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混合设备发展及产业化回顾

粉体混合设备发展及产业化回顾

一、粉体混合设备开发与产业化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涛[1](2021)在《金刚石颗粒增强工具材料3D打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3D打印的出现给金刚石工具的制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目前关于金刚石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3D打印对于在制造工艺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优化、致密化机理、微裂纹控制工艺、热损伤现象等问题的研究仍在早期探索阶段,鲜有系统研究的报道,开展相关研究对于金刚石工具材料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课题以选区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为核心增材制造技术,以金刚石/TC4复合材料为基础,通过响应曲面实验设计方法建立了金刚石/TC4复合材料致密度与SLM打印工艺参数的关联关系模型,进而对SLM打印工艺进行优化,并对金刚石/TC4复合材料打印件的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进行分析表征。此外,本课题采用沉淀包覆法制备Al2O3涂层金刚石颗粒,探索了涂层金刚石颗粒对Al2O3涂层金刚石/TC4复合材料SLM成型行为的影响。本研究发现:(1)金刚石/TC4复合材料激光反射率较低,采用较低的SLM成型激光功率可以有效降低金刚石热损伤现象。(2)5金刚石-95TC4合金(1#合金)与10金刚石-90TC4合金(2#合金)的打印工艺参数(包括激光功率、扫描速度、扫描间距)与致密度ρ关联关系模型为:1#:r(28)-5.34868(10)0.047395P(10)0.003246v(10)4.65324h-0.000004Pv-0.01375Ph-0.00325vh-0.000109P2-0.000001v2-21.06287h2 2#:r(28)-11.84446(10)0.094515P(10)0.006782v(10)10.45725h-.0000009Pv-0.0275Ph-0.00175vh-0.000217P2-0.000002v2-93.74807h2式中,P为激光功率(W);v为扫描速率(mm/s);h为扫描间距(mm)。基于致密度数学模型优化的结果,1#合金打印件最佳致密度工艺参数窗口为:激光功率195 W、扫描速度1015 mm/s、扫描间距0.04 mm,预测最优致密度为98.9%;2#合金打印件最佳致密度工艺参数窗口为:激光功率193 W、扫描速度1040 mm/s、扫描间距0.045 mm,预测最优致密度为97.1%。(3)金刚石/TC4复合材料SLM打印过程中,激光能量的输入对金刚石颗粒造成了热损伤,导致了金刚石颗粒局部石墨化现象的产生,影响了打印成型件的致密化,石墨化程度与金刚石含量没有直接的联系。(4)金刚石/TC4复合材料SLM打印件维氏硬度和耐磨性明显高于TC4合金,而抗弯强度及抗压强度低于TC4合金,主要原因是金刚石/TC4复合材料SLM打印件致密度较低,而且金刚石与TC4基体界面结合较弱。(5)Al2O3涂层金刚石/TC4复合材料SLM过程中Al2O3涂层对金刚石颗粒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减缓了金刚石颗粒的石墨化现象。(6)Al2O3涂层金刚石/TC4复合材料SLM成型件水平面的维氏硬度为453.4 HV,垂直面的维氏硬度为446.9 HV,抗弯强度为535.2 MPa,抗压强度为855.1 MPa。与无涂层打印件测试结果差异不大,表明Al2O3涂层对SLM成型件力学性能没有明显的影响。

王冠[2](2021)在《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试验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进程加快,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伴随着大宗工业废弃物的产生,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低以及安全处置不当已经给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含有重金属及高碱性的赤泥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目前,我国赤泥主要采用露天堆存的处置方式,这种处置方式对水体、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甚至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利用赤泥制备建筑材料是赤泥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其中利用赤泥制备陶粒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潜力。因此,本文提出利用赤泥和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为原料,采用免烧结工艺,制备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创新思路,降低能耗的同时,实现了赤泥大规模资源化利用。首先在课题组研究基础上,利用赤泥、脱硫石膏、铝灰、电石渣四种工业固废制得了具有快硬、早强、高强的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然后,以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为胶结剂,再度结合赤泥,利用圆盘式造粒机实现赤泥基免烧结陶粒的制备,研究了其物理性能、水化矿物、微观结构以及重金属浸出特性。最后,利用赤泥基免烧结陶粒作粗骨料,完成干压路面砖的制备,并分析了其强度、吸水率、干密度、抗冻性能以及制备成本,不仅为赤泥基免烧结陶粒的工业化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形成了从固废到赤泥基免烧结陶粒再到干压砖的全固废一体化技术路线。研究结果表明:(1)利用赤泥、铝灰、脱硫石膏和电石渣四种工业固废制备的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熟料的主要矿物相为硫铝酸四钙、硅酸二钙以及少量的钙铝黄长石,与普通硫铝酸盐水泥矿物组成相似,具备早强、高强、快硬的优异性能。(2)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最佳制备工艺参数: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掺量为30%,成球角度为45°,成球盘临界转速为33 rpm。最佳工艺条件下制备的赤泥基免烧结陶粒的成球率约90%左右;粒径大小主要分布在5-20 mm之间;堆积密度为900-1000 kg/m3,满足GB 174311-2010 1000密度等级的标准要求;表观密度在1890-2014kg/m3之间,低于普通石子2300-2600kg/m3的表观密度;1 h吸水率约为11.46%,略高于GB 174311-2010中人造轻集料1 h吸水率小于10%的标准;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28 d筒压强度为7.98 MPa,超过人造高强轻粗集料筒压强度须达到6.5 MPa的标准。(3)赤泥基免烧结陶粒的主要水化产物是钙矾石、硅酸二钙和铝胶,钙矾石的形成是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获得高强性能的本质原因;从微观形貌可以看到结晶度较高的钙矾石呈棒状或柱状(AFt)、铝胶(Al2O3·H2O,AH3)呈绒球状分布,钙矾石相互搭接形成骨架结构,铝胶等凝胶体和未参与水化反应的赤泥颗粒胶结并充填在骨架结构中,共同形成了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硬化体的微观结构,这种结构是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获得高强性能的本质原因;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中重金属浸出浓度均远低于GB/T 5085.3-2007中相应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限值,且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水化产生的钙矾石对Cr具有良好的固化稳定化作用。(4)利用全固废实现了干压路面砖制备。当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掺量为30%,石膏掺量为5%,用水量为12%,压砖机载荷为14MPa,制备的干压路面砖28 d抗压强度为47.63 MPa,能够满足GB 28635-2012中Cc40的强度标准,24h吸水率为5.87%,经过25次冻融循环后,干压砖抗压强度损失率为19.08%,质量损失率为4.78%,满足GB 28635-2012中抗冻性能指标要求;干压砖的制备总成本约为16.1-20.3元/m2,低于普通干压路面砖工业化生产约24元/m2的成本,同时制备1 m3干压路面砖可利用约788kg垃圾灰渣和525kg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所以,利用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和垃圾灰渣制备的干压路面砖具有低成本、高性能、环境效益好、应用潜力大等优势。

宣颖[3](2021)在《粉体机械搅拌过程数值模拟及搅拌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搅拌作为一种典型的单元操作,广泛应用于化工、食品、生物、制药等行业。由于搅拌混合过程的复杂性,粉体搅拌设备目前尚无准确可靠的功率计算公式。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搅拌功率的确定一般通过经验估算,具有较大的误差。当选用的电机功率不合适时,不仅会提高生产成本,还会降低电机运行的功率因数。因此,为了准确预估粉体混合时的搅拌功率,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对机械式粉体混合机内粉体混合过程及特性参数对搅拌功率的影响进行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并拟合得出功率计算公式。此外,还通过DEM-FEM联合仿真的方法对工作中搅拌桨的应力应变情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形变严重的地方提出优化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离散元素法(DEM)对粉体颗粒混合过程进行研究,研究发现,颗粒在粉体混合机内受到切向运动与上升运动的影响,沿器壁处提升,于中心区域沉降,处于螺旋状的往复运动状态。粉体混合机内颗粒位于搅拌桨尖端处的合速度和切向速度均高于其他区域,而合速度最小处位于床层底部中心区域,切向速度最小处位于搅拌筒中心区域。颗粒的垂向速度各区域比较接近,靠近筒壁处颗粒的垂向速度略大于其他区域颗粒的垂向速度。(2)采用数值模拟与功率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特定粉体混合机内特性参数对功率消耗和扭矩的影响,结果表明,粉体混合机内功率消耗P与转速N、搅拌桨直径d、搅拌筒内径D、粉体密度ρ及桨叶数目n都成正相关。仅搅拌桨直径变化时,P=0.68N3(d/D)3.81D5ρ,R2=0.993;仅桨叶数目变化时,P=0.51N3ρ2/3n2.27,R2=0.99;综合以上多个因素考虑,分析得出:P=2.23N3(d/D)2.51D5ρn0.56,R2=0.95。(3)搭建粉体搅拌试验台进行实验验证,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与模拟类似的混合过程,模拟的颗粒分布与实验所得的颗粒分布结果吻合较好。实验得到了与模拟类似的扭矩-转速关系以及功率-转速关系,模拟值与测试值具有较好的吻合性。实验值与计算值相比偏差小于10%,说明所推导的功率计算公式具有一定可靠性。(4)颗粒特性对搅拌功率和扭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颗粒充填量相同时,同一转速下扭矩值和功率值均随着颗粒粒径的减小而增大;无论何种粒径的颗粒,其功率值都随着转速的升高呈线性增加的趋势;同一粒径尺度下,颗粒的分布方式对扭矩的影响相对较小;相同填料高度下,除了球形颗粒,其他形状的颗粒随着球形度的减小,扭矩值和功率值也呈减小的趋势。(5)DEM-FEM联合仿真结果表明,搅拌桨迎料面尖端处受力最大,受颗粒撞击变形严重,其应力值要明显高于搅拌桨中心区域的应力值。对搅拌桨所采用的优化方法,经模拟验证,具有可靠性,优化后的搅拌桨整体应力和应变减小,能够提高粉体混合机运行的稳定性。

邹亚婷[4](2018)在《预制混凝土用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住宅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增多,预制混凝土制品的用量呈不断增长趋势,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以满足较快的模板周转,提高生产效率。聚羧酸减水剂(PC)是目前混凝土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高性能减水剂,但是由于其自身结构特点,普通型聚羧酸减水剂具有一定的缓凝性,所以开发预制混凝土用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具有极大的市场前景。本文采用长侧链醚型大单体,同时引入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在氧化还原引发体系下合成了一种两性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ZQ-3,对其进行了水泥和混凝土性能测试,并与3种市售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进行了性能对比,同时通过XRD分析对其早强机理进行了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改变丙烯酸(AA)与改性醇醚(HPEG)的摩尔比、改变侧链长度,合成了酸醚比不同、侧链长度不同的聚羧酸减水剂。分别对其水泥净浆的分散性能、分散保持性能、凝结时间和混凝土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酸醚比为3.5:1,侧链分子量为4000时合成的聚羧酸减水剂综合性能优异。(2)在聚羧酸减水剂分子合成中引入AMPS和DMC,采用FT-IR测试对减水剂分子结构中的某些官能团进行了确认。研究其添加量对水泥净浆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规律,以及对水泥的适应性。结果表明,AMPS引入量为大单体质量的1.6%时,0.5 h、1 h流动度损失率都最低,1 d混凝土抗压强度达到最大10.9 MPa。阳离子单体DMC引入量为大单体质量的2%时合成的两性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ZQ-3在水泥颗粒表面的吸附量最大,为1.19 mg.g-1,宏观表现为水泥净浆流动度最大,且对水泥具有良好的适应性;水灰比和坍落度相同的情况下,引入量为2%时混凝土抗压强度明显提高。(3)将ZQ-3与其它3种市售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及XRD测试。结果表明:ZQ-3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及分散性经时保持性能,不会影响混凝土的正常凝结时间,能有效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水泥水化产物的XRD分析结果表明,掺入ZQ-3减水剂的水泥浆体蒸养8h的水化产物Ca(OH)2峰值最高,说明其水化速度最快,水化产物最多。

招聪[5](2017)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基阳极材料改性与稳定性研究》文中提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作为可以将化学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能源装置,具有效率高、排放低、燃料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直接使用碳氢化合物如甲烷作为SOFC燃料进行发电被认为是未来SOFC重要发展方向之一。甲烷直接氧化的SOFC,在使用传统Ni-YSZ金属陶瓷为阳极时,易发生阳极积碳,导致电池性能严重衰减,限制了SOFC的商业化应用。因此,本文从改善阳极结构与组分出发,对Ni-YSZ进行优化与改性,致力于提高阳极的性能与抑制积碳能力。(1)从阳极初始材料组成、造孔剂添加量、添加助剂种类对传统Ni-YSZ阳极进行改性研究。NiO,YSZ和淀粉的质量比为6:4:0.7时,单电池的电输出性能最佳,800℃下,在氢气中的最大功率密度为271.338 mW·cm-2;在此基础上,采用CeO2、TiO2、Al2O3等氧化物为助剂,添加至Ni-YSZ阳极中,发现加入CeO2,电池性能提高至286.930mW·cm-2。干甲烷中,Ni-CeO2-YSZ阳极单电池在的最大功率密度为169.819 mW·cm-2,高于Ni-YSZ阳极单电池(139.139 mW·cm-2),且运行30分钟后,Ni-CeO2-YSZ阳极性能衰减程度更小。(2)使用色谱在线检测阳极尾气组成,详细研究了低浓度(3.85%与7.41%)干甲烷在Ni-CeO2-YSZ阳极中的反应特性。3.85%干甲烷下,Ni-CeO2-YSZ阳极中加入的CeO2,改变了阳极对CO2与H2O催化选择性,影响CO2与H2O的生成顺序。CeO2能够提高阳极输运与存储氧离子的能力,促进甲烷及其裂解产物发生氧化反应,减缓阳极表面积碳的产生。(3)采用硬模板法结合离子浸渍法,开发出一种新型高性能阳极材料BaO/Ni0.5Cu0.5Ox-YSZ。先使用硬模板法制备具有立体结构的管状YSZ作为多孔立体阳极框架,再将催化剂BaO/Ni0.5Cu0.5Ox分次浸渍到YSZ骨架上得到BaO/Ni0.5Cu0.5Ox-YSZ复合阳极材料。SEM图表明细小的BaO/Ni0.5Cu0.5Ox颗粒附着在管状YSZ表面,能够增加阳极催化活性,扩大电化学反应区域。以BaO/Ni0.5Cu0.5Ox-YSZ为阳极制作YSZ电解质支撑的单电池,并在甲烷环境中进行发电性能测试,以及干甲烷中、低电流密度下的100小时长期稳定性试验。800℃下,单电池在氢气、湿甲烷与干甲烷中输出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442.730,253.860与322.517 mW·cm-2。干甲烷中连续运行100小时,电池电压降为2.12%,电性能基本保持稳定。稳定性实验后阳极SEM图表明,阳极呈稳定结构存在;阳极层EDS表明少量碳沉积在阳极内,表明BaO/Ni0.5Cu0.5Ox-YSZ阳极材料具有良好的抑制积碳能力。

张卫锋[6](2017)在《橡胶混炼多相物料连续计量机理及实验装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各种新型高分子材料和绿色轮胎等高档次橡胶制品的相继研发,人们迫切希望能生产质量优良、稳定性高的混炼胶。对橡胶连续混炼工艺装备和胶料及碳黑等物料计量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新的配料系统和混炼工艺装备革新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混炼方式采用上辅机对碳黑等添加料进行计量和配料,用密炼机和开炼机进行混炼。橡胶原料和碳黑等粉料的计量、橡胶混炼过程都属于非连续状态,这种间歇式计量和混炼方式已经非常成熟。但随着对橡胶质量和生产自动化要求的提高,间歇式计量和间歇式混炼方式存在固有缺陷无法满足对产品质量和加工工艺日益提高的要求,如混炼胶质量不均一、效率低、能耗高、间歇加工造成热量的损失以及密炼机上辅机系统相对复杂等问题。为解决间歇式混炼存在缺陷,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放在连续混炼工艺和装备上,并取得重要成果。然而,由于橡胶原材料的粘弹性及配料的复杂性,给橡胶和碳黑等配料的连续计量及加料配比的准确性带来了极大的难题,目前解决方法主要是通过橡胶原材料加工成粉末或颗粒状实现连续供料,但由于其加工成本问题高、难以实现大工业应用。研究一种快速而又准确的连续计量新方法和新技术成为当前连续混炼工艺亟待解决的问题。研制新型自动连续进料和计量系统并进行计量及混炼实验研究,实现橡胶物料和相关配料快速准确自动计量,对于丰富和完善连续计量和连续混炼理论,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课题主要是通过对固体橡胶、颗粒粉体配料、油料三种物料的物理性能和计量特性分析,针对上述难题,提出了针对不同类型物料的连续计量方法,建立了连续计量及连续混炼机理,研发了实现多相物料的智能连续加料计量系统,并同连续混炼机实现无缝结合,研制出了橡胶、碳黑及小料、油料的连续配比计量智能实验平台。完成的主要工作如下:1、通过对天然橡胶、碳黑等颗粒粉料、油料三种不同物理形态物料的自动连续计量方法和工作机理的研究,提出了橡胶的供料系统、碳黑及小料连续混合和计量系统、油料自动供料方法的新思路、新方案。提出了固-液-粉三相物料混合式自动计量机理,研制出了实现物料连续混合及计量的结构模型,对多相物料连续计量系统和结构进行了总体设计。2、建立了多相物料连续计量机理和连续混炼机理,针对橡胶和碳黑等性能和结构特点,建立了动态连续计量数学模型;从碳黑等物料的物性入手,研究物料颗粒的大小、物理特性等,构建粉体和颗粒的流动性、堆积性的数学模型,探究颗粒几何特性对动态连续计量性能的影响。3、通过对多相连续计量系统分析,建立了自动计量装置连续加料动力学方程,研究了物料特性对配比准确性和连续性影响。通过动力学分析表明:对于休止角大于30°的粉料,流动性较差,可选择螺距较大的螺杆;对于休止角小于30°的粉料,流动性较好,可选择螺距较小的螺杆;对于密度较轻的物料如碳黑,在非稳定运动状态下工作时,需要适当加大响应速度、电机转速和输料螺杆直径;对于密度较大的粉料,在非稳定运动状态下工作,在需要适当减小电机转速、螺杆直径和螺旋升角。通过上述分析,建立了橡胶和碳黑等物料的配比计量数学模型。4、通过对连续计量和连续混炼机理研究的研究,利用EDEM有限元软件分析了碳黑及小料在计量中的物料的分散性和均匀性,并在计量过程中对各物料及计量装备进行了颗粒模型分析、运动分析、受力分析及结构分析,优化了物料输送和混合结构设计方案。5、研制了混合式自动连续计量和连续混炼装置。通过自主研发的连续塑炼机,将天然橡胶进行预塑炼,并将塑炼胶压成均匀条形,再通过胶条输送和测量系统计算橡胶输送体积,得到胶料添加质量;针对碳黑等粉粒物料,采用失重式计量方式,将物料经混合装置混合均匀后经连续测量系统实现物料的配比输送;对油料采用体积式计量方式添加质量并进行连续配比计量。通过三种不同的测量装置完成三相物料的配料和连续计量。6、采用迭代算法实现PID控制,并经LABVIEW编程,实现多物料连续计量系统闭环式控制,可将连续计量和连续混炼同一个控制平台上进行整体控制,提高了配料计量精度,连续计量、连续混炼整体工作性能。并通过计量稳定性实验和连续混炼胶性能实验,对多相物料连续计量系统进行了验证和优化。7、实验证明碳黑等粉料添加时间同橡胶原料配比存在时间滞后性,通过均匀化胶条尺寸和提高装置的快速反应时间,消除时间滞后性引起的添加误差,优化连续计量及连续混炼胶密度误差控制在0.3%。8、通过对配合连续计量系统的工艺条件实验表明:对于本实验机台最佳工艺条件为:机筒温度80°C、机头温度70°C,螺杆转速30r/m,混炼条件最佳。实验数据表明:连续式混炼在门尼黏度、剪切模量等物理机械性能相当或高于密炼机混炼;连续混炼胶的拉伸强度比传统密炼机混炼胶性能要略强一些;对于撕裂强度具有明显的优势;对于分散度,虽然分散度性能会低于间歇式混炼,但连续混炼所得混炼胶分散度稳定性具有非常显着的优势。综合各方面指标能够证明,采用连续计量和连续混炼工艺能够提高橡胶的质量和稳定性。本课题通过对颗粒模型研究、计量方法机理分析、混合和计量仿真模拟和实验,研制了固-粉-液三相物料连续计量装备,丰富了物料动态连续计量理论,完善了橡胶连续配料和连续混炼工艺装备。并通过相关实验进一步验证,论述了三相动态连续计量理论和实验方案是合理正确性,所研制的动态连续计量系统及实验装置和方案的可行性。对于多种行业的工业配料和连续计量技术研究有着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工程应用价值。

王奥培[7](2014)在《CFO/PMN-PT复合薄膜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0.68Pb(Mg1/3Nb2/3)O3–0.32PbTiO3(PMN–PT)和CoFe2O4(CFO)为研究对象,采用溶胶-凝胶法在不同衬底上生长出PMN-PT和CFO薄膜在此基础上制备了CFO/PMN-PT复合薄膜,探索了制备工艺和衬底对PMN-PT以及复合薄膜取向的影响,并对薄膜的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前驱体制备工艺的探索,获得了稳定、透明的PMN-PT溶胶。将薄膜制备工艺控制在原料铅过量15%、650C的晶化温度以及适当的处理时间条件下获得钙钛矿相PMN-PT薄膜。预处理温度为450C、晶化温度为650C时在具有不同Pt(111)/Pt(200)晶面峰强比的Si(111)/SiO2/Ti/Pt衬底上分别旋涂得到(100)和(111)两种择优取向的薄膜,对其性能测试表明,两者具有良好的铁电性,相比之下,(111)择优取向薄膜铁电性较好,500kV/cm的外加电场下剩余极化强度以及矫顽场分别达到35.3μC/cm2和170.4kV/cm。选用MgO(100)、LaAlO3(100)和SrTiO3(100)三种不同的衬底制备出(100)择优取向PMN-PT薄膜,分析了薄膜(100)择优取向影响因素及原因,通过对电性能测试表明提高I(100)/I(110)晶面峰强比有利于改善(100)取向薄膜的铁电性,使剩余极化值增大,矫顽场降低。分别以PMN-PT和CFO作为底层旋涂在Si(111)/SiO2/Ti/Pt(111)上制备PMN-PT/CFO型和CFO/PMN-PT型双层磁电复合薄膜,两者分别表现出(111)取向和(100)取向。复合薄膜的电性能与结构有关,PMN-PT在下层时复合薄膜表现了最好的铁电性,在300kV/cm外场下,剩余极化强度和矫顽场分别为56.3μC/cm2和101.5kV/cm。在LAO(100)及STO(100)衬底上制备了不同结构的CFO/PMN-PT薄膜,研究了复合方式对薄膜取向的影响,薄膜中PMN-PT相的I(100)/I(110)晶面峰强比随着最底层PMN-PT的增厚而增大,同时薄膜的磁性能与两相之间的结构有关。

李宗涛[8](2013)在《集成式LED多芯片封装的设计与制造》文中认为随着LED半导体照明技术的发展,LED光源的亮度和流明密度已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主要障碍。体积小,光通量大、发光均匀的集成式LED多芯片封装光源越来越受到行业和市场重视。传统封装方法制成的集成光源主要采用平面封装基板作为芯片载体,这种封装结构中,芯片发出的光线很大一部分在到达封装胶体——空气界面时会发生全反射,并在封装胶体层内上下反复传播,最后被芯片、胶体或基板吸收,光源出光效率较低;同时传统光源主要以“点胶”方式进行荧光粉涂覆,荧光粉涂层控制精度低,光色品质有待提升;另外集成LED光源属于大面积扩展光源,甚至体光源,利用点光源设计的透镜或反射杯难以实现均匀照明配光效果;最后随着集成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三维封装的出现,由芯片加载至集成光源的热流密度已远远超过金属铝或铜的传导极限,集成光源面临巨大的散热挑战。本文针对以上集成LED光源设计与制造中出光效率低、光色品质差、配光难以及热流密度大等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围绕多芯片平面、三维立体等新型光源封装结构,研究了图形化封装基板(PLS)强化出光、脉冲分层保形荧光粉涂层白光技术在集成式封装光源中的应用;运用具有能量反馈函数的扩展光源透镜(EFFL)算法实现高集成度LED光源自由曲面透镜与反射杯配光设计;提出平面及三维相变封装结构,解决集成光源超大热流密度输送难题。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集成式LED多芯片封装结构设计在介绍集成式LED多芯片平面封装制造流程的基础上:1)进一步分析传统LED平面封装结构在出光方面的不足之处,采用图形化封装基板对集成光源进行强化出光设计,深入讨论基板图形结构出光机理,从理论模型上推导出利于集成光源出光的最优结构参数通用表达式,并利用蒙特卡洛光线追迹仿真对理论模型进行论证,在获得理论与仿真一致结论的基础上,利用机械微钻加工工艺,在封装基板表面制造出倒锥型强化出光结构,验证图形化封装基板对集成光源的强化出光作用;2)研究LED集成光源白光技术,结合保形荧光粉涂覆工艺与分层荧光涂层工艺的优点,对比分析了保形混合荧光粉结构与分层荧光粉结构的出光特性,及其在集成光源中的应用;3)在集成式平面光源结构的基础上,提出新型LED三维封装结构,对该封装结构的发光效率与空间强度分布特性进行测试表征。(2)基于自由曲面的集成式LED多芯片封装配光设计在了解照明系统对光源配光要求及配光设计方法的基础上:1)建立点光源自由曲面照明模型,求解曲面轮廓偏微分方程,建立自由曲面透镜实体模型,分析点光源配光设计与集成式扩展光源配光设计的差异来源,改进自由曲面设计方法,提出具有能量反馈函数的扩展光源透镜算法(EFFL算法);2)以具体配光需求为实例,详细介绍EFFL算法配光过程,设计并制造出满足集成式扩展光源照明要求的自由曲面一次塑封透镜,并对透镜配光性能进行测试;3)最后我们拓展EFFL算法的应用范围,针对LED多芯片三维封装发光特性,设计并制造出满足三维立体光源配光要求的自由曲面反射器,对反射器配光性能进行测试。(3)集成式LED多芯片相变封装散热设计通过分析集成式封装光源热控的制约因素,1)进行LED多芯片平面与三维光源相变封装散热设计,建立核心部件——相变热沉热阻理论模型,研究相变热沉结构参数与光源工作温度、热沉总热阻间的变化关系,优化相变热沉结构设计;2)对集成式LED光源封装层级进行散热模拟,分析光源内部芯片间温度差异及整体封装热阻,验证相变封装散热效果;3)制造出满足多芯片封装要求的平面及三维光源相变热沉,对热沉散热性能进行测试。(4)集成式LED多芯片封装光源系统应用基于照明系统对LED多芯片封装的实际需求,研究集成式LED光源在大功率照明灯具中的应用:包括:1)集成式LED多芯片封装光源系统在工矿灯中的应用;2)集成式LED多芯片封装光源系统在汽车前大灯中的应用。

黄娟[9](2013)在《纤维素生物转化螺带型搅拌反应器工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高固含量木质纤维素同步糖化与发酵反应器开发及放大为目标,在考察酶水解反应工程特征基础上,按照传递特性适应、服务于反应特征的基本原理,确定反应器类型、结构,提出单、双螺带-斜叶涡轮组合叶轮生物转化反应器。采用热模、冷模实验与数值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考察了反应体系的动态变化,研究反应器中高粘、变粘、异粘、多相、非牛顿流变学上复杂物系的流动与混合,主要工作有以下三方面:(1)纤维素酶水解/发酵小型反应器实践系统考察了高固含量玉米秸秆同步糖化与发酵反应过程中反应体系及反应器性能的动态变化特性。随着反应进行,物料先后经历湿固体、膏状物、淤浆及悬浮液四种不同形态,物系流变性变化,主要体现在粘度下降,搅拌功率下降,反应与流变相互作用。在反应中后期,有CO2气体产生,体系变成气液固三相复杂物系。对反应性能的转速效应进行考察,产品浓度(葡萄糖)初期对转速敏感,中后期变得对转速不敏感(乙醇);转速过低,容易造成颗粒沉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固含量同步糖化与发酵反应器的操作策略;获得了反应器设计放大关键参数:单位体积功率及单位体积生产能力。(2)反应器工程特性研究Φ200~800搅拌槽内,用模拟流体进行冷模实验,考察流体流变性及反应器尺寸(直径、高度)对单/双螺带功率及混合时间的影响。功率随流体假塑性增强而降低,给出适用于强剪切稀化单相及液固两相体系的Metnzer常数关联式;无量纲混合时间受流体假塑性影响较小,n:0.14-0.77范围内,Ntm=234,且与搅拌槽直径无关,加大高径比,流体混合时间延长;淤浆体系的混合时间短于单相体系。考察了螺带型搅拌槽内异粘物系混合过程,发现,异物性液体混合速率远慢于相同物性液体混合,混合时间延长2-5倍,体积比、密度差对体系的混合过程影响显着。以CFD方法研究了螺带型搅拌槽内流场及剪切速率,获得整个流场的清晰概念,给出螺带叶轮速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构上最敏感的参数是螺距及桨叶直径。高粘牛顿流体、剪切稀化及强剪切稀化流体导致流场有不同特征,随流体剪切稀化性质增强,搅拌槽内剪切速率增大。针对发酵过程中CO2气体产生所造成的鼓泡混合,考察了低粘与高粘鼓泡混合现象,揭示气体搅拌条件下不同流体力学状态。(3)螺带型生物质转化反应器放大策略建议结合反应器工程特性研究结果及高古含量木质纤维素糖化发酵反应特征,完成反应器开发的基本目标,合理选型,结构优化,关键操作参数可调。分析了反应器放大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放大效应,提出反应器放大策略,建议反应器关键尺寸估算方法。

陈立钦[10](2013)在《低价铌氧化物电解电容器的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电解电容器具有较高的比容量以及轻量化、微型化等优点,广泛受到市场的认可。铝电解电容器价格低廉,但容量误差较大、耐高温性能较差、可靠性低。钽电解电容器性能优良、可靠性高,市场需求量较大,但由于钽资源较为短缺,使得钽电解电容器的价格较高。铌与钽的物理化学性质非常相近,且铌资源的储量为钽的数百倍,因此,人们希望使用铌作为新型的电容器基材。但使用纯铌作为阳极基体的电解电容器,其可靠性和搁置性能等方面较钽电容差。铌的低价氧化物,特别是NbO,适合作为电容器的阳极材料,并可以有效抑制阳极氧化膜中的氧迁移,使电容器更加稳定,性能明显优于以纯铌作为阳极材料的电解电容器。因此,研究低价铌氧化物电解电容器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和市场意义。现阶段关于低价铌氧化物电解电容器的研究大都尚未进入产业化阶段。本文结合实际生产线的环境,利用钽电解电容器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低价铌氧化物电容器进行工艺探索和机理研究。主要针对成型、烧结、赋能热处理、热分解被膜和阴极引出工艺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在赋能、热分解等较重要的生产工序后,对低价铌氧化物电容器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研究其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变化。分别采用不同的压制密度和烧结温度制备NbO阳极体,研究这两个工艺条件对电容器产品性能的影响,并得出较优化的工艺参数。采用不同的温度和时间对赋能后的阳极体进行热处理,研究它们对产品性能的影响,获得较好的热处理工艺方法。着重对热分解被膜工艺进行了研究,制备得到二氧化锰填充良好、电解质膜层致密且均匀的电容器。阳极体在不同比重的硝酸锰溶液中浸渍后,对所形成二氧化锰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研究所形成二氧化锰的形态、大小、位置与电容器电性能的关系。对整个热分解被膜过程中不同比重硝酸锰溶液的浸渍作用进行了解释,在实际生产中能够更精确地进行控制。同时,对热分解被膜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改变浸渍顺序,在不同比重的硝酸锰溶液中交替浸渍-热解,获得晶粒结合更紧密的二氧化锰层;对于比重较小的硝酸锰溶液的浸渍-热解过程可采用干式环境进行分解。在热分解被膜后、浸渍石墨前采用偶联剂溶液(KH550)进行表面处理,增强二氧化锰层与石墨层的结合力,减小电性能在长时间搁置后的变化率。分别采用苯甲醇类化合物和水作为胶体石墨的分散剂,研究浸渍这两种不同的石墨溶液对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二、粉体混合设备开发与产业化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体混合设备开发与产业化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金刚石颗粒增强工具材料3D打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成型原理
        1.2.2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成型工艺
        1.2.3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成型材料
    1.3 金刚石及其金属基复合材料3D打印成型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目标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课题来源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材料、实验设备及实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粉体材料及形貌
    2.2 实验设备
        2.2.1 SLM成型设备
        2.2.2 其他设备
    2.3 实验方法
    2.4 分析与表征
        2.4.1 致密度测试
        2.4.2 粉体性能测试
        2.4.3 形貌分析及物相分析
        2.4.4 力学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响应曲面分析法的金刚石/TC4复合材料及TC4合金SLM工艺参数优化设计实验
    3.1 TC4及金刚石/TC4复合材料粉体性能测试
        3.1.1 粉体形貌分析
        3.1.2 粉体流动性及松装密度分析
        3.1.3 粉体反射率分析
    3.2 金刚石/TC4复合材料SLM成型工艺优化模型
        3.2.1 金刚石/TC4复合材料SLM成型工艺参数设计
        3.2.2 响应模型的建立及其方差分析
        3.2.3 响应曲面分析及最优参数预测
    3.3 TC4合金SLM成型工艺优化模型
        3.3.1 TC4合金SLM成型工艺参数设计
        3.3.2 响应模型的建立及最优参数的预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刚石/TC4复合材料及TC4合金SLM成型件显微结构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
    4.1 SLM成型件形貌及物相分析
        4.1.1 表面形貌分析
        4.1.2 显微结构分析
        4.1.3 断口形貌分析
        4.1.4 XRD分析
        4.1.5 拉曼光谱分析
    4.2 力学性能测试
        4.2.1 维氏硬度
        4.2.2 耐磨性
        4.2.3 抗弯强度
        4.2.4 抗压强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涂层金刚石复合材料SLM成型工艺及性能
    5.1 Al_2O_3涂层金刚石粉体
        5.1.1 Al_2O_3涂层金刚石粉体制备
        5.1.2 Al_2O_3涂层金刚石及其复合材料粉体形貌及性能分析
    5.2 Al_2O_3涂层金刚石/TC4复合材料SLM成型工艺优化模型
        5.2.1 Al_2O_3涂层金刚石/TC4复合材料SLM成型工艺参数设计
        5.2.2 响应模型的建立及其方差分析
    5.3 SLM成型件形貌分析及力学性能测试
        5.3.1 形貌及金刚石完整度分析
        5.3.2 力学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成果
致谢

(2)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试验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赤泥的产生与危害
        1.2.1 赤泥的产生
        1.2.2 赤泥的危害
    1.3 赤泥的资源化利用现状
        1.3.1 赤泥中有价物质的回收
        1.3.2 建材领域
        1.3.3 环境修复
        1.3.4 农业领域
        1.3.5 赤泥资源化利用主要问题
    1.4 陶粒概述
        1.4.1 陶粒的分类
        1.4.2 陶粒的制备工艺及原理
        1.4.3 烧结陶粒的研究现状
        1.4.4 免烧结陶粒的研究现状
        1.4.5 赤泥基陶粒的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试验原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原材料
        2.1.2 试验所用化学试剂
        2.1.3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的制备方法
        2.2.2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方法
        2.2.3 干压路面砖的制备方法
    2.3 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2.3.1 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2.3.2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2.3.3 干压路面砖物理性能测试方法
    2.4 化学分析及测试方法
        2.4.1 XRF和XRD分析
        2.4.2 TG/DTG同步热分析
        2.4.3 重金属浸出分析
        2.4.4 扫描电镜分析
第3章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工艺优化及性能
    3.1 引言
    3.2 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的制备
        3.2.1 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制备工艺流程
        3.2.2 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的化学组成
        3.2.3 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的物理性能
    3.3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工艺优化以及性能研究
        3.3.1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工艺流程
        3.3.2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工艺优化—正交实验设计
        3.3.3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工艺优化-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3.3.4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工艺优化-正交实验结果验证
    3.4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工艺调控对其物理性能的影响
        3.4.1 粒径分布
        3.4.2 成球角度和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掺量对筒压强度的影响
        3.4.3 成球角度和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掺量对堆积密度的影响
        3.4.4 成球角度和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掺量对吸水率的影响
        3.4.5 成球角度和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掺量对表观密度的影响
    3.5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水化矿物特性
        3.5.1 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的水化XRD分析
        3.5.2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水化XRD分析
        3.5.3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同步热分析
    3.6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微观结构分析
        3.6.1 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SEM图分析
        3.6.2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SEM图分析
    3.7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重金属浸出特性
        3.7.1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重金属浸出浓度测定
        3.7.2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中重金属Cr的固化稳定化机理
        3.7.3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中重金属Cr的固化率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制备干压路面砖
    4.1 引言
    4.2 基于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制备干压路面砖的工艺参数
        4.2.1 干压路面砖的用水量
        4.2.2 干压路面砖的压砖机载荷
        4.2.3 干压路面砖中石膏的掺量
        4.2.4 干压路面砖中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掺量
    4.3 基于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制备干压路面砖的物理性能
        4.3.1 压砖机载荷对干压路面砖的抗压强度的影响
        4.3.2 石膏掺量对干压路面砖的抗压强度的影响
        4.3.3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掺量对干压路面砖的吸水率和干密度的影响
        4.3.4 干压路面砖的抗冻性
    4.4 基于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制备干压路面砖的成本分析
        4.4.1 固废基硫铝酸盐水泥的成本分析
        4.4.2 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成本分析
        4.4.3 干压路面砖的成本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粉体机械搅拌过程数值模拟及搅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结构参数对功率特性影响研究
        1.2.2 操作参数对功率特性影响研究
        1.2.3 颗粒特性对功率特性影响研究
        1.2.4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EDEM球形颗粒混合过程数值模拟研究
    2.1 DEM方法介绍
    2.2 离散元仿真模型建立
        2.2.1 三维模型建立
        2.2.2 物理属性设置和工作参数选取
    2.3 颗粒混合过程仿真分析
        2.3.1 颗粒运动过程分析
        2.3.2 颗粒路径分析
        2.3.3 颗粒速度分析
        2.3.4 颗粒碰撞频次分析
        2.3.5 启动功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粉体混合机内特性参数对搅拌功率和扭矩的影响
    3.1 转速与搅拌桨直径对扭矩和功率的影响研究
        3.1.1 不同转速下搅拌桨直径对扭矩的影响研究
        3.1.2 不同转速下搅拌桨直径对功率的影响研究
    3.2 转速与搅拌桨桨叶数目对扭矩和功率的影响研究
        3.2.1 不同转速下桨叶数目对扭矩的影响研究
        3.2.2 不同转速下桨叶数目对功率的影响研究
    3.3 综合因素影响
    3.4 实验验证
        3.4.1 机械式粉体混合机实验装置
        3.4.2 实验颗粒物料
        3.4.3 实验与模拟过程对比
        3.4.4 实验与模拟结果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颗粒特性对搅拌功率和扭矩的影响
    4.1 颗粒粒径对搅拌功率和扭矩的影响研究
        4.1.1 仿真模型及模拟条件设置
        4.1.2 颗粒粒径大小对扭矩和功率的影响
        4.1.3 基于正态分布的多粒径颗粒对扭矩和功率的影响
    4.2 颗粒形状对搅拌功率和扭矩的影响研究
        4.2.1 不同球形度的颗粒模型
        4.2.2 仿真条件设置
        4.2.3 颗粒球形度对搅拌功率和扭矩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DEM-FEM联合仿真粉体混合机结构优化
    5.1 DEM-FEM联合仿真介绍
    5.2 EDEM-Workbench耦合建模过程
    5.3 网格划分
    5.4 加载和建立约束
    5.5 分析求解
        5.5.1 静力学分析
        5.5.2 应力分析
        5.5.3 应变分析
    5.6 结构优化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预制混凝土用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绪论
    1.1 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1.2 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发展及特点
    1.3 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研究现状
        1.3.1 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国外研究现状
        1.3.2 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2.原料、仪器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化学试剂
        2.1.2 胶凝材料
        2.1.3 骨料
    2.2 主要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聚羧酸减水剂的红外表征
        2.3.2 水泥净浆流动度、凝结时间测试
        2.3.3 两性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吸附量测试
        2.3.4 蒸养制度
        2.3.5 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配合比
        2.3.6 混凝土试件成型
        2.3.7 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
        2.3.8 水泥水化产物的XRD分析
3.羧基密度和侧链长度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羧基密度不同,侧链长度不同的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
    3.3 羧基密度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3.3.1 羧基密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3.3.2 羧基密度对水泥净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3.3.3 羧基密度对掺聚羧酸减水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4 侧链长度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3.4.1 侧链长度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3.4.2 侧链长度对水泥凝结时间的影响
        3.4.3 侧链长度对掺聚羧酸减水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两性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两性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
    4.3 AMPS引入量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4.3.1 AMPS不同引入量的聚羧酸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3.2 AMPS引入量对水泥净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4.3.3 AMPS引入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4 DMC引入量对聚羧酸减水剂性能的影响
        4.4.1 DMC引入量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4.4.2 DMC引入量对聚羧酸减水剂吸附性能的影响
        4.4.3 DMC引入量对水泥净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4.4.4 DMC引入量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
        4.4.5 合成的两性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分子结构分析
    4.5 两性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ZQ-3对不同水泥的适应性对比
    4.6 本章小结
5.两性型聚羧酸减水剂应用性能的对比研究
    5.1 不同减水剂对水泥净浆流动度的影响
    5.2 不同减水剂对水泥净浆凝结时间的影响
    5.3 不同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3.1 标准养护条件下不同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3.2 蒸汽养护条件下不同减水剂对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的影响
    5.4 水泥水化产物的XRD分析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论文
致谢

(5)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基阳极材料改性与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燃料电池
        1.2.1 燃料电池简介
        1.2.2 燃料电池分类
    1.3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概述
        1.3.1 SOFC工作原理
        1.3.2 SOFC结构与分类
    1.4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1.4.1 电解质材料
        1.4.2 阳极材料
        1.4.3 阴极材料
        1.4.4 连接材料与密封材料
    1.5 SOFC发展趋势
        1.5.1 操作温度中、低温化
        1.5.2 燃料多样化
    1.6 本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2 实验材料和仪器及测试手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 电解质支撑型单电池制备概要
        2.2.1 YSZ电解质片的制备
        2.2.2 阴极浆料的制备
        2.2.3 阳极浆料的制备
        2.2.4 电池片的制备
    2.3 表征手段
        2.3.1 X射线衍射(XRD)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2.3.3 能谱分析(EDS)
        2.3.4 孔隙率的测定
        2.3.5 粒径与粒度分布的测定
        2.3.6 气象色谱分析
    2.4 测试方法
        2.4.1 SOFC测试系统
        2.4.2 SOFC单电池反应器
    2.5 本章小结
3 Ni-YSZ阳极中添加不同种类助剂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Sm_(0.2)Ce_(0.8)O_(1.9) 电解质的制备过程
        3.2.2 阳极材料的制备
        3.2.3 单电池的制备
        3.2.4 测试过程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阳极初始材料的粒度分析
        3.3.2 阳极初始材料配比对单电池输出性能影响
        3.3.3 阳极造孔剂含量对单电池输出性能影响
        3.3.4 阳极中添加不同助剂对单电池输出性能影响
        3.3.5 干甲烷燃料下Ni-YSZ与Ni-CeO_2-YSZ阳极的电性能测试
        3.3.6 实验后阳极微观结构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低浓度干甲烷在Ni-CeO_2-YSZ阳极上反应特性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单电池制备
        4.2.2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单电池性能测试
        4.3.2 试验后SEM表征
        4.3.3 低浓度干甲烷下性能测试过程
        4.3.4 开路电压分析
        4.3.5 阳极尾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浸渍BaO的Ni_(0.5)Cu_(0.5)O_x-YSZ复合阳极甲烷下的稳定性研究
    5.1 引言
    5.2 硬模板法与浸渍法制备BaO/Ni_(0.5)Cu_(0.5)O_x-YSZ复合阳极材料的目的
    5.3 实验过程
        5.3.1 BaO/Ni_(0.5)Cu_(0.5)O_x-YSZ复合阳极材料的制备
        5.3.2 BaO-Ni_(0.5)Cu_(0.5)O_x-YSZ复合阳极材料的制备
        5.3.3 单电池的制备
        5.3.3 测试过程与表征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5.4.1 复合阳极材料的XRD表征
        5.4.2 阳极材料的SEM
        5.4.3 单电池性能测试
        5.4.4 浸渍BaO对电池甲烷环境下的发电性能影响
        5.4.5 阳极微结构对电池发电性能影响
        5.4.6 干甲烷下电池恒流放电性能分析
        5.4.7 阳极积碳现象分析
        5.4.8 阳极材料EDS分析
        5.4.9 阳极微观结构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气体标定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橡胶混炼多相物料连续计量机理及实验装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橡胶行业的发展现状
    1.2 橡胶混炼特点及关键技术
        1.2.1 连续混炼的特点
        1.2.2 连续混炼及计量技术发展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橡胶混炼自动计量配料研究现状
        1.3.1 国外橡胶混炼自动计量配料系统的发展现状
        1.3.2 国内自动计量配料系统的发展现状
    1.4 连续计量理论的研究
        1.4.1 电子皮带秤连续计量理论
        1.4.2 科里奥利连续计量理论
        1.4.3 冲量式连续计量理论
        1.4.4 失重式计量连续计量理论
    1.5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的意义
    1.6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的研究目的、内容及关键技术
        1.6.1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目的
        1.6.2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1.6.3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
    1.7 连续计量系统研究的创新点
2 粉体物料分散性及流动性研究
    2.1 粉体物料概述
        2.1.1 粉体物料的尺寸
        2.1.2 颗粒的堆积性
        2.1.3 物料的流动性
    2.2 粉粒物料加料流动性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 粉体流动性的实验测量方法及装置
        2.2.2 数学模型模拟分析法
    2.3 粉体物料离散性分析方法研究
        2.3.1 粉体物料离散元素法的发展
        2.3.2 颗粒形状模型研究
        2.3.3 碳黑等颗粒接触模型研究
        2.3.4 颗粒混合运动模型研究
        2.3.5 离散元素法的求解过程与方法
        2.3.6 离散元素法的接触力与位移的计算
    2.4 粉体混合仿真分析
        2.4.1 橡胶连续混炼粉粒辅料参数模型
        2.4.2 基于EDEM对不同搅拌设备内物料分布均一性的模拟
        2.4.3 分散度表征公式的建立
        2.4.4 模拟数据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连续混炼系统计量机理及总体设计
    3.1 物料连续动态计量机理
        3.1.1 动态计量方式基本理论
        3.1.2 体积式自动计量的计量机理
        3.1.3 称重式定量机构的计量机理
        3.1.4 组合式自动定量系统的计量机理
    3.2 连续混炼动态计量工作机理
        3.2.1 动态混合式自动计量工艺过程
        3.2.2 连续混炼混合式自动计量及配比机理
        3.2.3 实现连续混炼混合式自动定量关键问题
    3.3 连续计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3.3.1 总体结构设计
        3.3.2 总体控制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物料连续动态计量系统机械结构研究
    4.1 动态计量数学模型
    4.2 配料系统执行机构的设计
        4.2.1 粉体物料喂料系统的设计
        4.2.2 油料计量秤
        4.2.3 粉体物料动态计量工作台机构设计
    4.3 配料及搅拌机构设计
        4.3.1 配料原理
        4.3.2 搅拌机构设计
    4.4 胶条传送测量机构的设计
        4.4.1 胶条牵引机构简介
        4.4.2 胶条传送测量机构作用
        4.4.3 胶条传送测量机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多相物料连续计量控制系统研究
    5.1 动态给料过程分析
        5.1.1 给料过程机理分析
        5.1.2 给料过程控制数学模型
    5.2 影响配料精度的因素及误差分析
        5.2.1 物料特性引起的误差
        5.2.2 物料输送过程中的误差
        5.2.3 信号采集过程中的误差
    5.3 连续计量的迭代学习控制方法
        5.3.1 迭代学习控制的基本原理
        5.3.2 迭代学习控制基本结构
        5.3.3 幵环和闭环迭代控制
        5.3.4 传统的PID控制算法
        5.3.5 迭代学习控制实现粉粒体计量控制
        5.3.6 PID控制器参数的整定
    5.4 基于LABVIEW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及硬件选择
        5.4.1 控制系统软件开发环境
        5.4.2 软件控制设计
        5.4.3 电机选择
        5.4.4 传感器选择
        5.4.5 USB数据采集卡选择
    5.5 本章小结
6 实验研究
    6.1 主要实验设备及仪器
    6.2 实验参数的测量
        6.2.1 搅拌仓流量准确性参数
        6.2.2、搅拌仓物料的搅拌均匀性参数
        6.2.3 粉-胶二相物料连续计量均匀性参数测量
        6.2.4 油料连续计量均匀性参数测量
        6.2.5 连续混炼胶密度参数
        6.2.6 混炼胶物理机械性能参数
    6.3 实验方案
        6.3.1 实验准备
        6.3.2 实验方案
    6.4 主要原材料及常态物理性能
    6.5 实验配方及工艺条件
        6.5.1 实验配方
        6.5.2 实验配方工艺
    6.6 本章小结
7 实验数据及分析
    7.1 连续计量系统实验数据及分析
        7.1.1 胶条测量实验数据及分析
        7.1.2 粉料搅拌仓均匀性实验数据及分析
        7.1.3 粉料连续计量准确性实验数据分析
        7.1.4 油料连续计量均匀性实验分析
    7.2 连续混炼实验数据分析
        7.2.1 连续混炼机的生产能力数据分析
        7.2.2 橡胶连续混炼正交及质量均一性实验数据分析
    7.3 两种混炼工艺均一性对比数据分析
        7.3.1 两种混炼工艺密度均一性对比
        7.3.2 两种混炼工艺物理机械性能均一性对比
    7.4 白碳黑混炼均一性实验研究
    7.5 本章小结
结论
    所做工作
    所得结论
    创新之处
    今后研究工作设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CFO/PMN-PT复合薄膜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磁电材料概述
    1.3 磁电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1.3.1 块体磁电复合材料
        1.3.2 薄膜磁电复合材料
    1.4 磁电复合材料的应用
        1.4.1 块体磁电复合材料
        1.4.2 薄膜磁电复合材料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2 薄膜制备工艺
        2.2.1 PMN–PT 薄膜的制备工艺
        2.2.2 CFO 薄膜的制备工艺
    2.3 薄膜的微观结构分析
        2.3.1 XRD 物相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
    2.4 薄膜的性能测试
        2.4.1 铁电性能分析
        2.4.2 磁性能分析
第3章 制备工艺对 PMN-PT 薄膜取向的影响
    3.1 化学组成对 PMN-PT 薄膜的物相和取向的影响
        3.1.1 钙钛矿相 PMN-PT 薄膜的前驱体配制工艺探索
        3.1.2 原料铅含量的影响
        3.1.3 溶胶旋涂次数的影响
        3.1.4 溶胶浓度的影响
    3.2 热处理条件对 PMN–PT 薄膜的物相和取向的影响
        3.2.1 预处理温度的影响
        3.2.2 晶化条件的影响
    3.3 PMN-PT 薄膜截面及表面形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衬底上 PMN-PT 薄膜的取向及电性能
    4.1 衬底取向对薄膜的取向及性能影响
        4.1.1 衬底取向对薄膜取向的影响
        4.1.2 不同衬底取向对薄膜铁电性能的影响
    4.2 不同衬底上薄膜的制备和电性能
        4.2.1 衬底对薄膜的取向影响
        4.2.2 PMN-PT/STO 薄膜的铁电性能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CFO/PMN-PT 复合薄膜的结构及性能
    5.1 CFO 薄膜的制备及组织结构表征
    5.2 CFO/PMN-PT 复合薄膜制备与结构性能
        5.2.1 复合结构对薄膜取向及性能的影响
        5.2.2 其它衬底上复合方式对薄膜取向和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集成式LED多芯片封装的设计与制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及物理量名称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与 LED 发展历史
        1.1.1 背景
        1.1.2 LED 发展历史
    1.2 LED 的应用
        1.2.1 指示与显示
        1.2.2 背光
        1.2.3 照明
        1.2.4 植物种植
    1.3 LED 封装结构研究现状
        1.3.1 中小功率封装器件封装结构
        1.3.2 大功率器件封装结构
        1.3.3 集成式多芯片器件封装结构
    1.4 LED 光学结构研究现状
        1.4.1 LED 出光强化结构
        1.4.2 LED 光转化结构
        1.4.3 LED 配光结构
    1.5 LED 散热技术研究现状
        1.5.1 LED 热控问题
        1.5.2 热管技术及其在 LED 中的应用
    1.6 课题提出
    1.7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课题来源
        1.7.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集成式 LED 多芯片封装结构设计
    2.1 引言
    2.2 平面集成封装光源结构与制造过程
    2.3 平面集成封装光源出光强化设计
        2.3.1 PLS 出光强化机理分析
        2.3.2 光陷机制与取光机制
        2.3.3 出光强化结构的参数优化
        2.3.4 平面集成封装光源强化出光计算机模拟
        2.3.5 平面 PLS 结构封装光源制备与测试
    2.4 集成式 LED 多芯片封装白光设计
        2.4.1 脉冲喷涂保形荧光粉涂覆技术及其在平面光源的应用
        2.4.2 脉冲喷涂荧光涂层特性研究
        2.4.3 脉冲喷涂荧光涂层在集成式封装光源中的应用
    2.5 集成式 LED 多芯片三维封装设计
        2.5.1 多芯片三维封装结构设计
        2.5.2 多芯片三维封装光学仿真
        2.5.3 多芯片三维封装全空间发光扩展
        2.5.4 多芯片三维封装制备与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自由曲面的集成式 LED 多芯片封装配光设计
    3.1 引言
    3.2 实现圆形均匀光斑的具有能量反馈函数的透镜设计算法
        3.2.1 光学设计模型建立
        3.2.2 自由曲面透镜模型求解
        3.2.3 建模与仿真
        3.2.4 具有能量反馈函数的自由曲面透镜设计算法
    3.3 多芯片平面封装自由曲面光学透镜设计实例
        3.3.1 多芯片平面封装自由曲面光学透镜计算
        3.3.2 多芯片平面封装自由曲面光学透镜试制与测试
    3.4 多芯片三维封装二次反射器设计实例
        3.4.1 多芯片三维封装二次反射器设计
        3.4.2 多芯片三维封装二次反射器制造与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成式 LED 多芯片相变封装散热设计
    4.1 引言
    4.2 LED 相变封装结构与相变热沉建模
        4.2.1 LED 平面相变封装
        4.2.2 LED 三维相变封装
        4.2.3 集成式 LED 相变封装热沉较优参数选取
    4.3 LED 相变热沉散热性能计算机模拟
        4.3.1 计算流体力学概述
        4.3.2 集成式 LED 平面相变封装光源系统散热性能模拟
        4.3.3 集成式 LED 三维相变封装光源系统散热性能模拟
    4.4 集成式 LED 相变热沉制造与测试
        4.4.1 平面封装相变引线框架制造
        4.4.2 平面封装相变热沉散热性能研究
        4.4.3 三维封装相变热沉散热性能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集成式 LED 多芯片封装光源系统应用
    5.1 引言
    5.2 集成式 LED 多芯片相变封装工矿灯应用
        5.2.1 LED 多芯片相变封装工矿灯设计
        5.2.2 LED 多芯片相变封装工矿灯散热性能测试
        5.2.3 集成式 LED 多芯片相变封装光源工矿灯光色性能测试
    5.3 集成式 LED 多芯片相变封装汽车前大灯应用
        5.3.1 LED 汽车前大灯概述
        5.3.2 LED 汽车前大灯结构设计与改装
        5.3.3 LED 汽车前大灯光色性能测试
        5.3.4 LED 汽车前大灯照明效果
        5.3.5 LED 汽车前大灯散热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纤维素生物转化螺带型搅拌反应器工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生物质生物转化与化学工程发展
    1.1 生物质转化,生物能源与生物基化学品制取
        1.1.1 生物质转化—制造与应用生物燃料乙醇的意义
        1.1.2 纤维素生物转化关键技术发展
    1.2 生物学与工程学融合,生物质化学工程
        1.2.1 化学工程发展历史的简单回顾
        1.2.2 生物转化与化学工程互动
        1.2.3 化学工程在生物质加工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目标
第2章 木质纤维素酶水解反应工程特征
    2.1 木质纤维素酶水解反应—生物大分子降解
    2.2 纤维素酶水解反应影响因素
        2.2.1 反应原料—固相加工
        2.2.2 催化剂—纤维素酶
        2.2.3 反应条件—温度,pH,酶用量,固含量
    2.3 水解反应动力学
        2.3.1 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的基本分析
        2.3.2 吸附动力学
        2.3.3 反应动力学
        2.3.4 动力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水解反应特征的基本认识—反应器开发的技术基础
        2.4.1 动态特征—时间是最重要的过程参数
        2.4.2 浓度效应,固体效应
        2.4.3 限速步骤
        2.4.4 生物学因素与工程学因素
第3章 高固含量木质纤维素同步糖化与发酵反应器开发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设备
        3.1.2 材料与方法
    3.2 数值计算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玉米秸秆淤浆体系动态演变
        3.3.2 玉米秸秆淤浆体系流变性
        3.3.3 物系形态演变的工程效应—混合技术及混合性能
        3.3.4 反应器性能
        3.3.5 反应器操作策略
        3.3.6 反应特征时间
        3.3.7 反应器设计、放大关键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粘复杂物系流动与混合(一)粉体,强剪切稀化流体及淤浆体系
    4.1 螺带型搅拌槽内流体力学特性研究
        4.1.1 螺带型搅拌槽内粉体混合
        4.1.2 螺带型搅拌槽内功率特性
        4.1.3 螺带型搅拌槽内混合特性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装置
        4.2.2 原料与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粉体混合
        4.3.2 强剪切稀化流体流动与混合
        4.3.3 液固两相复杂物系的混合
        4.3.4 Nt_m与Re关系
        4.3.5 尺寸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粘复杂物系流动与混合(二)异物性液体混合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设备
        5.1.2 实验流体及方法
    5.2 结果及讨论
        5.2.1 流型观察
        5.2.2 转速的影响
        5.2.3 体积比影响
        5.2.4 密度差的影响
        5.2.5 粘度比影响
        5.2.6 加料位置的影响
        5.2.7 数据分析
        5.2.8 非牛顿物系异物性混合时间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粘复杂物系流动与混合(三)CFD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PIV实验装置
        6.1.2 PIV测速技术
    6.2 计算部分
        6.2.1 数学模型
        6.2.2 数值方法
    6.3 计算结果
        6.3.1 流场数值计算与实验测定比较
        6.3.2 搅拌槽内的流场结构
        6.3.3 流体旋转角速度
        6.3.4 速度分布
        6.3.5 剪切速率
        6.3.6 混合时间
        6.3.7 分散混合效率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双轴异速搅拌槽内流动
    7.1 实验部分
        7.1.1 实验装置
        7.1.2 实验流体与方法
    7.2 数值计算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螺带桨功耗
        7.3.2 斜叶桨功耗
        7.3.3 组合桨功耗
        7.3.4 数值计算结果—功耗、速度及剪切速率分布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发酵反应中CO_2气泡的生成、排除及其效应
    8.1 发酵过程中发泡现象
    8.2 实验部分
        8.2.1 实验装置
        8.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8.3.1 低粘鼓泡混合
        8.3.2 高粘液体鼓泡混合
        8.3.3 高粘液体搅拌/通气混合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螺带型水解/发酵反应器工程放大策略—展望与建议
    9.1 搅拌反应器经验放大的基本方法
    9.2 水解/发酵反应器的放大效应
        9.2.1 流动状态
        9.2.2 剪切速率
        9.2.3 混合时间
        9.2.4 颗粒悬浮
        9.2.5 换热面与温度控制
        9.2.6 仄氧发酵
    9.3 反应器放大策略
    9.4 本章小结—大型工业反应器主要结构设计的初步思考
        9.4.1 反应器体积、筒体形状
        9.4.2 叶轮结构
        9.4.3 换热面
第10章 结论与建议
    10.1 主要结论
    10.2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10)低价铌氧化物电解电容器的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电解电容器的基本结构、性能指标与生产工艺
        1.2.1 电解电容器的结构
        1.2.2 电解电容器的性能参数
        1.2.3 电解电容器的制造工艺
    1.3 文献综述
第2章 研究内容与实验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实验材料
    2.3 实验仪器设备
    2.4 实验主要研究方法
        2.4.1 阳极制造工艺研究
        2.4.2 赋能热处理工艺研究
        2.4.3 热分解被膜工艺研究
        2.4.4 阴极引出工艺研究
        2.4.5 微观组织结构与形貌
        2.4.6 电容器性能测试方法
第3章 阳极制备工艺研究
    3.1 基本原理
    3.2 研究思路和工艺方法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过程中的外观与性能变化
        3.3.2 压制密度对电性能的影响研究及其优化
        3.3.3 烧结温度对电容器电性能的影响
        3.3.4 产品特性实验
    3.4 小结
第4章 赋能热处理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研究原理及工艺方法
        4.2.1 研究原理
        4.2.2 工艺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热分解被膜工艺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原理及工艺方法
        5.2.1 研究原理
        5.2.2 工艺方法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浸渍-热解过程中 MnO2的微观结构
        5.3.2 浸渍顺序和次数对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5.3.3 具体生产环境中的热分解气氛
    5.4 小结
第6章 阴极引出工艺研究
    6.1 引言
    6.2 研究原理及工艺方法
        6.2.1 偶联剂表面处理 MnO2电解质层
        6.2.2 浸渍不同类型石墨的性能研究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3.1 偶联剂层对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6.3.2 水性和油性石墨的效果比较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粉体混合设备开发与产业化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金刚石颗粒增强工具材料3D打印研究[D]. 张俊涛. 广东工业大学, 2021
  • [2]赤泥基绿色免烧结陶粒的制备试验及性能研究[D]. 王冠. 山东大学, 2021(12)
  • [3]粉体机械搅拌过程数值模拟及搅拌特性研究[D]. 宣颖. 常州大学, 2021(01)
  • [4]预制混凝土用早强型聚羧酸减水剂的试验研究[D]. 邹亚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5]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Ni基阳极材料改性与稳定性研究[D]. 招聪.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6)
  • [6]橡胶混炼多相物料连续计量机理及实验装备研究[D]. 张卫锋. 青岛科技大学, 2017(01)
  • [7]CFO/PMN-PT复合薄膜制备工艺与性能研究[D]. 王奥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02)
  • [8]集成式LED多芯片封装的设计与制造[D]. 李宗涛.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
  • [9]纤维素生物转化螺带型搅拌反应器工程研究[D]. 黄娟.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8)
  • [10]低价铌氧化物电解电容器的制备工艺研究[D]. 陈立钦. 清华大学, 2013(12)

标签:;  ;  ;  ;  ;  

粉体混合设备发展及产业化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