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五”期间上海市居民拥有的冰箱和空调数量

“九五”期间上海市居民拥有的冰箱和空调数量

一、上海市区居民“九五”期间电冰箱、空调器拥有量(论文文献综述)

黄园园[1](2020)在《基于LCA方法的城市民用建筑节能减排效益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文中指出为打造更加优美宜居的城市环境,深圳市积极推动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目前已成为国内绿色建筑规模和密度最大以及获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最多的城市之一。但仍存在绿标执行难度大、节能减排成效不显着、后评估方式方法不健全和社会认知程度低等诸多问题,使得深圳市建筑领域绿色发展仍面临重大压力。因此,针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成效进行合理评估、深入研究并制定持续提升管理策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选择深圳市民用建筑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Life Cycle Accessment,LCA),以碳排放当量(CO2 equivalent)作为综合环境影响指标,通过自上而下(如建筑面积、综合能耗等统计信息)和自下而上(如住宅和公共建筑资源能耗调研数据)相结合的方式获取基础数据,进而结合不确定性和回归分析形成清单数据并开展LCA评价研究,以测度不同类型民用建筑在使用阶段的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及其对应的碳排放情况,并识别关键影响因素;此外,通过与国内其他试点城市做对比分析,评估深圳市节能建筑的发展水平,并进一步从能源供给方法和用能方式、节能技术与水平以及配套政策等方面提出建筑业低碳发展管理策略与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深圳年民用建筑碳排放总量从2005年的2168万吨CO2-eq增长到2018年的4107万吨CO2-eq;尽管在总量上因城市发展和建筑面积急剧增加而保持快速增长,但碳排放年均增长率从2005年的10%降至2018年的3%,其中2018年全市民用建筑减排量达195万吨CO2-eq。(2)按建筑类别划分,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分别约占碳排放总量的42%和58%;按贡献源划分,碳排放源主要来自于建筑电耗与空调制冷剂(排放),其分别约占碳排放总量的85%与12%;按地域及产业布局划分,科技、商业较为发达的区域,因建筑使用强度大,碳排放量较高,而政府办公集中区域,节能管控措施全面,建筑节能减排效果明显较好。(3)通过其他建筑绿色低碳试点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等)相对比,深圳市民用建筑资源能源强度及碳排放仍位于中等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例如,万元GDP碳排放量与降速较低,单位面积碳排放降速慢,人均碳排放量较高,其表明应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减少低附加值、高能耗的产业,加快节能建筑推进速度,提高市民用能模式。(4)若深圳市现有最优节能案例及模式能在全市推广且实施,仍具有503万吨CO2-eq减排潜力。

魏爱华[2](2018)在《物资公司生活垃圾预处理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以B市HD区物资回收公司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高速推进,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清运量和无害化处理量都随之增加。但是传统的垃圾处理模式不仅隐患重重,也使得生活垃圾中原本可以回收再利用的再生资源成为了消费终端,没有得到合理的循环利用。本文主要围绕循环经济“3R原则”,即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进行实证分析,以B市HD区物资回收公司为例来对一项具体的生活垃圾预处理项目进行投资决策分析,从而判断和论证该公司对此项目进行投资的合理性,并且对投资前景进行分析和预测,进而引起对目前我国针对生活垃圾中再生资源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必要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的思索。论文在阐述基本理论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拟建项目进行了投资需求分析,介绍了目前我国和该区域对于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处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项目所处行业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对项目投资公司的概况进行了简述,提出本项目建设的必要性;然后分别从技术、经济和生态环境三方面对投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其技术上的先进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性;最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法和模糊评价法对目标项目进行实证分析和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议和结论。通过对拟建项目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笔者一方面希望能够对该物资回收公司针对此项目的投资决策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对进一步推进再生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姜惠敏[3](2014)在《中国城市生活碳排放的人口效应研究:2000-2010》文中指出在我国人口总量平稳增长的过程中,农村人口数量从减速增长转变为负增长,而城镇人口始终保持高速增长,尤其城市人口是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的绝对主体。城市人口分布逐渐呈现向高规模等级城市集中的趋势。人口规模在100万以上的城市无论从城市个数、城市人口规模和占总人数比重均显着提高。大城市,特别是巨大型城市成为城市人口不可忽视的增长极。我国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人均生活用能均在近十年出现强势反弹趋势,尽管城乡人均生活能耗之间的剪刀差呈逐渐减少的趋势,但人均生活能耗的城乡比始终大于1。在城市化加速推进过程中,城市无疑将是控制生活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区域。本研究分不同能源品种重点引入分区域电网排放因子对26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含直辖市)市辖区2000-2010年生活直接能耗碳排放进行估算。城市居民生活用能对电力依赖度高,电力在碳排放中的主导地位日趋显着,通过技术进步及电源结构改善有效降低电力碳密度,在城市节能减排方面已发挥积极作用。人口、经济和生活能耗碳排放的空间分布均显着偏离均衡状态。其中,人口的空间分布相对均匀,经济的集中化程度最高,而碳排放介于两者之间。集中化程度较高,说明生活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数城市。研究分别考察分东、中、西三大地带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二氧化碳排放量,碳排放结构及其与人口和经济的相互关系。我国城市人口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按照从高到低在空间上均呈现从东部向西部逐渐过渡的特点,与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经济梯度表现出很好的相关性。从人口规模看,特大城市和巨大型城市人口数和占总城市人口的比重均逐年上升,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碳排放的贡献率总体随着人口规模等级下降而下降。从碳排放能源品种结构看,人口规模等级越高的城市,电力消费的主导地位越显着。城市人口、经济和碳排放的空间分布不均且增长速度存在显着差异,使得以人均碳排放和单位GDP碳排为指标的城市碳排放效率呈现差异化的变动趋势。2000-2010年期间,人均碳排放整体呈上升趋势,单位GDP碳排放则逐年降低。东部城市人均碳排水平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高于中、西部城市人均水平,中部略高于西部。而单位GDP生活能耗碳排放从大到小的排序恰好相反,西部>中部>东部。总体而言,人口规模等级高的城市,人均碳排放越高。而中小城市单位GDP的碳排水平始终相对高于巨大型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人均排放量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的宏观背景下,选取G7+5国家考察碳排放量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国际比较。发现在发达国家实现“碳缓排”、“碳减排”的同时,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呈加速增加态势。中国目前碳排放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人均排放量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仍有一定差距。中国城市居民家庭的生活能耗碳排放总量在2000-2010年期间总体呈减速增长态势,碳排放增长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更胜于碳排放水平的分布。仅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少数城市显着表现出高水平和高增长的碳排放特征。从地区分布看,具有该特征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而巾、西部仅各省市自治区的省会或首府城市表现出高碳排放水平及强劲的增长势头,但这类型中的多数城市尽管仍保持增长态势但涨幅逐年缩小。利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法(LMDI)在Kaya恒等式的基础上,将影响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解为碳密度效应、能源强度效应、财富效应和人口效应,并分别计算各效应对碳排增长的贡献量。国家和城市不同区域尺度的研究均发现:能源结构碳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正负效应更替的规律;单位GDP的能耗的降低是稳定抑制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显着表现为负效应,尤其在中、美两国作用显着。能源强度降低对于减缓东部城市碳排放增长作用显着,财富效应是促使碳排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人口规模变动主要表现为促进碳排放增长的正效应。LMDI因素分解结果显示城市生活碳排放总量减少主要归功于能源碳密度降低,2007年主要是东部城市能源结构碳密度降低的结果。2009年,西部城市碳密度的负效应显着增强,与同年东部城市碳密度效应的减排贡献相当,不仅有效遏制了碳排放增长速度,更是从绝对数量上实现碳减排做出了成功实践。财富效应和人口效应作为两个在国家和城市层面均对碳排放增长产生促进作用的正效应,从相对贡献看,中国、美国和主要发达国家排放量逐年递增主要受经济发展影响,人口规模增长的作用相对较小,且我国人口效应的相对贡献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墨西哥、南非、巴西则以人口增长为主要驱动因素。我国城市层面与国家层面的结果高度吻合,尽管不同城市财富效应和人口效应所产生的实际增排量和变动趋势存在差异,但总体而言,财富效应是促进我国城市生活碳排增长的首要驱动因素,尤其对上述“高水平、高增长”城市的作用尤为显着。人口规模增长使得能源需求及与之相伴随的碳排放持续上升得到一定解释,对碳排放增长也表现出稳定的正效应。改革开放以来,城镇人口增长主要依赖于迁移增长。从节能减排的角度看,一方面迁移行为从迁移人口自身及其自然增长两个方面促进迁入地城市人口增长,另一方面,在从“农民”转变为“居民”过程中,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加大了能源需求。与人口迁移相伴随的能源消费特征的转变和碳排放由迁出地向迁入地的转移对碳排放总量控制提出严峻的新挑战。吸引人口入迁本地的强度地区差异显着,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区域(环渤海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尤其是长三角和首都圈逐渐显示出了“人口迁移吸引极”的特点,而选择迁出的强度在地区分布上相对分散。从人口迁移的城乡模式看,乡城迁移始终为迁移主流。多数城市仍表现为人口“净迁入”且迁移增长量呈上升趋势。其中,东南部经济特区和沿海发达城市成为流动人口集聚地。东部发达城市地区与中、西部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以省会城市为代表始终维持着极强的外来人口集聚能力。从城市人口规模看,400万以上巨大型城市外来迁入人口比重相对高于其他规模等级的城市。本研究探索性地从迁入地人均碳排放高低估算人口迁移引致的转移排放量。人均碳排放水平的地区差异和净迁入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均衡作用相互叠加,从城市总量层面进一步增加了由人口迁移引致的转移排放增加量。从总量控制的角度,迁移增长是增加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人口向东部城市和400万以上的巨大型城市的集中迁入进一步促进了碳排放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迁移集中形成人力资本溢出和技术扩散,为降低单位GDP碳排放创造必要条件。东部城市碳排放效率相对最高,在相同GDP总量目标下东部城市碳排量最小,其次为中部城市,西部城市碳排放效率最低。400万以上的巨大型城市技术效率优势显着。对主要省会城市碳排放转移增长量进行驱动因素的分解结果应证了人口迁移集中带动经济集聚,推动人均GDP显着上升的同时带动单位GDP下降,技术效应对抵消人口效应和财富效应对北京、上海和广州转移排放量增长的影响发挥重要作用。开展人均排放的评估,不仅体现了总量控制的思想,而且更直接地体现了在保障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下的全面综合节能。回归模型证明单位GDP碳排放和收入水平对人均碳排放存在显着促进作用。同时,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越高,供暖能耗需求越低从而有效降低人均碳排放。城市集中供暖在人口稠密地区能有效发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节能作用。城市是迁移人口的主要迁入地,其中,劳动年龄人口是迁移大军的主力,为满足流动性需要,家庭户规模更趋于小型化、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升高都会不同程度增加地区人均碳排放。积极发展绿色电力,提倡低碳消费改变高碳生活方式,充分大城市集聚效应在减缓碳排放的积极作用,在充分考虑自身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环境条件等因素影响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建设低碳城市,圆美丽中国梦。

胡姗[4](2013)在《中国城镇住宅建筑能耗及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在于系统分析中国城镇住宅(除北方集中采暖外)能耗的现状、特点、影响因素,通过中外对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来指导中国城镇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路线与建筑节能工作的方向。针对上述目标,论文对四个国家(中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从三个维度(宏观、中观和微观)来采集住宅建筑的能耗数据,数据采集的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研、宏观模型计算、大范围的问卷调研与访谈、住宅测试与案例分析、住宅用能系统的测试与专题研究、开展国际合作数据共享。基于大量的实际数据,首先对中国城镇住宅建筑及能耗进行了综述,包括中国城镇住宅目前的建筑规模、能耗现状以各个分项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然后对中外的住宅能耗进行横向对比,分析住宅建筑能耗总量与强度的差异,接下来通过大量的调研数据与案例测试数据来剖析中外建筑能耗差异的原因,进一步从发达国家住宅建筑能耗历史增长的原因来支持这一结论。通过以上对中国现状的清晰认识和中外差异的剖析和原因总结,对中国城镇住宅的可持续性发展进行思考:为了实现小康水平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能够满足我国未来的能源资源总量限制,实现我国住宅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住宅建筑节能就应该避免盲目地以发达国家既定的建筑舒适性和服务质量标准为目标,而应该顺应我国居民的生活方式与使用模式,逐步建立以实际能耗量控制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建筑能耗的科学定义方式、各类建筑的定额控制目标,以及配套的管理与实施体系,同时发展适宜我国目前生活方式与使用模式的技术体系,进行技术创新,来实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生态文明建设。

黄凯[5](2013)在《上海地区环境中多溴联苯醚分布规律及其来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海市是我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的中心,近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和工业快速发展,上海地区各类以PBDEs为阻燃剂的产品生产和使用非常集中,现有的研究表明PBDEs已普遍存在于上海市的各环境介质中。已有研究对上海市各地区PBDEs释放源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尚未对上海市各地区环境介质中PBDEs的空间分布规律、来源特征及时间趋势形成全面系统的监测和分析。本研究在建立各环境介质中PBDEs分析检测方法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上海市各地区马路边表层土壤中PBDEs污染水平及分布,探讨上海中心城区往各城郊结合地区方向上PBDEs浓度变化趋势,了解上海市各地区PBDEs释放源,评估居民住宅区、工业园区、装饰材料市场、城市垃圾焚烧厂、城市垃圾填埋场和上海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处置场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同时开展上海市13家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中PBDEs的污染状况研究,分析其浓度水平、组成特征和近三年的趋势评价,并且跟踪上海市各地区污水厂脱水污泥的最终处置方式和归宿,关注上海污泥再利用后PBDEs的生态风险。采集上海垃圾填埋场和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处置场地、二手电子市场和废弃家电集中回收点土壤、树叶、矿化垃圾、渗滤液和灰尘样品,了解上海市主要PBDEs污染源区域的PBDEs环境行为和归宿,考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鸟类作为指示生物监测亚太地区环境中PBDEs污染现状,了解上海市外围环境中PBDEs分布情况以及迁徙鸟体内PBDEs的分布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以留鸟麻雀(Passer montanus)作为城市环境监测对象,求索上海市各地区麻雀体内PBDEs浓度与该地区PBDEs释放源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研究结果的比较,评价上海地区环境中PBDEs的污染现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马路土壤中Sum-PBDEs浓度范围分别14.5~64.2ng/g dw和0.875~68.2ng/g dw。垃圾填埋场和电子废弃物回收场所是上海重要的PBDEs释放源。上海工业园区、居民住宅区、垃圾焚烧厂和装饰材料市场对周边PBDEs的污染影响相对较小,各地区马路土壤中PBDEs有着不同的本地来源。从上海市各地区表层土壤中PBDEs地理空间分布图来看,上海市郊区中PBDEs的污染源主要集中在垃圾填埋场和各区县工业园区,而市中心地区PBDEs污染源分布较多且复杂,主要有大型居民住宅区,工业园区和废弃家电集中回收点。整个上海市表层土壤中PBDEs储量达到了16.4t。我们的研究结果比珠江三角洲土壤中PBDEs储量要低,这与城市的城市化水平、工业水平和电子废弃物拆解活动有关。相较于欧洲和北美的污泥样品,上海市13家污水厂污泥中BDE47,99,100浓度水平较低,BDE209含量水平处于是世界范围的前列,高于世界大部分地区,仅次于美国和西班牙两国。这标志着上海城市化程度和工业水平较高,城市污泥成为上海各地区排放PBDEs的最终“汇”,但同时上海地区污泥中BDE209存在较高的污染风险。2010到2012年上海地区污泥中PBDE含量没有呈现出时间趋势,上海2010年脱水污泥中赋存8.7kg∑7PBDEs和1.50t BDE209,上海填埋场可能成为上海新的PBDEs点污染源。在浦东新区某废弃物回收拆解车间中,4个地面灰尘样品按Sum-PBDEs浓度水平排列依次为电路板粗碎车间地面灰尘(108177ng/g)>电视机拆卸车间地面灰尘(95446ng/g)>离拆解回收操作线20m地面灰尘(21121ng/g)>电路板细碎车间地面灰尘(17278ng/g)。曲阳路废弃家电回收点地面灰尘中Sum-PBDEs浓度达到了43064ng/g。虬江路二手电子经营店聚集区域和稀疏区域的2个表层土壤样品中Sum-PBDEs浓度水平分别是上海市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区住宅区表层土壤的9倍左右。表明二手电子聚集区域对周边环境PBDEs的污染程度要远远高于工业园区和住宅区,是上海市PBDEs主要的污染源。废旧家电回收点和二手经营店是新PBDEs释放源,其敞开式的拆卸方式有利PBDEs向外扩散。本研究的土壤和树叶样品证实城市垃圾填埋场是周边环境中PBDEs的释放源,且老港垃圾填埋场对周边环境有较强的PBDEs输入。老港垃圾渗滤液中PBDEs浓度水平较低,这与老港垃圾填埋场两种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不无关系。1989~2002年矿化垃圾的PBDEs历史演变趋势研究发现矿化垃圾中BDE209含量的指数型增长趋势,指示出上海从20世纪90年代到目前一直在大量使用Deca商业品,并与上海市废弃家用电器填埋量有关。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PBDEs的储量达到28.7t,它是上海地区PBDEs巨大的储库,并可作为上海地区的“源”。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上的鸭类、燕鸥类、鹭类和鸥类迁徙鸟体内PBDEs浓度水平要低于在欧洲地区黑海-地中海迁徙线、北美地区的美洲太平洋迁徙线、美洲密西西比迁徙线和美洲大西洋迁徙线上的同类水生鸟。鸻鹬和鸭类迁徙鸟有相同的食物种类范围,肌肉中δ15N和δ13C稳定同位素结果表明鸭类偏食植物类,而鸻鹬类则偏食螺类、贝类和蟹类。不同地区食物中的PBDEs分布情况将影响到鸻鹬和鸭类迁徙鸟体内PBDEs的分布。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上鸭类的迁徙范围主要集中于中国,韩国和日本,比鸻鹬类更容易接触到BDE209污染的食物,尤其是在中国沿海水域。澳大利亚、中国、日本和韩国为鸻鹬类迁徙鸟提供了BDE209来源。本研究首次关注到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径上迁徙鸟不同的迁徙行为对其体内PBDEs分布模式的影响,还首次关注到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径上候鸟的BDE209定向传输角色。采用留鸟麻雀作为指示生物监测上海各地区环境中PBDEs,上海麻雀肌肉中Sum-PBDEs浓度顺序遵循老港垃圾填埋场>城市中心地区>工业园区>城郊结合区域>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指示出老港垃圾填埋场和工业园区是上海重要的PBDEs释放源,且填埋场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要大于工业园区。上海市麻雀肌肉样品中以BDE209为主。与北京和广东省的研究结果相比较,上海市麻雀中PBDEs浓度处于较低水平,但上海垃圾填埋场,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区麻雀肌肉中的高PBDEs浓度样点应当引起重视。

金瑞庭[6](2013)在《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摘要]自2001年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发布第三次气候评估报告以来,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逐渐成为了各国之间重要的政治经济议题。2003年2月24日,英国政府又公布了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一个低碳经济体》,使得“低碳经济”的理念首现于公众的视野。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暖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的共识。而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拥有广泛社会认知度的前沿理念,虽然包括有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以及低碳生活等各种形态,但本研究认为其核心只是尽最大限度的减少碳排放量。中国经济三十多年来保持着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到2011年初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正式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过去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始终萦绕着“高碳模式”带来的“梦魇”。无论是从资源的消耗还是从环境的污染角度来审视以往的发展道路,都显着呈现出了“三高”(高污染、高能耗、高消耗)的特征。国际能源署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已超过美国成为头号碳排放国,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约21%。过去这种外延式的、高碳的和“断子绝孙”式的发展进程不仅对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障碍(主要是指经济转型困难重重,能源危机日趋严重等),而且也带来了世界舆论要求我们实施碳减排的压力。针对中国过去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而言,想要寻求有效的碳减排的措施,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是如何来理解过去时间段内城市碳排放量变化的问题?进一步地,我们试图又要追问,作为城市化主体的人口因素又与碳排放量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呢?本研究基于经典的经济学理论(包括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人口经济学和低碳经济学等)、人口理论、计量分析理论和运筹学理论,结合中国过去时间段内的地级市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样本时间段内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影响情况。在总结前人理论及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研究第一章首先对本研究的动因、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手段、研究的整体结构以及主要的创新点进行了简要介绍。第二章为相关文献的综述,主要对国内外研究人口因素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相关文献与理论进行了必要的梳理和归纳总结(包含有人口增长、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就业结构、人口消费结构、人口城市化和人口空间结构等因素),继而为后文的实证研究提供必要的铺垫。而第三章则引入了城市人口集聚度的概念,来对过去中国城市人口空间分布结构状况进行经验性的描述。第四章则分别从“直接碳排放量”和“间接碳排放量”两个层面对过去中国城市民用碳排放量进行了核算。进一步地,研究第五章应用面板数据模型具体实证了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量的内在影响机制问题。在第六章中,研究基于已有实证结论,对未来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动态影响进行了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仿真。最后一章是政策建议和研究展望,主要对全文的实证发现和政策含义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以归纳为如下:在控制住了其他解释变量对模型的影响,并同时引入了工具变量来解决模型内生性的问题之后,模型中样本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的变化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变化有着显着的负效应。具体而言,也即是在满足1%的显着性水平下,在我们所选的样本时间段内,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城市民用碳排放量大约有14.30%的解释力。之后的情景分析和蒙特卡罗仿真过程则进一步证实了城市人口集聚度越高,城市民用碳减排效应就会越明显这一结论。基于上述讨论,我们认为,未来中国的低碳城市化之路必须要考虑寻求一种合理的城市规模和最优的城市人口空间结构,继而才能保证未来中国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高新宇[7](2011)在《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制定科学合理的可再生能源规划是当前全球各个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政策工具,研究者一般通过能源系统分析来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能源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同时受到经济发展、社会体制变革、人口变化、技术进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的能源模型系统分析常常因为不能及时反映政策变量而失真。这种问题对于技术、成本和经营模式都在快速发展变化的新能源表现得尤为突出,亟待开发新的工具和方法。在当前全球化石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约束压力日益增大的背景下,政府对利用能源系统分析指导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的需求迫切,尤其是我国目前处在技术资金双匮乏、政策变量多且经济加速转型的发展阶段,为避免因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制定出合理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和路线显得更加重要。本研究在中央政府提出2020年15%非化石能源目标的大前提下,构建了最小政策成本的目标函数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数据库,并以LEAP模型和MESSAGE模型为主要工具,开发了针对类似北京这样发展中国家的地方政府应用的可再生能源综合政策分析与评价工具—LEAP-Beijing模型;同时采用德尔菲法,以2005年为基年,强化与政策制定者的沟通,紧抓地方政府资源约束强和资金短缺的特点,提炼出了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积极发展的政策驱动(A)情景、强力推动的政策(B)情景和参考(C)情景,采用LEAP-Beijing模型拟合出三种情景下的北京市新能源发展的不同目标和路径,最终选择积极发展的政策驱动(A)情景为“十二五”时期北京市新能源发展提供目标及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创新点包括:(1)以最小的政府投入成本作为地方政府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函数,综合运用能源科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社会学和管理科学等相关理论,以LEAP能源模型和MESSAGE模型为开发工具,开发了首个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使用的可量化可评估的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分析工具;(2)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成功运行了应用于北京的LEAP-Beijing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并首次被地方政府(北京市政府)在制定“十二五”时期新能源发展规划中所采用,同时也为国内其他省市进行区域级可再生能源规划研究提供可借鉴的定量理论分析方法;(3)通过各种技术的分析,结合北京市目前已有的新能源重点项目,采用SQL语言初步构建了基于目前技术现状的北京市新能源技术数据库;(4)利用德尔菲法,初步确立了地方政府情景分析的方法论。研究最后提出,尽管可能从外部引入新能源会大幅度降低地方政府的发展新能源的边际成本并且大幅度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但相比于更高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在“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指引下的北京地方政府应该更加注重新能源核心技术的发展,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的政策建议是北京市在“十二五”期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设置在6%~7%之间是成本相对合理的;政府应大力发展的相关技术包括城市太阳能光热技术、工业区光伏屋顶电站技术、浅层地热能和污水源热泵技术,大型的沼气集中供气和垃圾发电;此外,结合未来首都产业定位,为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需求为导向,健全新能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效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积极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制定绿色能源标识体系,大力引进高素质的人才,也是北京市应该进一步完善的新能源政策。

白玮[8](2008)在《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建立“能源—经济—环境”一体化系统,从能源、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整体角度探讨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难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几年,我国经济建设步伐较快,能源需求潜力巨大,城镇居民生活能耗和建筑能耗的增长很快。据统计,全球能量的50%消耗于建筑的建造与使用过程。因此,我国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我国可持续发发展进程息息相关。本论文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目标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仿真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深入探讨了我国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建筑节能目标管理体系。本论文首先从理论上证明利用系统动力学研究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问题的适用性,其次对影响建筑能源需求的各子系统进行严谨的系统分析与结构分析,以上海地区为实证对象,建立了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通过模型的计算及校验,结合多情景分析方法,得出了未来水平年上海地区建筑能耗与环境压力的发展情况。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指出了未来上海住宅建筑能耗的需求增长趋势以及住宅建筑节能的合理发展方向;根据多情景对比分析,指出经济激励政策中应当既有惩罚措施,又有奖励制度,才能最大程度上刺激用户主动节能的积极性;利用民用建筑能耗的增长速度评价了我国不同阶段建筑节能工作的成效;定义了民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建筑的环境消费弹性系数,并借此评价了建筑节能的可持续发展情景模式;提出了上海市民用建筑未来水平年的生态发展模式;本论文总结了发达国家建筑节能政策经验,指出我国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本原因,建立了我国建筑节能目标管理体系模型,提出了完善该体系的各项措施,包括完善行政监管机制的管理手段、可实施的建筑节能经济激励政策、建筑节能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障碍、相关解决措施以及急需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标准体系。

周雷[9](2007)在《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规划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电器生产和消费大国,废旧电器产生量巨大。废旧电器对生态环境具有危害性,但又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为出发点,运用管理科学与工程理论和方法对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并应用到天津市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规划中去。1.在废旧电器产生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把废旧电器产生的渠道划分为“四元”,进而探讨了废旧电器(主要五种家电)在城市区域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定义了废旧电器空间密度概念,提出了废旧电器在城市空间分布的三个层次(紧密层、疏密层和稀疏层)及其判定标准;以天津市城镇居民家电统计数据为基础,探讨和拟合了五种主要家电基于时间序列的演化,提出了基于固定周期和动态周期的废旧电器产生量预测模型。2.对废旧电器再生利用产品进行分析,提出了再生利用厂空间定位原则;对影响废旧电器再生利用厂定位因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废旧电器再生利用厂空间定位模型;对废旧电器再生利用厂生产规模和空间布局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废旧电器再生利用厂功能区规划优化方法。3.建立了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网络决策模型,对网络组成、管理策略和业务流程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确定性和随机性两种状态下网络节点定位模型,特别是回收中心的定位模型;提出了回收再生利用网络的三种模式,并分别建立了基于供应链的模式和基于第三方模型下的网络优化模型,对废旧电器再生产品的营销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两种营销网络的构建模式。4.对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系统进行分析,提出了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的原则;在分析发达国家构建的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系统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回收再生利用系统的构建模型、监管策略以及系统评价标准;对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系统构建策略,依据激励理论和博弈模型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

李兆坚[10](2007)在《我国城镇住宅空调生命周期能耗与资源消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针对我国城镇住宅空调的绿色评价、方案设计、相关节能标准和政策的制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综合采用实际调查、现场测试和模拟分析等方法,对我国城镇住宅空调生命周期能耗和材料资源消耗进行研究。论文主要创新性工作为:①通过大量实际调查测试分析,揭示了不同住宅空调方式夏季运行能耗特性和住宅空调行为节能的重要性,得到了一些新的结论;②对我国城镇住宅空调运行能耗简化算法进行研究,提出了新的简化算法——SIM法,该算法计算简单、且具有较高准确度;提出了空调器新的能效指标——综合运行能效比IOEER,为住宅空调运行能耗计算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基础参数;③首次从材料、部件、设备和系统四个层次,对常见空调方案的资源消耗和生产能耗进行调查计算分析,提出了可再生材料生命周期能耗的新算法,得到了大量重要基础数据;④首次从生命周期评价的角度,对我国不同地区城镇住宅节能空调器生命周期能耗和费用进行研究,确定了节能空调器的适用范围。论文主要结论为:①目前我国城镇住宅空调运行能耗特点是:空调器装得多、用得少,总体能耗水平较低;但不同住户之间能耗差异巨大,能耗集中度高;空调行为方式是影响住宅空调运行能耗的最重要因素,通过行为节能可使住宅空调运行能耗大幅度减少。因此我国住宅空调的节能潜力和“耗能潜力”均很大,加强行为节能和空调能耗大户节能是住宅空调节能的一个主要方向。②分体空调方式的运行能耗、生产能耗、材料资源消耗、投资和运行费用均远低于户式空调和集中空调方式,因此分散式空调仍是我国住宅空调的发展方向,而在住宅中推广户式空调、尤其是集中空调,则会使我国住宅空调的能耗和资源消耗大幅度增加。③对于北方地区的不少住户和其他气候区的低能耗住户,采用节能空调器会使生命周期能耗增加,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住宅空调器能效标准。④住宅节能空调器的平均生命周期费用大大高于普通空调器,国家应出台补贴等鼓励政策,促进节能空调器的推广应用。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和建议对住宅空调的绿色评价、方案设计、相关节能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均有重要意义。

二、上海市区居民“九五”期间电冰箱、空调器拥有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区居民“九五”期间电冰箱、空调器拥有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CA方法的城市民用建筑节能减排效益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变化与建筑业绿色低碳发展
        1.1.2. 深圳市建筑业绿色低碳现状与发展趋势
    1.2. 文献综述
        1.2.1. 建筑业节能减排评价相关研究方法
        1.2.2. 建筑业节能减排评价案例简述
        1.2.3. 深圳市建筑业节能减排评价相关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LCA研究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2.1. 研究对象及范围
    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基准的界定
    2.3. 研究局限性与合理假设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LCA研究清单数据分析
    3.1. 数据来源与处理方法
        3.1.1. 统计数据
        3.1.2. 调研数据
    3.2. 数据质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圳市民用建筑资源能源使用特征与效率分析
    4.1. 区域资源能源消耗差异测度分析
        4.1.1. 电力消耗
        4.1.2. 水资源消耗
        4.1.3. 燃气消耗
        4.1.4. 空调制冷剂消耗
        4.1.5. 节能效率分析
    4.2. 民用建筑资源能源强度与时空分布特征
        4.2.1. 民用建筑资源能源消耗现状
        4.2.2. 分区核算资源能源使用效率与强度
    4.3. 非节能建筑能耗特征分析
        4.3.1. 非节能居住建筑能耗特征
        4.3.2. 非节能公共建筑能耗特征
        4.3.3. 民用建筑节能率解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圳市民用建筑碳排放现状与减排策略分析
    5.1. 碳排放测度与相关性方法构建
        5.1.1. 民用建筑碳排放量化方法
        5.1.2. 民用建筑碳减排量化方法
        5.1.3. 碳排放相关性分析方法
        5.1.4. 碳排放影响因素选取
    5.2. 民用建筑低碳“竞争力”分析
        5.2.1. 民用建筑碳排放贡献源解析
        5.2.2. 民用建筑碳排放强度对比
    5.3. 民用建筑碳减排成效与潜力评估
        5.3.1. 民用建筑碳减排效果分析
        5.3.2. 民用建筑碳减排潜力分析
    5.4. 民用建筑碳减排路径分析
        5.4.1. 居住建筑
        5.4.2. 公共建筑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建议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附录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物资公司生活垃圾预处理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以B市HD区物资回收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投资决策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循环经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技术经济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
        1.3.4 综合评价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础理论研究
    2.1 城市生活垃圾
        2.1.1 城市生活垃圾的定义
        2.1.2 城市生活垃圾预处理的定义
    2.2 循环经济
        2.2.1 循环经济的定义
        2.2.2 循环经济的内涵
    2.3 技术经济分析
        2.3.1 技术经济分析的定义
        2.3.2 技术经济分析的内涵
    2.4 综合评价方法
        2.4.1 层次分析法
        2.4.2 模糊评价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投资项目需求分析
    3.1 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的现状
        3.1.1 我国生活垃圾及再生资源处理行业的现状
        3.1.2 B市生活垃圾及再生资源处理行业的现状
        3.1.3 HD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3.2 行业政策环境分析
    3.3 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3.3.1 宏观市场分析
        3.3.2 B市HD区生活垃圾再生资源市场分析
        3.3.3 我国再生资源供需情况分析
        3.3.4 B市再生资源预处理中心运营情况分析
        3.3.5 项目原材料及燃动力市场分析
    3.4 项目投资公司概况
        3.4.1 项目投资公司经营概况
        3.4.2 投资项目地址
    3.5 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意义
        3.5.1 投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5.2 投资项目建设的意义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投资项目技术分析
    4.1 建设规模
        4.1.1 回收原料规模
        4.1.2 细分处理规模
    4.2 建设方案
        4.2.1 设计原则、理念及范围
        4.2.2 建设总体布局
    4.3 产品方案及质量
        4.3.1 产品方案
        4.3.2 产品质量
    4.4 生产技术方案
        4.4.1 技术方案的选择理念及原则
        4.4.2 生活垃圾中再生资源预处理方案
        4.4.3 具体再生资源预处理方案
    4.5 生产设备配置方案
        4.5.1 生产设备选型标准及原则
        4.5.2 生活垃圾中再生资源预处理设备配置方案
        4.5.3 具体再生资源预处理设备配置方案
    4.6 投资项目技术创新点及功能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项目经济分析
    5.1 建设投资估算
    5.2 流动资金估算
    5.3 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5.4 产品成本及费用测算
    5.5 财务评价
        5.5.1 生产收益评价
        5.5.2 现金流量及投资回收期分析
        5.5.3 不确定性分析
    5.6 国民经济评价
        5.6.1 影子价格及通用参数选取
        5.6.2 效益费用范围调整
        5.6.3 效益费用数值调整
        5.6.4 项目投资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
        5.6.5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5.6.6 国民经济评价结论
    5.7 主要技术经济数据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投资项目生态环境分析
    6.1 污染物种类
        6.1.1 水污染物种类
        6.1.2 大气污染物种类
        6.1.3 噪声污染种类
        6.1.4 固废污染物种类
    6.2 污染物防治措施
        6.2.1 废水处理
        6.2.2 废气处理
        6.2.3 噪声处理
        6.2.4 固体废弃物处理
        6.2.5 绿化
        6.2.6 环境监测制度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投资项目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7.1 投资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7.2 投资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2.1 设计思路
        7.2.2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7.3 投资项目综合评价模型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投资项目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8.1 利用AHP法确定各指标权重
    8.2 利用模糊评价法计算评价结果
    8.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8.3.1 效益评价
        8.3.2 竞争力评价
        8.3.3 风险分析及对策
    8.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中国城市生活碳排放的人口效应研究:200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基本思路
        1.2.3 研究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 主要概念的界定
        1.4.1 城市
        1.4.2 居民家庭生活直接能耗碳排放
        1.4.3 城市迁移人口
第二章 碳排放人口效应的相关理论文献评述
    2.1 人口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2.1.1 人口规模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
        2.1.2 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2.1.3 人口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2.1.4 家庭模式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
        2.1.5 其他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2.2 生活方式对碳排放的影响
    2.3 碳排放效率评估及影响因素
        2.3.1 碳排放效率的内涵及评估方法
        2.3.2 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城市人口和生活碳排放基本状况
    3.1 城市人口发展的基本状况
        3.1.1 城乡人口结构变动
        3.1.2 城市人口规模增长
    3.2 生活用能的城乡比较
    3.3 城市生活碳排放核算
        3.3.1 分区域电力碳排放估算
        3.3.2 城市生活碳排放估算及构成差异
    3.4 城市生活碳排放变化趋势及其地区差异
        3.4.1 集中化程度
        3.4.2 城市碳排放与人口、经济关系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碳排放增长驱动因素分解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1.1 因素分解研究现状
        4.1.2 Kaya恒等式及其修正
        4.1.3 因素分解方法的选择和实现
        4.1.4 数据来源
    4.2 G7+5国家碳排增长的驱动因素分解及国际比较
        4.2.1 G7+5国家二氧化碳排放现状及变化趋势
        4.2.2 G7+5国家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分解
        4.2.3 我国碳排放各驱动效应的变动趋势
    4.3 中国城市生活碳排增长的驱动因素分解
        4.3.1 城市生活能耗碳排增长的分类
        4.3.2 城市生活能耗碳排增长的因素分解
        4.3.3 城市生活能耗碳排增长的驱动因素的地区差异
        4.3.4 人口效应和财富效应相对贡献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人口迁移对城市碳排放影响的宏观分析
    5.1 人口迁移对城镇人口增长的影响
        5.1.1 城镇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变动趋势
        5.1.2 城镇人口增长来源的贡献分析
    5.2 人口迁移发展趋势和城乡结构差异
        5.2.1 我国省际迁移的区域模式
        5.2.2 人口迁移的城乡模式
        5.2.3 城市迁移人口增长的时空差异
    5.3 城市人口迁移增长对碳排放贡献量的估算
        5.3.1 人均碳排放的意义
        5.3.2 城市人均碳排放的分布变化
        5.3.3 人口迁移对碳排放空间转移的影响估算
    5.4 城市人均碳排放差异的原因
        5.4.1 影响因素的识别
        5.4.2 主要指标描述
        5.4.3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对策与展望
    6.1 主要观点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政策启示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中国城镇住宅建筑能耗及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1.1 中国建筑能耗基本现状
        1.1.2 中国城镇住宅发展的面临的问题
    1.2 文献综述
        1.2.1 对住宅能耗的研究综述
        1.2.2 中外建筑能耗对比的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2章 住宅能耗数据的采集
    2.1 本文中对于建筑能耗数据处理的几个问题
        2.1.1 城镇住宅建筑能耗的定义
        2.1.2 宏观数据使用发电煤耗法统计一次能耗
        2.1.3 以户为单位统计住宅能耗
    2.2 能耗数据的获取途径
        2.2.1 宏观数据
        2.2.2 中观数据
        2.2.3 微观数据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城镇住宅能耗分析
    3.1 中国城镇住宅的发展趋势
        3.1.1 家庭规模小型化
        3.1.2 建筑面积增长迅速
        3.1.3 生活方式多样化
    3.2 中国城镇住宅总能耗现状
    3.3 中国城镇住宅各分项用能现状
        3.3.1 夏热冬冷地区采暖
        3.3.2 夏季空调
        3.3.3 家用电器
        3.3.4 生活热水
        3.3.5 炊事
        3.3.6 照明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外住宅能耗对比分析
    4.1 中外住宅能耗对比
        4.1.1 住宅建筑人均能耗
        4.1.2 住宅户均电耗
    4.2 中美日意四国住宅能耗对比
        4.2.1 住宅建筑的规模与能耗总量
        4.2.2 住宅除采暖外各终端能耗强度对比
    4.3 中外住宅能耗差异的原因
        4.3.1 住宅建筑形式与单元面积的差异
        4.3.2 夏季空调能耗差异的原因
        4.3.3 冬季采暖能耗差异的原因
        4.3.4 生活热水能耗差异的原因
        4.3.5 家用电器能耗差异的原因
        4.3.6 中外住宅能耗差异的原因小结
    4.4 发达国家住宅建筑能耗增长的原因
        4.4.1 美国住宅能耗增长的原因
        4.4.2 日本住宅能耗增长的原因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中国城镇住宅节能的思考
    5.1 中国建筑的能耗和规模的总量控制
    5.2 生活方式、服务水平与能耗的关系
    5.3 中国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应该如何发展
    5.4 对中国城镇住宅节能的政策建议
        5.4.1 政策方向由提高能效转为控制能耗
        5.4.2 发展适宜我国居民生活方式的住宅建筑节能技术体系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国城镇居民生活方式调查问卷(夏季版)
附录B 南方地区居民冬季生活方式调研问卷
附录C 世界各国住宅户均耗电量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上海地区环境中多溴联苯醚分布规律及其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溴系阻燃剂及PBDEs
    1.2 PBDEs生态毒理效应
    1.3 PBDEs环境行为
        1.3.1 空气中PBDEs环境行为
        1.3.2 水体中PBDEs环境行为
        1.3.3 生物体中PBDEs环境行为
        1.3.4 人体中PBDEs行为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1.4.1 课题来源
        1.4.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环境介质中PBDEs的分析检测方法
    2.1 引言
    2.2 样品采集方法
    2.3 样品的前处理
        2.3.1 实验材料
        2.3.2 样品的净化
    2.4 仪器分析
        2.4.1 PBDEs仪器分析条件
        2.4.2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
    2.5 数据处理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地区土壤中PBDEs分布及其来源分析
    3.1 引言
    3.2 样品信息
    3.3 上海马路土壤中PBDEs浓度水平及其分布模式
    3.4 马路边土壤中PBDEs浓度变化趋势
    3.5 上海市PBDEs点源
        3.5.1 居民住宅区
        3.5.2 工业园区
        3.5.3 焚烧厂和装饰材料市场
    3.6 上海市土壤中PBDE地理空间分布
    3.7 上海市各区县土壤中PBDEs储量估算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污泥中PBDEs污染现状研究
    4.1 引言
    4.2 样品信息
    4.3 上海市污泥中PBDEs含量水平
    4.4 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5 上海污泥中PBDEs时间趋势及其环境效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电子废弃物回收拆解处置场地环境介质中PBDEs研究
    5.1 引言
    5.2 样品信息
    5.3 回收拆解处置车间地面灰尘和周边土壤中PBDEs浓度水平与分布
    5.4 二手电子经营店与废旧家电回收点中PBDEs浓度水平与分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上海垃圾填埋场中PBDEs分布规律研究
    6.1 引言
    6.2 样品信息
    6.3 填埋单元表层土壤和植物树叶中PBDEs浓度水平与分布
    6.4 老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PBDEs浓度水平与分布
    6.5 老港垃圾填埋场1989-2002年矿化垃圾中PBDEs浓度水平与分布
    6.6 老港垃圾填埋场PBDEs的时间趋势
    6.7 上海老港垃圾填埋场PBDEs储量估算和主要问题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鸟类作为指示生物监测亚太地区环境中PBDEs的研究
    7.1 前言
    7.2 样品信息
    7.3 鸻鹬和鸭类迁徙鸟作为指示生物监测亚太地区PBDEs污染状况
    7.4 麻雀作为指示生物监测崇明地区PBDEs污染状况
    7.5 崇明鸟类中PBDEs组成特征及来源分析
    7.6 鸟类PBDEs分布特点
        7.6.1 食性差异
        7.6.2 迁徙行为
    7.7 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径上迁徙鸟对POPs的定向传输作用
    7.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上海地区留鸟麻雀中PBDEs浓度水平、组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8.1 引言
    8.2 样品信息
    8.3 上海麻雀肌肉中PBDEs浓度水平与空间分布
    8.4 上海麻雀中PBDEs同系物的分布模式
    8.5 上海市麻雀中PBDEs污染水平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6)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来由
    1.2. 研究目标、方法及手段
        1.2.1. 研究目标和基本思路
        1.2.2. 研究方法和手段
    1.3. 结构安排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人口增长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3. 人口年龄结构(包括家庭户规模)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4. 人口就业结构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5. 人口城市化过程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6. 人口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7. 人口空间分布对碳排放量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
    2.8. 本章结论
第3章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统计描述
    3.1. 引言
    3.2. 城市人口集聚度概念的说明
    3.3. 全国地级市城市人口集聚度的统计结果
        3.3.1 抽样方法的一点说明
        3.3.2 区域研究单位的空间分布特征
        3.3.3 样本城市的选择
        3.3.4 典型样本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现状概况
        3.3.5 样本城市人口集聚度的计算
        3.3.6 样本城市城市人口集聚度的统计计算结果
    3.4.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的数据来源介绍
    3.5. 本章结论
第4章 中国城市民用碳排放量核算
    4.1. 研究问题的来由
    4.2.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分类
    4.3.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技术方法
        4.3.1 碳排放核算的基本原则
        4.3.2 碳排放核算的国际经验借鉴
        4.3.3 碳排放核算的技术路线
    4.4.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结果
        4.4.1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空间描述
        4.4.2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流程
        4.4.3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的核算结果
    4.5. 城市民用碳排放量核算的数据来源
    4.6. 本章结论
第5章 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5.1. 对若干重要问题的阐释
        5.1.1. 相关理论基础
        5.1.2. 相关概念说明
        5.1.2.1 工具变量的说明
        5.1.2.2 回归方法的说明
    5.2. 对本研究理论问题的进一步说明
    5.3. 模型设定
    5.4. 数据来源、变量说明以及描述性统计
        5.4.1 数据来源
        5.4.2 变量说明
        5.4.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5. 计量方法以及实证研究的发现
        5.5.1 计量方法说明
        5.5.2 实证研究发现的结果
        5.5.3 我们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理论解释
    5.6. 本章结论
第6章 2050年情景模拟与动态非参数蒙特卡罗仿真
    6.1. 2050年情景模拟
        6.1.1 情景分析模型的选择
        6.1.2 情景模拟所设定的步骤
        6.1.3 情景模拟的设置与定义
        6.1.4 情景模拟结果分析与评价
    6.2. 动态非参数蒙特卡罗仿真
        6.2.1 蒙特卡罗仿真所应该遵循的步骤
        6.2.2 蒙特卡罗仿真的原始数据和实证方案
        6.2.3 基本结论和讨论
    6.3. 本章结论
第7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政策建议
    7.2. 研究展望
单位符号和缩略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重要人名、专业术语双语对照索引
后记
金瑞庭在学院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7)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国际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
        1.1.2 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形势
        1.1.3 可再生能源发展利用现状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2章 可再生能源政策研究有关方法分析
    2.1 国内外可再生能源的政策及发展目标
    2.2 可再生能源系统研究方法的发展
        2.2.1 模型研究的方法
        2.2.2 数据外推系统模型
        2.2.3 集成结构模型
        2.2.4 混合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LEAP-Beijing 模型研究思路及构建
    3.1 模型建立的主要思路
        3.1.1 LEAP 模型开发框架
        3.1.2 MESSAGE 模型
    3.2 LEAP-Beijing 模型的构建
        3.2.1 模型的目标函数
        3.2.2 模型的技术变化动态约束
        3.2.3 模型的敏感性分析
    3.3 LEAP-Beijing 模型的实现
        3.3.1 主要开发工具介绍
        3.3.2 模型的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京市可再生能源技术进步分析
    4.1 北京市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分析
        4.1.1 太阳能利用技术
        4.1.2 风力发电技术
        4.1.3 生物质能
        4.1.4 地热能
    4.2 北京市新能源数据库
        4.2.1 数据库的结构及实现
        4.2.2 数据库中的可再生能源工程典型案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情景的制定和分析
    5.1 模型的情景分析方法
    5.2 北京市基本情况分析
        5.2.1 经济增长
        5.2.2 产业结构
        5.2.3 人口状况
        5.2.4 交通发展
        5.2.5 能源供需现状
    5.3 北京市新能源利用及产业现状
        5.3.1 资源情况
        5.3.2 新能源利用情况
        5.3.3 产业发展
    5.4 主要情景的设置
        5.4.1 积极发展的政策(A)情景
        5.4.2 强力推动的政策(B)情景
        5.4.3 参考(C)情景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模型的计算与结论
    6.1 LEAP–Beijing 模型的数据计算结构
    6.2 模型关键参数设置
        6.2.1 经济发展方面
        6.2.2 人口方面
        6.2.3 居民部门
        6.2.4 工业部门
        6.2.5 交通运输领域
        6.2.6 商业部门
    6.3 模型计算结果及分析
        6.3.1 不同情景下的模型结果
        6.3.2 不同情景政策的边际成本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等
致谢

(8)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
        1.1.2 能源的外部性理论
        1.1.3 我国建筑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对象、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建筑节能研究现状
    2.1 建筑能耗调查与统计研究
        2.1.1 国外建筑能耗调查与统计研究
        2.1.2 我国建筑能耗调查与统计研究
    2.2 建筑能耗模拟与建筑能源需求预测的研究现状
        2.2.1 对单体建筑或建筑群的能耗模拟与分析
        2.2.2 对地区整体建筑能耗进行预测与分析
    2.3 建筑节能政策与机制的研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4 建筑节能研究现状总结
第3章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3.1 民用建筑可持续发展满足复杂系统的特征
        3.1.1 复杂系统特征
        3.1.2 系统动力学方法适用于一般复杂系统评价
        3.1.3 系统动力学方法应用
        3.1.4 系统动力学方法可用于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的分析
    3.2 系统动力学方法的原理
        3.2.1 系统动力学概述
        3.2.2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与仿真过程
    3.3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的系统架构
    3.4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的系统动力学因果分析
        3.4.1 人口子系统
        3.4.2 建筑子系统
        3.4.3 能源需求子系统
        3.4.4 技术子系统
        3.4.5 政策子系统
        3.4.6 环境子系统
    3.5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系统动力学分析框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系统动力学模型
    4.1 人口子系统
        4.1.1 人口容量与老龄化问题
        4.1.2 人口子系统SD模型构筑
    4.2 建筑子系统
        4.2.1 上海城市化建设进程
        4.2.2 建筑子系统SD模型构筑
    4.3 政策子系统
        4.3.1 经济激励政策设计
        4.3.2 经济激励政策SD模型
    4.4 住宅建筑能源需求子系统与技术子系统
        4.4.1 房间空调器的现状
        4.4.2 住宅建筑能源需求与技术子系统SD模型构筑
    4.5 公共建筑能源需求子系统与技术子系统
        4.5.1 空调冷源机组生产情况
        4.5.2 空调冷热源机组应用现状
        4.5.3 空调系统能耗比例
        4.5.4 清洁能源驱动空调系统能源需求分析
        4.5.5 公共建筑能源需求与技术子系统SD模型构筑
    4.6 环境子系统
        4.6.1 上海环境现状
        4.6.2 环境子系统SD模型构筑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情景设计
    5.1 情景分析概述
        5.1.1 情景分析方法理论概述
        5.1.2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情景分析过程
    5.2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情景设计
    5.3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主要因素情景设计
        5.3.1 社会经济增长
        5.3.2 人口情景设计
        5.3.3 城市化进程情景设计
        5.3.4 能源资源情景设计
        5.3.5 政策因素情景设计
        5.3.6 住宅能源需求情景设计
        5.3.7 公共建筑能耗需求情景设计
        5.3.8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情景设计汇总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计算结果实证分析
    6.1 建筑发展计算结果分析
    6.2 住宅建筑能耗计算结果分析
        6.2.1 住宅空调器发展情况分析
        6.2.2 住宅空调器能耗发展情况分析
    6.3 公共建筑能耗计算结果分析
        6.3.1 原设5个情景的对比分析
        6.3.2 新增情景C3与原设情景的对比分析
    6.4 民用建筑能源需求计算结果分析
        6.4.1 民用建筑高峰电力需求计算结果分析
        6.4.2 民用建筑能耗计算结果分析
    6.5 环境负荷计算结果分析
    6.6 几种情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6.6.1 可持续发展的几个模式
        6.6.2 几种情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建筑节能目标管理体系研究
    7.1 建筑节能政策概述
        7.1.1 发达国家建筑节能与激励政策概述
        7.1.2 我国建筑节能政策概述
    7.2 建筑节能目标管理体系的建立
        7.2.1 目标管理理论
        7.2.2 我国建筑节能目标管理体系
        7.2.3 节能目标管理系统解释
        7.2.4 建筑节能监管与激励系统解释
        7.2.5 建筑节能服务系统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与主要贡献
    8.2 下一步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对象
        1.1.1 基本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废旧电器产生量预测与空间分布分析
    2.1 废旧电器产生的影响因素
        2.1.1 物理因素
        2.1.2 技术因素
        2.1.3 消费心理因素
    2.2 废旧电器的产生渠道
        2.2.1 废旧电器的“四元“分布
        2.2.2 废旧电器“四元“分布特征
    2.3 废旧电器产生量预测
        2.3.1 废旧电器产生量预测方法、思路和原则
        2.3.2 基于时间序列的EEE拟合
        2.3.3 EEE时间序列分布特征
    2.4 废旧电器产生量的空间分布
        2.4.1 城市功能空间演化与废旧电器分布
        2.4.2 城市不同空间层次EEE数量分布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废旧电器再生利用厂规划
    3.1 废旧电器再生利用厂产品分析
        3.1.1 再生机生产与销售
        3.1.2 再生原材料资源市场
        3.1.3 零部件再利用
    3.2 废旧电器再生利用厂空间定位
        3.2.1 再生利用厂定位原则
        3.2.2 影响再生利用厂定位因素
        3.2.3 再生利用厂空间定位模型
    3.3 基于随机CVP再生利用厂适度规模分析
    3.4 再生利用厂空间布局
        3.4.1 再生利用技术工艺流程设计
        3.4.2 再生利用厂功能区结构组成
        3.4.3 再生利用厂空间设施布局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网络优化
    4.1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网络构建
        4.1.1 网络构建决策分析模型
        4.1.2 网络市场主体与业务流程
    4.2 废旧电器物流网络节点定位策略
        4.2.1 网络节点选址决策及影响因素
        4.2.2 网络节点选址方法
        4.2.3 基于确定型的网络回收中心定位模型
        4.2.4 基于随机型网络回收中心定位分析
    4.3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物流网络模式
        4.3.1 基于供应链的回收再生利用网络模式
        4.3.2 基于第三方的回收再生利用网络模式
        4.3.3 基于供应链&第三方的混合网络模式
    4.4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网络优化模型
        4.4.1 基于供应链模式的网络规划模型
        4.4.2 基于社会第三方模式的规划模型
    4.5 废旧电器再生产品营销网络模式
        4.5.1 废旧电器再生产品营销战略
        4.5.2 废旧电器再生产品营销网络分析
        4.5.3 废旧电器再生产品营销网络模式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系统构建
    5.1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系统
        5.1.1 回收再生利用系统结构与功能
        5.1.2 回收再生利用系统特征及动力要素
    5.2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系统构建激励策略与博弈分析
        5.2.1 回收再生利用系统构建政策激励
        5.2.2 回收再生利用系统构建激励模型
        5.2.3 回收再生利用系统构建博弈模型
    5.3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系统构建
        5.3.1 发达国家回收再生利用系统特点
        5.3.2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系统构建原则
        5.3.3 我国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系统设计和监管
        5.3.4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系统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天津市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研究
    6.1 天津市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状况
    6.2 天津市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状况
        6.2.1 再生利用试点工程
        6.2.2 市区回收体系建设及回收网点布局
        6.2.3 再生利用信息网络与政策法规
    6.3 天津市废旧电器产生量预测
        6.3.1 天津市五种主要家电时序分布特征
        6.3.2 天津市五种家电时间序列拟合模型
        6.3.3 天津市五种主要家电预测结果与分析
        6.3.4 基于固定和动态周期的废旧电器产生量推算预测模型
        6.3.5 天津市五种主要废旧电器产生量预测
    6.4 天津市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网络规划及再生规模分析
        6.4.1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总体网络规划
        6.4.2 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网络布局规划
        6.4.3 废旧电器再生处理厂生产规模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附表一天津市城市居民五种主要家电在不同空间层次及时间序列的分布情况
附表二天津市城镇居民主要家电每百户年末拥有量统计表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我国城镇住宅空调生命周期能耗与资源消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1.1 我国城镇住宅空调概况
        1.1.2 我国城镇住宅空调的主要问题
        1.1.3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我国城镇住宅空调运行能耗调查研究状况
        1.2.2 住宅空调行为节能测试研究状况
        1.2.3 住宅空调运行能耗算法研究状况
        1.2.4 住宅空调资源消耗研究状况
        1.2.5 住宅空调方案生命周期能耗研究状况
        1.2.6 关于我国城镇住宅空调发展方向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工作概况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工作的特点和基本流程
        1.3.3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城镇住宅空调运行能耗调查分析
    2.1 住宅空调运行能耗调查方法分析
        2.1.1 调查样本的选取
        2.1.2 调查方法和参数
        2.1.3 调查数据处理方法分析
        2.1.4 新的空调运行能耗调查数据处理方法
    2.2 住宅空调运行能耗调查分析
        2.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2 空调器设置情况调查分析
        2.2.3 空调运行能耗调查方法
        2.2.4 空调运行能耗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2.2.5 不同空调方式的运行能耗比较
        2.2.6 集中空调运行能耗组成分析
        2.2.7 户式空调方式的空调运行能耗分析
    2.3 气象参数对住宅空调运行能耗的影响分析
        2.3.1 住户逐周耗电量变化分析
        2.3.2 气象参数对住宅夏季耗电量的影响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住宅空调行为节能测试分析
    3.1 居民空调行为方式与主要影响因素
    3.2 测试对象和方法
    3.3 室内初始热环境对空调运行能耗的影响测试分析
    3.4 室内空调温度对空调能耗的影响测试
    3.5 空调运行时间对空调能耗的影响测试
    3.6 内门开启对空调能耗的影响测试
    3.7 外窗开缝对空调能耗的影响测试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宅空调运行能耗计算研究
    4.1 房间空调器综合运行能效比研究
        4.1.1 空调器季节能效比算法分析
        4.1.2 空调器综合运行能效比的定义
        4.1.3 定频空调器综合运行能效比的算法
        4.1.4 空调器的变工况特性计算
        4.1.5 空调器的启停损失计算
        4.1.6 空调室外机环境温度的确定
        4.1.7 空调器的性能衰减修正
        4.1.8 空调器综合运行能效比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住宅夏季空调运行能耗简化算法研究
        4.2.1 模拟计算条件
        4.2.2 空调运行能耗模拟计算结果
        4.2.3 住宅空调运行能耗简化计算方法
        4.2.4 新算法的验证分析
        4.2.5 新算法的适用性分析
    4.3 我国城镇住宅夏季空调运行能耗状况分析
        4.3.1 主要计算条件
        4.3.2 计算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主要空调设备资源消耗和生产能耗研究
    5.1 我国材料资源消耗状况概述
    5.2 空调设备常用材料生命周期能耗计算分析
        5.2.1 常用金属材料生命周期能耗计算分析
        5.2.2 常用塑料材料生命周期能耗计算分析
    5.3 我国房间空调器材料资源消耗状况分析
        5.3.1 我国空调器材料组成调查分析
        5.3.2 我国空调器材料资源消耗状况分析
    5.4 空调冷水机组材料消耗和生产能耗计算分析
        5.4.1 研究方法和对象
        5.4.2 空调冷水机组材料组成分析
        5.4.3 冷水机组生产能耗分析
    5.5 风机盘管材料消耗和生产能耗计算分析
        5.5.1 风机盘管材料组成分析
        5.5.2 风机盘管生产能耗计算分析
    5.6 水泵材料消耗和生产能耗计算分析
        5.6.1 水泵电机材料组成分析
        5.6.2 水泵材料组成分析
        5.6.3 水泵生产能耗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住宅空调器生命周期能耗和费用分析
    6.1 城镇住宅空调器生命周期能耗分析
        6.1.1 空调器生命周期能耗组成分析
        6.1.2 空调器生产能耗
        6.1.3 我国城镇住宅空调器运行能耗计算
        6.1.4 居民空调运行模式对空调器生命周期能耗的影响分析
        6.1.5 关于我国房间空调器能效标准的建议
    6.2 城镇住宅空调器生命周期费用分析
        6.2.1 动态因素分析
        6.2.2 空调器的价格调查结果
        6.2.3 空调器寿命周期费用计算结果与分析
        6.2.4 住户空调运行模式对空调器寿命周期费用的影响分析
        6.2.5 促进节能空调器推广应用的一些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住宅空调方案生命周期能耗与资源消耗综合评价
    7.1 研究对象
        7.1.1 住宅空调方案
        7.1.2 计算建筑
    7.2 研究方法
        7.2.1 空调方案设计
        7.2.2 空调系统材料消耗分析
        7.2.3 生产能耗计算
    7.3 住宅空调方案设计
        7.3.1 分体空调方案设计
        7.3.2 户式空调方案设计
        7.3.3 集中空调方案设计
    7.4 空调设计方案材料消耗和生产能耗计算分析
        7.4.1 主要计算结果
        7.4.2 空调设计方案的材料消耗状况分析
        7.4.3 空调设计方案的生产能耗状况分析
    7.5 住宅空调方案生命周期能耗比较分析
        7.5.1 夏季空调运行能耗
        7.5.2 空调方案生命周期能耗计算
    7.6 住宅空调方案综合比较分析
    7.7 对我国城镇住宅空调发展趋势的思考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上海市区居民“九五”期间电冰箱、空调器拥有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CA方法的城市民用建筑节能减排效益研究 ——以深圳市为例[D]. 黄园园. 深圳大学, 2020(10)
  • [2]物资公司生活垃圾预处理项目投资决策分析 ——以B市HD区物资回收公司为例[D]. 魏爱华. 河北工程大学, 2018(02)
  • [3]中国城市生活碳排放的人口效应研究:2000-2010[D]. 姜惠敏. 复旦大学, 2014(01)
  • [4]中国城镇住宅建筑能耗及与发达国家的对比研究[D]. 胡姗. 清华大学, 2013(07)
  • [5]上海地区环境中多溴联苯醚分布规律及其来源研究[D]. 黄凯.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8)
  • [6]中国城市人口空间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影响的研究[D]. 金瑞庭. 复旦大学, 2013(02)
  • [7]北京市可再生能源综合规划模型与政策研究[D]. 高新宇. 北京工业大学, 2011(09)
  • [8]民用建筑能源需求与环境负荷研究[D]. 白玮. 同济大学, 2008(10)
  • [9]废旧电器回收再生利用规划研究[D]. 周雷. 天津大学, 2007(08)
  • [10]我国城镇住宅空调生命周期能耗与资源消耗研究[D]. 李兆坚. 清华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九五”期间上海市居民拥有的冰箱和空调数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