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MRI、MRA和DSA在烟雾病中的比较分析

CT、MRI、MRA和DSA在烟雾病中的比较分析

一、Moyamoya病的CT、MRI、MRA与DSA对比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史张[1](2021)在《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第一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目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率较高。然而,目前很少有研究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high-resolution 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VW-MRI)技术预测复发性脑卒中。本研究旨在评估hr-VW-MRI在预测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复发性脑血管缺血事件风险的价值。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首次发生急性/亚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共58例(平均年龄57.7±11.5岁;男性45例)。所有患者分别在初次入院前及临床规范治疗大于三个月后行hr-VW-MRI检查,并对每个患者进行临床随访直到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或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再次发生,随访时间不超过48个月。通过hr-VW-MRI评估并记录责任动脉最狭窄层面的狭窄率、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最小管腔面积(minimum luminal area,MLA)、斑块强化率及各种指标前后变化的百分比。PB的定义为(1-MLA/最狭窄层面的管壁面积)×100%。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并计算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结果:基线和随访两次hr-VW-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6.2±4.1个月,其中12例患者(占总人数的20.7%)在10.9±9.2个月内发生了同侧责任血管的复发性TIA或缺血性脑卒中。单因素分析表明基线的甘油三酯、PB变化百分比和PB进展与卒中复发显着相关(所有P<0.05)。多因素Cox回归发现PB进展(HR,6.293;95%CI,1.620-24.444;P=0.001)是复发性缺血事件预测的独立影像学特征。结论:PB进展与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独立相关,hr-VW-MRI有助于复发性脑卒中患者的预测和风险分层。第二章: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目的:前期研究认为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有助于预测(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引起的复发性脑卒中,但采用二维非全脑成像技术和缺乏规范临床随访及预后评估是其主要缺陷。本章研究旨在基于三维hr-VW-MRI通过短期随访和长期随访两个时间维度,探讨经强化药物治疗后患者临床和影像特征的变化规律,并评估复发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和神经功能残障的独立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分析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院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前行三维头颈联合hr-VW-MRI检查,并要求患者在强化药物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指标(包括体育运动及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指标)和hr-VW-MRI影像特征的复查评估。随后在2021年3月1日前以电话采访形式进行患者症状和残障评估。通过改良兰金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 RS)来确定预后不佳和神经功能残障。统计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预测复发性脑卒中、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评估预后情况,并计算风险比(HR)、优势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I)。结果:最终纳入研究的患者为80人(平均年龄:59.64±12.03),两次MRI扫描的平均时间间隔为92.4±15.9天,长期随访的平均天数为583.4±130.8天。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活性减弱(强化率减低,P<0.001;直方图均数值升高,P=0.012)。在复发性卒中的高危因素研究中,凸月形斑块与短期卒中复发显着相关(HR=7.137;95%CI,1.531-33.277;P=0.047),而在长期随访中体育运动与否则是卒中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04;95%CI,0.018-0.591;P=0.010)。在神经功能预后评估中,短期治疗后的预后优劣与患者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4.544;95%CI,1.238-24.761;P=0.045)、总运动代谢当量(OR=0.678;95%CI,0.465-0.990;P=0.044)和熵(OR=0.073;95%CI,0.011-0.473;P=0.006)显着相关,而斑块位于第二象限(OR=9.617;95%,2.0159-44.911;P=0.004)、服药依从性(OR=0.135;95%,0.030-0.610;P=0.009)和高危因素控制不佳(OR=6.234;95%,1.723-22.553;P=0.005)则与其长期治疗后神经功能残障有关。结论:hr-VW-MRI可评估强化药物治疗后斑块变化情况,并有助于ICAD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风险预测和功能残障评估。第二部分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目的:不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造成的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的主要原因,而M1型巨噬细胞向M2型的极化可能会使斑块的不稳定性转为稳定。我们设想构建一种共载125碘-氧化铁纳米粒(125I-ION)和姜黄素(Cur)的纳米粒脂质体(9-CCN(125I-ION/Cur)-LNPs),通过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的多模态成像手段,将姜黄素靶向输送至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达到诊治一体化目的。材料与方法:首先,制备9-CCN(125I-ION/Cur)-LNPs,并检测铁和姜黄素的包封率、载药率以及该纳米脂质体的物理稳定性、放射化学稳定性和弛豫时间。其次,对该纳米脂质体进行体外评估,检测分析9-CCN(125I-ION/Cur)-LNPs在巨噬细胞中的摄取情况,并分离兔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巨噬细胞。进而,建立新西兰大白兔的动脉粥硬化动物模型,在注射前及每10天注射靶向纳米粒脂质体后,分别在注射后6h及36h进行体内SPECT和MRI扫描,评估斑块情况。最后,离体兔主动脉,进行病理切片、染色,分析斑块的病理学特征。结果:透射电镜显示9-CCN(125I-ION/Cur)-LNPs粒度均一、超顺磁性好、放射化学纯度为97.2%,且在体内循环中较为稳定。体外摄取研究发现,姜黄素和核素放射性均在RAW264.7细胞中摄取较高,而MRI图中ION的摄取在两种细胞中几乎相同,并且体外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和姜黄素可促进巨噬细胞极化为M2表型。此外,体内实验表明,9-CCN(125I-ION/Cur)-LNPs可以特异性地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促炎M1型巨噬细胞结合,并将125I-ION和姜黄素传递到巨噬细胞中。由于M1向M2极化,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得稳定,导致纳米粒脂质体的吸收显着减少,SPECT/CT核素摄取显着下降。结论:9-CCN(125I-ION/Cur)-LNPs实现了同时检测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核医学和磁共振联合成像的方式可精准检测斑块并评估疗效,实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诊治一体化。

韦丹[2](2021)在《一站式CT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CT灌注成像定量评估烟雾病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疗效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STA-MCA)治疗后颅脑CT灌注改变情况,评价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临床确诊为烟雾病并行单侧或双侧STA-MCA手术治疗的患者31例(男:女=20:11,平均年龄:33岁),双侧行搭桥手术的患者有13例,单侧18例。上述患者分别行手术前后的NCCT-CTA-CTP检查,经后处理获得CTP各灌注参数图(CBF,CBV,MTT,TTP,delay-TTP)。将感兴趣区分别放置在基底节层面至半卵圆中心层面的脑白质及脑皮质区域(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比较手术前后各CTP灌注参数,进行测量,取平均值。将35组数据作为长期点(手术后行NCCT-CTA-CTP检查时间范围为3个月~3年)进行测量。计算手术后与手术前各CTP灌注参数的比值,定量分析患者手术前和手术后CTP灌注参数及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CTP定量随访分析发现,搭桥手术后随访过程中发现大脑白质区TTP和delay值手术后明显降低,TTP值从手术前的15.13±4.72 s降至12.99±2.42 s(P=0.007),delay-TTP值从手术前的4.11±2.21 s降至3.22±1.50 s(P=0.024)。CBV值从手术前的2.74±0.90 ml/100 mg下降至手术后的2.38±0.67 ml/100 mg(P<0.001)。MTT值从手术前的4.37±0.94 s稍下降至4.02±0.73 s(P=0.022)。CBF值亦呈明显下降趋势,从38.08±10.24 ml/100 mg·min下降至36.66±9.08ml/100 mg·min,但其变化暂未出现统计学意义。大脑皮层的灌注值变化与大脑白质近似,大脑皮层TTP和delay值手术后明显降低,TTP值从手术前的14.34±4.68 s降至11.81±2.51 s(P=0.003),delay值从手术前的3.45±2.40 s降至2.40±1.29 s(P=0.012)。MTT值、CBF值和CBV值也稍有变化,但其变化暂未出现统计学意义。-基于文献及前期研究基础,我们尝试寻找手术后脑灌注变化的时间阈值,研究发现颅脑的灌注在6-8个月降到最低,而1年左右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CT灌注成像可以评估烟雾病患者搭桥术后颅脑、搭桥血管及脑灌注的变化,在随访的过程中,随着搭桥时间的延长,颅脑的灌注在6-8个月降到最低,而1年左右恢复到术前水平;从长期来看搭桥手术后颅脑的灌注水平同手术前水平相仿。第二部分探讨CT灌注成像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一站式CT灌注成像(CTP)及治疗前后临床影像资料,明确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及影像特征。【方法】前瞻性纳入CT/MRI随访证实的3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男:女=21:18,平均年龄65岁,平均起病时间8.4 h),所有患者均随访90天获取其m RS评分(平均2.8分)。对上述患者行320排螺旋CT一站式CTP(非增强CT(NCCT)-CT血管成像(CTA)-CTP)扫描,对NCCT图像行ASPECTS(Alberta StrokeProgram Early CT Score)评分,经后处理获得脑血管图,脑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体积以及其相应比值,并获得CTP各灌注参数图[CBF,CBV,MTT,TTP,延迟达峰时间(Delay-TTP)]。将大小一致的感兴趣区分别放置在脑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及其相应对侧脑实质,分别测量三次,取平均值。【结果】39例患者中,20例预后良好(m RS≤2)。相关分析发现,治疗前后NIHSS评分、梗死核心体积、缺血半暗带MTT及相应区域Delay-TTP与随访90天m RS评分成明显正相关(P≤0.04);而治疗后ASPECTS评分及梗死核心区CBF值与90天m RS评分成明显负相关(P<0.05)。进一步两组对比分析发现,治疗前后NIHSS、治疗后ASPECTS、CTP示梗死核心区体积及梗死核心CBF值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3)。ROC分析显示治疗后NIHSS评分对于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有着最高的诊断效能(AUC为0.90),其中敏感度、特异度及拐点值分别为79%,85%和4.5;而梗死核心区CBF具有最佳的特异度(89%),治疗后ASPECTS评分在预测预后方面具有最高的敏感度(94%)。【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核心区体积、CBF、治疗前后NIHSS及治疗后ASPECTS评分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相比较NIHSS评分,梗死核心区CBF对于预测急性脑梗死预后有着更高的特异度。

邹克季[3](2020)在《磁共振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烟雾病差异的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已通过MRA诊断为MMD患者使用DSA进行验证诊断,分析导致MRA诊断MMD出现差异的临床因素,以求找到有指导价值的临床变量。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通过MRA已诊断为MMD,后期进行了DSA验证诊断的122例成人患者。以2012年日本发布的MMD诊治指南为诊断标准。详细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梅毒抗体、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颈动脉斑块检查结果、临床表现、颅内血管情况。将122例研究对象按DSA诊断结果分为结果一致组(MRA与DSA均为阳性,99例)与结果差异组(MRA阳性DSA阴性,23例),对两组患者以性别、年龄、同型半胱氨酸、甲状腺功能、尿酸、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梅毒抗体、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临床表现、闭塞血管情况进行分类处理,然后进行对比分析。所有数据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通过正态分布检验,年龄用表示,两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类变量数据表示为频率和百分比(%),其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先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初步筛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自变量,然后通过逐步回归方法选择最佳的自变量代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对MMD诊断的相关性,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成人患者共122例,男女比例1.3:1,平均年龄51.98±8.506岁。结果一致组99人,男女比例1.2:1,平均年龄51.48±8.428岁;结果差异组23人,男女比例1.5:1,平均年龄54.09±8.707岁。(2)MMD首发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脑缺血是MMD的主要临床表现,其占比达到68.7%。(3)MRA与DSA诊断MMD的一致性为81.1%,MRA评级与铃木分级相符率达82.8%。(4)对于MRA提示MMD的患者,患者具有高甘油三酯、颈动脉斑块、糖尿病以及MRA评分不在2-7分范围的情况下,两组诊断烟雾病存在差异。结论:(1)在我国MMD的男女患病率相似,约呈1.2:1;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脑缺血;(2)3.0T的MRA作为无创的检测手段具有经济简便的优点,对于确定烟雾病血管分级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3)MRA诊断烟雾病阳性的患者中,DSA的阳性率81.1%,两种检测手段吻合度高,但临床中有高甘油三酯、颈动脉斑块、糖尿病、MRA评分为1分或8-10分这4个因素的患者建议完善DSA检查。

郭方舟[4](2020)在《TCD联合MR T2 FLAI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颅内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联合应用TCD与MR T2 FIAIR序列评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侧支循环的价值;研究FLAIR血管高信号(Fluid-attenumted inversion recovery Vascular hyperintersity,FVH)的发生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8月-2019年8月期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外科住院的颅内AIS患者共34例。所有患者接受头颅MRI及脑血管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查。随访患者出院后3月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依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0-2分)和预后较差(3-5分)组,依据TCD评估有无侧支循环,分阴性、阳性两组,进行对比;依据MR T2 FLAIR序列中有无FVH,分为FVH阴性、阳性两组,进行对比;并对FLAIR中FVH进行评分、分组与TCD中侧支循环类型进行分组联合,与预后进行比较。结果(1)预后良好组和预后较差组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P值>0.05,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入院mRS评分比较,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比较FVH阳性、阴性组间3月mRS评分,P值>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比较TCD阴性、阳性组间3月mRS评分,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分别比较TCD、FVH及TCD联合FVH与3月mRS评分,作ROC曲线分析,TCD联合FVH对预后有更高的诊断率。结论TCD联合FVH对于诊断急性脑卒中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在评价侧支循环方面,两者应相互结合、相互补充,这将为侧支循环评价提供一个可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临床评价患者预后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刘松[5](2019)在《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及颅内侧支循环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及梗死状态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狭窄患者中,低灌注阳性者与低灌注阴性者斑块特征的差异,寻找颅内低灌注区的独立预测因子,以及低灌注容积大小的影响因素;脑梗死患者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斑块特征的差异,寻找脑梗死独立预测因子,并建立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预测模型。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回顾性分析2周内出现MCA供血区缺血症状的患者共71例,进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以及动态磁敏感对比磁共振灌注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SC-PWI)检查。由3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斑块特征及软脑膜侧支血管分级(Pial collaterals,PCs)的测量;利用全自动快速灌注弥散处理软件RAPID(RApid processing of PerfuIon and Diffusion)软件得到Tmax>6.0 s延迟灌注容积作为低灌注容积,根据Tmax>6.0 s延迟灌注容积的有无,将入组患者分为低灌注阳性组及低灌注阴性组。采用卡方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等比较两组的斑块特征及PCs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低灌注区的独立预测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用于评估斑块特征预测出现低灌注区的诊断效能,并采用Z检验比较各个变量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斑块特征、PCs与Tmax>6.0 s延迟灌注容积的相关性。第二部分:回顾性分析2周内出现MCA供血区缺血症状的患者67例,根据DWI或神经功能检查,将患者分为急性梗死(Stroke)组和TIA组。检查序列及图像后处理同第一部分,另外3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弥散加权成像阿尔伯塔卒中计划早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分(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the 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 Computed Tomography Score,DWI-ASPECTS);采用卡方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等比较Stroke组和TIA组的斑块特征、PCs及低灌注容积的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出现急性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评估斑块特征预测急性梗死的诊断效能;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斑块特征、PCs及Tmax>6.0 s延迟灌注容积与DWI-ASPECTS评分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卒中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预测模型。结果:第一部分:7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59.90±11.25岁,其中男性44例,女性27例。分成两组,低灌注阳性组29例,低灌注阴性组42例。两组间梗死患者比例及NIHS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2和0.035);三位评价者对于各个斑块特征及PCs的一致性均较好(0.796-0.956);两组的斑块偏心指数、偏心性斑块比例、斑块长度及PC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6,0.002,0.003和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经过性别、年龄以及脑血管高危因素校正后,结果显示斑块偏心性、斑块长度、PCs及高血压是颅内低灌注区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4,0.017,0.035和0.018);斑块偏心性、斑块长度、PCs及高血压作为单项指标的AUC分别为0.681,0.704,0.694,0.623,联合斑块偏心性、斑块长度、PCs及高血压的AUC为0.865,诊断的敏感度达到79.31%,特异度为83.33%。联合斑块偏心性、斑块长度、PCs及高血压模型的ROC曲线的AUC明显高于各个单项变量(P<0.05);在低灌注阳性组中,偏心指数与Tmax>6.0延迟灌注容积存在相关性(rs=-4.08,P=0.028),偏心性斑块者与同心性斑块者间、不同强化程度斑块患者间的Tmax>6.0 s延迟灌注容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085,P=0.037;H=9.464,P=0.009)。第二部分:6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平均年龄58.01±12.40岁,其中男性41例,女性26例。分成两组,Stroke组45例,TIA组22例。两组间NIHSS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Z=-3.102,P=0.002);三位评价者对于各个斑块特征及PCs的一致性均较好(0.743-0.926);Stroke组与TIA组中的斑块长度、斑块内出血、强化程度、PCs及Tmax>6.0 s延迟灌注容积有显着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经过性别、年龄以及脑血管高危因素校正后,结果显示斑块内出血及PCs急性梗死的独立预测因子(P=0.019和0.043);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及PCs作为单项指标的AUC分别为0.755,0.759,联合IPH及PCs的AUC为0.860,诊断的敏感度为73.33%,特异度为90.91%;联合IPH及PCs模型的AUC明显高于各个单项变量(P<0.01);Stroke组中,斑块长度、斑块强化程度、IPH、Tmax>6.0 s延迟灌注容积以及PCs与DWI-ASPECTS评分均存在相关性(P<0.05);根据Tmax>6.0 s延迟灌注容积、IPH、高血压及PCs建立预测NIHSS评分的回归模型,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F[4,58]=16.108,P<0.001),本模型多重相关系数R=0.725,调整后R2=0.494。结论:在急性卒中患者中,斑块偏心性、斑块长度、PCs及高血压状态能影响颅内低灌注区域的出现,并且斑块偏心性、斑块强化程度影响低灌注容积;斑块长度、IPH、强化程度、PCs及低灌注容积影响着脑实质梗死的出现以及梗死容积,并且以IPH、Tmax>6.0 s延迟灌注容积、PCs以及高血压状态为基础的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预测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从影像学方面为病情评估以及临床治疗方面提供了参考信息。

周勇[6](2019)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背景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颈内动脉末端和(或)大脑前动脉起始部和(或)大脑中动脉起始部的慢性进行性狭窄或闭塞,并在颅底形成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脑血管病,因其在颅底形成异常血管网形似“烟雾”,故成为烟雾病[1]。烟雾病发病隐匿,但呈慢性进行性发展,当发现时往往已经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的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虽然都能够显示血管的狭窄或闭塞,但是由于侧枝循环的存在,患者的病情往往与单纯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程度并不完全相符[2]。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技术是近些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一种功能成像方法,它可以在各参数数值的基础上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来评价脑组织的灌注情况,从而评价患者的病情,并且其无电离辐射、空间分辨率高、操作简单,逐渐成为临床广泛应用的灌注成像方法。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在评价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MRI室检查并经DSA/MRA证实的56例MMD患者的PWI灌注图像,并选取20例MRA和MRI正常的健康人的PWI灌注图像作为正常对照组。2.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德国Siemens Verio 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将扫描所得的图像在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应用MR Perfusion软件经过后处理得到脑血流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图像。3.定性分析:观察CBV、CBF、MTT、TTP图像有无灌注异常。定量分析:以TTP图像为标准,在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内灌注异常的区域内选择5个感兴趣区(ROI),分别测量CBV、CBF、MTT、TTP参数值,然后用镜像的方法测得相应的各参数值。对于正常对照组选择在相同的部位相同的层面进行各参数值的测量。本研究将同侧小脑作为参照对所有参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分别得到rCBV、rCBF、rMTT、rTTP。4.运用运用统计学方法分别对比分析双侧烟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单侧烟雾病患侧与健侧组、单侧烟雾病健侧组和正常对照组间的rCBV、rCBF、rMTT、rTTP有无差异,两组间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定性分析结果:20例正常对照组CBV、CBF、MTT和TTP图像均未出现灌注异常,56例烟雾病患者中CBV、CBF、MTT、TTP图出现灌注异常的例数分别为27例、33例、49例和56例,灌注异常率分别为:48.2%、58.9%、87.5%和100%。TTP和MTT的敏感性高于CBV和CBF。2.定量分析结果:双侧烟雾病组较正常对照组rCBF减小,rMTT、rTTP延长,且rMTT、rTTP、rCBF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CBV较正常对照组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烟雾病患侧较健侧rCBV、rCBF减小,rMTT、rTTP延长,且各参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烟雾病健侧与正常对照组间rCBV、rCBF、rMTT、rTTP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常表现为CBF不同程度减低,MTT、TTP延长;且MTT、TTP敏感性高于CBV、CBF。2.磁共振灌注成像能够清楚的显示出灌注异常的部位和范围,对于烟雾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赵瑞,李建,袁翠平,梁定[7](2014)在《3.0T MRI及MRA对成人烟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成人烟雾病患者的高场强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图像分析,探讨高场强MRI在诊断本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3.0T MRI、MRA图像资料,其中5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同时对比分析其MRA图像与DSA图像。结果:3.0T MRI平扫图像除能明确显示烟雾病患者的脑内缺血、梗死灶及微小出血灶,亦可显示患者狭窄或闭塞血管的流空信号减弱或消失,也可清晰显示两侧基底节区侧支循环血管的流空信号;3.0T MRA图像能有效显示颅内血管的狭窄或闭塞,还可显示异常烟雾状血管网。DSA图像能更清晰显示颅内血管的狭窄、闭塞、烟雾状血管以及更多的细节。结论:高场强MRI及MRA可清晰显示成人烟雾病的脑实质及血管病变,可作为烟雾病的首选筛查或诊断方法,也可作为临床随访及术后复查的首选检查方法,但在显示细节方面如烟雾血管、侧支循环血管等DSA仍优于MRA。

贾泽军[8](2014)在《基于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HR MR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研究目的]以DSA测定结果为“金标准”,探讨3.0T HR MR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研究方法]采用30T HR MRI及DSA测定89根(78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程度,以DSA测定结果为“金标准”,评价3.0T HR MRI评估MCA-M1狭窄程度的准确度,并分析其评估MCA M1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度。[结果]1.89根MCA包括:正常血管6根,轻度狭窄10根,中度狭窄32根,重度狭窄36根,完全闭塞5根。2.HR MRI测定的MCA M1狭窄程度高于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二者测得的狭窄程度相关性好(Pearson r=0.731, P<0.001; Spearman r=0.663, P<0.001),结果具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k=0.471,P<0.001)。3. HR MRI诊断中重度狭窄(50%~99%)的敏感性、特异度分别为98.63%、81.25%,ROC曲线下面积为0.985;诊断重度狭窄(70%-99%)的敏感性、特异度分别为80.49%、60.42%,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区分中重度狭窄(50%-69%,70%~99%)的敏感性、特异度分别为78.26%、35.56%,ROC曲线下面积为0.586。[结论]1.3.0T HR MRI能够较准确测定动脉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DSA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提示其不仅能够评估管壁及斑块情况,对管腔狭窄程度也能进行有效评估。2.3.0T HR MRI对大脑中动脉中重度狭窄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可广泛用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患者无创筛查。第二部分基于HR MRI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卒中风险分析[研究目的]比较有或无症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HR MRI影像的管壁及斑块特性,探讨基于HR MRI进行MCA狭窄卒中风险分层的可行性。[研究方法]66例经DSA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MCA M1段中重度狭窄(50%~99%)患者分为症状组(n=27)、无症状组(n=39),采用3.0T HR MRI测定血管最狭窄处血管面积(vessel area,VAnarrow)、管腔面积(1umen area,LAnarrow)以及血管参考处VAreference、 LAreference,比较两组患者管壁、斑块定量指标[VA、LA、管壁面积(v(?)all area,WA)、斑块大小(plaque size,PS)、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PB)、管壁重塑指数(remodeling index,RI)],及斑块分布部位(前壁、后壁、上壁、下壁、环形)、斑块稳定性的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基本人口学资料及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斑块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症状组PS、PB明显大于无症状组(6.30±3.41vs4.26±2.90,P=0.011;0.42±0.16vs0.31±0.16,P=0.008)。3.血管重塑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症状组R大于无症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7±0.30vs0.96±0.20,P=0.001);症状组MCA狭窄管壁以PR为主(66.67%,18,27),而无症状组MCA狭窄管壁以non-PR为主(56.41%,22/39)。4.斑块分布部位分析结果表明:MCA M1狭窄斑块前壁分布最多(47.26%),环形(25.90%)、下壁(19.09%)次之,上壁(5.49%)、后壁(2.56%)最少,前壁与其他部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环形、下壁与上壁、后壁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症状组、无症状组MCA斑块分布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斑块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斑块中强化斑块占73.77%,无强化斑块26.23%,组间分析表明两组间斑块强化与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0)。[结论]1.较大的斑块负荷、正性重塑是中重度MCA狭窄的卒中高危因素。2.MCA狭窄斑块主要分布于前壁、环形、下壁,环形斑块是重要的分布亚型。3.目前标准下的斑块强化与否可能对预判中重度MCA狭窄卒中发作作用有限。第三部分基于术前HR MRI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目的]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析MCA支架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及无再狭窄(non-ISR)患者术前3.0T HR MR管壁及斑块影像特征,探讨术后ISR发生的术前管壁、斑块因素,为临床选择血管内介入治疗潜在获益人群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3年6月于我院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治疗、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中重度MCA M1狭窄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年龄(<55岁,>55岁)、糖尿病(有或无)、病变长度(<5mm,5~10mm,≥10mm、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程度(<30%,≥30%)为匹配指标(1:2),采用回顾性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比较支架术后再狭窄(n=5)和无再狭窄(n=10)患者术前3.0T HR MRI影像定量定性指标的差异,包括:血管最狭窄处血管面积(vessel area, VAnarrow)、管腔面积(lumen area, LAnarrow)以及血管参考处VAreference、LAreferenc。,斑块大小(plaque size, PS)、斑块负荷(plaque burden, PB)]、管壁重塑指数(remodeling index, RI)及斑块分布部位(前壁、后壁、上壁、下壁、环形)。[结果]1.ISR、non-ISR组患者术前基本人口学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斑块负荷对比分析结果表明:ISR患者MCA狭窄VAnarrow、WA-narrow小于non-IS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0±4.47vs14.62±3.55mm2, P=0.015;7.37±4.43vs13.35±3.22mm2,P=0.010); IS R患者PS、PB也小于non-IS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9±1.67vs7.47±3.68mm2,P=0.011;0.23±0.13vs0.50±0.15,P=0.004);但二者LAnarrow及参考血管VAreference、VAreference、WAreferenc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血管重塑模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ISR患者RI明显小于non-IS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78±0.17vs1.26±0.24,P=0.002)。ISR患者NR(RI≤0.95)发生率为100%(5/5),而non-ISR患者为0(0/10)。4.斑块分布部位对比分析结果表明:MCA M1狭窄斑块前壁分布最多(62.00%,P<0.001),环形(17.78%)、下壁(11.33%)、上壁(4.44%)、后壁(4.44%)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组间分析结果表明:ISR组患者环形斑块明显多于non-IS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8.33%vs2.5%,P=0.028),其他前壁、后壁、上壁、下壁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采用30T HR MRI技术从术前斑块及管壁角度分析颅内狭窄支架术后ISR的影响因素。2.术前管壁负性重塑、低斑块负荷可能是MCA M1狭窄支架术后ISR潜在的预测因子,与冠脉的研究正好相反,提示负性重塑与MCA狭窄支架术后ISR发生有关。3.术前环形斑块与MCA M1狭窄支架术后ISR密切相关,具体机制尚不明确,值得深入研究。4.基于术前3.0T HR MRI的管壁及斑块检查有助于筛选颅内狭窄支架术后ISR高危患者。

刘坐龙[9](2014)在《烟雾病21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又称脑底异常血管网病,是以脑血管造影发现双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虹吸部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严重狭窄或闭塞,颅底软脑膜、穿通动脉等小血管代偿增生形成脑底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一种慢性脑血管闭塞性疾病。明确的烟雾病病因尚不清楚。各国发病率、发病类型、发病年龄各具特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为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等均对本病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依据不同患者的患病特点,采取适宜的内外科治疗。方法:对2009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的212例烟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回顾性调查与其有关的临床资料,包括入院时间、年龄、性别、民族、发病类型、查体、既往病史、家族史、危险因素、实验室及超声影像学检查、治疗、出院时情况等。本研究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值根据情况取<0.05或<0.001。结果:1、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年龄划分,儿童患者5.7%,青年患者35.4%,中老年患者59.0%。中老年患者例数明显高于儿童及青年患者例数。患者4560岁例数多而集中。2、男性患者49.5%,女性患者50.5%。男女比例接近1:1,患者总体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儿童患者组,男性41.7%,女性58.3%;青年患者组,男性45.3%,女性54.7%;中老年患者组,男性52.8%,女性47.2%。儿童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性别差异无显着性。3、高血压病病史25.5%,接种史89.6%,吸烟史35.8%,饮酒史22.6%,吸烟史同时有饮酒史17.9%。综上,患者高血压病病史、接种史、吸烟史、饮酒史均是发病的可疑危险因素。4、儿童患者组,缺血型58.3%,出血型41.7%;青年患者组,缺血型44.0%,出血型56.0%;中老年患者组,缺血型40.0%,出血型60.0%。按照年龄分组,三组内两种发病类型比例进行组间比较,儿童组、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发病类型差异无显着性。按照发病类型分组,缺血型、出血型在不同年龄段的比例比较,缺血型、出血型患者在儿童、青年和中老年患者中分布差异无显着性。5、实验室检查,肝功异常者76.7%,外科综合异常者7.0%,外科综合及肝功均异常者16.4%。6、作为初次筛选的影像学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45.8%、CT联合CTA与CT联合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 TCD)共12.7%、MRA与MRA联合TCD共11.8%,TCD联合颈彩2.8%。以上数据可知,CT、CT联合CTA、CT联合TCD、MRA、MRA联合TCD,作为初次筛选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多,TCD、颈彩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筛查。7、作为确诊的影像学检查,CTA28.3%、DSA40.6%、DSA联合CTA14.6%。以上数据可知,CTA、DSA、DSA联合CTA,作为确诊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多,CTA诊断烟雾病比例显着高于其他检查(除DSA外)。8、内科治疗患者84.4%,外科治疗患者15.6%,患者以内科治疗为主。9、内科治疗缓解84.9%,未缓解15.1%;外科治疗缓解87.9%,未缓解12.1%。总缓解85.4%。本组研究表明,外科治疗缓解率较高。内科治疗、外科治疗效果统计学上差异无显着性。10、儿童患者共12例,缺血型7例,出血型5例。缺血型内科治疗7例,均缓解。出血型内科治疗3例,1例缓解,占33.3%,2例未缓解,占66.7%;外科治疗2例,均缓解。本研究提示儿童缺血型患者内科治疗效果显着,儿童出血型患者外科治疗效果显着。11、青年患者共75例,缺血型33例,出血型42例。缺血型内科治疗32例,均缓解;外科治疗1例,缓解。出血型内科治疗42例,31例缓解,占73.8%,11例未缓解,占26.2%;外科治疗0例。本研究提示青年缺血型患者内科治疗效果显着,青年出血型患者内科治疗有一定风险。12、中老年患者共125例,缺血型50例,出血型75例。缺血型内科治疗41例,37例缓解,占90.2%,4例未缓解,占9.8%;外科治疗9例,均缓解。本研究提示中老年缺血型患者内科、外科治疗均有显着效果。出血型内科治疗54例,44例缓解,占81.5%,10例未缓解,占18.5%;外科治疗21例,17例缓解,占81.0%,4例未缓解,占19.0%。经统计学分析,中老年出血型患者内科、外科治疗效果差异无显着性。本研究提示中老年出血型患者内科、外科治疗均有一定风险。13、儿童,间接手术1人,直接联合间接手术1人。青年,直接+间接手术1人。中老年:间接手术14人,直接+间接手术3人,动脉瘤夹闭+间接手术7人,动脉瘤栓塞/夹闭6人。间接手术占45.4%,直接+间接手术占15.2%,动脉瘤夹闭+间接手术21.2%,动脉瘤栓塞/夹闭18.2%。本组研究表明,间接搭桥术、联合手术临床应用多。结论:1、烟雾病好发于4560岁,无显着的性别差异。2、高血压病病史、接种史、吸烟史、饮酒史是烟雾病的可疑危险因素。3、缺血型烟雾病、出血型烟雾病在不同年龄中无显着性的分布差异。4、CT、CT联合CTA、CT联合TCD、MRA、MRA联合TCD,作为初次筛选检查在临床中应用多,TCD、颈彩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筛查。5、CTA诊断烟雾病特异性强。6、烟雾病目前仍以内科治疗为主。内科治疗、外科治疗效果差异无显着性。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均有显着缓解率。间接搭桥术及联合手术可以应用于各个年龄烟雾病患者。

黄宝和[10](2013)在《42例成人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烟雾病(Moyamoya disease,MMD)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颅脑CT(Computeried Tomography)、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CT灌注成像(Computeri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ltractjon angiography, DSA)在诊断烟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06.03-2012.08及北京宣武医院2012.09-2013.07间收治的42例成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对发病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结果①本组资料中42例病人均为成人患者,发病年龄高峰在35~39岁左右;男女之比约为1:1.33。②最常见的首发症状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共25例(59.52%),包括>30岁组中脑梗死14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头晕和癫痫各1例。≤30岁组4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为头晕。其余17例(40.48%)以出血性脑血管病为首发症状,包括脑实质出血(包括破入脑室)12例(70.59%),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17.65%),单纯脑室出血2例(11.74%)。③42例患者中有22例(52.38%)先经TCD筛查发现有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异常改变后再行MSCTA或MRA及DSA检查确诊为烟雾病;④本组资料中CT或MRI显示脑梗死、脑出血的有32例(76.19%);MSCTA或MRA显示颅底主要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及烟雾状异常血管形成34例(80.95%)。⑤本组资料中10例患者行CTP检查,主要表现为患侧额颞叶CBF降低,CBV增加或降低,MTT、TTP延长。⑥本组资料中42例患者全部行DSA检查,均有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部不同程度的狭窄或闭塞;所有病例均可见各种形式的侧支循环形成;84支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造影,共发现MMD血管72支,均位于基底节区;共发现动脉瘤4个。结论成年人MMD发病高峰在35-39岁左右,临床表现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为主;CT和MRI对于发现颅内出血性病变和缺血性病变各有优势;TCD应作为颅内血管狭窄筛查的首选,如有异常,进一步行MRA或MSCTA检查;DSA是诊断该病的金标准。

二、Moyamoya病的CT、MRI、MRA与DSA对比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oyamoya病的CT、MRI、MRA与DSA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卒中复发及预后评估的临床研究
    第一章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预测复发性脑卒中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章 强化药物治疗后对复发性脑卒中预测及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前瞻性研究
        一、引言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多功能纳米脂质体靶向巨噬细胞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诊治一体化实验研究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技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多功能纳米粒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一站式CT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CT灌注成像定量评估烟雾病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疗效的初步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探讨CTP对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评价烟雾病手术治疗疗效的影像学方法概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磁共振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烟雾病差异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及分组标准
        2.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 信息及数据采集
        2.2.1 基本信息
        2.2.2 生化指标收集
        2.2.3 颈部动脉超声检查结果
        2.2.4 登记影像学资料
    2.3 数据处理
    2.4 统计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患者年龄、性别分布情况
    3.2 临床表现
    3.3 影像学检查
    3.4 结果一致组与结果差异组生化指标的比较
    3.5 结果一致组与差异组一般情况比较
    3.6 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流行病学
    4.2 临床表现
        4.2.1 脑缺血
        4.2.2 脑出血
        4.2.3 头痛头晕
        4.2.4 癫痫
    4.3 MMD的诊断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参考文献

(4)TCD联合MR T2 FLAI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设备及方法
    2.3 图像观察及数据采集
    2.4 随访研究
    2.5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结果
    3.2 FVH阴性、阳性组与3月mRS预后的比较
    3.3 TCD阴性、阳性组与3月mRS预后的比较
    3.4 TCD联合FVH与3月mRS进行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FVH在急性脑卒中的机制
    4.2 FVH在急性脑卒中评估临床预后的价值
    4.3 TCD在急性脑卒中评估临床预后的价值
    4.4 TCD联合FVH在急性脑卒中评估临床预后的价值
    4.5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6 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研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及颅内侧支循环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及梗死状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大脑中动脉粥样斑块影响颅内灌注状态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MRI设备及检查项目
        1.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1.1.4 临床资料采集
        1.1.5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1.2.2 评价者间的一致性分析
        1.2.3 低灌注阳性组与低灌注阴性组间斑块特征及PCs的差异
        1.2.4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2.5 斑块特征、PCs及高血压预测低灌注区的诊断效能
        1.2.6 低灌注阳性组斑块特征与低灌注容积的关系
        1.2.7 低灌注阳容积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斑块偏心性对颅内灌注状态的影响
        1.3.2 斑块长度对颅内灌注状态的影响
        1.3.3 斑块强化程度对颅内灌注状态的影响
        1.3.4 侧支循环对颅内灌注状态的影响
        1.3.5 高血压对颅内灌注状态的影响
        1.3.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1.4 小结
二、联合斑块特征及侧支循环预测急性卒中事件的发生及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程度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MRI设备及检查项目
        2.1.3 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2.1.4 临床资料采集
        2.1.5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2.2 评价者间的一致性分析
        2.2.3 Stroke组与TIA组间斑块特征差异
6.0 s延迟灌注容积差异'>2.2.4 Stroke组与TIA组间PCs及 Tmax>6.0 s延迟灌注容积差异
        2.2.5 影响出现脑梗死的各个斑块特征
        2.2.6 斑块特征及PCs预测脑梗死的ROC曲线
        2.2.7 Stroke组 DWI-ASPECTS评分与斑块特点、低灌注容积及PCs的关系
        2.2.8 斑块特点、低灌注容积及PCs与患者神经功损伤程度的关系
    2.3 讨论
        2.3.1 斑块长度与发生Stroke及 TIA的相关性
        2.3.2 斑块内出血与发生Stroke及 TIA的相关性
        2.3.3 斑块特征、灌注状态及PCs影响DWI-ASPECTS的大小
        2.3.4 影响缺血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状态的因素
        2.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头颈部动脉粥样斑块及其影响脑组织循环代谢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烟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3.0T MRI及MRA对成人烟雾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检查方法
        1.2.1 MRI及MRA检查
        1.2.2 DSA检查
2 结果
3 讨论

(8)基于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HR MRI评估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的诊断效能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基于HR MRI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卒中风险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基于术前HR MRI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术后再狭窄风险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9)烟雾病2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诊断标准
    2.2 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
    2.3 流行病学
    2.4 临床表现
    2.5 辅助检查
    2.6 病情预测
    2.7 ICA 狭窄或闭塞侧支循环途径
    2.8 伴有动脉瘤
    2.9 治疗
    2.10 预后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方法
    3.3 分析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一般资料
    4.2 可疑危险因素
    4.3 临床表现
    4.4 实验室检查
    4.5 超声、影像学检查等辅助检查
    4.6 治疗
第5章 讨论
    5.1 一般资料
    5.2 可疑危险因素
    5.3 临床表现
    5.4 辅助检查
    5.5 治疗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10)42例成人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诊断方法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烟雾病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论文

四、Moyamoya病的CT、MRI、MRA与DSA对比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高分辨率磁共振对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诊疗的临床及实验研究[D]. 史张.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一站式CT灌注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D]. 韦丹.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磁共振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烟雾病差异的因素分析[D]. 邹克季. 南昌大学, 2020(08)
  • [4]TCD联合MR T2 FLAIR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评估[D]. 郭方舟.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2)
  • [5]大脑中动脉斑块特征及颅内侧支循环影响脑血流动力学及梗死状态的研究[D]. 刘松.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在烟雾病中的应用研究[D]. 周勇. 新乡医学院, 2019(02)
  • [7]3.0T MRI及MRA对成人烟雾病的诊断价值[J]. 赵瑞,李建,袁翠平,梁定. 现代医学, 2014(09)
  • [8]基于3.0T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的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研究[D]. 贾泽军.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9]烟雾病212例临床分析[D]. 刘坐龙. 吉林大学, 2014(10)
  • [10]42例成人烟雾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点分析[D]. 黄宝和. 郑州大学, 2013(04)

标签:;  ;  ;  ;  

CT、MRI、MRA和DSA在烟雾病中的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