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学者摄影视觉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学者摄影视觉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初学摄影者摄影视觉能力谈略(论文文献综述)

刘依曦[1](2020)在《电视纪录片摄影特性研究 ——以《航拍中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发展,航拍技术参与的纪录片日渐丰富,优秀的航拍作品层出不穷,在电视纪录片《航拍中国》的纪录片创作中,无人机航拍是该作品的闪光处。本文依托影视艺术理论与纪录片创作理论,对各种航拍技术在纪录片创作中摄影角度的选取、景别的选取、光影变化以及影片的节奏感来探究。对此,笔者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航拍类作品创作的现状进行梳理,对“航拍类纪录片”进行概念界定,从而确立研究方向;第二部分对航拍摄影的特征进行探究,从摄影角度、景别、光影、影片运动带来的节奏感展开,分析航拍技术对纪录片创作带来的独特美感;第三部分结合了《航拍中国》中的拍摄手法,对原创纪录片《彩虹在云中》进行阐述,结合视听语言在作品中的体现,并力求借助于相关方法对航拍景观选取予以优化,使之能够进一步贴近社会大众生活。从而为新媒体时代我国纪录片的传播发展和“技术侧重点”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借鉴。

成若飞[2](2019)在《方大曾摄影作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方大曾作为“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在长达70年的时间里鲜为人知,经过央视冯雪松历时20年的寻找,近几年方大曾的文字作品和摄影作品才受到诸多关注,得到高度评价,25岁失踪于前线的方大曾得以重现在大众视野。中国新闻史大家方汉奇先生认为范长江长于文字,方大曾长于摄影,二人双峰并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双峰。方大曾摄影作品千余张,长于纪实,摄影活动经历两场重要战事——绥远抗战和卢沟桥事变,他是中国战地记者的先驱,被称为“中国的罗伯特·卡帕”。冯雪松三本着作《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与《珍藏方大曾》是目前收录方大曾摄影作品最全的文本。本研究基于这些文本从符号学和叙事学的角度对方大曾的摄影作品及其特点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究方大曾镜头下的中国形象与中国故事。研究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方大曾生平及摄影活动分期。第二部分将方大曾摄影作品分为战地摄影和非战地摄影作品两类,发现其具有题材多社会、视角多平视和对象多底层这三个方面的特点,以及其摄影美的特点体现在形式美、内容美和现实美三方面。第三部分用图像叙事和符号学理论对其摄影作品的进行文本分析,旨在探究如何运用图像叙述中国故事,以及如何通过符号释义方大曾镜头下的中国。第四部分是研究结论。通过研究,方大曾摄影作品的价值在于,第一,史料价值在于其全面记录绥远抗战和卢沟桥事变的战事发展以及弥补了“一二·九”运动和李大钊殡仪照等历史影像资料的缺失;第二,新闻价值在于其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其摄影长于纪实,从实践和水平上能与世界大师匹敌,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中国的纪实摄影史;第三,社会价值在于揭露日军阴谋,展现民众苦难进而唤起全民族抗战。

邓强,李建[3](2018)在《摄影视觉水平提升的教学探索》文中研究说明人眼视觉和相机"视觉"的差异,可以导致拍摄的照片不能把摄影者对事物的感受完全传播给观看者。摄影教学中通过加强对学生从"框"中看景物、表现空间感、表现质感、突出主体等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摄影视觉水平。

吴小静[4](2018)在《感知规律在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文中提出随着数字媒体的发展,读图时代到来,摄影课程作为高校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广告学、动画专业数字媒体方向等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发现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让学生掌握摄影技术的功能,在艺术层面上培养学生通过画面传达个人思想也是摄影课程的时代要求。摄影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需要与之匹配的教学设计方案,但目前非专业高校的摄影课程还不能很好地完成上述功能,其教学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丞待完善和创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通过阅读大量的国内外参考文献,对国内外感知规律和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的现状进行梳理,说明了研究的背景、目标以及意义,同时阐述了感知规律相关概念特点和对教学设计的定义,并明确了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分别从生理学、神经学、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五个方面对感知觉以及感知规律的相关理论基础进行阐述;第三章通过问卷调查法分别对赣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动画专业数字媒体方向四个专业随机挑选13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4位相关任课老师进行访谈,找出高校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诸如:教材与时代脱节、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摄影与图像彼此分离、教学的配套器材紧缺、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训练等;第四章从教材内容的编排、多媒体课件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四个方面结合感知规律进行创新,具体来讲分别是:充分考虑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对教材内容编排的影响;多媒体课件被广泛应用到摄影课程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界面设计参照感知规律中的组合律、色彩设计参照差异率、内容设计参照经验律、内容呈现参照活动律;在教学策略设计中应用协同律促使学生高效感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例如:示范法、作品展示法、项目教学法等;教学过程设计充分应用视觉规律,例如:正确选择视觉方向、合理把握视觉平衡、合理利用视觉错觉、主动培养视觉印象,应用感知规律创新摄影课程的教学设计,提高摄影课程的学习效果。第五章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个方面结合感知规律,教学目标应用经验律完善感知;教学内容应用组合律优化感知;教学评价应用期待律促进感知。结合感知规律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摄影课程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提出可行的参考方案,并从学习过程着手为学生提出可实施建议。在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中应用感知规律,对促进学习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感知规律对摄影课程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在摄影实践中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郑海鹏[5](2018)在《互联网生态环境纪实摄影研究 ——以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2013-2017年生态摄影作品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突显,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大气污染、矿业污染、水体污染和荒漠化进程等方面,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来政府工作报告都重点强调了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在人文社科领域,一部分学者和摄影师开始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有关生态环境议题的纪实摄影作品层出不穷,环境传播理论也得到相应发展。为了研究中国目前生态环境纪实摄影的议题特点、传播特征、视觉特征以及社会意义,本论文选取了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三个网站有代表性的摄影栏目,并从这些摄影栏目中进一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环境纪实摄影作品作为样本。第一章主要分析生态环境纪实摄影的样本内容与类别,从而对样本议题进行深入了解;第二章通过对53期反映生态环境问题的纪实摄影作品综合分析,研究这类纪实摄影作品的议题动机、议题策略等议题特点。生态环境纪实摄影也是环境传播的一种象征性行动,一种报道载体,这类摄影作品同时兼顾环境传播特点,从环境传播理论出发,详细的分析生态环境纪实摄影的传播主体与传播主旨;第三章开始从艺术角度出发分析生态环境纪实摄影的视觉修辞,主要从视觉构图、用光、色调等方面着手分析;在前三章基础上,联系生态环境纪实摄影的具体实际,第四章主要分析生态环境纪实摄影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建议。社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摄影师的介入,面对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纪实摄影不失为记录、揭示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客观手段,随着摄影技术的普及和新媒体发展,有关生态环境议题的摄影作品以数字化形式在互联网中进行传播,生态环境纪实摄影作品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

王果[6](2017)在《体验与生成: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学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技能是美术学习的核心要素。“个体技能知识”这个概念是笔者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在个体知识理论上发展而来。它既包含个人的隐性知识也包含公共知识的内化。本课题以普通高中为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旨在一般性审思个体技能知识的理论基础上,来论证体验对于生成个体技能知识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来探讨在高中美术体验学习中,如何生成个体的技能知识。同时利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发现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发展路径。本研究的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个体技能知识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对“体验”、“体验学习”、“个体技能知识”的内涵和关联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只有体验参与学习才能生成意义,技能知识才能内化为个体的以及只有个体自己才能更好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历史的回顾我们发现传统美术技能的传承主要方式是“师徒制”。师徒制对个体技能知识中不可言说的缄默知识的传递有唯一的不可替代性,但是其封闭性对当今我国美术教育的影响至今还在。而且现代美术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造成的模式化学习方式对现在的影响也没消退。因此,“以史为鉴”,对当代基础教育美术学习的进行有重要的反思作用。第二部分从个体技能知识与美术学科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将高中美术学科的知识类型进行了划分,以及不同知识类型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个体知识和公共知识,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技能与知识都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关系,进一步证明了个体技能知识提出的合理性。同时对个体技能知识和美术素养的形成机制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第三部分是对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理念的新趋势进行了介绍。新课改后的美术学习理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朝着个体知识的获得和素养的生成发展。其理念变化的基点,是观照个体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和情趣性;注重“美术素养”生成的个体性和缄默性。体现在学习目标的理念上,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均是通过个体的体验学习来进行内化的。第四部分是通过实证研究来了解高中美术学习的问题以及从理论和实践上去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以一县级中学为调查模板,通过发放学生卷和教师卷(19所中学的美术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并得出一定的结论,如学生的体验在该校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生的学到老师的教还深受传统范式的影响等。而且通过核心素养测评的结果显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还没有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本文试图从理论上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并以学生学情和其所处的学习环境为依据进行基于体验学习的教学实验来进行具体的探索。通过理论来指导教学实验,其过程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体验学习在学生个体技能知识生成中的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第五部分提出对于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发展的路径要从两个大的方向努力。首先是要从唤醒个体美术经验的记忆来激活学生的生性、扩展个体美术体验的审美范围来突破学习场域、从审美经验到艺术体验来提升个体美术技能知识的生命综合态、通过技能知识的呈现来展示学生个体的审美风采这几个方面促进个体技能知识生成的学习形态建构;其次是通过实现美术个体技能知识的外延和内化、进行学习的主动性与反思;把握由技入道的美术学习智慧,其最后的归旨是要将美术技能知识内化可以解决问题的个人美术素养,促进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学习“生态”的不断重建。因此本研究是从历史、现实、策略三个大的方面对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问题加以审理。用理论的梳理、分析和论证来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进行廓清,并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验证理论,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逻辑关系。

高初[7](2016)在《摄影训练班:战时摄影机制的生成》文中研究说明蒋齐生、舒宗侨、顾棣所编着的《中国摄影史1937-1949》开篇写到:"1937年‘七七’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和新四军开赴敌后,在华北、华东、华中广大地区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抗日根据地。随着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巩固和壮大,逐步具备了建立摄影工作的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服务的摄影工作,才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并且成长为新中国摄

肖慧[8](2015)在《高职人物摄影课快速入门教学技巧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着重阐述了人物摄影的相关技巧和快速入门的路径,首先分析了在人物摄影中视觉思维意识的重要性和培养方法,接着从光影、抓拍和刻画个性化人物角度分析了人物摄影教学的意义。

林晓龙[9](2014)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中文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我国传媒业正进入成长高峰期,当下新媒体的催生,给传媒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新的媒体时代,摄影正以其特有的直观性、快捷性,显现出无与伦比的发展创新潜质。已经成为与语言、文字、声音并行,成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成为新媒体时代的宠儿。于是,摄影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摄影观念、阅读方式、摄影行业、媒体艺术等多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摄影的新需求,给当下的高校摄影教学带来了机遇,也使高校教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迫使高校摄影教育必须做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调整。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东西部地区的摄影教学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发展水平也极为不平衡;加之广西又是少数民族地区。广西师范大学处于这种复杂的环境中,摄影选修课程处在了一个被忽视和边缘化的位置上。教学内容散而不精、教学课时偏少、选课机制不合理等问题更是急待摄影教育工作者去正视与解决。针对这一现状,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新媒体时代的概况,分析了高校摄影选修课程在新媒体时代下存在的问题,对广西师范大学摄影选修课程的改革出路进行教学研究。论文的第一章详细介绍了新媒体时代下的摄影现状,阐述了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价值;第二章梳理了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摄影选修课程的教育概况,对广西师范大学摄影选修课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具体剖析课程的不足和缺失;第三章,通过调查研究和授课发现的问题,做出教学变革的路径探析,给出了完善广西广西师范大学摄影选修课教育的具体建议,并针对新媒体形式提出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以求广西师范大学摄影选修课能与当下新媒体发展现实相对接;最后,对论文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总结,分析了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并对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论文的创新点在教学的改革与新媒体时代下的热点进行了相互渗透与融合,依靠新媒体,超越单一学科的局限,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去培养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摄影人。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摄影选修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必然的。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不失时机地对广西师范大学摄影选修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使摄影艺术教学产生质的飞跃。希望可以通过此次研究,产生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为西部地区摄影选修课程教学的发展献出绵薄之力。

张莉琳[10](2013)在《浅谈数码影像之前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的运用》文中研究说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路易·雅克·曼德·达盖尔①(1789—1851)发明了摄影术。这一发明轰动了整个法国甚至是全世界。在摄影术发明初期,摄影一直被作为记录工具而存在。之后摄影之路一直蜿蜒曲折,在断断续续经历了120年的坎坷后,也就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摄影走上了艺术的舞台。这让很多摄影艺术家为之振奋,而这正是摄影术诞生百年之际,它发展迅速令人们措手不及又为之鼓舞。摄影术诞生初期,早期摄影一般以客观记录或复制为表现语言,20世纪60年代摄影的艺术地位确定之后,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所带来的表现手法彻底的改变了旧有的思路和概念,使摄影的发展进入了全面开花的阶段。本论文从摄影术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摄影地位的演变过程,诠释了早期摄影由记录客观对象的工具向艺术的转变,深刻的剖析了摄影的记录性、局限性向艺术无限性的转变;通过对数码影像之前,摄影本身的技术出发,对摄影技术中镜头的光学特征、光圈的运用、感光度的改变以及对高慢速快门的举例来反论证摄影表现性艺术语言的无限性,在这些无限性当中,拍摄者才能称之为摄影艺术家;再次从艺术的角度、艺术语言与摄影表现性所产生的共鸣中确定摄影表现性艺术语言的无限性,再次论证何为摄影艺术家;尝试从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中来发掘摄影分类中的新型关系——摄影师与摄影艺术家。并对具有典型摄影艺术家的代表作品、作者的创作愿望、表现手法的分析来阐述一个完全与传统概念不同的摄影新关系。通过本文的论证,有助于我们看清摄影术诞生至今摄影师与摄影艺术家之间这种新型关系的确认。

二、培养初学摄影者摄影视觉能力谈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初学摄影者摄影视觉能力谈略(论文提纲范文)

(1)电视纪录片摄影特性研究 ——以《航拍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相关理论概述和理论基础
    (一)航拍的基本概念
    (二)航拍的实现方式
三、航拍摄影特征研究
    (一)角度的选取:鸟瞰视角的陌生感
        1.高空俯视:另类角度
        2.微观呈现:俯仰自如
        3.抒情意味:一以贯之
    (二)景别选取:垂直纵深
        1.黄金分割:错落有致
        2.视觉重量:引发关注
    (三)光影变化:有效运用
    (四)运动方式的多元化
        1.航拍艺术作品中的节奏
        2.元素对比:艺术弹性
        3.重复交替的元素
        4.色彩节奏感
四、《彩虹在云中》的创作实践分析
    (一)《彩虹在云中》的基本概况介绍
    (二)《彩虹在云中》的航拍技术运用
        1.航拍工具的运用
        2.航拍过程中的技术技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毕业作品创意、策划书
附录B 毕业作品内容简介
附录C 毕业作品分镜头剧本(广播电视领域)
附录D 毕业作品效果图或剧照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2)方大曾摄影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创新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不足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抗战时期摄影研究
        二、方大曾研究
        三、相关理论研究
    第四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内容
第一章 方大曾生平及其摄影活动
    第一节 方大曾:1912-1937
        一、出身殷实家庭培养自由思想
        二、以摄影会友汲取进步思想
        三、从爱好到事业结交革命友谊
    第二节 方大曾摄影活动分期
        一、初学摄影阶段:少年习作展现天赋
        二、旅行摄影阶段:揭露社会黑暗
        三、绥远抗战阶段:促进军民联合
        四、卢沟桥事变阶段:号召全民族抗战
第二章 方大曾摄影作品的特点
    第一节 方大曾摄影作品分类
        一、战地作品
        二、非战地作品
    第二节 方大曾摄影作品特点分析
        一、题材多社会
        二、对象多底层
        三、视角多平视
    第三节 方大曾摄影作品美的体现
        一、形式美
        二、内容美
        三、现实美
第三章 方大曾摄影作品的视觉传播分析
    第一节 摄影图像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一、图像信息的视觉表现形式
        二、图像信息的视觉叙述形式
    第二节 图像视觉表征重现中国影像
        一、图像符号分析和阐释
        二、图像意趣和刺点的意义赋予与解读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的符号中国
        一、中国社会:内忧外患
        二、中国人民:艰苦生存
        三、中国精神:不屈不挠
第四章 方大曾摄影活动的价值与现实启示
    第一节 方大曾摄影作品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新闻价值
        三、社会价值
    第二节 现实启示
        一、对新闻摄影工作者的启示
        二、对读图时代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摄影视觉水平提升的教学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人眼视觉和相机“视觉”的差异
    1.1 相机与人眼“成像”机理不同
    1.2 相机与人眼“观看”的范围不同
    1.3 相机对事物的“感觉”单一
2 提高摄影视觉水平应具备的能力
    2.1 从“框”中看景物的能力
    2.2 表现“空间感”的能力
    2.3 表现质感的能力
    2.4 突出主体的能力
3 结语

(4)感知规律在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读图时代对人类摄影技能的必然要求
        1.1.2 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亟待革新的内在需求
        1.1.3 感知规律与摄影课程的逻辑一致性
    1.2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标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相关概念的分析
        1.4.1 感知规律与基于感知规律的教学设计
        1.4.2 摄影课程与摄影课程教学设计
        1.4.3 教学设计与基于感知规律的摄影课程教学设计
    1.5 研究的综述
        1.5.1 感知规律研究综述
        1.5.2 摄影课程教学设计研究综述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视觉的生理学基础
    2.2 感知觉的神经学基础
    2.3 感知规律的心理学基础
    2.4 感知规律的教育学基础
    2.5 感知规律的哲学基础
第3章 《摄影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摄影基础》课程教学设计现状
        3.1.1 问卷设计
        3.1.2 问卷调查
        3.1.3 调查结果
    3.2 高校摄影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3.2.1 教材与时代脱节
        3.2.2 授课方式比较单一
        3.2.3 摄影与图像彼此分离
        3.2.4 教学的配套器材紧缺
        3.2.5 缺乏对学生能力的训练
第4章 应用感知规律创新摄影课程的教学设计
    4.1 教材编排的创新
        4.1.1 知觉的选择性对摄影教材编排的启发
        4.1.2 知觉的整体性对摄影教材编排的启发
        4.1.3 知觉的理解性对摄影教材编排的启发
    4.2 教学软件设计的创新
        4.2.1 界面设计参照组合律
        4.2.2 色彩设计参照差异率
        4.2.3 内容设计参照经验律
        4.2.4 内容呈现参照活动律
    4.3 教学策略设计的创新
        4.3.1 示范法
        4.3.2 项目教学法
        4.3.3 作品展示法
    4.4 教学过程设计的创新
        4.4.1 正确选择视觉方向
        4.4.2 合理把握视觉平衡
        4.4.3 合理利用视觉错觉
        4.4.4 主动培养视觉印象
第5章 应用感知规律提高摄影课程的教学效果
    5.1 应用感知规律提高摄影课程教的效果
        5.1.1 教学目标应用经验律完善感知
        5.1.2 教学内容应用组合律优化感知
        5.1.3 教学评价应用期待律促进感知
    5.2 应用感知规律提高摄影课程学的效果
        5.2.1 应用对比律强化感知
        5.2.2 应用强度律清晰感知
        5.2.3 应用差异律准确感知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研究的展望
附录 学生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5)互联网生态环境纪实摄影研究 ——以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2013-2017年生态摄影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生态环境纪实摄影样本分析
    1.1 样本选取
    1.2 样本分析
        1.2.1 样本议题概述
        1.2.2 样本议题分析
第2章 生态环境纪实摄影议题与环境传播
    2.1 议题特点
        2.1.1 生态问题呈现
        2.1.2 生态问题空间建构
    2.2 生态议题与环境传播
        2.2.1 议题动机:环境正义诉求
        2.2.2 议题策略:批评框架为主,描写建构现实
        2.2.3 传播主体:环境污染受害者
        2.2.4 传播主旨:揭露社会问题,具有反思精神
第3章 生态环境纪实摄影视觉修辞分析
    3.1 客观真实,纪实性突出
    3.2 视觉语言:点、线、面构图
    3.3 视觉情感:中性、冷色调为主
    3.4 视觉手法:环境透视为主
    3.5 视觉用光:直射光、侧光应用广泛
第4章 生态环境摄影作品面临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生态环境纪实摄影面临问题
        4.1.1 议题内容:图文失衡,要素缺失
        4.1.2 拍摄群体:缺乏独立摄影师
        4.1.3 纪实题材:从众风格盛行,选题概念化
        4.1.4 环境传播:面对严格的把关机制
    4.2 生态环境纪实摄影发展策略
        4.2.1 选题得当,介入社会问题
        4.2.2 摄影师素养提高,加强社会责任感
        4.2.3 独立摄影空间拓展,服务生态环境摄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体验与生成: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背景
        二、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功利主义、工具主义所束缚
        三、公共知识和个体知识关系的失衡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作用
        一、本研究有利于丰富我国美术教育的理论,促进学生美术学习的发展
        二、尝试用一种新的研究视角来审思我国高中美术学习
        三、有助于我国高中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
        四、对美术教与学的研究的启迪作用
        五、本研究有利于促进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生成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技能的研究
        二、关于知识的研究
        三、对美术学习中个体技能知识的理解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的研究方法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个体技能知识的相关理论及在美术学习中的历史境遇
    第一节 个体技能知识的相关理论
        一、个体技能知识的理论基础
        二、体验学习与个体技能知识生成的理论探讨
    第二节 个体技能知识在美术学习中的历史境遇与反思
        一、美术个体技能知识在传统美术学习中的历史境遇及反思
        二、美术个体技能知识在现代美术学习中的历史境遇及反思
第二章 个体技能知识与高中美术学习的关系探讨
    第一节 个体技能知识与美术学科的关系
        一、美术学科的整体知识结构
        二、美术个体技能与知识的获取
    第二节 个体技能知识与美术学科素养生成
        一、美术个体技能知识与审美感知
        二、美术个体技能知识与审美经验
        三、美术个体技能知识与审美呈现
第三章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体验学习的理念基点
        一、关照个体审美体验的独特性和情趣性
        二、注重“美术素养”生成的个体性和缄默性
    第二节 课程目标取向的基本理念
        一、图像识读:视觉的判断
        二、美术表现:体验的快乐
        三、审美判断:经验的演绎
        四、创意实践:个性的表达
        五、文化理解:包容的情怀
    第三节 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一、注重教与学的对话
        二、注重师生的审美体验意义共享
第四章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体验学习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二、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三、调查结论及分析
    第二节 基于美术体验学习的教学情况调查
        一、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论及分析
    第三节 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
        一、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
        二、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测评结果
        三、测评结论与问题分析
    第四节 问题解决的探讨
        一、完整的体验学习:融会贯通能力培养
        二、视野的拓展:把学校构建成美术学习活动区
        三、内容的拓展:丰富多元且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设计
        四、以活动为主线,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教学策略
        五、新的时代新的可能:学习工具和材料的准备
    第五节 教学方案
        方案一: 《第三只眼睛看世界—发现身边的美》
        方案二: 《交织穿插的美》
    第六节 实证研究的反思
        一、缺乏体验学习是技能知识难以内化为“个体”所具有的重要原因
        二、体验学习是生成个体技能知识的有效途径
第五章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高中美术学习发展路径取向
    第一节 促进个体技能知识生成的学习形态构建
        一、生性的激活:唤醒个体的美术经验记忆
        一、场域的突破:扩展个体美术体验的审美范围
        三、从审美经验到艺术体验:提升个体美术技能知识的综合生命态
        四、技能知识的呈现:展现学生个体的审美—美术风采
    第二节 促进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学习“生态”的不断重建
        一、美术个体技能知识的外延与内化
        二、美术技能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与反思
        三、由技入道的美术学习智慧
        四、作为解决问题的美术个体技能知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体验学习问卷
    附录二 基于美术体验学习的教学情况问卷
    附录三 体验学习风格量表
    附录四 高中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测评试卷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高职人物摄影课快速入门教学技巧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物摄影教学中的视觉思维意识培养
二、学会利用光影拍摄
三、注重抓拍的技巧
四、个性化的人物摄影
五、人物摄影入门设计教学路径
六、结语

(9)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新媒体时代下的摄影概述
    (一)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1. 何为新媒体
        2. 新媒体的传播特性
        3.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二) 摄影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发展
        1. 全民摄影时代的到来
        2. 专业摄影行业受到冲击
        3. 催生数字媒体艺术
        4. 展望4G时代的摄影变革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 高校非摄影专业公共摄影教育概况
        1. 中国高校摄影教育发展
        2. 摄影选修课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
        3. 广西师范大学摄影选修课程概况
    (二) 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
        1. 广西师范大学摄影选修课程现状的调查
        2. 广西师范大学摄影选修课程授课的教学启示
        3. 广西师范大学摄影选修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选修课程教学变革的路径探析
    (一) 学科课程建设的合理优化
        1. 加强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
        2. 合理增加课时
        3. 优化选课机制
        4.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5. 培养学生摄影创新意识
        6. 教师知识的更新与完善
        7. 融入人文关怀,关注地域文化
    (二) 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1. 增加手机摄影的教学比例
        2. 加强电脑、手机软件部分的教学内容
        3. 西方摄影教育观念的引导
    (三) 重视行业道德培养
        1. 摄影图片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 网络传播治理
        3. 加强图片拍摄者的自律意识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浅谈数码影像之前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摄影术诞生到20世纪60年代,摄影地位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摄影作为记录的工具而存在
        一、早期肖像摄影
        二、早期战争纪实摄影
        三、艺术仿画摄影的产生—表现性艺术语言的微弱可能性
    第二节 20世纪60年代,摄影的艺术地位的确立
        一、观念摄影——打开摄影艺术地位的第一扇窗户
        二、摄影作为艺术而存在
第二章 数码影像之前,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
    第一节 从技术本身看,摄影表现性艺术语言的有限性
        一、镜头光学特征——鱼眼拍摄
        二、光圈的运用
        三、感光度的改变
        四、高慢速快门
        (一) 高速快门
        (二) 慢速快门
    第二节 从艺术角度看,摄影表现性艺术语言的无限性
        一、艺术语言的无限性
        二、摄影表现性与艺术语言之间的共鸣
第三章 胶片摄影表现性艺术语言的运用
    第一节 大卫霍克尼的拼贴摄影
        一、什么叫“拼贴”
        二、摄影新表现——“拼贴”摄影
    第二节 摄影表现新思考
        一、杰利·尤斯曼的暗房艺术
        二、技术只是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培养初学摄影者摄影视觉能力谈略(论文参考文献)

  • [1]电视纪录片摄影特性研究 ——以《航拍中国》为例[D]. 刘依曦.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2]方大曾摄影作品研究[D]. 成若飞. 中央民族大学, 2019(12)
  • [3]摄影视觉水平提升的教学探索[J]. 邓强,李建.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06)
  • [4]感知规律在摄影课程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D]. 吴小静.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5]互联网生态环境纪实摄影研究 ——以凤凰网、腾讯网、新浪网2013-2017年生态摄影作品为例[D]. 郑海鹏. 河北大学, 2018(12)
  • [6]体验与生成:基于个体技能知识的美术学习研究[D]. 王果.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7]摄影训练班:战时摄影机制的生成[J]. 高初. 中国摄影, 2016(07)
  • [8]高职人物摄影课快速入门教学技巧探究[A]. 肖慧. “决策论坛——企业精细化管理与决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下), 2015
  • [9]新媒体时代高校摄影选修课程的教学研究 ——以广西师范大学为例[D]. 林晓龙. 广西师范大学, 2014(11)
  • [10]浅谈数码影像之前摄影的表现性艺术语言的运用[D]. 张莉琳. 南京师范大学, 2013(02)

标签:;  ;  ;  ;  ;  

浅谈初学者摄影视觉能力的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