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S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3S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一、3S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陈丹[1](2020)在《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对地理信息技术这一地理科学核心技术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提出了更为明确与深入的要求。在必修“地理1”、必修“地理2”、选修3与选修8中都设置了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内容安排,提到地理信息技术适用于解决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地理学分支的问题,要求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功能与主要应用领域等,并会进行简单操作发现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要求教师要充分使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直观、实时、形象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这些要求的提出对地理教育事业和地理教师提出了新挑战,积极探索将地理信息技术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可为完成该挑战提供支持与动力。同时,地理信息技术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技术,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发展素质教育的关键途径,促进地理信息技术与高中教学的相融合可以为学生现在的学习、未来的生活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以教育信息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课程整合理论作为理论支撑,不同研究环节合理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围绕地理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3S”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这一中心问题探讨了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从地理信息技术不同功能出发进行了教学案例开发与设计、对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实施和评价,最后为改善地理信息技术高中教学环境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各个环节逐层深入,多向开展研究,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提出建议,从而推动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落实地理技术和实践课程的培养要求。基于以上多个维度的研究,文章获得以下研究成果:(1)通过对河北省地理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与走访,反映出的问题:高中地理教师对地理信息技术基本内涵与原理和操作能力掌握情况一般;在课堂中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的频次低,比重小,应用的课程具有局限性,不能全面的使用在自然、人文与区域地理课程中;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地位,但对课程标准学习不足,实际教学中缺乏地理实践课程;地理信息技术教学面临没有合适教学软件、教师技能缺乏、设备不足、学校相关培训不足等众多阻碍亟待解决。(2)构建多个地理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功能,开发夜光遥感卫星图像、城市扩张、交通设施、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热岛效应五个教学过程案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章节知识功能,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例,对其定义、工作流程与应用等进行教学阐述设计;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工具功能,以Google Earth软件为例,依靠其查询与浏览、历史图像、添加地标等功能,设计了四个实践活动案例,认识城市化、经纬网、昼夜变化、牛轭湖等地理现象。(3)对传统地理教学与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后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学生进行量化评价,教师进行听评课评价,表明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在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效果等方面均占有较大优势。最后,依据问卷调查和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成果,从内在层面与外部层面提出完善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措施,为一线教师进行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备课与教学提供思路与技术手段。

陈磬[2](2019)在《3S技术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以宁波市北仑区第三次国家土地调查项目为例,探讨了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制图、GPS-RTK测绘技术和GIS在地籍测量全过程中的应用,探讨了新技术的应用经验。3S可满足两个可调"计划",为有效控制和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刘明艳[3](2017)在《基于GIS/RS北京市林地利用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林地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内林地资源的科学规划,对我国林地资源的充分利用与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区,利用RS与GIS作为研究的技术手段,利用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分类统计:至2016年,北京市平原区林地(成林)面积1643.10 km2,占平原区总面积的24.60%,山区林地面积8444.79 km2,占山区总面积的86.75%。未来5年山区林地发展以林地保护为主;平原区林地需求量为360.38 km2。以生态效益最大化目标函数,以费用、覆盖率、农地红线、碳吸排平衡为约束条件,建立最优线性规划模型,结合造林成本系数矩阵与固碳效益系数矩阵,得到北京市2016-2020年林地利用规划模型为:maxG=448.39X1 1+561.43X12+517.24X13+159.92X14+433.05X21+542.23X22+499.55154.45X23+555.25X24+695.23X31+640.51X32+198.03X33+X34+343.62X41+430.26X42+396.39X43+122.56X44+607.04X51+760.09X52+700.26X53+216.51X54,经费约束:∑i=1n∑j=1m VijXij≤5519500;覆盖率增长约束:∑i=1nXi/S≥30%;基本农地约束:X4j≤299.47;碳吸排平衡约束:∑i=1n Xi≥997.27。使用Lingo软件求解,得到全局最优解,客观值为159545.73。规划结果为:2016-2020年北京市平原区有效率利用的林地面积预计新增360.38 km2,达到2027.15 km2。林地规划方案为:农地转化为林地262.37 km2,未利用地转化为林地76.63 km2;现有林地中迹地、未成林地、宜林地均未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因此将其规划为有林地和灌木林地。不同林分类型中,新增阔叶林面积最大,为147.85 km2,混交林次之,为132.81 km2,针叶林和灌木林较少,均为39.86 km2。以缓解道路污染为目标,利空GIS空间分析功能,得到北京市林地利用布局的初步规划结果。

刘宪忠[4](2016)在《3S技术在土地更新调查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必要依据。随着社会经济对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有必要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进行更新,对土地资源利用的更新调查便成为土地资源调查的一项核心内容。但采用过去基于地形图纸或绘制平面图调查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方法,因其周期长、进度慢等诸多缺点已逐渐被淘汰。而将RS、GPS、GIS的"3S"技术融入土地更新调查工作,不仅有效提高了土地更新调查的质量与效率,还有助于建立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动态机制,保证数、图及实地的一致,为土地规划、国土资源管理及经济建设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

盛亚波[5](2016)在《基于3S技术的农村地籍调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籍调查的目的是为了核实每宗地的权属性质和土地利用状况并准确测量出每宗地界址的实地位置;通过地籍测量获得宗地的宗地形状、平面位置、面积的准确数据,为今后开展相关地籍工作奠定基础;为完善地籍管理服务,做好技术准备,提供法律的凭证。我国地籍调查工作,要求登记每宗地的权利人、使用权类型、坐落等情况。为能进行这样的土地登记,必须对每宗土地的权属状况和界址线有确切的描述和记载,我国的地籍调查内容可概括为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部分。我国第一次土地调查开始于1984年5月。由于当时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调查采用的基础图件都是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摄照片和小部分正摄影像图,大部分拍摄年代较早现势性很差。外业数据采集主要依靠光电全站仪来完成,测量速度慢,劳动强度大,尤其是在建筑密度大、通视性差的居民区进行碎部点采集时可谓是困难重重;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限制,大量成果资料都是纸制,对成果的管理与利用造成极大的不便。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3S技术广泛应用,为我国的地籍调查的数字化提供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本文以“双阳鹿乡地籍调查”项目为依托,结合地籍测绘的工作特点,应用GIS软件编辑RS数据影像制作调查底图及控制点分布图,应用GPS进行控制测量和野外地籍要素数据采集,应用GIS软件建立“双阳鹿乡地籍调查”数据库。通过上述研究,总结出基于3S技术在农村地籍调查中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流程。综上所述论文取得如下研究成果:1.遥感影像在地籍调查工作中的应用:使用GIS软件如Arc GIS9.3对DOM影像进行编绘,在此基础上加入农村二调数据库中的地类图斑及注记可制作成地籍调查底图,用于外业地籍调查人员进行宗地权属调查。还可以用于控制点布设时选择控制点位置及各地交通路线之用,极大的提高野外工作效率。2.GPS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研究了GPS控制测量GPS RTK野外地籍要素数据采集和采用合理方法以提高测量精度。具体分析了在地籍测量碎部点采集时如何有效的避免粗差,通过质量检查手段减少测量误差和错误的方法。3.GIS软件在地籍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使用相关GIS软件建立地籍数据库的全过程,如外部数据的导入、对导入数据的编辑整理,包括添加各种地物属性、修改拓扑错误和属性错误,各级地类的统计与宗地图的输出等。通过对3S技术在地籍调查工作中的应用研究,表明3S技术是地籍调查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撑,完全融入地籍调查整个工作流程。在权属调查、地籍测绘、数据库建设等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实践意义。

王春林[6](2012)在《基于“3S”技术的产业用地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产业用地集约节约利用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3S”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对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意识的加强,依据“3S”技术对城市化地区产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所必需的基础支撑数据进行采集分析,变的日益重要。因此,如何利用“3S”技术和相关技术手段对产业用地集约利用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研究,已成为我们必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是在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城市化地区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和调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成果基础上完成的,以安徽省合肥市为研究示范区,采集和分析研究了合肥市关于产业用地空间信息和非空间信息的关联挂接情况;以QuickBird卫星影像、手持GPS、数据库等技术手段,利用Erdas Imagine、ArcGis、ArcView、EzTour Planner等软件,对合肥市城区的产业单位进行调查,基本完成了城区产业经济数据与土地数据的匹配关联。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收集和整理了合肥市历年土地出让和划拨数据,并进行相应的数字化处理;合肥市城镇地籍数据,包括宗地基本数据、道路网数据等;合肥市经济普查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2)对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与城镇地籍数据等无缝融合在一起,为调查工作提供工作底图;(3)利用计算机和“3S”等技术手段,对产业用地数据进行采集与处理,形成合肥市产业用地综合数据集,为产业用地数据综合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支撑;(4)结合广州市土地利用编制中心的相关研究情况,制定和形成了“产业用地数据采集与调查技术规范”(送审稿),作为相关部门采集并整合产业用地综合数据库基础数据的方法手段和技术支持。

许熙巍[7](2012)在《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是人类现代文明之集大成者;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科学,是对城市未来的发展作出预测,通过对城市已建或待建区土地资源进行分配的手段,满足城市经济、社会、生态建设所必需的空间配置要求。随着近几十年城市的生存环境被各种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危机逐步侵蚀,城市规划同其他学科一道,试图为城市生态系统恢复健康开拓蹊径,指明正确的方向。人们在探索中逐渐认识到城市文明要保持可持续的进步与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安全的保障之上,而安全的生存空间是这个安全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城市中心城区用地规模虽然在市域总用地中所占比例小,但它是市域范围内土地利用强度最大、集约度最高、经济社会效益最强的人工斑块,其生态安全状态优劣必然会对整体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城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的布局及开发利用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生态安全目标能否最终得到物质载体的依托具有决定性作用。本文立足于通过对两者之间关系的辨析,探索如何将土地学、资源学、地理学、生态学等领域生态安全的研究成果,与城市规划中的中心城区用地规划相结合,在量化形式的生态安全指标与图示化的用地空间配置之间架起互通的桥梁,使这些跨领域的研究成果能够在城市实际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发挥直接作用,通过城市资源配置的手段使城市生态安全状况能得到有效改善;在多学科的结合过程中,建构起“定量一定位”双平衡的城市用地生态安全、防灾减灾开发利用的规划方法论与技术框架,以引导适合当前城市生态安全状态下城市用地空间布局的优化。文章从了解生态安全的定义、工作内容及其国内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入手,在认识论的层面去解析城市用地与生态安全的关系,在方法论的层面去建构城市生态安全的目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从技术手段层面以天津城市中心城区用地为例,提出城市中心城区用地数量结构和空间布局相整合,并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化建议。同时还提出有针对性的适合天津中心城区人居环境建设的城市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因子、指标权重、因子指标与城市用地的关联度等内容,希望能有益于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的生态安全适应性优化,并对其他城市的用地生态安全优化在技术方法、实施策略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借鉴作用。论文共分为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介绍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关于城市土地利用和生态安全的研究动态进行综述,明确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阐述研究的内容与研究框架。第二章集中对城市生态安全的概念缘起、定义、基本理论、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以及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第三章将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作为两个研究单体,从城市用地和生态安全之间的效应、用地变化中的生态安全互动情况等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阐述了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之间相互影响,又互为制约的博弈关系。第四章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在借鉴国内外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经验、理念和措施,以及对天津中心城区整体生态安全状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区用地生态安全的相关因子以及由这些因子整合建立的目标体系,提出了中心城区用地与生态安全目标体系的工作技术框架。第五章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提出了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评价(land use eco-security evaluation,LUESE),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用地规划与生态安全因子之间的关联关系,针对这一关联关系对天津市中心城区的用地现状进行数量结构的优化建议,即定量平衡的优化建议;再运用空间句法模拟城市中对生态安全关联度较高的几大类功能用地在城市用地中不同空间布局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即定性平衡的优化建议。最后就城市土地生态安全、防灾减灾开发利用的优化提出建策。基于土地适宜性提出天津市中心城区主要功能用地开发利用的生态安全优化方向。第六章是应用研究成果再次实证,选取中新生态城为例,对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的同时,探索在生态城镇尺度对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

申世广[8](2010)在《3S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文中提出加强新技术和新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研究,既是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需要也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学科发展的需要。为此,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中存在的主要缺陷,从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出发,对以3S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试图丰富和完善在3S技术支持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本文首先从当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所面临的背景、发展趋势和亟需解决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引入3S等新技术和新理论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然后对3S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绿地现状遥感调查与评价,基于可达性理论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和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空间布局理论与方法进行了详细探讨,以此为基础提出了3S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在常州市绿地系统近期建设规划编制中进行了应用实践。研究表明,3S技术及其相关理论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合理有效,实用性较强,弥补了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的不足,探索了一种新的规划途径。

陈龙高[9](2009)在《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Land Use Planning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LUPEA)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且对于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该研究对于指导和辅助编制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LUPEA内涵的界定,研究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时空范围与边界确定方法,建立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多时态评价基本理论与方法。构建了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动态评价模型,并开展了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与分析。(1) LUPEA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及实施过程中,在进行环境现状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规划实施后环境质量的变化进行多时态的动态分析、预测与评价,并与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现状进行比较,综合评判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有利或不利影响,进而提出评价结果与建议的过程。其评价对象为拟议或正在执行的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可能影响,并具有空间的扩展性和时间的多时态性。(2)状态为事物表现出来的形态,指物质系统所处的状况,可由一组特征量来表征。构建了基于状态基本概念的分析框架。以状态框架为基础,建立了基于状态框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模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多时态的,建立了多时态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3)利用高斯模型结合土地利用对大气的影响分析,建立了土地利用大气长期多源污染扩散模型模拟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利用DEM提取流域的思路,结合污染物零维扩散的基本原理,构建了基于DEM的流域水污染扩散模拟方法;以遥感和GIS等空间信息技术为支持,完成敏感性分区工作并与土地利用规划图进行叠加,实现了基于敏感性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4)通过土地利用对环境各组分影响的量化估计与预测,依据LUPEA动态评价的思路,对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进行多时态评价与分析,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各时段成果以及基于时空的直观显示。最后,论文建立了邹城市LUPEA的模型并明确了相应的指标体系,在RS、GIS空间信息技术和Matlab环境的支持下,完成了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分析,并提出了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和环境减缓措施调整的基本原则。

刘勇[10](2008)在《“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以洛南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是合理组织森林经营、实现森林多功能永续利用、建立和健全各级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计划体制的基本技术手段。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工作的内容复杂而具体,传统的调查方法(地形图现地区划调查方法)由于获取信息周期长、花费大、效率低下等明显的缺点已不适应现代林业调查与管理的发展需要。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相结合(即通常所说的“3S”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森林资源调查手段,可以适时调查掌握森林资源的分布现状和分布特点,对于研究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动态变化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总结“3S”技术在洛南县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提出以SPOT5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要信息源,研究建立基于面向对象的森林资源空间信息获取技术,获取落实到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最基本单位——小班的森林资源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完成小班属性数据库的建立。再以该调查数据为本底,以GIS技术为核心,应用Arc GIS软件建立森林资源信息管理系统。体现了“3S”等高新技术支持下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高效率和高精度的优点,实现了森林资源数据的输入、查询、分析、演示、输出的一体化,为森林资源的调查及管理提供辅助决策手段。

二、3S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S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地理信息技术内涵与核心
        2.1.1 地理信息技术内涵
        2.1.2 地理信息技术核心
    2.2 研究理论基础
        2.2.1 教育信息化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课程整合理论
3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2 调查内容设计
    3.3 问卷调查实施与回收统计
    3.4 调查结果统计
        3.4.1 教师基本情况统计
        3.4.2 基本内涵与原理的认识和操作能力
        3.4.3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状况
        3.4.4 对地理信息技术教学重要性的认知
        3.4.5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障碍
        3.4.6 教师想法和建议
        3.4.7 教师访谈与回访
    3.5 调查结果分析
        3.5.1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总结
        3.5.2 地理信息技术局限性分析
4 教学案例设计与应用
    4.1 传统教学设计
    4.2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教学设计——城市化进程与影响
        4.2.1 夜光遥感卫星图像
        4.2.2 城市扩张
        4.2.3 交通设施
        4.2.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4.2.5 热岛效应
    4.3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区域地理章节知识的教学应用
        4.3.1 目标
        4.3.2 教学过程
    4.4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实践活动开展工具的教学应用
        4.4.1 活动开展工具与目标
        4.4.2 前期准备
        4.4.3 实践活动开展
        4.4.4 学生实践操作
        4.4.5 本节总结
5 教学案例实施与评价
    5.1 课堂实录
        5.1.1 教学实施
        5.1.2 反馈结果信度评估
    5.2 课堂评价
        5.2.1 学生评价
        5.2.2 教师评价
        5.2.3 本节总结
6 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实施提升策略
    6.1 内在因素
        6.1.1 教师积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6.1.2 师生及时反馈并改善
        6.1.3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手实践
    6.2 外部因素
        6.2.1 高校优化地理信息技术相关课程
        6.2.2 高校培养专门人员创设更多案例
        6.2.3 相关部门增加对一线教师技能的培训
        6.2.4 中学与教育部门加强教师授课监管
        6.2.5 社会各界对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
        6.2.6 鼓励更多教学软件的研发
7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不足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3S技术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3S技术及其集成“3S3”技术的介绍
2 现代测绘技术的应用
    2.1 数字测绘技术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城镇村内部细化打开的应用
    2.2 GPSRTK技术的应用
    2.3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3 结束语

(3)基于GIS/RS北京市林地利用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林地保护利用规划概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GIS/RS技术在林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北京市自然环境特征
        2.1.1 气候状况
        2.1.2 地形地貌
        2.1.3 土壤类型
    2.2 北京市人文地理特征
        2.2.1 政治经济概况
        2.2.2 社会文化概况
    2.3 北京市土地利用概况
3. 数据采集与处理
    3.1 地面数据
    3.2 遥感数据
    3.3 基础数据
    3.4 遥感影像预处理
4. 北京市林地利用现状与需求量
    4.1 遥感影像分类
    4.2 北京市土地利用现状
        4.2.1 平原区林地利用现状
        4.2.2 山区林地利用现状
    4.3 林地需求量分析
5. 北京林地利用数量规划
    5.1 林地利用规划的要点及依据
        5.1.1 规划要点
        5.1.2 规划依据
    5.2 线性规划法原理
    5.3 基于线性规划法的北京市林地利用数量规划
        5.3.1 目标函数的建立
        5.3.2 约束条件的确定
    5.4 造林成本及固碳效益系数确定
    5.5 模型建立与结果解释
6. 北京市林地利用布局规划
    6.1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林地利用布局规划
        6.1.1 栅格数据提取
        6.1.2 数据空间分析
    6.2 规划结果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5)基于3S技术的农村地籍调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DOM信息获取研究现状
        1.2.2 GPS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1.2.3 GIS发展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基本原理
    2.1 RS基本原理
    2.2 GPS基本原理
        2.2.1 GPS定位原理
        2.2.2 GPS卫星系统构成
    2.3 GIS基本原理
第3章 RS在地籍调查中的应用
    3.1 RS在土地动态监测中的应用
    3.2 RS在地籍调查中的应用
    3.3 小结
第4章 GPS在地籍调查中的应用
    4.1 GPS控制测量
        4.1.1 控制资料收集
        4.1.2 GPS图根控制测量
    4.2 地籍要素数据采集技术方法
        4.2.1 精度要求
        4.2.2 GPS-RTK野外地籍要素数据采集
    4.3 地籍测量质量检查
    4.4 小结
第5章 GIS在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
    5.1 数据库建设背景
    5.2 主要技术路线
    5.3 技术流程设计
    5.4 资料预处理
    5.5 数据采集与处理
    5.6 数据入库
        5.6.1 创建数据库
        5.6.2 数据入库
        5.6.3 图形数据整理
        5.6.4 属性数据检查及错误修改
        5.6.5 生成地籍调查表
        5.6.6 数据汇总
    5.7 数据库建设质量控制
        5.7.1 质量检查的内容
        5.7.2 数据库更新及维护
        5.7.3 提交成果
        5.7.4 检查工作的实施
        5.7.5 数据库的应用
    5.8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基于“3S”技术的产业用地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1.2.2 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1.2.3 “3S”技术在产业用地综合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中的作用与优势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4 技术路线以及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4.1 论文的技术路线
        1.4.2 论文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创新点与研究成果
第二章 产业用地基础数据分析
    2.1 示范区概况
    2.2 产业用地集约化利用与调控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
        2.2.1 产业数据收集整理的原则和方法
        2.2.2 经济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2.3 土地调查基础资料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3S”技术与产业数据采集
    3.1 遥感与产业用地数据采集
        3.1.1 遥感影像纠正
        3.1.2 影像配准
        3.1.3 影像镶嵌
        3.1.4 影像裁剪
    3.2 GPS 技术与产业用地数据采集
        3.2.1 WGS-84 坐标系与西安 80 坐标系
        3.2.2 手持 GPS 坐标系转换
    3.3 GIS 与产业用地数据采集
第四章 产业用地单元自动落地技术研究
    4.1 数据关联分析
    4.2 计算机自动匹配
        4.2.1 属性字段直接匹配
        4.2.2 属性字段间接匹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3S”技术在产业用地数据采集中的具体应用
    5.1 基于 3S 技术的产业用地数据实地补充调查与采集
        5.1.1 概述
        5.1.2 补充调查的流程与操作细则
        5.1.3 基于 GPS 技术的试验区街道实地调查
        5.1.4 城区大范围实地补充调查
        5.1.5 网络查询
        5.1.6 电话咨询
        5.1.7 其他方式
    5.2 基于已有 GIS 软件的调查数据处理
        5.2.1 空间叠置
        5.2.2 计算机自动匹配数据处理
        5.2.3 实地调查数据处理
        5.2.4 网络查询
        5.2.5 电话咨询和其他方式咨询
        5.2.6 检核网络查询与电话咨询等手段的匹配准确度
    5.3 基于针对项目二次开发的专业软件的数据处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生态安全问题频发,城市安全受到威胁
    1.1.2 不合理的城市建设开发导致越来越多的生态安全隐患
    1.1.3 现行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方法缺乏对生态安全的深入关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城市生态安全研究现状
    1.3.2 生态城市研究进展
    1.3.3 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影响研究现状
1.4 研究范围界定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内容框架 第二章 城市生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
2.1 城市生态安全的缘起
    2.1.1 从环境问题到生态危机—人类生存面临新挑战
    2.1.2 哲学思想探源—生态环境伦理
    2.1.3 生态城市建设
    2.1.4 安全的城市
    2.1.5 城市生态足迹—低碳时代的城市生态安全
2.2 城市生态安全的定义、目标与主要内容
    2.2.1 城市生态安全的定义
    2.2.2 城市生态安全的目标:生态秩序
    2.2.3 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内容
    2.2.4 影响城市生态安全的基本因素
2.3 城市生态安全的评价模式
    2.3.1 生物物理衡量模式
    2.3.2 PSR评价模式
    2.3.3 生态健康评价模式
2.4 城市维护生态安全的实践:生态城市建设
    2.4.1 德国弗赖堡生态城市建设
    2.4.2 巴西库里蒂巴生态城市建设
    2.4.3 厦门生态城市战略规划
2.5 我国城市生态安全建设现状存在问题
    2.5.1 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逐渐降低
    2.5.2 土地不良开发对环境的污染
    2.5.3 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对生态安全的影响
    2.5.4 全球性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2.6 小结 第三章 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3.1 城市土地与土地利用
    3.1.1 城市土地的概念与界定
    3.1.2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3.2 城市土地利用对生态安全的效应分析
    3.2.1 城市土地利用的内部生态安全效应
    3.2.2 城市土地利用的外部生态安全效应
3.3 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城市用地变化趋势及潜在的生态安全问题诱因
    3.3.1 不同城市化发展时期城市土地利用及其生态安全情况
    3.3.2 顺应当前需求的城市用地布局变化的动态特征分析
    3.3.3 城市用地布局变化中存在的生态灾难诱因
    3.3.4 我国现行城市用地布局规划方法的生态安全影响
3.4 城市生态安全对城市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作用
    3.4.1 生态安全的效益驱动—推力作用
    3.4.2 生态安全的理念与革新—拉力作用
    3.4.3 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指导作用
    3.4.4 生态安全的技术手段—支撑作用
3.5 现有与城市用地相关的规划对生态安全问题的应对
    3.5.1 现行四区划分措施对大区域生态保证的促进作用
    3.5.2 城市生态规划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关键
    3.5.3 绿色防灾减灾规划是实现生态安全的手段
    3.5.4 景观生态规划是构建景观安全格局的技术途径
3.6 小结 第四章 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体系探索
4.1 确立城市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的理论与方法
    4.1.1 主要理论基础
    4.1.2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体系工作框架
    4.1.3 确定生态安全目标的方法
4.2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生态安全现状概述
    4.2.1 天津城市生态安全现状
    4.2.2 近30年天津城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发展及现状特点
4.3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因子选取
    4.3.1 因子选取的原则
    4.3.2 生态安全导向下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目标
    4.3.3 实现天津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总目标的支撑因子
4.4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因子的分类与分级
    4.4.1 因子的分类
    4.4.2 因子的分级
4.5 天津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目标体系
    4.5.1 目标体系的工作过程
    4.5.2 目标体系的内容
4.6 小结 第五章 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的优化配置
5.1 基于生态安全的天津中心城区用地的定量优化判断
    5.1.1 多因子关联模型的技术原理
    5.1.2 基于生态安全目标的中心城区用地生态安全评价
    5.1.3 生态安全的评价结果分析
    5.1.4 面向生态安全优化的中心城区用地数量结构变化趋势
5.2 基于生态安全的天津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的空间定位判断
    5.2.1 空间句法模拟预测城市用地布局的技术原理
    5.2.2 重点功能用地的空间优化
    5.2.3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生态安全优化的空间结构发展趋势
5.3 生态安全导向下天津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的耦合
    5.3.1 数量结构优化与空间定位优化的耦合
    5.3.2 优化耦合结果
    5.3.3 优化结果与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的比较
5.4 基于生态安全的天津中心城区用地优化建策
    5.4.1 生态安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步骤的建议
    5.4.2 生态安全导向下天津总体规划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总体控制
    5.4.3 适用于居住用地的生态安全策略
    5.4.4 绿地系统的生态安全建设
    5.4.5 工业用地的生态安全建设
    5.4.6 生态安全城市土地开发的维护与管理
5.5 小结 第六章 实证—中新生态城用地规划生态安全评价与优化建议
6.1 中新生态城概况
    6.1.1 中新生态城区位
    6.1.2 中新生态城现状分析
    6.1.3 中新生态城规划分析
6.2 中新生态城建设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分析
6.3 中新生态城建设用地的生态安全优化
    6.3.1 用地数量结构的生态安全优化
    6.3.2 用地生态安全的空间优化
    6.3.3 耦合优化建议 结语 图表出处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3S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2 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
        1.2.1 城市绿地系统的近自然生态规划
        1.2.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1.2.3 弱化城乡差别,实现城乡绿地系统一体化
        1.2.4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学科交叉与相关理论的支撑
    1.3 当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1.3.1 城市绿地现状调查与评价缺乏科学性
        1.3.2 分层次规划不利于城乡一体绿化的形成和发展
        1.3.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重指标轻结构
        1.3.4 先进技术与科学规划手段的应用滞后
    1.4 选题意义
        1.4.1 理论意义:将丰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理论
        1.4.2 方法意义:弥补传统城市绿地系规划方法之不足
        1.4.3 实践意义: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新途径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第二章 基于3S 技术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法体系和研究区域选择
    2.1 3S 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2.1.1 地理信息系统(GIS)
        2.1.2 遥感(RS)
        2.1.3 全球定位系统(GPS)
        2.1.4 3S 技术集成
    2.2 3S 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引入
        2.2.1 3S 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分析
        2.2.2 3S 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3 3S 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
    2.4 研究区域选择——以常州市为例
        2.4.1 城市概况
        2.4.2 城市发展
        2.4.3 自然和人文资源
        2.4.4 常州市绿地规划建设发展概述
    2.5 研究数据资料来源
    2.6 本研究应用的主要软件
第三章 基于绿地分类的城市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关于城市绿地分类的讨论
        3.1.1 基于《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的城市绿地分类
        3.1.2 基于国家园林城市标准的城市绿地分类
        3.1.3 本文所采用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3.1.4 城市绿化指标计算
    3.2 基于3S 技术的城市现状绿地调查
        3.2.1 基于3S 技术的城市绿地现状调查与分析技术路线
        3.2.2 遥感影像的选取
        3.2.3 遥感影像的拼接裁剪
        3.2.4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
        3.2.5 遥感影像数据的增强
        3.2.6 城市绿地遥感解译
    3.3 常州市绿地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可达性分析的城市公园绿地规划
    4.1 可达性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4.2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的提出
    4.3 基于可达性的公园绿地规划分析
        4.3.1 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影响因素
        4.3.2 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方法
        4.3.3 公园绿地可达性研究的技术路线
    4.4 常州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探讨
        4.4.1 研究区域选择
        4.4.2 可达性模型建立
        4.4.3 常州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
    4.5 常州市公园绿地优化
        4.5.1 常州城市公园绿地的总体特征——指标较高,但可达性不太理想
        4.5.2 常州市公园绿地规划建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
    5.1 适宜性评价理论及其发展
    5.2 要素叠加分析及麦克哈格的生态规划
    5.3 城市绿地适宜性评价的提出
    5.4 评价方法和技术路线
        5.4.1 资料收集
        5.4.2 评价原理与模型构建
        5.4.3 评价技术路线
    5.5 基于3S 技术的数据处理
        5.5.1 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及其特性
        5.5.2 基于GIS 的数据库建立
    5.6 常州市绿地适宜性评价过程分析
        5.6.1 常州市绿地适宜性影响因子选取与分析
        5.6.2 确定影响因子权重的方法
        5.6.3 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
        5.6.4 基于GIS 的空间叠加分析
        5.6.5 加权叠加分析
        5.6.6 与上位规划的对接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常州市绿地系统近期建设规划分析
    6.1 规划总则
        6.1.1 规划背景
        6.1.2 指导思想
        6.1.3 规划编制技术路线
        6.1.4 规划依据
        6.1.5 规划范围
    6.2 规划目标与指标
    6.3 常州市绿地系统地域特色研究
        6.3.1 常州市城市特色分析
        6.3.2 常州市城市绿化特色资源分析
        6.3.3 常州地域特色绿化关键空间导向
    6.4 规划布局结构分析
    6.5 常州市绿地分类规划
        6.5.1 公园绿地
        6.5.2 生产与防护绿地
        6.5.3 附属绿地
        6.5.4 其他绿地
    6.6 常州绿地系统近期建设规划专题研究
        6.6.1 常州生态敏感区绿地规划分析
        6.6.2 常州水系绿地系统规划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一: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附录二:生态市建设指标
图片索引
表格索引

(9)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详细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案 1.4
    本章小结 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 2.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涵与评价对象界定 2.2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基础 2.3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思路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状态框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模型研究 3.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状态框架理论 3.2
    基于状态框架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4.1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边界确定方法 4.2
    基于空间信息技术的LUPEA
    单要素估算模拟与环境敏感性分区方法 4.3
    基于模糊AHP
    和熵权的多时态模糊物元构建 4.4
    本章小结 5
    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 5.1
    邹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及实施概况 5.2
    数据处理 5.3
    土地利用环境现状评价 5.4
    基于模糊AHP
    和熵值法的模糊物元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5.5
    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调整和环境减缓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主要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以洛南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3S"技术简介
        1.1.1 遥感技术概述
        1.1.2 地理信息系统
        1.1.3 全球定位系统
    1.2 "3S"技术在林业中的应用
    1.3 森林资源调查概述
        1.3.1 我国森林资源调查体系介绍
        1.3.2 "3S"技术在国外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1.3.3 "3S"技术在国内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1.3.4 国内外"3S"技术相关研究对比分析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来源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交通区位和生态区位
        2.1.3 地形地貌
        2.1.4 河流水文、气候及土壤
        2.1.5 动植物、旅游资源
    2.2 林业机构与生产情况
        2.2.1 林业生产基本情况
        2.2.2 林业机构与人员
        2.2.3 林业在社会、经济和生态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2.3 资料来源
第三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方案
        3.1.1 研究主要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2 论文创新点
    3.3 技术路线
第四章 数据分类与数据库建立
    4.1 空间数据
        4.1.1 基础数据
        4.1.2 专题数据
    4.2 属性数据
    4.3 数据管理方式
    4.4 数据库的建立
        4.4.1 数据库系统结构
        4.4.2 数据库的建立
    4.5 数据标准的制定
    4.6 数据模型与数据组织方案
        4.6.1 数据模型
        4.6.2 数据组织
第五章 基于RS森林资源信息提取
    5.1 土地利用分类体系的建立
        5.1.1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依据
        5.1.2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原则
        5.1.3 分类系统技术标准
    5.2 SPOT5遥感图像预处理
        5.2.1 选择合适信息源
        5.2.2 数字图像预处理
    5.3 建立解译标志
    5.4 遥感解译
        5.4.1 遥感图像识别方法
        5.4.2 遥感解译
        5.4.3 显性因子提取
        5.4.4 各地类面积获取
        5.4.5 隐性因子提取
    5.5 精度控制分析
        5.5.1 正判率计算
        5.5.2 小班蓄积量估测精度
        5.5.3 总体蓄积量估测精度
第六章 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6.1 需求分析
        6.1.1 系统应用目的
        6.1.2 系统应用对象
        6.1.3 系统研究解决的问题
        6.1.4 系统研究目标
    6.2 系统功能设计
        6.2.1 设计原则
        6.2.2 系统主要功能设计
    6.3 系统逻辑模型
        6.3.1 数据逻辑结构
        6.3.2 系统数据库结构
    6.4 界面设计及主要模块
        6.4.1 文档管理
        6.4.2 数据源库
        6.4.3 信息管理
        6.4.4 成果图库管理
        6.4.5 电子沙盘管理
        6.4.6 图形分析
        6.4.7 成果输出
        6.4.8 系统配置
第七章 "3S"技术应用效益分析
    7.1 经济效益
        7.1.1 节约经费
        7.1.2 市场前景广阔
    7.2 社会效益
        7.2.1 优化资源配置
        7.2.2 提高管理决策能力
        7.2.3 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7.2.4 促进林业科技进步
第八章 结语
    8.1 结论
    8.2 讨论
    8.3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3S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中的应用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地理信息技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 陈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2]3S技术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中的应用[J]. 陈磬. 住宅与房地产, 2019(30)
  • [3]基于GIS/RS北京市林地利用规划研究[D]. 刘明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3S技术在土地更新调查中的应用[J]. 刘宪忠.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6(41)
  • [5]基于3S技术的农村地籍调查方法研究[D]. 盛亚波. 吉林大学, 2016(09)
  • [6]基于“3S”技术的产业用地数据采集与分析研究[D]. 王春林.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7]生态安全目标导向下天津市中心城区用地优化研究[D]. 许熙巍. 天津大学, 2012(08)
  • [8]3S技术支持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 申世广. 南京林业大学, 2010(04)
  • [9]基于状态框架和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陈龙高.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 [10]“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以洛南县为例[D]. 刘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3S技术在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调查中的应用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