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软土地区工程地面沉降分析

上海市软土地区工程地面沉降分析

一、上海软土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天琪[1](2021)在《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和交通强国战略的提出,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形成,我国公路建设的规模体量不断扩大,对公路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境,与越南、缅甸、老挝相接壤,隔望印度洋和太平洋,是“一带一路”连接交汇的重要战略节点,而在云南地区广泛分布着软土、红黏土、膨胀土等不良性质的特殊性土,对工程建设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依托云南省临清高速公路工程,对该项目河谷区软硬交错互层多层软土地基土体特性进行了2年的现场监测试验,采集实测数据两万余个,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路基沉降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并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分析,论文主要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性质变化特征针对云南省临清高速河谷地区多层软土地基软硬层反复交替沉积的特殊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该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地层成因、分布规律及工程性质;根据地层特征、工程性质把该地区软土地层分成了浅、深、夹层型三种地基类型;阐明了强夯垫层法、堆载预压法以及强夯垫层联合静压堆载法的加固机理。(2)基于现场监测数据分析了临清高速公路复杂沉积环境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10个典型监测断面沉降及固结变化规律基于实测数据,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的沉降变化规律及固结特征;通过静力触探试验评价了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对河谷区多层软基的加固效果;根据地基数据反馈,针对强夯垫层法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基施工工艺提出了改进建议;提出在深厚软基上进行工程建设应重视地基的侧移与稳定性问题。(3)模拟计算并分析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时空变化特征通过FLAC3D数值计算,对比分析了实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揭示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的沉降形态特征;通过沉降-孔压曲线分析了软土地基的固结规律并推导了固结公式;建立了多种工况模型,分析了不同地基处理方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加固效果与适用性。(4)建模预测了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发展趋势论述了沉降预测基本原理,对比分析了多种沉降预测模型的优缺点;提出了最适合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的Asaoka方法;修正了分层总和法针对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预测;发现数据样本的选取将显着影响沉降预测精度。

陈妍[2](2019)在《基于CPTU测试的南京长江漫滩相软土地区深基坑设计参数评价及变形控制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化的发展,滨海软弱土地区的基坑工程呈现面积越来越大、开挖越来越深的趋势。由于大型深基坑工程处于软弱土的复杂敏感环境中,造成了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的设计与变形控制非常复杂,因此,软土基坑设计参数是基坑工程成败的关键。南京长江漫滩相软土厚度分布极不均匀,孔隙率大、压缩性高、含水量高、抗剪强度低、灵敏度高。目前的软土基坑设计参数主要依赖于室内试验,有土样扰动、应力释放、时间长和成本高等缺点。多功能孔压静力触探(CPTU)原位测试具有连续、高精度、高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的优点,可直接评估土的工程特性并用于岩土工程。本文依托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科研项目(JSCHKY201606),采用多功能CPTU测试技术在南京金融城基坑工程进行现场测试,基于CPTU测试资料计算了基坑的关键设计参数,并结合南京长江漫滩相软土地区的大型基坑工程实测数据,通过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对南京河漫滩区的基坑的变形性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基坑工程变形控制要求,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综述了河漫滩地区的深基坑工程现状和基于CPTU预测基坑工程设计参数评价方法。依托南京金融城东区、西区工程,进行了详细的现代多功能CPTU现场测试,结合室内试验数据,预测并分析了南京河漫滩软土超固结比OCR和静止土压力系数K0。评价分析室内试验法、Mayne和Kulhawy方法与基于归一化锥尖阻力Qt方法预测K0的准确性,建立了南京河漫滩区超固结比和静止土压力系数K0的原位确定经验方法。(2)基于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充分考虑地下水渗流的影响,对南京河漫滩区典型基坑工程金融城二期进行三维建模和数值模拟,基于CPTU预测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参数,分析了支护结构的变形、坑周沉降和坑底隆起。研究了内摩擦角、粘聚力、静止土压力系数、软土层厚度以及地下水渗流在施工阶段对基坑变形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内摩擦角、粘聚力和静止土压力系数的增大,连续墙墙体的侧移和墙后的沉降随之减小;随着软土层厚度的增大,墙体侧移和墙后地表的变形增加;地下水渗流对墙体变形和墙后沉降受影响较大。(3)依托南京河漫滩地区基坑工程的详细监测资料,对基坑工程的支护结构和降水方案进行分析,给出了南京河漫滩地区常用围护结构和降水方案。通过统计实测数据,分析了南京河漫滩区的基坑工程场地软土层对支护结构变形和坑外沉降的影响。分析了基坑周围的平均最大沉降值和变化范围,提出了地表沉降的预测曲线。分析了基坑支护结构的最大水平位移的平均值、变化范围以及最大水平位移位置。根据变形规律提出了基坑工程施工的控制对策和基坑降水的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对地下管线和周边道路的控制也提出了相关的保护措施。

阳德志[3](2019)在《不同地层条件下基坑降水对周边沉降的影响》文中指出基坑设计与监测通常仅考虑坑边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地面沉降,实际上不同地层以及不同的补给条件表现出很大差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研究不同土层、不同补给条件下基坑周边沉降规律为目的,展开系列研究。按土层以及补给条件分为三种:降雨补给基坑降水对沉降的影响、滞水层补给基坑降水对沉降的影响、承压含水层降水对沉降的影响。对不同土层下基坑周边土体沉降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的工作和结论如下:(1)用有限元软件GeoStudio对这三种补给情况降水周边土体沉降变形进行分析研究。在短期计算而言,考不考虑补给对沉降影响不大,但在长期计算,是否考虑补给会对沉降影响范围计算结果造成较大影响。(2)滞水层补给沉降计算结果与降雨补给结果相差不大,引用热传导方法,推测滞水补给渗流解析解,将解析解与有限元对比验证,通过解析解对各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相应的规律,通过归一化整理,得到方便工程计算应用的表格及曲线。(3)对于承压含水层降水引起软土沉降,可用“解耦”简化方法,其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相差不大。由于基坑呈三维空间特性,在计算强透水层渗流场时,采用简单单向流、大井公式或水平面有限元,计算结果不一样,体现了三维特性。(4)承压含水层降水引起的沉降,由各种方法计算结果都得出同样规律:止水帷幕效果不好,强透水层水头下降较大则周边土体沉降较大,影响范围大,与单纯软土有所不同,对于单纯深厚软土即使无防渗措施,在基坑边沉降很大,但是影响范围较小。(5)通过两个算例说明了单纯软土滞水层补给解析解公式和深厚软土承压含水层减压周边土体水头沉降计算公式的使用方法。

张明飞[4](2018)在《地下水位变动诱发地铁隧道变形机理及其与地铁隧道相互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地下水抽取诱发的地下水位-沉降漏斗不仅威胁着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对地铁隧道等地下建(构)筑物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以典型地铁工程建设密集区域-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为研究区,综合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等手段,深入研究了地下水位变动诱发地铁隧道的变形机理及其与地铁隧道相互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在充分调研长江三角洲南部地区地下水抽取-地面沉降发生规律的基础上,采用正弦函数、等比函数和对数函数表示出五种典型长三角南部地区水位变动模式,并给出了正弦函数的周期ω与波幅?h、等比函数的公比q等关键拟合参数。(2)基于稳态贯入探头周围流体沿圆柱面径向渗流条件以及初始孔压负指数分布形式,提出了基于改进圆柱面径流模型。通过长江三角洲7个场地的实测数据,采用常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以及提出的相对误差指数和误差累计曲线方法,对不同经典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Elsworth和Chai方法大大低估了土体的渗透系数,本文方法是较为可靠的长三角沉积土渗透系数确定方法。考虑到经典理论分析方法曲线形态及不排水与部分排水边界线的选择均具有一定程度主观性,提出了圆弧、抛物线或椭圆三种渗透系数预测经验曲线,并通过变量个数和统计指标的对比,得到最佳经验预测曲线为椭圆线。(3)采用室内大型模型试验进行了水位持续上升或下降工况条件下的隧道变形受力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漏斗中心的最大沉降量(Smax)/隆起量(Lmax)的值在25之间,与回弹模量(Er)/弹性模量(E)接近。采用考虑流固耦合的三维数值模拟手段,阐明了五种典型地下水位变动工况(工况1近似等幅波动、工况2持续波动下降、工况3小幅波动上升工况、工况4小幅波动下降和工况5持续波动上升)条件下的土体和隧道受力变形规律,结果表明:漏斗中心线上的土体变形,随着埋深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埋深15m20m时取得最大值,埋深25m的隧道变形比地面变形大9.4%左右。沿着纵向的隧道竖向变形、轴力和弯矩基本满足修正高斯曲线。沿着纵向的隧道水平变形呈三次曲线向两端先增大后减小,恰好在反弯点附近取得最大值。在五种工况中,持续波动下降的工况2对隧道的影响最大。(4)将工程性降水引起的附加应力分布形式简化为梯形,基于Mindlin解,结合两阶段分析法,提出了土体和隧道变形的解析解,结果表明:理论解析与数值模拟的得到的隧道变形相差10%左右。隧道纵向弯矩受接触系数和作用力宽度的影响较大,而受土体弹性模量、隧道埋深和作用力埋深的影响较小。隧道横向弯矩受作用力深度、接触系数和偏心率的影响较大,而受弹性模量和隧道埋深的影响较小。(5)假设地下阻隔物显着影响区的水头高度变化形态为直线或抛物线,推导了五种线性地下结构物对渗流场阻挡作用的理论解析公式,利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提出的五种地下结构物对渗流场阻挡作用解析公式进行对比,并分析了含水层类型、参数以及空间位置关系对阻挡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解析公式中,公式4和5具有更好的准确性和简洁性。含水层类型对阻挡作用影响有限,阻隔物位于潜水中产生的阻挡作用比承压水中小,并随着阻隔物插入深度的增加,差距逐渐增大。阻隔物的渗透系数kb及其下方土体的渗透系数kbs对阻挡作用影响较大,而土体渗透系数对它的影响较小。空间位置对它的影响也不大。

史玉金[5](2018)在《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具有厚度为150-350m的第四纪沉积物,包含五个主要承压含水层和11个100m以浅的工程地质层。长期的地下水采灌和工程建设活动诱发的地面沉降是上海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引起了城市轨道交通、高架道路、跨江大桥等重大基础工程设施不均匀变形,严重威胁到城市生命线安全。本文基于作者长期工作中参与现场监测获得的数据,结合原位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探讨了上海地面沉降的时空新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以上海市轨道交通、高架道路和跨江大桥等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区域地面沉降对重大基础工程设施运营安全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获得了上海市地面沉降时空分布新特征:地面沉降整体减缓但不均匀沉降显着、深部土体膨胀而浅层不均匀压缩。1999年前后,承压含水层水位经历了从下降到上升的过程,除第四含水层外,其他承压含水层的变形与水位的升降一致,第四承压含水层1999年后持续压缩,2009年后开始膨胀,地面沉降整体减缓。随着深层土体从压缩转为膨胀,上海市全市地面沉降控制在6mm范围以内。受岩土工程活动的影响,浅部土层持续压缩,中心城区不均匀沉降比较严重。基坑工程诱发的不均匀沉降中,开挖卸荷影响13倍开挖深度范围内的土层,减压降水最大影响范围超过10倍开挖深度。(2)在综合分析轨道交通结构纵向弯曲变形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曲率半径和相对变曲双指标评估其安全运营状态。由于地面沉降的累积效应,导致不同时期修建的轨道交通出现全线沉降、局部隆起、部分隆起和全线隆起现象,累积沉降或隆起量与建成时间紧密相关。随着深部土体膨胀、地面沉降整体减缓特征出现,沉降累积量逐渐减小,轨道交通整体上浮,但上浮量较小。由于浅层持续不均匀压缩,轨道交通结构局部纵向完全变形明显。采用曲率半径或相对变曲中任一单一指标来评估可能会误判其严重程度,因此建议采用两个指标综合分析。(3)获得了不同地质分区和不同基础形式下城市道路随地层变形的规律。受区域地面沉降的影响,上海中环线在地面沉降期间全线下沉,部分高架道路在深部土体膨胀特征出现后隆起。中环线的变形与其基础形式和所处的地质环境密切相关。地面道路的沉降与邻近地面沉降接近。高架道路的变形发展趋势与高架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和膨胀趋势一致。由于桩端的刺入,高架的沉降量略大于桩端以下土体的压缩量。高架的隆起主要受深部地层变形的影响,地面道路的沉降受深部地层变形和工程建设活动的综合影响。(4)在获得跨江大桥长期沉降特性的基础上,阐明了区域地下水采灌引起跨江大桥长期差异沉降的原因。深部地层压缩期间,大桥桥墩沉降呈线性增加,浦西桥墩沉降明显大于浦东桥墩,最大差异沉降达到225mm。地面沉降新特征出现后,大桥桥墩的沉降相对较小,但仍呈现出浦西桥墩沉降大于浦东桥墩沉降的特点。深部地下水的区域性差异采灌诱发的深部地层不均匀变形是导致大桥桥墩出现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原因。

赵团芝,侯艳声,胡新锋[6](2016)在《宁波市工程性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工程性地面沉降已逐渐成为滨海软土地区地面沉降的主导因素,并进而影响港口城市工程建设和发展。2000年以来,宁波相继开展了工程性地面沉降调查,建立工程性地面沉降监测网,并开展了工程性地面沉降特性和机理研究。本文基于宁波市地面沉降现状,从地层结构、软土的工程特性、主要压缩沉降层、地面沉降与建筑容积率的相关性及工程性沉降机理分析等方面,对工程性地面沉降的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工程建设活动及第一软土组压缩变形是产生工程性沉降的主要原因。针对宁波市地面沉降的新特征,从专项监测、机理分析及预测预警、浅层地下水人工回灌、防控管理及长效机制方面,探讨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对策,综合防控工程性地面沉降发生发展,促进国际港口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协调发展。

朱雁飞[7](2016)在《承压水抽取和回灌诱发地层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坑工程中的承压水问题是个老问题,曾被认为也是个简单的问题,即如何抽降承压水。近三十年来,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富水软土地区基坑工程大规模实践中,承压水对基坑工程危害的多样性备受关注,其中抽降承压水诱发过量沉降是最为常见的现象。与此同时,现有的地层沉降机理大多照搬荷载诱发固结的理论,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因此,有必要针对承压水抽取和回灌诱发地层变形机理及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沉降控制方法与措施,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本文通过现场试验、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承压含水层在降压回灌作用下的土层变形特性,提出了“以水位控制为前提、以沉降控制为核心”的承压水危害治理原则,最终形成了承压水“隔-降-灌”综合治理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上海地区施工抽降承压水以往很少进行回灌,有个别案例也不成功,研究很少涉及此类地层中抽-灌联合作用下地层沉降。通过对上海地区第一与第二承压含水层的现场抽水-回灌试验,研究了浅层承压含水层在抽-灌作用下的渗流及变形特性。结果表明:上海地区进行群井回灌可构成“水墙”,有效保护一定距离上的建构筑物;回灌流态与抽水流态接近,即回灌与抽水的渗流场是基本对称的;经过优化设计可抵消70%以上的水位降落,有效控制沉降。(2)通过对上海典型软土层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并结合现场测试,研究减压降水与回灌作用下土层的变形特性及规律。结果表明:降水阶段,渗透系数随着孔隙比的减小而减小,而回灌时,由于堵塞等原因,渗透系数反而随着孔隙比的增大而出现减小;降水阶段,孔隙比越小压缩模量越大,且随着降水的进行,土体压缩的越缓慢,回灌阶段的回弹模量比压缩模量要大,且回灌造成的回弹量比降水引起的压缩量要小;在现场降水试验中还发现浅层土层出现“逆向回弹”现象,体现了渗流驱动固结过程中地层变形规律的特异性。这些发现揭示了荷载驱动固结与渗流驱动固结的不同规律,以及降水与回灌过程中本构关系的非对称性。(3)采用考虑Biot固结理论的有限元方法,分析了在降水与回灌作用下基坑与周边土体的变形规律。通过对基坑工程降排水施工与降水回灌联合作用的数值分析,同时对不同止水条件下与回灌条件下的基坑变形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地下水位变化与周边土体变形的规律。结果表明:承压水层的降排水对地表沉降有较大的影响作用,且影响范围达十倍降深以上;加大隔水帷幕的插入深度可有效增强其隔水效果,隔断情况下效果最好;坑外回灌能有效减小坑外水位变化,减小坑外土体变形。(4)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提出“以水位控制为前提、以沉降控制为核心”的承压水危害治理原则,形成了承压水“隔-降-灌”综合治理方法。将本原则与方法用于上海地铁9号线宜山路站基坑工程和上海地铁13号线汉中路站基坑工程的降水方案设计分析与实施,说明了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方法的有效性。

章红兵[8](2016)在《软土中基坑群施工的环境影响及变形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由于城市可利用土地有限,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发展热点。近年来地下空间开发表现出大面积、多区块的特点,地下工程建设中相邻基坑同时施工的相互影响形成了基坑群,在工程应用中基坑群的设计施工变得愈发常见。与单个基坑相比,基坑群施工中不同区块施工会带来土压力多次卸荷,各区块受力变形相互叠加,施工周期长、时空效应明显等问题。因此,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更为显着而且机理更加复杂,现有分析理论、方法的局限性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开展基坑群施工环境变形及控制方法的研究。本文通过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研究了基坑施工的空间效应,揭示了基坑群施工中各单体基坑环境变形的叠加机理,阐明了基坑群开挖时环境变形的响应规律,提出了可供基坑群设计施工应用的简化分析方法和变形控制措施,为解决基坑群环境保护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技术手段。本文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分析了单个基坑开挖引起邻近地层变形场分布规律并提出了简化分析方法。根据不同区域变形分布规律的差异和对环境影响程度完成了影响区分区。分别针对浅基础建筑物、桩基础建筑物和盾构隧道结构,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在分区中的位置,分析了结构物所受到的影响并给出了实用评估方法。(2)探讨了基坑施工环境变形在基坑拐角位置和基坑中部的分布差异,总结了基坑施工空间效应分布规律。研究发现坑外区域空间效应分布随到基坑距离变化,在靠近坑边位置空间效应分布规律可以用高斯曲线表示。充分考虑各区域变形分布状态、基坑中部和拐角位置变形差异、环境变形空间效应影响和对建构筑物影响方式等将坑后区域划分为主影响区、次影响区和无影响区。分别针对浅基础建筑物、桩基础建筑和盾构隧道提出了考虑空间效应的实用分析方法。(3)分析了基坑群施工引起坑间土体变形特点,揭示了土体变形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变化规律。研究发现坑间土体变形特征受施工顺序影响显着,同步施工对控制土体水平位移有明显效果,但是由于变形场叠加作用强烈,土体沉降大幅增加,最大差异可达4倍之多。相邻基坑施工环境变形的叠加作用与基坑间距有密切关系。当基坑间距大于4H时,土体变形更多表现出单独基坑变形特征;当基坑间距在1.5H到4H时,叠加作用明显增强,应对环境变形进行严格控制;当基坑间距小于1.5H时,由于坑间土体内部土拱效应等,土体变形特性更多受接触面特性等其他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针对浅基础建筑物、桩基础建筑和盾构隧道提出了考虑叠加效应的结构物实用分析方法。(4)从时空效应、土压力多次卸载、土体变形叠加、地下水影响等方面着手,总结了基坑群施工与单个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差异,为后续变形控制方法的提出提供了入手点。采用“从单体基坑变形源头控制,阻断基坑变形叠加、传递路径,针对保护对象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思路,系统提出了基坑群施工中环境变形控制方法,完善了基坑群施工中变形控制技术体系,可以有效为后续施工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导。(5)将形成的基坑群施工环境变形分析和控制方法应用于上海民航医院改扩建项目、上海国际航空服务中心项目、上海新龙华大酒店改扩建项目基坑工程环境影响评估中,为实际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验证了所提出的实用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徐斌[9](2016)在《基于GIS和变权的宁波市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地下空间作为人类社会向地下发展的标志,对缓解不同程度的人口聚集、交通堵塞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宁波市作为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伴随着地下轨道交通和地下综合商业体等大型地下工程的兴建,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在城市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地质环境作为地下空间的开发主体,对地下空间开发有重要影响,不适宜的地质环境不仅增加地下空间设计施工难度,同时也可能对周边建筑管线及居民形成安全隐患,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本研究以宁波市绕城高速以里作为研究区,以以往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研究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地质环境特点,选取了对地下空间利用具有影响的地质环境指标,建立了宁波市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体系,建立研究区评价模型,在确定指标权重时,通过对比层次分析法和变权层次分析法获取的评价结果,发现变权下的评价结果具有更好的均衡性和离散性。利用变权法获得了研究区浅层和深层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分区图,研究区被分为地质环境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评价分区图显示,除不适宜区外,其他分区分布在浅层和深层呈现出相似分布特征,适宜区相对分布较少。此外,本文还基于评价分区结果,结合宁波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为宁波市地下空间利用设计规划提出了建议。本研究对宁波市的淡水透镜体和软土问题对地下空间开发的影响也进行了针对性研究。对于宁波市重点保护水源地‐宁波盆地地下淡水透镜体,分析了这些淡水透镜体在一定深度范围内与地下空间利用的相互影响关系;对于宁波地区典型软土问题,本文定性分析了其对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刘琮琮[10](2011)在《西安高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机理数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和规模的增大,使得地面沉降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影响程度呈上升趋势。目前针对地面沉降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然而城市建设对地面沉降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已上升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西安市是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地区之一,地面沉降灾害也较严重。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自建立以来,工业厂房的建设、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致使大量的高层建筑物密集建设,加重了高新区的地层负担,加剧了地面沉降现象的发生。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西安市的地质背景条件,总结了西安市地面沉降的发育过程并对其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对高新区的土层性质进行了详细描述与分析,结合其工程建设情况,总结出此区域的工程性地面沉降的特征及成因机理。最后以西安市高新区枫林华府7#住宅楼为例,利用FLAC3D软件对上部建筑荷载引起地面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验证了模拟程序及模拟参数的可行性与适应性,在此基础上,对高新区的典型区域科技路与高新路区域进行了区域工程性地面沉降的数值模拟,分析得出了工程建设引发的地面沉降其影响规律及特点等,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二、上海软土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软土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研究现状
        1.2.2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1.2.3 软土地基沉降分析与预测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线路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线路
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2.1 工程背景
        2.1.1 项目概况
        2.1.2 地层岩性
        2.1.3 区域地质构造
        2.1.4 水文地质条件
    2.2 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工程特性分析
        2.2.1 地层成因
        2.2.2 分布规律
        2.2.3 工程性质
    2.3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静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机理分析
        2.3.1 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2.3.2 强夯垫层法加固机理
        2.3.3 堆载静压法加固机理
        2.3.4 强夯垫层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
    2.4 本章小结
3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现场监测试验
    3.1 软基处理段简介
    3.2 监测测点平面分布
    3.3 监测测点剖面分布
    3.4 检测元件的埋设与监测
        3.4.1 分层沉降监测
        3.4.2 孔隙水压力监测
        3.4.3 土压力监测
        3.4.4 侧向位移监测
    3.5 强夯垫层法设计参数与工艺
4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固结沉降变化特征分析
    4.1 强夯加固河谷区多层软土地基沉降规律研究
        4.1.1 软土地基在各阶段沉降形态特征研究
        4.1.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分层沉降规律研究
        4.1.3 沉降变化规律分析
    4.2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孔隙水压力与固结规律研究
        4.2.1 软土地基各阶段超静孔隙水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4.2.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固结特征研究
        4.2.3 孔隙水压力变化与固结特征分析
    4.3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应力与加固效果研究
        4.3.1 软土地基各阶段土压力变化特征研究
        4.3.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4.3.3 土压力与强夯加固效果分析
    4.4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土体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4.4.1 软土地基不同深度土层侧向位移特征研究
        4.4.2 不同类型软土地基侧向位移对比分析
        4.4.3 侧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数值分析
    5.1 FLAC3D软件综述
        5.1.1 FLAC3D软件简介
        5.1.2 流固耦合数值分析方法
        5.1.3 非线性动力反应数值分析方法
    5.2 强夯加固软基数值模型的建立与沉降分析
        5.2.1 模型建立
        5.2.2 强夯冲击荷载施加
        5.2.3 强夯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5.2.4 强夯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5.2.5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固结特征分析
        5.2.6 各类型软土地基强夯加固效果对比分析
    5.3 碎石桩加固软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5.3.1 碎石桩加固相关参数的确定
        5.3.2 碎石桩加固软基沉降变形特征分析
        5.3.3 碎石桩加固软基孔隙水压力变化分析
        5.3.4 碎石桩加固软基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5.4 天然软土地基数值模型建立与沉降分析
        5.4.1 模型建立
        5.4.2 天然软基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5.5 不同加固方法条件下软土地基沉降与固结特征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沉降预测
    6.1 高速公路路基沉降预测方法
        6.1.1 分层总和法
        6.1.2 经验公式法
        6.1.3 Asaoka法
    6.2 临清高速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预测
        6.2.1 分层总和法的沉降预测与修正
        6.2.2 不同模型下软基沉降发展特征预测
        6.2.3 Asaoka法预测
    6.3 不同模型沉降预测结果对比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CPTU测试的南京长江漫滩相软土地区深基坑设计参数评价及变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漫滩相软土深基坑工程设计现状
        1.2.2 基于CPTU测试的基坑设计参数评价方法研究
        1.2.3 漫滩相软土深基坑工程的变形控制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2.4 漫滩相软土深基坑工程的变形监测与控制技术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CPTU测试的深基坑设计参数评价研究
    2.1 场地描述
        2.1.1 工程概况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2 多功能CPTU现场原位测试
        2.2.1 仪器设备
        2.2.2 现场试验情况
        2.2.3 测试结果与分析
    2.3 基于CPTU测试估算基坑设计参数
        2.3.1 基于CPTU测试预测设计参数的方法
        2.3.2 计算结果分析
        2.3.3 对比分析
        2.3.4 经验关系的改进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PTU测试的深基坑开挖变形有限元分析
    3.1 MIDAS GTS软件介绍
        3.1.1 模型的建立
        3.1.2 本构模型的选取
    3.2 基坑开挖三维模型的建立
        3.2.1 基坑三维模型尺寸
        3.2.2 计算假定
        3.2.3 材料参数选取
        3.2.4 结构单元、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3.2.5 施工工况设置
    3.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3.1 地下连续墙侧向变形分析
        3.3.2 坑外地表沉降分析
        3.3.3 基坑底部隆起分析
    3.4 南京河漫滩地区基坑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3.4.1 土性参数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3.4.2 软土层厚度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3.4.3 静止土压力系数K0 对基坑变形的影响分析
        3.4.4 地下水渗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河漫滩地区深基坑工程变形控制
    4.1 南京河漫滩地区基坑工程概况
        4.1.1 南京地区基坑工程支护类型
        4.1.2 南京河漫滩区水文地质条件
    4.2 南京河漫滩地区基坑变形性状分析
        4.2.1 基坑所在土层的软土层厚度对变形影响
        4.2.2 坑周地表的沉降
        4.2.3 墙后地表沉降分布模式
        4.2.4 围护结构的变形性状分析
    4.3 南京金融城二期深基坑环境效应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监测方案概况
        4.3.3 现场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分析
    4.4 南京漫滩相基坑工程变形控制研究
        4.4.1 基坑工程施工控制对策
        4.4.2 基坑降水的环境影响及控制措施
        4.4.3 道路和管线的保护措施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学习期间学术情况

(3)不同地层条件下基坑降水对周边沉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与固结沉降的经典研究
        1.2.2 基坑降水引起的周边沉降问题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第二章 基坑周边土体沉降的分类及其计算模型
    2.1 基坑周边土体沉降分类
        2.1.1 基坑开挖区域位于深厚弱透水层
        2.1.2 基坑开挖区位于有强透水层的成层土中
    2.2 考虑补给深厚软土降水引起沉降机理分析
    2.3 降水引起地层变形规范计算方法
    2.4 不同土层降水对沉降影响分析计算
        2.4.1 考虑降雨补给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
        2.4.2 考虑滞水层补给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
        2.4.3 不同土层渗透系数有限元沉降计算
        2.4.4 考虑承压含水层降水对周围环境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深厚软土中基坑降水引起周边沉降的分析
    3.1 可压密介质渗流基本微分方程
    3.2 深厚软土中基坑降水引起沉降公式推导
        3.2.1 半无限区域公式
        3.2.2 有限区域公式
        3.2.3 无限区域公式与有限区域公式异同
    3.3 沉降公式及与有限元对比分析
        3.3.1 沉降计算公式
        3.3.2 沉降计算公式与有限元对比分析
        3.3.3 公式归一化整理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承压强透水层降水引起沉降的“解耦”简化计算
    4.1 深厚软土层下承压层减压沉降机理与公式计算分析
        4.1.1 沉降机理
        4.1.2 “解耦”方法计算沉降的思路
        4.1.3 空间效应机理分析
    4.2 强透水层稳定渗流计算方法分析
        4.2.1 简单单向流
        4.2.2 基坑强透水层稳定流计算方法
    4.3 深厚软土承压含水层降压沉降公式
        4.3.1 定水头边界一维固结沉降公式
        4.3.2 定水头边界一维固结沉降公式有限元分析对比
    4.4 沉降公式有限元对比分析
        4.4.1 软土下卧承压含水层减压沉降计算公式
        4.4.2 有限元对比分析
    4.5 承压含水层减压降水沉降规律分析
        4.5.1 简单单向流公式计算沉降影响范围
        4.5.2 大井公式计算沉降影响
    4.6 使用多层程序和固结公式三维计算流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两种地层情况相应的计算算例
    5.1 单纯软土滞水层补给计算算例
    5.2 深厚软土承压含水层减压土体沉降计算算例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地下水位变动诱发地铁隧道变形机理及其与地铁隧道相互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降落诱发地面沉降机理及其分析方法研究
        1.2.2 地下水与地下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
        1.2.3 基于原位测试技术的水文地质参数确定方法研究
    1.3 存在问题分析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
        1.4.1 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长三角南部地区地下水-地面沉降发生发展规律研究
    2.1 地下水抽取-地面沉降发生发展规律分析
        2.1.1 上海地区地下水开采及地面沉发生发展历程
        2.1.2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及地面沉降发生发展历程
    2.2 地下水位变动模式分析
        2.2.1 地下水位变动模式的提出
        2.2.2 地下水位变动公式
        2.2.3 含水层变形模式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CPTU的长三角典型沉积土渗透系数确定方法研究
    3.1 基于孔穴扩张理论的渗透系数确定方法
        3.1.1 基于孔穴扩张理论的超孔压计算方法
        3.1.2 已有理论分析方法
        3.1.3 基于改进圆柱面径向渗流模型的渗透系数确定方法
        3.1.4 简化经验公式法
    3.2 试验概况
        3.2.1 试验场地
        3.2.2 CPTU试验设备
        3.2.3 室内试验及抽水试验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分析方法
        3.3.2 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下水位变动对线性地铁隧道的影响规律分析研究
    4.1 地下水位变动对线性地铁隧道影响的模型试验研究
        4.1.1 相似原理
        4.1.2 模型材料
        4.1.3 模型试验方案及过程
        4.1.4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4.2 水位变动对线性地铁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研究
        4.2.1 FLAC3D软件简介
        4.2.2 工程概况
        4.2.3 计算模型
        4.2.4 计算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性降水诱发地铁隧道受力变形的理论解析方法研究
    5.1 工程性降水特点及实例分析
        5.1.1 工程性降水特点
        5.1.2 实例分析
    5.2 工程性降水诱发隧道变形的理论分析方法
        5.2.1 工程性降水诱发附加应力的简化分析方法
        5.2.2 土层沉降解析解
        5.2.3 梯形作用力下的弹性地基梁解析解
    5.3 工程性降水诱发隧道受力变形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工程性降水诱发隧道纵向受力变形分析
        5.3.3 工程性降水诱发隧道横向受力变形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铁隧道结构对地下水渗流场的阻挡作用分析研究
    6.1 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阻挡作用的危害性分析
        6.1.1 地下结构物对环境的影响
        6.1.2 地下结构物对南京秦淮河古河道地下水流场的影响
    6.2 线性地下结构物对地下水阻挡作用的理论解析方法
        6.2.1 Pujades阻挡作用分析方法
        6.2.2 考虑水头分布形态的阻挡作用理论解析方法
    6.3 模型试验
        6.3.1 试验装置及过程
        6.3.2 试验方案
    6.4 数值分析
        6.4.1 数值分析模型
        6.4.2 数值分析方法的验证
    6.5 结果分析
        6.5.1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6.5.2 数值分析结果分析
        6.5.3 影响因素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展望
附录A 长三角南部地区典型场地的CPTU测试结果
附录B 梯形作用力下的土体沉降和应力解析解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5)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地面沉降研究概况
        1.2.2 地面沉降对工程结构影响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和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的最新发展特征与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地质环境
        2.2.1 工程地质
        2.2.2 水文地质
    2.3 地面沉降发展特征与分布规律
    2.4 地层变形的特征与规律
    2.5 深部地下水抽灌引发地层变形的规律
    2.6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地层变形的规律
        2.6.1 现场试验工程概况
        2.6.2 测量数据变化规律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安全影响
    3.1 引言
    3.2 上海市轨道交通变形现状及原因分析
        3.2.1 轨道交通变形现状
        3.2.2 轨道交通变形原因分析
    3.3 区域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1-4号线安全影响
        3.3.1 地铁1-4号线基本情况
        3.3.2 地面沉降引起的隧道长期纵向变形特性
        3.3.3 地面沉降对地铁隧道弯曲变形的影响
    3.4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轨道交通安全影响
        3.4.1 某基坑工程施工对轨道交通8号线变形的影响
        3.4.2 地面沉降与轨道交通变形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安全影响
    4.1 引言
    4.2 上海市高架道路变形现状
    4.3 区域地面沉降对中环线变形影响
        4.3.1 中环沿线工程地质条件及基础设计
        4.3.2 高架沉降监测分析
        4.3.3 区域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变形影响原因和机理分析
    4.4 深基坑减压降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高架道路安全影响
        4.4.1 某基坑工程施工对3号线高架变形影响
        4.4.2 长江西路越江隧道浦西工作井深基坑工程对高架变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上海市地面沉降对跨江大桥安全影响
    5.1 引言
    5.2 上海市跨江大桥现状
        5.2.1 跨黄浦江大桥
        5.2.2 跨长江大桥
    5.3 上海市跨江大桥变形现状
        5.3.1 南浦大桥
        5.3.2 杨浦大桥
        5.3.3 卢浦大桥
    5.4 区域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5.4.1 地质条件
        5.4.2 基础型式
        5.4.3 地下水开采与回灌
        5.4.4 讨论与分析
    5.5 区域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变形影响机理分析
        5.5.1 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5.5.2 地下水开采及水位时空分布
        5.5.3 区域地面沉降特征
        5.5.4 桥址土层分层沉降
        5.5.5 讨论与分析
    5.6 深基坑降排承压水引发的地面沉降对南浦大桥安全影响
        5.6.1 地铁南浦大桥站基坑施工对大桥变形的影响
        5.6.2 董家渡隧道修复工程对大桥变形的影响
        5.6.3 讨论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6)宁波市工程性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面沉降现状及危害
    1.1 地面沉降现状
    1.2 地面沉降危害
2 工程性地面沉降成因分析
    2.1 地层结构
    2.2 软土的工程特性
    2.3 主要压缩沉降层
    2.4 建筑容积率
    2.5 工程性沉降机理
3 工程性地面沉降防治对策
    3.1 开展工程性沉降专项监测
    3.2 加强工程性地面沉降预测预警体系建设
    3.3 开展工程性地面沉降预防控制技术研究
    3.4 建立地面沉降防治长效机制
    3.5 加强城市建设中的地面沉降防控管理

(7)承压水抽取和回灌诱发地层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深基坑降水引起的地层沉降研究
        1.2.2 地下水回灌作用下土层响应研究
        1.2.3 深基坑降水回灌技术及承压水控制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承压含水层抽灌特性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场地概况
    2.3 第一承压含水层抽灌特性研究
        2.3.1 试验安排
        2.3.2 抽水-回灌特性研究
    2.4 第二承压含水层抽灌特性研究
        2.4.1 试验安排
        2.4.2 抽水-回灌特性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降压回灌作用下的土体变形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降压回灌作用下土体变形试验目的与方案
        3.2.1 实验1方案
        3.2.2 实验2方案
        3.2.3 实验3方案
        3.2.4 实验4方案
    3.3 降压回灌作用下土体变形试验结果
        3.3.1 试验1结果
        3.3.2 试验2结果
        3.3.3 试验3结果
        3.3.4 试验4结果
    3.4 降压回灌作用下土体变形实验结果分析讨论
        3.4.1 实验1数据处理和分析
        3.4.2 实验2数据处理和分析
        3.4.3 实验3数据处理和分析
        3.4.4 实验 2、实验3和实验4数据综合处理和分析
        3.4.5 所有实验结果比较
    3.5 土层变形特性的现场测试
        3.5.1 工程现场概况
        3.5.2 基坑开挖及降水
        3.5.3 降水诱发沉降规律与分析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降水回灌作用下的土层变形数值分析
    4.1 引言
    4.2 基本理论
    4.3 不同止水条件下的地面沉降参数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
        4.3.2 开挖与降水计算步骤
        4.3.3 计算结果分析
    4.4 降水回灌联合作用下深基坑周边地面沉降分析
        4.4.1 降水回灌联合作用下地面沉降数值分析
        4.4.2 不同回灌条件下地面沉降参数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承压水“隔-降-灌”综合治理技术
    5.1 引言
    5.2 降水-围护设计一体化技术
        5.2.1 井点结构和工艺优化
        5.2.2 考虑围护作用的三维渗流计算
        5.2.3 降水-围护一体化技术设计方法步骤
    5.3“四维降水最小化”基坑安全与环境控制方法
        5.3.1 分层降压—减小设计降深
        5.3.2 按需降水—缩短降水时间
        5.3.3 双套管井点
        5.3.4 高精度水位控制系统
    5.4 抽水-回灌一体化技术
        5.4.1 抽水-回灌一体化设计的含义
        5.4.2 抽水-回灌一体化系统
        5.4.3 抽水-回灌一体化运行控制要点
    5.5 小结
第六章 工程案例与应用
    6.1 引言
    6.2 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宜山路站
        6.2.1 工程简介
        6.2.2 地下水危害评估
        6.2.3 降水方案和工艺优化
        6.2.4 降水的控制与管理
        6.2.5 工程实施效果
    6.3 上海轨道交通13号线汉中路站交通枢纽
        6.3.1 工程简介
        6.3.2 地下水危害评估
        6.3.3 地下水风险控制思路
        6.3.4 降水工程的设计
        6.3.5 降水运行管理
        6.3.6 工程实施效果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8)软土中基坑群施工的环境影响及变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U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单个基坑施工环境变形研究
        1.2.2 基坑施工环境变形的空间效应
        1.2.3 多基坑施工环境变形研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软土基坑施工变形的数值分析方法
    2.1 软土基坑施工变形分析方法总结
        2.1.1 极限平衡法
        2.1.2 竖向弹性地基梁方法
        2.1.3 数值分析方法
    2.2 基于FLAC3D的数值分析方法
        2.2.1 模型尺寸和边界条件
        2.2.2 初始应力条件
        2.2.3 基坑围护结构的模拟
        2.2.4 模拟步骤及收敛判断
    2.3 土体本构模型的选取及小应变刚度特性的实现
        2.3.1 本构模型比较
        2.3.2 土体小应变刚度特性及其在FLAC3D中的实现
        2.3.3 土体强度参数与强度指标
    2.4 基于FLAC3D的数值分析方法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坑施工环境变形特征及简化分析
    3.1 引言
    3.2 数值模型
    3.3 基坑施工环境变形计算
        3.3.1 基坑施工环境变形分析与简化计算
        3.3.2 基坑施工环境影响分区
    3.4 基坑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影响
        3.4.1 基坑施工对浅基础建筑物的影响
        3.4.2 基坑施工对桩基础建筑物的影响
        3.4.3 基坑施工对盾构隧道的影响
    3.5 基坑施工环境变形实用分析方法
    3.6 工程应用
        3.6.1 工程背景
        3.6.2 施工步骤
        3.6.3 监测工具及监测结果
        3.6.4 混凝土灌注桩变形性态
        3.6.5 地表沉降分布特性
        3.6.6 基坑开挖引起的坑外土体变形
        3.6.7 土体沉降与围护结构位移之间的关系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坑施工环境变形空间效应分析
    4.1 引言
    4.2 数值模型
    4.3 基坑施工环境变形空间效应计算与归纳
        4.3.1 基坑施工环境变形的空间效应
        4.3.2 考虑空间效应的基坑施工环境影响分区
    4.4 考虑空间效应的基坑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影响
        4.4.1 基坑施工对邻近浅基础建筑物的影响
        4.4.2 基坑施工对邻近桩基础建筑物的影响
        4.4.3 基坑施工对邻近盾构隧道的影响
    4.5 考虑空间效应的基坑施工环境变形实用分析方法
    4.6 工程应用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坑群施工环境变形叠加效应分析
    5.1 引言
    5.2 数值模型
    5.3 基坑群施工环境变形叠加效应计算与分析
        5.3.1 基坑群施工叠加效应影响因素
        5.3.2 基坑群施工坑间土体变形分析
        5.3.3 基坑群施工周边环境沉降分析
        5.3.4 考虑叠加效应的基坑群施工环境影响分区
    5.4 考虑叠加效应的基坑群施工对邻近建(构)筑物影响
        5.4.1 基坑群施工对浅基础建筑物的影响
        5.4.2 基坑群施工对桩基础建筑物的影响
        5.4.3 基坑群施工对盾构隧道的影响
    5.5 考虑叠加效应的基坑群施工环境变形实用分析方法
    5.6 工程应用
        5.6.1 工程概况
        5.6.2 理论分析
        5.6.3 数值分析结果
        5.6.4 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坑群施工的变形控制及安全评估
    6.1 引言
    6.2 基坑群施工环境变形控制思路
        6.2.1 基坑群施工环境变形影响因素
        6.2.2 基坑群施工环境变形控制思路
    6.3 基坑群施工环境变形控制方法
        6.3.1 从单体基坑变形源头控制
        6.3.2 阻断基坑变形叠加、传递路径
        6.3.3 针对保护对象采取针对性保护措施
    6.4 工程应用
        6.4.1 工程背景
        6.4.2 基坑施工方法
        6.4.3 隧道监测方法
        6.4.4 监测结果
        6.4.5 盾构隧道变形特征及安全评估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9)基于GIS和变权的宁波市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研究
    2.1 地质环境与地下空间利用的关系
        2.1.1 地质环境对地下空间利用的影响
        2.1.2 地下空间利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2.2 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
    2.3 变权评价方法研究
    2.4 软土地区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社会经济概况
    3.2 地质环境概况
        3.2.1 区域地质构造
        3.2.2 地形地貌
        3.2.3 地层岩性
        3.2.4 水文地质
        3.2.5 工程地质
        3.2.6 环境地质问题
    3.3 宁波地下空间的现状及规划
        3.3.1 宁波地下空间发展现状
        3.3.2 宁波市地下空间利用整体规划
第四章 地质环境因素分析和评价体系建立
    4.1 建立评价体系原则
    4.2 评价指标选取
        4.2.1 工程地质条件
        4.2.2 水文地质条件
        4.2.3 环境地质问题
        4.2.4 宁波特殊地质环境因素对地下空间的影响
    4.3 评价体系建立
第五章 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
    5.1 评价空间域的确定
    5.2 评价方法确定
    5.3 获取指标权重
    5.4 评价指标分级
    5.5 GIS评价模型构建
    5.6 评价分区结果
        5.6.1 浅层评价结果
        5.6.2 深层评价结果
        5.6.3 常权与变权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西安高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机理数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地面沉降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1.2.3 工程性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安地区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概况
    2.2 地质环境背景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气象水文
        2.2.5 水文地质条件
    2.3 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2.3.1 土层的物理性质
        2.3.2 土层的力学性质
    2.4 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第三章 西安地面沉降发育特征及机理分析
    3.1 西安地面沉降概况
    3.2 西安地面沉降发展阶段
    3.3 西安地面沉降的特征
    3.4 西安地面沉降形成机理分析
        3.4.1 自然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分析
        3.4.2 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分析
第四章 西安高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特点及机理分析
    4.1 西安高新区工程地质条件
        4.1.1 工程地质概况
        4.1.2 水文地质概况
    4.2 西安高新区工程建设概况
    4.3 西安高新区地面沉降现状及特征
    4.4 西安高新区地面沉降控制因素与机理分析
第五章 工程性地面沉降的数值模拟
    5.1 FLAC简介
    5.2 单体建筑模型的建立及求解分析
        5.2.1 地层的概化
        5.2.2 假定条件
        5.2.3 建立模型及网格划分
        5.2.4 边界条件
        5.2.5 参数的选取
        5.2.6 桩数设定及分布设置
        5.2.7 模型计算与结果
        5.2.8 结果分析
    5.3 区域性建筑模型的建立及求解分析
        5.3.1 地层的概化
        5.3.2 假定条件
        5.3.3 建立模型及网格划分
        5.3.4 边界条件
        5.3.5 参数的选取
        5.3.6 模拟计算与结果
        5.3.7 模拟结果分析
    5.4 模拟结果分析小结
    5.5 防治措施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枫林华府7#平面轮廓简图
附录2: 枫林华府7#工程地质图1-1'剖面图
附录3: 枫林华府7#工程地质图2-2'剖面图
附录4: 枫林华府7#工程地质图3-3'剖面图
附录5: 枫林华府7#工程地质图4-4'剖面图
附录6: 枫林华府7#桩位平面布置图
附录7: 西安高新区钻孔分布图
附录8: 研究区工程地质图1-1'剖面图
附录9: 研究区工程地质图2-2'剖面图
附录10: 研究区工程地质图3-3'剖面图
附录11: 研究区工程地质图4-4'剖面图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上海软土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临清高速公路河谷区多层软土强夯加固地基路基沉降分析与预测[D]. 杨天琪.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CPTU测试的南京长江漫滩相软土地区深基坑设计参数评价及变形控制研究[D]. 陈妍. 东南大学, 2019(06)
  • [3]不同地层条件下基坑降水对周边沉降的影响[D]. 阳德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4]地下水位变动诱发地铁隧道变形机理及其与地铁隧道相互影响研究[D]. 张明飞. 东南大学, 2018(05)
  • [5]上海地区地面沉降新特征及对重大市政设施影响研究[D]. 史玉金. 上海交通大学, 2018
  • [6]宁波市工程性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研究[J]. 赵团芝,侯艳声,胡新锋. 上海国土资源, 2016(03)
  • [7]承压水抽取和回灌诱发地层变形机理及控制研究[D]. 朱雁飞.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软土中基坑群施工的环境影响及变形控制研究[D]. 章红兵.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9]基于GIS和变权的宁波市地下空间利用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D]. 徐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10]西安高新区工程性地面沉降机理数值分析[D]. 刘琮琮. 长安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上海市软土地区工程地面沉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