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响应西部大开发的思考

地勘单位响应西部大开发的思考

一、关于地勘单位呼应西部大开发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将[1](2013)在《神木天元化工综合办公楼与技术研发中心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发展日新月异,各类企业规模也蒸蒸日上,大型企业办公建筑与技术研发中心不仅应该具有实用功能,而且还应代表企业的对外形象,反映企业的规模与理念。设计手法老套,功能单一的办公建筑已满足不了企业需要,甚至阻碍发展,建设功能多样、造型新颖代表企业文化、具有人性化办公空间、适宜当地气候保温节能的办公与研发建筑已是必然趋势。陕北地区资源丰富,矿业企业是陕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基础之一,它们的发展健康与否直接影响陕北乃至西部的崛起进程。对此,本文选择地处陕北地区,以煤焦油生产以及技术研究为主的神木天元化工企业为对象,并对其建筑进行分析研究,这对研究陕北地区企业建筑设计来说具有典型代表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内外设计并且运营比较成功的企业类办公与研发建筑进行调研与分析,得出此类建筑的科学设计方法。其次对所选对象天元化工现状进行调研,了解其企业规模、环境现状与发展趋势,发现并总结企业内主要现有办公与研发建筑自身功能的种种缺失以及其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各项矛盾。提出天元化工新办公楼与研发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对新建项目在企业内以及锦界化工园区甚至神木县进行职能定位,分析研究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所在。本文重点详细讲述在实地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国内外此类建筑设计方法所得结论为指导,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的设计方法,建筑形体构成的推敲以及形象营造构思过程;如何处理功能与造型、造型与内部空间之间的矛盾;以及通过与甲方及其他专业配合,解决项目建成过程中所遇的实际问题,熟知各个阶段的工作流程,了解建筑消防、节能保温等实际建筑问题的处理方法。最后反思总结方案设计时的由于考虑不足之处所造成的缺憾,为以后的设计提供前车之鉴。本文通过对实际项目方案设计的分析,总结心得:建筑设计人员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企业办公与研发建筑,以科学建筑理论为基础,使建筑人性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郑洪涛[2](2011)在《河南省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质勘查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服务行业,河南地质勘查业已有50年历史,地质勘查业的主体是四大国有地勘局。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河南省地勘单位的项目建设、能力建设、队伍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综合实力大幅度提高。但困扰地勘单位发展的“三个基本未变”依然存在,即事业单位的性质基本未变;队伍格局基本未变;必须依靠地质事业费和对外创收方能维持队伍生存发展的供养模式基本未变。在新形势下,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宏伟战略要求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更加紧密地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要求将单纯找矿型转变为社会服务型地质调查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需要地质工作的全面支持。城市化进程加快,要求减轻地质环境的压力等,都为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商业化地质工作也因社会对资源的刚性需求而急需加强和规范化,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刻总结河南省地勘行业三十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科学规划地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论文采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本着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系统分析了河南省地质勘查工作现状,河南省地勘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包括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矿产资源勘查、城市发展规划、水工环地质工作、地质遗产保护和“旅游立省”、数字国土工程等六个方面的需求。研究了河南省地质勘查工作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深刻总结了河南省地勘行业三十年来改革与发展的成功经验,根据国家进一步加强地质勘查行业的宏观指导政策和管理措施,结合河南省地质勘查行业现状、发展趋势、区域性分布、产业结构、队伍建设、行业重点、企业分析等方面,研究提出了河南省地质勘查业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途径、方法和改革方案。并从以下七个方面提出了保障河南省地勘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①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②体制机制创新;③人才战略;④培育风险勘查资本市场;⑤勘查开发一体化;⑥实施“走出去”战略;⑦地勘文化创新。

乔雪莲[3](2011)在《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设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企业集团化的不断深入,企业集团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作用越加明显。企业集团的管理,尤其是其治理结构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的成败。但是,我国对公司治理的研究,基本是以上市公司为主体,而对企业集团治理较少。母子公司关系处于集团内部各种关系的中心环节,母子公司关系问题更是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的核心问题。如何选择相对合理的母子公司管控模式,从母公司角度对子公司进行有效的管理,发挥集团的整体优势,是本研究的核心问题。论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论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论文的理论基础,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第三章主要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提出了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系统的结构,构建了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系统的研究框架。第四章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和梳理,提出了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并利用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母公司管理水平,母子公司整合程度、环境因素、子公司被控股程度、子公司行业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影响较为显着。第五章结合实证研究结果,根据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对集团公司的战略设计、母子公司功能定位与责任中心划分、母子公司影响因素与模式选择、母子公司权力配置、组织体系的诊断与变革、母子公司具体管控手段的设计与实施提出对策。第六章结合本文的研究成果,以BDKY集团公司为例,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提出的观点与结论。第七章总结与展望。本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取得的创新性成果是:全面梳理了企业集团、公司治理、母子公司治理、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等相关理论,对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整理与评述,指出研究上的不足;从系统论和控制论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母子公司管控体系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以组织体系、管控模式与管控手段为三个要素构成完整母子公司管控体系,并阐述了三者的关系;在理论研究框架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建立了母子公司管控模式选择与管控体系构建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并利用案例分析法对本文研究成果进行应用分析;综合运用了规范研究法、实证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多种方法,对本研究提出的观点和结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吴增红[4](2013)在《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研究 ——以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调查工作,针对这些矿产资源调查工作进行了许多绩效评价。虽然目前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取得了很多进展和成果,但这些绩效评价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绩效评价还处于定性层面,定量评价不够。论文通过研究国内外项目绩效评价和政府绩效评价的现状,针对国内矿产资源调查情况,制定我国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并选择有代表性的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项目进行调研验证。论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项目绩效评价现状、政府绩效评价的现状以及与矿产资源调查相关的评价。项目绩效评价的研究内容为国内外项目绩效评价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等;政府绩效评价的研究内容为国内外绩效评价的发展、特点、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等;与矿产资源调查相关的评价研究内容为国家地质绩效评价、地质调查项目绩效评价和国家地质总体评价等。为使研究有更好的理论支撑,论文研究了与矿产资源调查绩效相关的理论,包括公共物品理论、外部性、财政支出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详细阐述了各个理论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背景,并且对各个理论与矿产资源调查的关系及理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使论文的研究做到有理论依据,使研究成果更有说服力。在上述的研究基础上,本文设计一种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并采用实际调查项目验证评价效果。论文研究了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的现状,在对西南“三江”云南段矿产资源调查的经济评价的基础上,确定了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的目标、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从项目执行情况、对国家资源安全重要程度、政策效益、经济效益、对科研教学的影响、其他社会效益等六个方面来评价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绩效,对每一项指标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价。论文在对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基础上,采用项目执行绩效评价和成果绩效评价来综合评价矿产资源调查的绩效,并用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来对矿产资源调查绩效的评价方法和指标进行了验证。最后,论文总结了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的取得的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需要继续的工作。

白永利[5](2011)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经济迅速发展,产业支柱是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开发利用对草原和荒漠的环境破坏较为严重,少数民族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赖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一旦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对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将产生严重威胁。因此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不仅是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对人文环境也有重要影响。从国际人权法的视角来审视,主要是侵犯少数人享有的文化权。在资源开发的各方参与者中,少数民族相对于国家和开发商是弱势群体,需要在法律制度上研究保障少数民族发展权和文化权问题,在国内现有的制度设计中主要通过建立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维护好生态环境,促进少数民族享有其发展权和文化权。本研究从两个角度展开,一方面是从生态补偿角度,通过补偿恢复生态环境来维护少数民族生存权和发展权;另一方面,从人权法角度研究资源开发对少数人权益的保障,国内现有资料中系统研究矿产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权益保障的文章较少,这部分将借助国际人权法的理论,突出开发与少数人权益的关系、保护机制和保障内容等。18世纪70年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的拉尔森和马扎斯提出了第一个帮助政府颁发湿地开发补偿许可证的湿地快速评价模型,之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建立起矿区的补偿保证金制度,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设立了森林建设补偿金制度,随后学者和机构开始研究生态补偿。其多采取跨学科研究,使用经济学和统计学分析等方法,研究较为深入。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出关于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文章有限,已有研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文章很少涉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特殊权益保障。针对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理论和实践的不足,文章主要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第一章说明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必要性和现存的主要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为样本,阐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案例分析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及其成因分析,提出需要针对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第二章研究生态补偿概念、法律内涵、现有机制,明确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概念。首先是辨识生态、环境与资源联系与区别,说明资源—环境有各种价值,为生态补偿提供理论基础;评述各学科学者提出具有代表性生态补偿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概念和内容;其次是运用国际人权法中关于少数人权利、发展权、环境权等理论,分析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中少数民族应有的权利和需要保障的利益,补充现有法学缺失的内容。第三章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规定研究。总结中国国家和地方生态补偿的历程;列举和比较不同领域生态补偿的法定内容及关系。梳理了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中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具体规定,评价各个领域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法律规定方面的问题;使用要素分析的方法分析矿产资源开发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施研究。首先逐条分析现有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各种税费和中央与地方收益分成,归纳出属于民族地区的收益,分析这些收益是否可以用于生态补偿;寻找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的各种税费收益中针对民族地区的特别优惠措施,这些优惠措施如何体现对少数民族特殊权益保障或者对民族地区的照顾?其次是分析相关税费设置、分配的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已经采取的各种措施中存在问题,总结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缺失和不足。第五章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完善的一些设想。借鉴发达国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国家保护少数人权利的机制和从国际人权法角度考察在资源开发中保障少数人权益的机构、途径和案例分析;研究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相关问题,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生态补偿立法必备要素,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立法要素以及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特殊要素。探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三个重要问题,少数民族参与决策的程度,民族地区行使自治立法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解决矿产资源生态补偿问题的可行性和遇到的困难;整理少数民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习惯,借鉴其积极因素指导建立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本文试图从多个角度较为全面地提出完善我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法律体系的设想。

刘娅[6](2010)在《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提出企业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发展进程中尤其是近年来愈来愈凸显了其重要性和积极作用,同时展现了自身的实力所在、魅力所在。因此测绘企业要保持健康持续和谐发展,一方面,在“硬件”上需要测绘技术的不断进步,测绘装备的不断改良;另一方面,在“软件”上则需要构建“测绘精神”——企业文化的灵魂。基于文化建设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和作用,以达到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目的,且湖南省地质测绘院建院50余年来从未对自身文化建设进行全面地总结和规划。本文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从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再到测绘企业的背景从而较为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的文化建设。本文首先将前人对企业文化的相关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综合述评,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企业文化的正、负功能及其作用。接着重点对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现有企业文化建设的背景、内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湖南省地质测绘院企业文化建设应从观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完善观念形态文化内涵,加大文化宣传力度;完善制度形态文化内涵,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建设企业利益共同体,创新经营理念;建立高素质企业家群体和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创造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对积极的行为正强化;优化企业环境等一系列措施来达到优化企业文化,推动企业经济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的目的,从而构建一整套在一段时期内既符合该企业发展的个性特点,又能符合测绘系统共有行业性质的企业文化体系。

罗迎五[7](2007)在《南江地质队人本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建立和完善企业人本管理对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有效的员工管理,挖掘员工们的潜力,将人——企业最宝贵资源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企业才有可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传统的人事管理无论是在管理理念或体系上,还是在管理方法上都无法适应“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不断增加的竞争压力,因此,需要进行彻底的变革和创新。论文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企业人本管理应用策略、实践方法以及如何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南江地质队的企业人本管理实践。论文运用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实证分析为主的方法,以南江地质队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现阶段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剖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的内外部环境、机制和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运用人本管理理论,提出南江地质队人力资源管理改进的相应策略和实践措施,供南江地质队实施企业人本管理建设作参考。研究的对象虽然是南江地质队,但由于企业人本管理应用的同质性,决定了通过个案企业人本管理存在问题的研究进行拓展,分析可采取改进的策略方案,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制定符合本企业的人本管理实施措施,对南江地质队的企业人本管理研究可以为中国的同类企业提供借鉴意义,这就是本文的特色和贡献。

陈伟[8](2007)在《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紧紧围绕中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分析和评估了内蒙古煤炭资源的探明储量和后续开发前景,认为内蒙古煤炭资源极其丰富,表现出分布广、聚煤期多、煤种齐全的特点,具有发展成为21世纪国家重要战略性能源基地的资源条件。论文全面分析了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认为内蒙古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资源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区位优势和投资政策优势等方面,同时在煤炭产业发展中也存在着煤炭资源精查不足、环境压力较大、交通条件较差、制度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论文预测了在有效保护环境和实行经济开采情况下内蒙古煤炭资源2010年和2020年两个阶段点的煤炭市场需求以及生产规模,认为2010年全区煤炭生产总量应控制在4亿吨左右,2020年全区煤炭生产总量应控制在6亿吨左右,这样的生产规模,既能满足市场需求,也不会对环境造成较生的破坏。论文对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有效供给能力进行了分析,认为内蒙古煤炭资源后备潜力很大,但资源储量的可信度较差,需要进一步提高煤田地质勘探程度,增强煤炭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论文在深入分析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各种要素的前提下,提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地区繁荣的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战略重点和区域布局,认为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在目标定位上要突出全国煤炭生产供应基地、重要火电外供基地和相关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的建设;在发展重点上要注重以下发展战略的选择,即:以煤为主的煤—电转化发展战略、以高载能—深加工为主的相关产业协调发展战略、集约化的企业集群战略、以华北和东北为重点的区域煤炭合作战略、以向北开放为主的对外开放战略和煤炭开发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战略;在区域布局方面要集中力量建设如下四个大型煤炭综合开发基地,即:蒙西煤炭综合开发基地、鄂尔多斯煤炭综合开发基地、蒙中煤炭综合开发基地和蒙东煤炭综合开发基地。论文针对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议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把内蒙古作为21世纪国家战略性能源基地的建设统一纳入能源发展规划,并提供相关法律保障、制定特殊的财税和金融政策,以加快基地建设;内蒙古自治区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统领煤炭产业发展,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煤炭地质勘查,开展对外合作,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活力。

丁力[9](2007)在《美国西进运动的制度变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国西进运动是美国在18世纪末期兴起的区域开发行动,它对于美国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同时,西进运动是在区域开发过程中推行制度变迁的历史实验,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素材。现有的研究成果已从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视角对西部开发历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尚未尝试将西进运动完全纳入制度变迁的视角予以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西进运动成功的动因的已有解释力,局限了对国家在西进运动过程中的发挥的作用的认识,也忽视了西进运动可能对制度变迁理论诸模型提供的有价值的样本意义。本文从多学科的角度,综合了新制度主义学派历史制度主义研究方法、新古典主义政治经济学模型以及实证分析的方法,将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发展进程纳入到制度变迁理论分析的整体框架中,旨在揭示美国开发西部地区时期制度变迁的独特模式以及所产生的复杂效应,进而对美国西进运动的成功提供新的视角。本文认为,美国西进运动时期也是美国国家成长发展的起步阶段,美国政府在行政能力较弱的条件下,通过推动“核心制度”变迁,确立了制度环境,在客观上达成了国家对需求的引致效应,培育了市场力量。本文通过梳理美国西部开发制度变迁历程,揭示了市场不断完善、成熟的过程中形成制度需求累增的局面是导致制度变迁呈现阶段性的原因。在此过程中,政府有效提供制度供给,保障市场发育。为了进一步说明美国西部开发制度变迁的复杂过程,本文选取了制度变迁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类制度深入分析,即:土地制度、改善交通条件的制度安排以及畜牧业产业自治管理制度。认为在西部开发过程中存在三种类型的制度变迁模式,分别为柔性制度移植、刚性制度移植和自主创新性制度变迁,分别对应土地制度、“交通制度”和畜牧业行业管理制度的制度变迁过程。通过具体分析这三类制度变迁的环境、主体和变迁机制,表明美国西部开发制度模式的另一特点在于多元并存的制度变迁模式。同时,随着西部区域的力量兴起,西部与美国全国性的制度环境发生了复杂的互动。一方面,美国全国性的制度环境、南北的制度博弈影响了西部地区的制度变迁,另一方面,西部地区的制度变迁也“反哺”了美国全国性的制度选择和制度环境发展。通过阐述美国合同权条款的变迁过程,揭示了在区域力量兴起下,美国联邦政府和州以及地方政府的关系、立法—行政—司法关系的宪政制度对制度供给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明确国家宪政秩序推动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最后,观念力量、学习和传播在其中发挥了基础性的引导作用。本文突破了已有的对制度供给方式认识,提出国家引致需求的新视角。认为政府在观念变革、需求累增、国家能力逐步提高的条件下,有效推动制度变迁,与市场选择有效结合。制度变迁方式呈现出多元并存、渐进转换的特点。制度变迁的结果为美国西部开发获得成功提供了有力支持。可以得出结论,制度变迁是推动美国西部开发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研究西进运动期间制度变迁的案例,说明了制度变迁出现阶段性发展的本质原因在于制度需求累增。全面认识到在区域开发的过程中,区域内制度变迁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会出现“区域制度反哺环境”的效应,为进一步理解动态模型下制度变迁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路径。

吴郭泉[10](2006)在《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以百色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省区,资源相对贫乏,经济发展水平低,碳酸盐岩分布面积大,遍布于80个县(市),由于其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生态环境脆弱,现实生态压力过大,显现出特有的“岩溶贫困”(Karst poverty)现象,因此,如何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将是岩溶地区生态重建的核心,也是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着重要解决的问题,这将对广西全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百色市属“老、少、边、山、穷、西”地区,岩溶地貌发育,是典型的山区,同时也是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百色市自然资源丰富,但受自然、社会、地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开发程度较低。国家对百色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十分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百色视察指导工作。百色市要想在西部大开发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中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现跨越性发展,就必须寻求适合经济发展、资源永续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从理论上,科学地、系统地、全面地对百色市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不仅对百色市本身的开发,而且对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百色市自然资源的利用中,寻找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为促进百色市及其类似地区的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分析的基础。论文的主体架构由三大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由第一章到第四章组成,本部分综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根据岩溶地区地表地下多具双层或多重结构,有成土条件差、水源漏失、水土分离、土壤瘠薄、地质灾害与污染易发、多发等生态环境特点,尝试性的建立了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资源状况、开发条件以及环境影响等一级指标,资源性质、资源价值、开发适宜度、社会经济基础、技术水平、环境承载力等二级指标,以及17个三级指标,按照岩溶山区各种资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出客观判断,即对岩溶区资源重要度(贡献度)的评价,主要从资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持续性四个层面进行判断并以定量指标加以界定。第二部分,由第五章到第九章组成,本部分对百色市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了评价,根据资源利用现状,结合资源评价结果,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了各类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根据百色市土地利用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布局,将百色市划分为北部土山区、中部右江河谷区、南部石山区等三个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区域。为适应矿产资源保证的需要,勘探重点是增加铝、黄金、石油、煤、锰、铜等矿产的后备资源,提高硫铁矿、重晶石、膨润土、滑石、高岭土、钾、磷等主要化工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为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一方面要兴建新水源工程,对现有供水设施进行除险加固,防止供水能力的衰减,另一方面要制定一些政策措施。为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充分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中心带动、两翼齐飞、东西一线、三大品牌、四条旅游线、五大旅游区的1—2—3—4—5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第三部分,由第十章组成,本部分建立了岩溶地区自然资源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目标体系,评价结果表明百色市自然资源开发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依次为:旅游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自然资源的开发体现如下特点:①百色市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对提高岩溶山区居民的收入,加快山区居民思想现代化、思维的市场化、就业的多元化以及促进岩溶生态的良性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应优先考虑旅游业的发展。②作为西部城市的百色市刚刚进入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作为对矿产资源依赖大的有色金属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基础产业仍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百色市矿产资源丰富,且交通方便,开发矿产资源将有力的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③百色市山多地少,岩溶地貌发育,生态环境脆弱,不易大力开荒造田,但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条件,对岩溶区聚落的分布和一定区域的人口规模有重要的影响,在土地资源中,耕地资源不是岩溶区的优势,岩溶区的优势在于林地和草地资源;耕地资源仅满足山区居民的食物自给需求,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仍是要值得重视的问题。④百色市水资源中具有优势的是水能资源。通过修建水电站,廉价的水电带动和吸引耗电型工业的发展,如有色金属冶炼、电解铝、化学工业等。现阶段,由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能源特别是电力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能资源,但也要考虑水电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部分还在分析百色市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百色市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战略。未来一段时间内,百色市的产业发展和布局的重点应是:在保证第一产业,尤其种植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

二、关于地勘单位呼应西部大开发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地勘单位呼应西部大开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神木天元化工综合办公楼与技术研发中心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主要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主要内容
        1.2.2 方案与措施
    1.3 研究框架
    1.4 本章小结
2 国内外企业办公与研发建筑调研分析
    2.1 现代科技型企业对其办公与研发建筑的需求
        2.1.1 功能多元
        2.1.2 植入生态理念
        2.1.3 弹性化与模块化空间
        2.1.4 隐喻企业文化
    2.2 企业需求下的办公与研发建筑设计调研
        2.2.1 平面布局
        2.2.2 空间设计
        2.2.3 形象设计
    2.3 本章小结
3 天元化工现状调研及新建项目建设必要性分析
    3.1 企业现状与发展趋势调研
        3.1.1 企业概况
        3.1.2 主要业务与科研领域
        3.1.3 未来发展规划
    3.2 企业发展对办公与研发建筑的需求
        3.2.1 业务的扩充及规模增大要求建筑功能多元化
        3.2.2 新型科研实验技术设备要求建筑空间多样灵活
        3.2.3 特殊的地位需要建筑反应其企业形象
        3.2.4 观念更新引发对自然与人文环境价值追求的提高
    3.3 现有办公与研发建筑调研
        3.3.1 区位分析
        3.3.2 办公楼现状调研
        3.3.3 科研楼现状调研
        3.3.4 环境现状调研
    3.4 新项目建设必要性总结
        3.4.1 企业发展与企业现有建筑之间的矛盾
        3.4.2 新项目建设必要性
    3.5 本章小结
4 新建项目职能定位及设计重点问题分析
    4.1 新建项目职能定位
        4.1.1 神木县总体职能定位
        4.1.2 锦界工业园区职能定位
        4.1.3 新建项目在天元化工企业中职能定位
        4.1.4 新建项目在锦界工业园区及神木县的职能定位
    4.2 新建项目设计重点问题分析
        4.2.1 协调建筑与企业发展关系
        4.2.2 传达企业文化形象
        4.2.3 解决由于特殊需要的总体布局
        4.2.4 功能分区
        4.2.5 陕北地区建筑保温节能
        4.2.6 建筑消防安全与防爆
    4.3 本章小结
5 综合办公楼与研发中心设计研究
    5.1 总体思路
        5.1.1 满足建设的发展性
        5.1.2 表达人文主义场所精神
        5.1.3 设计原则
    5.2 总体布局
        5.2.1 基地及周边环境分析
        5.2.2 公共建筑总体布局原则
        5.2.3 新建项目总体布局构思
    5.3 空间与平面设计研究
        5.3.1 园区整体空间序列构思
        5.3.2 室外空间设计
        5.3.3 建筑空间及平面设计
        5.3.4 室内外空间关系——建筑临界面设计
        5.3.5 最终整体空间及总平面的确定
    5.4 建筑形体设计分析
        5.4.1 形体设计前期分析思考:
        5.4.2 综合办公楼形体设计分析
        5.4.3 研发中心形体设计分析
        5.4.4 新建项目整体效果展示
    5.5 消防设计专项分析
        5.5.1 综合办公楼建筑分类
        5.5.2 总平面防火设计
        5.5.3 防火分区与安全疏散
    5.6 结合功能与造型的建筑保温节能设计
        5.6.1 神木热环境概况
        5.6.2 建筑节能设计
    5.7 园区景观环境设计意向
        5.7.1 景观环境设计构思
        5.7.2 建筑与环境关系
    5.8 最终经济技术指标
    5.9 本章小结
6 设计所遇问题及解决办法举例与思考总结
    6.1 设计者与业主之间的配合
        6.1.1 项目合作单位构成
        6.1.2 沟通与合作举例
    6.2 方案本身合理性推敲
    6.3 造型与规范间的冲突
    6.4 方案尚存不足与设计反思
        6.4.1 水景养护难度较大
        6.4.2 发展用地预留不足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
    7.1 结论
    7.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资料
图表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河南省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论基础
        1.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3.2 产业集群理论
        1.3.3 科学发展观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2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历史与现状
    2.1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历史回顾
        2.1.1 新中国成立前的地质勘查业
        2.1.2 新中国的地勘行业
    2.2 我国地质勘查业改革与发展现状
    2.3 我国地质勘查业改革的典型模式
        2.3.1 内蒙古模式
        2.3.2 广东模式
    2.4 其它改革模式探讨
        2.4.1 云南省地质勘查业改革状况及启示
        2.4.2 湖北省地勘改革实践的启示
        2.4.3 华东有色地勘局改革发展启示
3 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分析
    3.1 河南省地质勘查工作现状
        3.1.1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现状
        3.1.2 矿产勘查工作现状
        3.1.3 水文地质及环境地质工作现状
    3.2 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分析
        3.2.1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需求分析
        3.2.2 矿产资源勘查需求分析
        3.2.3 城市发展规划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分析
        3.2.4 水工环地质工作需求分析
        3.2.5 地质遗迹保护和“旅游立省”的需求
        3.2.6 对数字国土工程的需求分析
4 河南省地质勘查业改革研究
    4.1 地质勘查工作改革的背景
    4.2 河南省国有地勘行业基本情况
        4.2.1 四大地勘单位队伍组成及资金来源
        4.2.2 四大地勘单位产业情况
        4.2.3 四大地勘单位经营情况
    4.3 地勘行业改革的必要性
        4.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4.3.2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4.3.3 全球新一轮地质工作的要求
        4.3.4 产业化发展的客观环境要求
    4.4 河南省地勘行业SWOT 分析
        4.4.1 优势
        4.4.2 劣势
        4.4.3 发展机遇
        4.4.4 面临的挑战
        4.4.5 可持续发展战略模式
        4.4.6 河南省地勘业改革SWOT 分析与发展策略归结
    4.5 河南省地勘业改革方案设想
        4.5.1 基本原则
        4.5.2 改革目标
        4.5.3 基本思路
        4.5.4 具体措施
    4.6 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
    4.7 商业性地质队伍建设
    4.8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河南省地勘集团建设
        4.8.1 地勘业产业集群概念
        4.8.2 河南省地勘业产业集群现状
        4.8.3 河南省地勘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4.8.4 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河南省地矿集团构建
5 河南省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5.1 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体制创新)
    5.2 机制创新
    5.3 人才战略
    5.4 培育风险勘查资本市场
    5.5 勘查开发一体化
    5.6 “走出去”
        5.6.1 “走出去”的战略形势
        5.6.2 对策建议
    5.7 文化创新
        5.7.1 地勘行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5.7.2 地勘行业文化建设
6 主要成果与结论
    6.1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改革发展历史与现状
        6.1.1 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历史回顾
        6.1.2 我国地质勘查业改革与发展现状
        6.1.3 我国地质勘查业改革几种典型模式
    6.2 河南省国民经济发展对地质勘查工作的需求分析
        6.2.1 河南省地质勘查工作现状
        6.2.2 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分析
    6.3 河南省地质勘查业改革研究
        6.3.1 地勘行业改革的必要性
        6.3.2 河南省地勘行业SWOT 分析
        6.3.3 河南省地勘业改革方案设想
    6.4 河南省地勘单位发展改革对策研究
        6.4.1 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
        6.4.2 机制创新
        6.4.3 人才战略
        6.4.4 培育风险勘查资本市场
        6.4.5 勘查开发一体化
        6.4.6 “走出去”
        6.4.7 文化创新
    6.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设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理论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1.2.2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1.2.3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及述评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架构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企业集团的相关理论
        2.1.1 交易费用理论
        2.1.2 规模经济理论
        2.1.3 企业能力理论
    2.2 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2.2.1 委托一代理理论
        2.2.2 不完全契约理论
        2.2.3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母子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
        2.3.1 母子公司的层级治理理论
        2.3.2 母子公司关系网络治理理论
    2.4 集团公司管理控制的相关理论
        2.4.1 管理控制理论及其发展
        2.4.2 我国对企业集团管理控制理论的研究
    2.5 基本概念的界定
        2.5.1 企业集团
        2.5.2 母子公司
        2.5.3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母子公司管理控制模式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框架
    3.1 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的研究视角
    3.2 控制论与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系统结构
    3.3 母子公司管理控制系统研究框架的构建
    3.4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导向
        3.4.1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设计的基本原则
        3.4.2 母子公司管控的目标
        3.4.3 母子公司管控的导向
    3.5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设计的基本流程和主要内容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4.1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的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1.1 母公司特征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4.1.2 子公司特征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4.1.3 母子公司组合特征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研究假设
        4.1.4 环境因素特征对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
    4.2 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衡量
        4.2.1 被解释变量与衡量
        4.2.2 变量解释及衡量
    4.3 研究设计
        4.3.1 调查与样本
        4.3.2 样本描述
        4.3.3 分析方法
    4.4 统计分析
        4.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4.4.2 相关分析
        4.4.3 逐步回归分析
    4.5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选择与管控体系研究
    5.1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选择
        5.1.1 集团公司的整体战略和管控目标的梳理
        5.1.2 母子公司功能定位与子公司的战略定位
        5.1.3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与模式选择
    5.2 集团公司组织体系的设计与整合
        5.2.1 集团公司组织体系诊断
        5.2.2 母子公司治理结构设计与变革
        5.2.3 集团公司组织结构的设计与变革
    5.3 母子公司权力配置
    5.4 母子公司管控手段的设计与实施
        5.4.1 职能与业务管控
        5.4.2 管控机制的设计
    5.5 母子公司管控环境的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母子公司管控体系构建的案例分析----以BDKY集团公司为例
    6.1 案例背景介绍
        6.1.1 BDKY集团公司概况
        6.1.2 BDKY集团公司母子公司管控问题诊断
    6.2 BDKY集团公司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选择
        6.2.1 集团整体战略与母子公司管控目标
        6.2.2 母子公司的功能定位与子公司战略定位
        6.2.3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的影响因素与模式选择
    6.3 BDKY集团公司组织体系的设计与整合
        6.3.1 组织体系诊断
        6.3.2 治理结构变革与调整
        6.3.3 组织结构变革与调整
    6.4 母子公司权力配置
    6.5 母子公司管控手段的设计与实施
        6.5.1 职能与业务管控设计
        6.5.2 管理机制的设计
    6.6 母子公司管控环境的优化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1.1 内容总结
        7.1.2 本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7.2 研究展望
        7.2.1 论文研究的局限性
        7.2.2 未来研究展望
附录 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研究 ——以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绩效评价的相关概念
        2.1.1 绩效
        2.1.2 绩效评价
    2.2 项目绩效评价
        2.2.1 项目绩效评价的含义
        2.2.2 国外项目绩效评价
        2.2.3 国内项目绩效评价
        2.2.4 项目绩效评价发展趋势
        2.2.5 项目绩效评价的应用
    2.3 政府绩效评价
        2.3.1 政府绩效和政府绩效评价的含义
        2.3.2 国外政府绩效评价
        2.3.3 国内政府绩效评价
    2.4 矿产资源调查研究的现状
        2.4.1 矿产资源调查研究概况
        2.4.2 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存在的不足
第3章 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理论研究
    3.1 公共物品理论
        3.1.1 公共物品
        3.1.2 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
    3.2 外部性
        3.2.1 外部性的内涵
        3.2.2 外部性的分类
    3.3 财政支出理论
        3.3.1 财政支出概念
        3.3.2 财政支出理论
        3.3.3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3.4 成本—收益理论
    3.5 理论体系图
第4章 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和评价现状
    4.1 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现状
        4.1.1 国土资源大调查概况
        4.1.2 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矿产资源调查成效
        4.1.3 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情况
    4.2 西南“三江”云南段矿产资源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4.2.1 西南“三江”云南段科研成果
        4.2.2 西南“三江”云南段评价方法
        4.2.3 西南“三江”云南段评价结果
第5章 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目标、内容和方法
    5.1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目标
        5.1.1 为国家制定方针政策的目标
        5.1.2 地方政府和相关投资的目标
        5.1.3 其他目标
    5.2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内容
        5.2.1 项目预算和财务执行情况评价
        5.2.2 矿产资源调查对政策的影响
        5.2.3 矿产资源调查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5.2.4 矿产资源调查对科研教学的影响
        5.2.5 矿产资源调查对其他效益的影响
    5.3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方法
        5.3.1 项目预算和财务执行情况评价的方法
        5.3.2 矿产资源调查对政策影响的评价方法
        5.3.3 矿产资源调查对经济效益影响的评价方法
        5.3.4 矿产资源调查对科研教学影响的评价方法
        5.3.5 矿产资源调查对其他效益影响的评价方法
第6章 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绩效各项评价
    6.1 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对国家资源安全贡献的绩效评价
        6.1.1 对国家资源安全重要程度评价
        6.1.2 对国家资源需求保障程度贡献的评价
    6.2 西南“三江”项目预算和财务执行情况效益评价
        6.2.1 预算管理过程的评价
        6.2.2 执行过程的评价
        6.2.3 成果验收管理的评价
        6.2.4 项目预算和财务执行情况综合评价
    6.3 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的政策效益评价
        6.3.1 成果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6.3.2 成果对政策制定服务功能的影响
        6.3.3 成果对信息服务功能的影响
        6.3.4 成果对其他服务功能的影响
    6.4 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的经济效益评价
        6.4.1 对地质勘查业的带动效应
        6.4.2 对矿山开发带动效应
        6.4.3 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效应评估
        6.4.4 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对经济总带动效应
    6.5 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的科研教学效益
        6.5.1 科研教学服务的相关数据
        6.5.2 项目对科研教学产生价值的评估
    6.6 其他社会效益评价
第7章 矿产资源调查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7.1 项目绩效评价体系
        7.1.1 项目绩效分项评价
        7.1.2 项目绩效综合评价
    7.2 成果绩效评价体系
        7.2.1 成果绩效分项评价
        7.2.2 成果绩效综合评价
    7.3 矿产资源调查绩效的综合评价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的研究成果
    8.2 存在的问题
    8.3 下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5)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主要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难点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问题提出:直面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
    一、内蒙古自治区的概况
    二、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生态问题--以乌拉盖湿地为例
    三、内蒙古自治区开发利用矿产资源产生的生态问题
    四、内蒙古模式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相关问题
第二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理论
    第一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概念及内容
        一、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概念
        二、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内容
    第二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理论依据
        一、人权理论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环境权理论
        四、环境正义理论
第三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现行法律规定评析
    第一节 我国生态补偿的历史和现状
        一、我国生态补偿发展概况
        二、生态补偿的地方实践
    第二节 不同领域生态补偿法律规定
        一、各领域生态补偿的法律规定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规定
        三、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法规中生态补偿相关条款梳理
    第三节 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和政策内容
        一、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二、规章的相关规定
        三、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第四节 各领域生态补偿的评价
        一、目前生态补偿制度问题
        二、法律法规方面存在主要问题
        三、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方面的缺失
第四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的实施状况
    第一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分析
        一、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的收益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权益规定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开展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存在问题--鄂尔多斯市为例
        二、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收益与分配中存在问题
        三、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措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完善构想
    第一节 发达国家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一、美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二、德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三、英国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四、加拿大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五、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实践
    第二节 国外矿产资源开发对少数民族补偿中制度的启示
        一、国家法保护机制
        二、国际人权保护体系中少数人权利保护机制
    第三节 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思考与对策
        一、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立法完善
        二、生态补偿法律要素
        三、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要素
        四、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特殊要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二、论文类
    三、博士论文
    四、英文类
附录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6)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企业文化理论综述
        1.2.2 企业文化建设理论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的不足
第2章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
    2.1 企业文化概念及其内涵
        2.1.1 企业文化的概念
        2.1.2 企业文化的要素
        2.1.3 企业文化的特征
        2.1.4 企业文化的结构
        2.1.5 企业文化的内容形式
    2.2 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作用
        2.2.1 企业文化的正功能
        2.2.2 企业文化的负功能
        2.2.3 企业文化的作用
第3章 湖南省地质测绘院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测绘企业的历史沿革
        3.1.1 测绘企业的政治经济背景
        3.1.2 测绘企业的行业技术背景
        3.1.3 测绘企业的行业特色背景
    3.2 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现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内涵分析
        3.2.1 观念形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分析
        3.2.2 制度形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分析
        3.2.3 行为形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分析
        3.2.4 物质形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分析
    3.3 湖南省地质测绘院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3.1 观念形态文化的概念模糊,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3.3.2 制度建设的不完善、不全面,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3.3.3 企业经营发展明显失衡
        3.3.4 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力不够
        3.3.5 企业职工素质提高不快
        3.3.6 缺乏科学规范的行为准则
        3.3.7 企业环境优化程度不高
第4章 湖南省地质测绘院企业文化的构建
    4.1 湖南省地质测绘院企业文化的构建原则
        4.1.1 目的性原则
        4.1.2 以人为本原则
        4.1.3 参与原则
        4.1.4 合作原则
        4.1.5 继承原则
        4.1.6 创新原则
        4.1.7 个性化原则
        4.1.8 经济化原则
    4.2 湖南省地质测绘院企业文化的构建要素
        4.2.1 创新与冒险
        4.2.2 注意细节
        4.2.3 过程控制
        4.2.4 个人价值
        4.2.5 进取心
        4.2.6 上升性
    4.3 湖南省地质测绘院企业文化的构建措施
        4.3.1 完善和贯彻观念形态文化
        4.3.2 完善制度形态文化内涵,加大制度执行力度
        4.3.3 创新经营理念
        4.3.4 建设一个企业利益共同体
        4.3.5 建立以职业经理为核心的高素质企业家群体
        4.3.6 造就一批训练有素的职工队伍
        4.3.7 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
        4.3.8 对积极的行为正强化
        4.3.9 优化企业环境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7)南江地质队人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对人本管理的研究
        1.2.2 国内对人本管理理论的研究与运用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2 企业人本管理理念
    2.1 人本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2.1.1 人本管理的定义及内涵
        2.1.2 人本管理的主要内容
    2.2 人本管理的模式及特征
        2.2.1 人本管理的基本模式
        2.2.2 人本管理的特征
    2.3 中西人本管理思想的差异及融合
        2.3.1 中西方企业人本管理差异
        2.3.2 中西方人本管理的融合
3 南江地质队人本管理现状分析
    3.1 行业及企业概况
        3.1.1 行业及环境概况
        3.1.2 企业概况
        3.1.3 企业人力资源现状
    3.2 企业人本管理现状问卷调查
        3.2.1 调查背景
        3.2.2 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
        3.2.3 调查问卷和访谈分析
    3.3 企业人本管理现状分析
        3.3.1 人本管理理念
        3.3.2 企业文化
        3.3.3 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
        3.3.4 人才队伍建设
        3.3.5 企业管理模式、改革思维
4 南江地质队人本管理策略及措施
    4.1 人本管理策略
        4.1.1 人本管理组织整合
        4.1.2 员工素质模型
        4.1.3 企业人本管理机制
        4.1.4 员工激励制度
        4.1.5 员工自我管理
    4.2 人本管理实施措施
        4.2.1 确定年度生产经营目标
        4.2.2 推进经济责任制
        4.2.3 薪酬体系设计
        4.2.4 绩效奖励机制
        4.2.5 个性化激励机制
        4.2.6 惩戒性机制
        4.2.7 员工培训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课程及论文撰写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有:
    论文中有许多创新之处:
2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
    2.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定义和原则
    2.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
    2.4 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原则
    2.5 资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6 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3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分析
    3.1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优势
    3.2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3.3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其它优势
    3.4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3.5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条件
4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分析
    4.1 今后15年国内煤炭需求预测
    4.2 今后15年内蒙古煤炭输出预测
5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可供性分析
    5.1 内蒙古煤炭资源概况
    5.2 内蒙古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
    5.3 内蒙古煤炭资源有效供给能力
6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6.1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6.2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6.3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产生的废弃物预测
    6.4 内蒙古煤炭产业发展对其他生态的影响
    6.5 实现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措施
7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重点
    7.1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
    7.2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定位
    7.3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7.4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8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布局
    8.1 煤炭产业区域布局的理论基础
    8.2 煤炭产业区域合理布局的原则
    8.3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布局
9 内蒙古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9.1 国家对内蒙古煤炭产业的发展应给予支持
    9.2 转变职能 优化环境 扩大对外开放
    9.3 加强煤炭地质勘查 提高资源的有效供给能力
    9.4 建立多元化资源供应保障体系
    9.5 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9.6 深化煤炭企业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步伐
    9.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9)美国西进运动的制度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节 问题的产生
        一、研究的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西部开发与美国国家成长的关系
        二、西部地区资源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
        三、西部开发与美国国民意识形态的关系
        四、西部开发与美国社会人群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和论文结构
    第四节 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制度的实证研究:史实与经验
        二、动态模型的选取:制度实践的规律探究
        三、多维变量的引入:制度环境的还原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之处
    注释
第一章 美国西部地区开发制度变迁的历程概观
    第一节 “从无到有”:初步开发阶段制度变迁的历程分析
        一、国内动力形成:初步开发阶段制度变迁所的环境
        二、奠定市场发展的制度环境:初步开发阶段的制度变迁内容
        三、国家引致需求下的双重效应
        四、初步培育市场:初步开发阶段制度变迁分析
    第二节 进一步发展:全面开发阶段的制度分析
        一、制度需求累增:全面开发阶段制度变迁所面临的环境因素
        二、促进市场成熟:全面开发阶段制度安排的内容
        三、市场力量兴起下的制度安排效应
        四、多元复杂的制度变迁:全国视角下的分析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制度变迁内容考察
    第一节 推进西部开发的“核心”:土地制度制度变迁
        一、塑造开发空间:美国西部开发土地制度设计的基本动因和原则奠定
        二、资本力量与移民需求的博弈:土地制度变迁内容
        三、促进市场成形:土地制度变迁效应
        四、推动区域开发的杠杆:土地制度制度变迁机理
    第二节 促进市场发展的关键:美国西部开发过程中“交通制度”制度变迁
        一、吸引移民、完善市场:“交通制度”变迁的背景和目标
        二、制度变迁推动下的“交通革命”
        三、“交通制度”制度变迁效应和刚性制度移植机制
    第三节 独具特色的自主创新性制度变迁——以畜牧业为例
        一、产业兴起与制度供给不足的矛盾
        二、自主衍生的产业管理制度
        三、市场兴起下的制度变迁效应与自主创新性制度变迁的源泉
    第四节 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区域关系视角下的制度变迁
    第一节 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区域力量博弈
        一、区域发展背景下的制度博弈环境
        二、制度博弈过程中群体竞争日趋激烈
        三、制度博弈所蕴含的制度变迁要素
    第二节 政府的可置信承诺、合同权条款与司法作为
        一、政府的可置信承诺困境
        二、合同权条款的变迁与立法性损害
        三、司法作为、司法不作为和司法性损害
        四、损害合同义务的标准——合理且必要
    第三节 小结
    注释
第四章 西进运动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西进运动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要点
    第二节 制度变迁的发生机理
        一、演化还是建构?
        二、环境、观念、群体竞争
    第三节 西进运动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动因划分
        二、西进运动制度变迁的主体动因
        三、西进运动制度变迁的利益动因
        四、观念力量、学习与制度变迁
    第四节 西进运动制度变迁的机制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源泉
        二、制度变迁的起点——僵滞状态
        三、国家引致需求和有效供给
    第五节 意识先行、多元并存、渐进转换的制度变迁方式
    第六节 小结
    注释
第五章 美国西部地区开发制度变迁的特性分析
    第一节 有效变迁的本质特性——开放性
        一、制度变迁的主要方向
        二、形成开放性的原因
    第二节 累增需求和渐进转换下的阶段性变迁
        一、具体发展阶段
        二、制度变迁的阶段性特点
    第三节 进步的路径依赖
        一、宪政秩序
        二、利益集团
        三、制度博弈
        四、区域力量博弈
        五、文化观念影响
    第四节 市场力量的主导性
        一、市场主导性体现
        二、市场主导性的影响
    第五节 政府引导的关键性
        一、物质资源积累
        二、政府投入
        三、整合区域关系
        四、纠正市场弊端
    第六节 制度变迁效应下的积极干预
        一、制度变迁的双重效应
        二、对于制度变迁的积极干预
    第七节 制度变迁本土化
        一、宪政秩序的横向本土化
        二、具体制度的横向本土化
        三、制度环境的横向本土化
        四、土地制度的纵向本土化
    第八节 行动集团之间的高效性
        一、目标一致
        二、市场主导和主动反馈调整
        三、宪政结构
    注释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10)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以百色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基本任务
        2.1.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1.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1.3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4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1.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任务
    2.2 可持续发展战略
        2.2.1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
        2.2.2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
        2.2.3 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三章 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3.1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开发
        3.1.1 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3.1.2 自然资源的概念和分类
        3.1.3 资源的开发利用和配置
    3.2 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
        3.2.1 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内涵
        3.2.2 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3.2.3 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模型
    3.3 相关资源经济理论
        3.3.1 资源、环境与经济大系统模型
        3.3.2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第四章 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评价及指标体系
    4.1 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评价
        4.1.1 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原则
        4.1.2 各类自然资源开发评价的主要内容
    4.2 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2.1 岩溶地区资源环境特点
        4.2.2 岩溶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综合评价的内容和任务
第五章 百色市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状况
    5.1 自然资源概况
        5.1.1 土地资源
        5.1.2 气候资源
        5.1.3 水资源
        5.1.4 生物资源
        5.1.5 矿产资源
        5.1.6 旅游资源
    5.2 社会经济概况
    5.3 百色市自然资源主要优势
    5.4 资源生态环境
第六章 百色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
    6.1 土地利用现状
        6.1.1 土地利用结构和分布
        6.1.2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6.1.3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6.1.4 已利用土地利用潜力
    6.2 土地资源评价
        6.2.1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数学模型
        6.2.2 评价单元的划分
        6.2.3 评价因素的选择和各因素权重的确定
        6.2.4 建立土地评价系统
        6.2.5 评价结果
    6.3 土地利用供需分析
        6.3.1 土地供给现状
        6.3.2 土地需求趋势
        6.3.3 土地供需平衡状况
    6.4 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6.4.1 北部土山区
        6.4.2 中部右江河谷区
        6.4.3 南部石山区
第七章 百色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7.1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7.1.1 矿床(矿点)分布
        7.1.2 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7.1.3 矿产资源的储量
        7.1.4 矿产资源开发现状
        7.1.5 矿产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7.2 矿产资源供需评价
    7.3 矿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7.3.1 矿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目标
        7.3.2 矿产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行动计划
        7.3.3 矿产资源开发布局
        7.3.4 铝土矿可持续利用
第八章 百色市水资源开发利用
    8.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8.1.1 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
        8.1.2 水系及自然环境概况
        8.1.3 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
    8.2 水资源供需评价
        8.2.1 需水量分析
        8.2.2 供水量分析
        8.2.3 供需平衡分析
        8.2.4 水资源供需平衡综合评价
    8.3 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8.3.1 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8.3.2 水环境与水污染趋势分析
        8.3.3 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
第九章 百色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
    9.1 旅游业发展现状
        9.1.1 旅游接待与收入情况
        9.1.2 旅游接待设施
        9.1.3 旅游业从业人员及培训
        9.1.4 道路和交通情况
        9.1.5 旅游市场分析
        9.1.6 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及分析
        9.1.7 旅游商品开发现状
        9.1.8 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9.2 旅游资源分析评价
        9.2.1 旅游资源分类及总体特征
        9.2.2 旅游资源评价
    9.3 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
        9.3.1 旅游资源整合
        9.3.2 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布局
        9.3.3 旅游资源综合管理
    9.4 世界顶级旅游资源乐业大石围天坑群的开发利用
        9.4.1 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9.4.2 大石围天坑群旅游区环境承载力
        9.4.3 大石围天坑群的可持续开发
第十章 百色市自然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
    10.1 自然资源与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模式
    10.2 自然资源开发定量评价
        10.2.1 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
        10.2.2 资源评价的目标体系
        10.2.3 资源评价方法
        10.2.4 主要自然资源评价
    10.3 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布局
        10.3.1 百色市自然资源开发
        10.3.2 产业结构和布局现状
        10.3.3 产业结构和布局存在的问题
        10.3.4 产业结构和布局发展战略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百色市行政区划图
    百色市矿产资源分布图
    百色市旅游资源分布图
    百色市旅游资源开发布局图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参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论文查新报告

四、关于地勘单位呼应西部大开发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神木天元化工综合办公楼与技术研发中心建筑设计研究[D]. 王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2]河南省地质勘查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郑洪涛.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07)
  • [3]母子公司管控模式设计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乔雪莲. 天津大学, 2011(05)
  • [4]矿产资源调查绩效评价研究 ——以西南“三江”矿产资源调查为例[D]. 吴增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9)
  • [5]民族地区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 ——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D]. 白永利.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6]湖南省地质测绘院的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 刘娅. 湘潭大学, 2010(06)
  • [7]南江地质队人本管理研究[D]. 罗迎五. 重庆大学, 2007(07)
  • [8]内蒙古自治区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 陈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02)
  • [9]美国西进运动的制度变迁研究[D]. 丁力. 复旦大学, 2007(06)
  • [10]广西岩溶地区可持续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以百色市为例[D]. 吴郭泉. 昆明理工大学, 2006(09)

标签:;  ;  ;  ;  ;  

地勘单位响应西部大开发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