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定义接口实现RIPv1和RIPv2的协同工作

通过自定义接口实现RIPv1和RIPv2的协同工作

一、利用定制接口的方法实现RIPv1和RIPv2的协同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郑轲[1](2021)在《网络协议模糊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网络设备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其在安全方面的表现越来越受到公众的重视,网络协议作为支撑网络设备运行的重要组件,其安全性尤为关键。模糊测试是安全研究人员测试软件漏洞的重要技术之一,已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现阶段针对网络协议的模糊测试技术,主要集中在黑盒模糊测试,虽然其测试速度快,但是由于测试样例生成的随机性和盲目性,导致测试效果往往不如利用了执行时信息反馈的灰盒模糊测试。如何利用灰盒模糊测试技术对网络协议软件进行更便捷、更有效、更通用的测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目标分析、方案设计等工作,提出并实现网络协议灰盒模糊测试系统。核心工作如下:(1)研究网络协议灰盒模糊测试系统整体框架。通过分析网络协议模糊测试的难点和现有方案的优缺点,总结出针对网络协议模糊测试的三大目标,分别是简化模型文件构建过程、提高代码覆盖率和增强可拓展性,并设计网络协议灰盒模糊测试系统整体框架。(2)研究网络协议灰盒模糊测试系统关键技术。针对目标一,研究模型文件自动生成技术,提出了语法简洁的模板输入方案,能够减少测试人员的输入规模,快速生成有效的模型文件。针对目标二,研究基于状态导向的灰盒模糊测试技术,设计了灰盒模糊测试引擎和智能状态导向引擎,保证测试系统能够针对网络协议任一可达状态进行灰盒模糊测试,同时支持对预设的多个目标状态自动连续测试。针对目标三,研究模式控制技术,实现了对网络协议服务器端、客户端和路由协议软件三种模式的支持,保证测试系统的可拓展性和通用性。(3)设计网络协议灰盒模糊测试系统验证实验。为验证模型文件自动生成能力,基于OSPF协议模型文件自动生成实验,从代码输入规模、语法复杂性和生成模型文件有效性三个方面分析了模型文件自动生成的优势。为验证测试系统提升代码覆盖率的能力,对DNS服务器、RTSP服务器进行测试,并将测试结果与AFLNET、Peach工具进行对比。为验证测试系统模式控制能力,对Pica8白盒交换机中使用的FTP客户端和TFTP客户端、Quagga软件中的RIP协议实现和OSPF协议实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网络协议灰盒模糊测试系统能够有效简化模型文件构建过程,提高代码覆盖率,同时具备较强可拓展性和通用性。

欧斌轲[2](2020)在《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协同网络是依托于国家973项目“智慧协同网络理论基础研究”,针对高速移动场景网络性能不佳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以满足高铁通信、应急通信对稳定网络服务的需求。在协同网络能够正常工作之前,需要对网络中处于不同地理区域的路由设备进行配置。路由设备的多区域性以及配置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造成了协同网络部署效率低,网络组网慢的问题。协同网络中路由设备需要满足的最基础配置是IP地址和路由条目的配置。现有的动态主机配置协议、零配置网络服务规范等协议,都只适用于同一网段内主机用户IP地址的配置,并不能满足协同网络中路由设备多接口、多网段IP地址的配置需求。现有的路由协议,如路由信息协议、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协议,其路由更新报文只能在物理相邻的路由设备间进行传输,不能满足协同网络中位于不同地理区域的路由设备间路由更新报文的传播需求。除了自动配置需求难以满足之外,协同网络中建立隧道连接的路由设备间的连接关系较为固化,所建立的连接关系只能手动修改,不能根据位于公网中的隧道路由设备的负载进行自适应地修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将整个系统按照功能划分为六个模块:IP地址池模块负责维护IP地址池,实现IP地址的跨网段分配和管理,避免多区域网络间存在的子网冲突;IP地址请求模块负责请求多个IP地址,解决现有协议不能实现多接口、多网段IP地址获取的问题;路由模块除了生成移动子网内的路由信息外,还能够实现不相邻路由设备间的路由更新;配置模块通过执行基于XML的配置模板,自动地实现各种配置需求,降低配置出错的可能性,提高协同网络的部署效率;移动切换模块通过CPU利用率、内存利用率等指标来均衡协同网络中位于公网的隧道路由设备间的负载,以提升网络的总体性能;手动配置模块为网络管理员手动配置提供接口,满足个性化的配置需求。最后,对所设计的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首先,所设计的自组织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多接口、多网段IP地址的管理和自动配置,还能有效地避免不同移动子网内的子网冲突;其次,系统支持路由更新报文传输至非物理相邻的路由设备,将路由更新报文传输到协同网络中处于其他地理区域的路由设备;最后,系统实现了位于公网中的隧道路由设备间的负载均衡,加强了协同网络中的数据处理能力。总而言之,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能够提高组网效率,提升协同网络的自动化水平,完善协同网络生态。

戴语涵[3](2020)在《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试油工程是取得石油勘探开发成果的重要环节,其成败主要取决于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质量。目前,试油试采公司建立了各种试油信息管理系统,但试油工程方案是由地质、工程、施工三个部门协同合作设计的复杂研究报告,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将三个部门的方案设计信息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导致了信息、方案孤立;同时不同部门和不同设计人员因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不同,对同一方案的设计认知和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因实际需要不同,对方案的文件存储格式和信息表示方法也各不相同,设计人员在设计三个方案中相同模块时都出现差异,难以达到三个部门协同合作和数据共享,降低了工作效率。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知识思想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定制方法,将信息表示成知识,能够规范模版标准,统一设计信息,然后利用工作流建模,使得试油工程方案能够进行流转,确保方案的协同设计和知识共享。研究与实现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本课题研究内容如下:1、对试油工程方案的设计模版进行了详细分类,完成了试油工程方案设计模版的逻辑结构设计,利用知识的思想进行试油工程方案基础模版的设计,然后利用Dtree技术实现了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模版模块化定制,并实现了模版的定制和维护管理。2、根据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审核流转业务流程,描述方案流转的各个环节的处理和权限分配情况,利用Petri网建模工具,构建了方案审核流转的Petri网工作流模型,利用XML定了工作流模型,最终实现了方案审核、部门流转、进度管理、数据管理、知识共享和协同工作等功能。3、结合以上研究的所有内容,对系统的整体需求进行分析,完成系统的业务流程、框架、数据库和具体功能的设计,开发集协同管理和办公自动化于一体的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本系统对试油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它领域相关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冉惟之[4](2020)在《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依据动态对抗环境下无人集群协同感知、规划与控制的应用需求,设计典型无人机协同对抗应用场景,构建面向高速目标拦截的无人机集群执行电子对抗软件系统。无人机集群通过搭载低功耗的电子干扰设备,依据集群智能的无中心式协同控制模型实现无人机自适应协同任务分配、航路规划和抵近式干扰,形成对三维空间中多个随机方位高速入侵目标的持续拦截能力,实现对我方保护对象的安全保障。具体地,本论文构建了面向多智能体的集群协同软件体系架构,建立面向群体智能的无人机协同控制算法,通过实现形成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仿真环境,系统地模拟了无人机集群自主协同决策过程。无人机仅依据局部态势的观测,通过构建模型空间信息素向量,基于对抗行为规则以及信息素的分布,进行无中心式的任务动态规划并自适应产生无人机飞行路径和干扰行为。该群体智能算法最终形成对入侵目标持续干扰欺骗的行为“涌现”,验证了无人机集群的自主决策与协同任务规划效能。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1)无人机集群的软件多智能体建模,包括:对抗环境模型;无人机个体的智能体建模(无人机状态,对抗行为,无人机观测,无人机对抗效用等);无人机集群的多智能体建模(集群协同效用目标,集群对抗状态与态势等);入侵目标的智能体建模等;(2)面向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控制算法的构建,包括:无人机集群信息素构建,协同任务分配,个体航路规划与电子对抗行为规划等群体智能算法的设计与实现。(3)典型应用场景下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仿真验证系统的实现,包括:无人机协同信息交互中间件的设计与实现;典型应用场景下的仿真环境的搭建;协同对抗效能的建模与可视化;对抗双方多智能体协同的设计与实现等。

何列松[5](2020)在《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协同制图是提高地图制图工作效率,快速更新地图产品和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有效方法。目前,CSCW领域单独研究文本、图像编辑、图形设计方面协同工作相对较多,地图(同时包含大量图形、图像、文本、OLE等)协同编辑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DBMS或者DFS研究普通关系型事务相对较多,而针对包含复杂关系的空间数据编辑事务相对较少;协同制图中前台用户交互编辑地图研究相对较多,而后台地理信息数据库同步地永久写入更新前台编辑成果的研究相对较少。面向协同制图研究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解决协同制图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对于前台地图交互编辑与后台地理信息更新保持数据一致性,提高多用户协同制图交互界面的协调同步性,平衡兼顾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生产更新的效率和成果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针对协同制图中目前存在的地图编辑事务执行和处理效率不高、地图编辑长事务并发处理复杂、多客户端集中协同制图时地图协同同步显示难等关键问题,开展了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协同制图的研究背景和现状,指出了当前现有研究的不足,提出了基于MELT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明确了本文的研究范围和基本思路。2.介绍了协同制图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了MELT相关的概念;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之后,归纳了目前协同制图中还存在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总结了传统GIS长事务核心问题和开展研究的难点。3.设计了MELT模型,它基于地图文档状态及其变化模拟协同制图MET,分别提出了基于虚拟内存和普通内存如何管理和操作地图文档状态及其变化数据的方法,说明了基于地图文档代理MET的原理,设计了事务列表管理协同制图MET,而后详细介绍了设计的地图文档模型详细结构。针对一类特殊制图对象OLE进行扩展建模,以支持对OLE对象的事务操作模拟。4.研究了基于单列表和双列表的协同制图事务组织与调度技术,设计了协同制图MET串行化协议,提出相交并发事务处理方法,阐述了协同制图中自动事务和用户长事务的内涵,研究了GRCP自动方法,设计实现了基于矢量栅格混合金字塔索引的协同制图多客户端同步显技术。5.构建了集中式协同制图实验平台CoMapping系统,开发了基于MELT的地图文档多源数据集成软件模块,构建了地图要素编辑功能框架,实验解决了几类典型GRCP的地图编辑问题。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比例尺、不同数据量大小的地图数据,对基于地图文档模拟的MELT模型进行了事务管理能力测试、事务并发处理实验和基于协同工作组的多客户端地图同步协同显示实验,验证了MELT模型对协同制图机制的支持和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的解决效果。在本论文最后总结中归纳了以下创新点:(1)基于虚拟内存的动态单备份和基于磁盘和内存存储的静态多备份的地图文档模型改进了传统MELT模型,通过地图文档状态备份和变化数据存储管理,成功模拟了数据库MET,克服了DBMS中GIS长事务执行时间长、DDL操作受限等缺点,提高了MET执行效率和MET管理能力。(2)设计了协同制图事务三元组模型,建立了MELT并发处理规则,实现了基于协同制图MELT优化、合并、丢弃等并发处理方法,支持协同制图事务串行化处理,维护了事MELT的ACID特性,确保了地图编辑成果数据的一致性。(3)设计实现了以双线道路交叉口处理、注记压盖同色线划和填充点符的地图图形关系自动处理方法,这些处理不增加地图文档数据量且不影响地图编辑其他流程,不仅显着减少了编辑事务数量和用户编辑工作量,还显着降低了MELT前后地图文档状态变化数据量。(4)采用基于矢量栅格混合金字塔索引,通过将Drawpile改进的CoMapping实验系统,实现了多用户协同制图客户端地图同步显示机制,显着提升了协同制图视图显示的同步协调性。

陈昊烺[6](2019)在《基于OBE理念的高职课程诊改的设计研究 ——以《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及教职成司颁布系列诊改文件以来,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水平,形成较完备的职业院校自我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已经成为当前已经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之一。课程诊改是高职诊改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层面。OBE理念以人的培养作为出发点,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控制应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逻辑起点和侧重点,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符合高职的人才培养定位。因此,本文以OBE理念作为理论基础进行高职课程诊改模式的构建。该论文以OBE理念作为理论基础,利用访谈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高职课程诊改模式的构建。本文首先对诊改、课程诊改、高职课程诊改以及OBE理念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对高职课程及其现存问题、高职课程诊改的内在要求以及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而后对OBE理念及其在高职课程诊改中的已有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最后,对OBE理念进行应用和创新,从“形成课程建设规划”、“设计课程质量控制标准”、“形成课程诊改运行机制”以及“形成课程诊改保障措施”四个方面形成符合高职课程诊改现实需要的,基于OBE理念的高职课程诊改模式,并以《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作为案例进行分析,提出策略与建议。该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职课程以及课程诊改中现存的问题,对于推动高职课程诊改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吕瑞[7](2019)在《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制造与服务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生产型制造逐渐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在制造业价值链中,服务环节创造的价值占据了整体价值的2/3,服务逐渐占据产业价值链的高端。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使服务竞争从企业个体之间的竞争转变为服务价值链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企业群之间的业务协作朝着广泛化、深入化方向发展,多核服务价值链通过聚集多个企业群的优势资源和服务能力,具有以往传统服务价值链协同模式无法企及的战略优势。第三方云平台在专业化服务和资源整合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为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提供了信息化支撑。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模式,将企业群的服务协同范围放置在更大的空间内,企业群可以充分利用多条服务价值链条中更具优势的服务要素和资源进行优势互补,实现服务价值的最大化。本文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等项目,对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研究。(1)面向汽车产业多个服务价值链企业群之间的跨企业、跨地域、跨链条服务协同问题,以第三方云平台作为信息化支撑,提出了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模式。设计了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解决方案,为原本孤立的价值链企业群之间展开业务合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2)针对多核服务价值链大规模复杂业务协同问题,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多核服务价值链的组织结构和企业群间的服务协同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模型。结合“规划控制下的二阶段设计理论”,提出了多链范围内服务资源发现和协同对象选择的求解方法。为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体系的构建和协同模式的实现提供了理论支撑。(3)针对业务关联的企业群之间的跨链业务融合需求,提出了多核服务价值链的业务流程整合解决方案,从数据、服务、流程三个层次建立了多核服务价值链的业务流程整合模型,并限定了业务流程整合过程的规则集。基于XML给出了整合模型的配置方法,给出了业务流程整合过程和执行控制过程的实现算法。(4)针对多链企业群的跨企业、跨链条的数据共享需求,提出了多核服务价值链的异构数据动态集成解决方案,建立了多链企业群的数据集成模型。在该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多链异构数据的动态发布和动态发现机制,并提出面向云平台的多链异构数据转换与注册算法以及事件驱动的数据源动态调用算法。实现了对多链数据资源的实时、动态查询,消除了企业群在业务协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屏障。(5)针对汽车售后服务能力和服务资源优化配置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解决方案。针对汽车售后服务中存在的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多源信息融合故障树和模糊Petri网的故障分析方法,以故障分析为导向关联相似维修案例,在二阶段设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跨链服务协同对象的匹配方法。针对汽车售后服务中存在的资源配置局限的问题,建立了三级服务资源协同体系,设计并实现了服务资源的协同配置策略和应急协同调度策略。(6)将支持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的业务流程整合技术、数据集成和面向服务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技术在云服务平台中进行应用验证,证明上述研究成果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李宗富[8](2017)在《信息生态视角下政务微信信息服务模式与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微信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国内越来越多的党团组织和政府部门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积极地利用政务微信发布信息、提供服务、沟通交流、引导舆论等。政务微信已经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网络问政新平台,对政府信息服务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推动政务改革的重要力量。如何合理地利用政务微信等政务新媒体的优势,打造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公众参与、双向互动为平台,以优化政府服务流程、改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为途径,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从而为公众提供更加公正、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是当前各个政府部门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信息生态学是研究人、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可以为信息环境下的组织、信息技术和信息对象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新的解释框架。因此,本文以政务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结合信息生态学理论,深入研究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服务模式和服务质量评价问题。在综合评述国内外学者关于政务微信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基于信息生态视角对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过程、模式、运行机制和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因素、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入分析,为提升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服务能力和质量提供指导,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过程中的人、信息、技术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分析了政务微信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流转情况,研究了政务微信公众号信息服务的动力和过程。在对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信息生态系统的四个构成要素政务微信信息人、政务微信信息资源、微信技术和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环境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并分析了它的功能。然后分析了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和构成要素,探究了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结构和类型。其次,分析了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在对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内涵与概念模型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动力机制、协同机制、共享机制、评估机制和反馈机制,深入地分析了各个运行机制的内涵、内容与特征,并构建了每种机制的模型;最后基于五种机制的内在逻辑构建出了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的总体关系图。第三,政务微信信息服务模式分析。从信息生态要素出发,基于用户个性化需求、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要求、信息智能技术发展和政务信息生态环境协同发展视角,将政务微信信息服务模式划分为定制式、一站式、智慧型和协同式四种类型,分别介绍了四种模式的概念与内涵,分析了各个模式的内容和特征,并构建了每种模式的模型与框架等。分别选取了“广东天气”、“广东发布”、“乐行南昌”、“广州公安”四个政务微信公众号作为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对四种信息服务模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对比分析了四种模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第四,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以服务质量差距理论为基础,从信息生态因子视角构建了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模型,将影响因素分为政务微信信息资源、政务微信信息主体、微信技术和政务微信平台环境四个维度,解释不同因子对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的影响。以收集的713份有效调查问卷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数据的信度和效度,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所提出的理论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大多数假设都得到了数据支持,并对一个不支持的研究假设进行了原因分析。第五,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和调查问卷方法,选取并确定了7个一级指标、48个二级指标,结合信息生态学理论将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划分为政务微信信息资源、政务微信信息人、信息技术和政务微信平台环境四个维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个指标的权重。最后以“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为研究对象,对其信息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检验该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后,针对当前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现状,分析了提升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面临的困境,提出了策略设计思想,分别从政务微信信息资源、政务微信信息主体、微信技术和政务微信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的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提升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和效果提供借鉴与参考。从信息生态视角探讨政务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服务模式并对其信息服务质量进行科学评价研究,拓展了信息生态学在政务新媒体领域的研究应用,丰富了电子政务和信息生态学的理论研究,为政府部门借助政务微信更好地开展公共服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参考建议。在实践上,本研究有助于提高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对于新媒体环境下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等都具有较强的现实应用和指导意义。

李鹏飞[9](2013)在《在OpenFlow网络中提供路由服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不断地发展,商用网络从协议的使用以及设备的制造都有一套完善的标准,并且大规模的网络部署主要为专业的网络运营商所服务。而研究人员研究的新技术只能在小范围内搭建试验网络进行验证,在现有网络中验证变得非常困难。OpenFlow技术恰好给研究者们提供了一个可定制、可编程的实验平台。然而现有OpenFlow技术还只局限于二层转发网络,三层路由服务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本论文的主要目的为研究如何为OpenFlow网络添加路由服务功能,并且怎样通过新添加的路由服务功能实现OpenFlow网络与传统网络互通。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第一,对互联网的发展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互联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由此引出了对OpenFlow网络技术的研究,并对OpenFlow的起源、发展以及关键技术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二,分析了OpenFlow网络与传统网络互联对三层路由技术的需求,并介绍了现有的OpenFlow网络中与网络层路由技术相关的研究,主要介绍了OpenFlowClick、 RouteFlow和L3routing这三个研究项目,分析了这三个项目的优点以及需要改进之处;第三,通过对OpenFlow网络路由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并根据解决方案进行编程实现,完成一套可以为OpenFlow网络提供较为完整路由服务功能的L3routing Plus系统;第四,根据路由测试标准对本论文实现的方案L3routing Plus系统进行了详细的测试,通过对测试用例和测试结果的分析,验证本论文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为OpenFlow网络提供比较完整的路由服务功能。研究人员可以运用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实现OpenFlow网络与传统网络之间的互通,从而扩大试验网络的规模与复杂度,来进行更好的网络研究与验证。

张振华,高鹏,张明[10](2012)在《RIP V2路由协议特性描述与配置验证》文中研究说明通过GNS3模拟器试验,接近真实环境分析RIP V2原理。通过对示例网络VLSM等内容的配置、调试、验证,深入剖析新特性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及所带来的明显性能改善。并鼓励在实际网络中,尽量采用RIPV2以提高网络灵活性和安全性等关键性能。

二、利用定制接口的方法实现RIPv1和RIPv2的协同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定制接口的方法实现RIPv1和RIPv2的协同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协议模糊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贡献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基础
    2.1 模糊测试技术介绍
    2.2 模糊测试技术分类
        2.2.1 黑盒模糊测试技术
        2.2.2 白盒模糊测试技术
        2.2.3 灰盒模糊测试技术
    2.3 模糊测试评价指标
        2.3.1 代码覆盖率
        2.3.2 独特崩溃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协议灰盒模糊测试系统方案设计
    3.1 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技术原理
    3.2 现有网络协议模糊测试方案分析
    3.3 NPGFuzzer系统设计目标
    3.4 NPGFuzzer系统方案设计
        3.4.1 整体方案设计
        3.4.2 模块功能描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协议灰盒模糊测试系统关键技术
    4.1 模型文件自动生成技术
        4.1.1 解析器
        4.1.2 生成器
    4.2 基于状态导向的灰盒模糊测试技术
        4.2.1 灰盒模糊测试引擎
        4.2.2 智能状态导向引擎
    4.3 模式控制技术
        4.3.1 服务器端测试模式
        4.3.2 客户端测试模式
        4.3.3 路由协议测试模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协议灰盒模糊测试系统验证实验
    5.1 测试环境
    5.2 模型文件自动生成能力验证
    5.3 代码覆盖率提升能力验证
        5.3.1 DNS协议服务器端模糊测试
        5.3.2 RTSP协议服务器端模糊测试
    5.4 模式控制能力验证
        5.4.1 FTP协议客户端模糊测试
        5.4.2 TFTP协议客户端模糊测试
        5.4.3 RIP协议模糊测试
        5.4.4 OSPF协议模糊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研究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结构
2 相关技术研究
    2.1 协同网络
    2.2 IP地址自动配置
    2.3 路由协议
    2.4 负载均衡
    2.5 本章小结
3 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的设计
    3.1 需求分析
    3.2 整体设计
        3.2.1 系统架构
        3.2.2 模块组成
    3.3 IP地址池模块设计
    3.4 IP地址请求模块设计
    3.5 路由模块设计
    3.6 配置模块设计
    3.7 手动配置模块设计
    3.8 移动切换模块设计
    3.9 本章小结
4 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的实现
    4.1 IP地址池模块实现
    4.2 IP地址请求模块实现
    4.3 路由模块实现
    4.4 配置模块实现
    4.5 手动配置模块实现
    4.6 移动切换模块实现
    4.7 本章小结
5 系统测试
    5.1 测试设备与环境
        5.1.1 测试拓扑
        5.1.2 环境搭建
    5.2 各模块功能测试
        5.2.1 IP地址池模块功能测试
        5.2.2 IP地址请求模块功能测试
        5.2.3 路由模块功能测试
        5.2.4 配置模块功能测试
        5.2.5 手动配置模块功能测试
        5.2.6 移动切换模块功能测试
    5.3 系统仿真测试
        5.3.1 对比仿真分析
        5.3.2 移动性场景仿真分析
        5.3.3 带宽使用率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石油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现状基础
        1.2.2 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现状基础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
    2.1 网络化协同设计的相关理论
        2.1.1 协同设计
        2.1.2 网络化协同设计
    2.2 知识相关理论
        2.2.1 知识概念
        2.2.2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联系
    2.3 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建模技术研究
        2.3.1 工作流定义
        2.3.2 Petri网的定义
        2.3.3 Petri网的优点
        2.3.4 工作流模式
        2.3.5 工作流的触发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知识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定制技术研究
    3.1 试油工程方案模版模块化定制需求
    3.2 基于知识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模块化定制流程与框架
    3.3 基于知识的试油工程方案模版定制模型的构建
        3.3.1 知识模型的定义
        3.3.2 框架知识单元
        3.3.3 规则知识单元
        3.3.4 层次知识模型的存储
        3.3.5 基于Dtree的知识模型实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etri网的协同办公工作流研究与构建
    4.1 业务流程设计
        4.1.1 管理人员业务流程设计
        4.1.2 设计人员业务流程设计
        4.1.3 审核人员业务流程设计
    4.2 试油方案协同办公工作流设计
        4.2.1 工作流模型定义
        4.2.2 工作流模型的构建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体系架构
        5.2.1 系统框架设计
        5.2.2 系统开发模式设计
        5.2.3 数据库设计
    5.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4 系统主要功能的实现
        5.4.1 模版管理模块
        5.4.2 方案设计管理模块
        5.4.3 在线设计模块
        5.4.4 协同管理模块
        5.4.5 用户权限管理模块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4)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无人机集群群体智能相关技术研究
    2.1 协同电子对抗技术
    2.2 面向无人集群的多智能体系统
    2.3 群体智能算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场景与需求分析
    3.1 无人集群协同对抗场景想定
    3.2 无人集群协同对抗问题的形式化描述
    3.3 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需求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原理分析与系统架构
    4.1 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原理分析
    4.2 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方案设计
    4.3 系统体系架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详细设计
    5.2 对抗环境仿真系统实现
    5.3 数据链路仿真实现
    5.4 协同决策系统与算法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6.1 验证系统场景
    6.2 系统测试
    6.3 基于人工蜂群信息素的集群协同决策算法性能测试
    6.4 本章小节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5)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现状与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现有研究的不足
    1.3 总体解决方案
        1.3.1 总体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协同制图理论与方法
    2.1 协同制图概念
        2.1.1 协同制图的CSCW起源
        2.1.2 协同制图相关概念
    2.2 协同制图模型与方法
        2.2.1 长事务模型
        2.2.2 长事务并发控制方法
    2.3 地图制图协同工作机制
        2.3.1 工作组机制
        2.3.2 基于任务划分的协同制图工作流
    2.4 基于MELT的空间数据库更新机制
        2.4.1 基于C/S架构的协同制图数据库更新
        2.4.2 基于B/S架构的协同制图数据库更新
    2.5 协同制图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2.5.1 基于空间数据的协同制图事务效率问题
        2.5.2 协同制图长事务并发处理复杂度问题
        2.5.3 协同制图地图同步显示问题
        2.5.4 传统GIS长事务核心问题
        2.5.5 研究难点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ELT模型构建
    3.1 基于地图文档状态及变化的MET存储模型
        3.1.1 虚拟内存的MET存储模型
        3.1.2 普通内存的MET存储模型
        3.1.3 基于地图文档状态备份与变化的MET模型
    3.2 地图文档模型定义
        3.2.1 基于虚拟内存的地图文档模型变量定义
        3.2.2 文档状态信息在虚拟内存中统一存储
        3.2.3 地图文档中MET三元组模型
        3.2.4 基于地图文档的MELT模型
    3.3 OLE对象的编辑事务支持
    3.4 基于MELT模型的I/O操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MELT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及解决方案
    4.1 协同制图事务组织与调度技术
    4.2 协同制图长事务并发处理技术
        4.2.1 协同制图MET串行化协议
        4.2.2 相交事务并发处理方法
        4.2.3 协同制图中自动事务与用户长事务
    4.3 基于MELT的GRCP自动处理方法
        4.3.1 几种典型的GRCP问题
        4.3.2 GRCP模型及其扩展
        4.3.3 几种典型GRCP方法
        4.3.4 其他GRCP技术体制设计
    4.4 协同制图多客户端同步显示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ELT的协同制图实验
    5.1 集中式协同制图实验平台的构建
    5.2 基于MELT的地图文档多源数据集成
    5.3 地图要素编辑
        5.3.1 地图要素编辑功能划分
        5.3.2 地图编辑处理功能模块架构
        5.3.3 地图要素编辑处理的工作流程
        5.3.4 地图要素编辑测试
    5.4 GRCP的地图编辑
        5.4.1 GRCP的地图编辑功能
        5.4.2 GRCP测试
    5.5 基于地图文档的MELT模型实验
        5.5.1 基于MELT模型的事务管理能力测试
        5.5.2 面向协同制图的MELT并发处理实验
        5.5.3 基于协同制图工作组的多客户端地图同步显示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应用前景与展望
        6.3.1 应用前景
        6.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基于OBE理念的高职课程诊改的设计研究 ——以《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诊改
        2.1.2 课程诊改
        2.1.3 高职课程诊改
        2.1.4 OBE理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教育目标理论
        2.2.2 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2.2.3 精熟教育理论
第3章 高职课程及高职课程诊改概述
    3.1 高职课程及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高职课程及其基本要素
        3.1.2 高职课程的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我国高职课程诊改的内在要求及其现状和困境
        3.2.1 我国高职诊改相关政策文件概述
        3.2.2 我国高职课程诊改的内在要求
        3.2.3 我国高职课程诊改方案概述及现状分析
        3.2.4 我国高职课程诊改现存问题
第4章 OBE理念及其已有应用
    4.1 OBE理念详解
    4.2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诊改应用——H学校为例
        4.2.1 课程诊改目标链
        4.2.2 课程质量诊断要点
        4.2.3 课程诊改运行
        4.2.4 课程诊改保障措施
        4.2.5 总结与改进
第5章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课程诊改模式的构建
    5.1 形成课程建设规划
        5.1.1 形成课程目标链
        5.1.2 形成课程建设规划
    5.2 设计课程质量控制标准
        5.2.1 形成课程建设质量控制标准
        5.2.2 形成课堂教学质量控制标准
    5.3 形成课程诊改运行机制
        5.3.1 课程建设诊断与改进
        5.3.2 课程教学诊断与改进
        5.3.3 形成课程诊改循环
    5.4 形成课程诊改保障措施
        5.4.1 组织保障
        5.4.2 经费保障
        5.4.3 制度保障
    5.5 基于OBE理念的高职课程诊改模式
第6章 《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案例
    6.1 《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案例概况
    6.2 《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诊断与改进
        6.2.1 课程建设
        6.2.2 课程教学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A 政策文件
附录B 课程目标
附录C 学习成果及其评价
附录D 课程授课计划表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需求
        1.1.3 拟研究内容
        1.1.4 研究意义
    1.2 相关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服务价值链协同模式研究现状
        1.2.2 服务价值链协同理论研究现状
        1.2.3 服务价值链协同技术研究现状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课题支持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主要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模式与总体方案研究
    2.1 价值链协同模式
    2.2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分析
        2.2.1 传统服务价值链协同模式存在的问题
        2.2.2 服务价值链协同模式的发展趋势
    2.3 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需求分析
    2.4 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模式
    2.5 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总体解决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理论模型
    3.1 多核服务价值链的内涵与特征
        3.1.1 多核服务价值链的内涵
        3.1.2 多核服务价值链的特征
    3.2 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理论
        3.2.1 多核服务价值链的规划分解与协同关系分析
        3.2.2 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理论模型
    3.3 基于“规划控制下的二阶段设计理论”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研究
        3.3.1 “规划控制下的二阶段设计理论”概述
        3.3.2 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的一阶段设计
        3.3.3 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的二阶段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核服务价值链业务流程整合技术
    4.1 支持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的业务流程整合需求分析
    4.2 支持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的业务流程整合方案
    4.3 支持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的业务流程整合模型
        4.3.1 数据层模型
        4.3.2 服务层模型
        4.3.3 流程层模型
    4.4 支持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的业务流程整合技术
        4.4.1 数据集配置
        4.4.2 服务配置
        4.4.3 服务映射组装
        4.4.4 业务流程整合
        4.4.5 业务流程执行控制
        4.4.6 业务流程在线动态更新技术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支持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的数据集成技术
    5.1 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的资源共享需求分析
    5.2 支持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的数据集成模型
    5.3 多源异构信息动态集成方案
        5.3.1 多源异构信息动态发布
        5.3.2 多源异构信息动态发现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面向售后服务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技术
    6.1 面向售后服务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需求分析
        6.1.1 汽车售后服务存在的问题
        6.1.2 面向汽车售后服务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需求
    6.2 面向故障诊断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技术
        6.2.1 面向故障诊断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方案
        6.2.2 故障信息整合
        6.2.3 故障分析与诊断
        6.2.4 面向故障诊断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策略
    6.3 面向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技术
        6.3.1 面向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体系
        6.3.2 面向服务资源优化配置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方案
        6.3.3 服务资源协同配置策略
        6.3.4 服务资源应急协同调度策略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云平台的汽车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实证
    7.1 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实证
    7.2 基于云平台的业务流程整合实证
    7.3 基于云平台的信息集成实证
    7.4 面向服务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实证
        7.4.1 面向故障诊断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实证
        7.4.2 面向资源优化配置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实证
    7.5 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效应分析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成果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8)信息生态视角下政务微信信息服务模式与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政务微信研究现状
    1.3.2 国内政务微信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政务微信
    2.1.1 政务微信的概念与类型
    2.1.2 政务微信的特征
    2.1.3 政务微信的功能和定位
2.2 信息生态相关理论
    2.2.1 信息生态系统
    2.2.2 信息生态因子
    2.2.3 信息生态链
    2.2.4 信息生态位
2.3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1 新公共服务的内涵
    2.3.2 新公共服务的内容
    2.3.3 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内涵与范围
2.4 电子政务理论
    2.4.1 电子政务的内涵与特征
    2.4.2 电子政务的功能与模式
    2.4.3 电子政务的系统和结构
    2.4.4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
2.5 信息服务理论
    2.5.1 信息服务的内涵与基本原理
    2.5.2 信息服务的原则、内容与方式
    2.5.3 信息服务的类型与模式
    2.5.4 信息服务质量及其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信息生态系统构建
3.1 政务微信信息传播过程
3.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动力与过程
    3.2.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内涵
    3.2.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动力
    3.2.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内容与过程
3.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模型
    3.3.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信息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特征
    3.3.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信息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
    3.3.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的信息生态系统模型构建
    3.3.4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信息生态系统的功能
3.4 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
    3.4.1 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3.4.2 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
    3.4.3 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结构
    3.4.4 政务微信信息生态链的类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分析
4.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的内涵与概念模型
    4.1.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的内涵
    4.1.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的概念模型
4.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动力机制
    4.2.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动力机制的内涵
    4.2.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动力机制分析
    4.2.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动力机制模型构建
4.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协同机制
    4.3.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协同机制的内涵
    4.3.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协同机制的目标
    4.3.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协同机制模型构建
4.4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
    4.4.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的内涵
    4.4.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分析
    4.4.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共享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4.5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评估机制
    4.5.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评估机制的内涵
    4.5.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评估机制的理论基础与内容
    4.5.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评估机制系统构成及工作流程
4.6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反馈机制
    4.6.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反馈机制的内涵
    4.6.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反馈机制分析
    4.6.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反馈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4.7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运行机制总体关系图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生态因子的政务微信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5.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模式的提出
5.2 基于政务微信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式信息服务模式
    5.2.1 政务微信用户定制式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5.2.2 政务微信用户定制式信息服务的过程与特征
    5.2.3 定制式信息服务的内容与技术基础
    5.2.4“广东天气”定制式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5.3 基于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一站式信息服务模式
    5.3.1 政务微信一站式信息服务模式的内涵
    5.3.2 政务微信一站式信息服务的内容与特征
    5.3.3 政务微信一站式信息服务模式的基本框架与结构
    5.3.4“广东发布”一站式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5.4 基于信息智能技术的智慧型信息服务模式
    5.4.1 政务微信智慧型信息服务的背景与内涵
    5.4.2 政务微信智慧型信息服务的内容与特征
    5.4.3 政务微信智慧型信息服务的模型与结构
    5.4.4“乐行南昌”智慧型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5.5 基于信息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协同式信息服务模式
    5.5.1 政务微信协同式信息服务模式的产生背景与内涵
    5.5.2 政务微信协同式信息服务的体系与特征
    5.5.3 政务微信协同式信息服务模式的实现途径
    5.5.4“广州公安”协同式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5.6 四种模式对比分析
    5.6.1 相同点分析
    5.6.2 不同点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6.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模型构建
6.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研究假设
    6.2.1 政务微信信息人因素
    6.2.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与办事服务因素
    6.2.3 政务微信信息技术因素
    6.2.4 政务微信信息环境因素
6.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6.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6.3.2 信度与效度分析
    6.3.3 结构模型检验
    6.3.4 结果讨论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
7.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7.1.1 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概述
    7.1.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内涵
7.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原则与构建思路
    7.2.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7.2.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7.2.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设计
7.3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
    7.3.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7.4“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信息服务质量评价
    7.4.1“上海发布”微信公众号背景介绍
    7.4.2 评价过程及结果
    7.4.3 评价结果讨论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提升策略
8.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与策略设计思想
    8.1.1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提升面临的困境
    8.1.2 政务微信信息服务质量提升策略的设计思想
8.2 优化政务微信信息资源
    8.2.1 提高政务信息的内容质量和有用性
    8.2.2 丰富政务信息的类型与形式
    8.2.3 提高办事服务的实用性和个性化水平
    8.2.4 注重信息的整合性与服务的协同性
8.3 加强政务微信信息主体建设
    8.3.1 提高政务微信运维团队的服务意识和动力
    8.3.2 了解用户的政务信息需求和服务要求
    8.3.3 加强运维服务人才与团队建设
    8.3.4 提高交互和帮助的有效性
8.4 加强微信技术融合
    8.4.1 提高技术手段应用的多元化
    8.4.2 加强平台之间的协同整合
8.5 改善政务微信信息服务环境
    8.5.1 创新优化运营服务模式
    8.5.2 建立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与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9)在OpenFlow网络中提供路由服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
    1.3 本文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
    2.1 互联网的发展
    2.2 OpenFlow技术概述
        2.2.1 OpenFlow技术的起源和发展
        2.2.2 OpenFlow关键技术的介绍
    2.3 OpenFlow网络现有路由服务功能的研究
        2.3.1 OpenFlow Click
        2.3.2 Routeflow
        2.3.3 L3routing
第三章 L3routing的总体设计与详细分析
    3.1 L3routing的总体设计
    3.2 L3routing的详细设计
    3.3 L3routing未完成的工作
第四章 L3routing Plus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路由协议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1.1 RIP协议
        4.1.2 BGP协议
    4.2 通信协议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4.2.1 ICMP协议
        4.2.2 TCP/UDP协议
    4.3 OpenFlow网络内部节点与传统网络互连
第五章 L3routing Plus系统路由服务的功能测试
    5.1 测试平台
    5.2 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3routing Plus系统的协议测试
    6.1 RIP协议测试
        6.1.1 测试平台
        6.1.2 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分析
    6.2 OSPF协议测试
        6.2.1 测试平台
        6.2.2 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分析
    6.3 BGP协议测试
        6.3.1 测试平台
        6.3.2 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分析
    6.4 ICMP协议测试
        6.4.1 测试平台
        6.4.2 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分析
    6.5 TCP/UDP协议测试
        6.5.1 测试平台
        6.5.2 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分析
    6.6 ARP协议测试
        6.6.1 测试平台
        6.6.2 测试用例及测试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全文总结
    7.2 不足和进一步工作
    7.3 研究生期间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利用定制接口的方法实现RIPv1和RIPv2的协同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协议模糊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郑轲.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2]协同网络多区域移动子网自组织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欧斌轲.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面向试油工程方案设计的网络化协同系统研究与实现[D]. 戴语涵.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基于群体智能的无人机集群协同对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冉惟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基于地图编辑长事务模型的协同制图关键技术研究[D]. 何列松.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2)
  • [6]基于OBE理念的高职课程诊改的设计研究 ——以《网络组建与应用》课程为例[D]. 陈昊烺.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7]基于云平台的多核服务价值链协同技术研究[D]. 吕瑞.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8]信息生态视角下政务微信信息服务模式与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李宗富. 吉林大学, 2017(09)
  • [9]在OpenFlow网络中提供路由服务功能的设计与实现[D]. 李鹏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13(11)
  • [10]RIP V2路由协议特性描述与配置验证[J]. 张振华,高鹏,张明. 硅谷, 2012(23)

标签:;  ;  ;  ;  ;  

通过自定义接口实现RIPv1和RIPv2的协同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