%、45.7%和37.0%;实性结节、纯磨玻璃结节及混合磨玻璃结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于≤20mm以下肺实性结节、混合磨玻璃结节及纯磨玻璃结节有较高诊断价值,但纯磨玻璃结节穿刺诊断率低,且纯磨玻璃结节及混合磨玻璃结节出血发生率高,在临床工作中对不同密度的肺结节行穿刺活检时应引起重视。

许丹妮[9](2020)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部受累的临床及风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10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MCTD患者临床特点,分析MCTD合并肺间质病变和肺动脉高压的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诊断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并定期进行随访的105例患者,其中定期随访≥1年的共94例。收集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05例患者中,男:女=1:9.5,女性较多见。发病年龄平均36.88±12.88岁,发病高峰在30-40岁。疾病病程为5.0(2.3,8.5)年。首发症状以雷诺现象(39/105,37.14%)最常见,其次为关节滑膜炎(38/105,36.19%)。92.38%(97/105)的患者病程中出现雷诺现象,87.62%(92/105)的患者出现关节滑膜炎,76.19%(80/105)的患者出现肺间质病变,7.62%(8/105)的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105例患者中ANA核型以颗粒型为主(104/105,99.05%)。(2)105例患者中抗U1RNP抗体均高滴度阳性,抗SSA抗体阳性组患者肺间质病变、心包积液、眼干的发生率高于抗SSA抗体阴性组患者(P<0.05),肌无力发生率低于抗SSA抗体阴性组患者(P<0.05)。抗RO-52抗体阳性组PAH发生率高于抗RO-52抗体阴性组(P<0.05)。(3)ILD组患者发病年龄高于无ILD组患者(P<0.05)。ILD组患者肌无力和指端硬化的发生率低于无ILD组患者(P<0.05)。ILD组患者的抗SSA抗体阳性率高于无ILD组(P<0.05)。发病年龄(RR=1.026;95%CI=1.008~1.044;P=0.005)和高滴度抗RNP抗体阳性伴抗SSA抗体阳性(RR=2.156;95%CI=1.283~3.622;P=0.004)是MCTD患者ILD的独立危险因素。(4)PAH组与无PAH组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H组患者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无PAH组(P<0.05)。PAH组患者抗RO-52抗体阳性率、hs-CRP水平、血尿酸水平均高于无PAH组(P<0.05)。PAH组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无PAH组(P<0.05)。血尿酸(RR=1.029;95%CI=1.005~1.053;P=0.018)是MCTD患者PAH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RR=0.0001;95%CI=0.000~0.268;P=0.022)是MCTD-PAH的保护因素。结论1.MCTD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主要首发症状为雷诺现象和关节滑膜炎,肺间质病变是较常见的临床表现。MCTD患者ANA核型以颗粒型为主。2.抗SSA抗体与MCTD患者的ILD、心包积液、眼干、肌无力表现有关。抗RO-52抗体与MCTD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有关。3.发病年龄高、高滴度抗RNP抗体阳性伴抗SSA抗体阳性的MCTD患者出现ILD的风险增加。4.血尿酸水平升高的MCTD患者发生PAH的风险增加,而血清HDL-C可能是MCTD-PAH的保护因素。

杨帆[10](2019)在《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RT)临床少见,占所有肿瘤的0.2-0.6%。早期缺乏明显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复杂的腹膜后肿瘤与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关系密切。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腹膜后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仍是一项挑战。研究目的1.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2.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19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历。181例行根治术(开放手术131例,腹腔镜手术50例)。余1例行超声引导下腹膜后囊肿穿刺引流术,3例行姑息手术,7例行探查术。研究结果1.行 B 超、CT、MRI 和 PET-CT 检查各 106、171、30、19 例。检出率为 96.23%、100%、100%、100%。CT、MRI 和 PET-CT 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 77.19%、80.00%、63.1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9cm是恶性肿瘤的预测因素(P<0.05)。尽管少数腹膜后肿瘤在影像上有较强的特征,仍靠病理才能确诊。2.47例(26.0%)行联合脏器切除,14例(7.7%)行腹部大血管修补重建。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术中输红细胞量少(70±243 vs236±408ml)、手术时间短(164±99 vsl99±99min)、术后住院日短(7±4vs12±8 天)(P<0.05)。术后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17例(9.4%)。开放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5.0%。最常见的是低热(13.7%),伤口脂肪液化(8.4%),肺部感染(4.6%),泌尿道感染(4.6%)。再次手术率为1.5%。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0.7%。单因素分析示恶性肿瘤、术中出血量≥200ml、手术时间≥180min、术中输红细胞、术中输血浆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200ml和手术时间≥180min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0%。最常见的是低热(10.0%),低钾血症(8.0%),呕吐(6.0%),下肢静脉血栓(6.0%)。再次手术率为0。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10cm、术中出血量≥300ml、术中输红细胞量≥5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3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研究结论1.腹膜后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CT、MRI、PET-CT的检出率达100%。肿瘤最大径>9cm提示肿瘤为恶性可能。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依靠“金标准”病理。2.手术是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手术适应症范围内,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同样安全有效,具有术中输红细胞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日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精细操作等手段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二、肺部混合性恶性肿瘤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肺部混合性恶性肿瘤3例(论文提纲范文)

(1)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高清CT扫描方法与图像分析
        1.1.5 分析指标
        1.1.6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孤立性mGGN患者的病理特征统计结果
        1.2.2 孤立性mGGN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
        1.2.3 整体孤立性mGGN的 CT征象单因素分析
        1.2.4 孤立性mGGN实性成分内部CT征象单因素分析
        1.2.5 孤立性mGGN患者肺肿瘤标志物单因素分析
        1.2.6 孤立性mGGN良恶性多因素回归分析
        1.2.7 孤立性mGGN表现为肺癌的ROC曲线分析
    1.3 讨论
        1.3.1 孤立性mGGN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分析
        1.3.2 孤立性mGGN患者CT征象分析
        1.3.3 mGGN患者肺肿瘤标志物分析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肺磨玻璃结节的诊疗策略进展
    2.1 肺磨玻璃结节的概念和分类
    2.2 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的评估方法
    2.3 肺磨玻璃结节的病理学特征
    2.4 肺磨玻璃结节影像学和病理学之间的联系
    2.5 肺磨玻璃结节的自然生长特点
    2.6 肺磨玻璃结节的随访策略
    2.7 肺磨玻璃结节的手术和术后处理
    2.8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肺腺癌病理分型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3)亚实性肺结节性质分析及良恶性数学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1章 实性结节和亚实性结节性质的对比分析
    1.1 资料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2.1 单因素分析结果
        1.2.2 多因素分析结果
        1.2.3 病理结果
        1.2.4 肺腺癌亚型分布情况
    1.3 讨论
    1.4 结论
第2章 亚实性肺结节良恶性数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病理结果
        2.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2.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2.2.4 绘制ROC曲线图
        2.2.5 恶性概率预测模型间的验证和比较
    2.3 讨论
    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肺结节良恶性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4)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1.1 前言
    1.2 研究资料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2.3 随访
    1.3 结果
        1.3.1 基本资料
        1.3.2 常规检查
        1.3.3 影像学资料
        1.3.4 膀胱镜检
        1.3.5 诊治方案
        1.3.6 术后病理
        1.3.7 预后
    1.4 讨论
    1.5 结论
    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泌尿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诊治概述
    2.1 前言
    2.2 泌尿系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流行病学及病因
    2.3 临床特征
        2.3.1 腹膜后IMT
        2.3.2 肾上腺IMT
        2.3.3 肾脏IMT
        2.3.4 膀胱及前列腺IMT
        2.3.5 精索IMT
    2.4 影像学检查
        2.4.1 彩超
        2.4.2 CT
        2.4.3 MRI
    2.5 病理学检查
    2.6 免疫组化
    2.7 泌尿系IMT的诊断
        2.7.1 常规诊断
        2.7.2 ALK基因诊断
        2.7.3 鉴别诊断
    2.8 治疗
        2.8.1 手术治疗
        2.8.2 放射治疗
        2.8.3 化学药物治疗
        2.8.4 抗炎治疗
        2.8.5 新进展-靶向治疗
    2.9 预后
    2.10 总结及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纵隔生殖细胞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肺部混合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肺部混合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组患者
        1.1.2 入组条件及排除条件
        1.2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2.1 主要仪器和材料试剂
        1.2.2 术前准备
        1.2.3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1.3.1 核酸的提取
        1.3.2 测序文库的制备
        1.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4 高碘酸-希夫染色
        1.4.1 组织石蜡包埋
        1.4.2 染色
        1.5 抗酸染色
        1.6 六胺银染色
        1.6.1 组织石蜡包埋
        1.6.2 染色
        1.7 结核分枝杆菌检测
        1.8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1.9 革兰氏染色
        1.10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特征和检测结果
        2.2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与传统检测方法在肺部混合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2.2.1 肺部混合感染与肺部非混合感染诊断的比较
        2.2.2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与常规检测之间的一致性
        2.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与传统检测方法在病原体检测中的比较
        2.3.1 通过传统检测方法确定的病原体阴性病例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诊断效率
        2.3.2 通过传统检测方法确定的单一病原体感染病例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诊断效率
        2.3.3 通过传统检测方法确定的混合病原体感染病例中宏基因组二代测序的诊断效率
        2.4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到的病原体
    3 讨论
    4 小结
二、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卡式肺孢子菌肺炎诊断中的应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入组患者
        1.1.2 入组条件及排除条件
        1.2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2.1 主要仪器和材料试剂
        1.2.2 术前准备
        1.2.3 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1.3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
        1.3.1 核酸的提取
        1.3.2 测序文库的制备
        1.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1.4 高碘酸-希夫染色
        1.4.1 组织石蜡包埋
        1.4.2 染色
        1.5 抗酸染色
        1.6 六胺银染色
        1.6.1 组织石蜡包埋
        1.6.2 染色
        1.7 结核分枝杆菌检测
        1.8 半乳甘露聚糖试验
        1.9 革兰氏染色
        1.10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的人口统计学和微生物学结果
        2.2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和六胺银染色在卡式肺孢子菌肺炎诊断中的比较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简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前言
(二)资料及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对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个?简介
致谢
综述 肺结节最新评估及管理
    参考文献

(9)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部受累的临床及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10)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影像诊断分析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统计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临床表现
        1.3.3 术后病理类型
        1.3.4 肿瘤最大径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1.3.5 术前行B超检查结果分析
        1.3.6 术前行CT检查结果分析
        1.3.7 术前行MRI检查结果分析
        1.3.8 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结果分析
        1.3.9 术前行CTA检查结果分析
        1.3.10 术前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1 术前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2 术前行DSA检查结果分析
        1.3.13 术前行肾ECT检查结果分析
    1.4 讨论
        1.4.1 B超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2 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3 MRI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4 PET-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5 CTA、静脉肾盂造影、消化道钡餐造影、DSA、肾ECT检查的应用
    1.5 小结
第二章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肿瘤联合器官切除情况分析
        2.3.2 关于术中出现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修补重建情况描述
        2.3.3 根治性开放手术与根治性腹腔镜手术(包括中转开放)的比较
        2.3.4 经腹膜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与经腹膜后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2.3.5 腹腔镜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转开放原因分析
        2.3.6 转入ICU原因分析
        2.3.7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2.4 讨论
        2.4.1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RS)的解剖学基础
        2.4.2 腹膜后肿瘤生物学特征
        2.4.3 临床表现
        2.4.4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2.4.5 术前准备
        2.4.6 手术治疗技巧
        2.4.7 术后并发症分析
        2.4.8 重视术后复查与随访
    2.5 小结
第三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肺部混合性恶性肿瘤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理分析[D]. 汤思竹.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孤立性混合肺磨玻璃结节良恶性影响因素的分析[D]. 叶程远.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亚实性肺结节性质分析及良恶性数学预测模型的建立[D]. 吴斌. 扬州大学, 2020(04)
  • [4]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分析[D]. 曹博. 郑州大学, 2020(02)
  • [5]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一例并相关文献复习[D]. 王梦. 郑州大学, 2020(02)
  • [6]宏基因组二代测序在肺部混合性感染诊断中的应用[D]. 王家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肝脏少见非癌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 张瑜.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8]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术对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D]. 潘良东.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部受累的临床及风险因素分析[D]. 许丹妮.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10]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D]. 杨帆.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肺部混合恶性肿瘤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