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安全有效的校园网络——加速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

建立安全有效的校园网络——加速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

一、建立安全有效的校园网──加速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1](2021)在《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领域需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同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版)》也指出要重视信息技术运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深度融合。随着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提出和持续深化,如何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整合成为教育界一项炙手可热的话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大幅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之后的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又是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一门重要学科。因此,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的整合具备一定的研究意义。重庆市是中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近年来经济发展相对较好,但教育始终会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在纷纷提倡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趋势下,审视重庆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查阅文章发现,重庆市对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较少。基于此,笔者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高中一线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开展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调查研究。本文主要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内容、研究方法、整合的概念、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这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并选取了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高中数学教师为本次的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历经问卷的编制、问卷的发放、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对收集的实际数据利用SPSS25.0软件进行差异性分析和描述性分析,得出重庆市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现状,研究结论得出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知识不足;(2)高中教师的数学教育技术软件操作能力较低;(3)对信息技术整合的认识比较浅显;(4)信息技术整合流于形式;(5)缺乏针对性培训;(6)学校领导重视程度不高;(7)有关信息技术学习资源匮乏。基于以上的问题,笔者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整合的策略与建议,并设计了相关案例,以期能够对高中数学一线教师进行有效整合带来一些参考。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创新之处。

尚明瑞[2](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文中认为“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旷日持久的国际人才竞争中,谁赢得了青年,就赢得了未来和希望。如何在西方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背景下,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逐渐成为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问题,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助现代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方法,从历史足迹中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可能,从时代境遇中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现实之需,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按照“施教”与“受教”并存的逻辑理路,从七个方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与保障措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论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为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可能性、具象性和目标性提供了理论支撑;贝塔朗菲的系统论、马可·伊恩斯蒂的集成创新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以及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集成创新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日渐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构成元素,为今后的进一步集成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诸如,基础理论支撑度不强、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内容的“碎片化”、方法的协同性差等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动力。如同芯片集成一样,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诸多构成要素实现优化组合集成创新需要一个集成母版。“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背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脚踏中国教育的现实问题,面向教育发展的美好未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集成创新最理想的集成载体。在此基础上,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的逻辑进路,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框架体系。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全部要素,是集成创新的内容,涵盖了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如何实现,就是要在继承创新的基础上,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倡导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建立马克思主义大学科、依托现代信息化大数据、构建全国性思想政治教育大平台、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环境、培育反映铸魂育人规律的大成果、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还需要有良好的保障机制。要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在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中的关键作用。要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的动力。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尝试性地把物理学科的“集成”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概念做出理论界定,并进行了系统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专业学术范畴,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空间,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价值和实践意义。

马红国[3](2021)在《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校园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的校园网系统不仅是学校对外进行宣传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广大师生和校内工作人员进行校园事务办理的主要平台。传统校园网平台大多采用单体式架构的方式进行建站,由于开发技术的老旧导致系统耦合性过高,可扩展性极差。同时,落后的系统架构导致开发者不能对其进行针对性优化,在面对在线选课、图书馆在线占座等高并发场景时很容易就会宕机,严重影响系统的使用体验。本论文设计实现的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校园网系统,用微服务架构的思想对校园网系统进行了接口级的重构,并对系统内核心的负载均衡算法进行改进,极大地提升了系统整体性能。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微服务架构相关的理论基础,根据微服务的设计准则对校园网系统进行设计。通过将大型系统的设计思路及架构引入到校园网这种中小型系统的设计上,探讨其在应用上的可行性。(2)通过Spring Cloud框架集成的服务注册与发现、消息总线、配置中心、熔断器、负载均衡器等组件实现了系统内微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对校园网的核心需求进行了编码实现。(3)针对校园网环境下高并发访问的具体情景,对Nginx服务器内置负载均衡算法进行改进,在最小连接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定量赋权的负载均衡策略,并将其成功地在重构完毕的系统内加以应用。经过测试,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校园网系统在系统平均响应速率、系统可扩展性、安全性等多个维度上均有明显改良,系统整体性能得到了较大提升。图[52]表[18]参[62]

教育部[4](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指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王蓓[5](2020)在《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四所学校为例》文中认为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诸多便利,特别是在教学管理中合理利用信息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县级职教中心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能型高素质人才,此类学校教学管理信息化不但能够推动教学管理方法以及教学管理手段的改革,亦可以推动教学管理思想以及教学管理理论的不断创新。教学管理信息化促进教育教学管理不断向数字化、开放性发展,使教学管理水平上升至一个新台阶,这也为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可以使家长、师生以及社会更容易了解教学管理工作,使“校务公开”更方便,更能促进学校的快速发展。因此,加强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势在必行。本论文根据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相关理论,在查找借鉴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等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针对县级职教中心信息化建设方面开展调查研究。调查结果发现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不完善、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不够丰富、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全面、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不足五个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县级职教中心重视程度不足、经费较为缺乏、缺乏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造成的。最后针对县级职教中心的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五大建设措施:一是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基础硬件投入、信息化软件资源、网络安全、移动平台的建设;二是构建完善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优化建设教学管理平台,做好系统的维护工作;三是加强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及应用,具体措施有建设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共享教学资源、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四是优化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需要做到转变传统教学管理功能、优化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五是进一步加大经费的投入,建设教学管理信息化专业团队。本论文的研究为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新思路,对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增加了新方法,使教学资源共享加速,信息化教学上升至新高度,促进县级职教中心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为高效、高质量教学提供有力的保障。

李宝研[6](2020)在《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中国特色社主义前途和命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由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为代表的科技组合必然引发新一轮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本文的脉络以创新为导向,探讨大数据时代对大学生网络思政创新发展可能起到的推动作用:在教育理念创新方面,用至多数据思维优先抽样数据思维、混杂数据思维优先单一数据思维、相关数据思维优先因果数据思维;在教育方法创新方面,用大数据分析的灵活性优先传统实证分析的机械性、大数据模型的规律性优先传统实证样式的阶段性、大数据审计的过程化优先传统实证评价的任务化;在教育内容创新方面,助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助推党团和班级建设、助推学风建设、助推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助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助推校园危机事件应对、助推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助推思政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通过开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文献分析等方法,找出了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主要有网络思政育人的精准度不高、思政队伍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强、信息化建设不完善、新技术应用初期蕴含的危机,根源在于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教育理念、教育实践、机制保障等难以适应新条件、新要求和新技术。因此,本文将创新导入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在对平台模块完成创新设置的基础上,把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创新成具有综合性、快速性、便捷性、精准性特点的平台,实现对大学生个体或整体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预测分析、决策分析等功能。本文还将创新导入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管理,提出实现协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格局“合起来”、驱动思政队伍运用大数据能力“强起来”、推进信息化建设“控起来”,完成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管理“合起来”“强起来”“控起来”的目标任务,用高质量思政数据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冯雪晴[7](2020)在《基础教育数字资源供给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是影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和教育现代化推进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矛盾随着师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日渐加剧,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体系已成为当前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问题。根据大量的文献调查得出,我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起步期、探索期和规范期四个阶段,虽然每个阶段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显着提升了数字教育资源供给能力,但我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仍未摆脱掉历史性桎梏。因此,本研究针对我国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的供给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从而揭示当前供给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理论基础构建多元协作供给模式,提出优化策略。研究问题:我国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善并实现数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包括以下三个子问题:(1)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及其一般过程是什么?(2)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处于怎样的现状?(3)我国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优化与策略?研究方法: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方法、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多学科交叉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开展本研究。研究框架:研究主要包括四个阶段。(1)文献综述分析,基于经济学领域和教育学领域的多种理论分析,界定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内涵和供求关系,并构建了数字教育资源一般供给过程,梳理我国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发展历程。(2)理论基础解读,供给理论是本研究的核心理论,它与价值链理论是构建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一般过程的依据,供给理论、有效供给理论、价值链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是优化数字教育资源的理论支撑。(3)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为揭示我国基础教育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现状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结合《我国数字教育资源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问卷调查的数据和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揭示问题,以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一般过程为框架分析了各阶段供给问题。(4)解决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多元协作供给模式以改变原有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的弊端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发现:当前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存在诸多问题,包括需求调查过程用户思维不足,调查机制缺失;规划设计过程缺少系统规划,无顶层设计;开发建设过程主体职责不清,分工不明确;流通共享过程市场机制缺失,购方非买方;获取应用过程资源可获取性差,缺乏持续服务;评价反馈过程师生和学校的主体意识较为薄弱。基于此,本研究基于理论基础分析,针对供给问题提出了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宏观性策略和建议。包括从粗放型数量扩张转向集约型质量优化供给、需求关系由供给刺激需求转向需求带动供给和采取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供给机制。

张娟[8](2020)在《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教育”的信息时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迅猛,国家对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以促进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通过查阅文献法对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进行了解,使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掌握山西省三所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并通过实际考察了解三所高师院校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信息化的应用情况;其次,利用SPSS 19.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卡方检验分析,采用SPSS Amos V20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其因子进行结构方程建模;最后,提出研究结论及建议。根据实证结果,研究结论如下:(1)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整体应用情况一般,经常应用教育信息化的教师较少约23%,他们习惯于使用简单常用的信息技术,对高级和现代化信息技术使用较少,且在教育信息化应用上存在性别、年龄、教龄、学段和学历的差异。(2)理论课和技术课对教师掌握教育信息化要求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同教龄、学段和学历存在差异性。(3)通过对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制约因素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在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制约性,主观因素为渠道、内容和动力,客观因素为时代要求、学校要求和职业要求。据此,本文提出要对高师院校体育教师的教育信息素养得以提升,让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国家提倡的同时政府应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学校要进行重视,在学校信息化建设方面进行加强,投入教师需求设备,对教师给予教育信息化培训,并将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应用能力列入到考核中;教师要主动、积极学习和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体育师资贡献力量。

王亚鑫[9](2020)在《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础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整体上取得了瞩目成就,但在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基础设施、数字教育资源、教学应用、保障措施以及管理信息化等多个要素,同时各要素间又存在错综复杂的影响关系。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差异对寻找缩小城乡差距的着力点,促进城乡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做了如下工作:第一,通过研读大量文献资料、政策文件等,多次向相关专家咨询征求意见,构建了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编制问卷并对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情况展开调研。第二,参考权威教育发展指数计算方法,测算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分析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差异。第三,利用结构方程模型中的路径研究法探究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结构差异。第四,通过线性回归模型探索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异的内部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了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差异外部影响因素。最后,结合研究得到的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规律等提出了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在各维度上均呈现不均衡状态,城市发展情况明显好于农村,其中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差距最为显着。从发展结构来看,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结构模型呈现多态差异较大,同时又具有共性,比如城乡地区数字化教学资源对教学应用均具有直接显着影响。从促进城乡教学应用均衡发展看,对湖北地区而言,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缩小二者城乡差距对促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具有显着作用;对湖南地区而言,加强相关建设,缩小城乡间数字化教育资源和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差异对促进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作用显着。

邱海燕[10](2020)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文中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问题。大学生的消费生活受市场经济、消费主义思潮、大众传媒乃至网络的影响,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明显落后于消费技术的发展步伐,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研究,探究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教育路径刻不容缓。论文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面临着消费主义话语、多元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挑战,阐述了消费主义话语以一套完整的、全新的欲望生产机制改造着大学生的消费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虚无主义冲击着大学生的消费观,市场经济下商品意识的泛化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观。论文论证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正视挑战,从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消费观教育工作。基于此,论文对消费和消费观进行了一个溯源性的梳理和总结,总结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西方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主要内容及价值取向,论证马克思主义“为人的”消费观指向人的实现和人的发展,强调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厘清消费、消费观等基本概念,对消费观的透彻分析本身就包含着对消费的分析,阐明消费的实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论文阐述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内在同一性,指出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论证了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可行性。论文实证分析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消费行为方面生存消费比重最大,人际消费网络化和消费支付无现金化;大学生的消费观表现出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理性消费观为主导、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特点;当前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等问题,指出高校在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方面要主动作为,将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论文着重探讨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一个可行的途径是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和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来开展消费观教育工作。此外,抓实管理载体、活动载体和网络载体,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合力效应,构建家校社会协同消费观教育氛围。

二、建立安全有效的校园网──加速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安全有效的校园网──加速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论文提纲范文)

(1)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和思路
    1.3 研究方法
    1.4 信息技术的类别
2.文献综述
    2.1 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的概念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3.理论基础
    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教育信息化
    3.3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四个层次
4.问卷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工具设计
    4.2 问卷信效度分析
    4.3 现状调查的描述性分析
    4.4 现状调查的差异性分析
    4.5 调查结论
5.策略与建议
    5.1 教师层面
    5.2 学校层面
6.高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案例分析
    6.1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教学设计
    6.2 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7.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的由来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一)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核心概念与主要内容
        (一)论文研究的核心概念
        (二)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和框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一)关于人的本质学说
        (二)关于社会发展学说
        (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二、贝塔朗菲的系统论思想
        (一)世界的系统性构成
        (二)系统的功能和要素构成
        (三)系统论思想的启迪
    三、马可﹒伊恩斯蒂的技术集成理论
        (一)关于“技术集成”概念的提出
        (二)集成创新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模式
        (三)集成创新理论的启示
    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思想
        (一)兼容并蓄的哲学传统
        (二)有容乃大的君子人格
        (三)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四)兼容并蓄思想的启示
    五、教育学中的整体性教育理论
        (一)世界的整体性构成
        (二)整体性理论的形成发展
        (三)整体性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
第二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历史前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历史回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步探索阶段(1949年-1965年)——思政教育格局初建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曲折前进阶段(1966年-1978年)——片面强调阶级斗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78年-1997年)——全国各地积极探索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范提高阶段(1998年-2012年)——国家层面规范协调
        (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集成创新成为可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成就为集成创新提供可能
        (一)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成为集成创新的基本内核
        (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成为集成创新的技术手段
        (三)便捷有效的教学平台成为集成创新的交互载体
        (四)不断巩固的意识形态提供集成创新的理论自信
        (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提供集成创新的实现路径
        (六)日趋完善的学科体系提供集成创新的专业支持
        (七)软硬件的改善为集成创新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思政教育基本经验为集成创新提供遵循
        (一)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四)坚持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
        (六)坚持对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现实之需
    一、基础理论不强、学科发展受限
        (一)基础理论发展不充分
        (二)学科体系架构不健全
        (三)学科的专业性不强、实操性不够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共识度不高
        (一)莫衷一是的教育理念
        (二)理念缺失所造成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化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述不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四、思想政治教学方法协同性较差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断拓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化成为提高吸引力需要
    五、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平台融合度不够
        (一)数字信息技术发展方兴未艾
        (二)与现代技术融合尚处在探索阶段
        (三)信息过载对主流信息的遮蔽
        (四)现代教育技术冲击传统教学优势
        (五)与现代技术高度融合成未来之需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框架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基本面板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母版”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鲜亮底色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领导力量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文化根基
        (五)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价值导向
        (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外部条件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要素构成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起点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主线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支点
        (四)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逻辑归宿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主要内容
    一、目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目标及其作用
        (二)教育目标及其异化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四)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集成优化
    二、任务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任务及其作用
        (二)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四)任务体系的细化明确
    三、组织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组织及其结构
        (二)教育行政管理组织的架构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组织
        (四)组织体系的创新管理
    四、学科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学科的内涵与作用
        (二)“马学科”的领航功能
        (三)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四)“马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课程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课程体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集成创新
        (三)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体系集成创新
    六、教学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教学体系集成创新原则
        (二)教师队伍的培养建设
        (三)教学场域的情景构建
        (四)教学内容的取舍整合
        (五)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
        (六)教学效果的考核反馈
    七、评价体系的集成创新
        (一)种类繁多的教育教学评价
        (二)不当评价造成的影响与危害
        (三)教育教学评价的规范与整合
第六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提升认识高度,形成从中央到地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
        (一)格局的内涵与价值
        (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大格局的内在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大格局的内容构成
    二、扩大育人广度,建立从理论到实践的全员育人大思政
        (一)科学认识“大思政”的意蕴与特征
        (二)认真贯彻落实十大育人体系
    三、夯实学科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引领的社会科学体系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引领作用
        (二)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
    四、依托现代科技,培育信息化条件下的精准育人大数据
        (一)学习信息思维转变思想观念
        (二)依托数据资源丰富内容
        (三)借助信息技术革新方法
    五、净化社会风气,营造有利于高校学生健康成长大环境
        (一)顺应时代潮流,坚定政治方向
        (二)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育人合力
        (三)开展学风校风建设,美化学校育人环境
        (四)弘扬优良家教家风,建构和谐成长环境
    六、强化使命担当,实现教育强国和自由全面发展大目标
        (一)坚定做到“两个维护”
        (二)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七章 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进一步加强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坚强领导
        (一)百年辉煌造就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才能
        (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群众的教育和动员
        (三)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经验
        (四)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关键作用
        (一)保证教育者先受教育
        (二)突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综合素质
    三、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高校经费投入,强化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
        (二)加大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改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物质装备
        (三)加大科研项目资金扶持,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水平
        (四)加大师资培养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能力
        (五)加大红色研学资金支持,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社会认知能力
        (六)积极筹措社会资金,给予思政课教师一定的专项补贴
    四、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
        (一)明确管理责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管理水平
        (二)严抓专项检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三)深化重点督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四)强化整改责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
结语: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施教过程
    二、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是个复杂的渐进过程
    三、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化推进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定有美好的前程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校园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校园网发展现状
        1.2.2 微服务发展现状
        1.2.3 负载均衡算法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整体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整体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服务架构理论基础
    2.1 微服务架构概述
        2.1.1 网站架构演进
        2.1.2 微服务架构体系
    2.2 微服务架构基本理论
        2.2.1 微服务架构核心特点
        2.2.2 微服务架构技术方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负载均衡算法研究
    3.1 常用的负载均衡策略
        3.1.1 轮询策略
        3.1.2 加权轮询策略
        3.1.3 IP_HASH策略
        3.1.4 最小连接策略
    3.2 基于定量赋权的负载均衡算法
        3.2.1 系统负载分析
        3.2.2 基于定量赋权的负载均衡算法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微服务的校园网系统设计
    4.1 系统概要设计
        4.1.1 系统整体功能模块设计
        4.1.2 微服务整体设计
    4.2 系统流程设计
        4.2.1 用户登录业务流程设计
        4.2.2 办公业务流程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校园网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环境实现
    5.2 基础服务实现
        5.2.1 基于Gradle的项目构建
        5.2.2 定时任务实现
        5.2.3 用户鉴权实现
        5.2.4 流程管理实现
        5.2.5 模板管理实现
    5.3 高可用数据库实现
    5.4 功能性模块实现
        5.4.1 用户模块实现
        5.4.2 选课模块实现
        5.4.3 官网模块实现
    5.5 系统测试
        5.5.1 系统功能性测试
        5.5.2 系统完整性测试
        5.5.3 负载均衡算法测试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四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中职学校
        (二)县级职教中心
        (三)教学管理
        (四)信息化
        (五)教学管理信息化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发展分析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主要内容与创新点
第一章 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概述
    一、国家对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
    二、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的特点及其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一)县级职中心教学管理的特点
        (二)县级职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三、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原则
        (一)统一规划原则
        (二)分步实施原则
        (三)协调发展原则
    四、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一)树立全面的信息化教学管理观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管理信息处理系统
        (三)以信息化管理理念为导向,促进教学管理思想的转变
        (四)强化管理设施建设,为管理体系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 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问卷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内容
        (三)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四)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
        (三)信息化资源数据库
        (四)信息化管理制度
        (五)信息化人才培养
第三章 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陈旧及性能落后
        (二)信息化教学管理平台搭建不完善以及资源不足
        (三)信息化资源库建设不够丰富
        (四)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五)教学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不足
    二、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对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二)信息化建设经费缺口较大
        (三)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不足
        (四)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第四章 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大基础硬件投入
        (二)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软件的投入
        (三)强化网络管理及安全保障
        (四)建立健全学校移动互联网平台
    二、构建完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
        (一)构建新的教学管理系统
        (二)加强系统管理与维护
    三、加强信息化资源库建设及应用
        (一)在本校教师通力合作下建设信息化资源库
        (二)设计和开发优越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
        (三)共享信息化教学资源
        (四)提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优化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一)转变传统教学管理功能
        (二)优化信息化教学管理制度
    五、加大经费投入,培养教学管理信息化人才
        (一)加大教学管理信息化人才培养经费的投入
        (二)提高教学管理团队信息化素养与应用能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基础理论
    一、大数据的涵义和特征
        (一)大数据的涵义
        (二)大数据的特征
        (三)大数据与互联网的关系
    二、大学生网络思政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
        (一)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内涵
        (二)大数据时代的概念及其由来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特征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创新的基础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二)大数据传播理论
        (三)大数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思政的由来及经验
    一、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及经验
        (一)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起步与发展
        (二)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历史经验
        (三)我国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际遇
    二、国外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及启示
        (一)社会主义国家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和启示
        (二)西方发达国家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发展和启示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问卷设计及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二)问卷的设计和发放
        (三)问卷的分析和要点总结
    二、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的问题
        (一)网络思政育人的精准度不高
        (二)思政队伍的数据处理能力不强
        (三)信息化建设不完善
        (四)新技术应用初期蕴含的危机
    三、大数据时代网络思政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理念方面
        (二)教育实践方面
        (三)机制保障方面
第五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理念方法的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理念的创新
        (一)至多数据思维优先抽样数据思维
        (二)混杂数据思维优先单一数据思维
        (三)相关数据思维优先因果数据思维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方法的创新
        (一)大数据分析的灵活性优先传统实证分析的机械性
        (二)大数据模型的规律性优先传统实证样式的阶段性
        (三)大数据审计的过程化优先传统实证评价的任务化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内容的创新
        (一)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二)党团和班级建设
        (三)学风建设
        (四)学生日常事务管理
        (五)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
        (六)校园危机事件应对
        (七)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
        (八)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六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的创新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的特色和结构
        (一)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创新的特色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模块的结构
    二、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的功能
        (一)聚类育人功能
        (二)预测育人功能
        (三)决策育人功能
        (四)创新开发功能
    三、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平台创新的路径
        (一)完善网络思政平台实现校内数据的共享
        (二)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实现与智慧城市发展的对接
        (三)借鉴国外大数据平台的应用经验推动深入发展
        (四)利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智能化水平
第七章 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政管理的创新
    一、协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格局“合起来”
        (一)协调整合校内外思政工作全员数据资源
        (二)协调整合大学生教育全过程数据资源
        (三)协调整合大学生教育全方位数据资源
    二、驱动思政队伍运用大数据能力“强起来”
        (一)建立大数据主导思维提升数据素养
        (二)创新数据途径有效运用数据点
        (三)运用数据方法做到提前准备处理
    三、推进信息化建设“控起来”
        (一)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数据控
        (二)加强大学生个性化教育数据控
        (三)加强大学生隐私保护数据控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基础教育数字资源供给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无法满足师生日益增长的现实需求
        1.1.2 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对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有重要作用
        1.1.3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可有效地应对教育突发性挑战
        1.1.4 我国教育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优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
    1.2 研究问题与目标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目标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数字教育资源内涵及性质解读
        2.1.2 数字教育资源供给及一般过程
        2.1.3 数字教育资源的供求关系解读
        2.1.4 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结构与模式
    2.2 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意义
        2.2.1 丰富的资源供给有利于“面向人人”促进教育公平
        2.2.2 个性化资源供给有助于“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2.2.3 优质的资源供给可支持“终身学习”完善教育体系
        2.2.4 多模态资源供给可促进“融合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2.3 我国数字教育资源发展历程与趋势
        2.3.1 萌芽期:单一政府主导,指令式供给(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2.3.2 起步期:政府主导供给,赋予学校责任(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
        2.3.3 探索期:政府主导供给,市场陆续涌入(20 世纪 90 年代末-21 世纪初)
        2.3.4 规范期:稳定供给结构,力求优化供给(21 世纪 10 年代-未来)
    2.4 国外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的相关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供给相关理论
        3.1.1 萨伊定律:供给决定需求
        3.1.2 凯恩斯主义:需求刺激供给
        3.1.3 供给侧改革:兼顾供需优化
    3.2 价值链理论
    3.3 需求层次理论
    3.4 有效供给理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字教育资源供给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
        4.1.1 问卷设计举例
        4.1.2 调查对象确定
        4.1.3 数据取样过程
        4.1.4 分析方式与案例来源
    4.2 供给现状与问题分析
        4.2.1 需求调查
        4.2.2 规划设计
        4.2.3 开发建设
        4.2.4 流通共享
        4.2.5 获取应用
        4.2.6 评价反馈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模式与优化策略
    5.1 数字教育资源多元协作供给模式构建
        5.1.1 改变经验主导的供给模式,完善需求调查机制
        5.1.2 改变自上而下的供给模式,采取顶层设计理念
        5.1.3 改变自由建设的供给模式,合理投入生产要素
        5.1.4 改变购用脱节的供给模式,最大化师生选择权
        5.1.5 改变重建轻用的供给模式,强化师生应用服务
        5.1.6 改变单向传输的供给模式,增强评价透明程度
    5.2 数字教育资源供给优化策略与建议
        5.2.1 从粗放型数量扩张转向集约型质量优化供给
        5.2.2 供求关系由供给刺激需求转向需求带动供给
        5.2.3 采取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供给机制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教师)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与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管理者)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与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4 :(学生)数字教育资源应用与服务现状调查问卷

(8)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关注度
        1.1.2 体育教育信息化应用为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内在条件
        1.1.3 教育信息化是优化教学结构和管理的有效途径
        1.1.4 教育信息化能积极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效应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对“教育信息化”概念的讨论
    2.2 对“体育教育信息化”概念的讨论
    2.3 体育教育信息化相关研究述评
        2.3.1 体育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
        2.3.2 教师体育教育信息化素养
        2.3.3 体育教学信息化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
    2.4 体育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相关研究述评
    2.5 已有研究不足及本研究思路
        2.5.1 已有研究不足
        2.5.2 研究思路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逻辑分析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划分理论的思考与构建
    4.2 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基本情况分析
        4.2.1 山西省高师不同院校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比较
        4.2.2 山西省高师院校不同性别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比较
        4.2.3 山西省高师院校不同年龄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比较
        4.2.4 山西省高师院校不同教龄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比较
        4.2.5 山西省高师院校不同职称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比较
        4.2.6 山西省高师院校不同学历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比较
        4.2.7 山西省高师院校不同任教学段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比较
    4.3 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理论、技术课教师教育信息化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4.3.1 不同院校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比较
        4.3.2 不同性别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比较
        4.3.3 不同学段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比较
        4.3.4 不同教龄段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比较
        4.3.5 不同学历教师在教学中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比较
    4.4 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影响因素的分析
        4.4.1 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主观影响因素分析(渠道、内容、动力)
        4.4.2 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客观影响因素分析(时代要求、学校要求、职业要求)
    4.5 “对标一流”策略下,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策略
        4.5.1 国家政策及政府给予支持
        4.5.2 学校加强重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对教师进行培训
        4.5.3 教师自身的学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4 研究综述
        1.4.1 理论基础
        1.4.2 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差异相关研究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标体系构建与调研
    2.1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2.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2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
    2.2 基础教育信息化评估模型设计
        2.2.1 权重确定
        2.2.2 指数合成
    2.3 调研实施
        2.3.1 问卷的设计
        2.3.2 信效度分析
        2.3.3 调研展开
第三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现状差异分析
    3.1 基础设施城乡对比
    3.2 数字化教学资源城乡对比
    3.3 教学应用城乡对比
    3.4 教育管理信息化城乡对比
    3.5 教育信息化保障措施城乡对比
    3.6 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现状差异总结
第四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结构差异分析
    4.1 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结构理论模型构建
    4.2 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结构差异比较
        4.2.1 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结构模型修订
        4.2.2 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型差异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5.1 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差异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5.2 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差异外部社会环境分析
        5.2.1 城乡二元结构是根本原因
        5.2.2 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不均衡
        5.2.3 城乡师资队伍信息化应用的意识和能力差异
        5.2.4 城乡教育信息化制度供给差异
    5.3 中部城乡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建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方法、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创新之处
第二章 消费与消费观的实质
    第一节 消费的实质
        一、消费的内涵
        二、消费的实质
    第二节 中西消费观概观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
        二、西方消费观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消费观
        一、“为人的消费”消费观
        二、生产与消费的辩证观
        三、消费与闲暇的辩证观
    第四节 消费观的实质
        一、消费观的内涵
        二、消费观的实质
第三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联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内涵
        一、消费观教育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同一性
        一、目标存在内在契合性
        二、内容上具有相辅相成性
        三、方法上具有内在一致性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和原则
        一、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目标
        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原则
第四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节 应对现实挑战的需要
        一、消费主义话语的挑战
        二、多元价值观的挑战
        三、市场经济的挑战
    第二节 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
        一、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强大力量
        二、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生的“拔节孕穗期”
第五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现状
    第一节 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现实表现
        一、生存消费比重最大
        二、人际消费网络化
        三、消费支付无现金化
    第二节 大学生消费观的特点
        一、传统勤俭节约观仍为主流
        二、理性消费观为主导
        三、非理性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第三节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观教育内容空泛
        二、消费观教育活动开发不够
        三、校内健康消费环境管理不严
        四、消费观教育职责不明
        五、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淡薄
第六章 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
    第一节 丰富大学生消费观教育内容
        一、克勤克俭教育
        二、理性消费观教育
        三、适度消费观教育
        四、绿色消费观教育
        五、发展型消费观教育
    第二节 拓展大学生消费观教育渠道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
        二、借助活动载体融入校园文化
        三、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四、借力网络载体构建网络消费观教育阵地
    第三节 凝聚消费观教育力量
        一、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二、发挥管理人员的管理育人作用
        三、激发大学生参与消费观教育的积极性
    第四节 选好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时机
        一、新生入学教育阶段抓实预警教育
        二、奖助学金评选前后做好扶贫教育
        三、职业价值观教育阶段抓好生涯教育
    第五节 构建家校社会协同的消费观教育氛围
        一、家庭成员内部要加强思想沟通
        二、提高高校消费观教育话语的引领实效
        三、社会舆论要唱响主旋律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建立安全有效的校园网──加速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及对策[D]. 杨慧.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9)
  •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集成创新研究[D]. 尚明瑞. 兰州大学, 2021(09)
  • [3]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校园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马红国.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5]县级职教中心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四所学校为例[D]. 王蓓.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6]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李宝研.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7]基础教育数字资源供给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D]. 冯雪晴. 江南大学, 2020(01)
  • [8]山西省高师院校体育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及制约因素研究[D]. 张娟.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9]中部地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发展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亚鑫.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研究[D]. 邱海燕. 湖北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建立安全有效的校园网络——加速学校现代化教学进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