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进化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科学进化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一、科学进化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乃强[1](2021)在《基于分解策略的大规模超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目标优化问题是工程应用与科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处理该类问题的主要方法是进化计算。随着工业的发展,该问题的目标数量与问题规模都急剧增大。出于维数诅咒的原因,多目标进化算法在处理大规模超多目标优化问题时性能显着下降。因此大部分研究采用了分解策略以达到提升多目标优化算法性能的目的。针对分解策略仍存在的一些挑战,进行了改进。本文主要贡献如下:针对决策变量分析方法产生的分组结果不准确的问题,提出了一个统计变量划分方法。该方法利用了连续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正则性,基于数据统计的方法识别多样性相关变量。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相较于其他决策变量分析方法在识别多样性相关变量的准确度上有着显着优势。针对收敛性相关变量优化问题中的信息利用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模因进化系统。该系统是通过模仿文化的传播机制以达到提高个体间信息利用的目的。该系统包含了模因开发与探索模块以及模因精英模仿模块。前者通过小生境的模因开发策略与联合的模因探索策略充分利用个体信息,后者通过模因精英模仿策略充分利用他人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相较于当前具有代表性的大规模多目标优化算法能够有效的提升算法的优化质量与优化速度。针对函数评估次数消耗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基于目标空间分解的文化辅助进化算法。该算法是通过模仿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以达到降低函数评估次数的目的。以文化算法为框架,设计了基于历史知识的个体选择策略与基于规范知识的辅助进化策略。前者通过历史知识保留多样性解促使算法能够更好的平衡种群的多样性与收敛性,后者通过规范知识的限制作用以达到加速算法收敛的目的。可以将任意一个多目标优化器嵌入本算法中以实现文化的更新操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在有限的评估次数内有效提升各类算法在大规模超多优化问题下的收敛速度与质量。

潘香羽[2](2020)在《反刍动物瘤胃功能进化的遗传基础及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动物复杂器官功能形成的遗传进化基础是认识复杂生命的重要途径。反刍动物因其独特的前胃发酵系统和反刍行为而得名,其瘤胃是前胃发酵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与微生物的紧密协作,使得反刍动物具有了高效消化植物纤维的能力并因此获得了独特的进化优势,促进了反刍动物类群的繁盛和多样性。有关瘤胃功能的基因表达特征已经取得一定进展。然而,关于瘤胃的功能创新的遗传进化机制仍有待研究。因此,本研究利用反刍动物比较基因组、比较转录组和功能验证对反刍动物瘤胃的功能创新进行了探究,并利用瘤胃壁多个发育时间点的转录组和瘤胃内容物的宏基因组数据对早期瘤胃发育重编程的功能建立过程与微生物功能互作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包括瘤胃结构和功能相关基因的筛选、进化关键候选基因的识别和功能验证及瘤胃基因表达动态、微生物演替及两者的功能相关性三个部分。1.本研究收集了反刍动物类群所在的鲸偶蹄目的50种组织的897个转录组数据,包括255个本研究首次获得的样本和642个下载自公共数据库的样本,覆盖鲸偶蹄目中的三个拥有多胃室结构的亚目,包括反刍亚目的绵羊和狍子、胼足亚目的双峰驼及鲸河马亚目的布氏鲸和江豚,用于识别瘤胃功能创新的候选基因。首先,利用本研究开发的一个组织特异表达基因筛选指标E50,鉴定到655个瘤胃相对其他组织高表达的基因。其中14.7%的基因来自食道组织,其余的大部分是从表皮、免疫和消化代谢等相关组织中募集的,这些基因参与的功能通路都与瘤胃已知的功能高度相关。其次,通过比较骆驼、鲸豚和反刍动物的第一胃室的表达谱,发现它们与各自食道组织的表达最相似,三个类群第一胃室共享的基因参与表皮发育分化等功能。瘤胃相比其它物种的第一胃室表达上调427个基因,主要参与酮体代谢和调控微生物等功能相关通路。最后,胚胎期瘤胃与食道相比表达上调了285个差异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在表皮分化等功能。成熟期瘤胃相对其他组织高表达基因与胚胎期瘤胃相比食道表达上调的基因构成了846个瘤胃核心基因,这些基因反映了瘤胃从胚胎到成熟的功能并与塑造瘤胃的发育和进化过程有关。以上结果表明,瘤胃与鲸偶蹄目其他物种的第一胃室可能共享来自食道的发育起源,瘤胃不仅上调了食道表达的基因,还从其他组织募集了更多基因的表达,从而进化出增强的酮体代谢、不同的表皮结构和调控微生物定植的能力。2.通过反刍动物比较基因组得到的特异非编码保守元件和正选择基因的结果对瘤胃进化关键核心基因进行识别并进行功能验证。在846个瘤胃核心基因中,鉴定到657个附近有反刍动物特异保守非编码元件的基因和28个正选择基因,这些基因主要参与酮体代谢、角蛋白纤维锚定、细菌识别和皮肤屏障等生物学功能分类。大多数的(77.65%)瘤胃核心基因附近都有反刍动物特异非编码保守元件的分布,并部分地被瘤胃和食道的开放染色质区域验证。其中WDR66基因不仅具有反刍动物特异的氨基酸位点改变,并且与其他物种第一胃室、与食道相比,该基因在瘤胃中表达上调。其位于内含子的RSCNE与胚胎时期的瘤胃和食道差异峰重叠。通过构建含有该元件的荧光素酶报告载体并体外转染至绵羊和山羊的成纤维细胞进行荧光素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该元件具有增强子活性。在28个正选择基因中,受到正选择的酮体代谢通路关键限速酶基因HMGCS2发生了5个反刍动物特异的氨基酸位点改变,蛋白三维结构预测结果显示这些突变可能导致蛋白三维结构的改变。通过表达绵羊和人的5个反刍动物特异氨基酸位点正反向替换的蛋白并进行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反刍动物特异的氨基酸突变使得该蛋白比其他哺乳动物拥有更高的利用乙酰乙酰辅酶A合成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的酶活性。以上结果表明通过氨基酸突变和非编码调控元件改变的方式,瘤胃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了增强的酮体代谢和上皮吸收能力。结果进一步证实调控改变是器官进化遗传机制中最活跃的方式,而蛋白编码区域的突变也是瘤胃关键功能创新进化中的重要遗传模式。3.获得了山羊出生后七个时间节点的瘤胃转录组和瘤胃内容物的宏基因组数据,并结合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对早期瘤胃发育重编程的功能建立和微生物定植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功能互作关系进行探究。山羊断奶前瘤胃发育过程中,瘤胃的功能建立分为两个阶段,从d1到d14的免疫反应阶段和从d21到d56天的营养代谢阶段,微生物群落的演替则是从d7到d28的细菌素生物合成阶段和从d42到d56的糖酵解活性阶段。瘤胃基因功能的转换(第21天)要早于饲粮的介入(第25天)和微生物的阶段转换节点(第42天)。瘤胃基因转录谱在d14和d21之间的转变早于颗粒饲料的引入(d25)和微生物的转变(d28-d42)。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调控网络分析,瘤胃发育转录组和微生物宏基因组的表达动态谱分别鉴定出15个宿主基因模块和20个微生物属模块。宿主和微生物之间相关的功能主要包括瘤胃的pH稳态、氮代谢和免疫反应的生物学功能。反刍动物进化的两个新基因(DEFB1和LYZ1)在瘤胃发育过程中均在微生物阶段转换节点d42表达量达到最高,与此同时微生物的Alpha多样性指数在该时间点降到最低。通过表达山羊DEFB1和LYZ1蛋白,利用抑菌圈试验对这两个新基因进行抑菌能力检测,发现这两个新基因具有选择性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以上结果表明瘤胃的第一阶段的发育可能经历了不依赖于饲料和微生物刺激的程序化过程且瘤胃进化的新基因可能具有特异调控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综上,我们的研究探究了瘤胃在进化过程中的关键功能创新及涉及的多种遗传机制。本研究鉴定到的瘤胃核心基因及其特异突变为今后研究瘤胃发育基因调控网络,为了解瘤胃与微生物群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起点。而这些将是进一步优化提高反刍家畜生产性能的关键,进而为操纵瘤胃发酵过程提供新的思路。

张东东[3](2020)在《基于演化博弈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5G、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广泛使用,城市信息网络越来越复杂,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的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也越来越频繁,智慧城市所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和隐患也日益严峻。在智慧城市环境下,大量的数据资源蕴藏在系统中,出现的任何风险和漏洞都可能会带来信息安全危机,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加强信息安全监管变得至关重要。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从宏观上来讲,是为了创新城市信息安全治理模式,处理各种信息安全突发事件,保证城市运行的良好态势;从微观上来讲,能够维护城市居民的合法权益,防止重要数据和居民隐私被不法分子窃取利用。虽然智慧城市的发展面临着产品、网络、系统和相关人员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挑战,但这些问题和隐患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监督和管控进行有效防范。信息安全监管作为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的重要抓手和底层防线,需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有效的监管机制来识别、感知并分析信息安全风险,严格监管各个智慧城市系统的参与方,保障它们的信息安全。本文以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为研究背景,阐述了进行信息安全监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梳理了国内外信息安全监管的相关文献,并分析现有研究成果的缺点与不足;从主体、范围、对象、内容等方面构建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的理论框架,并分析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博弈论和演化博弈论的相关概念,分析了演化博弈对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的适用性,建立了基本假设,构建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模型,对模型中博弈双方的行为策略进行演化稳定性分析;根据信息安全监管中涉及的关键影响因素设置参数值,通过MATLAB仿真分析,探讨参数值的变化如何影响智慧城市运营方和信息安全监管部门的行为策略选择;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得出的影响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的主要因素,以及信息安全监管机构和智慧城市运营方的行为策略演化结果,探讨了完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蒋启蒙[4](2020)在《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专利的根本价值不在于创造,而在于实施。产业化是高校专利实施的最终目的,商品化与资本化是促进技术资源优化配置的核心手段。分析近年来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水平发现,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成效不甚理想,而技术转移机构组织位阶较低、技术转移相关职能分离、技术转移模式认识错误等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以期为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问题提供新的解决路径。对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案例研究发现,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呈现出形式多样性、职能综合性与技术转移路径精细化等发展规律。对此,归纳总结并比较借鉴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模式与机制,构建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并实现专利技术转移体系化。申言之,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可设立枢纽型或综合型两类专利技术转移机构,形成——以商品化为核心的专利运营模式、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学术创业模式、政产学多主体协同合作研究模式——三种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同时建立与完善高校发明创造的分类评价管理机制、专利技术转移的利益分配机制与专利技术转移的资源整合机制以促进高校专利转移转化。最后,根据创新生态系统基本理论前瞻并预测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专利技术转移机构将从组织层级较低的高校基层行政部门向组织层级较高的高校行政部门乃至市场化的企业组织形式发展,且其职能的扩张将促使专利技术转移机构从枢纽型向综合型机构转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重点也将从专利运营模式向学术创业模式与政产学多主体合作研究模式发展,而创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综合型研究机构与综合型加速器、孵化器等还将逐渐发展技术创新、转移与转化能力,以承担部分高校技术转移转化职能。

刘敏[5](2019)在《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的系统管理理论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推动和深化系统管理理论的研究,我们必须对其思想基础——一般系统论和系统进化论在哲学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拉兹洛的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把当代系统论的发展推到了动态演化的哲学高度。管理实践中的许多新现象、新发现,可借助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解释和说明。本文将在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结合系统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为系统管理理论从静态模式向动态模式的转化寻找新的路径。本文以卡斯特为代表的系统管理理论学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贝塔朗菲一般系统论主要思想的反思,对系统管理理论的思想基础进行存在论和方法论的分析,探明系统管理理论的优势与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拉兹洛建立在复杂性科学基础上的系统进化理论范式及其应用范围的反思,形成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在此视域下,本文对系统管理理论的“权变思想”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系统“权变思想”与系统进化理论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因而有必要对系统管理理论进行进化理论范式意义上的反思,进一步对组织进化的阶段、规模、驱动机制和管理原则等进行改造。本文力图在拉兹洛的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建构起从静态到动态的分析维度,为系统管理理论地深入发展提供一条进化的、动态的研究新思路。

王岚[6](2018)在《国际工程承包商动态能力协同进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企业为响应国家“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积极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承包业发展的势头强劲,我国承包商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中的排名也越来越有竞争力。但是动荡复杂的国际承包市场环境给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实现稳步提升绩效带来诸多挑战。国际市场中的其他企业对我国承包商的生存能力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动态能力作为企业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以保持自身竞争力的能力,国际承包商动态能力与竞争者的协同关系会对企业获取可持续竞争力带来影响,因此探索国际工程承包商动态能力协同进化问题对企业的可持续竞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运用理论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国际工程承包商动态能力协同进化的研究。借鉴生态学理论,将国际工程承包市场比拟作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即国际工程承包企业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国际工程承包商与竞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工程承包企业自身动态能力与竞争者群系统之间存在着协同进化的关系。在开展国际工程承包业务的过程中,企业动态能力与竞争者群之间的协同关系对企业取得预期绩效有显着影响。为此,本文将根据Kauffman提出的NKC模型构建国际工程承包商动态能力与竞争者协同进化NKC模型,并且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行计算机仿真,研究确定国际工程承包商自身动态能力与竞争者在国际承包市场中的企业适应度、动态能力演化水平。通过对中外学者关于承包商动态能力组成维度的相关论点进行总结,归纳了国际工程承包商动态能力的五个组成要素及其具体内涵。在对国际工程承包商动态能力与竞争者协同进化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他们之间协同进化模式的探索,总结出我国国际工程承包商与竞争者协同进化的三种模式,最后进行NKC模型建立和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动态能力与竞争者群协同模式对承包商在国际市场上的适应性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国际承包商寻找确定动态能力成长的最优路径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为承包商在国际市场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发展方式提供参考。

沈鑫[7](2012)在《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信息基因及演进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在线支付作为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B2B电子商务产业对于国家经济拉动的重要作用,其发展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为B2B在线支付系统,并引入了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将研究定位于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演进,符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创新研究的需要,因此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在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完成了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的逻辑探索。本文对B2B在线支付产业现状的分析,运用自然生态系统及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发现构建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辨析了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建立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整体架构(包括环境和参与主体类别)理清系统中各个参与者之间的种群生态位关系,论证了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系统特征。(2)完成了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的理论论证。根据自组织理论分析得出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的形成条件、动力和动力的来源,发现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系统特征恰好吻合系统演进的形成条件。根据协同论,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的动力则来源于由于生态位重叠产生的竞争和生态共生关系产生的协作,印证了构建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必要性。(3)构建了面向系统演进的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信息基因。即在课题组已有的信息基因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基于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生态系统演进特征。信息基因模型由三个部分构成:身份特征模型是基础模型,体现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参与者的身份信息,以及作为生态系统的成员所表征的生态特征;生态位模型是对参与者与环境、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关系的度量;演进动力模型则从竞争演进动力模型和协作演进动力两个方面来度量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演进动力。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信息基因模型能够较完整的体现和度量系统的构成、系统演进的动力来源。(4)论证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信息基因与系统演进的关系。探讨了基于信息基因的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规律。研究在信息基因促使下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的微观阶段和宏观趋势。

王俊[8](2010)在《B2B在线支付价值协同机制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近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将来电子商务必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式。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良好的支付环境作为保障,在线支付是电子商务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发展关系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B2B在线支付中存在一系列的无序行为,例如利用B2B在线支付进行洗钱、逃税及身份盗用、信用欺诈等行为,这些无序行为制约着在线支付的发展,成为B2B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障碍。因此,为了推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针对目前我国B2B在线支付的发展现状,对其协同性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进而解决B2B在线支付中的无序性行为。为了解决B2B在线支付中的无序性行为,本文应用信息生态理论、协同论和信息基因理论对B2B在线支付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如下:(1)构建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链和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对应用信息生态学来研究在线支付进行可行性分析;应用信息生态因子的概念对在线支付中的参与者进行分类;构建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链和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2)应用序参量理论对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进行研究。基于杨琦峰教授提出“身份特征+信誉度”的参与者信息基因模型,分别构建不同参与者的信息基因模型,每类参与者的信息基因模型作为系统的微观序参量,所有参与者的信息基因模型作为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的序参量。(3)构建B2B在线支付参与者有序度测算模型。分别从身份特征和信誉度两个角度构建在线支付信息生产者、信息消费者和信息传递者的有序度测算模型,进而得到整个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的有序度测算模型。(4)研究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的价值协同机制。设计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的协同机制框架,从生态位的划分和收益分配方法两个方面研究在线支付的价值协同机制。B2B在线支付系统的协同可以有效的实现B2B在线支付系统中物流、商流和信息流的整和,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基础。本文应用信息生态理论、协同论和信息基因理论对B2B在线支付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B2B在线支付的协同管理,为B2B在线支付的协同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

汤少梁[9](2010)在《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中存在着诸如管理部门分割,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重大战略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机制缺失;国内资本市场不完善,融资渠道单一,缺乏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金融环境等问题。我国企业生态系统的研究历史较短,特别是对于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进的研究,不少研究只是简单重复国外理论,自身创新很少。借鉴国外的经验,发掘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成长轨迹与演进机理,对促进现有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层次提升、促进系统持续成长、提高发展中国家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现象及其形成演进规律的探索,特别是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可以拓展经济学对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解释,丰富产业组织理论空间,完善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发展的理论体系。本文立足于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系统复杂性,借鉴系统动力学、博弈论和灰色系统理论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对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内涵、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构成、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评价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对解决我国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有所借鉴。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指出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然后介绍了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理论,为本文的后续研究搭建基本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了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构成。深入分析了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机制与催化与需求机制、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协调机制,包括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知识共享机制、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合作信任机制、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利益分配机制、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治理机制。本研究认为在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中系统成员的利益分配机制是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论文应用博弈理论中的Nash均衡及其合作改进研究了处于平等地位下的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中两企业合作进行知识创新的收益分配机制,并对创新系数及创新性成本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采取合作策略不仅可以达到Pareto改进目的,抵制败德行为,还能更有效的巩固成员企业的合作关系,使系统向着良性方向发展,这对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实际运行中的相关战略及分配策略的制定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创新能力较为悬殊的企业之间采取平等合作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创新能力强企业积极性的更大的发挥,说明在能力悬殊企业间进行合作还需要研究更有效的合作形式。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面临的核心挑战是随着系统形成和实施其战略决策而获得个人积极的和自愿的合作。当成员感到系统中的战略决策程序公平时,他们在信任和承诺态度的基础上显示出高度的自愿合作。相反地,当他们觉得程序不公平时,他们就用隐藏思想、拖延构思来拒绝合作。本文对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进行了分析。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复杂性的集中表现就是该系统的自组织演化,首先对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描述,然后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对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过程进行了因果反馈关系分析,以Kolmogorov模型和Lotka-Volterra模型为基础,建立了由多个企业主体组成的协同竞争系统自组织演化的Logistic动力学模型,并以包含两个高科技企业主体的系统为基础,对模型的结构和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不同情况下两个高科技企业主体的自组织演化结果进行了系统仿真,并对结果的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相应的重要结论。本文最后对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健康状况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分析了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健康状况评价的必要性,提出了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结合实例对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文中所建立的方法对于把握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规律具有一定意义。

钟远平,王冰松[10](2009)在《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进化理论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科学发展必须是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动态的,是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协同进化的,从协同进化视角分析可持续发展路径是非常有意义的。文章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包括协同进化的概念、协同进化机制和通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社会协同进化管理,最后,提出了协同进化的未来研究方向。

二、科学进化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进化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分解策略的大规模超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规模全局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2.2 超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2.3 大规模多与超多目标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1.3 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基于分解策略的大规模超多目标优化算法
    2.1 相关概念
    2.2 分解策略
        2.2.1 基于协作协同进化的分解策略
        2.2.2 基于决策变量分析的分解策略
        2.2.3 基于目标空间的分解策略
    2.3 评价指标
3 基于统计变量划分的模因进化系统
    3.1 相关工作与动机
    3.2 相关背景
        3.2.1 连续多目标优化问题的正则性
        3.2.2 模因自动机
    3.3 算法框架
        3.3.1 统计变量划分策略
        3.3.2 初始种群生成策略
        3.3.3 模因进化系统
        3.3.4 多样性优化策略
        3.3.5 时间复杂度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实验设置
        3.4.2 与大规模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对比
        3.4.3 组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目标空间分解的文化辅助进化算法
    4.1 相关工作与动机
    4.2 文化算法
    4.3 算法框架
        4.3.1 种群空间与信念空间的构建
        4.3.2 规范知识生成与基于历史知识的个体选择策略
        4.3.3 基于规范知识的辅助进化策略
        4.3.4 信念空间的更新
        4.3.5 时间复杂度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实验设置
        4.4.2 对原算法的提升
        4.4.3 与大规模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对比
        4.4.4 算法有效性分析
        4.4.5 参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反刍动物瘤胃功能进化的遗传基础及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新器官起源研究进展
        1.2.1 新器官起源的功能创新
        1.2.2 新器官起源的结构创新
    1.3 反刍动物瘤胃的概述
        1.3.1 反刍动物瘤胃的解剖生理特征
        1.3.2 反刍动物瘤胃的起源进化假设
        1.3.3 反刍动物瘤胃的研究进展
    1.4 进化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进展
        1.4.1 进化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1.4.2 进化系统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反刍动物瘤胃结构和功能相关基因的筛选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系统发育树构建
        2.1.2 样本采集、RNA提取和转录组测序
        2.1.3 转录组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多室胃物种系统发育进化关系
        2.2.2 用于比较转录组分析的数据生成
        2.2.3 比较瘤胃与双峰驼和鲸豚物种第一胃室的基因表达谱
        2.2.4 瘤胃募集基因分析
        2.2.5 早期发育过程中瘤胃和食道比较转录组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瘤胃进化关键候选基因的识别和功能验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进化分析
        3.1.2 蛋白质跨膜螺旋、结构域和信号肽的预测
        3.1.3 蛋白三维结构模拟
        3.1.4 瘤胃和食道染色质开放性测序(ATAC-seq)与分析
        3.1.5 瘤胃核心基因的功能实验验证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瘤胃进化增强的酮体合成能力
        3.2.2 瘤胃进化出增强的免疫系统和调控微生物能力
        3.2.3 新进化的调控元件参与瘤胃上皮吸收功能
        3.2.4 正选择基因参与瘤胃上皮吸收功能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瘤胃基因表达动态、微生物演替及两者的功能相关性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动物和样本收集
        4.1.2 瘤胃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4.1.3 瘤胃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与分析
        4.1.4 瘤胃基因表达模块与微生物属水平模块和KEGG通路丰度的互作分析
        4.1.5 GO和KEGG富集分析
        4.1.6 DEFB1和LYZ1基因在毕赤酵母表达系统中的表达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瘤胃早期发育的基因表达动态模式
        4.2.2 瘤胃早期发育过程中微生物区系和功能的演替
        4.2.3 瘤胃与微生物功能的相关性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六章 创新点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演化博弈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框架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创新点
第2章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理论基础
    2.1 信息安全监管
        2.1.1 信息安全监管主体与范围
        2.1.2 信息安全监管对象与内容
        2.1.3 信息安全监管困境及成因
    2.2 智慧城市相关理论
        2.2.1 智慧城市基本概念及发展
        2.2.2 智慧城市面临的信息安全挑战
    2.3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
        2.3.1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对象与内容
        2.3.2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现状分析
第3章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的演化博弈分析
    3.1 演化博弈相关知识
        3.1.1 博弈论的相关概念
        3.1.2 博弈论的基本要素
        3.1.3 博弈类型与纳什均衡
        3.1.4 演化博弈相关理论与框架
    3.2 演化博弈对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的适用性分析
    3.3 构建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演化博弈模型
        3.3.1 基本假设与模型构建
        3.3.2 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3.3.3 模型研究结论
第4章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演化模型的仿真分析
    4.1 不同情况下信息安全监管博弈双方演化稳定分析
        4.1.1 监管高成本时的博弈行为
        4.1.2 监管低成本时的博弈行为
    4.2 信息安全监管机构行为演化结果分析
    4.3 智慧城市运营方行为演化结果分析
第5章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的对策建议
    5.1 厘定监管主体责任,完善法规制度
    5.2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实现技术突破
    5.3 落实监管责任追究,健全奖惩机制
    5.4 开展分类分级监管,构建策略体系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演化博弈仿真程序
个人简历、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高校技术转移
        1.3.2 创新生态系统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路线
2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基本现状
    2.1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发展态势
        2.1.1 全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基本趋势分析
        2.1.2 部属双一流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趋势分析
    2.2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组织结构
        2.2.1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形式
        2.2.2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层级
        2.2.3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职能
    2.3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主要模式
    2.4 我国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突出问题
        2.4.1 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组织设计问题
        2.4.2 专利申请与技术转移转化职能分离
        2.4.3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的认识错误
    2.5 小结
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引入与发展及其应用
    3.1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引入与发展
    3.2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提出及内涵
        3.2.1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范畴
        3.2.2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3.2.3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3.3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中的应用
        3.3.1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与专利技术转移转化的关系
        3.3.2 创新生态系统在高校专利技术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3.3.3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专利技术转移的应用情景
    3.4 小结
4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案例分析
    4.1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设计
        4.1.2 研究样本选择
        4.1.3 资料收集整理
    4.2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研究分析
        4.2.1 麻省理工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
        4.2.2 斯坦福大学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
        4.2.3 科罗拉多大学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
        4.2.4 牛津大学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
    4.3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规律与模式
        4.3.1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规律
        4.3.2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模式
    4.4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机制及启示
        4.4.1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创新组织的逻辑结构关系
        4.4.2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运行方式
        4.4.3 国外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专利技术转移机制的启示
    4.5 小结
5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体系化
    5.1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以专利技术转移为中心
        5.1.1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
        5.1.2 基于专利技术转移的高校创新生态系统构建
    5.2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机构分野
        5.2.1 枢纽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
        5.2.2 综合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
    5.3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的专利技术转移模式安排
        5.3.1 以商品化为核心的专利运营模式
        5.3.2 以产业化为导向的学术创业模式
        5.3.3 政产学多主体协同合作研究模式
    5.4 我国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的配套机制设计
        5.4.1 高校发明创造的分类评价管理机制
        5.4.2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利益分配机制
        5.4.3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的资源整合机制
    5.5 小结
6 高校创新生态系统下专利技术转移体系的发展趋势前瞻
    6.1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机构的发展趋势前瞻
    6.2 高校专利技术转移模式与机制的发展趋势前瞻
7 结论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的系统管理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2.系统管理理论的思想来源与哲学基础
    2.1 系统管理理论的思想来源
        2.1.1 系统思想溯源
        2.1.2 一般系统论的产生
        2.1.3 一般系统论的主要思想
        2.1.4 一般系统论的存在论意义与方法论意义
    2.2 系统管理学派的哲学基础及问题
        2.2.1 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内容与哲学基础
        2.2.2 系统管理理论的优势与特点
        2.2.3 系统管理理论存在的问题
3.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的思想视域
    3.1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的发展
        3.1.1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提出的根据——复杂性科学
        3.1.2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观点的提出
    3.2 从系统存在论到系统演化论
        3.2.1 存在论
        3.2.2 系统存在论
        3.2.3 系统演化论与系统进化论的关系
    3.3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范式及其应用的广泛性
        3.3.1 范式
        3.3.2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的范式
        3.3.3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的广泛应用
4.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管理组织对系统管理理论的反思及启示
    4.1 系统管理理论的“权变思想”与系统进化论的本质区别
        4.1.1 系统管理理论的“权变思想”
        4.1.2 两者的本质区别
    4.2 对系统管理理论进行反思的必要性与提升的可能性
        4.2.1 对系统管理理论反思的必要性
        4.2.2 对系统管理理论进行提升的可能性
    4.3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组织进化的阶段与规模
        4.3.1 组织进化的阶段
        4.3.2 组织进化的规模
    4.4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组织进化的驱动机制
        4.4.1 组织进化的巨变趋势
        4.4.2 组织进化的驱动机制
    4.5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组织进化管理的原则与改造
        4.5.1 组织进化管理的原则
        4.5.2 组织进化过程改造的本质
        4.5.3 组织进化过程的改造形式
    4.6 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系统管理理论的意义
5.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国际工程承包商动态能力协同进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际工程承包商动态能力理论
        2.1.1 动态能力理论
        2.1.2 动态能力维度划分
    2.2 国际工程承包商与竞争者协同进化理论
        2.2.1 协同进化理论
        2.2.2 国际工程承包商与竞争者协同进化
    2.3 适应度景观理论及NKC模型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际承包商动态能力协同进化模式研究
    3.1 国际工程承包内涵及特征
        3.1.1 国际工程承包内涵
        3.1.2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特征
    3.2 国际工程承包商与竞争者协同关系探索
        3.2.1 国际工程承包商与竞争者的协同机制分析
        3.2.2 国际工程承包商协同进化的动因
    3.3 国际工程承包商与竞争者协同进化模式探索
        3.3.1 国际工程承包商主导型
        3.3.2 竞争者主导型
        3.3.3 双方共同主导型
    3.4 国际工程承包商与竞争者协同进化阶段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际工程承包商协同进化NKC模型构建
    4.1 NKC模型的构建及参数内涵
    4.2 国际工程承包商协同进化模型的概念表述
        4.2.1 国际工程承包商协同进化理论模型
        4.2.2 系统动力学仿真概述
    4.3 系统动力学建模及仿真
        4.3.1 反馈回路及系统边界的确定
        4.3.2 构建系统动力学系统流图
        4.3.3 模型参数及方程编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协同进化仿真结果分析
    5.1 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
    5.2 协同进化结果分析
        5.2.1 协同进化前期内部搜索学习机制
        5.2.2 协同进化中期外部搜索模仿机制
        5.2.3 协同进化后期互利共惠机制
    5.3 协同进化对策及建议
        5.3.1 内部搜索提高承包商动态能力
        5.3.2 外部搜索寻找新路径
        5.3.3 加强与竞争者的协同进化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7)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信息基因及演进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关于B2B在线支付及电子商务的研究
        1.3.2 关于商业生态系统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的研究
        1.3.3 关于生态学中种群、生态位的应用研究
        1.3.4 关于系统自组织与演进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理论模型
    2.1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
        2.1.1 从自然生态系统到商业生态系统
        2.1.2 从商业生态系统到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2.1.3 从电子商务生态系统到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
        2.1.4 构建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2.2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构成
        2.2.1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环境
        2.2.2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参与主体
        2.2.3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中的种群与生态位
    2.3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系统特征
第3章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的理论探究
    3.1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的形成条件
        3.1.1 开放性
        3.1.2 非平衡态
        3.1.3 非线性
    3.2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的动力
        3.2.1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动力的理论探究
        3.2.2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动力的分类
    3.3 生态位、生态关系与演进动力的理论关联
        3.3.1 生态位重叠与竞争演进动力
        3.3.2 生态共生关系与协作演进动力
第4章 面向演进的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信息基因
    4.1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信息基因模型理论基础
    4.2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信息基因模型构建
        4.2.1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身份特征模型
        4.2.2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生态位模型
        4.2.3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动力模型
    4.3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信息基因的指标体系
第5章 基于信息基因的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机理
    5.1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信息基因与系统演进的关系论证
    5.2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的阶段
    5.3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演进的趋势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学金及荣誉

(8)B2B在线支付价值协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信息生态理论的研究
        1.3.2 序参量和协同机制的研究
        1.3.3 基因和基因工程理论的研究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B2B在线支付价值协同理论基础
    2.1 在线支付理论
    2.2 信息生态理论
    2.3 协同学
        2.3.1 协同学中的序参量
        2.3.2 自组织大系统
第3章 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构建
    3.1 应用生态学研究在线支付系统的可行性分析
    3.2 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因子分析
        3.2.1 信息生态因子的概念与特征
        3.2.2 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因子的构成
        3.2.3 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因子间关系分析
    3.3 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链
        3.3.1 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链的概念
        3.3.2 B2B在线支付信息链的特征
    3.4 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模型
第4章 B2B在线支付参与者信息基因及有序度测算模型
    4.1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中的序参量
        4.1.1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是自组织大系统
        4.1.2 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的序参量选定
    4.2 B2B在线支付参与者信息基因模型
        4.2.1 参与者信息基因模型
        4.2.2 B2B在线支付信息生态系统信息基因模型
    4.3 B2B在线支付参与者信息基因有序度测度模型
        4.3.1 参与者信息基因有序度测算模型
        4.3.2 B2B在线支付系统有序度测算模型
第5章 基于信息基因的B2B在线支付价值协同机制
    5.1 B2B在线支付协同机制框架模型
    5.2 改进的在线支付产业价值链模型
    5.3 基于生态位法则的价值协同
    5.4 B2B在线支付收益分配协同机制
        5.4.1 B2B在线支付收益分配的影响因素
        5.4.2 B2B在线支付收益分配方法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课题
附录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学金及荣誉

(9)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学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1.2.1 生态系统的概述
        1.2.2 自然生态系统与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
        1.2.3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
    2.1 企业集群理论
        2.1.1 马歇尔与韦伯的学说
        2.1.2 克鲁格曼关于产业集群的经济地理学说
        2.1.3 创新学派
        2.1.4 竞争优势说
        2.1.5 增长极理论
    2.2 协同进化理论概述与研究进展
    2.3 企业网络理论
    2.4 组织生态学理论
    2.5 生态学的定量化研究理论
        2.5.1 生态学研究的定量化趋势
        2.5.2 生态系统研究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原则及方法
        2.5.3 LV 模型的相关研究与生态学研究中数学模型
第三章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结构与供求催化机制
    3.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结构分析
        3.1.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运行结构与功能
        3.1.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要素——市场竞争环境与面向市场经济的政府环境
    3.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机制
        3.2.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人力资本供给
        3.2.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金融资本供给
        3.2.3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技术资本供给
        3.2.4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社会资本供给
    3.3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催化与需求机制
        3.3.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催化机制
        3.3.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需求机制
第四章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协调机制
    4.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知识共享机制
        4.1.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知识共享机制形成的根源
        4.1.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知识共享机制的特点
        4.1.3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知识共享的路径
    4.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合作信任机制
        4.2.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合作机制
        4.2.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信任机制
        4.2.3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合作信任机制的构建
    4.3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利益分配机制
        4.3.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利益分配原则
        4.3.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利益分配模型
        4.3.3 收益分配问题的博弈分析
        4.3.4 实例分析
    4.4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
        4.4.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治理的必要性
        4.4.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
第五章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研究
    5.1 系统演化的自组织理论
    5.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特点
        5.2.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
        5.2.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非平衡性
        5.2.3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随机涨落性
        5.2.4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非线性作用性
    5.3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分析
        5.3.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组织结构模式
        5.3.2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5.3.3 高科技生态链共生体演化
        5.3.4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互利虚拟式共生体协同进化
        5.3.5 高科技企业竞争合作型混合协同进化
    5.4 引入管理机制的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稳定性研究——以高科技生态链共生体为例
        5.4.1 高科技生态链共生体中上游企业s 与下游企业m 合作竞争博弈模型
        5.4.2 管理机制下的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5.4.3 高科技生态链共生体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策略组合长期演化稳定趋势分析
    5.5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仿真
        5.5.1 高科技企业互利虚拟共生型协同进化
        5.5.2 高科技生态链共生体协同进化
        5.5.3 高科技企业竞争合作型混合协同进化
第六章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健康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
    6.1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健康状况评价的必要性
    6.2 目前企业生态系统运行健康程度评估方法
    6.3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健康状况评价指标体系
    6.4 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健康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
        6.4.1 模糊集理论基础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6.4.2 数值算例
第七章 珠海软件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实证研究
    7.1 珠海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7.1.1 区位环境得天独厚
        7.1.2 软件企业生态系统外部环境逐步完善
        7.1.3 软件企业生态系统进入快速增长期
        7.1.4 软件企业生态系统创新能力逐步增强
        7.1.5 软件企业生态系统行业应用特色鲜明
        7.1.6 海外市场拓展顺利
        7.1.7 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健全
    7.2 珠海软件企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思路
    7.3 珠海软件企业生态系统资源供给机制的实证研究
        7.3.1 珠海软件企业生态系统的人力资本供给机制
        7.3.2 珠海软件企业生态系统的技术资本供给机制
        7.3.3 珠海软件企业生态系统的金融资本供给机制
    7.4 珠海软件企业生态系统催化机制的实证研究
    7.5 珠海软件企业生态系统需求机制的实证研究
    7.6 珠海软件企业生态系统协调机制的实证研究
    7.7 珠海软件企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的实证研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附录1

(10)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进化理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协同进化的概念
    1.1 进化
    1.2 协同进化
    1.3 协同进化的属性与特征
    1.4 协同进化与协同动态 (co-dynamic)
2 生态社会协同进化机制分析
    2.1 描述性分析
    2.2 多层次分析
    2.3 经验性案例分析
    2.4 模型及模拟分析
    2.5 其他分析
3 协同进化与可持续发展管理
    3.1 协同进化过程中的认知管理
    3.2 协同进化过程中的跃迁管理 (transition management)
    3.3 协同进化过程中的技术经济管理
4 未来研究方向
    4.1 实证研究
    4.2 理论研究
    4.3 政策研究

四、科学进化系统的协同机制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分解策略的大规模超多目标优化技术研究[D]. 张乃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反刍动物瘤胃功能进化的遗传基础及与微生物互作的研究[D]. 潘香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3]基于演化博弈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监管研究[D]. 张东东. 湘潭大学, 2020(02)
  • [4]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高校专利技术转移问题研究[D]. 蒋启蒙.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5]拉兹洛广义综合进化系统理论视域下的系统管理理论研究[D]. 刘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国际工程承包商动态能力协同进化研究[D]. 王岚.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8(04)
  • [7]B2B在线支付生态系统信息基因及演进机理研究[D]. 沈鑫.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4)
  • [8]B2B在线支付价值协同机制研究[D]. 王俊.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2)
  • [9]高科技企业生态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D]. 汤少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01)
  • [10]通向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进化理论研究进展[J]. 钟远平,王冰松. 生态经济, 2009(12)

标签:;  ;  ;  ;  ;  

科学进化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