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1~(WAF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附82例报告)

p21~(WAF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附82例报告)

一、p21~(WAF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附82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汪向海[1](2014)在《肺癌患者血清EMMPRIN、HER-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EMMPRIN和HER-2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在肺癌辅助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60例不同病理分型的肺癌患者,根据病情分别给予化疗,并收集化疗前、化疗2周期后肺癌患者的血清,同时收集在我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的20例正常健康成年人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EMMPRIN和HER-2浓度。分析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的改变与肺癌患者、正常健康成年人的关系;分析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的改变与肺癌病理类型的关系;分析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的变化。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数据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 Newman Keuls Tes(tSNK)检验,配对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两变量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检验。应用ROC曲线对EMMPRIN和HER-2的诊断效能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肺癌患者组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分别为(13.65±2.90ng/ml,4.50±0.93pg/ml),正常健康成年人组分别为(8.26±2.91ng/ml,2.18±1.39pg/ml),肺癌患者组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均明显高于正常健康成年人组血清相应的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血清EMMPRIN浓度为14.66±2.70ng/ml,小细胞肺癌患者组血清EMMPRIN浓度为11.63±2.17ng/ml,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高于小细胞肺癌患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血清HER-2浓度为4.78±0.93pg/ml,小细胞肺癌患者组血清HER-2浓度为3.95±0.66pg/ml,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组高于小细胞肺癌患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肺腺癌患者组血清EMMPRIN浓度为15.08±2.71ng/ml,肺鳞癌患者组血清EMMPRIN浓度为14.25±2.69ng/ml,小细胞肺癌患者组血清EMMPRIN浓度为11.63±2.17ng/ml,肺腺癌患者组与肺鳞癌患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腺癌患者组高于小细胞肺癌患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鳞癌患者组高于小细胞肺癌患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腺癌患者组血清HER-2浓度为5.07±0.93pg/ml,肺鳞癌患者组血清HER-2浓度为4.49±0.85pg/ml,小细胞肺癌患者组血清HER-2浓度为3.95±0.66pg/ml,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肺腺癌患者组HER-2水平最高、肺鳞癌患者组次之、小细胞肺癌患者组最低。4.肺腺癌患者组化疗前、后血清EMMPRIN浓度分别为(15.08±2.71ng/ml,11.83±2.34ng/ml),肺腺癌患者组化疗后血清EMMPRIN浓度低于化疗前血清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腺癌患者组化疗前、后血清HER-2浓度分别为(5.07±0.93pg/ml,3.99±1.31pg/ml),肺腺癌患者组化疗后血清HER-2浓度低于化疗前血清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肺鳞癌患者组化疗前、后血清EMMPRIN浓度分别为(14.25±2.69ng/ml,12.40±1.98ng/ml),肺鳞癌患者组化疗后血清EMMPRIN浓度低于化疗前血清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肺鳞癌患者组化疗前、后血清HER-2浓度分别为(4.49±0.85pg/ml,3.64±1.27pg/ml),肺鳞癌患者组化疗后血清HER-2浓度低于化疗前血清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小细胞肺癌患者组化疗前、后血清EMMPRIN浓度分别为(11.63±2.17ng/ml,10.29±2.22ng/ml),小细胞肺癌患者组化疗后血清EMMPRIN浓度低于化疗前血清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小细胞肺癌患者组化疗前、后血清HER-2浓度分别为(3.95±0.66pg/ml,3.25±0.77pg/ml),小细胞肺癌患者组化疗后血清HER-2浓度低于化疗前血清的浓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由ROC曲线得出EMMPRIN曲线下面积为0.906;同时得到临床诊断的临界点为10.21ng/ml,诊断的灵敏度为91.7%,特异性为75.0%; HER-2在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908;同时得到临床诊断的临界点为3.53pg/ml,诊断的灵敏度为88.3%,特异性为85.0%; EMMPRIN和HER-2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5,二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95.0%,特异性为85.0%。8. EMMPRIN和HER-2在肺癌患者组和正常健康成年人组血清中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1.肺癌患者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健康成年人的相应指标,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检测在肺癌的诊断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2.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患者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有一定的程度的差异。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可能有助于肺癌病理类型的判断。3.肺癌各组化疗后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均降低,与化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清EMMPRIN和HER-2浓度对肺癌患者化疗效果的判断可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4. EMMPRIN和HER-2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效能,减少漏诊。5. EMMPRIN和HER-2在肺癌患者组和正常健康成年人组血清中表达均呈正相关关系。总之,血清EMMPRIN、HER-2的检测在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血清EMMPRIN、HER-2可能作为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丁广成[2](2010)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单发食管癌、贲门癌及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和p53、p16、p21WAF1及MDM2蛋白变化研究》文中提出1.研究背景与目的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 EC)是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河南省林州地区(以前林县)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地区,组织类型以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SCC)为主(95%)。男、女发病率分别高达161/10万、103/10万,局部地区可高达500/10万,且预后极差,中晚期患者5年存活率仅为10%,早期患者5年存活率可达90%。目前为止,高发的原因尚未清楚。以往的研究认为:高发区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常常因为饮食结构单一,缺乏足够的绿色蔬菜和新鲜水果的摄入,导致维生素、抗氧化剂和微量元素缺乏,再合并摄入致癌剂如亚硝胺或含真菌的霉变食物时,就容易导致食管癌的发生。食管粘膜是外界环境因素频繁接触的部位,是一个外来物进入体内的重要通道。这些外来物中,包括一些病原微生物,化学致癌物,食品添加剂和环境污染物等。多年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研究表明某些微生物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关系密切。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作为一个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其在宫颈癌中的作用已得到公认。至于它在食管癌中的作用,自1982年Syrjanen首次报道以来,HPV感染与食管癌发病之间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相关的报道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国家及地区报告食管癌中人乳头瘤病毒的检出率相差很大,甚至相悖,最低及最高HPV检测率均来自河南林州食管癌高发区,除此之外,国外的南非和印度HPV感染率报告也较高。而在欧洲与北美的一些发达国家,HPV在食管癌中的检出率较低。以往研究所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针对HPV表达蛋白改变的免疫组化(IHC),针对HPV mRNA的原位杂交(ISH)及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或者针对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对这些不同的检测结果,多数人倾向认为可能与地域不同、检测方法不同以及取材部位不同有关,但对采用相同的检测技术,若标本的来源形式不同,检测结果是否有差别却很少有报道。通常所说的贲门是指胃食管交界线以下2cm的范围,解剖结构与生理功能上与食管有很多相似之处。在食管癌高发区一个显着的流行病学特征是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发病率也高,而远端胃癌的发病率较低,这种现象也见于其它食管癌高发区。本研究旨在通过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对不同组织来源形式(新鲜组织与石蜡固定组织)的单发食管癌、贲门癌标本进行检测,同时以高发区胃镜食管粘膜活检组织作对照,分析HPV检测差异产生的可能原因。在此基础上,借助本地独特的食管/贲门双源癌这一病例优势,进一步探讨HPV感染与p53、p16、p21WAF1及MDM2蛋白变化之间的关系。加深对食管贲门癌变机理,食管责门癌高易感性分子机制,肿瘤多中心起源理论的了解,特别是为进一步回答该地区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并存高发是否具有相似的致癌危险因素和癌变分子基础等方面提供一些理论依据。2.材料与方法2.1研究对象食管癌患者:共44例,来自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及林州市中心医院(男26例,平均年龄59±7;女18例,平均年龄56±9)。术后病理检查均为食管鳞癌。贲门癌患者:共18例,来自河南省林州市食管癌医院及林州市中心医院(男13例,平均年龄60±8;女5例,平均年龄61±10)。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贲门腺癌。石蜡固定组织:与新鲜食管癌组织对应的石蜡固定组织30例(男18例,平均年龄57±8;女12例,平均年龄57±10)。病理检查均为食管鳞癌,高分化鳞癌3例,中分化鳞癌23例,低分化鳞癌4例;合并有淋巴结转移20例,无淋巴结转移10例。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共17例,来自河南省林州市中心医院,姚村食管癌医院(男12例,平均年龄59±7;女5例,平均年龄58±9),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放疗和化疗。健康对照组:共18例,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无症状普查居民(男9例,平均年龄50±11;女9例,平均年龄48±10)。均经胃镜检查和活检病理证实为无食管炎及食管各级癌前疾病。2.2标本的收集和处理各种手术切除标本均一分为二,一半固定;一半冰冻(-80℃),常规组织学处理,光镜观察,备用。2.3方法2.3.1新鲜组织DNA的提取:新鲜组织DNA采用QIAamp DNA mini kit试剂盒抽提,取25mg组织研钵碾碎。加180ul ATL和20μl蛋白酶K,于1.5ml离心管56℃温浴1h,取离心管,加200μl AL,振荡,混匀。70℃水浴10min,加200μl乙醇,离心,8000rpm/min, 10min;上清液移入柱子,8000rpm/min, 1min;弃去洗脱液,分别加500μl AW1及AW2,8000rpm/min, 1min;弃去洗脱液,加AE 80μl8000rpm/min。收集DNA液,-20℃保存。2.3.2石蜡固定组织DNA的提取:切取10μm白片10-15张,56℃烘烤1h,脱蜡及梯度酒精至水,刮下组织收入EP管中,加入细胞裂解液600μl,蛋白酶K 80μl,55℃水浴24h。加600μlTris饱和酚,14000 rpm x 5 min;上清液转入新EP管中,加600μl饱和酚,14000rpm x 5 min;上清液转入EP管中加入500μl氯仿,14000 rpm×5 min;上清液转入EP管中,加入1000μl异丙醇,14000 rpm×5min,去上清,吸干试管;加入70%乙醇600μl,12000 rpm x 3 min,去上清,留沉淀;加去离子水80μl,分装后放入-20℃保存。2.3.3免疫组织化学: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氢酶复合物(ABC)方法检测p53、p16、p21WAF1、MDM2蛋白的表达。用本实验室以往阳性切片做阳性对照,用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免疫组化蛋白阳性细胞主要表现为细胞核呈黄色至棕黄色,其阳性标准,高倍镜下(×40)选取五个视野,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细胞核、细胞浆和/或胞膜呈黄色、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样着色,即为免疫阳性反应。MDM2免疫组化蛋白阳性细胞主要表现为胞核棕黄色颗粒状、均质染色,个别细胞胞浆浅黄色着色。其阳性标准,根据阳性细胞分布和染色强度判定。高倍镜下(×40),无阳性细胞为0分,阳性细胞≤1/3为1分,1/3~2/3为2分,≥2/3为3分。染色强度按切片中细胞着色有无及深浅记分:细胞无着色0分;中度染色1分;染色强2分(高倍镜下能清楚的分辨)。将2分值相加,0=(-);2=(±);3=(+);4=(++);5=(+++)。2.3.4模板DNA质量鉴定(1)在核酸/蛋白分析仪上测OD(260/280)值,进行实验样品DNA的OD值在1.6~2.0之间。(2) 1%琼脂糖凝胶电泳,进一步确定所提DNA的质量。(3)运用beta-actin进行内参扩增,内参扩增阴性的样品将会被排除,并排除PCR反应体系中抑制因子的影响。2.3.5 HPV16E6序列PCR扩增设计E6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反应总体积为50ul,其中含10×xbuffer 5.0μ, Mgcl2(25mmol/L) 5.0μl, dNTP(2.5mmol/L) 4.0μl上下游引物各1.0μl,Ex-Taq 0.12U, DNA template 1.0μl,加ddH20至50μl;循环包括95℃预变性5min,5个循环:95℃变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1min,接着再40个循环:95℃变性20s,55℃退火30s,72℃延伸30s,最后72℃终延伸5min。经电泳PCR阳性产物为120bp条带。2.3.6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采用x2检验,Fisher’s Exact Test检验,Pearson correction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取α=0.05。3结果3.1 44例新鲜SCC组织HPV16 E6扩增结果beta-actin内参扩增阳性的44例标本,针对HPV 16 E6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HPV在SCC患者新鲜组织中的检出率为84.1%(37/44)。高危型HPV16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级无相关性(P>0.05)。3.2 18例新鲜GCA组织HPV16 E6扩增结果beta-actin内参扩增阳性的18例标本,针对HPV16 E6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HPV在GCA患者新鲜组织中的检出率为44.4%(8/18)。高危型HPV16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级无相关性(P>0.05)。3.3 18例胃镜食管粘膜活检组织HPV16 E6扩增结果beta-actin内参扩增阳性的18例标本,针对HPV16 E6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HPV在食管癌高发区正常人胃镜食管粘膜活检组织中的检出率为33.3%(6/18)。3.4与新鲜SCC组织配对的30例石蜡固定组织HPV16 E6扩增结果30例配对完整的SCC新鲜组织与石蜡固定组织标本,新鲜组织DNA经PCR扩增后,HPV16 E6有27例出现阳性条带,3例为阴性条带;相对应的石蜡组织中3例阴性均为阴性条带,而27例阳性条带中仅16例出现阳性,其余11例为阴性,HPV在SCC患者固定组织中的检出率为53.3%(16/30)。经配对检验p<0.01,在排除方法本身应有局限性外,石蜡固定组织明显低于新鲜组织。3.5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标本HPV16 E6扩增结果beta-actin内参扩增,食管及贲门两者均阳性的标本17对,针对HPV16 E6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HPV在SCC组织中的检出率为47.1%(8/17),在GCA组织中的检出率为29.4%(5/17)。两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3.6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免疫组化结果3.6.1 p53免疫组化结果SCC和GCA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53免疫阳性反应。17例双源癌,p53在SCC和GCA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均为64.7%(11/17),p53在SCC和GCA中阳性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13例(76.5%)患者同时出现SCC和GCA组织一致性改变,其中9例(52.9%)患者SCC和GCA组织呈p53免疫一致阳性反应,4例(23.5%)同时出现p53的免疫阴性反应。统计学分析认为p53在SCC和GCA中一致性阳性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合Pearson列联系数P=0.470,可认为p53在SCC和GCA中蛋白改变结果一致。3.6.2 p16免疫组化结果SCC和GCA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16免疫阳性反应。17例双源癌,SCC中p16阳性率为41.2%(7/17),GCA阳性占58.8%(10/17)。p16蛋白在12例患者同时出现SCC和GCA组织一致性改变(70.6%),其中6例患者SCC和GCA组织呈p16免疫阳性反应(35.3%),6例同时出现p16的免疫阴性反应(35.3%)。p16在SCC和GCA中阳性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3.6.3 p21WAF1免疫组化结果SCC和GCA组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p21WAF1免疫阳性反应。17例双源癌,p21WAF1阳性率在SCC和GCA中均为41.2%(7/17),其中14例患者同时出现SCC和GCA组织一致性改变(82.4%),6例患者呈p21WAF1免疫阳性反应(35.3%),8例同时出现p21WAF1的免疫阴性反应(47.1%)。统计学分析认为p21WAF1在SCC和GCA中阳性表达有相关性,结合Pearson列联系数P=0.591,可认为p21WAF1在SCC和GCA中蛋白改变结果一致,p21WAF1在SCC和GCA中阳性表达差异有显着性(p<0.05)。3.6.4 MDM2免疫组化结果17例双源癌,MDM2蛋白在SCC和GCA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58.8%(10/17),70.6%(12/17),MDM2在SCC和GCA中阳性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0.05)。15例(88.2%)患者同时出现MDM2蛋白一致性改变,其中10例(58.9%)患者SCC和GCA组织MDM2呈免疫阳性反应,5例(29.4%)同时出现MDM2的免疫阴性反应。3.7 17例双源癌组织中HPV与p21WAF1、MDM2免疫组化结果对比分析3.7.1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中HPV与p53免疫组化结果对比分析经Fisher’s Exact Test检验,HPV感染和p53蛋白改变在SCC及GCA中P值分别为0.335及1.0,均大于0.05,说明HPV感染在食管及贲门癌中与p53蛋白改变结果一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7.2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中HPV与p16免疫组化结果对比分析经Fisher’s Exact Test检验,p16蛋白改变和HPV感染在SCC及GCA中p值分别为0.335及0.338,均大于0.05,说明HPV感染在食管及贲门癌中与p16蛋白改变结果相同。3.7.3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中HPV与p21WAF1免疫组化结果对比分析经Fisher’s Exact Test检验,HPV感染和p21WAF1改变在SCC及GCA中p值均为1.0,大于0.05,说明HPV感染在食管及贲门癌中与p21WAF1蛋白改变结果一致。3.7.4 17例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中HPV与MDM2免疫组化结果对比分析经Fisher’s Exact Test检验,MDM2蛋白改变和HPV感染在SCC及GCA中p值分别为0.637及1.0,均大于0.05,说明HPV感染在食管及贲门癌中与MDM2蛋白改变结果相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结论4.1高发区食管癌患者中HPV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HPV感染可能是该区食管癌高发的病因之一。但HPV感染与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之间无关,是相互独立的。4.2食管癌高发区贲门腺癌HPV的感染率也较高,提示HPV感染可能也参与该区贲门癌的发生过程。4.3在高发区胃镜普查的食管粘膜上皮中,也可检出HPV病毒的感染(33.3%),提示HPV的感染先于癌变的进展,在高发区可能是一个促癌因素。4.430例配对完整的食管癌新鲜组织与石蜡固定组织标本,采用相同方法扩增,HPV16 E6在两种组织中的检出率为分别为84.1%及53.3%。经配对检验P<0.01,在排除方法本身应有局限性外,石蜡固定组织明显低于新鲜组织。这可能与组织在固定及切取过程中,DNA完整性破坏,形成一些小的片段,以至于超出方法本身所具有的检测灵敏度有关。4.5对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同一个体),HPV在SCC中的检出率为47.1%(8/17),在GCA中的检出率为29.4%(5/17)。两者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一步提示在高发区HPV可能共同参与食管及贲门的癌变过程,两者具有相似的致癌危险因素。4.6对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HPV感染与p53、p16、p21WAF1、MDM2蛋白改变相关,其中p53、p21WAF1、MDM2蛋白改变与贲门癌更相关,提示在癌变的演进过程中,两者可能具有不同的分子基础。

周建炜[3](2006)在《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和双源癌前病变检出率及P16和P21~(WAF1)蛋白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 河南林州地区(原林县)是世界上食管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CC)和贲门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目前仍是该地区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这种食管癌和贲门癌在同一地区人群同时高发的流行特征,还见于世界其它食管癌高发区。本实验室自95年对该地区人群初步研究发现:同一个体同时发生食管鳞癌和贲门腺癌的患者我们称之为食管/贲门双源癌(Primary concurrent cancers of the esophagus and gastric cardia from the same patient,CC)并非罕见,但是有关食管贲门双源癌检出率的报道差异很大,高达5-6倍(0.4-2.5%)。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病例人数较少,多数是个案报道;这些食管贲门双源癌多数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术前发现的很少,由于食管贲门双源癌同单发的食管癌和贲门癌具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再加上临床医生对该疾病认识不够及诊断上存在困难,常满足于一个肿瘤的确诊,从而导致并存的另一个肿瘤的漏诊。而对食管贲门同时发生重度癌前病变的报道更少。因此,本研究对河南省省食管癌高发区14805例食管癌、贲门癌和食管贲门双源癌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对965例临床病理诊断为单发下段食管癌、贲门癌患者手

索洁,王红阳[4](2003)在《p21WAF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附82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陈业刚[5](2012)在《mTOR抑制剂在膀胱癌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1mTOR信号通路蛋白p-mTOR.p-p70S6K及相关蛋白p53、PTEN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情况,为mTOR抑制剂应用于膀胱肿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探讨(?)mTOR抑制剂CCI-779对膀胱癌T24、BIU-87细胞的作用,为CCI-779治疗膀胱癌提供实验依据;探讨CCI-779对DDP治疗膀胱癌的化疗增敏作用及机制。方法:免疫组化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201例膀胱尿路上皮癌和40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mTOR通路蛋白p-mTOR、p-p70S6K和相关蛋白P53、PTEN的表达情况,探讨mTOR通路在膀胱癌发生、发展、复发、预后中的作用;MTT法检测CCI-779对膀胱癌T24、BIU-87细胞增殖的影响;细胞划痕实验检测CCI-779对膀胱癌T24、BIU-87迁移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浓度CCI-779对T24、BIU-87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Transwell细胞侵袭实验检测不同浓度CCI-779对T24、BIU-87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浓度CCI-779作用后mTOR、p70S6K磷酸化情况;进行体内实验检测CCI-779对裸鼠移植瘤的抑制作用。MTT法比较CCI-779、DDP、CCI-779联合DDP对膀胱癌T24细胞的作用,评价CCI-779与DDP的协同作用;进行体内实验,比较CCI-779对DDP治疗裸鼠移植瘤的增敏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移植瘤Ki-67的表达情况,TUNEL检测移植瘤凋亡情况;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移植瘤中mTOR及细胞周期蛋白p2l表达情况,探讨其协同作用的机制。结果:p53与PTEN无明显的相关性,p53、PTEN通过不同的通路激活mTOR/p70S6K信号通路,mTOR/p70S6K通路是其共同的下游通路;p-mTOR、 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织,表明mTOR/p70S6K通路的激活可能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有关;同时,p-mTOR、p-p70S6K的表达增加与肿瘤分级分期的增加及肿瘤多发呈正相关,提示mTOR/p70S6K通路的激活促进肿瘤进展;在与肿瘤无病生存率的研究中发现,p-mTOR、p-p70S6K阳性者肿瘤无病生存的时间明显缩短,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mTOR阳性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一样,是膀胱癌无病生存的独立的预后因素;mTOR通路的激活可以作为应用mTOR抑制剂治疗的依据,与p53和PTEN的表达状态无关。CCI-779能够明显抑制T24、BIU-87细胞的增殖,呈现浓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CCI-779使膀胱癌细胞迁移能力明显降低(P<0.01)。CCI-779导致膀胱癌细胞周期阻滞于Go/G1期,不导致细胞凋亡;CCI-779能够抑制膀胱癌细胞浸润能力;CCI-779能够抑制mTOR磷酸化,进而抑制p70S6K磷酸化。CCI-779能够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不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实现的。体外实验中,CCI-779与DDP联合应用,能够明显的增加对T24细胞的抑制作用,二者联合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体内实验中,联合用药组肿瘤重量较CCI-779、DDP单独治疗组、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联合用药组凋亡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联合组Ki-67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单一用药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mTOR信号通路在膀胱癌中广泛被激活,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发生、发展、肿瘤数目、复发有关,mTOR通路的激活是选择mTOR抑制剂的指标,不需考虑p53和PTEN的表达状态;CCI-779对膀胱癌T24、BIU-87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是治疗膀胱癌较有前景的药物;CCI-779与DDP联合应用,能够增加DDP对膀胱癌T24细胞的治疗作用,二者起协同作用;CCI-779与DDP联合应用,能够增加裸鼠移植瘤对DDP化疗敏感性,其机制是通过mTOR抑制剂对细胞周期蛋白p2l的抑制作用实现的。

苏振波[6](2010)在《TGF-β1、wt-p53和RhoA基因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TGF-β1、wt-p53和RhoA基因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本次实验采集标本42例,6例正常前列腺组织来自手术非正常死亡的人体,36例前列腺癌标本为吉林大学前列腺疾病防治研究中心应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前列腺6点活检技术穿刺采集或手术采集。用HE染色确定前列腺标本的病理类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Western-blot等技术定性和定量检测各标本中TGF-β1、wt-p53和RhoA基因在正常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体外培养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细胞的TGF-β1、和RhoA蛋白的表达,并采用明胶酶谱法检测了PC3细胞培养上清中MMP-2和MMP-9的表达。结果:①正常前列腺外腺和癌旁组织间的TGF-β1、wt-p53和RhoA表达无差异(P>0.05),均未发现wt-p53基因突变;②与正常前列腺组织和癌旁组织相比,TGF-β1和RhoA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P<0.01),wt-p53低表达(P<0.01),且部分基因突变为mt-p53;③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随着前列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TGF-β1、和RhoA的表达都增高,呈负相关关系(r =-0.7884,P=0.0023;r =-0.6758,P=0.0158);④随着前列腺癌分化程度的降低,mt-p53表达逐渐增强,呈负相关关系(r =-0.7662,P=0.0037),说明wt-p53基因的突变率增加,mt-P53蛋白在细胞内积聚;⑤RT-PCR和Western-blot结果显示,已发生远处转移的前列腺癌组织中TGF-β1、wt-p53和RhoA的mRNA转录和蛋白表达,与无转移灶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⑥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见到在PC3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均有棕黄色颗粒,表明TGF-β1、和RhoA的表达均呈阳性;⑦PC3细胞培养上清中有MMP-2和MMP-9的表达。结论:无论是临床标本还是体外培养的细胞系检测结果均表明TGF-β1、wt-p53和RhoA基因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和进展相关,并在前列腺癌的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利用联合检测TGF-β1、wt-p53和RhoA基因的表达可有助于对前列腺癌进行早期诊断,评估肿瘤的浸润性进展过程,评价化疗治疗效果和预后。

高东伟[7](2010)在《转移癌和其原发癌的比较研究及其在肿瘤转移预测和治疗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转移是导致癌症患者死亡的根本原因,目前尚无有效的措施可以阻止转移。阐明癌症转移的机制是干预或控制肿瘤转移的基础,目前对于肿瘤转移认识有不同的学说,但是这些学说尚不能解释全部肿瘤转移的现象。现代生物技术和纳米制药技术的进步为发现新的抗肿瘤转移的靶点和实现药物商品化提供了可能,但是现有对肿瘤转移的认识是建立在细胞和动物实验基础上,很少有开展原发肿瘤和转移肿瘤的配对比较研究的。研究同一病人原发癌和转移癌为加深认识肿瘤转移的机制、发现新的药物靶点提供了可能。已有文献开展的对原发癌和转移癌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乳腺癌和结肠癌,而对肺癌报道的文献仅占少部分,并且主要集中在EGFR和其调节通路上。肺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就诊时70%左右的患者已处于中晚期,即使手术切除后患者2年内也多死于复发或转移,研究肺癌转移有望解决肺癌目前治疗困境。乳腺癌转移机制研究比较深入,现在已经发现一些关键的基因有可能成为新的抗转移的靶点,由于这些关键基因和分子在癌症中普遍发挥重要作用,这为研究肺癌转移机制提供了研究基础。分子靶向治疗是目前癌症治疗的组成部分,但是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与其分子表达状态有关,比较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分子状态的异同性可以为临床医生在选择分子靶向治疗时提供参考意见。肺癌肺内转移和肺多原发癌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主要难题,由于多原发肺癌和肺内转移预后不同,比较原发和转移首先是确定的肺癌转移灶,因此区分肺内原发和转移是进行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比较研究的基础。一些关键分子蛋白的表达与肺癌的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癌基因EGFR已经作为分子靶点用于治疗肺癌,血管生成因子VEGF抑制剂正在进行临床试验,MET、HIF-1 a、TGF-β1是癌症潜在的治疗靶点。但是对于这些基因的研究在肺癌主要集中在原发肿瘤的研究,在肺癌转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还没有文献报告。p53作为肺癌的关键抑癌基因,其突变和多态性和肺癌易感性密切相关,有研究者通过p53基因突变鉴别肺内原发和转移,其理论基础是建立在p53基因突变发生在肿瘤转移之前,转移和原发灶有共同的克隆来源和分子基础,一致的为肺内转移,不一致的为肺内原发,但是其他研究者在乳腺癌和结肠癌研究p53基因突变在原发灶和转移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使得需要寻找更好的鉴别肺内原发和转移的工具。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第三代基因多态性,是更好地反映个体遗传差异的分子标记,在肿瘤研究中有广泛用途,p53的72密码子SNP与肺癌个体易感性已有相关研究,本课题意在比较原发肺癌和其转移癌的p53的72密码子SNP状态并且探讨作为鉴别肺内原发和肺内转移的可能性。因此,本课题研究目的是:1.比较肺癌原发和转移的肿瘤干细胞标记物CD133、血管生成因子VEGF、缺氧诱导因子HIF-α、在器官选择性转移发挥重要作用的TGF-β1、参与肿瘤微环境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抑癌基因p53、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和参与肿瘤特异性转移的COX2的蛋白的表达,为认识肺癌转移机制、丰富和发展肿瘤转移学说、预测肺癌转移、发现可能的抗肺癌转移的靶点奠定研究基础。2.通过p53的72密码子SNP鉴别肺内原发和肺内转移,研究p53的72密码子的多态性作为鉴别肺癌肺内原发和转移的工具的可能性。二.临床资料和方法在病理库中收集2002年-2009年期间在山东省立医院住院的原发肺癌和转移肺癌均切除的石蜡标本,共有11例为确认的肺癌原发和转移,3例其转移灶从现有标准不能确认是肺内原发和转移,其中1例肺癌原发灶有2个石蜡标本。共收集29个石蜡标本进行下列实验:1.常规HE染色:确认肺癌原发和转移来自同一标本2.SP方法免疫组化实验步骤按照说明书进行,并设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3.提取石蜡标本中的DNA采用凯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石蜡标本提取试剂盒,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4.设计p53的72密码子的多态性引物,提取的DNA样本进行聚合酶连反应扩增,反应产物进行限制酶内切反应,图像仪下观察p53的72密码子基因型。5.蛋白表达强度在原发癌和转移癌的比较采用Marginal Homogeneity统计检验。三.结果1.临床资料:14例临床标本中11例明确诊断为转移的病例,肿瘤分级均为中低分化,9例分级相同(81.8%),其余2例患者,原发癌为中分化和低分化,转移癌仅为中分化。3例不能确定转移的患者,均为肺癌术后再次发现肺占位。2.免疫组化结果VEGF:11对组织标本中,5例样本低表达(占22.7%),14个样本中度表达(63.6%),3例高度表达(13.6%)。原发癌与转移癌表达一致9例,不一致2例,转移较原发表达增强。一致性比例为81.8%。VEGF在肺癌原发肿瘤和转移瘤表达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值=0.157>0.05。不能确认转移的3例中有2例一致,1例不一致。COX2:22个样本9个低表达(40.9%),9个样本中度表达(40.9%),4个样本高度表达(18.2%)。比较原发癌和转移癌的表达情况,11个病例10例原发癌和转移癌表达一致,不一致的1例,一致性占90.9%,肺癌原发肿瘤和转移瘤表达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值=0.317>0.05。3例不能确认转移的2例一致,1例不一致。MET:13个样本强阳性(59.1%),6个样本呈中度表达(27.2%),低表达的为3个样本(13.6%)。9例表达一致(占81.8%),2例表达不一致(占18.2%),主要发生在肺癌脑转移,脑转移癌相对原发癌表达增强。两者比较,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值=0.157>0.05。3例不能确定转移的,2例一致,1例不一致。HIF-1α:肿瘤细胞浆和核均可见到HIF-1α表达,4个低度表达(18.2%),15个中度表达(68.2%),高表达的3例(13.6%)。11例病例中,2例原发癌和转移癌表达情况不一致,转移癌HIF-1α较原发癌表达增强,9例表达一致,一致性占81.8%。两者比较,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值=0.180>0.05。3例不能确定转移的,原发和转移表达一致。CD133:CD133与病理类型有关,在腺癌中不表达,4例鳞癌及含有鳞癌成分的标本有少数细胞阳性表达,1例腺鳞癌中原发灶阳性细胞约2%,但是脑转移灶腺癌未发现表达。而另一例含有部分腺鳞癌成分的,其皮肤转移灶也为腺癌,均未见表达。考虑CD133可能表达与病理类型有关两者。样本阳性数目太少未进行统计学比较。3例不能确定转移的7个标本中5个腺癌标本未见表达,2个鳞癌标本有表达。TGF-β1:在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表达较弱,13个样本肿瘤无表达,9个样本虽呈阳性,但肿瘤细胞普遍染色较弱。而在间质中17个标本可见间质细胞阳性表达较高,并可排除非特异性染色,5个标本间质表达细胞较少,阳性细胞主要是间质炎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对于肺癌肿瘤细胞而言,1例表达差异,原发肿瘤细胞表达为阴性,转移瘤为阳性。以肿瘤间质而言,3例在转移表达增强。TGF-β1可能与肿瘤间质和促进转移有关。实验时假设TGF-β1主要在肿瘤细胞表达,实际发现肿瘤细胞中表达病例较少,因此两者未进行统计学比较。3例不能确定的转移肿瘤2例不一致,1例表达一致TNF-α:在肿瘤细胞和间质炎症细胞中均有表达,22个样本中有2个标本原发癌和转移癌为阴性,6个标本低表达(27.2%),11个标本中度表达(50%),3个样本高表达(13.6%)。在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表达一致的为10例(90.9%),1例表达有差异,原发癌呈高表达,脑转移癌阳性表达下降,为中度表达,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值=0.317>0.05。3例不能确定转移的表达一致。p53:p53蛋白在肿瘤细胞核和浆中均有表达,9个样本低表达(40.9%),9个样本中度表达(40.9%),4个样本高表达(18.2%),一致有8例(72.7%),不一致3例(27.3%),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P值=0.564>0.05。3例不能确定转移的2例患者一致,1例患者不一致。3.DNA提取结果3个病例未能从对应的石蜡标本中提取出有效的DNA。11例23标本中DNA质量在lOug-15ug之间,纯度经测定符合PCR反应标准4. p53codon 72 SNP:9例确认为转移的8例一致,不一致的1例原发肿瘤为基因型纯合子,脑转移肿瘤为杂合子。另外3例不能确认是否转移的,原发肿瘤一致的基因型一致,通过对照同一病例不同标本和原发转移SNP的状态确定这3例为转移瘤。5.14例原发和转移的功能蛋白表达COX2不一致的2例,P值=0.157;MET不一致3例,P值=0.564;VEGF不一致的3例,P值=0.083;、HIF-1α不一致的2例,P值=0.180、TNFα不一致的1例,P值=0.317;p53表达不一致4例,P值=0.317,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性统计学意义,均大于0.05。四.结论1.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在病理分级方面存在一些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见于原发癌具有多种分化程度的,而转移癌只有一种分化程度,没有观察到肿瘤演进过程中转移分化程度降低,提示转移癌和原发癌有共同的克隆来源。肺癌原发和转移在功能蛋白表达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原发癌和转移癌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提示转移癌保持了原发癌的关键生物学特征。2.CD133是否可以作为肺癌干细胞的标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VEGF、COX2原发灶和转移灶表达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应用贝伐单抗和赛来昔布治疗肺癌时如果不能获得转移癌组织可以通过原发癌的表达预测其抑制剂的疗效。MET、HIF-1α是肺癌抗转移潜在的有效靶点,TGF-β1和TNFα在肿瘤间质和肿瘤细胞均有表达,是否可以作为抗转移的靶点需要进一步研究。3.p53的密码子72的SNP是区分原发肺癌和肺内转移的有效工具,原发肺癌和肺内转移以及其他部位的转移灶存在高度一致性,反映原发肺癌和转移癌在遗传背景上高度一致,但仍然有1例不一致,提示p53在转移过程中可能发生了突变。4.转移癌和原发癌在细胞形态和分级、功能蛋白表达和p53的72密码子多态性的高度相似性,提示转移癌和原发癌有共同的克隆来源,转移癌保持了原发癌的关键生物学特征。而功能蛋白表达及p53 condon72 SNP在转移和原发存在的微小差异可能是由于癌细胞DNA基因组的不稳定性,基因表达从复制到转录会经历一系列变化,可能是导致变异的主要原因。

李鹏[8](2010)在《P27kip1157号苏氨酸磷酸化与肝癌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研究细胞周期正调控因子p27Kip1的磷酸化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p27Kip1的磷酸化在肝细胞肝癌中的重要意义;2.运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对肝癌SMMC-7721细胞的影响及与p-p27kip1 Thr157分子网络的关系,初步探讨p27kip1分子磷酸化在肝细胞肝癌发生机制过程中的作用。3.构建pEGFP-p27wt和pEGFP - p27Kip1 (T198A)突变质粒,为下一步转染HCC细胞株分析突变后对p27kip1的降解、亚细胞定位及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奠定了实验基础。方法1.我们研究p27Kip1的157号位苏氨酸磷酸化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对51例肝癌组织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和对8例新鲜冰冻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分析。检测p-p27kip1 Thr157与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病理及其预后之间的关系。然后进一步观察p27Kip1的198号位苏氨酸磷酸化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情况。2.我们运用CCK-8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肝癌细胞用PI3K抑制剂LY294002处理后的增值和细胞周期的变化;Western blot分析p27Kip1表达变化和定位情况。3.人类野生型p27Kip1是通过寡核苷酸引物(5’CGAGATCTGATGTCAAACG TGCGAGT 3’和5’CT GAATTC TTGACGTCTTCTGAGGCC 3’) PCR扩增,然后克隆到质粒pEGFP-N2的Bgl II-EcoRI位点,产生pEGFP- p27Kip1wt载体。而p27Kip1的198号位苏氨酸突变为丙氨酸p27Kip1 (T198A)是运用重叠(序列)延伸PCR技术使突变位点转到野生型的p27Kip1上,其引物是5’CTCTCGAGGATGTCAAACGTGCGAGT 3’and 5’CGGAATTCTTTGACGTCTTCT GAGGCC 3’。pEGFP-p27wt和pEGFP - p27Kip1 (T198A)都被插入载体pcDNA3.1/myc-His的XhoI/EcoRI位点。最后测序确定质粒克隆的准确性。结果1. 51例免疫组化分析发现p-p27kip1 Thr157和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161;p<0.05);p-p27kip1 Thr157是与肝癌患者肿瘤病理分级相关的(P=0.043),而Ki67的表达强度与患者血清AFP水平、坏死程度、肿瘤病理分级以及转移相关,P值分别为0.035、0.040、0.004、0.049。Kaplan-Meier分析发现p-p27kip1 Thr157和KI67的表达与肝癌患者的预后相关。进一步观察到p-p27kip1 Thr198在HCC中高表达,表达在细胞核和(或)胞浆中,p-p27kip1 Thr198在非癌组织中几乎无表达。2.本研究中PI3K抑制剂LY294002明显地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而且呈剂量依赖性,这个过程是通过p27来实现的,而p21,p16等其它抑癌因子在此过程中没有表达变化;同时核浆分离Western blot检测p27在核内聚集。3.成功得构建pEGFP-p27wt和pEGFP - p27Kip1 (T198A)质粒。结论1. P-p27kip1 Thr157可能是肝细胞肝癌的重要的预后指标。2.在临床上PI3K抑制剂LY294002可能可以作为肝癌化疗的一种药物; PI3K抑制剂LY294002发挥抑制增殖的作用可能是通过调控p27kip1表达和定位来实现的。

刘奇[9](2009)在《Apollon、Smac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SPB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诸多的诱导分化剂中,符合高效、低毒在临床上有推广价值的尚少;而苯丁酸钠(sodium phenylbutyrate.SPB)作为一种诱导分化剂,具有对多种肿瘤起作用,毒性反应不大等优点,目前已在美国进入Ⅱ期临床,临床应用前景看好。本实验针对苯丁酸钠对胃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促进分化作用及其机理,进行了胃癌组织和体外细胞培养的实验研究。在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进行了流式细胞仪检测、透射电镜观察及半定量RT-PCR检测。研究中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胃癌、癌旁和正常胃组织中Apollon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Apollo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高表达。同时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Apollon和Smac基因mRNA的表达,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胃癌组织中,Apollon基因mRNA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和正常组织,Smac基因mRNA在胃癌中的表达弱于癌旁和正常组织,以上均有存在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Apollon与Smac的表达呈负相关。苯丁酸钠可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呈剂量依赖效应,它可使SGC-7901细胞出现Gl期阻滞,并诱导SGC-7901细胞凋亡,可以更好的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生长。随着用药浓度增加,Apollon表达明显降低,Smac表达有增高趋势。应用光镜、透射电镜观察到苯丁酸钠作用后胃癌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有意义的形态学变化。通过Dead EndTM比色法TUNEL系统检测不同浓度SPB对SGC-7901细胞原位细胞凋亡,显示用药后细胞凋亡明显。证实SPB对胃癌SGC-7901细胞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本实验通过对胃组织、以及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实验研究,探讨了苯丁酸钠在抑制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在不同层面深入研究了Apollon、Smac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结胃癌的浸润、转移机制,以及临床胃癌的药物预防、治疗奠定基础。

卢晓梅[10](2005)在《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分子机制和食管癌细胞干预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新疆是中国食管癌高发区之一,13个世居民族中哈萨克族人群(人口约200万)发病率最高,其调整死亡率达68.88/10万。为降低其发生率与死亡率,本研究从食管癌发病的基因分子展开研究,并且观察新疆盛产的天然植物黑加仑对食管癌细胞的干预,探索其防治的新途径。该研究以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防治研究已有的基础为起点,从哈族常用食物受亚硝胺、霉菌毒素、多环芳烃三大类化学致癌物长期污染入手,探索代谢酶CYP2E1、GSTM1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对环境致癌物的致癌效应所起的作用;同时阐述HPV感染与p53基因第72密码子多态性和哈族食管鳞癌发生的关联性;并且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ve sub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从mRNA水平上寻找高度特异性与敏感性的食管癌早期基因分子及其标志物,为食管癌高危人群筛查、防治提供分子生物学基础。以往研究报道新疆高产的植物黑加仑富含生物类黄酮,能阻断致癌物亚硝胺吗啉的合成,结合本研究目的,观察黑加仑对食管癌细胞的作用,为研发地产资源防治食管癌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①收集哈萨克族原发性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粘膜共104对(208例样本)经手术切除后石蜡包埋的组织;104例健康对照者,要求按照1:1配对方法,选取与病例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2岁的非肿瘤哈萨克族居民。②以聚合酶链反应方法进行HPV16E6、GSTM1基因

二、p21~(WAF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附82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21~(WAF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附8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肺癌患者血清EMMPRIN、HER-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肺癌患者组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2 正常健康组的入选标准
    2 实验标本采集
    3 实验材料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材料与设备
    4 实验方法
        4.1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 EMMPRIN 浓度
        4.2 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中 HER-2 浓度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不同组别研究对象 EMMPRIN 和 HER-2 浓度比较
    2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血清中 EMMPRIN、HER-2 浓度比较
    3 不同病理类型肺癌患者化疗前后血清中 EMMPRIN、HER-2 浓度比较
    4 应用 ROC 曲线评价 EMMPRIN、HER-2 对肺癌的诊断价值
    5 EMMPRIN 与 HER-2 相关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2)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单发食管癌、贲门癌及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和p53、p16、p21WAF1及MDM2蛋白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单发食管癌、贲门癌不同取材方式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对比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5.讨论
第二部分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检测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第三部分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P53,P16,P21WAF1和MDM2蛋白变化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一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其与食管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p53,p21~(WAF1),MDM2蛋白变化与食管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写词
个人简历及博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和双源癌前病变检出率及P16和P21~(WAF1)蛋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正文: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和双源癌前病变检出率及P16和P21~(WAF1)蛋白变化
    Ⅰ 论文第一部分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和双源癌前病变检出率
        Ⅰ.1 前言
        Ⅰ.2 材料与方法
        Ⅰ.2.1 研究对象
        Ⅰ.2.2 样本处理
        Ⅰ.2.3 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Ⅰ.2.4 统计学分析:
        Ⅰ.3 结果
        Ⅰ.3.1 流行特征
        Ⅰ.3.2 临床病理确诊为单发贲门癌手术切除大标本整体组织包埋病理复查结果
        Ⅰ.3.3 临床病理确诊为单发下段食管癌手术切除大标本整体组织包埋病理复查结果
        Ⅰ.3.4 病理复查综合结果
        Ⅰ.4 讨论
        Ⅰ.5 结论
    Ⅱ 论文第二部分 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组织P16和P21~(WAF1)蛋白变化
        Ⅱ.1 前言
        Ⅱ.2 材料与方法
        Ⅱ.2.1 研究对象
        Ⅱ.2.2 组织处理
        Ⅱ.2.3 免疫组化
        Ⅱ.2.4 诊断标准
        Ⅱ.2.5 统计学分析
        Ⅱ.3 结果
        Ⅱ.3.1 临床资料分析
        Ⅱ.3.2 组织病理学结果
        Ⅱ.3.3 免疫组化结果
        Ⅱ.4 讨论
        Ⅱ.5 结论
        Ⅱ.6 参考文献
    Ⅲ 附图
    Ⅳ 综述
        Ⅳ.1 引言
        Ⅳ.2 P21~(WAF1)的结构
        Ⅳ.3 P21~(WAF1)的功能
        Ⅳ.4 P21~(WAF1)与肿瘤的关系
        Ⅳ.5 参考文献
    Ⅴ 中英文缩写词
    Ⅵ 附录
    Ⅶ 致谢

(4)p21WAF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附8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测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mTOR抑制剂在膀胱癌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mTOR通路相关蛋白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中的表达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p53、PTEN、p-mTOR、p-p70S6K在膀胱尿路上皮的表达
        1.2.2 p-mTOR、p-p70S6K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1.2.3 p53、PTEN、p-mTOR、p-p70S6K表达的相关分析
        1.2.4 p-mTOR、p-p70S6K表达与膀胱尿路上皮癌预后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CCI-779对膀胱癌T24、BIU-87细胞的作用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各实验所需主要试剂材料及溶液的配制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1.5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CCI-779抑制T24、BIU-87细胞增殖
        2.2.2 划痕实验检测CCI-779对T24、BIU-87迁移能力的影响
        2.2.3 细胞周期和凋亡检测
        2.2.4 transwell细胞体外侵袭实验
        2.2.5 CCI-779抑制mTOR碟酸化,进而抑制p70S6K碌酸化
        2.2.6 CCI-779对膀胱癌作用的体内研究
    2.3 讨论
        2.3.1 mTOR简介
        2.3.2 mTOR抑制剂简介
        2.3.3 mTOR抑制剂治疗膀胱肿瘤研究进展
        2.3.4 展望
    2.4 小结
三、CCI-779对DDP治疗膀胱癌的化疗增敏作用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1.3 统计学方法
    3.2 结果
        3.2.1 CCI-779、DDP对膀胱癌T24生长的抑制作用
        3.2.2 动物实验检测CCI-779、DDP对膀胱癌皮下移植瘤的作用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mTOR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6)TGF-β1、wt-p53和RhoA基因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癌基因TGF-β与肿瘤研究进展
        1.2.1 TGF-β超家族的组成及生物学作用
        1.2.2 TGF-β异常与肿瘤
        1.2.3 TGF-β与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1.2.4 TGF-β的研究意义
    1.3 抑癌基因P53 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1.3.1 p53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1.3.2 p53 基因突变与肿瘤
        1.3.3 p53 基因研究意义
    1.4 癌基因RHOA 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1.4.1 小G 蛋白Rho 家族的结构和功能
        1.4.2 RhoA 基因的结构和功能
        1.4.3 RhoA 与肿瘤发生
        1.4.4 RhoA 基因与肿瘤浸润和转移
        1.4.5 RhoA 基因研究意义
    1.5 TGF-β、P53 和RHOA 在肿瘤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1.5.1 TGF-β与p53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5.2 TGF-β与RhoA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5.3 p53 和RhoA 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6 小结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器材及标本来源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1.3 标本来源
第3章 实验方法
    3.1 HE 染色确定标本病理类型
    3.2 检测TGF-β1、MT-P53 和RHOA 基因在前列腺癌及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3.2.1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mt-P53 和RhoA 蛋白表达
        3.2.2 RT-PCR 检测TGF-β1、wt-p53 和RhoA 的mRNA 表达
        3.2.3 免疫印记法检测TGF-β1、wt-P53 和RhoA 蛋白的表达
    3.3 体外培养的PC3 人前列腺癌细胞TGF-β1 和RHOA 蛋白表达及MMP-2 和MMP-9 活性测定
        3.3.1 PC3 人前列腺癌细胞系的复苏及传代培养
        3.3.2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体外培养的PC3 人前列腺癌细胞的TGF-β1 和RhoA 蛋白表达
    3.4 明胶酶活性的测定
        3.4.1 基本原理
        3.4.2 试剂的配制
        3.4.3 Marker 准备(标准品用细胞株HT1080(人纤维肉瘤细胞株))
        3.4.4 操作步骤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HE 染色标本病理类型分析
    4.2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GF-β1、MT-P53 和RHOA 蛋白表达
        4.2.1 TGF-β1 表达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
        4.2.2 mt-P53 表达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
        4.2.3 RhoA 表达与前列腺癌病理分级
    4.3 RT-PCR 检测TGF-β1、WT-P53 和RHOA 的MRNA 表达
        4.3.1 RT-PCR 电泳结果
        4.3.2 RT-PCR 结果分析
    4.4 免疫印记法检测TGF-β1、WT-P53 和RHOA 蛋白的表达
        4.4.1 显色结果拍照
        4.4.2 TGF-β1、wt-P53、RhoA 蛋白表达量分析
    4.5 体外培养的PC3 人前列腺癌细胞TGF-β1 和RHOA 蛋白表达
    4.6 体外培养的PC3 人前列腺癌细胞培养上清MMP-2 和MMP-9 活性测定
第5章 讨论
    5.1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前列腺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
    5.2 P53 在前列腺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
    5.3 RHOA 在前列腺癌浸润和转移中的作用
    5.4 体外培养的人前列腺癌细胞系PC3 细胞TGF-β1 和RHOA 蛋白及MMP-2和MMP-9 的检测
    5.5 TGF-β1、P53、RHOA 在前列腺癌浸润和转移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7)转移癌和其原发癌的比较研究及其在肿瘤转移预测和治疗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论文正文
    第一章 研究背景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第一节 癌症转移的基本认识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文献综述:转移癌和其原发癌对照比较研究及其在肿瘤转移 预测和治疗的意义
        第三节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肺癌原发肿瘤和配对转移的细胞分化、蛋白表达和P53基因多态性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病例资料收集
        第二节 常规病理和免疫组化
        第三节 P53基因多态性在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比较以及在鉴别第二原发癌的作用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HE图片和免疫组化图片)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科研奖项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外文论文-Ⅰ
外文论文-Ⅱ

(8)P27kip1157号苏氨酸磷酸化与肝癌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磷酸化的P27KIP1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13K 抑制剂LY294002 对肝癌SMMC-7721 细胞的影响及与P-P27~(KIP1)THR157 分子网络的关系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人类P27~(KIP1)基因点突变质粒的构建
    一、引言
    二、材料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综述 细胞周期和肿瘤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9)Apollon、Smac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SPB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中英文缩写
前言
第一章 文献回顾及研究背景
    综述一 胃癌基因研究进展
        1 癌基因
        2 抑癌基因
        3 其他
        4 展望
    综述二 凋亡抑制蛋白家族对肿瘤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
        1 IAPs 的结构及人类IAPs 家族成员
        2 IAPs 抗凋亡机制
        3 IAPs 主要成员在人类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中的表达
        4 以IAPs 为靶点的肿瘤治疗
        5 前景
    综述三 Smac 促凋亡作用的研究进展
        1 Smac 的发现
        2 Smac 的结构和特征
        3 Smac 的亚细胞定位和组织分布
        4 Smac/ DIABLO 的促凋亡作用
        5 Smac 对恶性肿瘤的影响
        6 前景
    综述四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苯丁酸钠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研究
第二章 实验研究
    实验一 Apollon 在胃癌病理标本中蛋白水平的表达研究
        1 材料
        2 研究方法及步骤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胃癌组织中 Apollon 基因表达及与 Smac 基因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3.1 apollon mRNA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2 Smac 基因 mRNA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
        3.3 Apollon、Smac 的 mRNA 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三 SPB 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 的增殖抑制的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0)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分子机制和食管癌细胞干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代谢酶基因(CYP2E1、GSTM1)多态性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关联性的研究
    1.内容与方法
        1.1 病例与对照
        1.2 仪器
        1.3 GSTM1基因分型
        1.4 GSTM1基因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1.5 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CYP2E1基因的多态性
        1.6 Rsa 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CYP2E1基因PCR产物
        1.7 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二部分 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与p53基因多态性在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过程中的相关性研究
    1.内容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与组织学分型
        1.2 主要仪器
        1.3 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三部分 哈萨克族食管癌差异表达基因的研究
    1.内容与方法
        1.1 组织标本
        1.2 试剂
        1.3 仪器
        1.4 实验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第四部分 新疆天然植物黑加仑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1.内容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结果
    3.讨论
    4.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食管癌病因发病学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缩略词对照表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查新报告

四、p21~(WAF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附82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肺癌患者血清EMMPRIN、HER-2的检测及临床意义[D]. 汪向海. 皖南医学院, 2014(05)
  • [2]河南食管癌高发区单发食管癌、贲门癌及同一个体食管/贲门双源癌人乳头瘤病毒检测和p53、p16、p21WAF1及MDM2蛋白变化研究[D]. 丁广成. 郑州大学, 2010(01)
  • [3]河南食管癌高发区食管贲门双源癌和双源癌前病变检出率及P16和P21~(WAF1)蛋白变化[D]. 周建炜. 郑州大学, 2006(11)
  • [4]p21WAF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附82例报告)[J]. 索洁,王红阳.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3(12)
  • [5]mTOR抑制剂在膀胱癌中的作用研究[D]. 陈业刚.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1)
  • [6]TGF-β1、wt-p53和RhoA基因在人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苏振波. 吉林大学, 2010(08)
  • [7]转移癌和其原发癌的比较研究及其在肿瘤转移预测和治疗的意义[D]. 高东伟. 山东大学, 2010(09)
  • [8]P27kip1157号苏氨酸磷酸化与肝癌相关性研究[D]. 李鹏. 苏州大学, 2010(10)
  • [9]Apollon、Smac基因在胃癌中的表达及SPB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的抑制研究[D]. 刘奇. 吉林大学, 2009(08)
  • [10]哈萨克族食管癌发病学分子机制和食管癌细胞干预的探讨[D]. 卢晓梅. 新疆医科大学, 2005(04)

标签:;  ;  ;  ;  ;  

p21~(WAF1)在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附82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