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素质与学龄儿童龋病患病率的关系

父母素质与学龄儿童龋病患病率的关系

一、父母双亲素质与学龄儿童患龋关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玉梅[1](2021)在《中小学生肥胖流行现状及知信行综合干预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昱丹[2](2021)在《长春市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开展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明确长春市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现状,探讨影响中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为保障和促进中学生健康、制定有效的健康促进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2019年吉林省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技术方案》,采用多个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在目标学校的选择中兼顾了城乡分布、走读和寄宿学校三个方面。首先在长春市地区选择1个城区和1个郊县,然后在城区选择4所学校(初中学校和高中学校各2所)、郊县选择3所学校(2所初中学校和1所高中学校),每所学校选择3个年级,每个年级至少选择80名学生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分为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筛查和问卷调查两部分。筛查的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包括视力不良、龋齿、营养不良和超重与肥胖;问卷调查主要包括中学生的饮食和运动习惯、近视相关的行为等信息资料。获得的调查问卷进行核对后,将调查数据采用Epidata软件进行双人双盲录入,然后采用IBM 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百分数来描述,单因素分析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到多因素logistic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1.共收集了长春市1958名中学生的有效调查信息,其中初中学生1115名,高中学生843名。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5.68%,龋齿检出率为82.07%,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为36.13%,营养不良检出率为4.55%。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级、居住地、是否吃油炸食物以及新鲜水果、每天做眼保健操的频次、课间休息时是否选择户外活动、放学后做作业的时间、参加文化类补习班情况、读写姿势以及家长和老师是否有提醒学生的读写姿势不正确、天黑后家中灯光使用情况、家长是否患有近视以及做视力检查的频次对中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性别、年级、居住地、吃甜食频率对中学生的龋齿(恒牙)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级、居住地和吃甜食的频率对中学生的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对中学生营养不良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3.性别、年级、居住地、吃油炸食物频率、经常在课间休息时的活动场所、在过去一周中参加文化类补习班的共计时间、天黑后在家读书写字用什么灯光、父母是否会提醒读写姿势不正确、父母是否近视和过去一年内做过几次视力检查是中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其中女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高于男生(初中OR=1.468,95%CI:1.068~2.020;高中OR=1.621,95%CI:1.031~2.550);居住在郊县的初中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小于城市学生(OR=0.351,95%CI:0.204~0.605);课间休息时常选择留在室内的初中学生视力不良的风险是选择户外活动学生的1.87倍;父母任意一方近视均会导致高中学生发生视力不良的风险升高(初中学生:父亲近视OR=2.772,95%CI:1.510~5.089;母亲近视OR=2.205,95%CI:1.297~3.751;双亲近视OR=2.321,95%CI:1.143~4.714。高中学生:父亲近视OR=2.591,95%CI:1.109~6.053;母亲近视OR=2.057,95%CI:1.017~4.160;双亲近视OR=8.874,95%CI:1.161~67.842)。4.性别、居住地和吃甜食的频率是中学生患龋齿的影响因素。女生比男生患龋齿的风险更高(初中OR=1.980,95%CI:1.354~2.896;高中OR=2.521,95%CI:1.701~3.736);郊县学生患龋齿风险比城市学生低(初中OR=0.661,95%CI:0.457~0.956;高中OR=0.399,95%CI:0.269~0.592);吃甜食可导致初中学生患龋齿的风险增高(少于每天1次OR=1.754,95%CI:1.055~2.917;每天1次及以上OR=4.829,95%CI:2.052~11.363)。5.性别、年级、居住地区和吃甜食的频率是中学生发生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与男生相比,女生发生超重与肥胖的风险较低(初中OR=0.546,95%CI:0.423~0.703;高中OR=0.670,95%CI:0.497~0.903);居住在郊县是超重与肥胖的保护因素,降低了发生超重与肥胖的风险(OR=0.610,95%CI:0.474~0.786);从不吃甜食的高中学生更易发生超重与肥胖,每天吃少于1次甜食的高中学生(OR=0.592,95%CI:0.361~0.971)与每天都吃甜食的高中学生(OR=0.333,95%CI:0.174~0.635)发生超重与肥胖的风险低于从不吃甜食的高中学生;与男生相比,初中女生营养不良的风险更低(OR=0.331,95%CI=0.170~0.645)。结论:1.长春市中学生检出率最高的三种常见身体健康问题为龋齿、视力不良、超重与肥胖。2.女性、高年级、吃油炸食物、课间休息时留在教学楼内活动、每周参加文化类补习班、父母近视的中学生更容易发生视力不良;居住在郊县、父母经常提醒读写姿势不正确、天黑后在家使用屋顶灯光读写可能是中学生视力不良的保护因素。3.不同性别、不同居住地中学生患龋齿的情况不同,女性、居住在城区、吃甜食的中学生更易患龋齿。4.男性、低年级、居住在城区、从来不吃甜食的中学生更易发生超重与肥胖;男性中学生更容易发生营养不良。

田沛源[3](2020)在《4-6岁幼儿平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平衡能力在人一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快速阶段,同时也是平衡能力发展最敏感的阶段。当前国家大力提倡提高幼儿的各项身体素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将平衡能力纳入重要提高的身体素质之一。从意识上,家长逐渐开始重视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从行动上,幼儿园将平衡训练列入幼儿基础锻炼项目,为幼儿平衡发展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大环境。近年来,我国儿童平衡能力逐年下降,但目前对于其根本原因的研究还属于空白。根据流行病学原理,找到对结果有本质影响的原因是改善现状的首要任务。因此,对幼儿平衡能力影响因素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从幼儿内在因素与外在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何种因素会影响幼儿平衡能力的发展。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梳理,通过特尔斐法结合家长问卷调查,筛选、补充可能影响幼儿平衡能力的因素,形成最终实验问卷;采用测量法对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洛阳市瀍河社区4-6岁幼儿进行平衡能力测试,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幼儿相关信息(自身先天因素、照顾喂养因素、体育行为因素、家庭因素、其他因素)进行采集,分析各个因素中幼儿的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年龄组、性别组幼儿平衡能力的状况;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受试者信息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平衡指标、各因素与幼儿平衡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最后通过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各因素与幼儿平衡指标的相关性。研究结果:4、5、6岁组除闭目单脚站立和闭目原地踏步两个指标外,均存在显着差异(p<0.01),其中4岁组与5岁、6岁组具有组间差异(p<0.05);男女幼儿在平衡木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身体活动量、喂养方式、独立行走年龄、周体育活动时间、母亲体质健康水平和周活动时间与平衡能力存在显着差异(p<0.05);年龄、性别、独立行走时间、幼儿身体活动量和周体育活动时间、父亲职业以及母亲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周活动时间与幼儿平衡能力的不同指标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研究结论:(1)幼儿平衡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6岁幼儿平衡能力最好。性别在男女幼儿静态平衡能力中体现不明显,但动态平衡能力男幼儿好于女幼儿。(2)独立行走时间、幼儿身体活动量和周体育活动时间、四个月喂养方式、母亲的体质健康水平和周活动时间都会影响幼儿的平衡能力。其中幼儿身体活动量越大的幼儿动态平衡能力越好。幼儿周体育活动时间较充足,或者通过混合喂养长大的幼儿静态平衡能力相对较好。学会独立行走时间较晚的幼儿表现出更好的平衡能力。母亲体质健康越好,或者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幼儿的动静态平衡能力均发展越好。(3)身体活动量对幼儿动态平衡影响最大,幼儿学会独立行走的时间对静态平衡能力影响最大。

李瑞芳[4](2020)在《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肥胖的影响研究 ——以湛江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肥胖是导致代谢综合征频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儿童时期的肥胖不仅会对其当前的身体发育造成影响,而且具有延续至成年的轨迹倾向,增加成年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风险。近年来儿童肥胖已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儿童肥胖的流行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但考虑到短时间内肥胖基因无法改变,人们开始关注儿童肥胖的产生机制,即能量摄入和消耗,学者们逐渐发现城市空间要素对儿童肥胖有一定影响,而确定何种建成环境要素影响儿童肥胖并给予相应规划优化建议是城市规划领域目前关注的主要问题。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性,现有研究大多基于社会生态模型探讨饮食、体力活动环境对儿童肥胖的作用,但大多文献处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且我国建成环境特征、饮食文化及儿童生长发育情况与西方存在显着差异。因此,本文主要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探讨可能影响儿童肥胖的建成环境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关规划设计建议。本文以儿童个体为研究对象,选取广东省湛江市作为实证案例,分析了湛江市两个主要城区儿童肥胖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律。在体检数据层面,分析了年龄、性别、血压及生活区域层面的儿童BMI指数特征;在儿童周边建成环境特征层面,将空间位置信息与建成环境叠加分析,分别在饮食环境、体力活动环境层面对比不同肥胖程度儿童的生活环境差异。基于上述空间分布特征,分析梳理了各项建成环境因素与儿童肥胖的关联,为建构影响儿童肥胖的建成环境因素模型提出理论基础。结合城市规划领域中儿童肥胖的相关研究,本文筛选出可能影响儿童肥胖的建成环境指标并确定其测度方式,建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以探究儿童肥胖与饮食、体力活动建成环境各项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儿童可能会受到便利店、菜市场、中西式快餐店、土地利用混合度、支路密度、公园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BMI指数上涨,且建成环境对儿童肥胖的影响具有年龄差异性特征。之后通过对建成环境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步行环境、健康食物来源及户外体力活动空间三类空间手段综合作用于儿童生活环境,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儿童肥胖的发生,据此本文提出了改善儿童肥胖、促进城市健康的相关社区规划设计建议。

杨成洲[5](2019)在《家庭环境对农村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基于四川省金堂县的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指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这就是《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新陈代谢是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未来总是由今天的少年儿童开创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总书记也指出“实现我们的梦想,靠我们这一代,更靠下一代。”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多方面的,既包含了身体健康的发展、认知能力的发展,也包含心理与情感健康的发展和社会道德与行为的发展。而在少年儿童的成长中,家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抚育角色。在中国社会结构中,家庭是社会生活的核心,也是儿童最重要的社会化场所。“环境”被视为塑造个人发展的外部性力量,家庭则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因此,就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任何环境因素都比不上家庭环境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所接触到的人、事、物都会对其从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所接触大多是正面的环境,则可能对儿童发展产生正向的积极影响。由于家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所以家庭环境因素对儿童的影响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和系统性的。从直接与儿童发生互动的家庭环境来看,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教养方式。而从不直接与儿童发生互动的家庭环境来看,还包括了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关系、家庭结构、父母的工作压力等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制度变迁和人口转变等多重因素交织混杂使农村家庭环境出现了历史性的变化。一是家庭经济状况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家庭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用于儿童发展的经济基础得到了根本性的保障。二是由于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加上户籍制度管理逐渐松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中游离出来,并前往城镇地区务工,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人口流动现象。从而衍生出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分离的人口现象,产生了大量“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三是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剧烈社会变迁引发了大量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劳动分工模式面临瓦解的风险。四是夫妻离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特殊家庭形式逐渐兴起,婚姻变动与人口流动引起了儿童与父母居住安排形式的变化。五是现代社会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儿童的个人发展,父母对于儿童的抚养越来越精细化,对子女发展的投入也越来越高,家庭经济压力明显上升。家庭作为社会变迁和观念变革最灵敏的感应器之一,不仅仅是观察和评判儿童在社会变迁中的一个窗口,同时自身也成变迁过程中的鲜活样本。家庭环境的变化也成为了我们反观儿童成长与发展和儿童政策效应的微型镜像。因此,研究农村儿童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成长和变化中的家庭环境,以及这些家庭环境通过何种途径和机制影响儿童这一命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数据的选择上,国内大多数调查数据在研究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时,常常将儿童的父母作为调查访问对象,从而忽略了儿童自身的自我表达机会,很大程度上会造成调查的失真现象。本研究的调查数据,同时以儿童和父母为中心,从父母的“他者”的角度和儿童“自我”的角度进行双重审视,为研究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提供了详实而可靠的背景信息。在研究的切入上,摈弃了已有研究中更加关注家庭背景信息对于儿童发展的直接效应的缺陷。更加注重家庭环境对于儿童发展的综合性影响,以及影响的作用机制。在研究的思路上,通过扎实的文献梳理和理论回溯,构建了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的各类指标。然后,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分析调查地的家庭环境与儿童发展的现状。进而再考察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结构、家庭资本、家庭教养方式等等)对于儿童的学业成就、身心健康、社会行为方面的影响,不同类型的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机制的综合性分析与讨论。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公共政策的讨论,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调查数据表明,调查地儿童的家庭生活条件比较理想。家庭住房自有率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家庭基础设施齐全,通电率、独立厨房拥有率、燃气开通率、自来水通水率较高。电视机、洗衣机、手机、热水器等重要生活用品得到了全面普及。家庭之外的生活设施,如超市、邮局、银行、医院、交通工具等配置也较为齐全。儿童的身体发育大多处于健康状态,儿童的BMI平均指数为17.27。大多数儿童拥有健康的营养进食状况,非健康食品的进食量较低。儿童的学业成绩与城镇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不同学科之间的成绩不均衡,英语学科的整体成绩并不理想。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抑郁、孤独问题并不严重,自我认同感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儿童利他行为并不频繁。另一方面,儿童越轨行为并不严重。而儿童的自主行为较为突出,积极的健康交友行为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分析表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学业成就具有较大影响,但是对心理健康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不明显。家庭结构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家庭结构在不同的性别、健康程度、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中的分布差异很大。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儿童,生活在父母与子女双方亲子分离的家庭中的可能性越高。另外,双亲完整家庭中父母的教育参与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家庭结构类型。第二,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的学业成就具有重要影响。单亲父亲家庭、单亲母亲家庭和双亲缺位三类非双亲家庭中的儿童,在学业成绩方面显着落后于双亲完整家庭。在影响机制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的教育参与机制均可解释单亲母亲家庭与双亲完整家庭之间儿童学业的差距。第三,家庭结构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抑郁感和孤独感两个方面。父母教育参与的机制能够解释双亲缺位家庭与双亲完整家庭之间儿童孤独感的差异。第四,家庭结构对儿童的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利他行为与交友行为方面。父母的教育参与机制能够解释双亲缺位家庭与双亲完整家庭之间儿童利他行为与交友行为的差异。家庭资本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业成就方面。不同类型的家庭资本对儿童学业成就均有显着的影响。其中,家庭社会资本对儿童的学业成就具有最大的解释力,而且家庭内部社会资本的影响明显高于家庭外部社会资本。此外,家庭资本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第二,心理健康方面。不同类型的家庭资本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家庭社会资本对于儿童的抑郁感、孤独感和自我认同感均具有最强的解释力,这种影响力主要是通过家庭内部社会资本中父母对于子女的鼓励行为或父母对于子女的教育参与实现的。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较小,且可以通过提高社会资本来消除其影响。第三,社会行为方面。不同类型的家庭资本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其中,家庭社会资本对于儿童的利他行为、越轨行为、自主行为和交友行为均具有显着的解释力。家庭文化资本对于儿童的越轨行为和交友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家庭经济资本对儿童的社会行为不具有解释力。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学业成就方面。在“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两个维度中,父母对子女的较高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均对子女学业具有正面的影响,但“情感回应”的影响最为明显。在四种不同家庭教养方式中,开明权威型和宽松放任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学业成绩表现最好,专制权威型和忽视冷漠型教养方式下的儿童学业成绩表现最差。在分性别样本的中,忽视冷漠型和权威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女性儿童的学业表现略好于男性。第二,心理健康方面。“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都是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父母对于子女高行为要求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孤独感。而更高的“情感回应”则能够有效地抑制儿童的抑郁感和孤独感,显着提升儿童的自我认同感。宽松放任型和开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显着地抑制儿童的抑郁感和孤独感,显着地提升儿童自我认同感。专制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于儿童的孤独感具有显着的负面影响效应。第三,社会行为方面。相较于忽视冷漠型家庭教养方式,专制权威型、宽松放任型与开明权威型三种家庭教养方式能够显着抑制儿童的越轨行为,显着地增强儿童的自主行为。而宽松放任型和开明权威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利他行为和交友行为具有显着的正面效应。父母的行为要求和情感回应在儿童的越轨行为和自主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但在利他行为和交友行为方面不具有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建议在传统男性家庭生计承担者模式走向瓦解,而基于公共物品理念、社会投资理念的新家庭抚育模式兴起的历史当口,应该构建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抚育环境。具体来说,一是加强儿童福利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儿童发展权益。从立法层面制定专门针对儿童群体的基本法规,让儿童的基本需求和权利得到应有的保障。搭建保障儿童健康发展的行政管理体系,以及其他相关运行和配套机制。二是从“社会救助”转向“社会投资”,为儿童发展保驾护航。探索建立一个独立的“以家庭为中心,国家、社会、家庭共担”的混合照顾体系。从而明确家庭与国家在儿童照顾中的责任分担界限,体现儿童照顾的社会性。三是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减少父母外出导致的亲子分离。通过出台相关政策,从源头上减少父母外出造成的亲子分离。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合理引导农民工市民化,为农民家庭提供帮扶。合理引导和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创业。四是完善单亲家庭社会救助制度,提升风险抵御能力。对需要救助的单亲家庭做出明确的界定,考虑不同单亲家庭的困难和需求,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对不同类型的家庭实施专项救助方案。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标准,进行差别化和人性化的救助,让单亲家庭根据自身需求选择救助项目和内容。五是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家庭和睦与亲人相亲相爱。将家庭、家教与家风有机统一起来。在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中,要打破传统封建宗法观念下的家本位思想,树立新时代的新家庭观念,将家庭置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时空中,实现爱家与爱国的内在统一。六是建立以家庭为中心,多方联动协同的育人机制。在家庭和学校层面,可以探索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特殊的组织,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抚养中的特殊作用。各级政府层面,则要从政策层面保障教育经费投入,优化城乡基础教育的布局,积极推进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发展。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群体,要实行建档立卡,提高救助的精准度。

王芸[6](2016)在《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儿童肥胖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的儿童肥胖率增涨迅猛,与发达国家的儿童肥胖率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肥胖不仅对儿童的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可发展为成人肥胖,并成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超重肥胖也增加学龄儿童的各种心理问题,降低学龄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严重影响学龄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研究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病因及其影响因素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武汉、深圳、上海、石家庄、兰州五个城市的8所小学作为目标学校,通过问卷调查与体质测试,了解学龄儿童饮食习惯、膳食结构、父母职业与文化程度、父母行为习惯、老师的行为态度情况、闲暇时间久坐行为、体力活动等情况。采用Epidata3.1创建数据库录入数据,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基本情况采用描述性分析,运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了解我国东西南北中部的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现状,探讨影响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提出预防与控制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措施。本文研究结论:一、学龄儿童总体超重率是10.7%,肥胖率是9.2%。男学龄儿童的超重率是11.9%,肥胖率是10.9%;女学龄儿童的超重率是9.2%,肥胖率是7.3%。男学龄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均超过女学龄儿童超重率和肥胖率,9-11岁时期是预防与控制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重点阶段。二、我国东西南北中部不同地域的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有显着性差异,五个城市中武汉地区超重肥胖率(24.8%)最高,上海地区超重肥胖率(15.2%)最低。三、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喜欢蔬菜水果类、母亲鼓励健康食物、母亲鼓励参加体育活动、父亲鼓励参加体育活动、体力活动活跃。四、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午餐吃的最好、早餐偶尔吃、喜欢油条煎饼等油炸类、进食速度快。预防与控制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建议措施:一、培养儿童健康饮食习惯与体育锻炼意识。二、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三、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知识普及。总的来说,提高儿童自身、家长及社会对超重肥胖的认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帮助学龄儿童形成良好的饮食以及体育运动锻炼的生活习惯,促进学龄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降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病率。

戴建兵[7](2015)在《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6月,民政部选取江苏昆山、浙江海宁、河南洛宁、广东深圳4地作为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地区。2014年4月,民政部进一步选取北京市房山区等46个市(县、区)作为第二批试点地区。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工作的开展,拉开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序幕。试点过程中,试点地区高度重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工作,努力加强制度创建,取得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需要在理论上厘清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需要根据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发展蓝图。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制度分析理论、福利经济学、公平理论、需要理论等为理论分析框架,以软系统方法论(SSM)为方法上的指导,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计量分析法等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国际上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本文沿着三个在逻辑上相互关联的问题逐次展开,分别是:(1)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由来和现状;(2)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3)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探索。论文分析了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由来和现状,考察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相关理论,构建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提出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三阶段”模式,并在理论和实证的基础上,从福利覆盖范围、福利内容体系、财政资金保障、法律法规建设、管理运行、绩效评价等方面探索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基本方案。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第一,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由补缺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变迁而来,是随着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第二,我国正处于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初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面有待扩大,福利项目有待增加,福利水平有待提高,专门立法有待制定,管理运行有待完善,绩效评价有待规范。影响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状况。第三,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精神为宗旨,以我国现实国情为蓝本,以国际经验为参照,以满足儿童需求为导向,充分考察儿童权利优先序列,科学合理构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逐步、适度、统一”的原则。第四,根据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和民主发展进程,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是初级阶段(2010-2020年)、中级阶段(2021-2030年)和高级阶段(2031-2050年)。初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从孤儿逐步扩大到困境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最终实现特殊儿童全覆盖;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以生存性福利为主,兼顾发展性福利,福利项目逐步增多;儿童社会福利水平从低水平向高水平逐步提高。中级阶段,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从特殊儿童扩大到部分普通儿童;儿童社会福利内容实现生存性福利和发展性福利并重,城乡福利项目和内容多样化;儿童社会福利水平逐步提高,实现较高的福利给付。高级阶段,儿童社会覆盖范围从全体特殊儿童扩大到全体普通儿童;儿童社会福利内容广泛,为全体儿童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福利项目;儿童社会福利水平高,实现高水平的福利供给。第五,我国应逐步增加儿童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规模,2020年时儿童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应达到0.50%,2030年时逐步提高到0.95%-1.03%,2050年时达到2.38%-2.66%。2050年时儿童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应接近OECD国家2009年的平均水平(2.61%)。第六,我国应加快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建立起以《儿童福利法》为母法,包含儿童生活、教育、医疗、就业、司法保护等专项福利法律法规在内的相对完善的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第七,我国应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行政管理职能,在国家层面建立儿童福利局或“儿童福利与家庭福利局”。第八,我国应完善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的绩效评价机制,建立起以符合儿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有如下特色和创新:第一,深化和发展了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概念的内涵。第二,比较系统地提出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原则和思路。第三,相对完整地构建起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三阶段”模式。第四,将软系统方法论(SSM)引入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具有创新性。第五,较早地将绩效评价引入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在评价手段上具有创新性。最后,本文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赵力群[8](2014)在《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近年我国儿童肥胖发生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已逐渐成为多种慢性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影响人群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整个世界人口素质的发展。由于儿童青少年肥胖率正不断上升,其治疗肥胖及其相关慢性病的费用也逐年增加,已成为相关慢性代谢性病直接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的产生受多种因素影响,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不当导致的儿童不良习惯形成被认为是其中重要原因。恰当有效的干预能降低儿童肥胖、超重的发生率,并可能有效减少其产生的医疗费用。研究目的调查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观察膳食营养健康教育与运动干预综合方法对儿童肥胖的干预效果,包括儿童肥胖相关身体指标及血生化指标;然后通过对儿童疾病负担进行调查,通过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评价综合干预的效果,从而为进一步开展肥胖儿童的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上海某区的辖区范围内共选择8所小学,在每个学校2年级至4年级每个年级再采用简单随机方法,抽取2个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研究对象纳入开始追溯收集资料,包括出生时的历史资料等(第一部分),进行儿童肥胖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干预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膳食营养健康教育+身体活动的综合干预方法干预1年(第二部分),观察干预结果(肥胖相关指标和血清生化检测的变化),并同时收集干预前后1年内研究对象的医疗负担资料,统计干预成本,进行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第三部分),评价综合干预的效果。结果:1.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1)儿童肥胖、超重检出率:本研究调查学生共计1507名,其中男生758名(50.3%),女生749名(49.7%)。调查对象中肥胖95名(6.3%),超重123名(8.16%)。其中男生肥胖53名,超重64名,女生肥胖42名,超重59名。(2)出生资料对儿童肥胖影响:超重组和肥胖组儿童的出生体重及母亲孕前BMI显着高于正常组儿童;超重、肥胖组儿童母亲孕期体重增加超过15kg的人数比例分别为11.23%和26.32%,显着高于正常BMI组(8.87%)。(3)儿童饮食习惯对儿童肥胖影响:超重组、肥胖组儿童中“经常吃甜食”的发生率(54.47%、65.26%)显着高于正常BMI儿童组(34.83%),“经常吃夜宵”的发生率(53.65%、55.79%)也显着高于正常BMI组(43.91%)。睡前饮食行为分析发现,超重、肥胖组儿童睡前摄食行为频率为“每天”的比例(21.95%、26.32%)显着高于正常BMI组(19.55%)。儿童零食选择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超重、肥胖组儿童喜好“奶茶”(42.28%、51.58%)、“蛋糕”(44.71%、55.79%)的比例显着高于正常BMI组(分别为33.82%和26.14%),正常BMI组儿童吃“水果”的比例(21.33%)显着高于肥胖组、超重组儿童(11.38%、11.58%)。(4)儿童校外活动情况对肥胖影响:三组儿童校、内外活动情况统计发现,正常BMI组儿童在校外活动时间≥3小时的比例(33.36%)显着高于超重、肥胖组(11.63%、10.53%),而校内活动时间和校外体育锻炼程度在三组中无统计学差异。(5)儿童对肥胖的认知和态度:调查发现有42.27%的超重儿童和42.11%肥胖儿童、认为自己体重属于偏胖或过胖;有44.71%的超重儿童及47.36%的肥胖儿童对自己外形感到不满。三组儿童对肥胖相关营养知识回答的正确率无统计学差异。(6)父母对子女超重肥胖影响:三组儿童的父母BMI、体育锻炼情况、吸烟饮酒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儿童肥胖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发现,“吃夜宵”、“吃甜食”“校外活动时间”在儿童肥胖影响因素中位列前三位,调整年龄性别后的OR值(95%CI)分别为4.290(2.764~11.273)、3.801(2.036-9.943)、3.209(1.930-9.076)。2.儿童肥胖的综合干预效果(1)干预前后儿童肥胖检出率的变化:干预后干预组男生肥胖率(2.68%)显着低于干预前(9.02%)和对照组(6.67%)。干预后干预组女生肥胖率(2.46%)显着低于干预前(6.9%)。(2)干预前后肥胖相关指标和血清生化检测变化:干预后干预组的腰围(66.33±9.21cm)显着低于对照组(69.27±9.29 cm)(t=7.532,P=0.003);干预组腰高比(0.45±0.10)显着低于对照组(0.49±0.10)(t=5.762,P=0.027);干预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2.39±0.38mmol/L)显着低于对照组(2.49±0.40mmol/L)(t=4.989,P=0.036)。(3)干预组中肥胖、超重儿童干预前后肥胖相关指标和血清生化检测变化:干预前,肥胖、超重和正常体重儿童间除体重、腰围、BMI有显着差异外,肥胖和超重干预前腰高比、血清低密度脂蛋白水平也显着高于正常体重儿童(腰高比0.48±0.09、0.48±0.08、0.44±0.09;血清低密度脂蛋白2.65±0.50 mmol/L. 2.64±0.41 mmol/L.2.52±0.44 mmol/L。)干预1年后除体重、BMI仍然有统计学差异外,腰围、腰高比、低密度脂蛋白等已无统计学差异。3.儿童肥胖干预效果的卫生经济学评价(1)干预成本与医疗负担统计:平均每人的干预成本为118.09元,所有研究对象平均医疗负担为839.69元/人,其中归因肥胖的支出为214.12元/人。(2)成本-效果分析:所有研究对象每下降1kg/m2(BMI)的成本为245.01元/人。肥胖儿童每下降1kg/m2(BMI)的成本为196.81元/人。超重儿童每下降1kg/m2(BMI)的成本为245.51元/人。(3)成本-效益分析:干预措施的总效益为10491.88元。效益成本比为0.12。每干预一例超重肥胖儿童的干预成本效益为1805.16元。结论:1.儿童肥胖超重受出生体重、母亲孕前BMI、孕期体重增加、吃甜食、吃夜宵、运动时间减少等多种因素影响,是导致本调查儿童人群肥胖的的危险因素。2.采用对学生、家长、教师及食堂工作人员开展营养健康教育和增加学生身体活动的综合干预方法可显着降低儿童肥胖的发生率。干预措施对儿童肥胖相关指标(腰围、腰高比)及血生化指标(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有干预调节作用。3.对儿童肥胖进行综合干预项目能够获得收益,有效减少儿童肥胖的发生例数,即对儿童肥胖和超重的综合干预项目获得效益。

石张燕[9](2012)在《CC2D1A、CC2D2A、CRBN基因与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 MR)是一类常见的神经、精神类疾病,以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能力不足为主要特征,发病于18周岁之前。MR的致病原因较为复杂,包括遗传与环境两大类因素,其中约有2/3的病例具有遗传基础。秦巴山区是我国MR的高发地区之一,MR的总患病率约为2.70%,儿童患病率约为2.78%,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给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极大的负担。因此,从遗传学的角度对秦巴山区MR的致病机制进行研究,是一项亟待持续、深入开展的有意义的工作。由遗传因素所致的MR具有很高的遗传异质性,目前已发现许多基因或位点与之相关。由于MR患者以男性居多,故长期以来对该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主要集中于X染色体,而对常染色体则很少涉及。然而,近期研究表明常染色体基因可能在智力或认知能力的遗传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对秦巴山区患病家系的调查也表明当地很多MR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模式,因此本文选择了3个位于常染色体的MR候选基因(CC2D1A、 CC2D2A、CRBN)作为研究对象,来探讨这些基因与秦巴山区人群的MR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CC2D1A和CC2D2A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均通过其C2结构域参与Ca2+调控的信号通路,对神经可塑性与神经系统的发育产生影响;CRBN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属于ATP依赖的Lon蛋白酶,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多个信号通路进行调控。研究表明这3个基因的突变分别导致国外一些家系的非特异性MR(即除了智力低下及社会适应能力不足之外,没有其它临床体征的MR)。为了避免传统的病例-对照样本可能存在人群层化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本文以来自秦巴山区的172个MR核心家系作为样本,在上述3个基因内部一共选择了14个SNP位点作为遗传标记,进行关联研究。据我们所知,这也是第一次对这3个基因与MR之间的关系进行以基于家系的随机人群为对象的关联分析。基因分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和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法(结合DNA测序)。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单位点分析、连锁不平衡(LD)分析和单倍型构建、单倍型分析、统计效力计算分别应用SPSS15.0、Haploview3.2、UNPHASED3.1.3、Epilnfo3.5.1和Quanto1.2.4等软件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在CC2D1A基因中选择了rs6511898、rs6511901和rs10410239等3个SNP标记,单位点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单个标记位点均与MR没有关联(P>0.05);但由rs6511901和rs10410239所构成的单倍型区域则具有极其显着的传递不平衡(P=0.0009),其中单倍型T-C较多地传递给患者(P=0.0238),而T-T则较少被传递(P=0.0016)。2.在CC2D2A基因中选择了rs7664843、rs1861044、rs10025837、rs13116304和rs7661102等5个SNP标记,单位点分析结果均为阴性(P>0.05)。LD分析表明这5个SNP标记分别构成两个单倍型块,由rs7664843和rs1861044所组成的单倍型块Ⅰ与MR无关(P>0.05),而由rs10025837、rs13116304和rs7661102构成的单倍型块Ⅱ则与MR显着相关(P=0.0004),其中单倍型C-C-A更多地传递给患者(P=0.0486),而C-C-G较少传递(P=0.0026)。以上结果在经过Bonferroni校正后仍具有一定的显着性。3.在CRBN基因中选择了rs711613、s1669322、rs1672761、rs1669336、rs17027638和rs16693426等6个SNP标记,这些标记中仅有rs1669322的单位点分析结果显示出相关性(P=0.0371),但在校正后不再具有阳性趋势。LD分析表明rs1669336、 rs17027638和rs1669342构成一个单倍型区域,该区域的传递与MR表型无关(总P值及各种特殊单倍型的P值均>0.05)。根据以上结果,本研究认为CC2D1A、CC2D2A基因与秦巴山区人群的MR发病机制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且某些特殊的单倍型可能有着易感性或保护作用。CC2D1A基因中呈传递不平衡的单倍型块(rs6511901-rs10410239)与基因的重要功能区相邻,可能在该单倍型块附近有某个与MR患病风险相关且多态性极低的位点,导致单倍型分析出现显着的传递不平衡;CC2D2A基因的单倍型块Ⅱ覆盖了该基因的重要功能区以及在国外家系中发现的突变位点,可能在其内部也存在一个与MR表型关联且变异频率很低的位点。另外,我们目前也不能排除组成单倍型的各个位点之间存在某种相互作用而对人群易感性产生影响的可能。对于CRBN基因,由于其单位点分析和单倍型分析结果均为阴性或在校正之后为阴性,因此我们认为该基因与秦巴山区人群的MR发病风险之间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最后,考虑到MR具有很高的遗传异质性,上述所有结论尚需以更多和更加深入的探索来进行验证。

廖春丽[10](2011)在《饮食和运动干预对9-12岁打工者子弟控制超重/肥胖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超重/肥胖已在中国的儿童中普遍流行,在打工者子弟中超重/肥胖的发生率居高不下,超重/肥胖不仅造成慢性病的低龄化,更为重要的是对儿童导致的相关疾病的危险将延续至成年,所以在这一人群中开展饮食和运动干预具有重要意义。国外有研究显示饮食和运动干预对改善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行为及降低BMI有着重要意义,但在中国饮食和运动的干预研究较少,对打工者子弟的超重、肥胖问题尚未给予关注。目的:探讨饮食和运动干预对提高饮食运动知识、饮食运动自我效能、饮食运动行为及改善BMI的效果;评价饮食和运动干预过程。研究方法:本研究为自身前后对照的类实验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某两个打工者子弟小学的3-6年级的47名超重/肥胖儿童进行饮食和运动干预,本研究干预的内容包括4周健康教育,每周一次,每次30min;饮食指导2次,每周一次,每次30min;同伴支持2次,每周一次,每次30min;12周的集体运动,每周4次,每次40min。分别在饮食和运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后2个月、干预后3个月及干预后6个月五个时间点采用问卷测量打工者子弟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运动自我效能、饮食运动行为以及测量BMI,并在饮食和运动干预后采用“饮食和运动干预过程评价问卷”对干预过程进行评价。结果:至干预结束后,共对30名打工者子弟完成全部资料收集。结果显示:(1)干预后、干预后6个月饮食运动知识得分分别高于干预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干预后2个月、干预后3个月饮食运动知识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2)干预后饮食运动自我效能得分高于干预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干预后2个月饮食运动自我效能得分低于干预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干预后2个月、干预后3个月、干预后6个月饮食运动自我效能得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3)干预后、干预后3个月饮食运动行为得分分别高于干预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干预后2个月、干预后6个月饮食运动行为得分低于干预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4)干预后BMI明显低于干预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干预后2个月、3个月、6个月与干预后相比,BM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5)参与本次研究的打工者子弟对本研究的干预内容、时间和方式均表示满意。结论:饮食和运动干预能有效提高研究对象饮食运动知识、饮食运动自我效能,饮食运动行为及改善BMI,饮食和运动干预能维持饮食运动知识至少六个月,维持饮食行为至少三个月;但对饮食运动自我效能及BMI维持时间较短,其长期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所以饮食和运动干预在打工者子弟中实施是有效的、可行的,也是值得推广的。但是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超重/肥胖的控制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得到家庭的共同监督和参与才能获得较好的维持效果。

二、父母双亲素质与学龄儿童患龋关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父母双亲素质与学龄儿童患龋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2)长春市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及其现状
        1.1.1 视力不良
        1.1.2 龋齿
        1.1.3 超重与肥胖
        1.1.4 营养不良
    1.2 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1.2.1 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
        1.2.2 龋齿的影响因素
        1.2.3 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
        1.2.4 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
    1.3 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控制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内容
        2.2.1 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调查
        2.2.2 学生健康危险因素调查
    2.3 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检查标准
        2.3.1 视力不良标准
        2.3.2 龋齿诊断标准
        2.3.3 超重与肥胖标准
        2.3.4 营养不良标准
    2.4 调查指标界定
        2.4.1 饮食频率的界定
        2.4.2 运动频率的界定
        2.4.3 近距离用眼习惯的界定
    2.5 质量控制
    2.6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长春市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检出情况
    3.2 长春市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分布情况
    3.3 长春市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影响因素分析
        3.3.1 中学生视力不良情况分析
        3.3.2 中学生恒牙龋齿情况分析
        3.3.3 中学生超重与肥胖情况分析
        3.3.4 中学生营养不良情况分析
    3.4 长春市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中学生视力不良的影响因素
    4.2 中学生龋齿的影响因素
    4.3 中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影响因素
    4.4 中学生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4-6岁幼儿平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发展平衡能力的必要性
        1.1.2 发展平衡能力的关键期
        1.1.3 国家政策对幼儿平衡能力发展的重视
        1.1.4 现阶段幼儿平衡研究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幼儿平衡能力的相关研究
        1.3.3 平衡测量方法的现状研究
        1.3.4 现有研究特点与不足
    1.4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局限性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特尔斐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测量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家长问卷填写的结果与分析
        3.1.1 幼儿自身先天因素的分布情况
        3.1.2 幼儿照顾喂养因素的分布情况
        3.1.3 幼儿体育行为的分布情况
        3.1.4 幼儿其他因素的分布情况
        3.1.5 家庭因素分布情况
        3.1.6 问卷填写内容的分析
    3.2 幼儿基本信息和平衡能力的结果与分析
        3.2.1 受试幼儿基本信息的结果与分析
        3.2.2 受试幼儿平衡能力的结果与分析
    3.3 幼儿各因素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
        3.3.1 幼儿自身先天因素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
        3.3.2 幼儿体育行为因素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
        3.3.3 幼儿喂养照顾因素对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
        3.3.4 家庭因素对幼儿平衡能力影响的结果
    3.4 幼儿各因素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3.4.1 幼儿自身先天因素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3.4.2 幼儿体育行为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3.4.3 幼儿喂养照顾因素对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3.4.4 家庭因素对幼儿平衡能力影响的分析
        3.4.5 幼儿平衡研究方法的分析
    3.5 幼儿平衡能力指标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分析
        3.5.1 年龄、性别、独立行走时间与幼儿平衡能力的相关分析
        3.5.2 幼儿身体活动量、周体育活动时间与幼儿平衡能力的相关分析
        3.5.3 父母因素与幼儿平衡能力的相关分析
        3.5.4 各因素对幼儿平衡能力影响的比较
4 结论与展望
文献说明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肥胖的影响研究 ——以湛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儿童肥胖广受城市公共健康关注
        1.1.2 建成环境可能影响儿童肥胖
        1.1.3 国内缺乏肥胖与环境的实证研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儿童肥胖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1.3.2 建成环境与儿童肥胖的相关性研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及研究思路
    2.1 相关概念解析
        2.1.1 儿童肥胖
        2.1.2 城市建成环境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2.1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
        2.2.2 影响儿童肥胖的饮食环境因素
        2.2.3 影响儿童肥胖的体力活动环境因素
        2.2.4 影响儿童肥胖的其他社会因素
    2.3 研究设计
        2.3.1 研究范围
        2.3.2 研究理论框架
        2.3.3 研究假设与思路
        2.3.4 数据来源与处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体检儿童及周边生活环境特征分析
    3.1 湛江市建成环境基本特征描述
        3.1.1 土地利用特征
        3.1.2 道路交通特征
        3.1.3 饮食服务设施点分布特征
        3.1.4 体力活动服务设施点分布特征
        3.1.5 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点分布特征
    3.2 儿童超重、肥胖情况基本特征描述
        3.2.1 儿童超重、肥胖分类标准
        3.2.2 儿童年龄
        3.2.3 儿童性别
        3.2.4 潜在高血压风险儿童
        3.2.5 儿童生活区域
        3.2.6 儿童体检数据的空间分布
    3.3 儿童周边建成环境特征分析
        3.3.1 儿童周边饮食类环境特征描述
        3.3.2 儿童周边体力活动类环境特征描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儿童肥胖的建成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4.1 模型构建与假设
        4.1.1 模型选择及样本筛取
        4.1.2 儿童肥胖的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假设
    4.2 建成环境因素的选取与测度
        4.2.1 饮食环境因素
        4.2.2 体力活动环境因素
        4.2.3 个体及邻里社会经济因素
    4.3 建成环境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3.1 环境变量的共线性检验
        4.3.2 儿童肥胖的Logistic回归分析
    4.4 不同年龄段儿童肥胖LOGISTIC回归分析
        4.4.1 小学阶段儿童肥胖Logistic回归模型
        4.4.2 初中阶段儿童肥胖Logistic回归模型
    4.5 回归结果综合解析及讨论
        4.5.1 建成环境因素对儿童肥胖的影响具有年龄差异性
        4.5.2 饮食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4.5.3 体力活动建成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4.6 社区规划设计及公共管理建议
        4.6.1 从低龄儿童群体需求出发优化城市空间
        4.6.2 为儿童创造接触健康新鲜食物的机会
        4.6.3 为儿童塑造丰富通达的步行环境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家庭环境对农村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基于四川省金堂县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数据与方法
        1.4.1 研究数据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家庭与家庭环境
        2.1.2 少儿(人口)与少儿(人口)发展
    2.2 家庭环境的内涵与分类
        2.2.1 家庭环境的内涵及其界定
        2.2.2 家庭环境的综合性衡量
    2.3 少儿人口发展的主要领域
        2.3.1 身体方面的发展
        2.3.2 认知方面的发展
        2.3.3 心理与情感健康的发展
        2.3.4 自我发展与社会行为发展
    2.4 家庭环境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研究
        2.4.1 家庭环境与少儿人口发展的焦点议题
        2.4.2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2.4.3 家庭资本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2.4.4 家庭结构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2.4.5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2.5 家庭环境与少儿人口发展的理论基础
        2.5.1 家庭作为多层环境中的一环——生态系统理论
        2.5.2 家庭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家庭系统理论
        2.5.3 双亲作为少儿抚育的中心——“双系抚育”观点
        2.5.4 家庭作为少儿社会化的场所——结构功能理论
        2.5.5 少儿作为家庭投资品——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理论
        2.5.6 家庭与少儿的共变——家庭生命历程发展理论
        2.5.7 总结与文献评述
3.理论分析与研究体系构建
    3.1 家庭环境的理论分析与构建
        3.1.1 家庭环境的综合性构建
        3.1.2 家庭结构的指标构建
        3.1.3 家庭资本的指标构建
        3.1.4 家庭教养方式的指标构建
    3.2 少儿人口发展的理论分析与构建
        3.2.1 少儿的学业成就
        3.2.2 少儿的心理健康
        3.2.3 少儿的社会行为
4.家庭环境与少儿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4.1 少儿的基本情况
        4.1.1 少儿的个体特征
        4.1.2 少儿的监护人特征
        4.1.3 少儿的家庭生活状况
        4.1.4 少儿的社区与邻里关系
    4.2 少儿的身体健康状况
        4.2.1 少儿的身高与体重
        4.2.2 少儿的营养进食状况
        4.2.3 少儿的疾病与住院状况
        4.2.4 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
    4.3 少儿的学业发展状况
        4.3.1 少儿的学业成绩
        4.3.2 少儿的学业经历
        4.3.3 少儿的上学条件
        4.3.4 少儿的日常时间安排
    4.4 少儿的心理健康状况
    4.5 少儿的社会行为状况
    4.6 本章总结
5.家庭结构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5.1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5.1.1 变量选取
        5.1.2 模型选择
    5.2 家庭结构的分布与特征
        5.2.1 在不同少儿人口属性间的分布
        5.2.2 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间的分布
    5.3 家庭结构与父母的教育参与
    5.4 实证分析
        5.4.1 家庭结构对少儿学业成就的影响
        5.4.2 家庭结构对少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5.4.3 家庭结构对少儿社会行为的影响
    5.5 本章总结
6.家庭资本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6.1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6.1.1 变量选取
        6.1.2 模型选择
    6.2 实证分析
        6.2.1 家庭资本对少儿学业成就的影响
        6.2.2 家庭资本对少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6.2.3 家庭资本对少儿社会行为的影响
    6.3 本章总结
7.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7.1 变量选取与模型选择
        7.1.1 变量选取
        7.1.2 模型选择
    7.2 家庭教养方式的分布与特征
        7.2.1 在不同少儿人口属性间的分布
        7.2.2 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间的分布
    7.3 实证分析
        7.3.1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儿学业成就的影响
        7.3.2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7.3.3 家庭教养方式对少儿社会行为的影响
    7.4 本章总结
8.综合性分析与讨论
    8.1 不同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与讨论
        8.1.1 家庭结构与家庭资本
        8.1.2 家庭结构与家庭教养方式
        8.1.3 家庭资本与家庭教养方式
    8.2 家庭环境对少儿人口影响的总结与讨论
        8.2.1 家庭居住安排(家庭结构)的影响
        8.2.2 家庭社会经济环境(家庭资本)的影响
        8.2.3 家庭教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
    8.3 本章总结
9.家庭环境与少儿人口发展的政策性建构
    9.1 家庭分工抚育模式转向
        9.1.1 传统家庭少儿抚育模式走向多元化
        9.1.2 .新家庭少儿抚育模式的启示
    9.2 以“家庭为中心”的农村少儿抚育环境
        9.2.1 以“家庭为中心”的单一化育儿环境
        9.2.2 以“家庭为中心”的多元化育儿环境
    9.3 政策实践与具体建议
        9.3.1 加强少儿福利制度的顶层设计,保障少儿人口发展权益
        9.3.2 从“社会救助”转向“社会投资”,为少儿发展保驾护航
        9.3.3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减少父母外出导致的亲子分离
        9.3.4 完善单亲家庭社会救助制度,提升风险抵御能力
        9.3.5 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促进家庭和睦与亲人相亲相爱
        9.3.6 建立以家庭为中心,多方联动协同的育人机制
    9.4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6)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现状
        1.1.2 超重肥胖对学龄儿童的身心危害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身高体重测量
        2.2.4 评价标准
        2.2.5 体力活动质量与评价
        2.2.6 质量控制
        2.2.7 数据录入
        2.2.8 数据统计法
第3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基本情况
        3.1.1 地区和性别分布
        3.1.2 年级和性别分布
        3.1.3 年龄和性别分布
        3.1.4 身高、体重、BMI和性别分布
    3.2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检出情况
        3.2.1 不同地区超重肥胖学龄儿童的检出情况
        3.2.2 不同年龄超重肥胖学龄儿童的检出情况
        3.2.3 不同年级超重肥胖学龄儿童的检出情况
    3.3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3.1 地域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关系
        3.3.2 性别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关系
        3.3.3 年龄和年级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关系
        3.3.4 家庭环境情况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关系
        3.3.5 饮食行为习惯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关系
        3.3.6 老师行为态度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关系
        3.3.7 学龄儿童体育活动态度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关系
        3.3.8 学龄儿童体力活动与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关系
    3.4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现状分析
    4.2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因素
        4.2.1 家庭情况的影响
        4.2.2 饮食行为习惯的影响
        4.2.3 体力活动的影响
        4.2.4 学校环境的影响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措施
        5.2.1 培养儿童健康饮食习惯与体育锻炼意识
        5.2.2 树立正确家庭教育观
        5.2.3 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知识普及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福利、社会福利和社会福利制度
        二、儿童和儿童社会福利
        三、三种形态的儿童社会福利制度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制度分析理论
        二、福利测量与提供理论
        三、公平理论
        四、需要理论
第四章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现状评估
    第一节 取得成就
        一、覆盖范围逐步从孤儿扩大到困境儿童和困境家庭儿童
        二、福利内容逐步从单一服务发展到服务与津贴综合提供
        三、福利水平逐步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并实现自然增长
        四、法律法规逐步增多并建立起儿童社会福利专门的法律
        五、管理机构不断健全并逐步完善儿童社会福利管理机制
    第二节 存在问题
        一、儿童社会福利尚未实现全面覆盖
        二、福利内容中需增加津贴和服务项目
        三、儿童社会福利财政资金投入相对不足
        四、综合性的《儿童福利法》亟需制定
        五、儿童社会福利管理职能亟需整合
        六、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有待完善
    第三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发展较长时间处于不发达水平
        二、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相对不合理
        三、儿童社会福利政策相对滞后
        四、对儿童社会福利认识相对不足
        五、结论及其启示
第五章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国际比较与经验借鉴
    第一节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国际比较
        一、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体系比较
        二、儿童社会福利资金投入比较
        三、儿童社会福利管理运行比较
        四、儿童社会福利法律制度比较
    第二节 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国际经验借鉴
        一、国际经验
        二、对我国的启示
第六章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机理分析
    第一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必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二、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
        三、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
        四、有利于满足儿童需要
    第二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可行性分析
        一、具备的经济基础
        二、具备的政治基础
        三、具备的思想基础
    第三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理念与思路分析
        一、建设理念
        二、建设思路
    第四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
        二、逐步扩大,循序渐进原则
        三、适应经济,适度普惠原则
        四、统筹兼顾,逐步统一原则
    第五节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路径分析
        一、我国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进程预测
        三、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三阶段”路径选择
第七章 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探索
    第一节 儿童社会福利覆盖范围扩大探索
        一、儿童分类划分及其理论依据
        二、覆盖范围扩大的三阶段探索
    第二节 基于SSM的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体系构建探索
        一、SSM及其在儿童社会福利中运用的可行性
        二、感知和表述儿童社会福利问题情境
        三、儿童社会福利制度目标活动模型构建
        四、目标活动模型与现实世界比较
        五、SSM方法下儿童社会福利内容体系三阶段构建
    第三节 儿童社会福利财政资金保障探索
        一、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下满足需要的支出分析
        二、微观视角下满足儿童个体需要福利标准的确定
        三、宏观视角下儿童社会福利财政支出规模三阶段测算
        四、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财政支出可能性分析
        五、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财政支出保障机制
    第四节 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探索
        一、尽快出台《儿童福利法》或《儿童福利条例》
        二、尽早构建完善的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体系
        三、尽力保障儿童社会福利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第五节 儿童社会福利管理运行建设探索
        一、整合行政管理职能
        二、健全行政管理机构
        三、完善行政管理规章
        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
        五、推进社会化管理
    第六节 基于AHP方法的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建设探索
        一、AHP方法及其在儿童社会福利领域运用的可行性
        二、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三、基于AHP方法的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四、基于AHP方法的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过程管理
        五、促进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绩效评价的建议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各类儿童福利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儿童福利需求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专家咨询表
附录五:专家打分表

(8)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儿童肥胖的干预效果评价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儿童肥胖干预效果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1、对象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研究结论
本研究创新之处
本研究不足之处及改进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1:儿童肥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2:儿童肥胖干预措施及评价
    参考文献
致谢

(9)CC2D1A、CC2D2A、CRBN基因与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综述
    第一章 精神发育迟滞概述
        1.1 精神发育迟滞的定义
        1.2 精神发育迟滞的流行病学调查
        1.2.1 国外MR的流行病学调查
        1.2.2 国内MR的流行病学调查
        1.3 精神发育迟滞的病因学
        1.4 精神发育迟滞的临床特征与分类
        1.4.1 轻度MR
        1.4.2 中度MR
        1.4.3 重度MR
        1.4.4 极重度MR
        1.4.5 边缘型智力
        1.5 精神发育迟滞的诊断
        1.5.1 MR的诊断标准
        1.5.2 MR的诊断方法
        1.5.3 MR的鉴别诊断
        1.6 精神发育迟滞的预防与治疗
        1.6.1 预防
        1.6.2 治疗
    第二章 遗传疾病常用的研究方法
        2.1 遗传疾病概述
        2.1.1 遗传疾病的定义
        2.1.2 遗传疾病的特征
        2.1.3 遗传疾病的分类
        2.2 简单疾病的研究方法
        2.2.1 参数连锁分析法
        2.2.2 非参数连锁分析法
        2.3 复杂疾病的研究方法
        2.3.1 连锁不平衡的原理
        2.3.2 连锁不平衡的产生机制
        2.3.3 连锁不平衡程度的衡量值
        2.3.4 关联分析的基本方法
        2.3.5 单倍型分析
    第三章 精神发育迟滞的遗传学研究
        3.1 精神发育迟滞的遗传方式
        3.2 精神发育迟滞的遗传异质性
        3.3 精神发育迟滞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3.3.1 X染色体上的MR相关基因
        3.3.2 常染色体上的MR相关基因
    第四章 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人群概况
        4.1 秦巴山区地理与人文环境概况
        4.2 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患病状况
        4.3 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诊断
第二部分 实验材料与方法
    第五章 目标基因的选择
        5.1 CC2D1A基因简介
        5.1.1 CC2D1A基因的结构
        5.1.2 CC2D1A基因的表达
        5.1.3 CC2D1A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5.1.4 CC2D1A基因突变与MR的关系
        5.2 CC2D2A基因简介
        5.2.1 CC2D2A基因的结构
        5.2.2 CC2D2A基因的表达
        5.2.3 CC2D2A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5.2.4 CC2D2A基因突变与MR的关系
        5.3 CRBN基因简介
        5.3.1 CRBN基因的结构
        5.3.2 CRBN基因的表达
        5.3.3 CRBN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5.3.4 CRBN基因突变与MR的关系
    第六章 遗传标记的选择
        6.1 遗传标记简介
        6.1.1 遗传标记的应用发展史
        6.1.2 新一代分子标记——单核苷酸多态性
        6.1.3 关联分析中遗传标记的选择
        6.2 本研究中遗传标记的选择
        6.2.1 CC2D1A基因
        6.2.2 CC2D2A基因
        6.2.3 CRBN基因
    第七章 实验样本
        7.1 样本收集
        7.2 DNA模板制备
        7.2.1 血样采集
        7.2.2 DNA模板提取
        7.2.3 DNA浓度测定与保存
    第八章 基因分型
        8.1 CC2D1A基因遗传标记的分型
        8.1.1 目标片段的PCR扩增
        8.1.2 各SNP位点的基因分型
        8.2 CC2D2A基因遗传标记的分型
        8.2.1 目标片段的PCR扩增
        8.2.2 各SNP位点的基因分型
        8.3 CRBN基因遗传标记的分型
        8.3.1 目标片段的PCR扩增
        8.3.2 各SNP位点的基因分型
    第九章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9.1 数据输入
        9.2 等位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计算
        9.3 哈代-温伯格平衡检验
        9.4 单个SNP位点的关联分析
        9.5 连锁不平衡分析
        9.6 单倍型关联分析
        9.7 统计效力检验
第三部分 结果与讨论
    第十章 CC2D1A基因与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之间的关系
        10.1 CC2D1A基因各SNP位点的PCR扩增结果
        10.2 CC2D1A基因各SNP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
        10.2.1 RFLP分型结果
        10.2.2 SSCP分型结果
        10.3 CC2D1A基因各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0.4 CC2D1A基因各SNP位点在样本人群中的HWE检验结果
        10.5 CC2D1A基因各SNP位点的单位点关联分析结果
        10.6 CC2D1A基因各SNP位点LD分析与单倍型构建结果
        10.7 CC2D1A基因单倍型关联分析结果
        10.8 CC2D1A基因关联分析的统计效力
        10.9 关于CC2D1A基因与秦巴山区MR关系的讨论
    第十一章 CC2D2A基因与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之间的关系
        11.1 CC2D2A基因各SNP位点的PCR扩增结果
        11.2 CC2D2A基因各SNP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
        11.2.1 RFLP分型结果
        11.2.2 SSCP分型结果
        11.3 CC2D2A基因各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1.4 CC2D2A基因各SNP位点在样本人群中的HWE检验结果
        11.5 CC2D2A基因各SNP位点的单位点关联分析结果
        11.6 CC2D2A基因各SNP位点LD分析与单倍型构建结果
        11.7 CC2D2A基因单倍型关联分析结果
        11.8 CC2D2A基因关联分析的统计效力
        11.9 关于CC2D2A基因与秦巴山区MR关系的讨论
    第十二章 CRBN基因与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之间的关系
        12.1 CRBN基因各SNP位点的PCR扩增结果
        12.2 CRBN基因各SNP位点的基因分型结果
        12.2.1 RFLP分型结果
        12.2.2 SSCP分型结果
        12.3 CRBN基因各SNP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12.4 CRBN基因各SNP位点在样本人群中的HWE检验结果
        12.5 CRBN基因各SNP位点的单位点关联分析结果
        12.6 CRBN基因各SNP位点LD分析与单倍型构建结果
        12.7 CRBN基因单倍型关联分析结果
        12.8 CRBN基因关联分析的统计效力
        12.9 关于CRBN基因与秦巴山区MR关系的讨论
研究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饮食和运动干预对9-12岁打工者子弟控制超重/肥胖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假设
    四、研究意义
    五、操作性定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概念框架
    一、文献回顾
        (一) 儿童与超重/肥胖
        (二) 超重/肥胖儿童的干预现状
        (三) 运动、饮食内容指导
        (四) 超重/肥胖儿童干预效果评价
    二、概念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
    三、抽样方法
    四、干预内容及方法
    五、测量指标与研究工具
    六、研究步骤
    七、质量控制
    八、伦理原则
    九、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四章 结果
    一、研究对象的基础资料分析(见表1)
    二、研究对象饮食运动知识得分、饮食运动自我效能得分、饮食运动行为得分及BMI在干预各个时间点的比较
        (一) 饮食运动知识
        (二) 自我效能得分
        (三) 饮食运动行为得分
        (四) BMI
    三、饮食和运动干预过程评价
第五章 讨论
    一、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二、饮食和运动干预的效果分析
        (一) 健康教育对研究对象饮食运动知识的影响
        (二) 饮食和运动干预对研究对象饮食运动自我效能的影响
        (三) 饮食和运动干预对研究对象饮食运动行为的影响
        (四) 饮食和运动干预对研究对象BMI的影响
        (五) 饮食运动行为问卷条目的探讨
    三、饮食和运动干预过程评价
    四、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局限性
    四、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附表
致谢

四、父母双亲素质与学龄儿童患龋关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小学生肥胖流行现状及知信行综合干预效果评价研究[D]. 王玉梅.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2]长春市中学生常见身体健康问题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王昱丹. 吉林大学, 2021(01)
  • [3]4-6岁幼儿平衡能力影响因素研究[D]. 田沛源.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城市建成环境对儿童肥胖的影响研究 ——以湛江市为例[D]. 李瑞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家庭环境对农村少儿人口发展的影响 ——基于四川省金堂县的调查与分析[D]. 杨成洲.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6]城市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影响因素分析[D]. 王芸. 武汉理工大学, 2016(04)
  • [7]我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社会福利制度建设研究[D]. 戴建兵.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8]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效果评价[D]. 赵力群. 复旦大学, 2014(01)
  • [9]CC2D1A、CC2D2A、CRBN基因与秦巴山区精神发育迟滞的相关性研究[D]. 石张燕. 西北大学, 2012(11)
  • [10]饮食和运动干预对9-12岁打工者子弟控制超重/肥胖的效果研究[D]. 廖春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1(12)

标签:;  ;  ;  ;  ;  

父母素质与学龄儿童龋病患病率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