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扩充500名警力

每年扩充500名警力

一、每年扩编500名警力(论文文献综述)

李翔[1](2021)在《W市非法集资的防范与治理》文中研究指明

杨旭臻[2](2018)在《成都市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警力资源,代表具有任务完成能力和战斗力的警察队伍群体。公安民警在警察队伍中占据重要比例,是维护社会治安的最坚定保障。警力资源跟公安机构的发展息息相关,它们能够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让社会稳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自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变革迅速,各个部门的利益调整加速,导致经济犯罪和政治犯罪等多种类型的犯罪分子数量上升,再加上人们渴望安定,因此对公安民警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他们能够具有较强的执法能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在这种背景下,公安机关的压力越来越大,而公安机关任务危险、工资待遇低,导致警力资源越来越少,无法负担得起群众给予的众多任务,怎样优化公安机关的警力资源,提高公安机关尤其是基层公安机关的战斗力和工作效率,缓解警力不足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一大问题。同时,国家很难在短期内招聘大量警察,给他们提供培训,让他们成为合格的警力力量,而在此基础上,公安队伍也往往不能通过快速扩充,满足人们对公安机关的期待。最好的方法就是设置合理的警力配置,迅速提高公安机关警察资源的战斗力,让其满足群众们的需求。作者在工作中发现了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对成都市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案例进行了一些研究。全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案例研究的研究价值论述;第三部分为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案例描述,从改革背景、改革历程、主要做法和主要成效等方面进行阐述:第四部分为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之警力下沉分析,主要从产生的作用、关键性分析着手;第五部分为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之机构重组分析,从在改革中产生的作用、关键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六部分为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之科技建警分析,仍然从关键性、主要经验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第七部分为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案例对县级公安机关在推进机关警力下沉、优化县级机关机构设置、创新警务工作模式等三方面的提炼出的经验以及启示,并提出当前警务改革研究热点和今后警务改革的研究方向。

陈福连[3](2017)在《新常态下公安队伍建设研究——以绍兴市公安局为例》文中认为公安队伍建设是公安工作的基石,是公安机关战斗力生成的基础,是展示党和政府良好形象的窗口。针对当前队伍建设存在的短板,绍兴市公安局坚持系统思维、改革思维和创新思维,进一步明确新常态下公安队伍建设的目标体系,确立基本原则和优化路径选择,以文化引领队伍、以教育提升队伍、以管理规范队伍、以服务凝聚队伍,最大限度地激发队伍活力,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杨晶涵[4](2017)在《舟山群岛新区公安工作风险现状及其应对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桥正式通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岛陆联络工程;201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2017年4月1日,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挂牌。自此,舟山进入大桥时代、新区时代、自贸区时代。为主动应对国家战略项目落地,“自由贸易港区”时代到来,对舟山公安来说,能否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切实为新区建设华丽转身保驾护航,既是一现实挑战,也是历史赋予的重大使命。跨海大桥开通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公安机关对犯罪分子特别是外来流窜犯罪分子“关门打狗”。舟山公安实施的“铁桶工程”,根据舟山的犯罪规律和治安态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科学屯兵布防、统一指挥调度、整体联动作战。而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后,随着新区建设的加快推进,形成了区域大连通、要素大流动、经济大发展的开放型、动态化社会环境,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大量增多,各类社会风险日益突出,给社会治安带来严重冲击,对公安工作带来了新的风险内容特征。本文从舟山群岛新区的大背景出发,分析了目前舟山公安机关所面临的新形势和风险的主客观原因,并就所述问题与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全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分两节谈舟山群岛新区和大桥时代背景下舟山公安将会面临的新形势和风险,第一节浅谈了新形势,即:环境复杂化、犯罪新型化、区域扩大化和人口流动化。通过对往年的接警总量、流动人口、犯罪形式以及犯罪人员地域性等真实数据的对比与梳理,得出当下舟山公安机关所面临的严峻形势。第二节细致分析了目前存在的三大风险并分析了原因。一是执法风险升级,二是群体性事件突出,三是舆论风险升级,四是公安民警生理心理风险升级。第三章对风险现状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一是警务机制不适应新区发展,二是治安防控体系不完善,三是民警整体素质不高。第四章从针对当下舟山公安机关的风险现状,从创新警务模式、创新防控体系、提高民警执法水平和能力、提高舆论应对意识和水平、提高群众工作能力、增强民警心里承受能力六个方面,系统地提出建设性意见。

廖军芳[5](2014)在《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安机关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基本力量之一,能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不仅反映了其履行职责的能力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到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社会能否长治久安,人民群众能否安居乐业。本文以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选题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对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情况。对于本文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也在本章展开。第二部分主要对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分析。本章主要对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特征、分类进行阐述,并运用公共危机理论和社会冲突理论进行分析。并对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和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定位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进行典型案例分析。通过三个案例的分析,讲述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经验和启示。总体来说主要有把握时机控制局面、果断处理防止事态扩大等六条经验。第四部分主要对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本文认为信息情报掌握不够,处置问题粗暴简单,专业化水平不高和舆论宣传不够是存在的主要问题,而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信息预警失灵、矛盾化解不力、现场处置欠妥和舆论引导滞后。第五部分则对公安机关如何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首先要把握好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原则;其次要完善群体性事件的信息预警机制;再次要加强公安机关处置能力建设;最后要提高公安机关的舆论引导能力。

曾晖[6](2013)在《“拆台”背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5年,中国内地首个交巡警试验在上海宣告失败;2008年,锦州交巡警也随王立军的离开而拆分;如今,重庆正悄然拆解交巡警平台……不同的时空维度,同样的结局重复,个中缘由,或许很难仅用"因人废事"为其作注。王氏交巡警"你们重庆交巡警最近‘压力山大’吧?"

郭春甫[7](2010)在《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社区警务研究 ——以重庆市为样本》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化的冲击、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公民社会的兴起,政府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公共事务治理环境。这种快速发展与多元化的环境,导致了权力分散、组织边界模糊等现象,产生了各种横跨不同领域的网络。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网络”,传统的等级制政府模式已不能满足这一复杂而快速变革的时代需求,靠命令与控制程序、刻板的工作限制以及内向的组织文化联系起来的严格的官僚制度,尤其不适宜处理那些常常要超越组织界限的复杂问题。相较于官僚制而言,网络治理理论对各级政府间、各机构间、公私部门间的合作网络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作为信息时代政府治理的新形态,网络治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网络绩效。但在实际运行中不同网络产生的绩效并不相同。网络绩效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网络结构不同。因此,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网络结构如何影响网络绩效?作为对问题的回答,本文的核心假设是:在网络治理过程中,关键要素构成不同的网络结构,在运行中对网络绩效产生影响。网络结构包括信任、网络参与者数量、目标认同及网络核心能力等四个关键要素。这四个要素的分布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网络结构。由于网络结构是静态存在的,只有网络运行起来才能够观察到网络结构中的行动者、关系模式及支持要素,因此,通过引入中介变量——网络运行,形成的网络治理关系式为:网络结构通过影响网络运行来最终影响网络绩效。本文以社区警务为分析对象,以重庆市为样本,通过实证方法对上述网络治理的分析框架予以检验。研究发现:社区警务网络存在官方行动者与非官方行动者两种类型。由于行动者在网络中的位置不同,产生合作型模式与行政主导型模式两种主要的关系模式。这两种关系模式都有自身独特的结构要素,即信任、参与者数量、目标认同及网络核心能力。资源、信息、工作制度与价值观则构成了网络结构的支持要素。在网络运行过程中,两种模式在网络启动、网络维护及网络监控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导致了两种模式的网络绩效存在显着差异。由此,可以证明“网络结构-网络运行-网络绩效”的假设关系式成立。本文共分为五章,逻辑结构如下:第一章是导论,侧重于提出研究的问题;对与该问题有关的文献进行梳理;对本文的分析对象进行阐释;阐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研究设计。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分析部分。主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描述了网络治理的兴起的缘由,并析出社会网络分析、资源依赖理论及社会交换理论的合理内核作为网络治理的理论支撑。同时,在分析借鉴西方网络治理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本文建构的网络治理分析框架及研究假设。第三章、第四章是本文的案例研究部分。第三章对社区警务网络结构进行了剖析,分别研究了社区警务网络中网络行动者的构成与作用、网络结构的构成要素、关系特点以及社区警务网络结构的支持要素。第四章则论述了动态情景下的社区警务网络结构——社区警务网络的运行。网络结构通过影响网络运行,来影响网络绩效。网络运行包括启动、整合与控制。网络的启动涉及到建立规范与构建网络。通过目标的认同、资源的整合、行为的协调来对网络进行整合以使其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由于网络也存在责任及效率问题,因此,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对于网络目标的达成非常有必要。对两种模式的比较分析贯穿在案例研究之中。第五章对选定样本的社区警务网络绩效进行定量分析。本章在对合作型模式与行政主导型模式比较的基础上,考察网络、组织及个体三个层面的绩效。根据社区警务网络结构中的信任、网络参与者数量、目标认同及网络核心能力四个关键要素在运行中的不同,对影响两种模式绩效差异的要素进行了剖析。结语部分,总结了全文的分析思路及假设验证,指出本文研究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了进一步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邱俐佳[8](2009)在《公安机关文职雇员绩效管理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公安局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治安形势发生较大的变化,公安机关警力不足的问题在各地普遍存在。为实现警力的无增长改善,文职雇员制度作为有效补充警力、节约运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被引入到越来越多的公安机关。在21世纪最初的十年内,文职雇员队伍不断壮大,关于文职制度的可行性研究、操作层面研究逐渐丰富,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系统。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对文职雇员的管理使用也存在差别,总体来说还停留在简单的目标管理阶段,尚未形成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公安机关文职雇员制度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对其绩效管理进行概述,并以苏州市公安局文职雇员绩效管理为个案分析,重点对其文职雇员制度实施的基本情况,运作的实际效果,取得的成效等进行研究,剖析其绩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运用绩效管理的相关理论,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提出一个符合当前治安形势和公安工作发展的绩效管理模式,最大程度地发挥文职雇员对公安工作的积极作用。

刘振华[9](2008)在《我国推行农村社区警务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文中研究说明从目前我国社区警务的推行现状看,总体上城市推行较好,农村推行较缓慢。究其原因,既受思想认识的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基层公安机关警力、经费不足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此,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社区警务的推行,实行农村社区警务的经费法制化和制度化,进一步充实农村地区警力,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农村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以便农村社区警务在我国全面和有效地推行。

汪志强[10](2007)在《转型社会中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研究 ——以湖北省麻城市治安管理与服务为表述对象》文中认为卢梭曾言: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而社会秩序的稳定离不开政府公共安全服务的提供。马克思也曾经说过,安全是市民社会的最高概念。按照这个概念,整个社会的存在都只是为了保证它的每个成员人身、权利和财产不受侵犯。因此,以社会治安为特点的公共安全服务既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下中国社会的重要话题。目前,中国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转型时期。这种社会转型涉及整个社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社会经济和政治机制转轨使得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调整、社会观念转变,这种社会转型势必影响我国农村公共安全特别是乡村社会的治安管理及其方式的整体性变迁。从我国现状来看,农村公共安全总体态势良好,农民生产和生活基本秩序得到有效保障,但一些影响农村公共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特别是农业税免除后,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赵树凯通过对我国10个省(区)20个乡镇的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乡镇治安状况良好。基本特征是农村的恶性案件、刑事案件减少,财产方面的盗窃案件增加。总体来看,农村社会治安压力越来越大,基本形势比前几年严峻。有些深层次的威胁因素不仅没有消解,甚至还在生成和积累。第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基础大量存在,难以保证不被一些偶然因素触发。虽然这几年的农村政策转变改善了农民的境遇和心绪,政府威信提高,但是农民对于基层干部的信任并没有增加。第二,社会上的黑恶势力依然呈现增长势头,对于党政机关的渗透更加复杂,治安管理更加困难。第三,一些地方不同类型的宗教力量发展较快,对于社会形势的直接影响也在显现出来。因此,农村公共安全问题在新的时期与城市公共安全一样,同样不可等闲视之。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与政府直接进行管理并提供服务二者简单划等号,忽视了服务提供与服务生产、管理者和经办者或经营者之间的区别。从国外实践来看,其公共服务体系之所以能够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提高公共物品与服务供给效率,实现质量与效率的“双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区分提供与生产的不同。事实上,正如经济改革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一样,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的责任与政府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不能等同起来。从理论上讲,公共物品中政府角色的界定是一个成本收益的权衡过程,“当安排者与生产者二者合一时,官僚制成本就产生了,即维持和管理层级系统的成本。当安排者和生产者不同时,又产生了交易成本,即聘用和管理独立生产者的成本。两种成本的相对值决定了安排和生产功能分开是否值得。”在实践中,人们发现通过市场化和民营化的方式可以大大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在治理理论框架之下具体分析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问题,无疑可以重新开启一扇“理论之窗”,对于回应人们思想上的认识误区以及指导时下我国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个案市(县)及其乡镇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历时性与共时性考察、纵向与横向比较、理论与实践检验,探寻了建国以来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制变迁的内在动因、时代背景、现实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与路径选择。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类似于前苏联高度集中全面控制的全能性政府管理模式:中央政府集中掌握配置资源的最高权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实行指令性计划,对收分配和社会福利实行政府统一调配,从而使得在管理范围方面,政府权力出现了职能性扩张和角色性扩张的严重趋势,使政府成为色揽公私事务的“全能四型政府”。这一特性必然反映到农村公共安全产品的提供上。2.时代变迁中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这一时期正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公共安全体系是一种以国家体制为主导的工作模式,这种工作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体制相一致,导致农村社会公共安全服务与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之间形成冲突与错位,公共安全服务部门承担了很多本可以交给其它社会服务与市场经济、社会转型之间形成冲突与错位,公共安全服务部门承担了很多本可以交给其它社会组织承担的职能。因此,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农村社会的公共安全体系也必须寻求转型。3.新时期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改革。党的十五大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呈现出扎扎实实、稳步推进的良好局面,但是,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在有限财力的基础上杨建农村新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就成为摆在农村公共安全服务部门面前的现实课题。4.改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对策与建议。改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既要借鉴别国的先进经济,又要立足我国农村现实进行改革创新,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重建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②推进农村社区警务战略;③扩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财政投入;④建立科学的农村社区警务考核机制。

二、每年扩编500名警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每年扩编500名警力(论文提纲范文)

(2)成都市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背景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支撑理论
        1.3.1 系统论
        1.3.2 警力无增长改善论
    1.4 研究思路与内容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的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方法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以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案例研究的研究价值
    2.1 国内外警力资源配置现状
        2.1.1 警察编制人数与警察配比情况
        2.1.2 当前部分国家警力资源配置与社会治安状况的关系
        2.1.3 我国公安警力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2.1.3.1 基层一线警力不足
        2.1.3.2 警力资源配置效率低
        2.1.3.3 警务运行模式不合理
    2.2 蒲江县公安局“所队合一”警力整合案例的典型性分析
        2.2.1 推进机关警力下沉,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
        2.2.2 重组优化机构设置,科学配置警力资源
        2.2.3 创新警务工作模式,以科技解放警力
第三章 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案例描述
    3.1 蒲江县公安局“所队合一”的背景
        3.1.1 蒲江县公安局实施“所队合一”的必要性
        3.1.2 蒲江县公安局实施“所队合一”的实践基础
    3.2 蒲江县公安局“所队合一”的主要历程
        3.2.1 决策启动阶段:全面调研,设计试行方案
        3.2.2 决策试点阶段:选点试行,检验试行方案
        3.2.3 决策推广阶段:总结完善,推广试行方案
    3.3 蒲江县公安局“所队合一”的主要做法
        3.3.1 下放机关警力,充实基层警力
        3.3.2 机构精简重组,科学配置警力资源
        3.3.3 推进信息警务,有效解放有限警力
    3.4 蒲江县公安局“所队合一”警力整合的主要成效
        3.4.1 缓解现有基层警力不足
        3.4.2 提高警力配置效率
        3.4.3 提高公安机关工作效能
第四章 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之警力下沉分析
    4.1 警力下沉在“所队合一”中产生的作用
        4.1.1 机关警力下沉派出所,为“所队合一”提供了基础
        4.1.2 基层警力的进一步充实,推动“所队合一”的运转实施
    4.2 警力下沉在“所队合一”中产生作用的关键性分析
        4.2.1 用“无增长改善论”分析警力下沉
        4.2.2 打防效能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4.2.3 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满意率逐步提升
    4.3 蒲江县公安局推进警力下沉的主要经验
        4.3.1 用制度改革保障警力下沉
        4.3.2 实行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警力下沉工作落实
第五章 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之机构重组分析
    5.1 机构重组在“所队合一”中产生的作用
        5.1.1 机构重组为“所队合一”提供了组织保障
        5.1.2 机构重组推动“所队合一”有效运行
    5.2 机构重组在“所队合一”中产生作用的原因
        5.2.1 用“系统论“分析机构重组
        5.2.2 有利于公安机关整体效能的提高
        5.2.3 有利于适应新的社会形势
    5.3 机构重组对“所队合一”的主要经验
        5.3.1 探索扁平化设计
        5.3.2 强调警务资源整合
        5.3.3 一体化建设,推动所队整合
第六章 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之科技建警分析
    6.1 科技建警在“所队合一”中产生的作用
        6.1.1 用“无增长改善论”分析为何科技建警能产生作用
        6.1.2 科技建警,为“所队合一”提供了技术保障
        6.1.3 科技建警,推进“所队合一”高效运行
    6.2 科技建警对“所队合一”的主要经验
        6.2.1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民警文化业务素质
        6.2.2 必须做好装备保障工作
        6.2.3 全面加强基础建设
        6.2.4 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
        6.2.5 加强对公安机关科技工作的领导
第七章 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案例对县级公安机关的启示
    7.1 推进机关警力下沉,解决基层警力不足的问题
        7.1.1 以制度改革保障机关警力下沉
        7.1.2 实行监督与责任追究,确保工作落实
    7.2 重组优化机构设置,科学配置警力资源
        7.2.1 推进扁平化警务
        7.2.2 整合警务资源,提高配置效率
    7.3 创新警务工作模式,科技建警解放警力
        7.3.1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民警文化业务素质
        7.3.2 做好装备保障工作,为科技建警提供物质基础
第八章研究结论和展望
    8.1 主要结论
        8.1.1 案例研究回顾
        8.1.2 案例研究总结
        8.1.3 案例研究评价
    8.2 研究展望
        8.2.1 当前警务改革研究热点
        8.2.2 今后警务改革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3)新常态下公安队伍建设研究——以绍兴市公安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加强公安队伍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一)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客观需要。
    (二)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提升执法公信力的内在需要。
    (三) 加强公安队伍建设是形成核心战斗力的现实需要。
二、公安队伍建设的重点问题
    (一) 警力不足的问题。
    (二) 职权不清的问题。
    (三) 练而不战的问题。
    (四) 保障不力的问题。
    (五) 队伍不稳的问题。
三、绍兴市公安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 强化思想教育, 筑牢建警之本。
    (二) 强化实战练兵, 打牢精警之基。
    (三) 强化监督管理, 探索治警之策。
    (四) 强化惠民行动, 搭建拥警之桥。
    (五) 强化保障机制, 夯实强警之器。
四、进一步推进绍兴市公安队伍建设的思考
    (一) 明确目标体系。
    (二) 处理好五对关系。
        1. 正确处理好“软件”与“硬件”的关系。
        2. 正确处理好载体与内容的关系。
        3. 正确处理好重点与整体的关系。
        4. 正确处理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
        5. 正确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三) 优化路径选择。
        1. 坚持把教育放在首位。
        2. 坚持把权力关进笼子。
        3. 坚持把平时当作战时。
        4. 坚持把典型放大示范。
        5. 坚持把保障落到实处。

(4)舟山群岛新区公安工作风险现状及其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基本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比较分析法
        1.4.2 实证分析法
        1.4.3 系统分析方法
        1.4.4 文献研究的方法
    1.5 理论工具
        1.5.1 基本概念
        1.5.2 公安职能理论
        1.5.3 风险管理理论
2 舟山群岛新区公安工作所面临的风险现状
    2.1 舟山群岛新区环境下公安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2.1.1 环境复杂化
        2.1.2 犯罪新型化
        2.1.3 区域扩大化
        2.1.4 人口流动化
        2.1.5 公共安全监控矛盾化
    2.2 舟山群岛新区公安工作风险现状
        2.2.1 执法风险的升级
        2.2.2 决策风险的加重
        2.2.3 舆论风险的扩大
        2.2.4 生理心理风险的加剧
3 影响舟山群岛新区公安工作风险有效应对的主要制约因素
    3.1 警务机制不适应新区发展
        3.1.1 警务模式粗放型
        3.1.2 警务资源分散
        3.1.3 警务社会化合作程度不高
    3.2 治安防控体系不完善
        3.2.1 基础薄弱限制防控效果
        3.2.2 联合防控作战能力不强
        3.2.3 警力不足制约效果明显
    3.3 民警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3.3.1 适应新形势能力有待加强
        3.3.2 纪律作风有待改进
        3.3.3 实战技能有待提高
4 舟山群岛新区公安工作风险的应对措施
    4.1 创新警务机制
        4.1.1 前置型警务布局
        4.1.2 预警型警务模式
        4.1.3 应激型警务机制
        4.1.4 智慧型警务体系
    4.2 创新防控体系
        4.2.1 在“防”字上采取“三个结合”
        4.2.2 在“控”字上实现“三个新突破”
        4.2.3 在“管”字上推行“两种新模式”
    4.3 提升执法能力水平
        4.3.1 牢固树立法治意识
        4.3.2 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和交流
        4.3.3 强化执法检查监督工作
    4.4 提高舆论应对意识
        4.4.1 增强舆论应对的“三个意识”
        4.4.2 建立警媒联动互助机制
        4.4.3 健全警媒互通联谊机制
    4.5 打造过硬警队
        4.5.1 要着力铸造忠诚警魂
        4.5.2 全面落实从严治警
        4.5.3 强化能力素质提升
        4.5.4 提升群众工作能力
    4.6 推进民警心理健康服务
        4.6.1 丰富心理培训内容
        4.6.2 拓展心理工作方式
        4.6.3 健全危机干预机制
        4.6.4 提升专业队伍素质
参考文献
致谢

(5)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2.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特征及分类
        2.1.1 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2.1.2 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1.3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2.2 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社会冲突理论
    2.3 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根源分析
        2.3.1 社会转型所导致的人民内部矛盾激化
        2.3.2 部分领导干部腐败不作为和“四风”严重
        2.3.3 部分基层组织社会控制力不足
        2.3.4 部分官员服务意识淡薄执法粗暴
    2.4 公安机关在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角色定位
        2.4.1 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助手角色
        2.4.2 事件现场的秩序维持者角色
        2.4.3 查处违法与犯罪的执法者角色
        2.4.4 群众矛盾的疏导者角色
第3章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案例分析
    3.1 经典案例分析
        3.1.1 案例一:湖南郴州临武瓜农意外死亡事件
        3.1.2 案例二:湖南湘西吉首非法集资事件
        3.1.3 案例三:郴州市保钓游行群体性事件
    3.2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经验启示
        3.2.1 把握时机及时控制局面
        3.2.2 果断处理严防事态扩大
        3.2.3 客观分析灵活决策
        3.2.4 掌握好火候稳扎稳打
        3.2.5 区别对待分化瓦解
        3.2.6 密切配合做好善后工作
第4章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
    4.2 主要原因分析
        4.2.1 信息预警失灵
        4.2.2 矛盾化解不力
        4.2.3 现场处置欠妥
        4.2.4 舆论引导滞后
第5章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探讨
    5.1 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原则
        5.1.1 抓住主要矛盾的原则
        5.1.2 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5.1.3 快速控制的原则
        5.1.4 防止激化的原则
        5.1.5 突出重点的原则
    5.2 完善群体性事件的信息预警机制
        5.2.1 建立信息情报网络
        5.2.2 规范情报信息共享和中转
        5.2.3 建立跨部门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制
    5.3 加强公安机关处置能力建设
        5.3.1 优化公安队伍警员结构
        5.3.2 完善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
        5.3.3 组织警员系统培训及实战演练
        5.3.4 加强警用物资与装备保障
    5.4 提高公安机关舆论引导能力
        5.4.1 牢固树立舆情观念和公关意识
        5.4.2 严密舆情控制把握媒体公关原则
        5.4.3 加强舆情分析澄清不良新闻报道
        5.4.4 必要时面对面的思想教育公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拆台”背后(论文提纲范文)

王氏交巡警
大炮打蚊子
黎明静悄悄
编后:

(7)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社区警务研究 ——以重庆市为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
    三、文献综述
        (一) 网络治理研究文献述评
        (二) 社区警务研究文献述评
    四、分析对象的选择
    五、核心概念
        (一) 社区警务
        (二) 网络治理
        (三) 网络结构
    六、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
        (二) 案例研究
        (三) 调查法
        (四) 比较研究
    七、研究设计
        (一) 研究变量的操作化
        (二) 样本选择与抽样方案
        (三) 资料收集与资料描述
        (四) 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八、文章结构及可能的创新点
        (一) 文章结构
        (二) 本研究可能具有的创新
第二章 理论框架
    第一节 网络治理的兴起
        一、实践层面的推动
        (一) 全球化:网络治理兴起的时代背景
        (二) 信息技术:网络治理兴起的技术基础
        (三) 公民社会:网络治理兴起的现实依托
        (四) 行政改革:网络治理兴起的支撑体系
        二、理论层面的推动
        (一) 公共管理范式的变迁
        (二) 组织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网络治理的理论支撑
        一、社会网络分析
        二、资源依赖理论
        三、社会交换理论
    第三节 分析框架
        一、西方网络治理模型简介
        (一) 网络治理模型建立的维度
        (二) 网络治理模型的类型
        (三) 网络治理模型的结构要素
        (四) 简评
        二、网络治理模型的解释力度
        (一) 西方网络治理模型发展趋势及评价
        (二) 网络治理框架的选择
        三、框架建构
        (一) 结构与行动者的桥梁——运行
        (二) "网络结构-网络运行-网络绩效"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社区警务网络结构
    第一节 社区警务网络中的主体
        一、官方行动者
        (一) 核心组织:街道办事处
        (二) 协调组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
        (三) 专业组织:派出所
        二、非官方行动者
        (一) 自治组织:社区居委会
        (二) 治安辅助力量
    第二节 社区警务网络结构的关系模式
        一、社区警务网络结构的类型
        (一) 合作型模式
        (二) 行政主导型模式
        二、社区警务网络结构的构成要素
        (一) 网络行动者数量
        (二) 信任
        (三) 网络目标认同
        (四) 网络核心能力
        三、社区警务网络结构的特点
    第三节 社区警务的支持要素
        一、资源
        (一) 人力资源
        (二) 财力资源
        (三) 物质资源
        二、信息
        (一) 治安信息的种类
        (二) 治安信息系统
        三、工作制度
        四、价值观
        (一) 治安宣传工作
        (二) 治安教育工作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社区警务网络运行
    第一节 网络的启动
        一、培育信任
        (一) 通过建立规范培育信任
        (二) 通过互动培育信任
        二、构建网络
        (一) 合作型网络的构建
        (二) 行政主导型网络的构建
    第二节 网络的维护
        一、目标的认同
        (一) 目标体系的确立
        (二) 目标认同的实现
        (三) 认同在两种模式中的作用
        二、资源的整合
        (一) 资源整合的类型
        (二) 资源整合的实施
        三、行为的协调
        (一) 跨组织的联系纽带
        (二) 跨领域的协调
    第三节 网络的监控
        一、目标管理与监督控制
        二、考核
        三、领导问责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区警务网络绩效
    第一节 绩效指标设计
        一、社区警务绩效指标研究述评
        二、网络绩效指标设计
        三、数据分析方法
    第二节 社区警务网络绩效评价
        一、社区警务网络绩效评价
        (一) 社区警务网络层面的绩效评价
        (二) 社区警务网络内组织层面的绩效评价
        (三) 社区警务网络内个体的绩效评价
        二、两种模式网络绩效的比较
        (一) 网络层面的绩效比较
        (二) 组织层面的绩效比较
        (三) 个体层面的绩效比较
    第三节 两种模式绩效差异的关键要素分析
        一、行动者位置与参与者数量影响网络绩效
        二、信任影响网络绩效
        三、目标认同影响网络绩效
        四、网络核心能力影响网络绩效
    本章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社区警务网络绩效问卷及访谈提纲
附录2:主要访谈记录
后记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8)公安机关文职雇员绩效管理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公安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警察文职雇员制度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公共绩效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1 新公共管理理论
        1.4.2 绩效管理理论
2 国内外警察文职雇员绩效管理概述
    2.1 警察文职雇员制度历史纵览
        2.1.1 西方各国的警察文职雇员制度
        2.1.2 我国引入公安文职雇员制度的实践
        2.1.3 我国公安文职雇员的相关概念界定
    2.2 公安文职雇员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2.2.1 发展公安文职雇员制度的重要意义
        2.2.2 公安机关文职雇员绩效管理的重要性
    2.3 我国公安机关文职雇员绩效管理的现状
3 苏州市公安局雇员绩效管理现状及问题研究
    3.1 苏州市公安局雇员制度概况
        3.1.1 苏州市公安局实施雇员制的背景
        3.1.2 苏州市公安局雇员制实施情况
    3.2 苏州市公安局雇员绩效管理现状
        3.2.1 苏州市公安局雇员绩效考核概述
        3.2.2 苏州市公安局雇员绩效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4 苏州市公安局雇员绩效管理对策研究
    4.1 完善苏州市公安局雇员绩效管理的原则
    4.2 苏州市公安局雇员工作满意度调查
    4.3 完善苏州市公安局雇员绩效管理的对策
        4.3.1 构建雇员日常管理系统
        4.3.2 塑造公安机关雇员文化
5 结束语
    5.1 本文的研究成果
    5.2 研究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9)我国推行农村社区警务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我国推行农村社区警务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 农村社区划分标准不科学, 基层公安机关警力严重不足。
    (二) 基层公安机关经费严重短缺制约了农村社区警务的开展。
    (三) 农村社区警务的依托力量不够。
    (四) 农村社区警务的激励措施不力。
三、我国推行农村社区警务的路径
    (一) 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村社区警务。
    (二) 充实农村地区警力, 提高农村社区民警的素质。
    (三) 实行农村社区警务经费法制化和制度化。
    (四) 改革农村公安派出所的勤务方式。
    (五) 完善农村社区警务的考核、激励机制。

(10)转型社会中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研究 ——以湖北省麻城市治安管理与服务为表述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研究述评与理论支撑
        (一) 研究述评
        (二) 理论支撑
    三、概念阐释与个案概况
        (一) 概念阐释
        (二) 个案概况
    四、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主题
        (二) 研究方法
    五、结构框架与创新意图
        (一) 结构框架
        (二) 创新意图
第一章 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
    一、国家政权建设与农村公共安全服务
        (一) 国家政权的建立
        (二) 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与提供
    二、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安全服务的特征与简评
        (一) 计划经济时期公共安全服务的特征
        (二) 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简评
第二章 时代变迁中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
    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
        (一) 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启动
        (二) 农村公共安全治理环境的转换
    二、基层公共安全服务的绩效
        (一) 公共安全服务的绩效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 改革与探索阶段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新特点
第三章 新时期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改革
    一、农村公共安全的治理危机
        (一) 公共财政短缺下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
        (二) 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现状与挑战
    二、改革的尝试与突破
        (一) 基层公共安全服务的改革尝试
        (二) 改革的突破与推进
第四章 改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对策与建议
    一、它山之石——国外经验的借鉴
        (一) 西方国家公共安全服务的发展趋势
        (二) 日本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
        (三) 英国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的特点及其启示
    二、改革创新——合理行动的逻辑抉择
        (一) 重建农村公共安全服务体系
        (二) 推进农村社区警务战战略
        (三) 扩大政府对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的财政投入
        (四) 建立科学的农村社区警务考核机制
总结与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四、每年扩编500名警力(论文参考文献)

  • [1]W市非法集资的防范与治理[D]. 李翔.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成都市蒲江县公安局乡镇派出所“所队合一”案例研究[D]. 杨旭臻.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7)
  • [3]新常态下公安队伍建设研究——以绍兴市公安局为例[J]. 陈福连.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7(04)
  • [4]舟山群岛新区公安工作风险现状及其应对措施研究[D]. 杨晶涵. 宁波大学, 2017(02)
  • [5]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D]. 廖军芳. 湖南大学, 2014(09)
  • [6]“拆台”背后[J]. 曾晖. 廉政了望, 2013(01)
  • [7]基于网络治理理论的社区警务研究 ——以重庆市为样本[D]. 郭春甫. 武汉大学, 2010(10)
  • [8]公安机关文职雇员绩效管理对策研究 ——以苏州市公安局为例[D]. 邱俐佳. 苏州大学, 2009(S2)
  • [9]我国推行农村社区警务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J]. 刘振华.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6)
  • [10]转型社会中的农村公共安全服务研究 ——以湖北省麻城市治安管理与服务为表述对象[D]. 汪志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每年扩充500名警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