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

一、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论文文献综述)

张庚鑫[1](2021)在《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韧性动态模拟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愈加复杂,极端天气灾害、生态环境破坏、金融危机和全球疾病疫情等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危机,对人类生产生活安全产生极大隐患。基于此背景,全球各大城市都开始致力于城市韧性研究,以预防和抵御外界带来的干扰与冲击,维持城市系统良性发展。本文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借助BP神经网络、Arc GIS空间分析工具,利用2010-2018年指标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预测了2021-2030年黑龙江省城市韧性,深入分析黑龙江省城市韧性演变趋势,并以此提出黑龙江省城市韧性的优化策略,最终得到以下成果和结论:(1)以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城市脆弱性理论和适应性循环理论为依据,构建了黑龙江省城市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包括城市社会韧性、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城市生态韧性和城市经济韧性四个子系统,包含30项具体指标。(2)对黑龙江省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体特征上,2010-2018年黑龙江省城市韧性呈逐渐减弱趋势,低度韧性等级和较低韧性等级城市数量逐渐增多,较高韧性等级和高度韧性等级城市数量逐渐减少;在空间集聚程度方面,黑龙江省城市韧性空间集聚程度先增大后减小。2010-2014年,黑龙江省各城市间联系紧密,城市韧性集聚性加强;2014-2018年,黑龙江省城市韧性较高的城市数量增多,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城市空间分布范围扩大,空间集聚程度不强;从时空演变来看,黑龙江省城市韧性整体水平较低,呈“南高北低”梯度化分布,城市韧性主要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带动周围城市提升。(3)黑龙江省不同年份中各影响因素对城市韧性空间分异的影响程度差异性明显。城市经济韧性影响因子作用强度最大,其次是城市社会韧性影响因子和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影响因子,城市生态韧性影响因子作用强度最小。从单一因子来看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环境污染治理能力欠佳和消费能力弱等对提升城市韧性产生阻碍作用。(4)在动态模拟方面,2021-2030年,整体上黑龙江省城市韧性发展处于平缓状态并伴有略微衰退的迹象,城市韧性等级偏低,以低度韧性和较低韧性为主;韧性高值区集中于黑龙江省南部,其中以哈尔滨市韧性为最佳,为高度韧性等级。关于未来发展趋势,城市韧性空间集聚程度异质性显着,黑龙江省城市韧性发展趋于平缓态势。(5)根据黑龙江省城市韧性动态模拟提出相应提升策略。在城市社会韧性方面,依据计划生育等国家政策,提高生育率,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精尖人才,实施人才引进战略,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创造智慧城市,精明发展;在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方面,完善城市交通网络系统、城市排水排污系统和城市应急抢险机制;城市生态韧性方面,健全由矿产资源开发引发的地质灾害预警网络,完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科研投入,实现低碳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在城市经济韧性方面,优化高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企业,并转变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升居民消费能力,依靠网络电商等新媒体以及物流业发展线上经济,依托黑龙江省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和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完善旅游业的发展。

丁宇雪,周向斌,初炜钰,毛龙,孙迪,孙瑞棋[2](2021)在《国产高分影像在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为例》文中认为为了实现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性评价,利用BJ2、GF1、ZY3等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数据,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基于GIS平台,构建景观安全评价体系。通过获取2017年度研究区内各土地资源类型分布现状数据,进行景观指数(破碎度、分离度、优势度、干扰度、脆弱度、生态风险度)计算,逐网格剖析后采用普通Kriging插值法(半变异函数)对研究区域的景观生态安全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大部分地区景观生态安全处于中、中高和高水平,面积为538 951.58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86.75%,呈现由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向其外部、平原区向低山丘陵区安全等级逐渐升高,生态环境逐渐转好的趋势;低、中低安全区总面积为82 342.18 hm2,占研究区面积的13.25%,景观生态安全仍存在较大问题,需引起地方政府关注。

孙鲁昂[3](2020)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研究》文中认为资源型城市的快速发展是借助开采资源实现的,大部分城市所进行的工业活动比较单一、传统,例如采掘业、冶炼业等,最近这些行业正在不断衰弱,能够进行替代的新产业却并未产生;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传统造成了一系列问题,包括生态破坏、财政压力巨大、资源依赖、产业结构失衡等;要想实现产业的转型具有较大困难。因此,对于资源型工业的升级以及转型来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顺应我国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借助自身具有的优势条件,选取科学的产业结构。七台河市作为老牌能源产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是长期以来城市发展侧重于资源产业,导致其他非资源产业发展严重落后。七台河市凭借煤炭资源进行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七台河市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一系列严峻的问题相应而生,七台河市转型工作刻不容缓。本文运用了文献分析法、差异分析法对七台河市转型效果采取研究和分析。第一,系统梳理有关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发展情况、理论以及概念等;第二,对比并且分析七台河市最近一段时间的社会以及经济发展情况,总结在城市转型中当地具有的缺陷和不足,对其造成因素进行分析;第三,对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采取案例研究,对七台河市发展能够采用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第四,找出七台河市城市转型的中心以及思路,完成促进转型的有关举措的制定。根据对七台河市经济发展情况的分析表明,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自2012年后经济逐渐开始复苏,但经济水平总体仍然较低。同时,实施政策过程中可能遇到某些情况,例如财税政策支持不足、产业政策调节水平低、科技政策实施难度高、人才政策激励效果差等方面。针对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严谨的分析和探讨,从而得出解决政策实施不到位问题的结果。研究所得结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以及指导七台河市进行的转型过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其他城市转型的实现。

邓莎莎,孙瑞祺[4](2020)在《基于国产高分卫星数据矿山环境评价》文中提出为提高黑龙江省重要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促进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本文基于国产高分1号、高分2号、资源3号等卫星数据,以遥感技术为调查手段,开展黑龙江省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工作,获取基础数据,编制综合图件,开展系统研究并提交评价报告,为矿山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及综合整治矿区环境,提供客观基础数据与决策依据。

于婷婷[5](2019)在《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文中提出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空间。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乡村最为突出,是我国目前及未来很长时期的建设重点。在快速城镇化建设中,城乡二元化对乡村造成的巨大冲击,城镇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和盲目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用地破碎、传统文化遗失,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到乡村可持续发展,并集中反映在乡村生态景观退化、土地景观格局破碎、聚落景观同质化等外在表征上。这使得传统偏重物质空间建设的乡村规划,难以满足新时期生态运行机制引导下美丽乡村的建设需求,迫使乡村景观研究更加关注资源统筹和国土空间管控。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之路应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融合起来,从人地关系出发改善乡村环境条件。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如何科学地判断引发乡村景观问题的主要来源,如何度量乡村景观问题的严重程度,如何确定乡村景观问题产生的关键因素,如何选择适宜的乡村规划方法,都是现阶段乡村景观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内容。针对以上问题,在对严寒地区乡村景观长期调研的基础上,将脆弱性作为契入点,深入剖析乡村自然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脆弱性表征、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确定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因子作用维度及作用规律。为了进一步明确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时空分异规律,构建了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2008-2017年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进行评价,以明确县域维度和村庄维度景观脆弱性时空演变规律及脆弱性主因子演变趋势,并以此确定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为了有效应对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引入与脆弱性相对的韧性概念和韧性规划思维,提出注重演进式发展和人地资源综合统筹的乡村韧性规划模式。结合严寒地区现行乡村规划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缺失,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需求,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划分乡村景观脆弱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乡村单元提出“通用型+主因子型”规划模式,并以黑龙江省为例,对其县域单元和村庄单元提出了具体的乡村韧性规划策略。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含基础理论及实地调研、乡村景观脆弱性产生机制、评价和应对景观脆弱性的乡村规划模式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系统阐释了自然-社会脆弱性理论、贫困脆弱性理论、灾害心理学理论、人地关系理论和城乡空间演变理论,并梳理了严寒地区村庄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内容,为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而,引入景观脆弱性和人地耦合脆弱性评价研究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为乡村景观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提供研究基础。为了有效应对和降低乡村景观脆弱性,提出与脆弱性研究相对的韧性研究,分析了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及优势,以及严寒地区乡村景观韧性特征,为乡村韧性规划提供理论方法依据。在实地调研中,根据样本容量计算公式及样本筛选标准,在东北三省选取32个典型县域和66个典型村庄,从自然环境景观、聚落景观、经济景观和文化景观方面深入剖析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为诠释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产生机制,引入脆弱性研究范式,就其脆弱性根源—乡村人地系统脆弱性出发,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三个方面探讨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要素。根据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要素的相互作用方式,引入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暴露性、敏感性和适应性三要素,并从时空维度解析脆弱性干扰源和脆弱性因子作用规律,由此提出乡村景观脆弱性理论研究框架,并借鉴景观脆弱性和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框架、指标和模型,构建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在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研究中,选取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区域,筛选117县域单元和30个村庄单元作为评价对象,结合GIS分析其脆弱性空间分异规律;通过其2008-2017年的脆弱性阈值变化,分析黑龙江省乡村脆弱性时空演变格局,剖析黑龙江省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时空分异规律,确定其脆弱性主因子演变趋势及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为应对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将与脆弱性相对的韧性规划思维引入现行乡村规划。通过梳理严寒地区现行乡村规划在应对景观脆弱性方面的缺失与需求,提出乡村韧性规划的目标体系,解析其与相关现行规划的衔接关系,进而提出乡村韧性规划的编制和执行程序,基于系统聚类法划分乡村景观脆弱类型,提出“通用型+主因子型”的规划模式,并结合典型严寒地区开展规划应用,分级、分类地提出黑龙江省县域单元和村庄单元的乡村韧性规划模式和策略,以有效降低景观脆弱性、为生态文明理念下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规划支撑。

张晨琛,谢静芳,孔庆伟[6](2018)在《东北地区灾害性天气特征及对铁路交通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利用《1981-2010年中国地面气候标准值数据集》中东北四省(区)218个气象站30年累年月暴雪、暴雨、雷暴、大风和电线结冰日数等资料,结合1957-2016年东北四省(区)95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克里金插值法得到相关灾害性天气的分布特征,利用GIS信息复合技术分析灾害性天气对东北地区境内铁路设施和运行可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白山区和小兴安岭地区,位于暴雪的多发区,内蒙古的呼伦贝尔地区平均暴雪强度最大;辽宁东南部沿海地区大暴雨高发;哈大高铁和京哈、沈山、沈大等干线铁路均位于雷暴多发区;高铁线路上电线积冰的主要影响区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和黑龙江省的中南部;大风对东北地区西南部铁路沿线影响相对较大。

陈藜藜[7](2018)在《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是科学把握区域耕地安全状态的有效途径,既可掌握耕地系统安全运行存在的优势条件,为保障耕地系统安全可持续提供支撑,又可以预先发现耕地系统未来运行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成因,为提前实施预防耕地系统安全风险和化解警情的措施提供依据,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基础。黑龙江省耕地面积丰富,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1.7%,是国家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和粮食总量丰富,但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污染、耕地生态环境破坏、水土流失以及农药和化肥施用过量等问题凸显,且2015年黑龙江省中、低等产田面积高达1580.49万hm2,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99.69%,耕地质量令人堪忧。因此,准确识别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状况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警,既保持区域的优势条件,保障耕地系统安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又准确识别出耕地系统安全问题区域可能存在的风险,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耕地系统安全调控途径和措施,对于保障全省耕地系统安全运行,实现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共同可持续至关重要。已有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方面的相关研究,多从单一空间尺度,针对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简单组合进行预警研究,缺乏系统性的多尺度预警研究;对于预警现状评定和预警预测结果精度都较低,无法准确把握区域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状况,更缺少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机理的探究,且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多为宏观对策建议,缺乏定量的、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调控方案。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区,基于其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以及耕地利用相关数据,引入生物免疫机理,从系统角度构建省、市和县域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体系,并运用主客观赋权法和数值转化方法构建基于改进突变级数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评定模型,同时引入Elman神经网络模型,科学识别研究区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系统性把握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状态;分析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特征,并通过分析权重大小,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确定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阐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的作用机理;分别通过调控预警直接影响因素和预警根本驱动因素,以定量的分区情景模拟和耕地格局优化的方式分别对市和县域(与斑块相结合)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进行调控,并结合省级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定性的宏观调控对策,构成研究区不同尺度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方案。研究结果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1)从系统的角度尝试性地提出了耕地系统和耕地系统安全的概念,构建了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理论分析框架,并分别从政策推动调控、分区情景模拟调控以及耕地格局优化调控方式构建了省域、市域和县域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理论分析框架。(2)改进突变级数模型和Elman神经网络模型可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评定和预警预测研究提供新的方法。改进突变级数模型揭示了不同尺度下近20年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结果,更能凸显评价对象之“优、劣”特征,更符合客观实际,且该方法是针对传统突变级数模型本身存在的缺陷而提出的,具有普适性;Elman神经网络模型揭示了未来20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结果,测试拟合精度高,误差小,预测结果可靠。(3)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整体耕地系统安全警情较高,耕地系统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亟待合理有效调控。①省域尺度下1995~2014年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警度由“无警(安全或较安全状态)”上升至“轻警”,再至“中警”,且在当前警情发展态势下,2015~2034年预警警度处于“轻警”与“中警”之间;②市域尺度下1995~2014仅有2个市域处于较安全状态,3个处于重警状态,其他7个处于轻警和中警状态;且在当前警情发展态势下,2015~2034年12个地市中都有出现预警值降低的阶段,但整体上最终都呈现预警值升高的趋势,即各地市耕地系统安全警情还将有所增加;③县域尺度下2014年全省72个县域中,有69个县域处于预警状态,约为县域总数94%,处于轻警、中警和重警状态的县域分别为28、32和9个,仅有3个县域处于较安全状态。(4)不同尺度下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显着。①省域尺度下 1995~2014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呈现较剧烈的波动特征,且在当前发展趋势下,2015~2034年将呈现与历史研究时段相一致的变化特征;②市域尺度下1995~2014年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值呈现一定的波动特征,且在当前发展趋势下,12个地级市中,除伊春市和绥化市外,其他10个地级市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都具有时间序列上的持续性,在未来将主要延续各自在近20年内的历史变化,大体上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终略有升高的趋势;重警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东南部的鸡西市和双鸭山市,以及西部的齐齐哈尔市和大庆市,轻警区(安全和较安全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黑河市、伊春市和牡丹江市等中北部和南部地区;③县域尺度下2014年西部县域预警水平最高,东部次之,南北轴带地区(包括中部)最低。预警值高-高型和低-低型以“组团”形式凸显,聚集性较强;预警值低-高型和高-低型县域较少,且零星分散。(5)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科学有效实现了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的识别。①人口自然增长率、自然灾害指数、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单位耕地面积废水负荷量和森林覆盖率是1995~2014年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变化的关键性驱动因素,除森林覆盖率与预警值呈显着负相关外,其他4个驱动因素呈显着正相关;②科学有效的面板数据模型的构建应逐步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模型选择、工具变量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否则将可能产生伪回归现象。(6)构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实现了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的关键性驱动因素作用大小的空间化。①高程、坡度和年均气温3个自然因素和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地均农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土协调度、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和路网密度6个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有着显着的影响,且影响的空间差异较为显着:高程和坡度对预警的作用呈现西北向东南递减规律;年均气温则是对西部和南部作用高,东部和北部作用低;水土协调度对预警作用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逐渐递减;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和路网密度对预警作用由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②基于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空间可视化,回归系数随空间位置发生变化,充分考虑了各县域空间异质特征,能够精准地刻画各因素的空间变化特征,可为研究区耕地系统保护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7)单位耕地面积农业三废指数是省域、市域和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的共同关键驱动因素,亟待改变以增加农业三废的施用量提高粮食产量的恶性增长方式;在自然变化、区域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耕地效益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发展—耕地经营方式—耕地效益—耕地系统安全”循环互动过程,是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动态变化的内在驱动机理,为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及土地利用的科学规划提供了更丰富的有效信息。(8)在省域尺度,从减少耕地系统“隐患”、增强耕地系统“免疫”、缓解耕地系统“压力”和提高耕地系统“响应”四个方面提出了整体性、宏观政策性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措施;在市域尺度,分别设定3区(松嫩平原经济发展区、三江平原综合发展区和山地丘陵生态功能区)最优分析情景,通过调控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直接影响因素,未来20年(2015~2035年)市域耕地系统安全状态将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县域(与斑块相结合)尺度,通过调控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根本驱动因素,从优化耕地格局的角度,引入FLUS模型,设定不同模拟情景,确定了粮食安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综合调控情景下耕地格局最利于缓解耕地系统安全警情。

高永志,初禹,薛广垠,高博,郭艳[8](2017)在《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遥感技术综合不同平台类型、不同空间或光谱分辨率、不同时间频率的遥感数据,结合矿山地物目标特征,确定矿山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对矿山地质灾害现状、成因、分布规律等进行了分析评价.提供了客观、实时、动态的黑龙江省基础矿灾数据,为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灾害监督、管理、预警提供可靠地科学依据.

王长琪[9](2015)在《黑龙江省大中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煤炭经济为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已经诱发了一系列矿山环境问题,造成了严重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本文通过14个要素层指标对5个变量层指标进行了定量的描述,它们构成了黑龙江省大中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后,对黑龙江省大中型煤矿矿山进行评价。结合评价结果,将黑龙江省大中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划分为严重区、较严重区和一般区三种类型。同时将恢复治理区分为:矿山地质环境函待恢复治理区、矿山地质环境重点防治区、矿山地质环境一般恢复治理区。本文通过调查评价初步查明了黑龙江省大中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类型和现状,分析了诱发因素,为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以及恢复治理开发提供了对策和建议。

高永志,初禹[10](2014)在《七台河市区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文中指出七台河市矿山地质灾害问题突出。遥感技术可以综合利用不同平台类型、不同空间或光谱分辨率、不同时间频率的遥感数据,结合矿山地物目标特征,确定矿山地质灾害遥感解译标志,对矿山地质灾害现状、成因、分布规律等进行了分析评价。能够提供客观、实时的基础矿灾数据,能够有效提高监督管理效益和管理质量。

二、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韧性动态模拟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城市韧性研究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韧性
        2.1.2 城市韧性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人地关系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城市脆弱性理论
        2.2.4 适应性循环理论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评析
        2.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2.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2.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析
第3章 研究区概况、数据来源与测度方法
    3.1 研究区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3 测度方法
        3.3.1 城市韧性测度方法
        3.3.2 空间分析方法
        3.3.3 地理探测器模型
        3.3.4 BP神经网络
第4章 黑龙江省城市韧性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
    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 黑龙江省城市韧性时空演变特征
        4.2.1 城市韧性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4.2.2 城市韧性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3 黑龙江省城市韧性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黑龙江省城市韧性动态模拟研究与提升策略
    5.1 城市韧性时空演变趋势预测
        5.1.1 城市韧性时间演变趋势预测
        5.1.2 城市韧性空间分布特征预测
    5.2 城市韧性发展提升策略
        5.2.1 城市社会韧性提升策略
        5.2.2 城市基础设施韧性提升策略
        5.2.3 城市生态韧性韧性提升策略
        5.2.4 城市经济韧性提升策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国产高分影像在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域
2 数据源选择及矢量数据获取
    2.1 遥感数据源选择
    2.2 土地资源类型划分
    2.3 矢量数据获取
3 研究方法
    3.1 子区划分
    3.2 指数选择
    3.3 生态安全等级划分
    3.4 统计分析模型构建
4 结果分析
    4.1 各地类分布现状
    4.2 生态安全评价
5 结论与建议

(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评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路线
        1.5.2 创新点
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础理论
    2.1 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概念界定
        2.1.1 资源型城市
        2.1.2 资源型城市转型
        2.1.3 资源型城市转型规划
    2.2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论依据
        2.2.1 后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2.2.2 城市生命周期理论
        2.2.3 公共管理理论
        2.2.4 公共政策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发展转型政策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七台河市经济发展基本状况
        3.1.1 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3.1.2 经济发展的差异分析
    3.2 七台河市转型发展现行政策
        3.2.1 产业政策
        3.2.2 财税政策
        3.2.3 其他政策
    3.3 七台河市转型政策存在的问题
        3.3.1 产业政策调节效果弱
        3.3.2 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小
        3.3.3 科技政策实施难度高
        3.3.4 人才政策激励效果差
        3.3.5 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大
    3.4 七台河市转型政策的问题成因
        3.4.1 产业结构不平衡
        3.4.2 财政资金入不敷出
        3.4.3 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3.4.4 吸引人才政策不足
        3.4.5 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方式落后
    3.5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经验
        4.1.1 美国休斯顿转型的政策经验
        4.1.2 法国洛林区转型的政策经验
        4.1.3 德国鲁尔区转型的政策经验
    4.2 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经验
        4.2.1 山东省枣庄市转型的政策经验
        4.2.2 辽宁省阜新市转型的政策经验
        4.2.3 河北省唐山市转型的政策经验
    4.3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对七台河市的启示
        4.3.1 加大财政投资力度
        4.3.2 科技创新引领发展
        4.3.3 发挥市场服务功能
    4.4 本章小结
5 促进七台河市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5.1 提高产业政策调节效果
        5.1.1 优化产业结构
        5.1.2 优先项目审批
    5.2 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
        5.2.1 加大财政投入
        5.2.2 调整收支结构
        5.2.3 实施税收优惠
    5.3 降低科技政策实施难度
        5.3.1 改良创新机制
        5.3.2 构建创新平台
        5.3.3 培育创新氛围
    5.4 提升人才政策激励效果
        5.4.1 大力引进人才
        5.4.2 重视激励人才
    5.5 加快社会保障政策推行进程
        5.5.1 完善保障体系
        5.5.2 优化资金管理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基于国产高分卫星数据矿山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矿山环境调查
    1.1 矿山占地
    1.2 矿山地质灾害
    1.3 矿区生态恢复治理情况
2 矿山环境评价
    2.1 评价原则与方法
    2.2 评价因子与权重
    2.3 评价结果
3 结束语

(5)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概念
        1.3.1 乡村和乡村景观
        1.3.2 景观脆弱性
        1.3.3 乡村景观脆弱性
        1.3.4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
    1.4 研究界定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
        1.5.1 国外相关研究
        1.5.2 国内相关研究
        1.5.3 国内外相关研究简析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乡村景观脆弱性的研究基础
    2.1 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自然-社会脆弱性理论
        2.1.2 贫困脆弱性理论
        2.1.3 灾害心理学理论
        2.1.4 人地关系理论
        2.1.5 城乡空间演变理论
        2.1.6 严寒地区村镇气候适应性设计研究
    2.2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的研究基础
        2.2.1 脆弱性评价框架及模型
        2.2.2 景观脆弱性评价方法及指标
        2.2.3 人地耦合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
        2.2.4 景观脆弱性和人地耦合脆弱性关联作用
    2.3 韧性规划研究基础
        2.3.1 韧性和脆弱性研究
        2.3.2 韧性规划的内涵、特征及优势
        2.3.3 乡村韧性特征分析
    2.4 关键方法和技术体系
        2.4.1 指标体系法
        2.4.2 TOPSIS决策分析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调查及脆弱性表征分析
    3.1 乡村概况
        3.1.1 乡村形成及历史发展
        3.1.2 乡村数量及分布
    3.2 乡村研究样本选取
        3.2.1 样本容量确定及选取标准
        3.2.2 县域样本选取结果
        3.2.3 村庄样本选取结果
    3.3 乡村景观现状调查
        3.3.1 乡村景观分类方式
        3.3.2 调研方案及数据获取
        3.3.3 自然环境景观
        3.3.4 聚落景观
        3.3.5 经济景观
        3.3.6 文化景观
    3.4 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分析
        3.4.1 县域层面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
        3.4.2 村庄层面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因素及机制
    4.1 乡村景观脆弱性影响因素
        4.1.1 乡村景观脆弱性表征与根源
        4.1.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
        4.1.3 土地利用影响因素
        4.1.4 社会经济影响因素
        4.1.5 影响因素相互作用
    4.2 乡村景观脆弱性产生机制
        4.2.1 脆弱性三要素
        4.2.2 乡村景观脆弱性要素
        4.2.3 乡村景观脆弱性的时空维度
        4.2.4 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作用规律
    4.3 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体系
        4.3.1 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维度确定
        4.3.2 乡村景观脆弱性理论框架构建
        4.3.3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框架构建
    4.4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4.4.1 评价指标筛选
        4.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4.3 评价方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
    5.1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
        5.1.1 研究区概况
        5.1.2 评价单元选取
        5.1.3 评价指标体系
        5.1.4 数据来源
    5.2 乡村景观脆弱性评价结果及分析
        5.2.1 评价结果
        5.2.2 县域维度乡村景观脆弱性分析
        5.2.3 村庄维度乡村景观脆弱性分析
    5.3 乡村景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5.3.1 暴露性时空格局演变
        5.3.2 敏感性时空格局演变
        5.3.3 适应性时空格局演变
        5.3.4 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
        5.3.5 主因子演变趋势
    5.4 乡村景观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
        5.4.1 因子分级方法
        5.4.2 县域维度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
        5.4.3 村庄维度脆弱性因子分级标准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对景观脆弱性的严寒地区乡村韧性规划
    6.1 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韧性规划思维引入
        6.1.1 严寒地区现行的乡村规划
        6.1.2 现行规划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缺失与需求
        6.1.3 应对乡村景观脆弱性的韧性规划思考
    6.2 乡村韧性规划目标体系和规划模式
        6.2.1 目标体系
        6.2.2 规划衔接
        6.2.3 规划模式
    6.3 典型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类型
        6.3.1 乡村景观脆弱类型划分方法
        6.3.2 县域维度乡村景观脆弱类型
        6.3.3 村庄维度乡村景观脆弱类型
    6.4 典型严寒地区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4.1 县域维度乡村韧性规划模式
        6.4.2 自然脆弱型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4.3 强加脆弱型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4.4 可逆脆弱型县域乡村韧性规划策略
    6.5 典型严寒地区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5.1 村庄维度乡村韧性规划模式
        6.5.2 基本保障型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5.3 改善提升型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5.4 美丽宜居型村庄韧性规划策略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东北地区灾害性天气特征及对铁路交通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资料
    2.2 方法
        2.2.1 克里金插值
        2.2.2 信息复合
3 灾害性天气特征及对铁路交通的影响
    3.1 暴雪
    3.2 暴雨
    3.3 雷暴
    3.4 电线结冰
    3.5 大风
        3.5.1 年均极大风速
        3.5.2 日最大风速大于17m/s的日数
4 结论

(7)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2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多学科相结合方法
        1.5.2 典型调查法
        1.5.3 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1.5.4 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7 创新点
        1.7.1 构建了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识别体系
        1.7.2 实现了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关键驱动因素的识别
        1.7.3 构建了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框架
        1.7.4 探索了省-市-县多尺度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方案
第2章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理论分析框架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耕地系统安全
        2.1.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2.1.3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论
        2.2.2 控制论
        2.2.3 地域分异理论
    2.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理论分析框架
        2.3.1 生物免疫机理应用于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的可行性分析
        2.3.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内容
        2.3.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目标
        2.3.4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结构流程
        2.3.5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功能模块
    2.4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理论分析框架
        2.4.1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思想
        2.4.2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主体
        2.4.3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原则
        2.4.4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目标
        2.4.5 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内容框架
    2.5 总体理论分析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社会经济条件
        3.1.3 耕地资源安全现状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第4章 基于生物免疫机理的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4.1.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2 抗原(Ag) -抗体(Ab)框架模型
    4.2 基于改进突变级数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模型构建
        4.2.1 改进的突变级数模型
        4.2.2 现状评定模型的构建
        4.2.3 预警评判标准
    4.3 基于Elman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模型构建
        4.3.1 Elman神经网络原理及学习算法
        4.3.2 预测模型的构建
    4.4 省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4.1 省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4.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现状结果及分析
        4.4.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结果及分析
    4.5 市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5.1 市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5.2 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现状结果及分析
        4.5.3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预测结果及分析
    4.6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
        4.6.1 县域尺度下基于Ag-Ab模型的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
        4.6.2 耕地系统安全警情现状结果及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
    5.1 省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间序列变化特征
        5.1.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特征
        5.1.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发展趋势特征
    5.2 市域尺度下研究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时空分异特征
        5.2.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历史变化特征
        5.2.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发展趋势特征
        5.2.3 不同时段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格局特征
    5.3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特征
        5.3.1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及原理
        5.3.2 县域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分异特征
        5.3.3 县域耕地系统安全预警空间自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
    6.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模型构建
        6.1.1 驱动因素的选取及分析
        6.1.2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
        6.1.3 最小二乘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构建
    6.2 省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2.1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作用大小
        6.2.2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作用比较分析
    6.3 市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3.1 单位根检验
        6.3.2 协整检验
        6.3.3 面板数据模型的选择
        6.3.4 组间异方差、序列相关和横截面相关检验
        6.3.5 内生性检验
        6.3.6 不同面板数据模型回归结果比较及驱动因素作用分析
    6.4 县域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因素分析
        6.4.1 OLS模型估算结果
        6.4.2 GWR模型估算结果
        6.4.3 驱动因素的空间差异分析
    6.5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1 不同尺度下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关键性驱动因素比较
        6.5.2 自然生态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3 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分析
        6.5.4 耕地系统安全预警驱动机理框架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7.1 省域尺度下基于政策推动的耕地系统安全总体调控
        7.1.1 总体调控体系构建
        7.1.2 基于政策推动的调控内容
    7.2 市域尺度下基于情景分析的耕地系统安全分区调控
        7.2.1 分区调控原则
        7.2.2 分区指标体系构建
        7.2.3 分区结果
        7.2.4 分区调控情景设定
        7.2.5 基于情景分析的各分区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变化趋势分析
    7.3 县域尺度下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
        7.3.1 耕地格局时空变化特征
        7.3.2 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原理及模型
        7.3.3 基于耕地格局优化的耕地系统安全调控技术框架
        7.3.4 基于FLUS模型的耕地格局情景模拟
        7.3.5 不同调控情景下耕地在不同地形上分布的耕地系统安全警情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奖情况

(8)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及数据源
    1.1 研究区概况
    1.2 遥感数据
2 技术方法
3 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结果
    3.1 采矿塌陷区
    3.2 崩塌、滑坡、泥石流
4 结论和建议

(9)黑龙江省大中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研究区地理地质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地质地貌
    2.2 气象水文
    2.3 社会经济和资源概况
第3章 研究区煤矿开发及利用现状
    3.1 矿产资源概况
    3.2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3.3 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4章 煤矿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4.1 矿产开发地质环境问题概述
    4.2 煤炭开发主要地质环境问题
第5章 研究区大中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评价
    5.1 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原则与评价标准
    5.2 评价方法
    5.3 黑龙江省大中型煤矿矿山环境的综合评价
    5.4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综合评述
第6章 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对策建议
    6.1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主要措施
    6.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现状
    6.3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6.4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对策和建议
    6.5 黑龙江省煤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评述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10)七台河市区地质灾害遥感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研究区概况
3 数据源情况
4 遥感解译标志
    4.1 塌陷坑遥感影像特征。
    4.2 崩塌遥感影像特征。
    4.3 泥石流遥感影像特征。
5 地质灾害遥感监测结果
6 结论

四、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BP神经网络的城市韧性动态模拟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张庚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国产高分影像在矿业城市生态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为例[J]. 丁宇雪,周向斌,初炜钰,毛龙,孙迪,孙瑞棋.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02)
  • [3]黑龙江省七台河市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研究[D]. 孙鲁昂.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4]基于国产高分卫星数据矿山环境评价[J]. 邓莎莎,孙瑞祺.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20(05)
  • [5]严寒地区乡村景观脆弱性研究[D]. 于婷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6]东北地区灾害性天气特征及对铁路交通的影响分析[J]. 张晨琛,谢静芳,孔庆伟. 气象灾害防御, 2018(02)
  • [7]黑龙江省耕地系统安全预警及调控研究[D]. 陈藜藜. 东北大学, 2018(12)
  • [8]黑龙江省矿山地质灾害遥感调查研究[J]. 高永志,初禹,薛广垠,高博,郭艳. 地质与资源, 2017(02)
  • [9]黑龙江省大中型煤矿矿山地质环境评价[D]. 王长琪. 吉林大学, 2015(09)
  • [10]七台河市区地质灾害遥感监测[J]. 高永志,初禹.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26)

标签:;  ;  ;  ;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泥石流地质灾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