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茶叶市场卫生调查

淄博市茶叶市场卫生调查

一、淄博市茶叶经营市场的卫生学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郭娟[1](2021)在《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风险因子识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支撑。我国《食品安全法》的第二章明确规定:“国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度,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以及食品中的有害因素进行监测。”为了解扬州市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各类食品中污染物的分布状况,掌握扬州市食品安全的总体状况,本研究于2019—2020年对扬州市食源性疾病、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确定高危食品类别及有害因素污染水平,为有关部门实施防控措施提供数据支撑。1 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了解扬州市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9—2020年扬州市各哨点医院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并采集病例生物标本进行病原学分析;同时对上报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9-2020年共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9504例,病例集中于第三季度(36.92%);≥66岁年龄组的人群发病率最高(20.82%);病例职业中农民的发病率最高(26.32%);可疑进食场所以家庭为主,食品加工及包装方式以家庭自制为主;可疑食品类别以肉与肉制品为主。共采集病例生物样本2040份,总阳性率为10.39%;共检出4种病原微生物,分别为诺如病毒(5.00%)、沙门氏菌(3.82%)、副溶血性弧菌(1.51%)和金黄色葡萄球菌(0.05%);病原体在6~15岁年龄组人群中检出率较高(16.81%),且以诺如病毒和沙门氏菌为主,副溶血性弧菌在16~25岁年龄组人群中检出率最高;病原体在第一季度检出率最高(18.37%),且均为诺如病毒;副溶血性弧菌在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有病原体检出病例对应的最可疑食品类别为乳与乳制品(24.06%)。沙门氏菌的主要型别为鼠伤寒沙门氏菌(35.90%),诺如病毒以Ⅱ型为主(83.33%)。共上报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3起,累计发病人数175人,病死率0.57%(1/175)。在致病因素明确的9起暴发事件中,33.33%的暴发事件是由亚硝酸盐引起,其次为蜡样芽胞杆菌(22.22%)、变形杆菌(11.11%)、副溶血性弧菌(11.11%)、砷化物(11.11%);暴发时间集中于第三季度(53.85%);暴发场所以饭店(酒店)为主(46.15%);原因食品主要是调味品、肉与肉制品。结论:2019—2020年扬州地区的食源性疾病、病原体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具有各自流行特征,相关部门可根据相应特征采取适宜的防控措施,以减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2 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目的:了解扬州市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的污染状况。方法:依据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在扬州市6个县市区内进行食品样品的采集,参照《国家食源性致病菌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标准操作程序进行相关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的检测。结果:2019—2020年共监测5大类398份食品样品,总不合格率为8.04%(32/398),其中4类11份食品样品检出卫生指示菌指标超标,超标率为4.55%(11/242),具体表现为肉与肉制品、餐饮食品中大肠埃希氏菌超标,粮食制品中霉菌,乳与乳制品中碱性磷酸酶超标,各自的超标率分别为1.67%(1/60)、4.08%(4/98)、4.17%(2/48)、11.11%(4/36)。3类23份食品样品中检出致病微生物,总检出率为7.06%(23/326),共检出5种25株致病微生物,其中蜡样芽胞杆菌、克罗诺杆菌属检出率较高,分别为16.05%、10.42%,主要污染的是粮食制品和餐饮食品;粮食制品、肉与肉制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9.17%和4.86%,粮食制品中主要检出蜡样芽胞杆菌、肉与肉制品中主要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便利店/零售店、农贸市场、超市的食品致病微生物污染较严重,检出率分别为23.08%、11.11%、5.19%。结论:扬州市粮食制品、肉与肉制品、餐饮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污染食源性致病菌为蜡样芽胞杆菌、克罗诺杆菌属及金黄色葡萄球菌;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布较为零散。3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目的:了解扬州市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的污染状况,确定风险因子的可能来源及分布,为食品安全防控工作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依据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在扬州市辖区内采集食品样品,参照《国家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风险监测工作手册》中的标准操作程序,对样品中的相关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进行检测;并采用点评估法对食品中的主要污染物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2019—2020年共检测9大类389份食品样品101个指标,样品合格率为93.32%;其中5大类26份食品样品中共9个指标超标,样品超标率为6.68%。不合格指标为水产动物中的镉元素,鸡蛋中的甲硝唑、强力霉素、氟苯尼考、金刚烷胺和灭蝇胺,鸡肉中的金刚烷胺,辣椒中的氯氟氰菊酯、油条中的含铝添加剂、小麦制品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点评估的结果显示蔬菜中的百菌清、苯醚甲环唑、二硫代氨基甲酸酯,谷物和水产动物中的镉,小麦制品中的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带来的膳食暴露风险不可接受。结论:扬州市部分食品中存在化学污染物超标现象,且部分化学污染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较大,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田萌颖[2](2019)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的体魄是人类开展一切物质生产活动的基础和个人发展的前提,脱离了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个人来说毫无意义。随着21世纪“健康危机”时代的来临,人们更加希望有一个山清水秀、静谧清幽的地方进行修身养生,以短暂的远离嘈杂的环境和生活的压力,缓解自身健康潜在的隐患。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转化为了对养生的强烈需求。党的十九大将建设“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力支持并发展健康产业,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响应、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必须有符合国情、易于推广普及的健身养生项目。在武当山地区,依附养生机构开设、发展健身养生项目符合当地实际情况。本论文目的即为通过调查研究武当山养生机构的发展现状,期望武当山养生机构提高养生服务的质量,在养生项目的推广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多体验者的欢迎,提高武当养生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和国外的知名度。本文主要运用了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在武当山地区,以武当道教养生文化为背景依托,对武当山养生机构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首先,文章对当前学术界关于健康中国、养生方式、养生机构等内容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定义了武当山养生机构。其次,对武当山养生机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养生资源及机构特点进行了阐述。再次,从武当山养生机构负责人、从业人员、消费人群三个方面入手,对武当山养生机构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武当山养生机构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几点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发展对策。

许三春[3](2012)在《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乡村医者及乡村医疗制度的变迁较少受到学界的关注,本研究即从医疗社会文化史的视角来对中国乡村医疗自清代以来的变迁展开探讨。乡村疾病和医疗话语的建构与消解,乡村医者及其医疗行为的组织化与制度化反映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这种变迁大致是从清代开始的,本文即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来考察清代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的曲折发展及其背后的深层因素——变动中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清代前期,乡村存在一个自在的、多元化的医疗体系,充斥着以草泽铃医为代表的形形色色的、弥散的医疗资源来满足乡民的日常医疗需求。若非发生重大疫病,国家很少对地方的医疗事务进行干预,地方精英基本上承担了乡村的疫病救治。清后期,西方公共卫生观念的传入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卫生观念,卫生防疫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港口检疫的实施与晚清卫生行政改革是卫生制度化的开端。大量医学传教士的涌入也对乡村医疗产生了深远影响,并与传统医者形成了竞争关系。民国时期,在缺乏强大的统一政权的背景下,卫生制度化也取得了曲折发展。乡村出现了由社会力量、地方政府和国家举办的卫生实验区,保健员与合作医疗制度。与草泽铃医不同的是,保健员是制度化的卫生工作者,在使用西医治疗简单疾病的同时,还承担了卫生防疫的任务。但这种变革仅限于较小的范围内,多数的乡村仍然有赖传统的医者提供医疗服务。1949年新政权的建立进一步改变了这一状况。国家采取各种措施来改变农村社会疾病流行的落后现状,构建新医学。传统中医药人员被整合进联合诊所,宗教医者与草泽医被禁止从事医疗工作。城市下乡的流动医疗队积极为农村治病防病,培训不脱产的农民卫生保健员、新法接生员。人民公社化后,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的三级管理模式为卫生制度化提供了组织保证,公社卫生院、大队卫生室、生产队卫生员制度随之普遍建立。在卫生工作大跃进时,吃药不要钱的合作医疗制度也曾实施过一段时间,终因缺乏必要的经济基础而半途而废。1965年“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促进了农村保健员的培养,而上海江镇公社赤脚医生和湖北乐园合作医疗榜样的塑造则促成了两者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推广。赤脚医生的产生与发展既是农村医疗的功能性需求,也是医学政治化的一种表现。作为农村卫生革命的实施者,其本身也是文化革命的组成部分。这种革命性的需求甚至超越了对医疗效果的追求。当国家的目标从文化革命转移到实现现代化,并对农村的组织化控制有所放松时,以革命为动力的、走群众路线的、运动式发展的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也就难以为继了。这种乡村医疗制度的建构以政治化的方式重塑了医者与医疗对象,因此,决不能无限夸大其对乡村医疗与卫生改善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它是掩盖了农村医疗的困境,而虚构了一个能体现制度优越性的医疗神话和卫生奇迹。当尘埃落定,乡村医疗仍是无从破解的的难题。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兴起不再依赖乡村医生,且又增加了国家的投入,但是其问题丛生仍体现出了乡村医疗制度创新的缺乏与对传统的路径依赖。清代以来乡村医疗变迁表明,国家日渐承担了为民众提供医疗救助的职责,这是卫生现代性的体现。但是,国家在这个角色的扮演中总是出现偏差与谬误,要么以卫生为工具赢得统治的合法性与加强对乡村的控制,要么只为民众提供微不足道的医疗服务。如何在实现国家职能、发挥地方社会自主性与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之间取得平衡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王钟[4](2010)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是目前我国使用最普遍的农药。为了解淄博市中心城区所售蔬菜中两类农药残留状况,本文拟建立一种准确、简便、快速的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方法,适用于批量样品分析,能同时检测数十种常见的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并应用该方法对淄博市中心城区内销售的蔬菜进行两类农药残留调查和分析。研究方法:1.样品处理:准确称取25.00 g在食品加工器中加工好的食品样品,加入50 mL乙腈-乙酸溶液,在均质器中高速均质2 min,在具塞量筒中放入5-7.5 gNaCl,5g无水乙酸钠,放铺有滤纸的玻璃漏斗,过滤匀浆好的样品。收集约40-50 mL滤液,盖上塞子,剧烈震荡1 min,在室温下静置约10 min,让乙腈相和水相分层,准确吸取25mL乙腈相溶液,放入50 mL烧杯中,80℃水浴上用蒸汽加热,杯内缓缓通入氮气流吹动,蒸发近干,用乙腈转移至5mL具塞比色管中,用乙腈定容至2.0mL,待净化。称取0.1g PSA和0.3 g无水硫酸镁置于5mL样品提取具塞比色管中,在漩涡混匀器上混匀lmin,以5000r/min的转速离心1min,取上清液测定。2.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条件:GC条件:色谱柱:RTX-5MS毛细管质谱专用色谱柱30m×0.25mm×0.25μm(膜厚);载气:高纯氦气(纯度99.9999%);流速:1.0mL/min(恒线速度模式);柱温起始温度50℃,保持1min,以30℃/min的速率升温到180℃,保持1min,以15℃/min的速率升温到280℃,保持10min;进样方式:不分流,1min后打开分流阀;进样量:1μL;进样口温度:290℃。MS条件:电离方式:电子轰击电离源(EI);电离能量:70ev;四极杆温度:150℃;离子源温度:230℃;接口温度:280℃:采集方式:SIM;溶剂切割时间:3.5min;调谐方式:自动调谐。3.采样范围:全部266件样品均随机采自淄博市中心城区的不同销售场所,包括超市、批发市场和集贸市场。采样时间为2008年2月和2009年1月。所采蔬菜种类包括叶菜类、甘蓝类、鳞茎类、瓜菜、果菜类、根茎类等各种蔬菜。4.农药种类:有机磷类:甲胺磷、甲拌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甲基异硫磷、久效磷、氧化乐果、乙硫磷、水胺硫磷、亚胺硫磷、敌敌畏、乐果、乙酰甲胺磷、毒死蜱、杀螟硫磷、马拉硫磷、倍硫磷、喹硫磷,杀扑磷、二嗪磷、内吸磷、甲基内吸磷、异稻瘟净;氨基甲酸酯类(4种):呋喃丹、抗蚜威、甲奈威、速灭威等27种禁、限用农药。5.质量控制内容:5.1方法的质量控制:分别绘制27种农药的标准曲线,采用外标法定量。将标准系列最小浓度逐级稀释进样分析,得到各农药的最低检出限。用加标回收的方法测定本方法的准确度,添加高低两个浓度的标准品于预处理好的样品中,计算回收率和精密度。5.2调查分析结果的质量控制:本调查分析所用标准溶液均为国家有证标准物质,所用仪器经鉴定合格,环境条件符合检测要求。所做结果均可实现量值溯源。结果:1.种有机磷农药、4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在特定色谱柱上得到较好分离,标准曲线线性良好,r值0.9980-0.9996,最低检出含量0.0016mg/kg-0.0096 mg/kg。标准溶液检测精密度RSD 6.4%-11.2%,回收率76.0%~95.4%。2.本文提取和净化方法,操作更加方便简单,溶剂消耗量少,适合于蔬菜中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多种农药残留的同步分析。3.2008年-2009年在淄博市中心城区抽检了样品266件,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总超标率为7.5%。其中绿叶菜类和白菜类蔬菜超标率较高。反季节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显着高于时令蔬菜,普通蔬菜农药残留超标率显着高于“绿色”标志蔬菜。高毒性有机磷农药检出率较高。结论:1.该本文中的检测方法,前处理过程简单、快速,重现性好、准确度高,线性范围及最低检出含量均适合于蔬菜中23种有机磷和4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分析。2.淄博市中心城区所售蔬菜农药残留情况,高毒性有机磷农药检出率较高,检出率和超标率都是叶菜类(包括甘蓝类)和鳞茎类(包括茎类)大于瓜果类(包括块根类),差异有显着性(均为P<0.05)。不同销售场所所售蔬菜中农药残留情况无显着性差异(P>0.10)。第二、三季度度农药检出率略高于其它季度(P=0.0121)。普通蔬菜与“绿色标志”蔬菜农药残留情况有显着性差异。超标数最多的农药分别是甲胺磷、氧化乐果、敌敌畏和克百威。

靳雪梅[5](2007)在《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企业卫生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水资源污染程度的加重,济南市桶装饮用纯净水市场在近几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由于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厂家的卫生状况参差不齐,对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安全控制,产品还存在许多卫生质量问题,合格率较低。2005年卫生部抽检桶装纯净水合格率为60.2%,2004、2005年济南市卫生局桶装饮用纯净水抽检合格率分别为52.63%、61.90%。全国许多城市抽检的桶装纯净水合格率偏低,抽查结果显示主要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电导率等指标不合格。因此进行桶装纯净水生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目的我们通过调查桶装纯净水生产企业卫生状况及卫生质量,在生产企业中实施HACCP管理体系,以完善产品的安全控制,提高产品卫生质量。同时监管部门在日常监督检查时可利用该系统,以提高执法效率和科学性。研究方法随机抽取50家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企业,用调查表对其进行现场卫生学调查,并汇总桶装饮用纯净水抽检结果,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选择具有代表性且符合GB 19304-2003《定型包装饮用水企业生产卫生规范》的5家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厂家作为研究对象,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推荐的HACCP系统及其应用准则,在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对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制定预防和纠偏措施,建立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的HACCP体系。并对实施HACCP管理前、后各关键控制点相应指标进行采样、检验和比较。研究结果通过对50家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企业的调查,发现卫生许可证持证率、从业人员健康查体、建筑设施与布局等情况均较好,但普遍存在从业人员卫生知识不足,卫生设施不能正常使用等现象。国有企业的食品卫生管理及基础卫生设施、卫生状况明显好于私有企业。利用HACCP的原理和方法,对5家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采用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判断确定贮水罐消毒、RO反渗透、臭氧杀菌、空桶及桶盖的消毒、灌装环境作为关键控制点。结果显示,实施HACCP控制措施后,各项卫生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研究结论济南市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企业的卫生状况参差不齐,对生产过程缺乏有效的安全控制,合格率普遍较低。实施HACCP管理是保证桶装饮用水卫生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只要桶装饮用纯净水企业建立健全各项卫生制度,依照HACCP计划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卫生监督部门定期到企业监督HACCP计划的实施情况,就能确保终产品的卫生质量。

李孜[6](2006)在《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生殖健康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女权运动的兴起而逐渐发展形成的一个新概念,其内容涉及到生命各阶段的生殖过程、功能和系统,并已成为人类整体健康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制度下,流动人口作为新世纪居住地移动最为活跃的部分人口,他们生殖健康的需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工作、生活及人口和计划生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课题研究在于了解外来女性农村流动人口的生殖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情况以及她们生殖健康需求及服务的利用情况,并探讨影响其生殖健康服务利用的主要因素。以望能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有关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改善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和公平性。研究方法课题研究以行为科学和健康教育的一些经典理论学说为基础。以“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制定”为研究路线。在武汉、广州、重庆三市对来自于全国各省市、地区、县的16-49岁流动人口和三市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生殖健康服务机构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与业务人员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基线调查。定量资料是通过“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问卷”(四类人群)获得。其内容包括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服务利用及可及性等:定性资料通过访谈、专题小组讨论、选题小组讨论、收集典型案例和有关的政策文件等方式进行。采用Foxpro6.0建立数据库,使用Microsoft Excel 2003、SPSS12.0和LISER8.70等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综合运用了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对应分析、定性资料的排序归类分析、案例评价以及PEST等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具有特殊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年龄构成年轻,20-40岁者占了绝大多数;文化贫困,68.9%的未婚女性和82.2%的已婚女性都是初中及其以下文化程度;就业领域均以商贸餐饮业、工厂及社会服务业为主,工作时间长且强度大;居住结构多以租房和住集体宿舍为主,居住条件简陋;经济收入不低,但缺乏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并且一部分收入要向农村家庭转移。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有关经期、孕期、围产期、避孕、节育等相关知识贫乏。尤其是未婚流动人口,“对月经期最易受孕时间”的正确回答率仅有14.2%,仍有19.8%的未婚女性不知道任何一种科学的避孕方法,有39.1%的未婚女性说不清楚人工流产的危害性。女性流动人口对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知晓度普遍处于“听说”状态,对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危害程度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女性流动人口对以上各知识的正确了解程度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传统的“贞操观念”正发生着变化,有50.0%左右的女性对婚前性行为持同意或中立态度;有72.4%的未婚女性认为有必要避孕;有90.6%的已婚女性对目前所采取的避孕方法持“支持”态度;有41.0%的已婚女性和69.3%的未婚女性不能判断“长期购买避孕药具进行避孕”和“怀孕后用一次性人流解决”哪种行为更经济;有81.4%的已婚女性认为应该对未婚青年提供避孕咨询服务,未婚女性的需求态度更明显,并且越有自主权的女性,越赞同向未婚青年提供避孕咨询服务;有48.1%的已婚女性对目前性生活满意,性生活满意度与伴侣对自己的关心程度之间有关联性;女性流动人口在性生活方面的自主权力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80%以上的女性流动人口对艾滋病及其患者普遍持有一种恐惧感和排斥感,已婚女性随着文化程度每提高一个等级,其在态度上歧视艾滋病人的比例就降低0.323倍;随着文化程度的增高,已婚女性认为有必要进行婚检的比例增加;女性流动人口对“假设患性传播疾病后治疗机构的选择”偏好到正规的大医院就诊治疗。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已婚女性流动人口两周患病率不高但就诊率较低,有1/3左右的女性有妇科疾病但却从未去医院检查;已婚女性最主要的避孕措施为放置宫内节育器(占52.5%)和输卵管结扎(占21.8%),有1/3左右的已婚女性避孕措施的采取还依从于计划生育干部的要求,她们自主选择科学安全的避孕方法的比例随文化程度的增高而增高。调查中有20%的未婚女性自述曾有过性生活,她们主要采用安全套和安全期进行避孕;已婚女性流动人口人工流产率是36.1%,未婚女性是3.4%,她们选择人工流产的机构主要是区级和乡镇医院;已婚女性流动人口婚前体检的比例只有50.8%,文化程度对她们婚前检查的影响呈递增趋势;已婚女性的平均孕次、产次、孩子数随着文化程度的递增有递减趋势。调查中,只有23.8%的已婚女性在打工本地怀孕,而且有一半的人选择回老家分娩。有30%左右的已婚女性怀孕后未做过产前检查;有3/4以上的女性流动人口不知道现居住地有免费提供避孕药具或性健康教育的场所,未婚女性的比例更高;分别有3/4以上和4/5以上的的女性流动人口反映从未得到所在社区或单位所提供的免费避孕知识服务和免费避孕药具服务;仅有9.0%的已婚女性和2.0%的未婚女性对所在社区或单位所提供的免费避孕知识服务很满意,有8.0%的已婚女性和1.4%的未婚女性对所在社区或单位所提供的免费避孕药具服务很满意。而有50.0%左右的已婚女性和2/3以上的未婚女性对以上问题的回答选择了“不清楚”;女性流动人口对所期望得到的生殖健康知识和获取途径与其一般社会经济指标呈现出一定的聚集性;未婚女性所表现出的生殖健康知识需求范围更为广泛,并渴望得到生殖健康体检和获得免费(低价)的避孕药具。影响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及利用的主要因素有:各种内因和外因的结合造成了她们缺乏主动利用生殖健康服务的动机和行为;由于该人群流动性大且逃避管理的行为,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不全、部门间协调程度不够和流动人口生殖健康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加大了供方主动为她们提供服务的难度;城乡二元体制和归位管理的方式造成城市生殖健康服务的人力资源匮乏,提供生殖健康服务的成本补偿严重不足,导致供方缺乏为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动力。研究结论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具有特殊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该群体多为青壮年(20-40岁),正处在最佳的生育和劳动年龄;文化贫困突出;流动性大且居住环境简陋而不稳定;就业领域狭窄且工作辛苦;心理上存在“背井离乡”的感觉。这些特征成为影响她们生殖健康需求及服务利用的内在因素。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贫乏且自我保健意识薄弱,再加上她们性道德观念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逐渐改变,导致外来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婚前性行为、生殖道感染性疾病、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率增加。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缺乏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就医的交易成本和时间机会成本高以及信息的不通畅和不对称,造成她们在城市的基本卫生服务利用和生殖健康服务利用不足。她们在城市的住院分娩、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健康教育获得率等都低于户籍人群。在我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下,目前城市妇幼保健工作所采用的人口“归位”管理的管理方式与外来农村流动人口所特有的流动特征相悖,使得对外来农村女性流动人口实行定位服务和连续服务的难度加大。受国家政策、管理、操作层面以及流动人口自身内在因素的综合影响,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在生殖健康供给与服务利用上处于弱势地位。为她们提供基本生殖健康服务应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政策建议1.在中国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尚不能发生根本变革的前提下,逐渐将目前建立在“归位”管理基础之上的户籍管理制度转到身份管理上来,从体制上解决资源随人口流动而移动的问题;2.逐步加大财政制度的改革,建立为外来农村流动人口筹资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以保障他们最基本的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的实现;3.建立外来流动人口综合管理的管理体系和融于社区的生殖健康服务网络;4.完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管理制度和相关法规,并加强政策实施和执法监督的力度;5.建立“以人为本、以服务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力度和针对性,争取流动人口对生殖健康服务的理解和支持;6.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共享以促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跨省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服务信息交流难等问题。

高玉杰,刘伟,于春明,董秀芹[7](2004)在《淄博市茶叶经营市场的卫生学调查》文中研究指明

二、淄博市茶叶经营市场的卫生学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淄博市茶叶经营市场的卫生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风险因子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题依据
        1.1.1 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1.1.2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意义
        1.1.3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的研究现状
        1.1.4 课题意义
    1.2 研究方案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本项目的难点和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2章 食源性疾病监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
        2.2.1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
        2.2.2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
        2.2.3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2.3 讨论
        2.3.1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结果分析
        2.3.2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结果分析
        2.3.3 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结果分析
        2.3.4 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食品中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
        3.2.1 样品构成情况
        3.2.2 微生物检出情况
    3.3 讨论
        3.3.1 卫生指示菌监测情况分析
        3.3.2 食源性致病菌监测情况分析
        3.3.3 寄生虫监测情况分析
        3.3.4 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监测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
        4.2.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因素监测总况
        4.2.2 食品中不同污染物类别的检出及超标情况
        4.2.3 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4.3 讨论
        4.3.1 食品中化学污染物及有害因素污染总况分析
        4.3.2 食品中不同污染物类别的检出及超标情况分析
        4.3.3 食品中主要污染物的膳食暴露风险评估结果分析
        4.3.4 食品中化学物污染的控制对策及建议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2019年扬州市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种类及其项目
附录二:2019年扬州市化学污染物及其有害因素监测种类及其项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健康中国背景下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及概念界定
    2.1 文献综述
        2.1.1 关于“健康中国”的研究
        2.1.2 关于养生概念的研究
        2.1.3 关于养生方式的研究
        2.1.4 关于养生机构的研究
    2.2 概念界定
        2.2.1 武当山养生机构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田野调查法
        3.2.4 问卷调查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法
4 武当山养生机构概况
    4.1 武当山养生机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4.2 武当山养生机构的人文养生资源
        4.2.1 武当道教文化
        4.2.2 武当武术
        4.2.3 武当道茶
    4.3 武当山养生机构的特点
        4.3.1 机构依山傍水而建
        4.3.2 机构名称突出养生
        4.3.3 以武养生
        4.3.4 网站宣传突出养生
5 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5.1 养生机构消费人群的调查与分析
        5.1.1 消费人群性别的调查分析
        5.1.2 消费人群年龄的调查分析
        5.1.3 消费人群国籍的调查分析
        5.1.4 消费人群籍贯的调查分析
        5.1.5 消费人群了解养生机构途径的调查分析
        5.1.6 消费人群接受养生项目后身体改善情况的调查分析
    5.2 养生机构从业人员的调查与分析
        5.2.1 从业人员学历的调查分析
        5.2.2 从业人员教龄的调查分析
        5.2.3 从业人员英语学习途径的调查分析
        5.2.4 从业人员工资待遇情况的调查分析
    5.3 养生机构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
        5.3.1 机构提供养生项目情况的调查分析
        5.3.2 机构宣传途径的调查分析
        5.3.3 机构消费人数的调查分析
        5.3.4 机构资金来源的调查分析
        5.3.5 机构收费情况的调查分析
6 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1 消费人群存在的问题
        6.1.1 消费人群性别年龄构成不合理
        6.1.2 消费人群籍贯分布不合理
    6.2 从业人员存在的问题
        6.2.1 从业人员学历过低,再学习意愿不强
        6.2.2 从业人员技能单一,综合竞争力不强
    6.3 机构运营存在的问题
        6.3.1 养生方式单一化,资源整合意识薄弱
        6.3.2 宣传途径简单化,网络平台利用不够
        6.3.3 收费标准差异化,机构发展良莠不齐
7 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对策
    7.1 紧随政策引领,挖掘武术养生价值
    7.2 加强网络宣传,扩大养生消费群体
    7.3 整合地方资源,树立品牌战略意识
    7.4 依托地方高校,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第三节 研究回顾
        一、 草泽铃医及乡村医疗制度的相关研究
        二、 关于赤脚医生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资料
        一、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二、 研究资料
    第五节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清代的乡村医疗及其近代变革
    第一节 清前期的乡村医疗资源
    第二节 晚清卫生行政改革
    小结
第三章 保健员与民国时期乡村医疗建设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机制
    第二节 保健员与乡村医疗建设
        一、 培训保健员与合作医疗的起源
        二、 农村卫生实验区的卫生建设
        三、 边区政府的医药合作社及其医疗活动
    小结
第四章 1949 年后的农村医疗变革
    第一节 四项卫生方针与爱国卫生运动
        一、 反细菌战
        二、 爱国卫生运动
    第二节 1949 年后农村医疗市场结构的变化
    第三节 联合诊所、农业社保健站与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 从医药合作社到联合诊所
        二、 从联合诊所到保健站
        三、 集体保健医疗或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
    第四节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第五节 乐园公社合作医疗的典型
    小结
第五章 赤脚医生政策的实施及影响
    第一节 赤脚医生的兴起
    第二节 赤脚医生的选拔
        一、 赤脚医生的前身:从卫生保健员到“小医生”的选拔与培训
        二、 赤脚医生的选拔
    第三节 赤脚医生的培训
        一、 培训方法
        二、 培训内容
        三、 培训效果
    第四节 赤脚医生薪酬
        一、 赤脚医生报酬的构成与分配
        二、 赤脚医生报酬的变动
    第五节 赤脚医生的职责
    第六节 赤脚医生的医疗方式
        一、 “团结中西医”的卫生方针
        二、 充分发挥“一根针、一把草”的作用
        三、 “三土上马”、“四自创业”
        四、 西医疗法与新医疗法
        五、 后合作医疗时期赤脚医生医疗方式的转变
    第七节 赤脚医生时期的医病关系
        一、 传统医病关系向现代医病关系的转变
        二、 赤脚医生时期医病关系
    小结
第六章 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的主要任务
    第一节 合作医疗的目标及任务
        一、 1949 年至 1956 年过渡时期的卫生目标——消灭烈性传染病
        二、 1957 年至 1965 年的卫生目标:“除四害、讲卫生、消灭疾病”
        三、 1965 年至 1976 年的卫生目标——实现卫生革命
    第二节 合作医疗的筹资
        一、 早期合作医疗的经费筹集
        二、 1969 年以后的合作医疗筹资
    第三节 合作医疗的管理
    第四节 合作医疗的发展
        一、 山东省合作医疗的发展概况
        二、 山东省合作医疗快速发展的个案分析
        三、 1977 年到 1985 年合作医疗的衰落
        四、 合作医疗制度化失败的原因
    小结
第七章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制度的成效探析
    第一节 两种传统观点:瑕不掩瑜与微不足道
    第二节 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实际效果
        一、 实际医疗效果
        二、 卫生成就与合作医疗的关系
    第三节 社会政治效应
        一、 从“毛主席派来的好医生”到“合作医疗好”
        二、 合作医疗所蕴含的价值和目标
    小结
第八章 赤脚医生制度的尾声与合作医疗的再兴起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赤脚医生与合作医疗的逆转
    第二节 合作医疗的再兴起
结语 政治化、制度化、廉价化的医疗资源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部分 检测方法
    实验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二部分 调查分析
    调查方法
    调查结果与分析
    结论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企业卫生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论文正文
    前言
    研究目的
    资料来源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与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核心概念
第二部分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2.1 理论基础
    2.2 研究思路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5 研究内容
    2.6 创新与局限性
第三部分 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定量研究
    3.1 女性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
    3.2 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
    3.3 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态度情况
    3.4 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行为情况
    3.5 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可及性
    3.6 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服务的对应分析
第四部分 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与利用定性研究
    4.1 研究的必要性
    4.2 资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第五部分 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卫生)服务PEST分析
    5.1 政治因素
    5.2 经济因素
    5.3 社会因素
    5.4 技术因素
第六部分 主要发现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发现与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综述
    引言
    1.生殖健康概念的发展
    2.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点及管理
    3.流动人口生殖健康状况及管理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活动目录
    附录2 定量与定性调查表
致谢

(7)淄博市茶叶经营市场的卫生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淄博市茶叶经营单位基本情况
2 淄博市茶叶经营单位及经营人员的卫生状况
3 监督监测, 产品的卫生学检验
4 分析与讨论

四、淄博市茶叶经营市场的卫生学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2019-2020年扬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及风险因子识别[D]. 郭娟. 扬州大学, 2021(08)
  • [2]健康中国背景下武当山养生机构发展现状调查研究[D]. 田萌颖.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3]清以来的乡村医疗制度 ——从草泽铃医到赤脚医生[D]. 许三春. 南开大学, 2012(07)
  • [4]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蔬菜中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的研究[D]. 王钟. 山东大学, 2010(09)
  • [5]桶装饮用纯净水生产企业卫生状况及对策研究[D]. 靳雪梅. 山东大学, 2007(03)
  • [6]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群体(女性流动人口)生殖健康需求与服务研究[D]. 李孜.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7]淄博市茶叶经营市场的卫生学调查[J]. 高玉杰,刘伟,于春明,董秀芹. 职业与健康, 2004(01)

标签:;  ;  ;  ;  ;  

淄博市茶叶市场卫生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