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尘净化系统的合理选择

烟尘净化系统的合理选择

一、烟尘净化系统的合理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李莉军[1](2021)在《中央集中式电焊烟尘除尘器方案创新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李宏宇[2](2021)在《抽水蓄能电站机电安装期焊烟扩散与通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焊接技术是现代工业施工的一项中极其重要的基础技术,由于其生成过程及污染物本身的特殊性,会长时间聚集在作业区域空间内部并难以消除,若被施工人员吸入则会严重损坏人体的身体健康,极易罹患如尘肺等各种职业疾病。因此对各种作业空间内的焊烟进行治理极为重要。针对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的机电安装期,由于需要对大量机组设备进行安装工作,则厂房内部的焊接施工任务较大,期间会产生大量的焊烟。而抽水蓄能电站厂房属于高大空间,焊烟在其中容易发生聚集,不易消除。因此对抽水蓄能电站机电安装期焊烟扩散规律与施工通风策略开展相应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此,本研究基于山东潍坊抽水蓄能电站的地下厂房机电安装期的实际焊接施工,首先梳理国内外对于焊烟扩散机理与焊烟治理措施的相关研究,建立1:1三维物理模型;运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选择合适的数值计算模型,针对不同的焊接施工工况,设定边界条件,对厂房内的焊烟扩散及施工通风进行数值模拟计算;通过分析计算结果不断对通风方式和厂房内气流组织进行优化,得到较优的焊接施工通风策略。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抽水蓄能电站机电安装期主厂房内的焊烟扩散规律,并通过气流组织研究最终得到了针对不同焊接施工工况的较优通风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无通风的静态状态下,焊烟在水平方向以焊点为中心呈圆形扩散,竖直方向呈扇形扩散;距离地面8m以上的厂房空间焊烟浓度基本达标,主要治理范围应为距离地面2m以下的人体呼吸区;送风可使厂房内的焊烟浓度逐渐降低,靠近送风口的区域焊烟浓度较低,远离送风口的区域焊烟浓度较高;将送风口下移至距焊接施工平面3m的位置,主厂房排风口下移至距地面1m的位置,并且在隧洞内合理的布置挡风墙,可优化厂房内气流组织,提高通风净化效率;运用优化后的通风策略可在焊接施工作业时间内,将厂房内的焊烟浓度不达标区域范围缩小50%以上,对于焊接施工区内部聚集的焊烟通过局部净化装置进行消除;冬季施工时竖井出口内外存在约320Pa的自然热压差,有利于厂房内的焊烟净化;夏季施工时竖井出口内外存在约-105Pa的压差,可能出现通风倒灌现象,不利于焊烟的排除;当自然排风无法满足排风需要时,需要在竖井出口处设置排风机,进行机械排风。

李铖骏[3](2021)在《核岛安全壳受限空间环境控制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核岛安全壳(反应堆厂房)是一个内部结构复杂、封闭性较强的特殊建筑物,既存在高大空间,也有许多空间受限的作业场所。由于安全壳建设施工作业种类繁多,其作业环境职业卫生保障一直是困扰我国“绿色核电建设”的难题之一,目前国内尚未开展系统而针对性的研究,国外核电建设也鲜有完整的方案可供参考。本论文选择核岛安全壳施工过程中焊接气溶胶污染治理问题,首先对辽宁红沿河核电站CPR1000安全壳施工阶段作业环境中的焊接气溶胶污染现状以及作业人员个体气溶胶暴露进行了调研和测量,并对颗粒物的理化特征进行了取样分析;结合颗粒物的湍流-布朗运动和热空气、电弧等离子体流动特性,建立了等离子体-热空气-颗粒物动量及能量耦合的数学物理模型;采用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粒径颗粒物的主要受力和迁移扩散特征;研究了捕集罩空间位置、焊条角度、捕集风速以及捕集罩张角等因素对气溶胶局部捕集效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Elman神经网络结构,建立了多因素下的气溶胶颗粒物捕集效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最后采用CF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焊接气溶胶颗粒在核岛高大空间以及典型独立标高层中的运动规律,得到了颗粒物粒径与气溶胶主要分布高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施工现场实际情况,提出了全面除尘结合局部净化的核岛安全壳焊接污染物治理方案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有效改善了核岛内施工作业环境。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核岛焊接气溶胶污染现状进行调研,结果表明:(1)在未使用气溶胶治理手段的情况下,核岛安全壳施工现场个体气溶胶接触时间加权平均浓度超出4mg/m3的国家标准规定值,部分焊接人员个体接触浓度超出规定值5倍以上,焊点周围人员呼吸区短时间气溶胶浓度可超出规定值10倍以上。(2)根据焊接气溶胶粒子的透射电镜形貌观察,焊接气溶胶二次粒子外形结构复杂,由粒径为数十纳米的表面较为平滑的类球体一次粒子聚结而成;一次粒子通过凝并作用与周围微粒结合,造成粒子体积、质量的增长以及数量上的减少。根据焊接气溶胶化学组成元素的能谱分析,形状较为规则的类球形粒子主要组成元素为Fe和O,推测其主要来源于焊芯金属部分,而形状不规则的聚合颗粒物主要组成元素为Fe和Cu,并存在较大质量分数的Ca和F,除焊芯以外,焊条药皮可能为该类型粒子的另一重要来源。2.通过对核岛施工现场使用的焊条进行发尘量测试实验,得出焊条的单位质量发尘率在6.2g/kg至9.3g/kg之间,焊条平均发尘量为7.6g/kg。通过粒径测量与分析,可以得出粒径在0.5μm以下的亚微米细颗粒物占气溶胶粒子总数的80%以上;随着空气相对湿度的增大,气溶胶颗粒平均粒径有增大趋势,但增量并不显着。3.由焊接气溶胶颗粒的受力分析可知,对于亚微米颗粒,其主要受力为曳力、布朗力、saffman升力、热泳力以及重力,特别是对于粒径在0.3μm以下的气溶胶颗粒,布朗力的影响不可被忽视,在其作用下颗粒物在空间向各个方向做无规则运动,而当粒径大于0.3μm以后,布朗力的影响迅速减弱,曳力成为控制颗粒运动轨迹的主要作用力。在焊接亚微米气溶胶颗粒的自由扩散过程中,粒径越小的颗粒物的运动轨迹更易与气流方向发生偏离。4.当焊条角度发生变化时,由于电弧等离子体的形态和热空气流场的随之变化,颗粒物初始位置和运动轨迹将会向着焊条倾斜角度的反方向发生偏移,这一偏移将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而增大,当焊条角度分别为90°(倾斜0°)、60°(倾斜30°)和45°(倾斜45°)时,产生偏移的气溶胶粒数百分比分别为49.9%、62.5%和94.9%。5.通过对亚微米气溶胶的局部捕集效率研究,合适的捕集罩位置和张角对于提升捕集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增大捕集罩水平夹角或减小捕集距离均可提高捕集效率。当捕集罩竖直倾角在[0,90]变化时,捕集效率随着捕集罩倾角增大而增大,当捕集罩竖直倾角在(90,180]变化时,对于固定的焊条角度将对应一个最佳的竖直倾角,使得越接近该角度,捕集效率越高。根据研究结果,(?)=41°是较为合适的捕集罩张角。6.本文建立的基于Elman神经网络的多因素局部捕集效率预测模型被证明与CFD数值模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运用此预测模型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捕集罩位置、焊条角度以及捕集风速等因素下的捕集效率进行计算,同时也可对固定工况下的捕集罩有效作用区域进行预测,可为核岛受限空间中的焊接气溶胶局部捕集的设计与实际应用提供参考。7.在安全壳20m以上的高大空间中,气溶胶颗粒的分布在竖直方向存在分层现象,平均分布高度随着粒径的增大而升高,77%以上的焊接气溶胶颗粒物分布在核岛安全壳30m-46m的高度范围内,其平均分布高度为40.78m。通过采用全面除尘结合局部净化的方法,经过实际现场测量及评估,本文提出的治理方案能够有效控制作业环境中的焊接气溶胶浓度,取得了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

陈东,张玲,刘少君,邱力[4](2021)在《铁路货车制造企业焊接烟尘治理探讨》文中认为为改善焊接作业环境、保护职工健康,基于某铁路货车企业的生产工艺和焊接烟尘治理难点,从完善焊接烟尘治理技术方案、优化焊接方法和焊接结构、改造厂房加强换气通风等方面总结治理措施,提出了焊接烟尘综合治理的新方向,即融入绿色设计思维、提高工艺制造水平、结合智能制造和采取综合治理方案。

王秦喆[5](2021)在《机械车间焊接烟尘净化装置方案创新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机械车间中广泛应用焊接、切割等制造工艺,应用这些工艺作业时会产生烟尘污染,特别是焊接烟尘会对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因此需要对有害烟气进行净化。目前焊接车间主要使用移动式焊烟净化机、固定式焊烟净化装置等产品,但无论是除尘效率还是操作方式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设计出功能齐全、外观整洁的焊接烟尘净化装置成为除尘净化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文对机械车间焊接烟尘的捕捉和净化两个工作过程进行研究,通过构建用户需求模型,应用多种设计方法创新设计焊接烟尘净化装置方案,为企业焊烟净化产品研发提供技术支撑。首先,应用情境构建法对焊接作业过程及作业环境进行调研分析,从中提取用户的“显性需求”与“潜在需求”。应用KJ法和KANO模型对提取的大量用户需求进行提炼和分类,在此基础上应用TOPSIS法对用户需求进行重要性评估,确定创新方案的设计方向。其次,对焊接烟尘净化相关典型产品应用功能分析法与多元尺度分析法进行功能结构与造型特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取造型元素并设计焊接烟尘净化的功能结构方案。根据典型产品功能载体、其它相关资料等得到功能结构方案功能元的解,应用形态学矩阵综合出焊接烟尘净化系统功能原理方案。以用户需求为基准构建方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对多个创新设计方案进行评估,筛选出相对较优的净化方案。最后,在筛选出的功能原理和造型元素的基础上,根据其功能元解的结构形式进行结构方案设计,应用Rhino软件对焊接烟尘净化装置原型进行建模,并对机械车间焊接烟尘净化装置的布局进行设计。应用Ansys Fluent软件和Airpak软件对焊接烟尘净化装置原型与布局方案进行CFD数值模拟分析,并对使用情境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创新设计的焊接烟尘净化装置方案与其在机械车间布局方案合理可行,净化效果显着。

樊耀耀[6](2020)在《焦炉炉头烟尘的捕集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焦炉炼焦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焦炉大型化是焦炉炼焦发展的必然选择。虽然大型焦炉在使用中均配备有成套的集尘除尘设备进行污染治理,但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各类焦化企业使用的集尘设备还难以对炼焦过程中排出的烟气实现完全收集,从而造成可视化烟气的排放,达不到环保要求。炼焦的污染排放主要是指炭化室内的高温烟气短时间内从焦炉炉头位置排出,而集尘设备不能对排出的烟气进行及时、完整的收集,从而造成炉头烟的扩散。由于缺乏高温浮力射流扩散及高温浮力射流冲击扩散等相关方面的理论研究,难以为各类通风集尘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导致焦炉集尘设备难以对排出的烟气进行完整、高效的捕集,并造成炼焦过程中炉头烟难以彻底高效的治理。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及数值分析的方法,对烟气的扩散及导流式侧吸集尘通风系统运行特征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炉头烟的浮力射流扩散模型及气固耦合扩散模型,并根据模型结果对焦炉炉头烟集尘罩进行了优化设计,实现了对不同排放形式炉头烟的完整捕集,降低了集尘风罩的风量需求,提高了烟气的捕集效率。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捣固焦炉和顶装焦炉炼焦过程中机侧、焦侧、炉顶烟气排放过程的测试与分析,获得了烟气的排放规律、组分特征及排放差异。同时,确定了炉头烟的扩散特征对集尘罩导流结构、抽吸流速及罩型尺寸设计的影响。(2)通过对浮力射流扩散理论的分析及与各类平面浮力射流扩散解析模型的比较,基于变密度射流扩散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炉头烟水平平面浮力射流扩散模型;基于附壁射流理论、冲击扩散理论及顶棚射流扩散理论,提出了一种炉头烟近壁面冲击扩散模型;通过对流体中烟颗粒的力学模型分析,提出了基于Discrete Phase Modle方法的炉头烟气固耦合扩散模型。(3)基于相似性理论,建立了炉头烟的数值分析模型,进行了扩散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通过与各种近似扩散模型获得的射流速度分布及射流轨迹结果比较,验证了模型准确性更好。通过水平平面浮力射流扩散模型,获得了扩散速度、扩散轨迹的变化规律、及不同粒度颗粒的扩散特征。通过近壁面垂直浮力射流冲击扩散研究,获得了烟气速度沿侧板和顶板的分布特征。通过对不同排放工况中炉头烟扩散过程的分析,获得了炉头烟的扩散边界和扩散速度,为炉头烟集尘罩的设计优化提供了依据。(4)依据炉头烟扩散模型与集尘通风运行模型的耦合结果,获得了在不同导流结构中射流速度沿顶板的分布规律,指出了导流集尘系统中烟气治理的难点,提出了以射流水平速度边界为分析指标的集尘效率分析理论。研究确定了在受限条件下影响导流式侧吸罩捕集效率的三个主要因素:导流板倾角、集尘罩抽吸速度及集尘罩宽度。通过试验与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导流板倾角的增加及烟气温度的升高,射流沿顶板向两侧扩散的速度增加,导致集尘效率降低;在相同抽吸风量条件下,通过增加集尘罩宽度比提高抽吸速度能获得更高的集尘效率。(5)基于炉头烟扩散特征及导流式集尘罩捕集过程,提出了焦炉炉头烟集尘罩的优化方案,实现了对不同排放形式的炉头烟的有效治理,同时使炉头烟集尘罩的设计风量降低了30%以上。通过分布式集尘结构设计,结合烟气预处理单元、旋风布袋除尘净化方法及连锁控制检测方案,得到了一种高效便捷的推焦车车载集尘系统,解决了顶装煤焦炉机侧烟气治理的问题,使烟气排放浓度降低到10 mg/m3以下。为解决车载除尘器收集的烟尘颗粒即焦灰的处理问题,提出了一种制备焦灰浆体燃料的新方法,为焦炉炉头烟的治理提供了参考。

权萌萌[7](2020)在《钻爆法施工隧道烟尘运移规律及控制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爆法施工隧道爆破阶段会产生大量的烟尘,烟尘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造成隧道空间污染,不仅影响施工工期,还严重威胁隧道施工人员的安全与健康。因此掌握爆破烟尘在隧道中的空间分布及运移规律,确定烟尘降低至允许浓度值的时间,对保障施工人员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河南平顶山隧道现场实际情况,运用FLUENT软件对烟尘中CO及粉尘的运移规律进行模拟分析,得出隧道中风流场的分布规律,CO浓度及粉尘浓度的变化规律。并依据模拟结果进一步分析压入式风筒出口至掌子面的距离,风筒入口风速,添加除尘器,除尘器安装位置以及压抽比,这五种因素对隧道风流及烟尘运移规律的影响,确定CO浓度及粉尘浓度达到允许浓度值的时间。结果表明:(1)在平顶山隧道现场施工条件下,CO浓度及粉尘浓度降低至允许浓度值以下的时间分别为1500s,1200s;(2)在仅含压入式通风筒的条件下,风筒口至掌子面的距离为60m,风筒入口风速为20m/s时,CO浓度及粉尘浓度降低至允许浓度值以下的时间均为1100s;(3)添加除尘器后,在入口风速为14m/s,除尘器抽风量为600m3/min,即压抽比为2.2时,除尘器在隧道Y断面的安装位置为Y=0m,风筒口至掌子面的最佳距离为50m时排烟效果最好,此时,隧道内CO浓度及粉尘浓度达到允许浓度值的时间为1100s,900s。

顾源[8](2020)在《基于实际工程的燃煤供热锅炉脱硫除尘及脱硝技术》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雾霾是近几年大气污染问题中的“后起之秀”,雾霾天气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雾霾中主要的组成成分—固体粉尘颗粒的主要来源就是煤炭的燃烧,除此之外,煤炭燃烧产生的烟气中还存在着SO2、NOx等有害气体,均是导致大气污染的主要物质,我国作为煤炭消耗大国,煤炭的使用在推动城市工业发展与居民供热的同时,也同时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由此可见,开展燃煤烟气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探索适合沈阳地区的燃煤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形式为目的,分析了目前各种脱硫、脱硝及除尘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状,深入研究各种技术工艺的原理和特点,结合沈阳市地理环境条件、供热现状与规划及脱硫、脱硝和除尘技术应用现状,以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集中供热工程、沙河热源厂扩建项目为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工程实例的环境效益指标,希望为沈阳市燃煤烟气脱硫、脱硝及除尘技术的选择方向提供些许建议。首先,本文针对不同的烟气脱硫、除尘及脱硝工艺分别深入研究其各自的工作原理和工艺特点,以此来判断各种工艺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及经济和环境效益等。其次,本文第三章分析沈阳市自然环境特点、市内供热现状与规划等集中供热情况,其中重点调查沈阳市西部和南部区域的现状热源分布及供热规划情况,为第四章的工程实例研究奠定研究数据基础。本文还对沈阳市大气污染情况及燃煤锅炉厂中的烟气脱硫、除尘及脱硝技术的应用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第三章的分析总结出,“十二五”以来沈阳市着重治理大气污染问题并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作为主要大气污染源的燃煤烟气治理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燃煤锅炉厂中脱硫设施缺位率较高、脱硫效率偏低、除尘效率低、几乎没有脱硝设施。然后,本文通过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及沙河热源厂扩建等工程实例的设计检测数据研究,对比两个项目建设实施前后的燃煤锅炉烟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大气污染的排放浓度及排放量等指标,验证了高效煤粉锅炉系统、镁钙双碱法脱硫技术、袋式除尘技术、低氮燃烧技术及SNCR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并且通过两个工程实例的监测数据对比可以发现,这些烟气治理措施在沈阳市的特定环境条件下也具有良好的效果,具有极好的适用性。

刘永胜[9](2020)在《微/纳米纤维混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其过滤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雾霾”日益频发,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常规的纤维过滤介质因结构稳定、过滤阻力较低且对亚微米颗粒物拦截效率可达90%以上,已在空气过滤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因其纤维直径粗、结构相对蓬松及内部孔径大等,难以实现对细小颗粒物(尤其是PM2.5)有效拦截,且易发生“深层”过滤行为,急剧增加了其过滤阻力等,使其应用面临一些问题。根据纤维过滤理论:纤维材料的过滤效率随其直径的减小而提高。因而,纳米纤维因具有极细的直径、结构可控及对超细粒子拦截效率高等特点,在空气过滤领域具有独特的性能优势。然而,存在强力低、结构稳定性差、易分层及难以规模化生产等缺陷,严重制约了其大力应用。因此,本文结合微米纤维和纳米纤维的结构与性能优势,设计和开发具有高效低阻的微/纳米纤维混合过滤材料。首先,本文利用Geo Dict软件构建了一系列微米纤维和纳米纤维混合结构模型,并对其过滤性能(过滤效率、过滤阻力)、颗粒物在材料内部的运动轨迹及截留分布进行模拟分析,深刻揭示了本设计结构对微小粒子的拦截机制和过滤行为,为研究高效低阻过滤材料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将静电纺丝技术分别与针刺或水刺加固技术相结合,探索了影响实现微米纤维与纳米纤维混合的关键技术。同时,通过调控单层微米纤维网的结构参数和纳米纤维在其表面上的纺丝时间,利用针刺或水刺加固技术制备了微/纳米纤维混合材料,并研究了针刺或水刺工艺参数对微米纤维与纳米纤维实现混合的影响规律。重点研究了纳米纤维添加量对混合材料的结构形貌、过滤性能及强力等影响进行系统地分析。结果表明:随纳米纤维添加量的增加,混合材料内部孔隙结构变得更加复杂与弯曲,此结构显着增加颗粒物与纤维材料发生碰撞的机会,并有利于加强对超细颗粒物的拦截与捕集作用,而其过滤阻力增加相对缓慢。最后,将微/纳米纤维混合材料与市场过滤材料的循环过滤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混合材料的过滤效率(98.12%)仅次于市场覆膜滤料(99.98%),前者初始过滤阻力为19.2 Pa,远低于覆膜滤料(221.5 Pa),且前者残余阻力增加相对缓慢;经过10次“过滤-清灰-过滤”循环后,其循环周期最长(约700 min)。通过观察过滤后,粉尘在材料内部的沉积分布可知:其分布规律与模拟结果一致,这也说明此结构材料达到了预期设计效果。同时,还研究了不同风速对本结构过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此结构材料均能保持优异的过滤性能,并随过滤的持续进行,其过滤效率和过滤阻力均逐渐提高。上述研究表明:所制备的微/纳米纤维混合材料不仅显着加强了对微小粒子的拦截与捕集作用,且能维持较低的过滤阻力,进而提高了其使用寿命,因此,此结构材料将在空气过滤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潜力。

肖迪[10](2020)在《基于横流风幕的软密封控尘系统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当前,我国过程工业中无法固定密封环节,如中草药生产、烟草生产、分散铸造、矿物加工等,由于工艺或操作需要无法使用固定密封,存在严重的粉尘跑、冒、漏等现象,是造成安全事故和尘肺病频发的重要原因,至今没有简单有效的技术手段实现粉尘的高效控制与捕收。将风幕应用在无法固定密封环节开展烟尘的控制与捕收是风幕隔尘技术的创新应用。在对风幕发生装置的体积有严格限制的应用场合,风幕发生装置的体积下限和风幕均匀性、稳定性的关系还无研究数据可以借鉴;另外,在开放产尘源利用风幕直接收尘的实验数据与技术还不完备,有待开展相关实验研究和装备开发。首先,本文以小体积横流风幕发生装置为研究目标,通过研究“轴向进气,径向排风”式风幕发生装置的横截面积、送风槽和导流叶片三个结构参数对风幕均匀性、扩散性和偏斜性的影响机制发现,增大横截面积可减小风幕发生装置全长上的静压差,提高风幕的均匀性,另外,导流叶片的分流和引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风幕的均匀性,在对体积有上限要求的应用条件下,保证风幕均匀的风幕发生装置适宜直径为110mm,导流叶片间距为60mm;一定长度的送风槽能有效整理出口风流的紊乱度,削弱射流对周围空气的卷吸作用,提高风幕的集中程度,35 mm长度送风槽满足本文应用条件需求;导流叶片通过对风流的机械导流作用强化风流的转向,改善风幕出射时严重的偏斜现象,60 mm间隔的导流叶片(斜叶片与送风柱轴向夹角45o,水平叶片末端向上偏移,与水平方向夹角成3o)可以使风幕射流接近于水平。由此,探明了横流风幕发生装置的关键结构参数,该装置具备在较小体积下风幕均匀性高、扩散度小和偏斜性低的特点,较现有最小体积的风幕发生装置直径小约30%。其次,在横流风幕发生装置开发的基础上,本文探明了不同射流风速下横流风幕的射程及对横向干扰风流的阻隔尺度,为风幕量程的选择及可有效阻隔的干扰风速限值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风幕速度随射出距离增大先快速下降,后降幅趋于平缓,直至速度为零;随风幕射流速度增大,风幕对横向干扰风的阻隔作用逐渐显着,6.4m/s的风幕射流速度一般可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然后,本文基于旋转风幕控尘理论,开发了软密封控尘系统。通过烟尘示踪实验定性分析了产尘区的流场特性和该系统对微细烟尘的控制效果,通过树叶粉末示踪实验定性分析了该系统对较大粒度粉尘的定向控尘能力,通过控尘效率实验定量研究了风幕射流速度、抽压比和风幕射流角度等对该系统控尘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送风量和吸风量越大,风流的卷吸作用越明显,对烟尘的抽排能力越强,所形成的示踪烟柱边界越显着。对于长×宽为1.0×1.0 m的软密封控尘系统,获得稳定风幕的射流风速为6.27-8.39 m/s;在抽压比为0.8-1.0时能获得较显着的控尘效果;随风幕射流角度的增加,系统的控尘能力先提高后下降,合适的风幕射流角度为10-20°。综合测试显示,风幕射流速度6.27 m/s、抽压比0.6、射流角度15°时,1.0×1.0 m的软密封系统控尘效率达到92.6%。目前,软密封控尘系统正在河南中烟工业公司安阳卷烟厂试用。该论文有图56幅,表16个,参考文献84篇。

二、烟尘净化系统的合理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烟尘净化系统的合理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2)抽水蓄能电站机电安装期焊烟扩散与通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抽水蓄能电站的施工环境
        1.1.2 焊接施工污染及焊烟的危害
    1.2 研究现状
        1.2.1 焊烟形成机理研究概况
        1.2.2 焊烟扩散机理研究概况
        1.2.3 焊烟扩散数值模拟研究概况
        1.2.4 焊烟扩散污染治理研究概况
        1.2.5 抽水蓄能电站施工通风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焊烟形成扩散机理与抽水蓄能电站施工通风理论
    2.1 焊烟的组分特点与形成机理
        2.1.1 焊烟的组分特点
        2.1.2 焊烟的形成机理
    2.2 焊烟的扩散机理
        2.2.1 焊烟扩散的受力分析
        2.2.2 焊烟扩散类型
    2.3 地下抽水蓄能电站施工的通风方式及特点
        2.3.1 开挖期施工通风
        2.3.2 机电安装期施工通风
    2.4 地下抽水蓄能电站施工通风量及风压计算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值模拟的数学模型建立
    3.1 流体控制方程
        3.1.1 质量守恒方程
        3.1.2 动量守恒方程
        3.1.3 能量守恒方程
    3.2 CFD软件设置
    3.3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3.3.1 地下抽水蓄能电站厂房焊接施工概况
        3.3.2 物理模型的建立
        3.3.3 网格的划分与网格无关性验证
    3.4 求解器及边界条件
    3.5 计算模型有效性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及方案优化
    4.1 数值模拟工况设计
    4.2 通风气流组织模拟分析及优化
        4.2.1 主厂房施工通风气流组织研究
        4.2.2 主变室施工通风气流组织研究
        4.2.3 尾闸室施工通风气流组织研究
    4.3 焊接施工通风模拟分析及优化
        4.3.1 工况1(gk1)主厂房单独施工
        4.3.2 工况2(gk2)主厂房与主变室同时施工
    4.4 季节对焊接施工通风的影响分析
    4.5 焊烟治理综合通风策略总结
        4.5.1 主厂房单独焊接施工通风策略
        4.5.2 主厂房与主变室同时焊接施工通风策略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3)核岛安全壳受限空间环境控制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焊接气溶胶研究现状
        1.1.1 工业焊接气溶胶
        1.1.2 焊接气溶胶的危害及评价指标研究
    1.2 焊接气溶胶颗粒迁移扩散规律研究
        1.2.1 焊接气溶胶迁移扩散规律的研究方法
        1.2.2 焊接气溶胶颗粒物的运动特点
    1.3 工业厂房焊接气溶胶治理研究
        1.3.1 工业厂房焊接气溶胶污染现状
        1.3.2 全面通风
        1.3.3 局部净化除尘
        1.3.4 置换通风
    1.4 核岛焊接气溶胶污染现状调研
        1.4.1 核岛焊接气溶胶浓度测量
        1.4.2 核岛焊接气溶胶颗粒化学成分分析
    1.5 存在的问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存在的问题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研究内容
        1.5.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核岛焊接气溶胶形成机理及数值计算理论模型
    2.1 引言
    2.2 焊接气溶胶形成机理
    2.3 等离子体的流动
    2.4 等离子体-热空气-颗粒物动量及能量耦合数值计算模型
        2.4.1 等离子体及热空气流体的数学模型
        2.4.2 气溶胶颗粒的运动控制方程
    2.5 捕集效率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2.5.1 Elman神经网络结构
        2.5.2 Elman神经网络模型的构建
第3章 相关实验及数值模拟的验证
    3.1 引言
    3.2 焊接电弧等离子体形态
        3.2.1 电弧等离子体可视化实验
        3.2.2 电弧等离子体形态数值模拟
        3.2.3 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对比
    3.3 焊接气溶胶发尘量实验
        3.3.1 仪器和方法
        3.3.2 实验结果
    3.4 焊接气溶胶粒径分布
        3.4.1 仪器和方法
        3.4.2 测量结果分析
        3.4.3 数值模拟中粒径分布的实现
    3.5 焊点气溶胶温度竖直分布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气溶胶颗粒的受力及扩散分布特征
    4.1 引言
    4.2 气溶胶颗粒的受力分析
        4.2.1 气溶胶颗粒受力平衡方程
        4.2.2 颗粒物与流体之间的能量交换方程
        4.2.3 焊接气溶胶的受力计算
    4.3 颗粒物在空间内的扩散分布特征
        4.3.1 布朗力对焊接亚微米气溶胶分散度的影响
        4.3.2 气溶胶颗粒物水平分散度的影响因素
    4.4 电弧等离子体影响下的气溶胶颗粒扩散分布特征
    4.5 小结
第5章 亚微米气溶胶的局部捕集效率
    5.1 引言
    5.2 数值模拟条件及相关计算
        5.2.1 模拟区域及边界条件
        5.2.2 最小捕集距离模拟计算
        5.2.3 最小捕集效率计算
    5.3 局部捕集效率单因素影响研究
        5.3.1 捕集罩角度
        5.3.2 焊条角度
        5.3.3 捕集距离
        5.3.4 捕集风速
        5.3.5 捕集罩张角
    5.4 多因素捕集效率预测模型
        5.4.1 神经网络的训练与测试
        5.4.2 捕集罩有效作用区域计算
    5.5 小结
第6章 核岛安全壳焊接气溶胶整体治理方法及应用
    6.1 引言
    6.2 核岛焊接气溶胶扩散规律数值模拟
        6.2.1 焊接发尘源简化模型
        6.2.2 计算区域及计算条件
        6.2.3 模拟结果
    6.3 核岛焊接气溶胶治理方案及应用
        6.3.1 核岛安全壳集中式排风系统
        6.3.2 核岛轻型局部净化设备研发
    6.4 系统运行效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研究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4)铁路货车制造企业焊接烟尘治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铁路货车制造企业焊接烟尘治理现状
    2.1 铁路货车生产工艺分析
    2.2 铁路货车焊接烟尘治理难点
3 铁路货车焊接烟尘治理实践
    3.1 完善焊接烟尘治理技术方案
    3.2 优化焊接方法和焊接结构
    3.3 改造厂房加强换气通风
4 结论与建议
    4.1 焊接烟尘治理经验
    4.2 焊接烟尘治理的思考

(5)机械车间焊接烟尘净化装置方案创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焊接烟尘的特点与危害
        1.1.2 焊接烟尘的治理方式
        1.1.3 机械车间的生产环境
        1.1.4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论文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1.2.1 国内焊烟净化装置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1.2.2 国外焊烟净化装置相关研究及应用现状
        1.2.3 相关理论与方法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焊接烟尘净化装置用户需求分析
    2.1 焊接烟尘净化装置作业过程分析
    2.2 基于使用情境的用户需求模型构建
        2.2.1 机械车间焊烟净化装置的情境构建
        2.2.2 机械车间焊烟净化装置的用户需求模型
        2.2.3 机械车间焊烟净化装置未来情境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械车间焊烟净化装置功能方案综合
    3.1 焊烟净化装置及相关产品功能原理分析
        3.1.1 产品功能分析法概述
        3.1.2 相关产品功能原理分析
    3.2 车间焊烟净化相关产品造型特征分析
        3.2.1 多元尺度法概述
        3.2.2 相关产品多元尺度法分析
    3.3 焊烟净化装置功能原理方案创新设计
    3.4 焊烟净化装置功能原理方案优选
        3.4.1 确定产品设计方案的评价指标
        3.4.2 主成分-信息熵法的方案评价过程
        3.4.3 焊烟净化装置创新设计方案优选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车间焊烟净化装置结构方案设计
    4.1 焊烟净化装置吸尘罩及除尘器设计计算
    4.2 焊烟净化装置结构方案设计
        4.2.1 焊烟净化装置结构组成
        4.2.2 焊烟净化装置结构方案特点分析
    4.3 焊烟净化装置车间布局方案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车间焊烟净化装置CFD模拟及情境仿真
    5.1 CFD软件概述
    5.2 焊接烟尘净化装置气流流场模拟分析
        5.2.1 焊接烟尘净化装置气流流场的模拟分析
        5.2.2 焊接烟尘净化装置的机械车间气流场模拟分析
    5.3 焊接烟尘净化装置使用情境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KANO模型调查问卷
附录二 焊接烟尘净化装置KANO模型调研结果
附录三 焊烟机及相关产品样本造型分类调查
附录四 焊烟机及相关产品样本造型意象词汇调查问卷
附录五 焊接烟尘净化装置功能原理方案决策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焦炉炉头烟尘的捕集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焦炉炼焦集尘除尘技术
    1.3 高温烟气扩散分析及集尘通风设计优化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高温烟气扩散的相关研究
        1.3.2 集尘通风设计优化研究
        1.3.3 CFD在集尘通风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焦炉炼焦过程中烟气的排放分析研究
    2.1 炼焦过程中烟气污染的排放
        2.1.1 捣固焦炉烟气的排放
        2.1.2 顶装焦炉烟气的排放
    2.2 炼焦过程焦中烟气排放过程的测试方法
        2.2.1 焦炉炼焦机械操作流程
        2.2.2 烟气流速测试方法
        2.2.3 烟气温度的测试方法
        2.2.4 烟气浓度及烟气组分的测试方法
    2.3 炼焦过程中排放烟气特征
        2.3.1 排放烟气的流速与温度特征
        2.3.2 排放烟气中组分特征
    2.4 焦炉集尘系统的设计分析
        2.4.1 集尘系统的结构
        2.4.2 集尘罩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焦炉炉头烟扩散模型研究
    3.1 平面浮力射流扩散理论
        3.1.1 浮力射流扩散理论
        3.1.2 平面浮力射流扩散理论
        3.1.3 平面浮力射流分析方法比较
    3.2 炉头烟的水平排放扩散模型
        3.2.1 炉头烟水平平面射流扩散参数影响分析
        3.2.2 炉头烟的水平排放扩散模型
    3.3 炉头烟的垂直排放沿近壁面冲击扩散模型
        3.3.1 炉头烟的垂直排放沿近壁面冲击扩散过程分析
        3.3.2 炉头烟的垂直排放沿近壁面冲击扩散模型
    3.4 炉头烟的气固耦合扩散模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温烟气扩散模型比较及扩散特征分析
    4.1 数值模型设计
        4.1.1 基本控制方程
        4.1.2 计算域设计
        4.1.3 数值模型参数
    4.2 模型试验设计
        4.2.1 相似性理论
        4.2.2 试验装置设计
        4.2.3 试验测试方案
        4.2.4 数值模型正确性验证
    4.3 高温气体平面浮力射流扩散模型结果与其他模型结果比较
        4.3.1 与点源浮羽流近似模型结果比较
        4.3.2 与平面射流近似模型结果比较
        4.3.3 与布辛涅斯克近似模型结果比较
    4.4 高温平面射流扩散特征分析
        4.4.1 水平平面射流扩散特征分析
        4.4.2 近壁面倾斜冲击扩散特征分析
        4.4.3 射流气体特征对颗粒扩散影响分析
    4.5 炉头烟的扩散特征分析
        4.5.1 焦炉烟气扩散特征分析
        4.5.2 焦炉炉头烟分布规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流式侧吸集尘罩集尘效率影响研究
    5.1 导流式侧吸集尘分析
        5.1.1 导流式侧吸集尘罩原理
        5.1.2 导流侧吸罩特征分析
        5.1.3 导流侧吸式集尘罩运行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2 导流侧吸集尘罩流场特征分析的数值设计
        5.2.1 基本控制方程
        5.2.2 导流侧吸集尘罩流三维模型
        5.2.3 导流侧吸集尘罩流场模型及边界条件设计
    5.3 导流侧吸集尘罩流场特征分析的试验设计
        5.3.1 试验方法设计
        5.3.2 试验测试方法
        5.3.3 模型正确性验证
    5.4 导流侧吸集尘罩流场特征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5.4.1 导流板集尘罩流场分布特征
        5.4.2 不同倾角的导流板流速分布特征分析
    5.5 近壁面浮力射流冲击扩散与侧吸集尘耦合分析
        5.5.1 侧吸罩流场特征分析
        5.5.2 导流板倾角对集尘边界的影响分析
        5.5.3 侧吸罩设计对集尘效率的影响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焦炉炉头烟集尘罩优化及推焦车载集尘设备研究
    6.1 焦炉炉头烟集尘罩设计
        6.1.1 焦炉炉头烟集尘罩设计要求
        6.1.2 焦炉集尘罩优化设计
        6.1.3 焦炉炉头烟集尘罩应用
    6.2 焦炉炉头烟集尘罩性能比较与分析
        6.2.1 焦炉炉头烟集尘罩流场特征分析
        6.2.2 焦炉烟气扩散与集尘罩的耦合分析
        6.2.3 焦炉炉头烟集尘罩的风量优化分析
    6.3 顶装焦炉推焦车车载集尘系统的设计
        6.3.1 车载除尘器结构
        6.3.2 推焦车车载除尘器集尘结构
        6.3.3 车载除尘器设计优势
    6.4 焦炉炼焦过程中排放烟尘颗粒的利用研究
        6.4.1 焦灰制作焦油水乳液浆
        6.4.2 焦灰制备污水焦浆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钻爆法施工隧道烟尘运移规律及控制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烟尘运移规律研究现状
        1.2.2 烟尘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爆破烟尘运移规律的理论分析
    2.1 爆破烟尘的组成
        2.1.1 爆破烟尘中粉尘的产生机理
        2.1.2 爆破烟尘中有害气体的产生机理
        2.1.3 烟尘的理化性质
    2.2 气固两相流理论
    2.3 烟尘的运移及扩散
        2.3.1 CO的运移及扩散
        2.3.2 粉尘的运移及扩散
    2.4 爆破烟尘产量
        2.4.1 CO初始值的确定
        2.4.2 粉尘初始浓度的确定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钻爆法施工隧道烟尘运移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3.1 计算流体力学(CFD)简介
    3.2 流场数值模拟的方法
        3.2.1 湍流流动模拟方法
        3.2.2 多相流动的模拟方法
    3.3 隧道爆破空间通风模拟控制方程
        3.3.1 气体扩散数学模型
        3.3.2 粉尘扩散数学模型
    3.4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求解
        3.4.1 现场状况
        3.4.2 几何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3.5 数值模拟的参数及边界条件
    3.6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3.6.1 隧道内风流分布规律
        3.6.2 CO分布规律
        3.6.3 粉尘分布规律
    3.7 数值模拟的验证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钻爆法施工隧道烟尘控制数值模拟研究
    4.1 烟尘控制模型介绍
    4.2 风筒口至掌子面的距离对烟尘分布规律的影响
        4.2.1 风流分布模拟结果
        4.2.2 CO分布模拟结果
        4.2.3 粉尘分布模拟结果
    4.3 入口风速对烟尘分布规律的影响
        4.3.1 风流分布模拟结果
        4.3.2 CO分布模拟结果
        4.3.3 粉尘分布模拟结果
    4.4 安装除尘器后的烟尘运移规律
        4.4.1 除尘器的选择及安装位置
        4.4.2 除尘器风量的确定
        4.4.3 风流分布模拟结果
        4.4.4 CO分布模拟结果
        4.4.5 粉尘分布模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钻爆法施工隧道烟尘控制参数优选研究
    5.1 参数优选方案
    5.2 除尘器在Z断面的位置对排烟效果影响的数值分析
        5.2.1 风流分布模拟结果
        5.2.2 CO分布模拟结果
        5.2.3 粉尘分布模拟结果
    5.3 风筒口至掌子面的距离对排烟效果影响的数值分析
        5.3.1 风流分布模拟结果
        5.3.2 CO分布模拟结果
        5.3.3 粉尘分布模拟结果
    5.4 排烟系统的压抽比对排烟效果影响的数值分析
        5.4.1 风流分布模拟结果
        5.4.2 CO分布模拟结果
        5.4.3 粉尘分布模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8)基于实际工程的燃煤供热锅炉脱硫除尘及脱硝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燃煤锅炉烟气处理技术现状
        1.2.1 国内发展现状
        1.2.2 国外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2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与政策研究
    2.1 煤炭燃料分析
        2.1.1 煤碳的分类
        2.1.2 煤碳的成分分析
    2.2 常用锅炉类型及特点
        2.2.1 循环流化床锅炉
        2.2.2 往复炉排锅炉
        2.2.3 链条炉排锅炉
        2.2.4 煤粉炉
    2.3 锅炉烟气排放治理的相关政策
    2.4 本章小结
3 燃煤锅炉烟气治理方法研究
    3.1 燃煤锅炉烟气脱硫技术
        3.1.1 石灰石-石膏法脱硫
        3.1.2 氨法脱硫技术
        3.1.3 循环流化床法脱硫
        3.1.4 氧化镁湿法脱硫技术
    3.2 燃煤锅炉烟气脱硝技术
        3.2.1 低氮燃烧技术
        3.2.2 SCR法脱硝技术
        3.2.3 SNCR法脱硝技术
    3.3 燃煤锅炉烟气除尘技术
        3.3.1 静电除尘
        3.3.2 袋式除尘
        3.3.3 电袋复合除尘技术
    3.4 本章小结
4 沈阳市集中供热及烟气治理现状
    4.1 沈阳市供热现状
        4.1.1 沈阳市供热区域划分
        4.1.2 沈阳市供热面积及供热能源规划
        4.1.3 西部供热区域现状
        4.1.4 南部供热区域现状
    4.2 沈阳市燃煤烟气治理现状
        4.2.1 沈阳市大气污染治理现状
        4.2.2 沈阳市燃煤锅炉烟气治理技术发展现状
    4.3 本章小结
5 燃煤锅炉脱硫、脱硝及除尘技术应用实例
    5.1 研究方法及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浓度估算模型构建
        5.1.1 泰森多边形法
        5.1.2 基本模型与假设
        5.1.3 污染物排放浓度影响因子的选取
        5.1.4 模型所选定目标时段的分析与确定
        5.1.5 基于ArcGis和 mapinfo的泰森多边形的构建
    5.2 沈阳市概况
        5.2.1 气象条件
        5.2.2 水文条件
        5.2.3 地质特征
    5.3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烟气治理研究
        5.3.1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项目概况
        5.3.2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5.3.3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项目热负荷规划设计
        5.3.4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选型及烟气脱硫系统
        5.3.5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烟气除尘系统
        5.3.6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烟气脱硝系统
        5.3.7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浓度估算模型
        5.3.8 沈阳市铁西金谷热源厂燃煤锅炉环境效益分析
    5.4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燃煤锅炉烟气治理研究
        5.4.1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扩建项目概况
        5.4.2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扩建项目热负荷规划设计
        5.4.3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扩建项目燃煤锅炉脱硝系统分析
        5.4.4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浓度估算模型
        5.4.5 沈阳市沙河热源厂扩建项目环境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微/纳米纤维混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其过滤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大气污染与尾气排放要求
        1.1.2 除尘技术
    1.2 纤维过滤理论
        1.2.1 纤维过滤研究历程
        1.2.2 纤维过滤机制
        1.2.3 过滤性能评价指标
    1.3 纤维过滤材料的种类
        1.3.1 机织物过滤材料
        1.3.2 针织物过滤材料
        1.3.3 非织造过滤材料
    1.4 过滤性能影响因素
        1.4.1 纤维参数的影响
        1.4.2 纤维材料结构参数的影响
        1.4.3 其他因素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构建纤维材料结构模型及其过滤性能模拟
    2.1 模拟理论
        2.1.1 流体力学控制方程
        2.1.2 网格划分和节点计算
        2.1.3 边界条件及求解算法
        2.1.4 流场模拟
        2.1.5 模拟颗粒运动轨迹
        2.1.6 过滤效率理论
    2.2 探究微/纳米纤维混合结构的过滤性能
        2.2.1 纤维结构模拟
        2.2.2 纤维过滤性能模拟
    2.3 不同纤维结构构建和过滤性能模拟
        2.3.1 纤维结构构建
        2.3.2 厚度对纤维材料过滤性能的影响
        2.3.3 不同直径纤维混合比例对纤维材料过滤性能的影响
    2.4 构建微/纳米纤维混合结构与过滤性能模拟
        2.4.1 微/纳米纤维混合结构模拟
        2.4.2 运动路径模拟
        2.4.3 分级过滤性能模拟
        2.4.4 综合过滤性能模拟
    2.5 多尺度纤维混合结构与性能模拟
        2.5.1 多尺度纤维混合结构模拟
        2.5.2 运动路径模拟
        2.5.3 分级过滤性能模拟
        2.5.4 综合过滤性能模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米纤维与纳米纤维混合技术研究
    3.1 前言
    3.2 微/纳米纤维混合材料工艺流程设计
    3.3 实验部分
        3.3.1 原料
        3.3.2 实验设备
        3.3.3 微/纳米纤维复合网的制备
        3.3.4 微/纳米纤维混合材料的制备
    3.4 表征方法
    3.5 形貌与讨论
        3.5.1 针刺法微/纳米纤维混合材料
        3.5.2 水刺法微/纳米纤维混合材料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针刺法微/纳米纤维混合材料过滤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备
        4.1.3 微/纳米纤维混合过滤材料的制备
    4.2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成分分析
        4.3.2 结构形貌
        4.3.3 孔径结构
        4.3.4 静态过滤性能分析
        4.3.5 动态过滤性能分析
        4.3.6 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刺法微/纳米纤维混合材料过滤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设备
        5.1.3 微/纳米纤维混合过滤材料的制备
    5.2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成分分析
        5.3.2 结构形貌
        5.3.3 孔径结构
        5.3.4 分级过滤性能
        5.3.5 综合过滤性能评价
        5.3.6 过滤过程模拟
        5.3.7 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尺度纤维混合材料过滤性能研究
    6.1 实验部分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设备
        6.1.3 多尺度纤维混合材料制备
    6.2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形貌
        6.3.2 孔径结构
        6.3.3 分级过滤性能
        6.3.4 综合过滤性能评价
        6.3.5 力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10)基于横流风幕的软密封控尘系统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2 课题研究思路及方案
    2.1 风幕隔尘技术概述
    2.2 软密封控尘技术原理
    2.3 主要研究内容
    2.4 本章小结
3 风幕发生装置性能与风幕特性初步研究
    3.1 小圆柱送风柱的风幕性能
    3.2 楔形风道方形送风柱的风幕性能
    3.3 本章小结
4 风幕发生装置实验和模拟研究
    4.1 实验研究方法
    4.2 数值模拟方法
    4.3 分析与讨论
    4.4 横流风幕发生装置关键结构参数
    4.5 横流风幕的其他特性
    4.6 本章小结
5 软密封控尘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5.1 实验装置
    5.2 实验材料
    5.3 实验方法
    5.4 软密封控尘系统对微细烟尘的抽排能力
    5.5 软密封系统阻控较大粒度粉末逃逸的能力
    5.6 操作参数对控尘性能的影响
    5.7 现场应用与项目效益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烟尘净化系统的合理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央集中式电焊烟尘除尘器方案创新设计研究[D]. 李莉军. 长安大学, 2021
  • [2]抽水蓄能电站机电安装期焊烟扩散与通风策略研究[D]. 李宏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3]核岛安全壳受限空间环境控制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铖骏. 南华大学, 2021(02)
  • [4]铁路货车制造企业焊接烟尘治理探讨[J]. 陈东,张玲,刘少君,邱力. 铁路节能环保与安全卫生, 2021(02)
  • [5]机械车间焊接烟尘净化装置方案创新设计研究[D]. 王秦喆. 长安大学, 2021
  • [6]焦炉炉头烟尘的捕集再利用研究[D]. 樊耀耀.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7]钻爆法施工隧道烟尘运移规律及控制模拟研究[D]. 权萌萌.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8]基于实际工程的燃煤供热锅炉脱硫除尘及脱硝技术[D]. 顾源.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9]微/纳米纤维混合过滤材料的制备及其过滤性能研究[D]. 刘永胜.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10]基于横流风幕的软密封控尘系统及性能研究[D]. 肖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烟尘净化系统的合理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