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双导师制构建研究生教育特色——河北经贸大学发展研究生教育

推行双导师制构建研究生教育特色——河北经贸大学发展研究生教育

一、推行双导师制 构建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中的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陆俊荣[1](2020)在《基于学生评价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G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研究生指导教师(简称导师)负责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以某种法定程序产生的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培养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与重任,导师指导贯穿了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最关键因素。研究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之一,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研究生作为受教育者,直接受到各种教育要素的影响,包括培养单位、课程内容等,其中,导师角色所具有的法定职能,使其成为影响研究生主体身心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的各项工作有着最真实的体验和评价,导师指导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研究生需求,会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对导师指导的评价。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不断深化改革、研究生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大背景下,着眼研究生发展评价,开展研究生导师指导满意度调查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要求,也是提高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优化导师队伍建设的内在需求,更是提升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业界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调查研究大多基于管理者的视角开展,缺乏对研究生主体的关注,因此,本文基于研究生评价,不仅能从学生视角发现导师指导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以提高学校管理和服务水平,而且是当前教育质量评价的一种补充,丰富评价理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研究依托于导师课题《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创新研究与行动》,根据课题总体设计和要求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对G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SPSS20.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差异性分析,获得当前G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工作的基本现状与研究生满意度等相关信息和结果,探究影响导师指导满意度的因素。结果表明: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满意度总体上比较满意,各维度满意度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导师职业素养、师生关系、导师指导内容、导师指导方式、导师指导效果、导师指导过程。通过差异分析发现,导师指导频率、指导时长、指导规模、师生关系类型以及导师、研究生的部分个人传记特征等对研究生导师指导满意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基于研究生评价的导师满意度是衡量导师工作质量的标志之一,但通过对研究生的访谈发现,研究生满意度作为一种主观评价,受制于研究生主体认识,存在一定局限性。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本文从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三个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导师指导工作质量、提升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满意度的建议: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学习交流;导师增强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学校贯彻质量意识,完善导师管理机制。

程经纬[2](2020)在《基于社会需求下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在教育领域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安排教学任务的规范性文件,是实施人才培养和开展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应当包括专业名称及代码、入学要求、修业年限、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安排、教学进程总体安排、实施保障、毕业要求等内容。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性,直接关系到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促进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科学可持续发展,使其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对于提高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河南省高等教育资源贫瘠、发展较慢,体育硕士研究生的发展培养起步较晚,整体来看层次不高。在调研中发现,体育硕士的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不匹配的现象阻碍了河南省体育高端人才的培养和河南省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笔者选取了河南省四所普通高校的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从不同方向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高校培养方案存在的差异性与优缺点。本文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不同角度分析河南省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中存在的与社会需求及要求不相符的部分,对培养方案提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优化建议。本文研究对象是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校本部)、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大学体育学院的体育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法,在社会需求的视角下对体育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培养学制、课程设置、社会实践、科研论文进行分析比较,得出结论如下:1、河南省四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基本符合国家指导性培养方案,但是没有突出各校特点,与社会需求结合度不够。2、培养目标上没有突出体育硕士应用型特点,出现了与学术型硕士同化的现象。3、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其专业性的特点,部分老师出现“水课”现象。4、培养学制上出现了往三年制靠拢的现象。5、社会实践中实习基地不够多样化,与社会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且出现“一刀切”现象。6、科研论文缺乏深度,选题多是现状调查类。对于本文调研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在培养目标中突出专业型体育硕士的应用型特点,各校在目标的制定中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与本校自身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有本校特色的培养目标。2、在课程设置上也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一切以培养应用型体育硕士为出发点,同时学校管理层加强对任课老师授课内容的督查,严厉查处“水课”。3、根据培养目标与各校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培养学制,尽量避免同化现象。另外在制定培养学制时应考虑社会需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现状。4、对于社会实习实践首先要有针对性,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安排学生去不同的实习单位,因材施教。其次丰富实践形式,允许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性。最后丰富实践基地,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完善双导师制。5、在论文选题上需要突出专业型的特点,完善多样化毕业条件。

王婷婷[3](2020)在《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09年起我国扩大专业硕士招生规模,设立了针对应届本科生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由此开始了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经过十年的探索,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目标与学术性硕士趋同;课程结构体系失衡;教育实习流于形式;评价保障环节缺失等问题导致教育硕士陷入既没有明显的专业学位特色,又缺乏教育学硕士学术性特点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其质量。改革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提高其培养质量应是各培养单位亟需思考的问题。法国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吸取了其悠久的师范教育经验以及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经验,同时其实践性符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一经出现便发展迅猛,在为法国教育事业培养大量优秀教师的同时,形成了一套富有自身特色的培养模式。因此研究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旨在为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提供一定的启示与借鉴。本研究以当前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中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以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与泰勒原理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法对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形成、构成要素、运行过程、实施案例进行全面详细的分析,以期为我国教育硕士的培养提供启示。本研究由导论和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历史角度回顾了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形成。明确了其培养模式的形成,它既具有法国教育呼唤更具专业性的未来教师的现实需求和《重建共和国基础教育规划法》的政策支持,同时也具有教师教育大学院两年制职前培养的实践基础以及终身学习与反思性实践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在从静态角度对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进行阐述中发现:在目标上致力于培养融研究能力与教学能力为一体,且具有共同文化基础的未来教师;课程内容由学科专业、共同基础、实践与研究、通识教育等四大模块课程组成;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研讨教学法与数字化教学等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运用,此外专门化的合作培养机构、政府的有力支持以及丰富资金的投入为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建立了稳定的保障体系。第三部分在从动态角度对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运行进行阐述中发现:在运行准备阶段,他们采取了外松内紧的招生选拔制度,保障了生源的优秀质量,同时组织了多元化的教学团队。在运行过程阶段:他们以“交替作用”为原则组织教学活动,实现课程学习、学术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交替转换;实践教学以观察实习、陪同实习与责任实习的形式层次递进,使其逐步深入教师职业;质量评估以教师专业能力为标准,构建了内外评估相结合的质量评估体系。在运行成效阶段,主要表现为教育专业硕士的学科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得以有效提升。第四部分选择巴黎高等教师教育学院作为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案例进行研究,巴黎高等教师教育学院是法国众多高等教师教育学院中的示范院校,选择其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实践作为个案进行研究具有极强的代表性。研究发现: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强调反思性实践的教育实习、内外评估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第五部分在对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特征总结与分析中发现,其特征表现如下:在培养主体上,建立了突出政府作用的合作培养机构;在培养目标上,侧重研究与实践能力的有机融合;在课程内容上,开设“共同基础”课程,注重教师内部共享文化的构建;在课程组织上,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实践、研究的交替;在教育实习上,安排循序渐进的教育实习,强调反思性实践;在质量评估上,评价标准明晰,建立内外结合的评估体系。此外对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独特性与可借鉴性做了分析。第六部分提出了对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启示:构建突出政府作用的协同培养体;制定融合自身特色且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设置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以反思性实践为主的教育实习;建立凸显专业学位应用特色的多元评估体系。

梅冬琴[4](2019)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与问题研究 ——基于对N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是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一种研究生教育的类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展改革任务中提出“积极发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详细指出“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机制,加快完善专业学位体系,满足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由此可见,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已是一种趋势。高校承担着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任,需要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严加把关。而对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起关键作用的莫过于其直接责任人——导师,导师队伍的情况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本研究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现状与问题为研究对象,对N校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调查。N校自1996年起开始招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导师队伍的结构、业务素质、职责履行及导师队伍的管理这四个方面对N校全日制专硕导师队伍的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导师队伍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导师数量不足;“双重身份”导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导师队伍职责履行不到位;导师队伍的管理有待完善。根据这些问题从学校、管理者及导师的角度分析原因如下:高校对专硕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导师队伍责任意识淡薄;导师队伍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实施机制;各专业审批与发展时间不同。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论文从管理者与导师的角度提出三点对策:一、改善专硕导师队伍结构;二、提高导师队伍的职业素质;三、加强导师队伍管理。

钟远绩[5](2019)在《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厘清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发展历程、规模与结构、明确其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构建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综合评价,实证分析培养质量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提升策略,有利于深化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解,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助于提高培养现状的认知,加强培养质量提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培养单位完善培养方式、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论文从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培养模式、培养质量评价和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等四个方面展开文献分析和评述。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划分为起步与摸索、迅速发展与相对成熟两个时期,明确其教育属性是“立足体育行业,着重专业实践,重视体育技能、凸显研究应用”,将其现阶段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最高学位的体育职业教育。其次,建构了以职业胜任导向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基础质量、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等3项一级指标、9项二级指标、25项三级指标。第三,实证评价结果显示,培养质量整体处于合格水平,其中基础质量良好,过程质量和结果质量处于合格水平。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教学环境与实践设施、实践环节和操作能力、双导师制与导师团队、校企合作与项目参与、就业指导与职业规划等6个因素对培养质量有显着影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脱胎于现阶段我国体育职业标准欠缺的大背景,培养质量内在结构发展不均衡、培养过程质量与培养目标达成度不高、体育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培养结果同质化等是其突出问题,培养领域指向性不强、应用型培养特色模糊、教育投入和评价机制异化等是其主要的原因。应从人才培养理念和策略、课程模块和师资保障建设、体育职业素养培育、强化评价导向功能等方面提升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蔡锐云[6](2018)在《基于TQM理论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9年国家设立全日制专业学位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不断上升,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近几年,大规模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差异化培养不够明显,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趋同化,是培养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专业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深化分类培养促进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的必要性,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国内外“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念的最新成果;介绍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现状;全面梳理分类培养以及校企联合培养存在的问题;了解校内教师的困惑和顾虑;访谈咨询专家对差异化培养的措施建议,用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分类培养以及校企联合培养的期望;调查了解其他高校在分类培养、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论文不同评价标准等成功做法;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对实践要求不足,校企联合培养实践的制度不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基于TQM的理论,提出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综合性改革措施,建立一套符合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过程,如建立专门的质量保障体系,与行(企)业协同创建培养方案,实行专门的学位标准和答辩过程,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从而促进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达到有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更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把理论和研究与实践结合起来,改革培养方案,重视专业实践教学,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改革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体系。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过程中通过实施后的效果验证分类培养深化理论可行性,解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科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趋同问题,形成了特色分明的培养方案,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出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

万淼[7](2018)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对策》文中指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推进,有力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动力转型,深刻影响关涉其中的不同社会群体。从增量式发展到内涵式建设的过程中,需要理性的思考来规避发展中的问题,了解本真面貌,论证发展逻辑,深化改革创新。本研究基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二十七年历程的时代语境和现实状态,在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趋向中,尝试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模型,借助工具效用,在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和社会用人单位三类利益相关群体视域中,调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现状,探索存在的问题并找出问题根源,揭示影响社会认同的因素,提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运作机制和优化策略。追溯专业学位的产生,在以美国为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厘清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高度社会认同背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原因;审视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的探索、起步、发展历程;通过对比分析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经验,深刻反思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社会认同问题:随着“卷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增长,是否从“人”的角度出发,并给与足够的关注,了解他们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切身体验和真实评价。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框架是本研究的主干。为了理论框架更具合理性,采用社会认同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对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中有关社会认同的文献研究,以及三个利益相关群体质性访谈的内容维度抽取,综合分析得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内在逻辑为:认知认同为内生动力、情感认同为推动力量、价值认同为行为指向,三者构成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结构维度。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现状进行实证研究是本论文的重点。分别对三个利益相关群体采用了不同的实证方式。首先是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社会认同量表的编制,在前期理论框架构建的基础上,咨询相关领域专家,选取样本预试,对预测结果进行项目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确定该模型是合理的,即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社会认同是由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三因子组成的多维结构。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正式测量,统计分析该群体社会认同特征,并对特征进行分析;采用量化研究为辅,质性分析为主的混合研究法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开展实证研究,以类属分析和情境分析相结合,得出该群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评价;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社会用人单位群体开展实证研究;综合三个群体的社会认同实证调查结果得出结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知认同较为薄弱,情感认同相对淡漠,价值认同存在偏差,社会认同整体状态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提出提升对策是本论文研究的目标。以系统科学的视角,通过现实分析和质性呈现,指出社会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学校培环境如培养模式、导师队伍、质量保障因素;个体内部如报考动力、攻读动机,学习投入因素共同构成了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内外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系统科学的运行机制:以观念引领为“方向盘”、制度机制为“推进器”、市场机制为“调节仪”、利益机制为“驱动力”,四位一体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提升提供机制保障。进一步回应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实施策略:一是增强认知认同为思想基础,以地位认知、属性认知、文化认知为提升策略;二是培育情感认同为精神纽带,以情感体验和共同体构建为提升策略;三是提升价值认同为根本保障,以提高与经济产业适切度,知识生产模式契合度,人才培养质量满意度,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度为提升策略。在价值认同中强调指出,社会认同的话语,最终将抵达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因此在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外在功能和价值实现的同时,不应忽略教育的本真是唤起每个个体生命对生命价值的应然追寻。

吴刚[8](2017)在《中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前瞻》文中提出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确立和发展,既是中国高等教育史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对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需求的回应。在20年的发展中,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了从无到有、从有到规范、从规范到体系化、从体系化到特色化的发展历程。而教育硕士与教育博士两个学位层次的确立,为培养教育实践领域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了保障,进而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对教育教学与管理人才的不同需求。

隋国成[9](2017)在《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本科师范后高层次应用型师资的培养形式,已逐渐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1996年设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收具有本科学历和三年以上基础教育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和管理人员,运用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其应用实践能力。2009年,教育硕士的招生范围从在职人员扩大到应届本科毕业生,形成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双轨并行的格局。随着招生政策的倾斜力度不断加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鉴于此,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教学、教研等应用能力,日益受到高校、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的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高校(University)与中小学校(School)合作的U-S,以及高校、政府部门(Government)和中小学校三方协调的U-G-S等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然而,基于对10所大学、6所中小学校和2所教师进修学校(院)教师及管理人员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高校、政府部门和中小学校之间缺乏顺畅有效的沟通;各主体间没有建立统一的考核评价方式;高校导师群体偏重理论研究,难以兼顾实践指导;中小学导师群体缺乏系统化的实践指导方法,难以提高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硕士生教学能力相对较弱,教研能力不强等问题。这与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如何提高教育硕士的教学、教研等重要能力的培养水平,是值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提高教育硕士教学和教研能力,2010年以来,国内已有师范类大学联合地方教师进修学校(院)等基础教育研训机构探索实施了“高校-基础教育研训机构-中小学校”(U-T-S)共同培养教育硕士的新型模式。该模式以教师进修学校(院)作为教育硕士的专业实践平台,介入高校和中小学校之间,为教育硕士的应用能力培养引进实践指导水平较高的校外导师、提供专门的教研能力提升场所,综合管理教育硕士的实习实践,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育硕士教学和教研等应用能力。相比于“高校-中小学校”(U-S)和“高校-政府-中小学校”(U-G-S),该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教师进修学校(院)集基础教育教研、培训功能与一身,兼具业务指导、教育行政管理等职能的优势,整合辖区内的教育资源,为教育硕士提供教学实践、教学研究的有效平台。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U-T-S模式也存在一定问题。第一,三方主体对异质资源缺乏重视,且整合力度较低;第二,三方主体间的组织边界不明、利益诉求及沟通存在障碍;第三,三方主体联合培养的合作组织机构不健全、彼此地位不平等、角色认知与分工不合理、评价机制不完善;第四,三方主体内外协调机制缺失与内部管理协调机制缺位。完善U-T-S模式,可有选择性的参考国外经验,并从理论基础和运行机理等角度确立现有模式优化发展的总体思路。美国和日本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立较早的国家,在教育硕士的培养中强调多元主体之间形成“资源共享的共同体合作机制”,“针对培养环节协调共商的过程培养机制”和“相互参与的立体化评价体系”等。这些经验都对我国完善U-T-S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战略合作理论观之,U-T-S联合培养模式以高校、基础教育研训机构与中小学校等三方主体的合作为基础,强调主体之间建立长期的稳定关系形成纵向的战略联盟,并且要从培养应用性人才的角度出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建立合作培养机制;基于博弈论视角分析,在战略合作的基础上,三方主体在教育硕士的联合培养中存在着多方的博弈,各方主体都应以整体利益为重,认真履行协议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合作博弈的共赢;从协同理论来看,三方主体尽管相对独立,但是在合作博弈中彼此相互开放,共享各自的优势资源,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共同提高教育硕士培养水平。基于以上认识,U-T-S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其各主体的功能分别是:高校重点培养教育硕士的理论和科研整体素质;基础教育研训机构侧重于结合中小学工作的实际,强化教育硕士生的教学和教研等重要能力;中小学校主要为教育硕士参与教学和教研工作实践提供条件和指导。高校的教育硕士培养管理者群体主要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建设管理体系;高校导师群体重在提高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整体素质;研训机构的教研员群体主要负责教育硕士的教研实践指导以及相关实习实训协调工作;中小学校方面的参与者主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指导教育硕士的教学实习。从整体来看,U-T-S的运行动力主要来自高校实力强劲的学术力量、研究生自身实习和参与科研的需求、中小学校优化师资队伍并争取同高校建立密切合作的意愿、研训机构对资质和社会影响力的追求等四个方面;同时,U-T-S运行的“制动力量”主要是各方主体共同约定并遵守的多种保障制度。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理论分析,围绕提升培养水平的目标,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U-T-S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化发展应从五个方面实施。第一,优化U-T-S联合培养的资源开发机制,通过多种手段,整合异质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三方资源的有机整合和深度融通。第二,理清U-T-S三方运行动力机理,明细U-T-S动力源,通过事业导向的内部精神驱动与合作共赢的外部利益驱动,激发U-T-S联动培养的合作动力。第三,建立健全U-T-S联合培养的保障制度,强化U-T-S联合培养的合法性认同。第四,构建三方产学研一体化、文化交融的互通互融创新合作机制;由政府部门组织协调,打破三方制度壁垒,建立利益分配合理的U-T-S长效联动培养机制;明晰U-T-S三方联动培养教育硕士的职权、责任,建立互动、互利、互惠的三方协同的制度创新机制。

朱华杰[10](2017)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术不端是全球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各国都认识到学术不端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学术风气等方面造成的巨大危害,纷纷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维护学术诚信。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来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成绩显着。但学术不端行为仍在研究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既制约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在社会中造成了恶劣影响,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防范学术不端,十分必要、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聚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研究,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对相关概念及关系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实践进程。本章从整体进展和个别探索两个维度,对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实践进程进行了梳理。一是立足我国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全局,紧密结合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和阶段性特征,探讨了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整体进展。二是以武汉大学为例,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努力与探索进行了具体呈现。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知行状况调查分析。为进一步摸清研究生学术行为现状,掌握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情况的第一手资料,笔者面向武汉地区七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与遵守情况、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原因、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建议期待等,结合数据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域外借鉴。本章对欧美等发达国家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有效举措进行了梳理,主要分为4个方面: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以生为本,倡导自律;加强教育,重在预防;重在执行,严惩不贷。这些经验可为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供借鉴。第五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原则与重点内容。基本原则包括: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处理惩罚与人文关怀相结合和遵守规范与鼓励创新相结合。重点内容包括:培育学术精神、提升研究能力和强化规范意识。第六部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强化策略。本章从基础支撑、合力构建和全程教育等三个维度,探讨了如何更好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强调要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提供坚实支撑。探讨了从组织力量、制度力量和队伍力量等三方面构建合力,通过入学前教育、入学教育、课程教育、毕业教育和网络教育,将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贯穿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

二、推行双导师制 构建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中的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推行双导师制 构建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中的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生评价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G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1.研究生导师指导内涵的相关研究
        2.研究生导师指导现状及问题的相关研究
        3.导师指导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四)核心概念
        1.研究生指导教师
        2.导师指导
        3.导师指导满意度
    (五)理论基础
        1.顾客满意度理论
        2.双因素激励理论
        3.角色理论
    (六)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方法
        2.研究思路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二)样本选择与分析
        1.G大学的基本情况
        2.调查实施
        3.样本分析
    (三)问卷设计
        1.指标设计
        2.信效度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导师指导满意度现状分析
        1.导师指导满意度总体情况
        2.各维度满意度分析
    (二)关于传记特征与导师指导满意度
        1.关于导师的传记特征与导师指导满意度
        2.关于学生的传记特征与导师指导满意度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1.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学习交流
        2.导师增强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3.学校贯彻质量意识,完善导师管理机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基于社会需求下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相关概念研究
        1.3.2 体育硕士培养方案相关研究
        1.3.3 体育硕士课程设置的相关研究
        1.3.4 体育硕士社会需求的相关研究
        1.3.5 体育硕士培养改革研究
        1.3.6 体育硕士国外文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专家访谈法
        2.2.4 对比分析法
        2.2.5 数理统计法
        2.2.6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硕士专业培养方案研究分析
        3.1.1 培养方案的功能分析
        3.1.2 指导性培养方案基本内容的分析
        3.1.3 对培养目标的分析
        3.1.4 对培养课程的分析
        3.1.5 对培养学制的分析
        3.1.6 对实践环节的分析
        3.1.7 科研论文要求的分析
    3.2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培养方案的优化
        3.2.1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培养目标优化
        3.2.2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课程设置优化
        3.2.3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培养学制优化
        3.2.4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实践实习优化
        3.2.5 社会需求下的河南省体育硕士科研论文优化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A 学生问卷
    附件B 教师问卷
    附件C 访谈提纲
    附件D 专家效度评价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1.教育硕士的培养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世界趋势
        2.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模式亟需改革
        3.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有借鉴意义
        4.相关研究不足
    (二)概念界定
        1.教育专业硕士
        2.培养模式
        3.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教育硕士培养的研究
        2.关于教育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
        3.关于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
        4.研究述评
    (四)研究设计
        1.研究目的
        2.研究内容
        3.理论基础
        4.研究方法
        5.研究步骤
一、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形成
    (一)形成背景
        1.现实需求:法国教育呼唤更具专业性的未来教师
        2.政策支持:《重建共和国基础教育规划法》的颁布
        3.实践基础:教师培训大学院两年制职前培养经验丰富
        4.理论基础:终身学习理论与反思性实践理论
    (二)形成过程
        1.准备
        2.实施
        3.结果
二、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构成
    (一)培养目标
        1.培养作为研究者的教师
        2.培养作为教学专家的教师
        3.培养合作型教师
    (二)课程内容
        1.学科专业课程
        2.共同基础课程
        3.实践与研究课程
        4.通识教育课程
    (三)教学方式
        1.研讨教学法
        2.数字化教学法
    (四)保障体系
        1.专门化的合作培养机构
        2.经济资助
        3.政策支持
三、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运行
    (一)模式运行准备
        1.招生选拔
        2.教学人员构成
    (二)模式运行过程
        1.教学活动
        2.教育实习
        3.质量评价保障
    (三)模式运行成效
        1.学科教学能力得以提升
        2.研究能力得以提升
四、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实施案例
    (一)案例情况描述
        1.学校概括
        2.培养目标
    (二)实施过程
        1.招生选拔
        2.课程实施
        3.教育实习
        4.质量评估
    (三)实施效果
五、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特征与分析
    (一)特征
        1.政府主导的多方联合培养机构
        2.研究与实践能力兼顾的培养目标
        3.注重构建共享文化的“共同基础”课程
        4.理论、实践与研究交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5.以反思性实践为主的循序渐进的实习过程
        6.内外评估相结合的质量评估体系
    (二)分析
        1.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分析
        2.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六、研究启示
    (一)在多方参与协同培养中突出政府作用
    (二)制定明确具体且突出自身特色的培养目标
    (三)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四)实施以反思性实践为主的层次递进的教育实习
    (五)建立凸显专业学位应用特色的多元评估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与问题研究 ——基于对N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研究
        三、专硕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的趋势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基础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调查
    第一节 问卷调查与访谈的设计与开展
        一、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开展
        二、访谈的设计与开展
    第二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一、导师队伍的结构分析
        二、导师队伍的业务素质(职业能力)
        三、导师队伍的职责履行
        四、导师队伍的管理
    第三节 不同学科专硕导师队伍现状的比较
        一、导师队伍结构的比较
        二、导师的业务素质情况
        三、导师履行职责情况的比较
        四、导师队伍的管理
第三章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导师队伍数量不足
        二、“双重身份”导师专业化程度不高
        三、导师队伍职责履行不到位
        四、导师队伍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第二节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对专硕培养的重视程度不高
        二、导师队伍责任意识淡薄
        三、导师队伍缺乏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实施机制
        四、各专业审批与发展时间不同
第四章 加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第一节 改善专硕导师队伍的结构
        一、扩大导师队伍的规模
        二、减少“双重身份”校内导师人数
    第二节 提高专硕导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一、提高导师队伍的指导能力
        二、增强导师队伍的责任感
        三、组织不同学科导师之间的交流
    第三节 加强专硕导师队伍的管理
        一、增强对专硕导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
        二、完善专硕导师队伍的制度
        三、加强导师队伍的监管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5)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困境
        1.1.2 体育专业型硕士能力培养薄弱加剧体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供需矛盾
        1.1.3 社会对体育硕士学术型研究生和专业型研究生认识的现实偏差
        1.1.4 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缺乏质量标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培养现状的研究
        2.1.2 关于培养模式的研究
        2.1.3 关于培养质量评价的研究
        2.1.4 关于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
        2.1.5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职业胜任力理论
        2.2.3 教育评估理论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研究法
        3.2.2 德尔菲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统计分析法
    3.3 研究思路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概述
        4.1.1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发展历程
        4.1.2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规模与结构
        4.1.3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概念界定
        4.1.4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教育属性和基本特征
        4.1.5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
    4.2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模型与实证评价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问卷的编制
        4.2.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4.2.3 预调研测量项目因子分析与量表重构
        4.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指标权重赋值与结果分析
        4.2.5 培养质量模糊综合评价与结果分析
    4.3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模型的构建
        4.3.1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的指标确定
        4.3.2 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
        4.3.3 理论假设
        4.3.4 回归模型构建
    4.4 基于培养质量评价模型的全日制体育专硕培养存在问题和归因分析
        4.4.1 培养质量存在的问题
        4.4.1.1 培养质量内在结构发展不均衡
        4.4.1.2 培养过程质量实效与权重存在偏差
        4.4.1.3 体育专业型硕士和学术型硕士培养结果质量同质化
        4.4.2 培养质量问题的归因分析
        4.4.2.1 思想认识不足,培养领域指向性不强
        4.4.2.2 课程设置局限,应用型培养特色模糊
        4.4.2.3 合作培养松散,社会协同支撑机制不力
        4.4.2.4 教育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实效性不高
        4.4.2.5 评价机制异化,导师实践理念淡薄
    4.5 基于培养质量影响因素模型的全日制体育专硕培养提升策略
        4.5.1 创新应用人才的培养理念,优化生源和选拔质量
        4.5.2 实施质量差异的培养策略,构建高校与市场相互协作的联合培养模式
        4.5.3 构建职业导向的模块课程,加强实践应用教学和师资保障建设
        4.5.4 注重体育职业的素养培育,提升体育专业型硕士综合能力
        4.5.5 强化评价体系的导向功能,增强体育专业型硕士可雇佣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TQM理论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现状
    2.1 理论基础
    2.2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2.3 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存在的问题
    2.4 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TQM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
    3.1 方案设计原则
    3.2 方案设计
        3.2.1 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差异化
        3.2.2 专业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平台
        3.2.3 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标准
    3.3 方案实施
        3.3.1 建立专门的质量保障体系
        3.3.2 与行(企)业协同创建培养方案
        3.3.3 实行专门的学位标准和答辩过程
        3.3.4 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实践基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的实施策略与效果
    4.1 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的实施策略
        4.1.1 改革培养方案
        4.1.2 重视专业实践教学
        4.1.3 重视校内外实践基地
        4.1.4 改革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体系
    4.2 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的实施效果
        4.2.1 形成了特色分明的培养方案
        4.2.2 建立了一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4.2.3 提出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
    4.3 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改进方向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社会认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社会认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践中的个人困惑
        (三)社会认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论研究的必要
    二、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一)专业学位及其相关研究
        (二)社会认同及其相关研究
        (三)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
第二章 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背景
        (二)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演进
        (三)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案例分析
        (四)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主要特征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历史分析
        (一)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产生背景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
        (三)H省XX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案例分析
        (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主要特征
    三、中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对比分析
        (一)美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经验启示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现实反思
第三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建构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认同理论(Social Identity Theory)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
        (三)已有研究成果借鉴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维度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理论构想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维度内涵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结构的内在逻辑
第四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实证分析
    一、实证研究的总体设计思路
    二、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的实证分析
        (一)初始量表的编制
        (二)实证探索与验证
        (三)讨论与结论
        (四)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社会认同特征的统计分析
        (五)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群体社会认同的特征分析
        (六)小结
    三、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群体的实证分析
        (一)定量描述
        (二)质性分析
        (三)小结
    四、对社会用人单位的实证研究
        (一)量化研究
        (二)小结
    五、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表征
        (一)认知认同较为薄弱
        (二)情感认同相对淡漠
        (三)价值认同存在偏差
第五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社会外部环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文化因素
    二、学校培养环境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
        (一)培养模式
        (二)导师队伍
        (三)质量保障
    三、学生个体因素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影响
        (一)报考动力
        (二)攻读动机
        (三)学习投入
第六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提升对策
    一、运行机制: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动力源泉
        (一)观念引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方向盘”
        (二)制度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推进器”
        (三)市场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调节仪”
        (四)利益机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驱动力”
    二、实践路径: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具体策略
        (一)增强认知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思想基础
        (二)培育情感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精神纽带
        (三)提升价值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的根本保证
总结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学位论文类
    三、期刊论文类
    四、文件类
    五、外文类
附录A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调查问卷(初始)
附录B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调查问卷(正式)
附录C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量表
附录D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E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8)中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前瞻(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雏形初现 (1996—1999年)
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探索前行 (1999—2006年)
三、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发展 (2006—2010年)
     (一) 严格筛选, 有效规划, 合理布局教育硕士培养院校
     (二) 拓宽专业, 完善结构, 充分满足基础教育发展需求
     (三) 加强评估, 分享经验, 发力提升教育硕士培养质量
     (四) 反思实践, 细化规范, 完善教育专业学位制度建设
     (五) 控制规模, 丰富类型, 努力满足内涵发展与就业需求
     (六) 参与决策, 服务政策, 积极应对教师教育现实挑战
     (七) 总结经验, 扩大影响, 打造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品牌
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至今)
     (一) 教育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迅猛发展
        1. 统筹规划, 稳步推进, 试点改革成绩斐然
        2. 规范秩序, 拓展对象, 招生工作不断完善
        3. 增加试点, 扩大规模, 培养院校规模壮大
        4. 面向实际, 拓展领域, 职教专硕起步发展
        5. 加强管理, 夯实师资, 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二)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成果和经验
        1. 管理体制机制建设
        2. 制定与修订教育标准
        3. 实践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
        4. 案例教学探索与案例库建设
        5.“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6. 分类培训, 提升新增院校培养质量
        7. 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五、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轫与发展
     (一)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轫
     (二) 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的经验
        1. 确立了较为齐备的规章制度。
        2. 形成了较为健全的组织体系。
        3. 加强了试点学校之间的交流, 建立了稳定的相互学习机制。
        4. 强调质量意识, 形成了基于过程管理的质量保障体系。
        5. 有效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发展, 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6. 初步梳理并凝练了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律。
六、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未来展望
     (一) 深化教育改革, 完善管理机制
        1. 改革招生制度, 关注应用与实践素养的考查
        2. 改进教师聘任制度, 进一步打造“双师型”队伍
        3. 建立认证体系, 形成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衔接制度
     (二) 优化培养质量, 创建教育品牌
        1. 凸显专业学位培养特色,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2. 重视培养对象的差异性, 加大分类培养的力度
        3. 完善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 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 拓宽教育视野, 服务社会发展
        1. 树立全球视野, 研究和学习国外先进经验
        2. 关注社会需求, 增强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3. 坚持开放办学, 构建社会力量支持系统

(9)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国内相关研究
        (三)国外相关研究
        (四)已有研究评价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理论假设)
        (二)变量说明
        (三)分析单位
        (四)研究思路
        (五)技术路线
    五、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一)研究方法
        (二)分析工具
    六、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教育硕士培养调查及问题分析
    一、教育硕士培养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问卷的设计、发放与回收
        (四)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二、教育硕士培养调查问卷的因素分析及检测
        (一)调查问卷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
        (二)调查问卷的结构性因素分析及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三、教育硕士培养的调查结果分析
        (一)基本信息统计
        (二)培养目标的调查与访谈分析
        (三)师资队伍的调查与访谈分析
        (四)学位论文的调查与访谈分析
        (五)实习实践的调查和访谈分析
        (六)课程设置的调查与访谈分析
        (七)考核评价的调查和访谈分析
        (八)培养效果的调查和访谈分析
    四、教育硕士培养的问题与原因
        (一)教育硕士教研能力不强
        (二)教育硕士的教学能力相对较弱
        (三)教育硕士教研和教学能力的培养水平不高
        (四)教育硕士教研和教学能力培养主体间联合不足
第二章 教育硕士U-T-S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国外教育硕士培养的经验启示
        (一)在多元主体之间确立了资源共享的共同体合作机制
        (二)在多元主体之间构建了协调共商的过程培养机制
        (三)建立多元参与的立体化评价体系
    二、国内教育硕士“U-T-S”培养的实践案例
        (一)成华区西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
        (二)北碚区西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基地
    三、教育硕士“U-T-S”培养模式的特点
        (一)有利于提高教育硕士实践环节的工作质量
        (二)有利于基地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与培训能力
        (三)有利于中小学与教育硕士的互融
        (四)有利于教育硕士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三章 教育硕士U-T-S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U-T-S联合培养中各方对异质资源依赖程度偏低
        (一)U-T-S各方认知偏狭,异质性资源整合不足
        (二)U-T-S三方对异质资源漠视
        (三)U-T-S各方的利益“至上”实践
    二、非合作博弈增加U-T-S联动培养的风险系数
        (一)U-T-S联动培养模式中非合作博弈分析
        (二)U-T-S联合培养机制中非合作博弈风险
    三、三方对合作行为的合法性认同不足
        (一)三方的组织边界影响其对合作行为的合法性认同
        (二)三方的沟通障碍影响其对合作行为的合法性认同
    四、不健全合作机制致使运行效率低下
        (一)U-T-S合作中组织机构不健全
        (二)U-T-S合作中彼此地位不平等
        (三)角色认知失调与分工安排混淆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五、断续性的协调机制影响可持续发展
        (一)外部协调“不经济”与内部协调“不作为”
        (二)U-T-S合作中内部管理协调机制缺位
第四章 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的理论基础和主体关系
    一、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的理论基础
        (一)战略合作理论为多元培养主体的联合提供了思维范式
        (二)博弈论为U-T-S培养模式主体间的合作提供了问题解决思路
        (三)协同理论为U-T-S培养模式主体间的合作描绘了理论路径
    二、U-T-S联合培养中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
        (一)U-T-S中各方主体的功能定位
        (二)U-T-S联合培养模式的整体优势
    三、U-T-S联合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U-T-S联合培养模式的概念模型
        (二)U-T-S联合培养中相关执行者的作用
    四、U-T-S联合培养过程中的博弈关系
        (一)U-T-S联合培养中博弈过程的基本要素
        (二)U-T-S联合培养中的合作博弈及其条件
        (三)U-T-S联合培养中各方主体的合作博弈
第五章 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的运行机理
    一、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运行的利益机制
        (一)利益分配机制的内涵
        (二)利益分配的原则
        (三)利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四)利益分配的模式划分
    二、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运行的合作机制
        (一)U-T-S三方合作的必要性
        (二)U-T-S三方合作的基础
        (三)U-T-S三方研究共同体的形成
        (四)U-T-S三方实训共同体的形成
    三、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运行的动力机制
        (一)U-T-S三方联合的动力构成
        (二)U-T-S三方联合培养的制动
        (三)U-T-S三方联合培养的传动
        (四)U-T-S三方联合培养的受动
第六章 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的优化发展
    一、优化U-T-S联合培养的资源开发机制
        (一)整合异质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二)统筹财力资源,建立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体系
    二、激发U-T-S联合培养的合作动力
        (一)厘清U-T-S动力发生元
        (二)事业导向的内部精神驱动
        (三)合作共赢的外部利益驱动
    三、增强U-T-S联合培养的合法性认同
        (一)加强U-T-S联合培养的政策保障
        (二)增强“T”在U-T-S联合培养中的合法性认同
    四、健全U-T-S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一)构建三方互通互融的创新合作机制
        (二)打破三方制度壁垒,建立长效联动机制
        (三)建立U-T-S三方协同的制度创新机制
结束语
    一、研究结论
        (一)教育硕士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失配导致培养质量不够理想
        (二)U-T-S联合培养模式可以促进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激发各方动力是“U-T-S”联合培养模式的运行前提
        (四)组建利益共同体是架构“U-T-S”联合培养模式的核心
        (五)协调各方利益保障“U-T-S”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
    二、研究展望
        (一)优化U-T-S联合培养模式的内部因素
        (二)强化U-T-S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10)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 研究的总体概况
        (二) 研究的多维视角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概念界定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我国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实践进程
    一、整体进展
        (一) 在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中动态把握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二) 在学风建设全局中全面审视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二、个案呈现—以武汉大学为例
        (一)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二) 制定完善规章制度
        (三) 开展系列教育活动
    三、主要问题
        (一) 思想认识方面
        (二) 教育活动方面
        (三) 规范建设方面
第二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知行状况调查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一) 性别分布
        (二) 年级分布
        (三) 学位类别分布
        (四) 学科分布
        (五) 工作经历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认知与遵守情况
        (一) 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的认知情况
        (二)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遵守情况
    三、研究生学术不端的影响因素
        (一) 社会和学界层面的影响因素
        (二) 研究生个人层面的影响因素
        (三) 技术层面的影响因素
    四、研究生对学术道德规范建设的主要期待
        (一) 进一步发挥研究生导师的重要作用
        (二) 在招生录取、毕业答辩等关键环节加强专项审查
        (三) 进一步提升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实效性
        (四) 制定专门的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
第三章 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域外借鉴
    一、国家层面高度重视
        (一) 设立专职机构
        (二) 制定政策法规
        (三)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二、以生为本,倡导自律
        (一)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 签署誓言,倡导自律
        (三) 注重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三、加强教育,重在预防
        (一) 教育内容具体明确
        (二) 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四、强化监管,重在执行
        (一) 执法必严,违规必究
        (二) 公平公正,一视同仁
第四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原则与重点内容
    一、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二) 集中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
        (三) 课程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
        (四) 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五) 严明纪律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六) 遵守规范与鼓励创新相结合
    二、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重点内容
        (一) 培育学术精神
        (二) 提升研究能力
        (三) 强化规范意识
第五章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强化策略
    一、夯实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支撑
        (一) 深化招生改革,提高人才选拔质量
        (二) 明确培养目标,推进培养机制改革
        (三) 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四) 推进科研评价机制改革,建立正确的学术导向
    二、构建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强大合力
        (一) 组织力量:健全机构,明确权责
        (二) 制度力量:明确标准,重在执行
        (三) 队伍力量:全员参与,各司其责
    三、推进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的全程教育
        (一) 重视入学前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二) 加强入学阶段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三) 注重课程中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四) 抓实毕业环节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五) 做好网络学术道德规范教育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二: 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状况问卷调查
    附录三: 个别访谈
后记

四、推行双导师制 构建研究生教育特色——发展中的河北经贸大学研究生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生评价的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满意度调查研究 ——以G大学为例[D]. 陆俊荣.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基于社会需求下体育硕士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程经纬. 河南大学, 2020(02)
  • [3]法国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研究[D]. 王婷婷. 西南大学, 2020(01)
  • [4]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现状与问题研究 ——基于对N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调查[D]. 梅冬琴.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5]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与提升策略研究[D]. 钟远绩.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9)
  • [6]基于TQM理论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差异化培养研究[D]. 蔡锐云.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7]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社会认同问题及其对策[D]. 万淼. 河南大学, 2018(12)
  • [8]中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回顾与前瞻[J]. 吴刚. 中国教育科学, 2017(02)
  • [9]教育硕士U-T-S联合培养模式研究[D]. 隋国成. 西南大学, 2017(04)
  • [10]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研究[D]. 朱华杰. 武汉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推行双导师制构建研究生教育特色——河北经贸大学发展研究生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