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现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一、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佩燊[1](2021)在《多重边缘的交流与整合:中缅印交角区文化互动的历史进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睿[2](2021)在《中国少数民族基督教史研究述评》文中指出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且分布地域广泛,我国学者对中国少数民族基督教史的研究,通常都是以区域史的视角展开,也有一些属于专题史或个案史,这符合中国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国情。将某一民族基督教的传播历史,置于特定的地理区域,通过区域"小历史"研究进而推动整体"大历史"研究。为体现学术界已有成果的区域研究规律,同时兼顾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规律,我们以东北、华北、西北、东南、中南、西南六大区域为主线,

谭钦[3](2021)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滇西南地区具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多元的文化沉淀,在此条件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滇西南园林成果丰硕,是我国重要地方园林。本文以滇西南多元文化为研究背景,滇西南园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史料研究、实地调研、分类归纳、对比研究等方法,首先对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生成环境进行分析,探讨滇西南多元文化类型及特征,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接着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查阅梳理出滇西南地区园林历史发展脉络,并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停滞期、繁荣期五个阶段。同时,根据滇西南园林的隶属关系和功能将其划分为宗教园林、公共园林、土司园林、名人故居、纪念性园林五种园林类型,并列举了八个具有代表性的园林案例深入探讨多元文化对其造园的影响。然后从多元文化角度入手,对滇西南地区各类园林的园林选址、空间布局、造园元素进行分析,总结出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园林造园总特征为以下四点:多元自然环境形成“千姿百态”的园林空间;多元造园手法形成“精美秀丽”的园林环境;多元民族文化形成“西双版纳华丽、普洱临沧朴实”的园林风格;虽然滇西南地区园林是由多元文化共同影响,但是在表达上仍有主次之分,彼此互不影响。最后基于以上分析与结论,提出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策略。本文研究课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云南地区园林史研究空白,同时为滇西南园林如何发展、园林艺术如何传承创新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参考和借鉴。

叶洪平[4](2019)在《投射与再造: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研究(1860~1951)》文中指出近代中国基督教的社会印象已受到了学界不同程度的关注。但既有的相关研究多关注于宏观层面,因此我们很难清晰地了解到不同阶层所塑造的基督教印象。本文即以“基督教的社会印象”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以近代川滇黔边区的循道公会为个案,考察循道公会在当地各社会阶层中的印象变化过程。第一部分先对川滇黔边区在近代不同阶段在社会文化、社会组织、经济交通的差异性方面做了概述。这是当地不同群体塑造循道公会印象的社会背景。第二部分阐述了循道公会传入川滇黔边区前的社会印象与天主教及“洋人”的相关联系。一系列社会事件使天主教和“洋人”在当地的社会印象较为低劣。受既有的知识结构和文化视野的限制,当地群体多将天主教和“洋人”看成整个基督宗教或西方文化。加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汉文化与基督宗教文化的冲突。由此,循道公会在滇黔川边区宣教初期便陷入了困境。第三部分叙述了循道公会传教士宣教受阻后,他们一方面开始在当地大力推行各种事工活动,另一方面也开始将自己的重点布道区域转移到非汉文化社会。循道公会传教士通过各种不同的宣教方式和事工活动再造了自己的社会印象。总体而言,循道公会此时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日趋良好。最后部分先分析了循道公会在汉文化社会、非汉文化社会发展差异的原因。同时也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印象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循道公会之所以能够在近代川滇黔边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与其社会印象的再造不无关系。循道公会在近代川滇黔地区的社会印象变迁为我们理解基督教在中国不同社会中的印象提供了一个范本,同时也为我们窥见作为“中心”的各种社会变化及政策对“边缘”的影响提供了一个例证。

刘春呈[5](2019)在《基督教对独龙族的国家认同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正处于民族国家时代,诸多民族国家中都存在着多达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的民族群体或族裔群体。在多民族国家内部,国家认同问题已经发展为现阶段最为重要的现实性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民族国家内部各民族是否认同于国家的问题,对国家统一和领土安全产生着直接影响。同时,国家认同问题还会衍生一系列次生问题反作用于国家治理,因此亟需足够重视。在云南怒江地区,各聚居民族在国家认同形成过程中经历了从族群到国家的认同变迁。作为“直过民族”的独龙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接从原始社会末期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其国家认同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转化。与此同时,基督教在独龙族社会中经历了长时期的传播与发展,不仅对独龙族个人、社会和公共行为进行着不断的重塑,同时也对独龙族的国家认同产生着深远影响。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宗教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源于此,我们亟需高度重视基督教对独龙族的国家认同影响这一现实问题。基督教信仰是在西方国家殖民主义浪潮的裹挟下进入云南怒江地区的,独龙江地区基督教信仰的构建与发展也始于这一历史时期。自20世纪二三十年代基督教传入独龙江地区开始,独龙族原生宗教信仰逐渐被基督教信仰取代,基督教的到来填补了独龙族社会原生意识形态崩溃后的空白。在独龙江乡,基督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独龙族民众被政府忽视的部分现实需要,丰富了独龙族民众的精神世界生活,为独龙族民众构建了基督教下的社会新秩序。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性宗教文化,基督教在独龙江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事实上就是与独龙族传统民族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在经历了初入时期的曲折发展后,制度化、组织化、体系化的基督教消解了独龙族社会中相对落后的原始宗教信仰,而且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对独龙族社会的影响程度日益加深,使独龙族文化中的基督教化趋势日益明显,深刻地影响着独龙族社会的变迁。本研究在民族国家时代的背景下,将研究视野置于独龙族社会,回顾基督教在独龙族社会中的传播及其与本土文化的整合,对独龙族国家认同与基督教信仰间的双重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在政治维度和文化维度指出现阶段基督教对独龙族国家认同所构成的挑战,并尝试在政治维度和文化维度因势利导,通过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宗教政策等举措来调适宗教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综合运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手段开展相应的边疆治理行为,在强化边疆治理的过程中引导基督教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促进独龙族国家认同水平的提升,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蒋晓[6](2019)在《瑞丽勐力新村景颇族的宗教生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督教在景颇族地区的传播,是一个与景颇族文化相互碰撞交流的过程,即本色化的过程。本文欲以瑞丽市勐卯镇勐力新村景颇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他们宗教生活的观察,来探讨基督教在该地区的本色化实践。在分析文献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本文重点选取了20位信徒进行深入访谈和民族志记录,希望对整个勐力新村景颇族群体基督教信仰及其生活展开分析。本文应用功能理论与跨文化适应理论来指导分析该村景颇族人的信仰动因、社会交往方式、宗教生活形式、节日,以便能够较为全面地探讨和解析基督教信仰在该地区的本色化表现形式及本色化对该地景颇族信徒的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基督教与景颇族文化的对立与融合及宗教的社会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基督教本色化进程进行思考,讨论该地基督教在本色化中的创新及其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基督教在勐力新村的发展,既是基督教在该地区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景颇文化在现代化与外来文化冲击下努力适应的需要,是一个双向需求的关系,基督教的本色化将有助于基督教与景颇族社会文化的融合以及其自身在本地的健康发展。

李琳玉[7](2019)在《乡土文化视野下的教堂空间形态研究 ——以云南怒江地区为例》文中指出在云南怒江这个多民族地区,目前关于教堂建筑及室内空间形态的研究还较少。全面认识和把握云南怒江地区基督教的历史与现状,解释并了解其与乡土文化的关系,探究教堂的空间形态对认识基督教在云南的发展历史研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以乡土文化视角下基督教教堂空间形态为选题,尝试从乡土文化的角度,客观介绍、分析和研究云南怒江地区基督教教堂空间形态是本论文的重点。本文选择云南怒江地区基督教教堂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从乡土视角审视和研究怒江地区乡土文化与西方教堂建筑文化的冲突、融合肌理。本文根据怒江地区16座教堂的调研结果和详细的测绘资料,绘制平面图、立面图及相关分析图,结合千余张自摄照片进行详细的分析,着重研究乡土文化与怒江地区基督教教堂建筑间的关系,并得出相关成果。在教堂选址和环境方面,教堂普遍分布在村落内,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同时增加与周边民居的联系;在整体布局方面,教堂建筑呈现出与乡土环境和基督教相适应的整体建筑格局;在主体建筑方面,以乡土文化为背景,从平面形式、立面形式、内部空间、细部装饰、光线、建筑材料及技术六个方面与西方传统教堂进行详细的对比剖析;针对性的对怒江地区乡土文化进行梳理,对比总结其对教堂建筑空间形态的影响。通过分析乡土文化与西方文化在怒江地区的博弈过程,展现我国文化的包容性与影响力,弥补相关资料的不足。

王伟均[8](2018)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圣经翻译史略与研究述评》文中认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圣经翻译是中国圣经翻译的一个分支。在长达1300多年的中国圣经翻译史中,时有少数民族语言译本出现,并在清末民初这一社会变革期达到高峰。时至今日,少数民族地区不同语言的圣经翻译工作仍在持续进行。本文首先简要描述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圣经的翻译活动,继而概述少数民族语言圣经译本的情况,最后对目前学术界有关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加以述评,以期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圣经翻译历史与现状及其研究做出系统梳理。

徐兴文[9](2018)在《社会事业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近代基督教的传播》文中指出近代基督教传入云南后,传统的以城镇为中心的传教策略受到严重挑战,教会和传教士遂将传教重点转移到了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向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教过程中,教会开展了教育、医疗卫生、文字创制以及新生活方式的倡导等一系列基督教社会事业,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吸纳了大量少数民族信徒。然而,以基督教社会事业作为载体和传播手段的基督教传教活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常伴随着纠纷与冲突,而以文字教育事业和新生活方式倡导为代表的基督教社会事业,对促进基督教在近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对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其传教和殖民主义意图也对民族团结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危机和挑战。

李培娟[10](2017)在《民国时期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晚清至民国时期,云南因与英法殖民地缅甸、越南接壤,日益受到西方的关注,“缅甸遂亡,而滇之西防危”,“越南遂亡,而滇之南防危”,随着中国被卷入近代国际政治秩序新体系中,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从中国最西南的边防重镇变成了反抗外国侵略的前沿阵地。在民族危机的催化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宗教文化、教育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所包涵的有利于国家民族构建的因素得到激活,这一时期云南各少数民族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转变的过程及促使其转变的因素是一个值得深思的内容。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除了第一章对民国时期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的背景进行介绍和第五章对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与国家民族整合的特点、作用及局限进行总结分析外,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是全文的重点,主要从教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等方面入手,考察特定时期内云南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状况,然后把各种文化关系状况和民国时期宏观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揭示民族文化关系中所包涵的历史意义,“宏观着眼、微观入手”,多角度、较全面地对民国时期包括宗教文化、教育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在内的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进行了梳理、总结。在此基础上,又在国家民族整合的视野下,分析了民国时期云南民族文化关系表现出来的特点,同时针对其中能增强民族认同、凝聚民族力量的文化基因进行了探讨。

二、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少数民族基督教史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关于东北少数民族基督教的研究
第二,关于华北少数民族基督教的研究
第三,关于西北少数民族基督教的研究
第四,关于中南少数民族基督教的研究
第五,关于东南少数民族基督教的研究
第六,关于西南少数民族基督教的研究

(3)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时代背景
        1.1.2 地区园林的研究价值
        1.1.3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研究价值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法
        1.4.2 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
        1.4.3 调查研究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4.5 综合归纳法
    1.5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5.1 多元文化下的园林相关研究
        1.5.2 滇西南园林相关研究
        1.5.3 存在问题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概述
    2.1 多元文化概念解读
        2.1.1 多元文化的内涵
        2.1.2 多元文化的特征
        2.1.3 多元文化的意义
    2.2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生成环境概况
        2.2.1 自然环境概况
        2.2.2 人文环境概况
    2.3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类型
        2.3.1 宗教文化
        2.3.2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
        2.3.3 土司文化
        2.3.4 红色文化
        2.3.5 外来文化
        2.3.6 地域文化
    2.4 滇西南地区多元文化特征分析
        2.4.1 一体多元:多民族文化和而不同
        2.4.2 开放包容: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协同发展
        2.4.3 和谐稳定: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脉络及类型分析
    3.1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历史脉络
        3.1.1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萌芽期
        3.1.2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发展期
        3.1.3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成熟期
        3.1.4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停滞期
        3.1.5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繁荣期
    3.2 滇西南园林发展历史与中国园林、云南园林对比
    3.3 滇西南地区园林类型分析
        3.3.1 滇西南地区宗教园林
        3.3.2 滇西南地区公共园林
        3.3.3 滇西南地区土司园林
        3.3.4 滇西南地区名人故居
        3.3.5 滇西南地区纪念性园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造园特征分析
    4.1 滇西南地区宗教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1 南传佛寺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2 汉传佛寺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1.3 文庙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2 滇西南地区公共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2.1 选址分析
        4.2.2 空间布局分析
        4.2.3 造园要素分析
    4.3 滇西南地区土司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3.1 选址分析
        4.3.2 空间布局分析
        4.3.3 造园要素分析
    4.4 滇西南地区名人故居造园特征分析
        4.4.1 选址分析
        4.4.2 空间布局分析
        4.4.3 造园要素分析
    4.5 滇西南地区纪念性园林造园特征分析
        4.5.1 选址分析
        4.5.2 空间布局分析
        4.5.3 造园要素分析
    4.6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造园特征总结
        4.6.1 多元自然环境形成“千姿百态”的园林空间
        4.6.2 多元造园手法形成“精美秀丽”的园林环境
        4.6.3 多元民族文化形成“西双版纳华丽,普洱临沧朴实”的园林风格
        4.6.4 园林文化表达有主次之分,但互不影响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滇西南地区园林的发展脉络
        5.1.2 滇西南地区园林类型
        5.1.3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造园特征
    5.2 对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5.2.1 滇西南地区园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2.2 滇西南地区园林保护与发展的思考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滇西南园林发展历史与中国园林、云南园林分析表
附录 C:滇西南地区园林统计表

(4)投射与再造: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研究(1860~1951)(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现状
    三、选题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近代川滇黔边区的“未变”与“变”
    一、近代川滇黔边区社会管理组织的守旧与革新
    二、近代川滇黔边区传统社会教育的保留与转变
    三、近代川滇黔边区社会经济及对外交流工具的发展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世纪前基督宗教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
    一、印象初见下的“异端”:陶三春起义与石达开部“絮扰”
    二、治理权威的挑战者:第一次昭通教案前后官府眼中的天主教
    三、表里怎会不一:第二次昭通教案前后民众眼中的天主教
    四、相似即为一体:义和团运动及余波前后官民眼中的基督宗教
    五、地主与权力的分化体:乡村基层管理者眼中的天主教
    六、类聚后的同一:天主教、“洋人”的社会印象对循道公会的投射与影响
    七、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道公会自我形象的再造及其效果
    一、“我的人”与“他的人”:民国政府官员眼中的循道公会
    二、救赎者:20世纪后民众眼中的循道公会
    三、利益载体与颠覆者:20世纪后乡村基层管理者眼中的循道公会
    四、文化载体与入侵者:20世纪后文人眼中的循道公会
    五、本章小结
未完结的结语:神圣与世俗的契合
    一、“离合”之间:两种文化体系的社会伦理及风俗与循道公会
    二、盖棺岂能定论
附录
附图
参考文献

(5)基督教对独龙族的国家认同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及框架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框架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
    五、研究重点及难点
第一章 基督教在独龙族社会中的传播及其与本土文化的整合
    一、基督教在独龙族社会中的早期传播
        (一) 基督教初入独龙族社会的历程
        (二) 基督教与独龙族原始宗教的碰撞
        (三) 独龙族聚居状态下基督教的发展
    二、基督教在独龙族社会中与本土文化的整合
        (一) 基督教堂成为聚落成员的公共交流空间
        (二) 基督教填补了独龙族基督徒的信仰空间
        (三) 基督教的互助体系缓解了独龙族基督徒的心理焦虑
        (四) 基督教规范引导了独龙族民众的生活方式
    三、基督教的发展对独龙族认同的影响
        (一) 独龙族基督教徒信仰呈现功利主义色彩
        (二) 独龙族基督教徒的民族认同与宗教认同相互影响
        (三) 独龙族基督教徒存在双重身份认同的博弈
        (四) 独龙族基督教徒的群体意识不断强化
第二章 独龙族的国家认同及其与基督教信仰的互动
    一、独龙族国家认同的构建历程
        (一) 独龙族国家认同的初步构建
        (二) 独龙族国家认同的全面提升
        (三) 独龙族国家认同的全面形成
    二、基督教信仰与独龙族国家认同的互动表现
        (一) 政治认同维度基督教信仰与独龙族国家认同的互动表现
        (二) 文化认同维度基督教信仰与独龙族国家认同的互动表现
第三章 基督教对独龙族国家认同的挑战
    一、政治认同维度基督教对独龙族国家认同的挑战
        (一) 基督教发展存在弱化独龙族国家认同的风险
        (二) 基督教发展为族际政治整合增添风险
        (三) 基督教发展增加了独龙族受境外势力影响的隐患
    二、文化认同维度基督教对独龙族国家认同的挑战
        (一) 基督教割离了独龙族与中华民族的共同历史记忆
        (二) 基督教消解了独龙族与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
        (三) 基督教弱化了独龙族对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程度
第四章 独龙族基督教信仰与国家认同关系的调适
    一、政治认同维度基督教信仰与独龙族国家认同关系的调适
        (一) 坚持基督教中国化、法治化,引导基督教信仰与社会主义建设相适应
        (二) 加强独龙族民众的政治认同教育
        (三) 在独龙江地区强化国家政治符号
    二、文化认同维度基督教信仰与独龙族国家认同关系的调适
        (一) 科学地利用基督教引导独龙族的国家认同
        (二) 加强独龙族与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叙事构建
        (三)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强化独龙族的国家认同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瑞丽勐力新村景颇族的宗教生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1. 研究缘起
        2.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1. 相关概念
        (1) 原生性宗教
        (2) 基督教的本色化
        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1) 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研究
        (2) 云南地区基督教相关研究
        (3) 景颇族地区信仰状况相关研究
        (4) 宗教交往的相关研究
        (5) 研究述评
    (三) 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 相关理论
        (1) 跨文化适应理论
        (2) 功能主义理论
        2. 研究方法
一、瑞丽勐力村的宗教信仰与传播
    (一) 勐力村的概况
    (二) 勐力村的宗教信仰
        1. 基督教信仰在勐力村的传播与发展
        (1) 基督新教
        (2) 天主教
        2. 景颇族原生性宗教
        (1) 神鬼体系
        (2) 原生性宗教的主要仪式表达
        ①自然祭祀
        ②祭拜祖先
        ③日常占卜
    (三) 勐力新村基督教信徒构成状况
二、勐力景颇族的主要宗教生活及其功能
    (一) 日常生活
        1. 祈祷
        2. 礼拜和弥撒
        (1) 勐力新村教堂的礼拜
        (2) 勐力新村村民在圣伯多禄堂参加的弥撒
        3. 团契活动与小组活动
        4. 家庭祷告会
    (二) 人生礼仪
        1. 婚礼
        (1) 原生性宗教下的婚礼
        (2) 基督教下的婚礼
        2. 葬礼
        (1) 原生性宗教下的葬礼
        (2) 基督教下的葬礼
    (三) 节庆活动
        1. 母亲节、父亲节及双亲节
        2. 感恩节与圣诞节
        3. 跨年
        4. 复活节
        5. 目瑙纵歌节
    (四) 宗教信仰的功能
        1. 社会整合功能
        2. 心理调适功能
        3. 行为约束功能
三、勐力村景颇族人宗教生活的本色化分析
    (一) 基督教本色化与景颇族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
        1. 基督教的独立性
        2. 基督教与景颇文化的融合
        (1) 日常服饰、行为的融合
        (2) 节日活动中的相似理解
        (3) 景颇语圣经的使用
        (4) 基督教音乐的民族化
        (5) 信徒信仰目的转变
    (二) 基督教在现代化下遇到的挑战
        1. 宗教信仰与活动弱化
        2. 信徒文化水平偏低、老龄化
        3. 教牧人员数量少、高水平教牧人员稀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乡土文化视野下的教堂空间形态研究 ——以云南怒江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课题相关概念
        1.4.1 乡土文化
        1.4.2 基督教
        1.4.3 空间形态
        1.4.4 云南怒江地区
    1.5 课题研究的现状
        1.5.1 乡土文化相关研究
        1.5.2 基督教堂相关研究
        1.5.3 空间形态相关研究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
        1.6.2 田野调查
        1.6.3 理论分析
        1.6.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云南怒江地区基督教的传播与分布
    2.1 基督教概述
        2.1.1 基督教的起源与发展
        2.1.2 基督教的类别
    2.2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2.3 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及分布
        2.3.1 天主教在云南的传播及分布
        2.3.2 新教在云南的传播及分布
        2.3.3 云南天主教与新教的传播差异
    2.4 基督教在怒江地区的分布状况
        2.4.1 天主教在云南怒江地区的传播及分布状况
        2.4.2 新教在怒江地区的传播及分布状况
        2.4.3 怒江地区调研教堂分布状况
    2.5 小结
第三章 云南怒江地区基督教教堂空间形态特色
    3.1 教堂整体空间形态分析
        3.1.1 选址
        3.1.2 界面处理
        3.1.3 整体空间形态
    3.2 教堂建筑空间序列组织
        3.2.1 入口空间
        3.2.2 过渡空间
        3.2.3 结尾空间
    3.3 教堂建筑空间模数与视角分析
        3.3.1 建筑空间模数
        3.3.2 空间视角和视距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云南怒江地区基督教教堂主体建筑空间形态
    4.1 教堂平面分析
        4.1.1 平面形式与宗教活动
        4.1.2 平面形式特点
        4.1.3 交通流线及秩序
    4.2 教堂立面分析
        4.2.1 教堂立面形式特点
        4.2.2 塔楼
        4.2.3 门与窗
    4.3 教堂内部空间分析
        4.3.1 圣坛
        4.3.2 中厅与侧廊
        4.3.3 墙面划分
        4.3.4 室内陈设
    4.4 教堂的细部装饰
        4.4.1 柱子
        4.4.2 天花
        4.4.3 装饰纹样
    4.5 教堂光线分析
        4.5.1 基督教中光的象征意义
        4.5.2 光在教堂建筑中的表现力
    4.6 教堂建筑材料及技术研究
        4.6.1 建筑材料
        4.6.2 建筑技术
    4.7 小结
第五章 乡土文化对云南怒江地区基督教的影响
    5.1 乡土地理环境对基督教的影响
        5.1.1 地理环境
        5.1.2 地理环境对基督教教堂建筑分布及选址的影响
    5.2 原始宗教信仰对基督教的影响
        5.2.1 原始宗教信仰
        5.2.2 原始宗教信仰对基督教传播的影响
    5.3 风俗习惯对基督教的影响
        5.3.1 风俗习惯
        5.3.2 风俗习惯对基督教传播的影响
    5.4 语言文字对基督教的影响
        5.4.1 语言文字符号
        5.4.2 语言文字对基督教传播的影响
    5.5 服饰文化对基督教教堂的影响
        5.5.1 服饰文化
        5.5.2 服饰文化对基督教教堂建筑装饰的影响
    5.6 乡土建筑对基督教教堂的影响
        5.6.1 乡土建筑
        5.6.2 乡土建筑对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影响
    5.7 怒江地区教堂与同时期国内城市教堂比较分析
        5.7.1 教堂案例
        5.7.2 比较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乡土文化视野下云南怒江地区基督教教堂建筑的启示
    6.1 乡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兼容的影响启示
    6.2 乡土文化对教堂空间形态建构的形成与制约
    6.3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怒江地区基督教教堂建筑实测图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9)社会事业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近代基督教的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的传入:基督教在云南传播策略的转向
二、作为一种传教手段的基督教社会事业: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一) 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1. 处于变迁时期的社会发展阶段。
        2. 艰苦的生存环境与边缘地位的近代云南少数民族社会。
    (二)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基督教社会事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
三、基督教社会事业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冲突与影响
    (一) 基督教社会事业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的冲突
    (二) 基督教社会事业对云南少数民族的影响
四、结语

(10)民国时期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一)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理论体系的探索
        (二)云南边疆具体民族文化关系研究概况
        (三)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研究的特点及问题分析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
        (二)民族文化关系的内涵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创新及意义
        (一)创新点
        (二)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 民国时期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的背景
    第一节 英法殖民下的地缘政治空间
        一、云南与英法殖民地的地缘关系
        二、帝国主义势力向云南的逼近
        三、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第二节 立体地理气候单元与多元民族关系
        一、滇西北、滇东北高原山区半山区藏缅语族各民族依存关系
        二、滇中平坝区的民族交流互动关系
        三、滇西南、滇南、滇东南壮侗语等各族伴生关系
    第三节 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发展的诉求
        一、民族国家与国家民族
        二、文化关系是国家民族整合的深层互动
第二章 自上而下的教育文化整合
    第一节 推行政令:中央政府的民族教育政策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二、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第二节 启发民智:地方各级政府对边地教育的举措
        一、旧书院与新学堂——辛亥革命后云南教育的变化
        二、“新云南”的建设——龙云主政时期的云南教育
    第三节 造福乡梓:商人、有识之士等特殊群体的教育活动
        一、民国学人积极为边疆教育献言献策
        二、地方士绅的捐资助学活动
第三章 宗教文化的冲突与整合
    第一节 滇西、滇西北:原始宗教与基督教的相遇
        一、滇西、滇西北地区传统的原始宗教信仰
        二、基督教在滇西、滇西北地区的传播
        三、原始宗教与基督教的冲突和整合
    第二节 滇中:多元宗教文化的交融
        一、基督教信仰的兴起
        二、回教继续发展
        三、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的渐行式微
    第三节 滇西南:佛教文化盛行
        一、民国时期佛教在滇南的发展
        二、佛教的社会调适功能
第四章 民族民间文化的交流与整合
    第一节 历史记忆和传说在危机关头的力量
        一、危机关头的“离心力”与“向心力”
        二、集体记忆——各民族同出一源的传说是激发国家认同的有力因素
    第二节 区域内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互渗关系与纽带作用
        一、节日活动为民族交流互渗提供了平台
        二、礼尚往来、此赠彼答的生活习惯
        三、包容淳朴、热情好客的民族性格
    第三节 滇越铁路——一条承载着云南腹地与边疆文化交流整合的通道
        一、滇越铁路的开通
        二、文化洪流的涌入
        三、云南民众革命意识的萌发
第五章 互动与交融:民国时期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与国家民族整合
    第一节 民国时期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的特点
        一、自然地理环境是影响民族文化关系的重要因素
        二、近代西南边疆危机和民族危机是国家民族整合的助推器
        三、民族偏见、民族歧视与民族融合的并存是民族文化关系的重要特点
    第二节 民国时期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对国家民族整合的作用及局限
        一、民族文化关系对国家民族整合的作用
        二、民族文化关系对国家民族整合的局限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近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和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多重边缘的交流与整合:中缅印交角区文化互动的历史进程研究[D]. 李佩燊. 云南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少数民族基督教史研究述评[J]. 张睿. 世界宗教研究, 2021(04)
  • [3]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滇西南地区园林特征研究[D]. 谭钦.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4]投射与再造:基督教循道公会在川滇黔边区的社会印象研究(1860~1951)[D]. 叶洪平. 云南大学, 2019(03)
  • [5]基督教对独龙族的国家认同影响研究[D]. 刘春呈. 云南大学, 2019(03)
  • [6]瑞丽勐力新村景颇族的宗教生活研究[D]. 蒋晓. 云南大学, 2019(03)
  • [7]乡土文化视野下的教堂空间形态研究 ——以云南怒江地区为例[D]. 李琳玉.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8]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圣经翻译史略与研究述评[J]. 王伟均. 圣经文学研究, 2018(02)
  • [9]社会事业视角下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近代基督教的传播[J]. 徐兴文.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8(02)
  • [10]民国时期云南边疆民族文化关系研究[D]. 李培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现代基督教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与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