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大开发高校培养交通运输人才初探

西部大开发高校培养交通运输人才初探

一、高校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交通人才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孔云[1](2021)在《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学生的生活习惯具有民族性,教育背景具有特殊性,思想观念具有复杂性,西部高校重视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目前西部随着大开发,社会经济有所发展,随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也逐渐提高,但西部地区高校中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刘义兵,吴桐[2](2021)在《新发展格局下的西部高校国际化:价值、问题与发展向度》文中研究指明新发展格局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高质量发展体系是实现西部教育振兴的关键,西部高校国际化是西部高校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智力支撑之一。当前,西部高校国际化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于国际化水平的省份、校际落差大,国际化服务社会发展职能弱化,国际参与及认可程度不足等方面。在"双循环"背景下,西部高校应避免盲目照搬发达地区一流高校国际化的传统发展路径或简单模仿国外高校国际化的做法,立足自身在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明晰价值取向,审视当前国际化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在发展向度上着力于"集群、特色、服务、治理"的关键点,以此为指导展开工作实践,切实增强西部高校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唐杰,章永乐,李放春,钟准,谢茂松,殷之光[3](2021)在《中国共产党与西部经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西部关乎全局唐杰1911年,清政府欲将早已许归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路权作为抵押向列强借款,引发了绵延数省的"铁路风潮",其中以四川最为激烈。四川保路运动领袖罗纶在保路集会上声泪俱下痛陈:"川汉铁路完了!四川也完了,中国也完了!"(1)这场运动随之成为推翻清廷的辛亥革命的前奏,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近代以来西部局面有着关乎全局的重要意义。

马朝良[4](2021)在《西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方略》文中研究说明新发展格局下,科技创新是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形成了独特的创新模式,部分城市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创新竞争力。但在创新资源、企业创新能力、产业升级等方面,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短板。"十四五"时期,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需要从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增强创新能力、坚持特色创新、提高开放程度、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等多方面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能。

李晓蓓,刘权[5](2021)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甘肃高校知识产权建设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出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给西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而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手段和途径。西部高校作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基地,肩负着培育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的使命,也是知识产权建设的主力军。本文在2016—2018年甘肃高校知识产权建设情况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提出了探索性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部高质量发展及始终保持旺盛创新驱动力提供参考。

杨立波,董新宇,邱文峥[6](2021)在《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文中提出地区人才政策体系直接影响该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构建"政策工具—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层次"三维分析框架,多维度、系统性地分析了陕西省人才政策体系的结构。总体看,陕西省的人才政策工具以环境型为主,供给型次之,需求型最少;针对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工具数量占比远超中、基层人才;对人才激励、培养、评价、保障的政策关注较多,而涉及引进、服务和流动的政策工具使用不足。未来陕西省应重视对供给型和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补充,加强对中层和基层人才的支持,合理运用人才资源开发的政策工具,扩大政策作用面。同时,应以人才需求为导向,明确政策目标,强化人才政策的执行效果,重视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人才待遇。

李圣,查钢强,李春科[7](2021)在《丝绸之路沿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给沿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带来发展契机。在通过对沿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利用AHP方法构建适用于丝绸之路沿线高校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评价体系,参照评价体系对丝绸之路沿线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了剖析,并提出加强和改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及建议,指导高校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适应性人才。

范晓鹏[8](2021)在《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都市圈作为城市化发展的高级形态,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极与人口承载核心区域,也是区域综合实力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从本质上来看,都市圈是一个具有较强开放性的复杂巨系统,其形成与发展类似于有机生命体,有着自身内在的规律与特征,以系统内各部分达到一体化为理想状态,高质量则是判断一体化发展水平的重要维度。都市圈发展既要考虑“量”的一体化,也要考虑“质”的一体化。作为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板块,西安都市圈仍面临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同质恶性竞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现实问题,加快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已迫在眉睫。基于上述研究背景与现实困境,本研究重点围绕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进行深入研究。第一,综合集成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地理学与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跟踪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在遵循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一般规律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文化、制度、空间、规划等多方位一体化,以及新时代背景下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高质量,从来源与构成、存在与变化、动因与结果、目标与路径等视角,系统阐释两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耦合辩证关系,归纳总结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与空间指向。第二,在一体化视角下,建构基于交通、经济、人口、文化等多维度的定量叠加测算方法体系,并结合西安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发展脉络进行定性辅助校核,从而科学识别西安都市圈的空间圈层结构。在此基础上,重点对近年来西安都市圈中心城区的空间扩展,以及圈层结构的演化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并综合集成“一体化—高质量—耦合度—满意度”等维度,开展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印证一体化与高质量的耦合发展关系,辅助研判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第三,结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交通设施、历史文化等基础性因素,以及政策制度、信息技术等刺激性因素,对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影响因子进行研判,构建以因子属性与作用形式为基础的动力机制模型。基于此,通过梳理都市圈发展的一般模式与复合模式,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探索西安都市圈的适宜空间发展模式。通过对以上内容的系统研究,本论文得出以下结论与观点。第一,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应在区域协同、产业分工、市场统一、设施互联、风险共担等方面,且未来高质量发展应充分体现人本化、绿色化、创新化与网络化等发展理念。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应体现在产业协同创新、市场开放统一、生态绿色共保、城乡协调融合、文化包容认同、交通互联互通、服务共建共享、科技智慧引领、治理现代高效等多维层面,由此才能在空间层面真正实现都市圈要素、结构、功能的高质量一体化。第二,从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西安都市圈仍是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和西咸新区为核心的单核型都市圈,并呈现出沿交通要道轴向延伸的态势,区域整体空间联系仍较为松散。在充分解析区域现状和比较审视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的基础上,研判得知西安都市圈目前还存在城镇体系不完善、产业协作不够、交通网络化水平低、生态保护乏力、公共服务过度集中、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耦合—满意度”评价分析可知,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水平一般,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尽管近年来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水平都有很大提升,但受到多维因素的影响仍处于中级耦合协调发展阶段;研究范围内居民对西安都市圈的认知程度较低,中心与外围的空间联系感知较弱,对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普遍不高。第三,针对西安都市圈提出“三多一网”的适宜空间模式,认为“多目标、多中心、多维度、网络化”的发展格局是理想空间形态。在明确西安都市圈的现实问题与战略使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规划的统筹引领作用,积极响应适宜空间模式,重点从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等方面提出引导策略。同时,基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强调规划思维转变与规划目标转向,进而加强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与内外衔接,优化完善都市圈规划编制程序,并提出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响应的路径与方法,从而有效支撑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为我国中西部地区都市圈发展规划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王建森[9](2021)在《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文中提出

赵晓霞[10](2021)在《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高校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交通人才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交通人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为何高校是重要阵地
    (二)为何少数民族学生是关键
二、西部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缺少民族特色
    (二)忽略民族学生现实要求
    (三)存在抵触和排斥心理
三、强化西部高校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一)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特色中的思想政治元素
    (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民族理论培训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文化融合

(2)新发展格局下的西部高校国际化:价值、问题与发展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发展格局下西部高校国际化的价值明晰
    (一)新发展格局下以转变国际化发展方式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二)新发展格局下以开掘国际交往深度打造人才集聚“洼地”
    (三)新发展格局下以拓展国际服务广度赋能区域振兴发展
二、当前西部高校国际化的问题透视
    (一)高校国际化水平的省份、校际落差大
    (二)高校国际化服务社会发展职能弱化
    (三)高校国际深度参与及认可程度不足
三、新发展格局下西部高校国际化的发展向度
    (一)以集群发力为策略,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1. 作为战略支点的市、省、区域的集群
        2. 中心城市与周围城市的集群
    (二)以特色凸显为突破,落实高校分类发展
        1. 充分考量区域特色
        2. 分类发展高校特色
    (三)以学科建设为基点,加强成果转化效能
        1. 基于区域发展诉求调整高校学科布局
        2. 贴合现实问题需要加速科研成果落地
    (四)以提质增效为目标,强化工作治理效能
        1. 以创新制度保障国际化管理有效
        2. 以完善机制促进人才红利释放

(3)中国共产党与西部经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西部关乎全局
西部经略与中国道路
开国之初的西南经略与民族团结
西部铁路建设与国家整合(18)
    (一)成渝铁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优越性
    (二)成昆铁路:资源开发、国家安全与民族团结
交大西迁与西部发展战略布局
“一带一路”与空间共享

(4)西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方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技创新是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源
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的主要模式及突出特点
    (一)西部地区科技创新主要模式
    (二)西部科技创新的突出特点
三、西部地区科技创新存在的突出问题
    1.省会城市创新资源过度集聚
    2.企业创新能力和积极性严重不足
    3.人才和技术流出问题严重
    4.资源型城市创新转型进程缓慢
    5.产业结构短板突出
四、以科技创新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打造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二)增强创新主体创新能力
    (三)坚持差异化和特色创新
    (四)提高西部地区开放程度
    (五)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5)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甘肃高校知识产权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甘肃高校知识产权建设现状
二、对策建议
    (一)高瞻远瞩,加强顶层设计,强化管理服务
    (二)厚积薄发,加强保障,持续发展
    (三)韬光养晦,内涵发展,加强人才建设
    (四)推进改革,深挖制度红利
    (五)区域协调,稳中求进,蹄疾步稳
    (六)审时度势,布局海外
三、结语

(6)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综述
二、人才政策分析框架构建与研究设计
    (一)X维度:政策工具维度
    (二)Y维度:人才资源开发维度
    (三)Z维度:人才层次维度
三、基于政策工具的陕西省人才政策体系的内容分析
    (一)政策文本来源与编码
        1. 文本来源
        2. 文本编码
    (二)陕西省人才政策一维度分析
        1. 政策工具维度
        2. 人才资源开发维度
        3. 人才层次维度
    (三)陕西省人才政策二维度分析
        1. 政策工具与人才资源开发
        2. 政策工具与人才层次
        (1)高层次人才为政策主要支持对象
        (2)基层人才政策中需求型政策不足
        (3)中层次人才政策力度相对较弱
        3. 人才资源开发与人才层次
四、结论与建议
    (一)完善人才资源开发政策,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发展需要
    (二)围绕人才资源开发,统筹使用好各种类型政策工具

(7)丝绸之路沿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丝绸之路沿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
    (一)理论基础
    (二)分析方法
    (三)构建原则
    (四)具体实施
三、测评结果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价值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二)创新创业能力有待强化
    (三)校企平台亟待健全
    (四)政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
    (五)经济实效需要提高
四、丝绸之路沿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对策
    (一)注重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保证创新创业事业稳步发展
    (二)坚持服务西部协同发展的原则,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实效
    (三)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支持创新创业走专业化道路
    (四)积极搭建教育保障平台,为创新创业注入生动活力
五、结 论

(8)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2.1 重要性和典型性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概念释义
        1.4.1 都市圈
        1.4.2 一体化
        1.4.3 高质量
    1.5 研究内容、框架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6 基础性支撑原理与研究特性
        1.6.1 基础性支撑原理
        1.6.2 研究特性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础理论及相关研究与实践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经济学相关理论
        2.1.2 生态学相关理论
        2.1.3 社会学相关理论
        2.1.4 地理学相关理论
        2.1.5 城乡规划学相关理论
    2.2 相关研究综述
        2.2.1 都市圈的相关研究
        2.2.2 一体化的相关研究
        2.2.3 高质量的相关研究
        2.2.4 相关研究进展述评
    2.3 国内外发展经验
        2.3.1 国外经验
        2.3.2 国内经验
    2.4 基于理论与实践的若干启示
        2.4.1 人本化
        2.4.2 绿色化
        2.4.3 创新化
        2.4.4 网络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特征
    3.1 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与演化的内在机理
        3.1.1 从“要素分散”到“要素集合”:集聚化与融合化
        3.1.2 从“增长极核”到“网络关联”:扩散化与网络化
        3.1.3 从“单打独斗”到“协作一体”:协作化与一体化
    3.2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哲学思辨
        3.2.1 来源与构成:“渊源合一”
        3.2.2 存在与变化:“协同发展”
        3.2.3 动因与结果:“互为因果”
        3.2.4 目标与路径:“殊途同归”
    3.3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基本特征
        3.3.1 产业协同创新
        3.3.2 市场开放统一
        3.3.3 生态绿色共保
        3.3.4 城乡协调融合
        3.3.5 文化包容认同
        3.3.6 交通互联互通
        3.3.7 服务共建共享
        3.3.8 科技智慧引领
        3.3.9 治理现代高效
    3.4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空间指向
        3.4.1 空间要素流态化
        3.4.2 空间结构网络化
        3.4.3 空间功能协同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体化视角下西安都市圈的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1 识别原则与思路
        4.1.1 识别原则
        4.1.2 识别思路
    4.2 空间特征认知与识别方法选取
        4.2.1 基本特征判别
        4.2.2 基本范围选取
        4.2.3 中心城市界定
        4.2.4 识别方法选取
    4.3 多维方法定量叠加测算
        4.3.1 公路等时法测算结果
        4.3.2 城市引力法测算结果
        4.3.3 城镇人口密度测算结果
        4.3.4 历史文化资源密度法测算结果
        4.3.5 定量综合叠加测算结果
    4.4 地域特征定性辅助校核
        4.4.1 历史文化渊源回溯
        4.4.2 历史文化空间格局指引
        4.4.3 定性辅助校核结果
    4.5 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
        4.5.1 核心圈层识别
        4.5.2 扩展圈层识别
        4.5.3 辐射圈层识别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安都市圈的时空演化特征及核心问题研判
    5.1 时空演化特征
        5.1.1 中心城区的时空演化
        5.1.2 圈层结构的时空演化
    5.2 区域现状解析
        5.2.1 自然地理
        5.2.2 经济社会
        5.2.3 城镇体系
        5.2.4 服务设施
        5.2.5 体制机制
    5.3 比较格局审视
        5.3.1 全国都市圈总体格局
        5.3.2 横向比较对象的选取
        5.3.3 主要特征的比较判别
    5.4 核心问题研判
        5.4.1 一核独大且能级不高,辐射带动作用不足
        5.4.2 创新引领能力不强,产业协同程度不高
        5.4.3 文化高地尚未形成,文旅融合发展不够
        5.4.4 网状交通尚未形成,枢纽能力内高外低
        5.4.5 公服资源过度集聚,区域失衡现象突出
        5.4.6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环境质量欠佳
        5.4.7 一体化建设推动缓慢,协同机制有待加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满意度”评价
    6.1 总体思路与评价方法
        6.1.1 总体思路
        6.1.2 评价方法
        6.1.3 数据来源
    6.2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度评价
        6.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6.2.2 指标选取与权重确定
        6.2.3 评价结果分析
    6.3 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的满意度评价
        6.3.1 人群特征与空间范围认知情况
        6.3.2 出行行为与差异化需求特征
        6.3.3 评价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动力机制及适宜空间模式
    7.1 影响因子研判
        7.1.1 自然环境因子
        7.1.2 经济社会因子
        7.1.3 交通设施因子
        7.1.4 历史文化因子
        7.1.5 政策制度因子
        7.1.6 信息技术因子
    7.2 动力机制解析
        7.2.1 自然环境约束力
        7.2.2 经济社会推动力
        7.2.3 交通设施支撑力
        7.2.4 历史文化塑造力
        7.2.5 政策制度调控力
        7.2.6 信息技术重构力
    7.3 既有模式梳理
        7.3.1 一般模式
        7.3.2 复合模式
        7.3.3 模式特征
    7.4 适宜空间模式建构
        7.4.1 模式建构思路
        7.4.2 空间模型建构
        7.4.3 适宜模式推演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规划引导策略
    8.1 战略价值与发展目标
        8.1.1 战略价值研判
        8.1.2 目标方向引导
    8.2 功能提升与格局优化
        8.2.1 城镇体系完善
        8.2.2 空间结构优化
    8.3 产业协同与创新驱动
        8.3.1 区域产业布局优化
        8.3.2 产业辐射能力强化
        8.3.3 创新网络体系搭建
    8.4 文化传承与文旅融合
        8.4.1 文化遗产整体保护
        8.4.2 历史文化格局传承
        8.4.3 文旅全域融合发展
    8.5 交通一体与设施共享
        8.5.1 交通设施互联互通
        8.5.2 公服设施均衡一体
        8.5.3 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8.6 生态优化与绿色发展
        8.6.1 区域生态环境修复
        8.6.2 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8.6.3 绿色低碳转型发展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面向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西安都市圈规划机制响应
    9.1 思维转变与目标转向
        9.1.1 规划思维转变
        9.1.2 规划目标转向
        9.1.3 规划基本原则
    9.2 体系衔接和编制程序
        9.2.1 规划体系的专项协同及内外衔接
        9.2.2 规划编制的管理主体及程序完善
    9.3 协同治理与体制机制
        9.3.1 协同治理机制提升
        9.3.2 城乡融合机制完善
    9.4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1.1 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关系机理
        10.1.2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10.1.3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空间模式
        10.1.4 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亟需规划引导及制度保障
    10.2 创新点
        10.2.1 揭示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关系机理与主要特征
        10.2.2 提出多维视角融合地域特质的都市圈空间范围划定及圈层结构识别方法
        10.2.3 探索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的适宜模式与规划对策
    10.3 不足与展望
        10.3.1 不足之处
        10.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高校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交通人才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对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 孔云. 马克思主义学刊, 2021(02)
  • [2]新发展格局下的西部高校国际化:价值、问题与发展向度[J]. 刘义兵,吴桐. 现代教育管理, 2021(11)
  • [3]中国共产党与西部经略[J]. 唐杰,章永乐,李放春,钟准,谢茂松,殷之光. 天府新论, 2021(06)
  • [4]西部区域科技创新发展方略[J]. 马朝良. 开放导报, 2021(05)
  • [5]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甘肃高校知识产权建设对策研究[J]. 李晓蓓,刘权.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21(09)
  • [6]政策工具视角下我国西部地区人才政策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杨立波,董新宇,邱文峥. 中国人事科学, 2021(09)
  • [7]丝绸之路沿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 李圣,查钢强,李春科.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2021
  • [8]西安都市圈一体化与高质量耦合发展规划策略研究[D]. 范晓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构建西部大开发新格局[D]. 王建森.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10]西部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赵晓霞. 兰州交通大学, 2021

标签:;  ;  ;  ;  ;  

西部大开发高校培养交通运输人才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