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推进煤矿国债技术改造

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推进煤矿国债技术改造

一、运用项目管理理论 搞好煤矿国债技改(论文文献综述)

郑爱华[1](2009)在《煤矿安全投入规模与结构分析及政府安全分类监管研究》文中提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能源供给问题。安全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而安全投入机制的弱化导致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高,致使我国煤炭行业安全事故频发。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严峻形势,急需对煤矿安全投入体系的系统研究。本文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将煤矿安全投入体系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类,并从煤炭企业和政府两个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了安全投入体系。对企业安全投入体系的研究,主要是从煤矿安全投入规模与结构两方面进行。根据煤矿安全投入制度变迁折射出的问题——现行煤炭企业作为安全投入主体投入动力不足,资金来源不稳定且安全投入效率低等安全投入规模与结构问题,逐一进行实证研究,以增强企业投入动力。其中: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规模研究,运用协整理论与方法,首次研究企业安全投入能力判别标识,即安全投入企业的财务特征,并将利润作为判断企业安全投入充分与否的指示器。其次,采用VAR模型,对影响安全投入的多因素进行动态冲击响应研究,探讨影响企业安全投入的关键因素。煤炭企业安全投入结构研究从国有重点煤矿的综合要素投入和企业实际案例研究两方面展开,综合分析运用泊松回归模型,明确安全投向;案例分析采用灰色关联分析,以煤矿连续十多年的实际投入资料,确定安全投向,以提高煤矿安全投入的效率,为企业实际配置安全资源提供借鉴。政府安全有效的外部监管是实现煤炭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主要采用动态两阶段博弈模型,探讨政府与企业的动态博弈关系,研究监管力度的选择、监管的手段及监管对象的确认,以及如何与企业安全投资策略相结合,政府如何实施分类管理,以提高政府监管的效率。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煤矿安全投入机制的弱化导致我国煤矿安全投入不足,安全欠账高;二是,煤矿安全投入机制的核心应是企业安全自主投入和政府安全监管的有机结合;三是,企业安全投入研究应包括安全投入规模和结构研究,首次研究企业安全投入能力判别标识,国有重点煤矿利润与安全资金投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只有持续的盈利能力,安全投入方有保障;财务特征是判断企业安全投入充分与否的指示器。影响安全投入的关键因素有:企业的生产规模(产量)、劳动效率及盈利能力。煤炭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煤炭科学技术的研发及转换能力决定了企业安全投入的程度;合理的安全投入是减少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四是,煤矿安全有效的外部监管是关系煤炭行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政府监管应区分企业的不同类型及其安全投资策略,运用多种手段实施有效监管。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从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系统地研究了安全投入体系,较以往只是针对其中一个方面的研究更系统,全面。二是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分析出发研究煤矿安全投入体系构建,认为企业安全投入有效性是煤矿安全投入体系的内因。三是从研究方法上,运用不同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将制度经济学、博弈论、财务理论、产业经济性等应用到我国煤矿安全投入体系分析中,并总结提出煤矿安全投入体系应是企业投入有效性与政府监管有效性的有机统一。

刘传庚[2](2009)在《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发展状况一、矿产资源产业的界定矿产资源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赋存于地壳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等。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产业分类标准》中的第2类矿业和采石业,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 4754-2002)中的B类采矿业,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其他矿采选业,均是以不可再生资源为采掘对象,

濮洪九,胡静林,乌荣康,杜复新,王立杰,李敬辉,孙光奇,吴道荣,姜智敏,陈昶学,张树茂,刘海滨,张勇,段海峰,李建民,郝贵,尚建选,杨天国,赵宁德,孙喜民,宋润栓,孙长云,唐傲,宋梅,于雄飞[3](2009)在《煤炭产业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章产业政策基本理论一、产业政策的基本概念产业政策是调整经济结构的经济政策。目前,经济学界和政府机构对产业政策概念的界定主要分为两大派别:一种认为产业政策是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按照这种观点,政府制定的涉及产业发展的所有法律、法规、计划,以及一切针对产业发展而提出来的政策都是产业政策。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4](2009)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2009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文件黔府办发[2009]21号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机遇,省委、省政府坚持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为主线,把抓机遇、扩内需、打基础、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确定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

刘剑平[5](2007)在《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是我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我国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对可耗竭性不可再生资源开采的产物,资源性产业的兴起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促进城市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长期的、高强度的对资源不合理开发及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变,大部分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衰竭、环境污染严重、产业结构单一、地方财政困难、下岗失业压力大、经济增长缓慢、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在经济全球化、新型工业化、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与环境下,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规避资源型城市对资源“刚”性的“路径依赖”,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新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与主题,具有很强的现实与政策意义。本文在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在借鉴与总结国内外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发展实际,充分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系统学、管理学等基础理论,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制度学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领域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运用定性与定量、实证与规范等研究方法对资源型城市的基本概念、形成发展机制、面临问题、衰退成因、发展出路等进行了分析与界定。在此基础上,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模型、主要内容及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与核心问题。(2)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提出经济转型是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的关键,而产业转型则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对产业转型的流程、城市衰退产业的识别与调整、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及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度量与培育等进行了实证与规范研究。(3)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系统构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内生造“血”机制——创新体系与外在支撑保障机制——政策法规两大体系,并对其创新体系与政策法规体系的完善与培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4)据不同资源型城市差异,构建了个性与共性、动态与静态相统一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状态、发展程度、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估,旨在对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偏差进行纠偏与决策功能。(5)运用上述的相关理论成果,对典型资源型百年矿城——江西萍乡成功转型进行了实证个案分析。在先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有以下创新:(1)内容创新。第一,在创新思想与理论的指导下,系统地构建了资源型城市内生造“血”机制与发展动力源——创新体系;第二,据系统原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法规体系;第三,提出并构建了个性指标与共性指标相统一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将制度与政策影响因素纳入其中。第四,借鉴M.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资源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度量体系,并就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培育进行了深入研究。(2)应用方法创新。首次运用制度学分析方法,对资源型城市形成与发展机制、制度安排对资源型城市创新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机制、制度因素在政策体系建设中作用机制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闫振芳,张武福[6](2007)在《时代骄子——记潞安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者任润厚》文中研究表明引子五千年来,这里流传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叫羿射九日。中国最古老的书《淮南子》书上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仰身射下九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传说羿射落的太阳就坠落于太行山西侧的上党盆地,化作了宽广无垠的沁水煤田。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7](2007)在《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200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及开展重点专题督办工作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2007)在《贵州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文中研究表明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贵州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孔金平[9](2006)在《东北振兴与政府转型互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自孔子以来有作为的学问家们,历来强调学以志道、学以致用。我们今天搞行政管理研究,也有一个“志道”与“致用”的问题。其“道”,应在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的规律;其“用”,则是为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服务,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政府活力服务,为建设能够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人民政府服务。这一“道”一“用”就是我们行政管理研究的主攻方向。行政管理学者要为政府当好智囊,发挥好咨询参谋作用。因此,我们既要想政府之所想,急政府之所急,在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久攻不下的难点问题、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上深入开展研究;也要正确预测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的趋势,注意并超前研究那些尚不被人们重视而又可能引发多种事变的冷点问题,想政府之所未想,急政府之所未急。东北振兴就是这样一个事关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问题、久攻不下的难点问题、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其中也有许多尚不被人们重视而又可能引发多种事变的冷点问题,具有突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振兴东北是转型期中国的重大课题。(二)振兴东北是一项涉及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系统性变革,其中最关键的是改革政府。关于政府改革问题的研究有多种视角。“行政生态学”就是一个特别有用的分析框架。行政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行政管理与其周围环境的一门科学。它主要研究各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传统等因素对公共行政的影响以及公共行政对该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影响。行政环境与行政管理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必须遵循行政生态规律。行政管理与社会环境具有内在的联系,行政管理受到环境的巨大影响,又负有改造环境的重大使命。“研究公共行政,必须研究它的生态问题。”行政生态学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其含义主要来自生态学(Ecology)。在公共行政学领域,生态学的思想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高斯(John M.Gaus)提出,并经里格斯(Fred W.Riggs)的大力提倡而流行于世。里格斯的研究在行政学理论领域发生重大影响,使行政生态学成为一门新的、系统的学科,并且标志着只在行政系统内部研究行政管理的时代的结束。行政生态研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强大的解释力。行政生态学在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上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世界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的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是我们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可以借鉴和吸收的行政理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和理论研究中都要注意研究行政管理与其外部环境、经济基础和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寻求行政管理规律,增强行政行为的有效性。行政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社会系统理论,行政生态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结构-功能主义。行政生态学从整个社会系统的高度来研究公共行政,将公共行政视为社会系统结构的一部分。认为只有将行政置于社会环境(Context)之中,联系到社会的其他部分,我们才能弄清行政的真正面貌,才能弄清行政面貌发生的内在原因。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状态如何,取决于行政与其他社会子系统(文化、社会、经济等)各自的状况及其结合状况;反之,整个社会及其他子系统的特征又限定公共行政的状况。换言之,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有什么样的社会就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这就是行政生态学研究的出发点。而根据社会的性质和状态来理解公共行政,根据社会的要求来调整、改革公共行政,是行政生态学的基本研究途径。行政生态学的研究宗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探讨行政系统应(是)如何根据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革和发展,这个方面的研究被称作为“行政发展”研究。另一个方面的研究是探求行政系统应(是)如何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能力结构,积极促进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这个方面的研究也被称作为“发展行政”研究。行政生态研究是公共行政学者将生态学(更进一步讲,是系统思想)运用到公共行政研究的一个杰出范例。相对于主流行政学,行政生态研究具有以下突出的优点:(1)扩展了公共行政研究的视野,使行政学家从行政系统(尤其是官僚组织)内部抬起头来,开始注视官僚组织以外的世界,开始了解行政系统与复杂世界的关系。(2)提供了成熟的研究方法。行政生态学运用的结构-功能研究法,为社会学家帕森斯所倡导。该研究法虽然由于其保守主义、决定主义等遭到批评,但是,对于研究那些身处相对稳定环境中的公共行政来说,仍具有相当大的作用。(3)提出了有洞察力的见解。行政生态研究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得力的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预见性和解释力的观点。尤其是里格斯关于发展中国家行政的研究,为我们解释了一些看起来是相当矛盾的现象为何能非常自然地出现在一起;它也为我们预测了发展中国家行政将来的发展趋势。当代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急剧的社会转型,在行政环境发生重大变迁的条件下,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也在二者的互动中进行着调整。就政府一方来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体系、管理体制、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等应当及时予以变革和调整;否则,就难以在转型社会以及转型后的社会中实施有效的管理。(三)目前东北振兴战略已经全面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正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改造,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东北地区的行政环境将发生深刻变化,行政环境的变迁必然要影响到政府的行政发展,东北振兴是东北地方政府转型的制导性环境。政府的行政管理活动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到环境的巨大影响。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行政的生态要素是多种多样的,里格斯将经济要素列为影响一国行政的第一位要素,认为一个国家的行政模式基本上是由该国的经济结构所决定的。因此,要进行东北地方政府的转型,必须首先要认识东北的行政环境,特别是要了解东北的经济发展历程、经济结构的现状及其变化趋势、经济振兴的目标定位以及振兴的基础条件和战略思路,了解经济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企业、市场和社会对政府的要求与期望,这样才能找准政府改革的方向。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建国后,国家在东北等地区集中投资建设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为主的战略产业和骨干企业,为我国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历史性重大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工业基地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进一步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低,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所有制结构较为单一,国有经济比重偏高;产业结构调整缓慢,企业设备和技术老化;企业办社会等历史包袱沉重,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大;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衰退,接续产业亟待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巨大的存量资产、良好的产业基础、明显的科教优势、众多的技术人才和较为完备的基础条件,具有投入少、见效快、潜力大的特点,是极富后发优势的地区。目前,我国正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支持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有利于实现十六大提出的翻两番目标;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国有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提高我国产业和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国防安全。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改造,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着眼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改革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结构调整的措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调整改造中探索了经验,打下了工作基础。经过一段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要将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发展成为技术先进、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机制灵活、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基地,使之逐步成为我国经济新的重要增长区域。在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东北三省制定了有关专项规划和振兴总体规划,并已得到正式批复。从这些规划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东北经济社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感知东北振兴对政府提出的要求和挑战,增强自觉服务振兴目标的使命感和加紧进行政府转型、提升政府能力的紧迫感。综合来看,三省的振兴规划既全面又细致,涉及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仅就经济振兴的目标定位而言,主要有以下四大目标:一是把东北建成中国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二是把东北建成中国绿色农业及绿色食品基地,三是把东北建成中国石化生产和石油储备基地,四是把东北建成国家粮食安全基地。(四)振兴东北既是一种经济活动,又不是一种纯粹的经济活动,而是涉及到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体制的全面调整和转型;既需要依靠市场手段,以市场为基础,又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手段,放任市场自然调节,而必须正确发挥各级政府的行政推动作用,这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启动阶段和前期是至关重要的。政府行为集中表现为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及时出台符合振兴需要的各项政策,为东北振兴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这是促进东北振兴的各种因素中最为基础性的因素,是实现东北振兴各项战略目标的重要支持保障手段。对于东北的政府改革,中央提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实行政企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真正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着力点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来。”这为东北地区的政府转型指明了方向,即由传统的全能政府、管制行政转向有限政府、服务行政,一言以蔽之,就是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调整好行政关系,提升行政能力,这是实现东北地方政府转型的必由之路。在东北振兴的进程中,政府要当好四大员,即“引航员”、“保安员”、“裁判员”、“服务员”;要运用互补性错位机制处理好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实现合作互补、共同治理;在具备社会资源汲取能力、社会控制能力、社会平衡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整合能力之外,需要不断强化社会适应能力和制约腐败的能力。政府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指政府能够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完善自身、创造和制定有助于社会发展的新制度和新政策的能力。东北经济转型需要的政策体系内容,包括社会保障、促进就业、项目投资、人才支持、环境保障五个方面。这些政策对于东北的经济振兴社会转型是必需的,甚至是一些必要的条件。东北各级政府应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具体情况,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创新政策内容,创造性地运用好政策工具,充分发挥政策的导向和支持保障作用,营造能够促进东北振兴的良好政策环境。政府制约腐败的能力主要是指政府依据法律和法规,适应社会环境的变迁和公众意愿的改变,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和约束的能力。近年来东北腐败大案要案频发,如何有效地遏制腐败,净化经济环境,恢复公众信任与信心已成为政府的当务之急。(五)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城市经济发展滞缓,居民生活水平下降,失业人口大幅增加,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其发展的持续性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出现的“三危现象”(经济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四矿问题”(矿山、矿业、矿城、矿工)受到了政府和学界的普遍关注。这些城市的人口数量、土地面积和经济总量均占东北三省的很大比重。资源型城市的困境是东北问题的缩影,资源型城市的转型复兴是东北振兴的突破口。东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困境又以煤矿城市为甚。辽宁省阜新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也是因资源枯竭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反映最突出、最严重的一个城市,在东北和全国的资源型城市中有很强的代表性,2001年12月被确定为全国惟一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为东北和全国同类型城市探索经济转型复兴之路。阜新市委、市政府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同时发挥政府规划引导和政策导向作用,为转型振兴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阜新市的经济转型是在国家的重视和支持下进行的,作出的规划目标很宏伟、措施也很具体,运行几年来取得了初步成果。阜新市是在资源枯竭条件下被迫进行经济转型的城市,它在转型方向上把依托土地资源优势发展现代产业化农业放在突出位置的做法不一定具有典型意义进行推广,它对其他资源型城市最大的借鉴意义就是一定要未雨绸缪。

赵家兴[10](2005)在《贵州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贵州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二、运用项目管理理论 搞好煤矿国债技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项目管理理论 搞好煤矿国债技改(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安全投入规模与结构分析及政府安全分类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2 煤矿安全投入理论分析
    2.1 概念界定及内容
    2.2 安全投入基本原理
    2.3 煤矿安全投入的经济分析
    2.4 煤矿安全投入研究的分析框架
3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投入现状及制度变迁分析
    3.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
    3.2 煤矿安全投入不足状况
    3.3 我国煤矿安全投入机制弱化成因
    3.4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制度变迁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安全利益相关者分析
    4.1 “安全”产品的公共属性
    4.2 安全利益分析
    4.3 安全利益关系
    4.4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煤矿安全投入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规模的动态冲击响应
    5.1 协整系统建模与方法
    5.2 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规模的财务标识研究
    5.3 煤炭企业安全投入规模的多变量动态冲击响应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煤炭企业安全投入结构的实证分析
    6.1 煤矿安全投入结构理论分析
    6.2 计量经济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
    6.3 综合分析——基于国有重点煤矿安全投入结构研究
    6.4 案例分析——基于某矿的安全投入结构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政府安全分类监管研究
    7.1 政府安全分类监管的制度背景
    7.2 政府与企业安全监管的博弈机理
    7.3 政府实施安全分类监管分析
    7.4 不同类型的企业安全投资策略
    7.5 政府实施分类监管的政策建议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概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研究进展综述及评价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对国内外研究的基本评价
    1.3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1.3.1 理论基础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结构及内容
        1.4.3 研究中的数据资料来源与使用说明
第二章 资源型城市基本概念及范畴的界定
    2.1 资源型城市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资源
        2.1.2 资源产业
        2.1.3 资源型城市
        2.1.4 资源枯竭型城市
    2.2 资源型城市形成发展机制分析
        2.2.1 国内外资源型城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2.2.2 我国资源型城市形成的制度学分析
        2.2.3 资源型城市发展规律研究
    2.3 我国资源型城市存在问题及衰退成因分析
        2.3.1 存在问题
        2.3.2 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成因分析
    2.4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出路—转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分析
    3.1 资源型城市转型
        3.1.1 转型
        3.1.2 资源型城市转型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概述
        3.2.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及研究进展
        3.2.2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
        3.2.3 可持续发展理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取向
    3.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
        3.3.1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演变
        3.3.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体系构成
        3.3.3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
    3.4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关键与核心问题
        3.4.1 经济转型是重点
        3.4.2 转型动力机制是关键
        3.4.3 转型保障与支撑体系是前提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转型核心
    4.1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概述
        4.1.1 产业转型基本理论
        4.1.2 产业转型的流程
    4.2 资源型城市衰退产业的识别与调整
        4.2.1 衰退产业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4.2.2 资源型城市衰退产业的识别与界定
        4.2.3 资源型城市衰退产业的调整及退出
    4.3 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培育
        4.3.1 主导产业选择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4.3.2 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
        4.3.3 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的培育与调控
    4.4 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构建
        4.4.1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基础理论
        4.4.2 资源型城市比较优势评价
        4.4.3 资源型城市产业竞争优势的度量与培育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创新体系的构建
    5.1 创新思想的起源及其理论发展
    5.2 创新系统
        5.2.1 国家创新系统
        5.2.2 区域创新系统
    5.3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构建
        5.3.1 资源型城市构建创新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5.3.2 资源型城市构建创新体系的原则
        5.3.3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构建
        5.3.4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
        5.3.5 资源型城市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培育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体系研究
    6.1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政策与法规体系综述
        6.1.1 建立与完善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法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6.1.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法规现状及存在问题
        6.1.3 国外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及对我国的启示
        6.1.4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应政策法规体系发展与改革方向
    6.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三大政策机制”
        6.2.1 三大机制综述
        6.2.2 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6.2.3 衰退产业援助机制
        6.2.4 替代产业扶持机制
    6.3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应配套政策体系研究
        6.3.1 资源型城市转型配套政策体系概论
        6.3.2 资源型城市转型配套主要政策
    6.4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6.4.1 建立资源型城市转型专项法律法规
        6.4.2 《矿产资源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与完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7.1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基础理论
    7.2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2.1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基础理论
        7.2.2 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进展
        7.2.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
    7.3 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7.3.1 指标的量化与规范化处理
        7.3.2 评价方法的选择
        7.3.3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典型资源型城市—江西萍乡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8.1 萍乡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
    8.2 萍乡转型SWOT分析
        8.2.1 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分析
        8.2.2 发展优势与机遇分析
    8.3 萍乡转型分析
        8.3.1 资源型国企—萍矿集团转型与改革
        8.3.2 产业结构调整
        8.3.3 采煤区沉陷治理工程
        8.3.4 创新建设
    8.4 萍乡市转型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8.5 本章小节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本文创新点
    9.2 存在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200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及开展重点专题督办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 切实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三、继续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切实做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工作
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六、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大力构建“和谐贵州”
七、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9)东北振兴与政府转型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振兴东北是转型期中国的重大课题
    1.1 选题缘起
        1.1.1 东北现象
        1.1.2 新东北现象
        1.1.3 “四矿”问题
        1.1.4 东北振兴战略
    1.2 选题意义
        1.2.1 选题的实践意义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研究概况
        1.3.2 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论题界定
        1.4.2 研究思路及内容框架
        1.4.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分析框架:行政环境与行政发展互动理论
    2.1 行政环境与行政发展的一般关系
        2.1.1 行政生态学理论简介
        2.1.2 行政环境与行政发展
    2.2 转型社会的行政环境与行政发展
        2.2.1 社会转型界说
        2.2.2 社会转型的内容
    2.3 当代中国的行政环境与行政发展
        2.3.1 中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
        2.3.2 社会转型要求行政发展
        2.3.3 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行政发展的主要内容
第3章 东北振兴:政府转型的制导性环境
    3.1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历程
        3.1.1 东北地区社会与经济的历史发展
        3.1.2 改革开放前东北的发展与地位
        3.1.3 改革开放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呈衰退态势
        3.1.4 对21 世纪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判断
    3.2 东北振兴的战略意义与基础条件
        3.2.1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3.2.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条件
    3.3 东北经济振兴的目标定位及战略思路
        3.3.1 把东北建成中国现代化装备制造业基地
        3.3.2 把东北建成中国绿色农业及绿色食品基地
        3.3.3 把东北建成国家粮食安全基地
        3.3.4 把东北建成中国石化生产和石油储备基地
    3.4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历程及初步成果
        3.4.1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历程
        3.4.2 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的初步成果
        3.4.3 东北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第4章 政府转型:东北振兴的基础性因素
    4.1 东北振兴呼唤政府转型
        4.1.1 政府转型对东北振兴的重大影响
        4.1.2 有效发挥政府在东北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4.1.3 必须要把政府转型作为改革的中心和重点
    4.2 东北振兴进程中政府转型的目标选择
        4.2.1 政府转型的总体方向
        4.2.2 政府转型的具体内涵和要求
    4.3 东北地方政府转型的实现途径
        4.3.1 切入点:政府角色定位
        4.3.2 着力点:行政关系调整
        4.3.3 落脚点:政府能力提升
    4.4 东北振兴进程中的政策工具创新
        4.4.1 政策手段的内涵、特征及其重要性
        4.4.2 社会保障政策
        4.4.3 就业促进政策
        4.4.4 项目与投资政策
        4.4.5 人才政策
        4.4.6 转型环境保障政策
第5章 阜新个案:互动过程的实证研究
    5.1 资源型城市转型概述
        5.1.1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现状及转型的必然性
        5.1.2 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意义
        5.1.3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选择
    5.2 阜新的基本市情及其经济转型的紧迫性
        5.2.1 阜新的基本市情
        5.2.2 阜新经济转型的紧迫性
    5.3 阜新市经济转型的历程
        5.3.1 阜新经济转型的历程回顾
        5.3.2 阜新经济转型的基本特征
    5.4 阜新经济转型中的政府作为
        5.4.1 转变观念,科学编制转型规划
        5.4.2 转变行为方式,保障转型规划的实施
    5.5 阜新经济转型的基本经验及初步成果
        5.5.1 阜新经济转型的基本经验
        5.5.2 阜新经济转型的初步成果
第6章 结语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运用项目管理理论 搞好煤矿国债技改(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安全投入规模与结构分析及政府安全分类监管研究[D]. 郑爱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5)
  • [2]政府矿产资源产业援助机制研究[A]. 刘传庚.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 [3]煤炭产业政策研究[A]. 濮洪九,胡静林,乌荣康,杜复新,王立杰,李敬辉,孙光奇,吴道荣,姜智敏,陈昶学,张树茂,刘海滨,张勇,段海峰,李建民,郝贵,尚建选,杨天国,赵宁德,孙喜民,宋润栓,孙长云,唐傲,宋梅,于雄飞. 中国煤炭经济研究(2005~2008)(上册), 2009
  • [4]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2009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9(04)
  • [5]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剑平. 中南大学, 2007(12)
  • [6]时代骄子——记潞安矿业集团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中共十七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获者任润厚[J]. 闫振芳,张武福. 黄河, 2007(04)
  • [7]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督促检查2007年度《政府工作报告》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重大工作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及开展重点专题督办工作的通知[J].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贵州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7(05)
  • [8]贵州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N]. 贵州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贵州日报, 2007
  • [9]东北振兴与政府转型互动研究[D]. 孔金平. 中国人民大学, 2006(05)
  • [10]贵州省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N]. 赵家兴. 贵州日报, 2005

标签:;  ;  ;  ;  ;  

运用项目管理理论推进煤矿国债技术改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