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VEGFR与皮肤肿瘤的研究进展

VEGF、VEGFR与皮肤肿瘤的研究进展

一、VEGF、VEGFR与皮肤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黎明[1](2021)在《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整形外科常见的皮肤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很高,一旦确诊,若无及时有效的治疗,患者预后较差。随着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药物治疗可有效提高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近些年,靶向治疗及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进展迅速,显着改善了患者的预后,然而耐药问题也随之而来。恶性黑色素瘤中血管生成的过程对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至关重要,但血管生成抑制治疗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因此亟需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进行靶向血管生成抑制治疗以改善预后。目的:基于血管生成相关基因的探索,建立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预后模型。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恶性黑色素瘤的基因表达量数据集,在R软件中,应用基因集差异分析(gene set variation analysis,GSVA)、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eighted correlation network analysis,WGCNA)及高低血管生成评分组差异基因分析等方法筛选出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候选基因。联合候选基因和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临床生存情况,应用单因素Cox分析及套索算法做进一步变量筛选,以建立有关血管生成相关的临床预后模型。结果:1.共筛选出201个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候选基因。2.基因本体论中发现含胶原蛋白及细胞外基质结构成分等较多富集,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中发现PI3K/Akt通路在候选基因中较多富集。3.建立了与血管生成相关的临床预后模型,预后关键基因分别是MEDAG、CPXM2、SULF1、PRRX1和COL5A1。4.模型中高风险人群偏向于分期较晚以及不良预后的临床特征表现。结论:通过建立血管生成预后模型,可在临床工作中针对特定患者进行无创评估以预测其预后情况,为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

胡南林[2](2021)在《安罗替尼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乳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晚期乳腺癌的中位生存时间在2-3年左右。HER2阴性的乳腺癌缺乏特异性靶向治疗,对于HER2阴性的患者,寻找能提高治疗效果的靶向治疗药物,是目前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生长和侵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安罗替尼是一种新型的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酪氨酸酶抑制剂,其靶点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1(Flt1),VEGFR-2,VEGFR-3(Flt4)的,血小板衍生的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s,PDGFRs)和c-KIT等。临床前研究中安罗替尼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细胞增殖,临床研究显示在晚期非小细胞、软组织肉瘤等肿瘤疗效显着。本研究旨在探究安罗替尼治疗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安全性以及生物标志物。方法:入组标准为转移后至少接受过一线化疗、激素受体阳性者接受过所有可及的内分泌治疗及一线化疗的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且在新辅助、辅助或转移后治疗中接受过含蒽环类或紫杉类药物的方案化疗,年龄在18-75岁之间。入组期间服用安罗替尼每日12mg,连续14天,21天为1周期。患者在基线以及治疗中每2周期接受CT或MRI进行疗效评估,直到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接受的毒性。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安全性和生物标志物。同时,每2个治疗周期收集10 mL静脉血进行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检测。采用杂交捕获高通量测序检测突变(Mutant)、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单核苷酸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SNV)、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探索 ctDNA 变异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筛选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6名符合入组条件的患者,中位年龄为56(30-75)岁。中位随访时间为10.5个月。4名患者达到部分缓解,ORR为15.4%,17名患者达到疾病稳定,DCR为80.8%,中位PFS为5.22月(95%置信区间2.86-6.24)。随访期间2名患者死亡,中位OS未达到,14名(53.8%)患者存活超过10个月。最常见的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是高血压(57.7%),促甲状腺激素升高(34.6%)和手足综合征(23.1%)。出现手足综合征的患者的中位PFS比未出现者延长(中位PFS为5.22vs.2.86月,P=0.62)。17例患者留取外周静脉血进行ctDNA检测,其中17患者留取基线血标本,11例患者留取基线和至少1个疗效评估点的外周血标本。基因改变的类型主要是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点突变和结构变异(structure variation,SV)。最常见的突变基因是 TP53(11/17,64.7%),PIK3CA(7/17,41.2%),BRCA1(3/16,17.6%)和 ESR1(3/16,17.6%)。检测TP53突变(P=0.057)或者PIK3CA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riant allele frequency,VAF)大于1%的患者(P<0.01)中位PFS明显缩短。81.7%患者所测ctDNA VAF的变化趋势与影像学检测的肿瘤负荷变化一致。结论:(1)安罗替尼在二线及以后的HER2阴性转移性乳腺癌中具有潜在的疗效和可耐受的不良反应;(2)治疗期间出现手足综合征可能是疗效预测标志。(3)出现 TP53 突变 PIK3CA 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riant allele frequency,VAF)大于1%可能是安罗替尼疗效不佳的预测标志;(4)ctDNA变异等位基因部分的动态变化可能预示肿瘤负荷。背景: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指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均为阴性的乳腺癌,约占总体20%左右。TNBC发病年龄低,侵袭性强,易复发转移,缺少有效治疗靶点。安罗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1.1类抗血管生成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晚期TNBC乳腺癌中显示出潜在疗效。但是仍存在部分患者对安罗替尼敏感性不高的情况。因而探究影响安罗替尼敏感性的因素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1)本实验选取MDA-MB-231及HCC38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培养上述细胞并给予安罗替尼处理,通过CCK-8实验观察细胞活力;(2)给予MDA-MA-231细胞安罗替尼处理,进行转录组测序探索安罗替尼作用靶点;(3)给予MDA-MA-231及HCC38安罗替尼浓度梯度及时间梯度处理,用Western Blot检测Smurf2及相关自噬蛋白的表达;(4)通过构建Flag-Smurf2质粒,并在MDA-MA-231中过表达Flag-Smurf2,同时给予安罗替尼处理,用Western Blot检测Smurf2及相关自噬蛋白的表达;(5)通过免疫共沉淀检测Smurf2与ATG7的相互作用;(6)通过梯度过表达Smurf2并用Western Blot检测ATG7的表达;(7)构建MDA-MB-231裸鼠移植瘤模型,给予安罗替尼处理,观察肿瘤体积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肿瘤组织Smurf2、ATG7及相关自噬蛋白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Smurf2的表达。结果:(1)安罗替尼可以抑制TNBC细胞活力;(2)安罗替尼作用靶点包括PI3K-AKT通路、MAPK通路、Rap1信号转导通路等,与自噬等功能有关;安罗替尼抑制E3泛素连接酶Smurf2的转录;(3)随着安罗替尼作用浓度的增加,细胞内Smurf2的表达逐渐降低,自噬水平逐渐增强;(4)过表达Flag-Smurf2可以抑制安罗替尼诱导的自噬;(5)Smurf2与ATG7可以互相作用;(6)梯度过表达Flag-Smurf2可以降低ATG7的表达;(7)安罗替尼在体内可以诱导自噬,抑制Smurf2的表达,增加ATG7的表达。结论:安罗替尼通过下调Smurf2抑制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介导的蛋白降解,引起ATG7积累进而诱导TNBC细胞发生自噬,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

郭梦环[3](2021)在《西地尼布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肿瘤效应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常年位居所有癌症的榜首,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虽然2020年乳腺癌的发病率(11.7%)略微超过了肺癌(11.4%),然而肺癌的死亡率(18.0%)在所有癌症中依旧排第一。西地尼布是一种广谱VEGFR抑制剂,目前主要应用于卵巢癌的治疗。临床疗效有限以及副作用大是限制西地尼布临床应用的主要原因。本课题以NSCLC细胞A549及H460为研究对象,探讨VEGFR抑制剂西地尼布对NSCLC细胞的抗肿瘤效应及西地尼布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为改善西地尼布及其同类VEGFR抑制剂的临床应用疗效提供新思路。我们的结果归纳如下:(1)西地尼布能抑制A549、H460细胞的增殖,降低细胞迁移和克隆形成能力。西地尼布对A549和H460细胞的IC50值分别是6.45μM和7.51μM。(2)流式细胞术检测到A549和H460细胞经西地尼布处理后发生凋亡和G1期阻滞。为了进一步验证西地尼布对周期分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2/Cyclin E以及CDK4/Cyclin D1的表达,结果显示西地尼布能够降低上述蛋白的表达。(3)西地尼布诱导A549细胞胞浆空泡化、LC3-II/LC3-I的比值升高及自噬。自噬的抑制增强了西地尼布对A549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提示西地尼布诱导的自噬削弱了自身的抗肿瘤效应。(4)西地尼布抑制VEGFR/Akt/m TOR和VEGFR/MAPK信号通路的磷酸化,提示西地尼布可能通过VEGFR/Akt/m TOR信号通路和VEGFR/MAPK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综上所述,西地尼布抑制NSCLC细胞存活的同时也诱导细胞保护性自噬。自噬抑制剂氯喹能增强西地尼布的凋亡诱导作用,提示西地尼布联合自噬抑制剂可能是改善西地尼布临床疗效的策略之一。

杨会珍[4](2020)在《LINC00667通过稳定VEGFA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男女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寻求精准的诊断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的识别甚为必要。这些公认的生物标志物包括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s)。LncRNA 序列大于 200bp,常被认为是一类单一的转录本,不具有蛋白质编码能力,但它们可以在DNA-RNA-蛋白质水平上调控分子过程。通过参与表观遗传、转录和转录后机制,在抑癌基因和癌基因表达的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VEGF-A-VEGFR轴在生理和病理血管生成和血管通透性中都是关键的。VEGF-A-VEGFR 轴(VEGF-A、VEGFR-1、VEGFR-2)中仅一个基因的剪接中断就会导致整个信号轴的改变,从而导致癌症中VEGFR-2信号的增加和血管生成异常。本研究我们首先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差异LncRNAs,经RT-PCR技术验证LINC00667在肺腺癌组织标本中高表达,且沉默LINC00667抑制肺腺癌细胞株增殖、迁移,促进凋亡,提示LINC00667为促癌基因,通过生物信息软件分析,提示LINC00667可能与VEGF-VEGFR通路相关,进一步验证LINC00667如何通过与VEGFA的相互作用调控病理性血管生成。本研究结果将为肺癌抗血管生成机制的基础研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第一部分LINC00667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1.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3对肺腺癌及癌旁正常肺组织新鲜冰冻标本中lncRNA的表达,筛选出表达明显差异的LncRNA;2.在40例新鲜冰冻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肺组织中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包含LINC00667在内的4个差异LncRNA表达水平;3.检测肺腺癌细胞系及正常肺上皮细胞系中LINC00667表达;4.将LINC00667表达水平与研究对象临床指标相关性进行分析,卡方检验方法研究分析LINC00667表达是否与肺腺癌疾病发展及预后相关。结果1.基因芯片检测初步在肺腺癌及其配对癌旁组织中筛选出有差异表达的LncRNA共800条,生物信息分析筛选后发现其中有显着差异的20条,10条(50%)在肺腺癌组织标本中明显上调,10条(50%)明显下调,LINCOO667在肺腺癌组织标本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2.在肺腺癌与癌旁正常肺组织中利用RT-PCR方法检测LINC00667结果显示,相对于邻近的正常肺组织,LINC00667在85%(34/40)的肺腺癌样本中明显高表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相对于人 IMR90 细胞系,LINC00667 在肺腺癌 H1975,H23,H1299 和 SPC-A1细胞系中表达明显增加(P<0.05),其中在SPC-A1和H1299细胞中的表达丰度均为高,在其余两株细胞中的表达丰度为中。4.LINC00667NSCLC患者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脉管系统浸润情况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病变位置无关。第二部分沉默LINC00667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方法1.构建沉默LINC00667表达的重组慢病毒载体,对数生长期SPC-A1和H1299细胞分别转染慢病毒表达载体及对照组空质粒载体,RT-PCR检测转染后细胞内LINC00667表达情况。2.利用 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 EdU analysis 技术,检测沉默 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3.利用Transwell实验检测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4.Tube formation assay血管生成实验检测沉默LINC00667后血管生成情况。结果1.结果显示转染慢病毒表达载体的SPC-A1和H1299细胞系的LINC00667表达量较空质粒对照组明显减少,证实转染率较高,成功获取沉默LINC00667的SPC-A1和H1299细胞株。2.CCK8及EdU analysis实验结果显示在转染慢病毒载体shLINC00667后,细胞增殖能力受到抑制。3.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在转染慢病毒载体shLINC00667后,SPC-A1和H1299穿过基底膜基质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迁移能力受到抑制。4.沉默LINC00667可以抑制血管生成。第三部分LINC00667通过VEGFA通路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方法1.微阵列数据分析(Microarray analysis)与 LINC00667 及 VEGFA 相关的 RNA结合蛋白。2.Real time-qPCR方法检测肺腺癌标本中VEGFA及EIF4A3的表达。3.利用上调VEGFA慢病毒载体(pcDNA3.1/VEGFA)转染SPC-A1和H1299细胞,Tube formation assay血管生成实验检测血管生成情况,采用CCK8、Transwell实验检测上调VEGFA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4.Western-blot 技术检测沉默 LINC00667 对 SPC-A1 和 H1299 细胞中 VEGFA、EIF4A3表达的影响。5.检测沉默EIF4A3对SPC-A1和H1299细胞血管生成、增殖和迁移的影响。结果1.生物信息分析结果显示LINC00667与RNA结合蛋白EIF4A3可以结合。2.肺腺癌组织较癌旁组织中VEGFA、EIF4A3表达升高,沉默LINC00667后,VEGFA表达量明显下降,说明LINC00667与VEGFA有相关性。另外,VEGFA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活性不受影响,LINC00667通过转录后水平影响VEGFA生物活性。3.过表达SPC-A1细胞中VEGFA能促进增殖,迁移,促进血管生成。4.Sh-LINC00667慢病毒载体转染SPC-A1和H1299细胞,VEGFA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EIF4A3表达水平无影响。沉默肺腺癌细胞SPC-A1和H1299中LINC00667能抑制VEGFA的表达,可使与VEGFA结合的EIF4A3蛋白减少。5.加入EIF4A3抑制剂后,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能力减弱。结论:1.LINC00667和VEGFA在肺腺癌中表达水平较高,LINC00667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以及脉管系统浸润情况有相关性。2.LINC00667可促进肺腺癌的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3.LINC00667可能通过与EIF4A3结合调控肺腺癌VEGFA的稳定性,促进血管生成,有望成为肺腺癌新的治疗靶标。

董航[5](2020)在《血管新生基因PDGFRA、FGFR3和FGFR4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展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抑制这一过程将能阻止肿瘤组织的发展和扩散转移。本研究旨在探究血管新生基因PDGFRA、FGFR3和FGFR4基因突变状态与晚期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收集了163例晚期NSCLC患者。通过查询患者的病历、随访表、基因检测报告,通过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ECOG评分、肿瘤T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EGFR及ALK基因状态、一线治疗、总生存期、生存结局。末次随访时间为2019年3月18日,存活时间以月为单位。肿瘤基因二代测序是通过收集患者的组织或血液样本,构建全基因组测序文库,再靶向富集癌症全景基因,然后靶向富集文库高通量测序,最后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患者的基因突变结果。采用SPSS24.0.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别统计PDGFRA、FGFR3、FGFR4基因在晚期NSCLC患者中的突变率。通过卡方检验分析临床病理参数与晚期NSCLC患者PDGFRA、FGFR3、FGFR4基因突变的关系。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PDGFRA、FGFR3、FGFR4基因突变状态对EGFR野生型和敏感突变型患者一线疗效。通过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PDGFRA、FGFR3、FGFR4基因突变状态与EGFR野生型和敏感突变型患者OS的关系,通过COX风险比例模型对EGFR野生型及敏感突变型患者单因素及多因素进行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163例晚期NSCLC患者。PDGFRA基因突变患者共有20例(12.3%),多发生于T1-3(P=0.033)、有淋巴结转移(P=0.006)和非腺癌(P=0.003)的患者中。FGFR3基因突变患者有21例(12.9%),多发生在ECOG为2-3分(P=0.025)、无淋巴结转移(P=0.002)和非腺癌(P=0.001)患者中。FGFR4基因突变患者共有48例(29.4%),FGFR4基因突变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ECOG评分、T分期、淋巴结转移、EGFR及ALK基因突变状态无相关性(P>0.05)。由于不同EGFR基因状态的晚期NSCLC患者,治疗方式存在差异。在生存分析中,我们将人群分为EGFR野生型和EGFR敏感突变型。在EGFR不同的两组人群中,PDGFRA、FGFR3及FGFR4的基因状态均与患者一线疗效无相关性(P>0.0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在EGFR野生型患者中,PDGFRA基因突变与晚期NSCLC患者生存无相关性(P=0.102),而在EGFR敏感突变的患者中,PDGFRA基因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生存时间较短(P=0.049)。无论EGFR基因状态,FGFR3、FGFR4基因突变患者的OS明显短于野生型患者(FGFR3:P=0.006,P=0.003;FGFR4:P=0.004,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EGFR不同的两组人群得到相同的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高评分(P=0.025,P=0.021)、淋巴结转移(P=0.002,P=0.024)、FGFR3基因突变(P=0.009,P=0.007)及FGFR4基因突变型(P=0.009,P<0.01)晚期NSCLC患者,死亡风险较高。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P=0.026;P=0.025)、FGFR3基因突变(P=0.047,P=0.001)和FGFR4基因突变(P=0.008,P<0.01)是影响NSCLC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管新生基因FGFR3和FGFR4突变预示晚期NSCLC患者预后不良。而PDGFRA基因突变仅在EGFR敏感突变患者中,提示患者预后不佳。

龚海波[6](2020)在《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目前认为,卡波西肉瘤相关病毒(KSHV)是导致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生的关键病原体。KSHV在卡波西肉瘤等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我们发现,各个类型的卡波西肉瘤患者发病情况都是男性远远多于女性,其背后的机制不明。由于对于卡波西肉瘤来讲,目前没有一个可以信赖的细胞株可供研究,卡波西肉瘤目前认为是内皮细胞来源的肿瘤,研究KSHV致瘤作用可以用的模型是感染KSHV的内皮细胞。KSHV基因组编码25个成熟miRNA,这些miRNA的具体作用不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以下几个问题:(1)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存在性别偏好,即男性相较于女性在感染KSHV方面是否是个危险因素(2)内皮细胞感染KSHV后,会产生哪些差异表达基因(3)kshv-miR-k12-12-3p有多少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会对内皮细胞有什么样的生物学作用。(5)kshv-miR-k12-12-3p改变生物学表型背后的分子机制是什么。方法:(1)在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并纳入全世界所有KSHV血清流行病学的文献,时间跨度从1994年1月到2019年11月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计算男性和女性在发病中的合并优势比(ORs)和95%置信区间(95%CI)。(2)从GEO数据库下载相关数据集,采用在线的工具得到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进一步的功能富集分析,关键基因模块分析。(3)采用2个在线的分析软件Target Scan Human Custom、miRDB预测kshv-miR-k12-12-3p靶基因,并对结果进行取交集获取共同的靶基因,并进一步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和关键基因模块的获取。(4)采用细胞生物学的手段和方法将kshv-miR-k12-12-3p转染进入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其对内皮细胞的生物学作用。(5)采用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检测稳定转染kshv-miR-k12-12-3p的内皮细胞中相关生物标志物的改变。结果:(1)对全人群的meta分析结果表明男性女性的KSHV阳性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1.07,95%CI:0.99-1.17,P=0.10);对纳入的成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发病情况较女性高(男vs.女,OR=1.11,95%CI:1.03-1.19,P=0.004);纳入的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儿童相较于女性儿童没有统计学差异(男vs.女,OR=0.87,95%CI:0.77-0.99,P=0.03)。(2)生物信息学分析共得到11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11个最关键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共得到kshvmiR-k12-12-3p的78个靶基因,其中有4个最关键基因。(4)划痕实验和血管生成实验可以观察到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RT-qPCR和Western blot的方法可以检测到关键基因的mRNA和蛋白的改变。结论:(1)在KSHV感染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偏好,但尚不足以解释卡波西肉瘤发病男性远远多于女性的现象。(2)KSHV感染可以使内皮细胞产生差异表达的基因。(3)生物信息学预测可得到kshv-miR-k12-12-3p最可能的靶基因。(4)kshv-miR-k12-12-3p可以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5)kshv-miR-k12-12-3p可以通过影响NF-κB信号通路来实现对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改变。

刘振阳[7](2019)在《Notch1和VEGF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及目的黑色素瘤(melanoma)是一种起源于外胚叶神经嵴黑素细胞的高度恶性的肿瘤,在所有恶性肿瘤中约占1.5%,四肢、皮肤、肛门、外阴是发生率较高的部位。我国黑色素瘤发生部位以皮肤最为常见,其次为黏膜来源,其他部位相对少见。皮肤黑色素瘤(cutaneous melanoma,CM)是源于表皮正常黑素细胞或原有痣细胞的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早期易发生局部淋巴结的转移,晚期可通过血流途径转移至远处皮肤、肝、脑及肺等,对放化疗均不敏感,预后差。由于皮肤恶性黑色瘤的预后差,高发病率和死亡率,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临床实验研究证实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分子和信号传导途径参与的复杂病理机制,并有环境因素参与其中。研究皮肤黑色素瘤的相关发病因素和具体机制,将为其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Notch基因因1919年在果蝇体内发现该基因的部分功能缺失会在果蝇翅膀的边缘造成缺口(notch)而得名,Notch信号传导通路由4种Notch基因受体(Notchl,2,3,4)、5种配体(DLL1、DLL3、DLL4、JAG1、JAG2)和CSL(一类DNA结合蛋白)组成。当Notch配体和相邻细胞的受体结合后,蛋白酶体切割Notch基因并释放具有核定位信号的胞质区(intracellular domain of Notch,ICN),随后进入细胞核内与CLS(一类DNA结合蛋白)结合,从而调节基因表达。近年的研究发现,Notch信号通路改变与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遗传性疾病以及肿瘤(包括黑色素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肿瘤血管新生因可以满足肿瘤生长的代谢需要并为远处转移提供血管通路,被认为参与肿瘤的进展、侵袭和转移,并且通常被接受为肿瘤预后的指标,VEGF及其受体VEGFR被公认是血管新生过程中最有特征性和代表性的调节信号,通过多个信号通路调控血管基底膜分解及足体环的形成、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和迁移、参与血管网络的形成与成熟重构等一系列复杂的血管生成过程发挥作用。微血管密度(MVD)是定量衡量肿瘤中血管生成程度的指标,作为侵袭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真实预测因子影响患者的生存,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可以准确预测微血管数。Notch1和VEGF之间可能存在单向信号调控或环状调控通路,协调促进黑色素瘤的血管生成。可能机制为:VEGF激活VEGFR1、VEGFR2后,通过下游PI3K/Akt信号级联通路,上调Notch1和Dll4的表达;而Dll4/Notch可能通过HSER1(HEY1)调节内皮细胞膜上的VEGFR2受体数量来负反馈调节VEGF信号通路。另外,有报告指出缺氧可上调Notch1的表达,Notch1基因与缺氧诱导因子1α(IF-1α)基因(一种在缺氧期间稳定的转录因子)簇合,该转录因子激活了几种VEGF等几种血管生成基因。但是,二者具体机制仍未阐明。Notch1和VEGF在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示黑色素瘤的生物学行为,可能为黑色素瘤的不良预后因子。目前,已有多项关于Notch1及Notch信号通路与皮肤黑色素瘤关系的研究,但是,人们对于皮肤黑色素瘤中Notch1的作用观点并不一致,仍需进一步探讨和明确。另外,关于Notch1和VEGF在黑色素瘤中的表达相关性及与血管新生的关系报道相对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检测Notch1、VEGF及MVD计数在皮肤黑色素瘤和皮内痣中的表达,旨在明确Notch1与VEGF、MVD计数在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的相关性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关系,探讨其在黑色素瘤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1.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分别检测Notch1、VEGF在78例CM组织、40例皮内痣组织中的表达以及CD34标记的MVD(CD34-MVD)计数情况;2.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认为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采用χ2检验分析Notch1、VEGF在CM和皮内痣中的表达差异;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CD34-MVD计数在CM和皮内痣中的表达差异;采用2×2配对资料的关联性分析分析CM组织中Notch1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CM中Notch1的表达和和CD34-MVD计数的相关性;3.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Notch1、VEGF、CD34-MVD计数情况与CM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1.皮肤黑色素瘤、皮内痣中Notch1、VEGF的表达和CD34-MVD计数情况及差异性分析Notch1以细胞膜或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样物质为表达阳性,也可少量表达于黑色素瘤组织细胞核中;VEGF表达于黑色素瘤细胞和少数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质,以胞浆或细胞膜内出现均匀棕黄色颗粒为阳性细胞;CD34多见于癌组织与周围组织边缘浸润区域,主要着色于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在肿瘤组织的微血管中表达较强,在皮内痣组织也有阳性表达。Notch1在黑色素瘤、皮内痣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84.6%(66/78)、27.5%(11/40),χ2检验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黑色素瘤、皮内痣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9.2%(54/78)、40.0%(1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4-MVD计数在黑色素瘤和皮内痣中表达分别为32.10±8.97、13.05±6.66,独立样本的T检验显示CD34-MVD在黑色素瘤和皮内痣中的表达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皮肤黑色素瘤组织中Notch1的表达和VEGF、CD34-MVD计数的相关性分析2×2配对资料的关联性分析表明Notch1和VEGF表达具有相关性(r=0.283,p=0.012);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Notch1和CD34-MVD计数相关(r=0.495,p=0.000)。Notch1的表达与两者均为正相关。3.Notch1、VEGF和CD34-MVD与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与ClarkIⅡ级黑色素瘤患者相比,Notch1在ClarkⅢⅣ级黑色素瘤患者中Notch1阳性表达率显着升高(89.1%vs 35.7%,χ2=5.41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淋巴结转移特征中,Notch1阳性表达率在转移组较原位组升高(92.2%vs 70.4%,χ2=6.43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样的,VEGF和CD34-MVD在ClarkⅢⅣ级、淋巴结转移组和ClarkIⅡ级、原位组比较有更高表达率和微血管密度,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分析显示Notch1、VEGF和CD34-MVD在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直径方面虽有差异性表达,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Notch1可能与皮肤黑色素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有关;2.在Notch1和VEGF之间可能存在单向信号调控或环状调控通路,从而在黑色素瘤血管新生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3.活化的Notch1抑制剂可通过阻断肿瘤相关的血管形成来提供治疗黑色素瘤的策略。

朱双媚[8](2019)在《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阿帕替尼和化疗治疗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晚期肺癌的近期疗效、疾病无进展生存期,分析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进展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48例接受过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且病情进展的晚期肺癌患者,根据治疗情况分为阿帕替尼治疗组25例和化疗组23例,随访至疾病进展或病死,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对临床特征、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用Kaplan-Meier法和Cox回归模型对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进行分析。结果:阿帕替尼组和化疗组的mPFS分别为2.9个月、1.7个月,阿帕替尼组获益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组和化疗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分别为28.0%、1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帕替尼组疾病控制率(DCR)明显高于化疗组(88.0%vs 52.2%,p<0.05)。阿帕替尼组不同年龄、ECOG评分的患者PF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吸烟情况、转移灶数目、病程的患者PF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阿帕替尼组和化疗组的高血压发生率分别为52.2%(13例)、4.3%(1例),蛋白尿发生率分别为28.0%(7例)、4.3%(1例),消化道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8.0%(7例)、60.90%(14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如疲劳、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口咽粘膜炎等不良反应两组发生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与化疗组比较,阿帕替尼能有效提高二线或二线以上治疗失败的晚期肺癌疾病控制率,延长疾病无进展生存期,且耐受性良好。对于无确切治疗方案的进展期晚期肺癌患者,阿帕替尼可能是一种有前景的治疗药物。

孔泽[9](2018)在《阿帕替尼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及其干性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阿帕替尼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及其干性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富集食管癌细胞系中富含肿瘤干性细胞群的球囊。将食管癌ECA-109及其干性细胞分为细胞对照组、单纯药物组、单纯照射组以及药物+照射组。CCK-8法测定细胞增殖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浓度;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Western bolt法测定细胞中CHK2,P-STAT3蛋白的表达。结果:阿帕替尼作用于ECA-109亲本细胞及干性细胞24、48和72 h后,3个时间点的ECA-109干性细胞的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均较其亲本细胞的药物半数抑制浓度(IC50)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7、9.29、18.85,P<0.05),且其细胞抑制表达呈时间-剂量效应关系(亲本细胞:r2=0.940.97,P<0.05;干性细胞:r2=0.940.98,P<0.05);不同浓度阿帕替尼(亲本细胞:10和20μmol/L;干性细胞:30和40μmol/L)联合不同剂量X射线(6和8 Gy)照射后,ECA-109亲本细胞及干性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均较单纯照射组明显增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9.68、25.62、20.01、25.20、20.58、22.84、13.55、5.20、23.24、18.44、11.49,P<0.05)。ECA-109亲本细胞及干性细胞的单位细胞数表达VEGF蛋白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454,P<0.05),与细胞对照组(0μmol/L)比较,单纯药物组(20μmol/L)及药物+照射组(20μmol/L,6 Gy)两种细胞表达VEGF蛋白的水平均有所下降,其中亲本细胞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51、26.40,P<0.05)。药物+照射组ECA-109亲本细胞的G2/M期及凋亡细胞比例均较细胞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828、11.59,P<0.05);与细胞对照组(0μmol/L)比较,单纯药物组的ECA-109亲本细胞CHK2,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5、4.104,P<0.05);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药物+照射组ECA-109亲本细胞CHK2,P-STAT3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53、2.357,P<0.05)。结论:1、阿帕替尼能增强食管癌ECA-109亲本细胞及其干性细胞的放疗敏感性。2、食管癌ECA-109干性细胞放射抵抗的原因可能与干性细胞更高表达VEGF蛋白有关。3、阿帕替尼放射增敏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VEGF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靶点STAT3/CHK2的表达来影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李红[10](2017)在《灵芝多糖对小鼠黑素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抑制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黑素瘤(melanoma)是目前位于首位的致死性皮肤肿瘤,其发病率呈急速上升趋势,大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年人,可发生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它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共同影响而引起的一种肿瘤,恶性程度极高,早期即可发生血液及淋巴道转移,而转移又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近代医学分子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希望通过精准化的治疗提高黑素瘤的治愈率及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是调节血管生的最重要的细胞因子之一,尤其是对肿瘤的新生血管的调节及对肿瘤细胞发生转移的影响非常明显。实体肿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是其生长、转移及侵袭的重要结构和营养供需的基础。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要通过与血管内皮细胞相应受体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VEGFR)特异性结合,激活下游通路,促进肿瘤细胞的血管生成。在人类多种肿瘤中相继发现:不仅肿瘤血管内皮的细胞可以表达VEGF受体,肿瘤细胞中也有VEGF受体的表达,而这也是肿瘤细胞中VEGF自分泌机制发挥生物学作用的物质基础。VEGFR目前发现有3种:VEGFR-1、VEGFR-2和VEGFR-3,VEGFR-2是最主要的功能受体,可与VEGF-A、C、D结合。VEGFR-2是最主要的功能受体,其与VEGF结合后可引发内皮细胞的一系列变化,促进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浸润和转移。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VEGF及其受体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含量增高:有数据显示在肺癌组织中VEGF及VEGFR2高表达并且与肺癌组织有无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VEGF及VEGFR2在肺癌进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研究不断发现VEGF及其受体VEGFR2不但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在卵巢癌细胞中也存在高表达;在大肠癌患者研究中发现VEGFR2可促进大肠腺癌的侵袭、生长和转移,并且vegfr2高表达的大肠癌患者预后不良。先前研究表明黑素瘤细胞高表达vegf并且高表达的vegf与黑素瘤发病及预后关系密切。而tas等人研究证实黑素瘤患者血浆中vegf水平明显升高,且vegf的表达水平与疾病发展阶段相关。人们越来越重视肿瘤血管生成在肿瘤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发挥的作用,而抑制vegf,减少血管生成,切断肿瘤血供也成为治疗肿瘤的研究热点。灵芝属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药食两用菌类,具有很高的医疗及营养价值,灵芝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药用历史,药物疗效与食用方法相关。服用后对身体有很多补益作用,可治疗神经衰弱、心律失常、高血压,补气活血安神,也可以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灵芝多糖(ganodermalucidumpolysaeeharides,gl-ps)是从灵芝中提取的其中的主要药效成分之一,具有增强免疫、抗机体氧化、降血糖及抗糖尿病并发症等作用。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灵芝多糖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间接地抑制了肿瘤细胞的增生,也有研究显示灵芝多糖甚至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本研究采用不同的浓度gl-ps作用于b16f10黑素瘤细胞,观察gl-ps对b16f10细胞分泌vegf及其受体vegfr2表达含量的影响,从而为黑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1.细胞来源:本实验中使用的黑素瘤b16f10细胞来源于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2.实验分组及干预:根据培养基中含有的灵芝多糖的浓度进行分组,具体分为0μg/ml、0.2μg/ml、0.8μg/ml、3.2μg/ml、12.8μg/ml共五个实验组,以仅添加rpmi-1640的完全培养基组作为空白对照组。3.采用realtimepcr(qrt-pcr)逆转录技术,检测vegf及vegfr2在不同浓度gl-ps处理后的b16f10细胞在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表达。4.采用蛋白印迹(western-blot)技术,检测vegf及vegfr2在不同浓度gl-ps处理后的b16f10细胞中蛋白水平的差异表达。5.采用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方法检测在不同浓度gl-ps处理后的各组b16f10细胞中vegf及vegfr2的表达差异。6.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21.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值小于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实验从基因水平检测GL-PS对小鼠黑素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抑制作用:在不同浓度GL-PS作用下,常规培养B16F10黑素瘤细胞至汇合状态,采用RT-PCR技术检测,结果显示:用GL-PS处理B16F10后,VEGF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1.28±0.16,1.13±0.09,0.97±0.08,0.88±0.06,0.75±0.14;VEGFR2的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为:1.01±0.06,1.11±0.09,0.8±0.059,0.71±0.03,0.43±0.02;随着GL-PS浓度的不断增高,B16F10细胞中VEGF及VEGFR2蛋白水平的表达呈降低趋势,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着性((VEGF:F=7.006,P<0.05;VEGFR2:F=48.033,P<0.005)。2.实验从蛋白水平检测GL-PS对小鼠黑素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抑制作用:在不同GL-PS作用下,采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结果显示:用GL-PS处理B16F10后,VEGF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63±0.47,1.77±0.16,0.74±0.07,0.82±0.07,0.41±0.10;VEGFR2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2.16±0.11,1.97±0.07,1.51±0.06,1.35±0.09,1.04±0.16;实验结果表明,随着GL-PS浓度的不断增高,B16F10细胞中VEGF及VEGFR2蛋白水平的表达呈降低趋势,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显着性(VEGF:F=19.931,P<0.005;VEGFR2:F=57.155,P<0.005)。3.采用免疫组化法进一步检测了不同浓度GL-PS处理下VEGF及VEGFR2的表达。对照组B16F10黑素瘤细胞VEGF及VEGFR2的阳性表达呈棕黄色,而用GL-PS处理后的实验组B16F10中VEGF及VEGFR2阳性表达低于对照组,并且结果呈现随浓度的增高而降低趋势。结论:1.灵芝多糖能够抑制小鼠黑素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二、VEGF、VEGFR与皮肤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EGF、VEGFR与皮肤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言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数据库介绍
    2.2 数据准备
    2.3 候选基因的获取
    2.4 黑色素瘤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2.5 数据统计分析
    2.6 线路图
3.结果
    3.1 血管生成评分的相关分析
    3.2 候选基因
    3.3 恶性黑色素瘤预后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英语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及已发表论文或其他成果
附录 C 综述 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血管生成
    参考文献

(2)安罗替尼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安罗替尼治疗HER2阴性晚期乳腺癌的疗效、安全性的Ⅱ期临床研究及生物标志物探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及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件: 425基因列表
第二部分 Smurf2/ATG7介导的自噬影响安罗替尼治疗三阴性乳腺癌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文献综述 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在乳腺癌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西地尼布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肿瘤效应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肺癌概述
        1.1.1 肺癌现状
        1.1.2 肺癌的治疗
        1.1.3 肺癌靶向治疗
    1.2 VEGF/VEGFR信号通路与肿瘤
        1.2.1 VEGF/VEGFR信号通路作用机理
        1.2.2 VEGF/VEGFR抑制剂的临床应用
        1.2.3 细胞自噬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第二章 西地尼布对A549 和H460 细胞增殖的作用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细胞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胞培养
        2.2.2 细胞增殖实验
        2.2.3 细胞克隆形成实验
        2.2.4 细胞划痕实验
        2.2.5 细胞凋亡检测
        2.2.6 细胞周期检测
        2.2.7 数据统计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西地尼布抑制A549、H460 细胞的存活
        2.3.2 西地尼布诱导A549 细胞胞浆空泡化
        2.3.3 西地尼布抑制A549 细胞克隆形成
        2.3.4 西地尼布抑制A549、H460 细胞迁移
        2.3.5 西地尼布诱导A549、H460 细胞G_1期阻滞
        2.3.6 西地尼布诱导A549、H460 细胞凋亡
    讨论
第三章 西地尼布对A549 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机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水平
        3.2.2 免疫荧光分析
        3.2.3 细胞凋亡检测
        3.2.4 数据统计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西地尼布抑制A549 细胞G_1期蛋白的表达
        3.3.2 西地尼布诱导A549 细胞自噬
        3.3.3 氯喹抑制西地尼布诱导的细胞自噬水平
        3.3.4 自噬的抑制增强西地尼布对A549 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
        3.3.5 西地尼布抑制VEGFR2、VEGFR3 蛋白的表达
        3.3.6 西地尼布抑制Akt/m TOR信号通路磷酸化
        3.3.7 西地尼布抑制MAPK信号通路磷酸化
    讨论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简介及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2 缩略词说明
致谢

(4)LINC00667通过稳定VEGFA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索引
引言
第一部分 LINC00667在肺腺癌组织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标本
        2.2 试剂
        2.3 仪器
    3 实验方法
        3.1 LncRNA基因芯片分析
        3.2 Real-time PCR方法检测肺腺癌组织及细胞系中差异LncRNA表达
        3.3 分析LINC00667与肺腺癌患者临床数据的相关性
        3.1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LncRNA基因芯片分析结果
        4.2 LINC0667在肺腺癌组织及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且与临床参数相关
        4.3 LINC00667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沉默LINC00667抑制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血管生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同第一部分
        2.2 载体及慢病毒辅助包装载体
        2.3 试剂
        2.4 设备
    3 实验方法
        3.1 慢病毒载体的构建
        3.2 慢病毒感染SPC-A1和H1299细胞
        3.3 RT-qPCR检测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株中LNC00667表达的影响
        3.4 CCK8法检测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5 TRASWELL检测沉默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3.6 Tube formation assay血管成管实验检测沉默LINC00667后血管生成影响
        3.7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构建沉默LINC00667慢病毒载体
        4.2 沉默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中LINC00667表达的影响
        4.3 CCK8法检测sh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4.4 TRASWELL实验检测sh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
        4.5 Tube formation assay技术检测shLINC00667对SPC-A1和H1299细胞血管生成的影响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LINC00667通过EIF4A3调控VEGFA通路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2.1 细胞株、细菌、慢病毒载体(同第一、二部分)
        2.2 主要试剂
        2.3 主要仪器
        2.4 计算机信息学相关网站和计算机分析软件
    3 实验方法
        3.1 生物信息软件微阵列分析(Microarray analysis)与LINC00667相关的RNA结合蛋白
        3.2 Real time-qPCR方法检测肺腺癌标本中VEGFA及EIF4A3的表达
        3.3 上调VEGFA慢病毒载体转染SPC-A1和H1299细胞
        3.4 Westem-blot方法检测沉默LINC006676对SPC-A1和H1299细胞中VEGFA、EIF4A 表达的影响
        3.5 Westem-blot方法检测沉默EIF4A3对SPC-A1和H1299细胞中VEGFA表达的影响
        3.6 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Dual-luciferase reporter assay)
        3.7 RNA免疫沉淀(RIP)分析
        3.8 RNA pull-down assay
        3.9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3.10 统计学分析
    4 结果
        4.1 微阵列分析结果
        4.2 沉默LINC00667对VEGFA表达影响
        4.3 过表达VEGFA细胞功能验证结果
        4.4 EIF4A3表达水平的检测结果
        4.5 抑制EIF4A3活性后细胞功能验证结果
        4.6 VEGFA为LINC00667影响NSCLC的靶点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脉管生成机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5)血管新生基因PDGFRA、FGFR3和FGFR4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因检测结果
    3.2 基因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3.3 基因突变状态与晚期NSCLC一线评效的关系
    3.4 PDGFRA、FGFR3、FGFR4 基因与NSCLC患者OS关系
    3.5 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卡波西肉瘤病毒(KSHV)血清阳性率与性别因素的meta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筛选过程和基本情况
        2.2 Meta分析的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基于KSHV感染内皮细胞芯片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1.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
        1.4 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和关键基因网络的获取
        1.5 关键基因的注释和数据库信息挖掘
    2.结果
        2.1 KSHV感染内皮细胞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2.2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3 蛋白互作网络的构建和关键基因的分析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kshv-miR-k12-12-3p靶基因预测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
    1.研究内容和方法
        1.1 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提取与鉴定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五部分 kshv-miR-k12-12-3p促进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探索
    1.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内容与方法
        1.2 质量控制
        1.3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7)Notch1和VEGF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Ⅺ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Notch信号通路和皮肤黑色素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临床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临床资料分析
    3.2 临床疗效
    3.3 生存分析
    3.4 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5 单因素分析
    3.6 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阿帕替尼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及其干性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阿帕替尼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及其干性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
    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1.4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方法
        2.1 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的复苏
        2.2 食管癌 ECA-109 细胞换液培养
        2.3 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的传代培养
        2.4 食管癌细胞株ECA-109的冻存
        2.5 食管癌细胞的成球培养
        2.6 肿瘤干性细胞球传代
        2.7 CCK-8法筛选适用于实验的阿帕替尼浓度
        2.8 采用CCK-8 法检测阿帕替尼对ECA-109 细胞及其干性细胞增殖抑制能力
        2.9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阿帕替尼对ECA-109及其干性细胞分泌VEGF能力的影响
    结果
        3.1 ECA-109干性细胞的成球培养及显微镜下形态
        3.2 CCK-8法筛选适用于实验的阿帕替尼浓度
        3.3 CCK-8 法检测阿帕替尼联合X射线对ECA-109 细胞及其干性细胞增殖抑制能力
        3.4 ECA-109 亲本细胞及其干性细胞分泌VEGF能力的差异
        3.5 阿帕替尼对ECA-109 及其干性细胞分泌VEGF能力的影响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阿帕替尼对ECA-109细胞辐射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材料
        1.1 实验细胞株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与耗材
        1.4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方法
        2.1 食管癌ECA-109细胞的培养
        2.2 克隆形成实验
        2.3 细胞周期检测
        2.4 细胞凋亡检测
        2.5 Western-blot法检测ECA-109 细胞的P-STAT3、CHK2 蛋白的表达
    结果
        3.1 阿帕替尼联合照射对食管癌ECA-109细胞存活分数的影响
        3.2 阿帕替尼联合X射线对食管癌ECA-109亲本细胞周期分布及凋亡的影响
        3.3 阿帕替尼、X射线照射及阿帕替尼联合X射线照射对ECA-109亲本细胞表达P-STAT3、CHK2 蛋白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所获资助项目
致谢

(10)灵芝多糖对小鼠黑素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VEGF、VEGFR与皮肤肿瘤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预后模型的构建与验证[D]. 孙黎明.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安罗替尼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研究及机制探索[D]. 胡南林.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西地尼布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抗肿瘤效应及机制研究[D]. 郭梦环. 兰州大学, 2021(09)
  • [4]LINC00667通过稳定VEGFA促进肺腺癌血管生成机制研究[D]. 杨会珍. 郑州大学, 2020(02)
  • [5]血管新生基因PDGFRA、FGFR3和FGFR4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D]. 董航.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6]卡波西肉瘤病毒编码的miR-K12-3p生物学作用和机制研究[D]. 龚海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Notch1和VEGF在皮肤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刘振阳. 郑州大学, 2019(07)
  • [8]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朱双媚. 浙江大学, 2019(03)
  • [9]阿帕替尼对食管鳞癌ECA-109细胞及其干性细胞辐射敏感性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 孔泽. 南京医科大学, 2018
  • [10]灵芝多糖对小鼠黑素瘤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抑制作用[D]. 李红. 承德医学院, 2017(01)

标签:;  ;  ;  ;  ;  

VEGF、VEGFR与皮肤肿瘤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