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新时期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黎育生[1](2021)在《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文中指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1951年开始的。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不但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而且是一项典型的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然而,当我们回顾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70年来的历史时发现,人们对高校辅导员制度中国首创性历史地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显然,这是一种缺少历史知识和文化自信的表现。史实表明,前苏联并没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不过,前苏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并且业已成为事实。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被默认为从清华大学开始,但最早建立实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高校并不是清华大学。对这些观点进行学理爷正,这绝非件小事易事,因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不但是一项历史科学工作,而且一项科学历史工作。而这些工作恰恰证明,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中国共产党红色工作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力量,是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艰辛探索者、勇敢创新者和坚强奋斗者。遗憾的是,当我们在推动伟大工程稳步前行时,人们还没有真正清醒认识到站起来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的重要性,至少目前实践探索层和学术研究界是这样。尽管当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已进入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快车道,但对于一个具有近70年实践探索的历史进程来说,这仍然难说是一个满意的交代,更不能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庆幸的是,我们没有忽略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总结和价值发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研究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不管从历史角度说还是从现实视角看,不管是从实践角度看,还是从理论角度说,对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有重要价值和深远意义。本文以“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1949-1978)”为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政策制度和具体史料为依据,坚持以时间为线索,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原则,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1949到1978年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实践进行历史梳理和理论分析,力图从史学角度揭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客观规律,总结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获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有效推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文章由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导论阐明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分析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现状,提出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明确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为深入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提供了前提。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问题,主要探索了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和历史流变,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情况,确证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开始于我国之历史地位,介绍了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经验,分析了初创时期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二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问题,主要透视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历史背景,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和局限性,探索了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制度化建设的曲折历程,考察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治挂帅”倾向,分析了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三章论述的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问题,主要考察了“文化大革命”发生使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曲折发展,探讨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缺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分析了挫折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第四章论述的是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问题。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之所以能取得较好成绩,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最重要的是坚持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不过,受“左倾”错误思想泛滥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曲折发展,教训十分深刻,主要表现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由此,我们得到这样的重要启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实现持续新发展,就要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要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要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要坚持老新、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要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要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结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理路、主要内容、创新观点、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点拨。选择“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这样一个还没有人系统研究过的问题作为论题,这是一个大胆的创新,简称为“选题新”。没有前人研究可借鉴,新研究就显得非常困难,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献史料的搜集与把握难,学界之所以避而让之,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此。而本研究能克难而成是因为充分占有了1949到1978年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文献史料,其中包括党和国家政策文件、高校校史和地方年鉴等,大量文献史料的占有与引用使文章内容丰新,这简称为“内容新”。通过对大量文献史料的对比、分析与研究发现,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从我国开始的,而并不是从原苏联传入;清华大学“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被大众默认为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开始,但最早开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高校却并不是清华大学,等等,这简称为“观点新”。新选题的完成所带来的新内容和新观点,必将使人们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带来新认识,从而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新发展。

徐田莉[2](2021)在《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影响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不断发展的趋势,人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管理的时代。在党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了高校在意识形态传播领域中的突出地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学生对新事物有着极大的兴趣,对手机媒体有着强大的依赖性,因此研究手机媒体展开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影响很有必要。手机媒体自问世以来,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节奏,也逐步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格局,越来越受到广大互联网用户的喜爱,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手机媒体有着获取信息快、获取内容多、民众参与度高等显着特点,这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对信息的摄取,方便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依靠着自身强大的传播能力,手机媒体既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使大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时,产生自己的主观判断。但不可否认的是,手机媒体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对大学生的政治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并且极大地挑战了高校的政治观教育工作。通过介绍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带来的影响,可以了解积极影响表现在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内容、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等;消极影响则表现在削弱了学生的主观能动、影响了学生的习惯养成、冲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等。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是学生主观惫懒,教育方式过时;资源传播过快,筛选欠缺理性;缺乏有效自律,忽视政治教育。课题研究中,对延安大学使用手机媒体进行政治观教育的现状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大学生的日常思想动态,梳理了相关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延安大学学生政治观教育的现状。以此从以下四方面提出改善对策:高校主导培养,促进思政课堂改革;家庭支持配合,更新科学教育理念;政府法治管理,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学生参与时事,培育理想之花。通过这些措施,力求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积累一定的经验。

郭雯[3](2021)在《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文中指出政治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力量,其政治认同程度至关重要。因此,把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并提出有效可行的培育路径,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积极调研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研究大学生政治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代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路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课题。本研究以云南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大理大学、大理护理职业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云南民族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五所高校进行抽样调查,发放1000份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87份,并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访谈调查,对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研。本研究结合抽样调查和访谈对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提升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本研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了解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现状,确定研究方向和思路,为后文研究打下基础。第二部分: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主要包括关于新时代、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认同等相关概念的阐述,以及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调查分析。以云南高校大学生为政治认同现状调查对象展开实证调查,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第四部分: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基于对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证调查结果,分析大学生政治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成因分析,为对策研究奠定基础。第五部分:新时代加强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以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为基础,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完善政府工作机制、促进社会发展建设、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大学生政治学习自觉性四个方面提出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具体对策。

赵海燕[4](2020)在《共青团视域下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机制及路径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政治意识表达强调的是将政治意识外化,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同。新时期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具有时代性、群体性、网络性、反向性等特征。作为青年工作的主要载体,共青团在新时期应该着重研究这些特征,构建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机制和路径,有效提升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效率和规范程度,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政治意识。

张晨曦[5](2020)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大学生主动习得或被动引导一定的政治理论知识,获得政治情感认同及政治信仰,以此指导自己的政治行为,合理有效的参加政治实践活动。基于我国的国家体制与政治制度,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成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够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大学生积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不仅促进大学生政治行为的合理合法,客观有效,对于推进主流政治文化的代际传递也具有影响作用,同时对于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体制也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向某地区几所综合类院校学生发行调查问卷,调研发现,当前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主流积极,总体良好。在政治认知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于基础的政策理论知识有着较为清醒的认知,但部分同学对于政策知识的储备还需提高,政治知识掌握不够系统与全面。在政治情感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关注时事政治的发生,可以与他人进行分析讨论,说明对政治事件有着一定的判断和看法,有着积极的政治热情,但部分大学生表现为政治情感淡漠,更习惯关注于民生、娱乐等社会生活。在政治信仰方面,当前高校大学生基本有着坚定的马克思共产主义信仰,但部分同学表现为政治信仰不坚定,并趋于一定的功利性或实用性。在政治行为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政治实践活动,并会利用网络等渠道进行政治参与,但也存在部分学生表示政治实践与自己无关,政治参与能力相对较弱等情况。本文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角出发,结合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视角,研究和分析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针对其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并以此从社会,网络,家庭,学校,大学生自身素质等五个方面提出加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可行性建议:一是构建和谐的社会政治环境,二是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三是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四是建立高校的教育渠道,五是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居雅静[6](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点评95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是高校的鲜亮底色,要下大决心培养一批立场坚定、功底扎实、经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学者,特别是要培养一大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方面要有所作为。目前,掌握高校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状况和了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政治信仰教育现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培养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所需要进行的两项前期工作。政治信仰是个人或群体对某种特定的政治团体所主张倡导的政治理念、政治理论、政治制度的确信与坚守;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对共产党领导的信仰、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仰及对人民当家作主的信仰;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共同信仰。通过对徐州五所高校进行调研,发现新时期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状况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少数大学生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方面存在认知偏差、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方面情感淡漠、一部分大学生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方面的意志有待锤炼。大学生党员在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方面出现这些问题,有国际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国内环境的因素,但是主要是因为高校对大学生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造成的,如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阵地功能发挥不足、党支部组织建设不完善不利于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实践教育不被重视等。因此,在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实施路径时,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阵地建设;第二,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党员思想进步的管理对策;第三,加强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实践环节。

左殿升[7](2020)在《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时代“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历史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决不能同这样的历史机遇失之交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互联网建设治理和国家网络安全工作,他多次强调“我们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互联网正在成为西方国家新一轮和平演变和实施网络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背景,关乎政治稳定和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提升。政治认同是政治获得合法性的前提,是维系政治稳定的心理基础,是执政党的生命线。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认同的原有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不但重塑着政治认同的新形态,而且使传统社会的政治认同差异出现扩大趋势,网络时代政治认同的变化正成为一种影响国家安全的新的风险因素,互联网引发了全新的政治和政党安全问题。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青年大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全社会的政治认同效果,决定着中国政治稳定、政治进程和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青年大学生是互联网“原住民”,受到网络影响最为深重,互联网正在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最大“变量”。正是由于网络大环境的差异影响、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的差异作用和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差异构成,造成了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呈现。互联网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具有极强的放大作用,需要高度警惕、有效应对。本研究采取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196所不同类型高校27174名不同学历在校大学生中展开大规模问卷调查,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大学生政治认同进行“可视化”呈现。将政治认同分为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政策认同、文化认同、发展认同等六个方面构成,设置了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个影响变量,围绕不同性别、民族、学历、政治面貌、生源地等1 1个维度进行整体性和差异性大数据分析。研究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全面厘清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知认同基本状况和差异特征,为大学生政治认同精准“画像”;二是,深入分析网络时代不同影响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差异作用,为大学生政治认同准确“把脉”;三是,系统构建应对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的对策路径,为网络时代强化大学生政治认同“赋能”。研究发现,互联网极大拓展政治生态空间、极大激发大学生政治权利意识、极大焕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极大影响大学生行为观念;大学生身份认同、制度认同、政党认同、文化认同、政策认同以及发展认同,两两之间分别存在着正向相关关系,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正向相关;大学生权利认知、利益认知、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满意度等五大影响因素相互之间高度相关,并且都与政治认同整体存在正向相关关系;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总体向好,相较于党的十八大前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差异明显: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网络时代应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需要增强整体认同,消解差异分歧,要从变量到增量,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全面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和政治文化建设;从网下到网上,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效能、走好网络群众路线、努力让青年学生有更多获得感;从边缘到中心:彰显政治认同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粗放到精准:精准对待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精准应对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不同影响因素和不同学生群体的政治认同差异。

徐焕[8](2020)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网络环境是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以其资源丰富性和复杂性、开放性和交互性、虚拟性和真实性等特征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大学生开始通过网络加大对国家政治建设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这需要大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以适应网络环境的变化。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是帮助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形成正确的政治认知、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政治辨别能力和理性的政治参与能力的重要保障。如何做好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工作,是社会、高校、家庭以及大学生个人都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文章采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基础性理论,包括网络环境和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内涵、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特征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阐述。通过网络问卷调查,了解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现状,得到一系列统计数据,掌握了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知有待深化、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有待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有待增强。大学生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环境复杂、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创新性不高、家庭政治素养教育责任缺失以及大学生利用网络提升政治素养的自主性较弱。在分析造成这种问题的深层原因的基础上,从社会、高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形成“四位一体”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体系,形成强有力的良性教育合力,增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效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培养具有崇高政治素养的优秀青年人才。

霍娅妮[9](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大约有2800多万人,每年大约有700万毕业生融入社会,大学生以其庞大的群体数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特征,在社会成员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对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和国家政治文化建设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一直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主要的任务,通过政治社会化教育活动,使大学生实际的思想认识水平与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要求相统一,是实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认同的主要手段。随着国内外形势的不断变幻,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也呈现出了新特征。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亟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索。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调查分析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以此来说明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在研究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时,整理现有实证调查发现,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情况良好,问题主要在于理论教育的内化与外化过程,也就是政治意识层面和政治参与实践层面。以延安大学为个案,对选取的1200名学生的政治意识、政治价值取向以及政治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延安大学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主要在于政治参与意识不足与政治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这两个方面。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发现,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体认可度较高,但是具体实践操作过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政治教育目标宏观、教学内容缺乏有效整合,针对性不强、渠道缺乏创新、教育主体能力不足以及效果不显着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主体地位,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渠道、主体及效果这五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对策:细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目标,增强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创新拓展教育的实现渠道,提高教育双主体的政治意识,提高双方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必要性的认识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促进和保障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这就需要高校克服时间的局限,不断深化政治社会化教育内容,创新拓展教育模式,提升教育双主体的政治意识,营造健康的教育环境氛围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陈飞[10](2020)在《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文中指出赢得青年,就是赢得未来。青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培养的论述为指导,同时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在进行大量文献分析、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构式访谈调查等工作之后,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最终确定自编的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在编制量表过程中,结合我国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内在结构进行重新探索,提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是由政治认知、执政党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行为倾向四个部分组成,将执政党认知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来考察,有助于更好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情感和认同情况,更加准确把握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培育规律。在实证调查方面,选取福建省8所高校,发放6000份问卷,采用频数分布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单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力争以大量数据分析真实呈现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现状。根据现状分析情况,总结出大学生政治态度主要存在的四个方面问题:一是,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执政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二是,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较为薄弱,亟待引导;三是,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差异显着;四是,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因素分析方面,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因素是综合的、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主要从学校、家庭、社会和文化四个层面,深入探讨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不同影响,为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路径的提出奠定坚实的基础。最后,在实证调查和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疏通主渠道、实践养成、朋辈教育和环境优化四个层面来探讨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具体路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疏通主渠道,发挥思政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突出实践养成,发挥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和法治教育等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催生强化作用;挖掘朋辈潜力,发挥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优化教育环境,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熏陶作用。推动形成课堂教学、文化熏陶、家庭教育、网络影响、社会实践、校园活动、法治规范等多位一体的政治态度培育体系,为培养政治态度正确,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提供有效的培育路径,以回应新时代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时期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问题的研究
        (二)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起点问题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分期问题的研究
        (四)关于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历史经验问题的研究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开端(1949-195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孕育萌芽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逻辑起点
        (二)萌芽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流变
    二、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辅导员的呼唤
        (一)主渠道的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二)主阵地的开辟:高校党团学干部队伍建设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与落实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提出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顶层设计的落实
        (三)“双肩挑”: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四、开端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实行“双肩挑”,培养与使用相结合
        (二)示范典型突出,借鉴创新一脉相承
        (三)多重角色并存,工作任务指向统一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艰辛探索(1956-1966)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艰辛探索的历史背景
        (一)思想政治革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
        (二)经济技术革命:重视知识分子和高举“三面红旗”
        (三)文化教育革命:“双百”方针和“教育大革命”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模式的发展演变
        (一)“双肩挑”政治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生命力与局限性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学理分析与历史演进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三、“政治挂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影响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首要性地位的重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批判定性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政治挂帅”的实践分析
    四、艰辛探索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唯政治”倾向出现
        (二)“专职化”模式初显
        (三)“大众化”状态显现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1978)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曲折发展的历史透析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指导思想出现错误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组织机构瘫痪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被宣传队取代
        (四)高校辅导员身份角色发生颠倒
        (五)高校辅导员队伍工作成绩遭否定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失造成的严重影响
        (一)严重影响了一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
        (三)严重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曲折发展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主要特点
        (一)队伍建设遭受环境影响
        (二)队伍建设一度停滞中断
        (三)队伍建设缺失影响很大
第四章 改革开放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教训及启示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最关键的是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最重要的是秉承了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
        (三)最基本的是坚持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判断标准
        (四)最主要的是坚持了服务中心工作的发展逻辑
    二、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历史教训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要有严格的质量标准
    三、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启示
        (一)坚持历史、现实和将来相结合的发展定位
        (二)坚持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结合的发展价值
        (三)坚持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相结合的发展目标
        (四)坚持新老、专兼和红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五)坚持以点为先、由点及面和点面相结合的发展程序
        (六)坚持顶层设计、分类实施和健全制度相结合的发展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2)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影响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一、相关问题概述
    (一)手机媒体
    (二)政治观和政治观教育
    (三)政治观教育的重要性
二、手机媒体给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带来的影响
    (一)手机媒体给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二)手机媒体给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手机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三、延安大学学生政治观教育的现状
    (一)延安大学学生政治观教育的优势
    (二)延安大学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劣势
四、利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改进对策
    (一)高校主导培养,促进思政课堂改革
    (二)家庭支持配合,更新科学教育理念
    (三)政府法治管理,加大政策倾斜扶持
    (四)学生参与时事,培育理想信念之花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使用手机媒体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的目的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相关概念的阐述
        (一)新时代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是维系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
        (二)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民族团结发展的重要纽带
        (三)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
    三、新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必要性
        (一)政治认同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政治认同利于巩固意识形态安全
        (三)政治认同是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
第二章 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样本
    二、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结果
        (一)对政治制度的认同
        (二)对政治实体的认同
        (三)对政治价值观的认同
        (四)对政治工具的认同
第三章 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不足
        (二)部分大学生政治情感冷漠
        (三)部分大学生政治动机功利化
        (四)部分大学生对政治认同教育的兴趣不高
    二、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全球化与政治生态的消极影响
        (二)经济社会和多元文化的冲击
        (三)学校教育与校园环境的不足
        (四)理论素养与自觉性的缺乏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对策
    一、完善政府工作机制,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
        (一)加强反腐倡廉工作,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营造良好政治环境
        (二)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为坚定大学生政治认同增加信任感
        (三)提供参与政府工作的机会,为加强大学生制度认同提供实践体验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加快地区经济发展,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物质基础
        (二)加强政治文化宣传,发挥地区文化的正向作用
        (三)优化网络环境,加强微媒体的引导作用
    三、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
        (一)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思想引领作用,为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组织力量
        (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理论导向作用
        (三)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政治认同实践教育
        (四)创建校园政治文化环境,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培育大学生政治学习自觉性,促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自我教育
        (一)自觉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政治学习自觉性
        (二)重视朋辈群体的影响力,强化政治价值观认同
结语
附录1 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调查问卷
附录2 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访谈稿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共青团视域下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机制及路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研究综述
    1. 政治意识表达的内涵
    2. 有关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代表性观点
二、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特征
    1. 政治意识表达的时代性
    2. 政治意识表达的群体性
    3. 政治意识表达的网络性
    4. 政治意识表达的反向性
三、共青团视域下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机制构建
    1.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发生机制构建
    2.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沟通机制构建
    3.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实现机制构建
    4.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保障机制构建
四、共青团视域下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六位一体”路径构建
    1.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共意”维度
    2.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政治心理学维度
    3.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文化维度
    4.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基层团建维度
    5.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政治认知维度
    6. 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渠道维度

(5)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相关理论概述
    1.1 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1.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基本内涵
        1.2.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主要内容
        1.2.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 部分学生政治认知不够全面
        2.1.2 部分学生政治情感不够深厚
        2.1.3 部分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2.1.4 部分学生政治行为趋于功利化
    2.2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2.1 社会政治环境存在不良现象
        2.2.2 网络空间政治信息良莠不齐
        2.2.3 家庭教育对孩子政治引导的缺失
        2.2.4 高校思想政治文化引导局限
        2.2.5 大学生自身政治素质有待提升
第三章 提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有效性的对策
    3.1 优化社会政治环境
        3.1.1 坚定主流意识形态,促进政治认同
        3.1.2 持续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3.1.3 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
        3.1.4 提升执政党的公信力
    3.2 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监督
        3.2.1 健全网络引导与监管体系
        3.2.2 加强大学生网络素质教育
        3.2.3 提高思政工作者的媒体素养
    3.3 注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3.3.1 积极构建与主流政治文化相契合的家庭文化
        3.3.2 形成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3.3.3 家庭配合学校釆取措施
    3.4 校园提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4.1 把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教学理念
        3.4.2 加强“课程思政”与“专业思政”的课程改革
        3.4.3 提升教师的主导性
        3.4.4 营造校风严谨、政治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
    3.5 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
        3.5.1 遵循大学生认知接受规律提高其对政治的关注度
        3.5.2 激发大学生自主参与政治活动的需求
        3.5.3 深入开展政治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 关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现状的调查
致谢

(6)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2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及其教育概述
    2.1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内涵
    2.2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内涵
    2.3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
3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成的学理分析
    3.1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成的内在三个“信”的层次
    3.2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成的三环节
    3.3 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生成要处理好内外四对矛盾
4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状况的现实考察
    4.1 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4.2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总体状况
    4.3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5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5.1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阵地功能发挥不足
    5.2 党支部组织建设不完善不利于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
    5.3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的实践教育不被重视
6 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策略
    6.1 加强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的理论阵地建设
    6.2 完善有助于大学生党员思想进步的管理对策
    6.3 加强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实践环节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教育状况访谈记录表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工具与问卷设计
    一、核心概念解析
        (一) 政治认同的概念解析
        (二) 政治认同的构成要素
        (三) 政治认同的差异
    二、理论分析工具
        (一) 马克思关于政治认同的理论
        (二) 政治社会化理论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理论
    三、问卷整体设计
        (一) 调查问卷整体设计
        (二) 问卷整体指标体系
第二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情境与表征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环境的新变化
        (一) 互联网改变了大学生政治认知形态
        (二) 互联网提升了大学生政治权利认知
        (三) 互联网唤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热情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表征
        (一)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思想复杂多元
        (二)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心态芜杂多变
        (三)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行为差异多端
第三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描述性实证分析
    一、全国性问卷调查概况
        (一) 问卷抽样调查实施
        (二) 样本人口学统计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分析
        (一) 身份认同
        (二) 制度认同
        (三) 政党认同
        (四) 文化认同
        (五) 政策认同
        (六) 发展认同
        (七) 小结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分析
        (一) 权利认知差异
        (二) 利益认知差异
        (三) 政治参与差异
        (四) 政治沟通差异
        (五) 政治满意度差异
        (六) 小结
    四、不同因素对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化作用
        (一) 权利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二) 利益认知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三) 政治参与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四) 政治沟通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五) 政治满意度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作用
第四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结构性分析
    一、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性别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二、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三、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政治面貌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四、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学历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五、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分析
        (一)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
        (二)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影响因素认知差异
第五章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问题与归因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问题
        (一) 低度认知与高度认同存在悖论
        (二) 宏观认同与微观认同存在失衡
        (三) 情感热爱与行为疏离存在矛盾
        (四) 整体认同与群体认同存在差异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的主要原因
        (一) 网络空间异质思想文化加剧呈现
        (二) 社会负面政治现象离心作用明显
        (三) 市场经济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
        (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够
        (五)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不足
第六章 网络时代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一、创造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良网络环境
        (一) 加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二) 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
        (三) 加强网络空间政治文化建设
    二、夯实党和政府执政基础
        (一) 提升党和政府网上网下的执政效能
        (二) 走好新时代网络群众路线
        (三) 增强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获得感
    三、彰显政治认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 以高校党的建设统领大学生政治认同培育
        (二) 以思政课程引领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三) 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四、精准对待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一)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构成要素差异问题
        (二) 精准对待政治认同不同影响因素差异问题
        (三) 精准对待不同大学生群体政治认同差异问题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
第一章 网络环境与大学生政治素养概述
    第一节 网络环境的含义与特征
        一、网络环境的含义
        二、网络环境的特征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内涵
        一、大学生政治素养的含义
        二、大学生政治素养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特征
        一、理想性与现实性交替
        二、稳定性和可塑性并存
        三、理智性与非理性交织
    第四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一、网络环境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时代呼唤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与调查设计
        二、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有待深化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鉴别能力有待提高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有待增强
    第三节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网络社会环境复杂影响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创新性不高
        三、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责任弱化
        四、大学生利用网络提升政治素养的自主性较弱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对策
    第一节 优化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网络社会环境
        一、加强社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政治素养提升氛围
        二、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构建网上政治素养教育阵地
        三、依法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形成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第二节 推动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一、完善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内容
        二、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政治素养教育方式
        三、提高高校教师的网络素养和政治水平
        四、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政治文化建设
    第三节 重视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的引导作用
        一、营造网络环境下家庭政治素养教育氛围
        二、更新网络环境下家长政治素养教育理念
        三、提高网络环境下家长网上网下的政治素养
        四、履行家长监督管理子女网络政治行为的职责
    第四节 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的自我提升
        一、提高网络环境下政治素养的自我认识能力
        二、加强网上网下政治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强化网上网下政治活动的自我实践能力
        四、提升网络环境下政治素养的自我评价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一)相关概述
    (二)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的必要性
    (三)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的原则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问卷调查
    (二)师生访谈
    (三)现状情况归纳
三、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四、推进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对策
    (一)细化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目标
    (二)增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三)拓展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的实现渠道
    (四)提高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双主体的政治意识
    (五)提高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10)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政治态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治态度的内涵与特征
        一、政治态度的概念界定
        二、政治态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青年培养的论述
        二、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理论
        三、政治社会化理论
        四、态度形成理论
第二章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编制及信效度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的构建
        一、量表的设计与编制
        二、量表的施测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量表的质量分析
        一、项目分析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四、信效度分析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基本现状——基于福建省8 所公办高校的实证调查
    第一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实证调查
        一、大学生政治认知调查结果
        二、大学生执政党认知调查结果
        三、大学生政治情感调查结果
        四、大学生政治行为倾向调查结果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总体情况分析
        二、大学生政治态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第三节 大学生政治态度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和执政党认知存在一定偏差
        二、大学生的政治行为倾向较为薄弱,亟待引导
        三、不同大学生群体的政治态度差异显着
        四、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会产生重要影响
第四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学校因素
        一、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有待改进
        二、校园文化育人成效有待提升
        三、社会实践的组织化和参与面有待提高
    第二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家庭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
        二、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政治态度
    第三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社会因素
        一、国际大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二、国内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
    第四节 影响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文化因素
        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薄弱环节
        二、不良社会思潮造成负面影响
        三、多元文化碰撞产生思想冲击
第五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目标和原则
    第一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目标
        一、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二、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节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的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灌输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第六章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培育路径
    第一节 发挥思政课主渠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引领作用
        一、优化教学理念,提高认知教育的科学性
        二、结合社会现实,增强课程内容的针对性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认知引导的吸引力
        四、提升教师素质,增强教师人格的影响力
    第二节 发挥不同载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催生强化作用
        一、以校园活动为载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政治活动
        二、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引导大学生主动担当社会责任
        三、以法治教育为载体,划定大学生政治行为底线
    第三节 发挥朋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辐射作用
        一、发挥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
        二、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
        三、发挥朋辈群体的影响辐射作用
    第四节 发挥外部环境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感染熏陶作用
        一、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二、注重文化熏陶,孕育正向的政治情感
        三、加强网络建设,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结语
附录1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情况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四、新时期高校学生政治思想教育的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史研究(1949-1978)[D]. 黎育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2]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影响研究 ——以延安大学为例[D]. 徐田莉. 延安大学, 2021(12)
  • [3]新时代云南高校大学生政治认同研究[D]. 郭雯. 大理大学, 2021(09)
  • [4]共青团视域下青年学生政治意识表达的机制及路径构建研究[J]. 赵海燕.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8)
  • [5]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晨曦.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4)
  • [6]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及其教育研究[D]. 居雅静.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4)
  • [7]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认同差异研究[D]. 左殿升. 山东大学, 2020(10)
  • [8]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研究[D]. 徐焕.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霍娅妮. 延安大学, 2020(10)
  • [10]当代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培育研究 ——以福建省为例[D]. 陈飞.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