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文主义倾向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文主义倾向

一、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金娟[1](2021)在《高中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以云南开远第四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当代人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余选择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手段获得知识,随时为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与此同时,人们也发现,尽管每个人都在努力,但是,最终导致的结果依然存在巨大差别,受到各种诸如运气,机会等外部因素的限制,这些因素大多数属于非个人能力方面,比如自我效能感等,本课题即以此为研究方向,以学生自我效能感等非智力结构因素作为研究重点,探讨自我认知与学习动机对其的影响。本文选取高中生为研究对象,以人本主义理论、观察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依据,用问卷的形式进行调查,以了解高中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与学习自我效期能感的现状,分析自我认知和学习动机对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开远四中的高中生在自我认知水平、学习动机以及学习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具体均表现为男性被试得分显着高于女性被试。(2)开远四中的高中生存在明显年级差异的部分只有学习动机指标,集中反映在学习动机量表总体得分方面,高二学生总分明显超出其他年级学生;在外部动机维度得分上,高二学生显着高于高一、高三的学生,其他量表指标上均不存在显着差异。(3)开远四中高中生的自我认知、学习动机等越高,学习自我效能感也越明显,二者间属于正相关,通过路径分析发现其自我认知通过学习动机的中介路径正向预测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4)通过学生访谈笔者认为,开远四中高中生的自我认知水平一般,部分学生存在认知不准的情况,对自身的学习情况等具有一定的自卑情绪,自我评价水平不高;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来自于家庭和父母期望,对于自身追求、学习兴趣的指向不明确;学习自我效能感方面,开远四中高中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个体差异性较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不高。对此,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研究、学生访谈和笔者自身的教育实践经验,基于该校的实际,分别从四个维度提出了相应策略:在学校管理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家校合作体系及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模式;在教师教学方面,提升教师素养、构建和谐教学氛围、加强性别教学管理和引导学生科学归因;在家长沟通方面,家长应积极构建和谐家庭环境、加强家庭内部交流,树立父母榜样形象;在学生学习方面,学生应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建立自我调节学习模式以及端正学习态度等对策;以上建议的提出,旨在帮助开远第四中学高中生找准自我认知、明确学习动机、提升学习自我效能感,进一步促进开远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温缙云[2](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新高考制度“3+1+2”模式下,物理学科选考率大幅度下降,但从高校招生录取情况看,物理的需求量只增不减,出现了明显的需大于供,物理选考率急需得到提高。物理学科对其它学科具有重要支撑地位,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物理。新时代要求学生具备核心素养,物理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本文主要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分析了在新高考制度“3+1+2”模式下物理学科所面临的挑战,从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和它在新高考的选考率上可以看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是明显低于是教师们的期待值的,但物理学科的重要性从它对其它学科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看出,学习好物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兴趣则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所在。以学习兴趣为主体,对国内外兴趣和物理兴趣的研究历史、研究现状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并总结其优点和不足。本文采取三种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观察法、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在分析了国内外学习兴趣的研究历史、现状后,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第二章主要对本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首先对核心素养、物理核心素养、物理学习兴趣、学习兴趣产生机制等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我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别是物理学科本身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和社会因素。从知识量、理论性、综合性、系统分析了高中物理的特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并提出男生女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水平不同。从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思政教育的缺失方面对学生本身对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进行了分析。从教师的自身形象、教学流程、设计、教学语言和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阐述了教师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从社会的陈旧观念、消极的社会现象以及不正确的价值观分析了社会因素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影响;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分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第三章主要呈现了笔者的调查研究。笔者从生活、实验、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物理历史等方面设计了高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教师访谈题目和学生座谈题目,并对三个地方的三所学校分别进行了调查问卷、教师访谈和学生座谈,并进行了对应的数据分析。第四章提出六个提高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对策。分别是提升教师执教能力、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探索小组式合作学习方式、有效利用和开发现代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从教师、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教学资源、课外活动、教学评价六个方面对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进行提升。第五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以及基于本研究的展望。总结六个提升对策的优点以及对学生能力提升的侧重方向。基于本文的研究,提出帮助学生制定人生规划、进一步融入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三点展望,以达到让更多学生拥有物理学习兴趣的目的。

郭忠辉[3](2021)在《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研究 ——以纽约州为例》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以来,以知识技能为导向的学校教育越来越不能满足教育的多层次需求,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基本能力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社会情绪学习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新探索。纽约州紧跟联邦政府教育政策变革趋势,针对《每个学生都成功法案》(Every Student Succeeds Act,简称ESSA)制定本州教育发展计划,该计划于2018年被美国教育部批准实施,社会情绪学习作为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纽约州学校教育系统,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本研究以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研究,结合我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实施现状,为构建我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体系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资料梳理,展现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在美国的产生背景与发展现状;之后,本研究以纽约州为例,对美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展开深入研究,这便构成了本研究的第二、三、四、五部分。具体而言,第二部分从纽约州中小学教育现状以及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历史演进两方面对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体系建立的背景展开论述;第三部分主要介绍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的课程标准与课程设置,以加深对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理解;第四部分主要分析了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实施与评价,从实践层面展现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具体落实;第五部分首先总结梳理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特点与先进经验,在此基础上反观我国教育现实,为落实和改善我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提出针对性建议。研究发现,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在目标设置上强调以人为本、促进教育公平;在课程内容方面重视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科学化和整合性;在课程实施方面存在主体多元、操作性强等特点;在课程评价方面提倡发展性评价目的与标准化评价内容。根据以上特点本研究提出发展我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具体建议:制定本土化、科学化的课程目标;构建社会化、系统化的课程内容;推进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实施;坚持发展性、多元性的课程评价。

曹钰[4](2020)在《留守儿童阅读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莲花县Y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进城务工,这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其中,留守儿童面临的阅读困境问题尤其需要重点关注。缺乏良好的阅读环境,从微观角度而言,对儿童自身的成长有不良影响;从宏观角度来说,对整个农村地区的发展是不利的,容易导致贫困代际传递的发生。本研究主要是针对江西省莲花县Y学校的留守儿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人本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社会工作理论的依托下,深入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困境问题。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困境主要表现在儿童自身无阅读意识、家庭对阅读教育的漠视以及学校教育不够重视,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不足。同时,研究者还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往往来自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留守儿童自身内驱力不足;二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支持不到位;三是留守儿童所在学校的教育功能不健全。为此,研究者认为通过小组工作介入的实务过程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阅读困境是完全有必要的。具体实务过程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入:阅读方式方法、阅读策略、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经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小组成员的阅读困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特别是对于形成阅读困境的内在因素——组员自身内驱力不足这一方面具有提升的效果,可以促进留守儿童阅读能力的提升及其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融入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然而,留守儿童面临的家庭教育支持不到位和学校教育功能不健全是笔者介入留守儿童阅读困境问题时所面临的瓶颈。所以本小组工作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阅读困境的问题时,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实务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建议在今后的学校社会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儿童小组活动层面,而应有更多的力量投入到建立健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方面,帮助留守儿童得到更多的支持。

王紫轩[5](2020)在《新时代少先队榜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C市三所小学的调查》文中提出榜样教育对于正处在价值观塑造、行为养成阶段的广大少年儿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迈入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普及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少年儿童的榜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容易遭受到非正义、低俗价值观的冲击,出现失真现象,使榜样教育的开展陷入困难境地。本研究为深入了解新时代少先队开展榜样教育的现状,以C市三所小学为例,对部分少先队员和少先队辅导员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在收集数据与文字材料的基础上,分析少先队榜样教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缘由,提出改善的对策。调查结果有以下五点:一是曾担任少先队干部和曾获得过少先队荣誉的少先队员榜样教育成效优于其他一般少先队员。二是榜样选择方面,少先队员期待自主选择榜样,“偶像”成为他们的主要选择。少先队员选择榜样的原因在于其具有真善美的品质而不仅是“学习成绩好”。三是榜样教育活动开展方面,学校大多利用传统媒介方式,以学习和思想为主要内容,此外少先队员表示以榜样教育为主题开展的活动频率并不高。四是榜样教育认可度方面,少先队员对榜样认可度高,但他们对榜样行为实践于日常生活持有辩证的观点。少先队员对榜样教育活动的内容、方式基本认可,更期待室外榜样教育活动。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员都表示榜样教育活动要更丰富,减少形式化、表演化的活动。五是榜样教育影响度方面,少先队员认可榜样具有示范、激励、导向作用,但其行为实践还需要进一步落地。根据调查结果,发现少先队员选择偏向“偶像”,学习主流榜样的主动性不强、榜样教育活动的内容单调,吸引力不足、榜样教育活动实施频率低,忽视学生的行为实践、少先队员参与意愿降低,归属感不强、辅导员认识不清晰,榜样教育工作状态消极等问题,把每个问题都详细分析了所造成的缘由。最后,为达到使少先队榜样教育具有良好成效的目的,提出了四点对策:榜样教育的理念提升、榜样教育的内容优化、榜样教育的方式创新、教育者为榜样教育付出的努力。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榜样教育一直陪伴。尤其是在新时代,少先队榜样教育更要整合好传统榜样教育资源与现代榜样教育资源,把握好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理论指导,构架智能技术、信息媒体的媒介桥梁,为少先队员的健康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闫青[6](2020)在《基于人本主义的A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市场营销》课程是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和国际贸易等经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相关专业的中职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此课程教学既包括理论教授,也包括实训教学等教学方式。该门课程的实训教学是建立在营销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训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市场营销》课程目标的完成。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也逐渐受到更多关注,这对以学生为本的职教实训理念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可以推动中职《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的不断升级,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职业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人本关怀需要得到中职学校和任课教师的重视。为了让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融入中职教育,让《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职教理念,就需要深入研究当前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找出问题的相应解决对策,从而为该门课程的实训教学提供人性化指导方法。本文基于笔者的教学实践,对A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进行了实训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笔者综合了文献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多种调研方法,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通过对实际调研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其在实训教学方法、内容、管理、师资和设施五个方面存在着较多不足,并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五个方面的人性化改进建议。最后,以“市场调研与预测”为实训教学课例,对该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

赵蕾[7](2020)在《基于乐课平台的英语智慧课堂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断深入,智慧课堂成为当前学校信息化教学的一个新的热点话题,也是教育信息化从理念到实践、从宏观到具体、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从最原始的概念提出到现今的教学模式构建的不断完善,智慧课堂正逐步引领课堂教学的新趋势--通过智慧的教与学,实现高效、精准、评价多元化、学习个性化的课堂。因此,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英语教学中势必会颠覆学生对传统英语课堂的看法,对提升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精准教学、打造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具有现实意义。自我效能感是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个体完成某一活动时对自己是否具备此种能力的判断。体现在学业层面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是指学习者对完成某项学习任务所需能力的自我评价和判断。大量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习成绩密切相关。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学生较效能感低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努力,更容易坚持,所表现出的负面情绪较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们不会轻言放弃更愿意迎难而上。研究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探究提升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途径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构建英语学习健康的心理环境;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多元化发展;同时对信息技术为背景的现代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推广具有一定意义;也可以填补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自我效能感这一领域的空白。本研究通过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和成绩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探究智慧课堂教学对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习成绩的是否具有促进意义。本研究对太原市第十一中学高二年级选取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实施为期一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在实验前后分别对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了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问卷调查与学业水平测试,并用SPSS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以乐课平台为基础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1)学生在一学期英语智慧课堂教学前后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有明显差距,即智慧课堂模式教学后的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比教学之前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高。(2)相较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言,智慧课堂对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作用更加显着。(2)与传统英语课堂相比,智慧课堂对学生的英语学业成绩有明显提高作用。(3)相较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学生们更倾向于采取智慧课堂模式进行英语学习。因此,在高中英语智慧课堂中,教师可以积极地将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实际教学中来帮助学生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获得提升,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成绩。最后,本文提出了在实行以乐课平台为基础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同时对本研究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冯嘉慧[8](2019)在《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文中指出如何构建生涯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广大中小学生涯指导水平,这是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新高考”任务的重要抓手,也是加强学校与社会联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美国作为较早开展生涯指导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国家,在该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当前国内外关于美国生涯指导研究多属于个别人物、流派的碎片化研究,缺乏基于范式的系统梳理和通观把握。批判吸收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相关成果,对学界把握生涯指导学术脉络、构建适切本土的生涯指导框架有借鉴意义。贯穿本研究的核心问题:在“效率”与“民主”、“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的话语竞斗中,美国学界分化出哪些有影响的理论范式?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进一步追问:哪些关键因素影响了这些理论范式的形成和发展?这些理论范式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学术主张?这些理论范式的背后渗透怎样的价值取向?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是如何根植在话语权力结构当中的?对我国生涯指导理论与实践研究有哪些重要的启示?这些问题构成了本研究的内在逻辑线索。论文首先讨论了社会转型与美国生涯指导的发展,分别从美国早期工业社会、晚期工业社会和信息化社会考察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涯指导理论的发展形态。研究发现,杜威从生涯指导理论酝酿时期开始就以倡导“普职融合”、“通过职业的教育”的方式进入这个领域并成为这领域的重要人物。最初杜威推崇的生涯教育理想并不被重视,但在20世纪晚期兴起的生涯教育运动中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在“返回杜威”的口号中,杜威再次成为美国生涯指导研究领域的关键人物。论文接着聚焦美国生涯指导发展历程中的不同理论范式内部的共同纲领以及它们之间的话语冲突,尤其重视不同话语之间的价值取向与话语权力之争。具体而言,即三个理论范式之争:一是以霍兰德模式为代表的职业选择理论范式;二是以舒伯模式为代表的生涯发展理论范式;三是以生涯教育运动为代表的生涯教育理论范式。三者之间,前两者可统称为生涯咨询范式。通过分析三种范式内在及之间的争斗历程,发掘潜藏在生涯指导理论背后的发展逻辑,进而为批判吸收美国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本土实际构建适切本土的生涯指导框架提供参照。本研究发现,不同的生涯指导理论隐含了研究者不同的价值取向,主要显示为效率主义与民主主义之争及其衍生出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之争。价值取向的差异导致了研究者对人与职业关系的不同理解,效率主义和科学主义在人职关系问题上往往关注以职业为中心的人职匹配。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在人职关系问题上往往重视“当事人中心”的人职互动。本研究以此为分析框架,论述了三个主导理论范式的理论基础、代表理论、共同主张及其问题与反思。美国生涯指导理论与实践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五条重要经验可为我国生涯指导理论与实践提供重要启示:一是社会转型与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的契合。二是保持生涯咨询与生涯教育模式的整合。三是重视职业分类与生涯量表的本土化探索。四是将成年阶段的职业选择扩展为终身的生涯发展。五是重视普职融合的生涯教育,强化生涯教育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美国生涯指导实践的兴起视被为“自文艺复兴以来最根本的教育革命的开端”。它带来的不只是生涯咨询上的方法与策略,而是彻底改变学校课程,使传统的普通教育转向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使传统的普通课程转向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整合。从生涯咨询转向生涯教育的发展方向是美国生涯指导研究领域的基本趋势,也是我国生涯教育研究领域可以借鉴的重要思路。生涯指导不仅需要为高中和高校学生提供有关高考科目选择、高考志愿填报的职业咨询并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生涯量表的测试,更重要的是需要将生涯指导贯穿于整个人生,尤其需要关注儿童早期生涯教育及其家庭教育。而且,一旦采用类似普职融合的思路,我国生涯指导研究领域不仅会引发生涯指导理论本身的重大转型,而且将给整个中小学课程改革带来重大的变化。

张京州[9](2019)在《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道德与法治领域从来不缺榜样,道德与法治课的特点决定了在课堂教学中实施榜样教育具有天然优势。因此,研究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相关文献,对榜样、榜样教育这两个核心概念进行界定,阐述榜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临汾市7所初中的32名教师、38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从榜样选取、榜样呈现、榜样分析与榜样精神实践四个方面分析了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问题突出表现为:对榜样人物的认识不够深刻、榜样人物的呈现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榜样人物的分析方式缺乏生动性、榜样精神的实践环节不受重视,这些问题主要是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影响、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造成的。为了提升榜样教育的运用效果,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围绕学生需求开展榜样教育;丰富榜样教育的呈现方式和实践活动;改革教学评价方式,降低应试教育影响;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孙丹阳[10](2019)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文中认为本文从心理治疗的视角出发,以信念修正为研究对象,基于对信念修正思想在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领域内演变路径的梳理,结合对个体信念与信念系统特征的探究,反思心理治疗领域内信念修正理论与实践的现状与出路,进而为心理异常个体的信念修正进行理论建构与操作设计。研究内容涉及两大部分,一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研究,意在为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可行性评估提供理论基础;二是在具体心理治疗理论下对信念修正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定位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角色,为信念修正的理论建构和操作设计提供策略导向。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厘清三大心理治疗流派中信念修正思想的孕育、发展过程;2.澄清信念在个体心理异常状态中所承担的角色;3.探讨信念修正在心理治疗整合趋向下的角色定位及作用模式;4.建构新的理论模型以完善信念修正的具体实践模式。利用文本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按照时间逻辑对精神分析、存在主义疗法、认知行为疗法的代表性理论进行研究发现:信念修正在精神分析的治疗实践当中尚未被明确提出,一直作为一项改变指标隐含其中;存在主义关注个体存在状态,存在状态决定个体的经验累积,信念是经验的析出,依据这一关系,信念修正的系统特征和核心信念被勾勒出来,但并未形成具体的理论;认知行为治疗将信念作为心理治疗核心的致病因素,并明确提出了信念修正的主张,在实践中将信念修正作为一个治疗环节。信念修正的思想演变路径可概括为:理念广为应用,概念不断凸显,理论并未成型。个体的信念以信念系统的形式存在,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层级性、稳固性等特征,对行为具有预测和指导功能,其确信度受证据影响。当前心理治疗领域实证研究泛滥,理论建设萧索;对信念修正的跨学科研究成果未能向心理治疗领域进行有效注入。在精神分析对潜意识信念的处理、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对信念系统的塑造以及认知行为疗法提供的具体干预手段之上,以信念修正作为心理治疗的共同因素,建构专属理论与操作模型,实现基于个体信念的理论构建与应用评估。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将个体信念的多元特征与各心理治疗理念进行融合,既符合整体论哲学的要求,也遵从了认知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核心理念在于通过处理个体的不合理信念来改变或消除异常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在操作性上,覆盖心理干预的全程,并能够以短期治疗的形式进行临床实践,有效的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投入;从技术伦理学看,能够有效规避对个体主体性和同一性的损伤。

二、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以云南开远第四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我认知和学习动机的关系
        1.2.2 自我认知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1.2.3 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1.2.4 已有研究的不足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自我认知
        2.1.2 学习动机
        2.1.3 学习自我效能感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观察学习理论
        2.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4 上述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第3章 问题提出及研究设计
    3.1 开远第四中学概况及学生学习心理特征
        3.1.1 开远第四中学概况
        3.1.2 学生的自我认知不准
        3.1.3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
        3.1.4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不高
    3.2 待解决的问题及思路
    3.3 研究设计
        3.3.1 问卷设计
        3.3.2 访谈设计
第4章 开远市第四中学高中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4.1 研究假设
    4.2 抽样及问卷回收情况
        4.2.1 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的验证
        4.2.2 共同方法偏差分析
    4.3 描述性统计
        4.3.1 各量表指标的性别差异
        4.3.2 不同年级学生的量表指标差异比较
    4.4 相关性分析
    4.5 自我认知对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学习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
第5章 对开远第四中学高中生关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访谈
    5.1 学生的自我认知特点
    5.2 学生的学习动机特点
    5.3 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特点
第6章 讨论
    6.1 开远第四中学高中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基本情况
    6.2 高中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
    6.3 高中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与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6.4 结论
第7章 开远第四中学高中生学习自我效能感促进措施
    7.1 学校管理层面的对策
        7.1.1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7.1.2 构建家校合作体系,实现全方位动态管理模式
        7.1.3 建立科学的学习评价模式,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水平
    7.2 教师教学层面的对策
        7.2.1 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树立模范带动效应
        7.2.2 构建和谐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7.2.3 加强教学的性别差异化管理,差异化引导学生
        7.2.4 引导学生科学归因,培养正向学习动力
    7.3 给家长的建议
        7.3.1 构建和谐家庭环境,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
        7.3.2 加强家庭沟通交流,疏解学生不良学习情绪
        7.3.3 树立父母榜样形象,促进学习自我效能感养成
    7.4 对学生学习方面的建议
        7.4.1 设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增加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7.4.2 建立自我调节学习模式,形成良好的循环状态
        7.4.3 端正学习态度,接受挑战性任务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附录 A 《高中生学习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 B 学生访谈提纲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素养
        2.1.1 核心素养定义
        2.1.2 物理核心素养
    2.2 学习兴趣
        2.2.1 物理学习兴趣
        2.2.2 学习兴趣发生机制
    2.3 兴趣影响因素
        2.3.1 学科因素
        2.3.2 学生因素
        2.3.3 教师因素
        2.3.4 社会因素
    2.4 理论基础
        2.4.1 以建构主义探索情境化教学模式
        2.4.2 以行为主义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
        2.4.3 以人本主义激发学生主体学习热情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物理学习兴趣调查及结果分析
    3.1 问卷调查
        3.1.1 问卷的设计
        3.1.2 问卷的发放
        3.1.3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1.4 结果统计与分析
    3.2 教师访谈结果与分析
    3.3 学生座谈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培养策略
    4.1 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4.2 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4.3 探索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
    4.4 有效利用和开发现代教学资源
    4.5 丰富第二课堂
    4.6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的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的总结
    5.2 基于本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调查问卷
致谢

(3)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研究 ——以纽约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1.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2.美国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开展社会情绪学习成为我国人才培养战略和教育改革的现实诉求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核心概念界定
        1.情绪智力
        2.社会情绪
        3.社会情绪学习
        4.社会情绪技能
        5.社会情绪学习课程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个案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六)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理论
        2.三元交互决定论
        3.建构主义理论
一、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兴起与发展
    (一)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产生背景
        1.政策背景
        2.现实背景
    (二)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发展现状
        1.社会组织对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大力推广
        2.州层面对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发展与落实
二、美国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体系建立的背景
    (一)纽约州中小学教育现状
    (二)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的历史演进
        1.萌芽期
        2.成型期
        3.发展期
三、美国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标准及课程设置
    (一)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标准
    (二)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设置
        1.社会情绪学习独立课程
        2.整合核心学科的渗透式课程
        3.注重学校氛围的隐性课程
四、美国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实施及其评价
    (一)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实施
        1.以独立课程为主,系统提升学生社会情绪技能
        2.以学科渗透为载体,支持社会情绪学习的全面落实
        3.以隐性课程为辅,引导学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养成
        4.以多方参与为手段,共建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实施多层支持体系
    (二)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评价
        1.发展性的评价目的
        2.标准化的评价内容
        3.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五、美国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特点及启示
    (一)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特点
        1.课程目标的特点
        2.课程内容的特点
        3.课程实施的特点
        4.课程评价的特点
    (二)纽约州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1.制定本土化、科学化的课程目标
        2.构建社会化、系统化的课程内容
        3.推进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实施
        4.坚持发展性、多元性的课程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文献
    (二)外文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致谢

(4)留守儿童阅读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莲花县Y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
        1.3.1 人本主义理论
        1.3.2 社会学习理论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留守儿童
        2.1.2 阅读困境
    2.2 国内外研究状况
        2.2.1 留守儿童阅读现状及困境的研究
        2.2.2 留守儿童阅读困境影响因素的研究
        2.2.3 改善儿童阅读困境的策略研究
        2.2.4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阅读困境的研究
        2.2.5 文献述评
第3章 Y学校留守儿童阅读困境及需求分析
    3.1 莲花县Y学校概况介绍
    3.2 留守儿童面临的阅读困境
        3.2.1 儿童自主阅读意识欠缺
        3.2.2 家庭对阅读教育的漠视
        3.2.3 教师对学生阅读指导不足
    3.3 留守儿童阅读困境衍生的问题
        3.3.1 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突出
        3.3.2 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频发
        3.3.3 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严重
    3.4 留守儿童阅读困境的原因分析
        3.4.1 留守儿童自身内驱力不足
        3.4.2 家庭教育支持不到位
        3.4.3 学校教育功能不健全
    3.5 留守儿童阅读能力提升的需求分析
        3.5.1 阅读方式方法的掌握
        3.5.2 阅读策略的习得
        3.5.3 阅读兴趣的培养
        3.5.4 阅读习惯的养成
    3.6 小组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3.6.1 小组工作介入的优势
        3.6.2 留守儿童自身的参与意愿
第4章 小组工作介入留守儿童阅读困境的实务过程
    4.1 小组筹备阶段
        4.1.1 小组名称
        4.1.2 小组性质
        4.1.3 小组总目标与分目标
        4.1.4 小组成员招募
        4.1.5 小组计划
        4.1.6 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2 小组活动的实施
        4.2.1 小组成员初识及契约制定
        4.2.2 阅读策略学习及实践
        4.2.3 激发阅读兴趣及阅读情感
        4.2.4 阅读习惯养成及能力提升
        4.2.5 成果巩固和离别情绪的处理
    4.3 支持性小组工作
        4.3.1 家庭层面的介入:增强家庭的陪伴与支持
        4.3.2 学校层面的介入: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
    4.4 小组评估
        4.4.1 过程评估
        4.4.2 效果评估
    4.5 反思
        4.5.1 小组工作可达性的反思
        4.5.2 对于宏观社会政策的反思
第5章 结论、建议与余论
    5.1 结论
    5.2 建议与余论
        5.2.1 建议
        5.2.2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新时代少先队榜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C市三所小学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新时代少先队榜样教育需要与时俱进
        1.1.2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发挥榜样教育作用
        1.1.3 新时代少先队榜样教育存在失真现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
        1.3.1 观察学习理论
        1.3.2 重要他人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
    2.1 新时代的内涵
        2.1.1 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
        2.1.2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
        2.1.3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
    2.2 榜样教育的相关研究
        2.2.1 榜样教育的内涵
        2.2.2 榜样教育理论基础
        2.2.3 榜样教育问题、原因及策略
        2.2.4 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
        2.2.5 研究述评
    2.3 少先队榜样教育的相关研究
        2.3.1 少先队榜样教育的内涵
        2.3.2 少先队榜样的类型
        2.3.3 少先队榜样教育的特点
3 新时代少先队榜样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1.1 调查问卷说明
        3.1.2 样本情况说明
    3.2 少先队榜样教育的现状与分析
        3.2.1 少先队员榜样教育总体情况分析
        3.2.2 榜样选择
        3.2.3 榜样教育活动开展
        3.2.4 榜样教育的认可度
        3.2.5 榜样教育的影响度
4 少先队榜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少先队员选择偏向“偶像”,学习主流榜样的主动性不强
        4.1.1 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需求的榜样教育分层体系欠缺
        4.1.2 教师和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弱化
        4.1.3 教育者未关注偶像的积极影响
    4.2 榜样教育活动的内容单调,吸引力不足
        4.2.1 缺少对新时代“新”榜样资源的挖掘
        4.2.2 教育者模糊的认识:等同于英雄人物教育
    4.3 榜样教育活动实施频率低,忽视学生的行为实践
        4.3.1 榜样教育活动开展未常态化
        4.3.2 榜样教育后续工作不到位,忽视学生的反馈
        4.3.3 教育者缺少灵活使用智能工具
    4.4 少先队员参与意愿降低,归属感不强
        4.4.1 教育者对少先队员的自我认知了解不足
        4.4.2 教育者忽视少先队员自我完善的需求
    4.5 辅导员认识不清晰,榜样教育工作状态消极
        4.5.1 辅导员榜样教育观念落后,反思不足
        4.5.2 榜样教育培训机会少,效果不佳
5 提升少先队榜样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5.1 榜样教育的理念提升
        5.1.1 历史榜样与当代榜样一起学
        5.1.2 充分利用社会主流媒体弘扬榜样精神
        5.1.3 发挥少先队员的主体性,提升榜样信息筛选能力
        5.1.4 教师为学生设立榜样目标,增强驱动力
    5.2 榜样教育的内容优化
        5.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依据选树榜样
        5.2.2 积极关注偶像正能量,推动榜样教育进程
        5.2.3 落实少先队员的行为实践,促榜样精神内化外显
    5.3 榜样教育的方式创新
        5.3.1 与榜样亲密接触,挖掘社会榜样资源
        5.3.2 加强榜样教育活动的规范管理,注重督导与总结
        5.3.3 发挥重要他人的积极影响,一起学榜样
    5.4 教育者为榜样教育付出的努力
        5.4.1 明确榜样教育的定位,清晰榜样教育的目标
        5.4.2 规范辅导员榜样教育培训,提高其心理弹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调查问卷
    2.访谈提纲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基于人本主义的A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关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研究
        1.2.2 国内外实训教学相关研究
        1.2.3 关于《市场营销》实训教学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1.2 《市场营销》课程
        2.1.3 实训教学
    2.2 人本主义理论与实训教学的相关性
        2.2.1 “自我实现”理论与实训教学
        2.2.2 “自由学习观”理论与实训教学
        2.2.3 “学生中心”理论与实训教学
第3章 A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调查分析
    3.1 A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调查设计
        3.1.1 调查背景介绍
        3.1.2 调研方法选择
        3.1.3 调查对象确立
        3.1.4 调查数据收集
    3.2 A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3.2.1 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参与度低
        3.2.2 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无法做到“以学生为本”
        3.2.3 教学管理缺乏“人性化”,考评体系不完善
        3.2.4 教学师资力量薄弱,聘任缺乏“人性化”
        3.2.5 资金配置不合理,教学设施匮乏
第4章 基于人本主义的A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问题的对策
    4.1 树立“人性化”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4.1.1 重视“高峰学习体验”,关注学生成长
        4.1.2 注重情境创设,开展人性化教学
    4.2 深挖学生需求,丰富教学内容
        4.2.1 分析学生需求,提升教学内容趣味
        4.2.2 以学生为本,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4.3 提升考评公平,升级教学管理
        4.3.1 尊重个体差异,推动人性化管理
        4.3.2 平等对待学生,健全考评体系
    4.4 实施“人性化”聘任,强化教学师资
        4.4.1 扩大师资投入,增强师资力量
        4.4.2 提高福利待遇,实施人性化聘任
    4.5 合理配置资金,完善教学设施
        4.5.1 创设人性化环境,改善实训设施
        4.5.2 优化资金配置,加强基地建设
第5章 基于人本主义的A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课例——“市场调研与预测”
    5.1 教学概况
        5.1.1 “市场调研与预测”概况
        5.1.2 实训教学概况
    5.2 教学设计
        5.2.1 实训流程设计
        5.2.2 实训内容设计
    5.3 教学实施
        5.3.1 实施风险评估
        5.3.2 实施过程控制
    5.4 教学评价,效果分析
        5.4.1 学生分析
        5.4.2 教师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乐课平台的英语智慧课堂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智慧课堂
        2.1.2 自我效能感
        2.1.3 学业自我效能感
        2.1.4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
    2.2 智慧课堂研究综述
        2.2.1 国内研究现状
        2.2.2 国外相关研究
        2.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2.3 自我效能感研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2.4 乐课平台下智慧课堂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可行性分析
        2.4.1 乐课平台下的智慧课堂分析
        2.4.2 智慧课堂与学习自我效能感
        2.4.3 学习者角度分析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理论
    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3.3 掌握学习理论
    3.4 程序性教学理论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问题
    4.2 研究对象
    4.3 研究工具
        4.3.1 高中生英语自我效能感问卷
        4.3.2 英语学业水平测试卷
        4.3.3 学生英语自我效能感访谈提纲
    4.4 研究过程
        4.4.1 高中教师英语教学策略访谈
        4.4.2 前测
        4.4.3 教学实验
        4.4.4 后测
        4.4.5 实验班学生智慧课堂学习感受访谈
    4.5 数据收集与分析
    4.6 乐课平台下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
        4.6.1 乐课平台系统简述
        4.6.2 基于乐课平台的英语智慧课堂教学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5.1 实验结果
        5.1.1 实验组与对照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前测结果
        5.1.2 实验组与对照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后测结果
        5.1.3 对照组实验前后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5.1.4 实验组实验前后的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分析
        5.1.5 实验组与对照组英语学业测试成绩前测统计
        5.1.6 实验组与对照组英语学业测试成绩后测统计
    5.2 乐课平台下的英语智慧课堂对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
    5.3 乐课平台下的英语智慧课堂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5.4 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
第6章 结论与反思
    6.1 创新之处
    6.2 不足之处
    6.3 反思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录2 :学生访谈结果
    附录3 :太原市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附录4 :太原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致谢

(8)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设计
第1章 社会变迁与美国生涯指导的发展
    第1节 早期工业社会与生涯指导的酝酿
        一、早期工业社会催生职业教育与生涯指导
        二、职业教育与职业指导的关系
        三、早期职业指导形式
        四、社会效率论与普职分离
        五、史密斯-休斯法案对职业指导的影响
    第2节 后期工业社会与生涯指导的兴起
        一、后期工业社会对生涯指导的推动
        二、生涯指导的政策支持
        三、生涯指导理论范式正式形成
    第3节 信息化社会与生涯指导的多元发展
        一、信息化社会对生涯指导的影响
        二、生涯指导模式的多元发展
        三、生涯指导中的民主取向与人职互动
第2章 职业选择理论范式
    第1节 职业选择理论的心理学基础
        一、人格特质理论与特质因素论
        二、测量心理学与生涯指导量表
        三、荣格心理类型理论与MBTI理论
    第2节 RIASEC职业类型理论
        一、RIASEC职业类型理论的发展过程
        二、RIASEC职业类型理论的结构
        三、RIASEC的内在关联
        四、职业自我探索量表
    第3节 生涯决策理论
        一、CIP模型的信息加工金字塔
        二、生涯决策技能:CASVE循环
        三、PIC生涯决策理论
    第4节 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经验与问题
        一、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共识
        二、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内部分歧
        三、职业选择理论范式的批评与转向
第3章 生涯发展理论范式
    第1节 生涯发展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与理论准备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
        二、自我同一性理论
        三、社会学习理论
    第2节 生涯发展理论
        一、生涯指导的新方向
        二、儿童早期生涯教育
        三、舒伯生涯发展理论
    第3节 从生涯发展到生涯建构理论
        一、生涯建构理论的由来
        二、生涯建构理论的基本主张
        三、生涯叙事作为生涯建构的实践模式
    第4节 从生涯发展到生涯学习理论
        一、生涯选择的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职业世界的变化与偶然性学习理论
        三、社会认知生涯理论
        四、从生涯咨询到生涯教育的过渡环节
    第5节 生涯发展理论范式的经验与问题
        一、生涯发展理论范式的共识
        二、生涯发展理论范式的问题与反思
第4章 生涯教育理论范式
    第1节 生涯教育理论的理论基础
        一、民主主义
        二、普职融合
        三、建构主义
    第2节 新职业主义理论
        一、马兰德的生涯教育理论
        二、新职业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三、新职业主义与“回到杜威”
    第3节 生涯技术教育的理论
        一、生涯技术教育的兴起
        二、生涯技术教育的发展模式
        三、生涯技术教育的课程与教学
    第4节 生涯教育理论范式的共识与问题
        一、生涯教育运动的经验与共识
        二、生涯教育理论范式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5章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的反思与启示
    第1节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的总体发展脉络
        一、美国生涯指导的影响因素
        二、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的主导范式及其转移
        三、人职匹配与人职互动
    第2节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效率取向的普职分离模式与民主取向的普职融合模式
        二、科学取向的职业选择理论与人本取向的生涯发展理论
    第3节 美国生涯指导理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社会转型与生涯指导理论研究的契合
        二、保持生涯咨询与生涯教育的整合
        三、重视职业分类与生涯量表的本土化探索
        四、将成年阶段的职业选择扩展为终身的生涯发展
        五、重视普职融合的生涯教育
参考文献
后记

(9)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的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榜样
        2.1.2 榜样教育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学习理论
        2.2.2 人本主义理论
    2.3 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2.3.1 提高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效果的需要
        2.3.2 强化和深化道德与法治课相关教学内容的需要
3 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现状的调查
    3.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3.1.1 调查的目的
        3.1.2 问卷的编制
        3.1.3 问卷的质量检测
        3.1.4 问卷的调查对象
        3.1.5 问卷发放与回收
    3.2 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取得的成效
        3.2.1 榜样人物选取较科学
        3.2.2 注重对榜样人物的分析
        3.2.3 榜样教育能促进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
        3.2.4 榜样教育能影响学生的日常行为
    3.3 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3.3.1 对榜样人物的认识不够深刻
        3.3.2 榜样人物呈现方式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3.3.3 榜样人物的分析方式缺乏生动性
        3.3.4 榜样精神的实践环节不受重视
4 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应试教育的影响
    4.2 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影响
    4.3 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
    4.4 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5 提升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运用效果的对策
    5.1 围绕学生需求开展榜样教育
        5.1.1 转变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5.1.2 加强针对性,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
        5.1.3 以生为本,丰富榜样人物分析方式
    5.2 丰富榜样教育的呈现方式和实践活动
        5.2.1 采用体验式的呈现方式
        5.2.2 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5.3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降低应试教育影响
        5.3.1 明确应试教育的优势与弊端
        5.3.2 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5.4 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
        5.4.1 开展关于榜样教育运用的培训活动
        5.4.2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增强榜样教育意识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心理健康是个体、家庭、社会的共同追求
        1.1.2 心理异常应对的范式转化拓宽心理治疗技术的作用领域
        1.1.3 心理治疗技术的范式整合趋向
        1.1.4 哲学咨询的方法论困境推动信念修正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取向
        1.1.5 心理治疗技术中的“信念修正”具有研究空间
    1.2 研究现状
        1.2.1 当前心理治疗领域研究内容概述
        1.2.2 “信念修正”研究现状
    1.3 研究视角、方法与目标
        1.3.1 研究视角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范围、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2 文章架构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信念与信念修正
    2.1 信念的本质
        2.1.1 信念的解释
        2.1.2 信念的来源
        2.1.3 信念形成的途径
        2.1.4 信念的特性
        2.1.5 信念的功能
    2.2 信念系统的基本问题
        2.2.1 内隐信念与外显信念
        2.2.2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中心-外周”模型
        2.2.3 信念系统的解释模型:“真-善-美”模型
        2.2.4 信念在系统中的存在形式
    2.3 信念修正的科学基础
        2.3.1 “4E+S”理论模型
        2.3.2 神经可塑性
        2.3.3 镜像神经元
    2.4 信念修正的原则与策略
        2.4.1 一致性维护
        2.4.2 信息经济原则
        2.4.3 置信度消减
        2.4.4 稀释与降低权重
    2.5 小结
第三章 信念修正的精神分析进路(1900-1950 年)
    3.1 精神分析的思想内核
        3.1.1 心理地形学说
        3.1.2 人格结构理论
        3.1.3 防御机制
        3.1.4 心理动力
    3.2 精神分析对“信念”的关涉
        3.2.1 早期经验与信念塑造
        3.2.2 记忆缺失与潜意识信念
        3.2.3 病理性观念与不合理信念
        3.2.4 情感负载与情绪性信念
        3.2.5 过度联想与信念的衍生
    3.3 精神分析治疗实践对信念修正的启示
        3.3.1 破除象征与转换:不合理信念的识别
        3.3.2 宣泄:信念的情感卸载
        3.3.3 移情:信念传递的基础
        3.3.4 暗示:信念修正的方式
    3.4 案例分析:精神分析对强迫症的信念修正
        3.4.1 强迫症的界定及其特征
        3.4.2 强迫症的潜意识内容解析
        3.4.3 基于信念修正对强迫症的治疗
    3.5 小结
第四章 信念修正的存在主义进路(1940-1980 年)
    4.1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思想基础
    4.2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践
        4.2.1 罗洛·梅的存在分析治疗
        4.2.2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学
        4.2.3 欧文·亚隆存在主义心理动力学
    4.3 存在主义对个体信念系统的构建
        4.3.1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的基本特征
        4.3.2 “自我-人际-外周”模型在实践中的价值
    4.4 案例分析:信念系统重塑对厌倦的应对
        4.4.1 厌倦的产生与界定
        4.4.2 存在主义哲学对厌倦的研究
        4.4.3 异化实存下的信念系统特征
        4.4.4 存在主义进路下对厌倦患者的信念修正
    4.5 小结
第五章 信念修正的认知行为进路(1960-2000 年)
    5.1 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应用
        5.1.1 核心预设与特征
        5.1.2 认知行为治疗的行为主义基础
        5.1.3 认知行为治疗的认知理论支撑
        5.1.4 临床适用性及其应用
    5.2 认知行为治疗中的“信念修正”研究
        5.2.1 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5.2.2 贝克的标准认知治疗
        5.2.3 认知行为治疗下的信念加工与表征
    5.3 案例分析:信念修正与抑郁症治疗
        5.3.1 抑郁症的产生、界定与治疗实践
        5.3.2 基于信念修正AGM理论对抑郁症的治疗
        5.3.3 抑郁症的行为激活与反向信念修正
    5.4 案例分析:从幻觉干预看信念修正
        5.4.1 幻觉的界定及其特征
        5.4.2 幻觉的解释与表征问题
        5.4.3 信念修正对幻觉的干预要点
    5.5 小结
第六章 整合范式下的信念修正模型构建
    6.1 心理障碍应对的整合趋势
    6.2 心理治疗的整合取向
        6.2.1 治疗理论的整合
        6.2.2 技术折衷主义
        6.2.3 共同因素研究
    6.3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
        6.3.1 MBIRM的核心理念
        6.3.2 MBIRM的基本要件
        6.3.3 MBIRM的操作流程
    6.4 多元信念整合修正模型的可行性评估
        6.4.1 心理治疗技术的评估要点
        6.4.2 MBIRM的技术可操作性
        6.4.3 MBIRM的经济可行性
        6.4.4 MBIRM的伦理可行性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思想到技术: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发展路径
    7.2 对立向整合:信念修正作为共同因素的角色定位
    7.3 技术与心灵:信念修正的效用价值
    7.4 科学与社会:心理治疗的未来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自我认知、学习动机和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以云南开远第四中学为例[D]. 金娟.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学习兴趣对策研究[D]. 温缙云.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3]美国中小学社会情绪学习课程研究 ——以纽约州为例[D]. 郭忠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4]留守儿童阅读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以莲花县Y学校为例[D]. 曹钰.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5]新时代少先队榜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C市三所小学的调查[D]. 王紫轩.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6]基于人本主义的A中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训教学研究[D]. 闫青. 西华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于乐课平台的英语智慧课堂对高中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研究[D]. 赵蕾. 西南大学, 2020(01)
  • [8]美国生涯指导理论范式研究[D]. 冯嘉慧.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2)
  • [9]榜样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张京州.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10]20世纪以来心理治疗视域下信念修正的理论演变与实践发展[D]. 孙丹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人文主义倾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