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绿色营销,培育生态消费

推进绿色营销,培育生态消费

一、提倡绿色营销 培植生态消费(论文文献综述)

田月容,邓伯军[1](2021)在《新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及其批判》文中提出新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整合功能和建构功能。具体来讲,新消费主义通过与技术联姻,进行美感控制以及将需要体系化、技术商品化,建构起技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消费自由来强化个人主义,培植新殖民主义,建构起以个人自由为核心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通过与生态问题的根源、生态恶化的事实、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相勾连,建构起生态虚无主义的意识形态;通过数据霸权、数据剥削、数据殖民来塑造数字化生存的生活意识形态和消费意识形态,建构起数字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新消费主义与多种意识形态糅合在一起,既是强化资本逻辑的必选之策,也是资本逻辑不断强化的特殊反映。

沈怡玉[2](2020)在《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研究》文中提出浙江是“两山理念”的发源地,最早提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纲要。经过多年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浙江把生态文明的理念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示范性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推动了农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和养成,农民的生态经济意识、生态法治意识、生态道德意识、生态治理意识均有显着的提高。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传统的经济利益优先的观念占主导,生态知识的认知水平较低,生态法治和生态治理参与意识淡薄,农民参与生态活动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还没养成,生态教育的体系还没建立起来,农民生态环保行动的自觉性主动性还不够高等等。农民生态意识培育是一项持久复杂且需循序渐进的工作。必须要加强理论研究,要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进行创新性突破和发展;培育农民的生态理想和信念,加强农民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和认可;加强和完善生态法制、体制机制的建设,全方位形成一个保护生态的良好外部环境;政府要对“三农”制定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生态治理的规划和行动纲领,积极规范、引导农民的日常活动生态化,进一步增进农民生态意识。总之,培育农民的生态意识必须是在建设美丽乡村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全体农民积极广泛参与,从细节入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促使农民传统非生态意识的改变,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这样不但能改变农民的精神面貌,还能使农村变得天蓝、山清、水秀、人美。

叶善青[3](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认为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曾聪[4](2019)在《基于生态理念的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桃江是中国十大竹乡之一,竹林面积在全国各县中排位第三,湖南排位第一,推进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是实现桃江竹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建设地方特色县域经济新模式的有益探索。本文利用调查研究法、实地考察法和系统分析法,较系统地研究了桃江竹产业发展状况。将生态理念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理念支撑。历年数据表明,桃江竹产业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良好的资源基础,在水竹凉席、小郁竹艺、大郁竹艺、明纸油伞等传统竹艺基础上,经过30年培育和发展起来的桃江现代竹产业,取得了可喜成就,奠定了转型升级的资源基础。SWOT分析表明,桃江竹产业应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无论是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还是基于生态理念的产业发展新思路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县域经济新模式,都充分说明了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桃江竹产业领域的特色化资源基础、专业化技术基础和针对性政策保障,都表明了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具有现实可行性。本文提出了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策略。第一,贯彻落实以生态自然观、生态系统观、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理念支撑,奠定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思想基础。第二,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实现固本强基。第三,践行基于生态理念的生产行为、基于生态理念的生活行为和基于美丽竹乡建设的生态修复,实现行稳致远。第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夯实竹林资源基础,推进竹制品加工业、竹笋产业和竹乡旅游产业转型,实现竹区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第五,在传统技艺面临现代工业品替代逐步失去市场的背景下,推进传统品牌和传统技艺向高端消费品或工艺品升级改造,实现传统技艺的凤凰涅盘。

古璇[5](2018)在《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危机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人们也早已意识到并致力于解决此问题,但并未得到十分有效的改善。究其原因,不合理的消费是造成生态危机的主要症结所在。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在本质上都可以归结为消费活动,消费包括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主要是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通过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生活性消费主要是通过对物质文化生活资料及劳务的使用消耗进行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传统的消费伦理研究主要是以生活性消费为切入口的研究范式。然而生态危机的根源主要是生产性消费环节的道德失范,直接生产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异化了的现代生产方式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层面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具破坏性和毁灭性。因此,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应从生产性消费角度入手。关于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主要围绕两个维度展开。理论维度,对存在于生产性消费中“资本逻辑”的反生态性进行理性反思,分析出工业文明生产之线性非循环的片面思维方式导致了生产发展的不可持续。因此,生产性消费伦理应体现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特质,即适度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的原则;具有全局意识、长远规划的构架,即循环经济、再生资源产业和绿色消费的实践模式。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是追求综合效益的经济价值、遵循和谐之理的人本价值、维持公正稳定的社会价值、顺应万物和谐的生态价值之综合统一。实践维度,从道德主体的塑造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两方面展开。一方面,对企业、政府和个人这三个层面的生产性消费道德主体深入分析:与生产消费环节联系最紧密的企业,在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和追求自然环境的生态效益之间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认定、利益取舍并塑造企业伦理文化很重要;在整个社会生产消费活动中承担思想引领和道德规范的政府,如何自我定位,如何有效协调各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在全社会倡导发展绿色生态消费伦理是关键;作为微观层面直接行为个体的人,在实践中形成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正确道德认识,使之行为顺应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是生产性消费活动符合伦理、契合道德规范的最直接因素。另一方面,通过道德教化规范生产性消费行为,实现道德主体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化认同,并依靠伦理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有效规范,使得生产性消费活动呈现正确的价值引领和伦理向度,以此构建既促进生产发展、又符合生态效益的生产性消费道德规范与伦理秩序。把着力点置于生产性消费环节,实质是将解决生态的问题前置,从环境恶化的源头剖析和解读。以伦理的角度引导生产性消费活动,用道德的规范约束生产性消费行为,形成走向生态文明之路的生产性消费伦理,这也是伦理学在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现实依托。

李喆[6](2018)在《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研究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消费于我们而言,是社会生存所必须的基本活动。消费行为的产生推动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社会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高校学生的消费观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本人未来的发展,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的消费结构。一方面,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观因受到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等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偏差;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在消费观教育方面的缺失,也导致大学生的消费观出现了种种问题。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反思且引起重视的。作为学生踏入社会前重要的教育阶段,大学教育对于学生消费观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基于此,本文选择了南京工业大学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研究作为主题,希望通过相关研究为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路径。首先,通过整理并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生态消费观教育方面的研究,探索本研究的理论依据,包括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消费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消费理论以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理论。基于对以上理论的研究,阐明高校生态消费观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探讨生态消费的认知教育以及生态消费的行为教育。其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了解南京工业大学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行为以及南京工业大学在对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方面的现状。并且以此为基础,总结南京工业大学在对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单一、忽视大学生生态意识认知教育、校园缺乏生态消费文化氛围以及缺少高校与家庭社会间的联合教育等方面。最后,针对南京工业大学在生态消费观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尝试从教育的环境、教育的主体、教育的客体、教育的方法以及教育的载体这五个方面入手,提出环境健康化、主体专业化、客体自省化、方法灵活化和载体立体化这五部分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

吕清杨[7](2017)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期思想视角下当代社会的消费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消费是人类文明延存的行为之一,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必要实践活动。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结构性转变,从前的基本生活消费逐步向享乐生活消费过渡,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中西方文化发生碰撞、融合,外来的消费模式对我国传统消费模式产生了不利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正在逐渐偏离本应有的轨道,消费本身正趋向变质,这恶势必会阻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给我国的资源以及环境带来沉重压力。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我国生态消费模式的转型,本文以马克思的基本理论为支撑,结合我国的实际,探寻我国社会存在的不良消费现象,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消费模式的建设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马克思生态文明观与马克思生态消费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内容,其次,对当代社会下存在的消费问题及这些问题造成的危害进行归纳说明,并分析了造成这些消费问题存在的原因:我国改革与开放道路使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与现代化发展速度飞速前进;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进步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构建着人们的消费方向;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商品与商品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外来的商品对人们造成了巨大的吸引力;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冲击着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媒介传播的消极作用对人们的消费观造成诱导;我国传统消费观对人们的消费观的束缚,等等因素使我国社会存在投机消费、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享乐主义消费和非自发性消费等异己的、非理性的、不可持续的消费现象,最后,探讨了促进我国生态消费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政府层面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继续完善收入分配改革与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扶持生态企业;发挥高校教育主战场的作用,企业层面:生态生产与经营;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个人层面:坚持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和谐;一次性消费与可持续消费的和谐;长期消费与短期消费的和谐;个人消费与家庭消费的和谐。

伍玉莲[8](2016)在《构建湖南生态消费模式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生产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安全问题。生态问题的出现给人们敲响了警钟,使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发展在创造巨大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要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部崛起”的经济战略重要省份,湖南省承担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生态消费模式的发展。因此逐步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是湖南省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课题。1995年以来,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消费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资源浪费现象严重,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尚未形成;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城乡消费结构仍有待改善。本文以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为研究对象,立足湖南省省情,从消费环境、消费方式、消费水平、消费规模、消费结构五个方面的视角对湖南省消费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考察,并对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进行基于PCA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湖南省在生态消费领域加快了探索,但距离构建生态消费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基于现状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的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建设生态消费环境任务依然艰巨,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尚未形成;湖南省城乡居民消费存在较大的差距;消费支出比重明显偏低等。针对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的现状与综合评价分析所反映的问题,本文对如何构建生态消费模式提出了政策建议。

王瑶[9](2015)在《我国生态消费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消费欲望在工业革命得以解放,消费主义盛行却使得生态遭到破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物质满足的同时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以及体验到以坏境为代价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恶果的现实,人们迫切呼唤树立生态消费意识,培养生态消费文化,加强生态消费教育。我国现行的经济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将消费放在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一位上,同时适应新常态的要求使得生态消费成为国内消费发展的最优可选道路。因此在综述及分析国内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消费的切入点,并独立定义生态消费及分析其与相关概念的共性和区别,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消费思想、西方经济学生态消费理论的分析阐述,奠定了生态消费适用的理论基础。接着通过对国内外现有评价消费的指标的叙述,如生态足迹、绿色经济指标中的绿色消费指标、循环消费评价体系、可持续消费评价体系等,分析其原理和方法,借鉴后建立适用于评价我国生态消费现状的指标体系。在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态平衡、环境资源保护等各方面选取相应的层次指标来评价国内现状,发现现存的问题的,只有从数据定量的分析,才能更加深刻的把握生态消费的规律与发展趋势,从而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制定消费政策和计划提供理论依据,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然后通过分析影响生态消费的因素,消费主体、消费客体以及消费社会环境因素,接着运用经济学知识分析生态消费的经济学效益与经济学意义,再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生态消费的依靠力量的对比分析,即消费者、非政府机构、政府和企业在生态消费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得出借鉴意义,在最后一章提出提升我国生态消费的路径长远从意识层面、制度层面、科技层面上分别对我过生态消费提升路径进行建议。

郭丹[10](2014)在《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化消费无论是从现实生活还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讲,都是生态文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的生态文化消费模式可以有效引导居民选择生态化的消费方式,规范居民的消费异化行为。研究居民生态文化消费是生态文明背景下关乎民生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按照从政策到基层、从理论到实践的结构思路,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生态文化消费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全面阐述的基础上,以衡水市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依托衡水市区域发展特色,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问卷形式实地走访调研衡水市区居民日常消费情况,借以了解居民个人基本信息、消费行为状况、相关知识认知程度以及参与生态文化消费的情况,参鉴中外相关地区有关统计资料,开展对比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较系统研究了影响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的各种制约因素,探讨了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的理想模式,进而对居民自身、企业和政府提出构建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理想模式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以推广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为契机,提倡居民树立生态文化消费观念,推动全社会正确认识生态文化消费,以期为业界及其他地区推行生态文化消费理想模式提供理论和个案参考。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生态文化消费作为研究主题,在生态消费研究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元素,强调从思想意识角度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居民消费行为进行论证。在理论上,提出了构建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内涵和基本内容,并针对传统消费模式存在的缺陷指出构建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的路径选择;实证方面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相关分析对各影响因素进行正负向检验,使实证研究结果更具指向性。本研究首次尝试以个案开展对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理想模式的研究,以探讨不同人口统计特征居民的不同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衡水市现状分析、影响因素的深入探讨以及具体提出的对策建议等都具有现实参考价值。

二、提倡绿色营销 培植生态消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倡绿色营销 培植生态消费(论文提纲范文)

(1)新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及其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消费主义与技术资本主义逻辑
二、新消费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逻辑
三、新消费主义与生态虚无主义逻辑
四、新消费主义与数字帝国主义逻辑
结语

(2)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与不足之处
2 理论分析
    2.1 生态意识培育的思想渊源
        2.1.1 中国古代生态思想
        2.1.2 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
        2.1.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2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关联
        2.2.1 生态文明的内涵
        2.2.2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
        2.2.3 农民生态意识的内涵
        2.2.4 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民生态意识的内在关系
3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推进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积极作用
    3.1 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现实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3.1.1 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背景
        3.1.2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历程
    3.2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成果
        3.2.1 美丽乡村生态经济转型推进农民生态经济意识培育
        3.2.2 美丽乡村生态制度建设推进农民生态法治意识培育
        3.2.3 美丽乡村生态文化创新推进农民生态道德意识培育
        3.2.4 美丽乡村生态社会治理推进农民生态治理意识培育
4 浙江农民生态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农民生态经济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1 循环农业积极性待增强
        4.1.2 绿色农业认知度待提高
        4.1.3 低碳农业参与度待提升
    4.2 农民生态法治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2.1 生态法治知识不足
        4.2.2 法治公平观念欠缺
        4.2.3 守法责任观念待加强
    4.3 农民生态道德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传统经济利益观念占主导
        4.3.2 生态消费观念尚未完全树立
        4.3.3 生态美德传播未重视
    4.4 农民生态治理意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4.1 生态治理参与观念淡薄
        4.4.2 生态治理参与机制待健全
        4.4.3 生态治理主动性积极性待增强
5 浙江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的对策
    5.1 农民生态经济意识培育的对策
        5.1.1 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5.1.2 提高绿色农业技术发展
        5.1.3 强化农业低碳运行模式科学管理
    5.2 农民生态法治意识培育的对策
        5.2.1 健全生态法治制度体系
        5.2.2 优化生态普法宣传方式
        5.2.3 建立农民生态举报、奖惩制度
    5.3 农民生态道德意识培育的对策
        5.3.1 加大生态道德教育的力度
        5.3.2 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5.3.3 创新生态美德的传播方式
    5.4 农民生态治理意识培育的对策
        5.4.1 强化生态治理教育
        5.4.2 完善生态治理参与机制建设
        5.4.3 普及智能化的生态治理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基于生态理念的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动态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竹产业概述
        2.1.1 竹产业
        2.1.2 湖南竹产业
    2.2 生态理念与生态文明
        2.2.1 生态理念
        2.2.2 生态文明
    2.3 相关理论概述
        2.3.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3.2 比较优势理论
        2.3.3 资源禀赋理论
        2.3.4 利益相关者理论
3 桃江竹产业发展概述
    3.1 桃江竹产业发展历程
        3.1.1 桃江概况
        3.1.2 桃江竹产业的历史积淀
        3.1.3 现代竹产业的培育与兴盛
    3.2 桃江竹产业发展现状
        3.2.1 竹资源现状
        3.2.2 竹制品加工
        3.2.3 竹文化旅游
        3.2.4 竹品牌建设
4 桃江竹产业SWOT分析
    4.1 桃江竹产业的优势分析(S)
        4.1.1 独特的资源优势
        4.1.2 深厚的文化积淀
        4.1.3 良好的产业基础
    4.2 桃江竹产业的劣势分析(W)
        4.2.1 竹种资源单一
        4.2.2 基础设施薄弱
        4.2.3 资源开发乏力
    4.3 桃江竹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O)
        4.3.1 产品营销市场旺
        4.3.2 生态旅游空间大
        4.3.3 竹林康养新业态
    4.4 桃江竹产业发展的威胁分析(T)
        4.4.1 自然灾害不可控
        4.4.2 生态修复代价高
        4.4.3 贸易壁垒影响大
    4.5 基于SWOT模型的战略思路
        4.5.1 桃江竹产业SWOT矩阵
        4.5.2 SO战略:跨越式发展
        4.5.3 WO战略:内涵式发展
        4.5.4 ST战略:多元化发展
        4.5.5 WT战略:防御型发展
5 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5.1 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分析
        5.1.1 基于SWOT分析的战略选择
        5.1.2 基于生态理念的产业发展新思路
        5.1.3 助力乡村振兴的县域经济新模式
    5.2 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可行性分析
        5.2.1 特色化资源基础
        5.2.2 专业化技术基础
        5.2.3 针对性政策保障
6 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策略
    6.1 理念支撑:“三观”统领
        6.1.1 生态自然观
        6.1.2 生态系统观
        6.1.3 科学发展观
    6.2 固本强基:“三链”协同
        6.2.1 延伸产业链
        6.2.2 提升价值链
        6.2.3 完善利益链
    6.3 行稳致远:“三生”融合
        6.3.1 基于生态理念的生产行为
        6.3.2 基于生态理念的生活模式
        6.3.3 基于美丽竹乡的生态修复
    6.4 转型之路: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6.4.1 夯实桃江竹林资源基础
        6.4.2 竹制品加工业转型之路
        6.4.3 桃江竹笋产业转型之路
        6.4.4 竹乡旅游产业转型之路
    6.5 凤凰涅盘: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6.5.1 传统品牌升级改造:高端消费品
        6.5.2 传统竹编工艺升级:竹编工艺品
        6.5.3 小郁竹艺转型升级:竹郁工艺品
        6.5.4 大郁竹艺转型升级:特色竹居
7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源流
        二、国内研究状况
    第三节 研究构架与方法
        一、结构体系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一、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生产性消费的伦理失范问题
    第一节 消费与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阐释
        一、消费的界定与分类
        二、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释义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异化导致伦理失范
        一、生产性消费模式的历史演变
        二、生产性消费的异化
        三、生产性消费的内在矛盾与伦理约束
    第三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造成的生态困境
        一、世界范围内自然界的破怀
        二、中国面临的生态危机
第二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失范的理性反思
    第一节 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观主导下的生态伦理失范
        一、人类中心主义及其评价
        二、人类中心主义“反自然”性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二节 “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经济伦理失范
        一、“资本逻辑”阐释及其影响
        二、“资本逻辑”主导下经济伦理失范的表现
    第三节 工业文明“线性非循环”思维下的实践伦理失范
        一、“线性非循环”思维的伦理缺失
        二、“线性非循环”思维主导的工业文明生产方式不可持续
第三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与实践模式
    第一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适度消费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第二节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实践模式
        一、循环经济模式
        二、再生资源产业模式
        三、绿色消费模式
第四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价值维度
    第一节 经济伦理维度
        一、经济行为的德性体现
        二、生产性消费领域的生态体现
        三、效益统一与环境协调
    第二节 生态伦理维度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想论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三、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是生产性消费的本质
    第三节 社会价值维度
        一、社会稳定
        二、社会和谐
        三、社会与自然和谐
    第四节 人本价值维度
        一、人与社会的和谐
        二、人自身的和谐
        三、人的自然解放
第五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道德主体
    第一节 企业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企业是生产性消费的道德主体
        二、企业是“经济实体”和“伦理实体”的统一
        三、塑造人格化的企业伦理
        四、企业伦理与企业发展辩证统一
    第二节 政府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政府职能与伦理责任
        二、政府生产性消费伦理责任适用范围与表现形式
        三、生态型政府的建立
    第三节 个体的道德主体地位
        一、个体之道德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道德主体对自然界的认知
        三、道德主体身份的转换
第六章 生产性消费伦理的构建
    第一节 道德教化
        一、道德教化的内涵
        二、道德教化的功能
        三、道德教化的路径
    第二节 理性转换
        一、理性的释义
        二、经济理性批判
        三、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
    第三节 文化认同
        一、文化认同的含义解读
        二、文化认同的内在要求
        三、文化认同的实践路径
    第四节 制度保障
        一、伦理制度
        二、法律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论文及着作
致谢

(6)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研究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二、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
        一、重点分析
        二、难点分析
        三、创新点分析
第二章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大学生生态消费观的内涵
        二、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儒家思想中的生态消费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理论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消费理论
    第三节 践行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意义
        一、自然维度意义
        二、社会维度意义
        三、个人维度意义
第三章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内容
    第一节 生态消费认知教育
        一、生态意识教育
        二、生态危机意识教育
        三、生态责任意识教育
        四、生态消费价值观教育
    第二节 生态消费行为教育
        一、消费结构教育
        二、理财知识及能力教育
        三、消费心理教育
        四、消费文化培养
第四章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问题现状
    第一节 生态消费观教育现状——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
        一、问卷设计及被试样本基本信息分析
        二、南京工业大学生态消费观教育现状
    第二节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育内容及形式单一
        三、消费认知教育不足
        四、校园消费文化氛围不强
        五、学校、家庭、社会联合教育缺乏
第五章 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教育环境健康化
        一、大力营造校园中的生态消费氛围
        二、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三、加强校园生态消费观教育的文化氛围建设
    第二节 教育主体专业化
        一、教育主体提高专业素养
        二、教育主体要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三、教育主体要拥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理想
    第三节 教育客体自省化
        一、提高教育客体自我认识能力
        二、培养教育客体自我评价能力
        三、提高教育客体自我调控能力
    第四节 教育方法灵活化
        一、引导与灌输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三、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第五节 教育载体立体化
        一、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二、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者联动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期思想视角下当代社会的消费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渊源
    2.1 古希腊唯物主义自然观
    2.2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
    2.3 德国古典哲学自然观
    2.4 本章小结
3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消费理论概述
    3.1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
        3.1.1 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阐述
        3.1.2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态破坏问题的揭露
        3.1.3 揭示生态问题破坏的根源
        3.1.4 提出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
    3.2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
        3.2.1 消费与人类本质关系理论
        3.2.2 生产与消费关系
        3.2.3 适度消费观
    3.3 本章小结
4 当代社会消费问题的基本分析
    4.1 当代社会消费问题的主要表现
        4.1.1 炫耀消费
        4.1.2 超前消费
        4.1.3 投机消费
        4.1.4 享乐主义消费
        4.1.5 非自发性消费
    4.2 当代社会消费问题的严重生态后果
        4.2.1 加剧自然环境的污染
        4.2.2 加剧自然资源的枯竭
        4.2.3 加剧生态循环的失衡
        4.2.4 加剧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
    4.3 消费问题形成的原因
        4.3.1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4.3.2 经济全球化的强力推动
        4.3.3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
        4.3.4 大众传媒的活跃
        4.3.5 中国守旧消费观的制约
    4.4 本章小结
5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促进生态消费的实现途径
    5.1 政府层面
        5.1.1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
        5.1.2 加快完善收入分配改革与社会保障制度
        5.1.3 优先扶持生态产业
        5.1.4 发挥高校教育主战场的作用
    5.2 企业层面
        5.2.1 生态生产经营
        5.2.2 发挥精神文化产业的新生力量
    5.3 个人层面
        5.3.1 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和谐
        5.3.2 一次消费与可持续消费和谐
        5.3.3 长期消费与短期消费和谐
        5.3.4 个人消费与家人消费的和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构建湖南生态消费模式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对生态消费模式定义的研究
        1.2.2 对生态消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1.2.3 对构建生态消费模式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生态消费模式理论
    2.1 生态消费模式的提出
        2.1.1 传统的消费模式
        2.1.2 生态消费模式的提出
    2.2 生态消费模式的理论架构
        2.2.1 生态消费模式的内容
        2.2.2 生态消费模式的特征
第3章 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的现状分析
    3.1 消费环境现状
        3.1.1 自然消费环境
        3.1.2 社会消费环境
    3.2 消费方式现状
        3.2.1 城市公交客运量起伏中增长
        3.2.2 居民能源与用水消费习惯略有改善
    3.3 消费水平现状
        3.3.1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3.3.2 人均住宅面积不断增加
    3.4 消费规模现状
        3.4.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旅游收入持续增加
        3.4.2 消费支出占比呈下降趋势
    3.5 消费结构现状
        3.5.1 恩格尔系数起伏中有所下降
        3.5.2 服务性支出占比略有起伏
第4章 基于PCA的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发展综合评价
    4.1 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发展综合评价概述
    4.2 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4.2.2 评价指标选择的依据
        4.2.3 生态消费模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4.3 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指标权重及评价模型的确定
        4.3.1 方法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4.3.2 PCA确定权重的过程
        4.3.3 评价模型的确定
第5章 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5.1 数据的选取
    5.2 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发展综合评价
        5.2.1 基础指标的权重
        5.2.2 维度指标的权重
        5.2.3 综合评价结果
    5.3 综合评价分析
        5.3.1 评价结果分析
        5.3.2 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6章 构建湖南省生态消费模式的政策建议
    6.1 努力改善居民消费环境
        6.1.1 工业污染防治
        6.1.2 生活污染防治
    6.2 促进消费方式健康发展
        6.2.1 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6.2.2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建设
    6.3 努力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6.3.1 拓宽传统农业增值渠道
        6.3.2 多方联动促进农产品价格提高
    6.4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6.4.1 适度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比重
        6.4.2 加强质量监管和售后服务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9)我国生态消费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生态消费内涵及理论概述
    2.1 生态消费的定义
    2.2 相关概念及区分
        2.2.1 生态消费与适度消费
        2.2.2 生态消费与绿色消费
        2.2.3 生态消费与可持续消费
    2.3 生态消费理论概述
        2.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消费思想
        2.3.2 西方经济学生态消费理论
    2.4 相关评价指标体系梳理
        2.4.1 生态足迹
        2.4.2 绿色消费指数
        2.4.3 生态消费力
        2.4.4 各类消费评价指标体系
3 我国生态消费发展的评价
    3.1 生态消费评价体系构建
        3.1.1 评价指标构建架构
        3.1.2 评价指标构建过程
    3.2 我国生态消费发展现状
        3.2.1 数据的来源与各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3.2.2 国内生态消费现状评价结果分析
    3.3 影响我国生态消费的因素
        3.3.1 消费主体因素
        3.3.2 消费客体因素
        3.3.3 消费社会环境因素
4 生态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4.1 生态消费的经济效益
        4.1.1 生态消费的经济效益
        4.1.2 生态市场困境的分析
    4.2 生态消费的经济意义
        4.2.1 生态消费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
        4.2.2 生态消费有益消费结构的合理
5 国内外生态消费发展经验对比借鉴
    5.1 发达国家发挥社会各界力量
    5.2 国内生态消费参与方作用
6 我国生态消费提升途径
    6.1 意识层面的提升
        6.1.1 培养生态消费意识
        6.1.2 加强生态消费教育
        6.1.3 培育生态消费文化
    6.2 制度层面的强化
        6.2.1 完善生态消费的相关立法
        6.2.2 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6.2.3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
    6.3 科技层面的支持
总结
参考 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内外关于生态文化的研究
        1.2.1.1 国外生态文化相关研究
        1.2.1.2 国内生态文化相关研究
        1.2.2 国内外关于生态消费的研究
        1.2.2.1 国外生态消费相关研究
        1.2.2.2 国内生态消费相关研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重点及难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与重点、难点
        1.3.2.1 论文创新点
        1.3.2.2 论文研究的重点及难点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文化消费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生态文化消费的理论基础
        2.1.1 区域发展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生态经济学
        2.1.4 消费经济学
        2.1.5 生态伦理学
        2.1.6 物质需求有限论
    2.2 生态文化消费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
        2.2.1 相关概念界定
        2.2.1.1 绿色消费
        2.2.1.2 适度消费
        2.2.1.3 可持续消费
        2.2.1.4 生态消费
        2.2.2 生态文化消费内涵
第三章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及其构建
    3.1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
        3.1.1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内涵
        3.1.2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的基本内容
        3.1.2.1 服饰消费
        3.1.2.2 饮食消费
        3.1.2.3 住宅消费
        3.1.2.4 交通消费
        3.1.2.5 社交消费
        3.1.2.6 其它商品或服务消费
    3.2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的构建
        3.2.1 传统消费模式的缺陷
        3.2.1.1 传统消费模式价值观上的缺陷
        3.2.1.2 传统消费模式理论上的缺陷
        3.2.1.3 传统消费模式目标上的缺陷
        3.2.2 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的构建
        3.2.2.1 树立生态文化消费价值观——思想基础
        3.2.2.2 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支撑
        3.2.2.3 确立科学技术生态化发展方向——技术支持
        3.2.2.4 建立政府政策强制机制——制度保障
        3.2.2.5 设定切合实际的消费目标——现实需求
第四章 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实证研究
    4.1 衡水市发展现状分析
        4.1.1 衡水市概况
        4.1.2 经济发展水平
        4.1.3 社会发展状况
        4.1.4 生态环境现状
        4.1.5 资源开发与利用
        4.1.5.1 自然资源
        4.1.5.2 文化资源
        4.1.5.3 环境资源
    4.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4.2.1 问卷设计
        4.2.2 数据收集
        4.2.3 变量选取与指标分类设定
    4.3 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居民个人基本信息
        4.3.2 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状况
        4.3.3 居民对生态文化消费的认知程度
        4.3.4 居民参与生态文化消费情况
    4.4 居民消费单因素方差分析
        4.4.1 单因素基本分析
        4.4.2 性别及婚姻状况方差齐性检验
        4.4.3 多选项变量的多重比较检验
        4.4.3.1 年龄特征差异分析
        4.4.3.2 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4.4.3.3 职业性质差异分析
        4.4.3.4 家庭人均月收入差异分析
        4.4.3.5 生态文化消费认知度差异分析
        4.4.4 各指标关系趋势检验
    4.5 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相关分析
    4.6 分析结果讨论
第五章 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影响因素分析
    5.1 居民个人特征因素
        5.1.1 性别因素
        5.1.2 年龄因素
        5.1.3 婚姻状况因素
        5.1.4 受教育程度因素
        5.1.5 职业性质因素
        5.1.6 家庭人均月收入因素
        5.1.7 居民居住年限因素
    5.2 生态文化消费认知因素
    5.3 生态文化消费品特征因素
    5.4 生态文化消费政策因素
第六章 构建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模式
    6.1 引导居民消费方式生态化
        6.1.1 培养居民生态文化消费理念
        6.1.1.1 性别特征
        6.1.1.2 年龄特征
        6.1.1.3 婚姻状况特征
        6.1.1.4 受教育程度特征
        6.1.1.5 职业性质特征
        6.1.1.6 家庭人均月收入特征
        6.1.1.7 居民居住年限特征
        6.1.2 转变居民消费方式
    6.2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与自律
        6.2.1 优化生产环节
        6.2.2 明确商品属性
    6.3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6.3.1 加强宣传教育力度
        6.3.2 完善政府保障机制
        6.3.2.1 激励机制
        6.3.2.2 约束机制
        6.3.2.3 监督机制
        6.3.3 制定行为干预策略
        6.3.3.1 承诺策略
        6.3.3.2 信息策略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四、提倡绿色营销 培植生态消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逻辑及其批判[J]. 田月容,邓伯军. 理论导刊, 2021(12)
  • [2]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民生态意识培育研究[D]. 沈怡玉.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7)
  • [3]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4]基于生态理念的桃江竹产业转型升级策略研究[D]. 曾聪.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8)
  • [5]生产性消费的伦理研究[D]. 古璇. 东南大学, 2018(01)
  • [6]大学生生态消费观教育研究 ——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D]. 李喆. 南京工业大学, 2018(01)
  • [7]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期思想视角下当代社会的消费问题研究[D]. 吕清杨. 东北林业大学, 2017(03)
  • [8]构建湖南生态消费模式探析[D]. 伍玉莲. 湘潭大学, 2016(03)
  • [9]我国生态消费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D]. 王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02)
  • [10]衡水市居民生态文化消费模式研究[D]. 郭丹.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推进绿色营销,培育生态消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