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对女性形象的扭曲解读

电视广告:对女性形象的扭曲解读

一、电视广告:女性形象的一种歪曲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侯小天[1](2021)在《当代日本广告性别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文中提出广告作为社会的构成部分,其传播载体、内容形式、叙事逻辑等会受到来自政治格局、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变动等方面的影响。广告中的性别形象也是如此,无法避免地会受到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制约与影响。在此前的研究中,有关广告中性别形象塑造及影响因素的研究相对较少,将性别形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放置于整个社会范围内,洞见某一国别的政治格局、经济发展、社会背景、文化内涵、审美偏好等社会状况的系统性研究也较为缺乏。本研究以当代日本广告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文本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抽样分析法与符号分析法从视觉符号、逻辑叙事、社会角色三个维度,由浅至深、由表及里地分析当代日本性别形象建构的特征。此外,研究还围绕广告性别形象本身的特殊性质,从经济、文化、社会三大视角出发对影响性别形象的社会性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当代日本社会赋义下的性别形象传播的主要特征,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当代日本社会的认识。研究发现,当代日本广告中男性与女性的性别形象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男性形象不再保持往日的权威,而是出现了衰减倾向,女性形象的依附性也有所减弱,展现独立化发展的倾向。受到消费社会、社会性别文化、社会分化的深层赋义,日本广告性别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呈现出特定表现:在具有理性化发展倾向的消费社会下,广告进行满足理性的探索,尝试以立体化的性别形象来增加可信性与社会认同;在男女平等成为社会共识的社会下性别不平等问题仍旧存在,部分广告深陷性别形象异化塑造困局;面对格差的逐步增大以及群体分化明显的社会结构,广告重视对个体与群体的关怀,进行多元化与差异化的性别形象展现。研究认为,广告性别形象的建构会受到来自社会多领域、多系统、多维度的影响,有着不同的性别形象内涵与意义与期待。并且,性别形象、广告与性别文化的发展都需要在传播领域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尤其是在消费主义的理性化实践、社会性别文化的平等化发展以及注重多元群体意识的传播与发展等方面。通过对当代日本社会中性别形象建构与传播的考察以及对日本社会消费主义、性别文化、阶层分化等特征的分析,从侧面检视当代日本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直观地揭示出性别形象塑造与性别文化建设发展的方向,对深入了解日本社会的意识形态内涵、民族性特质、文化意涵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日本广告性别形象建构的前车之辙也能为我国广告从业者提供性别与传播的经验,提示未来性别形象塑造与性别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就如何推动媒介在先进性别文化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兑现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提供可借鉴参考。

魏兵[2](2021)在《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媒介理论的学术版图中,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从社会宏观层面批判性地研究西方政治与经济权力控制媒体等问题的研究思路与路径方法。从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看,电视媒体不仅是一种大众传媒,而且是经济生产与文化生产的结合体。研究电视媒体需要关注电视的产业结构、生产关系、广播电视体制和全球传播秩序等社会性与机制性问题。所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力主采取社会整体的宏观视野,考察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播媒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整体而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相关概念、观点与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术母体,着重研究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机制。作为一种学术研究路径,它尤其关注电视媒体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和市场运行过程。该研究主张,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资本逐利性,作为一种文化工业的电视媒体,不仅受到资本与政治等权力的制约,而且成为控制大众意识形态和实施国际文化霸权的工具,呈现出复杂而消极的文化生产局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西方广播电视机制的理论成果,既可以掌握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分析模式,又能进一步认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机制的缺陷与问题,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制度性优势。本论文以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领域的电视理论为研究对象,通过厘清其学术渊源、研究背景、主要学者、核心观点与理论,进而阐述并评析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电视媒体权力控制问题的电视理论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电视理论研究和电视产业发展的现状,以学术探讨和理论镜鉴的态度拓展我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视角,为我国电视的管理实践、艺术创作、产业发展与对外传播汲取理论经验与发展启示。因此,本文围绕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焦点问题,分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概述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分别就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和学者群体等展开论述,以期描摹出该领域电视理论的整体特点。第一章为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生成语境,重点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的思想渊源、学术借鉴和西方媒介的发展背景与机制等。第二章是对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主要学者的概说与评述,通过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在发展过程中在北美与欧洲两大地区集中的核心学者,阐述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领域的学者集群、学术承继、重要电视理论与观点概况、主要着作和学术地位等,进而为探讨该领域电视理论研究的核心议题与理论价值做出相应的学理性准备。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即以电视媒体的政治经济权力控制问题展开三个方面的思考与研究,即经济宰制观、意识形态操控观和国际文化霸权批判观。第三章主要探究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起点,即经济控制下电视媒体的商品属性。通过对受众商品论、文化生产的双重意义、电视内部的隐形审查机制和资本主义商业媒体的逐利性原则等观点与理论的探讨与研究,提炼该研究领域对资本控制大众媒体的批判性观点。第四章的主要内容围绕着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者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思想控制议题提出的如“思想管理者”、“文化有限公司”、“媒体操控”、“宣传模型”等概念,或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属性的反思性观点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论述,指出该研究领域着力批判西方电视媒体的思想控制机制的研究逻辑与理论特点。第五章将视点转向该领域的国际电视媒体传播研究,通过整合该领域对电视的国际传播议题等相关观点,分别就其提出的“媒体依附论”、“文化帝国主义”和国际传播单向流动等文化霸权观点与理论展开论述与探讨。第三部分是本文的总结性内容,即第六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特点和第七章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我国的启示。第六章旨在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该领域的分析框架和批判焦点等研究价值,指出问题与偏颇。第七章以谨慎而镜鉴的态度,考量并发掘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电视研究对中国的电视理论建设和中国电视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本文将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个案分析法和交叉研究法等阐述相关论点,厘清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核心学者、研究方法、理论特点和重要议题等,探讨其对我国电视研究与产业的理论价值。

黄慧慧[3](2021)在《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大鹏微电影广告叙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影视设备、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微电影广告的拍摄和制作进入一个新的高速扩张阶段,以导演为首的网红广告在国内呈现上升的发展趋势。张大鹏作为广告行业“网红导演”群体的突出代表,其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再现了当代女性生存现状,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主义气质和温和的叙事表达方式。同时,这种艺术表达恰巧被控制话语体系下的商业市场所接受,并为很多受众所喜爱,给影视广告女性主义理论的发展增添了一个当代案例。因此,从女性主义理论视角解读张大鹏微电影广告,有别于一般影视广告领域语境下单纯的叙事研究,更是一种对女性主义进行全新伸张的尝试。本篇论文以张大鹏微电影广告为研究文本,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对张大鹏微电影广告的叙事进行深入剖析。首先,对张大鹏其人及作品进行了简单介绍,解释了基于女性主义视角对张大鹏微电影广告的研究缘由。其次,梳理了女性主义在中国商业社会里的发展动态,并回答了张大鹏微电影广告作为其发展动态的一支,是如何在叙事中体现了女性主义特质;最后,基于女性主义视角的叙事分析,对张大鹏微电影广告提出了批评和议鉴,以期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储洁雅[4](2020)在《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儿童绘本相对与欧美国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的数据显示,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愈发广阔,在童书销售品类中排名前三,成为家长老师们积极选购的学龄前儿童读物。本研究利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分析2015-2018年度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以及“当当网”的儿童绘本借阅、销售排行榜前100本儿童绘本,整合筛选后共75本儿童绘本,分别对其中成年男性女性和未成年男孩女孩角色进行内容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总结畅销儿童绘本中传达的性别图景,发现儿童绘本中角色出场比例总体来看是失衡的,两性形象存设定中存在定型化和刻板印象,公共领域中社会角色、私人领域的家庭角色以及亲子关系的的呈现上存在明显的性别分工和性别模式;深入统计分析绘本中两性角色表现的行为特征,发现绘本中依旧在传达“男女有别”二元对立的性别气质,并在无意识中传达了性别规范化教育;再进一步探讨了绘本中对社会性别的建构途径以及背后深刻的结构、经济和权力因素;针对上述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以期实现社会角色与身份回归真实、性别关系和性别利益力求平等、性别气质多元化传达、性别再生产的积极功能,同时给出可以借鉴和期待的绘本选择;最后进行反思和讨论,认为有必要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社会发展和决策主流、进一步加强对传媒中的社会性别评估和监测机制、转变性别教育观念、童书出版应秉承“回归儿童本位”的共识。

谢春雨[5](2020)在《网络广告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以新浪微博营销广告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广告不单只是传递商品信息,它作为大众媒介对人的社会道德、文化教育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由于广告以利益为出发点推销产品,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导致有些广告观念出现偏颇,性别歧视就是其一。如今,网络广告多样的表现形式以及广泛的传播性,使之成为了广告界的主力军。网络广告利用多样的表现形式将性别歧视隐藏起来,让人难以察觉。如果不正视网络广告中所隐藏的性别歧视问题,广告中的错误性别观念就会借助互联网的特性广泛的传播,导致男女不平等的错误观念负面效应不断的扩大。因此,深入探究网络广告中的性别歧视问题是个值得分析和研究的课题。本文选取拥有海量用户基数的社交媒体新浪微博为研究对象,以国内外众多相关研究着作以及学术论文为基础,引用相关数据资料,列举相关新浪微博营销广告实例,分析目前新浪微博营销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的呈现形式,归纳总结新浪微博营销广告中常见的歧视类型,以及塑造这些形象的原因和不良影响,并追溯探析性别歧视的根源。本文绪论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目前相关研究的现状、研究思路和论文框架;第二章对微博平台的营销广告类型和效果做一次整理和阐述,并重点针对目前新浪微博营销广告的现状,对广告中的性别歧视的表现类型做总结,将其归为四类。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叙述现状,分析和探讨新浪微博营销广告塑造这些歧视形象的原因以及所存在的不良影响。第四章深度分析性别歧视的根源。第五章则是根据以上分析进行思考。

张娇[6](2020)在《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文中指出随着大众传媒的全方位渗透和视觉传播技术的革新,纷繁无尽的图像符号占据现代社会,有力而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日常生活方式、道德准则、审美观念……图像化时代来势汹汹、昭然若揭。在众多的视觉化媒介中,新闻摄影被喻为开启图像化时代的导火索,其影响力、真实性、冲击性具有与生俱来的优势。2016年,英国摄影基金会联合顶尖名校斯特林大学发布《新闻摄影现状报告》,该报告指出:“新闻摄影领域存在以男性为主导的鲜明特征,其83%的从业人员为男性。”立足于警醒的性别批判意识和新闻建构理论可知,男性数量占据绝对优势的新闻摄影记者群体势必会受到众多权力话语、文化偏见、市场因素等潜移默化的诱导,自觉或无意识投射性别观念、价值取向和审美欲望,并通过选择视觉符号、运用摄影技法来实现对女性图像文本的建构,而最终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能否达到现象事实和本质事实的统一,值得深入思考和全面论证。基于上述疑惑,本文以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以国际权威新闻摄影赛事荷赛奖、华赛奖2000年至2019年的涉女性获奖作品为样本,结合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精神分析等探究新闻摄影呈现的女性形象特征及其背后纠葛的视觉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机制。全文遵循“What-how-why”的思路,依托符号学、视觉文化、女性主义等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表层讨论新闻摄影中的女性图景特征、拍摄手法及典型范式,深层探究图像化时代下性别不平衡所引发的“符号暴力”是否在延续,男性凝视对女性形象的“他者化”又将呈现出何种全新的特点。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根据新闻摄影中女性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在选择拍摄对象时存在明显的年龄偏好和种族倾向,且多展示受教育水平、政治地位和职业角色低下的女性,鲜少传播女性知识形象、政治形象和职业形象;根据新闻摄影涉女性获奖作品的内容呈现分析可知,其报道主题分布广泛,有战争与灾难、日常生活、当代热点、艺术文体、自然环保等不同类型,但由于新闻摄影对黑镜头的追逐,战争、瘟疫、动乱、暴力等沉重主题成为呈现女性形象的主要场域,存在明显的受难框架;新闻摄影多呈现女性在私人领域的角色,在情感基调上则以负面为主;在呈现女性面容和身体等视觉要素时,多直接展示悲伤、痛苦、憎恨等负面表情,并强调纤细、瘦弱、性感等刻板化的女性特质,存在过度暴露女性身体的倾向;根据新闻摄影在呈现女性时所采用的拍摄手法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在建构女性形象时常使用近景、特写、黑白拍摄、侧影光、平拍、对比式构图等不同手法。第二,新闻摄影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典型范式包括受难者形象、女性的家庭角色、精英女性形象、边缘女性形象4种类型,分别与女性难民、日常生活中受害者、母亲、妻子、女性政治家、女性文艺工作者、上流社会名媛、女性运动员、扞卫权益的女性斗士、性工作者、少数民族女性、女性宗教信徒、生活在阴霾下的女性儿童相对应。第三,根据对新闻摄影形象建构背后的权力关系、社会心理、文化机制的分析可知,新闻摄影凌驾于不平等的性别关系塑造对女性的话语权。其中,新闻摄影对女性受害者的呈现,体现了荷赛奖、华赛奖的“黑镜头”倾向以及男性霸权对女性弱者形象的定见;对女性家庭角色的呈现,凝聚着男性集体无意识对母亲原型的追逐心理;发达种族精英女性形象与落后种族边缘化女性形象的差异化建构,是性别凝视与种族凝视双重作用的结果,其背后是西方国家的后殖民主义与永恒不变的男性欲望;扞卫自身权益的女性斗士这一媒介形象的涌现,则是女性话语权在新闻摄影领域得以苏醒的良好昭示。

徐瑞[7](2020)在《他者的消费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女主”剧研究》文中认为纵观近几年我国电视剧的发展概况,“大女主”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电视剧类型,引领着电视剧的收视热潮。主打“女性独立自强”口号的“大女主”剧,以女主角作为剧中的绝对主角,以女性视角展开叙事,力图打破常规电视剧中女性他者的形象和边缘化的客体地位,展现女性自力更生的成长历程。然而,在“大女主”剧呈现井喷之式发展的同时,其主题、情节、人物设置的同质化、刻板化,男性话语的隐匿表达以及女性作为符号被过度消费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被大众所诟病。本论文打算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大女主”剧是如何运用男性话语消费女性的,希望唤醒受众对于女性主义的真正认识,并且关注女性的真实生存困境。首先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和相关文献综述、选题目的和选题意义,以及研究本论文所用到的方法。正文部分的第一章节,通过介绍女性主义的发展概述以及“大女主”剧的概念界定、发展历程、热播原因几个方面,总结出“大女主”剧的发展概况。第二章节,通过性别角度分析“大女主”剧的叙事母题、角色设定、故事情节三个方面,探讨“大女主”剧叙事模式中所暗藏的性别权力关系。第三章节,从跨越时代的古今对话、女媚故事的社会消费以及父权文化的女性焦虑三方面进行把握,利用拟态真实与真实现实的差距,揭示“大女主”剧所映射的社会问题以及潜藏其中的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第四章节,从符号学角度出发,分析大众媒介是如何将女性打造成商业符号,并进一步对女性全方位、各角度的商业消费。第五章节,以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呼吁媒介打破性别偏见、重建性别秩序,真正打造出反映女性真实生存困境、两性平等的电视剧。同时,提醒女性同胞要培养性别敏感、提高自我意识,防范集体无意识对其的收编,只有这样女性才能跳出性别的藩篱,真正摆脱他者的境遇。结语部分,通过总结提炼再次点明“大女主”剧是对他者的消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之上探索我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出路。

赵学芳[8](2019)在《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中的女性主义呈现困境与现实反思 ——以《北京女子图鉴》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女性意识的高涨,越来越多关注女性生存状态、讲述女性生活故事的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大量出现,这类剧吸引了大批女性观众,掀起了收视热潮,也引发了争议。那么,女性主义在电视剧中是如何被表现和传播的,女性主义的理论内涵在剧中是否得到了确切的传达?受众对此又是如何理解的?带着这些目的,本文先对近几年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的女性主义变化做了一个简单梳理。其次,再通过个案《北京女子图鉴》进行具体分析;最后,针对从女性外形、职业地位、两性关系、家庭地位四个方面,结合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对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中的女性主义呈现进行详细解读。通过问卷调查和文本分析对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中女性主义进行解读发现,剧中女性外形依然是男权审美下的传统女性;从职业来看,剧中女性的职业选择范围被固定在狭小的范围内,没有跳脱出女性传统的职业设定;从两性关系来看,剧中所呈现的两性关系依然是拯救与被拯救的关系,女性处于弱者地位;从家庭地位来看,剧中的女性在家庭中话语权缺失、依然属于传统的“守护者”形象。最后,针对目前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中女性主义呈现的困境问题,笔者从主创者提高社会性别意识、内容上深挖女性主义内涵、促进受众女性意识觉醒、鼓励女性主义媒介批评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希望通过揭示女性主义呈现困境的现象并对此提出建议,进一步指导现实中实际问题的解决。

张倩楠[9](2019)在《体育用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广告离不开女性,大凡有广告运动的场所,几乎都能见到女性形象的参与。毋庸置疑的是,体育广告作为媒介方式之一,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同样起到巨大作用。广告女性形象在建构过程中,为了满足受众的感官刺激和欲望享受,出现故意夸大突出女性身体的性征,女性形象呈现出框架化、贬低化和扭曲化现象。研究体育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对消费者行为是否产生一定影响,有助于广告商更有效地、更具针对性的投放广告。以往对体育用品的研究,大都是从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体育用品品牌的发展方向。并且在案例选择上又多以国外品牌为主,对目前国内体育品牌关注较少。本文选取国内外共六个体育用品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安踏、李宁、361°和特步)在2010年至2018年时间段内的体育用品广告为研究对象。以女性形象为切入视角,对广正网作为取样平台的共计292则视频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归纳出女性形象在国内体育用品广告中的建构现状。此外,通过问卷调查法,选取武汉地区大学生群体作为调研对象,参阅文献资料后将广告中女性形象建构因素限定为女性气质、代言人身份、社会角色、身材类型和社会地位共五个方面。探讨体育用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因素在消费认知、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17条研究假设逐一进行验证。最后,对假设验证的结果分别从消费认知、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消费者个人因素共四个方面归纳出体育用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特点,并对广告女性形象的建构给予合理化建议。本文为体育用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建构对受众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探索了新的路径,同时也为接下来分析体育用品广告对个众的影响提供了相关参考数据。

徐婷婷[10](2019)在《中国商业广告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以2001-2017年长城奖获奖作品为例》文中认为女性角色是商业广告重要的创作元素,商业广告中呈现和塑造的女性角色,一方面能够作为窗口来透视女性的生存现状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它也在传递特定的性别观念和女性价值观,影响着女性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性别观念的形成。为了解商业广告中女性角色的运用现状和发展变迁,探讨广告中的女性价值观和社会性别观念,本文以2001年-2017年长城奖平面获奖作品为样本源,采用内容分析法从中心元素、边缘元素、交叉元素三大方面入手,对女性角色本身、背景及画面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全面测量,并借助图像学理论,结合使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依次对女性角色进行描述、分析和阐释。研究结果显示,历年女性角色都以年轻苗条为主,但在发型、服装、姿态等维度上多元性明显。角色类型从单一走向多元,角色姿态从拘谨走向活泼、角色个性从内敛走向张扬。在性别观念方面,长城奖获奖平面广告对女性角色的运用,显在层面上没有出现明显的性别歧视问题,体现了广告创作者和评委的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但是进一步挖掘广告中潜在的性别意识,发现广告在运用女性角色时依然存在很多误区,如:通过定义女性“美”来实现对女性身体的控制、切割女性身体将其作为商品的展架、将女性身体作为装饰品等。对广告中女性角色的价值观念进行分析时发现:女性角色的反叛倾向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对勤俭持家的消费观念、贤妻良母的刻板印象的反叛;在话语权上,随着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不再是无意识的“第二性”,她们有自己的想法,并乐于表达和坚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认知水平的提高,女性的审美从片面追求外在走向注重内在健康和精神世界。最后本文结合社会生态背景,从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对商业广告中女性角色及性别观念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进行了阐释,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广告和女性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二、电视广告:女性形象的一种歪曲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广告:女性形象的一种歪曲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日本广告性别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性别形象研究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性别与传播研究
        1.3.2 广告中性别形象研究
        1.3.3 日本的性别与广告研究
    1.4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
        1.5.1 文本分析法
        1.5.2 案例分析法
        1.5.3 抽样分析法
        1.5.4 符号分析法
    1.6 相关理论
        1.6.1 消费社会
        1.6.2 社会性别文化
        1.6.3 社会分化
第二章 当代日本性别形象建构特征的多维解读
    2.1 性别形象建构理论的由表及里
        2.1.1 人物浅层视觉符号设计
        2.1.2 逻辑叙事与表现设计
        2.1.3 社会角色深度内涵设计
    2.2 男性形象权威性消解
        2.2.1 打破男性视觉符号标准
        2.2.2 男性支配性叙事功能弱化
        2.2.3 展示男性社会角色内涵缺陷
    2.3 女性形象独立化发展
        2.3.1 突破女性视觉符号类型限制
        2.3.2 女性走向逻辑叙事权力中心
        2.3.3 凸显女性社会角色的正面作用
第三章 日本社会赋义下广告性别形象建构的传播表现
    3.1 第四消费社会下性别形象的理性化探索
        3.1.1 社会与个人重新审视物质需求的消费背景
        3.1.2 强调性别形象的可信性与认同感
    3.2 性别文化传播平等化发展的形象构建尝试
        3.2.1 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延续的文化环境
        3.2.2 难逃性别形象的异化塑造困局
    3.3 格差社会中性别形象的社会分化发展
        3.3.1 社会阶层与群体分化的发展趋势
        3.3.2 性别形象的个体与群体关照
第四章 日本广告性别形象的社会适应性传播路径探析
    4.1 消费主义的理性化发展
        4.1.1 摆脱消费构筑的虚无主义
        4.1.2 挖掘消费社会下的理性化实践路径
    4.2 社会性别文化平等化发展
        4.2.1 避免互相凝视的性别平等假象
        4.2.2 发展表里兼顾的先进性别文化
    4.3 多元群体意识传播与发展
        4.3.1 广告性别形象分众化呈现
        4.3.2 尊重发展多元群体意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思想渊源
        一、学术母体: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一)劳动价值论:劳动决定商品价值
        (二)社会结构观:有机整体的社会观念
        二、理论来源:对资本主义媒介生产机制的批判意识
        (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理论
        (二)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
    第二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学术借鉴
        一、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媒介技术批判观
        (一)传播偏向:媒介技术决定政权形式
        (二)知识垄断:特权阶层掌控文化权力
        二、英国威斯敏斯特学派的媒介产业权力观
    第三节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媒介环境
        一、政治经济变革下的媒介反思
        二、西方电视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一)北美电视市场的商业竞争机制
        (二)欧洲电视产业的多元市场格局
第二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学者集群
    第一节 批判资本主义电视权力机制的北美学者
        一、达拉斯·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研究的开创者
        二、赫伯特·席勒:经济权力关系控制电视文化的批判者
        三、诺姆·乔姆斯基:美国主流媒体操纵意识形态的揭露者
        四、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美国电视权力集中的批评者与建言人
        五、文森特·莫斯可: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分析模式的归纳者
    第二节 透视电视生产商业逻辑奥秘的欧洲学者
        一、格雷厄姆·默多克:电视经济活动与文化生产的分析者
        二、尼古拉斯·加汉姆:电视媒体文化生产系统的反思者
        三、皮埃尔·布尔迪厄:电视内部审查机制的解魅者
        四、阿曼德·马特拉:全球电视传播霸权的披露者
        五、卡尔莱·诺登斯顿:国际电视单向流动的论证者
第三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经济宰制观
    第一节 对电视受众商品属性的探索
        一、受众商品论:商业电视隐秘的生产逻辑
        (一)受众商品:观众是电视生产的商品形式
        (二)“免费午餐”: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电视节目
        (三)收视率商品:控制论意义的电视信息商品
        二、受众商品论的理论意义与学术影响
        (一)开创政治经济学受众研究路径
        (二)激发后续理论探索与多元思辨
    第二节 对电视双重生产机制的分析
        一、整合集中:电视产业的结构性特征
        (一)电视产业化的结构集中方式
        (二)电视市场化的商业发展要素
        二、意义生产:电视系统的文化价值
        (一)作为公共文化商品的电视
        (二)作为共享礼物的当代电视
    第三节 对电视内部隐性审查机制的揭示
        一、电视的符号暴力维护象征秩序
        二、商业逻辑介越电视的文化生产
    第四节 对电视逐利性原则的政治批判
        一、“富媒体、穷民主”:垄断媒体的唯利是图与政治疏离
        (一)联合媒体的反民主性
        (二)联合媒体的聚集模式
        二、“传播革命”:针对美国媒体发展危机的改革策略构想
        (一)“紧要关头”:美国媒体的转型关键
        (二)回归公共:媒体改革的理想召唤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意识形态操控观
    第一节 对私有媒体控制大众思想生产的批判
        一、“思想管理者”:商业电视操控公众思想的工具本质
        (一)大众媒体管理思想制造的迷思
        (二)电视媒体操控意识形态的力量
        (三)媒体管理者的策略化信息传播
        (四)电视媒体制造的信息中立假象
        二、“文化有限公司”:私有媒体掌握文化生产的垄断力
        (一)私有电视:文化工业的生产主体
        (二)“信息圈地”:私有媒体侵占公共空间
    第二节 对美国主流媒体思想控制机制的揭露
        一、“媒体操控”:伪民主政治的宣传工具
        (一)伪民主政治的媒体附庸
        (二)美国媒体控制大众心智
        二、“宣传模型”:媒体制造共识的话语策略
        (一)“新闻过滤器”:媒体控制信息的层层伪装
        (二)“必要的幻象”:媒体有意策划的虚假现实
    第三节 对电视文化商品公共性的反思
        一、电视商品的意识形态属性
        二、文化公共领域的电视商品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国际文化霸权观
    第一节 对国际间媒体依附关系成因的深掘
        一、依附理论:揭示国际文化霸权的政治经济机制
        二、媒体依附:经济权力驱动国际间的文化控制
        (一)垄断资本主义:国际间媒体依附的深层原因
        (二)“意识形态工业”:被控制的国家大文化产业
    第二节 对全球电视传播失衡秩序的批判
        一、世界体系理论:审视全球传播霸权结构的理论基础
        二、文化帝国主义:剖析美国主导的跨国电视传播霸权
        (一)美国跨国公司构成国际传播权力主体
        (二)电视成为现代世界体系中的文化商品
        (三)美国迪士尼公司文化霸权的商业策略
    第三节 电视全球传播的霸权表现与单向趋势
        一、影像国际市场:政治经济的不平等格局
        (一)“地球城”:电子社会的依赖性国际传播
        (二)“传播的全球化”:资本推动的全球电视市场
        (三)“生命之火”:文化殖民意味的迪士尼产品
        二、对国际电视传播单向流动趋势的调研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的研究特质
    第一节 分析模式:西方媒体的政治经济维度批评
        一、电视研究的商品视角
        二、电视研究的产业剖析
        (一)传媒产业的横向集中
        (二)传媒产业的纵向整合
        (三)跨国经营与灵活合作
        三、电视研究的权力批评
    第二节 批判焦点:电视文化生产的权力钳制
        一、聚焦政治经济控制的关键要素
        二、警示权力集中的媒体垄断格局
    第三节 理论局限:夸大媒体作用的强效果传播观
        一、注重批判电视的工具性,相对忽视内容的文化蕴含
        二、注重揭示电视的商品性,相对忽视受众的能动作用
        三、注重分析传播的单向性,相对忽视民族文化自主性
第七章 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对中国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电视理论研究的路径启发
        一、拓宽理论视野:拓宽中国电视传播理论研究的学术路径
        二、充实方法体系:提供中国电视文化产业研究的多元视角
        三、切准问题之脉:探索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研究的中心议题
    第二节 对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的镜鉴意义
        一、强化电视的公益职能:以社会效益为取向,而非一味逐利
        二、提升电视文化竞争力:以优质内容为核心,而非商业逻辑
        三、增强国际文化传播力:以文化自信为底色,而非拿来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大鹏微电影广告叙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目的及方法
第一章 张大鹏其人及作品分析
    第一节 人物背景介绍
    第二节 人物作品分析
        一 品牌广告的女性主义文化需求
        二 张大鹏作品中的女性主义取向
第二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大鹏微电影广告
    第一节 女性主义在中国广告社会里的发展动态
        一 西方女性主义及其对广告的影响
        二 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在广告中的展现
    第二节 张大鹏微电影广告的女性主义叙事特质
        一 从叙事思路说起:商业职能与故事叙事的融合
        二 女性主义与故事价值——审美经济特性
        三 女性主义与角色塑造——叙事多元特质
        四 女性主义与影视类型——家庭矛盾为主线的结构特征
第三章 张大鹏微电影广告批评
    第一节 张大鹏女性主义视角的叙事是折衷还是另辟蹊径?
    第二节 张大鹏叙事是走入死循环还是为后人建立了一个新范式?
    第三节 应该如何定义张氏影像在中国商业影视广告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致谢

(4)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绪论
    1.1 研究动机和缘由
    1.2 研究背景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1.6 本文的创新点
2.畅销儿童绘本中呈现的性别图景
    2.1 儿童绘本中塑造的未成年人性别形象及图景
    2.2 儿童绘本中塑造的成年人性别形象及图景
    2.3 儿童绘本中人物角色呈现的性别行为特征探究
3.解构畅销儿童绘本中的社会性别
    3.1 性别出场格局——被遮蔽的性别失衡
    3.2 绘本中两性性别形象的建构与呈现
    3.3 绘本中的性别角色与性别分工模式探析
    3.4 绘本中的性别叙事和性别结构
4.畅销儿童绘本再解读——对社会性别的建构及规训
    4.1 畅销儿童绘本中建构社会性别的重要途径
    4.2 女性主义视角下畅销儿童绘本性别图景背后
5.展望探索与总结反思
    5.1 对绘本建构性别图景的展望与探索
    5.2 总结
    5.3 讨论与建议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广州图书馆绘本类图书借阅排行(2015-2018)
附录二 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绘本类图书借阅排行(2015-2018)
附录三 当当绘本类图书综合畅销排行榜
附录四 最终编码样本库绘本
致谢

(5)网络广告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以新浪微博营销广告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1.2.2 研究评价
    1.3 研究路径
2 新浪微博营销广告中的性别歧视
    2.1 新浪微博营销广告类型
        2.1.1 搜索广告
        2.1.2 信息流广告
        2.1.3 kol广告
        2.1.4 软文推广
    2.2 新浪微博营销广告中性别歧视的主要表现类型
        2.2.1 丑化女性形象
        2.2.2 身体化女性形象
        2.2.3 “贤妻良母”型
        2.2.4 情色化女性形象
3 新浪微博营销广告存在性别歧视的原因及影响
    3.1 新浪微博营销广告存在性别歧视的原因
        3.1.1 商业与资本驱动
        3.1.2 女性长期处在“被看”地位
        3.1.3 监管制度薄弱
    3.2 新浪微博营销广告性别歧视导致的负面影响
        3.2.1 强化社会男尊女卑观念
        3.2.2 男性形象同时被刻板印象约束
        3.2.3 对青少年及女性价值观念的误导
        3.2.4 对女性造成身心伤害
4 性别歧视的根源
    4.1 父权文化的历史惯性和影响
    4.2 媒介市场化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五)研究方法
    (六)论文创新之处
    (七)论文技术线路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依据
    1.1 文献综述
        1.1.1 女性形象的媒介呈现
        1.1.2 新闻摄影中的女性形象呈现
    1.2 理论依据
        1.2.1 凝视理论
        1.2.2 话语权力和欲望双重控制下的性别凝视
        1.2.3 男性文化霸权理论
        1.2.4 神话原型理论
第二章 华赛奖、荷赛奖涉女性获奖作品的内容呈现
    2.1 研究样本说明
        2.1.1 研究资料及样本选择依据
        2.1.2 样本筛选标准、时间区间及分析单位
        2.1.3 样本采集情况
        2.1.4 类目建构说明
    2.2 获奖作品中女性人口统计学变量分析
        2.2.1 年龄:青年女性接近半数、老年女性比重较低
        2.2.2 种族:白人女性所占比重最高
        2.2.3 职业:家庭角色突出、职业身份弱化
        2.2.4 摄影记者性别:男性摄影师占据主导地位
    2.3 获奖作品内容呈现
        2.3.1 样本总量:逐年上升
        2.3.2 报道主题:战争与灾难类所占比重最高
        2.3.3 情感基调:负面倾向显着
        2.3.4 报道领域:公共领域稍占上风
        2.3.5 面部表情:消极表情接近半数
        2.3.6 体型:聚焦丰腴和瘦弱的身体
        2.3.7 身体暴露程度:以裸露的身体为表达符号
第三章 新闻摄影建构女性形象的拍摄技法
    3.1 摄影技法
        3.1.1 景别:大量运用近景和特写
        3.1.2 拍摄高度:俯拍与仰拍中的潜意识
        3.1.3 色彩:黑白照片篇幅众多
        3.1.4 被摄角度:正面拍摄+侧面拍摄占据主导
        3.1.5 光线角度:对侧光的反复运用
        3.1.6 摄影构图:对比布局塑造形象冲突
第四章 新闻摄影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典型范式
    4.1 受害者
        4.1.1 软弱痛苦的女性难民
        4.1.2 日常生活中的受害者
    4.2 以母亲和妻子为代表的家庭角色
        4.2.1 母亲
        4.2.2 妻子
    4.3 精英女性形象
        4.3.1 女性政治家
        4.3.2 女性文艺工作者
        4.3.3 上流社会名媛
        4.3.4 女性运动员
        4.3.5 扞卫自身权益的女性斗士
    4.4 边缘人群形象
        4.4.1 性工作者
        4.4.2 少数民族女性/女性宗教信徒
        4.4.3 生活在阴霾下的女性儿童
第五章 新闻摄影女性形象的呈现原因探究
    5.1 黑镜头下的符号暴力
    5.2 男性文化霸权下的刻板成见
    5.3 种族凝视下被他者化的女性
    5.4 性别凝视中永恒的男性欲望与神话原型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7)他者的消费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女主”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一、选题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女性主义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大女主”剧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霸屏的女性故事:“大女主”剧的发展概述
    第一节 女性主义的发展概述
        一、西方女性主义的发展概述
        二、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概述
    第二节 “大女主”剧内涵及发展概述
        一、“大女主”剧的概念界定
        二、“大女主”剧的发展概况
        三、“大女主”剧的热播原因
第二章 狂热的性别表演:“大女主”剧的叙事模式
    第一节 一再复刻的叙事母题
        一、女性叙事的爱欲母题
        二、女性叙事的权力母题
        三、女性叙事的成长母题
    第二节 刻板固化的角色设定
        一、女性角色的塑造:“雌雄一体”与“笑里藏针”
        二、男性角色的塑造:“他者解构”与“她者建构”
    第三节 旧瓶新酒的故事情节
        一、女性迫害女性的重复搬演
        二、男性救助女性的经久不衰
第三章 镜像的拟态真实:“大女主”剧的社会映射
    第一节 跨域古今的时代对话
        一、历史轴的镜像展现
        二、僭越现实的女性地位
        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反向超越
    第二节 女媚故事的社会消费
        一、商品化的女性主体幻象
        二、“自我与他者”的移情效应
        三、娱乐至死的“伪女性主义”
    第三节 父权文化的女性焦虑
        一、父权制下集体无意识的收编
        二、父权文化霸权对女性的规训
        三、当代社会中的女性生存焦虑
第四章 媒塑的斗兽符号:“大女主”剧的群像塑造
    第一节 被赏玩的权力依附符号
    第二节 被窥视的视觉形象符号
    第三节 被夸张的欲望斗兽符号
    第四节 被压迫的女性话语符号
第五章 性别的自我审视:他者的女性主义突围
    第一节 重建性别秩序,营造平等两性关系
    第二节 打破性别偏见,建构多元女性群像
    第三节 强化性别敏感,重建女性主体地位
    第四节 培养性别意识,跳出他者身份藩篱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致谢

(8)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中的女性主义呈现困境与现实反思 ——以《北京女子图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2 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的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2 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的叙事特色
    2.3 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兴起的主要原因
3 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女性主义的历史演变
    3.1 人物形象由单一到多元
    3.2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
    3.3 职业范围拓展
4 《北京女子图鉴》中女性主义的渲染与错位
    4.1 《北京女子图鉴》剧情演绎
    4.2 《北京女子图鉴》女权色彩呈现
    4.3 剧中主要人物形象及社会关系勾联
    4.4 《北京女子图鉴》的女性主义实践
5 女性主义在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中的叙事功能与角色展演缺陷
    5.1 男权审美下的传统外形
    5.2 女性职业刻板和技能缺失
    5.3 女性依旧无法脱离男性
    5.4 消费主义对女权内涵的消解
    5.5 守护婚姻的传统“妻子”
6 女性主义的现实反思与形象反转思路
    6.1 主创者提高社会性别意识
    6.2 内容上深挖女性主义内涵
    6.3 促进受众女性意识觉醒
    6.4 鼓励女性主义媒介批评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问卷调查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深度访谈人员表
致谢

(9)体育用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1.4.1 重点与难点
        1.4.2 创新点
        1.4.3 预期成果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设计
    1.6 相关理论概述
        1.6.1 女性主义理论
        1.6.2 消费行为学
    1.7 核心概念界定
        1.7.1 体育用品广告
        1.7.2 女性形象
        1.7.3 消费行为
2.体育用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来源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来源
    2.2 类目建构和信度检测
        2.2.1 类目建构
        2.2.2 信度检测
    2.3 体育用品广告目标市场分析
        2.3.1 男性市场仍占据主体
        2.3.2 “她经济”消费逐显重要
    2.4 广告中女性形象呈现方式
        2.4.1 出镜频次渐增女性占比超六成
        2.4.2 广告场景丰富运动场景执牛耳
        2.4.3 背景人物繁杂男性群体为主
        2.4.4 “有力”声音特质远超“柔和”之声
    2.5 广告中女性形象呈现分析
        2.5.1 体育名人为主娱乐明星代言势头渐猛
        2.5.2 35 岁以内居多代言人年轻化态势明显
        2.5.3 社会角色模糊多为男性形象陪衬存在
        2.5.4 不同气质争妍健康自然类型独占鳌头
        2.5.5 女性身材单一健康匀称身材随处可见
3.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3.1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3.1.1 研究模型
        3.1.2 研究假设
    3.2 问卷设计与抽样方法
        3.2.1 问卷设计
        3.2.2 抽样设计
    3.3 问卷发放和回收
        3.3.1 信度检验
        3.3.2 效度检验
        3.3.3 正态检验
    3.4 样本描述性分析
    3.5 假设验证
        3.5.1 健康自然型气质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3.5.2 体育名人代言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3.5.3 家庭主妇角色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3.5.4 健美力量型身材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3.5.5 社会地位平等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3.5.6 男性大学生的体育用品年消费额高于女性大学生
        3.5.7 理工类大学生的体育用品年消费额高于文史类大学生
    3.6 假设检验汇总表
4.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各形象建构因素均是男性消费认知影响高于女性
        4.1.2 除健康自然型气质外其他因素对男性消费情感影响高于女性
        4.1.3 除家庭主妇角色外其他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倾向性影响趋同
        4.1.4 消费者性别、专业因素对体育用品年消费额有显着影响
    4.2 建议
        4.2.1 构建用户画像精准定位目标人群
        4.2.2 转变传统观念正确定位女性形象
        4.2.3 增强媒介监管建立第四方监督制度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10)中国商业广告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以2001-2017年长城奖获奖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现实意义
        (三)理论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描述性研究中的女性角色
        (二)阐释性研究中的女性角色
        (三)批判性研究下的女性主义与女性角色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方法
        (四)女性角色分析量表的构建
        (五)编码程序及编码者信度
    四、研究模型
第一章 角色描述:《长城奖》中女性角色的表征特点
    第一节 《长城奖》中女性角色概况
        一、《长城奖》中女性角色数量概况
        二、《长城奖》中女性角色整体描述
    第二节 《长城奖》中女性角色的特点描述
        一、中心元素分析:身体表征呈现的标准化与差异化
        二、边缘元素分析:女性角色的背景
        三、交叉元素分析:广告元素的互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角色分析:商业广告中的性别观念窥探
    第一节 显在性别意识的体现:平等与规避
        一、角色呈现的平等
        二、异性形象的规避
    第二节 潜在性别意识的挖掘:女性角色运用误区
        一、标准化的“美女”
        二、被切割的“展架”
        三、审美“外在化”
        四、被利用的“装饰品”
        五、矫枉过正导致对男性的歧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角色阐释:社会生态背景下女性的发展与解放
    第一节 政治图景:顶层政策的支持与保护
        一、“男女平等”话语下的传媒与女性
        二、婚育政策对女性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经济图景:市场经济与消费主义的冲击
        一、消费主义下女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二、消费主义下女性发展对策
    第三节 文化图景:男权主义与传统文化的禁锢
        一、男权文化下的社会规范的制约
        二、女性主体的“缺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广告中的女性角色及女性价值观变迁
    第一节 女性角色的发展变迁
        一、角色类型:从单一到多元
        二、角色姿态:从拘谨到活泼
        三、角色个性:从内敛到张扬
    第二节 女性价值观的发展变迁
        一、从“归顺”走向“反叛”
        二、从“他说”走向“她说”
        三、从审美外在化走向内外并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谋求广告与女性的共进之路
    第一节 “形神并重”:正确呈现和塑造女性角色
        一、正确运用女性身体元素
        二、客观反映女性生存状态
        三、注重对女性价值观的引导
    第二节 “正本清源”:建造健康的传播生态
        一、加强广告行业的性别文化教育
        二、注重提升女性的媒介素养和自我意识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编码各维度一致性检测结果
    附录2 各编码维度2001 年-2017 年均占比情况统计表
    附录3 2001 -2017 年投射出女性价值取向的广告统计表
    附录4 中国移动历年获奖作品中的女性角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电视广告:女性形象的一种歪曲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日本广告性别形象建构与传播研究[D]. 侯小天. 吉林大学, 2021(01)
  • [2]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电视理论研究[D]. 魏兵.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大鹏微电影广告叙事分析[D]. 黄慧慧.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畅销儿童绘本中的性别图景与性别权力研究[D]. 储洁雅. 暨南大学, 2020(04)
  • [5]网络广告中性别歧视问题研究 ——以新浪微博营销广告为例[D]. 谢春雨. 海南大学, 2020(07)
  • [6]女性形象在新闻摄影中的呈现 ——基于荷赛奖、华赛奖相关作品(2000-2019)[D]. 张娇.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他者的消费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大女主”剧研究[D]. 徐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8]都市职场女性电视剧中的女性主义呈现困境与现实反思 ——以《北京女子图鉴》为例[D]. 赵学芳. 暨南大学, 2019(02)
  • [9]体育用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 张倩楠.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10]中国商业广告中的女性角色研究 ——以2001-2017年长城奖获奖作品为例[D]. 徐婷婷.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电视广告:对女性形象的扭曲解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