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一、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IN PATEINTS WITH EARLY 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论文文献综述)

裴艳志,聂美楠,姜腾蛟,王晓强,李春磊,路通,朱晓峰,邹志田[1](2022)在《SLC及其受体CCR7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溶质载体蛋白(SLC)及其受体趋化因子受体7(CCR7)与I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于我院就诊的I期NSCLC患者127例为研究对象,按照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为对照组92例和转移组3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通过根治术切除病灶,通过免疫组化方式检测病灶中SLC7A11及CCR7含量,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检查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SLC7A11及CCR7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建立ROC曲线分析两者及其联合检测对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患者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存在显着差异(P<0.05)。转移组患者病灶直径、支气管受累及TLG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病灶直径(OR=49.254,95%CI=11.062~507.604)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C7A11(OR=8.622)及CCR7(OR=8.709)表达水平是影响NSCLC淋巴结微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SLC7A11、CCR7及联合诊断对NSCLC淋巴结微转移具有较好的检测价值(均P<0.05)。联合检测特异度显着高于SLC7A11及CCR7单独检测(χ2=7.292,15.125;均P<0.01)。结论 SLC家族的中SLC7A11及其受体CCR7与NSCLC患者微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

姜振杰,夏源壮,何勇[2](2020)在《KAI1、TCF21及PTEN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KAI1、TCF21及PTEN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诊治的pN0期非小细胞癌(NSCLC)患者,按5年生存期分为复发组[pN0(+)组]、稳定组[pN0(-)组]。应用CK20mRNA、MUC1mRNA,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N0期复发组NSCLC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KAI1,TCF21及PTEN在淋巴结中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关系。结果 56例pN0期NSCLC患者,其中复发组淋巴结微转移患者22例(39.29%),稳定组非淋巴结微转移患者34例(60.71%),且淋巴结微转移患者上述因子KAI1、TCF21及PTEN水平明显低于非淋巴结微转移患者(P <0.05)。结论在NSCLC患者中,KAI1、TCF21及PTEN的表达水平与淋巴结微转移有关,其表达情况可以作为非小细胞肺癌转移及预后的指标。

赵金龙[3](2020)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在c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意义肺癌是国内外发病率及致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据美国最新估算,美国2020年新发肺癌病例将达228820人,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67%,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将会持续升高,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肺癌总量的80%~85%,以肺磨玻璃结节(ground glass opacity,GGO)和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为代表的cTl期(肿瘤直径≤3.0cm)NSCLC在临床最为多见。上世纪90年代,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Ginsberg的研究确立了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在肺癌手术治疗中的标准地位,目前,根治性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仍是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推荐的标准手术治疗方法。肺癌高危因素的变化导致肺癌疾病谱发生改变:不吸烟、大气污染等潜在因素导致肺GGO病变越来越多,随着经济水平和健康体检意识的大幅提高,SPN检出率明显增高,肺腺癌比例增加,肿瘤患者年轻化明显。肺癌流行病学的迁移促使人们对于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进行重新思考:①基于有效性--完整切除肿瘤和转移淋巴结,达到肿瘤学切除效果;②基于安全性--减小手术创伤、减少围术期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最终目的是将肿瘤组织彻底切除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留机体正常组织结构和功能,其中减少对无转移淋巴结的清扫是降低手术创伤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中我们发现,对于cTl期NSCLC患者,术中清扫的淋巴结绝大多数并没有发生癌转移,且发生癌转移的淋巴结多有顺序性和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特点,基于此,有学者提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selective lymph node dissection,SLND)。SLND 又称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lobe-specific lymphnode dissection,L-SLD),是指根据原发肿瘤所在的位置,选择性的切除肺门及特定区域内的纵隔淋巴结及其周围的脂肪组织。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比,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手术范围小、切除的淋巴结数量少,手术创伤减小,这种创伤的减小是否有治疗意义,我们将采用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和免疫指标(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进行双重评估。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设计了本课题,并分成两部分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通过回顾性分析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cTl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探讨NSCLC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分析总结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第二部分,通过对行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cT1期NSCLC患者围术期参数和免疫指标进行对比,探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的安全性和治疗优势。第一部分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析目的:分析cT1期NSCLC淋巴结转移特点,总结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41例在我院行肺叶切除+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的cT1期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情况,总结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肺癌淋巴结转移与肺胸膜侵犯、脉管内癌栓形成、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841例cT1期NSCLC患者中,有淋巴结转移者92例(10.9%),肺门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7.8%;257例右肺上叶和186例左肺上叶肿瘤患者,上纵隔淋巴结转移率均为7.0%,隆突下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6%和0%,且均无下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上叶肿瘤发生隆突下淋巴结转移时均伴有肺门和/或上纵隔淋巴结转移;171例右肺下叶肿瘤患者,上纵隔、隆突下和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3.5%、6.4%和0.58%,151例左肺下叶肿瘤患者,上纵隔、隆突下和下纵隔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4.0%、2.6%和2.0%,肺下叶肿瘤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时均伴有肺门和/或隆突下淋巴结转移;76例右肺中叶肿瘤患者,上纵隔和隆突下淋巴结的转移率分别为2.6%和3.9%,无下纵隔淋巴结转移。伴有肺脏层胸膜侵犯或脉管内癌栓形成的患者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概率与肿瘤直径大小呈正相关,与病理类型为腺癌或鳞癌无明显相关性。结论:1.cT1期NSCLC患者,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肺叶特异性,双肺上叶肿瘤容易发生上纵隔淋巴结转移,右肺中叶肿瘤很少发生下纵隔淋巴结转移,所有发生非区域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均伴有肺门和/或区域性淋巴结转移。2.病灶直径大于2.0 cm,且质地为纯实性成分或伴有肺脏层胸膜受侵的NSCLC患者,容易发生非区域性淋巴结转移。3.肿瘤大小、胸膜受侵和脉管内癌栓均是NSCL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第二部分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对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参数和免疫指标的对比研究目的:探讨选择性淋巴结清扫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比,①是否能够减轻手术创伤,更好保护机体免疫功能(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②是否有利于围术期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胸腔积液引流量、胸腔引流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参数优化,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方法:根据入选标准,选择适合手术治疗的cT1期NSCLC患者,术前和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术中将肺肿物和肺叶特异性淋巴结切除后送快速冰冻病理,选取无肺叶特异性淋巴结转移的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由巡回护士运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将选取的研究对象分为:选择性淋巴结清扫组(SD组)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CD组)。所有患者均于术前24小时、术后1天和术后3天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患者的细胞因子指标(IL-6、CRP)、细胞免疫指标(淋巴细胞、NK 细胞、CD4+、CD8+、CD4+/CD8+)和体液免疫指标(IgG、IgA、IgM),同时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胸腔积液引流量、胸腔引流管保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对比两组患者在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及临床指标方面的差异。结果:与CD组比较,SD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胸腔积液引流量、术后住院天数均明显减低(P<0.05);虽然两组胸腔引流管保留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SD组数值较CD组数值均偏低。术后1天和术后3天,两组患者的CRP、IL-6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在相同时间点CD组较SD组升高更加明显(P<0.05)。两组患者的淋巴细胞和NK细胞在术后1天和术后3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在相同时间点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天,SD组CD4+、CD4+/CD8+明显高于CD组(P<0.05),术后3天,SD组CD8+明显低于CD组(P<0.05)。两组患者IgG在术后1天和术后3天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而IgA和IgM降低却不明显(P>0.05);在相同时间点两组患者IgG、IgA和IgM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与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比,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具有如下优势:1.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胸腔积液引流量和术后住院天数,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2.可以减轻手术引起的细胞因子(CRP、IL-6)急性升高,减轻机体的急性炎症反应和非特异性免疫损伤;3.可以减轻手术引起的细胞免疫功能损伤,有利于细胞免疫功能尽早恢复;4.两种淋巴结清扫方式对体液免疫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仝志强[4](2020)在《淋巴结清扫方式对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于可切除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手术方式及淋巴结清扫方式仍存在较大争议,因此我们比较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方式(SLND)与非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方式(包括肺叶特异性淋巴结清扫、淋巴结采样)对于早期NSCLC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通过计算机系统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及OVID数据库发表的截止至2018年10月符合标准的文献,搜集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SLND)与非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治疗NSCLC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及回顾性研究分析,检索文献根据设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由两位研究人员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统计Revman5.3软件被用来分析所纳入的研究资料数据并绘制森林图。结果:检索共计2303篇文献,纳入文献数为11篇,其中2篇为RCT研究,其余9篇为回顾性研究,共41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非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相比,SLND延长了总生存期(OS)和无病生存期(DFS),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HR=0.96(95%CI 0.86-1.08,P=0.49)和HR=0.91(95%CI 0.69-1.20,P=0.51)。对于术后并发症(包括肺炎、呼吸衰竭、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衰、胸腔积液、乳糜胸)等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SLND组肺炎发生率较高,胸腔积液发生率两组基本持平,其他并发症SLND组发生率较低。SLND组局部复发和淋巴结转移率低,但远处转移率及总体复发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ND组手术时间、帯管时间等均较长,术中失血量较多,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目更多,相比非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早期NSCLC患者,SLND与非系统性淋巴结清扫相比,生存获益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总体复发和远处转移方面SLND组稍高,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等方面无显着差异,且延长了手术时间、帯管时间,使得术中出血量增多,可能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一定影响。可能对临床医生对早期NSCLC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予以验证。

韩永永[5](2020)在《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文中提出目的:探讨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内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指导临床治疗过程中对淋巴结清扫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96例T1期周围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统计淋巴结清扫数及转移数。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与肺癌病理类型、大小、原发部位和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中,上、下叶癌区域转移无显着性差异(x2=1.104,P>0.05);左肺癌与右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无显着性差异(x2=0.150,P>0.05);肿瘤类型与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概率无显着性差异(x2=0.150,P>0.05);肿瘤大小与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显着差异(x2=17.269,P<0.05);肿瘤分化程度与纵隔淋巴结转移具有显着差异(x2=10.497,P<0.05)。结论:对于T1期非小细胞肺癌,本研究结果发现上叶肿瘤主要转移到上纵隔淋巴结,下叶肿瘤主要转移到下纵隔淋巴结。且随着肿瘤直径的增大,纵隔淋巴结转移率逐渐增加;肿瘤分化程度越低,纵隔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苏惠燕[6](2019)在《非小细胞肺癌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认为目的放疗靶区的精确勾画是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放射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目前针对NSCLC淋巴结靶区的勾画仍存在争议,最广泛应用的是短径≥1cm淋巴结需勾画在淋巴结靶区内,但短径<1.0cm的淋巴结也可能存在肿瘤转移。本研究旨在通过对NSCLC患者的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与术后病理结果对照,探讨其与NSCLC纵隔及肺门小淋巴结(<1.0cm)转移的相关性。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评估小淋巴结转移风险,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靶区勾画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初诊且经病理证实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2例。收集患者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灶部位、病理类型、TNM分期、原发灶大小、ALK基因突变、淋巴结位置、大小等。运用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数据降维、特征选择,选择的特征变量进入多因素分析。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一致性系数(C-index)、校准曲线用于评估模型预测小淋巴结转移的准确度和拟合度。采用Bootstrap法(1000次随机抽样)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Decision Curve Analyse,DCA)评估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82例病例共观察小淋巴结组279组,其中病理阳性44(15.7%)组。基于LASSO算法,从12个临床、影像、病理学特征中筛选出7个特征变量进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部位(左肺叶、右肺叶)、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其他类型NSCLC)、T分期、血管侵犯、ALK基因突变、淋巴结簇状分布及最大淋巴结短径(≥0.6cm)与NSCLC纵隔及肺门小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C-index为0.895,对小淋巴结转移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内部验证队列中C-index为0.856。校准曲线提示该列线图模型均具有良好的校准能力。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该列线图模型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结论非小细胞肺癌小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部位(左肺叶、右肺叶)、病理类型、T分期、血管侵犯、ALK基因突变、淋巴结簇状分布及最大淋巴结短径(≥0.6cm)存在相关性。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本研究建立了一个用于预测NSCLC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使用方便,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校准能力和临床实用性,能够为临床实践中个体化的靶区设计提供参考。

乔文亮[7](2016)在《TMEM4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肺癌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以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绝大多数。尽管近年来随着诊治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但NSCLC的5年总体生存率仍徘徊在15%20%。TMEM48是位于核孔复合体(NPC)上面的一种转膜核孔蛋白,既参与其重要组成又起到桥梁作用将其锚定于核膜上面。已有报道发现核孔蛋白突变及异常表达可导致NPC通道的功能异常引起恶性肿瘤的发生,而TMEM48与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将分为五部分,就TMEM48基因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进行体内外系统研究,并为TMEM48成为NSCLC生物学行为及预后一个新的评价指标或是新的基因靶点治疗NSCLC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课题组前期对10对NSCLC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高通量测序发现TMEM48在肿瘤组织中存在着异常高表达,进一步通过TCGA数据库分析发现TMEM48的高表达与NSCLC患者预后总体生存时间(OS)呈负相关关系。随后我们在本文第一部分扩大NSCLC与癌旁标本病例数至60对,经Real-time PCR检测进一步发现TMEM48基因同样在肿瘤组织中存在高表达(P<0.0001),且基因表达量愈高的患者,肿瘤体积愈大、淋巴结转移几率更高、术后病理分期更晚,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无瘤生存时间(DFS)和OS均愈短(P<0.05)。第二部分我们成功构建了TMEM48慢病毒干扰质粒载体,以稳定沉默目的基因TMEM48的表达。第三部分通过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了A549和H1299 NSCLC细胞系中TMEM48的表达水平后,发现实验组两种细胞的凋亡数量均明显增加,增殖、黏附、侵袭和转移能力均显着减弱(P<0.01)。第四部分里面我们将TMEM48 RNAi的A549细胞株注入裸鼠腋下皮下,饲养60天后发现实验组裸鼠成瘤的瘤体体积生长速度与重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最后一部分我们继续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相关下游分子发现,细胞周期相关基因CyclinB1、CDK1、CDC6及DNA复制相关基因PCNA、RFC均明显下调;促细胞凋亡基因Bax表达上调而抗凋亡基因Bcl-2、XIAP、Survivin表达下调;促进侵袭相关基因MMP-2和MMP-9表达下调(P<0.01)。因此,我们的研究结果提示TMEM48可能是NSCLC一个早期微转移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由于它可以通过作用于多个与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相关基因促进肿瘤的进展,它也成为NSCLC一个潜在的治疗靶点。

李广旭[8](2014)在《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及目的: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高,预后差。目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治疗主要是依靠外科手术,因影响早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主要因素是区域淋巴结的转移,所以目前NSCLC的主要治疗原则是原发病灶的切除+彻底淋巴结清扫,但因为彻底淋巴结清扫存在手术范围广、创伤大、术后并发症高、死亡率高、生活质量下降的弊端,所以对于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是否需要进行彻底淋巴结清扫,在临床实践中仍存在不少争论。因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可避免不必要的彻底淋巴结清扫,降低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在临床中越来越受重视。本研究首先于术中联合应用染色法(异舒泛蓝溶液)和放射同位素法(99锝硫胶体检测)进行SLN检测,术后通过检测SLN及非前哨淋巴结(Non-Sentinel lymph node,Non-SLN)中CK19、MAGE-A3抗体的表达。探讨两者与非小细胞肺癌SLN微转移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3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临床Ⅰ-ⅡA期NSCLC患者,术中联合应用染色法(异舒泛蓝溶液)和放射同位素法(99锝硫胶体检测)检测SLN。术后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对正常肺组织、肺肿瘤、SLN及Non-SLN中CK19、MAGEA3抗体表达进行标记检测,并同时设立阳性对照。采用SPSS18.0系统软件包对比分析SLN组和Non-SLN组、转移SLN组和非转移SLN组中CK19和MAGE-A3抗体的表达差异。结果:32名患者均检测出前哨淋巴结,共清扫淋巴结598枚,其中SLN103枚,非前哨淋巴结495枚;平均每例患者清扫淋巴结18.69士8.13枚、清扫前哨淋巴结3.22士1.74枚。常规病理检查方法检查到17例患者58枚患者淋巴结阳性,其中16例患者的26枚前哨淋巴结有癌转移,6例患者32枚非前哨淋巴结存在转移,1例患者存在假阴性,前哨淋巴结敏感性为94.12%,准确率为96.88%,假阴性率为5.88%。免疫组化法检测到20例患者44枚前哨淋巴结CK19的表达为阳性,19例患者31枚前哨淋巴结MAGE-A3抗体表达阳性;免疫组化法检测到6例患者36枚非前哨淋巴结CK19的表达为阳性,6例患者33枚非前哨淋巴结MAGE-A3抗体表达阳性。前哨淋巴结常规病例检查阳性率为25.24%,免疫组化检查阳性率为42.72%,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免疫组化法前哨淋巴结的阳性表达率与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肿瘤大小、肿瘤类型无关(P>0.05)。结论:1.与传统的病理组织学检查比较,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前哨淋巴结中CK19和MAGE-A3表达能显着提高微转移的检出率。2.应用CK19和MAGE-A3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可有效判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利于NSCLC淋巴结清扫方式的个体化选择。

邵丰[9](2013)在《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表达与微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Ⅰ期非小细胞肺癌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lung specific X protein, LUNX) mRNA的表达,作为淋巴结微转移标记物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05-2010年南京市胸科医院胸外科160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分别选取患者肿瘤组织、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各160枚;另取10例术后证实为肺良性疾病患者淋巴结10枚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的方法检测肿瘤及淋巴结组织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肿瘤大小、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预后等相关性。结果:LUNX mRNA在160例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均有表达,在10例良性疾病患者淋巴结中未见表达。在160枚N1淋巴结中有19枚表达,其中腺癌患者淋巴结12枚,鳞癌患者淋巴结7枚;IA期患者淋巴结6枚,IB期患者淋巴结13枚。在160枚N2淋巴结中17枚表达,其中腺癌患者淋巴结14枚,鳞癌患者淋巴结3枚;IA期患者淋巴结5枚,IB期患者淋巴结12枚。7例患者N1、N2淋巴结均有表达,且患者病理类型均为腺癌,7例患者中IA期患者2人,IB期患者5人。统计分析显示,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IB期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IA期。腺癌患者N2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IB期患者N2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IA期。与鳞癌患者相比,腺癌患者发生N2淋巴结微转移率较高。生存分析显示,存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其生存率较不存在淋巴结微转移患者降低,预后较差。Ⅰ期非小细胞癌患者存在N1淋巴结微转移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而存在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其生存率则显着降低,预后明显较差,而N1、N2淋巴结均存在微转移患者与仅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相比生存率无明显差别。结论:腺癌和IB期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均高于鳞癌和IA期患者。腺癌和IB期患者N2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鳞癌和IA期患者。与鳞癌患者相比,腺癌患者发生N2淋巴结微转移率较高。Ⅰ期NSCLC患者存在N1淋巴结微转移并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但存在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其生存率则显着降低,预后明显较差,而N1、N2淋巴结均存在微转移患者与仅N2淋巴结微转移患者相比生存率无明显差别。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鳞癌患者,尤其是N2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鳞癌患者,可能是腺癌患者预后相比鳞癌患者较差的原因。IB期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率明显高于IA期患者,尤其是N2淋巴结微转移率高于IA期患者,可能是IB期患者预后相比IA期患者较差的原因。

刘涛[10](2013)在《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肺组织特异性基因(LUNX)和黑色素瘤抗原基因-1(MAGE-1)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外周血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56例NSCLC和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以及4例正常人的外周血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mRNA表达水平,并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随访。结果①N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LUNX mRNA、MAGE-1mRNA表达率分别为32/56(57.14%)、33/56(58.93%),而对照组均无表达;②LUNX mRNA、MAGE-1mRNA基因,两者之一在NSCLC患者外周的表达率为47/56(83.93%);③外周血LUNX 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0.05),而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民族、病理类型等无关(P>0.05);外周血MAGE-1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关系密切(P<0.05),与临床分期可能关系密切(P=0.049),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民族、病例类型等无关(P>0.05);④外周血LUNX 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复发(转移)无关(P>0.05),外周血MAGE-1mRNA的表达与NSCLC患者的复发(转移)无关(P>0.05),但外周血LUNX mRNA和MAGE-1mRNA均表达与NSCLC患者有复发(转移)密切关系(P<0.05)。结论①LUNX mRNA、MAGE-1mRNA可作为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微转移特异、敏感的分子标志物;②应用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mRNA表达可能有助于提高非小细胞肺癌微转移的检出率;③NSCLC外周血LUNX基因mRNA阳性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无关。NSCLC外周血MAGE-1基因mRNA阳性表达与肿瘤复发(转移)无关。但NSCLC外周血LUNX、MAGE-1基因mRNA均阳性表达者较至少有一基因阴性表达者容易复发(转移)。

二、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IN PATEINTS WITH EARLY 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IN PATEINTS WITH EARLY 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论文提纲范文)

(1)SLC及其受体CCR7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手术治疗方案
        1.2.2 病灶组织免疫组化分析
        1.2.3 蛋白表达评分
    1.3 观察指标及评判标准
        1.3.1 微淋巴结转移评价标准
        1.3.2 临床资料收集
        1.3.3 实验室检查资料收集
        1.3.4 影像学检查资料收集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影响NSCLC微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2.2 影响NSCLC微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
    2.3 影响NSCLC微淋巴结转移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4 SLC7A11及CCR7表达水平对NSCLC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预测性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2)KAI1、TCF21及PTEN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标志物
    1.4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K20m RNA、MUC1m RNA检测p N0期NSCLC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分析
    2.2 KAI1、TCF21、PTEN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3 讨论

(3)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在c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对cT1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围术期参数和免疫指标的对比研究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文章Ⅰ
英文文章Ⅱ

(4)淋巴结清扫方式对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2.2 文献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
    2.4 Meta统计分析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文献筛选过程及结果
    3.2 纳入文献
    3.3 Meta分析结果
    3.4 发表偏倚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诊断标准
    3.术前患者相关资料
    4.手术方式
    5.术后病理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6)非小细胞肺癌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名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入组标准
        1.2 临床资料
    2.MSCT检查方法
    3.影像资料评估
    4.ALK蛋白免疫组化染色
    5.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术后小淋巴结转移情况
    2 术后小淋巴结组临床、影像、病理特征
    3 LASSO算法计算小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
    4 Logistic回归特征变量系数
    5 小淋巴结转移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和验证
    6 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TMEM4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TMEM48 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异常表达及意义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部分 TMEM48 慢病毒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其效率验证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慢病毒介导的TMEM48基因RNAi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表型及肿瘤生物学功能的影响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四部分 裸鼠成瘤动物实验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五部分 TMEM48 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分子机制的初步探索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8)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 标本采集
    1.4 试验方法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结果
    2.1 术后 SLN 探测及常规病理结果
    2.2 SLN 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2.3 SLN 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的比较
    2.4 non-SLN 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的比较
    2.5 全部淋巴结常规病理检查结果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的比较
    2.6 CK19 和 MAGE-A3 在淋巴结中表达的比较与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的比较
讨论
    3.1 SLN 微转移的定义
    3.2 SLN 探测方法和评价标准
    3.3 SLN 微转移的检测方法
    3.4 检测非小细胞肺癌 SLN 微转移常用的标记物 SLN 微转移的定义
    3.5 前哨淋巴结微转移在肺癌中的应用前景 SLN 微转移的定义
    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表达与微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LUNX MRNA在Ⅰ期NSCLC患者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中的表达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Ⅰ期NSCLC患者肺门(N1)及隆突下(N2)淋巴结中LUNX MRNA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10)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试剂
2 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IN PATEINTS WITH EARLY STAGE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论文参考文献)

  • [1]SLC及其受体CCR7与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的相关性[J]. 裴艳志,聂美楠,姜腾蛟,王晓强,李春磊,路通,朱晓峰,邹志田. 西部医学, 2022(01)
  • [2]KAI1、TCF21及PTEN与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微转移关系的研究[J]. 姜振杰,夏源壮,何勇. 中国医药指南, 2020(26)
  • [3]选择性淋巴结清扫在cT1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性研究[D]. 赵金龙. 山东大学, 2020(08)
  • [4]淋巴结清扫方式对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疗效的Meta分析[D]. 仝志强.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 [5]T1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规律[D]. 韩永永.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非小细胞肺癌小淋巴结转移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及验证[D]. 苏惠燕.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7]TMEM48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促进肿瘤进展的作用与机制研究[D]. 乔文亮.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8]前哨淋巴结微转移检测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研究[D]. 李广旭. 济南大学, 2014(01)
  • [9]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中肺特异性蛋白X mRNA表达与微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邵丰. 苏州大学, 2013(05)
  • [10]RT-PCR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外周血LUNX和MAGE-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D]. 刘涛. 广西医科大学, 2013(S1)

标签:;  ;  ;  ;  ;  

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