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小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一、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敬聪,丁向前,王君,邹杨鸿,王志刚,余化霖,耿鑫[1](2021)在《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神经胶质瘤是颅内肿瘤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侵袭程度高,目前治疗效果极差。其具有高度异质性,在肿瘤内部的不同细胞以及肿瘤微环境之间具有复杂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最佳的培养条件,保持分子基因型和表型以及原始肿瘤在体外和体内的异质性。细胞培养是细胞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各种肿瘤疾病研究中应用广泛。胶质瘤细胞培养方法已基本成熟,主要通过二维(two-dimensional, 2D)细胞培养技术和三维(three-dimensional, 3D)细胞培养。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主要用于研究胶质瘤的发病机制,同时在药物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等角度为临床工作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本文就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细胞培养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王卓,赵若琳,张立波[2](2021)在《裸鼠脑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脑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方法将荧光素酶标记的LN229细胞接种于裸鼠脑右侧尾状核区,术后对伤口进行消毒,保证裸鼠存活率。每周使用小动物活体成像仪监测肿瘤。实验结束,取出脑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裸鼠脑内注射体外培养的LN229人脑胶质瘤细胞,注射后14 d,活体成像观察,每只裸鼠脑部均察见肿瘤生长,其荧光信号值均值达到8.93×107;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人脑胶质瘤形态特征,未见脑外转移。结论本实验采用脑立体定位仪原位接种脑胶质瘤细胞可建立脑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此方法建立的模型均一性、成瘤率和存活率高,可作为评价药物抗脑胶质瘤效果的理想模型。

张琚政[3](2021)在《基于内源性蛋白质发展抗肿瘤缩氨基硫脲类金属(Au、Pt)化合物》文中指出目前化疗仍然是治疗癌症的主要手段,但是由于癌症是一种复杂多变的疾病,所以靶点单一的化疗药物很难根除所有的癌细胞。金属基药物由于其独特的氧化还原性质,以及多变的配位模式,使其成为广谱的抗癌药物,不仅具有疗效确切等优点,同时还具有多样的抗肿瘤机制。但是,创新性发展金属抗癌药物仍然面临以下几大挑战:1)如何避免金属化合物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被破坏;2)如何提高金属化合物的体内生物利用度使其更多的聚集到肿瘤组织中;3)如何提高金属化合物的成药性,特别是治疗效果、靶向能力和降低其体内毒副作用。天然内源性蛋白质(如人血清白蛋白,铁蛋白)是人体内固有的蛋白质,具有无毒、无免疫原性、高度生物相容性等特点。由于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的SPARC蛋白和转铁蛋白受体Transferrin receptor 1(Tf R1)可以分别和白蛋白或铁蛋白特异性结合,使这两个蛋白能够成为转运载体靶向肿瘤细胞递送药物,有望解决金属化合物毒性高、生物利用度低、靶向性差等难题。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利用脱铁铁蛋白(Apoferritin,AFt)的血脑屏障穿透能力和Au化合物对脑胶质瘤细胞的杀伤能力,构建了脱铁铁蛋白-金化合物的纳米系统,并研究了其通过诱导致死性自噬和凋亡来杀伤胶质瘤细胞的机制;2)构建了人血清白蛋白-金化合物的纳米系统,研究和讨论了其体内外抗癌效果、体内外引起免疫反应及诱导癌细胞凋亡的机制;3)构建了能够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人血清白蛋白-铂化合物载药体系,并评估了其体内外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及抑瘤效果。具体的研究结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设计合成了系列脑胶质瘤敏感的缩氨基硫脲类金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高分辨质谱、单晶衍射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通过构效关系研究发现了对脑胶质瘤细胞活性最好的C6,并成功构建了脱铁铁白蛋白-C6纳米粒(AFt-C6 NPs)。Luc-U87MG模型小鼠体内实验表明,AFt-C6 NPs对脑胶质瘤生长的抑制率为69.2%,是单独C6(IRT=22.8%)的3倍。此外,我们证实了C6通过诱导致死性自噬和凋亡来杀伤胶质瘤细胞。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成功构建的AFt-C6 NPs能够有效地穿过血脑屏障(BBB),抑制胶质瘤生长,并选择性地在肿瘤组织中聚集。二、为了有效地靶向治疗胃癌,我们提出了以人血清白蛋白(HSA)纳米粒(NPs)的氨基酸残基为基础,通过对肿瘤微环境(TME)中细胞成分的双重靶向作用,开发一种集免疫治疗和化疗于一体的金属药物。我们获得了对胃癌细胞具有显着细胞毒性的Au化合物(C11);我们还成功构建了一个新型的HSA-C11复合物纳米粒(HSA-C11 NPs)递送系统。更重要的是,体内实验结果表明,HSA-C11 NPs在体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独的C11,其抑瘤率(75.3%)是C11的1.5倍(51.1%),并且与C11单独使用相比,HSA-C11 NPs能显着提高生物利用度和靶向性。此外,体内外实验结果表明,C11/HSA-C11 NPs通过极化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和诱导胃癌细胞凋亡,从而实现化疗和免疫治疗的一体化协同作用。三、为了发展新型抗癌铂化合物,克服现有铂类药物的不足,全面协同治疗癌症,我们提出了基于肿瘤微环境而非DNA靶点发展新型抗肿瘤铂化合物,并成功构建了人血清白蛋白(HSA)-Pt复合物给药体系,以提高其成药性。在此,我们根据缩氨基硫脲配体的体外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一种具有显着细胞毒性的Pt化合物(C13)。体内实验结果表明,C13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诱导铁死亡来抑制肿瘤生长。更重要的是,我们成功构建了新型的HSA-C13复合物(HSA-C13 complex)给药体系,有效地保护了C13在血液循环中的完整性,延长了C13的滞留时间,提高了其体内靶向性,减少了体内副作用。

贾晓雄,张国斌,夏鹤春[4](2021)在《7.0T MR-DTI评估大鼠脑胶质瘤瘤周浸润组织各向异性分数及纤维密度指数与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及纤维密度指数(FDi)与大鼠脑胶质瘤影响下的皮质脊髓束不同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建立14只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应用7.0T小动物磁共振于建模后第10天行DTI和T2WI成像,测量瘤周及健侧相对应区域的FA和FDi,并计算相对各向异性分数(rFA,患侧FA/健侧FA)和相对纤维密度指数(rFDi,患侧FDi/健侧FDi);大鼠处死后,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瘤周区域肿瘤细胞浸润和肿瘤细胞增殖指数;对DTI参数、病理结果及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大鼠脑胶质瘤瘤周区域FA(0.6014)、FDi(1.5761)较健侧对称区域FA(0.6964)、FDi(5.5299)降低,且rFA、rFDi与瘤周区域恶性肿瘤细胞数(r=-0.8581,r=-0.5077)及增殖指数(r=-0.8411,r=-0.5755)呈负相关;DTI显示,不同程度皮质脊髓束受损,与轻度皮质脊髓束受损相比,重度纤维束受损区域rFA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Di仅表现为下降趋势,而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涉及皮质脊髓束受损的大鼠脑胶质瘤中,DTI参数FA和FDi可以为不同程度受损皮质脊髓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DTI量化的指标可以为描述皮质脊髓束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提供帮助。

刘晓敏,余良辰,余锋,王国平,胡伟[5](2021)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患者的临床和预后分析》文中认为分析362例急性脑梗死行机械取栓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实验(TOAST)病因分析中,心源性栓塞型最常见。累及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最多见。根据改良Rankin(mRS)评分,预后良好组(mRS≤2分)157例、预后不良组(mRS≥3分)205例。两组年龄、合并高血压、病变累及血管、入院及出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术后合并肺部感染及颅内出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病变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出院时NIHSS评分高、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赵霄,余双文,杜俊锋,倪淑婷,胡凯莉[6](2021)在《冰片/RGD双修饰多烯紫杉醇纳米粒经鼻给药抗脑胶质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构建冰片(borneol, Bo)/RGD (Arg-Gly-Asp)双修饰载多烯紫杉醇(docetaxel, DTX)经鼻给药纳米靶向系统(DTX-Bo-RGD-NPs),提高DTX抗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采用乳化-溶媒挥发法制备DTX-Bo-RGD-NPs,考察其形态、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稳定性及体外释放行为;采用包载coumarin-6荧光探针的纳米粒,考察C6和16HBE细胞对不同修饰纳米粒的摄取,评价体外靶向性;建立大鼠原位脑胶质瘤模型,鼻腔给予载DiR的纳米粒后,通过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脑肿瘤部位的荧光强度,评价其体内靶向性,并进行DTX-Bo-RGD-NPs抗大鼠原位脑胶质瘤的药效学研究。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上海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结果显示DTX-Bo-RGD-NPs形态圆整、大小均一,粒径在140 nm左右, zeta电位在-20~-30 mV,具有较好的体外粒径稳定性和缓释特性。体内和体外研究结果表明DTX-Bo-RGD-NPs具有良好的脑肿瘤靶向效果。新型脑部靶向递药系统DTX-Bo-RGD-NPs能有效提高经鼻给药后纳米粒的脑肿瘤靶向性能,增加其在肿瘤部位的聚集,提高DTX的抗脑胶质瘤治疗效果。

叶飞龙,杨冠英,王伟[7](2021)在《对流增强给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胶质母细胞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具侵袭性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常选择手术切除后辅以放化疗进行治疗,但疗效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包括肿瘤难以完全切除、血脑屏障对药物的限制以及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对流增强给药(CED)是一种有望改善胶质母细胞瘤化疗效果的技术手段。本文通过查阅2000年至2020年间CED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相关文献,从CED技术基础、动物模型、化疗药物、药物示踪、临床研究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显示CED技术具有克服血脑屏障、诱导肿瘤内免疫反应、降低系统性毒性等优势,在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中潜力极大。阐释药物在细胞间隙内的转运和代谢规律、研发高效的化疗-示踪多模态纳米药物是CED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

赵华聪,王永明,崔季维,封宽瀚,王若宁,狄留庆[8](2021)在《隐丹参酮靶向脂质体的构建及其体外抗脑胶质瘤考察》文中指出隐丹参酮(cryptotanshinone, CPT)具有抗脑胶质瘤活性,但其存在溶解度低、肿瘤渗透性弱等问题,因此设计具有深度穿透、精准靶向的纳米给药系统迫在眉睫。本文采用乳化蒸发法制备了tLyp-1修饰的隐丹参酮脂质体(tLyp-1 modified liposomes loaded with CPT, tLipo/CPT),用脂质体负载CPT,并在其表面修饰具有靶向肿瘤新生血管和肿瘤细胞膜神经毡蛋白受体(neuropilin receptors, NRP)的穿膜肽tLyp-1,使CPT能够精准靶向脑胶质瘤并准确释放。通过粒径、多分散系数(polymer dispersity index, PDI)、胞内荧光参数、透射电镜扫描等确定tLipo/CPT的粒径大小为(162.2±14.6) nm, PDI为0.24±0.03; tLyp-1肽修饰的最佳摩尔比例为0.5%;靶向脂质体呈光滑圆整的球形。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其包封率为(70.06±7.22)%;靶向脂质体(liposomes modified with tLyp-1 peptide,tLipo)相较于脂质体(liposomes not modified with tLyp-1, Lipo)能够被GL261细胞更多地摄取, tLipo组胞内荧光强度较Lipo组增加40%,进一步确认GL261细胞对tLipo/CPT的摄取为通过神经毡蛋白受体1 (NRP-1)介导的内吞途径; MTT实验表明tLipo/CPT可显着抑制脑胶质瘤GL261细胞的增殖,其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为5.70μmol·L-1; tLipo/CPT可跨越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模型;此外,体内荧光成像实验显示,尾静脉注射DiR标记的tLipo后, 0.5 h在小鼠脑部即可观察到荧光分布,且24 h后脑部仍存在荧光,进一步确定tLipo/CPT可穿透BBB,且其可通过抑制脑胶质瘤GL261细胞的增殖发挥抗脑胶质瘤作用。动物福利和实验过程均遵循南京中医药大学动物伦理委员会的规定。

陈燕伟,马善波,张蕊[9](2021)在《血府逐瘀汤联合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大鼠ERK/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府逐瘀汤联合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大鼠ERK/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脑胶质瘤组、血府逐瘀汤组、替莫唑胺组及联合给药组,每组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其余各组大鼠采用颅内注射胶质瘤C6细胞的方法建立脑胶质瘤大鼠模型,血府逐瘀汤组按照20g/kg灌胃给予血府逐瘀汤,替莫唑胺组给予替莫唑胺(25mg/kg),联合给药组同时给予血府逐瘀汤及替莫唑胺,空白对照组及脑胶质瘤组给予蒸馏水,1次/d,连续5w,测定大鼠瘤重占脑重比、抑瘤率、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及CD8+T细胞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试剂盒测定肿瘤组织白介素-2(IL-2)、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病理学变化,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脑胶质瘤组织ERK、p38MAPK mRNA水平,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检测大鼠脑胶质瘤组织ERK、p38MAPK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脑胶质瘤大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IL-10、TGF-β1、肿瘤组织EPK及p38MAPK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免疫组化IOD水平均增高(均P<0.05),CD8+T细胞数、IL2水平均降低(P<0.05)。与脑胶质瘤组大鼠比较,血府逐瘀汤组、替莫唑胺组及联合给药组大鼠瘤重占脑重比、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肿瘤组织IL-10、TGF-β1、肿瘤组织ERK及p38MAPK mRNA水平及蛋白水平、免疫组化IOD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抑瘤率、外周血CD8+T细胞数、肿瘤组织IL-2水平显着升高(P<0.05),且联合给药组上述指标变化与血府逐瘀汤组及替莫唑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替莫唑胺能够抑制脑胶质瘤大鼠肿瘤进展,调节大鼠免疫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调节ERK/MAPK信号通路有关。

赵勇,武文卿,谭邓旭,丁桂荣,师长宏[10](2021)在《人脑胶质瘤小型猪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免疫抑制剂处理小型猪,建立人脑胶质瘤小型猪原位移植模型,为胶质瘤药物筛选和影像学研究提供与人体相近的实验工具。方法人胶质瘤细胞U87-MG移植于裸鼠皮下,待形成肉眼可见肿瘤后备用。选择小型猪联合口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软胶囊(20 mg/kg)和他克莫司胶囊(0.01 mg/kg)进行免疫干预。3 d后,取裸鼠皮下新鲜的U87-MG肿瘤组织,将其修剪为1 mm3组织块,通过立体定向仪和套管针将肿瘤组织移植于经免疫抑制剂处理的小型猪大脑纹状体,持续使用免疫抑制剂21 d,进行核磁共振成像,确认肿瘤的位置。必要时处死动物并解剖,取肿瘤组织固定,进行HE和IHC染色以确定肿瘤的组织形态。结果 12头猪进行了原位移植,3周后,核磁检测确认11头猪成像,肿瘤发生率达到90%以上,胶质瘤猪原位移植模型肿瘤组织HE染色结果、生长特征均符合肿瘤特征;人线粒体抗体染色显示其为人源性组织,胶质瘤特异性标志物GFAP表达阳性。结论联合环孢素软胶囊和他克莫司免疫抑制处理,通过移植肿瘤组织成功建立人脑胶质瘤小型猪原位移植模型。

二、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来源
    1.1 经典细胞系
    1.2 患者来源的细胞系
2 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技术
    2.1 2D培养技术
    2.2 3D培养技术
    2.3 其他培养方法
3 胶质瘤细胞在各类研究中的应用
    3.1 药物研究
    3.2 放射敏感性研究
    3.3 免疫治疗研究
    3.4 建立动物模型
    3.5 其他研究中的应用

(2)裸鼠脑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LN229-Luc细胞的培养
    2.2 BALB/c Nude小鼠脑原位接种手术术前准备
    2.3 BALB/c Nude小鼠脑原位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2.4 术后护理
    2.5 检测指标
        2.5.1 小动物活体成像观察
        2.5.2 体重变化观察
        2.5.3 BALB/c Nude小鼠原位移植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3 结果
    3.1 原位移植瘤模型小鼠观察
    3.2 体重变化
    3.3 活体成像结果
    3.4 脑胶质瘤病理形态组织学观察
4 结论

(3)基于内源性蛋白质发展抗肿瘤缩氨基硫脲类金属(Au、Pt)化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癌症的简述
    2 癌症的治疗方法
    3 肿瘤化疗药物的现状
    4 金属抗肿瘤化合物的研究概述
        4.1 抗肿瘤铂(Pt)化合物
        4.2 抗肿瘤金(Au)化合物
    5 抗肿瘤缩氨基硫脲(TSCs)金属化合物的研究概述
    6 基于药物载体发展抗癌药物
        6.1 基于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发展抗癌金属化合物
        6.2 以脱铁铁蛋白(Apoferritin,AFt)作为药物载体
    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种新型脱铁铁蛋白-金(Ⅲ)化合物纳米粒的合成、表征及其抗脑胶质瘤的机制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仪器
        2.2 3-(4-甲基哌啶)缩氨基硫脲金(Ⅲ)化合物的合成
        2.3 脱铁铁蛋白(AFt)-金化合物纳米粒的构建
        2.4 活性测试(MTT)
        2.5 细胞摄取实验
        2.6 AFt-C6 NPs对脑胶质瘤细胞的靶向性研究
        2.7 C6/AFt-C6 NPs体外穿越BBB模型
        2.8 体内通过BBB并靶向胶质瘤细胞试验
        2.9 金化合物从AFt NPs中的释放
        2.10 JC-1检测
        2.11 酶标仪测定细胞内ATP
        2.12 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内质网应激
        2.13 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凋亡
        2.14 细胞内自噬评价
        2.15 3-甲基腺嘌呤(3-MA)对自噬的抑制作用
        2.16 3-甲基腺嘌呤(3-MA)对细胞存活的影响
        2.17 Western blot分析
        2.18 小鼠颅内U87MG移植瘤实验
    3 试验结果
        3.1 金化合物(C1-C6)的晶体结构
        3.2 金化合物体外抗胶质瘤活性测试
        3.3 AFt-C6 NPs的制备与表征
        3.4 金化合物从AFt NPs中释放
        3.5 AFt-C6 NPs对胶质瘤细胞的靶向作用
        3.6 AFt-C6 NPs的摄取机制
        3.7 AFt-C6 NPs体外穿透BBB
        3.8 C6和AFt-C6 NPs的体内抗脑胶质瘤作用
    4.讨论
    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一种新型白蛋白-金(Ⅲ)化合物纳米粒的构建、表征及其抗肿瘤性质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仪器
        2.2 5-甲基水杨醛-缩氨基硫脲金(Ⅲ)化合物的合成
        2.3 人血清白蛋白(HSA)-金化合物复合物纳米粒的构建
        2.4 MALDI-TOF-MS分析
        2.5 活性测试(MTT)
        2.6 细胞摄取实验
        2.7 HSA-C11 NPs对细胞的靶向性研究
        2.8 金化合物从HSA NPs中的释放
        2.9 MGC-803细胞的凋亡检测
        2.10 细胞内ATP评价
        2.11 细胞内活性氧(ROS)测定
        2.12 QRT-PCR检测相关m RNA水平
        2.13 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分析
        2.14 蛋白表达检测
        2.15 小鼠移植瘤实验
    3 试验结果
        3.1 金化合物(C7-C11)的晶体结构
        3.2 金化合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
        3.3 构建新型HSA-Au化合物复合物NPs传递系统
        3.4 C11/HSA-C11 NPs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3.5 C11/HSA-C11 NPs的抗肿瘤机制研究
    4.讨论
    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一种人血清白蛋白-Pt(II)化合物复合物的构建、表征及其抗肿瘤性质研究
    1 引言
    2 实验部分
        2.1 试剂及仪器
        2.2 系列二苯甲酮衍生物-缩氨基硫脲配体的合成
        2.3 人血清白蛋白(HSA)-铂化合物复合物的构建
        2.4 MALDI-TOF-MS分析
        2.5 活性测试(MTT)
        2.6 细胞摄取实验
        2.7 HSA-C13 complex对细胞的靶向性研究
        2.8 铂化合物从HSA complex中的释放
        2.9 细胞内活性氧(ROS)测定
        2.10 蛋白表达检测
        2.11 琼脂糖凝胶电泳
        2.12 荧光光谱研究化合物C13与DNA相互作用
        2.13 紫外光谱研究化合物C13与DNA相互作用
        2.14 鸡胚尿囊膜(CAM)实验
        2.15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2.16 小鼠移植瘤实验
    3 试验结果
        3.1 铂化合物(C12和C13)的结构及其体外抗肿瘤活性
        3.2 构建HSA-Pt化合物复合物递送系统
        3.3 C13/HSA-C13 complex靶向SK-N-MC细胞的能力
        3.4 C13/HSA-C13 complex的体内治疗效果
        3.5 C13/HSA-C13 complex的体内副作用
        3.6 确认C13/HSA-C13 complex的抗癌机制
    4.讨论
    5.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附录 部分化合物表征谱图(核磁共振、质谱)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论文
致谢

(4)7.0T MR-DTI评估大鼠脑胶质瘤瘤周浸润组织各向异性分数及纤维密度指数与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大鼠脑胶质瘤模型建立
    1.2 小动物磁共振扫描
    1.3 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
    1.4 病理检测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瘤周浸润区域FA、FDi较健侧对称区域下降
    2.2 rFA、rFDi下降与肿瘤细胞浸润相关
    2.3 rFA和rFDi评估纤维束损伤程度
3 讨论

(5)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患者的临床和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病例资料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一般临床特点
    2.2 CI病因分析
    2.3 累及病变血管
    2.4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 讨论

(7)对流增强给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CED技术概论
二、CED研究中的胶质母细胞瘤动物模型
三、CED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化疗药物
四、CED化疗中的药物示踪
五、CED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试验
六、展望

(8)隐丹参酮靶向脂质体的构建及其体外抗脑胶质瘤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1 t Lipo/CPT的制备及工艺参数优化
    2 t Lipo/CPT的制剂表征
    3 t Lipo/CPT对GL261细胞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
    4 t Lipo/CPT靶向GL261细胞能力考察
    5 GL261细胞摄取t Lipo/CPT的机制验证
    6 t Lipo/CPT体外BBB穿透能力考察
    7 t Lipo/CPT体内BBB穿透能力考察
讨论

(9)血府逐瘀汤联合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大鼠ERK/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主要试剂
    1.3 设备及仪器
    1.4 方法
        1.4.1 造模及分组
        1.4.2 大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8+T细胞测定
        1.4.3 大鼠瘤重占脑重比及抑瘤率测定
        1.4.4 大鼠肿瘤组织IL-2、IL-10、TGF-β1水平测定
        1.4.5 大鼠脑组织病理学检查
        1.4.6 脑胶质瘤组织ERK、p38MAPKmRNA水平测定
        1.4.7 Western blot检查脑胶质瘤组织ERK、p38MAPK蛋白水平
        1.4.8 免疫组化检查脑胶质瘤组织ERK、p38MAPK表达水平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各组大鼠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8+T细胞水平比较
    2.2 各组大鼠瘤重占脑重比及抑瘤率比较
    2.3 各组大鼠肿瘤组织IL-2、IL-10、TGF-β1水平比较
    2.4 各组大鼠肿瘤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2.5 各组大鼠肿瘤组织ERK及p38MAPK mRNA水平的影响
    2.6 各组大鼠肿瘤组织ERK及p38MAPK蛋白水平的比较
    2.7 各组大鼠肿瘤组织ERK及p38MAPK免疫组化水平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10)人脑胶质瘤小型猪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1.2 方法
        1.2.1 人胶质瘤U87-MG细胞培养及移植
        1.2.2 小型猪免疫抑制剂处理
        1.2.3 小型猪的麻醉和手术
        1.2.4 核磁影像学检测
        1.2.5 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2 结果
    2.1 建立人胶质瘤裸鼠皮下移植模型
    2.2 免疫抑制剂处理效果
    2.3 核磁扫描结果
    2.4 肿瘤组织形态和特异性标志物的表达
3 讨论

四、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胶质瘤细胞体外培养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 敬聪,丁向前,王君,邹杨鸿,王志刚,余化霖,耿鑫. 河北医药, 2021
  • [2]裸鼠脑胶质瘤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J]. 王卓,赵若琳,张立波. 药学研究, 2021(12)
  • [3]基于内源性蛋白质发展抗肿瘤缩氨基硫脲类金属(Au、Pt)化合物[D]. 张琚政.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4]7.0T MR-DTI评估大鼠脑胶质瘤瘤周浸润组织各向异性分数及纤维密度指数与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的相关性研究[J]. 贾晓雄,张国斌,夏鹤春. 医疗装备, 2021(22)
  • [5]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患者的临床和预后分析[J]. 刘晓敏,余良辰,余锋,王国平,胡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21(12)
  • [6]冰片/RGD双修饰多烯紫杉醇纳米粒经鼻给药抗脑胶质瘤作用研究[J]. 赵霄,余双文,杜俊锋,倪淑婷,胡凯莉. 药学学报, 2021
  • [7]对流增强给药治疗胶质母细胞瘤的研究进展[J]. 叶飞龙,杨冠英,王伟.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21(05)
  • [8]隐丹参酮靶向脂质体的构建及其体外抗脑胶质瘤考察[J]. 赵华聪,王永明,崔季维,封宽瀚,王若宁,狄留庆. 药学学报, 2021
  • [9]血府逐瘀汤联合替莫唑胺对脑胶质瘤大鼠ERK/MAPK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J]. 陈燕伟,马善波,张蕊. 西部医学, 2021(09)
  • [10]人脑胶质瘤小型猪原位移植模型的建立及评估[J]. 赵勇,武文卿,谭邓旭,丁桂荣,师长宏.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21(05)

标签:;  ;  ;  

小鼠脑胶质瘤模型的建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