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迹法定性鉴定亚麻亚麻酸含量的研究

印迹法定性鉴定亚麻亚麻酸含量的研究

一、印迹法对胡麻亚麻酸含量定性鉴定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其布日[1](2021)在《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文中提出脑卒中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原因,是全球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因此,研发新型抗脑卒中药物意义重大。额尔敦-乌日勒(EW)是蒙医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经典方剂,具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对脑卒中引起的半身不遂等症状疗效显着,因而得到广泛的临床应用。然而,EW化学成分复杂,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必需明确EW的生物活性成分,并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本论文中分析了EW的部分有效成分,并发现了EW对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MCAO/R)模型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的基因调控作用、极化作用以及从抗神经性炎症作用。【研究目的】(1)验证EW对MCAO/R模型大鼠病变部位组织内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并分析EW中所含有的神经活性化合物;(2)确定EW在脑卒中恢复期间通过调节小胶质细胞极化来抑制神经炎症的主要化合物;(3)确定EW的分级分离组分中的关键抗炎分子及作用机理以及对神经细胞保护及突触生长的影响;(4)EW中关键活性分子的协同作用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方法】(1)建立大鼠MCAO/R模型,连续给药两周。第15天,提取大鼠大脑皮质病变区组织的总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筛选未处理组、MCAO模型组和EW给药组之间显着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分析各个基因的功能以及在缺血性脑卒中恢复过程中的可能作用。(2)根据文献报道收集EW药材中与神经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学分子信息,采用Chem Draw软件画出结构式并建立数据库,命名为“EW神经活性化合物数据库”;其次,采用五种不同溶剂提取EW可溶解组分,并使用UPLC-QTof-MS分析其活性化合物。(3)以调控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株)M1表型表达的细胞因子Cxcl10为筛选标准,利用RT-q PCR法对EW的5种溶剂提物进行快速筛选,选出了调控作用最为显着的提取物,通过两次HPLC半制备分离,得到优化的生物活性小分子组,并利用UPLC-QTof-MS鉴定了其生物活性分子。(4)采用UPLC-QTof-MS鉴定EW的分离组分(命名为F4-6)的关键抗炎分子;利用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了F4-6对脂多糖(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水平的影响;以及分析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培养液对神经元(N2a细胞)的增值和突触生长的影响。(5)利用RNA-seq分析讨论EW所含关键活性分子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单分子以及混合物对LPS刺激的BV2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谱(Gene expression pattern profile)的影响,并采用RT-q PCR法对RNA-seq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1)Bederson评分显示,给药14天后,EW给药组MCAO/R模型大鼠的评分从治疗前的2.07降至治疗后的0.21(P<0.01),说明EW显着降低了神经系统损伤。与NT组相比,MCAO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区病变组织内有6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而与MCAO模型组相比,EW治疗后有186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其中生长因子(Igf1、Igf2和Tgfβ)和颗粒蛋白编码基因Grn等的表达在EW治疗后显着上调(P<0.05);同时也检测到小胶质细胞标记物的表达大幅增强,以及补成分和分泌蛋白酶的表达。(2)五种不同溶剂提取的EW组分的UPLC-QTof-MS分析发现,在我们建库的11种蒙药的32个小分子化合物中,除决明子外其他10种蒙药(红花、肉豆蔻、甘草、草果、川楝子、栀子、土木香、木香、荜茇和黑种草等)中已报道的16个神经活性相关小分子化合物分别出现在五种溶剂提取物中。(3)快速筛选结果表明,EW石油醚提取物(命名为EW-5)对Cxcl10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最强(P<0.05)。采用HPLC半制备法,对EW进行2次分级分离后最终得到12个组分。其中,组分F4-6对促炎细胞因子(Cxcl10、Tnfα、Il1β和Nos2)表达的抑制作用最显着(P<0.05)。通过UPLC-QTof-MS对F4-6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20种化合物,其中包括木香烃内酯、肉豆蔻醚、土木香内酯和亚麻酸;这些小分子在LPS刺激的BV2细胞和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中,显着下调关键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4)土木香内酯(Ala)和去氢二异丁香酚(Deh)是F4-6的关键抗炎活性分子。F4-6、Ala和Deh均下调LPS刺激的小胶质细胞中Ccl2、Cox2和Il6等促炎基因的表达;同时上调Hmox1、Tgfβ、Igf1和Creb1等抗炎基因的表达。此外,F4-6处理的小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能显着促进N2a细胞的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Nefh和Dlg4来促进突起的生长。从机理上讲,F4-6显着降低了NF-κB p65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了p65的核转位,导致NF-κB启动的促炎基因转录受到抑制。(5)RNA-seq发现,Ala、Deh和Mix均下调促炎基因和上调抗氧化基因。Mix组的作用比Ala组和Deh组的作用更显着(P<0.05),其作用不仅仅是简单的Ala和Deh作用的加和。【研究结论】综上所示,本论文首次利用RNA-seq技术,系统的分析了蒙药EW对MCAO/R模型大鼠脑卒中病变区周围细胞的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发现EW显着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神经损伤的恢复,并促使小胶质细胞从M1表型极化至M2表型;同时利用UPLC-QTof-MS系统的分析了EW中神经炎症及神经保护等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发现EW中多种活性化合物组分的协同作用可能是平衡小胶质细胞极化和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恢复,也验证了EW治疗白脉病(神经系统疾病)的传统功效,为进一步研究EW甚至其他传统药物的治疗机理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张丽涵[2](2021)在《亚麻籽油风味分析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文中认为油脂是人类六大营养素之一,它能为人类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也能为人体提供不可缺少的不饱和脂肪酸,亚麻籽油含有的主要物质是亚麻酸、亚油酸,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是一种功能型植物油脂。评价植物油品质,风味是一个重要且直观的指标。本研究通过购买市售亚麻籽油产品,对亚麻籽油感官和挥发性风味物质来评价其差异性。同时,探究了一种脂肪替代物的新配方,在模拟真实肥肉丁的基础上,作为营养添加剂添加亚麻籽油,并且寻找能够吸附亚麻籽油异味的物质,并比较背膘、脂肪替代物做到肉糜中的差异。以期为改善亚麻籽油风味和人造肉新产品开发提供基本理论依据。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根据亚麻籽油压榨工艺不同,购买9种亚麻籽油,通过感官评价、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以及气味活度值(OAV)确定不同压榨工艺条件下亚麻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差异,并对9种不同品牌的亚麻籽油的色差进行了对比。9种不同品牌的亚麻籽油的感官评价、挥发性风味物质和色差具有显着差异(P<0.05)。根据感官评价结果显示,超临界CO2萃取、冷榨亚麻籽油具有淡淡的青草味、青腥味,热榨亚麻籽油具有浓郁的烤香味,挥发性风味物质在烯醛类、醇类和吡嗪类上具有差异。(2)通过添加量试验、感官评价、剪切力、压榨损失、TPA、色泽确定脂肪替代物的配方与工艺流程,得到最佳配比,通过不同油脂替代脂肪来研究脂肪替代物中感官、风味、质地以及水分状态的差异,采用描述性感官评价、HS-SPME-GC-MS以及OAV来研究不同油脂替代脂肪的脂肪替代物风味的差异,并分析了不同油脂替代脂肪的脂肪替代物质地与水分状态分布的差异。进而研究不同的遮味干料掩盖亚麻籽油异味的差异以及遮味干料做成的脂肪替代物感官、风味、质地与水分状态分布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将背膘、菊粉脂肪替代物分别添加到肉糜中,确定脂肪替代物与背膘做成的产品风味、质地差异。根据结果显示,用亚麻籽油制作脂肪替代物,焦磷酸钠的适宜添加量为0.2%,亚麻籽油为15%,与冷榨和热榨的亚麻籽油相比,超临界CO2萃取的亚麻籽油更适宜用于制作脂肪替代物,用亚麻籽油制作脂肪替代物时,菊粉的异味遮除效果最好,加入菊粉和亚麻籽油制作的脂肪替代物的肉糜,有良好的质构和风味属性。

李珠[3](2020)在《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的抗炎和抗氧化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课题组前期建立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技术,观察丹蒌片给药前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差异性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分析其相关代谢途径,并通过检测丹蒌片干预后模型大鼠血清和心肌组织的蛋白表达,对代谢组学预测的通路进行验证,旨在探讨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丹蒌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基于课题组前期建立的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运用血清代谢组学技术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的血清样本进行代谢轮廓分析,用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检测丹蒌片给药前后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并分析其相关代谢途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中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水平,对代谢组学预测的通路进行验证,从而探讨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的作用机制。结果:1.基于UPLC-Q-TOF/MS技术在本批次丹蒌片中共鉴定出45种化合物,包括25种黄酮类、7种丹参酮类、5种酚酸类、2种内酯类、4种三萜类和2种其他类化合物。2.丹蒌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血清代谢物轮廓分布特征具有显着影响,丹蒌片共调节了有明显变化趋势的17个生物标记物,主要包括:甜菜碱、γ-亚麻酸、亚油酸、11,14,17-二十碳三烯酸、二十二碳六烯酸、LPC(16:1)、LPC(20:4)、LPC(22:6)、LPC(16:0)、LPC(18:1)、异丁酰肉碱、19-羟基脱氧皮质酮、L-氯化棕榈酰肉碱、精氨酸、5-羟基吲哚乙醛、L-辛酰基肉碱、5-羟基色胺。这17个生物标记物在甘油磷脂代谢、能量代谢、类固醇激素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丹蒌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血清ox-LDL、MDA、SOD含量变化和心肌组织EGFR表达有显着影响。与空白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ox-LDL、MDA含量显着上升(P<0.01),SOD含量明显下降(P<0.01),心肌组织中EGFR表达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蒌片低、中、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组大鼠血清中ox-LDL和MDA含量均降低(P<0.01),SOD含量明显上升(P<0.01),大鼠心肌组织中EGFR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1.通过UPLC-Q-TOF/MS技术在丹蒌片中共鉴定出45种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类、丹参酮类、酚酸类、内酯类、三萜类和其他等类型,基本明确了丹蒌片的化学组成,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其药效物质基础提供了实验依据。2.丹蒌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血清代谢物轮廓分布特征具有显着影响,共调节了有明显变化趋势的17个生物标记物,这些生物标记物主要在甘油磷脂代谢、能量代谢、类固醇激素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甘油磷脂代谢和能量代谢如溶血磷脂酰胆碱类物质(LPCs)、亚油酸、γ-亚麻酸来抑制EGFR和MMP9表达水平,影响炎性因子(TNF-α、IL-6)和氧化应激(ox-LDL、SOD、MDA)相关的效应指标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

王晓岩[4](2020)在《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对采自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白丽蘑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包括营养成分、重金属含量测定,并且对蒙古白丽蘑不同成分(总多糖、总蛋白、小分子类化合物、总甾醇类化合物及两种甾醇类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内、体外肿瘤抑制实验,探讨其作用机理,对效果最好的组分进行高通量血液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并探讨蒙古白丽蘑的总多糖、甾醇类化合物及水提液进行降血糖实验研究。通过凯氏定氮法、氨基酸自动分析法、索氏抽提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及灼烧法等方法对蒙古白丽蘑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如蛋白质、氨基酸、多糖、灰分及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总蛋白质含量为总蛋白含量为43.56%,总多糖含量为35.58%,总灰分含量为9.2%,粗纤维含量为1.09%;氨基酸含量与金针菇、杏鲍菇及滑子蘑等9种常见食用菌相对比,人体所需必需氨基酸含量在蒙古白丽蘑中的占比明显高于其他几种;蒙古白丽蘑重金属含量低,符合国家+++标准,为一级食用产品,食用安全。应用GC-MS及LS-MS等方法,对蒙古白丽蘑子实体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共检测到31种匹配度高于85%化学成分,所有检测出的化合物均以极性较小的易挥发性脂肪族化合物为主;经LS-MS分析,得到化合物共50种,其中检测出酚类化合物9种、脂肪酸类化合物12种、核苷酸类化合物3种、醌类化合物8种、糖类成分6种及甾体类成分4种几个化合物类群,另外还有其他类化合物8种。应用正向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对蒙古白丽蘑甾醇类化合物进行分离提取,其几种甾体类化合物为麦角甾醇过氧化物、麦角甾醇、(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等9种化合物。本研究对蒙古白丽蘑化学物质基础特点有了整体性了解,为其活性研究提供基础。由于蒙古白丽蘑的不合理的人为采集及环境条件的恶化,使蒙古白丽蘑栖息地收到破坏,该物种濒临灭绝。应用深层发酵方式量产其发酵菌丝体,尝试在应用上替代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为有助于保护该资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前期基础上,对其高密度发酵罐发酵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培养基配方为黄豆粉16.55g/L,玉米浆粉33g/L,蔗糖在初始条件下为33g/L,随着发酵时间的推移,逐渐增至9%;发酵条件为10L发酵罐条件优化下,在25℃条件下,初始p H调整为为6.5,发酵罐机械转子转速150 rpm,初始接种量12.5%,为发酵罐最佳培养条件,以此条件在50L及100L发酵罐进行放大培养,最终结果:50L发酵罐在216h时,生物量达到最大,17.84g/L;100L发酵罐在192h时生物量达到19.64g/L。随着发酵罐体的放大,可以明显的缩减发酵周期,为蒙古白丽蘑液体发酵工业化生产提供依据。其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发酵菌丝体分析得到的化合物共31个,分别为酚类成分、糖类成分、醌类成分、核苷酸、脂肪酸、甾醇类及其他成分,其中大部分化合物与子实体共有。蒙古白丽蘑不同组分抗肿瘤研究方面,通过脏器指数及抑瘤率计算、ELISA酶联免疫法、H&E病理切片、TUNEL、免疫组化荧光分析法及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对蒙古白丽蘑总蛋白(TPLM)、总多糖(LMP)、甲酸(ELM)提取的小分子类化合物、总甾醇类(SLM)化合物及麦角甾-4,6,8(14),22(23)-四烯-3-酮、(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进行体内抗肿瘤实验,同时对两种单体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以上蒙古白丽蘑组分对H22荷瘤小鼠肿瘤抑制情况均有明显的抑制表现活性,其中以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及总多糖(LMP)活性最佳。并对SLM进行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SLM治疗后的H22荷瘤小鼠,与模型组相比,经肿瘤微环境影响机体代谢发生紊乱所产生强烈扰动的化合物在色氨酸代谢途径、5-羟色胺能突触途径、蛋白质消化吸收途径、亚油酸代谢途径、氨基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与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等几个代谢通路中发生明显的回调状态,具有肿瘤抑制作用的表现。肠道微生物变化作用,SLM给药组中,普雷沃菌属及相关菌属为优势菌属(Prevotella),隶属该属多种细菌被证实具有促进脂质代谢、治疗代谢综合征、癌症等多种疾病。除此之外,考拉杆菌属(Phascolarctobacterium)、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与拟杆菌属(Bacteroides)在SLM组中也大量富集,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多种重要作用,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营养。蒙古白丽蘑降血糖作用研究,对蒙古白丽蘑总多糖(LMP)、水提液(WLM)及肿瘤抑制实验最好组总甾醇组(SLM)应用测量空腹血糖、ELISA法、糖耐量检测法、Western Blot法进行降血糖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总多糖(LMP)及水提液(WLM)均具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治疗4周可以显着改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以及胰岛素抵抗作用。而SLM组降血糖作用并不明显。这些结果表明蒙古白丽蘑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活性物质基础是总多糖(LMP)与水提液(WLM),可以用作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成分研发利用。

黄克林[5](2020)在《油菜(Brassica napus)油脂相关的转录组和磷酸化蛋白组分析及脂肪酸运蛋白BnFAX6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油菜隶属于十字花科芸薹属,包括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白菜型油菜(Brrassica rapaL.)和芥菜型油菜(Brassica juncea L.)三大类。甘蓝型油菜(AACC,2n=38)是甘蓝(CC,2n=18)和白菜(AA,2n=20)在自然条件下经过杂交加倍而自然形成的异源四倍体。油菜是我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其中甘蓝型油菜在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广泛种植。菜籽油富含油酸和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是人们所喜爱的重要食用油。因此,研究提高油菜产量和种子含油量,对于解决人民对菜籽油的需求,保障国家植物油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到目前为止,油菜种子中油脂合成及其分子调控机理,以及控制油菜侧枝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仍不十分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以甘蓝型油菜为材料,围绕上述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取得如下研究结果:1.油菜角果在种子油脂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对不同含油量的甘蓝型油菜HFA(高油品种)和LFA(低油品种)授粉后15和25天(DAP)的角果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在LFA油菜15和25 DAP的角果中分别检测到65746和66033个基因,在HFA油菜15和25 DAP的角果中分别检测到65236和65211个基因。对各材料中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到大量差异表达基因(DEGs),这些DEGs主要涉及到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生物合成途径、光合作用、丙酮酸代谢、脂肪酸代谢、甘油酯代谢和DNA结合过程。分析发现,油菜不同发育时期光合作用、淀粉和糖代谢、丙酮酸代谢以及脂代谢相关的DEGs与种子含油量相关。而且,一些同时在角果壁和种子中发挥功能的转录因子可能调控油脂的合成和积累。这为深入探讨油菜脂质生物合成和油脂积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有用的科学资料。2.ABA-BnSnRK2;2/BnCDPK6-BnLEC1-[BnNFYCs]信号通路参与调控油菜种子油脂合成对HFA和LFA油菜油脂合成关键时期(25 DAP)的种子进行定量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并结合CoIP/MS分析,发现ABA信号相关的蛋白激酶BnSnRK2;2和BnCDPK6磷酸化转录因子BnLEC1,进而对细胞内糖稳态进行响应和调节,这一过程对油脂的合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ABA在种子油脂合成关键时期大量合成。而且,添加外源ABA,能够提高BnSnRK2;2第177位苏氨酸的磷酸化水平而增强其激酶活性,进而促进BnSnRK2;2对BnLEC1第17位、153位和158位丝氨酸的磷酸化。BnCDPK6也能够对BnLEC1的这三个丝氨酸位点进行磷酸化。BnLEC1与转录因子BnNF-YC1/4/9A/9B在细胞质内相互作用形成异源二聚体后,进入细胞核内,调控糖酵解和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油脂合成。BnLEC1的磷酸化影响其与BnNF-YCs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亚细胞定位。BnLEC1只有在第153位和158位丝氨酸磷酸化时,才能与BnNF-YCs相互作用,BnLEC1只有在第17位丝氨酸磷酸化时,BnLEC1-[BnNF-YCs]才能从细胞质转运到细胞核中,而不能磷酸化的BnLEC1则快速降解。种子特异性过量表达BnSnRK2;2,BnCDPK6和BnLEC1以及外源ABA能够导致油菜种子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含油量增加,而且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也发生改变。外源添加葡萄糖能够促进ABA合成基因的表达和BnCDPK6的表达,进而增加BnLEC1的磷酸化。总之,上述研究结果揭示了 ABA-BnSnRK2;2/BnCDPK6-BnLEC1-[BnNF-YCs]信号通路通过响应细胞内糖稳态促进碳源流动并用于脂质生物合成,促进种子油脂积累。3.脂肪酸转运蛋白BnFAX66参与调节油菜侧芽发育研究表明,BnFAX6在油菜腋芽以及油脂合成关键时期的种子中优势表达,并且去除顶芽后其在腋芽中的表达水平显着提高。过量表达BnFAX6导致糖酵解和油脂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光合作用产物快速流动并用于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导致叶片和种子中的油脂含量增加,脂肪酸组成也发生变化。并且,过量表达BnFAX6使油菜植株产生半矮化、分枝和角果数增多的表型。与野生型相比较,过量表达BnFAX6转基因油菜的单株产量显着增加。代谢组分析结果表明,过量表达BnFAX6转基因油菜以及去除顶芽的野生型油菜腋芽中大部分代谢物水平显着提高,尤其是亚麻酸及其衍生物。相反,包括蔗糖在内的大部分糖的含量显着下降,这表明腋芽中光合作用产物快速用于脂肪酸生物合成。油菜腋芽中亚油酸含量的升高会抑制维持芽休眠的关键转录因子(BnBRC1,BnBRANCHED1)的表达,并使得芽快速解除休眠。综上所述,BnFAX6可能作为一个重要的阀门控制着光合作用产物(碳源)流动,促进从糖向脂肪酸及其代谢物的转化,进而调节油菜油脂合成和植株分枝形成。

王晓燕[6](2020)在《中药蒲黄活性-化学组合质量标志物筛选及蔓荆子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发挥临床疗效的关键保障。中药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以具有活性的特征成分作为质量控制指标进行中药材质量控制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现存的以化学标志物为主的质控指标单一,与药效关联性不强,不能全面地反映药材质量与活性成分、活性成分与药效之间的关系。中药传统提取方法如超声法、加热回流法等存在提取时间长、试剂消耗大、步骤繁琐等局限性,需要更为绿色新颖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因此,筛选中药具有活性的特征成分,结合中药绿色提取方法,建立中药活性特征成分量化指标体系,对于合理地建立中药质量评价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体外分子对接虚拟筛选技术结合体外抗凝血酶活性测定方法,探索了中药中天然黄酮类成分抗凝血酶构效关系,为活血化瘀及凝血中药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液相-质谱联用结合代谢物组学技术与体外抗凝血酶活性测定方法,筛选了蒲黄抗凝血酶活性特征成分;建立了基于分子筛-基质固相微萃取的蒲黄多活性黄酮类成分提取与定量研究技术,减少样品前处理过程的有机试剂的消耗,建立中药蒲黄绿色质量评价方法;利用液相-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体内定量分析方法,对大鼠口服蔓荆子水提物与醇提物后入血成分进行了比较药代动力学研究。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分子对接技术对103个天然黄酮类成分与凝血酶结合能力进行虚拟筛选,采用体外抗凝血酶显色底物法对筛选出42个黄酮化合物进行活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有22个黄酮类成分对凝血酶具有直接抑制作用。通过对不同成分之间结构和活性的比较分析发现,C环C2、C3、C4位,A环C5、7位,B环C3’、C4?、C5?位为黄酮化合物抑制凝血酶的关键活性位点,而C=C、C=O键和OH基团是黄酮抑制凝血酶不可或缺的取代基团。本研究探讨了黄酮类化合物抗凝血酶的重要活性位点和关键基团,为促进黄酮活性机制研究、设计开发有效的黄酮类凝血酶抑制剂提供研究思路。2.本研究提出了基于代谢物组学结合化学计量学和体外抗凝血酶活性测定方法,筛选活性-化学组合质量标志物用于中药蒲黄质量评价研究。利用UHPLC-Q-TOF/MS技术获取23批样品的代谢特征及组分特征,采用显色底物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评价蒲黄对凝血酶的直接抑制作用,利用监督分类器筛选与抗凝血酶活性相关的生物活性-化学组合质量标志物并建立了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9个批次样品对凝血酶有抑制作用,在蒲黄样品中共鉴定出22个化合物。其中柠檬酸和亚麻酸的IC50值分别为0.52±0.02和0.51±0.02 mg/m L。最后筛选出柠檬酸、亚麻酸、新蒲香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作为蒲黄抗凝血酶活性-化学质量组合标志物。3.选择蒲黄中六个黄酮类活性成分(表儿茶素、新蒲香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柚皮素、异鼠李素、山奈酚)为指标,同时通过考察蒲黄粒度、吸附剂的种类,样品与吸附剂的比例,研磨时间、洗脱剂浓度与体积等因素对提取效率的影响,结合响应曲面中心设计优化六个总黄酮的提取条件,建立了工业级分子筛MCM-41辅助基质固相分散微萃取技术结合超高效液相色谱的蒲黄质量评价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25 mg过200目筛的蒲黄细粉和35 mg工业级MCM-41在研钵中混合研磨2min,用1.25 m L 70%甲醇洗脱。与中国药典使用的传统加热回流法相比,该方法所需样品量少,有机溶剂消耗少,提取时间短,符合“绿色化学”的理念,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技术。4.建立了UHPLC-MS/MS体内分析方法,测定大鼠口服给药蔓荆子水提物与醇提物后穗花牡荆苷、10-O-香草酰杜仲苷、木犀草素、紫花牡荆素的血药浓度,阐明了大鼠口服中药蔓荆子水提物与醇提物4个主要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差异。采用乙酸乙酯液液萃取法对血浆样品进行净化处理,选择芒柄花黄素和栀子苷为内标溶液。绘制药时曲线,计算分析大鼠口服两种提取物后4个活性成分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4个分析物的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0,表明线性关系良好。除了醇提物中10-O-香草酰杜仲苷在血浆中未检测到,其余化合物均在血浆中检测到。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两种提取物体内吸收情况差异较大,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对药物活性成分体内的吸收代谢具有不同的影响。本研究建立的液质联用分析方法高效、快速、灵敏,可成功地应用于大鼠口服中药蔓荆子水提物与醇提物的血浆药代动力学检测。

姚震[7](2020)在《前列腺素合成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前列腺素是一组生理活性脂质化合物,称为类二十烷酸,在动物体中具有多种激素性作用。前列腺素E1(Prostaglandin E1,PGE1)又名前列地尔,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体内,为前列腺素家族中的一员,是一种公认的内源性生理活性物质,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胃酸分泌、刺激肠道及子宫平滑肌等药理作用。目前,PGE1的主要合成方法是利用活体上分离的前列腺素合成酶COX-1和mPGES-1与二高-γ-亚麻酸(Dohomo-γ-Linolenic Acid,DGLA)反应合成PGE1,此方法所需鲜酶量比较大,而且容易造成反应体系污染和原材料浪费等问题。因此,对前列腺素合成酶COX-1和mPGES-1的表达研究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以前列腺素合成酶相关基因COX-1和mPGES-1作为研究对象,构建pET-28a-COX-1/mPGES-1表达载体;使用大肠杆菌BL21(DE3)作为表达载体的宿主表达基因工程酶COX-1和mPGES-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鉴定基因工程酶COX-1和mPGES-1与DGLA反应结果来验证酶的活性,研究各种反应条件对酶活性的影响,确定COX-1和mPGES-1酶催化DGLA合成PGE1的转化率。结果显示:利用双酶切和基因测序手段鉴定重组菌株BL21(DE3)-pET-28a-COX-1/mPGES-1成功构建;SDS-PAGE结果显示大肠杆菌的上清中成功表达出COX-1和mPGES-1,并优化了诱导表达条件;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组氨酸标签抗体对上清中的重组蛋白COX-1和mPGES-1具有特异性,表明COX-1和mPGES-1蛋白得到活性表达;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法鉴定酶促反应成功合成PGE1,确定COX-1和mPGES-1具有活性;最佳的酶促反应条件:pH为7.8、EDTA-2Na浓度为6~10μmol/mL和反应温度为37℃;计算出合成的PGE1的浓度为0.15199 mg/mL,转化率为1.49329%。本研究成功表达出了有活性的基因工程酶COX-1和mPGES-1,并合成出PGE1,为PGE1的合成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在蛋白表达和药品生产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潘慧云[8](2019)在《亚麻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对230份亚麻材料进行农艺和品质性状表型鉴定,通过表型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探索农艺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同时利用SSR标记技术进行基因扫描,将亚麻表型性状与SSR标记进行关联分析,获得与目标性状显着关联SSR位点。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230份亚麻材料的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79-25.10,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48-2.81;6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为7.39-22.67,遗传多样性指数为2.66-2.80。相关性分析显示8个农艺性状中工艺长度与株高的相关性最大,数值高达0.825;6个品质性状中粗脂肪与亚麻酸的相关性最大,数值为0.669。2.30对SSR引物对230分亚麻材料共扩增出365个SSR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12.17个SSR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2168-1.8320,引物PIC为0.2489-0.6257。3.230份亚麻材料的相似系数为0.655-0.912,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66处可以将230份亚麻材料分为5个种群。种群1包含54份亚麻材料,种群2只有3份材料,种群3中包含58份材料,种群4共67份材料,种群5包含48份材料。4.群体结构分析显示当K=4时可将230份亚麻材料可分为4个种群,种群1和种群3都包括57个材料,种群2包含60个材料,种群4包含56个材料,说明亚麻遗传背景丰富,群体构建合理,可以进行后续的关联分析。5.8个农艺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得到了114个多态性位点,其中与千粒重和果粒数显着关联的SSR位点最多,都是30个,表型变异解释率为2.62%-7.78%;6个品质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得到了83个多态性位点,其中与硬脂酸显着关联的SSR位点最多(18个),表型变异解释率为1.01%-8.62%。

程雪翔[9](2019)在《基于特征DNA的茶油掺假鉴定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茶油是从油茶种子中制备的高品质食用植物油,因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独特风味而享誉世界,被誉为“东方橄榄油”。茶油中含有茶多酚、油茶皂苷、角鲨烯和留醇等多种微量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因其具有一定的防晒、抗氧化等功效,茶油也作为基础油用于化妆品、个人洗护领域。然而,价格较高及供不应求状况也导致全国各地频频出现大规模的茶油掺假现象。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色谱法、光谱法、质谱法、核磁共振、电化学等单一或联用方法,结合化学计量法对食用植物油脂掺假进行了较多研究。目前,食用植物油脂的掺假鉴定技术主要基于脂肪酸组成及含量,但易受原材料的产地、品种、气候环境、采收方式、储存条件等影响而发生较大变化,甚至可通过使用多种原料调配制成脂肪酸组分比例接近茶油自身的掺假产品,因而仅通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测定难以准确鉴定茶油掺假情况。基于特征DNA的掺假鉴定技术可以根据不同物种具有的不同基因型对物种进行鉴定,可以有效避免理化方法带来的困扰。基于此,本论文拟开展基于特征DNA的茶油掺假鉴定技术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主要食用植物油的组分及含量,并以此为基础,发现了多种潜在的茶油掺假组合。2.建立茶油高质量DNA提取方法。通过比较改良CTAB法、二次CTAB法和改良SDS法,改良SDS法因其操作简便、操作环节少、试剂毒性低、提取成本低、提取时间短、提取效果较好等优势被确定为茶油高质量DNA的提取方法。3.油茶特征DNA的特异扩增引物设计与筛选。在设计出的115对待选油茶特征DNA特异扩增引物中,12对油茶特征DNA对全部5个茶油DNA样品产生唯一的特异性电泳条带,且与油茶叶基因组DNA样品产生的特异性电泳条带位置一致。4.油茶特征DNA候选特异性引物的排他性筛选。通过与油棕、油菜、油橄榄、大豆、花生、玉米、葵花籽等7种常见的油料植物基因组DNA反应,3对油茶特征DNA候选特异性引物没有产生特异性反应,分别是124、142和1214号引物。5.建立茶油DNA荧光定量PCR体系,获得模拟茶油掺假的回归曲线,形成基于油茶特征DNA的茶油掺假鉴定技术体系。以通过排他性筛选得到的1214号引物为基础,设计得到荧光定量PCR引物1214L/1214R和TaqMan探针1214P,并建立荧光定量PCR体系。通过模拟茶油掺假,获得了茶油-大豆油、茶油-玉米油、茶油-花生油的模拟掺假线性回归曲线,形成基于特征DNA的茶油掺假鉴定技术体系。本论文通过茶油潜在掺假方式、油茶特征DNA筛选,特征DNA引物设计与筛选,茶油DNA提取方法比较,荧光定量PCR体系建立,模拟掺假模型建立等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基于油茶特征DNA的茶油掺假鉴定技术体系,为茶油掺假鉴定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卢银洁[10](2017)在《胡麻油贮存品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研究胡麻油主要脂肪酸和挥发性成分的组成及其在贮存中变化,通过气相色谱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SPME-GC-MS)技术,采用加速氧化法,研究不同提取方法、不同产地胡麻籽所得胡麻油的品质及其在贮存中的变化,研究冷榨和热榨胡麻油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并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odor activity value,OAVs),确定胡麻油中关键性风味物质,分析冷榨胡麻油贮存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情况。为胡麻油的生产与贮存提供理论依据,并得出以下结论:1.胡麻油中主要脂肪酸为亚麻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其中亚麻酸含量50.70~60.15g/100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0.51~92.20g/100g。2.不同提取方法制得的胡麻油贮存品质不同:与热榨和溶剂提取所得胡麻油相比,冷榨胡麻油中亚麻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分别为60.15g/100g和88.57g/100g,且在贮存中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下降比例均相对较小,营养物质保存率较高;冷榨胡麻油的过氧化值、酸值和碘值均显着优于其它两种胡麻油,且在贮存中冷榨胡麻油氧化程度较低,即冷榨法制取胡麻油品质好且贮存效果佳。不同产地胡麻籽对胡麻油品质有一定影响:与山西和内蒙古胡麻籽所制胡麻油相比,加拿大胡麻籽中油脂含量较高,为44.52%,亚麻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分别为59.00g/100g和92.20g/100g,且在贮存中亚麻酸、油酸和亚油酸下降比例均较小,营养物质保存率较高;加拿大胡麻油过氧化值、酸值和碘值显着优于其它两种胡麻油,且在贮存中加拿大胡麻油的氧化程度较低。3.胡麻油风味物质组成的研究结果如下:胡麻油中挥发性物质的种类有醛类、醇类、杂环类、酮类、烷烃类、呋喃类、酸类和酯类。冷榨胡麻油正己醇和己醛含量最高,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13.75%和12.63%,热榨胡麻油反式-2,4-庚二烯醛和己醛含量最高,分别占挥发性物质总含量的14.61%和10.52%。冷榨和热榨胡麻油的关键性风味物质中对总体风味贡献最大的是壬醛和反式-2,4-癸二烯醛,这导致了 2种胡麻油气味上的差异。热榨胡麻油的关键性风味物质有呈现浓郁烤香味的2,5-二甲基吡嗪和呈现坚果香和烤香味的2-戊基呋喃,它们是热榨胡麻油特有的烤香味的来源。冷榨胡麻油贮存过程中,挥发性物质种类由34种增加至53种,其中,醛类物质的数量和含量增加,醇类物质的数量和含量减小。胡麻油贮存过程中,己醛、壬醛和反式-2,4-庚二烯醛的变化趋势较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出胡麻油的氧化程度。

二、印迹法对胡麻亚麻酸含量定性鉴定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迹法对胡麻亚麻酸含量定性鉴定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额尔敦-乌日勒的简介
        1.1.1 额尔敦-乌日勒历史沿革
        1.1.2 额尔敦-乌日勒研究进展
        1.1.3 额尔敦-乌日勒所含单药化学成分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脑卒中简介
        1.2.1 脑卒中分类及病因
        1.2.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
        1.2.3 治疗脑卒中的策略
    1.3 小胶质细胞简介
        1.3.1 小胶质细胞简介
        1.3.2 小胶质细胞的极化
        1.3.3 小胶质细胞极化与信号通路
        1.3.4 小胶质细胞与其它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
        1.3.5 作用于小胶质细胞的药物
    1.4 中草药的研究方法及进展
    1.5 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立题依据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5.3 创新性
第二章 额尔敦-乌日勒对大鼠大脑中基因表达调控作用及其活性成分的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2.2.3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动物饲养
        2.3.2 MCAO模型
        2.3.3 治疗组
        2.3.4 收集样品,提取RNA和 RNA-seq
        2.3.5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Assembly)
        2.3.6 差异表达分析
        2.3.7 EW的提取方法
        2.3.8 建立数据库
        2.3.9 UPLC-QTof-MS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治疗后MCAO/R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评估
        2.4.2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2.4.3 EW处理后差异基因表达
        2.4.4 EW-1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5 EW-2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6 EW-3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7 EW-4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4.8 EW-5 中神经活性成分分析
    2.5 讨论
    2.6 小结
第三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对小胶质细胞分泌的促炎型细胞因子的转录调控作用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动物
        3.2.2 细胞品系
        3.2.3 主要试剂耗材
        3.2.4 仪器设备
        3.2.5 引物
        3.2.6 主要试剂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3.3.2 HPLC半制备分离
        3.3.3 UPLC-QTof-MS分析
        3.3.4 小鼠原代小胶质细胞的分离及培养
        3.3.5 BV2 小胶质细胞培养
        3.3.6 EW对小胶质细胞表达的促炎因子的影响
        3.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8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EW不同溶剂提取物对Cxcl10 表达的下调作用
        3.4.2 EW-5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3.4.3 F4 半制备馏分的UPLC分析及其对促炎因子表达的下调作用
        3.4.4 F4-6 中生物活性化学物质的分析及鉴定
        3.4.5 木香烃内酯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4.6 肉豆蔻醚对小胶质细胞释放的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4.7 土木香内酯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4.8 亚麻酸对小胶质细胞中促炎因子表达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额尔敦-乌日勒中活性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抑制小胶质细胞NF-κB信号通路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品系
        4.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4.2.3 主要仪器
        4.2.4 引物
        4.2.5 抗体
        4.2.6 主要试剂的配置
    4.3 实验方法
        4.3.1 样品的提取制备
        4.3.2 UPLC-QTof-MS法对F4-6 定性分析
        4.3.3 UPLC-QTof-MS法对F4-6中Ala和 Deh进行定量分析
        4.3.4 细胞培养
        4.3.5 细胞毒性测定
        4.3.6 N2a细胞的细胞增值活力和神经突触生长测定
        4.3.7 提取总RNA和 RT-q PCR
        4.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4.3.9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EW提取物中活性分子的Ala和 Deh的定性
        4.4.2 F4-6 抑制LPS刺激的BV2 细胞促炎因子的表达
        4.4.3 F4-6 促进BV2 细胞LPS刺激后抗炎基因表达
        4.4.4 F4-6 的神经保护作用
        4.4.5 F4-6对LPS诱导的BV2 细胞中NF-κB信号通路激活的影响
    4.5 讨论
    4.6 小结
第五章 天然产物小分子土木香内酯和去氢二异丁香酚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表达的联合调控作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品系
        5.2.2 主要试剂与耗材
        5.2.3 主要仪器
        5.2.4 引物
    5.3 实验方法
        5.3.1 细胞培养
        5.3.2 提取RNA和文库构建
        5.3.3 序列过滤、比对和组装
        5.3.4 差异表达分析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5.3.6 实时荧光定量PCR
        5.3.7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Illumina测序和参考基因组比对
        5.4.2 Ala、Deh和 Mix处理后的差异表达基因
        5.4.3 DEG的GO富集分析
        5.4.4 DEG的 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5.4.5 通过RT-qPCR验证DEG数据
    5.5 讨论
    5.6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亚麻籽油风味分析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油脂风味研究进展及现状
        1.2.1 油脂风味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现状
        1.2.2 油脂中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形成
    1.3 亚麻籽油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1.3.1 亚麻籽油基本概况
        1.3.2 亚麻籽油风味物质研究进展
    1.4 研究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不同压榨工艺的亚麻籽油风味物质的差异
    2.1 前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感官分析
        2.3.2 9种亚麻籽油色差测定
        2.3.3 9种亚麻籽油电子鼻的测定
        2.3.4 9种亚麻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2.3.5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感官评价结果分析
        2.4.2 色差评价结果分析
        2.4.3 电子鼻评价结果分析
        2.4.4 挥发性风味物质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造肥肉丁风味物质掩盖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设备
        3.2.1 材料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感官评价
        3.3.2 添加量试验
        3.3.3 质地试验
        3.3.4 色差
        3.3.5 电子鼻
        3.3.6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
        3.3.7 挥发性风味物质检测
        3.3.8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添加量结果分析
        3.4.2 替代脂肪的脂肪替代物风味与质地差异
        3.4.3 添加不同遮味干料脂肪替代物风味与质地分析
        3.4.4 脂肪替代物在肉糜中的应用
    3.5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展望
附件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的抗炎和抗氧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基于UPLC-Q-TOF/MS技术对丹蒌片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样本制备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基于UPLC-Q-TOF/MS正离子和负离子模式的丹蒌片的基峰色谱图
        3.2 基于UPLC-Q-TOF/MS的丹蒌片化学成分鉴定
    4 小结
实验二 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药物及饲料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动物及分组
        2.2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模型的制备方法
        2.3 实验取材及样品处理
        2.4 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结果
        3.2 代谢组学数据分析
        3.3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生物标记物的鉴定
        3.4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生物标记物的ROC曲线验证
        3.5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生物标记物的聚类分析
        3.6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生物标记物代谢通路分析
    4 小结
实验三 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代谢通路的生物学验证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仪器
        1.2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样品制备
        2.2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
        2.3 心肌组织的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丹蒌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血清ox-LDL含量的影响
        3.2 丹蒌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血清SOD含量的影响
        3.3 丹蒌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血清MDA含量的影响
        3.4 丹蒌片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心肌组织EGFR蛋白表达的影响
    4 小结
讨论
    1 中医学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认识
        1.1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病因病机
        1.2 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临床表现
    2 丹蒌片的药理学物质基础
    3 丹蒌片干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血清代谢组学的生物学意义阐释
        3.1 甘油磷脂代谢
        3.2 能量代谢
        3.3 氨基酸代谢
        3.4 类固醇激素代谢
    4 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作用机制的探讨
        4.1 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抗炎机制的研究
        4.2 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抗氧化应激机制的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1 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的关系
    2 代谢组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病证研究的应用
        2.1 冠心病
        2.2 心力衰竭
        2.3 高脂血症
    3 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治疗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4 代谢组学在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蒙古白丽蘑药理活性的研究
    1.2 蒙古白丽蘑化学成分研究
    1.3 蒙古白丽蘑生物学性质
    1.4 蒙古白丽蘑发酵研究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6 本文研究主要技术路线
第二章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与发酵菌丝体化学成分分析
    2.1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营养成分分析并与其他9种食用菌营养成分对比研究
    2.2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化学成分分析
    2.3 蒙古白丽蘑菌丝体高密度深层发酵条件优化
    2.4 发酵菌丝体生物学鉴定
    2.5 蒙古白丽蘑发酵菌丝体与子实体营养成分及化学成分对比分析
    2.6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不同组分抗肿瘤活性相关机理研究
    3.1 蒙古白丽蘑总多糖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2 蒙古白丽蘑总蛋白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3 蒙古白丽蘑化学提取物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3.4 实验结果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蒙古白丽蘑甾醇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相关机理研究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4.3 蒙古白丽蘑ET与ED两种单体化合物抗肿瘤及相关机制研究
    4.4 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蒙古白丽蘑治疗肿瘤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的研究
    5.1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高通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蒙古白丽蘑治疗肿瘤高通量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的研究
    6.1 实验部分
    6.2 实验结果分析
    6.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蒙古白丽蘑降血糖作用研究
    7.1 蒙古白丽蘑总多糖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2 蒙古白丽蘑水提液(WLM)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3 蒙古白丽蘑总甾醇化合物(SLM)降血糖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7.4 实验结果
    7.5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略缩语表
附录 A 蒙古白丽蘑宏观形态
附录 B 市场常见蘑菇
附录 C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GC-MS离子流图
附录 D(1) 蒙古白丽蘑子实体LC-MS离子流图
附录 D(2) 蒙古白丽蘑菌丝体LC-MS离子流图
附录 E H22荷瘤小鼠
附录 F H22荷瘤小鼠脏腑器官及肿瘤
附录 G(1) 糖尿病模型鼠
附录 G(2) 糖尿病模型鼠
附录 H 深层发酵用菌种及生物反应器类型
作者简介
致谢

(5)油菜(Brassica napus)油脂相关的转录组和磷酸化蛋白组分析及脂肪酸运蛋白BnFAX6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前言
    1.1 种子油脂合成过程
    1.2 质体中从头合成的脂肪酸的转运
    1.3 油脂合成的转录调控
        1.3.1 种子油脂合成的转录调控
        1.3.2 NF-Y转录因子
        1.3.3 BnLEC1转录因子
    1.4 植物ABA信号
        1.4.1 ABA的生物合成
        1.4.2 ABA信号的转导
        1.4.3 SnRK2类蛋白激酶
        1.4.4 CDPKs与SnRK2s介导的磷酸化调控相互作用
        1.4.5 ABA与油脂合成
    1.5 植物株型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种子油磨合成关键时期角果的转录组分析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RNA的提取
        2.2.2 RNA的反转录及qRT-PCR分析
        2.2.3 转录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2.2.4 数据质控以及与参考基因组比对
        2.2.5 基因表达量定量和差异表达分析
        2.2.6 GO富集分析
        2.2.7 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HFA和LFA种子油脂合成
        2.3.2 油菜HFA和LFA的15 DAP和25 DAP角果的转录组分析
        2.3.3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
        2.3.4 光合作用、淀粉和糖代谢以及丙酮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2.3.5 含油量相关转录因子在角果发育和种子油脂积累过程中的功能
    2.4 讨论
第三章 定量磷酸化蛋白组学分析揭示ABA-BNSNRK2;2/BNCDPK6-BNLEC1-[BNNFYCS]信号通路参与调控油菜种子油脂合成
    3.1 实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载体与菌株
        3.1.3 培养基与缓冲液
        3.1.4 实验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载体的构建
        3.2.2 油菜的遗传转化
        3.2.3 脱落酸和糖处理油菜种子
        3.2.4 总蛋白的提取
        3.2.5 蛋白酶解
        3.2.6 C18柱纯化多肽
        3.2.7 多肽标记
        3.2.8 磷酸肽富集
        3.2.9 多肽的HPLC分流、质谱鉴定与定量
        3.2.10 油菜叶片gDNA的提取
        3.2.11 RNA的提取
        3.2.12 RNA的反转录及qRT-PCR
        3.2.13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3.2.14 蛋白质原核表达与天然纯化
        3.2.15 Western Blot分析
        3.2.16 Dot Blot分析
        3.2.17 免疫共沉淀
        3.2.18 蛋白相互作用pull-down分析
        3.2.19 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分析
        3.2.20 亚细胞定位分析
        3.2.21 油菜种子含油量的测定
        3.2.22 脂肪酸组分分析
        3.2.23 脱落酸含量的测定
        3.2.24 体外磷酸化分析
        3.2.25 Cell-Free蛋白降解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油菜HFA和LFA 25 DAP种子的定量磷酸化蛋白组分析
        3.3.2 BnSnRK2;2促进种子油脂的积累且依赖于其177位苏氨酸的磷酸化
        3.3.3 BnSnRK2;2与BnLEC1相互作用并对其磷酸化
        3.3.4 BnSnRK2;2对BnLEC1的磷酸化影响其在油脂合成过程中的功能
        3.3.5 BnSnRK2;2对BnLEC1的磷酸化影响其与BnNFYC1/4/9A/9B的相互作用和其亚细胞定位
        3.3.6 BnSnRK2;2对BnLEC1的磷酸化影响其蛋白稳定性
        3.3.7 ABA在油菜种子油脂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3.8 BnCDPK6与BnSnRK2;2共调控BnLEC1
        3.3.9 BnSnRK2;2/BnCDPK6-BnLEC1通路调控糖同化、糖酵解、脂肪酸合成和脂肪酸修饰相关基因的表达
        3.3.10 葡萄糖正向调控BnSnRK2;2/BnCDPK6-BnLEC1信号通路
    3.4 讨论
第四章 脂肪酸转运蛋白BNFAX6促进侧芽发育
    4.1 实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载体与菌株
        4.1.3 培养基与缓冲液
        4.1.4 实验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载体的构建
        4.2.2 油菜的遗传转化
        4.2.3 油菜叶片gDNA的提取
        4.2.4 RNA的提取
        4.2.5 RNA的反转录及qRT-PCR
        4.2.6 初生代谢物代谢组分析
        4.2.7 脂质组分析
        4.2.8 同位素示踪检测脂肪酸的流动
    4.3 实验结果
        4.3.1 BnFAX6蛋白结构和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4.3.2 BnFAX6促进种子油脂积累
        4.3.3 BnFAX6促进侧枝生长
        4.3.4 BnFAX6参与侧芽起始应答过程
        4.3.5 BnFAX6对侧枝生长的促进依赖于叶片
        4.3.6 油菜去顶芽后的腋芽和35S: BnFAX6转基因油菜腋芽代谢组分析
        4.3.7 BnFAX6促进侧芽生长的过程中糖同化、糖酵解、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加
        4.3.8 侧芽解除休眠生长过程中脂肪酸向侧芽聚集
        4.3.9 BnFAX6促进叶片中脂肪酸的合成
        4.3.10 亚油酸促进腋芽休眠的解除
    4.4 讨论
总结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中药蒲黄活性-化学组合质量标志物筛选及蔓荆子药代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一 天然黄酮抗凝血酶构效关系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标准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2 阳性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凝血酶及其底物溶液S-2238溶液的配置
        2.4 103个黄酮化合物信息采集
        2.5 分子对接
        2.6 凝血酶活性抑制测定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分子对接模型可行性验证
        3.2 体外凝血酶抑制剂虚拟筛选
        3.3 体外凝血酶活性抑制测定
        3.4 杨梅酮、野黄芩素、鼠李素、杨梅苷与凝血酶对接位点研究
        3.5 黄酮抑制凝血酶的构效关系
    4 小结
实验二 中药蒲黄活性-化学质量组合markers的筛选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药材
        1.2 标准品
        1.3 试剂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药材的提取
        2.3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4 凝血酶及其底物溶液S-2238溶液的配置
        2.5 方法学考察
        2.6 凝血酶活性抑制测定试验
        2.7 多元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蒲黄提取液化学成分表征
        3.2 体外凝血酶活性抑制测定
        3.3 活性-化学质量标志物的筛选
        3.4 4个质量标志物的定量与方法学验证
        3.5 判别分析
    4 小结
实验三 蒲黄中六种黄酮类成分基质固相微萃取技术快速提取与测定方法研究
    1 材料和仪器
        1.1 药材与标准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基质固相微萃取过程单因素选择
        2.5 响应曲面设计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工业级分子筛MCM-41基质固相分散微萃取过程单因素优化
        3.2 响应曲面实验设计
        3.3 方法学考察
        3.4 应用
        3.5 与文献中其他方法比较
    4 小结
实验四 大鼠口服蔓荆子水提物与醇提物后紫花牡荆素、10-O-香草酰杜仲苷、木犀草素、穗花牡荆苷的比较药代动力学
    1 材料和仪器
        1.1 药材与标准品
        1.2 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液相条件
        2.2 质谱条件
        2.3 水提物与醇提物浸膏的制备
        2.4 标准溶液与质控样品(QC)的制备
        2.5 血浆样品的制备
        2.6 方法学
        2.7 药代动力学实验
        2.8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UHPLC-MS/MS方法的优化
        3.2 血浆样品处理方法的优化
        3.3 测定口服提取物的剂量
        3.4 方法学考察
        3.5 药代动力学研究
    4 小结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蒲黄研究进展
    前言
    1 蒲黄种质资源及分布
    2 化学成分
        2.1 黄酮类化合物
        2.2 烷烃类化合物
        2.3 有机酸类化合物
        2.4 挥发油类化合物
        2.5 甾体类化合物
        2.6 氨基酸类
        2.7 多糖类化合物
        2.8 无机物、其他类化合物
    3 蒲黄及其炮制品
    4 药理作用
        4.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4.2 改善糖代谢
        4.3 调节免疫和抗炎作用
        4.4 抗肿瘤
        4.5 镇痛作用
        4.6 其他作用
    5 质量评价研究
        5.1 基于高效绿色提取方法的研究
        5.2 基于现代多种色谱、质谱技术的体内外定量方法的研究
        5.3 基于代谢物组学技术活性物质发现研究
        5.4 基于网络模型活性物质发现研究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前列腺素合成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前列腺素的介绍
        1.2.2 前列腺素E1合成的介绍
    1.3 前列腺素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1.3.1 环氧合酶研究进展
        1.3.2 前列腺素E合成酶研究进展
    1.4 大肠杆菌表达系统概述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COX-1和m PGES-1 基因的表达载体构建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仪器及试剂
        2.1.3 试剂配制
    2.2 实验内容
        2.2.1 COX-1和m PGES-1 基因分析及氨基酸序列分析
        2.2.2 目的基因COX-1和m PGES-1的PCR扩增
        2.2.3 pET-28a质粒的双酶切与胶回收
        2.2.4 目的基因COX-1和m PGES-1与p ET-28a载体的重组
        2.2.5 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2.2.6 重组菌株的筛选与鉴定
    2.3 实验结果
        2.3.1 COX-1和m PGES-1 基因分析及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
        2.3.2 目的基因COX-1和m PGES-1的PCR扩增结果
        2.3.3 pET-28a质粒的胶回收结果
        2.3.4 重组质粒p ET-28a-COX-1/m PGES-1 的提取结果
        2.3.5 重组质粒p ET-28a-COX-1/m PGES-1 双酶切鉴定结果
        2.3.6 重组质粒p ET-28a-COX-1/m PGES-1 的测序结果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前列腺素合成酶COX-1和m PGES-1 的表达与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菌株
        3.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3.1.3 试剂配制
    3.2 实验内容
        3.2.1 重组蛋白COX-1和m PGES-1 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3.2.2 重组蛋白COX-1和m PGES-1 电泳检测
        3.2.3 重组蛋白COX-1和m PGES-1 浓度测定
        3.2.4 IPTG添加量对COX-1和m PGES-1 表达量的影响
        3.2.5 诱导表达时间对COX-1和m PGES-1 表达量的影响
        3.2.6 重组蛋白COX-1和m PGES-1 的表达纯化
        3.2.7 重组蛋白COX-1和m PGES-1 的免疫印迹鉴定
    3.3 实验结果
        3.3.1 重组蛋白COX-1和m PGES-1 电泳检测结果
        3.3.2 重组蛋白COX-1和m PGES-1 浓度测定
        3.3.3 IPTG添加量对COX-1和m PGES-1 表达量的影响
        3.3.4 诱导表达时间对COX-1和m PGES-1 表达量的影响
        3.3.5 重组蛋白COX-1和m PGES-1 的纯化结果
        3.3.6 重组蛋白COX-1和m PGES-1 的免疫印迹鉴定结果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前列腺素合成酶COX-1和m PGES-1 的活性鉴定
    4.1 实验材料
        4.1.1 菌株
        4.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4.1.3 试剂配制
    4.2 实验内容
        4.2.1 COX-1和m PGES-1 的诱导表达
        4.2.2 HPLC和 MS法检测COX-1和m PGES-1 的活性
        4.2.3 COX-1和m PGES-1 酶促反应产物浓度的测定
        4.2.4 反应时间对COX-1和m PGES-1 活性的影响
        4.2.5 p H对 COX-1和m PGES-1 活性的影响
        4.2.6 EDTA-2Na浓度对COX-1和m PGES-1 活性的影响
        4.2.7 反应温度对COX-1和m PGES-1 活性的影响
        4.2.8 测定COX-1和m PGES-1 对底物的转化效率
    4.3 实验结果
        4.3.1 HPLC法检测COX-1和m PGES-1 活性的结果
        4.3.2 LC-MS法检测COX-1和m PGES-1 活性的结果
        4.3.3 COX-1和m PGES-1 酶促反应产物浓度的测定
        4.3.4 反应时间对COX-1和m PGES-1 活性的影响
        4.3.5 p H对 COX-1和m PGES-1 活性的影响
        4.3.6 EDTA-2Na浓度对COX-1和m PGES-1 活性的影响
        4.3.7 反应温度对COX-1和m PGES-1 活性的影响
        4.3.8 测定COX-1和m PGES-1 对底物的转化效率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COX-1基因翻译出的氨基酸序列
附录B mPGES-1 基因翻译出的氨基酸序列
附录C 重组质粒pET-28a-COX-1 的测序结果
附录D 重组质粒pET-28a-m PGES-1 的测序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亚麻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引言
    1.1 亚麻的起源及概况
        1.1.1 亚麻发源地研究
        1.1.2 亚麻的重要价值
    1.2 亚麻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3 亚麻育种研究现状
    1.4 常用分子标记的比较
    1.5 SSR分子标记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1.6 关联分析的研究与应用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7.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本研究所用试验仪器及试剂
    2.3 试验所用试剂配方
    2.4 SSR引物
    2.5 亚麻品质性状测定及数据统计
    2.6 亚麻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检测
    2.7 SSR分子标记实验
        2.7.1 亚麻 SSR 引物筛选
        2.7.2 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8 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2.8.1 表型数据处理
        2.8.2 分子标记数据处理
        2.8.3 群体结构分析
    2.9 品质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亚麻的表型数据分析
        3.1.1 亚麻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3.1.2 亚麻表型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3.1.3 亚麻表型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3.2 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3.3 230 份亚麻材料的相似性分析和聚类分析
        3.3.1 230 份亚麻材料的相似性分析
        3.3.2 230 份亚麻材料的聚类分析
    3.4 STRUCTURE群体结构分析
    3.5 亚麻表型性状与SSR位点的关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亚麻遗传多样性评价
    4.2 亚麻群体结构评价
    4.3 亚麻表型性状与SSR分子标记的关联分析评价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亚麻材料信息
附录2 亚麻 SSR 引物序列表
致谢

(9)基于特征DNA的茶油掺假鉴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CAT
1 绪论
    1.1 茶油及其价值
    1.2 茶油掺假现状
    1.3 国内外食用植物油掺假检验方法
        1.3.1 常规食用植物油掺假检验方法
        1.3.2 PCR方法对植物油掺假鉴定的研究
    1.4 植物油DNA提取方法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图
2 常见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测定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3 茶油特征DNA的特异扩增引物设计
    3.1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小结
4 茶油中痕量DNA提取
    4.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实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改良SDS法
        4.2.2 改良CTAB法
        4.2.3 二次CTAB法
    4.3 结果与分析
    4.4 小结
5 油茶特征DNA的特异扩增引物筛选
    5.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
        5.1.3 实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候选茶油特征DNA特异性引物的排他性筛选
    6.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6.1.1 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
        6.1.3 实验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七种油料植物PCR扩增引物设计与合成
        6.2.2 七种油料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6.2.3 七种油料植物基因组DNA存在性验证方法
        6.2.4 候选茶油特征DNA特异性引物的排他性筛选方法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七种油料植物PCR扩增引物设计结果
        6.3.2 七种油料植物基因组DNA存在性验证结果
        6.3.3 候选茶油特征DNA特异性引物的排他性筛选结果
    6.4 小结
7 荧光定量PCR体系建立
    7.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仪器
        7.1.3 实验试剂
    7.2 实验方法
        7.2.1 荧光定量PCR引物及探针的设计
        7.2.2 油茶基因组DNA定量
        7.2.3 基于荧光定量PCR的油茶叶基因组DNA浓度回归曲线
    7.3 结果与分析
        7.3.1 荧光定量PCR引物及探针设计结果
        7.3.2 油茶基因组DNA定量结果
        7.3.3 基于荧光定量PCR的油茶叶基因组DNA浓度回归曲线
    7.4 小结
8 基于特异性DNA的模拟茶油掺假鉴定
    8.1 实验材料、仪器与试剂
        8.1.1 实验材料
        8.1.2 实验仪器
        8.1.3 实验试剂
    8.2 实验方法
        8.2.1 模拟掺假茶油样品DNA提取
        8.2.2 掺假茶油样品DNA定量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茶油DNA-水混合样品DNA定量分析
        8.3.2 茶油-花生油掺假样品DNA定量分析
        8.3.3 茶油-大豆油掺假样品DNA定量分析
        8.3.4 茶油-玉米油掺假样品DNA定量分析
    8.4 小结
9 结论与创新点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油茶特征DNA的特异扩增引物筛选中其他引物电泳图
    A.1 未能同五个茶油DNA全部产生与油茶叶DNA相同的特异性扩增反应的引物电泳图
    A.2 未能与油茶叶基因组DNA产生唯一特异性扩增反应的引物电泳图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胡麻油贮存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 胡麻油概述
    2 胡麻油的生理功能
        2.1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2 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力
        2.3 保护视力
        2.4 抗癌作用
    3 胡麻油提取工艺的研究进展
        3.1 压榨法
        3.2 溶剂提取法
        3.3 超临界CO2法
    4 胡麻油营养品质的研究进展
    5 胡麻油气味品质的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胡麻油贮存中品质变化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1.1.1 材料
        1.1.2 试剂
        1.1.3 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溶剂提取胡麻油工艺
        1.2.2 加速氧化试验方法
        1.2.3 胡麻油脂肪酸的气相色谱(GC)分析方法
        1.2.3.1 气相色谱仪参数
        1.2.3.2 脂肪酸甲酯标准品的配制方法
        1.2.3.3 胡麻油脂肪酸甲酯化方法
        1.2.3.4 胡麻油脂肪酸的分析方法
        1.2.4 胡麻油特征值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胡麻油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和分析
        2.1.1 脂肪酸甲酯混合标品的GC分析
        2.1.2 胡麻油脂肪酸的GC分析
        2.2 胡麻油主要脂肪酸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
        2.2.1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2.2.1.1 亚麻酸含量的变化
        2.2.1.2 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变化
        2.2.2 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2.3 胡麻油特征值在贮存中的变化
        2.3.1 过氧化值(POV)的变化
        2.3.2 酸值的变化
        2.3.3 碘值的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不同产地胡麻油贮存中品质变化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1.1.1 材料
        1.1.2 试剂
        1.1.3 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索氏提取法测定胡麻籽油脂含量
        1.2.2 溶剂法提取胡麻油
        1.2.3 加速氧化试验方法
        1.2.4 胡麻油脂肪酸的气相色谱(GC)分析方法
        1.2.5 胡麻油感官评定方法
        1.2.6 胡麻油特征值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胡麻油油脂含量的比较
        2.2 胡麻油主要脂肪酸的组成和分析
        2.3 胡麻油主要脂肪酸在贮存过程中的变化
        2.3.1 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2.3.1.1 亚麻酸含量的变化
        2.3.1.2 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变化
        2.3.2 饱和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2.4 胡麻油特征值在贮存中的变化
        2.4.1 过氧化值(POV)的变化
        2.4.2 酸值的变化
        2.4.3 碘值的变化
    3 讨论
    4 小结
第四章 胡麻油中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及变化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1.1.1 材料
        1.1.2 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加速氧化试验方法
        1.2.2 胡麻油挥发性成分的测定方法
        1.2.2.1 挥发性物质的采集
        1.2.2.2 GC-MS分析条件
        1.2.2.3 数据处理
        1.2.3 胡麻油关键性风味物质的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冷榨和热榨胡麻油挥发性物质的组成分析
        2.1.1 醛类物质
        2.1.2 醇类物质
        2.1.3 杂环呋喃类物质
        2.1.4 酮类、酸类和酯类
        2.2 冷榨和热榨胡麻油中关键性风味物质的确定
        2.3 冷榨胡麻油贮存中挥发性物质的变化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四、印迹法对胡麻亚麻酸含量定性鉴定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额尔敦-乌日勒的活性成分分析及其对小胶质细胞基因调控作用的研究[D]. 其布日. 内蒙古大学, 2021(11)
  • [2]亚麻籽油风味分析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D]. 张丽涵. 渤海大学, 2021(09)
  • [3]基于血清代谢组学技术探讨丹蒌片治疗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大鼠的抗炎和抗氧化研究[D]. 李珠.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蒙古白丽蘑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其相关机制的研究[D]. 王晓岩.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5]油菜(Brassica napus)油脂相关的转录组和磷酸化蛋白组分析及脂肪酸运蛋白BnFAX6的功能研究[D]. 黄克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中药蒲黄活性-化学组合质量标志物筛选及蔓荆子药代动力学研究[D]. 王晓燕.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7]前列腺素合成酶相关基因表达的研究[D]. 姚震.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8]亚麻表型性状与SSR标记的关联分析[D]. 潘慧云. 内蒙古大学, 2019(09)
  • [9]基于特征DNA的茶油掺假鉴定技术研究[D]. 程雪翔.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10]胡麻油贮存品质的研究[D]. 卢银洁. 山西农业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印迹法定性鉴定亚麻亚麻酸含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