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脑卒中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一、脑卒中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从祥丰[1](2021)在《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和目的脑卒中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目前我国脑卒中现患人数1300万,约占全球脑卒中患者人数的五分之一。我国脑卒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有研究发现不同地区、性别等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及患病存在差异。因此,了解不同特征人群脑卒中发病状况,尽早识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是脑卒中防控的基础和关键。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证实,年龄、性别、血压水平等是影响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因素。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如高血压亚型、糖尿病前期、自评健康等,及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因研究证据不足需要深入分析。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能够综合考虑多个影响因素,有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帮助明确预防重点。但我国基于队列研究的脑卒中风险预测模型仍较少,需要更多队列研究加入。研究目的:(1)利用11省队列数据分析我国不同基线特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2)探索肥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高血压亚型、血脂异常、自评健康影响因素,以及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的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的关系;(3)建立适宜的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用于高效识别脑卒中高风险人群,为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脑卒中防控模式提供关键技术。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中国成人主要慢性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以下简称“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项目数据。该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基线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以下简称“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慢病风险评估体系研究从2010年中国慢病监测项目中选取11个项目省60个监测点(农村监测点35个,城市监测点25个)共36195名非脑卒中患者构建随访队列。2016-2017年对该基线人群进行随访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家庭问卷和个人问卷。结局事件是首发脑卒中,脑卒中亚型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连续性资料描述使用x±s,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分类资料描述采用n(%),采用卡方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使用发病密度描述发病率,发病率置信区间估计使用泊松分布。率之间比较采用X2检验或Cochrane-Armitage方法。利用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敏感性分析时剔除死亡者和第1年内确诊的脑卒中患者,模型调整因素与多因素分析一致。亚组分析交互作用检验采用似然比检验,比较有无交互项模型间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分析包括相乘交互作用和相加交互作用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拟合,本研究风险预测模型预测年限定为6年。根据未发生结局事件人群的风险预测概率值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利用AUC和Brier得分评价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AUC>0.7,则模型区分度良好;Brier得分在0-0.25,则模型校准度良好。内部验证采用十折交叉验证。模型展示采用列线图。以上分析均在SAS9.4(SAS Institute Inc.)和R4.0.2(2020-06-22)软件中进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2010年基线调查36195名研究对象,2016-2017年实际随访27436名研究对象。剔除基线癌症患者、基线腰围缺失者、随访结局缺失者、结局诊断日期错误者、基线BMI和腰围异常者,最终纳入27112名研究对象进入分析。其中死亡者576人(2.1%),男性12259人(45.2%),女性14853人(54.8%)。2.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本研究共发生首次脑卒中事件1333例,其中缺血性脑卒中1128例,出血性脑卒中205例。总人群脑卒中发病率为7.78/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58/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20/1000人年。男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73/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36/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37/1000人年。女性脑卒中发病率为7.82/1000人年,其中缺血性脑卒中为6.77/1000人年,出血性脑卒中为1.05/1000人年。男性和女性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0岁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最高;农村地区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东部地区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均P<0.05)。3.脑卒中及其亚型影响因素分析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采用BMI、腰围和腰围身高比三个指标评价肥胖状态,超重和肥胖(BMI<24kg/m2为参照)、中心性肥胖Ⅰ期和Ⅱ期(正常为参照)、腰围身高比在0.46~和≥0.50(<0.46为参照)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17%(95%CI:3%-32%)和 21%(95%CI:3%-42%)、19%(95%CI:2%-38%)25%(95%CI:10%-42%)、18%(95%CI:-2%-42%)和 33%(95%CI:13%-57%),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三个指标评价的肥胖人群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肥胖状态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未发现肥胖人群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 50%(95%CI:28%-75%)、45%(95%CI:6%-97%)和 125%(95%CI:97%-158%),敏感性分析仅显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43%,95%CI:22%-68%)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19%,95%CI:91%-151%)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高血压亚型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为参照,仅发现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39%,95%CI:17%-65%)和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108%,95%CI:80%-140%)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高血压亚型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压正常组为参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组(135%,95%CI:54%-257%)、单纯舒张期高血压组(223%,95%CI:72%-506%)及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组(281%,95%CI:166%-445%)发病风险均增加,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中仅发现年龄对高血压和缺血性脑卒中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交互<0.001)。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以血糖正常组为参照,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4%(95%CI:-10%-20%)和20%(95%CI:4%-40%),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6%(95%CI:-9%-23%)和24%(95%CI:6%-46%),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P交互=0.017)和性别(P交互=0.030)对糖尿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前期组和糖尿病组均未发现发病风险增加,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分别以总胆固醇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为参照,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均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增加;以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组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正常组未发现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风险降低;仅发现甘油三脂在1.13~mmol/L组(以<1.13 mmol/L为参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增加20%(95%CI:6%-35%)和18%(95%CI:4%-35%),敏感性分析结果和亚组分析结果未发生变化。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分析显示,仅自评健康差组(自评健康非常好组为参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分别增加 61%(95%CI:17%-121%)、42%(95%CI:2%-97%)和 404%(95%CI:52%-1570%),敏感性分析结果均未发生变化,亚组分析仅发现年龄对自评健康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存在效应修饰作用(P 交互=0.00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39(95%CI:0.32-2.47),AP=0.52(95%CI:0.29-0.74),S=5.50(95%CI:1.36-22.36)。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显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0.05)和相加交互作用,RERI=1.50(95%CI:0.30-2.69),AP=0.53(95%CI:0.29-0.76),S=5.22(95%CI:1.35-20.15)。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交互作用与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关系分析未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两两之间存在相乘和相加交互作用。4.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本研究拟合的风险预测模型为:ln[λ(t|Xi)/λ0(t)]=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十0.006669641*腰围+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概率值:P=1-0.999947^exp(0.073492934*年龄+0.168407120*文化程度+0.007396615*收缩压十0.013696342*舒张压+0.150932388*糖尿病+0.006669641*腰围十0.432685727*自评健康差)。风险等级:低危风险:<1.5%,一般风险:1.5%-7.9%,中危风险:8%-17.9%,高危风险:>18%。采用十折交叉验证进行模型内部验证,区分度指标AUC和校准度指标Brier得分平均值分别是0.7415和0.0475。研究结论1.我国脑卒中发病率仍较高,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农村地区脑卒中发病率高于城市地区,男女之间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人群发病率高于青年人群,东部地区发病率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应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脑卒中防控措施。2.肥胖人群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收缩期合并舒张期高血压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患者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自评健康差者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均增加。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对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存在正向相加交互作用。3.建立6年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可作为脑卒中高危人群初筛工具。

陈子龙[2](2021)在《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合并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患者中医证素分布特点及年龄、发病季节和体重指数(BMI)对其证素分布的影响,总结脑病科治疗IS后遗症期的核心治法,探索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并依据“以药测证”及“异病同治”理念,探索IS和ED的核心病机相关性。方法:1流行病学调查:依据朱文锋教授的《证素辨证学》中《证候辨常见证素量表》为基础制作四诊信息采集表,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S合并ED的受试者共计425例,IS组患者共115例,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及其差异,并根据年龄、季节、BMI等对IS合并ED患者进行分组,分析IS合并ED患者中医证素在不同分组中的差异。2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方法,选取符合IS合并ED组纳入标准的住院治疗的IS后遗症期患者共90例,按照观察期间在西医基础治疗基础上是否接受中药辨证治疗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最终中药组共纳入50例,对照组共纳入40例,中药组接受中药辨证治疗结合西医基础治疗,对照组仅接受西医基础治疗,观察时长为4周,总结中药组中药用药规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勃起功能及证素积分的变化。结果:1流行病学调查1.1本调查中IS合并ED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7个,病性证素是25个,IS组共出现病位证素是16个,病性证素是23个,其中IS合并ED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肾、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IS组常见的病位证素是肝、经络,常见的病性证素是痰、湿、阴虚;1.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相比,证素肝、经络、湿、血瘀、阴虚分布相同,而在肾、痰、阳虚、气虚分布上存在差异(P<0.05);1.3 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比青中年患者要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具体表现为证素肺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肝春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经络秋季组>夏季组(P<0.05),证素热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气滞春季组、夏季组>冬季组(P<0.05),证素阳虚秋季组、冬季组>夏季组(P<0.05);1.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与IS组患者比较,IS合并ED的患者伴有抑郁、焦虑及抑郁焦虑合病的情况发生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前瞻性队列研究1.1 IS后遗症期的使用的中药四气是以温、寒及平性药物为主,五味是以苦、辛、甘味药物为主,归经是以肝、脾、心、肺、胃、肾经为主,中药药效归类主要是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1.2治疗4周后,中药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改善更多,但差异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IIEF-5评分及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高频证素肝、肾、经络、气虚、阳虚、血瘀、阴虚、痰、湿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IS合并ED患者主要病位在肝、肾、经络,主要病性是湿、痰、血瘀、气虚、阳虚、阴虚,可知IS合并ED患者的基本病理基础为痰浊、血瘀,基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痰浊血瘀内生;2 IS合并ED患者与IS组患者在证素肾、痰、阳虚、气虚上存在差异,IS合并ED患者多属于络脉瘀滞,久病及肾,而更多表现为气虚、阳虚等虚性的证候特点,而IS组患者处于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病位在肝和经络,尚未及肾,标实为主,表现为邪壅经络的实性证候特点为主;3相较于青、中年患者,IS合并ED的老年患者在肺、肾、筋骨、寒、血瘀、阳亢、精亏等证素的出现频率要更高,提示我们在针对老年IS合并ED患者的治疗上在活血祛瘀的基础上,应加强扶正固本的治疗;4不同季节中,IS合并ED患者的证素分布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肺、肝、经络,热、气滞和阳虚在四季中的分布是存在差异的(P<0.05),提示我们在治疗IS合并ED患者时应该根据发病季节的不同,因时制宜,根据病机不同有所侧重;5相比于体重正常的IS合并ED的患者,超重及肥胖患者在证素脾、湿、痰及阳亢的发生率更高,提示我们对于超重及肥胖患者的干预在常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需要更加注重健脾化痰的治疗思路,另外,超重及肥胖患者还需要警惕阳亢的发生。6抑郁、焦虑可能对于IS合并ED的发生是危险因素,同时IS合并ED的患者多伴有抑郁或者焦虑等不良的情绪障碍,故临床在治疗时应该注意患者情绪的疏解,采用心理疗法或者疏肝解郁的中药配合常规治疗,对于疾病的防治会有更好的疗效;7IS后遗症期的中药四气主要为温、寒及平性药物,五味主要为苦、辛、甘味药物,药物归经主要为肝、脾、心、肺、胃、肾经;中药功效归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化痰平肝熄风药及清热药为主,可知IS合并ED组中药核心治法为“益气养血、化痰祛瘀”,依据“以药测证”中医理念可见IS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8IS后遗症期“益气养血、化痰祛瘀”核心治法对于IS合并E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勃起功能均有改善作用,可知IS合并ED患者核心病机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依据“异病同治”的中医理念,可见IS与ED可能具有相同的核心病机,亦为“本虚标实,痰浊血瘀”;并且治疗前后患者证素积分改善与神经功能及勃起功能改善具有较强相关性,可见证素作为中医药疗效评价指标是可行的。

张旭[3](2021)在《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了解并掌握60岁以上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程度,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科学的、可行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干预治疗提供依据,以减少老年人群脑卒中的发生率、死亡率和致残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抽取吉大一院干部病房2018年6月-2019年6月住院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为目标人群。应用分层抽样的统计学方法抽取1317名住院患者的病历,按样本的性别和年龄段分组,分析样本的一般人口学特征及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的暴露情况。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心血管病史、超重或肥胖、吸烟史、饮酒史等危险因素分组,分析各危险因素的影响与差异。按脑血管功能积分值高低分组,分析脑血管动脉硬化程度,来预判脑卒中发生的危险程度。了解脑卒中的患病率、发病率与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史,超重或肥胖,脑卒中家族病史,吸烟史,饮酒史的暴露率依次为71.76%,52.87%,35.37%,34.05%,29.69%,26.74%,21.02%和9.99%。除了高血压和糖尿病外,不同年龄组的患者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除超重或肥胖、吸烟、饮酒史外,其他因素的暴露率根据年龄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P<0.05);除超重或肥胖以及脑血管功能积分值<75分外,其他危险因素男性和女性之间在收缩期血压,舒张期血压及体重指数上有着明显的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男性的收缩期和舒张期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女性(P<0.01)。脑血管功能积分值<75分的脑卒中发病率为2.30%,脑血管功能积分值≥75分的脑卒中发病率为1.10%。结论:1、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从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史、心血管病病史、超重或肥胖、卒中家族史、吸烟和饮酒史,而高血压病是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男性更容易暴露于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和饮酒。女性更容易暴露于心血管病史、血脂异常和卒中家族史。男性的平均血压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女性的脑卒中再发病率比男性高。其中女性、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史、糖尿病和体重指数,是脑卒中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水平逐渐升高,患脑卒中的风险也随之增加。4、脑血管功能积分值低于75分的60岁及以上的老年住院患者,脑血管粥样硬化更重,脑血管功能下降的更明显,患脑卒中风险明显增加。

蔡先旭[4](2020)在《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文中指出目的:掌握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流行病学现状、影响因素,构建适合当地特色的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患病风险指数模型;为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脑血管病个性化干预提供支撑;为当地制定脑血管病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抽取了南昌市青云谱区40岁及以上的社区常驻居民2147例进行调查及部分生理指标检测或测量,同时将居民随机分配到建模组与验证组2组。居民调查的内容包括基本情况、生活方式、既往疾病及部分疾病的家族史,测量的主要指标包括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血糖、血脂等。调查由经培训的调查员采用面对面询问方式完成。对建模组采用Poisson回归模型筛选了影响当地居民脑血管病的因素及相对危险,采用哈佛癌症指数风险法构建了当地居民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用验证组人群对该病风险进行了预测与模型效果验证。资料组间的比较还使用了t检验、χ2检验、趋势检验等统计方法。结果:(1)调查居民情况:随机抽取当地40岁及以上的社区居民2147例,有效样本为2138例,有效率为96.0%;其中,男性占38.45%,女性占61.55%;平均年龄为65.57±9.63岁;99.92%为汉族;小学及以下、初中、中专/高中、大专/大本、硕士及以上占比分别为:22.22%、41.21%、25.58%、16.55%、0.19%。医疗保障分布为:城镇职工医保79.18%、城镇居民医保14.5%、新农合5.52%、全自费0.61%、其他0.19%。居民吸烟率14.97%。85.78%不饮酒,13.24%少量饮酒,0.98%经常饮酒。口味适中占85.27%,偏淡占11.09%,偏咸3.65%。每周吃蔬菜“>5天”88.49%、“3-4天”10.71%、“≤2天”0.80%。14.13%有脑卒中家族史。高血压患病率为55.33%。糖尿病患病率为14.27%。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3.17%。心脏病患病率为12.35%。(2)脑血管病流行现状:居民脑血管病患病率为4.49%,标化后的患病率为2.46%。男性患病率6.33%高于女性3.34%(?2=10.495,P<0.001)。年龄越高,脑血管病患病率越高(?2趋势=26.403,P<0.001)。吸烟者脑血管病患病率为8.44%高于不吸烟者3.80%(?2=13.673,P<0.001);体育锻炼频率与脑血管病患病率有关(?2=13.420,P<0.001)。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脑血管病患病率7.95%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3.92%(?2=9.799,P<0.001)。高血压者脑血管病患病率6.59%显着高于无高血压者1.88%(?2=27.318,P<0.001)。糖尿病者脑血管病患病率10.49%高于无糖尿病者3.49%(?2=29.879,P<0.001)。(3)脑血管病影响因素:多元逐步Poisson回归发现,年龄、运动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为影响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6个因素。发现6个因素的脑血管病患病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1.051(95%CI:1.0601.086)、1.998(95%CI:1.0983.634)、2.324(95%CI:1.1214.819)、4.343(95%CI:2.2678.320)、2.315(95%CI:1.1674.593)、2.131(95%CI:1.0134.484)。(4)构建的社区居民脑血管病风险评估预测模型:年龄、运动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6个因素的危险分数分别为2.5、10、10、25、10、10分;暴露率分别为0.48、0.82、0.28、0.11、0.28、0.14,当地居民平均脑血管病风险分值为19.15分。(5)居民脑血管病风险评估预测模型验证:建模组和验证组的性别、年龄、职业、吸烟、运动等10个变量构成均衡(均P>0.05)。(1)风险预测模型稳定性评价:建模组个体脑血管病风险水平为较低、低、一般、高、较高5个等级人群比例分别为26.19%、39.29%、6.83%、23.37%、4.30%。验证组5个等级人群比例分别为32.48%、42.47%、5.52%、23.11%、5.43%。建模组预测的个体脑血管病风险等级构成与验证组无差别(P>0.05)。(2)风险预测模型等级划分效果评价:建模组与验证组预测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等级与实际患病率成正比关系,脑血管病实际患病率随着发病风险等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均P<0.001)。(3)验证组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验证效果分析:该风险预测模型ROC曲线下AUC为0.715(95%CI:0.6380.792)。R为1.082为模型预测的最佳阳性临界点,其灵敏度为63.64%,特异度为69.74%。结论:(1)掌握了南昌市青云谱区40岁以上的社区居民的脑血管病流行现状,弥补了该地区脑血管病的数据的空白。(2)探讨了影响当地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年龄、运动习惯、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脑卒中家族史6大因素,找出了这些危险因素与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强度(相对危险度),为当地开展脑血管病的预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3)构建了符合南昌市青云谱居民特点的、具有区域亚文化影响因素的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水平指数模型。本研究利用哈佛癌症指数法初步构建了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评估模型,且通过验证该模型稳定性较好、等级标准较合理、预测效果较可,为当地开展个性化脑血管病的干预等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病残率、高死亡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一定范围内构建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指数预测模型,有利于筛选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再针对该高危险人群进行个性化干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胡春雨[5](2020)在《中国人群饮酒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因果关联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在全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和健康负担。饮酒作为可改变的生活方式因素与CVD的关系尚存在着争议,因此,仍需开展相关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本研究利用传统流行病学和孟德尔随机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MR)分析探究饮酒与CVD发病和死亡的因果关系,以期为饮酒的健康指导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来自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the Prediction for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in China,China-PAR)研究,共纳入117,550名基线无CVD的研究对象,收集饮酒等基线信息,并判定CVD终点事件。饮酒定义为在基线调查的过去一年中每周至少饮酒一次。按纯酒精摄入量将饮酒水平分为轻度(男性≤5克/天,女性≤15克/天)、中度(男性25-≤0克/天,女性15-≤40克/天)和重度饮酒(男性>60克/天,女性>40克/天)。采用多变量调整的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饮酒与CVD事件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利用其中43,552例检测了乙醛脱氢酶2基因rs671位点基因型的研究对象,以rs671为饮酒工具变量开展MR分析。同时,还通过rs671基因型和调查对象所处地理区域计算遗传预测的饮酒量,评估饮酒与CVD的因果关联。结果:本研究人群共随访1,018,636人年,平均随访8.5年,发生6,021例CVD事件,包括3,836例缺血性CVD、868例急性心肌梗死、1,587例冠心病、3,655例脑卒中(缺血性:2,332例,出血性:1,077例)。传统流行病学分析显示,与不饮酒者相比,总人群轻度、中度和重度饮酒者CVD发病的HR(95%CI)分别为0.75(0.67-0.84)、0.75(0.66-0.86)和 1.02(0.88-1.17);CVD 死亡的 HR 分别为 0.64(0.53-0.77)、0.65(0.53-0.80)和 1.01(0.81-1.26)。对不同类型 CVD 的分析显示,轻度饮酒对缺血性CVD、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总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和死亡具有显着的保护作用,中度饮酒的结果与轻度饮酒相似,重度饮酒显着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和死亡风险,HR(95%CI)分别为1.54(1.114-2.09)和1.75(1.18-2.57)。男性的分析结果与总人群类似。MR分析结果显示,总人群中,调整年龄、性别和地理区域后,日饮酒量每增加25克能使CVD和总脑卒中发病风险显着增加,其HR(95%CI)分别为1.32(1.02-1.72)和1.45(1.01-2.09)。在男性中,每日饮酒量每增加25克,CVD和总卒中发病风险分别升高为1.21(1.03-1.43)和1.27(1.01-1.60)倍。对轻中度饮酒男性的分析显示,日饮酒量每增加25克,CVD和总脑卒中的发病风险分别增加56%((1.56(1.08-2.25))和74%(1.74(1.04-2.93))。本研究结果还提示,在总人群和男性中,饮酒与CVD的死亡风险增加具有潜在关联。另外,对遗传预测饮酒量的分析表明,随着饮酒量增加,CVD发病(P趋势=0.001)和死亡(P趋势=0.006)风险均显着增加,呈现剂量反应关系。此外,遗传预测的饮酒量还与缺血性CVD、总脑卒中、缺血性和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以及与CVD、总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呈线性增加趋势。结论:本研究对比传统流行病学和MR分析结果表明轻度和中度饮酒同样可以增加CVD和总脑卒中发病和死亡风险,提供了饮酒与心血管疾病存在着因果关联的证据,研究结果支持限制饮酒(包括低剂量饮酒)的建议。

段玉香[6](2020)在《累积饮酒对脑卒中、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全因死亡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累积饮酒对新发脑卒中、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及空腹血糖受损(impaired fasting glucose,IFG)、全因死亡的影响。方法本研究是依托开滦研究进行的一项基于社区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观察对象为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自2006年起每2年对上述人群进行一次健康体检,收集流行病学资料、人体测量指标和实验室检查数据。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形成相应研究队列。以2006年到2010年的累积饮酒量作为基线暴露,计算累积饮酒=[(alcohol 1+alcohol 2)/2×time 1-2]+[(alcohol 2+alcohol 3)/2×time 1-2]。按累积饮酒(g·年)将观察人群分为4组:不饮酒、轻度、中度、重度累积饮酒组。以观察对象2010年度第3次体检时点为随访起点,末次随访时间为2016年12月31日。每年由经过培训的医务人员查阅开滦集团所属各医院及唐山市医疗保险定点医院的疾病诊断并记录脑卒中事件,T2DM、IFG事件根据随访时空腹血糖测量值结合用药史确定。通过唐山市社会保障系统获取观察对象死亡数据。以不饮酒组为对照组,校正相关混杂因素,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累积饮酒与终点事件的风险比(hazard ratio,HR)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95%CI)。采用似然比检验分析模型的拟合程度。同时分析了基线饮酒量(2006年)、单次饮酒量(2010年)对终点事件的影响。分别对累积饮酒对终点事件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对累积饮酒对新发T2DM及IFG、全因死亡的影响进行分层分析。结果1.纳入累积饮酒对新发脑卒中影响研究队列有23433例。随访5.8±0.9年,发生脑卒中事件678例,其中缺血性卒中595例,出血性卒中109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以不饮酒组为对照组,轻度、中度、重度累积饮酒组发生脑卒中事件的风险增加,其HR值(95%CI)分别为1.23(1.01-1.51)、1.49(1.13-1.97)、1.50(1.21-1.86);发生缺血性卒中的HR值(95%CI)分别为1.32(1.06-1.63)、1.69(1.26-2.25)、1.56(1.24-1.97)。2.纳入累积饮酒对新发T2DM、IFG影响研究队列分别有14107例、10040例。平均随访6.3年,新发T2DM 2963例、IFG 1172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与不饮酒者相比,轻度、中度累积饮酒对T2DM发病没有统计学意义,重度累积饮酒者新发T2DM的风险增加,其HR值(95%CI)为1.18(1.04-1.34)。以平均体质量指数分层结果显示,重度累积饮酒增加T2DM发病风险只有在体质量指数正常人群有显着性意义,其HR值(95%CI)为1.33(1.01-1.76)。与不饮酒者相比,轻度累积饮酒对IFG发病未见统计学意义,重度累积饮酒对IFG发病呈临界风险。随着累积饮酒量的增加,IFG发病风险增加(趋势P=0.0289)。3.纳入累积饮酒对全因死亡影响研究队列有24150例。随访5.9±0.8年,发生全因死亡1172例。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以不饮酒组为对照组,轻度、中度累积饮酒降低全因死亡风险,其HR值(95%CI)分别为0.83(0.71-0.97),0.73(0.57-0.95)。重度累积饮酒对全因死亡风险没有统计学意义。以年龄分层结果显示,轻度、中度累积饮酒降低≥60岁人群全因死亡风险明显,其HR值(95%CI)分别为0.82(0.65-0.99)、0.62(0.42-0.92)。4.似然比检验显示在校正混杂因素后,对于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和全因死亡,累积饮酒所在方程拟合度优于基线或单次饮酒所在方程(P<0.05)。结论1.累积饮酒是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即使轻度累积饮酒也会增加脑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2.重度累积饮酒是T2DM和IFG的独立危险因素,没有发现轻度、中度累积饮酒对T2DM和IFG的保护作用。3.轻度、中度累积饮酒与降低全因死亡风险有关。4.累积饮酒对于脑卒中、缺血性卒中、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优于基线或单次饮酒。

谢倩文[7](2020)在《构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文中指出目的:参考“有效性试验核心结局指标计划”工作组制定的核心结局指标集研制方法,构建适合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选择结局指标提供参考,规范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疗效评价的研究设计。方法:(1)现有临床研究使用结局指标的系统检索:通过系统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和临床研究注册平台,收集现有的结局指标;(2)患者调查研究:通过对缺血性卒中患者和家属的调查,收集患者关注的结局指标;(3)建立结局指标遴选清单:整合前两部分收集到的结局指标并归类;(4)遴选结局指标:通过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评价结局指标的重要程度,筛选结局指标;(5)确定核心结局指标集:通过共识会议,对德尔菲法专家咨询中初步确定的核心结局指标集和排除的结局指标进行最后的评定。结果:(1)现有临床研究纳入719篇已发表文献和196项临床研究注册方案,共收集到结局指标277个,可归为终点指标、身体功能、身体结构、活动与参与、生活质量、中医证候相关指标、影像学指标、实验室指标、安全性指标、卫生经济学指标、其它指标11类。在所有报告频次最多的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报告569次,百分比为62.19%),其次是临床有效率(报告493次,百分比为53.88%),报告频次为493(53.88%),其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混杂多样。(2)患者调查研究部分:通过对472位卒中患者调查后收集到9类结局指标:患者满意度,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身体功能恢复/神经、运动、语言等,住院期间总费用,抑郁、焦虑,护理满意度,复发率,并发症,生存质量。(3)初步筛选后有66个结局指标进入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4)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有56位专家参加,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积极系数较高,权威程度为0.804>0.7,Kendall’s W为0.5,变异系数(CV)0.28>0.25,综合专家可靠性分析发现,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可信度较好。第一轮结局指标重要程度调查结束剩余24个结局指标进入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卒中一年内)、早期神经系统功能恶化、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症状性颅内出血、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简明智力状态测查量表(MMSE)、梗死面积、梗死体积、脑血管再灌注分级(TIMI)、Barthel指数、低密度脂蛋白(LDL)、磁共振(MRI、MRA、DWI、PWI、f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A、CTP)、血管造影(DSA)、颈/椎动脉彩超、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非颅内出血)、血压。(5)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有48位专家参加,专家积极系数为85.71%,权威程度为 0.794>0.7,Kendall’s W 为 0.672,变异系数(CV)为 0.17<0.25,综合专家可靠性分析发现,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可信度较好。经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筛选,纳入初步核心结局指标集的24个结局指标为: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卒中一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心肌梗死、脑出血等)、症状性颅内出血、Essen评分、ABCD2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CS)、简易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简明智力状态测查量表(MMSE)、梗死体积、Albertu脑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S)、脑血管再灌注分级(TIMI)、低密度脂蛋白(LDL)、磁共振(MRI、MRA、DWI、PWI、fMR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A、CTP)、血管造影(DSA)、颈/椎动脉彩超、Barthel指数、不良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出血事件发生率(非颅内出血)。(6)共邀请了 11位专家参加了共识会议的问卷调查,最终报告的核心结局指标集中包含了6个指标域:终点指标、身体功能受损评价、身体结构受损评价、活动与参与受限评价、安全性指标、中医证候评价(暂不推荐相应的结局指标),12个结局指标:全因死亡率、病死率、复发率、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残疾水平、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脑血管病变、颈动脉和椎动脉病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不良事件。结论: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中应用的结局指标种类繁杂,在已发表文献中对终点指标的报告不足;根据核心结局指标集研制标准(COS-STAD)的建议,本研究最后评估初步建立的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符合COS-STAD的11项最低报告标准,初步判定本次核心结局指标集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纳入的文献或研究质量参差不齐,未对患者进行深入访谈,影响了结局指标的来源;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和共识会议的评分标准、执行流程等细节问题影响了结局指标的筛选。建议今后相关研究在结局指标的来源和筛选上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法和标准。初步的核心结局指标集未纳入中医证候与症状相关的评价指标,可能需要将中医证候与症状相关的评价指标单独评分,建立中医证候核心结局指标集,包含在最终的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指标集中。

周子懿[8](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干预现状的登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缺血性中风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特点。中医药在防治缺血性中风方面积累了两千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有效的中医临床论治理论,建立了个体化诊疗特色的辨证论治体系,在缺血性中风等重大疾病的诊治环节中体现出明显的治疗优势。但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流行病学大数据仍然匮乏,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优势,有必要基于真实医疗环境开展中医缺血性中风登记研究。“基于中医药疗效评价的华南地区脑血管病多中心、前瞻性登记研究”(Southern China Registry Study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ECRETS-CODE-TCM)是在华南地区实施的首个针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多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此研究基于真实世界数据,总结人口学资料特点、流行病学特点,登记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住院期间中医药疗法使用情况,并计划通过对患者进行至少3个月的随访,了解患者的疾病转归等终点事件,以期进一步分析影响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本论文是对SECRET-CODE-TCM研究自2018年5月15日至2019年1月8日之间前瞻性连续性纳入病例的描述性分析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性总结。目的:在岭南地区实施具有中医特色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注册登记研究;探索该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规律;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挖掘中医药参与缺血性中风的现状,探讨中医药治疗与患者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对符合纳入排除标准、中医西医诊断标准的岭南地区2313例缺血性中风(发病14天内)患者进行登记研究。完善量表、问卷调查,其中量表主要有一般情况问卷(主要包括个人史、家族史等),住院情况问卷调查(主要包括入院日期、入院情况、干预措施、中医诊断及中风病阴阳类证证候要素,神经功能评估量表,院内结局及相关评估量表等),出院情况问卷(主要包括出院日期、出院情况、最终诊断、病因亚型、神经功能相关量表如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量表,常规随访表(主要包括患者的服用药物情况及发生不良事件及终点事件的情况),按时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表以及终点事件报告表(包括事件的具体内容,发生的时间、地点、病史、辅助检查结果及医院相关资料)。患者出院后3个月随访期的终点事件(症状性脑卒中、心脑血管复合事件和全因死亡)、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评估mRS)及生活质量(采用Barthel指数量表(BI)),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中医药干预与出院后3个月的预后关系,明确中医药早期干预是否影响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结果:1.描述性分析:(1)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共筛选登记2351例缺血性中风患者,其中17例患者在签嘱知情同意后自愿退出,并有21例未标注是否进入登记研究的患者,最终纳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313例缺血性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年龄层主要集中在50岁-80岁之间,约占入组患者的76.79%;50岁以下的青中年中风患者比例为8.43%,80岁以上患者占14.79%。(2)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五个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史、中风史;(3)岭南地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14天内)主要以为阴类证为主,2107例患者中阴证类的患者为1223例(58.04%),阳证类患者为884例(41.96%),此结果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承担国家“十五攻关”关于缺血性中风证候规律的研究结果相吻合。(4)岭南地区缺血中风患者坚持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者不足50%,只有59.78%的高血压病患者能在发病前坚持降压药治疗,305例患者有血脂异常病史,仅有145例(47.5%)患者发病前正在使用他汀类降脂药或非他汀类药物调整血脂;66.29%糖尿病病史患者在发病前能坚持控制血糖治疗。不难看出,我国岭南地区卒中一级及二级预防现状并不十分理想。积极防治卒中危险因素势在必行。(5)院前救治及住院期间干预方案:只有4.31%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1.53%患者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应积极加大卒中救治普及宣传力度,提高院前救治率。(6)在有效登记的2313例患者住院数据中,1865例(80.63%)患者使用阿司匹林,130例(56.25%)患者用波立维抗血小板聚集;1853例(80.11%)的患者使用阿托伐他汀作为调脂稳斑药,中药汤剂及注射剂为首选中医干预手段,分别为1268例(54.82%)及 1371 例(59.27%)。(7)以广东省为主要代表的岭南地区的中医院与西医院在中药使用情况、针灸康复情况有所差异,中医院中药使用率普遍高于西医院。二级中医院、三级中医院中药使用者分别为597例(42.98%),590例(44.47%)和202例(14.54%)。采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患者为1220例,占所有2313例入组患者的52.75%,三级西医院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患者为622例(50.98%),而二级中医院和三级中医院针灸联合康复治疗的患者仅为112例(9.18%)和486例(39.83%)。此外,珠三角地区中药使用、针灸康复者分别有691例(49.75%)和797例(65.32%),明显高于粤西266例(19.15%)和86 例(7.05%),粤东的 24 例(1.73%)和 29 例(2.83%),粤北地区的 408 例(29.37%)和308例(25.25%),提示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中医药治疗情况有一定的影响。(8)脑梗死TOAST分型及颅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是岭南地区最常见的卒中类型,岭南地区卒中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以中度以上多见,血管闭塞多见于大脑中MI、M2段,大脑前与大脑后动脉,梗死灶基本与上述血管狭窄部位吻合,表明岭南地区卒中患者常表现为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2.前瞻性登记研究:(1)出院后3个月的随访研究中共有效采集了 2112例患者的数据,其中卒中后3个月随访期间共发生全因死亡26例(1.23%),缺血性脑卒中复发58例(2.7%),脑出血18例(0.85%),因卒中导致中级以上残障有368例(17.42%)。(2)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出院后3个月残障情况的关系: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中成药、针灸治疗、抗聚、调控血压均与出院后三个月残障程度无关,脑保护治疗可能对卒中后3个月伤残情况有保护作用(P=0.031);虽然中成药干预与3个月后的残障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但其趋势更偏向于有保护作用。(3)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出院后3个月全因死亡率的关系: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住院期间脑保护治疗可能对卒中后3个月全因死亡有保护作用(P<0.05);虽然中成药干预针灸治疗并不能降低与3个月后的全因死亡率(P>0.05)。(4)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出院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关系: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住院期间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控制血压可能与降低卒中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风险有关(P<0.05)。虽然中成药干预、针灸治疗与降低卒中后3个月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关系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但其趋向于一定保护作用。结论:1.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的人群主要是在50岁-80岁的成年人,50岁以下的青中年卒中患者比例为8.43%,需重视青中年人卒中的一级、二级预防。2.缺血性中风最常见的五个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史、中风史。3.岭南地区缺血性中风患者(发病14天内)的中医证候类型以阴类证为主,这与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所承担国家科技“十五”攻关项目研究结果相吻合。4.以广东省为主要代表的岭南地区中医院与西医院在中药使用情况、针灸康复情况方面有差异,中医院中药的使用率普遍高于西医院。珠三角地区中药使用情况、针灸康复的比例明显高于粤西、粤东、和粤北地区,提示地域的经济发展对中医药使用情况有一定的影响。5.岭南地区缺血性中风(发病14天内)的患者,在住院期间经过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救治的方法,超过一半的患者在出院后3个月能达到独立自主生活,约1/3的患者只需轻度依赖;为进一步推广中西医结合防治缺血性中风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虽然住院期间中医药治疗对改善卒中后3个月伤残率及卒中再发风险虽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但其有降低致残率及卒中复发的趋势,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罗辉[9](2019)在《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体质和疾病相关性(简称“体病相关”)是中医体质学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2009年4月《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简称“《标准》”)的发布,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公认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因此,近10年来采用该标准开展临床研究所发表的文献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积累了大量的临床证据,对于认识体质和疾病的关系,促进体质在中医治未病和疾病诊疗中的应用,均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尚未见到对于现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以及临床研究方法学的全面系统研究。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如何?研究的重点病种和体质有哪些?各研究在体质和疾病的相关性方面有哪些发现?现有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何?如何深度挖掘和有效利用现有文献对临床实践的价值?如何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目前尚未见到相关论文发表。因此,本研究综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系统评价、理论研究等方法尝试对上述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1研究目的(1)通过对《标准》发布以来的所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分析和评价,总结现有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体病关系结果、研究质量等,以期为读者了解体病相关研究领域的历程、现状以及各中医体质类型和疾病的相关性,提供较为全面的信息。(2)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选择一个特定的病种(代谢综合征),检索、纳入所有研究该疾病与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对文献中相关数据的meta分析,研究该疾病人群的体质分布特征、体质与疾病发生的相关性,以获得基于更大人群的体病关系结果,从而为疾病防治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并为今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及时总结和应用提供示范。(3)分析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和面临的方法学挑战,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和报告提出具体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今后开展高质量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提供方法学指导,并为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实施和报告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提供参考,从而推动更多高质量临床证据的产生和应用。2研究方法文献计量研究(研究一):全面系统地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PubMed和Embase数据,检索期限从2009年4月1日(《标准》的颁布日期)至2018年12月31日。纳入所有研究中医体质与疾病关联性的文献(包括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从各文献中提取文献计量学特征、内容、结果、方法学要点等内容。采用横断面研究AHRQ标准、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的NOS量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所有数据均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系统评价研究(研究二):以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为例,采用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开展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研究,分析MS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其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与MS发病有关的危险体质因素。文献的检索数据库、研究类型、质量评价方法同研究一。采用R 3.5.2软件对各研究报告的MS患者人群中主要体质比例数据进行meta分析;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er Manager 5.3软件比较MS患者和一般人群中各体质的分布差异,并用倒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方法学研究(研究三):在研究一、二的基础上,综合采用文献和理论研究、访谈循证医学和中医体质学专家等方式,应用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思路分析中医体质研究的特殊性,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质量评价和报告方面提出提高研究质量的相关建议。3研究结果研究一:共纳入1441篇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样本量总数达858271例。研究地域覆盖中国大陆29个省区、台湾、香港以及马来西亚、韩国、新加坡、泰国、法国。研究病种313个,覆盖了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的19个疾病类别,研究较多的病种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失眠、痛经、乳腺癌、乙肝、脂肪肝、骨质疏松症等。研究类型以横断面研究最多,共1300篇(90.2%),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分别有81篇和60篇。各体质的疾病谱分布:(1)气虚质在糖尿病、脑梗死、艾滋病、慢阻肺、冠心病、亚健康、失眠、慢性疲劳综合征、乙肝、乳腺癌等疾病中分布较高。(2)阳虚质在不孕症、骨质疏松症、肠易激综合征、膝骨关节炎、痛经、多囊卵巢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复发性流产等疾病中分布较高。(3)阴虚质在高血压、糖尿病、便秘、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干眼症、肺癌、复发性脑卒中、失眠等疾病中分布较高。(4)痰湿质在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代谢综合征、脑卒中/梗死、冠心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肥胖/超重、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疾病中分布较高。(5)湿热质在痤疮、高尿酸血症、慢性胃炎、少弱畸形精子症、湿疹、乙肝、便秘、胆石症、高血压、痛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6)气郁质在乳腺增生、乳腺癌、失眠、抑郁症、卵巢早衰、偏头痛、青光眼、不孕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结节、子宫腺肌病等疾病中分布较高。(7)血瘀质在冠心病、子宫内膜异位症、脑卒中等疾病中分布较高。(8)特禀质在哮喘、变应性鼻炎等疾病中分布较高。各体质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1)气虚质发生肥胖、糖尿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焦虑症等的风险较高。(2)阳虚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肥胖、颈椎病、慢性疲劳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3)阴虚质发生高血压、骨质疏松症、糖尿病等的风险较高。(4)痰湿质发生脑梗死、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的风险较高。(5)湿热质发生便秘、高血压等的风险较高。(6)气郁质发生亚健康、更年期综合征、骨质疏松症、焦虑、乳腺癌、乳腺增生、痛经等的风险较高。(7)血瘀质发生骨质疏松症、脑卒中、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的风险较高。(8)特禀质发生哮喘的风险较高。方法学质量:横断面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4.6%、90.8%和4.6%;病例对照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7.2%、51.9%和21.0%;队列研究高、中、低质量的文献分别占28.3%、58.3%和13.3%。各研究在体质测量的质量控制、控制混杂因素、应答率等条目的报告较差。研究二:共纳入23项研究代谢综合征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献,总样本量21239例,其中MS患者13393例,对照组人群7846例。按研究设计分类,病例对照研究3项,横断面研究20项,无队列研究。MS患者体质类型比例最高的3种依次为痰湿质[30%(22%-39%)]、气虚质[20%(15%-26%)]和湿热质[14%(11%-18%)]。痰湿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75(95%CI:1.17-2.62),校正混杂因素后的OR值为3.46(95%CI:2.14-5.59)。气虚质发生MS风险的OR值为1.39(95%CI:1.04-1.85)。男性患者的痰湿质、湿热质比例分别是女性患者的1.19和2.10倍,女性患者的气虚质比例是男性的1.32倍。45岁以下MS患者痰湿质、气虚质和湿热质的比例在各年龄组人群中均为最高。2项横断面研究属于高质量文献;20项横断面研究均属于中等质量文献。倒漏斗图分析显示:各文献向周围分散,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提示发表偏倚和研究异质性的存在。研究三: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属于一种特殊的观察性研究,开展高质量研究面临各种方法学挑战:一是观察性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较少,临床方法学研究滞后;二是体病关系的研究受多种混杂因素的影响,且体质对疾病的影响贯穿从发病到预后的全过程;三是体质自身存在的特殊性,包括体质的主观性对量表调查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体质的动态可变性不利于长周期研究的开展。横断面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中各有其应用范围和作用,对揭示体质和疾病的关联或因果关系的论证强度也有差异,应根据研究目的和条件选择设计类型。研究实施阶段,受试者纳入尽可能选择典型体质的新发病例,并报告样本量估算依据;基线资料信息的采集做到全面、定量;体质测量应高度重视质量控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数据统计分析应采用多元分析方法,控制混杂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谨慎客观地作出体病关系的结论。观察性研究国际公认的现有标准和规范具有普适性,大部分条目适用于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评价和报告。本研究根据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点,尝试在现有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对相关条目进行完善,为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实施和报告规范提供参考。4研究结论《标准》发布10年来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充分验证体病相关理论的科学性,发现各体质类型与相关疾病存在的密切关联,为体质辨识在中医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研究方法有助于对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深度分析,提供体病关系的更高级别证据,并为辨体-辨证-辨病诊疗模式提供参考。开展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在遵循临床研究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需充分考虑体质研究的特殊性,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的设计类型,研究实施全过程均应重视质量控制,降低偏倚,研究的报告应遵循相关的报告规范,并体现中医体质的特色。最后,本文提出了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的修改和完善建议,以期为高质量研究的开展和发表提供指导,从而促进中医体质在疾病治疗和治未病中的应用。

郭健[10](2019)在《中国居民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及对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中国40岁及以上居民脑卒中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2、了解合并不同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者的分布特征、预后及对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探索不同慢性病人群的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3、探索慢性病及其他影响因素与缺血型脑卒中首次复发间期的关联。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均来自中国脑卒中筛查项目(China National Stroke Screening Survey,CNSSS)2013-2015筛查年度的筛查人群。CNSSS项目覆盖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旨在监测中国居民脑卒中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状况。1、中国居民的脑卒中流行特征应用现况研究探讨脑卒中的患病率及其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根据脑卒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将人群分为不同亚人群,探讨脑卒中患病率在不同亚人群中的分布;探讨脑卒中各危险因素在个体病因学层面和公共卫生层面对发病风险的贡献度。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的年龄、性别和城乡分布比例对脑卒中的患病率进行加权调整。根据纳入调整的因素,分别将本研究中的全部研究对象和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40周岁及以上的调查对象分为36层。假设调查对象a在36层中的第i层,i层所有调查对象的总数为fi,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同层的人口数为Fi,则i层所有调查对象的分层权重为Fi/fi。2、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的流行特征分别选择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者,应用现况研究的方法探讨四类脑卒中患者的分布特征,以及主要危险因素对四类脑卒中患者发病风险的贡献度。3、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及其对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应用现况研究的方法,比较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者与未合并相应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差异。选择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和复发次数作为评价预后的指标。应用现况研究的方法分别探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者降血压药、降血糖药、降血脂药、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服药率,以及服药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中的分布。4、不同慢性病患者的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血脂异常患者和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研究人群,在男性和女性中分别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分别选择筛查当年首次发病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年龄和城乡分布进行1:3频数匹配,选择同一筛查年度中从未发生过脑卒中的筛查对象作为对照。5、慢性病及其他影响因素与缺血型脑卒中首次复发间期的关联研究选择在筛查当年首次复发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分别以发病后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内首次复发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为病例组,以12个月、24个月和36个月内全部未发生复发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作为相应的对照组。根据年龄、性别和城乡分布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亚组,在各亚组中分别探讨慢性病及其他影响因素与缺血型脑卒中患者首次复发间期的关联。结果:1、中国居民脑卒中流行特征2013-2015年,中国40岁及以上居民总脑卒中、缺血型脑卒中和出血型脑卒中的患病率分别为2.48%、1.84%和0.22%。患病率的分布呈以下特征:男性高于女性(P<0.0001);农村高于城市(P<0.0001);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P<0.0001);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患病率逐渐降低(P<0.0001)。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在病因学层面,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关联最强的危险因素是TIA(OR=5.45),其后依次是高血压、脑卒中家族史、血脂异常、糖尿病、吸烟、心房颤动、缺乏运动和超重/肥胖;在公共卫生层面,对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贡献最大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PARP=53.41%),其后依次是血脂异常、脑卒中家族史、TIA、超重/肥胖、吸烟、糖尿病、缺乏运动和心房颤动。2、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的流行特征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者分别占总脑卒中患者的72.21%、20.75%、42.81%和12.00%;在四类脑卒中患者中,女性的比例、城市人口的比例、以及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例均显着高于未合并相应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3、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以及对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在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中,发生2次及以上复发的比例显着高于未合并相应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P<0.0001);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者,其mRs评分均显着高于未合并相应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降血压药的服药率为77.46%,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降血糖药的服药率为69.52%,合并血脂异常的脑卒中患者降血脂药的服药率为32.38%,合并心房颤动的脑卒中患者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的服药率分别为2.21%和16.27%。4、不同慢性病患者的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不同慢性病患者的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不同。在高血压患者中,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为TIA(OR=3.35)、脑卒中家族史(OR=2.04)、吸烟(OR=1.28)和血脂异常(OR=1.14);在糖尿病患者中,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为TIA(OR=3.22)、脑卒中家族史(OR=2.65)、心房颤动(OR=1.59)、高血压(OR=1.34)、缺乏运动(OR=1.33)和血脂异常(OR=1.25);在血脂异常患者中,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为TIA(OR=3.42)、脑卒中家族史(OR=1.98)、吸烟(OR=1.57)、糖尿病(OR=1.27)、高血压(OR=1.24)和超重/肥胖(OR=1.17);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缺血型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为脑卒中家族史(OR=3.30)、高血压(OR=1.85)、血脂异常(OR=1.44)和缺乏运动(OR=1.59)。各个危险因素与脑卒中发病风险增加的关联在不同性别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5、慢性病及其他影响因素与缺血型脑卒中首次复发间期的关联糖尿病与缺血型脑卒中患者12个月(OR=1.73)、12-24个月(OR=2.39)内的首次复发风险存在显着关联。冠心病与缺血型脑卒中患者12个月(OR=1.54)内的首次复发风险存在显着关联。缺血型脑卒中患者首次发病后mRs评分≥1分时,其12个月内的首次复发风险显着升高。结论:1、中国40岁及以上居民的脑卒中患病率较高,女性人群和乡村人群的脑卒中患病率显着高于男性人群和城市人群。2、我国合并不同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的数量庞大,与未合并相应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相比,具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和残疾风险;同时,合并不同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对服用相应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较差。3、不同慢性病人群的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各不相同,且各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病的贡献度在不同性别之间存在较大差异。4、缺血型脑卒中患者在发作后的不同时期内,其首次复发的危险因素不同,且危险因素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中与首次复发风险的关联也存在差异。

二、脑卒中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卒中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二、资料与方法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样本量计算
        1.2 基线调查
        1.3 随访调查
    2. 结局事件及相关指标定义
        2.1 脑卒中结局事件的确定
        2.2 影响因素指标定义
    3. 数据库清洗与统计分析
        3.1 数据库清洗
        3.2 统计分析
    4. 质量控制
    5. 技术路线图
三、结果
    1. 研究对象特征
        1.1 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1.2 随访人群与失访人群特征比较
    2.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分析
        2.1 不同性别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2 不同年龄、不同地区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3 不同文化程度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4 不同BMI、腰围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5 不同血压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6 不同血糖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7 不同血脂情况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2.8 不同生活方式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
    3.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分析
        3.1 肥胖状态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2 高血压亚型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3 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4 血脂异常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5 自评健康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3.6 影响因素间交互作用与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关系
    4.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4.1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
        4.2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内部验证
        4.3 脑卒中发病风险预测模型展示
四、讨论
五、创新性和局限性
六、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1 勃起功能障碍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2 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研究概况
    综述二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及证素研究的进展
        1 勃起功能障碍和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2 勃起功能障和缺血性脑卒中证候要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流行病学调查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标准
        6 调查表制定
        7 调查方法
        8 样本量估算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人口学资料
        2 一般情况统计
        3 脑梗情况统计
        4 IS合并ED组勃起功能情况统计
        5 两组证素分布一般规律
        6 IS合并ED组证素季节分布规律
        7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
        8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
        9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
    三、讨论
        1 一般情况分析
        2 两组患者证素分布一般规律讨论
        3 IS合并ED患者证素季节分布规律讨论
        4 IS合并ED组证素BMI分布规律讨论
        5 IS合并ED组证素年龄分布规律讨论
        6 两组患者情绪调查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前瞻性队列研究
    一、对象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
        6 观察指标
        7 研究方法
        8 中药标准化
        9 统计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中药用药规律
        2 患者一般情况
        3 治疗前后病位证素积分情况
        4 治疗后神经功能与勃起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5 两组治疗后证素积分改变情况比较
    三、讨论
        1 用药规律分析
        2 中药疗效分析
    参考文献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性分析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脑卒中流行病学
        2.1.1 脑卒中发病率
        2.1.2 脑卒中死亡率
        2.1.3 脑卒中患病率
    2.2 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2.2.1 高血压
        2.2.2 血脂异常
        2.2.3 糖尿病
        2.2.4 心血管病史
        2.2.5 超重或肥胖
        2.2.6 卒中家族史
        2.2.7 吸烟
        2.2.8 饮酒
        2.2.9 脑血管功能积分值
第3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3.2 研究对象和方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资料整理和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
    4.1 老年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
        4.1.1 筛查人群的年龄特征
        4.1.2 调查人群脑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及其人群分布特征
        4.1.3 调查人群平均年龄、血压水平、体重指数综合指标比较
    4.2 脑卒中发病资料分析
        4.2.1 脑卒中再发病结果报告
        4.2.2 脑血管功能积分值与脑卒中发病的关系
        4.2.3 脑卒中发病影响因素的多Cox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调查分析
        5.1.1 高血压对脑卒中的影响
        5.1.2 高脂血症对脑卒中的影响
        5.1.3 糖尿病对脑卒中的影响
        5.1.4 心血管病史对脑卒中的影响
        5.1.5 超重或肥胖对脑卒中的影响
        5.1.6 卒中家族史对脑卒中的影响
        5.1.7 吸烟、饮酒史对脑卒中的影响
        5.1.8 脑血管功能积分值对脑卒中的影响
    5.2 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防控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3 抽样方法
    2.4 调查内容及方式
    2.5 诊断标准与指标分类标准及分组标准
        2.5.1 疾病诊断标准
        2.5.2 各类变量或指标分类标准
        2.5.3 分组标准
    2.6 统计分析方法
        2.6.1 Poisson回归模型
        2.6.2 个体脑血管病风险水平等级的计算
    2.7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人群的基本情况
        3.1.1 调查人群年龄与性别分布
        3.1.2 调查人群的职业分布
        3.1.3 调查人群的民族及婚姻状况分布
        3.1.4 调查人群的文化程度分布
        3.1.5 调查人群的医疗保障及收入状况分布
        3.1.6 调查人群的BMI水平
    3.2 调查人群的行为生活方式
        3.2.1 调查人群的吸烟情况
        3.2.2 调查人群的饮酒情况
        3.2.3 调查人群的体育锻炼情况
        3.2.4 调查人群的饮食习惯情况
    3.3 调查人群的家族史信息
    3.4 调查人群的脑血管病外的慢性病患病情况
        3.4.1 调查人群的高血压情况
        3.4.2 调查人群的糖尿病情况
        3.4.3 调查人群的血脂异常情况
        3.4.4 调查人群的心脏病情况
    3.5 调查人群的脑血管病流行现状
        3.5.1 不同性别、年龄等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3.5.2 不同生活方式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3.5.3 不同BMI水平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3.5.4 不同家族史人群脑血管病患病情况
        3.5.5 主要慢性病对脑血管病患病的影响
    3.6 建模组与验证组的均衡性比较
    3.7 影响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析及相对危险度测量
        3.7.1 自变量与应变量的赋值
        3.7.2 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筛选及相对危险度测量
    3.8 社区居民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3.8.1 个体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转换危险分数标准
        3.8.2 社区居民人群平均危险分值
        3.8.3 个体脑血管病风险水平等级评价标准
    3.9 社区居民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效果验证
        3.9.1 建模组与验证组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效果对比分析
        3.9.2 验证组脑血管病风险预测效果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流行现状
    4.2 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现状
        4.2.1 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4.2.2 糖尿病与脑血管病
        4.2.3 吸烟与脑血管病
        4.2.4 体育锻炼与脑血管病
        4.2.5 脑卒中家族史与脑血管病
    4.3 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模型及验证效果
        4.3.1 脑血管病发病风险模型
        4.3.2 脑血管病发病风险预测验证效果
    4.4 建议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不足与展望
        5.2.1 创新之处
        5.2.2 不足之处
        5.2.3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5)中国人群饮酒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因果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基线调查及变量定义
    三、饮酒定义及分组
    四、心血管事件随访和定义
    五、基因分型
    六、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一、研究对象基线特征
    二、饮酒与CVD的传统流行病学分析
    三、饮酒与CVD的孟德尔随机化分析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饮酒与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累积饮酒对脑卒中、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全因死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累积饮酒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观察对象
        1.1.2 流行病学调查表
        1.1.3 人体测量指标
        1.1.4 实验室检测指标
        1.1.5 观察随访和脑卒中事件的确定
        1.1.6 相关定义
        1.1.7 质量控制
        1.1.8 统计学方法
        1.1.9 伦理学原则
    1.2 结果
        1.2.1 观察对象的一般情况
        1.2.2 不同累积饮酒组脑卒中事件累积发生率
        1.2.3 影响脑卒中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1.2.4 似然比检验
        1.2.5 基线或单次饮酒量影响脑卒中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1.2.6 敏感性分析
    1.3 讨论
    1.4 小结
二、累积饮酒对T2DM及IFG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观察对象
        2.1.2 流行病学调查表
        2.1.3 人体测量指标
        2.1.4 实验室检测指标
        2.1.5 观察随访和T2DM以及IFG事件的确定
        2.1.6 相关定义
        2.1.7 质量控制
        2.1.8 统计学方法
        2.1.9 伦理学原则
    2.2 结果
        2.2.1 观察对象的一般情况
        2.2.2 不同累积饮酒组T2DM和IFG事件累积发生率
        2.2.3 影响T2DM和IFG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2.2.4 分层分析
        2.2.5 似然比检验
        2.2.6 基线或单次饮酒量影响T2DM和IFG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2.2.7 敏感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累积饮酒对全因死亡的影响
    3.1 对象和方法
        3.1.1 观察对象
        3.1.2 流行病学调查表
        3.1.3 人体测量指标
        3.1.4 实验室指标检测
        3.1.5 观察随访和全因死亡的确定
        3.1.6 相关定义
        3.1.7 质量控制
        3.1.8 统计学方法
        3.1.9 伦理学原则
    3.2 结果
        3.2.1 观察对象的一般情况
        3.2.2 不同累积饮酒组全因死亡事件累积发生率
        3.2.3 累积饮酒影响全因死亡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3.2.4 分层分析
        3.2.5 似然比检验
        3.2.6 基线或者单次饮酒量影响全因死亡事件的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
        3.2.7 敏感性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饮酒与常见慢性病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构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缺血性卒中的流行病学
    1.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3 中医对缺血性卒中的认识
    1.4 中医药临床研究疗效评价结局指标研究现状
    1.5 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方法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的构建
    2.1 研究背景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流程
        2.2.2 系统评价
        2.2.3 患者调查
        2.2.4 构建结局指标清单
        2.2.5 德尔菲法专家咨询
        2.2.6 共识会议
        2.2.7 统计分析
    2.3 研究注册
    2.4 伦理审查
    2.5 结果
        2.5.1 文献检索结果
        2.5.2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基本特征
        2.5.3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系统评价(SR)的基本情况
        2.5.4 主要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2.5.5 RCT中有效率报告情况
        2.5.6 全部结局指标分析
        2.5.7 各类研究中结局指标应用对比
        2.5.8 患者调查的结果
        2.5.9 结局指标遴选清单
        2.5.10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调查结果
        2.5.11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的调查结果
        2.5.12 两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结局指标重要性评价结果
        2.5.13 共识会议的结果
        2.5.14 最终的核心结局指标集
    2.6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基于真实世界的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干预现状的登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的认识
        1.1.1 中风病的病名认识
        1.1.2 中风病的病位认识
        1.1.3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认识
        1.1.4 辨证论治
    1.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中风(脑梗死)的认识
        1.2.1 脑梗死流行病学研究
        1.2.2 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
        1.2.3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基础
        1.2.4 脑梗死的发生机制
        1.2.5 脑梗死的病理分期
        1.2.6 脑梗死的临床分型
        1.2.7 脑梗死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1.3 真实世界研究的中医药研究现状
        1.3.1 真实世界研究的定义
        1.3.2 真实世界研究的优势
        1.3.3 真实世界研究之登记研究
        1.3.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概况
        1.3.5 卒中登记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方案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总体设计
        2.1.3 样本量
        2.1.4 研究对象
        2.1.5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6 剔除标准和脱落标准
        2.1.7 诊断标准
        2.1.8 治疗方案
        2.1.9 登记研究的具体内容和观察指标
        2.1.10 结局指标(终点事件判定标准)
        2.1.11 研究管理和质量控制
        2.1.12 数据管理
        2.1.13 伦理考虑
        2.1.14 统计学分析
    2.2 研究结果
        2.2.1 病例一般资料
        2.2.2 病例终点事件分析
        2.2.3 住院期间不同干预方式与短期预后的关系
    2.3 讨论
        2.3.1 本研究统计结果的解读
        2.3.2 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传统RCT研究设计的区别
        2.3.3 创新点
        2.3.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9)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理论综述
        1 体病相关理论的渊源
        2 体病相关理论的内涵
    综述二 体病相关理论的临床研究进展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开展的背景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文献综述
    综述三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1 适用于研究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方法概述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设计的质量评价和报告规范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现状
前言
第二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研究与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文献检索和筛选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文献计量学特征
        2.3 研究设计基本信息
        2.4 各体质类型的疾病谱分布
        2.5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高的疾病
        2.6 各体质类型发病风险较低的疾病
        2.7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8 纳入研究的体质测量方法信息
    3 讨论
        3.1 近10 年来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学术成就和贡献
        3.2 各体质与疾病的关联性及其对临床和公共卫生的意义
        3.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分析
        3.4 与其他同类研究结果的比较
        3.5 对今后体病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启示
        3.6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三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文献的meta分析:以代谢综合征为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排除标准
        1.2 检索策略
        1.3 资料筛选与提取
        1.4 方法学质量评价
        1.5 数据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检索结果与流程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中医体质分布的meta分析
        2.4 代谢综合征患者与一般人群体质类型比较的meta分析
        2.5 中医体质在不同性别、年龄的分布比较
        2.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2.7 倒漏斗图分析
    3 讨论
        3.1 代谢综合征与体质的关联性分析
        3.2 纳入研究存在的方法学问题
        3.3 对临床和科研的启示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第四部分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方法学研究
    1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特殊性
        1.1 中医药领域观察性研究应用和方法学的相对滞后
        1.2 体病关系的全过程均易受到混杂因素影响
        1.3 体质自身的特殊性对体病关系研究的影响
        1.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相对其他观察性研究的优势
    2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设计和实施
        2.1 研究设计类型的选择与比较
        2.2 受试者纳入和基线资料采集
        2.3 体质测量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2.4 研究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
    3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质量评价
        3.1 现有标准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
        3.2 根据现有标准制定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议
    4 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报告规范
        4.1 现有报告规范在体病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报告的适用性分析
        4.2 在STROBE声明基础上完善体病相关临床研究报告质量的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中国居民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及对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居民脑卒中及主要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
一 对象与方法
    1 中国脑卒中筛查项目
    
1.1 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1.2 资料收集
    
1.3 相关指标的测量
    
1.4 脑卒中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判定标准
    
1.5 数据管理与质量控制
    2 研究对象选择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 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分析
二 结果
    1 中国居民的脑卒中患病率
    2 脑卒中患病率在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中的分布
    3 脑卒中患病率在不同亚人群中的分布
    4 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
    5 脑卒中主要危险因素对脑卒中发病风险的贡献
    
5.1 总脑卒中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5.2 缺血型脑卒中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5.3 出血型脑卒中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三 讨论
附图 第二章 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流行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第一节 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的分布特征及其对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
    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分析
    
    2.1 描述合并不同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的分布特征
    
    2.2 探讨影响因素与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
    
    2.3 探讨合并不同慢性病的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药物的依从性
    二 结果
    
1 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
    
    1.1 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的流行特征
    
    1.2 不同影响因素与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的关联
    
    1.3 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价
    
    1.4 合并高血压的脑卒中患者对服用降压药物的依从性
    
2 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
    
    2.1 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的流行特征
    
    2.2 不同影响因素与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的关联
    
    2.3 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价
    
    2.4 合并糖尿病的脑卒中患者服用降血糖药物的依从性
    
3 合并血脂异常的脑卒中
    
    3.1 合并血脂异常的脑卒中的流行特征
    
    3.2 不同影响因素与合并血脂异常的脑卒中的关联
    
    3.3 合并血脂异常的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价
    
    3.4 合并血脂异常的脑卒中患者服用降血脂药物的依从性
    
4 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型脑卒中
    
    4.1 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型脑卒中的流行特征
    
    4.2 不同影响因素与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型脑卒中的关联
    
    4.3 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的预后评价
    
    4.4 合并心房颤动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服用抗凝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依从性
    三 讨论
    附图
第二节 不同慢性病人群脑卒中的发病危险因素研究
    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分析
    二 结果
    
1 高血压人群中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1.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1.2 不同影响因素与高血压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
    
    1.3 不同行为因素组合与高血压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
    
2 糖尿病人群中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2.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2.2 不同影响因素与糖尿病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
    
    2.3 不同行为因素组合与糖尿病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
    
3 血脂异常人群中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3.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3.2 不同影响因素与血脂异常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
    
    3.3 不同行为因素组合与血脂异常人群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
    
4 心房颤动人群中缺血型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4.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4.2 不同影响因素与心房颤动人群缺血型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
    
    4.3 不同行为因素组合与心房颤动人群缺血型脑卒中发病风险的关联
    三 讨论
    附图 第三章 慢性病及其他影响因素与缺血型脑卒中首次复发间期的关联
一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和统计学分析
    
2.1 研究方法
    
2.2 统计分析
二 结果
    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情况
    2 缺血型脑卒中首次复发间期的影响因素
    3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缺血型脑卒中患者首次复发间期的影响因素
    
3.1 不同年龄人群中缺血型脑卒中首次复发间期的影响因素
    
3.2 不同性别人群中缺血型脑卒中首次复发间期的影响因素
    
3.3 不同城乡人群中缺血型脑卒中首次复发间期的影响因素
三 讨论
附图 全文小结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个人简介

四、脑卒中临床流行病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11省队列人群脑卒中及其亚型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 从祥丰.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2]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勃起功能障碍患者中医证素调查及中医治疗的研究[D]. 陈子龙.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老年住院患者脑卒中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D]. 张旭. 吉林大学, 2021(01)
  • [4]南昌市青云谱区社区居民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D]. 蔡先旭. 南昌大学, 2020(08)
  • [5]中国人群饮酒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因果关联研究[D]. 胡春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6]累积饮酒对脑卒中、糖尿病及空腹血糖受损、全因死亡的影响[D]. 段玉香.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7]构建中医药治疗缺血性卒中临床研究核心结局指标集[D]. 谢倩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基于真实世界的岭南地区急性缺血性中风中医药干预现状的登记研究[D]. 周子懿.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9]中医体质学体病相关临床研究的系统评价和方法学研究[D]. 罗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中国居民合并慢性病的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及对二级预防药物依从性研究[D]. 郭健.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脑卒中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