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商品肉牛,加快农民致富

发展商品肉牛,加快农民致富

一、开发商品肉牛 加快农民致富(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2021)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宁政发[2021]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自治区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抓好组织实施。2021年2月26日(此件公开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柴青宇[3](2021)在《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领域先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免除农业税等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使农产品产量迅速增长,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平衡、丰年有余。但是,我国依然面对农业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农业资源环境持续恶化、农民收益与农业经济增长不同步等问题。为此,2015至2019年中央连续五年下发一号文件部署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在国家层面陆续推出18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支持政策,从人才、资金、土地、税收等多维度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以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和新业态的多元化,使农民从产业链中分享更多收益。进一步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产业兴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途径和手段。黑龙江省粮食产量连续10年稳居全国第一,年产量已突破750亿公斤,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省,但黑龙江省却一直未能成为农业强省。农产品加工增值率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难题一直困扰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问题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路径和历程可为我国其它地区农村产业融合提供有力的借鉴,对于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路径选择问题,探析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理论支撑、融合模式、融合水平、障碍因素、发展路径、制度供给等一系列命题。首先,通过对产业融合核心概念的界定与辨析,以及对产业融合的基础、驱动力等相关理论的综析,构建出本文研究所需的理论参照系,并在理论层面上确定产业融合路径选择所涉及的相关要素。其次,本文从定性及定量两个视角对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程度进行测度与评价。根据对全省13个地市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实践调查的结果,通过实际案例分析,研究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存模式及主要问题。定量研究方面,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在明确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选取了 20个反映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度量指标,构建出农村产业融合测量指标体系,对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再次,本文结合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及水平,运用障碍分析模型测量出制约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并厘清导致障碍出现的主要矛盾。然后明确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原则、目标,从理论层面锁定黑龙江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为使路径的可操作性更强,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实际,从实际层面对路径进行具体的现实选择。最后,本文从农村产业融合的实现主体之一——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素、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和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等宏观层面提出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蒋舰[4](2020)在《丰都县肉牛产业扶贫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的根本举措,易地搬迁脱贫、生态补偿脱贫等都需要通过发展产业来实现长期稳定增收,没有产业扶贫,就无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无从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在精准扶贫视域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位列精准扶贫实践策略―五个一批‖之首,各级党委政府立足当地生产传统、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通过―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方式帮助贫困人口就近就地脱贫,引导贫困人口用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在乡村振兴维度下,―产业兴旺‖也摆在乡村振兴20字总要求之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实现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产业兴旺是重点,体现出发展产业在耦合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中的重要地位。脱贫攻坚即将结束,产业扶贫作为有中国特色的反贫困实践也将转向产业振兴,因此,在新时期研究产业扶贫成效,为产业振兴提供借鉴,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研究者面临的重要课题。丰都县是重庆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代表和缩影,作为原国家级贫困县、武陵山片区扶贫开发试点县,目前重庆市18个脱贫攻坚重点区县之一,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32万人,脱贫增收致富成为县委县政府的首要任务。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伊始,丰都县就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精准脱贫的重要途径和核心支撑,围绕―当期可脱贫、长远能致富‖,构建形成肉牛产业为主导的―1+6+X‖扶贫产业体系,建成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市级龙头企业5个,发展县级农业企业55家、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100余家、家庭农场1900余个,流转土地45.5万亩,带动5.7万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在具体实践中,肉牛产业因其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影响丰都县产业扶贫体系中40%的贫困群众,为实现人口减贫、促进区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随之出现系列影响肉牛产业扶贫成效的问题。基于这一背景,本文以丰都县产业扶贫体系中的主导产业肉牛业为例,在界定产业扶贫等相关概念,分析整合产业组织理论、能力贫困理论、益贫式增长理论、精准扶贫理论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走访调研丰都县肉牛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贫困户采集相关具体数据,通过对肉牛产业扶贫发展现状、扶贫成效、实践模式、典型案例的具体描述和分析,发现丰都县存在肉牛产业重视程度下降、项目制实施方式和科层制晋升体制下目标偏离、肉牛产业脱贫致富带动能力不足、从业贫困人口主体性缺失、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与投入限制成为新瓶颈等问题。本文最后有针对性提出强化肉牛产业主导地位、加强肉牛产业扶贫政策保障能力、提高项目和资金精准性益贫性、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效果、提升从业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等对策建议。

杨雨芳[5](2020)在《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给与需求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北省肉牛产业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及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肉牛养殖作为肉牛产业的重要一环,在整个肉牛产业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河北省政府积极推行财政补贴政策,发放补助资金以扶持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肉牛养殖中资金不足的问题,但资金缺乏仍旧是阻碍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全面了解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需情况,找出金融供给不足的具体表现,是有效解决金融供给不足难题,满足不同规模肉牛养殖主体的金融需求,实现河北省肉牛养殖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文首先从金融服务政策、金融服务措施、金融服务模式三方面对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给情况进行了解;其次,基于访谈、文献查阅和相关报道所得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成本收益法评价河北省两种典型的金融服务模式—隆化县“政银企户保”模式和涞源县小母牛项目的实施效果,得出隆化县“政银企户保”模式中,政府因提供担保和扶持资金在该模式中发挥的作用最大,保险公司发挥的作用较大,银行发挥的作用较小;涞源县小母牛项目中,母牛繁育小牛模式的成本收益率大于1,说明这两种模式实施效果良好,但仍有不足之处的结论;再次,采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法获得相关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对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金融需求影响因素的显着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肉牛养殖户的养殖规模、政府扶持和有无抵押品均与金融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而对肉牛养殖户金融需求影响显着性为养殖规模>政府扶持>有无抵押品。规模养殖场的有无抵押品、养殖规模和政府扶持均与金融需求呈正相关关系,而对肉牛规模养殖场金融需求影响显着性为有无抵押品>养殖规模>政府扶持的结论;最后,通过对比分析肉牛养殖金融供需情况,得出金融供需失衡的问题,并针对这一问题从政府、金融机构和养殖主体三方面提出完善金融服务的对策建议,以实现金融供需均衡,推动河北省肉牛养殖产业稳定发展。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首次对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需情况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由于金融供给不充分与金融需求多样化的矛盾而导致金融供需不均衡的结论,并提出调整金融服务政策的建议,对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解决河北省肉牛养殖资金难题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张晓飞[6](2020)在《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要前提,人民群众全面摆脱绝对贫困是衡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标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不能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而产业扶贫是实现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是治本之策。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准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具体实践打赢这场世纪之战具有深远意义。笔者利用假期时间实地参与了河南省禹州市的基层扶贫工作,重点关注了产业扶贫,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了本篇论文的撰写。在内容上,梳理了扶贫的相关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可持续发展理论),特别是产业扶贫的相关概念和实施产业扶贫的多种方式方法,为研究产业扶贫提供给了理论支持;详细介绍禹州市产业扶贫的具体情况,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得出当地的致贫原因为:因病因残致贫、因学致贫、缺少劳动力致贫、缺技术致贫、缺资金致贫以及其他(因灾、自身动力不足)致贫。禹州市产业扶贫成效显着,包括:发展“四大产业”拔穷根(特色种植、生态养殖、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推进“五种模式”促增收(合作经营共同富、安置就业稳增收、土地流转赚租金、集体经济助脱贫、金融扶贫破难题);健全“四项机制”强保障(组织保障机制、资金投入及奖励机制、产业技术服务及培训机制、产销衔接机制)。此外,禹州市产业扶贫存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市场导向不明确、产业带动脱贫能力不强、产业扶贫覆盖面小、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在总结国内其他地方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贵州水城县“猕猴桃”种植产业、河南沁阳县“夏南牛”养殖产业、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产业、湖北建始县电商产业)的基础上,提出促进禹州市产业扶贫发展、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重点扶贫产业、以培育带动脱贫企业为基础,积极推进脱贫载体建设、以拓宽产业覆盖面为关键,探索带动脱贫创新模式、以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为保证,加快建设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以集体经济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扶志”为根本,增强贫困人员的脱贫内生动力。采取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凝聚广泛合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督查考核等。产业扶贫地方实践的启示和意义,在于产业扶贫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要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发挥能人和龙头企业带头作用;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

曹委[7](2020)在《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 ——以临夏市为例》文中认为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持续性特征,肩负着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和巩固现有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重要任务。2020年我国将如期实现消除绝对贫困,而在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的过渡期和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期,产业培育以及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长效性对消除绝对贫困、缓解相对贫困、实现产业兴旺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在此特殊时期,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不仅是脱贫攻坚决胜之际的必然产物,也为未来乡村治理中的农村相对贫困问题以及振兴问题提供借鉴意义。本文在分析产业扶贫的国内实践、甘肃省产业扶贫现状以及临夏市产业扶贫路径的基础之上,运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熵权法模型以甘肃省最早一批实现脱贫的临夏市为实证分析对象,构建包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人均可支配收入、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牛存栏量、羊存栏量六项指标的指标体系,评价20132018年临夏市产业扶贫成效。研究表明,甘肃省产业扶贫成效持续性不足主要表现为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不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共享机制不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有待完善、产业风险防范有待加强。对临夏市的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产业扶贫绩效整体上效果较好且呈递增趋势;第二,产业扶贫对政府扶贫资金有长期的依赖性;第三,新型经营主体带贫能力较弱;第四,产业扶贫项目落实精准。最后,根据甘肃省在产业扶贫实践中表现出的产业扶贫成效持续性不足和以临夏市为例的典型性分析结果,本文以实现产业扶贫成效的长效性为目的,并在借鉴国内产业扶贫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基于政府、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多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参与式治贫的基本思路,从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机制、关联方利益联结机制、土地流转保障机制、产业扶贫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构建甘肃省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农村产业脱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实现产业扶贫成效的长效性和可持续性。

苏乃文[8](2020)在《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准扶贫是指通过科学的识别机制对具体贫困人口进行精确识别并针对个体分析致贫原因,给予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金融精准扶贫是在精准扶贫框架下,以金融方式为主导实行精准扶贫,金融精准扶贫在近几年内的实践中取得巨大成果,但在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结合贫困成因和贫困治理等理论,通过实地调研法、文献分析法、问卷法等研究方法,以金融机构为主要维度进行研究,对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现阶段的实施情况如何,在实际中遇到了那些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成因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取得更好的扶贫效果,这对我国扶贫事业发展和加快农村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研究点,K县属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地,是国家级贫困县,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扶贫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案例具备很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通过对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扶贫情况进行调实地调研分析,发现有几个问题较为重要:金融扶贫资金如何使用、如何制定精准帮扶方案、项目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资金风险,将其与普遍金融精准扶贫中的问题进行对比,总结出扶贫产业选择、金融机构对于扶贫资金的使用监管是能否取得扶贫成功的关键,即是在扶贫资金发放前、中、后的全流程监管都很重要,精准选择扶贫产业、强化金融机构资金监管、创新村委会基层监管、制定适合的分类帮扶方案、贫困户的思想培训等方式都是解决金融精准扶贫中问题的有效办法,对于金融精准扶贫的成功率及效果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施令[9](2020)在《山西省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贫困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影响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持续而稳定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主要依靠农村产业兴旺。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由于社会经济、地理区位和生产条件等因素限制,致使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户更是难以通过非农就业与常规农业的发展实现脱贫致富。而立足于区位资源优势和要素禀赋,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贫困地区产业兴旺,实现精准脱贫的现实选择。大同市作为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既有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又有着老、少、边、穷等特点。因此,如何依托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对实现区域性整体脱贫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虽然近来年,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畜牧、杂粮、蔬菜、黄花、黄芪等一大批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但是,总体来说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还不够充分,扶贫效果还不够明显。鉴于此,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其次,从大同市的农村贫困人口现状与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入手,分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剖析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及效应。最后,通过对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论述,提出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长效机制,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

田莉,陆健,宋真,黄萌萌[10](2019)在《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领域获奖人员事迹推介》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8月23日,根据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工作安排,全国畜牧总站公布了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领域获奖人员名单。畜牧业领域共有42人荣获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其中,农技推广人员18名、农户24名。据了解,中华农业科教基金神内基金,由国际友好人士、日本着名企业家、日本国际协力财团理事长神内良一先生捐赠设立,主要用于支持和奖励在高新农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对发展

二、开发商品肉牛 加快农民致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发商品肉牛 加快农民致富(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4.2.2 时变性检验
    4.3 实证研究
        4.3.1 TVP-SV-VAR模型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5.1.1 PVAR模型构建
        5.1.2 变量和数据
    5.2 实证研究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5.2.2 脉冲响应分析
        5.2.3 方差分解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农村产业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1.2.2 农村产业融合的驱动机制研究
        1.2.3 农村产业融合的类型模式研究
        1.2.4 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方法研究
        1.2.5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路径研究
        1.2.6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概念辨析
        2.1.1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现代化
        2.1.2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化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农业产业融合
    2.2 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征
        2.2.1 农村产业融合
        2.2.2 农村产业融合模式
        2.2.3 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2.2.4 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2.3 农村产业融合相关理论分析
        2.3.1 分工理论
        2.3.2 产业集群理论
        2.3.3 交易成本理论
        2.3.4 创新理论
        2.3.5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支撑条件
        3.1.1 自然资源条件
        3.1.2 社会环境条件
    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基础概况
        3.2.1 整体发展概况
        3.2.2 第一产业发展概况
        3.2.3 第二产业发展概况
        3.2.4 第三产业发展概况
    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3.1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模式
        3.3.2 农业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3.3.3 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3.3.4 科技渗透型融合模式
        3.3.5 产业循环型融合模式
    3.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发展现状
    3.5 本章小结
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测度
    4.1 测度方法的选取与原则
        4.1.1 测度方法的研判和选取
        4.1.2 测度指标设置原则
    4.2 测度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测度指标的选择
        4.2.2 测度指标的解释
        4.2.3 测度模型的建立
    4.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与评价
        4.3.1 指标权重的确定
        4.3.2 数据来源
        4.3.3 测度结果及评价
    4.4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分析
        4.4.1 耦合关系模型
        4.4.2 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实践障碍与战略选择
    5.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障碍分析
        5.1.1 障碍分析模型
        5.1.2 障碍度分析
        5.1.3 障碍因子分析
        5.1.4 障碍因素现状分析
    5.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矛盾
        5.2.1 产业布局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2 土地利用模式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3 融资渠道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2.4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产业融合之间的矛盾
    5.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
        5.3.1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原则与目标
        5.3.2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宏观路径选择
        5.3.3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选择
    5.4 本章小结
6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6.1 农林牧渔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1.1 特色种植业产业带调整
        6.1.2 畜牧养殖业布局调整
        6.1.3 渔业产业布局调整
        6.1.4 山特产品产业布局调整
    6.2 农产品精深加工的路径选择
        6.2.1 玉米精深加工
        6.2.2 水稻精深加工
        6.2.3 大豆精深加工
        6.2.4 乳业精深加工
        6.2.5 蔬菜精深加工
        6.2.6 渔业精深加工
    6.3 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路径选择
        6.3.1 培育多元化主体
        6.3.2 加强生产主体市场信息服务
        6.3.3 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体系
        6.3.4 构建农业生产技术综合服务体系
        6.3.5 推进农业资源化利用服务体系
        6.3.6 拓展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体系
    6.4 休闲农业布局调整的路径选择
        6.4.1 打造自然生态康养观光产业带
        6.4.2 构建冰雪特色旅游产业体系
        6.4.3 传承关东民俗和弘扬四大精神游
        6.4.4 发挥沿边优势开展边境风情游
    6.5 以信息技术渗透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5.1 完善智慧农业信息监管系统
        6.5.2 精准管理农业全产业链
        6.5.3 创新农业金融保险服务
        6.5.4 保护产业质量安全和知识产权
        6.5.5 构建完整农业产业体系
    6.6 以国家级试验区创新驱动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
        6.6.1 以农产品加工贸易带动产业融合
        6.6.2 扩大农业产业负面清单外贸易
        6.6.3 创新涉农金融国际化服务产业
        6.6.4 发展开放试验区农业总部经济
    6.7 本章小结
7 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优化的制度创新
    7.1 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合作领域
        7.1.1 探索设立农业自由贸易试验区
        7.1.2 构建畅通便捷的农产品贸易通道
        7.1.3 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贸易
    7.2 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
        7.2.1 确保农村产业融合用地保障
        7.2.2 加强财政税收政策支持
        7.2.3 完善金融保险政策支持
        7.2.4 强化科技与人才政策支持
    7.3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7.3.1 优化改造农田基础设施
        7.3.2 搭建公共交通和信息网络
        7.3.3 配套产业融合基本设施
        7.3.4 综合改造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7.4 强化农村产业融合政府服务职能
        7.4.1 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顶层设计
        7.4.2 推动产业融合政策有效落实
        7.4.3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
        7.4.4 建立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丰都县肉牛产业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研究述评
        1.2.1 反贫困问题研究
        1.2.2 肉牛产业问题研究
        1.2.3 产业扶贫问题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框架
    1.5 研究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1.6 研究的数据资料来源
2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贫困
        2.1.2 肉牛产业
        2.1.3 产业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能力贫困理论
        2.2.3 益贫式增长理论
        2.2.4 精准扶贫理论
3 丰都县产业扶贫现状及肉牛产业扶贫实践模式
    3.1 丰都县贫困的突出特征
        3.1.1 贫困覆盖率高
        3.1.2 代际传递突出
        3.1.3 脱贫质量不高
    3.2 丰都县肉牛产业现状描述
        3.2.1 丰都县肉牛产业概述
        3.2.2 丰都县发展肉牛产业的禀赋优势
        3.2.3 丰都县发展肉牛产业的路径方法
    3.3 丰都县产业扶贫现状描述
        3.3.1 丰都县产业扶贫概述
        3.3.2 多元化特色产业助力扶贫
        3.3.3 扶持奖补政策推动扶贫产业壮大发展
    3.4 丰都县肉牛产业扶贫实践模式和带贫效益
        3.4.1 实践模式
        3.4.2 带贫效益
4 丰都县肉牛产业扶贫案例分析
    4.1 贫困户自主经营模式案例分析
        4.1.1 贫困户自主经营案例背景描述
        4.1.2 自主经营贫困户的脱贫路径分析
    4.2 专业合作社利益联结模式案例分析
        4.2.1 专业合作社案例背景描述
        4.2.2 专业合作社助力扶贫的路径分析
    4.3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案例分析
        4.3.1 龙头企业案例背景描述
        4.3.2 龙头企业助力扶贫的路径分析
5 丰都县肉牛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5.1 肉牛产业重视程度下降
    5.2 项目制实施方式和科层制晋升体制下目标偏离
    5.3 肉牛产业脱贫致富带动能力不足
    5.4 肉牛产业扶贫中农民的主体性缺失
    5.5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与投入限制成为新瓶颈
6 提升丰都县肉牛产业扶贫成效的对策
    6.1 强化肉牛产业的主导地位
    6.2 加强肉牛产业扶贫政策保障能力
    6.3 提高项目和资金的精准性益贫性
    6.4 增强各扶贫主体间的综合扶贫成效
    6.5 提升从业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7 研究结论和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丰都县肉牛产业扶贫调查问卷
致谢

(5)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给与需求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对象
        1.3.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 金融服务
        2.1.2 金融机构
        2.1.3 肉牛养殖业
        2.1.4 肉牛养殖主体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2.2 农业政策学理论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4 供给与需求理论
3 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政策与措施分析
    3.1 河北省制定的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政策
        3.1.1 河北省政府出台的信贷支持政策
        3.1.2 河北省金融机构推出的贷款、保险、担保和融资政策
    3.2 河北省实施的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措施
        3.2.1 河北省政府实施的贷款补贴措施
        3.2.2 河北省金融机构实施的贷款和保险措施
4 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模式分析及效果评价
    4.1 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模式分析
        4.1.1 “政银企户保”模式
        4.1.2 小母牛扶贫项目
        4.1.3 “政融保”模式
    4.2 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服务模式效果评价
        4.2.1 效果评价的前期准备工作
        4.2.2 隆化县“政银企户保”模式效果评价
        4.2.3 涞源县小母牛项目效果评价
5 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金融需求分析
    5.1 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调研情况简介与问卷设计
    5.2 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金融需求基本情况分析
        5.2.1 肉牛养殖户金融需求基本情况分析
        5.2.2 规模养殖场金融需求基本情况分析
    5.3 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金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5.4 河北省肉牛养殖主体金融需求影响因素显着性分析
6 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需对比分析
    6.1 金融政策服务主体覆盖范围不全面,而金融需求主体范围较广
    6.2 金融服务供给不充分,而金融需求多样化
        6.2.1 农业信贷供给不充分
        6.2.2 农业保险地区覆盖率低
    6.3 金融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6.3.1 银行开展涉农贷款存在惜贷行为
        6.3.2 保险公司涉足农险业务意愿不强
    6.4 金融服务政策不完善,养殖主体参与的主动性不高
        6.4.1 养殖主体受到贷款认知不到位和审批难的双重影响
        6.4.2 养殖主体自主投保主动性不高
7 结论与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7.2.1 政府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破解肉牛养殖资金难题
        7.2.2 金融机构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满足养殖主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7.2.3 养殖主体要转变思维观念,积极利用各项惠农支农金融服务政策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6)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及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产业扶贫的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及内涵
        2.1.1 贫困
        2.1.2 扶贫
        2.1.3 产业扶贫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
        2.2.2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以禹州市为个案
    3.1 禹州市概况
        3.1.1 禹州市区域概况
        3.1.2 禹州市贫困现状
    3.2 禹州市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分析
        3.2.1 因病、因残致贫
        3.2.2 因学致贫
        3.2.3 缺少劳动力致贫
        3.2.4 缺技术、资金致贫
        3.2.5 其他(因灾、自身动力不足)致贫
    3.3 禹州市产业扶贫的成效
        3.3.1 发展“四大产业”拔穷根
        3.3.2 推进“五种模式”促增收
        3.3.3 健全“四项机制”强保障
    3.4 禹州产业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市场导向不明确
        3.4.2 产业带动脱贫能力不强
        3.4.3 产业覆盖面小
        3.4.4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3.4.5 集体经济较为薄弱
        3.4.6 贫困人员脱贫内生动力不足
4 国内地方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4.1 贵州水城县“猕猴桃”种植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4.1.1 产业扶贫规划与方案
        4.1.2 产业带动模式和联结机制
        4.1.3 产业扶贫保障措施
    4.2 河南沁阳县“夏南牛”养殖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4.2.1 结合当地实际,精准选育带动脱贫产业
        4.2.2 深化利益联结,拓宽稳定增收渠道
        4.2.3 破解瓶颈制约,强化产业脱贫保障
    4.3 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旅游产业扶贫的成功经验
        4.3.1 创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4.3.2 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产业相结合
        4.3.3 “113”工程旅游扶贫新模式
    4.4 湖北建始县电商扶贫的成功经验
        4.4.1 利用“互联网+”模式助力传统企业转型,形成产业扶贫反推力
        4.4.2 建立以“互联网+”模式为主的电子商务产业链,保证产业形态稳固
        4.4.3 利用互联网平台,逆向推动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的培育力度
        4.4.4 借助“互联网+众筹”的模式助力当地农产品的销售
        4.4.5 利用互联网的大规模消费,反向激励企业的运行趋于标准化和组织化
5 地方性经验促进禹州市产业扶贫的对策及建议
    5.1 以市场为导向,明确重点扶贫产业
    5.2 以培育带动脱贫企业为基础,积极推进脱贫载体建设
    5.3 以拓宽产业覆盖面为关键,探索带动脱贫创新模式
    5.4 以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为保证,加快建设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5.5 以集体经济为产业扶贫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5.6 以“扶志”为根本,增强贫困人员的脱贫内生动力
    5.7 以保障措施为支撑,推动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建立
6 产业扶贫地方实践的启示和意义
    6.1 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托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
    6.2 坚持联系与发展的观点:发挥能人和龙头企业带头作用
    6.3 坚持对立统一规律:市场驱动与政府引导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7)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 ——以临夏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文献评述
        2.4 理论基础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路线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甘肃省产业扶贫现状及国内实践研究
    1 甘肃省产业扶贫概况
        1.1 甘肃省基本贫困情况
        1.2 甘肃省产业扶贫基本做法
    2 国内产业扶贫机制运行实践分析
        2.1 河北省威县产业扶贫实践及经验
        2.2 江西省于都县产业扶贫实践及经验
        2.3 河南省济源市产业扶贫实践及经验
        2.4 经验与启示
    3 甘肃省产业扶贫取得成效和面临的问题
        3.1 甘肃省产业扶贫取得成效
        3.2 甘肃省在产业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甘肃省临夏市区域性贫困和产业扶贫路径
    1 临夏市贫困概述
        1.1 临夏市基本贫困情况
        1.2 主要致贫原因及变化
        1.3 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
    2 临夏市产业扶贫路径
        2.1 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2.2 产业扶贫路径
    3 临夏市产业扶贫路径的评价分析
第四章 甘肃省临夏市产业扶贫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1 模型选择与指标选取
        1.1 模型选择
        1.2 指标选取
        1.3 数据来源与处理
    2 模型结果与实证分析
        2.1 确定指标权重
        2.2 绩效评价结果
    3 本章研究结论
第五章 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构建
    1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构建的现实意义
    2 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结构分析与运行
    3 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内容设计
        3.1 新型经营主体带贫减贫机制
        3.2 关联方利益联结机制
        3.3 土地流转保障机制
        3.4 产业扶贫风险防范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8)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概括性评述
    1.4 预期创新及不足
    1.5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1.6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精准扶贫
        2.1.2 金融精准扶贫
    2.2 基础理论
        2.2.1 阿玛蒂亚·森权利贫困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参与式扶贫理论与利贫式减贫理论
        2.2.4 小额贷款理论
        2.2.5 长尾理论
3 我国金融精准扶贫存在问题及分析
    3.1 存在问题
        3.1.1 金融机构扶贫资金使用方向受制于政府扶贫产业选择
        3.1.2 金融机构严重缺乏扶贫信贷的过程监管
        3.1.3 金融机构扶贫运营管理成本高
        3.1.4 金融机构扶贫运营风险大
        3.1.5 贫困户金融可获得性差
        3.1.6 金融精准扶贫管理信息化发展滞后
        3.1.7 贫困户对于金融精准扶贫认识有待改善
    3.2 原因分析
        3.2.1 政府执行措施和金融精准扶贫精神存在部分脱节
        3.2.2 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有待提升
        3.2.3 自然条件恶劣、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备
        3.2.4 农牧业抗风险能力弱,保险及担保体系滞后
        3.2.5 真正参与扶贫的金融机构太少
        3.2.6 信息化管理建设缺乏支撑
        3.2.7 金融精准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
    3.3 本章小结
4 K县金融精准扶贫发展现状
    4.1 K县基本情况
        4.1.1 县域情况
        4.1.2 少数民族情况
        4.1.3 产业状况
        4.1.4 扶贫开发概况
    4.2 政策环境
    4.3 金融精准扶贫实践情况
        4.3.1 扶贫成绩
        4.3.2 存在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K县信用联社金融精准扶贫措施分析
    5.1 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概况
    5.2 促进扶贫产业精准选择,锁定资金使用方向
    5.3 针对差异分类施策
    5.4 严格完整的扶贫信贷全过程监管
    5.5 获得政府支持、借力核心产业整合资源
    5.6 持续推动贫困户观念转变
    5.7 对比分析经验与不足
        5.7.1 主动参与促进精准选择扶贫产业、整合资源
        5.7.2 必须对扶贫信贷使用进行有效监管
        5.7.3 与基层政府联合是信用联社的管理创新
        5.7.4 提升网点布局和金融产品
        5.7.5 贫困户思想教育长抓不懈
        5.7.6 信息化建设滞后
    5.8 本章小结
6 对策与建议
    6.1 提高主动性,促进政府扶贫产业选择精准
    6.2 金融机构必须强化资金使用全过程监管
    6.3 基层监管与互联网金融建设同步推进
    6.4 信用建设、发展模式将是下一阶段扶贫重点
    6.5 有效提高贫困户金融可获得性
    6.6 建立统一的金融精准扶贫信息管理平台
    6.7 加快转变贫困户思想观念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山西省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本文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贫困的定义
        2.1.2 扶贫的定义
        2.1.3 特色农业产业的定义
    2.2 相关理论
        2.2.1 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2.2.2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2.2.3 产业化理论
第三章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扶贫模式及成效
    3.1 大同市农村贫困人口现状
    3.2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及现状
        3.2.1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优势
        3.2.2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3.3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模式
        3.3.1 政府主导型模式
        3.3.2 龙头企业带动型模式
        3.3.3 专业大户带动型
    3.4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成效初显
第四章 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
    4.1 特色农业产业差异化比较优势不明显
    4.2 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动力不足
    4.3 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
    4.4 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
    4.5 产业扶贫缺乏长效机制
第五章 完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的对策保障机制
    5.1 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
    5.2 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动力
        5.2.1 大力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水平
        5.2.2 加快构建完整产业链
        5.2.3 加强品牌建设力度
    5.3 提高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
    5.4 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5.5 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实施保障机制
        5.5.1 强化政策扶持保障
        5.5.2 创新资金筹措保障
        5.5.3 加强人才支撑保障
        5.5.4 完善农业风险保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领域获奖人员事迹推介(论文提纲范文)

推广人员事迹推介
    勇于奉献的青春服务三农的典范—上海市金山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卢春光事迹介绍
        知行合一,让技术更加过硬
        心系农民,让服务更加贴心
        授人以渔,让技术深入人心
        务实指导,以增效促进增收
        开拓创新,让成效更加显着
        以苦为乐,用奉献诠释初心
    畜牧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江苏省响水县畜牧兽医总站顾兵事迹介绍
        创新服务体系,规划引领转型
        扎实做好防疫,搞好污染治理
        强化科技培训,竭力推广服务
    扎根基层甘当科学养殖的“服务员”—浙江省新昌县畜牧兽医所吕见涛事迹介绍
        刻苦学习,苦练本领,熟练掌握专业技术
        积极试验,善思勤书,积淀经验成着述
        开拓创新,抓点示范,指导畜牧业科技推广
        严于律己,无私奉献,争当畜牧兽医事业表率
    科技兴农的践行者—云南省巍山县畜牧工作站杨云刚事迹介绍
        普及科学技术,提高畜牧养殖水平
        推广畜禽良种,提高畜禽良种化率
        落实惠农政策,有效防范畜牧养殖风险
        大胆试验示范,破解科技推广难题
        强化项目支撑,夯实畜牧业发展基础
        辛勤耕耘农业,结出累累硕果
    畜牧兽医战线上的铿锵玫瑰—江西省进贤县畜牧局付海玲事迹介绍
        坚持用心提素质
        坚定信心促发展
        坚守初心强服务
农产事迹推介
    乌鸡痴心汉致富带头人—江西省泰和县彭建军事迹介绍
        乌鸡痴心汉
        网红乌鸡蛋
        走起转型路
        带领乡亲富
    勤劳走出致富路技术扶持众乡亲—湖北省京山市胜境村吉祥生猪养殖合作社王维中事迹介绍
        一、勤奋创业
        二、技术创新
        三、带动乡里
        四、加快发展
    艰苦创业,共同致富—湖南省湘潭县永兆生猪饲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许永静事迹介绍
        下海创业树雄心
        迈上养殖新台阶
        致富不忘乡亲
        合作社惠及民众
        引领村民脱贫攻坚的女能手—贵州省松桃县大兴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唐纪梅事迹介绍
        艰苦创业,闯出新天地
        组建合作社,带民奔富路
        流转土地,让农民闲地“生金”
        依靠科技,集成技术增收增效
        争当发展绿色养殖领跑者做好规范行业发展引路人—云南省祥云县古云南养鸡协会会长李枝祥事迹介绍
        立志创业,乐带乡亲走富路
        抱团取暖,迈出发展新步伐
        致富不忘乡亲的养牛人—湖北省潜江市捷龙家庭农场主夏斌斌事迹介绍
        心系家乡,咬定青山再创业
        校农联姻,科技助力显实效
        不忘初心,精准扶贫建奇功

四、开发商品肉牛 加快农民致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5)
  • [3]黑龙江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其路径选择研究[D]. 柴青宇.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4]丰都县肉牛产业扶贫问题研究[D]. 蒋舰. 西南大学, 2020(05)
  • [5]河北省肉牛养殖金融供给与需求问题研究[D]. 杨雨芳.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1)
  • [6]产业扶贫的地方实践研究[D]. 张晓飞. 东华大学, 2020(01)
  • [7]甘肃省产业扶贫长效机制的构建研究 ——以临夏市为例[D]. 曹委.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8]内蒙古K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精准扶贫研究[D]. 苏乃文.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9]山西省大同市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问题研究[D]. 施令. 河北大学, 2020(08)
  • [10]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畜牧领域获奖人员事迹推介[J]. 田莉,陆健,宋真,黄萌萌. 中国畜牧业, 2019(22)

标签:;  ;  ;  ;  ;  

发展商品肉牛,加快农民致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