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研究生作品评选

2003年研究生作品评选

一、2003届毕业生作品选(论文文献综述)

聂景[1](2021)在《正常秩序 个体与时代的存在状态 2021届毕业生影像作品选》文中研究指明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按下暂停键,这一危机值得我们重新思考作为个体的生命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新冠疫情让世界猝不及防,而且其影响是全方位的,医学、贸易、就业、社会、教育、文化、国际关系等等,每个领域都被波及,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的范畴也是广泛的。受其影响,艺术创作也将视野转向疫情带来的变化,反思时代变局之困境。

郭靖宣[2](2020)在《“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且少数民族文学始终以其独特的风格盘踞重地,并自成体系。新中国的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文学创作及文学研究获得了长足发展。我国北方三个较为独特的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习惯称“三少民族”)的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都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进入新世纪(即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草原文化研究在学术界的异军突起,作为草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三少民族”文学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本论文分为三章,第一章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下的“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对我国七十年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对“三少民族”文学的整体发展进行了总括;第二章“三少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对三个少数民族的民间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三部分是第三章“三少民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对这三个少数民族的作家文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述介;最后一部分是结语,重在“三少民族”文学研究整体概况的总结和问题查摆。

郭蕾[3](2019)在《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泰州学院韩语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韩语专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在1992年中韩建交后得到快速发展。为满足实用型韩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了这一专业,培养实用型韩国语专门人才。泰州学院韩语专业就是在这一阶段发展起来的。高职高专韩语专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为涉韩的各行各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外贸、文秘、导游和制造业的实用型人才。近年来,韩语专业的发展进入瓶颈期。每年用人单位需要的韩语专业人才数量有所减少,对韩语专业的人才也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造成高职高专韩语专业的学生找到与应用韩语相关的工作机会减少,填报这一志愿的学生人数也在减少,这一恶性循环现象造成了有些学校因此停止招生,高等职业教育的韩语专业发展进入困境。泰州学院韩语专业停止招生就是其中一例。为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作者以泰州学院韩语专业发展为典型,根据已有的教学实践初步分析了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发展进入困境的内因和外因,提出了为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对历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的研究课题。在研究毕业生的反馈意见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本论文分五章进行了论述。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需要研究目前国内韩语专业发展现状的原因,本项目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先行研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等。第二章描述了以泰州学院韩语专业为典型的高职高专韩语专业的发展困境,根据已有的教学实践初步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韩语专业发展进入困境的内因和外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历届毕业生进行相关问题问卷调查研究的课题,研究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的学习与就业情况,从毕业生的角度分析目前困境的问题所在。第三章叙述了对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情况调查研究的结果。调查的问题大致可分为基本情况、学习和就业这三个方面。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基地、学生就业情况等各个方面,分析总结了泰州学院韩语专业的教学与培养工作,发现目前高职高专院校中对韩语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实训教学效果不好。这造成毕业生的职业定位和职业技能不够,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特色,造成专业对口就业难与招生难的相互反馈,最终引发停止招生的后果。第四章研究高等职业学院韩语专业走出目前困境的途径。在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专业设置的要求指导下,以设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来改进课程设置,通过帮助学生获得执业证书、提供实现更高学历机会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选择社会需要和自已志向相结合的课程,提高自已的就业能力,将自已培养成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还要改进目前的实习方式,提高专业实习的效率,使学生在自已感兴趣的岗位上真实学习到未来就业有用的技术,提高处理工作中人际关系和协调处理工作问题的能力;此外,可以与韩企进行合作,展开定向式培养,课程的设置也应与企业协商设置,应当尝试加强定单式培养的组织工作;根据目前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要,提出了培养双专业人才的建议,并建议学校创造条件,将本专业的培养层次由专科升级到本科,从根本上解决专科层次韩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五章是全文的结论。

汪妍泽[4](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韦昊昱[5](2018)在《滕固的早年思想抉择与文艺观念(1917-1923)》文中认为清末民初是中国文化史、思想史、学术史发展急剧变动的时代。中国艺术史学科与艺术史家也在云谲波诡的民国时代呈现出嬗变演进之势。作为民国时代中国文化史、艺术史研究领域重要学术通才的滕固(1901-1941),无疑是身处这一观念浪潮之中的典型代表,他的艺术史研究与艺术学思想深受20世纪上半叶德语国家艺术史风格分析和考古学谱系类型研究的方法论影响,是当时在中国艺术史研究中极少数亲身勾连了本土学脉、“日本模式”和“德国模式”的民国学人。然而,滕固身后为世人留下了一个简略而又模糊的人生背影,尤其是他的家世背景、成长环境、早年求学、创作与交游经历、文艺观念与学术思想形成演变等内容,长期缺乏严谨的史实考据与学理层面的梳理考察。实际上,滕固一生立足文化史根基所具备的广博学术视野,是由其青年时代历经的成长求学环境和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价值取向所决定的,具有强烈的个体性与时代性。而滕固个人艺术史、考古学学术风格的内在理路,无疑也是发端并统一于其整体的文化理念范畴之下。本文在立足笔者近年来所陆续发掘的滕固相关早期履历信息、学习讲义、毕业生名录、文艺美学小说佚文、诗文作品、日记杂记、地方志、民国期刊文献、图像史料等基础之上,重建清末民初的历史生活图景与人文风貌,依据人物成长的线性时间顺序,对1917-1923年间青年滕固师从“鸳鸯蝴蝶派”文人陈蝶仙学习古体诗文创作、加入江苏吴江县同里镇文学团体同南社的交游经历、留学日本前后的“改名事件”及其深层动因等内容,逐一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与考释,并对既有研究中一些含混不清或有悖史实的描述,首次加以修正与纠谬。笔者力图顺向考察滕固青年时代对传统文脉的继承和对西学思潮的借鉴,揭示他早年强烈的民族文化忧患意识与文化独立观念,展现出清末民初之际以滕固为代表的青年知识人明志、励志的思想抉择与转变历程,反思其早期文艺创作趋向与后期艺术史、考古学研究模式、艺术教育观念之间的关联导向,追溯滕固学术思想与文艺观念生成与演进的动态变化过程,从而呈现人物形象的复杂多样与内在张力,勾勒其生平思想行事的完整面貌,最终为梳理20世纪以来民国艺术史家和艺术史学科的现代转型问题,提供一个具体实证、见微知着的考察样本。

唐晓林[6](2015)在《1985:重新现代还是再次前卫? ——以“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为中心的考察》文中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西方多种思想潮流大规模涌入,现实主义思想逐渐式微。面对此时社会情境和文化思想的剧烈变化,中国几个世代的艺术家各有不同的思想认识,各自开展着多种多样的艺术实践。有人把这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现代主义艺术潮流相提并论,将之看作重新掀起一次现代主义的艺术潮流。然而,一批年轻人带着敏锐的历史感觉和强烈的问题意识,体察现实脉搏,借鉴国外艺术,从自身的位置出发,掀起了一场前卫的新潮艺术运动,但这却已经与前辈艺术家所想的现代主义有所不同。在新的时期,新的艺术潮流产生于文革之后的历史情境,文革的影响不可规避,前三十年的新中国历史更不可切断。1985年,浙江美院油画系毕业生的毕业答辩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艺术论争,关于此次毕业答辩的一份文字记录生动详细地记载了答辩的过程。这引导我们回到1985年的历史现场,以这场辩论为中心考察当时艺术界集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仔细辨析这一时段前后,大的历史转折如何体现在人们思想和行动的连贯之中——黄山会议上,几代艺术家为克服矫饰画风寻求新艺术各抒己见;赵无极回到母校举办绘画讲习班,引人回顾发生于大约半个世纪之前的第一次现代艺术潮流;劳生柏来到中国举办个展,引发全国的“波普热”,前卫的概念在发生改变;维罗斯科来华举办“西方社会现代艺术史”系列讲座,为未来而奋斗的多种现代艺术运动让年轻学子们大受启发。年轻的前卫艺术家们纷纷在全国各地组织艺术群体,举办艺术展览,开辟出一片前卫艺术的新空间。回顾这些事件,面对这一时期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此消彼长,辨析现代与前卫的意涵转变,追溯人们重新辨析和激活现实主义思想资源的努力,有利于在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整体脉络中重新检视80年代的中国前卫艺术,从而争取为今天的中国艺术革除弊端,补充动能。

邓国源[7](2014)在《天津美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开幕式上的发言》文中认为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年年都颇具仪式性地如期展开。从天津美术学院到其他的艺术院校,毕业创作与毕业设计的水平,标志着当下学院艺术与设计教学的质量与状态,同时也是品评教与学的成果,展示同学们的才情、智慧与创意的平台。这次展览的180件获得"学院奖"的优秀作品,是从我院19个专业和方向、1000余名毕业生(本科生、研究生)所创作的4000余件作品中遴选出来的。相比之下,今年的毕业作品呈现了许多明显的变化,传统绘画、雕塑专业

张晟[8](2011)在《京津冀地区土木工学背景下的近代建筑教育研究》文中认为近代建筑教育作为近代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清末以来,在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影响下,近代中国建筑经历了学科的再构成,近代建筑教育也由传统的师徒传授制向现代的院校教育体系转化,在此过程中,土木工学对建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拓展学术研究视野,跳出单纯建筑教育研究的窠臼,以更开放的视角对近代中国建筑教育研究势在必行。论文通过对近代中国土木工学学科的再构成与土木工学教育发展的分析,论证了土木工学教育对癸卯学制创立和近代院校制度诞生的作用,明确了土木工学教育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中的地位。论文从土木工学对建筑学作用的角度出发,结合近代西方国家和日本建筑教育模式的影响考察近代中国建筑教育,通过在观念、技术、制度、教育、专业组织等层面的分析,论证了我国近代建筑教育起源与土木工学教育发展的内在必然联系。分析了注重技术和工程、以培养职业建筑师为目标的建筑教育模式的优缺点,并揭示了这种教育模式背后蕴含的历史合理性。并以此为据,对我国当代学院派教育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技术性思维缺失进行分析,提出了当代建筑教育发展应当在多元化、开放性的教学中回归建筑的本质。论文以原始史料的收集整理为基础,从建筑学与土木工学相互作用的角度出发,采用“以史为纲,论从史出”的史论结合方法,考察京津冀地区近代建筑教育的实践历程,梳理注重技术和工程的建筑教育模式形成的脉络,发掘历史现象背后的丰富内涵,总结对当代建筑教育的启示。

翟满桂,谢雨露[9](2010)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评改革实践与成效析论——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为寻求古代文学教学与考评的结合点,提高教学质量,近年来作者做了改革实验,探索把课堂考试延伸到课外的考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文章针对这个问题,从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评改革问题的提出、古代文学课程考评的八个环节的实施,古代文学课程考评改革的成效等方面进行了论析。从而对古代文学的教学和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有益的借鉴作用。

方桂香[10](2009)在《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研究 ——以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文艺》、《文丛》、《咖啡座》、《窗》和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为个案》文中指出本论文以1967年至1983年新加坡华文日报《南洋商报》的副刊《文艺》、《文丛》、《咖啡座》和《窗》的缩微胶卷原始材料,对出版期12年的副刊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复以1969年至1974年共61期(跨5年4个月)的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的具体文本分析,组成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一幅历史风貌广阔的图景。论文总共为搜集到的缩微胶卷原始材料做了84个统计图表。因此,论文每一章的分析与论述都有统计数字为依据,也就是在有力的数字基础上说话。本论文是新加坡文学史上第一部全面并大规模论述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30万言博士论文。它把横跨12个年头的最重要现代主义文学报刊巨细糜遗一网打尽,为这块尚无人涉足的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处女地开拓了蹊径。这个研究有力说明这些现代主义文学报刊有别于新马当时的现实主义文学报刊,也有别于台湾的现代主义文学报刊。论文详尽地展示梁明广和陈瑞献这两位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领导人自成一格的思想导向与文艺理论,以及译着与创作。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不是要以一段文学运动的历史,来证明一套特定文学理论的正确与否,换句话说,不是先有理论才去寻搜历史的证据。情况刚好相反,论文的研究使命是在于把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历史脉络梳理清楚,同时也理出运动的发起与进行过程中,发动与推动者的所思所想,间中也以现代性,文化传译与文化生产场域等相关理论,来确认这场运动及其作品的切合时宜、重要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基于这个前提,论文以时长12年的文学运动及其文化生产场域为个案,从故纸堆中挖掘出千头万绪的原始材料,然后通过综合、归纳、统计、演绎、比较与评价等研究方法,再加上历史当事人的佐证,来为这段历史整理出一个客观的总图象。

二、2003届毕业生作品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届毕业生作品选(论文提纲范文)

(1)正常秩序 个体与时代的存在状态 2021届毕业生影像作品选(论文提纲范文)

CHAPTER 1关于爱
CHAPTER 2失控的真实
CHAPTER 3焦虑的主体
CHAPTER 4后疫情时代

(2)“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达斡尔族文学研究
    二、鄂温克族文学研究
    三、鄂伦春族文学研究
第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下的“三少民族”文学研究
    第一节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政治背景与社会基础
    第二节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起点秩序与最初框架
    第三节 “少数民族文学”名称的确立与文学史书写
    第四节 “三少民族”文学整理与创作
第二章 “三少民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萌芽蓄力期
        二、达斡尔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转型多元期
    第二节 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草创期
        二、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过渡期
        三、鄂温克族民间文学研究的繁荣期
    第三节 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的草创期
        二、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冰冻期
        三、鄂伦春族民间文学研究的回暖期
第三章 “三少民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始创期
        二、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的生长期
        三、达斡尔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平稳期
    第二节 鄂伦春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鄂伦春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初创期
        二、鄂伦春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发展期
    第三节 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准备期
        二、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的成熟期
        三、鄂温克族作家文学研究的多元期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3)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泰州学院韩语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发展的历程与困境
    第一节 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典型性
    第三节 泰州学院对韩语专业发展困境的初步研究与认识
第三章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学习与就业状况调研
    第一节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调研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走出困境的方向
第四章 应对韩语专业困境的对策
    第一节 改进韩语专业课程设置
    第二节 优化学校培养方案
    第三节 改进实习方式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泰州学院韩语专业毕业生学习与就业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部分企业招收韩语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调查结果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现实: 问题提出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0.2.1 研究对象
        0.2.2 论述要点
        0.2.3 案例选择
        0.2.4 时间限定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创新
        0.4.3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1.1.1 机构与职责
        1.1.2 课程与评价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1.2.4 民间画室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3.1 课程基本架构
        1.3.2 课程构架扩展
        1.3.3 教学研究结合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2.1.1 设计
        2.1.2 表现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2.3.1 古典美学余温
        2.3.2 现代主义萌芽
        2.3.3 现代主义盛期
    2.4 终结及后续
        2.4.1 终结背后
        2.4.2 思想回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3.1.1 行业背景
        3.1.2 工学根基
        3.1.3 美术缘起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3.2.1 工学预设
        3.2.2 美术居上
        3.2.3 建国前后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3.3.1 院系调整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4.1 教学思想传播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4.1.3 初识与误读
    4.2 基础设计训练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4.3 建筑设计训练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5.2.1 “中国现代建筑
        5.2.2 技术为手段
        5.2.3 建造为目的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6.1 十年断续
        6.1.1 工农兵学员
        6.1.2 新三届
        6.1.3 研究生
    6.2 改革前奏
        6.2.1 外界输入
        6.2.2 自发改革
    6.3 理性思想
        6.3.1 国际交流
        6.3.2 理性教改
    6.4 本章小结
结语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学术成果
致谢

(5)滕固的早年思想抉择与文艺观念(1917-192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与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视角与方法
    1.5 叙述与研究结构
第2章 辜负头颅年十七,浮云富贵果奚求——“鸳鸯蝴蝶派”与滕固的古典诗文学习
    2.1 滕固初识陈蝶仙
    2.2 陈蝶仙“栩园编译社”的诗文函授教学
    2.3 现存滕固的履历信息与诗文作品
第3章 年年岁岁易蹉跎,漂泊无凭可奈何——同南社与滕固的早期民族文化独立观念
    3.1 同南社的早期文艺主张与建社旨趣
    3.2 滕固加入同南社后的创作与交游
第4章 空言忧国曾何补,息念还乡亦壮游——1920-1921 年滕固的“改名事件”与明志励志
    4.1 1920 年留学日本前的滕固原名
    4.2 1920 年留学日本后滕固的改名
    4.3 滕固改名动机考
    4.4 滕固姓名含义考
第5章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1901-1923 年滕固年表
附录 B 1917-1921 年《申报》“自由谈”专栏所刊滕固佚文一览
附录 C 1917-1921 年滕固参与文艺丛书、期刊编写撰稿活动简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1985:重新现代还是再次前卫? ——以“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
    第一节 一份毕业答辩纪录
    第二节 85,新潮叙事
    第三节 重新检视80年代
第一章 1985年4月,黄山会议
    第一节 当伤痕变成矫饰
    第二节 再谈形式美
    第三节 西方艺术的新消息
    第四节 新时期的召唤
    第五节 寻求新的艺术
第二章 来访者们
    第一节 赵无极
    第二节 劳生柏
    第三节 维罗斯科
    第四节 重新现代还是再次前
第三章 1985年7月4日,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
    第一节 八五届毕业
    第二节 争论问题和收获
    第三节 更新现实主义的思想契机
尾声新空间
    第一节 “85新空间”与“池社”
    第二节 前卫星火
    第三节 把可能性还给历史
图版目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浙江美院《油画系毕业生(八五届)毕业答辩纪录》
附录2 黄永砅《谈我的几张画》(《美术》,1983年01期)
附录3 维罗斯科“西方社会现代艺术史”讲义
图录

(8)京津冀地区土木工学背景下的近代建筑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现状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现状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1.5 创新点
第二章 近代院校制度的形成与土木工学教育的诞生
    2.1 近代西方土木工学与土木工学教育的引入
    2.2 近代中国土木工学教育的诞生
        2.2.1 北洋大学堂与土木工学教育
        2.2.2 近代院校制度的形成
    2.3 癸卯学制与其影响下的土木建筑教育
        2.3.1 大学堂中的土木建筑教育
        2.3.2 实业学堂中的土木建筑教育
    2.4 壬子癸丑学制与其影响下的土木建筑教育
        2.4.1 土木建筑教育规章
        2.4.2 土木建筑教育实践
    2.5 近代土木工学教育的历史意义
    2.6 小结
第三章 西方建筑教育模式的影响与近代中国建筑教育的独立
    3.1 近代西方建筑教育模式的影响
        3.1.1 学院派教育模式
        3.1.2 现代建筑教育模式
    3.2 学科分工的酝酿——建筑学的独立
        3.2.1 建筑学科的工学属性和美学属性
        3.2.2 建筑师和建筑师专业组织的出现
        3.2.3 建筑学教育的诞生
    3.3 小结
第四章 土木工学的影响与京津冀地区近代建筑教育(1928‐1952)
    4.1 近代中国建筑教育概况
    4.2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
        4.2.1 历史沿革
        4.2.2 建筑教育
    4.3 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
        4.3.1 历史沿革
        4.3.2 土木工学教育
        4.3.3 建筑教育
    4.4 北京大学建筑工程系
        4.4.1 历史沿革
        4.4.2 “北京大学”时期建筑教育(1938.2‐1945.8)
        4.4.3 北平临时大学时期建筑教育(1945.11‐1946.8)
        4.4.4 北洋大学北平部时期建筑教育(1946.8‐1947.8)
        4.4.5 北京大学时期建筑教育(1947.8‐1952.8)
    4.5 北洋大学建筑工程系
        4.5.1 历史沿革
        4.5.2 土木工学教育
        4.5.3 建筑教育
    4.6 唐山工学院建筑工程系
        4.6.1 历史沿革
        4.6.2 土木工学教育
        4.6.3 建筑教育
    4.7 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
        4.7.1 历史沿革
        4.7.2 土木工学教育
        4.7.3 建筑教育
    4.8 小结
第五章 苏联的影响与学院派教育模式的确定(1952‐20 世纪 50 年代末)
    5.1 苏联建筑教育模式的引入及其影响
        5.1.1 苏联建筑教育模式
        5.1.2 中国建筑院校受到的影响
    5.2 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
    5.3 天津大学土木建筑系
    5.4 小结
第六章 反思与启示
    6.1 对京津冀地区近代建筑教育的反思
    6.2 对我国未来建筑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附录

(9)《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评改革实践与成效析论——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评改革问题的提出
二 古代文学课程考评改革的实践
    (一) 课堂学习状态考查, 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创新
    (二) 独立思考能力考查, 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性学习
    (三) 课外阅读量考查, 从量变转向质变
    (四) 背诵作品考查, 从感性认识转向理性认识
    (五) 综合能力考查, 从单一的文本解读, 转向文学与思想的全面领悟
    (六) 主修与选修结合, 从应知学习转向研究型的学习
    (七) 实践能力考查, 从应试能力转向应用能力的考查
    (八) 期末考试, 从封闭式转向半开放式
三 古代文学课程考评改革的成效
    (一) 学生出版着作和发表论文
    (二)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获奖及各项获奖
    (三) 本科毕业论文古代文学方向的选题和写作
    (四) 学生考研 (古代文学方向) 报考上线和录取情况
    (五) 教师在教改论文中贯注科研成果

(10)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研究 ——以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文艺》、《文丛》、《咖啡座》、《窗》和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动机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和开拓性
第二章 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特殊人文历史情境
    第一节 现代性与西方自由思潮对新加坡现代主义文学推动者的陶冶
    第二节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对新加坡现代主义文学推动者的启发
    第三节 西方现代主义的特征及其对新加坡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
    第四节 结语
第三章 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发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节 新加坡经济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文学思潮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新加坡社会政治环境的转变
    第四节 革命现实主义作为左翼政党的政治武器
    第五节 革命现实主义文史家的偏颇
    第六节 革命现实主义的式微
    第七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70年代从边缘突围到中心
    第八节 结语
第四章 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概况
    第一节 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是文化传译的佳例
    第二节 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第三节 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的定义
    第四节 现实主义文学的僵化与"六八世代"现代主义作家的崛起
    第五节 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推动者的文艺理论与思想
    第六节 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推动者的革新策略
    第七节 结语
第五章 梁明广与陈瑞献的成就及对新加坡文学的贡献
    第一节 梁明广: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最重要的推手
    第二节 陈瑞献: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最重要的作家
    第三节 陈瑞献把在新加坡掀起的现代主义文学风潮带到马来西亚
    第四节 五月出版社丛书是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作品结集
    第五节 为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经典定位:以陈瑞献作品为案例
    第六节 结语
第六章 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文艺》版分析
    第一节 《文艺》计刊载193个作者共605篇作品
    第二节 梁明广编版的"二不主义"透出冲决平庸的远见
    第三节 《文艺》发表量最高的作家陈瑞献领先带动风气
    第四节 《文艺》其他主要作家与作品概览
    第五节 《文艺》其他主要作家作品选析
    第六节 《文艺》版面穿插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独特人物线描
    第七节 结语
第七章 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文丛》版分析
    第一节 《文丛》编者目标明确引领读者望向世界文化窗口
    第二节 梁明广编《文丛》侧重政治、侦探、幽默与电影的译介
    第三节 陈瑞献编《文丛》侧重书评、访谈与文学艺术作品的译介
    第四节 《文丛》平等重视本地作家的创作
    第五节 《文丛》版面设计的精美创意引人注目
    第六节 结语
第八章 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咖啡座》(1978年-1983年)与《窗》(1979年-1980年)版分析
    第一节 《咖啡座》与《窗》为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开启新窗口
    第二节 陈瑞献的艺术与文学的互动是现代主义创作的新天地
    第三节 《咖啡座》推出13个新颖的最短栏目
    第四节 陈瑞献在《咖啡座》与《窗》从纯文学走向多元文艺创作
    第五节 梁明广在《咖啡座》与《窗》发表科幻、侦探、推理多元文类作品
    第六节 《咖啡座》与《窗》积极推广幽默文艺
    第七节 《咖啡座》与《窗》其他重要作者作品概览
    第八节 《窗》作品统计分析及选摘
    第九节 结语
第九章 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分析
    第一节 《蕉风》革新成为新马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另一重镇
    第二节 《蕉风》发表新马作者的大量作品中仍以诗歌为主轴
    第三节 《蕉风》的翻译文学是新马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特殊风景线
    第四节 《蕉风》的专号、专题、专辑以及《蕉风文丛》特色鲜明
    第五节 马来西亚华文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编者与作者
    第六节 结语
第十章 结论: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后记

四、2003届毕业生作品选(论文参考文献)

  • [1]正常秩序 个体与时代的存在状态 2021届毕业生影像作品选[J]. 聂景. 摄影之友, 2021(08)
  • [2]“三少民族”文学研究历史与现状[D]. 郭靖宣.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3]高职高专院校韩语专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泰州学院韩语专业为例[D]. 郭蕾. 山东大学, 2019(03)
  • [4]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5]滕固的早年思想抉择与文艺观念(1917-1923)[D]. 韦昊昱. 清华大学, 2018(04)
  • [6]1985:重新现代还是再次前卫? ——以“浙江美院的一场辩论”为中心的考察[D]. 唐晓林. 中国美术学院, 2015(10)
  • [7]天津美术学院2014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开幕式上的发言[J]. 邓国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4(02)
  • [8]京津冀地区土木工学背景下的近代建筑教育研究[D]. 张晟. 天津大学, 2011(05)
  • [9]《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评改革实践与成效析论——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J]. 翟满桂,谢雨露.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06)
  • [10]新加坡华文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研究 ——以新加坡南洋商报副刊《文艺》、《文丛》、《咖啡座》、《窗》和马来西亚文学杂志《蕉风月刊》为个案[D]. 方桂香. 厦门大学, 2009(11)

标签:;  ;  ;  ;  ;  

2003年研究生作品评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