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千兆以太网的SAN探讨

基于千兆以太网的SAN探讨

一、基于千兆以太网的SAN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光[1](2019)在《虚拟机在线迁移性能优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虚拟化技术所提供的一项重要特性,虚拟机在线迁移是数据中心和集群系统的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具,并被广泛应用于负载均衡、能耗管理、系统在线维护等诸多应用场景。由于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虚拟机在线迁移技术持续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随着云计算环境下对系统资源动态调度的要求日益提升,以及数据中心内部管理的精细化程度越来越高,虚拟机迁移操作也日趋频繁。此外当前虚拟机的资源配置日益增大,且其内部可能运行对迁移并不友好的内存写密集型负载。这些趋势都对迁移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针对这些问题,对进一步提升虚拟机迁移性能,比如缩短迁移时间、减少数据传输量以及减轻迁移过程对应用性能的影响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如何对虚拟机内存数据进行迁移以及如何对迁移数据进行压缩两个角度展开工作,提出相应方法。提出适用于虚拟机迁移的带宽感知的数据压缩方法(Bandwidth-Aware Compression,简称BAC)以缩短虚拟机迁移时间。为减少迁移期间的数据传输量并缩短迁移时间,虚拟机迁移中广泛使用了数据压缩技术。通过实验发现,不同的数据压缩方法为迁移带来的性能提升是不相同的,且迁移带宽会影响该性能提升。因此BAC实时监控迁移所使用的网络带宽,并以此来动态选择适合的压缩方法对虚拟机内存数据进行压缩。通过对运行多种负载的虚拟机内存数据压缩效果进行分析,发现了在迁移过程中选择较优的压缩方法时不同负载所呈现的共性,并由此设计了可供不同负载所使用的压缩策略表。此外,由于数据压缩算法的压缩窗口通常远大于单个内存页的大小,BAC进一步采用了多页合并压缩的优化方法,以充分挖掘数据压缩为迁移带来的性能收益。实验结果表明,同传统的采用固定的数据压缩方法来加速虚拟机迁移的方案相比,BAC显着地缩短了虚拟机迁移时间,且同时在数据传输量和停机时间两项指标上也具有较好的性能。提出基于内存页分频传输的虚拟机快速迁移方法(Multi-Frequency Memory Transferring,简称MFMT)以减少迁移期间的数据传输量并缩短迁移时间。为了实现较短的停机时间,预拷贝迁移算法需要对虚拟机内存脏页进行多轮迭代传输。通过实验观察到,不同内存页的写脏频率是不相同的,且可能差异较大。因此传统预拷贝算法不加区分地对所有内存脏页进行重复传输的方法并非最佳,因为其通常会反复多次传输写脏频率较高的内存页,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网络资源,而且可能影响迁移的顺利完成。针对该问题,MFMT周期性地获取虚拟机内存页的写脏频率信息,并依据写脏频率的不同对内存页进行分类。在虚拟机迁移过程中,对于不同类别的内存页,MFMT采用不同的传输频率进行迁移,并将写脏频率超出一定阈值的内存页直接放入停机—拷贝阶段传输,从而实现对迁移过程的加速。实验结果表明,MFMT虽然少量增加了虚拟机迁移的停机时间,但是显着地减少了迁移数据量并缩短了迁移时间。此外MFMT还可以结合BAC一同使用,两者优化效果的叠加可以进一步提升虚拟机迁移性能。提出面向内存写密集型负载的假脏页判定及混合拷贝迁移方法以解决此类负载由于写脏内存较快而难以迁移的问题。通过对虚拟机内存脏页的详细分析获得了一项重要观察:在迁移过程中有一定数量的假脏页产生,且在所分析的8种内存写密集型负载中,有4种负载的假脏页比例很高,占迁移期间脏页总量的50%以上。与在之前迭代中已经传输到目的端的对应页面拷贝相比,此类假脏页的数据内容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因此其重复传输既没有必要,又浪费了大量网络资源。在详细探究了假脏页产生的根本原因后,提出利用计算和比对安全哈希值的方法以避免其重复传输,并分析了哈希冲突概率以确保该方法的安全性。此外,为了保证所有负载都能够成功完成迁移,进一步将安全哈希方法同所设计的混合拷贝迁移方法进行结合。该混合拷贝迁移方法采用了启发式思想,可以在一个近似最优的时刻从预拷贝阶段切换进入后拷贝阶段,从而既不会浪费网络资源进行过多无用的预拷贝迭代,又可以尽量缩短后拷贝阶段的持续时间,以减轻后拷贝算法的固有缺陷给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综合迁移方法有效解决了迁移内存写密集型负载所面临的问题,显着提升了其迁移性能。此外该方法还可以同BAC进行结合,两者优化效果的叠加可以为内存写密集型负载带来更多的迁移性能提升。

许伟民,程琳梅[2](2017)在《松散型非编网络的组建》文中提出松散型非编网络有别于以太+光纤的双网架构、千兆以太网、万兆以太网等架构的非编网,本文论述了该类型网络的特点、适用场景以及系统安全。

徐国耀[3](2011)在《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的技术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阐述了网络化制播系统的实现,包括组网技术、数据流技术、压缩格式、传输方式、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库应用管理体系、媒资管理系统,对网络安全问题也进行了讨论。

朱海涛[4](2010)在《嵌入式网络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地铁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伴随而至的是地铁信息存储系统激烈的市场竞争,网络存储系统作为地铁信息存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技术及成本优势应用于地铁信息存储必定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另外,网络依附存储系统(NAS-Network Attached Storage)技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日趋完善,可以预见网络依附存储系统在地铁信息存储领域将得到广泛的应用。论文在分析了几类网络存储系统的优缺点基础上,结合信息存储系统的现场应用环境,提出了用网络依附存储系统代替传统存储系统的设计方案,并给出了硬件及软件的设计实现。通过测试,本文设计的网络依附存储系统提高了数据传输的速率以及数据存储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一定的前瞻性。本文首先对目前存在三类存储系统的优缺点及网络架构进行了分析,并简单介绍了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之后结合信息存储系统的现场应用要求,确定了采用网络依附系统的方案;然后介绍了EDA (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的开发环境,确定采用Allegro SPB 16.3作为硬件设计开发平台,根据系统设计要求确定了采用支持RAID存储的NAS7821作为核心处理器的方案,同时介绍了系统其他功能模块的硬件方案;接着详细叙述了网络存储系统的硬件设计与实现,包括系统电源电路、千兆以太网接口、存储模块及系统扩展接口的设计,并根据地铁特殊的应用环境要求结合当今提倡的环保理念提出了一种基于超级电容的冗余电源方案,同时对该方案做了详细介绍;之后介绍了系统PCB的布局布线及硬件测试,接着介绍了系统软件的实现及测试,包括Linux系统的定制及应用程序的开发和测试等,并对网络存储系统的实际应用做了介绍。最后对本文工作做了总结,并对以后工作进行了展望。

甘守飞[5](2010)在《基于VLAN的高校图书馆网络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是教学、科研的服务基地,是文献加工整理的信息中心,是学校办学的三大支柱之一。高校图书馆不仅负责文献资料的收藏、保管与利用,还担负着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作用。图书馆网络系统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核心,已经成为各高校重点建设的项目,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建设一个稳定、高效的网络系统,对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上述要求,基于VLAN技术对高校图书馆网络系统开展研究,结合宿州学院图书馆网络系统需求给出设计方案。论文完成主要工作如下:(1)对VLAN技术的理论方法、组网条件以及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常用网络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讨论。(2)对图书馆网络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研究,对系统中的软、硬件设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比较,结合宿州学院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实际需求,给出了一种基于VLAN技术的高校图书馆网络系统的设计方案。(3)对图书馆网络系统安全进行了研究分析,针对网络系统安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一系列保障网络安全的措施。最后,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建设,新的图书馆网络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并通过国家验收,达到合格标准。在使用过程中,按照需求分析和设计原则,逐项测试,保障图书馆网络可靠、稳定工作。

王福来,万华明[6](2010)在《高校网络化影视编辑实验室的建设探析》文中研究表明该文对高校影视编辑实验室网络化建设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和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并从高校影视实验教学的需要出发,探讨了当前几种组网方案的特点和运行机制。

程璐[7](2009)在《电视台制播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与大多数电视台一样,随着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依靠现有设备和系统已经无法适应和满足电视节目制播发展的要求,多年陈旧的节目生产、管理、运营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致使节目制作运营效率低下、节目制作时效性差、生产成本偏高,节目生产管理工作异常繁杂,人为安全隐患多,系统安全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设备系统间孤岛现象普遍存在,仍然依靠传统的磁带交换方式,使节目制播流程规划及其的不合理,资源浪费比较普遍,所以建立快速高效的新闻网制播系统就成为各大电视台需要研究和解决的当务之急。本论文在科学、系统的分析了电视台制播网的诸多需求上,结合当前系统的应用技术,设计和改造了一套全新的无带一体化的新闻制播网络系统。该系统可维护性好、交互性独立性强,便于上手和使用,并能及时有效地处理新闻节目在直播过程中的实时修改和播出,大大的提高了系统整体的工作效率,是现代信息化网络和电视技术的有机结合。本论文研究的是演播室新闻系统在直播过程中在线编辑和实时播出的高可用性技术。传统的演播室播出系统总是针对已经编辑和处理好的视音频为播出对象的,一旦遇到紧急事件发生,在直播的过程中在线修改播出是极其困难实现的,我们利用网络与现行的系统技术的有机结合,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取代以传统的磁带作为交换方式,各环节在网络的配合下以文件的方式进行传输,以无缝连接的方式与演播室进行影像连接,基于以太网、IP-SAN存储和分布式体系架构搭建全新的制播网络,利用该技术不但可以在直播过程中进行实时在线的修改编辑,提高节目时效性,还可以对节目进行规范和储存,解决了节目制作运营效率低下、制作时效性差、生产成本偏高、制播流程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不易维护等种种缺陷。本论文从通过对全台各个子系统进行网络化改造,实现各系统的资源共享,实现无带化的全台制播网的传输和播出,同时探讨了无带一体化的网络播出系统在即将到来的数字电视中的应用前景。

杨煜彬[8](2009)在《新闻制作网网络架构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以一个将所有有卡编辑工作站全部采用纯千兆以太网方式接入,通过NAShead访问SAN网络存储的新闻制作网实例,分析这类网络结构的可行性与在实际应用中所遇见的问题和解决的过程,更进一步了解这种网络结构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徐俭[9](2008)在《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技术优势、设计目标、网络结构和网络安全保证以及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具体应用等方面,就扬州电视台新一代非编网系统设计与应用的诸多要点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

黎捷[10](2007)在《电视台组网技术及其应用》文中认为目前,网络技术已普遍应用于电视领域,各个电视台正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组建或升级改造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但是如何运用现有成熟的网络技术组好网,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主要介绍应用于电视台的组网技术及其应用,以及前景展望。

二、基于千兆以太网的SAN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千兆以太网的SAN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虚拟机在线迁移性能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介绍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2 适用于虚拟机迁移的带宽感知的数据压缩方法
    2.1 不同迁移网络带宽下数据压缩方法的选择
    2.2 运行不同负载的虚拟机内存数据压缩效果分析
    2.3 带宽感知的数据压缩方法
    2.4 性能评测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内存页分频传输的虚拟机快速迁移方法
    3.1 虚拟机内存页写脏频率分析及其对迁移的影响
    3.2 基于内存页分频传输的虚拟机迁移方法
    3.3 性能评测
    3.4 本章小结
4 面向内存写密集型负载的假脏页判定及混合拷贝迁移方法
    4.1 迁移内存写密集型负载所面临的挑战
    4.2 假脏页的发现及其产生原因的探究
    4.3 面向内存写密集型负载的综合迁移方案
    4.4 性能评测
    4.5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成果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松散型非编网络的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建设需求
2 可选的网络架构
    2.1 以太+光纤的双网架构
    2.2 千兆以太网架构
    2.3 万兆以太网架构
3 松散型非编网结
4 松散型非编网结的安全防护
5结束语

(4)嵌入式网络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数据存储技术的发展概况
    1.2 数据存储体系结构介绍
        1.2.1 直连依附存储系统
        1.2.2 网络依附存储系统
        1.2.3 存储区域系统
    1.3 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5 论文的结构
2 网络存储系统的硬件开发环境及整体设计
    2.1 网络存储系统的硬件开发环境
        2.1.1 EDA技术简介
        2.1.2 硬件开发平台及开发流程
    2.2 系统硬件方案设计分析
        2.2.1 系统设计要求
        2.2.2 RAID存储技术介绍
        2.2.3 系统主体功能模块方案的选取
    2.3 系统的整体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电路设计
    3.1 电源系统设计
        3.1.1 供电单元电路设计
        3.1.2 复位电路设计
    3.2 千兆以太网电路设计
        3.2.1 千兆以太网技术介绍
        3.2.2 千兆以太网具体电路设计
    3.3 存储模块电路设计
    3.4 系统扩展接口电路设计
        3.4.1 USB接口电路
        3.4.2 串口电路
    3.5 本章小结
4 系统冗余电源设计
    4.1 超级电容储能模块的设计
    4.2 充电电路的设计
        4.2.1 充电电路充电效率分析
        4.2.2 充电电路原理图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硬件PCB设计及调试
    5.1 系统PCB设计
        5.1.1 PCB器件布局
        5.1.2 PCB布线设计
    5.2 系统硬件调试
    5.3 本章小结
6 软件调试及应用
    6.1 Linux系统的定制
        6.1.1 Linux系统介绍
        6.1.2 Linux系统的定制
    6.2 系统软件调试
    6.3 系统实际应用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基于VLAN的高校图书馆网络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概述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图书馆网络系统研究状况
        1.2.1 国外图书馆网络系统发展
        1.2.2 国内图书馆网络系统发展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组织结构
第二章 图书馆网络系统需求分析、设计目标和原则
    2.1 网络系统需求分析
    2.2 网络系统设计建设的目标
        2.2.1 网络系统设计的目标
        2.2.2 图书馆网络系统设计建设目标
    2.3 网络系统设计建设的原则
    2.4 校园网与图书馆网络系统的关系
        2.4.1 图书馆网络在校园网中的作用
        2.4.2 图书馆网络与校园网的关系
第三章 VLAN及常用网络技术分析
    3.1 VLAN技术
    3.2 图书馆网络系统常用网络技术分析
        3.2.1 FDDI(Fiber Distributed Data Interface——光纤分布式数据接口)
        3.2.2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异步传输模式)
        3.2.3 100BASE-T快速以太网
        3.2.4 千兆以太网
        3.2.5 万兆位高速以太网(10Gb/s以太网)
    3.3 VLAN在图书馆网络中的应用
        3.3.1 组建VLAN的条件
        3.3.2 VLAN的划分
        3.3.3 VLAN的具体划分
        3.3.4 VLAN的实现
第四章 图书馆网络方案设计
    4.1 学院校园网简介
        4.1.1 学院校园网主干的选择
        4.1.2 学校校园网网络拓扑图
    4.2 学院图书馆网络系统概况
        4.2.1 学校图书馆简介
        4.2.2 图书馆原有网络系统概况
    4.3 图书馆网络总体设计
        4.3.1 图书馆网络结构拓扑图
    4.4 硬件设备的选择
        4.4.1 主干交换机的选择
        4.4.2 分交换机选择
        4.4.3 服务器的选型
        4.4.4 工作机的选择
    4.5 存储技术的选择
        4.5.1 DAS(Direct attached storage——直接连接存储)
        4.5.2 NAS(Net Work attached storage——网络连接存储)
        4.5.3 SAN(Storage Area Network——存储区域网络)
    4.6 与存储相关的接口技术
        4.6.1 SCSI技术
        4.6.2 RAID技术
        4.6.3 光纤通道技术
    4.7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选择
        4.7.1 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在我校的应用
        4.7.2 ILASⅢ
第五章 图书馆网络安全
    5.1 图书馆网络安全中的一些问题
    5.2 保障图书馆网络安全的一些措施
    5.3 系统测试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7)电视台制播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作用
    1.2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4 论文章节的主要安排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项目背景
    2.2 系统设计原则
        2.2.1 系统设计的规范及标准
        2.2.1.1 系统可执行标准
        2.2.1.2 系统设计规范
    2.3 系统设计目标
第三章 支持平台系统总体设计
    3.1 网络系统现行技术
        3.1.1 网络的类型分类
        3.1.2 网络的存储技术
    3.2 网络平台设计
        3.2.1 系统的结构设计
        3.2.2 以太网平台子系统的设计
        3.2.2.1 以太网平台子系统的设计原则
        3.2.2.2 以太网平台子系统的设计方案
        3.2.2.3 用户VLAN规划和访问控制
        3.2.2.4 IP地址空间规划
        3.2.2.5 路由规划
    3.3 存储系统设计原则
        3.3.1 需求分析
        3.3.2 资料存储格式规划
        3.3.3 存储系统容量规划
        3.3.4 存储系统流量均衡设计
        3.3.5 IP-SAN文件共享的规划
    3.4 数据库平台设计
    3.5 系统软件平台设计
        3.5.1 概述及平台架构示意图
        3.5.2 应用层组成
        3.5.3 中间层作用
        3.5.4 存储层
        3.5.5 平台优势
第四章 核心业务板块规划
    4.1 收录交换板块
        4.1.1 系统的架构
        4.1.2 收录子系统工作流程设计
        4.1.3 收录子系统功能描述
    4.2 新闻制播板块
        4.2.1 新闻综合业务子系统结构设计规划
        4.2.2 新闻综合业务子系统功能介绍
    4.3 综合制作板块
        4.3.1 综合制作板块子系统规划
        4.3.2 标清节目制作子系统规划
        4.3.3 高清编辑网络系统规划
    4.4 数字内容管理
        4.4.1 数字内容管理板块结构设计
        4.4.2 数字内容管理板块构成及实现功能
    4.5 总编业务板块
        4.5.1 总编室系统结构设计
        4.5.2 系统间交互设计
结束语
附图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新闻制作网网络架构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架构
2 精编工作站单网接入的可行性分析
    2.1 以太网的访问带宽
    2.2 NAS head的负载
3 实际应用分析
    3.1 工作站的访问速度
    3.2 NAS head的负载能力
    3.3 存在问题

(9)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技术优势
    1.1 非编网系统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1.2 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技术优势
2 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设计目标
    2.1 高效可用性
    2.2 先进性
    2.3 安全性
    2.4 可扩展性
    2.5 可管理性
    2.6 性价比最优
3 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网络结构
    3.1 以太网平台
    3.2 存储网络平台
    3.3 IP-SAN存储服务器
    3.4 MDC服务器
    3.5 工作站
        (1) 有卡编辑工作站
        (2) 无卡编辑工作站
        (3) 配音工作站
    3.6 存储网络的扩展
4 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网络安全保证
    4.1 业务应用安全管理
    4.2 防病毒措施
    4.3 主备服务器双机冗余热备份
    4.4 关键硬件热备份冗余保护
    4.5 核心数据的冗余保护
    4.6 阵列级数据自动复制
    4.7 冗余传输通道保护
    4.8 硬盘状态自动监控
5 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具体应用
    5.1 网络运行管理
    5.2 上载和下载
        (1) 素材上载
        (2) 上载时自动切分素材
        (3) 边采边编
        (4) 节目下载或播出
    5.3 素材管理
    5.4 视频编辑
    5.5 特技处理
    5.6 文稿处理
    5.7 字幕编辑
    5.8 节目配音
    5.9 节目串编
    5.1 0 节目审查

(10)电视台组网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关键组网技术
    1.1 千兆高速以太网
    1.2 ATM异步传输网
    1.3 光纤存储区域网 (FC-SAN) 与附加网络存储 (NAS)
    1.4 iSCSI
2 基于FC+以太网的双网结构解决方案
    2.1 双网结构的提出与发展
    2.2 双网结构的优缺点
3 低成本单网解决方案
    3.1 IPSAN
    3.2 NAS群集方案
    3.3 GPFS
4 前景展望

四、基于千兆以太网的SAN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虚拟机在线迁移性能优化方法研究[D]. 李春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2]松散型非编网络的组建[J]. 许伟民,程琳梅.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7(04)
  • [3]电视台网络化制播系统的技术及应用[J]. 徐国耀. 视听界(广播电视技术), 2011(04)
  • [4]嵌入式网络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 朱海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5]基于VLAN的高校图书馆网络系统研究与设计[D]. 甘守飞.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6]高校网络化影视编辑实验室的建设探析[J]. 王福来,万华明. 现代教育技术, 2010(05)
  • [7]电视台制播网络系统规划与设计[D]. 程璐. 山东大学, 2009(S1)
  • [8]新闻制作网网络架构应用分析[J]. 杨煜彬.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18)
  • [9]新一代非编网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探析[J]. 徐俭. 有线电视技术, 2008(03)
  • [10]电视台组网技术及其应用[J]. 黎捷. 中国有线电视, 2007(18)

标签:;  ;  ;  ;  ;  

基于千兆以太网的SAN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