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总结

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总结

一、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刘蕴宇[1](2021)在《重庆市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乳腺癌已成为中国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我国女性健康,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本研究依托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医学数据研究院大数据平台,对2010年至2019年重庆市6家医院收治乳腺癌患者的发病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子分型和手术方式等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总结,并分析影响乳腺癌分期的危险因素以及随年代的变化趋势,为重庆市乳腺癌的防治提供准确的循证医学依据。同时,本研究从全社会角度出发,建立乳腺癌筛查方案的Markov模型,对临床乳腺检查(Clinical breast examination,CBE)筛查方案、乳腺钼靶(Mammography,MAM)筛查方案、超声成像(Ultrasonography,US)筛查方案、CBE联合MAM、CBE联合US、MAM联合US、CBE联合MAM联合US和不筛查八种乳腺癌筛查方案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重庆市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优化和卫生部门制定乳腺癌筛查政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重庆市6家医院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次确诊并住院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女性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建立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数据库,将2010年-2019年分为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五个时间段,回顾性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布情况以及随年代的变化趋势。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根据乳腺癌自然病史,建立循环周期为1年的Markov模型,采用队列分析法,模拟10万名女性人群中八种筛查方案下的成本效用,设定起始年龄为35岁,终止年龄为85岁,以3%贴现率进行贴现。以不筛查方案的成本和效用作为基线得到增量成本效用比(Incremental cost-utilities ratio,ICUR),并利用单因素敏感度分析、多因素敏感度分析和Monte Carlo分析探讨模型参数波动是否影响模型模拟结果,以验证模型的稳健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921例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初治原发性乳腺癌患者,近10年来重庆市6家医疗机构收治的乳腺癌住院患者呈整体递增趋势。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范围是25至95岁,中位年龄为54岁,平均年龄为(55.24±10.38)岁。高发年龄段为45~49岁,有393例(占20.46%)。五个时间段中位年龄分别为55、57、55、53、52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年龄段(<45、45-49、50-54、55-59、60-64、≥65)在五个时间段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49,P<0.01),随着年代变化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病理组织学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有1378例(占72.2%),其次为混合型235例(12.2%),原位癌104例占(5.4%),浸润性小叶癌71例(占3.7%),其他少见类型占比不足10%。临床分期以Ⅱ期患者为主(占52.05%),0期患者占5.41%,Ⅰ期患者占17.91%,Ⅲ期患者占21.66%,Ⅳ期患者占2.97%,五个时间段临床分期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P=0.63)。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占49.40%),Luminal A型占17.39%,三阴性亚型占16.40%,HER-2过表达型,占15.20%,五个时间段分子分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58,P<0.01),HER-2型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三阴性患者比例呈下降趋势。手术方式以改良根治术为主(占72.25%),五个时间段手术方式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6,P<0.01),传统大范围的乳腺癌根治术呈下降趋势,保乳手术率呈递增趋势,近5年保乳手术率约12.9%。前哨淋巴结活检率近5年来有下降的趋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和Ki-67指数与患者确诊时临床分期明显相关(P值均<0.05)。同时,本研究对不筛查和7种乳腺癌筛查方案的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显示,与不筛查方案相比,CBE、US和CBE-US筛查方案的ICUR分别为21725.08元/QALYs、115715.67元/QALYs和215201.97元/QALYs,低于本研究设置WTP阈值标准,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用价值。单因素敏感度分析结果显示,CBE和US筛查方案具有成本效用价值的结论对模型参数波动不敏感,CBE-US筛查方案则反之。多因素敏感度分析和结果显示,CBE筛查方案、US筛查方案和CBE-US筛查方案具有成本效用价值的概率会随着WTP阈值的提高而增加,当WTP阈值高于30000元时,US筛查方案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用价值。Monte Carlo分析结果显示,三种筛查方案的成本概率、效用概率分布趋向正态分布,说明模型模拟结果是稳定的。结论:近10年来重庆市6家医院收治的乳腺癌女性患者例数呈递增趋势,高发年龄段为45~54岁,确诊年龄有下降趋势;病理组织学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临床分期以Ⅱ期患者为主且比例无明显变化;分子分型以Luminal B型为主,HER-2型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三阴性患者比例呈下降趋势;手术方式以改良根治术为主,保乳手术率呈递增趋势;HER-2阳性、三阴性乳腺癌和Ki-67>14%是影响乳腺癌分期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基本反映了重庆市女性乳腺癌流行病学特点,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注意这些特点。同时,与不筛查方案相比,CBE、US和CBE-US这三种筛查方案更具有成本效用,值得推广。因此,重庆市政府应加强CBE和US筛查的宣传力度,提高妇女筛查参与率。此外,应将乳腺癌筛查全面纳入医保名录,降低患者的自费金额。

蔡轶[2](2021)在《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中甲基化与Micro-RNA相关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充分的肠道准备对于高质量的结肠镜检查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主要在肠镜检查前由患者对肠道准备状况进行评估,存在判断不及时或不准确的问题,从而影响肠道准备的效果。因此需要一种客观评价的程序,辅助评估肠道准备是否充分。本试验研发一种新型人工智能程序,通过对患者肠道准备后排便照片进行评估,以判断肠道准备的状态,待肠道清洁充分后再接受肠镜检查,从而提高肠道准备质量,增加结肠镜检查的效能、腺瘤的检出率和CRC的早期筛查效果。方法首先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行肠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I组197例和非AI对照组171例。AI组为AI判断最后一次排便情况为“充分”后行肠镜检查,对照组为自评肠道准备“充分”后行肠镜检查。分别使用渥太华评分和Boston评分比较两组肠道准备情况,并观察两组的息肉检出率等指标。第二部分收集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拟行结肠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I干预肠道准备组39例,非AI对照组57例。AI干预组为对拍照显示“不充分”者继续肠道清洁,直至AI评估为“充分”方进行肠镜检查,对照组同前。分别使用渥太华评分和Boston评分比较两组肠道准备情况,并观察两组的息肉检出率等指标。结果1.AI组和对照组间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AI组中息肉检出率约为30.9%,而非AI对照组为21.6%,略低于AI组,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49)。AI组OBPS低于对照组(P<0.01),BBPS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I组肠道准备略优于对照组。且OBPS和BBPS的一致性检验显示Kappa值为0.455(P<0.01),介于0.40.7之间,提示两种评分系统的评估结果是存在一致性的,但一致性一般。2.第二部分AI干预组和对照组间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AI干预组息肉检出率略高于对照组。AI组OBPS低于对照组(P<0.01),BBPS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AI组肠道准备略优于对照组。结论AI通过客观判断患者肠道准备状态,使患者在充分肠道清洁后再接受结肠镜检查,从而增加结肠镜检查的效能、腺瘤的检出率和CRC的早期筛查效果。且AI辅助干预可以帮助患者进一步提高肠道准备的清洁率,避免因肠道准备不充分而影响结肠镜检查的效果。背景CRC的肿瘤起源是通过基因组的遗传和表观遗传异常积累而产生的。基因组中特定Cp G位点的异常甲基化,可用作早期CRC检测的生物标志。黏结蛋白聚糖2(SDC2)具有影响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和致癌活性作用,其甲基化异常在CRC所有阶段频繁发生。因此,针对初筛人群及不愿参加结肠镜检查的人群,可考虑寻找新型无创且诊断效能较好的检查方法,便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广泛开展。本研究拟通过对粪便基因SDC2甲基化状态进行检测,从而评价其对于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1月26日至2020年8月25日期间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内镜中心就诊的患者粪便标本,共43例,其中结直肠癌组10例,进展期腺瘤组18例,对照组13例。分别进行粪便DNA的提取,亚硫酸处理和PCR检测,评估粪便DNA中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CRC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及与结肠镜及病理“金标准”诊断的一致性。结果结直肠癌组的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敏感性为90%,高于进展期腺瘤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34),远高于对照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81,P=0.000)。进展期腺瘤组的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敏感性为50%,亦远高于对照组(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83,P=0.013)。且SDC2基因甲基化的特异性较高,为92.3%。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和病理金标准诊断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477,P<0.001,提示两种方法诊断结果存在一致性(Kappa:0.40.75),但一致性一般。结论粪便DNA甲基化SDC2对结直肠癌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结直肠肿瘤非侵入性检测的理想选择之一。背景目前CRC早期筛查尚缺乏有效的血清学分子标志物,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作为一类无编码蛋白翻译能力的线性RNA,在多种癌症中介导肿瘤细胞增殖、转移和侵袭方面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且血清中lnc RNAs可作为诊断肿瘤的一种有效非侵入性的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发现OTUD6B-AS1作为lnc RNA之一,在多种癌症中具有抑癌作用,但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拟探讨lnc RNA OTUD6B-AS1对结直肠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调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具体的内在分子作用机制,为寻找新的、有效的结直肠癌诊断和治疗的生物标志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染色法对比结直肠癌组织和非癌组织的OTUD6B-AS1表达水平,并在正常结直肠上皮细胞株及结直肠癌细胞株中验证OTUD6B-AS1的表达差异情况。过表达OTUD6B-AS1后,通过CCK-8细胞增殖活性检测实验、细胞平板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观察OTUD6B-AS1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探究OTUD6B-AS1对上皮间质转化效应(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可能与OTUD6B-AS1存在共享结合位点的微小RNAs(micro RNAs,miRNAs),RNA结合蛋白免疫沉淀(RNA binding protein immunoprecipitation,RIP)技术及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OTUD6B-AS1与miRNA之间相关性。进一步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探索OTUD6B-AS1调控miRNAs的下游靶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q PCR)技术探索靶m RNAs在结直肠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最后通过上调或下调OTUD6B-AS1/miRNAs/m RNAs中各分子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OTUD6B-AS1对下游miRNAs和m RNAs的调控关系及其对结直肠癌恶性表型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OTUD6B-AS1的表达水平相较于非癌组织显着下降,同时与正常结肠上皮细胞FHC相比,结直肠癌细胞株中OTUD6B-AS1的表达水平亦显着降低。细胞实验中,通过CCK-8、集落形成、流式细胞检测、Transwell实验、Western Blot等实验发现,过表达OTUD6B-AS1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使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率增加,侵袭转移能力减弱,EMT效应受到抑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出可能与OTUD6B-AS1相互作用的miRNAs中,miR-21-5p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OTUD6B-AS1的表达存在负相关性,RIP实验证实OTUD6BAS1可结合miR-21-5p。进一步分析miR-21-5p下游作用靶点m RNAs发现PNRC2的表达与miR-21-5p密切相关,PNRC2在结直肠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着下降,RIP同样证实OTUD6B-AS1、miR-21-5p和PNRC2在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中富集。上调miR-21-5p或敲低PNRC2可逆转OTUD6B-AS1对结直肠癌的抑制,恢复过表达OTUD6B-AS1促进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并使得原本抑制EMT效应再次显着。结论OTUD6B-AS1可通竞争性内源性结合miR-21-5p,降低其对下游靶基因PNRC2的m RNA表达水平,从而抑制结直肠癌增殖、侵袭和转移能力,即OTUD6B-AS1可通过吸附miR-21-5p影响PNRC2的表达水平发挥对结直肠癌恶性表型的调控作用。

侯旭[3](2021)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胃癌患者血清RDW、NLR表达水平,同时将两者联合,探讨其在胃癌诊断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有90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同时根据每位患者所行胃镜检查报告、组织病理结果为依据分为胃癌组300例,包括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年龄48-87岁,平均(65.4±10.6)岁。良性组300例患者,其中男性147例,女性153例,年龄44-84岁,平均(68.6±9.1)岁,对照组300例,包括男性133例,女性167例,年龄35-88岁,平均(57±5.7)岁。检测三组血清CEA、CA724水平,同时送检两组血常规检测,直接由仪器获得RDW、NR、LYMP,通过计算获得NR/LYMP即为NLR,收集三组患者的胃镜病理、一般资料等。比较胃癌组、良性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清RDW、NLR、CEA及CA724的水平;运用ROC曲线分析比较RDW、NLR、CEA及CA724诊断胃癌的敏感性、特异性、截断值及AUC;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将RDW、NLR联合及CEA、CA724联合,并绘制出相应的ROC曲线。结果1.胃癌组、良性组及对照组中,RDW、NLR、CEA及CA724的水平比较:RDW为(16.33±2.24)%VS(13.16±0.87)%VS(12.50±0.95),NLR为(4.53±3.71)VS(2.11±1.43)VS(1.44±0.72),CEA为(6.89±2.38)ng/ml VS(3.46±1.93)ng/ml VS(3.22±1.76)ng/ml,CA724为(11.33±9.63)u/ml VS(5.31±5.45)u/ml VS(4.63±3.91)u/ml。胃癌组患者的RDW、NLR、CEA、CA724水平显着高于良性组及对照组。2.胃癌组的RDW、NLR、CEA、CA724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60.00%、80.33%、23.33%和32.70%,均显着高于良性组8.00%、44.33%、18.00%和13.00%及对照组2.67%、18.00%、12.33%和9.33%。3.胃癌组中的RDW、NLR、CEA和CA724单独诊断胃癌效能比较:RDW对胃癌的诊断有最高的诊断效能,AUC为0.89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77.30%、89.80%,95%置信区间为(0.866-0.915),最佳截断值为13.84%;NLR对胃癌诊断有一定的准确性,AUC为0.828,敏感性为66.30%,特异性为87.80%,95%置信区间为(0.855-0.908),最佳截断值取2.44;而CEA、CA724对胃癌诊断能力不高,AUC分别为0.553,0.784,敏感性分别为26.00%、67.00%,特异性分别为99.20%、83.20%,95%置信区间分别为(0.524-0.605)、(0.766-0.832),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34、6.16。4.RDW、NLR联合和CEA、CA724联合对胃癌诊断的比较:RDW和NLR联合后的诊断效能均较单独诊断的效能要显着升高,从ROC曲线分析可知,RDW和NLR联合后的AUC为0.951,敏感性为95.22%,特异性为86.37%;CEA与CA724联合后的AUC为0.727,敏感性为88.46%,特异性为77.31%。并且RDW和NLR联合相比CEA与CA724联合有更高的诊断效能。结论1、两指标分别或联合诊断胃癌,RDW、NLR的诊断效能均优于传统肿瘤标记物CEA、CA724。2、RDW与NLR联合后的胃癌诊断效能相比各指标单独诊断显着提高。3、血清RDW、NLR可作为胃癌诊断的血清标志物,可为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行确诊检查提供重要参考。

徐令婕[4](2020)在《营养状况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化疗耐受性和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营养状况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接受辅助化疗的耐受性及负性情绪影响,为此类患者预见性临床护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并提升护理工作内涵。方法:纳入2015年7月~2017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胃癌根治术后首次行辅助化疗的患者,共计78例。化疗前依据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ESPEN)推荐标准,以患者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小于18.5 kg/m2为截断值,将入组患者化疗前营养状况分为营养不良组(n=40)和无营养不良组(n=38)。对比两组患者初次化疗前血液学营养指标(前白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及血红蛋白);患者接受氟尿嘧啶类及紫杉烷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实施辅助化疗,每3周1疗程,最长6个周期。每次化疗前后均常规行血常规及血生化指标检测,对比两组患者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包括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系统不良反应,以及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红细胞降低等骨髓抑制反应;记录患者完成化疗的情况,包括是否完成既定化疗疗程或提前终止,统计因严重化疗不良反应而提前终止化疗的患者比例。与此同时,采用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ANAS)评估两组患者之间及同组患者化疗前后负性情绪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高血压、糖尿病、肿瘤TNM分期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未见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研究对象均完成至少2周期化疗,其中60例完成既定的6周期化疗;18例因不耐受化疗毒副反应提前终止化疗,包括营养不良组13例,无营养不良组5例。3.辅助化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化疗不良反应,包括非血液学毒性消化系统反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及血液学毒性骨髓抑制反应(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及红细胞降低),其中营养不良组患者出现的非血液学毒性消化系统反应(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及血液学毒性骨髓抑制反应(白细胞降低、血小板降低及红细胞降低)的比例均显着高于无营养不良组(P<0.05)。营养不良组提前终止化疗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无营养不良组[(32.5%,13/40)vs(13.2%,5/38),P=0.032]。4.两组患者化疗前PANA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终止化疗时,两组患者PANAS评分均显着高于本组化疗前(P<0.01);营养不良组患者的PANAS评分高于无营养不良组患者(P<0.01)。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行辅助化疗的患者中,营养不良的患者较营养正常者更容易发生化疗不耐受,产生负性情绪,从而影响辅助化疗的顺利进行。

许文敏[5](2020)在《广州市结直肠癌筛查策略评估及肠镜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全球大约有超过180万结直肠癌新发病例,88.1万人死于结直肠癌。我国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已从2003年的12.8/10万上升至2011年17.5/10万,死亡率从2003年的5.9/10万递增至2011年的7.8/10万,2004-2013年期间广州市结直肠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十年间新发病例达到26579例,粗发病率为33.77/10万,结直肠癌成为全市第二高发恶性肿瘤。绝大多数结直肠癌(70%-90%)是由腺瘤型息肉逐渐发展演变而成,一般需经历以下演变过程:正常肠道粘膜→小息肉→大息肉→异型增生→癌→转移癌,腺瘤-癌的途径发展往往需要8-10年,这就为结直肠癌的防控赢得了足够的时间。结直肠癌筛查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手段,积极筛查、及时处理癌前病变及早期癌将有利于控制结直肠癌发病率。研究表明,腺瘤检出率与结直肠癌死亡风险相关,腺瘤检出率每增加1.0%,结直肠间期癌的风险将会降低3.0%。近几十年来,美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大规模早期筛查,及时处理癌前病变,结直肠癌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下降。我国大规模开展结直肠癌筛查起步较晚,结直肠癌筛查肠镜检查的人群参与度普遍偏低,地区间筛查依从性差异较大。上世纪七十年代浙江省海宁县、嘉善县等开始进行结直肠癌筛查。近几年来,国内上海、天津等地陆续开展大规模人群筛查,均取得一定效果。2010年11月,越秀区启动了结直肠癌筛查计划,这是广州市第一个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区域,主要进行两步筛查,第一步是初筛,居民完成了危险因素问卷评估和/或免疫化学粪便潜血试验以确定高风险人群。第二步,针对高风险人群建议进行免费的肠镜检查,并且大多数肠镜检查是在星期六早上在指定的三级甲等医院进行的,肠镜和与肠镜检查有关的检查,包括肠道清洁剂和病理检查均免费。对于选择全麻肠镜检查或镇静结肠镜检查的居民,他们只需要支付镇静费或麻醉费。2015年,广州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结直肠癌筛查,并实施了上述两个步骤,但在不同区,肠镜检查费用存在差异,部分区免费,部分区按正常收费标准收取肠镜及相关病理费用。截至2017年12月31日,2015-2017年这三年内项目共完成初筛371046人,初筛阳性51272例(16.51%),其中14338(27.96%)例居民接受了肠镜检查。但是,肠镜检查的依从率仍然较低,并且各地区之间存在地区差异。白云区是广州的另一个区,主要在农村地区。与越秀区相比,交通不便,医疗资源相对欠缺,大多数结肠镜检查均在基层医院进行,只有少数结肠镜检查在三级甲等医院进行,而且筛选结肠镜检查及相关病理检查费用并非免费。研究目的:通过对广州市越秀区和白云区参与结直肠癌初筛、肠镜精筛居民的资料分析,探讨影响高风险人群肠镜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分析两区居民肠镜筛查依从性、肠镜结果以及对初筛阳性而未行肠镜者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两区在不同筛查策略下的筛查效果以及影响肠镜依从性的因素。通过对广州市结直肠癌筛查肠镜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组居民各种病变检出率和结直肠息肉病变部位、病理类型的差异,为广州市下一阶段结直肠癌筛查方案的修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第一部分:对象为满足纳入及剔除标准的白云区和越秀区居民。1.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越秀区和白云区这两个区参与结直肠癌筛查且初筛阳性居民的资料,统计初筛阳性人群肠镜依从率,探讨影响社区居民肠镜依从性的相关因素。2.以区域(白云区和越秀区)为分组,比较这两个区居民肠镜依从性、病变检出率。3.分别抽取两区初筛阳性而未行肠镜检查的居民进行电话随访。在此基础上,对于经电话随访仍未肠镜检查者,联系相关社区,组织专家赴社区对这些居民进行大肠癌筛查及肠镜相关知识讲座及义诊、答疑,并追踪参加的居民是否进行肠镜检查。第二部分: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市结直肠癌初筛阳性并参与肠镜筛查的居民,对其肠镜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主要对结直肠息肉病理类型、解剖位置分布、病变检出率等资料分析,探讨不同性别、年龄组的居民结直肠息肉的分布差异。结果:第一部分:1.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广州市白云区和越秀区社区居民共筛查出高风险人群(初筛阳性)19870例,参与肠镜检查6304例,总体肠镜依从率为31.7%。男性(33.7%)肠镜依从性高于女性(30.4%),年龄<40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年龄>80岁的社区居民肠镜依从率分别为36.1%、40.3%、38.1%、30.5%、23.2%、9.1%。粪便潜血试验结果为均阴性(32.1%)、1次阳性(32.4%)、2次阳性(43.5%)的居民肠镜依从性依次递增。联合危险因素问卷评估和粪便潜血试验结果为双阳性(47.5%)的社区居民肠镜依从率高于单一阳性(30.4%)的居民。2.男性、低年龄组、接受随访、已婚、高文化程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有腹泻史、有慢性便秘史、有粘液血便史、有肠息肉史、一级亲属有肠癌史、第1次粪便潜血阳性者、第2次粪便潜血阳性者均为居民参与肠镜检查依从性的有利因素。3.在不同性别、各年龄组(除外年龄≥80岁)、危险因素问卷评估阴性或阳性、是否完成粪便潜血试验、粪便潜血试验结果阴性或阳性、危险因素问卷评估联合粪便潜血试验结果阴性或阳性的社区居民中,越秀区居民肠镜依从率均高于白云区居民(均P<0.05)。在2015年、2016年、2017年,越秀区居民的肠镜依从性均高于白云区居民(均P<0.05)。越秀区居民结直肠腺瘤、非进展期腺瘤、进展期腺瘤检出率为28.1%、15.5%、12.6%,分别高于白云区居民(结直肠腺瘤、非进展期腺瘤和进展期腺瘤检出率分别为15.2%、9.8%、5.5%,均P<0.05),但结直肠癌检出率低于白云区(2.1%vs.3.3%,P<0.05)。4.本研究通过电话随访未行肠镜检查的初筛阳性居民,在社区随访的基础上,我们再次电话随访1217人,电话应答率为46.01%(560/1217)。随访后应答者中,拒绝肠镜检查351人(62.7%),在本研究随访不久前完成肠镜检查者164人,口头同意肠镜检查者45人。在这批接受电话随访者中,两个区仍拒绝肠镜检查的居民在是否曾有肠镜检查经历、对专家讲座的期待、专家讲座影响及血清学检查接受度方面无差异(均P>0.05),越秀区仍拒绝肠镜检查的居民对肠镜的认知度高于白云区居民(54.0%vs.31.5%,P<0.05)。“没症状”(38.5%)、“怕痛”(22.8%)、“复查FOBT阴性”(13.1%)是两个区高风险人群未行肠镜检查的前三位原因,该人群愿意肠镜检查的条件包括“出现症状”(56.4%)、“免费肠镜”(17.4%)和“无痛肠镜”(9.7%),其中“免费肠镜”的回答均来自白云区居民。此外,我们对未参加肠镜筛查的初筛阳性居民分社区进行专家讲座、答疑等措施,并对参与者后续是否肠镜检查进行跟踪,总共有200名居民参加讲座,经过参与讲座后,56人最终参与了肠镜精确筛查,总体肠镜依从率为27.5%(55/200)。第二部分:1.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广州市结直肠癌筛查初筛阳性且完成肠镜筛查的居民共19642例,其中男性8288例,女性11354例。共检出病变10670例(54.3%),其中检出结肠癌559例(2.8%),结直肠腺瘤3154例(16.1%),进展期腺瘤1241例(6.3%),溃疡或其他病变677例(3.4%),慢性炎症860例(4.3%),炎症性肠病51例(0.25%)。男性和女性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进展期腺瘤、结直肠癌检出率分别为52.4%、19.5%、8.3%、3.9%和36.8%、13.5%、4.9%、2.1%,男性病变检出率均比女性居民高(均P<0.001)。年龄<50岁、50-59岁、60-69岁和年龄≥70岁居民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5.4%、37.0%、46.2%、51.4%,结直肠腺瘤检出率分别为8.6%、12.8%、17.3%、20.2%,进展期腺瘤检出率则分别为2.7%、4.7%、7.1%、7.9%,结直肠癌检出率分别为0.8%、1.8%、3.2%、4.4%,各年龄组在上述病变检出率存在差异(均P<0.001),随着年龄增加,结直肠息肉、结直肠腺瘤、进展期腺瘤和结直肠癌的检出率逐渐增加。2.广州市结直肠癌筛查人群结直肠息肉多位于乙状结肠(45.07%)和直肠(30.66%),升结肠(28.73%)。管状腺瘤(56.65%)是结直肠息肉最多见病理类型。在结肠息肉中,男性居民管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息肉的比例均高于女性(P<0.05),且男性患有双侧结肠息肉比例比女性高(29.8%vs.19.7%,P<0.05)。而女性发生右半结肠息肉比例则高于男性(34.1%vs28.5%,P<0.05)。年龄<50岁、50-59岁、60-69岁、年龄≥70岁居民右半结肠息肉比例分别为24.4%、27.9%、32.6%、34.6%,随着年龄增长,居民发生右半结肠息肉比例逐渐增高。全文结论:1.周末安排在三甲医院行免费肠镜检查、开设相关门诊利于提高居民肠镜依从性。2.居民未行肠镜检查的主要原因是对结直肠癌筛查认识不足和畏惧肠镜检查,随访和讲座有利于提高依从性。3.广州市结直肠癌筛查肠镜依从性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4.男性、高年龄组居民的结直肠息肉、腺瘤、进展期腺瘤和结直肠癌检出率分别高于女性、低龄组居民,且发生双侧结直肠息肉比例更高。5.女性、高年龄组居民发生右半结肠息肉的比例分别高于男性、低年龄组居民。

王亚龙[6](2020)在《第一部 分气管支气管腺涎型癌(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第二部分 多原发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气管和支气管的涎腺型癌是来源于下呼吸道粘膜下腺体的罕见恶性肿瘤,其主要包括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Tracheobronchial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TACC)和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Tracheobronchial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TMEC)。由于发病率低,气管和支气管涎腺型癌尚缺乏大宗病例报道研究,这类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结局、决定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和两种肿瘤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异同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分析单中心TACC和TMEC患者的详细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总结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和效果、预后和预后因素、不同组织类型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等情况,以期为临床医生了解这一疾病特征、为患者提供最佳综合治疗策略和判断患者生存结局等提供进一步证据。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196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病理诊断并接受治疗的TACC和TMEC患者资料。对以上两种涎腺型癌患者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种涎腺型癌患者临床特征和预后进行比较;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不同治疗方式(手术、放疗、化疗和综合治疗)患者生存时间(无复发/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使用Log-rank检验对比不同肿瘤和同一肿瘤不同治疗方式患者预后;使用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无复发/进展生存和总生存时间以及复发后生存时间的相关预后因素。结果共计纳入306例患者,其中TACC 191例,TMEC 115例。TAC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岁;男女发病比例相当(男性占50%);绝大多数患者(68%)无吸烟史;绝大多数(95%)患者有症状,患者主要症状为咳嗽和胸闷或呼吸不畅;肿瘤位于气管者居多(65%);绝大多数患者(85%)接受手术为主的治疗。TMEC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0岁;男性发病稍多于女性(男性占56%);绝大多数(77%)无吸烟史;绝大多数患者(86%)有症状,患者主要症状包括咳嗽、咯血、呼吸不畅和发热等;肿瘤主要位于支气管(89%);绝大多数患者(93%)接受手术为主的治疗。相比TACC,TMEC患者平均年龄更小,患者主诉持续时间短,有症状者少,肿瘤位于支气管的更多,更有可能接受手术治疗并实现R0切除(TACC和TMEC R0切除率分别为99.0%和45.5%,P<0.001),总生存时间也更长(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等方面无显着差异(P>0.05)。191例TACC患者中,163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余28例接受非手术治疗。TACC手术组患者5年、10年和20年生存率分别为85.00%、63.40%和47.00%,非手术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63.70%和46.40%,手术组患者总生存时间显着优于非手术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R0切除、R1切除后放疗、R1切除后未放疗)和患者主诉的持续时间(<7个月或≥7个月)是影响R0/1切除患者无复发/进展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肿瘤大小(<3cm或>3cm)和治疗方法(R0切除、R1切除后放疗、R1切除后未放治)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R0/1切除组患者有64例(45.1%)出现复发/进展,复发/进展后接受局部治疗(进展病灶和/或转移灶手术或放疗)组患者预后显着优于单纯化疗或支持治疗患者(P<0.05);晚期复发/进展(复发/进展时间≥34月)患者复发/进展后预后显着优于早期复发/进展(复发/进展时间<34月)患者。115名TMEC患者中,107名接受了手术治疗,8名接受了非手术治疗。手术组1年、2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7.89%、94.17%和90.50%,非手术组分别为83.33%、41.67%和0.00%,手术组患者预后显着优于非手术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肿瘤病理N分期是影响手术组患者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TACC和TMEC虽然同属涎腺型癌,但两者存在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因而两者临床特点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TACC和TMEC属低度恶性肿瘤,整体预后较好,可手术治疗者预后更佳。由于有更高的R0切除率,TMEC患者整体预后显着优于TACC。对于TACC,患者主诉持续时间和无病生存期显着相关,及时就诊和治疗可大大改善患者无复发生存时间;肿瘤大小同TACC患者总生存密切相关,对于超过3cm肿瘤,临床医生治疗时需更加注重根治性。原发肿瘤的完全切除、切缘阳性患者的术后辅助放疗以及术后复发/进展后的局部治疗都可改善患者生存,提高患者生存率。对于可手术TMEC,决定预后的关键因素是淋巴结转移情况,对存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实施包含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治疗和术后密切随访至关重要。背景既往多原发肺癌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多原发肺癌和肺癌肺内转移的鉴别也是临床研究的热点。国际肺癌研究协会提出的第8版肺癌分期系统首次详细描述了多原发肺癌(Multiple primary lung cancer,MPLC)的诊断、分类和分期标准。在新的分期系统中,根据多发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多发性磨玻璃(影像特征)/附壁样(病理特征)(Ground-glass/lepidic,GG/L)结节、第二原发性肺癌(Second primary lung cancer,SPLC)、肺内卫星结节和炎性肺癌,其中前两类为MPLC,后两种为肺癌伴肺内转移。然而,根据新标准分类和分期的不同类型MPLC临床特征和预后尚未得到评估。方法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单中心2011-2013年的手术肺癌患者数据,从中连续筛选出多灶肺癌,并进一步依据第8版肺癌分期标准筛选出MPLC,对不同类型MPL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预后和预后因素进行总结和对比。结果202例经手术治疗的MPLC患者,按疾病类型和诊断时间分为不同的组(多灶GG/L 样肺腺癌,n=139;SPLC,n=63;同时 MPLC(Simultaneous MPLC,sMPLC),n=171,异时MPLC(Metachronous MPLC,mMPLC),n=31)。多发GG/L样肺腺癌和SPLC患者的临床特点存在显着差异。MPLC的整体1、3、5年肺癌特异性生存率为97.98%、90.18%、82.81%。MPLC中多发GG/L样肺腺癌的1、3、5年生存率为 99.27%、94.76%、87.94%,SPLC 的 1、3、5 年生存率为 95.11%、78.20%、71.29%。MPLC 中 sMPLC 1、3、5 年生存率为 97.60%、88.34%、80.88%,mMPLC 1、3、5年生存率为100.00%、100.00%、93.10%。多发GG/L样肺腺癌组5年生存率显着高于SPLC组(87.94%vs 71.29%,P<0.05)。性别是sMPLC的独立预后因素(女性与男性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0%与69.5%,P<0.05)。多原发肺癌病灶的最高肿瘤病理分期是所有类型MPLC的预后因素。结论本研究首次基于第8版肺癌分期系统中MPLC的诊断分期标准,证实MPLC的两种类型(多发GG/L样肺腺癌和SPLC)有着显着不同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在诸多因素中,性别是sMPLC强有力的独立预后因素,基于第8版肺癌分期的MPLC多灶肿瘤的最高病理分期对于判断所有类型(多发GG/L样肺腺癌或SPLC,同时或异时)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临床医生应将治疗重点优先放在病理分期最高的肿瘤上。背景和目的MPLC患者数量近年来迅速增加,然而MPLC发生的病因尚不明确。在第8版肺癌分期系统中,MPLC可分为多发磨玻璃/附壁样肺癌和第二原发肺癌。既往报道提示含磨玻璃成分MPLC有独特分子特征,我们的研究也提示不同类型MPLC有不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我们发现,在MPLC患者中高达16.3%的患者存在直系亲属肺癌家族史,我们一项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发现在一个MPLC肺癌家系中兄弟姐妹8人均先后患有肺癌且其中多人为MPLC。EGFR胚系突变与肺癌的遗传易感性有关,EGFR-T790M胚系突变首先在一个有MPLC病史的欧洲家庭中发现,并且这一突变和靶向药耐药有关。其它一些研究也在MPLC患者家族中发现了EGFR-T790M胚系突变。我们先前的一项研究表明,EGFR-R776H胚系突变存在于一个超级MPLC患者家族中,该研究中一名MPLC先证者肺部有多达一百余个肺结节,其中5个证实为腺癌。这些研究一定程度揭示了EGFR胚系突变在MPLC发生中的作用。由于MPLC患者中EGFR突变发生频率较低,到目前为止所描述的少数病例还不足以揭示EGFR突变和MPLC发生的遗传关系。在本研究中,我们旨大样本人群中描述肺癌家系中MPLC先证者EGFR的独特胚系和肿瘤体细胞突变特征,并明确肺癌家系MPLC先证者中EGFR突变情况同散发性肺癌患者EGFR突变频率的差异。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Sanger测序法对162例肺癌家系中的MPLC先证者(162例肺正常组织和366例多原发肺癌病变)进行EGFR基因突变检测,计算胚系和体细胞突变频率。对3243例肺腺癌患者的10基因组套测序数据结果进行再次分析,以确定散发肺腺癌中EGFR体细胞突变频率。对MPLC先证者患者和散发性肺腺癌患者肿瘤EGFR突变频率进行对比。结果162例MPLC正常组织标本中,19号外显子(3例,1.85%)、20号外显子(8例,4.94%)和21号外显子(5例,3.10%)均存在胚系突变,总发生率为9.88%(16/162)。胚系突变位点包括:外显子 19:p.746750del(2,1.23%),p.746751del(1,0.62);外显子20:p.V769delinsVASV(2,1.23%),p.S768I(3,1.85%),p.S768N(1,0.62%),p.T790M(1,0.62%)和 p.Q791*(1,0.62%);外显子 21:p.V843I(1,0.62%)和 p.L858R(4,2.74%)。共发现63例MPLC先证者存在肿瘤EGFR体细胞突变(63/162,38.89%),这些突变包括外显子 18 p.G719S(1例,0.62%)、19p.del(21例,12.96%)、20 p.delins(8例,4.94%)以及外显子20(10例,6.17%)和21(34例,20.99%)的错义突变。在63名存在肿瘤体细胞突变的MPLC先证者中,8名患者同时有多个不同突变。163例先证者患者中,仅有9例显示多个肿瘤病变之间存在EGFR突变一致性。3243例肺腺癌患者中1813例(55.91%)患者肿瘤存在EGFR体细胞突变,这些突变包含外显子18 p.G719A/S/C(78 例,2.41%)、19 p.del(668 例,20.60%)、20 p.delins(4例,0.09%)、20p.S768I(36,1.11%)、20 p.R776H/G/C(12,0.37%)、20 p.T790M(68,2.10%)、21p.L858R(911 例,28.09%)和 21p.L861Q(36 例,1.11%)。MPLC 先证者肿瘤中外显子 19 p.747-752del、20 p.V769delinsVASV 和 20 p.D770delinsDSVD的发生频率显着高于散发性肺腺癌患者。结论本研究首次在肺癌家系MPLC先证者中发现了独特的EGFR突变特征;首次在MPLC先证者中筛选出高频的EGFR胚系突变如外显子19 p.del、20 p.delins、20 p.S768I/N和21 p.L861R。与散发性肺腺癌患者相比,肺癌家系MPLC先证者外显子 19 p.747-752del、20 p.V769delinsVASV 和 20 p.D770delinsDSVD 的频率显着增高。这些结果可能为MPLC高危患者的病因学研究、筛查和临床治疗提供了初步证据。

陈梨[7](2020)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癌胚抗原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和癌胚抗原(CE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评估二者在NSCLC的筛查、预测分期和分型等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于2018年07月至2020年02月期间在弋矶山医院就诊且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首次确诊为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诊断为肺炎、肺TB、结核性胸膜炎患者以及健康体检者为观察对象。收集入组的所有患者于清晨空腹抽取肘部静脉血3ml置于真空采血管中,离心后做好标记置-20℃保存用于VEGF-A、CEA的检测。比较三组之间VEGF-A和CEA表达水平的差异性,以及二者表达水平在TNM分期、AD和SCC之间的差异性。评估二者表达水平是否存在相关性以及联合检测在NSCLC筛查、预测分期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NSCLC组患者血清VEGF-A和CE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良性疾病和健康对照组(P<0.05);良性疾病组与健康体检组比较,血清CEA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VEGF-A水平高于健康体检对照组(P<0.05)。(2)III-IV期患者血清中VEGF-A、CEA水平显着高于I-II期(P<0.05)。(3)AD组CE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SCC组(P<0.05)。(4)VEGF-A和CEA的AUC分别为0.811、0.842(P<0.0001);VEGF-A联合CEA的AUC为0.899(P<0.0001),联合检测显着提高对NSCLC的筛查和鉴别效能。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VEGF-A和CEA在NSCLC中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26,rs=0.249)。(5)NSCLC组与健康体检对照组比较,VEGF-A和年龄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B1=0.109、B2=0.139),VEGF-A水平越高、年龄越大者,发生肺癌的风险越大;NSCLC组与良性疾病对照组比较,VEGF-A和CEA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B1=0.008、B2=0.305),VEGF-A和CEA表达水平越高,发生肺癌的风险越大;性别与NSCLC发病风险无显着关联(P>0.05)。结论:NSCLC组患者血清VEGF-A和CE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良性疾病对照组和健康体检对照组;血清VEGF-A、CEA联合检测的AUC、敏感性显着高于单独检测,二者联合检测可提高对NSCLC的筛查和疾病鉴别效能;血清VEGF-A和CEA表达水平在NSCLC患者中呈显着正相关;NSCLC分期越晚,VEGF-A和CEA表达水平越高,在预测NSCLC分期方面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年龄、VEGF-A和CEA表达水平与NSCLC发病风险相关,年龄越大者、VEGF-A和CEA表达水平越高者,其患癌风险也相对越高,性别对其发病风险影响无显着差异性。

杨敏[8](2020)在《综合护理对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患者营养及心理状况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从而为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患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收集内蒙古某三甲医院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肿瘤内科接受首次辅助化疗,且符合纳排标准的80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将收治于三楼病区的40名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与肿瘤内科常规护理,收治于二楼病区的40名患者设为干预组,给与综合护理,包括营养评估与教育、营养补充干预及心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首次化疗前及化疗2个周期后的体重(BW)、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的指标及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PG-SGA)、简式心境量表(POMS-SF)的得分情况。收集资料双人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进行描述;两组之间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和百分比(%)进行描述,两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营养指标:两组患者化疗前BW(体重)、ALB(白蛋白)、TP(总蛋白)、HGB(血红蛋白)、TLC(淋巴细胞)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后营养指标比较,显示干预组患者ALB、TP、HGB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营养指标自身比较,显示化疗后BW、ALB、TP、HGB、TLC的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营养指标下降幅度比较,显示化疗后干预组BW、ALB、TP、HGB的指标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G-SGA评分: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PG-SGA评分组内差异比较,显示化疗后PG-SGA得分均呈上升趋势,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PG-SGA评分组间差异比较,显示干预组PG-SGA得分均值为(6.85±0.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G-SGA得分(8.85±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OMS-SF评分:两组患者化疗前POMS-SF得分显示,患者在紧张-焦虑、疲劳-迟钝、抑郁-沮丧、迷惑-混乱、愤怒-敌意、精力-活力以及总分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后POMS-SF得分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在紧张-焦虑、抑郁-沮丧、疲劳-迟钝、愤怒-敌意、精力-活力及总分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将肿瘤辅助化疗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做为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给予患者包含营养评估与教育、营养补充干预和心理干预等措施的综合护理,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首次行辅助化疗患者的不良营养状况,降低其营养水平下降幅度,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焦虑、抑郁水平,缓解疲劳、迟钝感,使精力、活力提高,整体情绪好转。

刘艳雯[9](2020)在《广州地区低剂量CT肺癌筛查基线报告》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广州部分地区LDCT肺癌基线筛查的筛查效能,分析检出的肺癌、肺结节和同时检出的其他病变。材料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参加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爱肺计划”LDCT肺癌筛查项目的9460例受筛查者的CT资料。根据肺癌筛查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将受筛查者分为高危组和非高危组;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0岁)和中老年组(≥50岁),并以每10岁为年龄段划分为<50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各组;同时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是否有二手烟暴露将非吸烟者分为二手烟暴露组和无二手烟暴露组,并将二手烟暴露组分为男性二手烟暴露组和女性二手烟暴露组。基线CT筛查的结节结果分为三种,1.阳性结果,标准为:检出至少一个直径≥5mm的实性结节及部分实性结节或直径≥8mm的非实性结节;2.半阳性结果,标准为:检出至少一个直径<5 mm的实性及部分实性结节或<8 mm的非实性结节;3.阴性结果,标准为:未检出结节或仅检出钙化结节。所有LDCT图像上传至PACS系统,观察、描述、分析肺实质和支气管腔内结节,记录检出结节的位置、大小、形态和密度,记录已确诊肺癌者的病理类型、分期和确诊方式。采用SPSS 22.0软件分析各组受筛查者LDCT基线肺癌筛查结果,计算受筛查者阳性结节检出率、肺癌个数及构成比、肺癌检出率及Ⅰ期肺癌构成比。结果基线LDCT肺癌筛查共9460例受筛查者,男4409例,女5051例,年龄40-74岁,中位年龄60岁,40-49岁1558例(16.47%),50-59岁2922例(30.89%),60-69岁3993例(42.21%),70-74岁987例(10.43%)。高危组2306例(24.38%),非高危组7154例(75.62%)。吸烟者2601例(27.49%),其中男性2449例(占吸烟者94.16%);已戒烟曾经吸烟者729例,其中男性693例(占已戒烟曾经吸烟者95.06%)。非吸烟者6859例(72.51%),其中女性4899例(占非吸烟者71.42%);非吸烟二手烟暴露者1972例,其中女性1704例(占非吸烟二手烟暴露者86.41%),女性明显多于男性且男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石棉等环境或职业暴露者295例(3.12%);直系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2122例(22.43%),其中肺癌家族史674例(7.12%);本人恶性肿瘤史162例(1.71%);既往有肺部疾病史844例(8.92%)。9460例受筛查者中,4708例查出结节(49.77%),其中1468例(15.52%)肺结节属于阳性结果,3240例(34.25%)属于半阳性结果,4752例(50.23%)为阴性结果。在1468例阳性组中,高危组阳性率明显高于非高危组(18.82%vs14.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组阳性率高于非吸烟组(17.42%vs1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手烟暴露组和非二手烟暴露组阳性率(14.00%vs15.0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2);二手烟暴露男组和非二手烟暴露女组阳性率(14.93%vs13.85%)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7);≥50岁的阳性率明显高于<50岁(16.36%vs11.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44岁和45-49岁的阳性率(10.75%vs11.6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8);<50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的阳性率分别为11.23%、14.37%、16.98%和19.76%。LDCT基线肺癌筛查共检出结节9116个,实性结节6505个(71.36%),部分实性结节196个(2.15%),非实性结节1496个(16.41%),钙化结节919个(10.08%)。直径<5mm的结节占全部结节的61.34%(5592/9116),绝大多数(86.78%,4853/5592)为实性结节或钙化结节。LDCT基线肺癌筛查中,98例经病理证实为肺癌(手术90例,纤维支气管镜或CT引导穿刺8例),肺癌检出率为1.04%(98/9460),阳性结果中肺癌构成比为6.67%(98/1468)。男性41例(0.93%),女性57例(1.13%)。男、女肺癌检出率(0.93%vs1.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41),年龄为4274岁,中位年龄62岁。高危组和非高危组肺癌检出率(1.30%vs0.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8);吸烟组和非吸烟组间肺癌检出率(1.11%vs1.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0);二手烟暴露组和非二手烟暴露组肺癌检出率(1.12%vs0.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3);二手烟暴露男组和非二手烟暴露女组肺癌检出率(0.75%vs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6);≥50岁的肺癌检出率高于<50岁(1.17%vs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0-44岁和45-49岁肺癌检出率(0.45%vs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2);<50岁、50-59岁、60-69岁和≥70岁肺癌检出率分别为0.32%、0.86%、1.50%和0.81%。98例肺癌中,Ⅰ期肺癌82例,占肺癌总数83.77%(82/98);Ⅱ期5例,Ⅲ期6例,Ⅳ期5例。98例肺癌中,浸润性腺癌76例,微浸润腺癌16例,原位腺癌3例,鳞癌1例,小细胞肺癌1例,大细胞神经内分泌腺癌1例,腺癌构成比为96.94%(95/98)。单发93例,多发5例;周围型肺癌96例,中央型肺癌2例;出现分叶征43例,毛刺征30例,伴空洞形成2例,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肿大10例。共108个肺癌癌灶,实性结节占31.48%(34/108),直径为6.5-54.5mm,平均18.93±1.88mm;部分实性结节占29.63%(32/108),直径为6.0-35.9mm,平均15.89±8.44mm;非实性结节占38.89%(42/108),直径为4.5.0-24.0mm,平均11.92±6.37mm;直径大于5.0mm的肺癌病灶占86.11%(93/108)。108个肺癌病灶中,左肺47个,占43.52%(左上叶23个,左下叶24个);右肺61个,占56.48%(右上叶40个,右中叶5个,右下叶16个)。有石棉等环境或职业暴露者与无暴露者的肺癌检出率(0.68%vs 1.04%)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537)。有直系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者与无直系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者肺癌检出率(2.50%vs 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组的肺大泡、肺气肿、慢支炎肺气肿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非高危组(相应为29.40%vs11.08%、16.78%vs2.95%、4.86%vs0.6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吸烟组的肺大泡、肺气肿、慢支炎肺气肿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相应为31.37%vs9.55%、16.99%vs2.37%、5.07%vs0.39%),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的冠状动脉钙化检出率高于非高危组(8.02%vs5.75%),非吸烟组则高于吸烟组(7.17%vs4.00%),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危组的陈旧性肺结核检出率高于非高危组(7.93%vs5.68%),吸烟组高于非吸烟组(9.30%vs5.06%),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非高危组的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检出率高于高危组(5.58%vs4.94%),无明显统计学差异;非吸烟组高于吸烟组(5.99%vs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肺内病灶及非目标器官病灶检出与否,肺癌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结论肺结节检出率为49.77%,其中实性结节占71.36%,非实性结节占16.41%,钙化结节占10.08%,部分实性结节占2.15%,直径<5mm的结节占全部结节的61.34%。LDCT筛查效能显着,对检出早期肺癌有较大优势,肺癌检出率为1.04%,Ⅰ期肺癌构成比高达83.77%。检出的肺癌以腺癌为主,腺癌构成比为96.94%。≥50岁的肺癌检出率高于<50岁(1.17%vs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组肺癌发生率最高(1.50%),因此需要加强50岁以上人群的CT肺癌筛查。吸烟者与非吸烟者、二手烟暴露者与非二手烟暴露者的肺癌检出率虽然无明显差异,但其阳性结节检出率均有统计学差异,仍应加强吸烟人群和非吸烟二手烟暴露女性的防癌宣传教育和肺癌筛查工作。有直系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者肺癌检出率明显高于无直系亲属恶性肿瘤家族史者(2.50%vs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需要加强这类人员的肺癌筛查工作。LDCT扫描的辐射剂量明显降低,在筛查肺癌、肺结节的同时应重点关注肺气肿、肺大泡和冠状动脉钙化的检出,其他肺内病灶及非目标器官病灶检出与否与的肺癌检出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有石棉等环境或职业暴露者与无暴露者的肺癌检出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其相关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李贺[10](2020)在《人群食管癌高危风险评估方案的评价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依托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专项---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利用多中心社区人群食管癌筛查队列数据,评价项目当前使用的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即初筛分流方案)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适用于我国人群食管癌筛查的风险评估模型,为优化我国人群食管癌筛查方案提供适宜技术。材料与方法1.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的效果评价:以2007-2010年间,河南省西平县、江苏省金湖县及山东省滕州区参加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的40-69岁居民为目标人群。从筛查项目数据库中提取研究人群基线流行病学数据和高危风险评估结果,通过主动随访及与当地人群肿瘤登记数据匹配,获取全队列人群截至2015年12月31日的食管癌发病信息。以食管鳞癌为第一结局指标,以食管癌、上消化道癌为第二结局指标,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人群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累积发病率的差异。采用倾向评分配比法及多因素回归及综合分析食管癌初筛方案在分流高危人群中的效果。2.食管鳞癌高危人群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训练集数据来源于2007-2012年淮河流域食管癌筛查队列,以基线入组后3年内被确诊的食管鳞癌为结局事件。综述食管鳞癌在人口学、行为及饮食方式、疾病史、癌症家族史等方面的相关危险因素,将其作为模型构建的候选变量;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模型预测变量并获得每个变量的回归系数;并以系数最小的β值为基数,以各预测变量与之相比的倍数为各预测变量的风险分值,进而构建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分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ROC)及Hosmer-Lemeshow卡方(H-Lχ2)检验评价模型的整体预测效能;采用留一法交叉验证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利用甘肃省武威市一项上消化道癌筛查随机对照试验的筛查组基线数据完成模型外部验证。综合高危人群比例、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等指标选择高危人群分层的cut-off值,为优化人群食管癌筛查方案提供依据。研究结果1.本部分研究共计纳入调查对象43,875名,其中,18,341人评估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比例为41.80%。在240672.67人年的随访期间(中位随访时间为5.5年),食管鳞癌共计235例,其中高危人群组169例(发病密度为173.90/10万),非高危人群组66例(发病密度为46.00/10万)。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危人群组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的累积发病率均高于非高危人群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收入水平及BMI后,高危人群食管鳞癌、食管癌及上消化道癌的发病风险分别是非高危人群的 3.11 倍(HR=3.11,95%CI:2.33-4.14)、3.30 倍(HR=3.30,95%CI:2.51-4.33)和 3.03 倍(HR=3.03,95%CI:2.43-3.76)。2.训练集共计纳入研究对象86,745名,在中位随访时间为4.66年的随访期间,基线后3年内被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共计298例;外部验证集共计纳入研究对象9,626人,内镜筛查确诊的食管鳞癌患者共计18人。本研究所构建的食管鳞癌风险评分模型为:Y=5.5×年龄(50-59岁)/8.0×年龄(60-69岁)+1.5×性别(男性)+2.5×上消化道癌家族史(有)+1.5×吸烟(<30包年)/2.5×吸烟(≥30包年)+1.5×腌制食物摄入频率≥1次/周(是)+1.0×新鲜水果摄入频率≥1次/周(否)+2.5×食管临床症状(是)+1.5×上消化道相关疾病史(是),系统的评分范围为0-21分。该评分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模型AUROC=0.80(95%CI:0.80-0.82),H-L检验结果为χ2=6.19(P=0.63);留一法交叉验证以及外部人群的模型AUROC分别为0.78(95%CI:0.76-0.81)和0.86(95%CI:0.79-0.92)。约登指数最佳对应的评分临界值为9分,此时,高危人群比例为32.69%,预测个体3年内发生食管鳞癌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78.2%和 67.5%,NNS 为 122,AUROC 为 0.73(95%CI:0.70-0.75)。与淮河流域食管癌筛查项目现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比,该方案可以在不增加高危人群比例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灵敏度(13.76%)与特异度(2.56%)、减少NNS,可进一步提高筛查效率。研究结论1.淮河流域食管癌早诊早治项目目前采用的高危人群风险评估方案可以有效区分人群的食管癌患病风险。但是,该方案对个体风险预测不能量化、评估条目及相应的赋分以及高危人群评估界值的选定等主要问题有待细化。2.本研究基于性别、年龄等8个非遗传因素构建的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分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该评分模型所推荐的高危人群分界值可优化食管癌初筛方案,提高筛查效能。

二、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重庆市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乳腺癌患者基本资料
        3.2 确诊时间
        3.3 发病年龄
        3.4 临床病理特征
        3.5 手术方式
        3.6 不同分期的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
        3.7 影响乳腺癌临床分期的危险因素
        3.8 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随年代变化趋势
    4 讨论
        4.1 发病年龄
        4.2 组织学类型
        4.3 临床分期
        4.4 分子分型
        4.5 手术方式
        4.6 影响乳腺癌临床分期的危险因素
    5 结论
第二部分 重庆市乳腺癌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Markov模型基本理论
        2.2 乳腺癌筛查方案的Markov模型构建
        2.3 乳腺癌筛查方案的Markov模型参数
        2.4 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
    3 结果
        3.1 成本效用分析结果
        3.2 敏感度分析结果
        3.3 Monte Carlo分析结果
    4 讨论
        4.1 成本效用分析
        4.2 敏感度分析
    5 结论
全文总结
    1 本研究主要进行的研究
    2 本研究主要获得的结论
    3 本研究创新性
    4 本研究局限性
    5 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筛查经济学评价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中甲基化与Micro-RNA相关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人工智能辅助图像识别提高患者肠道准备效果的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2、试验方法
        2.1 .人群
        2.2 .肠道准备
        2.3 .建立肠道准备质量比对模型
        2.4 .肠道准备质量评估模型的应用
        2.5 .智能手机拍照及应用程序指令
        2.6 肠道准备评分量表
        2.7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比较AI组和非AI对照组两者肠道准备的情况
        3.3 AI辅助识图干预可提高肠道准备质量的应用研究
    4、讨论与结论
第二部分 粪便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在早期结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试验方法及步骤
        2.4 结果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一般情况分析
        3.2 粪便 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的价值
        3.3 粪便基因SDC2 甲基化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ROC曲线
        3.4 粪便SDC2 基因甲基化检测一致性检验
    4、讨论与结论
第三部分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抑制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研究背景
    2、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结果
        3.1 结直肠癌组织中OTUD6B-AS1 呈低水平表达
        3.2 OTUD6B-AS1 表达上调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3.3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OTUD6B-AS1 表达上调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3.4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OTUD6B-AS1 表达上调抑制肿瘤细胞迁移和侵袭
        3.5 OTUD6B-AS1 过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EMT效应
        3.6 OTUD6B-AS1 的分布及ce RNA靶点预测
        3.7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miR-21-5p表达水平增高
        3.8 结直肠癌组织中miR-21-5p表达水平增高
        3.9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miR-21-5p与 OTUD6B-AS1 结合
        3.10 合成miR-21-5p模拟物增强内源性miR-21-5p功能
        3.11 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验证OTUD6B-AS1与miR-21-5p间靶向互作
        3.12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miR-21-5p抑制PNRC2 表达
        3.13 结直肠癌中PNRC2 表达水平下降
        3.14 RIP验证OTUD6B-AS1、miR-21-5p和 PNRC2 存在相互结合关系
        3.15 RNA pull down验证OTUD6B-AS1与miR-21-5p/PNRC2 存在相互作用关系
        3.16 结直肠癌细胞株中miR-21-5p可抑制PNRC2 表达
        3.17 PNRC2 表达与OTUD6B-AS1和miR-21-5p表达的相关性
        3.18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调控细胞活力
        3.19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增殖能力
        3.20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调控结直肠癌细胞凋亡
        3.21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调控结直肠癌细胞迁移侵袭
        3.22 OTUD6B-AS1/miR-21-5p/PNRC2 轴调控结直肠癌细胞EMT效应
    4、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结直肠癌筛查的监控策略
    参考文献

(3)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4)营养状况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化疗耐受性和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胃癌流行病学特征
    1.2 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
    1.3 研究胃癌患者营养状况的必要性
    1.4 胃癌患者营养状况评估方法
    1.5 化疗耐受性研究
    1.6 胃癌患者情绪状况
    1.7 研究目的和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图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伦理考察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者首次化疗前营养状况比较
    3.3 化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4 两组患者提前终止化疗情况
    3.5 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负性情绪变化比较
4 讨论
    4.1 胃癌患者血液学营养指标评价意义
    4.2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与化疗不良反应的关系
    4.3 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营养状况与化疗耐受性的关系
    4.4 胃癌根治术后营养状况与负性情绪的关系
5 研究的创新性、局限性和展望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个人简历
    附录2:研究所用问卷和记录表
致谢
综述 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和化疗耐受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广州市结直肠癌筛查策略评估及肠镜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广州市结直肠癌筛查策略评估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广州市结直肠癌筛查肠镜结果分析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1 结直肠癌筛查危险因素评估问卷
附录2 电话随访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第一部 分气管支气管腺涎型癌(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第二部分 多原发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临床信息收集和随访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
        1.1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1.2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的生存情况
        1.3 142例R0/1手术切除患者生存情况和预后相关因素
        1.4 64例R0/1切除术后复发/进展患者复发/进展后生存情况和预后相关因素
    2. 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
        2.1 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特征
        2.2 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的生存情况
        2.3 影响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
    3.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和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的对比
        3.1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和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临床特征对比
        3.2 气管支气管腺样囊性癌和气管支气管粘液表皮样癌患者预后对比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一、临床研究: 基于第8版肺癌分期标准诊断的不同类型多原发肺癌临床特征和预后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患者情况
        2. 临床信息收集和随访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不同类型多原发肺癌患者临床特征对比
        1.1 多灶磨玻璃/附壁样肺腺癌和第二原发肺癌的对比
        1.2 同时多原发肺癌和异时多原发肺癌的对比
        1.3 第二原发肺腺癌和第二原发不同组织类型肺癌的对比
        2. 不同类型多原发肺癌的预后和预后相关因素
        2.1 多发磨玻璃/附壁样肺腺癌患者预后和预后因素
        2.2 第二原发肺癌患者预后和预后因素
        2.3 同时多原发肺癌患者预后和预后因素
        2.4 异时多原发肺癌患者预后和预后因素
    讨论
    小结
二、基础研究:162例肺癌家系中多原发肺腺癌先证者EGFR胚系和肿瘤体细胞突变情况及与3243例散发性肺腺癌患者的比较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FFPE制备和组织DNA提取
        3. EGFR突变检测、识别和统计分析
    结果
        1. 患者和样本情况
        2. 162例肺癌家系中MPLC先证者EGFR胚系突变的分布
        3. 162例肺癌家系中MPLC先证者肿瘤体细胞EGFR突变的分布
        4. 162例MPLC先证者与3243例肺腺癌肿瘤EGFR基因突变的比较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本论文相关学术论文
文献综述 多原发肺癌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癌胚抗原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筛选病例
    2.实验方法
    3.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8)综合护理对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患者营养及心理状况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与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7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肿瘤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相关概念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9)广州地区低剂量CT肺癌筛查基线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人群食管癌高危风险评估方案的评价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综述
第二章 研究目标
    1. 总目标
    2. 阶段目标
第三章 食管癌高危人群评估方案的效果评价研究
    1 材料及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人群
        1.3 食管癌相关危险因素调查与高危因素风险评估
        1.4 队列监测
        1.5 结局事件的定义
        1.6 质量控制
        1.7 评价指标与统计分析
        1.8 人群食管癌初筛技术方案评价技术路线图
    2. 研究结果
        2.1 队列人群基线信息描述
        2.2 队列人群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
        2.3 基线初筛评估结果与食管癌发生的关联
        2.4 敏感性分析结果
    3. 讨论
    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5. 小结
第四章 食管癌高危评估模型的构建及验证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人群及定义
        1.2 获取结局事件的定义与数据收集方式
        1.3 食管鳞癌发病风险评估模型的建立
    2. 研究结果
        2.1 模型训练集人群特征
        2.2 模型预测变量及赋分
        2.3 模型预测效果评价
        2.4 模型在人群食管癌筛查中的应用
    3. 讨论
    4.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资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文章
致谢
个人简历

四、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及筛查卫生经济学评价[D]. 刘蕴宇.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2]结直肠癌筛查和诊断中甲基化与Micro-RNA相关基因的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 蔡轶.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联合检测在胃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侯旭.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营养状况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化疗耐受性和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D]. 徐令婕.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5]广州市结直肠癌筛查策略评估及肠镜结果分析[D]. 许文敏.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第一部 分气管支气管腺涎型癌(腺样囊性癌和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特点和预后分析 第二部分 多原发肺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D]. 王亚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和癌胚抗原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D]. 陈梨.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8]综合护理对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患者营养及心理状况的干预研究[D]. 杨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9]广州地区低剂量CT肺癌筛查基线报告[D]. 刘艳雯.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10]人群食管癌高危风险评估方案的评价与优化研究[D]. 李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标签:;  ;  ;  ;  ;  

中国常见恶性肿瘤筛查方案总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