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产地香烟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分析

不同产地香烟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分析

一、不同产地香料烟内在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宗钊辉[1](2019)在《烟叶醇化褐变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烟叶原料褐变现象比较严重,卷烟成品烟丝颜色偏深,导致烟叶工业可用性和卷烟产品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到卷烟产品的经济性。针对目前片烟醇化过程中人为评价烟叶褐变程度的缺陷,以广西中烟原料仓库醇化片烟为材料,分析不同褐变程度片烟色差色度值差异,建立片烟褐变程度判断模型。开展了不同醇化环境以及不同含水率片烟对片烟醇化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片烟醇化过程中原烟色素含量、颜色值、常规化学成分、游离氨基酸、多酚、香气物质以及美拉德反应产物的变化特征,探索了片烟颜色指标值和片烟内在化学物质的变化关系与不同条件处理片烟的最佳醇化期与适宜醇化期,为醇化片烟褐变程度的判别以及不同醇化条件与含水率片烟的仓储醇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可以把片烟分成4个褐变等级片烟,不同褐变程度片烟色差值与色度值存在显着差异,并与烟叶褐变程度存在相关关系,其中色差值L、b与褐变程度存在负相关关系,色度值Y、R与褐变程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在所建立的3种判定模型中,Fisher判定模型不适用于片烟褐变程度的判断,多项Logistic回归判定与MLP神经网络对醇化片烟褐变情况的判定级别与真实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以用于醇化片烟褐变程度的判定,并且MLP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均优于多项Logistic回归判定模型,更适合用于片烟褐变程度判定。(2)两产区不同处理中随着温度与湿度的升高片烟的颜色指标值与内在化学物质变化幅度增大,片烟褐变发生的时间提前,其中A3B2(高温高湿)处理不同褐变程度出现时间比其他处理提前了3~12个。广西贺州片烟颜色指标值与内在物质变化幅度均大于云南保山,片烟的颜色指标值与片烟内在成分存在相关关系,并且颜色指标值L、b、R值与化学成分间的相关性要高于a、Y值。在进一步的逐步回归分析中,片烟化学物质对色差值a与色度值Y影响很小,对色差值L、b、色度值R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化学物质中的总糖、绿原酸、还原糖、β-类胡萝卜素、叶黄素、游离氨基酸对片烟颜色指标值影响显着。不同处理醇化质量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中A3B2处理最佳醇化期在15个月,出现时间最早,两产区不同处理间随着醇化温度与湿度的提高片烟的最佳醇化期会提前到来,并且提高醇化温度与湿度会缩短片烟适宜醇化期。(3)在醇化过程中,片烟含水率提高片烟的色差值L、b以及色度值R下降幅度变大,色差值a下降幅度变小,片烟不同褐变程度出现时间提前,片烟含水率过高不利于片烟醇化过程中外观质量的改善。含水率越高片烟在24个月时新植二烯、与香气物质(除新植二烯)含量越低,提高片烟含水率能提高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峰值,但在24个月时不同含水率片烟间差异不显着。在设置的3个含水率中,含水率的差异对云南保山片烟的最佳醇化期没有影响,降低含水率推迟了广西贺州最佳醇化期出现时间;同时片烟含水率提高,会缩短云南保山片烟的适宜仓储时间,延长广西贺州片烟的适宜仓储时间。

张梦玥[2](2019)在《不同类型烟叶长期贮藏过程中TSNAs及主要酮类香气成分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贮藏是减少原烟杂气与刺激性,改善烟叶品质,提高烟气质量的重要过程,一般该过程最佳进行时间为2-3年,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工业压力等多种原因需延长至5年甚至以上,期间烟叶有害成分以及香气的变化尚不明确,本文取调制后的云南宾川、河南宝丰烤烟、四川宣汉、云南宾川白肋烟以及四川万源晒烟为试验样品,在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烟草栽培生理生化研究基地进行自然贮藏,通过定期取样,测定烟叶烟草特有亚硝胺(TSNAs)及其前体物生物碱和硝酸盐、中性香气物质等含量的变化,以阐明不同类型烟叶长期贮藏过程中烟草特有亚硝胺及香气成分变化规律,为烟叶合理贮藏,保障烟叶安全性和提高烟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其中TSNAs含量检测采用SPE-LC-MS/MS法,中性香气物质含量检测采用LC-GC检测法。以本试验的研究结果如下:1、随着贮藏时间的增加,烤烟、白肋烟和晒烟NNN、NNK、NAB、NAT和总TSNAs含量均表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以白肋烟升高幅度最大,贮藏后白肋烟TSNAs总量较贮藏前增加771.55%,其中四川宣汉白肋烟NNN和总TSNAs增加量最多,分别较贮藏前增加45442.23ng/g、54344.16 ng/g;晒烟次之,总TSNAs较贮藏前增加358.62%,烤烟贮藏过程.中含量仅在小范围内波动,与贮藏前变化不大,未见有明显上升趋势。四川、云南两地区白肋烟NNN含量、TSNAs总量最高;NNK以晒烟含量最高:四川白肋烟NAB、NAT含量最高,且地区间差异明显。2、随贮藏过程的进行,三种类型烟叶生物碱、硝酸盐含量有所降低,四川万源晒烟烟碱含量下降幅度较大,以四川白肋烟降烟碱、总生物碱减少量最多。云南烤烟假木贼碱减少-量最多,云南白肋烟新烟草碱含量下降值更大。硝酸盐以四川晒烟下降率最大,以四川白肋烟减少量更多。晒烟烟碱、假木贼碱、新烟草碱含量最高,白肋烟降烟碱与总生物碱含量最高,以四川白肋烟最为显着;硝酸盐含量在不同类型烟叶间差异极大,如贮藏前白肋烟平均含量3976.36μg/g,比烤烟的41.15μg/kg高96.63倍,贮藏后也为其159.28倍。3、烟叶TSNAs含量与生物碱间以及与硝酸盐间的相关关系显着,其中NNN与降烟碱,NNK与烟碱,NAB与假木贼碱,NAT与新烟草碱,总TSNAs与总生物碱,TSNAs与硝酸盐相关性大,硝酸盐含量与贮藏后TSNAs含量的相关性较与贮藏前更大,在TSNAs形成过程中作用更大,生物碱与之情况相反。4、三种类型烟叶的主要酮类香气成分含量有显着差异,白肋烟酮类香气物质总量最高,为46.25μg/g,其次为晒烟,烤烟最低,含量分别为40.05μg/g,26.31 μg/g。5、三种类型烟叶酮类香气成分变化趋势不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巨豆三烯酮、香叶基丙酮、二氢猕猴桃内酯、3-羟基-β-二氢大马酮、氧化紫罗兰酮含量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所有烟叶中β-紫罗兰酮表现出下降趋势,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茄酮和降茄二酮含量也有下降趋势。6、白肋烟巨豆三烯酮、氧化紫罗兰酮、茄酮含量最高,在6年贮藏过程中含量上升趋势保持时间长,且酮类挥发性香气含量拐点在60.95个月。晒烟中香叶基丙酮、β-紫罗兰酮含量最高,且酮类挥发性香气含量拐点在47.98个月。烤烟中3-羟基-β-二氢大马酮、降茄二酮含量较高,且酮类挥发性香气含量峰值出现在37.59个月。烟叶TSNAs、生物碱、硝酸盐以及主要酮类挥发性成分变化经拟合均符合一元二次方程模型。7、贮藏时间越长,TSNAs生成量越多,烟叶安全性越低,而香气物质贮藏后期会有所下降,导致烟叶香气不足、品质下降,因此合理控制贮藏时间十分必要,烤烟、白肋烟以及晒烟适宜的陈化期不同,烤烟的耐贮藏性与白肋烟和晒烟相比更差,烤烟贮藏不应超过30个月,白肋烟晒烟控制在60个月左右。

贺听听[3](2017)在《广昌晒红烟质量特征及采收成熟度对其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广昌晒红烟为研究对象,对广昌晒红烟不同部位和不同等级烟叶外观质量、物理特性、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和感官质量进行研究分析,来明确当下广昌晒红烟烟叶质量特征,并分析当下广昌晒红烟所存在的问题。2015年在广昌县做了不同采收成熟度对广昌晒红烟调制后烟叶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调制期间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变化和不同采收成熟度对调制后烟叶物理特性、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和感官质量的影响,明确广昌晒红烟合适的采收成熟度。主要结论如下:1广昌晒红烟质量特征外观质量:广昌晒红烟叶片颜色深,光泽多为尚鲜明,结构疏松,油分总体含量较多,叶片总体偏厚,完整性较差。随烟叶等级降低,叶片厚度降低,油分减少,颜色变浅,完整度降低,二、三级烟外观最好。物理特性:广昌晒红烟总体叶片偏小,单叶重、含梗率、填充值小,叶质重、叶片厚度较大,抗张力强。随烟叶等级降低,单叶重、抗张力、填充值逐渐降低,叶片大小和叶质重先增加后降低,叶片含梗率先降低后增加,总体以二级烟物理特性最好。化学成分:广昌晒红烟烟叶总糖、还原糖、总氮和总酚含量较低,烟碱、钾、氯含量高。不同等级间烟叶中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差别较小,烟碱、总氮和总酚随等级降低含量降低,而钾和氯含量随等级的降低含量增加。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不同乡镇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叶片总糖、总氮和钾含量差别最小,氯含量差别最大。中性致香物质:上部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最高,且随部位降低,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降低,类西柏烷类和新植二烯这两类物质含量较低。随着等级的降低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逐渐降低,以一级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最高。感官质量:广昌晒红烟杂气较多,刺激性和劲头较大,燃烧性和灰色较好,香气质、香气量等感官指标一般。不同等级烟叶以二级烟感官质量最好。2不同采收成熟度对广昌晒红烟质量的影响物理特性:提高烟叶的成熟度,烟叶单叶重、叶质重和叶片厚度降低,填充值提高,叶片含梗率先降低后升高,拉力先升高后降低。化学成分:随成熟度提高,烟叶总糖、还原糖和钾含量先增加后减少,烟叶烟碱含量逐渐增加,而总氮含量逐渐降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逐渐减少中性致香物质: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随成熟度的提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上部叶和中部叶均是在叶片成熟度为50%左右变黄,香气物质含量最高。感官质量:提高烟叶成熟度,能够改善烟叶评吸时香气质、香气量、柔细度、余味等指标,减少杂气,降低刺激性和劲头,提高烟叶燃烧性,能够明显提高评吸总分。

姚芳[4](2017)在《海南茄衣叶面微生物鉴定及其在人工发酵过程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2015-2016年在河南农业大学国家生理生化实验基地进行了雪茄表面可见微生物的分离鉴实验,并将分离鉴定后的菌种应用于雪茄茄衣的发酵,研究其对发酵过程中雪茄烟叶常规化学成分、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出的雪茄茄衣表面发酵时生长的5种菌株分别为P1、P2、P3、P4、P5,通过划平板法在温度30℃,湿度70%的条件下进行培养并纯化,分离纯化完成后通过DNA测序鉴定,鉴定出来出四种菌株,结果如下:P1:曲霉属(Aspergillus sp);P2: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P3: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P4: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2、通过将分离出来的微生物分别添加到雪茄茄衣上进行发酵,研究其对雪茄茄衣品质的影响。经过不同处理的雪茄茄衣发酵后,各处理的常规化学物质变化较大,研究表明在发酵7-21d时总氮含量下降最快,且T2喷P2(冠突散囊菌)处理总氮含量降低最多;总糖含量在处理14-21d时降低最快,且达到最小值;氯含量在发酵21-28d时下降最快;除T2喷P2(冠突散囊菌)处理外,其他处理烟碱含量在发酵7-14d时下降最多;钾含量在发酵7-14d时增长幅度最大。发酵过程中,各处理间香气物质含量变化差异较大,其中新植二烯的含量最高,而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苯丙氨酸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含量相对较低;其中茄酮含量变化相对稳定,且在发酵后期香气物质含量分解转化较快,有些微量物质在发酵后期检测不到,根据添加微生物的不同各处理间香气物质的分解发酵速度不同:T0喷蒸馏水处理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趋势,其中新植二烯的含量波动较大,在发酵14d时新植二烯和其他香气物质含量最高;T1喷P1(曲霉属)处理整体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发酵前后新植二烯及其他物质总含量变化不大;T2喷P2(冠突散囊菌)处理的含量变化跟T1相似,先减后增,在发酵21d时新植二烯及其他物质含量达到最大值;T3喷P3(黄曲霉)处理香气含量变化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发酵28d时新植二烯含量达到最大值,其他香气物质含量在发酵7d时出现最大值;T4喷P4(塔宾曲霉)处理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变化多样化,在发酵21d时新植二烯含量达到最大值,其他香气物质含量在发酵21d时达到最大值。

赵勇,宋春满,陈明玮,田丽梅,孙志勇,谭亚玲[5](2014)在《烟草有机酸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本研究较全面地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烟草有机酸分析研究进展,并对各种有机酸如挥发、半挥发和不挥发酸的性质、作用进行了分析。涉及有机酸的前处理方法包括水蒸汽蒸馏、溶剂萃取、SPME(固相微萃取)等。最后综合介绍了近些年来气相色谱法(GC)及其联用技术、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离子色谱法(IC)及其他方法在烟草有机酸分析研究中的进展,认为随着现代的分离、分析仪器及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使彻底了解烟草及烟气中各类成分成为可能,为卷烟工业加香提供了现实基础。

邱晔[6](2013)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研究与相关检测技术开发》文中指出造纸法再造烟叶(Paper-process reconstituted tobacco)在卷烟减害降焦、强化卷烟风格特色、提高卷烟产品质量稳定性、降低原料消耗等方面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造纸法再造烟叶已成为卷烟重要而不可或缺原料。论文就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及相关检测技术开展了以下研究:1、以影响和决定产品品质最为关键的加料暨核心配方技术为目标,率先研究并建立了国产造纸法再造烟叶加料技术体系,设计和开发了一系列具典型代表性的烤烟型、混合型、薄荷型、不同吸湿性等一系列风格、特点、吸味、功能不一的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及其加料配方;针对产品品质提升的需要,试验筛选了30余种安全可靠、效果显着的造纸法再造烟叶加料料基调配单体与多种助溶剂,并通过试验研究分别确定了其功能、添加效果与适宜添加量;开发了造纸法再造烟叶加料制备的三级连续逆流提取生产工艺、单双效结合真空减压浓缩技术,以及辊涂、浸涂相结合的加料涂布方式与相应的高效涂布机,以该方式进行造纸法再造烟叶片基的加料具有涂布均匀、料液渗透好、涂布量大等优势。2、将微波冶金中的谐振微扰测试技术,应用于造纸法再造烟叶的检测,开发了一种样品水分含量的快速无损检测方法。研究表明,该水分检测方法的精度与所选用的微波参数校准模型有关,但均可满足行业烟草制品的水分检测要求;当采用较佳的校准模型(输出电压/带宽~水分含量)时,其水分测定的误差小于0.33%,而检测的响应速度仅为0.1毫秒级。3、针对目前烟草行业在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检测(评价)方面存在部分方法空白、以及现有一些检测方法不适用的问题,重点进行了以下相关检测技术研究与开发:1)基于造纸法再造烟叶重组加工与加料涂布液主要由热水可溶物构成的原理,提出并开发了一种以造纸法再造烟叶及其片基的水溶物提取率的差值来表征成品涂布率的方法,解决了应用企业对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这一重要参数长期无法监控的问题;2)根据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的自身特性及其卷烟应用特性,研究并建立了造纸法再造烟叶感官质量技术指标和产品感官质量评价方法;3)对造纸法再造烟叶现有的定量、厚度、抗张强度、耐破度等物理性能指标的检测方法进行了改进,并优化了相关的测试条件。4、从物理特性、纤维形态、化学成分、致香物质、常规烟气成分,主流烟气七种化学成分及危害性指数、感官质量等多方位对64种国内外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剖析与差异性比较,同时还深入分析了各类检测、评价指标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造纸法再造烟叶的9对物理指标间、20对化学指标间呈极显着的相关性,而常规烟气与化学成分之间则有16对指标、主流烟气的七种化合物与产品的化学成分之间有9对指标、产品感官质量评价指标与理化指标之间有11对指标呈极显着的相关性。以上研究对系统判断国产造纸法再造烟叶与进口产品之间的差异和差距、改进和提高国内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品质和加工工艺有积极意义。5、经中试卷烟应用试验验证:1)自主开发的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在各项理化指标、抽吸品质上与进口样品较为接近,在吸味上更适合中式卷烟风格特征,具有良好的降焦、降耗、调节卷烟抽吸品质的功效,在制丝时可顺利通过所有的工艺环节,其制丝加工性能与利用价值高于膨胀烟丝和梗丝;2)卷烟的CO释放量与其造纸法再造烟叶掺配比例无明显相关性,但其主流烟气的CO/Tar比值与造纸法再造烟叶掺配比例有良好相关性;国内外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自身的CO释放量均较高,基本与烟丝相当,研究认为其主要与片基中纤维素类物质含量较高有关;3)首次提出CO/Tar比值是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该比值与其在卷烟配方中的掺配利用价值密切相关,并指出低CO/Tar比值的产品应作为国内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开发的努力方向。

符云鹏[7](2012)在《香料烟品质形成对生态的响应及水氮调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香料烟是一个特殊的烟草类型,具有芬芳的香气和优美的吃味,其特殊的香气特征与香料烟香味物质组成及含量密切相关。本文于2006-2010年采用大田和盆栽试验方法,系统研究了我国不同产区香料烟香味物质组成特点及质量差异、香料烟品质形成对品种和生态的响应,系统地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对香料烟生理特性、产量和质量形成的影响,阐明了我国不同产区香料烟致香物质组成特点及其与品质的关系,明确了生态、品种对香料烟致香物质含量的贡献,水氮调控对香料烟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香料烟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国内不同产区的香料烟和我国进口的土耳其及泰国香料烟的香味物质、非挥发性有机酸、高级脂肪酸含量和感官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区香料烟香味成分组成相同,但各组分的含量和所占比例差异较大。所定性定量的香味物质总量以云南香料烟最高,其A1级烟叶香味物质总量分别是新疆、浙江、湖北同部位烟叶的1.79、2.08、1.72倍,是泰国、土耳其香料烟的1.83、2.31倍。土耳其香料烟中有机酸所占比例超过其香味成分总量的60%,类赖百当化合物仅占3.64%;云南香料烟主要香味物质是类赖百当化合物,其次是有机酸,该产区中、上部烟叶类赖百当化合物含量占香味物质总量的45.58%~50.62%;浙江香料烟香味物质也以有机酸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类赖百当和类西柏烷化合物;新疆香料烟主要香味物质是有机酸和类赖百当化合物;湖北香料烟以类西柏烷化合物所占比例最高,有机酸次之。泰国香料烟有机酸所占比例为46%,类赖百当占32.92%,类西柏烷不足6.0%。香料烟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含量较低(除浙江外)。云南、新疆香料烟的感官质量与挥发性有机酸、类赖百当和类西柏烷类物质含量呈正相关;浙江、湖北香料烟的感官质量与总有机酸含量呈正相关。2.在云南、浙江两个生态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品种香料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和质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生态区间、品种间香料烟农艺性状、产量、AB级烟叶的比例具有明显的不同。品种对香料烟叶片数的贡献率远高于生态因素和二者的互作效应;生态因素对腺毛密度的贡献率占绝对优势,3个品种腺毛密度均表现为云南显着高于浙江;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产量的贡献率高于生态因素;生态对香料烟AB级烟叶比例的贡献率高于品种。香料烟化学成分和香味物质的含量在生态区间、品种间具有明显差异,生态对香料烟糖和烟碱含量的贡献率高于品种及因素互作,总体上云南香料烟糖高碱低,浙江香料烟糖低碱高。香料烟香味物质含量在生态区间、品种间差异较大,品种对赖百当、西柏烷类物质和总有机酸含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其它因素;生态对香料烟总挥发性有机酸和特征有机酸含量的贡献率明显高于互作相应,品种的贡献率很低。总体上,Basma品种赖百当类物质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品种,Canik品种西柏烷类物质含量显着高于其它品种,Samsun品种类西柏烷类物质含量显着低于其它品种;云南干旱的气候有利于赖百当类、有机酸类物质的形成和糖的积累,浙江湿热气候有利于西柏烷类物质的形成和烟碱的提高。感官质量评价表明,云南种植巴斯玛品种更能彰显其芳香型特征;浙江种植沙姆逊品种有利于形成浓郁的香味。3.采用盆栽控水方法,研究了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生长发育、生理代谢、化学成分、香味物质含量及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香料烟对氮素吸收和干物质的积累量显着减少,产量下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降低。土壤水分由65%~75%降至50%~60%时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很小,MDA含量变化不大,说明香料烟具有较强的抗旱性;当土壤水分降至35%~45%时,MDA含量明显提高,光合速率降低幅度增大,出现深度午休现象。叶片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与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对净光合速率影响最大的因子各处理均为气孔导度;对蒸腾速率影响最大的因子因土壤水分含量不同而异,土壤水分在65%~75%时是空气温度,土壤水分在60%以下是光合有效辐射。随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香料烟糖含量降低,总氮和烟碱含量有所增加;中部叶异戊酸和β-甲基戊酸等挥发性有机酸、赖百当类物质以及西柏烷类物质的含量明显提高,酯类、非酶棕色化反应产物、苯丙氨酸降解产物的含量也有所增加;随土壤水分胁迫程度的增加,上部叶有机酸、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苯丙氨酸降解产物的含量提高,但增幅小于中部叶;赖百当类物质以及西柏烷类物质的含量在轻度水分胁迫时稍有降低,严重水分胁迫时明显下降。香料烟中部叶感官质量随土壤水分的变化与香料烟有机酸3项指标、类赖百当及其降解产物、类西柏烷类及其降解产物含量变化相一致,上部叶感官质量随土壤水分的变化与有机酸3项指标的变化相一致。在本试验条件下,土壤水分在50%~60%,有利于获得较优的品质和适宜的产量。4.研究了氮用量对香料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产量和香味物质含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用量的增加,烟叶GS活性提高,烟草对氮素同化能力增强。中氮水平下有利于提高SPS活性,前期促进香料烟生长,后期促进蔗糖的积累;高氮水平下SPS活性明显下降,导致蔗糖积累减少。这是氮用量在适宜范围时,产量提高但总糖含量没有明显下降的原因;而氮用量过高,香料烟糖含量显着降低,AB级烟叶比例显着下降,烟叶产量虽高但品质变差。氮用量在45~60kg/hm2范围内,香料烟类赖百当和类西柏烷含量有所增加,超过此用量明显降低;随氮用量的增加,香料烟中挥发性有机酸总量均呈下降趋势。香料烟的吸食品质随氮用量的变化与其类赖百当、类西柏烷含量变化一致。5.研究了不同氮源对香料烟光合速率、经济性状、化学成分和香味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复合肥和硝酸钾相比,有机氮源能提高中后期香料烟叶片光合速率和AB级烟叶比例;施芝麻饼和牛粪增加赖百当类物质的含量,桐油枯和芝麻饼提高类西柏烷类物质的含量,特别是芝麻饼肥处理既保持了较高的产量、产值和AB级烟叶比例,又提高了香料烟特征香味物质β-甲基戊酸、异戊酸和赖百当类物质的含量,改善了香料烟品质。

贺晓辉,柴家荣,李廷睦,屈生彬,张晨东,刘敬业[8](2012)在《不同产区香料烟致香物质分析比较》文中研究说明应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云南、泰国、土耳其3个产区香料烟烟叶进行致香成分测定,并着重对其有机酸含量、赖百当类降解产物、西柏烷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及其它香味物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香料烟致香物质主要是赖百当类、有机酸类、类西柏烷类;土耳其香料烟致香物质主要是有机酸类、酯类;泰国香料烟致香物质主要是有机酸类、赖百当类.各产区香料烟其它致香物质也表现出一定差异.

高建宏[9](2012)在《不同香型烟叶中关键致香物质的GC-MS/O分析与鉴别》文中认为烟草致香物质与人类吸烟行为以及卷烟产品品质都具有密切关系。烟叶中的香味成分是评价卷烟产品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烟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卷烟的吸食品质和感官质量,但是烟草组成十分复杂,对其关键香味成分的研究富有挑战性并具有重要意义。烟叶中由于具有不同香气的香味成分以不同的含量比存在,形成每一种烟叶独特的香气风格。到目前为止,烟叶中基于仪器检测技术已鉴定的香味成分多达几千种,但有些香味成分由于其含量极低而无法检测,导致对烟叶香型风格的把握仍不够全面。为了更进一步深入把握不同烟叶的香型风格以及指导卷烟调香技术,本文采用GC-MS/O技术分析了烟叶中的关键香味成分,将质谱检测技术与嗅觉测量技术相结合,二者优势互补,是鉴定烟草中的痕量香味成分的一种有效的手段。本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在已建立的GC-MS/O分析方法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第一,对比了两种传统的预处理方法:同时蒸馏萃取和溶剂萃取。结果表明,同时蒸馏萃取的萃取效率远远优于溶剂萃取,但是同时蒸馏萃取在制样过程中经历长时间的高温蒸煮,会产生一些副产物,这可能成为导致嗅辨员嗅觉疲劳的一个影响因素,因此采用溶剂萃取所得样品更有利于嗅辨员对烟草香气的把握与检测,同时有利于嗅辨员的嗅觉潜力得到充分体现与发挥。第二,对GC升温程序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较慢的升温速率有利于化合物分离和嗅辨员对气味的完整感知。第三,采用标准嗅辨员筛选与训练方法对嗅辨员嗅觉进行了长期系统训练。(2)为了避免烟叶中烟碱含量过多造成色谱柱过载,影响分离甚至掩盖多种成分的信号,对比了常规加酸去除烟碱前后所得样品香味成分的差异,加酸后烟叶中的酸性成分如异戊酸、苯甲酸、苯乙酸等含量明显增多,碱性成分如烟碱等含氮化合物减少或者消失,中性成分茄酮、大马酮、巨豆三烯酮等基本保持不变;在GC-O嗅嗅辨分析结果方面,除了酸类物质酸性气味增强,嗅辨员对其他香气成分的感知无明显差异。因此,加酸去除烟碱的方法对于GC-MS/O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3)对烟叶香味成分进行嗅辨分析,发现烟叶中香气大致可以分为2个香气区域,前半部分气味偏向于集中青香、清新等气味,后半部分则偏向于集中花香、果香等香味。根据文献报道,烟叶中性香味成分对烟叶香气成分具有重要作用。本论文采用GC-O强度法与AEDA法相结合,分析了三种烟叶中性香味成分区域的关键香味成分并对比分析,综合烟叶中香味成分的香气强度和FD因子发现,烤烟烟叶的关键香味成分为p-大马酮和p-二氢大马酮,白肋烟烟叶的关键香味成分为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和巨豆三烯酮4+未知物质,香料烟烟叶的关键香味成分为β-大马酮、β-二氢大马酮和甲基丁香酚。对比发现,三种烟叶的香味成分在种类上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在香气强度和FD因子上有所差异。并且每一种香味成分在烟叶香气中的贡献大小并非与其含量相关,每一种烟叶中的关键香味成分不能代表烟叶的整体香气风格。

谢勉,张晨东,杨志新[10](2012)在《香料烟致香物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从香料烟的研究现状,致香物质的提取和分析方法,以及影响香料烟致香物质形成的因素方面综述了香料烟致香物质研究结果,并对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不同产地香料烟内在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产地香料烟内在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烟叶醇化褐变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烟叶颜色量化研究及其在烟叶生产应用
        1.2.1 醇化烟叶颜色组成
        1.2.2 色差仪与色度计在烟叶上的应用
    1.3 烟叶醇化褐变机制
        1.3.1 酶促褐变的机制与原理
        1.3.2 非酶促褐变的机制与原理
    1.4 烟叶醇化褐变对烤烟内在化学成分影响
    1.5 烟叶醇化褐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1.5.1 烟叶醇化温度与湿度对醇化褐变的影响
        1.5.2 烟叶含水率与pH值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1.5.3 醇化环境含氧量对烟叶醇化褐变影响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方法
        2.3.1 色差值测定
        2.3.2 色度值测定
        2.3.3 片烟色素含量测定
        2.3.4 叶黄素与β-胡萝卜素含量测定
        2.3.5 多酚含量测定
        2.3.6 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
        2.3.7 绿原酸与芸香苷含量测定
        2.3.8 中性香气物质成分测定
        2.3.9 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测定
        2.3.10 常规化学成分含量测定
    2.4 数据分析方法
        2.4.1 系统聚类法
        2.4.2 逐步回归分析
        2.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4.4 Fisher判别法
        2.4.5 多项logistic回归
        2.4.6 MLP神经网络
        2.4.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基于色度、色差值的醇化片烟褐变模型研究
        3.1.1 样品聚类分析与不同褐变等级片烟颜色值统计分析
        3.1.2 Fisher判定模型分析
        3.1.3 多项Logistic回归判定模型分析
        3.1.4 MLP神经网络模型分析
        3.1.5 不同模型的判定效果比较
    3.2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3.2.1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色差值变化影响
        3.2.2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色度值影响
        3.2.3 不同醇化条件对醇化过程中片烟褐变度影响
        3.2.4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色素含量影响
        3.2.5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常规化学成分含量影响
        3.2.6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游离氨基酸与多酚类物质含量影响
        3.2.7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香气物质含量影响
        3.2.8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美拉德反应物质含量影响
        3.2.9 不同褐变程度片烟颜色指标值与化学成分关系分析
        3.2.10 不同醇化条件下片烟的最佳醇化期与适宜醇化期
        3.2.11 不同处理适宜醇化期颜色指标值与化学成分范围值
    3.3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3.3.1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色差值影响
        3.3.2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色度值变化影响
        3.3.3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褐变度影响
        3.3.4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香气物质含量影响
        3.3.5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美拉德反应产物含量影响
        3.3.6 不同含水率片烟的最佳醇化期与适宜醇化期
        3.3.7 不同含水率烟叶适宜醇化期内颜色指标值与化学成分范围值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基于色度、色差值的醇化片烟褐变模型研究
        4.1.2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4.1.3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4.2 结论
        4.2.1 基于色度、色差值的醇化片烟褐变模型研究
        4.2.2 不同醇化条件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4.2.3 片烟含水率差异对片烟醇化褐变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2)不同类型烟叶长期贮藏过程中TSNAs及主要酮类香气成分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烟叶贮藏
    1.2 TSNAs及前体物
        1.2.1 TSNAs的发现
        1.2.2 TSNAs的形成
        1.2.3 TSNAs与前体物的关系
        1.2.3.1 TSNAs与生物碱的关系
        1.2.3.2 TSNAs与硝酸盐的关系
        1.2.3.3 亚硝酸与生物碱协同作用
    1.3 烟草香气
        1.3.1 以官能团划分烟草香味物质
        1.3.1.1 酮类香气成分
        1.3.2 混合分类
    1.4 不同类型烟草间的差异
        1.4.1 不同类型烟草致香物质以及前体物含量的差异
        1.4.1.1 不同类型烟草致香物质含量的差异
        1.4.1.2 不同类型烟草致香前体物含量的差异
        1.4.2 不同类型烟草TSNAs及前体物含量的差异
        1.4.2.1 不同类型烟草TSNAs含量的差异
        1.4.2.2 不同类型烟草TSNAs前体物含量的差异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和试验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测定方法
        3.2.1 TSNA含量的测定
        3.2.1.1 试验仪器
        3.2.1.2 处理方法
        3.2.2 生物碱含量的测定
        3.2.2.1 试验仪器
        3.2.2.2 处理方法
        3.2.3 硝酸盐含量的测定
        3.2.4 重要酮类香气成分含量
        3.2.4.1 仪器与试剂
        3.2.4.2 烟叶样品前处理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烟草贮藏过程中TSNAs含量的变化
        4.1.1 贮藏过程中NNN含量的变化
        4.1.2 贮藏过程中NNK含量的变化
        4.1.3 贮藏过程中NAB含量的变化
        4.1.4 贮藏过程中NAT含量的变化
        4.1.5 贮藏过程中TSNAs总量的变化
    4.2 烟草贮藏过程中生物碱含量的变化
        4.2.1 贮藏过程中烟碱含量的变化
        4.2.2 贮藏过程中降烟碱含量的变化
        4.2.3 贮藏过程中假木贼碱含量的变化
        4.2.4 贮藏过程中新烟草碱含量的变化
        4.2.5 贮藏过程中生物碱总量的变化
    4.3 烟草贮藏过程中硝酸盐含量的变化
    4.4 烟草贮藏过程中TSNA的含量和变化量与生物碱、硝酸盐的相关关系
    4.5 烟草贮藏过程中类胡萝卜素降解酮类成分含量的变化
        4.5.1 烟草贮藏过程中类胡萝卜素降解酮类成分含量的变化
        4.5.1.1 贮藏过程中香叶基丙酮含量的变化
        4.5.1.2 贮藏过程中二氢猕猴桃内酯含量的变化
        4.5.1.3 贮藏过程中3-羟基-β-二氢大马酮含量的变化
        4.5.1.4 贮藏过程中氧化紫罗兰酮含量的变化
        4.5.1.5 贮藏过程中β-紫罗兰酮含量的变化
        4.5.1.6 贮藏过程中巨豆三烯酮1含量的变化
        4.5.1.7 贮藏过程中巨豆三烯酮2含量的变化
        4.5.1.8 贮藏过程中巨豆三烯酮3含量的变化
        4.5.1.9 贮藏过程中巨豆三烯酮4含量的变化
        4.5.2 烟草贮藏过程中西柏烷类降解酮类成分含量的变化
        4.5.2.1 贮藏过程中茄酮含量的变化
        4.5.2.2 贮藏过程中降茄二酮含量的变化
        4.5.3 烟草贮藏过程中酮类香气物质总量的变化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3)广昌晒红烟质量特征及采收成熟度对其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烟叶质量特征
        1.1.1 烟叶质量的概念
        1.1.2 烟叶质量的研究概况
        1.1.2.1 外观质量
        1.1.2.2 物理特性
        1.1.2.3 化学成分
        1.1.2.4 感官质量
    1.2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烟叶质量影响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设计
        3.1.1 广昌晒红烟质量特征分析
        3.1.2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晒红烟质量的影响
    3.2 测定项目和方法
        3.2.1 烟叶外观质量分析
        3.2.2 烟叶物理特性的测定
        3.2.3 化学成分的测定
        3.2.4 中性致香物质的测定
        3.2.5 感官质量评定
    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广昌晒红烟质量特征分析
        4.1.1 广昌晒红烟烟叶外观质量分析
        4.1.1.1 不同部位晒红烟外观质量比较
        4.1.1.2 不同等级晒红烟外观质量比较
        4.1.2 广昌晒红烟烟叶物理特性分析
        4.1.2.1 不同部位晒红烟物理特性比较
        4.1.2.2 不同等级晒红烟物理特性比较
        4.1.3 广昌晒红烟烟叶化学成分含量
        4.1.3.1 不同部位晒红烟烟叶化学成分含量
        4.1.3.2 不同等级晒红烟烟叶化学成分含量
        4.1.3.3 不同部位晒红烟化学成分描述统计分析
        4.1.4 广昌晒红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
        4.1.4.1 不同部位晒红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
        4.1.4.2 不同等级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
        4.1.4.3 不同部位晒红烟烟叶中性致香物质描述统计分析
        4.1.5 晒红烟感官质量评价
        4.1.5.1 不同部位晒红烟感官质量评价
        4.1.5.2 不同等级晒红烟烟叶感官质量评价
    4.2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广昌晒红烟质量的影响
        4.2.1 调制期间烟叶化学成分含量变化
        4.2.1.1 总糖和还原糖含量变化
        4.2.1.2 烟碱和总氮含量变化
        4.2.1.3 钾和氯含量变化
        4.2.1.4 叶绿素含量变化
        4.2.1.5 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
        4.2.2 烟叶的物理特性
        4.2.3 烟叶的化学成分
        4.2.3.1 烟叶的常规化学成分
        4.2.3.2 烟叶的中性致香物质
        4.2.4 烟叶的感官质量
5 结论与讨论
    5.1 广昌晒红烟质量特征
        5.1.1 广昌晒红烟外观质量特点
        5.1.2 广昌晒红烟物理特性特点
        5.1.3 广昌晒红烟化学成分特点
        5.1.4 广昌晒红烟中性致香物质特点
        5.1.5 广昌晒红烟感官质量特点
    5.2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广昌晒红烟质量的影响
        5.2.1 不同采收成熟度烟叶在调制期间化学成分变化
        5.2.2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晒红烟物理特性的影响
        5.2.3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晒红烟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5.2.4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晒红烟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影响
        5.2.5 不同采收成熟度对晒红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4)海南茄衣叶面微生物鉴定及其在人工发酵过程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关于雪茄
        1.1.1 世界雪茄原料产地
        1.1.2 中国雪茄原料产区
    1.2 烟叶醇化发酵的研究
        1.2.1 烟叶发酵目的与意义
        1.2.2 烟叶发酵的机制
    1.3 烟叶陈化发酵工艺
        1.3.1 自然醇化
        1.3.2 人工发酵
        1.3.3 雪茄烟的发酵
        1.3.4 集中发酵方式
        1.3.4.1 堆积发酵法
        1.3.4.2 装箱发酵法
        1.3.4.3 糊米发酵法
    1.4 陈化发酵过程中烟叶的主要变化
        1.4.1 陈化过程中烟叶内含物的主要转化途径
        1.4.2 陈华过程中内在外观特征的变化
    1.5 烟叶中的微生物及其在烟叶调制陈化中的作用
        1.5.1 烟叶中的微生物
        1.5.2 烟叶调制微生物对烟草的影响
        1.5.3 烟草发酵醇化微生物对烟草的影响
    1.6 微生物发酵的安全性及展望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与设计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设计
    3.2 测定项目和方法
        3.2.1 常规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3.2.3 中性香气物质提取及定性定量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海南茄衣叶面微生物测序结果
    4.2 雪茄茄衣添加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及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4.2.1 雪茄茄衣添加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常规化学成分的变化
        4.2.2 雪茄茄衣添加微生物发酵过程中中性香气物质含量的变化
5 结论与讨论
    5.1 海南茄衣表面存在可见微生物测序结果
    5.2 雪茄茄衣添加微生物发酵过程中对常规化学成分及中性香气物质的影响
参考文献
Abstract

(5)烟草有机酸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1烟草、烟气中有机酸及其分析研究进展
    1.1烤烟
    1.2白肋烟(burley tobacco)
    1.3香料烟(oriental tobacco)
2烟草、烟气中香味成分分离、分析技术的概况及其应用
    2.1样品前处理
    2.2烟草有机酸分析方法
3展望

(6)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研究与相关检测技术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再造烟叶概述
        1.1.1 再造烟叶产品及加工工艺
        1.1.2 造纸法再造烟叶功能概述
        1.1.3 中国再造烟叶发展概况
    1.2 国内外造纸法再造烟叶加工技术
        1.2.1 加工工艺概述
        1.2.2 法国LTR公司加工技术
        1.2.3 美国RJR公司加工技术
        1.2.4 奥地利PTC加工技术
        1.2.5 中国造纸法再造烟叶加工技术
    1.3 卷烟及再造烟叶加料技术概述
    1.4 产品检测与质量评价方法概述
    1.5 论文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5.1 论文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加料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2.1 加料技术体系研究
        2.1.1 加料组份框架设计
        2.1.2 基料研究
        2.1.3 料基与溶助剂
    2.2 加料配方设计与产品开发
        2.2.1 烤烟型加料配方与产品开发
        2.2.2 混合型加料配方与产品开发
        2.2.3 薄荷型加料配方与产品开发
        2.2.4 低焦油加料配方与产品开发
        2.2.5 不同烟碱含量的产品开发
        2.2.6 不同吸湿性能的产品开发
    2.3 生产加料技术开发
        2.3.1 基料制备
        2.3.2 加料调配
        2.3.3 生产加料
    2.4 小结
第三章 产品检测方法与相关技术开发
    3.1 微波快速水分检测方法
        3.1.1 微波冶金中的微波谐振微扰水分测试技术
        3.1.2 微波检测原理研究
        3.1.3 材料与方法
        3.1.4 结果与讨论
    3.2 成品涂布率测定方法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产品感官质量评价方法
        3.3.1 评价指标与方法确定
        3.3.2 结果和讨论
    3.4 成品定量检测方法
        3.4.1 材料与方法
        3.4.2 结果与讨论
    3.5 产品厚度检测方法
        3.5.1 材料与方法
        3.5.2 结果与讨论
    3.6 成品抗张强度检测方法
        3.6.1 材料与方法
        3.6.2 结果与讨论
    3.7 产品耐破度检测方法
        3.7.1 材料与方法
        3.7.2 结果与讨论
    3.8 小结
第四章 国内外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对比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物理性能指标分析与比较
        4.2.2 纤维形态分析与比较
        4.2.3 常规化学成分分析与比较
        4.2.4 致香成分分析与比较
        4.2.5 常规烟气与主流烟气危害性
        4.2.6 感官质量评价
    4.3 小结
第五章 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应用研究
    5.1 产品比较及卷烟应用研究
        5.1.1 理化性能指标检测与分析
        5.1.2 制丝工艺研究
    5.2 造纸法再造烟叶CO问题研究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结果与讨论
    5.3 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主要创新点
    6.1 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2 已授权与申请的国家专利
    7.3 期间项目获奖与研究课题

(7)香料烟品质形成对生态的响应及水氮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香料烟的用途和类型
        1.1 香料烟的用途
        1.2 香料烟的类型
    2 香料烟香味物质含量及其栽培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2.1 香料烟的质量
        2.1.1 外观质量
        2.1.2 化学成分
        2.1.3 香味物质
        2.1.4 感官质量
        2.2 香料烟香味物质研究进展
        2.2.1 香料烟特征香味物质的鉴定
        2.2.2 香料烟叶片腺毛与其特征香味物质含量的关系
        2.2.3 我国香料烟香味物质研究进展
        2.3 影响香料烟香味物质及品质的因素研究进展
        2.3.1 生态条件对香料烟质量的影响
        2.3.2 类型和品种与香料烟质量的关系
        2.3.3 移栽期对香料烟的香味物质及品质的影响
        2.3.4 种植密度对香料烟的香味物质及品质的影响
        2.3.5 不同施肥措施对香料烟香味物质及品质的影响
    3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产区香料烟香味物质组成特点及质量差异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取样
        1.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1 香料烟香味物质含量测定方法筛选
        1.2.2 非挥发性有机酸和高级脂肪酸
        1.2.3 感官质量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香味物质提取方法效果比较
        2.2 不同产区香料烟香味成分组成特点比较
        2.2.1 有机酸
        2.2.2 类赖百当及其降解产物
        2.2.3 类西柏烷及其降解产物
        2.2.4 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产物
        2.2.5 酯类物质
        2.2.6 其它香味物质
        2.3 不同产区香料烟香味成分总量及主要香味成分所占比例
        2.3.1 香味物质总量
        2.3.2 主要香味物质组分所占比例
        2.4 不同产区香料烟高级脂肪酸含量比较
        2.5 非挥发性有机酸含量比较
        2.6 不同产区香料烟感官质量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腺毛密度观察
        1.3.2 烟叶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1.3.3 香味物质含量的测定
        1.3.4 感官质量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生育期的影响
        2.2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2.2.1 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2.2.2 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2.2.3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贡献
        2.3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烟叶化学成分的影响
        2.4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香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2.4.1 有机酸类
        2.4.2 类赖百当及其降解产物
        2.4.3 类西柏烷及其降解产物
        2.4.4 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产物
        2.4.5 其它香味物质
        2.4.6 品种与生态对香料烟主要香味物质的贡献率
        2.5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经济性状的贡献
        3.2 品种和生态互作与香料烟化学成分的关系
        3.3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3.4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赖百当类萜醇、类西柏烷类萜醇的影响
        3.5 香料烟特征香味物质与其感官质量的关系
第四章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设计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香料烟干物质
        1.3.2 矿质营养元素
        1.3.3 质体色素
        1.3.4 光合日变化参数
        1.3.5 抗逆生理指标
        1.3.6 内源激素
        1.3.7 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1.3.8 香味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
        1.3.9 感官质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2.1.1 干物质积累
        2.1.2 氮素的积累与分配
        2.2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叶片发育过程中质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2.2.1 叶绿素 a 和叶绿素 b
        2.2.2 类胡萝卜素
        2.3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光合日变化参数的影响
        2.3.1 香料烟生长环境因子的日变化规律
        2.3.2 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香料烟叶片光合参数日变化特征
        2.3.3 不同土壤水分胁迫下香料烟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日变化特征
        2.3.4 光合生理指标及其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4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叶片抗逆生理指标的影响
        2.4.1 抗氧化酶活性
        2.4.2 MDA 含量的变化
        2.4.3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2.5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叶片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2.5.1 IAA 含量的变化
        2.5.2 ZR 含量的变化
        2.5.3 GA3含量的变化
        2.5.4 ABA 含量的变化
        2.5.5 激素间的平衡
        2.6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叶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6.1 NR 活性的变化
        2.6.2 谷氨酰胺(GS)活性的变化
        2.6.3 蔗糖转化酶(INV)活性的变化
        2.7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产量的影响
        2.8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对香料烟质量的影响
        2.8.1 对香料烟香味物质含量的影响
        2.8.2 对香料烟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2.8.3 对香料烟感官质量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与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3.2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光合日变化参数的影响
        3.3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氮素吸收及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4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对香料烟抗氧化酶及内源激素的影响
        3.5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对香料烟品质的影响
第五章 氮素营养对香料烟产量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基本情况
        1.2 试验设计
        1.2.1 氮用量试验
        1.2.2 氮源试验
        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1.3.1 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
        1.3.2 光合速率测定
        1.3.3 化学成分含量的测定
        1.3.4 香味物质含量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氮用量对香料烟香味物质含量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2.1.1 对香料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2.1.2 对香料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2.1.3 对香料烟品质的影响
        2.2 氮源对香料烟香味物质含量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2.2.1 对香料烟光合速率的影响
        2.2.2 对香料烟经济性状的影响
        2.2.3 对香料烟品质的影响
    3 小结与讨论
        3.1 氮用量与香料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经济性状和化学成分的关系
        3.2 氮用量与香料烟香味物质及品质的关系
        3.3 氮源与香料烟光合速率及产量产值的关系
        3.4 氮源与香料烟香味物质及品质的关系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 主要研究结论
        1.1 不同产区香料烟香味物质含量特点及其与质量的关系
        1.2 品种与生态互作对香料烟品种香味物质含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土壤水分胁迫对香料烟生长发育、生理特性、香味物质及品质的影响
        1.4 氮用量和氮源对香料烟生长发育、经济性状、香味物质含量和品质的影响
    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8)不同产区香料烟致香物质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产区香料烟有机酸质量分数比较
    2.2 不同生态区香料烟赖百当类降解产物质量分数比较
    2.3 不同产区香料烟类西柏烷类化合物及其降解产物质量分数比较
    2.4 不同产区香料烟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质量分数比较
    2.5 不同生态区香料烟其它香味物质质量分数比较
    2.6 不同生态区香料烟致香物质总量及主要致香物质所占比例比较
3 结果与讨论

(9)不同香型烟叶中关键致香物质的GC-MS/O分析与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烟草中重要香味成分
    1.3 烟草香味成分的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烟草香味成分研究方法
        1.4.1 烟草香味成分预处理方法
        1.4.2 烟草香味成分分析方法
        1.4.2.1 仪器分析方法
        1.4.2.2 感官测量方法
        1.4.2.3 GC-O技术的应用
        1.4.3 GC-MS/O技术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创新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样品预处理方法
        2.2.1 同时蒸馏萃取方法
        2.2.2 溶剂萃取方法
    2.3 GC-MS/O方法
        2.3.1 GC-MS/O分析条件
        2.3.2 GC-MS定性定量方法
        2.3.3 GC-O分析方法
第三章 烟叶GC-MS/O分析方法的改进与优化
    3.1 样品预处理方法优化
        3.1.1 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烟叶香味成分分析
        3.1.1.1 样品预处理方法
        3.1.1.2 实验条件
        3.1.1.3 烤烟烟叶香味成分GC-MS/O分析结果
        3.1.2 溶剂萃取法提取烟叶香味成分分析
        3.1.2.1 样品预处理方法
        3.1.2.2 实验条件
        3.1.2.3 烤烟烟叶香味成分GC-MS/O分析结果
        3.1.3 两种提取方法对比
    3.2 GC升温程序优化
        3.2.1 烤烟烟叶香味成分GC-MS/O分析结果
    3.3 GC-O优化
        3.3.1 嗅辨员
        3.3.1.1 嗅辨员基本要求
        3.3.1.2 嗅辨员单体标样训练
        3.3.1.3 嗅辨员混合标样训练
        3.3.2 GC-O仪器条件改进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烟叶中香味成分的GC-MS/O分析
    4.1 样品预处理方法
    4.2 烟叶加酸前后香味成分结果分析
        4.2.1 烤烟烟叶加酸前后香味成分对比分析
        4.2.2 白肋烟烟叶加酸前后香味成分对比分析
        4.2.3 香料烟烟叶加酸前后香味成分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烟叶中关键致香物质GC-MS/O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烤烟烟叶关键致香物质的GC-MS/O分析
    5.3 白肋烟烟叶关键致香物质的GC-MS/O分析
    5.4 香料烟烟叶关键致香物质的GC-MS/O分析
    5.5 三种烟叶关键致香物质的GC-MS/O分析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香料烟致香物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香料烟致香物质研究现状
2 致香物质提取及分析方法
    2.1 提取方法
        2.1.1 同时蒸馏萃取法[18]
        2.1.2 顶空共蒸馏法[19]
        2.1.3 溶剂萃取法
        2.1.4 顶空分离法[21]
        2.1.5 固相微萃取法
        2.1.6 超临界萃取法
    2.2 分析方法
3 影响香料烟香气品质形成的因素
    3.1 品种特性, 地区差异
    3.2 土壤品质, 气候条件
    3.3 肥料类型和施肥量
    3.4 调制与陈化
4 展望

四、不同产地香料烟内在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烟叶醇化褐变模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D]. 宗钊辉.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2]不同类型烟叶长期贮藏过程中TSNAs及主要酮类香气成分的变化[D]. 张梦玥.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3]广昌晒红烟质量特征及采收成熟度对其质量的影响[D]. 贺听听.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1)
  • [4]海南茄衣叶面微生物鉴定及其在人工发酵过程对雪茄烟叶品质的影响[D]. 姚芳. 河南农业大学, 2017(05)
  • [5]烟草有机酸研究进展[J]. 赵勇,宋春满,陈明玮,田丽梅,孙志勇,谭亚玲. 中国农学通报, 2014(01)
  • [6]造纸法再造烟叶产品研究与相关检测技术开发[D]. 邱晔. 昆明理工大学, 2013(07)
  • [7]香料烟品质形成对生态的响应及水氮调控研究[D]. 符云鹏. 河南农业大学, 2012(04)
  • [8]不同产区香料烟致香物质分析比较[J]. 贺晓辉,柴家荣,李廷睦,屈生彬,张晨东,刘敬业. 昆明学院学报, 2012(03)
  • [9]不同香型烟叶中关键致香物质的GC-MS/O分析与鉴别[D]. 高建宏. 复旦大学, 2012(05)
  • [10]香料烟致香物质研究进展[J]. 谢勉,张晨东,杨志新. 作物研究, 2012(02)

标签:;  ;  ;  ;  

不同产地香烟化学成分及致香物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