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次填补志愿的痛苦和快乐

3次填补志愿的痛苦和快乐

一、3次填报志愿的苦与乐(论文文献综述)

刘颖[1](2021)在《甘肃领科教育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高考,被称作是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2014年教育部提出高考综合改革后,国内各大学开始逐步建立多元化综合评价招生体系,各高中也应教育部要求陆续开设高中生的生涯规划课程。政策大变革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商业机会。自2014年起,以浙江、上海为首的高考综合改革第一批试点地区率先设立以高考志愿填报为主营业务的教育咨询公司,之后同类业务的公司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些以K12教育培训为主的公司也抓住了市场机会,增设了高考志愿填报的服务。甘肃领科教育公司,是一家立足甘肃市场、以高考志愿填报为主营业务的初创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除了要对抗本地同行的竞争外,还需要应对全国性同类机构在甘肃的分支机构,以及之前K12教育培训公司转型或增设高考志愿填报延伸服务的竞争。在多重竞争的压力下,甘肃领科教育公司应采取何种竞争战略,才能保证企业生存并不断发展壮大,是当前亟需解诀的问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首先通过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E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的工具方法,对甘肃领科教育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当前面临的威胁、机遇进行分析;其次,通过VRIN模型、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分析法对甘肃领科教育公司自身的竞争优势和不足进行研究分析;再次,通过SWOT分析法,针对甘肃领科教育公司所面对的机会、威胁、优势、劣势提出了四类策略,并运用QSPM定量战略计划矩阵帮助公司进行最佳竞争战略的选择;最后,通过实施品牌建设策略、营销管理策略、人力资源策略,保障甘肃领科教育公司竞争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的研究对于解决甘肃领科教育公司在初创时期,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应选择何种市场竞争战略帮助企业活下去并发展壮大具有重大意义。此外,本文对于同处于教育咨询行业、尚在初创期的中小企业者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王哲[2](2020)在《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文中认为在民族危亡的历史背景下,国立六中的建校过程充满艰辛,是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缩影。国立六中的建校史是一部苦难师生的流亡史,充满浓重的战时色彩。“九一八”事变之后,东北流亡学生纷纷涌入关内平津等地,此为流亡学生之嚆矢。迨至“七七”事变爆发后,平津陷入日军敌手,华北危急,大量中等学校学生南下流亡,迁至后方地区安置。山东部分中等学校师生在教育厅及教职员的带领下,南下迁至河南赊旗镇,成立山东省联合中学(即国立第六中学前身)。在这之后,国立六中先后落脚河南、湖北,后转经陕西,最后到达绵阳,流亡师生们在此度过余下的战时时光。国立六中的建校也是充满生机的历史,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成为学校发展的核心理念。国立六中落户四川绵阳之后,开始其战时教育新阶段。以国立六中为代表的国立中学团体确立起校务会议决策机制,学校教职员以民主协商的方式参与到国立中学的管理过程中。国立六中的教职员在战前便有密切的联系,或是求学时期的同学关系,或是任职一校或机关的同事关系,或是师生关系。教职员之间错综复杂而又密切的人际关系网络,形成一个坚实的战前山东教育界团体力量,坚守其教育宗旨。救亡与启蒙,成为国立六中教学中的两个主要特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以民族国家复兴为主流叙事的附加课程设置,以及教学过程中,教职员所强调的民族危亡意识。与此同时,启蒙课程和教育并未缺失。教员在课程中将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冶于一炉,而难解难分。学生仍然能够在贷金中保证其人格上的独立,而担负其工作后的偿还责任。贷金意在培育人才,不失国家保育人才之美意,非为养成徒劳寄生之辈。学校为保障学生享受贷金之利而与教育部几番博弈,试图为学生争取到最大的利益。学校成为保障师生利益的法团,而向国家争取最大利益。在医疗活动中,国家强调学生身体的健康,是以为国效劳为目的,强调对于学生身体的规训和使用。健康的体魄与国家的强盛结合起来,身体成为国家富强的重要保障。与国家的目的不同,国立六中教职员关注学生身体各方面,尽量保障学生的生活和健康。六中强调对于乡梓父老请托和诺言的践行,是出于一种为人父母的感同身受。国立六中教员既是学生求学路上的指路明灯,又是他们生活上的保姆。在国立六中所藏图书中,既藏有有关党化教育的着作,也收藏其他类型的着作。国立六中师生阅读世界之丰富,而这种多元开放自由的阅读条件,开阔师生眼界,有利于其自由主义品格的养成。在国立六中的校园纪念日活动中,学校当局对于南京国民政府纪念日秩序的遵循和安排,将政治纪念活动楔入学校教育秩序之中,这也是意识形态教育活动中的一部分。在国立六中的纪念实践中,校园虽然有相关的纪念活动,但与社会上的纪念相比,其纪念日数目、纪念活动范围等规模都大大缩小。教育对于政治侵入存在一定抵制,而强调其相对独立自主的自由主义教育空间。此外,从党团冲突和学生参军等问题上看到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往往夹杂在党团、民族大义问题之中。教育支配党团和党团支配教育之间的冲突,学生往往成为这些冲突的牺牲品而被推到前台,其背后是行政当局与党团代表之间的利益博弈。抗战时期,中学生是参军的主力,而研究一直受到忽略。与以往对于抗战时期学生参军的颂扬不同,从国立六中学生参军活动中看到,参军成为部分贫穷学生的出路所在,有助于纾解其所面对的困境。国立六中的生存和发展与地方社会密切相关,国立六中在遵照国家政策而带动地方教育复兴的同时,也在服务地方社会的互动中寻求生存空间。国立六中因其国立身份,既是地方教育发展的引擎,又成为拦阻与地方社会融合的隔断。国立六中一定程度上挑战了地方社会原有的自治秩序,而呼求新的管理方式的出现。在一些经济利益上,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产生角逐。面对民族国家要求与自身秉持的自由主义教育之间的冲突,国立六中是民族危机下孕育出的产物,但在其内核仍然是自由主义的教育理念。国立六中面对强势国家意志的管制,并没有展开激烈的对抗,而是将国家的意志创造性的转化成其发展的资源和凭借。民族主义的确进入国立六中,但已不再是原有的状态,而是得到消解。战前,山东教育界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培育起一批秉持自由主义教育理念的教职员群体,这一群体成为战时国立六中教职员群体的基干力量。在国立六中教职员的保育之下,自由主义之花并未夭折,反得欣欣向荣之象。国立六中在抗战时期培育几千名学生,有很多学生成长为各行业的优秀人才,为海峡两岸的发展和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杜雨函[3](2020)在《针对专业认知教育的劝导式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模式让老师、家长和学生高度重视分数,为了高分而学习的状态促使学生难以深入挖掘基础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也缺乏对基础学科的主动探索热情。同时高中阶段的基础学科教育几乎占用了学生的全部学习时间,社会以及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生涯教育培养,从而导致多数学生的高考志愿填报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功利化选择突出,对于自我性格、兴趣理想的考量相较滞后。少部分学生想要探索未来的专业发展、科学决策高考志愿,又缺少合适的渠道去了解大学专业。因此帮助高中生了解大学专业,走出专业选择的困局,合理规划未来,再通过对大学专业的了解反向理解基础学科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基础学科的学习热情具有较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也是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的主要内容。首先,在前期进行文献研究时,一方面,笔者对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的现状与来源进行研究,归纳其行为特征和类型。另一方面,笔者对于劝导式设计的相关理论和大量实际案例进行研究,探索得到劝导式设计在不同专业领域的应用策略,进一步分析其在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领域的介入点。其次,为了深入探究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行为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笔者进了定性和定量的设计调研,归纳了现有专业认知教育的行为阶段以及发展阻力和动力因素,并对关键性因素进行排序和分析后,提出容纳更多社会角色进行行为劝导的课题研究方向。随后,围绕专业认知教育行动,笔者分析了学生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互动关系并提出了“STUP关系模型”,即以学生为主导,老师、大学生和家人共同辅助参与的专业认知关系模型。在STUP的模型指导下,应当积极调动以学生作为主导地位的自主学习精神,大学生给予高中生引航指导,学校老师辅助监督管理,家长更多参与情感上的关怀和支持。接着,基于对行为阶段的调研归纳,将专业认知教育行为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行为阶段可应用的劝导策略,最终帮助高中生提高自我认知、高中学科认知以及大学专业的认知,以便科学决策高考志愿填报,建立多元化的专业思维方式、养成持续学习探索的习惯。最后,通过试界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教育实践机会,对于所提出的STUP模型和劝导策略进行应用和验证,得到了该模型和理论在实际用中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局限性,可以为面向高中生的专业认知教育产品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作用。

李建波[4](2020)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于幼儿园男教师的研究,已经从关注幼儿园男教师的生存状态,逐步聚焦到了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研究更加深入,更加着眼于能够有效解决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而本研究正是基于对这一问题的积极思考,选取了一名毕业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且在幼儿园工作至今、专业发展比较稳定和突出的幼儿园男教师R老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其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期望通过对R老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关键事件的确认和反思,以解读和阐释其专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即访谈法、作品分析法等对R老师进行了个案研究,把R老师的专业发展放到其个人的生活史中,从整个专业发展的历程中寻找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并进行深度解读和意义阐释,揭示其作为一名理科男生,在面临幼儿园男教师被社会普遍误读和自身对幼儿园教师职业认同缺失的情境下,他是如何从“误入”学前的“崩溃”,逐步成长为一名以“专业性”和“专业的自觉”引导自身专业成长的幼儿园教师的。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基本结论: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因“男”而“难”;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突破,即:主体性是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专业性是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自己是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关键事件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基本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首先,在理论层面上,需要科学分析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准确把握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其次,在实践操作层面上,需要持续改善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塑造幼儿园男教师的健康人格;利用关键事件,助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把专业性作为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卫平光[5](2019)在《全面抗战时期江西难民移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中国大片国土,大量难民自战区逃出,汇聚后方各大城市和交通线,不仅给脆弱的战时经济造成巨大压力,也给本已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带来冲击。难民在逃亡过程中,因战争、饥饿、疾病等造成的伤亡不计其数。与此同时,战争导致中国工农业生产下滑,军糈民食发生严重困难。救济难民、发展生产,是收拢人心,鼓舞士气,共同抗敌的需要。国民政府迅速对难民实施救济,协助其撤退到后方安全区域,逐步确立“寓救济于生产”的方针,安排难民从事各种生产事业,以促使难民尽快自给自足,减少消耗。在众多救济难民的措施中,难民移垦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制度设计。战时中国工业不甚发达,荒地比比皆是。比较而言,垦荒无需特殊技能,能容纳大量人口,且农耕生活也更加稳定持久。国民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难民生活问题,确定以垦荒为配置难民的中心工作。1938年10月15日,国民政府颁布《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战时难民移垦事业正式启动。行政院指定中央振济委员会、经济部、内政部、财政部组成“中央主管垦务机关”,负责移送难民垦荒。“中央主管垦务机关”一方面制订政策法规,直接筹设国营垦区,移送难民垦荒;另一方面督导各省政府和社会团体参与其中。国营垦区制度是国民政府为救济难民,在总结我国历史上屯垦制度基础上,参考苏联集体农场的做法,创立的新型垦殖经营模式。为了协助难民发展生产,国民政府给予移垦难民许多特殊的优待政策,比如提供大量生产和生活资金。其中,生活费为无息贷款,生产费为长期的低息贷款;移垦难民免除3年兵役;垦民将所分配荒地开垦后,取得永久耕作权,免交土地税5-8年,等等。在国民政府的鼓励和督促下,难民移垦事业迅速发展,形成了国营、省营和民营三种经营模式。国营垦场由国民政府主办,省营垦场由各省政府主办,两者统称公营垦场,资金由政府统筹。民营垦场由难民组织、慈善团体或者农业公司等主办,资金主要靠自筹解决。江西难民移垦起步较早,组织有序,成效显着。1938年7月,江西省政府成立垦务处,负责江西难民移垦工作。省垦务处主要在荒地面积较大区域筹设垦场(省营垦场),以便集中安置难民,实施规模经营。省营垦场采取集团农场制经营,其特征是土地公有、共同生产、合作经营、共同分配。集团农场制是一种集体生产和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生产经营模式,目的在于发挥大规模集团化生产的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集团农场制有合耕制和分耕制两种模式,省垦务处初期采用集团合耕制,后因弊端较多而改为集团分耕制。在督促垦区生产的同时,省垦务处还在各垦场设立诊所,筹办垦民学校,训练垦民壮丁,建立垦区防卫武装。省垦务处通过改变垦民落后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激发垦民的民族国家观念和抗日情绪,提高垦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垦民的生活环境。江西有大量零星荒地因不适合筹设垦场而闲置,省垦务处也无力将所有符合条件的难民全部组织垦荒。为此,省振济会选择部分符合条件的难民,移送各县开垦零星荒地。省振济会所举办难民移垦以分散垦殖为原则,不集中设立垦场,不成立专门管理机关,难民编入各区乡镇保甲管理。江西难民零块垦殖主要由省振济会负责实施,省垦务处负责技术指导,各县政府负责荒地勘查、划拨、垦民管理和给养筹措。与此同时,各难民组织和民间慈善团体也陆续组织难民垦荒自救。民间团体移送难民垦荒,须向省垦务处登记,接受省垦务处的管理和指导。自1942年起,垦务被列为江西地方自治要政,垦殖事业的发展开始同地方行政系统相扣合,运用行政力量普遍推动。省营垦场从初期的快速扩张,逐渐进入到巩固发展阶段,不再大规模招收难民,垦务转而以利用民间资本普遍推行为原则,民营垦殖事业发展迅速。这其中,由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济委员会发起成立的战区难民移殖协会,移送了数千难民到江西垦荒,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是战时江西最大的民营垦殖团体。民营垦殖虽然数量较多,但大多规模狭小。由于得不到政府的经费和技术支持,加上自身管理不善,民营垦殖场大多困难重重。国营垦务方面,“中央主管垦务机关”是一个多部门联合的协调议事机构,因事权不专,成立两年多仅在陕西设立国营垦区两处,安置难民2万人左右。鉴于农业对于抗战建国至关重要,国民政府于1940年成立农林部,以发展农业生产。1941年初,农林部设立垦务总局,负责战时垦务行政,全国难民移垦事业自此划归垦务总局办理,国营垦务自此得到快速推进。垦务总局首先在江西安福县设立国营垦区一处,招收难民垦荒。此外,垦务总局还陆续在四川、甘肃、西康、河南、福建等省设立国营垦区,移送难民开垦荒地。国营垦区有固定的经费预算和较好的人才、技术力量,大多发展较快,多数垦民在经过一两年耕作后,陆续自给自足,实现预定救济的目标。随着战局趋稳,难民潮开始回落,难民移垦不再是政府垦务工作的重心。1945年初,国民政府为节省经费,支持抗战,将农林部垦务总局及所属各国营垦区全部裁撤,垦务移交地方政府办理。抗战胜利后,政府不再给予移垦难民特殊优待,难民垦场与普通垦场并无二致,垦民见家乡收复,大多弃垦返乡。省垦务处只得对各垦场进行归并调整,以图维持,难民移垦事业无形结束。总计抗战时期,省垦务处共设立垦场61个,招收难民1.6万余人,开垦荒地7万余亩,生产稻谷80余万石。省垦务处督导、协助成立民营垦殖团体125个,移垦难民1.9万余人,开垦荒地11万余亩。农林部在江西安福垦区设立垦场9个,招收垦民4 400余人,开垦荒地1.8万余亩。难民移垦兼具救济难民和发展生产的双重目的,是一项十分积极有效的政策。但在实施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国民政府未能有效处理好相关方的权力和利益划分,遭到了基层社会的不同程度的抵制,对垦务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地方政府强令垦民编入地方保甲组织,遭到垦民和垦务机关的一致反对。地方政府和垦务机关为此展开的持久争论,实质上是对垦区管辖权的争夺。垦民编入地方保甲后,优待措施不能执行,利益受到损害,阻碍垦务发展。垦民与土着人民之间因土地、水权、林权等问题产生的矛盾,加深了土客之间的猜忌与对抗,地方势力阻垦排外之风不断。在垦场内部,各垦场管理员掌管经济大权,部分垦场管理员经常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侵犯垦民权利,造成垦务管理人员与垦民关系的紧张。省垦务处对此既缺乏有效监督,又处置不力,导致违法乱纪现象蔓延。如此种种,恶化了垦区的社会生态,垦民因谋生不易,陆续退垦或潜逃。在国民政府“救济难民、发展生产、抗战建国”宏大目标下,移垦各方权力和利益格局的差异,导致矛盾和冲突的发生,而垦务机关和垦民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在这场博弈中的不利结局。难民移垦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屡遭基层社会的抵制和曲解,造成了政策的扭曲和变形,显示了民国基层政治与社会的混乱。国民政府为实施难民移垦,建立了科层化的垦务管理体系,首创公营垦区制度(国营和省营垦区),并在垦区实行集团耕作制和贷款制,在土地政策、兵役政策、租税政策和农业生产经营制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公营垦区制度的创立,是国民政府在农业生产经营方面重要的制度创新,推动了民国农业现代化的转型。在抗战的特殊环境下,国民政府难民移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仍能恪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原则,值得肯定。当然,受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垦荒所能救济的难民数量有限。在实现从“难民——垦民——居民”转化的过程中,受旧有的政治体制和经济社会环境的制约,垦务政策的推行遭遇诸多障碍,移垦难民屡屡弃垦他去,江西省政府力图通过难民移垦调节人口分布的目的并未完全达到。总之,战时难民移垦政策的推行,救济了部分难民,推动了垦殖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救济探索了一条积极可行的道路,更为争取抗战胜利贡献了积极力量。

区少铨(Au Siu chuan)[6](2019)在《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文中提出创建于1870年的东华医院,是香港历史最久远及规模最大的慈善机构,设立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及社会服务。至2017年,东华三院在全香港设有超过300个服务单位,雇员人数逾一万名。自1880年开始在香港提供教育服务,在香港共设有52所学校,包括专上院校、中学、小学、幼儿园,以及特殊学校的完整教育体系,为香港最具规模的办学团体之一。东华医院成立初期至二十世纪初一段长时间内,曾一度是华人社会的权力中心。东华医院的董事集中了香港社会上举足轻重,及具有名望的华人绅商,属于士绅阶层的东院董事,经常负起排解纷争、维持地方秩序的责任。英政府亦乐意透过东华医院来维持华人的社会秩序。东华医院故此一直有特殊的社会地位,直至二次大战之后,方才日渐减退。本文以东华三院(The Tung Wah Group of Hospitals)兴办教育的过程及其教育服务的变迁为例子,探讨民间非牟利组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在香港社会经营教育服务的态度及实况。本文通过研究香港政府对东华教育服务的扶助及干涉的情况下,东华如何扩大其服务范围,改变课程和教学,由塾馆演变为现代化的多元教育机构。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简介东华三院的历史发展,概括说明从广福义祠至建立东华医院,以及三所医院联合组织成“东华三院”的历史背景。东华三院除赠医施药外,更同时兼及社会福利服务,东华总理在不同的阶段,开展的社会服务皆有不同特色,救济范围广及国内外同胞,也反映了东华三院和港英政府、中国政府、海外华人的互动情况;第二章是说明东华兴办教育的第一阶段,东华自1880年利用文武庙捐款收益从事教育服务,创办第一所义学,从私塾形式扩展至现代化的小学,为贫苦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的发展过程,其间义学在课程及管理上皆改了重大的改革,进而与另一历史悠久机构香港乐善堂义学作横向比较,以分析东华教育在当时发展的水平;第三章是叙述东华教育发展的第二阶段,战后东华三院全面恢复教育服务,及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东华三院配合政府的发展步伐,着手开办中、小学、幼儿教育及特殊学校,发展正规和系统化的教育服务。到了 1997年,东华三院的教育进入了第三阶段,在配合政府的教育政策的前提下,学校课程及活动上皆有不同的调适,而且发展了东华三院的德育课程,以建立“东华人”对国家及办学机构的归属感。东华三院亦与时并进,配合社会的转变和市民的需求不断改善及扩展包括大专等各项教育服务;影响东华三院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政治的影响及“东华人”精神尤其是突出的方面,东华三院与港英政府、特区政府、香港社会的互动上,皆有超越其他办学团体的优势;东华学校重视价值教育,品德培养,因此栽培了众多出色的毕业生,这些“东华人”反映了“东华精神”,在香港各行各业均发光发亮。研究显示,东华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民办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从办理学校的经过观之,东华在经费取得、学校的管理、发展策略与政府的交涉,均有其成功之处,总结东华成功从传统民间慈善机构转型为现代化的多元办学机构的成功经验,能为中港未来民办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模式。

张媛[7](2019)在《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构建过程,并分析影响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为完善我国男护士的培训教育规划及职业生涯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克兰迪宁和康纳利的三维叙事探究法,遵循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择研究参与者,通过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度访谈法收集资料直至资料达到饱和,采用“情境分析”方法对转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最终选取成都市6所三甲医院的12名男护士作为研究参与者,通过资料分析找到十二名男护士的共有故事主线“萌芽期——成长期——沉淀期”,在此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主题和顺序对参与者的访谈故事进行重构,最终形成十二个不同的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建构故事。结论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出三点结论:第一,社会大众对于护理行业的认知较为匮乏和片面,导致高校难以招收真正喜爱和了解护理(学)专业的男护生,因此男护生在校期间专业思想不稳定。尽管如此,“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背景和“学以致用”的传统观念使得男护生仍然把护士职业作为自己的首要选择。第二,男护士在职业身份维度上把自己归类为医务工作者、护士和男护士三种群体。通过不同内、外群体之间的社会比较,男护士会采用一些积极区分策略来突出自身的价值和重要性,提高自己的自尊,构建自己的职业身份认同。第三,男护士的职业身份认同不是单独形成的,而是在与其他职业各方面的比较过程中建构起来的,是一个动态连续的发展过程,该过程受到不同阶段的文化背景、社会家庭支持、职业需要满足、人际关系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杨柳[8](2019)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兴趣作为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趋向于学习活动的一种内在倾向,在高中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学习兴趣,还是对学习将取得的结果感到需要而产生的兴趣,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促进教育公平和科学选拔人才的需要,新一轮招生制度改革在招生计划分配、入学考试制度、招生录取机制方面做出了调整。思想政治课不仅承担着本学科的教学任务,更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培养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新高考为背景,分析新高考给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带来的影响,试图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不足的原因,并尝试提出培养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方法。为了更好的研究本课题,本文分五个章节分别进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研究。第一章前言,总写选题的背景、重难点以及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为新高考改革概述,论述新高考改革及其特征,通过分析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新变化进行新高考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关联性分析;第三章为新高考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新高考改革给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第四章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从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五个维度进行进行新高考下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缺失的原因分析。第五章为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通过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强化教师专业素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合力,增强学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的激情和动力。

刘琪[9](2019)在《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中俄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发展需要通晓俄语、熟悉俄罗斯国情的专业人才作为支撑,中俄合作办学自身的发展也需要突破瓶颈,中俄合作办学需进一步优化其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发展及其自身发展的要求。国家发展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决定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围绕这一目标和规格,在区域竞争力理论、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和原则三个理论的指导下,以文献法、比较法、数据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对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设置,规模层次布局现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剖析数据表象背后的本质,继而总结出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和优势,再结合对典型案例的剖析,论证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的原则及策略。依据政府需求、市场需求,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中俄行业合作,据此,其人才培养规格定位于培养“俄语+专业”的国际型人才。通过对俄罗斯优质教育资源相关数据的分析发现,俄罗斯高校是我国一般地方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较为理想的合作对象。就其总体发展和典型案例的发展现状来看,当前其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如下问题:其一,培养层次布局不合理,专业设置较为集中。办学层次以本科为主,高职、硕博层次占比很小;本科及以上层次办学以理工自然科学领域专业为主,高职层次办学高度集中于轨道交通类;其二,师资队伍建设尚需完善。中方高校教师职称、学历水平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引进俄方高校师资不足,且对俄方教师利用率较低,高龄教师占有较大比例;其三,俄语课程占用课时过高,引进外方专业课程比例较低,对共同开发课程和关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课程重视不够;其四,“985工程”、“211工程”类别高校参与度非常低,举办高校地域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部分高校存在举办项目“一哄而上”的现象;其五,学费标准总体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办学经费筹措困难。从其后续发展来看,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还将面临来自俄方高层次师资短缺、合作办学内部竞争激烈,联合学位在俄罗斯发展受限等困境。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发展迎来多方政策红利,中俄经贸、文化交流将大力推动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国际高等教育服务市场的变动也有利于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发展。未来,优化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需秉持服务中俄合作原则、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在办学实践中,需按照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党建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尤其注重保障项目中赴俄留学学生的思想纯洁性;解决当前在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政府部门加强引导规模布局,鼓励黑龙江省以外的研究型大学和高职院校参与中俄合作办学,以扩展研究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规模;基于中俄合作行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地方政府对俄经济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中方高校的优势特征调整办学层次和学科专业布局;充分利用当前俄罗斯力推高等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加大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的力度;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尝试在大学联盟、教育集团等教育集群内发展中俄合作办学,以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王旭辉[10](2017)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高等教育和其他任何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一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问题。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绕不开供求关系。与一般商品或劳务有所不同的是,高等教育连接着两座桥,一座通往个体求学者及其家庭,另一座通往社会用人部门和国家。从而高等教育客观上存在着两类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供给和需求,它们分别是个体对高等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机会供给、社会对高等教育“产品”的需求和与之对应的人力资源供给。两类供求关系分别发生于高等教育的“入口”和“出口”环节,共同影响着一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本文分别把高等教育“入口”和“出口”所涉及的供求关系称为第一类供求关系和第二类供求关系。在我国特殊的高等教育制度环境下,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给无论在总量上还是结构上很大程度都取决于第一类供给,招多少人、招生的专业结构如何往往决定了毕业多少人、毕业生的专业结构如何。这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实际上具有“一元供给”和“二元需求”的基本特征,三者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供求三角关系。在这个三角关系中,高等教育的两类需求由于目标上的不一致很可能存在着一定范围的结构性错位,它们分别对高等教育产生了不对称的拉力。这将使高等教育的办学陷入两难困境。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就显得很有学术意义。遗憾的是,当前大量文献往往只局限于对其中的某一类供给和需求进行探讨,把两种供求问题串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的文献十分罕见。这恰恰就是本文要面对的一项综合性工作。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层面,讨论的是供求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具体研究分为事实分析和规范研讨两个部分。在事实分析中,首先分别对我国高校的分专业供给分布和我国高校的分专业学生需求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让读者对我国高等教育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分专业表现有一个相对关系的概念。我们分别以招生规模和平均生源指数作为衡量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参数。数据显示,无论是招生规模还是生源条件,专业间的差异均十分显着,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然而,“招生大户”并不必然等同于“热门专业”。为了考察不同专业第一类供给和第一类需求的匹配性,或者说结构协调性,就需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一类供求关系存在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相应地,本文也利用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数据评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第二类供求关系,发现结构性矛盾同样存在,但似乎较前者要乐观一些。事实上,之所以我国高等教育在前后两头都存在供求矛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两类需求本身的矛盾。在这般现实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办学必然面临着两难选择。要么提高学生的专业满足率以平衡第一类供求关系,要么提高专业结构的社会适应性以平衡第二类供求关系,要么采取折衷方案以兼顾两头。每一种政策取向都有舍有得,难以做到十全十美。更重要的是,数据本身只告诉我们“现状是什么”,却无法为我们提供“理想是什么”和“如何构建理想”的信息。这要求本文必须从事实研究转向学理研究,从规范意义上进行价值分析和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理由陈述、逻辑推理和哲学批判。在这一过程中,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利于化解矛盾的关键性见解:首先要以市场性供给取代高等教育中的“配给式”供给,这是调节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这是一种具有综合协调功能的矛盾调节策略。两个主张分别是促使我国高等教育双重结构性供求矛盾朝着有利方向移动的“通解”和“特解”。当明确了何为理想和构建理想的基本思路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构建理想模式的现实途径,提出了八条政策创新方向。它们分别是关于如何构建我们想要的均衡模式和如何让这一模式发挥最佳功效的若干政策思路。在文章的最后,指出了八种方案必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和政策组合,以互补的方式参与到构建理想模式的政策实践中,而不宜割裂地运用。只有这样,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双重供求矛盾才能在长效机制下走向综合协调意义上的动态平衡。这就达到了“治本”的目标,跳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狭隘思维,避免了只根据数据上的诊断直接为不同专业如何调整供给提出具体的、静态的标准答案。这正是本文将事实研究和价值研究有机结合的奥妙所在。

二、3次填报志愿的苦与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次填报志愿的苦与乐(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领科教育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竞争战略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竞争战略理论综述
        2.1.1 战略管理的概念
        2.1.2 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2.2 战略分析工具
        2.2.1 PEST
        2.2.2 波特五力模型
        2.2.3 竞争态势矩阵(CPM)矩阵
        2.2.4 SWOT矩阵分析法
        2.2.5 E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2.2.6 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2.2.7 VRIN企业战略能力评估模型
        2.2.8 QSPM定量战略计划矩阵
第三章 甘肃领科教育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甘肃领科教育所处的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环境分析
        3.2.1 新进入者的潜在威胁
        3.2.2 消费者的议价能力
        3.2.3 供应商的谈判力
        3.2.4 替代品的威胁
        3.2.5 竞争企业间的对抗
    3.3 甘肃领科教育公司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4 甘肃领科教育公司外部环境的总结与评价
        3.4.1 外部机遇与威胁
        3.4.2 EFE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四章 甘肃领科教育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公司概况
        4.1.1 产品及业务状况
        4.1.2 组织架构状况
        4.1.3 战略管理状况
    4.2 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
        4.2.1 人力资源分析
        4.2.2 财务资源分析
        4.2.3 获客能力分析
        4.2.4 组织运营能力分析
    4.3 甘肃领科教育公司内部环境的总结与评价
        4.3.1 甘肃领科教育公司的核心能力
        4.3.2 内部的优势与劣势
        4.3.3 IFE内部因素评价矩阵
第五章 甘肃领科教育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
    5.1 SWOT分析
    5.2 SWOT矩阵
    5.3 竞争战略的目标与定位
    5.4 竞争战略的选择
        5.4.1 三种竞争战略的选择
        5.4.2 评选备选战略
    5.5 竞争战略的实施策略
第六章 领科教育公司竞争战略实施
    6.1 品牌建设策略
        6.1.1 提升品牌知名度
        6.1.2 加强新产品品牌推广
        6.1.3 强化品牌认知
    6.2 营销管理策略
        6.2.1 提高获客基数,增强客户粘性
        6.2.2 加快转化周期
    6.3 人力资源策略
        6.3.1 统一思想,建立梯队培养观念
        6.3.2 重构组织架构
        6.3.3 建立“讲师+规划师”一体化的培养机制
        6.3.4 配套绩效激励措施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2)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本文框架、创新点及不足
第一章 民族危机与联校自保:行政运作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流亡简史
    第二节 国立中学校务会议研究
    第三节 国立六中行政办事人员考察
    第四节 国立六中德阳分校裁并问题研究
    小结
第二章 民族情感与教育团体:教职员关系网络研究
    第一节 同乡: 国立六中教职员的地缘关系
    第二节 同学: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一
    第三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间关系之二
    第四节 同事/师生: 国立六中教员与职员关系
    小结
第三章 启蒙与救亡: 国立六中教学主题探析
    第一节 国立六中教科书荒及其应对
    第二节 启蒙教育: 国立六中的人文和科学教育
    第三节 救亡教育: 国立六中的战时教育色彩
    小结
第四章 贷金、卫生、阅读: 生活史视野下的国立六中师生
    第一节 国家扶持与人格独立: 贷金与学生生活
    第二节 为国保育与视若己出: 国立六中师生健康
    第三节 党化教育与自由阅读: 国立六中阅读世界
    小结
第五章 政治意志与教育实践: 以党团冲突和校园纪念为例
    第一节 党团冲突与教育统合: “校党团合一
    第二节 国立六中的中共组织力量
    第三节 国家纪念与教育秩序: 校园中的纪念日
    小结
第六章 报效国家与纾解困境: 国立六中参军问题研究
    第一节 抗战时期关于青年学生从军问题的讨论
    第二节 “从军运动”前的学生参军情况
    第三节 从军运动的兴起及发展
    第四节 从军运动的余音
    小结
第七章 国家襁褓与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社会
    第一节 政策管道与文化代表: 地方中的“国家”和“大学”
    第二节 地方引擎: 国立六中与地方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挟校自重: 与地方社会的冲突
    小结
结语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交缠下的战时教育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针对专业认知教育的劝导式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相关概念
        1.2.1 专业认知
        1.2.2 劝导式设计
    1.3 研究背景
        1.3.1 高考改革促进生涯规划教育发展
        1.3.2 内在线教育辐射区域逐步扩大
        1.3.3 素质教育升温
        1.3.4 劝导式设计可为专业认知教育提供新思路
    1.4 研究现状
        1.4.1 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发展现状
        1.4.2 劝导式设计理论的发展现状
    1.5 研究意义及思路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思路
    1.6 研究目的与创新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创新
第二章 专业认知教育与行为劝导理论
    2.1 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
        2.1.1 生涯教育
        2.1.2 生涯教育的目标
        2.1.3 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的目标
        2.1.4 专业认知教育的特点
        2.1.5 专业认知教育的典型行为
    2.2 行为劝导的相关理论
        2.2.1 劝导式设计的概念
        2.2.2 行为劝导模型解析
        2.2.3 行为劝导的特征
        2.2.4 劝导式设计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案例分析
        2.2.5 劝导机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策略
    2.3 劝导式设计在高中生专业认知领域的介入点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高中生专业认知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调研计划简介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对象
        3.1.3 调研方法与步骤
    3.2 高中生专业认知行为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问卷的方案实施
        3.2.3 定量研究结果分析
    3.3 高中生专业认知行为影响因素的定性研究
        3.3.1 样本选择
        3.3.2 深度访谈
        3.3.3 行为观察
    3.4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结果处理分析
        3.4.1 专业认知水平发展阶段
        3.4.2 用户分类
        3.4.3 阻碍专业认知行动的因素分析
        3.4.4 促进专业认知行为的因素排序
        3.4.5 设计方向输出
    3.5 小结
第四章 专业认知教育的关系模型与劝导式设计策略
    4.1 劝导环境设定
    4.2 专业认知行为的阶段划分
        4.2.1 无意阶段
        4.2.2 意产生阶段
        4.2.3 行为产生阶段
        4.2.4 行为维持阶段
    4.3 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认知行动关系模型
        4.3.1 STUP关系模型概述
        4.3.2 STUP关系模型中的劝导主体
        4.3.3 不同行为阶段各社会角色的参与度变化
        4.3.4 社会关系的良性循环
    4.4 劝导式设计策略构建
        4.4.1 以高中生为主体的劝导式设计策略
        4.4.2 大学生对高中生的劝导式设计策略
        4.4.3 老师对高中生的劝导式设计策略
        4.4.4 家长对高中生的劝导式设计策略
    4.5 小结
第五章 以“试界”为例的劝导式设计策略验证
    5.1 验证项目概述
        5.1.1 项目背景
        5.1.2 项目意义
    5.2 基于劝导策略的设计评价
        5.2.1 试界大学现有专业认知教育体系的优势
        5.2.2 试界大学现有专业认知教育体系的局限性
        5.2.3 设计迭代方向
    5.3 基于劝导策略的设计应用
        5.3.1 以试界大学为例的专业认知教育劝导式设计策略
        5.3.2 面向试界大学的专业认知教育管理系统
        5.3.3 各方角色的使用场景与动机-能力分析
        5.3.4 各用户端移动应用设计
    5.4 劝导式设计策略的反思
    5.5 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B 高中生专业认知教育现状调研问卷
附录C 深入访谈提纲
附录D 深入访谈的内容整理
附录E 图片来源

(4)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必要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关键事件
        1.3.2 教师专业发展
        1.3.3 幼儿园男教师
    1.4 相关研究综述
        1.4.1 幼儿园男教师研究综述
        1.4.1.1 对幼儿园男教师角色职能的研究
        1.4.1.2 对幼儿园男教师生存状况的关注
        1.4.1.3 聚焦幼儿园男教师的专业发展
        1.4.2 关键事件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综述
        1.4.2.1 关键事件的内涵及特征
        1.4.2.2 与关键事件相关的概念:关键人物和关键时期
        1.4.2.3 关键事件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
        1.4.3 相关研究评述
        1.4.3.1 从整体研究到个人生活史的研究
        1.4.3.2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
        1.4.3.3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
第2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的问题
    2.2 研究对象的选取
    2.3 研究方法的选择
        2.3.1 访谈法
        2.3.2 作品分析法
    2.4 研究过程
        2.4.1 研究资料的获取
        2.4.2 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关键事件:R老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点
        3.1.1 “误入学前”选择坚持
        3.1.2 让人“崩溃”的教材
        3.1.3 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
        3.1.4 安全感:他们给了我“家”的感觉
        3.1.5 专业教师助力专业成长
        3.1.6 干部工作:让我学会思考和担当
        3.1.7 最喜欢的三个荣誉
        3.1.8 选择成为幼儿园男教师
        3.1.9 职后第一年:专业成长“刻骨铭心”
        3.1.10 痛心的经历:某教育机构的工作
        3.1.11 “销声匿迹”,用“专业性”正名
        3.1.12 借调A单位
    3.2 关键人物:R老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他人
        3.2.1 职前培养阶段的关键人物
        3.2.2 职后发展阶段的关键人物
    3.3 R老师关于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3.3.1 职前培养:精细培养有效促进专业成长
        3.3.2 职后发展:做好规划,突出专业性
第4章 研究结论
    4.1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
        4.1.1 职前培养阶段:专业发展的孕育期和奠基阶段
        4.1.2 职后发展阶段:专业发展的稳固期和成熟期
    4.2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因“男”而“难”
        4.2.1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缺乏有效的外部环境支撑
        4.2.2 幼儿园男教师自我因素的抑制作用
    4.3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突破
        4.3.1 主体性: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因素
        4.3.2 专业性: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4.3.3 研究自己: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4.3.4 关键事件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5章 研究者的建议
    5.1 理论层面上的建议
        5.1.1 科学分析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5.1.2 准确把握幼儿园男教师发展的内在机制
    5.2 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建议
        5.2.1 持续改善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5.2.2 积极塑造幼儿园男教师的健康人格
        5.2.3 利用关键事件,助推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
        5.2.4 把专业性作为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第6章 对研究方法的反思
    6.1 效度问题
    6.2 推广度问题
    6.3 伦理道德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研究》访谈提纲 (第 1 次)
附录二: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研究》访谈提纲 (第 2 次)
附录三: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研究》访谈提纲 (第 3 次)
附录四: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研究》访谈提纲 (适用于关键人物:幼儿园园长)
附录五: 《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研究》访谈提纲 (适用于关键人物:同事及好友)
附录六: R老师提供的作品(实物)资料清单
后记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5)全面抗战时期江西难民移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论述思路与分析框架
    四、主要学术创新与不足
    五、资料述评
    六、概念界定及相关说明
第一章 战时难民移垦制度的建立
    第一节 国民政府难民移垦政策的形成
        一、战前中国的垦殖政策与实践
        二、积极救济方针的确立
        三、难民移垦的决策过程
    第二节 江西垦务的发展背景
        一、江西的垦殖环境
        二、战时江西的难民救济
    第三节 江西难民移垦制度的建立
        一、垦务的规划与设计
        二、垦务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委员制”和“处长制”之比较
第二章 寓赈于垦——难民移垦事业的发轫
    第一节 身份的转变:从难民到垦民
        一、垦民的选收
        二、垦民的人口学分析
        三、垦民的给养
    第二节 垦殖资金的筹措与使用
        一、垦殖资金的筹措
        二、垦殖资金贷放与监管
    第三节 垦场的生产与经营
        一、荒地调查与地权清理
        二、集团合耕制的实施
        三、从合耕制到分耕制——垦殖经营制度的变革
        四、省营垦场的生产绩效
    第四节 垦区社会事业
        一、垦民教育
        二、医疗与卫生
        三、垦区安全建设
第三章 多头并举——难民移垦的普遍推行
    第一节 战时各县垦务的实施
        一、地方自治与各县垦务的推动
        二、各县难民零块垦殖
    第二节 救济粤东难民运动
        一、赣粤合作,共济难民
        二、移民垦荒,救扶并举
        三、从难民到居民:庄义刊的难民生活
    第三节 战时江西的民营垦殖
        一、江西民营垦殖概况
        二、战区难民移殖协会
        三、民营垦殖之困
        四、江西公私营垦殖绩效
    第四节 垦务管理之弊
        一、南丰康都场:营私舞弊,贻误生产
        二、吉安大白垦殖场:亏空公款,卷款潜逃
        三、管理员张一帆:以权谋私,垦务废弛
        四、泰和沿溪渡垦殖场:挪用公款,冒名顶替
        五、管理员王壮飞:假公济私,杀人灭口
第四章 国营垦务的实施及其政策调整
    第一节 国营垦务的实施
        一、农林部垦务总局的成立
        二、战时国营垦务的推行
    第二节 江西安福垦区的筹设与发展
        一、安福垦区的筹设
        二、垦民选收及其困境
        三、垦民生活重建
        四、垦区生产与经营
    第三节 归于沉寂——难民移垦事业的结束
        一、战时垦务重心的转移
        二、安福垦区接收困局
        三、农林部垦务总局的裁撤
        四、江西难民移垦事业的归并与调整
第五章 战时的国家、社会与垦民
    第一节 保甲制度的强行移植
        一、民国江西保甲制度的实施
        二、难民入垦与地方保甲的矛盾
        三、垦民“特编保甲”的实施
        四、尘埃落定——垦民保甲问题的终结
    第二节 土客关系及其调适
        一、土客矛盾的产生
        二、土客冲突下的垦民与地方社会
        三、土客关系的调适
    第三节 垦民弃垦及其应对
        一、垦民弃垦原因分析
        二、垦务机关的应对
结语: 战时江西难民移垦的作用、特点及其困境
附表
参考文献

(6)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题目说明
    二、选题意义
        (一) 研究的意义
        (二) 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限制
    三、研究现状
        (一) 关於香港史相关的研究
        (二) 关於东华三院历史的相关研究
        (三) 关於东华三院档案的说明
第一章 东华三院概况
    第一节 从广福义祠到东华医院、东华三院
        一、东华医院成立的背景
        二、从广福义祠到成立东华医院
        三、东华医院中医理念与港英政府磨合
        四、东华医院至东华三院
    第二节 东华医院非医疗功能的拓展及与港英当局的磨合
        一、东华医院救助与善业
        二、海内外社团与东华医院的关系
        三、华人社会仲裁与港英政府价值观磨合
    第三节 东华领袖与香港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一、买办绅商:面向祖国的年代(1880-1930)
        二、官商巨贾:立足香港寻求发展(1931-1980)
        三、商界精英:植根香港,回归祖国时期(1981-1997前後)
    小结
第二章 港英时期东华三院教育发展(上1880-1945)
    第一节 东华医院文武庙义学
        一、设立文武庙义学社会背景
        二、文武庙义学招生动机与扩展策略
        三、文武庙义学办学形式及课程
        四、文武庙义学师资及教学概况
        五、文武庙义学收费及学校管理
    第二节 东华医院义学的早期发展及改革
        一、小学的办学策略、学生入学
        二、小学的学制与课程
        三、义学师资及学与教情况
    第三节 东华医院义学与乐善堂义学的横向比较
        一、校舍规模及办学动机
        二、师资待遇及学历
        三、行政管理
        四、课程与教学法
        五、学生表现
        六、财政收入来源
    第四节 东华护士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护士学校的办学背景
        二、东华护士学校课程设置
        三、入学的选拔及就业出路
    小结: 东华医院义学教育之评价
第三章 港英时期东华三院教育发展(下1946-1997)
    第一节 东华三院小学发展概况
        一、战後小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招生动机及学校扩展的策略
        三、小学的收生程序及课程
        四、小学的课外活动
        五、教师的遴选、待遇及专业发展
        六、升学衔接及评量考核
    第二节 东华中等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一、东华三院中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教育目的与扩展的策略
        三、课程设置及师资
        四、学生培育及学生支援
        五、学校管理与组织
    第三节 东华幼儿教育及特殊学校的发展概况
        一、东华学前教育的发展背景
        二、课程设置及教学法
        三、东华特殊学校的办学概况
    第四节 东华护士学校的发展概况
    小结 回归前东华教育之发展
        一、重视教育管理的透明度
        二、重视弱势学生的职业教育问题
        三、灵活有效募款及服务模式
        四、办学团体主导学校的发展方向
        五、东华三院与内地交流之恢复与加强
第四章 香港回归以来东华三院教育发展(1997-2017)
    第一节 回归以来的东华三院中小学教育
        一、中小学的学校管理架构
        二、中学的学制及课程改革
        三、小学的学制及课程转变
        四、东华中小学课外活动的新趋势
        五、学生培育
        六、东华三院中小学教师发展
    第二节 回归後东华幼儿教育及特殊教育的转变
    第三节 东华大专教育的发展概况
        一、东华学院的发展背景
        二、东华护士学校的结束及中东书院的创办
        三、东华学院发展新里程
    小结-东华三院在特区政府管治下的办学特色
        一、发展东华三院院本德育课程-塑造东华故事
        二、鼓励本地、国内、海外考察交流
        三、办学团体资本强大,对教育发展的强势支持
        四、重视平等机会教育及支援
第五章 东华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东华三院与港英政府的互动
    第二节 过渡期至回归以後的东华三院教育
    第三节 “东华人”“东华精神”与香港社会
    小结
结语: 东华教育服务对民办教育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目录(附表及附图)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学术论文
后记

(7)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国外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二、国内男护士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 相关概念及理论背景
    一、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参与者
    三、资料收集
    四、资料的整理分析
    五、研究者的角色定位
    六、研究的质量控制
    七、伦理考虑
第五部分 研究结果
    一、研究参与者一般资料
    二、研究参与者的故事
第六部分 分析及讨论
    一、男护士的专业选择——主动、被动与盲目
    二、男护士的择业心态——就业心情急切,不愿放弃前期投入
    三、男护士的职业需要——职业认同、职业管理、职业发展
    四、男护士的压力来源——生活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五、男护士的身份认同——社会比较与积极区分策略
    六、男护士的职业规划——终身职业型、权衡利弊型、边走边看型
第七部分 结论与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建议
    三、研究反思和局限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所选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 选题的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高考改革概述
    一、新高考改革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一) 新高考改革的内涵
        (二) 新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新高考改革方案实施的意义
第三章 新高考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影响分析
    一、新高考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现状调查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 调查问卷的实施
    二、新高考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积极影响
        (一) 高校录取与选考科目关联使学生关注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
        (二) 必、选考科目考试时间差使学生关注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
        (三) “两依据,一参考”标准使学生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
        (四) “教师固定,学生流动”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新高考对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消极影响
        (一) “走班制”模式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目标的制定
        (二) 单层制志愿填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动机的激发
        (三) “随学即考”形式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需求的满足
        (四) 选考科目等级赋分制影响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效果的呈现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影响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教师维度
        (一) 教育理念落后,师生互动性交往不足
        (二) 教学方式陈旧,学生主动性发挥受限
        (三) 教学内容略显枯燥,部分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四) 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思想政治课堂氛围有待提升
    二、影响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学生维度
        (一) 学习动力来源于考试压力
        (二) 学生对政治学科认知存在偏差
        (三) 学生对政治教材内容缺乏兴趣
    三、影响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家庭维度
        (一) 学生家长对思想政治课认同感低
        (二) 学生家长缺乏合理的选科引导
        (三) 学生家长缺失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四、影响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学校维度
        (一) 新高考方案解读不充分
        (二) 生涯规划课程建设缺失
        (三) 政治学科地位重视度低
        (四) 政治教师队伍培养不够
    五、影响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社会维度
        (一) 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弱化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性
        (二) 网络舆论监管缺失,误导学生的课程自主选择
        (三) 多元思想文化碰撞,冲击学生的主流价值观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路径分析
    一、强化政治教师专业素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 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师生关系的良性互动
        (二) 变革教学方式,提升政治课学习的主动性
        (三) 优化教学内容,顺应新高考改革的新要求
        (四)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 制定学习目标,明确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目的
        (二) 重视学习过程,注重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积极性
        (三) 优化学习结果,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成就感
    三、重视家庭教育,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一) 提高家长对思想政治课的认同程度
        (二) 加强家长对选考科目的正确引导
        (三) 增强学生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
    四、探究新高考改革要求,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一) 开展主题活动,正确解读新高考方案
        (二) 创建生涯规划课程,科学引导学生选科
        (三) 调整学科课程设置,正视政治学科地位
        (四)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际师资共享
    五、坚定新高考改革理念,创建积极的社会环境
        (一) 贯彻新高考的价值取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 加强网络舆论监督力度,引导学生自主选科
        (三) 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学生理想信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9)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教育国际合作
        二、中外合作办学
        三、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节 文献述评
        一、研究综述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创新点
        四、不足之处
第二章 本研究理论基础
    第一节 区域竞争力理论
        一、区域竞争力理论概述
        二、中俄合作办学与中俄区域竞争力
    第二节 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一、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
        二、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与中外合作办学
    第三节 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及其原则
        一、中外合作办学基本规律
        二、中外合作办学基本原则
第三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一、国家对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总体指导意见
        二、中俄行业合作对人才的需求
        三、中俄两国高等教育资源的客观实际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规格
        一、各省市(自治区)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二、各大类行业对“一带一路”建设人才规格的要求
第四章 俄罗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析
    第一节 俄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概况
        一、2018QS综合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
        二、2018QS学科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三、2018QS区域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四、2018QS就业排行榜俄罗斯上榜高校情况
    第二节 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的相关分析
        一、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众多优势学科资源
        二、俄罗斯国立大学集团具备高性价比学费优势
    第三节 俄方知名高校的个体分析——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为例
        一、学校师资、学术、国际化水平等概况
        二、参与国际合作的学科、课程资源
第五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现状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规模发展变化情况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结构分析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层次结构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科类别与专业结构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师资结构
        四、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教学与课程设置
    第三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中方高校与俄方高校
        一、中方高校
        二、俄方高校
    第四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与学生毕业
        一、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招生
        二、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学生的毕业与就业
    第五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经费
        一、本科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二、研究生、高职层次中俄合作办学学费标准
        三、对中俄合作办学经费来源的思考
第六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和具备的优势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面临的困境
        一、来自俄罗斯高等教育方面的困境
        二、中俄合作办学面临激烈的生源竞争
        三、来自中俄合作办学自身发展的困境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具备的优势
        一、当前我国政策环境有利于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
        二、中俄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存在若干优势
        三、中俄经贸、文化合作为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四、欧美国际留学市场的变动为中俄教育合作带来了契机
第七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第一节 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个案研究
        一、D项目基本信息
        二、D项目招生、毕业与学费
        三、D项目培养方案
        四、D项目师资情况
    第二节 中俄合作办学非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江苏圣理工学院基本信息
        二、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江苏圣理工学院的招生与学费
        四、江苏圣理工学院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江苏圣理工学院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江苏圣理工学院的师资情况
    第三节 中俄合作办学法人设置机构人才培养个案研究
        一、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基本信息
        二、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沿革与管理机制
        三、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招生与学费
        四、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本科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五、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硕士层次专业的培养方案
        六、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的师资情况
第八章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与策略
    第一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原则
        一、服务中俄合作原则
        二、优先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急需人才原则
        三、突出“俄语+专业”特色原则
    第二节 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一、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方面的党建工作
        二、解决当前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加大研究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四、基于中俄合作对人才的需求和高校实际调整学科专业布局
        五、利用俄当前力推教育国际贸易的契机,大力引进俄方优质教育资源
        六、构建中俄学分互换体系,促进学生国际流动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10)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理解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回顾
        1.3.1 对高等教育供求话题的一般分析或整体讨论
        1.3.2 对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高校专业设置的研究
        1.3.3 关于学生专业选择方面的研究
        1.3.4 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
        1.3.5 文献简评
    1.4 研究思路和本研究的学术意义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说明
        1.6.1 研究方法
        1.6.2 变量说明
        1.6.3 样本和数据说明
第二章 高校招生(供给)的专业/科类分布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2.1 宏观层面:高校招生的学科门类/专业大类分布
        2.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2 中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类别分布
        2.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2.3 微观层面:高校招生的专业分布
        2.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2.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三章 不同专业/科类的第一类需求表现的描述性统计——基于样本高校面向浙江省理工类招生的数据
    3.1 宏观层面:不同学科门类/专业大类生源条件对比
        3.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2 中观层面:不同专业类别生源条件对比
        3.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3.3 微观层面:不同专业生源条件对比
        3.3.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3.3.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第四章 高等教育的两类供求矛盾评估
    4.1 第一类供求矛盾分析
        4.1.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1.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2 第二类供求矛盾分析
        4.2.1 对本科层次的考察
        4.2.2 对专科层次的考察
    4.3 事实评估小结
第五章 高等教育供求问题中的若干现象剖析
    5.1 大类招生受学生欢迎吗?
    5.2 专业越来越不重要了吗?——基于专业“好坏”维度的讨论
    5.3 专业也和学校一样有层次性吗?
    5.4 第一类需求中的“超额需求”和“差异化需求”
第六章 处理高等教育双重供求矛盾的规范研讨
    6.1 研究逻辑的价值转向
        6.1.1 非正规逻辑和后实证主义
        6.1.2 把事实和价值结合起来
    6.2 从“配给式”供给走向市场性供给是调节矛盾的必要条件
        6.2.1 以市场为导向是走向任何供求平衡的基本前提
        6.2.2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供给管理中存在的两个典型问题
        6.2.3 改进的思路
    6.3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是化解矛盾的最佳策略
        6.3.1 现实中高等教育供求均衡的三种模式
        6.3.2 以学生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供求均衡模式最具综合合理性
        6.3.3 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理论根据及其超越
第七章 构建理想:在向学生需求的倾斜中走向综合协调
    7.1 从三个“不矛盾”看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的综合合理性
    7.2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均衡模式在高等教育专业层面的政策创新
    7.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科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二: 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名单
附录三: 合并后的50个本科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四: 合并后的40个高职高专专业类别名单
附录五: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
后记
研究生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后面加*号)

四、3次填报志愿的苦与乐(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领科教育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刘颖. 兰州大学, 2021
  • [2]国立第六中学研究(1937-1945)[D]. 王哲. 山东大学, 2020(09)
  • [3]针对专业认知教育的劝导式设计策略研究[D]. 杜雨函. 江南大学, 2020(01)
  • [4]幼儿园男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研究[D]. 李建波.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5]全面抗战时期江西难民移垦研究[D]. 卫平光. 南京大学, 2019(01)
  • [6]民办教育在香港 ——东华三院教育研究[D]. 区少铨(Au Siu chuan).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7]男护士职业身份认同的叙事探究 ——以成都市12名男护士为例[D]. 张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培养研究[D]. 杨柳.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 [9]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刘琪. 厦门大学, 2019(08)
  • [10]我国高等教育的供求问题研究 ——基于“专业”层面的探讨[D]. 王旭辉. 厦门大学, 2017(01)

标签:;  ;  ;  

3次填补志愿的痛苦和快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