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与SEEA环境资产比较分析

SNA与SEEA环境资产比较分析

一、SNA与SEEA的环境资产比较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童超[1](2020)在《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文中研究指明在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GDP作为核心经济指标,未体现资源环境因素的不足日益凸显。一些国际组织和国家陆续启动绿色GDP研究和实践,但在推进过程中遇到较大困难,绿色GDP探索一度进入低谷。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社会各界对绿色GDP的数据需求越来越迫切。2015年,环保部宣布重启绿色GDP研究,称为绿色GDP2.0。一些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研究成果陆续问世,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多数研究侧重于技术评估层面,缺乏经济理论和核算理论支持,也缺乏统一的核算方法,导致核算结果不可加、不可比,存在一定争议。本文针对当前绿色GDP研究存在的问题,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里,按照绿色GDP研究范式,保持绿色GDP的国民经济核算和经济学本色,体现资源耗减、环境污染和环境改善等因素,构建指数并进行估价,最后以山西省为例计算出全省和各市绿色GDP。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重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本文针对当前绿色GDP1.0和2.0研究存在的不足,根据核算理论,结合当前生态环境政策日趋严格的背景,提出理论框架的前提假设:污染物产生的同时即由企业自行无害化处理。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比较明确投入产出关系的绿色GDP核算理论框架,主要做法是:1.拓展核算范围,虚拟一个资源环境部门;2.重构投入产出关系,将资源耗减和公共环保支出视为该部门的投入,将环境污染视为负产出;3.考虑环境改善产出,将其作为一项因子体现在环境污染指数中;4.将资源和污染物价格作为内生变量,克服价格外生给定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二是重构绿色GDP物量核算方法。构建统一的物量核算单元——资源耗减指数和环境污染指数。主要做法:1.采用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生态足迹方法的范围,解决现有方法难以度量矿产资源耗减的不足,将核算范围拓展到化石能源和矿产资源,以生态足迹为同度量因素,结合山西省涉及的主要资源类型,构建资源耗减指数。2.按照主要污染物的环境监测数据、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量和产排污系数计算污染物排放量,采用经验判断与熵值法等方法为25种环境污染物赋权,同时,充分考虑环境改善因素,以造林面积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量构建环境改善因子,构建体现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三是重构绿色GDP的价值量核算方法。主要做法是:1.根据能源距离函数和拉格朗日原理,推导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公式,将资源耗减指数作为一项新的投入,与资本、劳动和产出等指标共同纳入超越对数能源距离函数,利用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资源耗减指数的影子价格。2.根据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与利润函数的对偶性,推导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公式,将资源耗减指数、资本和劳动作为投入要素,将环境污染指数和工业总产值作为负产出和正产出,纳入二次型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利用参数线性规划方法求解环境污染指数的影子价格。3.直接求解出的影子价格是在最优化条件下的价格,本文根据非效率因素对其进行调整,并进一步根据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工业增加值率进行调整,得出可以直接用于调整GDP的实际价格。四是基于山西省数据,运用重构的核算框架和方法进行山西省绿色GDP的实证探索。从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山西省自然资源、环境污染、造林、工业生产和效益等数据,计算山西省资源、环境物量指数及其实际价格,并进一步计算2004-2017年山西省及各市资源耗减投入和环境污染负产出,结合整理搜集的公共环保投入,核算山西省及各市2004-2017年绿色GDP数据。经与相关研究对比并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本文计算的物量指数、实际价格以及绿色GDP,能够体现生态环境政策变化,能够比较客观的反映山西省绿色发展成果。本文创新点:一是重构绿色GDP核算的理论框架,与之前研究相比,本文核算框架改进之处是:引入负产出概念、重构投入和产出指标、符合投入产出一致性等核算原则,从流量角度进行资源投入和环境污染核算,可以得出一个有减有加,体现环境治理效果的绿色GDP指标。二是将指数方法引入绿色GDP的物量核算,与现有框架中碎片化的分项进行物量核算相比,将指数用于物量核算是统一的核算方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核算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核算范围全面且易于拓展,新的资源和污染物类型可以很方便的纳入指数。三是将距离函数引入绿色GDP核算并进行统一估价,采用能源距离函数求解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采用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求解污染物影子价格。影子价格优点是能够体现资源和环境服务稀缺性,方向性距离函数适用于解决负产出问题,因此,本文核算方法和核算理论框架具有一致性。四是数据创新,1.本文整理长达14个年度的省级与市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506种产品),并以此为基础计算资源耗减投入和环境污染负产出,包括10种资源和25种污染物,核算范围明显比当前相关研究更加全面;2.本文采用更加细分的企业数据,经梳理国内公开发表的绿色核算和资源影子价格等相关研究,其数据均由包含非采矿业产值的企业层面产值数据汇总得出,暂未发现采用更加细分的企业数据进行资源耗减和绿色GDP核算的研究,在企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采用企业的采矿业产值,而非采矿企业总产值,可以更准确度量采矿业产出和核算资源价值;3.本文各指标均由相同的企业数据汇总得出,提升估价和核算的准确性。

李燕辉[2](2020)在《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随着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升,社会各界对体育相关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体育统计从1985年萌芽至今,有关体育的内容主要来自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中的体育行业核算、以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为主要目标的体育产业核算以及投入产出核算中的体育产品部门核算。现有体育统计并不能完整反映体育经济活动的运行全貌,尤其难以从产品角度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卫星账户系统针对经济中特定的主题、领域或部门,遵循SNA的基本核算规则,为某个特定主题、领域或部门形成自成一体的、相对独立的账户系列,是用于测量特定行业的经济重要性的强大统计框架。它可以从特定领域内的产品视角出发,在识别出特定领域内所有货物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该领域的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展现。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论文在SNA2008和《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框架指导下,采用卫星账户这一国际社会广为采用的方法进行体育经济核算,全面、系统地反映体育相关经济活动的运行过程,科学测度体育的规模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探讨了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体系并开展编制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论文系统地梳理了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与方法,深入研究了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与程序,界定了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全面识别了体育特有产品,设计了体育卫星账户的基本核算框架与核算表式,并基于201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编制了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系列表格;进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从体育的经济效应、经济效益和产业关联性等角度分析了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论文得出了如下具体的结论。(1)构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论文从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了目前国民经济核算中虽有体育行业统计、体育产业统计和体育产品部门统计,但由于存在SNA的生产范围未能包含所有与体育相关的经济生产、现有体育统计未能完整反映SNA范围内与体育相关的生产活动及难以从产品视角为国家的宏观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等不足,提出从学理上要求在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再由于各级政府部门对体育的管理需要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作为支撑、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需要体育卫星账户助力、体育经济重要性的国际间比较有赖于体育卫星账户等因素,在我国构建体育卫星账户显得十分必要。而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渐趋完善、体育产业调查体系初具雏形、体育产业增加值核算的经验积累、其他国家卫星账户的成功编制等可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提供产品分类基础、基础数据来源、测算结果评估以及经验借鉴,使得构建我国体育卫星账户成为可能。(2)完整的体育特有产品目录展示了所有体育经济活动的成果。根据卫星账户构建的一般原理,起点是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在对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界定的基础上,依照特有产品的识别原则及步骤,论文识别出体育特有产品87种,比《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小类对应的产品多16种;它们与276个《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行业小类相对应,比《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小类多98个。论文主张将体育志愿服务纳入体育特有产品目录,以便科学完整地展现与体育有关的货物和服务。(3)2017年我国体育总产出为1.910万亿元,体育增加值为7,894.267亿元,体育就业人数为472.947万人。通过编制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表,计算得到了反映体育直接效应的总量指标:2017年我国体育总产出为1.910万亿元,体育增加值为7,894.267亿元,占2017年GDP的比重为0.954%;体育就业人数为472.947万人,占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的比重为0.609%。体育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低于体育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从直接效应来看,体育经济活动尚未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4)2017年我国体育完全总产出为3.023万亿元,体育完全增加值为11,543.064亿元,体育完全就业人数为1,439.839万人。通过乘数分析,计算得到了反映体育完全效应的总量指标:2017年体育完全总产出为3.023万亿元,是体育总产出1.910万亿元的1.583倍;2017年体育完全就业人数达1,439.839万人,占2017年全国就业人数的1.854%;体育完全增加值为11,543.06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96%。体育完全就业人数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于体育完全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考虑了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后,体育经济活动呈现出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体育经济的发展有利于间接解决就业问题。(5)批发-S部门的经济效益最好。体育的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直接经济效益系数还是完全经济效益系数,批发-S部门都是最高的。软件服务-S、信息技术服务-S、保险-S以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S这4个新兴服务部门的直接经济效益名列前茅;合成材料-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S、信息技术服务-S和建筑安装-S这4个部门的完全经济效益排名靠前。(6)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S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最大,而房屋建筑-S部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强。通过产业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基本上都来自制造业和建筑业,而服务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基本上都小于1。广播电视设备和雷达及配套设备-S、家用器具-S、纺织服装服饰-S、其他交通运输设备-S和纺织制成品-S这5个部门排在前五。有18个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房屋建筑-S、土木工程建筑-S、商务服务-S、金属制品-S和纺织服装服饰-S名列前茅。计算结果同时表明,57个部门中有12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同时大于1,可以列为优先发展部门,其中6个(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S,合成材料-S,塑料制品-S,房屋建筑-S,土木工程建筑-S,建筑装饰、装修和其他建筑服务-S)与体育场馆有关,4个与体育装备有关(纺织服装服饰-S、有色金属及其合金-S、金属制品-S、汽车零部件及配件-S),充分说明了重视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体育装备的生产对发展体育大有益处。另外,各类体育商务服务如体育咨询、投资与资产管理、体育旅游服务、体育会展服务等也是重点关注的领域。

袁继安[3](2019)在《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要“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文明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已成为国家的长期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再度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7年党的十九大更明确指出,要“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可以看出,国家近年正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监管进行新一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5年多来,围绕“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这一新领域开展的科研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省市也开展了试点工作,获得初步经验。论文以湖南省森林资源中的优势树种为研究对象,在《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Environmental-Economic Accounting 2012》,以下简称SEEA-2012)框架内,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LY/T 1721-2008)及相关标准为依据,核算了2013年至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的林地、林木资产价值与主要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在此基础上,按年份试编了2014-2016年连续3年的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并对各有关要素及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作了分析;研究了湖南省在资产负债表试编阶段及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尝试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研究结果如下。(1)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地面积累计增幅1.64%,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0.76%、0.53%和0.34%,各年度间平均增幅为0.61%;各年林地资产价值分别为3702.05×108元、3823.18×108元、4332.59×108元和4889.11×108元。因价格上涨因素,林地资产价值各年度间同比增幅分别为3.72%、13.32%和12.84%,年度间平均增幅达到9.96%。(2)2013-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林木资产账面价值分别为3028.17×108元、3127.20×108元、3279.76×108元和3351.54×108元。年平均为3196.67×108元·a-1,单位面积林木账面价值为36300元·hm-2(不含利润、税金和运输费用等)。(3)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生态服务功能实物量在2013-2016年间,年均为340.68×108t·a-1,单位面积年均3805.46 t·hm-2·a-1。其中,在实物总量上贡献最大者为森林的涵养水源功能,单位面积涵养水源量年均为3730.11 t·hm-2·a-1。除涵养水源功能外,其他各项服务功能从4年平均来看,所提供的实物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固土保肥、净化大气、固碳释氧、积累营养物质,分别为34463.03×104t、22343.62×104t、10710.55×104t和31.14×104t,单位面积年均提供实物量依次为38.44 t·hm-2·a-1、24.92 t·hm-2·a-1、11.94 t·hm-2·a-1和0.035 t·hm-2·a-1。优势树种年均提供生态服务总价值近3200×108元,4年间累计增幅5.74%;在生态服务的各项目方面,以2016年为例,6大服务功能创造的价值总计为3304.4×108元,单项价值在60.30×108~848.55×108元之间,最高者为涵养水源功能848.55×108元,最低为积累营养物质功能60.30×108元,大小排序依次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固土保肥>净化大气>积累营养物质>。各功能创造的价值在全部生态服务价值中所占比重处于2%-26%之间,(4)2013-2016年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分别为9855.23×108元、10090.77×108元、10840.51×108元和11545.04×108元,4年累计增长17.15%。其中,从4年平均观察,在优势树种森林资源资产总价值中,所占比重由高到低依次为,林地资产39.44%,林木资产30.25%,生态服务30.31%。(5)2013-2016年间,森林年均被侵害面积1.595×104hm2·a-1,被侵害蓄积71.53×104m3·a-1。因毁林开荒等森林资源侵害因素造成的优势树种森林资源综合负债各年分别为19.82×108元、28.86×108元、27.41×108元和30.64×108元,各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0.201%、0.286%、0.253%和0.265%。2013-2016年,每1元的森林资源负债,有高达377元的可控森林资源资产来偿还(2016年)。湖南省优势树种森林资源净资产比重连续4年平均保持在99.7%以上。各年的森林资源资本积累率分别为5.42%、2.30%、7.47%和6.49%。(6)根据森林资源资产存量、价值、森林资源负债和净资产核算结果,结合生态学下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方法与财务会计学下的“科目汇总表法”,经由科目汇总表和总账平衡表2个基础表,运用“资产=负债+净资产”平衡原理,可以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7)森林资源质量方面,2013-2016年的4年间,湖南省优势树种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累计上升10.9%,达到55.51 m3·hm-2,但相比于全国及国际平均值,仍有明显差距。研究该选题,可以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一般规律;综合利用生态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知识,通过学科交叉研究方法等,寻求创新自然资源监管制度,加强资源保护,最终达到服务于生态可持续发展事业的目的。研究发现,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国内的研究与试点相当有限,相关报表的设计与编制亦在探索过程当中。对森林资源负债的项目设计与科学核算仍然相当不足,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对编制资产负债表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之间的关联性和协调性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进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以加强资源管护和生态的可持续性,是我国的一项制度创新,国际社会上并无成法可依,未来可进一步依据国情,科学设计与细化报表考核指标,重点研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演变与生态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科学规律等问题。

宋辉[4](2019)在《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借鉴》文中研究说明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和区域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形势还比较严峻。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到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金融业综合统计的方向和总体要求,再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建立金融机构统计指标与资产负债统计指标体系的对应关系,充分展现了党和政府对于建立完善国家资产负债表的高度重视与迫切期待。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2008为代表的国际统计标准为各个国家解决发展过程中的资产负债核算问题提供了可视化的路径和标准化的“模板”。同时各个国家的资产负债核算实践为国际统计标准的不断完善和修订提供了鲜活的个案,二者在逻辑上满足“国家实践—国际统计标准—国家实践”的特点。在运用国际统计标准进行国家实践的过程中,各个国家的实际运用效果和进度各异,具体体现在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较早开展资产负债核算工作,拥有成熟的核算经验;而以巴西、印度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则进度缓慢,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相比较国外发达经济体和部分新兴经济体在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方面的实践,我国虽已开展国家资产负债核算工作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资产负债表还尚未公布。认识到我国在资产负债核算工作上的差距与短板后,比较国际统计标准和其他经济体的先进经验并加以总结和借鉴,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资产负债核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国家资产负债核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那么如何才能编制一份真实、科学、实用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呢?为了更好的回答这个问题,本文从三个方面开展比较和分析: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微观基础反映真实价值规律、资产负债项目核算方法选择决定价值衡量的有效性、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合理利用和开发是进行资产负债核算的终极目的。具体来看:首先,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微观基础条件是一个国家在政策制定、统计制度建立、信息系统运用等诸多方面的基础和前提,是制约核算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数据基础与来源的差异会极大的影响甚至改变最终的核算结果。通过对比日本金融统计微观数据、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国民交易账户与美国金融账户数据基础,了解并掌握资产负债核算工作中微观数据的处理方法。其次,不同的核算项目在核算方法运用上具有差异性,相比较金融资产的核算,非金融资产的核算相对困难且充满了挑战。首先选取了建筑物及土地存量的核算与估价,重点比较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阿根廷在土地价值衡量、建筑物及构筑物的处理方式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其次以自然资源账户的编制为例,对比分析了国际组织与典型代表性国家(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具体运用。最后,国家资产负债表作为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它在金融风险的评估以及经济政策的制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政府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调控的重要工具。在国家资产负债表的运用方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要将其运用于评估政府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分析全球国家的债务问题方面,而加拿大和英国等国家则将国家资产负债表作为国家政策制定、金融风险防控的重要工具。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内容的比较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是:第一、微观数据的公布周期及部门分工情况反映了一个国家资产负债项目编制的成熟度。鉴于我国还尚未公布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因此在数据的真实性方面可以充分借鉴日本的“精度矩阵”对数据来源进行细分;而在部门的分工方面,可以采用“1+N”或者“2+N”的方式,即采用单部门或双部门领导,分工协作的方式进行。第二、对于非金融资产估值方法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进行。在建筑物及土地存量的核算与估价上,数据来源、核算周期、显性偏好方面的差异都会导致核算方法的选择存在差异;而对于自然资源账户的编制以及自然资源价值的衡量,政府掌握的一手数据对于最终价值的核算至关重要,同时应该广泛借助社会评估机构、银行等多方力量进行综合价值的衡量。第三、国际组织与相关国家在资产负债表的运用方面是存在显性差异的。OECD和IMF等国际组织在国民经济账户体系、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既定框架下运用各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数据进行政府财政可持续性以及全球债务问题的分析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的;而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家运用国家资产负债表进行金融风险的分析、或有负债的衡量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也是具有很高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的。第四、就我国现有的条件而言已经具备了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经济基础,但具体编制经验和能力的缺乏仍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认为我国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相关国际组织和典型代表性国家的资产负债核算经验,立足我国发展的具体实际,从法律制度与核算规则的制定、鼓励成熟一个编制一个,以点带面、完善非金融资产估价体系,尝试构建“两主体”的国家资产负债表、健全披露机制,打通部门壁垒,实现数据共享等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将我国的资产负债核算工作推向新的高度。本文的主要贡献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国内专家和学者在资产负债核算的国际比较方面的研究有限,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际组织的官方公布信息和相关经济体的资产负债核算信息,梳理国际上相关经济体的领先性做法,对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的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得出一般性的规律与特征。二、对比、分析典型经济体在微观基础条件、难点问题及方法选择、代表性经济体的资产负债具体实践三个方面的内容,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负债核算体系提供对策和建议。由于研究水平有限以及现有资料和数据的限制导致本文的研究还有一些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比较和分析的广度和深度有限。鉴于数据可访问性与可获得性不足的问题,本文只是选择了部分代表性国家和项目进行了重点比较,对于其他项目的比较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二是对我国资产负债核算的流程和设计缺乏系统性的了解,本文提出的相关建议并没有深入到我国资产负债核算的具体实践工作中,因此有些微观层面上的建议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进行摸索和尝试,从而不断完善国家资产负债核算体系的数据与方法要求。

芦海燕[5](2019)在《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文中提出流域作为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功能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关联度高、整体性强和上中下游影响不对称等特点。生态补偿作为有效的生态环境外部性内在化保障制度,是流域生态系统提升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水平的机制。以生态系统核算为基础的补偿机制,力求通过平衡区域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冲突,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环境破坏和生态保护的外部性内在化,对完善流域生态补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资产与服务为研究对象,以系统论和经济理论为指导,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分析框架,并对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以期通过丰富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为流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基础。本文在纵观国内外生态学、经济学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关于流域生态系统核算和补偿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生态系统特征与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之间的逻辑关系,即流域生态系统以生态系统资产即自然资源如水资源、草原和森林资源等物质为载体,进入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以生态系统服务的形式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类生态价值,通过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实现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知,流域生态系统的区域特征是生态系统价值补偿研究的起点,不同的系统特征通过影响流域利益主体决策的成本与收益,间接影响利益主体的行为选择路径。以此为基础,本文架构以补偿主体、标准和模式为核心内容的流域生态补偿分析框架。首先,运用博弈论分析流域生态系统中利益主体决策的认知行为路径,确定流域生态系统中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农户/企业间的行为选择策略、达成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均衡博弈策略需要的条件及相应政策含义。其次,根据博弈分析路径和三角模糊函数测算出达到流域可持续发展最优状态时,流域生态补偿模式的最优组合,探索适合流域特征的多元化、市场化生态系统价值补偿实现路径。结合流域生态系统资产与服务的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确定单位自然资源价值,识别出恰当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设计流域生态补偿方案,实现流域生态系统效益最大化。最后,以我国相对独立完整的黑河流域为案例,根据上述逻辑,分析完善现有黑河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根据流域生态补偿框架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提出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的政策建议及进一步研究方向。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作为相对独立的流域生态系统,往往跨越多个行政区域,流域生态系统资产与服务的跨区域特征使其正的外部性内在化在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治理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持续提升流域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适应能力的关键。根据系统论和经济学分析,流域生态系统核算与补偿的实质是以流域生态系统适应性主体行为的控制过程为核心,通过流域利益主体行为决策,力求在实现流域生态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进而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2)流域生态补偿的利益主体主要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中央政府是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顶层设计者,其目标是实现流域范围社会收益最大化。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在流域生态补偿中则具有生态保护者和破坏者双重身份。受益函数的影响因素牵制着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在流域生态系统的经济运行、社会生活和生态保护中的行为选择路径。其中,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能否覆盖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的成本、中央政府顶层设计与执行监督、地方政府监管能力是影响流域生态补偿长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设计应以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的行为结果为导向,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或农/牧户愿意采取环境保护策略。(3)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可分为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两种,其中政府补偿包括财政转移支付、补偿基金、政策补偿、产业补偿等;市场补偿包括水权交易、排污权交易、碳汇交易、环境标志等。根据两种模式的分析可知,在流域生态系统管理中,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模式的政府和市场模式各有优缺点,两者解决问题的作用机制和侧重点均存在不同。由于流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使得抑制流域生态系统环境恶化与生态系统服务衰退需运用政府和市场相互补偿,相互依赖,真正起到激励流域生态系统保护行为、惩罚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作用。最优的流域生态补偿模型往往是政府和市场补偿模式的组合。运用Markowitz模型和Zimmermann模糊算法可以指导决策者如何有效选择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最优的组合模式,优化流域生态补偿模型组合,提高生态补偿效率。(4)通过单位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通过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核算,了解流域自然资源实物量的静态和动态情况,为流域生态补偿利益主体决策提供自然资源分布和使用的详细信息,以期通过流域生态系统资产的实物量核算全面反映了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在经济体经济运行过程中环境投入量、如何参与价值创造以及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为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机构提供强大的支持力。结合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和服务价值量,得到单位自然资源的价值量,以此作为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确定的基础。通过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地区生态系统资产具体的实际转移量得到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设计补偿方案。综上所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作为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保障,能够持续长久发挥作用的基础包括以下措施: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机构,全面协调流域范围内利益主体的诉求与冲突;通过流域生态系统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的统一,探索流域单位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结合流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所处的演化阶段,确定保障流域生态机制长效发挥作用的补偿标准;以补偿效果为导向,优化流域生态补偿组合模式;以5年为周期,论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科学性,调整流域生态补偿组合模式,评价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

邓晓红,宋晓谕,祁元,王宏伟,徐中民[6](2019)在《区域高环境风险行业生态补偿对象及补偿标准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环境风险行业引发的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等环境负外部性问题已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生态问题。区域高环境风险行业退出的生态补偿是减少环境负外部性的重要手段。为了顺利实施已获得准入许可的行业企业退出,需要明确退出行业的损失主体,确定补偿对象,核算其损失的机会成本并确定补偿标准。利用生态补偿理论、生产要素理论,并结合环境资产的特点分析了行业生态补偿中涉及的补偿对象,其主要包括:雇员、企业和政府;在此基础上,利用联合国发布的国民账户体系(SNA)和环境经济核算体系中心框架(SEEA)核算相关主体的雇员报酬、企业盈余、资产退出损失、资源租金以及资产净现值等以表征其参与行业生态补偿的损失,确定补偿标准。以陇南市水电行业为例,通过统计数据和行业投入产出调查数据,测算其主体损失并制定补偿标准,结果表明:陇南市水电行业全部退出的总损失需补偿290. 8亿元,其中雇员损失补偿10. 91亿元,政府损失补偿88. 94亿元,企业总损失补偿190. 95亿元。考虑到经费约束和生态功能重要性的区别,可根据企业区位和产值进行分期退出:近期可优先退出位于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水电企业,退出总损失需补偿为3. 74亿元,其中雇员损失补偿0. 18亿元,政府损失补偿0. 43亿元,企业损失补偿3. 13亿元;远期可根据需要设计不同的退出方案,假定以现有全市水电行业产值的50%进行退出,则总损失需补偿145. 41亿元,其中,雇员损失补偿5. 46亿元,政府损失补偿44. 47亿元,企业损失补偿95. 48亿元。

朱贺[7](2018)在《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核算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决议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建立国家统一的经济核算制度,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2015年9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布了《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试点方案》。中共十九大再次提出了“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均是国家的重要计划。政府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涉及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非金融资产中不可避免的涉及自然资源,土地则是与政府资产负债关系最为密切的自然资源,因此,要编制全面的政府资产负债表,就必须完成对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的核算。而土地资源种类繁多,哪些应当纳入政府资产负债核算中?纳入政府资产负债核算的依据是什么?纳入政府资产负债的土地其价值量如何核算?这些都是编制政府资产负债表必须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将以政府资产负债核算中的土地资源为研究重点,探索土地资源核算的基本原理,讨论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的核算范围,研究各类土地资源的价值核算方法,以期为各地方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操作的参考依据。基于上述目的,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工作:第一,梳理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核算的相关理论,阐述土地资源与国家资产负债、政府资产负债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之间的关系。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借鉴西方经济学家地租理论与地价理论的优点,结合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城镇化过程不断推进的实际国情,本文认为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情形下,土地是一个集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于一体的综合体,土地资源不仅具有价格也具有价值。并且土地除具有承载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外,还具有资产功能,因此土地是国家和政府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国民经济核算理论与国际准则,还是政府财政统计的理论及国际准则都将土地纳入了资产负债核算表中。本文以SNA2008为基本参考准则,辅以GFS2014、IPSAS、SEEA2012等国际准则,核算包含公共公司的广义政府部门中的土地资源,确定纳入政府部门资产负债范围土地资源种类,采取合适的价值估计方法核算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完成对政府资产负债中土地资源的核算。第二,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使用现状分类》,分析我国土地分类现状及成交现状,基于法律所有权、使用权与发展权的角度以及不同类型土地与政府偿债能力的相关性,确定纳入政府资产账户的土地资源类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土地纳入政府资产负债核算的范围,归集体所有的土地不纳入政府核算范围中。对于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土地,进一步结合土地使用权与发展权,根据不同使用类型土地与政府资产负债关系的密切程度,对政府资产负债有直接影响的土地才纳入政府资产负债核算中。本文暂不考虑未利用土地,最终确定政府资产负债核算中土地资源类型包括:国企农林草场用地、国企商服用地、国企工业和仓储用地、公共管理服务用地、铁路用地、收费公路用地、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以及风景名胜设施用地。对因政府征收拆迁等因素造成土地类型变化而对政府资产负债影响的问题,分为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和建设用地的再次转换两类情形来进行分析,确定其合理的核算方案。第三,梳理土地价值核算相关的基本国家标准规范,根据土地的获取途径,分析市场交易途径获得的土地与非市场交易途径获得的土地价值核算方法的区别,针对非市场交易途径获得的土地价值核算方法进行分析。土地价值核算相关的国家标准规范主要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地价评估技术规范》、《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城镇土地估价规程》、《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以上标准对土地的分类、定级与估计的基本方法流程等做了详细规范,是进行土地价值核算需要遵循的基本规范标准。市场交易土地价值核算方法较为简单,而非市场交易土地的价值核算是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核算的难点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非市场交易土地价值核算可用的方法包含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市场比较法、剩余法、成本逼近法、收益还原法、条件价值法、特征价格法、影响因素建模法、大数据网络爬虫法等多种方法,每种方法特征不同,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土地价值核算,应根据核算的土地类型具体分析。第四,非市场交易土地价值的核算方法研究及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综合行政用地、公园用地以及公路用地三类土地,分析其土地特征及适用的价值核算方法,并以实际案例进行了研究,对其他非市场交易土地的特征及价值核算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对于通过非市场交易获得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中的综合行政用地,其价值核算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与规程,符合SNA中核算时间的基本标准,符合待估土地特征,符合各地方政府土地政策,符合各地方政府实际操作需求。在对其进行价值核算时可考虑其使用类型不发生变化和发生变化两种情形。在其使用类型不发生变化时,可估算其市场价值;若其使用类型发生改变时,可根据政府对该土地的处理情况核算其价值区间作为当期价值核算的修正依据,也可供政府作为未来处理该土地的参考依据。以武汉市民之家为例,采用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市场比较法和影响因素建模法对其进行了价值核算。分析认为,综合行政用地类型未发生变化时,使用市场比较法核算其价值较为合适;土地类型发生改变时,使用影响因素建模法核算其价值区间较为合适。对于具有潜在收益能力的公园用地,除了可采用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市场比较法与影响因素建模法之外,还可以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通过调查游客的支付意愿,估算公园潜在的收益能力,进而估计公园的土地价值。本文以武汉关山荷兰风情园为例,采用上述四种方法进行了价值核算,四种方法核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基于政府资产负债核算的目的,以公园的潜在收益作为其土地价值存在一定的低估,但该种方法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政府所拥有的公园土地在政府面临债务危机时的偿债能力,通过条件价值评估法核算的公园土地价值对于衡量政府偿债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非市场交易土地中的公路用地,本文认为应当将收费公路用地纳入政府资产负债核算中,因其未来具有可持续性的收益,将会影响政府的资产负债结构。结合公路公用地的特征及政府资产负债核算的目的,从核算方法的适用性出发提出了公路用地价值核算的基本准则,分析了可以用来核算公路用地价值的方法。以DG高速M城到X城段为例,采用成本逼近法和收益还原法两种方法对该高速公路土地价值进行了核算。两种方法所得核算结果存在一定差异,成本逼近法以公路用地的取得修建等各项成本为基础,其核算结果主要受收费公路土地征收修建等前期各项投入资金的影响较大;收益还原法主要受收费公路未来纯收益的影响,对于未来收益的预测将是影响公路用地价值核算的主要因素,如何合理的预期未来收益将是运用该方法的关键问题。对其他非市场交易土地如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铁路用地、轨道交通用地及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的特征及价值核算方法进行了基本分析。这几类土地功能复杂,需要根据各类土地的具体特征将土地细分,对细分土地类型采用合理的核算方法进行价值核算,加总获得该类土地核算期的最终价值。上述各类土地虽然功能复杂,但细分后依旧可以核算其价值,各地区统计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在具体核算时可根据待估土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本文从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核算的相关理论出发,分析了政府资产负债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核算的基本理论,确定了将土地资源纳入政府资产负债核算的必要性。从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和各类土地资源与政府资产负债的相关性确定了纳入政府资产中的土地类型,并对土地资源的价值核算方法进行了总结分析。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土地是一个集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于一体的综合体,具有价值,与政府资产密切相关,应将其纳入政府资产负债核算中。(2)应基于法律所有权、使用权与发展权的归属和各类土地与政府资产的相关程度确定纳入政府资产中的土地类型。(3)应根据政府资产中各类土地的特征和各类核算方法的适用性来确定不同类型土地的价值核算方法,可以核算土地的当期价值和未来政府面临债务危机时此土地所具有的偿债能力。(4)每一类型的土地都不止一种价值核算方法可以使用,不同方法核算的土地价值可能较为接近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别。在各地方官方统计部门或国土部门具体的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案例确定适用的价值核算方法,也可以采用两种或多种价值核算方法进行核算,采用加权平均确定土地的最终价值。(5)对于土地功能较为复杂的土地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适用功能将土地详细划分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核算其价值,最后加总求的复杂类型土地的核算期价值。本文最后从土地基础数据的完善、土地价值核算方法的创新、土地资源负债的核算、土地资源核算数据的开发利用四个方面提出了未来的研究展望。

温哲[8](2018)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水资源消耗及水资源污染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保护和监管水资源。探索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布局和制度创新,必将对改善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有助于摸清某一地区水资源的“家底”,反映有关水资源储量、变化量和水污染的会计信息,从而为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追究制度和生态环境绩效评估提供数据支持。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本章梳理了国内外现有的文献成果,并进行文献述评,为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提供研究基础。第二章是理论基础与核算体系。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绿色GDP理论揭示了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必要性,而自然资源价值论和环境会计理论则提供了可行性;核算体系包括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及水环境—经济核算体系(SEEAW),这些体系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方法支持。第三章是国内外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实践。本章选取了深圳市宝安区、湖州市和承德市作为试点地区的代表,总结我国试点地区经验。同时,借鉴了澳大利亚水会计准则1号(AWAS1)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上的经验。第四章是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框架设计。本章根据会计理论和方法,设计了包括会计目标、基本假设、主要原则、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列报在内的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第五章是山东省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本章结合山东省水资源数据,根据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确认和计量山东省水资产和水负债,并编制山东省实物型和价值型水流量表、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水资源资产负债变动表和水质表,并对实物型和价值型水资源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第六章是结论与展望。本章综合前五章总结本文的研究结论与研究不足,并提出建议和未来研究展望。本文提出的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路径和编制方法具有普遍性,以山东省水资源为例可为其他地区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思路和方法。本文根据构建的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编制的山东省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为山东省水资源核算和水资源有效利用提供参考。本文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囿于数据的限制,本文仅对山东省水资源总量进行核算,并未具体到每一条河流和湖泊水库;在对水负债进行核算时,只将其主要污染物作为计算因子,未考虑其他污染物,因此,对研究结果可能有一定影响。

周龙,方锐[9](2018)在《美、德国家环境资产核算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SEEA2012中心框架的理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环境资产核算作为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内容,是现阶段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项具体任务要求,完善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特点的环境资产核算工作可以更好地为我国有关资源环境的战略决策和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和信息依据。我国尚未建立起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环境资产核算也未形成统一规范,参考发达国家环境资产核算的经验和方法有助于我国环境资产核算工作明确任务、厘清思路。依据相关理论与观点通过规范分析界定环境资产的定义,梳理了联合国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中心框架的发展脉络与环境资产核算内容,在详细分析美、德两国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与特点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了两国环境资产核算的异同点。在借鉴美、德两国各自合理理念、方法和内容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美、德经验对我国环境资产核算方法、步骤、内容等方面的启示,并拓展了适合我国的环境资产核算账户。

刘君言[10](2017)在《包容性生态财富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给出可持续发展的经典定义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定义逐渐走向综合性和多样化。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确立进一步建立起更具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在这一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框架下如何定量化的评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力成为可持发展理论研究的焦点与难点。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可持续力的评估框架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衍生出差异化的方法论体系。财富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定量评估社会可持续力的有效指标。财富核算体系建立的目标是能够准确的评判社会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目标下,财富概念及内涵不断演进和发展,并由此衍生出不同的财富核算方法论体系及核算框架。财富的包容性内涵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对财富概念、范畴及价值论体系的重新建构。生态经济学提出的生态资本概念是对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帝国主义”的反思和批判中形成的新的资本形式,其内涵反映了对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之间复杂关系的全新解读。然而,在以流量核算为基准,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学逻辑下建立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及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体系均不能够完整的反映生态资本对经济体发展的关键作用,从而使得对生态资本价值的研究陷入“孤立的”“就事论事”的窠臼中。将生态资本核算纳入国民财富核算整体框架中是强可持续发展范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践可持续发展包容性目标的关键领域。传统的“持续”发展模式(增长模式)试图以资本之间的无限替代性和技术进步来破解自然资源绝对稀缺的困境。然而生态经济学证明了这一增长逻辑的谬误。一方面增长逻辑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并不符合代际福利的非减性路径,另一方面,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施加的多重约束决定了社会必然需要在生态系统所规定的阈值内实现发展。技术进步和有限的资本替代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耗的速率,但是总体而言生态系统的约束是具有刚性的,不可逾越的。因此强可持续发展范式不仅要求经济体资本总量的不减少,进一步要求了关键自然资本和生态资本的不降低。从而在强可持续发展范式下对生态资本和自然资本价值进行核算实质上为人类社会经济系统划定了其最优的有效边界和规模。一旦发展的路径超越了这一边界,其代际福利必然受到损害,从而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生态系统资本化体现了资本概念包容化发展的进程,是资本概念在范畴、所有权形态和价值属性上的深化和扩展。生态资本价值反映为生态系统产生的使人类获得惠益的产品或服务流的存量价值。生态资本概念描绘了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多重反馈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对人类福利的影响。生态资本概念一方面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要素、结构和过程等物理属性的规模和质量,即生态系统产出生态系统服务流的能力,另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惠益的价值评估。对生态资本的价值评估不仅是对生态系统产出产品和服务功能的评估,更反映了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情境下,生态系统服务提供的惠益对人类差异化的需求的满足程度。生态财富是生态资本价值的贴现和,是社会生产性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反映社会代际福利水平的核心指标之一。然而核算结果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生态财富却在日益下降。一方面是建设和开发用地对生态用地的挤占和破坏,使得重要的生态系统功能单元的规模减少,结构破碎。另一方面则是由环境污染导致生态系统功能破坏,要素损失。生态财富的减少最终将反馈为社会可持续力的丧失,乃至对人类福利的损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不仅具有负面影响,也能够通过缓解生态系统衰退,减少或治理环境污染,保护修复生态系统功能等活动和投入实现生态财富的增加。生态资本投资收益不仅反映为生态资本价值的增加,还能够通过增进社会文化认知,增加就业,提高生产效率等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全面效益。

二、SNA与SEEA的环境资产比较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NA与SEEA的环境资产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1 研究目标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绿色GDP定义和核算思路
        2.1.1 定义
        2.1.2 货币化核算思路
        2.1.3 非货币化核算思路
        2.1.4 各国核算研究与实践
    2.2 资源耗减核算研究
        2.2.1 资源耗减实物量和指数核算
        2.2.2 资源耗减估价
    2.3 环境降级核算研究
        2.3.1 环境污染实物量和指数核算
        2.3.2 环境降级估价
        2.3.3 环境改善核算
    2.4 环境保护支出核算研究
    2.5 文献评述
        2.5.1 核算理论评述
        2.5.2 核算方法评述
        2.5.3 核算数据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国民经济核算理论
    3.2 SEEA核算体系
    3.3 弱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福利经济学理论
    3.5 外部性理论
    3.6 边际成本理论
    3.7 小结
第4章 研究理论框架与方法重构
    4.1 绿色GDP定义和相关界定
        4.1.1 绿色GDP定义和公式
        4.1.2 绿色GDP核算原则和时空界定
    4.2 绿色GDP核算框架重构
        4.2.1 SNA和 SEEA局限性
        4.2.2 拓展生产范围
        4.2.3 虚拟资源环境部门
        4.2.4 纳入环境改善因素
        4.2.5 引入负价值概念
        4.2.6 重构投入和产出关系
        4.2.7 改进的绿色GDP核算框架
    4.3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构建
        4.3.1 资源耗减投入
        4.3.2 公共环保投入
        4.3.3 包含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负产出
        4.3.4 GDP和各科目的逻辑自洽性
        4.3.5 绿色GDP核算指标体系
    4.4 绿色GDP物量核算方法重构
        4.4.1 指数在绿色GDP核算中的适用性
        4.4.2 资源耗减指数构建
        4.4.3 环境改善因子构建
        4.4.4 体现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构建
    4.5 绿色GDP价值量核算方法重构
        4.5.1 构建估价机制
        4.5.2 引入距离函数
        4.5.3 采用线性规划方法
        4.5.4 求解影子价格
    4.6 小结
第5章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物量指数构建
    5.1 研究地区概况与数据
        5.1.1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概况
        5.1.2 数据来源
        5.1.3 数据代表性、匹配性和全面性
    5.2 资源耗减指数构建
        5.2.1 资源耗减核算对象和范围
        5.2.2 资源耗减指数计算公式
        5.2.3 基于生态足迹的资源耗减指数
    5.3 环境污染指数构建
        5.3.1 环境污染核算对象和范围
        5.3.2 环境污染指数计算公式
        5.3.3 环境改善因子构建
        5.3.4 环境污染指数权重计算
        5.3.5 包含环境改善因子的环境污染指数
    5.4 小结
第6章 山西省资源和环境物量指数估价
    6.1 资源耗减指数影子价格测度
        6.1.1 生产可能性集和能源距离函数
        6.1.2 指标选择、创新和描述性分析
        6.1.3 模型设定和影子价格公式推导
        6.1.4 影子价格求解
    6.2 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测度
        6.2.1 环境生产技术和方向性产出距离函数
        6.2.2 指标、方向向量选择和描述性分析
        6.2.3 模型设定和影子价格公式推导
        6.2.4 影子价格求解
    6.3 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指数影子价格调整
        6.3.1 基于非效率因素调整的原理和方法概述
        6.3.2 基于价格指数和增加值率调整的方法概述
        6.3.3 经调整的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指数实际价格
    6.4 小结
第7章 山西省绿色GDP核算与分析
    7.1 绿色GDP各调整项目核算与分析
        7.1.1 资源耗减投入核算与分析
        7.1.2 公共环保投入核算与分析
        7.1.3 环境污染负产出核算与分析
        7.1.4 调整项目合计与分析
    7.2 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2.1 山西省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2.2 山西省各市绿色GDP总量核算与分析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1 研究结论
        8.1.2 政策建议
    8.2 研究不足和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04 -2017年山西省各市造林面积
    附录2 2004 -2017年山西省各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2)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卫星账户有关研究现状
        1.2.2 体育卫星账户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图
第2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研究范畴与相关理论
    2.1 体育卫星账户的相关概念
        2.1.1 体育卫星账户的涵义
        2.1.2 体育卫星账户之“体育”的概念辨析
    2.2 体育卫星账户的相关理论
        2.2.1 国民账户基本理论
        2.2.2 卫星账户理论
        2.2.3 体育卫星账户编制的方法论
        2.2.4 基于体育卫星账户的体育经济影响测评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和分类问题
    3.1 体育卫星账户生产范围的界定
        3.1.1 SNA2008 的生产范围
        3.1.2 体育卫星账户的生产范围
    3.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
        3.2.1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7)中的体育行业
        3.2.2 《体育产业统计分类(2019)》中的体育产业
    3.3 体育卫星账户所需的产品分类
        3.3.1 产品分类的基本原则
        3.3.2 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步骤
        3.3.3 体育特有产品的识别结果
        3.3.4 体育特征产品
    3.4 体育卫星账户所需的产业分类
        3.4.1 体育特征产业
        3.4.2 体育关联产业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框架
    4.1 基本核算
        4.1.1 体育增加值核算
        4.1.2 体育投入产出核算
        4.1.3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核算
        4.1.4 体育进出口核算
    4.2 扩展核算
        4.2.1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
        4.2.2 体育志愿服务核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体育卫星账户的主要总量及基本表式
    5.1 宏观经济指标
        5.1.1 体育最终支出
        5.1.2 体育增加值
        5.1.3 体育劳动力
        5.1.4 体育进口额和出口额
        5.1.5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5.2 基本表式
        5.2.1 核算表中的体育相关产品部门
        5.2.2 体育增加值表
        5.2.3 体育投入产出表
        5.2.4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
        5.2.5 体育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
        5.2.6 体育国际收支平衡表
        5.2.7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表
        5.2.8 体育志愿服务核算表
        5.2.9 体育非货币指标表
    5.3 体育比例的确定
        5.3.1 体育特征产品的体育比例的确定
        5.3.2 其他产品类别的体育比例的确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体育卫星账户在我国的应用实践
    6.1 体育卫星账户的核算表及结果
        6.1.1 体育投入产出表及结果
        6.1.2 体育增加值表及结果
        6.1.3 体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表及结果
        6.1.4 体育货物和服务进出口交易表及结果
        6.1.5 体育劳动投入核算表及结果
        6.1.6 体育增加值与体育就业人数对比分析
    6.2 体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测评结果分析
        6.2.1 体育的经济效应结果分析
        6.2.2 体育的经济效益结果分析
        6.2.3 体育的产业关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启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启示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森林资源核算
        1.2.2 自然资源账户与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
        1.2.3 国外环境审计与中国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创新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待解决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及重点与难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森林资源与森林资源核算
        2.1.1 森林资源的内涵、分类与特征
        2.1.2 森林资源核算的内涵与原则
        2.1.3 森林资源核算的指标体系
    2.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
        2.2.1 森林资源资产的确认与分类
        2.2.2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必要性以及分类与特征
        2.2.3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确认及意义
    2.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基本理论
        2.3.1 森林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森林资源资产评估理论
        2.3.3 森林资源核算理论
        2.3.4 委托代理理论与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制度
3 研究区概况
    3.1 湖南省自然地理概况
    3.2 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3.3 湖南省森林资源概况
4 森林资源核算方法
    4.1 森林资源资产核算方法
        4.1.1 森林资源的计量属性与评估方法
        4.1.2 林地资产核算方法
        4.1.3 林木资产核算方法
        4.1.4 生态服务核算方法
    4.2 森林资源负债与净资产核算方法
        4.2.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方法
        4.2.2 森林资源净资产核算方法
5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构建
    5.1 传统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与作用
    5.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内涵及其定位
    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建议结构
        5.3.1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结构的国际经验
        5.3.2 我国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结构设想
    5.4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作用
    5.5 现阶段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主要困难
        5.5.1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5.5.2 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5.5.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干部离任审计中的局限性
6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6.1 林地资产的核算
        6.1.1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
        6.1.2 林地资产核算结果分析
    6.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的核算
        6.2.1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
        6.2.2 林木资产账面价值核算结果分析
    6.3 森林生态服务的核算
        6.3.1 涵养水源的核算
        6.3.2 固土保肥的核算
        6.3.3 固碳释氧的核算
        6.3.4 净化大气的核算
        6.3.5 积累营养物质的核算
        6.3.6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算
        6.3.7 生态服务功能汇总核算
    6.4 森林资源综合负债与净资产的核算
        6.4.1 森林资源负债的核算
        6.4.2 森林资源净资产的核算与分析
7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与分析
    7.1 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探索编制
        7.1.1 编制资产负债表前的年终清理与账务准备
        7.1.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步骤
        7.1.3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结果
    7.2 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7.2.1 森林资源资产结构变化的动态分析
        7.2.2 森林资源质量变化分析
        7.2.3 有林地、防护林地及其他林地增长率分析
        7.2.4 公益林和商品林面积结构变化动态分析
        7.2.5 林业与非林业经营活动减少森林资源分析
        7.2.6 资产负债率与资本积累率分析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优先解决编制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的一般性困难
        8.1.2 统一标准,集中克服业务与技术上的困难
        8.1.3 充分发挥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在离任审计中的作用
        8.1.4 研究展望
    8.2 创新与不足
        8.2.1 研究创新
        8.2.2 研究的不足
    8.3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林木资源分类
附录 B 计算森林资源预计负债用的年金现值系数表(部分)
附录 C SNA-2008国家资产负债表
附录 D SEEA-2012价值型资源账户概念格式
附录 E 中国自然资源资产实物量(价值量)核算表
附录 F 林地租赁合同书
附录 G IPCC推荐使用的木材密度(D)
附录 H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调节水量
附录 I 长沙市城区供水用户分类
附录 J (按龄组)2014-2016湖南省优势树种涵养水源价值
附录 K 大气污染物当量值(部分)
附录 L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产负债核算的国内外实践
        1.2.2 资产负债核算的基础条件
        1.2.3 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宏微观领域的运用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运用
        1.3.1 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运用
        1.3.3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资产负债核算比较与借鉴的理论基础
    2.1 资产负债核算比较基础
        2.1.1 国际统计标准的一致性
        2.1.2 全球信息的共享性
        2.1.3 国家实践的差异性
    2.2 资产负债核算比较与借鉴原则
        2.2.1 国家选择的合理性
        2.2.2 核算项目比较的代表性
        2.2.3 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2.3 资产负债核算比较与借鉴内容
        2.3.1 数据基础与来源的重要性
        2.3.2 核算方法的差异性选择
        2.3.3 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具体应用
3.资产负债核算微观基础条件
    3.1 不同国家核算项目分类比较
        3.1.1 金融资产与负债核算
        3.1.2 非金融资产核算
        3.1.3 主要机构部门一级分类比较
        3.1.4 机构部门次级分类比较
    3.2 非金融资产核算微观数据比较
    3.3 典型代表性国家核算账户的微观数据比较
        3.3.1 日本金融统计微观数据
        3.3.2 加拿大与澳大利亚国民交易账户数据基础
        3.3.3 美国金融账户数据来源和细分
    3.4 小结
4.资产负债核算难点问题及方法选择
    4.1 非金融资产核算方法选择
    4.2 建筑物及土地存量的核算与估价
        4.2.1 澳大利亚剩余价值法
        4.2.2 加拿大永续盘存法
        4.2.3 阿根廷特征价格法
    4.3 自然资源账户的编制
        4.3.1 国际组织的一般做法
        4.3.2 典型代表性国家的实际运用
5.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开发和利用
    5.1 国家资产负债表利用概览
    5.2 国家资产负债表在国际组织中的利用
        5.2.1 国际组织的利用之一:评估政府财政的可持续性
        5.2.2 国际组织的利用之二:分析全球国家的债务问题
    5.3 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国家实践
        5.3.1 加拿大的实际利用:揭示和预警金融风险
        5.3.2 英国的实际利用:提升资产管理效率
        5.3.3 日本的实际利用:分析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
    5.4 国家资产负债表的其它用途探究
6.中国资产负债核算现状与国际借鉴
    6.1 中国资产负债核算基本情况分析
    6.2 微观基础及核算方法选择的中国表现
    6.3 主要结论与建议
        6.3.1 主要结论
        6.3.2 对策及建议
        6.3.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5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生态学中流域生态系统研究
        2.1.1 人类社会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2.1.2 流域生态系统内外部的信息转换与物质循环
    2.2 经济学中流域生态系统核算研究
        2.2.1 流域生态系统核算框架
        2.2.2 流域生态系统核算方法
    2.3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
        2.3.1 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2.3.2 流域生态补偿实践
第三章 理论分析框架的构建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理论基础
        3.2.1 系统论理论基础
        3.2.2 经济理论基础
    3.3 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分析框架
        3.3.1 流域生态系统中资产与服务间的相互影响
        3.3.2 经济理论对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的作用
        3.3.3 流域生态补偿分析框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流域生态补偿利益主体的行为分析
    4.1 流域生态补偿中利益主体的行为特征
    4.2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两阶段博弈
    4.3 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演化博弈
    4.4 企业或农/牧户与地方政府监管机构的博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流域生态补偿原则与模式分析
    5.1 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经济分析
    5.2 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原则
    5.3 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模式
        5.3.1 政府补偿模式
        5.3.2 市场补偿模式
        5.3.3 政府与市场补偿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5.4 流域生态系统价值补偿模式优化机制
        5.4.1 理论分析
        5.4.2 建模
        5.4.3 优化选择模型求解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分析
    6.1 流域生态系统资产的实物量核算
        6.1.1 资产实物量核算基本要素
        6.1.2 国内外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的经验与启示
        6.1.3 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核算框架
    6.2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核算
        6.2.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内涵及类型
        6.2.2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模型
        6.2.3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方法
    6.3 确定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6.3.1 核算单位流域自然资源价值量
        6.3.2 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标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案例分析
    7.1 黑河流域概述
        7.1.1 流域自然概况
        7.1.2 流域社会经济发展概述
        7.1.3 流域生态补偿实施进展
    7.2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核算
        7.2.1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资产实物量核算框架
        7.2.2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青海段实物量核算
        7.2.3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甘肃段实物量核算
        7.2.4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内蒙古段实物量核算
    7.3 黑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核算
        7.3.1 基于当量因子法的价值量核算
        7.3.2 基于重置成本法的价值量核算
    7.4 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黑河流域生态补偿方案
        7.4.1 选择补偿模式
        7.4.2 确定补偿标准
        7.4.3 设计补偿方案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区域高环境风险行业生态补偿对象及补偿标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行业生态补偿内涵和补偿对象
2 补偿标准测算
    2.1 核算体系
    2.2 资源租金和资产净现值
3 陇南市水电行业生态补偿实证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2 水电行业补偿对象和补偿标准
        3.2.1 投入产出、资源租金和净现值
        3.2.2 收入分配和主体损失
        3.2.3 行业分期退出补偿对象和标准
4 讨论
5 结论

(7)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核算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核算理论
    第一节 土地资源与土地经济理论
        一、土地资源理论
        二、土地经济理论
        三、土地资源价值理论
    第二节 政府资产负债核算理论
        一、SNA中政府资产负债核算理论
        二、GFS与SNA中政府资产负债对比
        三、IPSAS与SNA中政府资产负债对比
    第三节 土地资源资产核算理论
        一、SNA中土地资源核算理论
        二、SEEA中土地资源核算理论
    第四节 土地资源与现有资产负债核算体系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与国家资产负债表
        二、土地资源与政府资产负债表
        三、土地资源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核算范围
    第一节 土地资源的分类
        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二、土地用途分类
    第二节 基于法律角度的土地资源归属
        一、基于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划分
        二、基于所有权、使用权与发展权的划分
    第三节 基于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角度的土地资源归属
        一、基于政府资产核算角度的划分
        二、基于政府负债核算角度的划分
    第四节 政府土地使用类型转换核算
        一、农用地转换为建设用地
        二、建设用地使用类型的再转换
    第五节 纳入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的土地类型及表式设计
        一、纳入政府资产负债表核算范围的土地类型
        二、包含土地资源的政府资产负债账户
        三、政府部门土地资源价值核算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价值核算方法
    第一节 土地价值核算的国家标准和通用方法
        一、土地价值核算的国家标准
        二、城镇土地价值核算的通用方法
    第二节 市场交易土地的价值核算方法
        一、挂牌转让交易的土地
        二、协议转让或企业并购中获得的土地
        三、具有基准地价的土地
    第三节 非市场交易土地的价值核算方法
        一、有相似市场交易案例的土地
        二、无相似市场交易案例的土地
        三、多功能综合类型土地
    第四节 目前开展非市场交易土地价值核算的难度
        一、土地类型复杂多样
        二、土地价值影响因素复杂
        三、影响因素量化困难
        四、各地方政府政策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市场交易土地中综合行政用地价值核算
    第一节 综合行政用地价值核算标准
        一、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分类
        二、价值核算标准
    第二节 当期价值核算方法
        一、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
        二、市场比较法
        三、影响因素建模法
    第三节 价值修正区间估计方法
        一、价值修正的原因
        二、价值修正的方法
    第四节 武汉市民之家土地价值核算
        一、基准地价修正系数法价值核算
        二、市场比较法价值核算
        三、影响因素建模法价值核算
        四、三种核算方法的对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市场交易土地中公园用地价值核算
    第一节 公园用地价值核算方法
        一、公园用地的特征
        二、我国城市公园发展现状
        三、四种公园用地价值核算方法
    第二节 条件价值法的原理与实施方案
        一、条件价值法的原理
        二、条件价值法的实施步骤
    第三节 武汉关山荷兰风情园用地价值核算
        一、武汉关山荷兰风情园简况
        二、条件价值法核算
        三、其他方法价值核算
        四、各种核算方法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非市场交易土地中公路用地价值核算
    第一节 我国公路分类及发展现状
        一、公路分类
        二、中国公路运输发展现状
    第二节 政府资产中公路用地核算范围
        一、纳入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的准则
        二、政府资产中的公路用地核算种类
    第三节 收费公路用地价值核算方法
        一、公路用地价值核算标准
        二、成本逼近法
        三、收益还原法
    第四节 DG高速M城到X城段用地价格核算
        一、DG高速M城到X城段介绍
        二、成本逼近法价值核算
        三、收益还原法价值核算
        四、两种核算方法的对比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其他非市场交易土地价值核算方法探讨
    第一节 机场用地与港口码头用地
        一、机场用地
        二、港口码头用地
    第二节 铁路用地与轨道交通用地
        一、铁路用地
        二、轨道交通用地
    第三节 风景名胜设施用地
        一、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与风景名胜用地的区别
        二、风景名胜设施用地价值核算方法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8)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水资产研究
        1.2.2 水负债研究
        1.2.3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体系研究
        1.2.4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列报研究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核算体系
    2.1 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绿色GDP理论
        2.1.3 自然资源价值论
        2.1.4 环境会计理论
    2.2 核算体系
        2.2.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2.2.2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2.2.3 水环境——经济核算体系
        2.2.4 不同水资源核算体系的比较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实践
    3.1 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情况分析
        3.1.1 会计目标:离任审计为主
        3.1.2 水资产和水负债的确认和计量
        3.1.3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原则
        3.1.4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体系和结构
        3.1.5 对我国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启示
    3.2 国外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经验
        3.2.1 水会计目标
        3.2.2 水会计主体
        3.2.3 水会计要素的确认
        3.2.4 水会计报表体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框架设计
    4.1 会计目标
    4.2 基本假设与编制原则
        4.2.1 基本假设
        4.2.2 编制原则
    4.3 会计要素的确认
        4.3.1 水资产
        4.3.2 水负债
        4.3.3 净水资产
    4.4 会计要素的计量方法
        4.4.1 水资产的计量方法
        4.4.2 水负债的计量方法
    4.5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列报
        4.5.1 水流量表
        4.5.2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
        4.5.3 水资源资产负债变动表
        4.5.4 水质表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山东省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5.1 山东省水资产和水负债的确认
        5.1.1 水资产的确认
        5.1.2 水负债的确认
    5.2 山东省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列报
        5.2.1 实物型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列报
        5.2.2 价值型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的列报
    5.3 山东省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5.3.1 水流量表分析
        5.3.2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分析
        5.3.3 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变动表分析
        5.3.4 水质表分析
        5.3.5 总体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不足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美、德国家环境资产核算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SEEA2012中心框架的理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文献综述
三、环境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一) 主流会计核算观点
    (二) 环境资产区别一般资产的特点
        1. 环境资产的间接经济价值
        2. 非环境资产使用者的可能影响
    (三) 分析结论
        1. 适当拓展环境资产的确认范围
        2. 补充非货币计量方式
四、联合国SEEA发展历史脉络以及SEEA2012中心框架
    (一) 联合国SEEA发展的历史脉络
    (二) SEEA2012中心框架解析
        1. 整体解析
        2. 环境资产部分
        (1) 账户分类
        (2) 账户核算内容
        (3) 实物耗减和估价方法
五、美、德资源环境核算体系与特点
    (一) 美国资源环境核算
    (二) 德国资源环境核算
    (三) 美、德环境资产核算的比较分析
        1. 共同点
        (1) 构想时间起点
        (2) 操作依据
        2. 不同点
        (1) 初步核算内容 (基础)
        (2) 所属最终框架结构
        (3) 主要账户
        (4) 主要特色
六、启示
    (一) 以联合国SEEA为操作依据
    (二) 在不同区域进行阶段性的核算
    (三)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行业、资源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核算
    (四) 根据我国实际适当拓展环境资产的核算范围 (实物/价值单位)

(10)包容性生态财富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可持续发展与包容性财富核算
        (二) 生态资本概念定义与研究进展
    三、本文研究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
第一章 财富概念的包容性内涵
    一、财富概念的历史演变
        (一)古典经济学之前的财富概念
        (二)古典经济学的财富概念
        (三)效用价值论的财富概念
        (四)要素价值论的财富概念
    二、财富定义范畴的包容性发展
    三、财富价值论争议及其包容性发展
        (一)使用价值论和交换价值论的二元对立
        (二)价值论和价格论的争议
        (三)财富价值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的争议
    四、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民财富核算体系的包容性发展
    一、SNA核算的财富范畴
    二、绿色GDP指标及其核算范畴
    三、SEEA的财富核算范畴
    四、扩展的国民财富核算
    五、从“经济帝国主义”到生态经济学的核算逻辑演变
    六、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财富核算的可持续力内涵
    一、可持续发展的不同定义
        (一)可持续发展是代际福利不随时间下降的发展状态
        (二)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系统整体能力和健康保持稳定且具有弹性的状态
        (三)可持续发展是以保存未来发展机会为目标的状态
        (四)可持续发展在于稳定存量,优化和减少流量消耗
        (五)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目标
    二、不同可持续发展定义下的定量评估方法
        (一)以持续增长和最优化为基准的增长核算模型
        (二)以代际公平为目标的核算路径
        (三)以稳定自然资本存量,保障生存系统整体能力和健康状态为目的的核算路径
        (四)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目标及其核算路径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系统资本化及其价值评估
    一、生态系统的资本化
    二、生态系统要素、功能、结构、服务及惠益
    三、生态资本价值评估基本框架
        (一)生态资本存量核算
        (二)生态资本价值核算
    四、生态资本存量变化的驱动因素
        (一)生态系统变化的直接驱动因素
        (二) 生态系统变化的间接驱动因素
    五、生态资本投资
        (一)生态资本投资概念及分类
        (二)生态资本投资主体及客体
    六、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财富及生态资本投资核算
    一、包容性财富框架下生态财富核算
    二、生态资本投资及其均衡条件
        (一)生态资本投资函数
        (二)人造资本动态分析
        (三)生态资本动态分析
        (四)生态资本投资动态均衡
    三、生态资本投资收益及其对包容性财富的影响机制
        (一)人造资本部门、生态资本部门和人力资本部门的积累模型
        (二)经济体平衡增长路径
        (三)生态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Meta分析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的实证研究
    二、Meta分析法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中的应用
    三、基于Meta回归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估算
        (一)样本收集及数据库建立
        (二)解释变量选择及Meta回归模型
        (三)Meta回归分析
        (四)基于Meta回归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财富核算
    一、包容性生态财富测算框架
    二、环境损失核算及数据处理
    三、生态资本投资
    四、核算结论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一)以人类福利为核心的包容性可持续发展框架要求建立综合性的财富核算框架
        (二)生态资本是社会财富总量的重要构成。
        (三)经济发展对我国生态财富存量的损耗日益增加。
    二、政策建议
        (一)完善环境核算体系,全面反映社会可持续力及变化趋势。
        (二)加大生态资本投资规模,完善生态资本投资机制和运营体系。
        (三)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控制城市建设开发规模,减少生态用地侵占。
    三、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词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四、SNA与SEEA的环境资产比较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GDP核算的理论与方法重构[D]. 童超. 山西财经大学, 2020(04)
  • [2]中国体育卫星账户的编制构想与应用研究[D]. 李燕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2)
  • [3]湖南省森林资源资产负债表研究[D]. 袁继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5)
  • [4]国家资产负债核算的国际比较与借鉴[D]. 宋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5]基于生态系统核算的流域生态补偿研究[D]. 芦海燕. 兰州大学, 2019(08)
  • [6]区域高环境风险行业生态补偿对象及补偿标准分析[J]. 邓晓红,宋晓谕,祁元,王宏伟,徐中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02)
  • [7]政府资产中土地资源核算问题研究[D]. 朱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8]水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D]. 温哲. 山东财经大学, 2018(08)
  • [9]美、德国家环境资产核算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基于SEEA2012中心框架的理论分析[J]. 周龙,方锐. 会计之友, 2018(02)
  • [10]包容性生态财富核算研究[D]. 刘君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标签:;  ;  ;  ;  ;  

SNA与SEEA环境资产比较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