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温度对贮氢合金TiV_(2.1)Ni_(0.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李书存[1](2009)在《Ti-Zr-V-Mn-Ni固溶体贮氢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贮氢合金是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的核心材料,其综合性能的改善是提高镍-金属氢化物电池性能的关键。本研究以探索镍-金属氢化物电池新型负极材料为目的,以V基固溶体型贮氢合金为研究对象。本文以Ti0.26Zr0.07V0.24Mn0.1Ni0.33合金为参比合金,以添加或取代的方法加入B、Mo、Cr、Si以及稀土La、Ce、Pr、Nd、Gd等元素,采用XRD、FESEM-EDS及TEM等方法研究了该类电极合金微观结构;针对V基固溶体合金电极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较差及容量衰减严重等问题,采用EIS、恒电位放电及ICP-MS等分析技术对合金电极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及合金腐蚀情况进行表征,以期改善合金电极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所有合金均有V基固溶体相和C14型Laves相两相组成。添加Mo和B可提高Ti0.26Zr0.07V0.24Mn0.1Ni0.33合金的放电容量,Ti0.26Zr0.07V0.24Mn0.1Ni0.33B0.1合金电极在60 mA·g-1电流放电时的放电容量达到476.7 mAh·g-1。添加Si、Mo和Cr部分取代V对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改善明显;而Si、Mo、B和Cr的添加或取代却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合金的高倍率放电性能,使合金电极表面上电化学反应的电荷转移电阻(Rct)显着增加,交换电流密度(I0)显着降低。添加B和Mo可显着改善Ti0.26Zr0.08V0.24Mn0.1Ni0.33合金电极的高温放电性能,Ti0.26Zr0.07V0.24Mn0.1Ni0.33Mo0.075合金电极在343 K高温下其放电容量仍达到633 mAh·g-1。研究了添加La、Ce、Pr、Nd和Gd五种稀土元素对Ti0.26Zr0.07V0.24Mn0.1Ni0.33合金的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i0.26Zr0.07V0.24Mn0.1Ni0.33和Ti0.26Zr0.07V0.24Mn0.1Ni0.33RE0.01(RE = La, Ce, Pr, Nd, Gd)合金均由体心立方结构的V基固溶体主相和少量六方结构的C14型Laves相组成;在合金中加入稀土元素,会使合金中两相的晶胞体积同时增大。添加五种稀土元素都可以改善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而对合金电极其它性能的影响则各有不同,其中添加Ce和Pr可以提高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而添加Nd和Gd能改善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工作温度对合金电极的放电容量影响较大,温度超过343 K时使其循环容量衰减加剧;而含稀土元素的合金电极在333 K温度下放电容量达到最大值。稀土对合金电极的荷电保持率产生一定影响;La、Ce、Pr稀土元素的添加能够改善合金电极的倍率放电性能。采用稀土元素Ce、Nd、Gd部分取代V元素,研究了Ti0.26Zr0.07V0.23Mn0.1Ni0.33RE0.01 (RE = Ce, Nd, Gd)电极合金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Nd元素可以有效改善合金的动力学性能,使合金电极表面上电化学反应的电荷转移电阻(Rct)显着降低,交换电流密度(I0)和氢的扩散系数显着增加;稀土元素Ce可以提高合金电极的放电容量,其最大放电容量在放电电流密度为60 mA·g-1可达403.9 mAh·g-1。研究机械球磨对Ti0.26Zr0.07V0.24Mn0.1Ni0.33钒基固溶体材料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经机械球磨处理的Ti0.26Zr0.07V0.24Mn0.1Ni0.33固溶体合金仍具有V基固溶体相和C14型Laves相结构;机械球磨可以明显改善Ti0.26Zr0.07V0.24Mn0.1Ni0.33合金材料的放电循环稳定性,40周后的容量保持率从46.3%(t=30 min)提高到78.3%(t=180 min);电化学阻抗和恒电位放电研究表明,球磨处理使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提高。采用FESEM-EDS、EIS及ICP-MS技术对Ti0.26Zr0.07V0.24Mn0.1Ni0.33合金电极的容量衰减机制进行研究,该合金的容量衰减涉及到以下三方面: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合金电极表面的裂纹明显加宽、加深,存在氧化现象,这既增加电极的内阻,又阻碍氢在合金内的扩散;电荷转移电阻增加,交换电流密度减小,这些动力学因素的变化使得氢化物电极的放电容量逐渐减小;合金组分元素V、Ti和Zr的腐蚀溶解明显,这是合金电极容量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
王艳芝[2](2009)在《Ni/MH电池复合电极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文中提出单一类型的贮氢合金都存在着固有的优点和缺点,难以满足对其性能和扩展应用领域的要求。为了使它们的优点互补以克服单一合金的固有缺点,可以有选择地添加具有较高电化学活性的第二相到母体合金中,也可能使组分合金的优良性能在复合处理过程中产生协同效应,因此制备综合性能更加优良的Ni/MH电池复合电极合金是本研究的目的。本文利用两步熔炼法制备多相复合电极合金。采用XRD、FESEM(SEM)、EDS、ICP-OES等分析方法以及恒电流充放电、恒电位放电和电化学阻抗谱等电化学测试技术,系统研究了复合电极合金的微结构、热力学特征、电化学性能和动力学性能,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系统研究了AB5型合金LaNi5和LaNi4Al0.4Mn0.3Co0.3以及镧镁基合金La0.85Mg0.25Ni4.5Co0.35Al0.15的添加对固溶体型合金Ti0.10Zr0.15V0.35Cr0.10Ni0.30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添加少量的AB5型合金并不改变母体合金的主相晶体结构,但是复合电极合金中新生成了不同于组分合金的物质,该物质的主要组成元素是Zr、V、Ti和Ni;新的生成物随着添加量的增大而增多;添加合金在复合过程中已分解,并且仅在新的生成物中能检测到La;复合合金电极的实际放电容量不是其构成的各个组分合金的放电容量的简单加和,而是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随着添加量的增大,复合电极合金的热力学特征、电化学性能以及动力学性能均有显着改善。在303 K时,随着LaNi5添加量的增大,复合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吸放氢P-C-T平台压上升,滞后显着减小;添加La0.85Mg0.25Ni4.5Co0.35Al0.15合金时,若加入量为5 %,复合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为361.8 mAh g-1,若加入量为20 %,复合合金电极的活化周期数为3周,1500 mA g-1放电电流密度时的高倍率放电能力为75.96 %,交换电流密度为452.64 mA g-1,氢在合金体内的扩散系数为26.29×10-10 cm2 s-1,233 K时低温放电能力为73.47 %;1500 mA g?1放电电流密度时,复合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基本上是由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电化学反应和氢的扩散混合控制。通过对TiV1.1Mn0.9Ni0.5 + x % ZrCr2 (x = 0, 1, 5, 10, 20)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系统研究,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复合电极合金虽然具有与母体合金相同的双相结构,但是随着ZrCr2合金量的变化,两相的相组成、相含量以及晶胞参数和晶胞体积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随着x的增大,放氢平台压先逐渐降低而后逐渐升高,在x = 5时达到最低。合金电极的最大贮氢容量[H/M]max和最大放电容量均先逐渐增大而后逐渐减小,x = 5时分别达到最大值1.92 mass%和457.2 mAh g-1;当添加合金的量较少时,复合过程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和荷电保持率均随着x的增大而显着提高;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交换电流密度和氢的扩散系数等动力学性能也均得到了显着改善,并均在x = 5时达到最佳值;1000 mA g-1放电电流密度时,复合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是由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电化学反应和氢的扩散混合控制。对LaNi5 + x % Ti0.10Zr0.16V0.34Cr0.10Ni0.30 (x = 0,1,5,10)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表明:复合过程虽然没有改变母体合金的CaCu5主相结构,但是复合合金中却产生了六方结构的C14 Laves第二相;第二相的数量随着x的增大而增加;组分合金在复合过程中产生了明显的协同效应;随着x的增大,合金电极的放氢平台压逐渐上升,最大贮氢量[H/M]max先增加而后减小,x = 5时达到1.54 mass%;平台宽度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而斜率因子则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合金电极的综合电化学性能有了显着提高,且均在x = 5时达到最佳,233 K时低温放电能力为87.37 %,在303 K时,最大放电容量为326.1 mAh g-1, 1800 mA g-1放电电流密度时,高倍率放电能力为71.98 %,交换电流密度为174.99 mA g-1,氢的扩散系数为8.54×10-10 cm2 s-1;1800 mA g-1放电电流密度时,复合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基本上是由电极/电解质界面上的电荷转移反应所控制。对复合合金电极TiV1.1Mn0.9Ni0.5 + 5 % ZrCr2循环衰退机理的研究表明:在强碱性电解液中,随着循环的进行,合金主要组成元素的连续腐蚀溶出、电极合金颗粒的粉化和氧化是TiV1.1Mn0.9Ni0.5 + 5 % ZrCr2复合合金电极放电容量不断衰退的主要原因。
苗鹤[3](2008)在《Ti-V-Fe基贮氢合金结构、电化学性能及循环稳定性改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钛钒基贮氢电极合金由于其较高的放电容量而广受关注。然而,较高的价格、较低的循环寿命与较差的高倍率放电能力限制了其产业化发展。本文全面综述了钛基C14型Laves相贮氢电极合金、钒基固溶体型贮氢电极合金以及两者相结合而形成的钛钒基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与各种贮氢合金电极容量衰退机理的研究进展。针对钛钒基贮氢电极合金的上述缺点及其研发现状,本文设计了一系列含铁Ti-V基贮氢电极合金,并采用了XRD/Rietveld、SEM、EDS、TEM、XPS、AES与AFM等材料分析方法以及恒电流充放电、电化学阻抗谱、线性极化、阳极极化和恒电位阶跃等电化学测试技术,对所设计的Ti-V-Fe基贮氢电极合金的成分、微结构、电化学性能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以期开发出价格低、电化学性能优良的钛钒基贮氢电极合金。此外,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影响该系列合金循环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及合金颗粒在循环过程中的粉化机制,揭示了Ti-V-Fe基合金电极循环稳定性的改善机制,为进一步改善该系列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验依据。论文以Ti0.8Zr0.2V2.7Mn0.5Cr0.6Ni1.25Fe0.2为基础合金,系统研究了采用不同量的Fe对Cr的替代对Ti0.8Zr0.2V2.7Mn0.5Cro0.8-xNi1.25Fex(x=0.0~0.8)合金的微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合金均由空间网络结构的C14型Laves相(六方结构,空间群为P63/mmc)和树枝形的钒基固溶体相(体心立方结构,空间群为Im3m)两相组成。随着Fe替代含量的增加,合金两相的晶胞参数与晶胞体积均逐渐减小,C14型Laves相的丰度不断增加,相应地,钒基固溶体相的含量不断减少,钒基固溶体相的晶粒尺寸先减小后增大。适量Fe替代Cr能有效改善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Na)、最大放电容量(Cmax)、循环稳定性能(C200/Cmax)与高倍率放电能力(HRD)。在该系列合金中,当钒基相含量略高于C14相时,合金电极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与高倍率放电能力。当x=0.2时,合金电极具有较佳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其Cmax似为339.1 mAh/g,C200/Cmax为75.1%,HRD600为63.8%。论文选择了具有较好综合电化学性能的Ti0.8Zr0.2V2.7Mn0.5Cr0.6Ni1.25Fe0.2为基础合金,研究退火处理(1173K×8h)过程中不同冷却速度对该合金微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处理后,合金具有与铸态相似的微观形貌特征,均由三维网络结构的C14型Laves相和树枝形的钒基固溶体相两相组成。相对于铸态合金,所有退火态合金两相的晶胞体积均略有增大。较慢的冷却方式(空冷与炉冷)能提高合金中钒基相的相对丰度。采用炉冷处理后,钒基相的晶粒尺寸有所增加,而水冷处理则略有利于钒基相晶粒的细化。退火处理明显提高了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C200/Cmax)与高倍率放电能力(HRD)。其中水冷合金电极的C200/Cmax最高,达到了84.2%,而炉冷合金电极的HRD800最大,达到了62.1%,分别比铸态合金电极高约11%与16%。但退火处理降低了该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Na)与最大放电容量(Cmax)。较快的退火处理冷却速度有利于提高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而采用较慢的冷却速度则能显着提高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能力。采用Co部分替代Ti-V-Fe基合金B侧Ni,对Ti0.8Zr0.2V2.7Mn0.5Cr0.6Ni1.25-xCoxFe0.2(x=0.00~0.25)合金的微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合金均由三维网络结构的C14型Laves相和树枝形的钒基固溶体相两相组成。随着Co替代含量的增加,C14相和钒基相的晶胞体积略有增加,钒基相的晶粒尺寸逐渐减小,而合金两相的相对丰度没有显着改变。适量Co替代该Ti-V-Fe基合金中的Ni能一定程度上改善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能,当x值为0.10时,C200/Cmax取得最大值,为79.8%,比初始合金高出6.3%。继续增加x至0.25时,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略有降低。适量Co替代Ni能有效抑制合金颗粒的粉化和V与Ti在碱液中的溶出,并使合金电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较好地保持其相应的电化学反应速率。但Co替代Ni降低了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与高倍率放电能力,因而在Ti-V-Fe基合金中Co的含量不能过高。论文研究了稀土元素(Y、La、Ce、Pr与Nd)部分替代Ti0.8Zr0.2V2.7Mn0.5Cr0.6Ni1.25Fe0.2合金A侧Ti(替代量为0.1化学计量比)及不同量Y替代合金中的Ti(替代化学计量比为0.00~0.25)对其微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替代后合金主相形貌特征没有明显改变。采用(La、Ce、Pr、Nd)替代Ti后,合金中两相的晶胞体积没有明显变化,而以Y替代则导致两相的晶胞体积略有增加。上述所有稀土元素的替代对合金的两相丰度都没有显着影响,但明显细化了钒基相的晶粒。以La、Ce、Pr与Nd替代后,C14型Laves相中出现了弥散分布的M2Ni3(M=La,Ce,Pr与Nd)相,该相的出现显着改善了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采用上述所有稀土元素替代Ti后,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Cmax)与高倍率放电能力(HRD600)均有所增加,而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却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Y对提高合金电极的放电容量最为有益,当x=0.10时,其最大放电容量达到352.3mAh/g,比初始合金高出近20 mAh/g。综合比较发现,采用少量Y(0.05 mol的替代量)替代Ti后,合金电极的综合电化学性能较为理想,其Cmax为346.5 mAh/g,C200/Cmax为76.1%,HRD600为73.2%。以三种循环性能较好的Ti-V-Fe基贮氢电极合金,即退火炉冷合金Ti0.8Zr0.2V2.7Mn0.5Cr0.6Ni1.25Fe0.2,铸态合金Ti0.8Zr0.2V2.7Mn0.5Cr0.6Ni1.15Co0.10Fe0.2与Ti0.8Zr0.2V2.7Mn0.5Cr0.4Ni1.25Fe0.4以及循环性能较差的铸态合金Ti0.8Zr0.2V2.7Mn0.5Ni1.25Fe0.8为研究对象,研究了Ti-V-Fe基贮氢电极合金循环稳定性的改善机制。结果表明,抑制合金两相晶胞体积在充放电循环后的膨胀,提高合金中有效吸氢元素(V与Ti)在碱液中的耐腐蚀性能,增强合金颗粒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抗粉化能力以及合金电极表面在空气和碱液中的抗氧化能力,防止合金电极表面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快速恶化都有利于提高Ti-V-Fe基贮氢电极合金的循环稳定性。此外,循环稳定性较好的合金电极能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较好的保持其相应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对Ti0.8Zr0.2V2.7Mn0.5Cr0.6Ni1.25Fe0.2合金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粉化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不同颗粒尺寸的合金,V与Ti在碱液中的腐蚀速率指数相差很小,而腐蚀速率常数则相差较大,颗粒尺寸小于700目的合金的腐蚀速率常数是颗粒尺寸为300~400目合金的3倍左右。颗粒尺寸较大的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较低,而循环寿命较高。当充放电循环次数在10~20次之间时,具有较小颗粒尺寸的合金电极显示出较好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而循环次数增加到50次后,由于颗粒粉化较快,颗粒尺寸较大的合金电极反而显示出较好的动力学性能。对合金两相界面的TEM观察分析和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微裂纹在合金中的萌生与扩展的SEM观察结果显示,合金中两相相界属于非共格界面,具有较高的界面能,这也正是微裂纹首先在两相界面中产生,发生沿晶断裂的主要原因。随着充放电时间延长,微裂纹逐渐向C14型Laves相中扩展,发生C14相的穿晶断裂,然后,微裂纹在C14型Laves相中逐渐宽化,最终导致C14相的断裂与塌陷,这与C14相的硬度较高、断裂韧性较低有关。此外,C14型Laves相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剥落程度较钒基固溶体相严重。可以推断,减轻合金的相界偏析,增强合金相界的结合强度能抑制合金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粉化行为。另外,由于C14相为相对于钒基相的更脆性相,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更容易断裂与塌陷,因而适当降低C14相的含量也可抑制合金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粉化,提高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这与我们在第四章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李佳[4](2006)在《稀土对钒基固溶体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选取钒基固溶体合金Ti0.25V0.35Cr0.2Ni0.2和Ti0.17Zr0.08V0.35Cr0.1Ni0.3作为基准合金,分别向其中添加La、Ce、Pr、Nd和Mm等稀土元素,研究了稀土元素对钒基固溶体合金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稀土元素的添加,改善了钒基固溶体合金作为MH-Ni电池负极材料应用的综合性能。本文主要采用非自耗真空熔炼方法制备合金样品;并通过XRD、SEM-EDS等方法,分析合金微观的相结构;通过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合金电极诸如,放电容量、活化性能、荷电保持率和倍率放电性能等电化学性能,并用电化学方法测定了部分合金的P-C-T曲线。结果表明,稀土元素的添加不改变合金以钒基固溶体相为主相的两相结构,稀土元素几乎不溶于两相中,而是和其它金属元素结合形成一种独立的新相分布于合金中。添加稀土元素后,合金电极的活化性能普遍得到改善,而荷电保持率降低,温度对合金的放电容量有较大影响,La、Nd和Mm能够改善Ti0.17Zr0.08V0.35Cr0.1Ni0.3合金电极的倍率放电性能,Mm的添加改善了Ti0.25V0.34Cr0.2Ni0.2合金电极的倍率放电性能。同时本文还通过电化学方法绘制了Ti0.17Zr0.08V0.35Cr0.1Ni0.3和Ti0.17Zr0.08V0.35Cr0.1Ni0.3Mm0.01合金的P-C-T曲线,发现,温度上升时,Ti0.17Zr0.08V0.35Cr0.1Ni0.3合金的平衡氢压上升,随温度上升,合金的放氢特性变差;添加Mm后,合金的平衡氢压降低,曲线的整体斜率变小,放氢平台宽度增大,说明合金的放氢特性得到改善。综合评价表明,Ti0.17Zr0.08V0.35Cr0.1Ni0.3La0.015和Ti0.17Zr0.08V0.35- Cr0.1Ni0.3Mm0.01合金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性能。
乔玉卿[5](2006)在《Ti-V-Cr-Ni固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Ti0.25V0.35Cr0.1Ni0.3四元合金为参比合金,以添加或取代的方法加入Ce,Dy,Zr,Nb,Al,Pd以及Cu等元素,采用XRD、FESEM-EDS及TEM等方法研究了该类电极合金微观结构;针对V基固溶体合金电极吸放氢动力学性能较差及容量衰减严重等问题,引用EIS、阳极微极化及ICP-MS等分析技术对合金电极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及合金腐蚀情况进行表征,以期改善合金电极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在Ti0.25V0.35Cr0.1Ni0.3四元合金中用稀土元素Ce部分取代V,研究稀土Ce对Ti0.25V0.35-xCr0.1Ni0.3(x=0.060.12)合金微观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电弧熔炼法制备合金样品时,稀土元素Ce向合金锭表面偏析严重,导致合金锭分层,但稀土元素Ce可以提高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采用中间合金CeNi3替代单质元素Ce,有效抑制了电弧熔炼制样中稀土Ce偏析现象,成功制备了组分均匀的Ti0.25V0.35-xCexCr0.1Ni0.3 (x=0, 0.005)合金样品,合金由体心立方结构(BCC)的V-基固溶体主相和TiNi基第二相组成,稀土Ce形成富Ce夹杂物,分布在树枝晶的晶界附近;Ni元素在TiNi基第二相含量提高,或富Ce颗粒和TiNi基第二相协同作用提高了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催化活性,有效改善Ti0.25V0.35Cr0.1Ni0.3合金电极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使合金电极表面上电化学反应的电荷转移电阻(RT)显着降低,交换电流密度(I0)显着增加,但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反应的表观活化能△rH大于AB5型合金,这是影响V基固溶体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热力学因素之一。对Ti0.25V0.35-xCexCr0.1Ni0.3合金电极自放电性能研究表明,该合金电极具有反常的荷电现象,合金电极在开路状态下放置一定时间后,放电容量不减反增。此反常的荷电现象未见文献报道。采用电化学阻抗(EIS)方法对分别对Ti0.25-xZrxV0.35Ce0.01Cr0.1Ni0.3 (x=0.0050.04)荷电前后的合金电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荷电后电极反应的电荷转移电阻小于荷电前的,这可从动力学角度阐明该类合金的荷电反常现象。采用一系列不同原子半径的元素(Dy, Zr, Nb, Al, Pd及Cu)作为取代元素,研究了Ti0.25V0.34M0.01Cr0.1Ni0.3(M= Dy, Zr, Nb, Al, Pd及Cu)电极合金微观结构和电
杭州明[6](2006)在《V基固溶体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改善V基固溶体合金的电化学性能为目的,在对贮氢合金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Ti-Zr-V-Mn合金入手,进行了一系列组分优化的研究工作。 利用XRD、SEM-EDS分析手段,研究了合金Ti0.4Zr0.1V1.1Mn0.5Cr0.1Nix、Ti0.4Zr0.1V1.1Mn0.5Ni0.4Crx、Ti0.4Zr0.1VxMn0.5Ni0.3Cr0.1和Ti0.4Zr0.1V1.1MnxNi0.4-Cr0.2的结构、表面形貌及组成,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合金均由BCC主相和C14 Laves第二相组成,且第二相沿着主相晶界析出,形成网状结构,起到了电催化相和微集流体的作用。 通过测定放电容量、荷电保持率、高倍率放电、容量保持率,研究了不同元素含量对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Ni的添加促进了第二相的生成,改善了合金电极的电催化活性,20℃下,随Ni含量的增加,合金电极的各项电化学性能均得到改善,x=0.4时,最高放电容量为398.2mAh/g,x=0.8时,容量保持率S90高达84.3%;Cr的添加虽延长了合金的循环寿命,但却使合金的放电电压曲线由两个平台减为一个平台,降低了最大放电容量;Mn含量的增加,改善了合会的高倍率放电性能;V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合金的荷电保持率。
代发帮,陈立新,姜慧,刘剑,郑坊平,陈长聘,雷永泉[7](2004)在《工作温度对贮氢合金TiV2.1Ni0.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系统研究了工作温度(T=25,35,45,55℃)对V基固溶体型贮氢合金TiV2.1Ni0.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XRD及SEM分析表明,TiV2.1Ni0.4由体心立方(bcc)结构的V基固溶体主相和TiNi基第二相组成。电化学测试表明,当工作温度升高时,合金的活化性能得到改善,最大放电容量显着提高,循环稳定性明显降低。同时,ICP分析表明,高温下碱液中Ti和V元素的大量溶出,是导致合金循环容量衰退的主要原因。随着温度的增加,合金电极的交换电流密度Io和极限电流密度IL增大,电极表面的反应阻抗减小,合金高倍率放电性能得到改善。
二、工作温度对贮氢合金TiV_(2.1)Ni_(0.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作温度对贮氢合金TiV_(2.1)Ni_(0.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Ti-Zr-V-Mn-Ni固溶体贮氢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Ni/MH 电池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1.2 贮氢合金及贮氢电极合金的介绍 |
1.2.1 贮氢合金 |
1.2.2 贮氢电极合金 |
1.3 贮氢电极合金的分类及研究开发概述 |
1.3.1 AB_5 型稀土系贮氢合金 |
1.3.2 AB_2 型Laves 相贮氢合金 |
1.3.3 AB_3 型贮氢合金 |
1.3.4 A_2B 型贮氢合金(镁系贮氢合金) |
1.3.5 体心立方(BCC)固溶体贮氢合金(钒系合金) |
1.4 钒基固溶体贮氢合金研究现状 |
1.4.1 钒基固溶体氢化反应特点 |
1.4.2 提高钒基固溶体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的途径 |
1.4.3 预处理改善钒基固溶体合金吸放氢性能 |
1.4.4 添加元素或元素取代改善钒基固溶体合金吸放氢性能 |
1.4.5 合成多相合金和复合合金改善钒基固溶体合金吸放氢性能 |
1.5 贮氢合金展望 |
1.6 本文选题与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流程及仪器 |
2.2 样品制备 |
2.2.1 合金样品成分设计 |
2.2.2 贮氢合金的制备 |
2.2.3 贮氢合金电极的制备及模拟电池组装 |
2.3 结构分析 |
2.3.1 XRD 分析 |
2.3.2 SEM-EDS 分析 |
2.4 电化学性能 |
2.4.1 活化性能及最大放电容量 |
2.4.2 高倍率放电性能 |
2.4.3 高温放电性能 |
2.4.4 自放电性能 |
2.5 动力学性能测定 |
2.5.1 电化学阻抗和交换电流密度 |
2.5.2 恒电位阶跃法测定氢扩散系数 |
2.6 P-C-T 曲线测定 |
2.7 ICP-MS 分析 |
第3章 Ti-Zr-V-Mn-Ni-M(M = Mo, Cr, B and Si) 合金电极体系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Ti_(0.26)Zr_(0.07)V_(0.24)Mn_(0.1)Ni_(0.33)Mo_x(x=0~0.10)电极合金体系 |
3.2.1 合金的结构 |
3.2.2 放电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
3.2.3 高倍率放电和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
3.2.4 放电曲线 |
3.2.5 温度的影响 |
3.2.6 自放电性能 |
3.3 Ti_(0.26)Zr_(0.07)V_(0.24)Mn_(0.1)Ni_(0.33-x)Cr_x(x=0.0~0.20)合金电极体系 |
3.3.1 合金的结构 |
3.3.2 循环稳定性 |
3.3.3 放电曲线 |
3.3.4 高倍率放电性能和合金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
3.3.5 高温放电性能 |
3.4 Ti_(0.26)Zr_(0.07)V_(0.24)Mn_(0.1)Ni_(0.33)B_x(x=0~0.10)电极合金体系 |
3.4.1 合金的结构 |
3.4.2 合金电极活化性能与放电容量 |
3.4.3 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放电性能 |
3.4.4 温度对放电容量的影响 |
3.5 Ti_(0.26)Zr_(0.07)V_(0.24)Mn_(0.1)Ni_(0.33)Si_x(x=0~0.10)电极合金体系 |
3.5.1 合金的结构 |
3.5.2 放电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
3.5.3 放电曲线 |
3.5.4 合金电极容量衰减的交流阻抗分析 |
3.5.5 高倍率放电性能 |
3.5.6 高温放电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稀土元素添加与取代对Ti_(0.26)Zr_(0.07)V_(0.24)Mn_(0.1)Ni_(0.33)贮氢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Ti_(0.26)Zr_(0.07)V_(0.24)Mn_(0.1)Ni_(0.33)RE_(0.01)(RE = La, Ce, Pr, Nd, Gd)电极合金研究 |
4.2.1 合金结构 |
4.2.2 放电容量 |
4.2.3 温度对放电容量的影响 |
4.2.4 高倍率放电性能 |
4.2.5 荷电保持率 |
4.3 Ti_(0.26)Zr_(0.07)V_(0.24-x)Mn_(0.10)Ni_(0.33)RE_x(RE=Ce, Nd, Gd; x=0.01)合金电极 |
4.3.1 合金结构 |
4.3.2 放电容量 |
4.3.3 高倍率放电性能 |
4.3.4 电化学阻抗谱 |
4.3.5 高温放电性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械球磨对Ti_(0.26)Zr_(0.07)V_(0.24)Mn_(0.1)Ni_(0.33)贮氢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合金结构 |
5.3 放电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
5.4 放电曲线 |
5.5 高倍率放电性能和动力学表征 |
5.6 高温放电性能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Ti-Zr-V-Mn-Ni 固溶体贮氢合金电极衰变机理的探讨 |
6.1 引言 |
6.2 合金循环过程中FESEM 形貌分析 |
6.3 合金循环过程中碱液ICP-MS 分析 |
6.4 合金循环过程中表面XPS 分析 |
6.5 合金循环过程中电化学阻抗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Ni/MH电池复合电极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贮氢合金的热力学原理 |
1.3 贮氢电极合金吸放氢动力学 |
1.4 镍/金属氢化物电池的电化学原理 |
1.4.1 电极反应 |
1.4.2 电池反应 |
1.5 Ni/MH 电池负极贮氢合金应具备的条件 |
1.6 典型贮氢电极合金的特点及研究动向 |
1.6.1 AB_5 型稀土系贮氢合金 |
1.6.2 AB_2 型Laves 相贮氢合金 |
1.6.3 AB 型钛系贮氢合金 |
1.6.4 A_2B 型镁镍系贮氢合金 |
1.6.5 AB_3 型稀土-镁-镍系贮氢合金 |
1.6.6 BCC 固溶体型钛钒系贮氢合金 |
1.7 复合电极合金的研究进展 |
1.7.1 复合电极合金的类型 |
1.7.2 复合电极合金的制备方法 |
1.7.3 分析表征方法 |
1.7.4 存在的问题 |
1.8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1.8.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8.2 预期目标 |
第2章 实验研究方法 |
2.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2 复合电极合金成分的设计 |
2.3 复合电极合金的制备 |
2.4 复合电极合金的微结构 |
2.4.1 结构分析 |
2.4.2 形貌观察和组成分析 |
2.5 研究电极及模拟电池的制备 |
2.5.1 研究电极的制备 |
2.5.2 模拟电池的制备 |
2.6 热力学性能的表征 |
2.7 电化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
2.7.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
2.7.2 高低温性能 |
2.7.3 循环稳定性 |
2.7.4 自放电性能 |
2.8 动力学性能的测试方法 |
2.8.1 高倍率放电性能 |
2.8.2 电化学阻抗谱 |
2.8.3 恒电位阶跃技术 |
2.9 合金中元素溶出量的测定 |
第3章 Ti_(0.10)Zr_(0.15)V_(0.35)Cr_(0.10)Ni_(0.30)-AB_5复合电极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3.1 引言 |
3.2 Ti_(0.10)ZR_(0.15)V_(0.35)CR_(0.10)Ni_(0.30) + X % LANi_5 (X = 0, 1, 5, 10)复合电极合金 |
3.2.1 合金结构 |
3.2.2 充/放电P-C-T 曲线 |
3.2.3 活化性能 |
3.2.4 最大放电容量 |
3.2.5 循环稳定性 |
3.2.6 高低温特性 |
3.2.7 高倍率放电性能 |
3.2.8 电化学阻抗谱 |
3.2.9 氢的扩散系数 |
3.2.10 倍率放电过程的控制步骤 |
3.3 Ti_(0.10)Zr_(0.15)V_(0.35)CR_(0.10)Ni_(0.30) + X % LANi_4Al_(0.4)Mn_(0.3)Co_(0.3) (X = 0, 1, 5)复合电极合金 |
3.3.1 合金结构 |
3.3.2 活化性能 |
3.3.3 最大放电容量 |
3.3.4 放电曲线 |
3.3.5 循环稳定性 |
3.3.6 高低温特性 |
3.3.7 高倍率放电性能 |
3.3.8 电化学阻抗谱 |
3.3.9 氢的扩散系数 |
3.3.10 高倍率放电的控制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镧镁基合金对Ti_(0.10)Zr_(0.15)V_(0.35)Cr_(0.10)Ni_(0.30)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合金结构 |
4.3 热力学特征 |
4.4 电化学性能 |
4.4.1 活化性能 |
4.4.2 最大放电容量 |
4.4.3 循环稳定性 |
4.4.4 高低温特性 |
4.5 动力学特征 |
4.5.1 高倍率放电性能 |
4.5.2 电化学阻抗谱 |
4.5.3 合金体内氢的扩散系数 |
4.5.4 倍率放电过程的控制步骤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TiV_(1.1)Mn_(0.9)Ni_(0.5)-ZrCr_2复合电极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5.1 引言 |
5.2 合金的微观结构 |
5.3 热力学特征 |
5.4 电化学性能 |
5.4.1 最大放电容量 |
5.4.2 循环稳定性 |
5.4.3 温度的影响 |
5.4.4 荷电保持率 |
5.5 动力学特性 |
5.5.1 高倍率放电性能 |
5.5.2 电化学阻抗谱 |
5.5.3 氢的扩散系数 |
5.5.4 倍率放电过程的控制步骤 |
5.6 TiV_(1.1)Mn_(0.9)Ni_(0.5) + 5% ZRCr_2 复合合金电极循环衰退机理的探讨 |
5.6.1 循环期间KOH 电解液的ICP-OES分析 |
5.6.2 循环期间复合合金电极的FESEM分析 |
5.6.3 循环期间复合合金电极的电化学阻抗谱分析 |
5.6.4 复合合金电极的循环衰退机理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固溶体合金对LaNi_5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合金的相结构 |
6.3 热力学特征 |
6.4 电化学性能 |
6.4.1 最大放电容量 |
6.4.2 循环稳定性 |
6.4.3 自放电性能 |
6.4.4 温度对放电能力的影响 |
6.5 动力学特性 |
6.5.1 高倍率放电性能 |
6.5.2 电化学阻抗谱 |
6.5.3 氢的扩散系数 |
6.5.4 倍率放电过程的控制步骤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Ti-V-Fe基贮氢合金结构、电化学性能及循环稳定性改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第1章 绪论 |
1.1 MH/Ni电池的发展概况 |
1.2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
1.3 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概况 |
1.3.1 AB_5型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 |
1.3.2 非AB_5型稀土系贮氢电极合金 |
1.3.3 AB/A_2B型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 |
1.3.4 AB_2型Laves相贮氢电极合金 |
1.3.5 钒基固溶体型贮氢电极合金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
2.1 钛基C14型Laves相贮氢电极合金 |
2.1.1 合金的结构特性 |
2.1.2 合金的性能研究 |
2.2 钒基固溶体型贮氢电极合金 |
2.2.1 合金的结构特性 |
2.2.2 合金的性能研究 |
2.3 钛钒基贮氢电极合金 |
2.3.1 合金的结构特性 |
2.3.2 合金的性能研究 |
2.4 贮氢电极合金的容量衰退机理研究 |
2.4.1 本征衰退机制 |
2.4.2 非本征衰退机制 |
2.4.3 本征/非本征衰退的交互作用 |
2.5 问题的提出与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章 实验方法 |
3.1 合金的成分设计及样品制备 |
3.1.1 合金成分设计 |
3.1.2 合金样品制备 |
3.2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3.2.1 合金电极的制备 |
3.2.2 电化学测试装置 |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方法 |
3.3 合金微观结构测试 |
3.3.1 合金结构测试分析 |
3.3.2 合金的形貌观察与成分分析 |
3.4 合金粉末的平均粒径测量 |
3.5 碱液成份分析 |
3.6 合金硬度与韧性分析 |
第4章 Fe替代Cr对Ti_(0.8)Zr_(0.2)V_(2.7)Mn_(0.5)Cr_(0.8)Ni_(1.25)贮氢电极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4.1 合金的相结构 |
4.2 合金的显微组织 |
4.3 活化性能、放电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
4.4 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
4.4.1 高倍率放电性能 |
4.4.2 电化学阻抗谱 |
4.4.3 线性极化与交换电流密度 |
4.4.4 阳极极化与极限电流密度 |
4.4.5 恒电位阶跃放电曲线与氢的扩散系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热处理对Ti_(0.8)Zr_(0.2)V_(2.7)Mn_(0.5)Cr_(0.6)Ni_(1.25)Fe_(0.2)贮氢电极合金的微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5.1 合金的相结构 |
5.2 合金的显微组织 |
5.3 合金电极的放电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
5.4 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
5.4.1 高倍率放电性能 |
5.4.2 电化学阻抗谱 |
5.4.3 线性极化与交换电流密度 |
5.4.4 阳极极化与极限电流密度 |
5.4.5 恒电位阶跃放电曲线与氢的扩散系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Co替代Ni对Ti_(0.8)Zr_(0.2)V_(2.7)Mn_(0.5)Cr_(0.6)Ni_(1.25)Fe_(0.2)贮氢电极合金的微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6.1 合金的相结构 |
6.2 合金的显微组织 |
6.3 合金电极的放电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
6.4 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
6.4.1 高倍率放电性能 |
6.4.2 电化学阻抗谱 |
6.4.3 线性极化与交换电流密度 |
6.4.4 阳极极化与极限电流密度 |
6.4.5 恒电位阶跃放电曲线与氢的扩散系数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稀土元素替代Ti对Ti_(0.8)Zr_(0.2)V_(2.7)Mn_(0.5)Cr_(0.6)Ni_(1.25)Fe_(0.2)贮氢电极合金微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7.1 稀土元素种类对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7.1.1 合金的相结构 |
7.1.2 合金的显微组织 |
7.1.3 活化性能、放电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
7.1.4 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动力学性能 |
7.2 Y含量对合金结构与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7.2.1 合金的相结构 |
7.2.2 合金的显微组织 |
7.2.3 活化、放电容量与循环稳定性 |
7.2.4 合金电极的动力学性能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Ti-V-Fe基贮氢电极合金的循环稳定性改善机制研究 |
8.1 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
8.2 抑制晶胞体积膨胀 |
8.3 提高合金的抗腐蚀能力 |
8.4 提高合金的抗粉化能力 |
8.5 提高合金的抗氧化能力 |
8.6 抑制电化学动力学性能恶化 |
8.7 本章小结 |
第9章 Ti-V-Fe基贮氢电极合金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的粉化行为 |
9.1 颗粒尺寸对合金组元溶出速率的影响 |
9.2 颗粒尺寸对合金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9.2.1 颗粒尺寸对放电容量的影响 |
9.2.2 颗粒尺寸对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
9.2.3 颗粒尺寸对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
9.3 合金颗粒的粉化机制 |
9.3.1 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
9.3.2 合金表面的剥落 |
9.4 本章小结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10.1 研究结果总结 |
10.2 对将来研究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稀土对钒基固溶体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所选课题的研究出发点和科学意义 |
1.2 贮氢合金及其发展概况 |
1.3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
1.4 贮氢电极合金 |
1.5 钒基固溶体合金 |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内容和方法 |
2.1 合金样品制备 |
2.2 合金物相分析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2.4 电化学方法测定合金的P-C-T 曲线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Ti_(0.17)Zr_(0.08)V_(0.35)Cr_(0.1)Ni_(0.3)RE_(0.005)(RE=La,Ce,Pr,Nd 和Mm)合金的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3.2 Ti_(0.25)V_(0.34)Cr_(0.2)Ni_(0.2)RE_(0.01)(RE=La,Ce,Pr,Nd和Mm)合金的相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3.3 Ti_(0.17)Zr_(0.08)V_(0.35)Cr_(0.1)Ni_(0.3)La_X(X=0.005、0.010、0.015、0.020)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3.4 Ti_(0.17)Zr_(0.08)V_(0.35)Cr_(0.1)Ni_(0.3)Mm_X(X=0.005、0.010、0.015、0.020)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Ti-V-Cr-Ni固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Ni-MH 电池概述 |
1.1.1 Ni-MH 电池结构与工作原理 |
1.1.2 Ni-MH 电池储氢电极合金的分类 |
1.1.3 p-c-t 曲线解析 |
1.1.4 Ni-MH 研究方向 |
1.2 AB_x 型储氢电极合金 |
1.2.1 AB_5 型储氢电极合金 |
1.2.2 AB_2 型储氢电极合金 |
1.2.3 AB 型储氢电极合金 |
1.3 Mg 基高容量储氢电极合金 |
1.3.1 Mg 基合金组元调整 |
1.3.2 Mg 基合金后处理 |
1.3.3 Mg 基分析及表征方法 |
1.3.4 Mg 基机理研究 |
1.3.5 Mg 基合金应用 |
1.4 V 基固溶体高容量储氢电极合金 |
1.4.1 Ti-V-Ni 体系 |
1.4.2 Ti-V-Mn 体系 |
1.4.3 Ti-V-Cr 体系 |
1.5 选题意义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流程图 |
2.2 实验内容 |
2.2.1 样品设计 |
2.2.2 样品制备 |
2.2.3 结构分析 |
2.2.4 电化学性能 |
2.2.5 电化学阻抗 |
2.2.6 ICP-MS 分析 |
第3章 Ti–V-Ce-Cr-Ni电极合金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Ti_(0.25)V_(0.35-x)CexCr_(0.1)Ni_(0.3)(x=0.06~0.12) 电极合金体系 |
3.2.1 合金结构 |
3.2.2 放电容量 |
3.2.3 温度影响 |
3.2.4 高倍率放电性能 |
3.3 Ti_(0.25)V_(0.35-x)CexCr_(0.1)Ni_(0.3)(x=0, 0.005) 电极合金体系 |
3.3.1 合金结构 |
3.3.2 放电电压曲线 |
3.3.3 放电容量 |
3.3.4 温度影响 |
3.3.5 电化学阻抗谱 |
3.3.6 高倍率放电性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Ti_(0.25)V_(0.34)M_(0.01)Cr_(0.1)Ni_(0.3) (M= Dy, Zr, Nb, Al, Pd and Cu)五元合金电极研究 |
4.1 前言 |
4.2 Ti-V-M-Cr-Ni(M= Dy, Zr, Nb, Al, Pd and Cu)五元合金体系 |
4.2.1 合金结构 |
4.2.2 放电容量 |
4.2.3 温度影响 |
4.2.4 高倍率放电性能 |
4.2.5 电化学阻抗谱 |
4.2.6 自放电性能 |
4.3 Ti_(0.25)V_(0.34)Nb_(0.01)Cr_(0.10)Ni_(0.30) 电极合金研究 |
4.3.1 合金结构 |
4.3.2 电化学阻抗谱 |
4.3.3 高倍率放电性能 |
4.4 Ti_(0.25)V_(0.34)Dy_(0.01)Cr_(0.10)Ni_(0.30) 电极合金研究 |
4.4.1 合金结构 |
4.4.2 BCC 相形貌 |
4.4.3 其它体系BCC 相形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第二相对Ti-V-Cr-Ni 电极合金影响 |
5.1 前言 |
5.2 Ti_(0.17)Zr_(0.08)V_(0.34)Al_(0.01)Cr_(0.1)Ni_(0.3) 电极合金 |
5.2.1 合金结构 |
5.2.2 放电容量 |
5.2.3 温度影响 |
5.2.4 高倍率放电性能 |
5.2.5 电化学阻抗谱 |
5.3 Ti_(0.17)Zr_(0.08)V_(0.34)Al_(0.01)Cr_(0.1)Ni_(0.3)电极合金 |
5.3.1 合金结构 |
5.3.2 放电容量 |
5.3.3 温度影响 |
5.3.4 电化学阻抗谱 |
5.4 Ti_(0.17)Zr_(0.08)V_(0.34)Al_(0.01)Cr_(0.1)Ni_(0.3) 电极合金 |
5.4.1 合金结构 |
5.4.2 放电容量 |
5.4.3 温度影响 |
5.4.4 电化学阻抗谱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Ti_(0.17)Zr_(0.08)V_(0.34)Al_(0.01)Cr_(0.1)Ni_(0.3)(M=Ce, Dy and Pd) 合金电极研究 |
6.1 前言 |
6.2 Ti_(0.17)Zr_(0.08)V_(0.34)Al_(0.01)Cr_(0.1)Ni_(0.3)(RE=Ce, Dy) 合金电极 |
6.2.1 合金结构 |
6.2.2 P-C-T 曲线 |
6.2.3 放电容量 |
6.2.4 循环稳定性 |
6.2.5 电化学阻抗谱 |
6.2.6 高倍率放电性能 |
6.3 Ti_(0.17)Zr_(0.08)V_(0.34)Al_(0.01)Cr_(0.1)Ni_(0.3)电极合金 |
6.3.1 合金结构 |
6.3.2 放电容量 |
6.3.3 温度影响 |
6.3.4 高倍率放电性能 |
6.3.5 量衰减性能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V基固溶体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MH-Ni电池的工作原理 |
1.2.1 电池反应 |
1.2.2 贮氢电极合金的充放电过程 |
1.3 贮氢合金与贮氢电极合金的介绍 |
1.3.1 贮氢合金 |
1.3.2 贮氢电极合金 |
1.4 贮氢电极合金的研究开发概况 |
1.4.1 AB_5型稀土系合金 |
1.4.2 AB_2型Laves相合金 |
1.4.3 AB型贮氢合金 |
1.4.4 A_2B型镁基贮氢合金 |
1.4.5 AB_3型贮氢合金 |
1.4.6 V基固溶体合金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章 实验内容和方法 |
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2.1.1 实验药品及材料 |
2.2 实验内容 |
2.2.1 贮氢合金的制备 |
2.2.2 贮氢合金的微观结构分析 |
2.2.3 合金电极及模拟电池的制备 |
2.2.4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Ti_(0.4)Zr_(0.1)V_(1.1)Mn_(0.5)Cr_(0.1)Ni_x(x=0,0.2,0.4,0.6,0.8)合金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3.1.1 合金结构分析 |
3.1.2 Ti_(0.4)Zr_(0.1)V_(1.1)Mn_(0.5)Cr_(0.1)Ni_x(x=0,0.2,0.4,0.6,0.8)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3.2 Ti_(0.4)Zr_(0.1)V_(1.1)Mn_(0.5)Ni_(0.4)Cr_x(x=0,0.1,0.2,0.3)合金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3.2.1 合金结构分析 |
3.2.2 Ti_(0.4)Zr_(0.1)V_(1.1)Mn_(0.5)Ni_(0.4)Cr_x(x=0,0.1,0.2,0.3)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3.3 Ti_(0.4)Zr_(0.1)V_(1.1)Mn_xNi_(0.4)Cr_(0.2)(x=0.2,0.4,0.6,0.8)合金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3.3.1 合金结构分析 |
3.3.2 Ti_(0.4)Zr_(0.1)V_(1.1)Mn_xNi_(0.4)Cr_(0.2)(x=0.2,0.4,0.6,0.8)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3.4 Ti_(0.4)Zr_(0.1)V_xMn_(0.5)Ni_(0.3)Cr_(0.1)(x=0.8,0.9,1.0,1.1)合金的结构和电化学性能 |
3.4.1 合金结构分析 |
3.4.2 Ti_(0.4)Zr_(0.1)V_xMn_(0.5)Ni_(0.3)Cr_(0.1)(x=0.8,0.9,1.0,1.1)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工作温度对贮氢合金TiV2.1Ni0.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合金的相结构 |
2.2 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
2.2.1 活化性能和最大放电容量 |
2.2.2 循环稳定性循环稳定性可由容量保持率 |
3 结论 |
四、工作温度对贮氢合金TiV_(2.1)Ni_(0.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Ti-Zr-V-Mn-Ni固溶体贮氢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 李书存. 燕山大学, 2009(07)
- [2]Ni/MH电池复合电极合金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D]. 王艳芝. 燕山大学, 2009(07)
- [3]Ti-V-Fe基贮氢合金结构、电化学性能及循环稳定性改善机制研究[D]. 苗鹤. 浙江大学, 2008(03)
- [4]稀土对钒基固溶体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 李佳. 燕山大学, 2006(02)
- [5]Ti-V-Cr-Ni固溶体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 乔玉卿. 燕山大学, 2006(08)
- [6]V基固溶体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 杭州明. 燕山大学, 2006(09)
- [7]工作温度对贮氢合金TiV2.1Ni0.4电化学性能的影响[J]. 代发帮,陈立新,姜慧,刘剑,郑坊平,陈长聘,雷永泉. 化工学报,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