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国内小麦市场回顾与2004年展望

2003年国内小麦市场回顾与2004年展望

一、2003年国内小麦行情回顾及2004年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锐[1](2019)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文中提出本文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历史进程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的研究思路,较为系统地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探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从中找出规律性的认识。新中国的成立是我国开展经济建设的历史前提。这个历史前提的实现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中华民族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下,经历了十四年抗日战争与三年国内战争的洗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排除万难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七十年的探索历程依据经济建设工作在全部工作中的地位进行划分,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建设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济主体参与经济建设的方式转变为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生产方式的过程。第二个阶段为改革开放以来到世纪之交。这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大规模开展经济建设的阶段。这一阶段通过改革经济体制,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先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显示出市场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第三个阶段为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建设的阶段。我国市场化的改革,逐步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上升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趋势日益突出。经济建设在取得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进程的系统考察和思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一是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只有让创造财富的劳动者享有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财富。二是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我国的综合优势体现在全党全国对正确认识我国国情有正反两方面经验、经济建设必须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以及社会主义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三是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的基础上,我国进一步实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出多种所有制结构,并且不断健全法制体系为我国的所有制多样化提供持续保障。四是适合国情的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作用下,改革成为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改革的动力性体现在改革能够释放红利,而改革的稳定性体现在渐进的改革方式上。五是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必备条件。这个条件性体现在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践中对深化改革具有促进作用,而闭关自守无异于自取灭亡。六是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并且使经济工作作风不断改善。本文所总结的我国经济建设的六条基本经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经济建设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人口众多、工业体系完善、市场体量宏大等多个方面的规模优势,取得经济的发展和建设水平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主体经历了建国初期的分散化到高度体制化、组织化再到逐步走向自主发挥能动性的独立化过程。同时,也伴随着所有制的不断健全,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最大限度的赋予劳动者以获得感,以此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释放和发展。从宏观层面,实施改革和开放两大基本国策的良性互动,实现改革促进开放、开放推动改革,共同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当然,上述各个经验的发挥,离不开党对国家的统一领导,离不开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离不开方方面面的顶层设计,这不仅是我国过去、当前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根本保证,也是我国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周向阳,张洪宇,沈辰,张晶,吴建寨[2](2018)在《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粮食价格波动程度直接反映粮食供需关系的变化,以稻米、小麦、玉米等3种主要粮食作物为研究对象,将其价格作为观测指标,分析了2003—2017年中国粮食供需状况。着重分析了粮食价格剧烈波动阶段中国粮食供给和需求形势,探讨了粮食供需不平衡的形成原因,并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形势进行了展望。

马文峰[3](2017)在《2016中国小麦市场分析回顾及2017年展望》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新麦上市以来国内小麦的市场出现较大的波动,先跌后涨,给农民收益和行业经营者带来明显的冲击,也给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产生的一定冲击。全面分析过去一年影响小麦行情的因素,对本年度后期及为下一年度小麦行情进行预判,为行业经营者提供参考,同时对国家的行业政策提出建议,希望农业产业政策能够更加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现状,确保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

胡天石,傅铁信,马文峰[4](2016)在《2015年中国小麦市场分析回顾及2016年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中国及全球小麦供求状况基本平稳,但是不利的宏观经济环境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明显地下滑,小麦市场也受到影响。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滑,国内价格处于弱势。2016年受到2015年全球小麦名义价格下降明显及近期不利天气影响,全球小麦生产会有所下滑。美联储加息、回收货币显示美国量化宽松投放的大量货币流动性已经转变为现实流动性,后期国际商品价格将会在流动性冲击中出现反弹。为防止后期不利宏观经济的影响,政府应当加大对农业生产支持力度,让农业产业更好服务总体经济,确保整个经济与社会的平稳运行。

王宁[5](2016)在《T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面粉加工行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优化升级并发展壮大,己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体系,发展势头猛进。但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面粉加工行业产需矛盾也进一步凸显,导致该类企业经营状况难度增加。从目前市场来看,国内面粉加工行业一方面是规模化、集约化大型企业发展日益突出,一方面是中小型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但因规模与技术上的弱势、管理上的欠缺,逐渐在与大型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显现颓势。从大局来看,面粉行业进行整合,从分散式生产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迈进,是必然的选择。但是由于地域市场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中小型民营面粉加工企业的存在及发展,也是当前市场经济的一种必然常态。对中小型民营面粉加工企业进行战略分析,通过强化管理、明确战略目标、制定发展战略,提升其自身竞争力,是中小型民营面粉加工企业寻求自身发展的突破点。本文所选研究对象T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中型民营面粉加工企业,在当前发展中战略选择不够明确,同时运用了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并没有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也未完全规避其劣势,阻碍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本文首先对相关战略管理理论进行回顾,简述战略管理理论的演进,阐述相关战略管理理论,而后通过对该公司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矩阵,列出该公司所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具备的优势与劣势,认为该公司在总的增长型战略下,应选择总成本领先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准确定位市场,借助低成本生产、低成本营销、低成本研发等措施,加速企业发展。

张树淼[6](2015)在《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粮食对于每个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粮食有着更加特殊重要的意义。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第二大经济体,粮食安全问题却日趋严重。人均占有耕地少,巨大的人口压力、以粮食直接消费为主的饮食特点,使中国政府对于保持国内粮食供需基本平衡特别看重,对于利用粮食国际贸易调剂国内余缺非常重视,也非常审慎。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粮食进出口对于国内粮食平衡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经济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粮食形势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情况,粮食进出口的变化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现实的情况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对耕地的占用势头不减,耕地保护的底线受到严重挑战,粮食生产所依赖的基础并不稳固。居民收入高速增长,对粮食需求形成巨大拉动,国内粮食供应面临巨大压力。粮食进出口形势出现历史性变化,近年来粮食主要品种普遍表现为净进口,并且进口规模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由于粮食生产成本上升,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国内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均有大幅度增加,汇率变动对国内外粮食价格比率的影响,国内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外粮食价格,并呈现价格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粮食自给率屡创新低,粮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由于我国农业资源先天不足,无法支撑日益增长的居民消费需求,只能依靠进口解决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粮食进口对国内粮食市场的冲击,已经造成严重影响。从世界范围看,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稳定性增加,粮食市场波动幅度和波动频率出现增大的趋势,一些粮食出口大国,出口量时高时低,年度间很不稳定;不少国家对粮食进出口干预加强,对国内粮食保护力度加大,进一步增加了国际市场的不稳定性。另外,一些粮食出口大国,以玉米或大豆为原料发展生物能源的势头不减,将对国际粮食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对于今后我国粮食进口形成潜在威胁。因此,无论从国内生产形势看,还是从国际环境看,我国粮食供应的基础不稳定性增加,国际市场不稳定性增加,国家粮食安全面临不少挑战。我国粮食进口不断扩大,国内粮食供应依赖国际市场的程度不断增加,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因而,迫切需要对粮食进出口问题进行深入系统全面地研究,准确判断国内粮食供求真实情况、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总体形势,理清影响粮食进出口的主要因素,分析中国粮食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及粮食进出口的长期发展趋势,剖析当前有关粮食进出口政策措施的利弊,提出改进和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以更好地调控粮食进出口,平衡国内粮食供求、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对中国粮食进出口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同时,粮食进出口是国际贸易中很有特点的领域,粮食进出口既有竞争的一面,也有垄断的一面,政府干预程度较高,政治敏感性较强,通过粮食国际贸易的系统分析,有利于对国际贸易理论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论文运用系统的研究方法,体现研究的全面性、关联性和综合性;运用局部均衡分析与一般均衡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体现研究的整体性;运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过程和趋势的分析;运用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注重研究的客观性;对中国粮食进出口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的研究思路是,对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以及与粮食进出口有关的农业经济理论、发展经济理论进行阐述,将粮食进出口建立在比较坚实的理论分析基础之上;对我国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的历史进行回顾,为今后改进粮食进出口战略和政策提供一个历史纵向的借鉴;对影响粮食进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以对今后我国粮食进出口趋势有个总体判断;对全球粮食进出口格局与各主要国家进出口政策进行研究,为我国进出口政策调整提供一个世界性的视角;最后对我国粮食进出口战略和相关政策措施提出建议。论文共分七章。主要内容是:一、论述粮食进出口的理论基础。粮食进出口涉及面广,既需要国家贸易理论的支撑,也需要农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理论的指导。阐述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农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学涉及粮食进出口贸易的一般原理,这些理论在粮食进出口领域的应用、粮食贸易的特征。从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角度分别阐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在农业经济理论和发展经济理论中重点论述了对保护粮食产业的理论观点,研究粮食国际贸易的意义、特点、粮食竞争力决定因素和国际贸易理论对粮食进出口的启示。认为: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减少饥饿,保障人类基本的生活条件;有利于增加收入,解决就业;有利于调节粮食供求,稳定粮食市场;有利于利用比较优势,增加国内整体效益和福利;粮食贸易是国家贸易战略的重要内容。粮食贸易无论对于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来说,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粮食国际贸易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价格波动性,粮食贸易区域性强,贸易较为集中,进出口流向较为稳定;粮食进出口数量大、价值低,成本较高;粮食贸易竞争不充分,充满了政治外交等方面的激烈博弈。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是: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科技水平、产业结构与产品差异、相关支持性行业的发展和政府行为。阐述了粮食国际贸易中,对粮食实行支持和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对我国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演变进行考察。通过分析我国粮食进出口体制与政策的演变、进出口规模的变化,对当前粮食进出口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我国粮食进出口经历了自由化阶段、计划经济时期的政府严格管制阶段,以及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有管有放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包含着经济的、政治的甚至是战争的影响因素,为今后完善我国粮食进出口政策提供了历史纵向层面的参考。三、对影响粮食进出口的主要因素和我国粮食国际市场竞争力进行分析,为提高进出口政策的针对性提供分析基础。粮食进出口是国内粮食供求不平衡的结果,是政策影响的结果,因此本文分析粮食供给、需求和政策对进出口的影响。在需求方面,主要对人口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和工业用粮对粮食需求的影响做出分析;在供给方面,主要从工业化、城镇化对耕地的影响,单产的提高,国家政策因素,以及农业生态等对粮食供给的影响做出分析。论文分别从国内外粮食生产成本、价格水平和质量进行比较以及对经营规模进行分析,对我国粮食竞争力进行不同角度的考察,研究今后粮食进出口的潜力和趋势。四、对世界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部分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进行考察,为我国粮食进出口规模、结构和政策调整提供全球视野下的横向参考。分析世界粮食生产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重点分析小麦、稻谷、玉米和大豆国际贸易,分析粮食贸易发展的趋势,为研究我国粮食贸易发展提供必要的国际背景和国际条件。考察世界上有代表性国家的粮食进出口政策。有与我国农业条件相近的日本、韩国,以及越南、泰国和印度等,有与我国条件差异较大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巴西、阿根廷等,还有粮食贸易政策比较完备的欧盟,以及近年来兴起的粮食出口大国俄罗斯和乌克兰。这些国家都与我国粮食进出口存在密切联系。他们因各自的自然与经济条件不同制定了各具特色的贸易政策,但自然和经济条件相似的国家,制定的国际贸易政策也存在相同之处,政策制定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些相同或不同的政策,及其政策利弊,对我国很有研究借鉴价值。同时,与我国存在密切贸易关系国家的政策调整,会对我国粮食进出口产生一定影响。五、分析我国粮食进出口规模与结构的优化。首先研究了我国粮食进出口规模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从中国现实分析,粮食出口数量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应该更加注重粮食进口的问题。认为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相适应,应与我国粮食供给潜力和消费趋势相适应,进口规模应与国际贸易总量相适应,进口规模以不应对我国粮食市场和种粮收入产生较大影响为前提。然后,具体研究了优化粮食小麦、大米等主要品种进出口结构和地区结构。认为应该重视发展与非洲粮食贸易与合作,探讨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粮食贸易与合作的可能性和潜力,在国际贸易的成本、价格及体制方面做出综合的分析与判断。六、对改进粮食进出口政策与战略提出建议。在分析我国进出口形势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建议。(1)完善国内粮食发展政策,巩固国内粮食生产基础。大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粮食生产提供持续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支持粮食生产,严格保护现有耕地,推进粮食科技进步,加大补贴政策力度,改进补贴方式;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建立粮食进出口缓冲机制;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发展,形成稳定有序高效的粮食市场。(2)扩大对外粮食投资,稳定国外粮源的供给渠道。用好现有支持政策和相关资源;认真研究当地政治环境、有关法律和政策,减少投资盲目性;做好舆情引导,树立自身良好形象;健全政府支持平台,积极引导民间对外投资。(3)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实施防御性粮食进出口战略,加强粮食进出口政策的支持保护力度;利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加强我国粮食市场保护;深化改革,理顺粮食国际贸易管理体制;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优化进口区域结构;培育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做好粮食进出口信息服务;深化与粮食出口国政府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粮食贸易中的作用。

张春良[7](2015)在《2014年国内面粉市场行情回顾及2015年展望》文中研究说明1 2014年国内面粉市场行情回顾受制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及行业产能过剩引发终端需求疲软,2014年国内小麦粉加工呈现"总量增加,增速放缓"行业竞争激烈态势,面粉加工企业的生存空间进一步遭受挤压,面粉市场购销呈现"旺季不旺"不温不火的特征。2014年全国特制一级粉1月初均价3226.92元/t,截至12月底均价3343.33元/t,上涨3.61%,涨幅不如上年,价格波动区间

钟永玲[8](2013)在《2012年小麦市场回顾及2013年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012年中国小麦连续第9年丰收增产,国内市场供应总体充足,但受饲料需求旺盛、生产成本上升、国家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并启动托市预案等因素影响,国内小麦价格整体稳中上涨。由于国际小麦价格优势明显,中国小麦进口大幅增加,且以澳大利亚饲料小麦为主。2013年中国冬小麦面积稳中略增,但小麦生产成本刚性增长,同时,国家继续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预计2013年国内小麦价格仍以稳中上行为主。国际方面,受主产国干旱等不利天气影响,2012/13年度全球小麦较大幅度减产,产需格局由2011/12年度的基本平衡转变为产不足需,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也相应从2012年上半年的弱势波动,转变为下半年的较快上涨。虽然在高粮价刺激下,进入秋、冬季北半球主产国冬小麦播种面积可能有所增加,但一些主产国气象条件比较复杂,其中最大的小麦出口国美国一些主产区遭遇持续干旱天气,对作物生长不利;加之发达经济体为刺激经济发展,竞相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势必助推国际商品价格上涨,2013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也存在震荡上行动力。

高瑞娟[9](2013)在《2012年中国玉米市场回顾及2013年展望》文中提出2012年国内玉米市场总体呈现"前涨中稳后跌"行情,春节过后玉米价格一路上涨,5—9月份玉米价格稳中震荡,9月份之后,随着新粮陆续上市,玉米价格震荡下跌。在此期间,因1—8月份因玉米价格居高不下,饲料中小麦替代玉米提高,并呈现常态,9月份之后随着新玉米价格下滑以及国家小麦收储价格的提高,小麦在饲料中的替代优势大幅下降,在配方中的应用比例回归至正常水平。2012年玉米进口大幅增加,中国积极拓展玉米进口来源,全年深加工行业利润持续不佳,需求低迷。尽管受虫灾和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2012年国内玉米再获丰收,预计2013年玉米市场供应充足,或将维持震荡格局,大涨概率偏低。

申洪源[10](2012)在《小麦市场2011分析报告 2012行情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011年我国小麦夺得"八连增",总产量达11792万吨,增产的同时,小麦品质也有所改善;国内消费量显着增长,归因于小麦用作饲料替代数量大幅增加;在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未启动的背景下,我国小麦累计收购5731.6万吨,较上年提高10.4%;国家再次提高2012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水平,三级小麦提高到1.02元/斤;全年市场行情整体涨幅有限,但阶段性明显。展望2012年,由于我国小麦产量基数大,继续增产难度进一步加大,但在政策扶持、气候稳定的条件下,丰收依旧可期;整体行情将在政策规范下,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价格趋势以稳为主,适度提升,年度平均价格将在2150-2250元/吨区间运行。

二、2003年国内小麦行情回顾及2004年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国内小麦行情回顾及2004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序言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与述评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现状的述评
    三、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经济建设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三)规模效应
    四、研究思路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6 年)
    第一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起步(1949-1956 年)
        一、新中国成立前的制度准备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经济状况
        三、新中国成立后应对困难的经济措施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确立
    第二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曲折(1956-1966 年)
        一、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经济上初步纠正“左”倾错误与庐山会议“反右倾”
        三、对国民经济和党内关系的调整
        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调整和“左”倾错误的再度发展
        五、“四清”期间的三年经济调整与三线建设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探索的严重挫折(1966-1976 年)
        一、文化大革命初期的抓革命与促生产
        二、国民经济发展跌入谷底
        三、七十年代初国民经济的恢复
        四、政治经济的全面整顿与粉碎“四人帮”
    小结 计划经济的建立和计划经济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第二章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1976-2002 年)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初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76-1982 年)
        一、经济建设的徘徊与思想解放的兴起
        二、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国民经济调整
        三、农村生产方式的变革
        四、对外开放与特区建设
    第二节 改革开放全面探索时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1982-1992 年)
        一、“三步走”七十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
        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三、推行财政、计划管理体制改革
        四、价格改革与整顿经济秩序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转轨(1992-2002 年)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探索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
        三、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宏观调控机制的建立
        五、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阶段性总结
第三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2002 年至今)
    第一节 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转型(2002-2012 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提出
        二、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三、区域、城乡向协调发展转型
        四、宏观调控机制向治理体系转型
        五、对外开放向“开放型经济体”转型
    第二节 经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2012 年至今)
        一、“新常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战略
        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
        四、“新发展理念”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五、“一带一路”提升对外开放格局
    小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时期的阶段性成就与经验
        一、经济建设的阶段性成就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阶段性总结
第四章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经验
    第一节 尊重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一、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二、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和占有者
        三、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第二节 充分发挥我国基本国情的综合优势
        一、正确认识我国国情
        二、充分发挥规模效应
        三、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社会主义经济的优越性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础
        一、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所有权理论
        二、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功得益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三、健全法治体系为我国所有制的多样化持续提供保障
    第四节 改革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
        一、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二、改革红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三、渐进式改革是我国改革的基本特点
    第五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一、对外开放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闭关自守无异于“慢性自杀”
        三、开放型经济体对国内深化改革具有“倒逼效应”
    第六节 党对经济工作的正确领导是经济建设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
        一、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处于中心地位
        二、党的领导在经济决策中能够充分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优势
        三、党的领导确保经济工作作风的不断改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三大主粮供需形势分析
    1.1 稻米
        1.1.1 200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1.1. 1 生产量处于阶段性低位
        1.1.1. 2 需求刚性增长
        1.1.2 2007—2008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1.2. 1 农户售粮积极性减弱, 导致市场供应减少
        1.1.2. 2 国际米价暴涨, 国内看涨预期增强
        1.1.3 2010—2012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1.3. 1 自然灾害频发, 市场看涨预期强烈导致企业抢购
        1.1.3. 2 稻米消费增加, 粳米需求增长较快
    1.2 小麦
        1.2.1 200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2.1. 1 生产量处于阶段性低位, 供给不足
        1.2.1. 2 农户惜售, 市场供应量减少
        1.2.2 2008—2011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2.2. 1 国内需求增加, 小麦供需紧平衡
        1.2.2. 2 国际小麦库存持续偏低, 拉高国内看涨预期
        1.2.3 2013—2014年供需不平衡形势分析
        1.2.3. 1 玉米价格上涨, 小麦饲料需求增加
        1.2.3. 2 看涨预期增强, 农户普遍惜售
    1.3 玉米
        1.3.1 2003—2012年供需偏紧形势分析
        1.3.1. 1 生产量总体持续增加
        1.3.1. 2 消费迅速增加, 市场供不应求
        1.3.2 2013—2017年供需偏松形势分析
        1.3.2. 1 需求低迷
        1.3.2. 2 库存偏多
        1.3.2. 3 进口增长快
2 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2.1 FAO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2.2 国内专家对未来中国粮食供需展望
    2.3 未来中国粮食供需总体基本平衡

(3)2016中国小麦市场分析回顾及2017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小麦价格回顾
    1.1 年度价格回顾
        1.1.1 国内现货市场
        1.1.2 全球现货市场
        1.1.3 国内期货价格
        1.1.4 国际期货价格
    1.2 作物年度分析与回顾
        1.2.1 国内市场
        1.2.2 全球小麦市场作物年度价格回顾
2 影响中国小麦价格的因素分析
    2.1 中国小麦供求分析
        2.1.1 小麦制粉消费及行业开机率
        2.1.2 饲料和深加工消费
        2.1.3 进口与出口
        2.1.4 小麦收购与库存构成
        2.1.5 作物年度国内生产与消费分析
    2.2 2016/2017年度世界生产与供求预测
3 国家政策分析
    3.1 国内政策预期
    3.2 贸易政策
4 宏观经济对小麦价格的影响分析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T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相关战略管理理论回顾
    2.1 战略管理理论概述
    2.2 相关战略理论选择
第三章 T公司现状分析
    3.1 我国面粉行业基本状况
    3.2 T公司基本情况
    3.3 T公司存在问题
    3.4 T公司鲁西北区域市场环境分析
第四章 T公司战略分析及战略选择
    4.1 T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4.2 T公司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4.3 T公司SWOT分析
    4.4 T公司战略选择
第五章 T公司战略实施与保障
    5.1 T公司战略实施
    5.2 T公司战略保障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6)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粮食进出口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进出口的研究
        三、关于中国粮食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的研究
        四、关于粮食进口及合理规模的研究
        五、关于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格局以及发展趋势的研究
        六、关于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研究
        七、对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
        一、创新点
        二、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粮食进出口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
        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三、新贸易理论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关于贸易政策的理论
        一、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二、发展中国家贸易理论
        三、发展中国家产业保护理论与政策
        四、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第三节 农业经济学关于粮食保护政策的理论
        一、农业与粮食的重要意义
        二、粮食生产的特点
        三、农业和粮食保护的依据
    第四节 粮食国际贸易理论
        一、粮食国际贸易的意义
        二、粮食国际贸易的特点
        三、粮食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四、对中国粮食进出口的几点认识
第三章 中国粮食进出口及其政策演变
    第一节 改革开放之前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一、1912—1937年粮食进出口政策
        二、抗战时期的粮食边境政策
        三、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一、1977—2000年粮食进出口政策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第三节 粮食进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
        一、粮食进出口变化的特点
        二、粮食进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原因
    第四节 中国粮食进出口形势
        一、粮食进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粮食进出口已经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第四章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因素与中国粮食竞争力
    第一节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需求因素
        一、人口增长直接增加粮食需求量
        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对粮食需求增加
        三、工业用粮增加较多
    第二节 影响粮食进出口的生产因素
        一、工业化与城镇化对粮食生产发展影响较大
        二、粮食单产提高是粮食增产的主因
        三、生态环境变化对粮食生产及进出口的影响
    第三节 政策因素对粮食进出口的影响
        一、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影响
        二、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影响
        三、货币与产业政策的影响
    第四节 粮食进口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一、粮食进口的益处
        二、粮食进口的弊端
    第五节 中国粮食的竞争力
        一、粮食竞争力的衡量方法
        二、粮食生产成本比较
        三、国内外粮食价格与质量比较
第五章 世界粮食进出口格局及其政策
    第一节 世界粮食生产格局
        一、世界粮食生产格局
        二、全球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趋势
    第二节 全球粮食进出口格局及其变化趋势
        一、世界粮食进出口格局
        二、世界粮食进出口变化趋势
    第三节 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粮食进出口政策
        一、日韩和东南亚部分国家粮食进出口政策
        二、欧盟与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三、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四、巴西、阿根廷的粮食进出口政策
    第四节 国外粮食进出口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一、各国均对粮食进出口实行了不同程度的干预
        二、粮食出口国与进口国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三、发达国家都有完备的粮食进出口法律法规体系
        四、有效利用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保护国内粮食市场
        五、支持国内粮食生产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第六章 优化中国粮食进出口格局
    第一节 粮食进口规模与粮食安全
        一、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相适应
        二、粮食进口规模应与我国粮食供给潜力和消费趋势相适应
        三、进口规模不应对我国粮食市场和种粮收入产生较大影响
        四、进口规模应与国际贸易总量相适应
    第二节 优化粮食进出口品种结构
        一、我国主要粮食品种进出口现状
        二、优化我国粮食进口品种结构
    第三节 优化粮食进出口的地区结构
        一、粮食进口的区域结构
        二、优化粮食进口区域结构的建议
第七章 完善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建议
    第一节 中国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目标与原则
        一、粮食进出口政策的目标
        二、粮食进出口政策制定的原则
    第二节 完善国内粮食发展政策
        一、改善生态环境,为粮食生产提供持续的发展环境
        二、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保护粮食生产能力
        三、重视粮食质量问题,保障食用卫生健康
        四、健全粮食储备体系,为建立粮食进出口建立缓冲机制
        五、加快粮食流通体系的发展,形成稳定秩序高效的粮食市场
    第三节 扩大粮食对外投资
        一、对外粮食投资进展
        二、多措并举推进对外粮食投资
    第四节 完善粮食进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
        一、重新审视我国粮食进出口战略
        二、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贸易关系,优化进口区域结构
        三、深化改革,理顺粮食国际贸易管理体制
        四、培育大型粮食贸易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五、做好粮食进出口信息服务
        六、深化与粮食出口国政府间的关系
        七、发挥民间组织作用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7)2014年国内面粉市场行情回顾及2015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2014年国内面粉市场行情回顾
2 2014年国内面粉市场行情影响因素分析
    1)原粮市场:麦市供需格局趋于宽松政策收购及饲用需求提供支撑
    2)终端市场:产能过剩及行业整合面粉市场竞争水深火热
    3) 经济增速放缓制约整体需求消费升级提升品质要求
3 2015年国内面粉市场行情展望与建议

(9)2012年中国玉米市场回顾及2013年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全球玉米供需形势依然偏紧
2 中国玉米供应状况分析
    2.1 玉米获得历史性丰产
    2.2 玉米进口大幅增加
    2.3 国家临储政策保护玉米价格
3 区域市场状况及物流影响因素
    3.1 我国东北地区玉米市场行情及趋势
    3.2 我国华北黄淮地区玉米市场行情及趋势
    3.3 我国港口地区玉米市场行情及趋势
4 中国玉米的消费情况
    4.1 中国玉米消费结构
    4.2 国家持续抑制深加工
    4.3 小麦替代玉米优势减小
    4.4 深加工行业利润不佳
5 2013年玉米市场展望

四、2003年国内小麦行情回顾及2004年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D]. 王锐.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基于价格波动视角的中国粮食供需分析与展望[J]. 周向阳,张洪宇,沈辰,张晶,吴建寨. 农业展望, 2018(06)
  • [3]2016中国小麦市场分析回顾及2017年展望[J]. 马文峰. 粮食加工, 2017(04)
  • [4]2015年中国小麦市场分析回顾及2016年展望[J]. 胡天石,傅铁信,马文峰. 粮食加工, 2016(03)
  • [5]T面粉有限责任公司战略发展研究[D]. 王宁.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6]中国粮食进出口问题研究[D]. 张树淼. 武汉大学, 2015(07)
  • [7]2014年国内面粉市场行情回顾及2015年展望[J]. 张春良. 现代面粉工业, 2015(01)
  • [8]2012年小麦市场回顾及2013年展望[J]. 钟永玲. 农业展望, 2013(03)
  • [9]2012年中国玉米市场回顾及2013年展望[J]. 高瑞娟. 中国畜牧杂志, 2013(04)
  • [10]小麦市场2011分析报告 2012行情展望[J]. 申洪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12(07)

标签:;  ;  ;  ;  ;  

2003年国内小麦市场回顾与2004年展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