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低血压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

原发性低血压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

一、原发性低颅压症的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赵广春[1](2012)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是指自发性颅内压<70mmH2O的情况下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上并不多见,但此类病症治疗过程中非常棘手,好转后复发率高[1]。笔者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05-01—2011-12住院的15例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李文华,伍龙,刘一尔[2](2005)在《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8例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8例患者急性起病11例,缓慢起病7例。发作年龄11-55岁。其主要症状为体位性头痛。体征以颈抵抗为多见。侧卧位腰穿压力<60mmH2O,脑脊液分析:除RBC、WBC及蛋白轻度增高外,其余均在正常范围。经补液治疗后部分好转。结论: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主要特点是直立位头痛,经补液治疗有效。本病应注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鉴别。

张延勇,孙兴元,张艳蕉[3](2001)在《原发性低颅压症的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范学宁[4](1986)在《《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瞿中波,吴岳洲[5](1999)在《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112例分析》文中认为 1938年Schaltenbrand首先报道原发性颅内低压症,系临床上遇到的不是由腰穿或气脑造影所引起的自发性颅内低压症。腰穿压力,侧卧位常低于0.6867kPa。王笑中认为原发性低颅压系病因不明,经临床检查无器质性发现者。近年来报道较多,现将我们查阅国内有关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文献(1982~1988年)和我们收治的病例112例,进行综合分析,以供参考。

吴奕佳[6](2021)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与脑脊液漏的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SIH)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增进对SIH的认识,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制定更有效的SIH诊治方案提供帮助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福建省立医院的52例SIH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临床表现、常规临床影像学表现、放射性核素脑池显像(Radionuclide cisternography,RNC)联合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的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情况,并对这些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临床表现:本研究共52名SIH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30例,男:女为1:1.36。年龄21~81岁,平均(42.37±14.30)岁,26~45岁者占57.7%,以青壮年发病居多。患者以急性、亚急性起病多见(80.8%),发病前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SIH以体位性头痛(78.8%)伴恶心呕吐(65.4%)、头晕(30.8%)等症状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症状可不典型。神经系统查体多见颈抵抗(23.1%),可有病理征阳性。入院时11例(21.2%)患者出现误诊,多被误诊为颅内感染(36.4%)、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36.4%)、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18.2%)等。2.脑脊液及实验室检查:SIH患者血常规、肝肾功能均大致正常。部分患者可有轻度低钾、低钠表现。腰椎穿刺术压力低于60mm H2O者30例(57.7%),压力在60~70(不包括70)mm H2O者8例,压力在70~80(不包括80)mm H2O者3例,压力在80~180 mm H2O者11例。脑脊液红细胞计数升高者24例,白细胞计数升高者14例,脑脊液生化总蛋白测定结果升高者27例;全部患者氯化物、葡萄糖检测,墨汁染色及抗酸染色均正常。3.常规影像学检查:SIH患者颅脑影像最常见改变为硬脑膜增厚强化(34.6%)和硬膜下积液(19.2%),其他常见表现还有垂体饱满、脑下沉等。脊椎MRI影像表现有:硬脊膜强化(13.0%)、硬膜外积液(4.3%)、神经根袖鞘扩张(4.3%)等。目前常规颅脑MRI和脊椎MRI序列无法发现SIH患者脑脊液漏,但颅脑MRI可发现脑组织下沉、硬膜充血、硬膜下积液等SIH的继发表现。4.RNC联合SPECT/CT对漏点的定位:在23例接受RNC联合SPECT/CT检查的患者中,RNC识别脑脊液漏18例,阳性率(78.3%,18/23),其中发现脑脊液漏直接证据11例(61.1%),经过SPECT/CT定位,脑脊液漏口最常见位于脊髓胸段(45.5%,5/11),7例检出脑脊液漏间接证据。5.RNC对不同脑脊液漏类型的鉴别:根据患者脑脊液漏点数及放射性核素漏出的量的不同,可以将SIH患者的脑脊液漏分为:高流量脑脊液漏(1例),多发低流量脑脊液漏(2例),单发低流量脑脊液漏(8例),间歇性脑脊液漏(1例),和间接性脑脊液漏(7例)。另5例患者的RNC结果无异常。6.治疗与预后:52例患者均采取保守治疗,每日大量补液,部分联合使用小剂量地塞米松。疗程持续1~33天,平均疗程13.8±8.0天,51例患者出院后预后良好,仅1例高流量脑脊液漏患者出院后因再次头痛入院治疗。结论1.体位性头痛是SIH患者特征性表现,但部分患者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临床上应注意鉴别、区分,对不典型病人应尽早腰穿检查以明确。2.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低不是诊断SIH的必要依据,对于疑诊SIH的患者,即使腰穿压力正常,也有必要进行影像学检查来发现是否存在脑脊液漏证据。3.颅脑MRI对SIH患者的识别灵敏度较高,可提示硬脑膜强化、脑下垂、硬脑膜增厚、硬膜下积液等低颅压的继发性表现,是识别SIH的首选检查。脊髓MRI检查对发现脊髓脑脊液漏不敏感,无法进行定量分类及漏点定位。4.RNC联合SPECT/CT是目前较适合用于明确患者有无脑脊液漏的影像学方法,与单独行RNC检测脑脊液漏相比,RNC融合SPECT/CT扫描可以提高SIH患者的诊断准确率,还可以充分弥补RNC空间分辨率的不足,更好地发挥其时间分辨率较高的优势,对于更加直观、精准定位脑脊液漏点帮助大。5.RNC能够发现不同类型的脑脊液漏,对检测间歇性脑脊液漏有其独特优势,具有操作简单、放射性低,痛苦小的优点。而且在识别脑脊液漏过程中,可同时对SIH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进行一定的评估。6.绝大多数SIH有一定自限性,及时保守治疗后恢复较好,52例仅有1例高流量脑脊液漏患者保守治疗效果差,RNC联合SPECT/CT检查可早期发现需干预的高流量漏患者从而避免过度医疗。

贺雯,宋海燕,岳霞,刘斌,高尚[7](2015)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5年5月确诊的16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均出现体位性头痛,可伴恶心、呕吐、头晕、听力下降、耳鸣、复视,面部麻木、视物模糊。头CT正常6例,硬膜下积液9例,硬膜下积血1例,脑室变窄2例。颅脑MRI表现为硬脑膜弥漫强化12例、硬膜下积液10例、硬膜下积血3例,脑下沉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疑似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腰穿脑脊液压力均低于60 mmH2O,可呈无色透明或淡红、淡黄色,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蛋白含量不同程度升高。所有患者经保守治疗均好转出院,随访均痊愈。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体位性头痛、MRI弥漫性硬脑膜强化为其显着特点。保守疗法、自身血硬膜外注射法,手术治疗等方式是处理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有效手段。

李佳[8](2014)在《低颅压综合征的病因学及临床分析》文中提出低颅压综合征(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yndrome,IHS)是指腰椎穿刺术(lumbar puncture, LP)时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压力低于70mmH O而产生的临床综合征[1]。根据病因的不同,IHS可分为自发性低颅压(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IH)和继发性低颅压。以往,IHS常被视为一种罕见病,诊断率较低。近年来,随着各种辅助检查方法和技术的不断完善,对IHS的研究亦逐渐深入,但是对于该疾病的本质,学术界尚未得出确切的结论。本研究对IHS患者进行病因学相关因素及临床资料分析,创新性的提出精神因素与IHS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目的:分析IHS患者的病因学相关因素及临床资料,为IHS的准确诊断和有效的对因、对症治疗提供线索和提示。方法:分析我院神经内科住院部1999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1例低颅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0例,女性71例,年龄2081岁,平均37.85士10.38岁。统计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因学相关因素、临床表现、检査结果、治疗方法及转归情况。重点对IHS患者的病因学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结果:1.本组121例IHS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71例,男女的构成比为1:1.42。年龄最小为20岁,最大为81岁,平均37.85士10.38岁,其中30~40岁年龄组(含40岁)63例,占52.07%。地区分布情况为城市71例,占58.67%,农村50例,占41.32%。2.本研究中74例患者在发病前有精神因素影响(包括焦虑、抑郁、失眠等),37例病前有感染史,21例病前有脱水因素,12例病前有医源性操作,10例存在低血压,5例病前有不同程度的外伤,3例病前有过剧烈活动或重体力劳动后出现疲劳。其中精神因素、感染、脱水、医源性操作和低血压均有统计学意义。3.本组患者中,急性起病者107例,占88.43%,亚急性起病者11例,占9.09%,慢性起病者3例,占2.48%。多以体位性症状为主,其特点为站立位时出现或加重、卧位时减轻或消失。以头痛症状最多见,共119例,其中体位性头痛110例,头晕症状的患者51例,恶心呕吐的49例。还有少数患者有听觉症状(13例)和视觉症状(10例),另有10例患者分别表现为颈肩部疼痛(4例)、发作性抽搐(3例)、肢体感觉异常(2例)和一过性意识不清(1例)。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查体,其中57例存在项强,14例存在病理征,10例存在克氏征,9例外展不全,8例眼震,2例肢体轻瘫。4.本组行LP检查的119例患者,测得CSF压力均低于70mmH2O,CSF外观以无色透明为主(69例),25例呈血性,18例呈淡黄色。CSF常规生化检验结果为白细胞高于正常者45例,蛋白值高于正常者91例。67例患者行头部CT检查,其中51例未见异常,16例提示不同程度的异常表现。78例患者行头部MRI平扫检查,其中45例示一项或多项异常表现;8例患者行头部MRI普通增强检查,其中5例示异常表现;13例患者行头部MRV检查,其中6例未见异常,余7例报告颅内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thrombosis,CVST)形成。10例行颈椎MRI检查,其中9例存在椎间盘膨出。5例行卧立位脑血流监测检查,其中4例患者由卧位转为立位后,“W”波存在,但2分钟内脑血流速度未恢复正常。5.本组121例IHS患者通过影像学检查可明确继发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CVST的共有28例,影像学发现异常距离发病的平均时间为26.2天。6.本组患者在我院确诊后均给予了补液治疗,对24例有精神因素影响的IHS患者给予心理疏导或镇静、抗焦虑等对因、对症治疗,对6例患者给予鞘内生理盐水注射治疗,对37例不同类型感染的患者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对6例患者给予激素治疗,对39例患者给予扩血管药物治疗。多数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13例患者明确诊断后自动出院,72例患者症状好转后出院,36例患者出院时症状完全消失,无主观不适。结论:1. IHS好发于中年人,其中女性多见,多为急性起病。2.精神因素与IHS在病因学上有相关性。3. IHS的临床表现多以体位性症状为主,体位性头痛为其特征性表现,项强、头晕也较为常见,但其它不典型症状也可以出现,所以临床上应高度警惕,以免漏诊或误诊。4. IHS的诊断要点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①病初有体位性症状,尤其是体位性头痛;②侧卧位LP检查测得CSF压力<70mmH2O;③头部MRI存在CSF压力减低的影像证据,如硬脑膜强化等;④补液治疗后症状缓解。5.要重视对IHS并发症的预防,应做到早期对因、对症治疗,否则随着病情的迁延会出现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孔静波[9](2012)在《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诊疗分析》文中指出低颅压综合征临床上相对少见,本文回顾了2000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检查、治疗及误诊情况,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7例患者,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

彭世辉,何积源,陈铭寿[10](2012)在《CT扫描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附17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特点及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SIH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T检查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有特征性体位性头痛症状,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耳鸣等,其中伴有颈项强直15例;17例均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压力均<60 mmH2O,其中6例脑脊液中红细胞数不同程度升高;头部CT平扫表现为脑组织肿胀,脑灰白质分界清,脑池及脑室变窄14例,其中6例CT增强,均见硬脑膜线样强化。合并硬膜下积液2例,硬膜下出血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未见明显改变3例。结论体位性头痛是SIH的临床特征,CT扫描能发现SIH有特征性表现,为临床提供了明显的诊断依据。

二、原发性低颅压症的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低颅压症的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2 治疗及转归
3 讨论
    3.1 诊断特征
    3.2 头痛原因
    3.3 明确诊断
    3.4 治疗转归

(3)原发性低颅压症的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6)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与脑脊液漏的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
2.结果与讨论
    2.1 临床表现
    2.2 脑脊液及实验室检查
    2.3 常规影像学检查
    2.4 RNC联合SPECT/CT对漏点的定位
    2.5 RNC对不同脑脊液漏类型的鉴别及意义
    2.6 治疗与预后
3.总结
参考文献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低颅压综合征的病因学及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低颅压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1.2.1 IHS 的研究史
        1.2.2 IHS 的流行病学研究
        1.2.3 IHS 的病因学研究
        1.2.4 IHS 的临床表现
        1.2.5 IHS 的影像学表现
        1.2.6 IHS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2.7 IHS 的并发症
        1.2.8 IHS 的治疗
第2章 低颅压综合征的病因和临床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研究结果
        2.2.1 人口学特征分析
        2.2.2 病因学分布情况
        2.2.3 临床表现
        2.2.4 辅助检查结果
        2.2.5 并发症
        2.2.6 治疗和转归
    2.3 讨论
        2.3.1 病因学分析
        2.3.2 临床表现
        2.3.3 影像学特征
        2.3.4 诊断
        2.3.5 并发症
        2.3.6 治疗和转归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实验室及仪器检查
    1.4 确诊及误诊情况
    1.5 治疗方法
    1.6 治疗结果
2 讨论
    2.1 低颅压综合征的分类及病因
    2.2 低颅压引发头痛及其临床表现的机制
    2.3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与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早期鉴别
    2.4 误诊原因分析
    2.5 治疗与转归

四、原发性低颅压症的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5例临床分析[J]. 赵广春.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19)
  • [2]原发性低颅压性头痛的临床研究[A]. 李文华,伍龙,刘一尔. 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 2005
  • [3]原发性低颅压症的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J]. 张延勇,孙兴元,张艳蕉.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1(12)
  • [4]《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第一至三卷(1984—1986年)总索引[J]. 范学宁.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86(04)
  • [5]原发性颅内低压综合征112例分析[J]. 瞿中波,吴岳洲.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1999(03)
  • [6]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与脑脊液漏的临床特点分析[D]. 吴奕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7]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16例临床分析[J]. 贺雯,宋海燕,岳霞,刘斌,高尚. 中国现代医生, 2015(32)
  • [8]低颅压综合征的病因学及临床分析[D]. 李佳. 吉林大学, 2014(11)
  • [9]低颅压综合征临床诊疗分析[J]. 孔静波. 中国实用医药, 2012(22)
  • [10]CT扫描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中的应用价值(附17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彭世辉,何积源,陈铭寿. 微创医学, 2012(02)

标签:;  ;  ;  

原发性低血压临床分析(附3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