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维、新表达、真实体验、灵感来自新概念征文大赛

新思维、新表达、真实体验、灵感来自新概念征文大赛

一、新思维 新表达 真体验 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刘志慧[1](2021)在《网络文学评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思琪[2](2020)在《“青年文化”的追寻与确认 ——市场化语境中《萌芽》的改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刊于1956年的《萌芽》是我国第一本青年原创文学刊物。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环境发生巨大转变,这促使文学逐渐处于边缘位置,文学期刊也被迫面临经济发展困难。为摆脱发展困境,各类期刊陆续改版,《萌芽》也不例外。1996年文学期刊《萌芽》开始改版,杂志致力于表现“青年”特质,多种改版举措陆续表现出杂志关注和探索青年文化的多变性和独特性。1999年由其推出和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使《萌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标志着杂志改版成功。杂志在赛后进行的市场化发展策略也使青年文化的多变性和独特性与市场相结合,最终使青年文化得到了巩固和传播。《萌芽》的改版使杂志在九十年代成功突围,杂志追求的青年文化也获得了发展并为九十年代乃至后来的文化形态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萌芽》的发展是正在进行时,九十年代中后期的改版为杂志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杂志对青年文化及其多变性和独特性的发展和影响也仍在继续。本文将以文学期刊《萌芽》的改版为着眼点,探寻《萌芽》在市场化语境中改版的具体细节并阐述由改版所发展、成熟的青年文化形成的重要意义。全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章:主要论述九十年代文学期刊的整体变革,厘清九十年代文学期刊改版的背景、改版模式等内容。九十年代文学期刊面对市场大环境做出的改版决定虽然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走投无路”的被迫行为。本章以《萌芽》的相关数据为例,详细分析和论述了导致九十年代文学期刊发展艰难的因素以及期刊为摆脱发展困境做出的改版努力。《萌芽》在九十年代文学期刊整体改版中被视为典型案例,编辑回归杂志本身的期刊定位、回归青年读者群体,表现了其对青年文化的思考。第二章:主要分析《萌芽》改版的具体举措以及由此显示的对“青年文化”的探寻和尝试。改版后的《萌芽》主要通过调整读者定位、整合与呈现“贴近青年”的栏目布局、设计带有青年独特性的外部封面三个方面的变化,逐渐向外界表明杂志以“青年”为中心,展现青年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动态变化,逐步寻找和呈现当下青年身上的多变性、独特性的文化内涵。第三章:主要探讨了“新概念作文大赛”这个活动形成的过程与意义。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推出是《萌芽》调整改版举措与把握社会热点的双向结果。“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大赛宗旨标志着杂志为青年参赛选手提供“我手写我口”的写作环境。众多青年报名参加比赛促使青年文化的多变性和独特性在比赛中以文学的形式爆发式的发展。比赛的成功推动了青年文化的成熟并实现杂志、教育等多方面的共赢。第四章:集中论述了《萌芽》为“青年文化”的巩固与传播所做出的市场化努力。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成功使《萌芽》获得了品牌标志。为使杂志自身深入市场发展,也为巩固和传播青年文化多变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内涵,《萌芽》杂志形成了一系列市场化发展措施。主要通过培育青年明星写手、开发杂志衍生的青春文学图书产品以及进行新媒体经营三种形式促使青年文化与市场形成密切联系。

严芳[3](2017)在《《萌芽》转型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机制》文中认为本文就《萌芽》的期刊转型进行了现象分析和成因探究,展现了以《萌芽》为代表的这一类既保留一定的文学性追求又寻求市场认同,既非作协体制内专业作家写作又非纯粹的市场化娱乐化通俗化写作的“中间派”文学及文学刊物的存在状态,并从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生产机制的变迁的角度对《萌芽》转型的成因、价值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萌芽》转型所代表的一种文学发展路向。文学期刊的市场化转型曾饱受诟病,对催动其转型的文学生产机制变迁进行剖析将有助于对部分文学“市场化”转型的正确理解。本文首先从纯文学”到“青春文学”的作品转换、“写作导师”到“青春伙伴”的编者和作者间的身份转换、中青年到青少年的读者转换和“培养文艺新战士”到“培养文化青年”的办刊理念转换这四个方面对《萌芽》的期刊转型路线进行了分析。接着,本文从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生产机制的变迁的角度对推动《萌芽》转型的多方动因进行了探究,包括文学生产机制的冲击带来的《萌芽》的资金困境、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市场的新变、人口结构变动催生新的文学审美需求这三个方面,对《萌芽》转型前后面临的内外环境展开论述,展现《萌芽》转型不仅是期刊的自主选择,也是大环境发生改变情况下的被动之举。最后,本文就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生产机制变迁的环境下,《萌芽》所承载的在“主流”和“市场”的夹缝中发展的“中间文学”的存在状态进行了探析,揭示《萌芽》转型所代表的一种文学发展路向。具体表现为在作协体制“边缘”的办刊方式和创作心态,在“纯文学”和“市场化”之间寻求平衡的办刊立场和文学创作立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追求等。《萌芽》的转型过程表现出了 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生产机制变迁的环境下部分文学期刊发展在“纯文学”与“市场化”之间进退两难的办刊取向,对《萌芽》转型的研究是研究1990年代文学生产机制变迁作用下当代文学发展路向和问题的有效视点,能够揭示当代文学发展的特征,有益于丰富对当代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蔡玲[4](2016)在《寻找文学与市场间的平衡 ——《萌芽》(1996-2013)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萌芽》自创刊以来一直受到青年读者的喜爱,80年代中后期市场化大潮使《萌芽》的销量受到了极大冲击。为了寻求出路,《萌芽》在主编赵长天的带领下进行改版。赵长天秉持在文学和市场之间寻找平衡的改版理念,通过改版杂志和构建萌芽品牌产业链使得《萌芽》重新获得了生机,并成为文学期刊市场化转型的成功案例之一。本文以改版后的《萌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96-2013年间《萌芽》杂志的深入研究,呈现《萌芽》在寻找文学和市场之间的平衡所进行的具体探索和努力。通过对《萌芽》杂志研究现状的总结,提出本文所关注的研究问题,并阐述开展研究的方法。通过对改版前《萌芽》历史的追溯,把握《萌芽》的期刊精神。阐述市场化对《萌芽》的冲击,将《萌芽》的改版置于文学期刊市场化的大背景下,从而有助于理解赵长天改版理念的形成原因。最后具体分析赵长天的改版理念,通过研究《萌芽》为改版而做出的具体探索呈现赵长天理念的形成。《萌芽》致力于寻找文学与市场间的平衡,其中既有对市场的迎合与也有对文学的坚守,体现出《萌芽》的市场适应力。一方面,《萌芽》迎合市场上青年读者的阅读喜好,校园风格的形象包装和媚俗化作品的发表是《萌芽》促进市场销量上的积极探索。另一方面《萌芽》尽可能地坚持文学的底线,在培养“80后”作家和构建青春文学的审美体系上有突出贡献,丰富了当代文学的生态。萌芽品牌产业链的打造,是《萌芽》在杂志本身以外所进行的探索。《萌芽》通过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在社会上引起轰动效应,从而带动了大赛周边产品的繁荣,也提高了萌芽品牌在青少年中的认可度。借助品牌影响力和优势作家资源,《萌芽》与出版社合作建立畅销书运营机制,参与畅销书市场的竞争,成为品牌产业链的重要一环。此外,《萌芽》还涉足网络、广播、学校等领域,成为多媒介时代文学期刊转型为杂志的一种重要形态。

徐星星[5](2015)在《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为研究对象,从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生成过程、构成及其特征、困境与未来三个大方向来探究这个群体从诞生到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成因、动向等,也由此看到,网络文学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多元化、产业化。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数据列举、个案分析与比较、跨学科研究等方法,针对问题进行举例、论证。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证:第一章对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生成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网络文学创作主体主要有三个生成阶段:一是80年代末至1996年期间的海外华文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生成,二是1997年至2002年期间的大陆第一批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生成,三是2003年至今的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生成,三个阶段的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生成各有原因、各有特点。第二章则从性别、年龄、身份、地域等方面分析了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构成及特征,发现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具有年轻化、城镇化、复杂化的特征。这其中,网络文学创作主体中的女性作者和“80后”作者都因为其身份及年龄的特殊性成为当下网络文学创作主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章分别对这两个群体的成因、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第三章从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现状入手,发现他们面对着主流文学界的认可问题、商业利益追求与创作主体性缺失的矛盾、写作寿命短化、知识产权得不到保障等困境,也因此,整个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队伍也在发生着分化和重组,这其中,以网络文学创作主体和传统作家的相互渗透现象最为引人注目。通过这三章的分析论证可以得出结论,网络文学的未来和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有很大关系,但同时也和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只有提高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整体素质,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才能提高整个网络文学的质量。

王瑞雪[6](2014)在《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制度有效性研究》文中指出自主招生改革10多年来,试点高校已达90所,录取的学生数也逐年攀升。但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自主招生与统招的目的和功能重叠、高校对生源的要求不清、选拔手段落后等问题。目前,鲜有对其选拔效果的实证研究。笔者基于相关研究,提出了一套评估自主招生选拔制度有效性的标准。本研究通过文献、问卷调查和访谈来考察自主招生选拔的标准、手段、自主招生学生的在校表现。笔者搜集了2003年-2013年,自主招生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六所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以此分析自主招生选拔对象和标准的变迁;此外,基于近年来“华约”“北约”“卓越”联盟的笔试科目变化和试题难度的分析,以及复旦和交大面试题目来评估选拔手段;以六校拔尖创新实验班为案例,来了解高校对自主招生的特色培养;通过上海A大学本科生的问卷调查来分析自主招生学生与统招生的素质差异。研究表明,自主招生选拔对象已经实现了从“全面发展”到重点关注“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转变,竞赛获奖经历在选拔标准中占了较大比重,笔试科目减少、难度降低,拔尖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模式具有一流师资、国际化、个性化的特点;上海A大的调研结果表明,自招生的主动合作学习水平较好、海外学习经历较多、更多地担任学生干部、更愿意参加文艺社团,而学术兴趣、学业成绩、深造意愿等方面与统招生无显着差异。基于此,笔者为自主招生进一步深化改革提出政策建议:选拔标准可操作化和多元化;建立自主招生培养方案。

柏松松[7](2014)在《市场经济下的“80后”女作家写作 ——以张悦然和辛夷坞为例》文中指出“80后”女作家是一个以代际命名的创作群体,她们主要包括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之间的女作家,这是一个正在成长的新生代作家,她们的成名之路主要分为两种,新概念作文大赛和网络。本文选择张悦然和辛夷坞分别代表新概念和网络成名的“80后”女作家来探讨文学适应市场的需求是“80后”女作家写作的必然之路这一论题。张悦然是“80后”女作家的代表之一,这个有着“玉女作家”称号的女孩在2001年获得了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然后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在纯文学的道路上,张悦然虽然走的很艰难,却一直在不断地努力。不过,虽然张悦然在努力向纯文学靠近,她也在积极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力图使自己获得市场和文坛的双赢。另一位“80后”女作家辛夷坞则是借助网络获得了成功,在作品获得了巨大的网络点击率后,她的人气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涨,连续几年稳坐畅销书排行榜首的位置。辛夷坞被称为“暖伤青春”的代表,她独创的青春言情小说不仅成为广大青年男女疗伤的精神慰藉,代表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更是由于被赵薇改拍成电影,从而掀起了一股“80后”集体怀旧的狂潮。辛夷坞的成名借助了网络这个广大的平台,更是迎合了文学的消费主义潮流。两位“80后”女作家,成长环境不同,成名途径不同,写作风格亦不同,本文旨在以这两位作家作为“80后“女作家的代表来说明,“80后”女作家只有把文学和市场相结合才能开拓出一条新的写作道路。

徐雅颖[8](2012)在《《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研究》文中提出《萌芽》的市场化转型历程在文学期刊的转型中颇具代表性。《萌芽》创刊于1956年,是新中国第一本专门以青年文学为主题的期刊,其发展历程曲折,几经沉浮。1996年为应对市场经济冲击,《萌芽》开始转变期刊定位,进行改版。1998年,《萌芽》启动新概念作文大赛,将市场化转型推向深入。此后,《萌芽》牢牢抓住品牌优势进行市场化生产,经营范围从杂志扩大到图书出版、网站、电子阅读等各个领域,逐渐形成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可以说,通过市场化转型,《萌芽》成功摆脱了经营困境,并且开拓出一套完整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本文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对《萌芽》改版这一现象的分析来探究市场化转型后《萌芽》的文学生产机制的变化趋向,研究目的是希望能通过《萌芽》的市场化转型这一个案来观照市场对文学期刊的影响,以及在市场经济这一大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向,所获得的研究结论有两点:一是市场经济使文学期刊的生产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这种变化对文学期刊产生着正反双重影响,但市场化已经是文学期刊发展的必由之路;二是文学期刊在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文学和市场的关系,统筹兼顾,不可偏废其一。本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对《萌芽》的市场化转型进行研究。第一部分是背景部分,主要阐述了《萌芽》改版前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本部分首先对计划经济时期文学期刊的功能、地位和格局进行梳理,然后对80年代中期之后,文学期刊“改版潮”的发生环境和改版策略进行探讨,从而对《萌芽》改版前所处的宏观生态环境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之后详细阐述了《萌芽》在1996年改版前的发展历史,从而与市场化转型后《萌芽》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即对《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的过程加以探讨。本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两层,第一层探讨了《萌芽》在初步转型阶段如何来转变期刊定位:即努力寻找市场和文学的结合点,第二层是本部分也是整篇论文的重点和难点,即对助推《萌芽》成功转型的关键活动——新概念作文大赛的研究。关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探讨本文从三方面展开。一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发生背景和概况,二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成功之处,三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所彰显的当代文学生产机制的复杂性。第三部分论述了实现市场化转型后,《萌芽》的文学生产机制所发生的变化,主要分为培育“明星”作家,培育和发掘消费群体,文学品牌的产业化运营和《萌芽》立足“好看”的内容定位几方面。第四部分从《萌芽》的市场化转型这一个案扩展开来,讨论了文学期刊与市场的关系。第五部分是结语部分。

俞磊,刘亭玉[9](2011)在《写作背景下的阅读策略》文中提出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但是阅读什么样的作品或书籍才可以真正有效地促进中小学生写作诸种能力的提高,在目下的写作教学中却少有人探究。本文即对在写作背景下如何进行阅读指导作一探讨,试图建立起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阅读体系。

高尚武[10](2011)在《“新概念作文”给初中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文中提出本文探讨"新概念作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主要包括: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给学生营造发展个性的空间;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阅读,丰富学生的书面语言。

二、新思维 新表达 真体验 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思维 新表达 真体验 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2)“青年文化”的追寻与确认 ——市场化语境中《萌芽》的改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青年”、“青年文化”概念来源及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重难点
第一章 困境与突围:《萌芽》与九十年代文学期刊的变革
    一、市场经济中文学期刊的艰难处境
    二、文学期刊“改版潮”的出现
第二章 探寻与尝试:以“青年”为中心
    一、读者定位:“重新回到青年中去”
    二、栏目选择:以“贴近青年生活”为主
    三、封面包装:艺术性与青春感并存
第三章 深化与拓展:“新概念”下的“青年文化”
    一、缘起:“教育怎么办”与青年写手的寻找
    二、“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
    三、“我手写我口”:青年笔下的新概念作文
第四章 巩固与传播:“青年文化”与市场的结合
    一、青年写作者的明星化
    二、书刊结合:青春文学图书产品的开发
    三、拓宽“青年”的阅读平台:《萌芽》的“新媒体”运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萌芽》转型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萌芽》期刊的转型
    第一节 作品转换——从“纯文学”到“青春文学”
    第二节 作者与编者间的身份转换——从“写作导师”到“青春伙伴”
    第三节 读者转换——从中青年到青少年
    第四节 办刊理念转换——从“培养文艺新战士”到培养文化青年
第二章 《萌芽》期刊路线转型的多重动因
    第一节 文学生产机制的冲击和《萌芽》的资金困境
    第二节 社会文化语境和读者市场的新变
    第三节 人口结构变动催生新的文学审美需求
第三章 在“主流”与“市场”的夹缝中——《萌芽》所承载的“中间文学”的存在状态
    第一节 作协体制“边缘”的办刊方式与作家心态
    第二节 在“纯文学”与“市场化”之间寻求平衡的办刊立场与文学创作立场
    第三节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追求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萌芽》简史
    附录二: 1981-1997年《萌芽》文学创作荣誉奖获奖名单
    附录三: 1988—2014年全国文学、艺术类期刊出版概况
    附录四: 《萌芽》获奖作品集锦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成果
后记

(4)寻找文学与市场间的平衡 ——《萌芽》(1996-2013)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市场化背景与《萌芽》的改版
    第一节 改版前的《萌芽》
    第二节 市场化对《萌芽》的冲击
    第三节 赵长天的改版理念
第二章 迎合与坚守:《萌芽》的市场适应力
    第一节 校园风格形象的包装
    第二节 媚俗化作品的发表
    第三节 “80后”成创作主力
    第四节 青春文学审美体系的构建
第三章 构建萌芽品牌产业链
    第一节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轰动效应
    第二节 畅销书运营机制
    第三节 多媒介营销机制
结语
附录
    附录一:”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系列书目
    附录二:1996年-2013年《萌芽》作品发表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5)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生成分析
    第一节 海外华文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生成(80 年代末—1996 年)
    第二节 世纪之交大陆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生成(1997 年—2002 年)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生成(2003 年—今)
第二章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构成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构成及特征
    第二节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中的女性作者
    第三节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中的80后作者
第三章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此在和未来
    第一节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此在:现状和困境
    第二节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未来:分化和重组
    第三节 双赢:传统作家从“拒网”到“投网”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后记

(6)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制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四、概念界定
    第二节 相关研究和制度政策背景
        一、制度评价
        二、自主招生制度的历史
        三、自主招生的选拔对象和标准
        四、自主招生制度有效性的研究
        五、家庭背景与学生发展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多校自主招生选拔标准和培养
    第一节 多校自主招生标准
        一、初选资格比较分析
        二、三大联盟笔试比较
        三、面试分析
        四、体质测试
    第二节 自主招生特色培养
        一、六校拔尖创新实验班概述
        二、拔尖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模式
第三章 自主招生选拔制度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第一节 自主招生选拔标准
        一、选拔流程和原则
        二、文化测试分析——以语文为例
    第二节 自招生与统招生的学习投入和成果差异
        一、调查工具和方法
        二、自招生特征
        三、自招生与统招生学习投入和结果的差异分析
        四、基本结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自主招生选拔手段和标准
        一、自主招生选拔手段
        二、自主招生工作的主要选拔标准
    第二节 自主招生学生培养及其在校表现
    第三节 自主招生制度的调整能力
        一、选拔目标和计划的调整
        二、选拔标准和手段的调整
    第四节 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建议
        一、选拔标准的可操作化和多元化
        二、建立自主招生培养方案
    第五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表格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A大学大学生学习体验与发展调查问卷
后记

(7)市场经济下的“80后”女作家写作 ——以张悦然和辛夷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80 后”的命名及女作家的写作现状
    1.1 产生背景及命名
    1.2 “80 后”女作家的写作现状
第2章 起步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80 后”女作家——张悦然
    2.1 新概念作文大赛
        2.1.1 大赛举行的背景
        2.1.2 启动及影响
    2.2 玉女作家——张悦然
        2.2.1. 纯文学的定义及特点
        2.2.2 纯文学道路上的探险者——张悦然
        2.2.3 适应了市场,成就了自我
第3章 网络成就的“80 后”女作家——辛夷坞
    3.1 网络文学概况
    3.2 新都市言情小说的代言人——辛夷坞
        3.2.1 无功利性的我手写我心
        3.2.2 不可避免的网络功利性
第4章 市场化与“80 后”女作家写作
    4.1 当玉女忧伤遇到温情暖伤
    4.2 当文学遭遇市场化的冲击
    4.3 适应市场的需求是“80 后”女作家写作的必然之路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萌芽》改版前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历史
    1.1 计划经济时期文学期刊的地位、格局和功能
    1.2 80 年代中期之后:文学期刊“改版潮”兴起
        1.2.1 文学期刊遭遇生存困境
        1.2.2 文学期刊的改版策略
    1.3 青年作家的摇篮——改版前的《萌芽》
2 《萌芽》的转型:从以作家为中心到以市场为导向
    2.1 《萌芽》转变期刊定位:寻找市场和文学的结合点
    2.2 新概念作文大赛助推《萌芽》成功转型
        2.2.1 新概念作文大赛诞生的背景及概况
        2.2.2 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成功之处:市场、文学和教育的共赢
        2.2.3 新概念作文大赛凸显的当下文学生产机制
3 市场化转型后《萌芽》的文学生产
    3.1 培育“明星”作家
    3.2 消费群体的培育和发掘
    3.3 文学品牌的产业化运营
        3.3.1 打造青春文学图书产业链
        3.3.2 抢占市场,实行多元化经营
    3.4 立足“好看”的内容定位
4 从《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看文学期刊与市场的关系
5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写作背景下的阅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阅读对于写作能力的作用
    (一) 阅读可以积淀语感, 提升文章的语言魅力
    (二) 阅读可以积淀文感, 提升文章的逻辑魅力
    (三) 阅读可以开阔视野, 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四) 阅读可以提高思考力, 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二、写作背景下阅读的误区
    (一) “唯名着论”
    (二) “唯作文选论”
三、如何指导学生写作背景下进行有效的阅读
    (一) 写作背景下的环状阅读体系
    (二) 环状阅读体系的指导方法
        1. 内环阅读。
        2. 中环阅读。
        3. 外环阅读。
    (三) 教师指导阅读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 必须让阅读者清楚地意识到不同阅读对象对写作不同能力的建立作用。
        2. 阅读是同时进行的, 并没有孰先孰后的分野。
        3. 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抓住最好的阅读时机。

(10)“新概念作文”给初中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二、给学生营造发展个性的空间
三、在语文教学中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阅读,丰富学生的书面语言
四、结语

四、新思维 新表达 真体验 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文学评奖研究[D]. 刘志慧. 阜阳师范大学, 2021
  • [2]“青年文化”的追寻与确认 ——市场化语境中《萌芽》的改版研究[D]. 王思琪.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萌芽》转型与1990年代以来的文学生产机制[D]. 严芳.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4]寻找文学与市场间的平衡 ——《萌芽》(1996-2013)研究[D]. 蔡玲. 浙江师范大学, 2016(02)
  • [5]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研究[D]. 徐星星. 苏州大学, 2015(02)
  • [6]高校自主招生选拔制度有效性研究[D]. 王瑞雪. 华东师范大学, 2014(01)
  • [7]市场经济下的“80后”女作家写作 ——以张悦然和辛夷坞为例[D]. 柏松松. 吉林大学, 2014(09)
  • [8]《萌芽》的市场化转型研究[D]. 徐雅颖.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9]写作背景下的阅读策略[J]. 俞磊,刘亭玉. 现代教育科学, 2011(12)
  • [10]“新概念作文”给初中语文教学的若干启示[J]. 高尚武. 考试周刊, 2011(91)

标签:;  ;  ;  ;  ;  

新思维、新表达、真实体验、灵感来自新概念征文大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