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分析及对策思考

高校特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分析及对策思考

一、高校特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及对策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许萍[1](2020)在《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当代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也有少部分人存在精神贫困现象。这种由物质条件不足延伸到精神领域的自卑、焦虑、过分敏感、自我封闭等和物质条件相对较好但过分追求享乐及道德缺失等问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深入探究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并寻求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是高校思想教育战线应高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本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学习、工作的现实感受及经验出发聚焦问题,通过细致观察、深度访谈及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象和行为特征进行了初浅的梳理,对个别贫困大学生过度的学业焦虑、人际焦虑、就业焦虑及少数家境富裕与家境一般的大学生学生过分拜金、畸形消费等现象进行了相对全面的了解,借助要素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诸多表现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归纳和概括。通过辩证分析、类比分析及溯源分析,对造成部分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及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从大学生自身认知障碍、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高校思想教育针对性不强、西方不良思潮影响等四方面查找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借助矛盾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深入探讨了消除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对策和措施,明确提出要全面改进和调整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注重营造家庭健康积极的心理及精神环境,重视家庭教育功能的开发和健康性、现实性引导;同时要进一步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日常思想教育的现实性、启发性,使各类教育均贴近学生学习、工作、生活实际,坚持教育的主体性原则,着力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潜能,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和进取精神,努力做到自强自立,奋发上进;另外,家庭、学校、社会要注意加强沟通,密切协作,适度改进对学生的物质支持和救助方式,尽量做到扶困扶志相结合,以多种途径和形式强化学生成人成才教育,以综合性力量和措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杨秋玲[2](2019)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复杂社会现象,它既包括绝对贫困下的收入贫困,又包括相对贫困下的发展贫困和能力贫困。受家庭经济因素影响,贫困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发展等领域缺少必要的物质支撑,常面临着经济、学业、心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困境。近年来,高校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体系日渐完善。但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涉及到思想教育、心理咨询、学业帮扶、就业指导、能力拓展等方面。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贫困大学生之间也存在着隔阂。因此,研究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路径,是进一步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当前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忽视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忽视提高自我救助能力、忽视考察思想道德素质;二是贫困大学生群体“标签化”问题严重;三是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教育方法不够多样、教育方式不够灵活;四是贫困大学生认定精准度不够高、资助力度不够大、贫困大学生群体内部差距大、能力培养不够完善;五是工作队伍数量不够、综合素质不高、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六是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不高,其跟踪反馈不完善。针对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路径选择,不断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要始终将针对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分类指导原则、系统性原则、平等性原则五大原则贯穿于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注重贫困大学生教育内容与方法,强化贫困大学生经济解困,突出贫困大学生自我能力培养。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工作机制建设。

李思思[3](2019)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党和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高度重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不断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许多学生因获得资助得以完成学业、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就要坚持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1)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实现“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就必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高校是人才、智力、科技的聚集地,理当在脱贫攻坚战中有自己的使命与担当,其中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彻底脱贫是高校脱贫攻坚的基础工作。本文通过对温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相关资助工作人员的调查,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六大问题:经济条件差、就业局限多、学业水平不高、素质能力偏低、人际交往面窄和心理承受能力弱。产生原因有:物质条件不足与自身能力薄弱的连锁反应;多方兼顾与精力有限的矛盾分化;急功近利与自我防卫并存等。本文研究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面临的四大难题:即主体的失衡化、内容的单一化、方法的机械化以及效果的短期化。经深入研究,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是:一是优化资助育人主体;二是丰富资助育人内容;三是更新资助育人方法;四是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杜远阳[4](2018)在《精准扶贫视阈下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脱贫》文中指出本文论述当前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主要表征,基于精准扶贫的视阈,提出从物质支持、思想支持、心理支持、环境支持等方面对贫困生进行精准式的物质帮扶,实施特殊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有针对性进行心理教育与干预,积极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环境,从而推进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脱贫工作。

易于,刘国华[5](2016)在《浅析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矫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历来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当前我国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物质贫困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随着物质贫困问题的逐步解决,精神贫困的问题逐步凸显出来。帮助高校贫困生彻底摆脱贫困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问题,更要关注贫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摆脱精神贫困。

杨家瑜[6](2016)在《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得到了越多越多的重视。教育救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工作中重要内容,能否顺利、有效的开展,不仅关系到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公平受教育的权利的保障,更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是保证我国社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妥善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制度,尤其对物质救助有很高的重视。但是,高校和社会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因为物质匮乏而造成的心理问题的重视力度仍然不够,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释放,久而久之就会转变为精神贫困的问题,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走向社会、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的影响,所以解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并有效预防学生出现精神贫困问题,是高校的工作重点问题,同时具有很大的研究意义。为了深入了解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现状,以阿德勒的自卑超越理论、班德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以黑龙江省为例,通过对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大学以及哈尔滨理工大学三所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人际交往情况以及对贫困的认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之所以出现精神贫困问题,是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共同影响的结果。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贫困观,引导学生形成自立自强的意识,不过分依靠救助;在提供必要经济救助的同时,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压力,应该从根源上着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

陈远宏[7](2013)在《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教育救助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校扩招和学费上涨,高校贫困生群体不断扩大。国家高度重视解决高校贫困生上学难问题,出台了一系列贫困生帮扶政策,越来越多的贫困生得到了不同形式的资助。经济上的资助有效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国家现有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更多的是从经济上对贫困生进行帮扶。对于经济贫困所导致的贫困生精神上的贫困问题,高校及社会各界缺乏足够的关注以及解决措施。许多贫困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敏感、焦虑、嫉妒、抑郁,缺乏自立自强精神、诚信与感恩意识等精神贫困问题。这不但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造成了严重影响,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在对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概况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教育救助管理对策,把“授之以鱼”的接济式扶贫转变为“授之以渔”的开发式扶贫,这不仅是贫困生的迫切要求,更是高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贫困生精神贫困进行教育救助应遵循人道主义原则、公平正义原则、促进发展原则、他助与自助相结合的原则。从宏观政策角度完善我国高校教育救助管理模式;更新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理念,完善高效贫困生精神贫困教育救助实施机制;注重培养贫困生的健全人格,提高就业竞争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贫困生的人格健康发展;注重营造校园慈善文化等几方面着手,做好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教育救助工作。

王加波[8](2011)在《当前高校特困生问题原因探究及对策》文中认为受社会经济发展特殊阶段性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影响,目前高校特困生呈现逐渐增多态势。解决特困生问题越来越成为构建和谐高校教育的瓶颈。本文从特困生自身、国家和学校方面客观的分析特困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加强对特困生教育和引导,探讨解决高校特困生有效方法与措施,对解决高校特困生将会起到重要启示作用。

周琬謦[9](2011)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三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作用的内在需要,是促进贫困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要求。结合文献综述,对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在此基础上,以问卷调查为主、座谈和访谈为辅的方式,以云南师范大学、大理学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3所云南高校为调查个案,随机抽样调查了174位高校教师和364名贫困大学生,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以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状况为表征)以及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与不足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当前贫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主流积极、健康向上,道德取向较为理性而务实,价值取向多元化,其中,比例不小的贫困生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价值行为判断标准模糊,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相矛盾,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贫困大学生在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公德意识、法纪意识、诚实守信、人际交往、恋爱观、择业观、心理健康、网络观等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潜在问题。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不断丰富、方法日趋多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突出反映在工作环境、工作主体、工作载体、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工作研究、工作艺术、工作考核以及工作原则等多方面,这也正是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突破口所在。要解决这些问题,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方法,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教育者和贫困生等多方面来加以努力,实现“政府主导、完善机制”,“立德树人、教育先行”,“以生为本、改进管理”。要以政府为主导,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政策、法规保障,理顺工作权责,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提供强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支持。要发挥教育者和贫困生的“双主体”作用,对教育者主体要强调言行示范、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相结合,对受教育者(贫困生)主体,要全面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自我教育的功能。要巩固家庭阵地,强化家庭教育,发挥其在思政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拓展学校教育平台:设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组织机构,构建合理的工作体系;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考核方式,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拓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丰富工作载体;加大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研究,以研促工;发挥学生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利用“朋辈教育”的力量;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育人氛围,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促使贫困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形成“他育-自育”的良性循环。

胡侠[10](2011)在《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状况及对策》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数量庞大。近年来,国家、社会各界以及高校加大了对贫困大学生物质资助的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对伴随着物质贫困而在部分贫困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精神贫困现象,社会各界以及高校却关注不够,缺乏有效地应对措施。部分贫困大学生在平时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精神贫困现象,直接影响着贫困生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一定困扰,值得高度重视。基于这一实际情况,笔者选择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作为本文的主题,对贫困生“精神贫困”的现状及其对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精神关爱对贫困大学生的重要性:精神关爱有助于贫困生走出贫困;有助于促进贫困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第二部分,分析贫困生精神贫困的现状及其原因。本文认为,贫困大学生精神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大多自信乐观,有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品质。但也有少数贫困生精神状态不佳,出现了“精神贫困”现象,主要表现为:心理自卑、缺乏自信;思想悲观、情绪低落;生活攀比、缺乏感恩;自我封闭、内心孤独;道德低下、缺乏诚信。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入学前后生活环境的差异致使部分贫困生陷入精神贫困;家庭贫困与教育方式不当;学校经济资助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贫困大学生的“三观”不坚定,心理素质不佳;同辈群体的消极影响;媒体不当宣传与就业碰壁等。这些因素既各自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产生影响,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贫困生的精神状态。第三部分,提出解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对策: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贫困生营造成长成才的和谐环境;改善贫困生的物质资助工作,为消除贫困生“精神贫困”创造条件。

二、高校特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及对策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特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及对策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 现有研究成果述评
    三、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及表现
    一、 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
        (一) 较强的自卑感
        (二) 焦虑心理较为严重
        (三) 享乐主义现象
        (四) 环境变化不适应现象
第三章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及原因
    一、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消极影响
        (一) 大学生精神贫困对大学生人格及人际产生消极影响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对校园环境及思政目标产生消极影响
        (三) 大学生精神贫困对社会和谐稳定产生消极影响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原因
        (一)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自身因素
        (二)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家庭因素
        (三)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高校因素
        (四)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社会因素
第四章 引导大学生精神脱贫的对策
    一、 调动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
        (一) 大学生要学会自我教育与调节
        (二) 贫困大学生要正确认识贫困以及消除依赖心理
        (三) 大学生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 加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础作用
        (一) 父母发挥榜样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二) 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三) 加强高校与家庭间的联系,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 充分发挥高校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教育作用
        (一)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二) 完善高校考核机制与心理健康教育,培育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作用
    四、 加强社会各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帮扶作用
        (一) 加强资助公开透明力度,各项补助落实到学生手中
        (二) 完善精神教育资助体系,促使精神教育资助制度顺利进行
        (三) 进一步优化社会大环境,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调查问卷
后记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2)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综合分析法
    五.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概述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念
        (一) 贫困
        (二) 贫困大学生
        (三)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二、贫困大学生的困境表现
        (一) 经济困难
        (二) 心理困难
        (三) 学业困难
        (四) 能力困难
        (五) 情感困难
    三、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原则
        (一) 针对性原则
        (二) 实用性原则
        (三) 分类指导原则
        (四) 系统性原则
        (五) 平等性原则
第二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卷调查分析
        (一)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情况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存在偏差
        (二) 忽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三)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不完善
        (四) 对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和能力培养不完善
        (五)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
        (六)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跟踪反馈不完善
第三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
    一、改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条件
        (一) 拓宽贫困大学生受助资金来源渠道
        (二) 提高贫困大学生经济资助的公平性和精准性
        (三) 加大资助力度缩小内部经济差距
        (四) 注重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隐私性保护
    二、突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能力培养
        (一) 引导贫困大学生准确自我定位,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二) 引导贫困大学生及时自我调节,提高自我教育能力
        (三)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培训,提高学习技能能力
        (四) 为贫困大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提高人际交往与就业能力
    三、丰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一)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面性
        (二)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四、重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队伍建设
        (一) 严格坚持准入机制,提高队伍专业化
        (二) 强化培养晋升机制,增强职业认同感
        (三) 注重奖励激励机制,健全绩效考核制
    五、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机制建设
        (一) 健全物质道德能力激励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
        (二) 健全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融合育人机制
        (三) 健全档案动态管理及受助资金使用跟踪调查机制
        (四) 健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评估反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
第一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内涵功能及相关理论
    一、人的需要层次理论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内涵界定
    三、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的功能
第二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对策思考
    一、优化资助育人主体
    二、丰富资助育人内容
    三、更新资助育人方法
    四、完善资助育人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持的课题以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5)浅析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矫治(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表现
    1. 自尊心强, 行为偏执
    2. 脱离集体生活现象严重
    3. 自暴自弃, 沉溺于虚拟世界
二、部分贫困生精神贫困的原因
    1. 社会看待贫困观念的转变
    2. 学校的评价体系对贫困生有失公平
    3. 学校疏于关注贫困生的精神世界
    4.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面对竞争压力
三、破解贫困生“精神贫困”的对策
    1. 建立公平公正的资助体系
    2. 加强贫困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训
    3. 从内心深处帮助贫困生摆脱“精神贫困”
    4. 营造和谐友好的校园文化

(6)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路线
        1.4.2 创新点
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基本理论
    2.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相关概念
        2.1.1 精神贫困的内涵
        2.1.2 精神救助的概念
    2.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理论依据
        2.2.1 阿德勒的自卑超越理论
        2.2.2 班德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2.2.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3 黑龙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面临的精神贫困问题调查
    3.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神贫困问题调查
        3.1.1 调查设计和方法
        3.1.2 调查结果和分析
    3.2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的典型案例
    3.3 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主要面临的心理问题
        3.3.1 缺乏自主自强意识
        3.3.2 自卑心理严重
        3.3.3 诚信意识淡薄
    3.4 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成因
        3.4.1 客观因素
        3.4.2 主观因素
4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4.1.1 美国模式
        4.1.2 日本模式
        4.1.3 韩国模式
    4.2 国内外救助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4.2.1 设置专业职能部门
        4.2.2 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
5 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的对策建议
    5.1 精神救助和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
        5.1.1 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5.1.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5.1.3 降低学生的就业成本
    5.2 配合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5.2.1 加强校企联合
        5.2.2 完善工作岗位设置
    5.3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5.3.1 倡导健康的校园风气
        5.3.2 注重校园慈善工作的开展
    5.4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逆境成才教育
        5.4.1 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自主自强意识的培养
        5.4.2 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5.4.3 培养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教育救助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3 学术界研究现状
        1.3.1 贫困生界定的研究
        1.3.2 贫困生思想和心理问题研究
        1.3.3 高校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的探索
        1.3.4 引入高校社工模式为高校贫困生处理和协调问题
        1.3.5 探析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方式
        1.3.6 学界研究存在不足,以及本论文可以努力的方向
    1.4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1.4.1 研究的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阐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分析
        2.1.1 贫困生
        2.1.2 精神贫困
        2.1.3 贫困生精神贫困
        2.1.4 教育救助的内涵
    2.2 对贫困生精神贫困教育救助的意义
        2.2.1 彰显社会公平正义
        2.2.2 帮助贫困生成长成才
        2.2.3 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2.4 彰显人道主义关怀
        2.2.5 防止贫困在代际间传递
    2.3 对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进行教育救助应遵循的原则
        2.3.1 人道主义原则
        2.3.2 公平公正原则
        2.3.3 促进发展的原则
        2.3.4 他助与自助结合原则
第3章 当前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概况和分析
    3.1 高校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主要表现
        3.1.1 依赖思想较强
        3.1.2 自律意识淡薄
        3.1.3 自尊自卑交互
        3.1.4 不良情绪并存
        3.1.5 心理敏感脆弱
        3.1.6 诚信感恩意识缺乏
    3.2 探析当前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成因
        3.2.1 思想认识误区
        3.2.2 家庭教育偏失
        3.2.3 社会环境冲击
        3.2.4 救助理念滞后
        3.2.5 单向性助困
        3.2.6 队伍建设簿弱
第4章 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教育救助管理对策与思路
    4.1 健全完善贫困生教育救助制度
        4.1.1 更新教育救助理念
        4.1.2 加强法规制度建设
        4.1.3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4.2 完善精神扶贫教育救助实施机制
        4.2.1 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管理与服务机构
        4.2.2 加强高校贫困生教育救助队伍建设
        4.2.3 创设贫困生精神贫困教育救助载体
        4.2.4 建立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教育救助效果反馈监督机制
    4.3 注重培养贫困生健全人格
        4.3.1 引导贫困生正确认识贫困
        4.3.2 经济资助与自强自立教育有机结合
        4.3.3 勤工助学与贫困生专业成长有效结合
        4.3.4 获取社会支持与回馈社会有机结合
        4.3.5 资助与职业规划相结合
    4.4 注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4.4.1 加强心理咨询机构建设
        4.4.2 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4.4.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4.4.4 强化贫困生社会支持系统
    4.5 营造校园慈善文化
        4.5.1 积极倡导勤俭节约风气
        4.5.2 加强校园慈善文化建设
        4.5.3 深入开展扶危济困活动
        4.5.4 营造和谐温馨校园环境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三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思路
        1.3.1 课题研究的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3.3 课题研究的思路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5 论文基本概念界定
        1.5.1 贫困大学生
        1.5.2 思想政治工作
        1.5.3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第二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调查与分析
    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状况
        2.2.2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既得经验
第三章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存问题及原因
    3.1 工作环境方面
        3.1.1 宏观环境方面
        3.1.2 微观环境方面
    3.2 工作主体方面
        3.2.1 工作者:力不从心
        3.2.2 工作对象:心不在焉
    3.3 工作载体方面
        3.3.1 管理载体:机构缺乏,机制不全
        3.3.2 活动载体:组织不力,未成体系
    3.4 工作内容方面
        3.4.1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3.4.2 非教育形式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
    3.5 工作方式方面
    3.6 工作研究方面
    3.7 其他方面
        3.7.1 工作艺术方面
        3.7.2 工作原则方面
        3.7.3 工作考核方面
第四章 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4.1 政府主导,完善机制
        4.1.1 提高对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4.1.2 确立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1.3 完善政策法规
        4.1.4 加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
        4.1.5 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4.2 立德树人,教育先行
        4.2.1 发挥主体作用,调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积极性
        4.2.2 重视家校联动,实现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融合
        4.2.3 改革教学模式,确保思想政治课主渠道作用
        4.2.4 搭建素质拓展平台,提升贫困大学生综合素质
    4.3 以生为本,改进管理
        4.3.1 构建工作体系
        4.3.2 理顺各方权责
        4.3.3 改进助困方式
        4.3.4 注重科学研究
        4.3.5 加强队伍建设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10)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状况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二) 相关研究状况
        1、关于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
        2、关于贫困生"精神贫困"的原因
        3、关于解决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的对策
    (三) "精神贫困"的含义
    (四) 本文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精神关爱在解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中的作用
    (一) 精神关爱有助于贫困生走出贫困
    (二) 精神关爱有助于促进贫困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 精神关爱有助于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四) 精神关爱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促进贫困生健康成长
二、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原因
    (一) 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
        1、心理自卑,缺乏自信
        2、思想悲观,情绪消极
        3、生活攀比,缺乏感恩
        4、自我封闭,内心孤独
        5、道德低下,缺乏诚信
    (二) 贫困大学生出现精神贫困的原因
        1、入学前后生活环境的差异致使部分贫困生陷入精神贫困
        2、家庭贫困和教育方式不当
        3、高校经济资助未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4、部分贫困生的"三观"存在偏差,心理素质不佳
        5、同辈群体不当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6、媒体的不当宣传和就业碰壁的影响
三、高校解决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问题的对策
    (一) 加强贫困生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2、加强自立自强精神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培养贫困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二) 加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其形成健康的心态
        1、建立贫困生的动态心理档案,跟踪贫困生心理变化
        2、坚持心理健康教育课堂讲授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3、运用专业的心理治疗方法,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贫困生营造成长成才的和谐环境
        1、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贫困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贫困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平台
        3、协调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为贫困生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
    (四) 改善贫困生物质资助工作,为消除贫困生"精神贫困"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校特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剖析及对策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精神贫困的表现及对策研究[D]. 许萍.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20(04)
  • [2]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优化研究[D]. 杨秋玲. 扬州大学, 2019(02)
  • [3]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体系研究[D]. 李思思. 温州大学, 2019(01)
  • [4]精准扶贫视阈下高校贫困生的精神脱贫[J]. 杜远阳. 广西教育, 2018(11)
  • [5]浅析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问题及其矫治[J]. 易于,刘国华.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5)
  • [6]黑龙江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神救助问题和对策研究[D]. 杨家瑜.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2)
  • [7]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教育救助管理对策研究[D]. 陈远宏. 华侨大学, 2013(03)
  • [8]当前高校特困生问题原因探究及对策[A]. 王加波. 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 2011
  • [9]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查研究 ——以云南省三所高校为例[D]. 周琬謦. 大理学院, 2011(01)
  • [10]贫困大学生精神贫困的状况及对策[D]. 胡侠. 华中师范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高校特困生“精神贫困”现象分析及对策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