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角下文学叙事的模糊性

符号学视角下文学叙事的模糊性

一、从符号学看文学叙述的模糊性(论文文献综述)

胡晓鹤[1](2021)在《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文中指出伴随着科技的发展与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效和精炼的信息越来越被需要。文本语言作为信息传达的最古老且最普遍使用的方式在时代和科技的推动下已经不能适应受众对信息获取方式和阅读习惯的转变,图片作为视觉信息传播的载体有着文字所没有的直观与易读易懂性,更能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各种需求。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报纸开始大量引入图片展开新闻报道,关于报纸新闻图片的研究景象日趋繁荣,研究文献遍地开花。符号学作为一种研究“符号”与“意义”的综合“科学”,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论。在这样的背景下,符号学与新闻传播学的融合也被提上日程。新闻学中所强调的信息的承载和表达与符号学理论中意义的携带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实现契合,这无疑有助于我们从符号学的角度去探讨一种新的新闻学研究路径。本文将图片视作一种符号,并结合符号学相关理论知识主要研究其如何进行意义的产生和表达过程,文章第一二章节重在探讨作为符号的新闻图片得以成立的形式条件,即围绕“图片”这一基本范畴,厘清新闻图片的概念内涵,同时与其他易混词几组词语概念进行对比和区分,分析报纸新闻图片得以生成的构成要素、以及传者角度怎样进行选择和组合问题。接下来的章节中,将利用符号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系统探究报纸新闻图片在信息传输过程中的表意机制,包括图片在皮尔斯三分模式下如何进行符号化过程,以及表意的各种修辞手法,研究从图片产生到解读过程中受众解读的内在发展动态和外在表现形式。最后对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过程中出现的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

王嘉欣[2](2021)在《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自2013年开始出现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凭借春晚舞台权威性强、受众面广的特点,并结合春节的节日氛围,在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家国情怀、展示中国名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2013年至2020年的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以电影符号学和广告符号学为理论依据,运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中常见的符号及文化内涵,运用电影符号学分析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语言符号和人物身份如何参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的表意过程,并运用广告符号学分析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的创意表现如何更好的发挥广告的说服作用,总结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议和看法。在视觉符号中,节日符号象征着民俗文化,不仅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也渲染了春节热闹的节日氛围;地域符号则彰显地方特色,引起观众共鸣;科技符号反映时代特征,记录生活变化;色彩符号展示中国特色文化内涵。在听觉符号中,音乐配合广告主题,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声响诉诸解释项参与构建表意,人声传递直接信息,揭示情绪变化。在语言符号中,话语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文字升华广告主题。在身份构建中,个体身份实现了家国同构的文化认同,集体身份召唤集体记忆构建家国情怀,他者身份则通过划分自我与他者的区别,强化内部统一性,实现跨文化交流与认同。在创意表现中,央视春晚公益广告通过鲜明的叙事特点、真实的情感诉求和多元的表现手法引起观众的注意,并通过显性伴随文本和生成伴随文本帮助观众理解影片中构建的意义。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在特色文化展示、广告情感传递、年份特征标记、观众参与度四方面存在不足,并提出细化特色文化、丰富多元情感元素、突出年份特征、引导观众互动的建议。通过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本分析,笔者希望未来央视春晚公益广告能创作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以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的宣传作用,弘扬主旋律,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张明池[3](2020)在《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文中提出新民谣是近年来大受欢迎的音乐形式。其娓娓诉说的心事,细腻真切的情感表达引发了众多听者的共鸣,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新民谣的迅速传播与音乐曲调编制、歌手动情演绎密切相关,歌词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也功不可没。本文以新民谣歌词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超常搭配、辞格等方面对新民谣歌词的语言特色展开分析。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选题的缘由、选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交代了语料的来源。第一章为本文的立论章,梳理了新民谣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新民谣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归纳出新民谣歌词兼具文学性、音乐性的特征,从主题、创作方式、语言格式三个角度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类型。第二章为语音修辞,从押韵、衬词、节奏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特征,具体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韵辙、押韵类型、衬词分布、节奏形成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为词语修辞,从词语的分布、用词的特点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特点,描述了新民谣歌词日常性、口语性、典雅性、形象性和表情性的用词特征。第四章为超常搭配,从语义、语法、语码选择分析了新民谣歌词中的超常搭配现象,讨论了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第五章为辞格章,对新民谣歌词中使用的辞格做了细致的分析,描述了辞格的结构特征,分析了这些辞格在歌词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构建上的作用。第六章为语言风格,对新民谣歌词的主要语言风格进行了分类描述,讨论了这些风格的形成原因。第七章为语言规范章,分析了新民谣歌词存在的词汇、语法方面的不规范现象,分析了不规范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是结语,对全文的观点做了归纳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待改进之处。

徐洪涛[4](2020)在《广告中“象”的叙事表达研究 ——以中国白酒行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言象意”理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由来已久,并且和人们的实际生活的叙事表达息息相关。从最初周易中的卦爻之象到后来的圣人立象已尽意;再到唐朝之后,佛学中“境”的学说的加入,“言象意”理论已经演变出了“景”和“境”等更多深层次的内涵。同时对于“言象意”中象的研究,也可以借鉴一些西方的符号学的研究。而广告作品作为一个可以用文本结构考量的范畴,在广告作品的创作中也蕴含了象的运用和组合。本文从中国文论中的传统言象意观出发,结合西方符号学、语言学等相关理论和观点对于广告中“象”的概念和在广告叙事中“象”的使用进行了相关研究,提出了广告中常用的“言象”、“物像”、“意象”三个象的概念。并且以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有着自身独特文化内涵的中国白酒行业为例,对于象在广告叙事中的基础表意、象征、隐喻、关联等四个功能进行了概括。同时对于广告在诉诸理性、诉诸感性、诉诸意识形态等三个不同叙事情境中“象”的使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于新技术发展下带来的时代的变化提出了智媒时代下广告中象的选择时间自由化、空间扩大化、选择多样化和个人情感化的四个特点。

韦虹[5](2020)在《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威廉·戈尔丁(1911-1993)是迄今为止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14位英国作家之一。评论界曾经为其作品是寓言还是神话而产生诸多分歧,这使戈尔丁本人多次做出表态,宣称自己创作的是神话,而不是寓言。从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理论视角看,戈尔丁13部小说的叙事确实存在诸多有关洪水神话、堕落神话和巴别塔神话的神话素。这些神话素的反复出现使13个小说文本形成了一套喻意复杂的话语体系,它们虽然在人物塑造、事件架构和情节设置等非功能性构成因素方面产生了彼此千差万别的变化,但其言语本质和最终所指却始终与经典神话保持一致。这13部小说虚构人类在远古、两希文明时期和中世纪、近现代、当代甚至未来的各种足迹,既以人物贪得无厌的占有和肆无忌惮的堕落等为聚焦对象,表现人类社会各时期存在的普遍现象,又在反映现实生活境况的同时,借助精心设计的人物故事和巧妙配置的叙事话语,表达作者对当代社会技术进步及发达文明状态下人际关系的极大忧虑和犀利批判。鉴于国内外学术界尚未对戈尔丁小说神话叙事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遂试图以经典洪水神话、堕落神话和巴别塔神话为参照点,分析架构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体系,挖掘其中艺术价值和社会批判的意义之所在。第一章考察戈尔丁小说中的“当代洪水神话叙事”。经典洪水神话是早期人类结合自然界的洪涝灾害和现实生活而展开丰富想象的结果,它既表达人类对自然界及宇宙现象的迷信无知和敬畏,又暗示附加在自然洪水灾变中的人为因果报应逻辑,强调道德教化和心灵洗礼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因素。戈尔丁早期创作的《蝇王》、《继承者》和《品彻·马丁》堪称当代心灵指引和道德教化的教科书。它们当中的洪水神话素和事件描写频频指向不同时期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精神路标,将由玩闹嬉戏的儿童、高尚的野蛮人和诡异幽灵所演绎的人物故事转化为经典洪水神话的当代变体。这三部小说与经典神话中的主人公挪亚及其家人依靠神助创造死里逃生奇迹的不同之处在于,异类同质的水使经历海水、河水和湖水洗礼的人物及其故事为读者创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一再促使人们反思人类文明进程和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恶果。第二章讨论“当代堕落神话叙事”,指出经典堕落神话的核心要素并非在于食物禁忌,而是聚焦早期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认识自我和宇宙万物的思想巨变,并为文明日渐发达的人类提供时刻注意辨别善恶,努力修正自身前进方向的启示。通过对经典堕落神话进行当代改写,戈尔丁的《自由堕落》、《金字塔》、《黑暗昭昭》和由《航程祭典》、《邻近的卧舱》及《船舱下的火》组成的“航海三部曲”均成为再现经典神话的当代文学范例。这六部小说以叙述诸多人物的道德堕落甚至邪恶人性为出发点,突出地表现了危害巨大的当代堕落具有普遍存在性、荒诞性、隐蔽性和狂欢化,以及可救赎性及不可救赎性等特征。第三章解读戈尔丁小说的“当代巴别塔神话叙事”,阐明经典巴别塔神话实质上是早期人类社会及其冷酷无情的权力体系之缩影,不仅浓缩社会成员之间复杂的物质生产和人际交往关系,而且反映其精神生活状况。《塔尖》、《纸人》、《蝎神》和《巧语》四部小说围绕宗教、学术和神权政治三个文学生成场域,对经典巴别塔神话进行了当代激活与重构。这四部小说通过叙述圣母大教堂的教长、蝎神王国的头人、罗马帝国将军和古希腊祭司等人物故事,既影射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普遍存在的权力斗争及利益争夺,又批判了不注重团结协作和不顾他人死活的各种建“塔”领导者之狂妄自大,最终生动地图解人类的僭越欲望,揭示极端自我中心主义危害极大的傲慢和贪欲。在深受二战影响的戈尔丁笔下,《蝇王》等13部小说以经典神话为原型对照点,构筑了一个个关乎当代社会文明走向、时代精神与人文信仰的新神话,反暴力杀戮、反虚伪堕落和反贪得无厌等则是其中频繁出现的主题要素。这些新神话以远古、两希文明时期和中世纪前后、当下甚至未来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为摹仿和再现对象,以具有典型时代错误特征的人物及其言行为标记与载体,不断聚焦人们密切关注的战争、暴力、权力、地位和财富等热门话题,并同时对暴力杀戮、贪得无厌的占有和个人中心主义等丑恶社会现象进行揭露,其中涉及军事、政治、宗教、历史、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叙事话语隐含多重喻意,它们既以日常生活和平凡琐事讲述复杂抽象的政治话语,为文本建构净化人类心灵及改良社会的主题目标发挥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又在表达对为数众多的当代人缺乏高尚生活目标和崇高精神引领疑问及忧虑的同时,颠覆性地批判骚动不安的大众与社会现实中律法制约机制的随意性和游戏化,使有关经典洪水神话、堕落神话和巴别塔神话的当代文学创作最终转化为震撼人心的媒介,帮助读者对人类社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境况做出全面深入的反思,甚至提出了供人们参考借鉴的应对措施。

陆子娇[6](2020)在《表情包的图像功能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表情包在人们的网络交往实践和传播过程中被不断创新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深受网民喜爱的同时也成为学界关注的课题。目前,关于表情包或者是表情符号的研究涉及面有一定广度,研究趋势也较为清晰,但是总体而言研究角度相对单一,并且关注点多在粗俗、恶搞的表情包题材上,而那些有着积极意义的表情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我们不可否认现阶段网络表情包确实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同时也不能忽视表情包作为一种视觉符号的种种功能和积极意义。因此本文以视觉符号学理论为研究基础,以罗兰·巴特的图像分层理论为研究框架,将表情包分为信息层和象征层,运用参与式观察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围绕“表情包的本质是什么?”、“表情包作为一种图像形式,具有怎样的功能?”、“目前表情包功能具有什么局限性?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这几个问题进行探讨研究。本文认为表情包的本质是一种视觉符号,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是可感知的一种信息。从不同的表达层面来看,表情包的功能可以由浅入深地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浅层次的表层信息功能,另一个是深层次的内涵间接功能。具体而言,表情包的表层信息功能是对文字起附属性作用、替代语言表达和重塑身份;内涵间接功能有拓宽表达空间、建立情感共同体和记载社会文化的作用。然而目前表情包还处于发展阶段,网民的法律意识薄弱并且缺乏媒介素养,网络空间治理也不够完善,所以表情包还存在情感感知和意义解读不明确、视觉暴力和过度娱乐化等局限。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7](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李会静[8](2020)在《“语—图”互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国文学上独树一帜的文学体裁,古诗词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古诗词提出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就目前教学现状来说,为了响应新课标的要求,吸引初中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很多一线教师会利用图像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古诗词本身具有的审美意蕴。但在使用图像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并未注意到语言和图像背后所蕴含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忽视将语言的抽象意义与图像的直观形象相结合,利用二者功能上的交叉与游弋,填补与增饰古诗词的内容与意义。可见,如何有效的利用语言和图像的功能,如何从学理层面挖掘语言和图像结合的理论依据,培养教师使用“语—图”互文的意识,提高古诗词课堂的教学效果,还需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语言和图像的关系获得人类的更多关注。在我国,赵宪章教授在研究的基础上从学理层面提出“语—图”互文的观点,作为文艺理论中的相关概念,“语—图”互文关注语言和图像二者功能上的交叉与游弋,注重二者互文过程中带来的填补与增饰效果。这一理论方法的应用,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满足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响应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实施的必要性。结合古诗词这一特殊文体,“语—图”互文符合古诗词固有的特点,优化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刻感受古诗词的审美意蕴,为“语—图”互文的实施提供充足的可行性依据。将“语—图”互文应用于初中古诗词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作用。古诗词具有独特的审美特质,语言的跳跃性、意境的幽深性、情感的真挚性交织出复杂的审美艺术空间。在古诗词教学解读阶段应注重利用语言本身的语义性进行抽象的叙事研究,再借用图像进行直观的形象展现,结合语言和图像在符号转换和物象重合方面存在的共性,对古诗词的意象、意境和主题进行创造性地阐释并补充新的文化内涵。“语—图”互文在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策略主要有:强化“语—图”互文意识,注重师生的学识积累;把握诗词内在特质,构建“语—图”互文联点;注重“语—图”互文时机,增添审美意蕴;利用“语—图”互文方式,增添审美意蕴;总结“语—图”互文要求,掌握运用限度。在古诗词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语言能力,发展逻辑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基于对“语—图”互文理论依据与价值的探讨,笔者对“语—图”互文的应用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并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对取得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将“语—图”互文应用于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运用“语—图”互文能够唤醒心理映像,定格瞬间画面,帮助学生在拓宽想象空间的同时进行细节还原,从而提高初中生的思维发展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真正为古诗词教学提供可靠的方法依据。

许童星[9](2020)在《卡尔维诺小说中的空间符码研究》文中提出伊塔洛·卡尔维诺是20世纪着名意大利文学家,他的创作有着轻盈、奇幻的风格,又富含深邃广阔的意蕴。卡尔维诺因寓言小说、实验小说以及感性诗学闻名于世。诗学创作主要以《美国讲稿》为代表,小说则呈现出动态的变化特征,前期以《通向蜘蛛巢的小径》和“祖先三部曲”等传统形式的小说为代表,中后期则通过《命运交织的城堡》《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帕洛马尔》等作品极尽文学的无限可能。以往学者对卡尔维诺小说的研究普遍呈现出一种分期式的视角,侧重于对其中后期作品后现代特征的阐释,从时代背景和作家整体创作的宏观角度方面着力的相对较少。而卡尔维诺在创作的四十余年均努力呼应着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空间转向等潮流,同时又在作品中不断进行着形式和内容方面的探索,最终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昭示出未来文学发展的新动向。无论是在前期还是后期的创作中,卡尔维诺总利用着各式各样的符码来建构自己特有的文学空间。基于此,本论文便从卡尔维诺小说中的空间符码入手,以整体性的思维关照卡尔维诺小说在不同阶段承载的多元文学内涵和价值。全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个部分。绪论部分进行作家作品基本介绍。第一章:结合具体作品对卡氏不同时期小说中的符码进行初步的纵向解码。第二章:通过横向分级解码的方式将第一章的符码进一步解至“空间”这个元符号,同时探究卡尔维诺小说空间符码的建构方式。第三章:探寻卡尔维诺文学空间符码所体现出的深度内涵,即一种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观和以感知现象学和语象叙事走出语言的反本质主义倾向。通过以上三章的分析得出结论,卡尔维诺正是借助这些空间符码赋予了其作品更普遍、深广的意义关怀,自觉地将反本质主义之后的新立场与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体现出后现代主义内部对自身发展的反思。

谭诗民[10](2019)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中存在社会政治、审美和文化研究三种主导型的理论范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思想根基和知识讲述的基本模式。三种范式的独立存在、相互连接或理论转型反映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整体的理论景观,折射出中国文化发展和社会变迁总体的时代风貌。无论是从理论的完备程度,逻辑的严密程度,还是影响的范围广度,以及研究者对理论的热衷态度,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都占有显着的位置,具有突出的优势。因而也是当下文学理论研究回溯和反思的热点话题和关键论域。新时期以来,一大批学者就文学审美问题或文学审美论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业绩,但从范式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作本体研究和系统阐释的成果还相对略显单薄和滞后。本文选取“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分析此一文学理论范式的基本内涵、历史形成、理论类型和实践范例。文章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主要是指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成熟于80年代中后期,于90年代在消费社会建立和大众文化崛起中被文化研究所替代的一种文学理论研究模式和话语模型。它主张从文学审美特性角度切入阐释文学活动,构建文学理论知识系统,突出文学活动与美或审美的深刻关联与内在贯通,将文学理论的知识讲述限定在文学审美特性的具体阐释和理论说明上。审美范式肯定文学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审美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人类精神产品的重要特征和关键因素。文学的审美特性主要体现在文学自身的情感特性、语言特性、形式构造和符号创造等方面。其中,文学的情感性是审美范式的关键性特征。文学的是表现情感的,以情感人是文学艺术的根本属性,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评价就是情感评价,即中国当代文学审美范式是一种主情的文学理论范式。基于文献的梳理和理论的思考,文章具体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章主要阐释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基本内涵。主要对“范式”“文学理论范式”与“文学理论审美范式”概念的梳理和阐释。“范式”是“一个科学集体所共有的全部规定”,是特定集体成员所共同的理论信仰、公认的价值规范和固定的技术路线的总和。它是某一时期内人们普遍认同的某种自明性的“精神景观”类型,是人们进行某种思想和理论活动不自觉的深层预设。它规定了人们活动的深度、宽度和范围,也是特定的话语系统产生的理论模型。“范式”次一级的意义是指“范例”,即科学共同体在研究中所处理的具体谜题及其解答所形成的具体实例。“审美范式”是一定时期内作为艺术整体所呈现出来的共同遵循的普遍审美价值取向的原则。在某种审美范式之下,共同体成员会一再反复地遵循相同的美学价值取向和一再重复使用相同的美学概念,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表达是在某种自明性的预设和前提的控制下完成的。第二章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历史形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兴起是建立在反思文学理论社会政治范式的基础上的。“为文艺正名”重新审视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确定了文学的独立性地位,为审美范式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前提;人道主义讨论使人的主体性得到伸张,文学的情感性得以突出,为审美范式的建立提供了哲学基础;而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在方法上都为审美范式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支持和学科参照。第三章概括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理论类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存在三种主要的理论类型,即意识形态的文学审美观、语言形式论的文学审美观和内在超越论的文学审美观。意识形态论的文学审美观包括文学“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前提下,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理论进程正反两方面经验,根据文学艺术发展实际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主导理论形态。语言形式论的文学观念受西方“语言论”转向大潮下形成的形式主义、“新批评”研究以及结构主义影响,主要关注文学的语言结构、形式特征和符号创造等问题,可分为语言本体的文学审美观、形式本体的文学审美观和符号本体的文学审美观。内在超越论的文学审美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和生命哲学研究成果而提出的一种文学审美观。它主要关注文学在超越现实生活、构建理想王国、实现个人自由和体现终极关怀方面的价值和作用。超越论文学审美观更加注重文学在人的精神层面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是对文学审美观念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客观上也造成了文学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分离,文学审美逐渐走向极端,成为新兴的文化研究对文学审美论反驳和攻击的主要突破口。第四章分析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实践范例。本章认为,童庆炳先生为代表的文学“审美派”所开创的“文学审美特征论”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典型范例。它以其理论的完备性、解释的有效性、操作的实用性和传播的广泛性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审美建构和文学作品的审美阐释提供了具体的分析方法和操作案例。“文学审美特征论”将文学审美放在人类特有的生活活动进程中定位,认为审美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独有方式,文学审美贯穿人类活动始终。审美本质上是文学各个部分相互综合联系整体生成的一种“格式塔质”。在此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文学审美特征论”系统地分析了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审美过程。将文学观念构成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论、语言形式论和内在超越论统一于“文学活动审美特征论”。结语主要反思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理论局限,进而希望在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多元建构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关系探索中,找到一条以审美阐释为核心构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模式的思路。即在坚持审美阐释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既坚持文学理论的思辨性,又发展文学批评的有效性;既坚持文学理论的知识讲授性,又发展文学审美的价值创造性。

二、从符号学看文学叙述的模糊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符号学看文学叙述的模糊性(论文提纲范文)

(1)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选题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选题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研究综述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第三节 相关术语界定
        一、新闻图片
        二、符号
        三、符号化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研究法
        三、对比论证法
第一章 符号学视阈下新闻图片的概念及传播功能
    第一节 新闻图片的界定
        一、新闻图片的概念
        二、符号学理论下的新闻图片
    第二节 新闻图片的传播功能
        一、对新闻信息真实性的加强
        二、对新闻事实的直观再现
        三、对新闻事实细节的补充说明
第二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生成系统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构成要素
        一、主体符号和客体符号
        二、图片的景别符号
        三、图片的光线符号
        四、图片的色彩符号
        五、版面位置符号
        六、版面空间符号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符号的选择与组合
        一、拍摄者的选择与组合
        二、报纸编辑的选择和组合
    第三节 报纸新闻图片与文字的搭配应用
        一、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二、图文符号结合使用效果
第三章 报纸新闻图片的表意机制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化过程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修辞
        一、报纸新闻图片明喻符号修辞
        二、报纸新闻图片隐喻符号修辞
        三、报纸新闻图片转喻符号修辞
        四、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反讽
    第三节 受众对意义的接收与解读
        一、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两个层次
        二、受众对报纸新闻图片意义解读的三种模式
第四章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的再思考
    第一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报纸新闻图片的符号造假问题
        二、泛视觉化现象日益凸显
        三、报纸新闻图片意义传播中的问题
    第二节 报纸新闻图片信息传播中薄弱环节的应对之策
        一、始终坚持以新闻真实性为前提
        二、充分发挥文字符号在报纸中的作用
        三、提高整体视觉素养
结语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基础与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六、研究意义
第一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 央视春晚与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一、央视春晚是一种“新仪式”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是一种“新民俗”
    第二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题建构与插播作用
        一、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主题建构
        二、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插播作用
第二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符号中的文化意涵
    第一节 视觉符号:传递文化价值
        一、节日符号:传承民俗文化,烘托热闹氛围
        二、地域符号:展示风土人情,勾起民众共鸣
        三、科技符号:贴合时代文化,记录生活变化
        四、色彩符号:彰显中国特色文化
    第二节 听觉符号:交代辅助信息
        一、音乐服务于广告主题和人物心理
        二、声响借助相似性表意并诉诸解释项
        三、人声传递信息和揭示变化
    第三节 语言符号:突出广告主旨
        一、话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二、文字升华广告主题
第三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中的身份构建
    第一节 个体身份的表达
        一、个体的多重身份
        二、家国文化的意义建构
    第二节 群体身份的建构
        一、勾勒社会群像,唤醒集体记忆
        二、从小我到大我,构建家国情怀
    第三节 “他者”身份的构建
        一、通过界定“他者”来界定自身
        二、通过构建“他者”来强化自身同一性
        三、通过互为“他者”进行跨文化传播
第四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的文本创意
    第一节 多元方式呈现广告创意
        一、叙事特点鲜明多样
        二、情感诉求深入人心
        三、表现手法引人入胜
    第二节 伴随文本强化创意表现
        一、生成伴随文本辅助观众理解广告主题及创意
        二、显性伴随文本加持意义构建
        三、解释性伴随文本吸引观众注意力
第五章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策略
    第一节 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存在的问题
        一、特色文化展示流于表面,难以深入人心
        二、广告情感单一且压抑,与过年氛围相矛盾
        三、年份特征过于弱化,缺少时代感和独特性
        四、解释性伴随文本较少,广告知名度、讨论度较低
    第二节 对央视春晚公益广告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一、细化特色文化,推出系列央视春晚公益广告
        二、丰富多元情感元素,打造明快广告画风
        三、总结过往,展望未来,突出年份特色
        四、善用解释性伴随文本,引发大众关注与互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新民谣的概念
        (二)新民谣的影响
    二、研究现状
        (一)民谣的研究现状
        (二)歌词的研究现状
        (三)新民谣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四、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五、语料交代
        (一)语料的选择方法
        (二)语料来源及摘录方法
        (三)具体语料交代
第一章 新民谣的起源及歌词的特征
    第一节 新民谣的起源与流行
        一、美国民谣摇滚
        二、台湾民谣运动
        三、大陆摇滚
        四、大陆校园民谣
        五、新民谣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特征
        一、文学性
        二、音乐性
        三、民间性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主题与形式
        一、主题类型
        二、创作形式
        三、格式分类
第二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押韵
        一、韵辙
        二、押韵方式
        三、押韵特点
        四、押韵功能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衬词
        一、衬词的分布
        二、衬词的功能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节奏
        一、主歌、副歌的节奏
        二、重章复沓的节奏
第三章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类型
        一、音节类型
        二、词类构成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汇特点
        一、日常性
        二、口语性
        三、典雅性
        四、形象性
        五、表情性
第四章 新民谣歌词的超常搭配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类型
        一、语义的超常搭配
        二、语法的超常搭配
        三、语码的转换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
        一、语义的朦胧
        二、意境的营造
        三、感官的跳跃
        四、语言的新颖
第五章 新民谣歌词的辞格运用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深层修辞格
        一、比喻
        二、比拟
        三、移就
        四、呼告
        五、拈连
        六、夸张
        七、反语
        八、对比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表层修辞格
        一、排比
        二、对偶
        三、反复
        四、列锦
        五、反问
第六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风格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一、平易质朴
        二、唯美诗意
        三、婉转含蓄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二、内部因素
第七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规范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的失范现象
        一、词汇的失范现象
        二、语法的失范现象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失范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致谢

(4)广告中“象”的叙事表达研究 ——以中国白酒行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象”的研究综述
        1.3.2 国外关于“象”的研究综述
        1.3.3 关于广告之象的研究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1 研究难点
        1.5.2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广告中象的概念阐述
    2.1 广告中象的分类及特征
    2.2 广告中象和符号的关联
    2.3 广告创意和广告中的象
第3章 广告中象的叙事功能分析
    3.1 象的叙事功能
        3.1.1 象的基础表义功能
        3.1.2 象的隐喻与象征功能
        3.1.3 象的关联功能
    3.2 象的叙事功能的认知心理学分析
第4章 不同叙事情境下的广告中象的运用策略
    4.1 诉诸理性的广告中象的运用策略
        4.1.1 证明型广告中的广告中象的运用
        4.1.2 说教型广告中的广告中象的运用
        4.1.3 承诺型广告中的广告中象的运用
    4.2 诉诸感性与广告中象的运用策略
        4.2.1 沟通型广告中的广告中象的运用
        4.2.2 抒情型广告中的广告中象的运用
        4.2.3 享乐型广告中的广告中象的运用
        4.2.4 虚幻型广告中的广告中象的运用
    4.3 诉诸意识形态与与广告中象的运用策略
        4.3.1 圆满型广告中的广告中象的运用
        4.3.2 礼仪型广告中的广告中象的运用
        4.3.3 成功型广告中广告中象的运用
第5章 智媒时代广告之象的嬗变
    5.1 智媒时代下广告传播的嬗变
    5.2 智媒时代下广告之象的变化和发展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语
导论
第一章 当代洪水神话叙事
    第一节 儿童游戏改写的洪水神话
    第二节 高尚“野蛮人”演绎的洪水神话
    第三节 幽灵故事喻示的洪水神话
第二章 当代堕落神话叙事
    第一节 普遍存在却不可见的堕落神话
    第二节 荒诞闹剧和狂欢中的堕落神话
    第三节 聚焦人类救赎的堕落神话
第三章 当代巴别塔神话叙事
    第一节 宗教场域的巴别塔神话
    第二节 学术场域的巴别塔神话
    第三节 神权政治场域的巴别塔神话
结论
引用文献
后记

(6)表情包的图像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 表情包概述
    第一节 表情包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一、表情1.0阶段:颜文字
        二、表情2.0阶段:emoji
        三、表情3.0阶段:表情包
    第二节 从符号学角度对表情包的分类
        一、根据表情包的组成元素分类
        二、根据表情包的内容分类
        三、根据表情符号与对象的关系分类
第二章 表情包的表层信息功能
    第一节 对文字起附属性作用
        一、描绘情绪
        二、补充意义
    第二节 替代语言表达
        一、作为日常用语的表情包
        二、作为流行语言的表情包
    第三节 重塑身份
        一、表情包是人类表情的延伸
        二、表情包是社交面具
第三章 表情包的内涵间接功能
    第一节 拓宽表达空间
        一、表情包是表达观念和思想的语言
        二、修辞建构表情包的意义
    第二节 建立情感共同体
        一、表情包中的“诉诸情感”
        二、表情包社交中的个人情感与公共交往
        三、表情包社交中的共同体与社会情感
    第三节 记载社会文化
        一、表情包蕴含文化价值
        二、表情包是传统文化的创新载体
第四章 表情包功能的局限性
    第一节 情感感知和意义解读的不明确
        一、表情包本身无固定的解读方式
        二、真实情感传递减弱和诚意缺失
    第二节 表情包泛滥带来视觉暴力
        一、情色隐喻
        二、血腥暴力
    第三节 过度娱乐化消解公共议题严肃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1.3.1 思想价值
        1.3.2 审美价值
        1.3.3 娱乐价值
        1.3.4 教育价值
        1.3.5 认同价值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3.1.1 韵文体
        3.1.2 韵散相间体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3.2.1 问答叙事类型
        3.2.2 问答主体类型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4.1 词语程式
        4.1.1 数字程式
        4.1.2 时间程式
        4.1.3 人物名称程式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4.2 句法程式
        4.2.1 排比平行
        4.2.2 递进平行
    4.3 主题程式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4.4 引导性程式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5.1.1 时序
        5.1.2 叙述节奏
        5.1.3 叙述频率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6.2 阈限阶段-考验
        6.2.1 阈限时空
        6.2.2 阈限生活
    6.3 融合阶段-团圆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6.3.2 其他融合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语—图”互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语—图”互文的理论阐释
    一、“语—图”互文的相关概念界定
        (一)语言和图像
        (二)“语—图”互文
    二、“语—图”互文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语—图”互文的重要基础
        (二)符号学:“语—图”互文的理论保障
        (三)叙事学:“语—图”互文的内在逻辑
第二章 “语—图”互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意义
    一、“语—图”互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响应语文新课标的要求需要“语—图”互文
        (二)鉴赏古诗词的固有特点需要“语—图”互文
        (三)优化古诗词的教学方法需要“语—图”互文
    二、“语—图”互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可行性
        (一)内在驱动:满足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
        (二)技术支持:迎合图像时代的到来
        (三)社会需求:提高初中生核心素养
第三章 “语—图”互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文本解读策略
        (一)语言:借助图像资源,发现语言魅力
        (二)意象:利用诗词语言,转向形象世界
        (三)意境:整合诗词信息,填补诗词意境
        (四)主题:语言结合图像,挖掘深层主题
    二、教学运用策略
        (一)强化“语—图”互文意识,注重学识积累
        (二)把握诗词内在特质,构建“语—图”联点
        (三)注重“语—图”互文时机,提高思维能力
        (四)利用“语—图”互文方式,增添审美意蕴
        (五)总结“语—图”互文要求,掌握运用限度
第四章 “语—图”互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一、“语—图”互文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二)教学实施
    二、“语—图”互文在初中古诗词的教学反思
        (一)实践中取得的成效
        (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9)卡尔维诺小说中的空间符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卡尔维诺小说中的符码
    第一节 早期:符码探索的初尝试
    第二节 中期:形式各异的实验符码
    第三节 晚期:物作为符码
第二章 空间作为“元符号”:空间符码的建构
    第一节 从“符码”、“元语言”、“元符号”到“空间符码”
    第二节 空间符码的呈现方式
第三章 空间符码的深度内涵
    第一节 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观
    第二节 走出语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趋势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概况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及论文框架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及创新
        (一)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
        (二)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 “范式”与文学理论范式
        一、“范式”概念及其理论内涵
        二、文学理论范式的内涵与演变
        三、范式创造是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核心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
        一、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基本内涵
        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历史形成
    第一节 为文艺正名:审美范式建立的理论前提
        一、社会政治范式:理论来源、特征与局限
        二、为文艺正名:文艺与政治关系的再审视
    第二节 人道主义理论:审美范式建立的哲学基础
        一、文学是人学:早期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人学思想
        二、《手稿》讨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哲学基础
    第三节 美学大讨论:审美范式建立的学科参照
        一、20世纪中国美学讨论的基本问题和影响
        二、美学讨论与文学审美主体性原则的建立
第三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理论类型
    第一节 意识形态论的文学审美观
        一、文学与意识形态关系的论争
        二、“审美反映论”的文学观
        三、“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文学观
    第二节 语言形式论的文学审美观
        一、形式本体论的文学审美观
        二、语言本体论的文学审美观
        三、符号本体论的文学审美观
    第三节 内在超越论的文学审美观
        一、超越论文学审美观的理论基础
        二、审美超越与自由生存
        三、审美超越与终极关怀
第四章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的实践范例
    第一节 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
        一、审美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
        二、审美和文学的审美本质
        三、审美贯穿文学活动始终
    第二节 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
        一、文学的“格式塔质”和审美本质
        二、内容与形式的相互征服:“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交涉部”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审美阐释
        一、文学审美接受的心理机制
        二、文学审美接受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家园的复归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从符号学看文学叙述的模糊性(论文参考文献)

  • [1]符号学视阈下报纸新闻图片的生成及表达[D]. 胡晓鹤.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央视春晚公益广告文本研究[D]. 王嘉欣. 兰州大学, 2021(12)
  • [3]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D]. 张明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4]广告中“象”的叙事表达研究 ——以中国白酒行业为例[D]. 徐洪涛. 南昌大学, 2020(01)
  • [5]威廉·戈尔丁小说的神话叙事研究[D]. 韦虹. 南京大学, 2020(04)
  • [6]表情包的图像功能研究[D]. 陆子娇.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7]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 [8]“语—图”互文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会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卡尔维诺小说中的空间符码研究[D]. 许童星.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1)
  • [10]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审美范式研究[D]. 谭诗民.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符号学视角下文学叙事的模糊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