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尼采人生哲学中的文明史观

论尼采人生哲学中的文明史观

一、论尼采生命哲学中的文明史观(论文文献综述)

熊芳[1](2017)在《消费时代: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中国进入消费时代作为背景,对消费时代以来的中国重要文化现象之一的小说到电影改编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研究。本论文除绪论以外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针对小说文本到电影改编的过程当中历史观的演变问题进行探讨。从西方哲学理论到文学传统,罗素、福柯的思想不断影响着我国文学的发展。“权利——话语”的理念从西方到东方,经由古老东方文明的浸润,从小说文本到电影都充满玄妙的想象,无论是从“虚构历史到历史虚构”,还是从“革命历史小说到新历史小说再到新历史主义小说”,在文学的视野当中,如何展示历史、环绕历史、再现历史、复刻历史都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在由计划经济变为消费经济的社会跳跃式的发展当中,从小说文本到电影的转化当中,历史观经历了如何的变化;特定的历史时期所强调的某种历史观念在新的消费时代当中哪些被隐去,又有哪些新的思想萌芽,这些都是本章所研究的重点。第二章围绕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审美演变问题进行研究。传统的意蕴格调在强调物欲消费的时代变得模糊不清,崇尚清淡雅致的古典审美观点逐步被快餐式的“视觉霸权”所遮蔽。从追求英雄主义到当下沉湎青春消费、身体消费,审美出现了“日常生活化”的先导趋势。本章围绕精英主义的消解、审美日常化等主要问题,对小说文本自身的变化以及改编过程当中的主题演变,研究如何把握文学和电影当中的“审美表现”元素在艺术上的转换与创新。第三章围绕小说到电影改编作品当中,主要角色的符号化问题。从新时期文学、十七年文学开始,小说文本中的“人”一直都是以非常直观且独立的落脚点存在的。反观消费时代,在面对爆炸式的视觉图景的轰炸之时,大量的符号化的角色充斥于文字和影像当中。“人”的个性和自我不在,角色流入一种“模板式”的表达规律。从“角色”到“符号角色”,实则是在从文本到电影改编当中的一种偷懒和迟滞,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现象。在思想观念愈是自由开放的当下,围绕“角色”的扩展却越来越缓慢和模板化,这不得不引起作者和导演的反思。第四章主要针对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过程当中“民族性”的讨论。这一章分为两个板块。其一是将“改编”置入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视野当中,强调在欧化的消费观点不断入侵内地的现实之下,作为具有思想教化及审美培养功能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如何在眼花缭乱的物质消费诱惑当中孑然一身。其二是围绕文学作品及电影改编作品自身的民族性演化的表达的梳理。从“文以载道”到“纸醉金迷”,我们需要在日益膨胀的消费自信和日渐萎靡的英雄根性当中寻找一种自持。第五章相对于前四章而言要更加细致,主要以文学语言和电影语言的细节化的文本对比研究来体会小说到电影改编作品当中最直接的转化方式。这一节主要围绕小说文本和电影段落的对比分析。虽然文学是以文字线性叙述的方式来表达主题思想。电影则是以视觉和听觉为传播主体,通过声、光、画三位一体综合作用于镜头,从而展示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但是二者在艺术表现当中依旧保持着某种相似。例如叙事元素、修辞手段以及符号表达等都可以为艺术提供相应的包装。伴随着艺术创作在新的消费时代当中获得的新鲜血液,小说和电影改编作品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再成熟”发展。电影改编在从文字到影像的改编当中也得到了更多宝贵的经验,令文学性元素与电影性元素在“改”与“编”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幸福的“联姻”。但由于部分改编者忽视了艺术转化的既定规则,盲目且强硬的进行从文学到影视的“转嫁”,也使得改编作品出现一些“硬伤”,这些都是我们在研究“改编”之路上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结语部分针对消费时代之下我国电影改编所面临的尴尬境况,认为当前的从小说到电影作品的改编仍有些操之过急。面对时代的诱惑,电影改编行为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深的可能性和必需性。如疏离文学与影像的本质关系、截断二者互通的艺术性和血脉,生硬的对小说文本和电影进行“嫁接”,反而会使得某些作品“营养不良”。因此,我们还是需要对改编行为进行规范引导,以期获得更多品质优良的艺术精品。

白雪晖[2](2006)在《生存矛盾与非理性主义转向》文中提出在哲学发展中,主题、范式的转换及重大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取决于哲学自身发展的理论逻辑,另一方面,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折射和反映,它的发展也与时代、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密切相关。过去,理论界对于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产生以及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哲学转向的研究,基本上都是着眼于其理论自身的逻辑展开,侧重于研究各种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内在思想及其演变,而将这种转向与社会和人的发展结合起来研究的较少。其实,这种转向有其深刻的社会实践基础。本篇论文从生存论视角,解析了非理性和非理性主义的概念内涵,在考察人类生存矛盾变化的基础上,着重阐释了非理性主义的产生和转向的社会实践基础,以及从人与社会发展的层面揭示了非理性主义转向的社会实践意义及其局限性。认为在当今时代,人们应当从人类生存的视角重新理解理性与非理性,并尝试性地提出了“生存理性”概念,生存理性即是一种从生存论意义上来理解的新理性。

舒易红[3](2005)在《本能与超越 ——尼采人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尼采作为把哲学当作生存方式的思想者,一生都在沉思生命的意义。他向世人抛出的思想,至今仍是世人争论的焦点之一。现代哲学,乃至整个哲学,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人学。尼采哲学的出发点和建构的基础就在于他的人性观,它是领悟尼采哲学本真的钥匙,是衡量尼采哲学历史地位的标尺,也是尼采哲学现代性的见证。 尼采的人性观同他的整个哲学一样,不成体系,尽管如此,只要我们深入其思想底蕴,就会发现尼采以生成世界观为前提,以透视主义为工具,以现实世界为基点,以生命为视角,把人领受为本能与超越的存在。这是一种创造和反叛。尼采认为,传统哲学把人当作理性并趋向神性的存在,纯粹是“有用”的虚构,它实质是反对生命的。尼采认为人首先是肉体的存在,精神是肉体的创造和工具,统一于生命;权力意志构成人的本质,也是世界的本质,而权力意志本身既是感性又是理性的力(存在的理念),不断追求增长和提高,所以,人又是超越的存在。“成为你自己”,超人便是尼采人性思想逻辑进程的必然结果。尼采的人性观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人性思想(主要是早期古希腊和德国古典哲学)又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人的发展状况,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尼采自己人格的写照。他的整个哲学思想,包括虚无主义、权力意志、超人以及美学、道德、认识论都与他的人性观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因此,探究和把握尼采的人性观,开启了解读尼采哲学的新视角。由于人性本身的历史性,尼采的人性观仍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他开创的人性观,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哲学、文学和社会学等。今天在生命伦理学、政治哲学成为哲学热点时,尼采的人性思想仍是我们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批判继承和超越尼采人性思想,建构当今时代的人性观,是我们迫切的任务。

周启杰[4](2004)在《历史:一种反思性的文化存在 ——雅斯贝尔斯视野下的生存历史性研究》文中指出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哲学是近现代以来西方人的人文困惑和文化危机的强烈反响,其深刻的理论根源就在于传统观念中总是在主客二分条件下来看待人。结果导致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存分裂和意义的失落与遗忘,既使非理性主义的人本主义学说在人纯粹的内在性中也没有真正把握人的本质。雅斯贝尔斯扬弃了传统的理论,批判地继承了批判历史哲学的观点,以存在主义现象学的方法阐述了哲学的真正主题就是统摄一切的“大全”或大一存在,“大全”是通过交往在人的历史存在中生成的。 “大全”不仅是既定的存在,也是应然的存在。对于世界来讲,“大全”被称为“超越存在”,对于人的“生存”来讲,“大全”作为“上帝”的绝对指令,它是对人的一种召唤和信心的激励,人只有面对“上帝”的信仰才是生存的。“生存”的本质是通过自我的反思而呈现出的一种敞开状态,这种内在性和外在性相统一的生存自觉就是一种历史的存在方式。历史的展开是人的非生存交往向生存交往的无限转换,所以历史性是实现人“生存”的必由之路,是人之可能性向现实性的不断飞升,历史与人的“生存”本性一致就是自由和不断的超越。 由理性的查询而导致“生存”信念所规定,历史的本质也必然是历史的事实和历史认识相统一。由此,历史是有意义的文化存在,它不仅有起源,而且有目标,有起源必然有目标,目标是历史的母体和推动力。从这一意义上讲,历史不仅是过去和现在,而且是未来,人之历史就是在起源与目标两极之间的游动。历史的目标就是最高的统一和最大的整体性。 由生存的历史性出发,雅斯贝尔斯构建了历史的演进机制,乃是由准备期向“轴心期”的不断更替,“轴心期”是人生存历史性的凸显。有

孟丽波[5](2004)在《生命化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针对当前中小学教学中出现的非生命化的现象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加以批判,深入分析了出现此种种教学问题的缘由,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出新的理论――生命化教学。在此处首先从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上对生命化教学加以界定,再以此探讨生命化教学的本质特征,最后构建出生命化教学在实践层面上的样态存在。本文共分五个部分,文章结构如下: 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针对目前不良的现实情况呼唤我们的教学应当关注学生与教师生命的价值与发展。第二部分是对非生命化教学的追讨,论文结合教学中的非生命化的现实案例对非生命化教学进行问题反思,并加以归结为五大方面之表现。第三部分是对影响非生命化教学的六大因素加以分析,从而为生命化教学理论的建构提供理论支持。第四部分是生命化教学的释义,本部分通过对生命价值的哲学思考上对生命化教学加以界定,再在此基础上对生命化教学的本质特征加以解析。 第五部分是对生命化教学的实践样态加以诠视。在生命化教学中,以生活世界为根基;师生共同促使书本知识为生成性的知识;师生形成健康情感、人格;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多向和谐的交往;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生命得以生成。

黄海[6](2000)在《论尼采生命哲学中的文明史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尼采的历史观是和生命哲学紧密相联的。他在“重估一切价值”的口号下 ,对以往的欧洲文明开展了猛烈的批判 ,从而开创了西方历史哲学的非理性主义先河。然而尼采在批判传统文明的同时 ,却没能为未来人类的进步指明一条可行的路径

二、论尼采生命哲学中的文明史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尼采生命哲学中的文明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1)消费时代: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及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历史观问题
    第一节 从当代小说到电影改编作品的历史观表现
        一、十七年小说整体特点
        二、十七年小说改编电影的两种类型
    第二节 电影文本在改编上的历史观变化
        一、从《霸王别姬》到《霸王别姬》:历史的“英雄”
        二、从《官司》到《集结号》:“英雄”的历史
    第三节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历史观案例分析
第二章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审美演变问题
    第一节 从高雅到日常:审美的“流变”
        一、审美消费:日常化、通俗化与娱乐化
        二、影像民俗:被消费的色彩
        三、消费“顽主”:王朔和他的“解构高雅”
    第二节 从精英到大众:被“消解”的崇高
        一、精英身份的消解
        二、“大话”系列的流行
    第三节 高雅文本的颠覆
    第四节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经典的消解问题案例分析
第三章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角色符号化问题
    第一节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角色符号学视阈分析
    第二节 电影人物角色与小说人物角色的横向对比
    第三节 电影人物角色与小说人物角色的纵向对比
    第四节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人物符号化问题案例分析
第四章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民族性分析
    第一节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民族性体现
        一、西方文化价值观对中国电影改编的影响
        二、祛除“崇高”
    第二节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民族性的持守
        一、中国传统文化范式与意象思维的持守
        二、“文以载道”思想的持守
    第三节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民族性的发展
    第四节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电影民族性案例分析
第五章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语言问题
    第一节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的文学语言到电影语言的碰撞初探
    第二节 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中文学语言的变化
    第三节 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中文学语言的融合
    第四节 小说到电影改编中两种“语言”的案例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生存矛盾与非理性主义转向(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从生存论视角开展非理性主义研究
    (一) 生活世界转向与非理性主义思潮
    (二) 国内研究非理性问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三) 从生存论视角研究非理性主义的意义
第一章 非理性与非理性主义的生存论解析
    一 理性和非理性的概念界定
        (一) 理性和非理性的概念考察
        (二) 理性、非理性概念辨析及存在的问题
        (三) 对理性和非理性概念的重新厘定
    二 理性与非理性在实践中的形成和发展
        (一) 人性的完善与理性、非理性的发展
        (二) 人的悖论性存在表征着理性、非理性的矛盾
        (三) 理性和非理性在实践活动中的统一
    三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
        (一) 理性主义及其对理性的张扬
        (二) 非理性主义及其对非理性的张扬
        (三) 对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重新理解
第二章 人类生存矛盾的变化与非理性主义的兴起
    一 生存矛盾与理性、非理性关系的嬗变
        (一) 理性、非理性关系的相对统一
        (二) 理性的片面发展与对非理性的压抑
        (三) 对理性的诘难与非理性的显现
    二 理性主义的局限性
        (一) 先验性
        (二) 工具性
        (三) 意识形态性
    三 非理性主义的思想演进
        (一) 对非理性主义开端的认定
        (二) 对非理性主义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三) 对非理性主义思想内涵的揭示
第三章 当代人类生存矛盾与非理性主义转向
    一 当代人类的生存危机
        (一) 生存危机的表现
        (二) 对生存危机的分析
    二 当代人类的生存矛盾
        (一) 自然的隐退
        (二) 人的全面异化
    三 当代人类的实践方式
        (一) 对理性主义的批判
        (二) 对人性化生活的诉求
        (三) 生活实践的凸显
第四章 非理性主义转向的社会实践意义及其局限性
    一 非理性主义转向的社会实践意义
        (一) 科学认识层面的意义
        1 揭示了认识能动性的根源
        2 丰富了人的认识形式
        3 阐释了认识过程中非理性的合理性
        (二) 人的发展层面的意义
        1 深化了人对自身的研究
        2 张扬了人的个体性和多样性的存在
        3 肯定了人的感性生活
        (三) 社会历史层面的意义
    二 非理性主义转向的局限性
结语人的发展与生存理性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论文摘要(中文)
论文摘要(英文)

(3)本能与超越 ——尼采人性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导论:尼采人性思想概况
二、人是本能的非理性存在
    (一) 人是“肉体——生命”的一元的本能存在
    (二) 人的本质——权力意志
        1、权力意志的提出
        2、权力意志之辨
        3、权力意志——人和世界的本质
    (三) 人的知、情、意
        1、认识是透视、评价
        2、反对传统道德,建立自然的道德
        3、美学生理学
三、人是超越的自由存在
    (一) 人是自由的存在
    (二) 人是超越的存在
        1、人是创造的存在
        2、人是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的统一,酒神精神体现了人的超越性
        3、成为你自己
        4、超人
四、结语:尼采人性思想的评价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三年读研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4)历史:一种反思性的文化存在 ——雅斯贝尔斯视野下的生存历史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外文摘要
前言:追求“生存”自我的完整,还历史性以真实
    注释
第1章 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的文化背景
    1.1 20世纪西方文化危机的反思
        1.1.1 现代哲学转型
        1.1.2 现代人的精神危机
    1.2 现代人本主义的传统
        1.2.1 叔本华唯意志主义
        1.2.2 克尔凯郭尔的非理性主义
        1.2.3 尼采哲学
        1.2.4 生命哲学
    1.3 存在主义的理论根基
        1.3.1 存在主义理论界说
        1.3.2 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的理论实质
    1.4 实证历史哲学的式微与批判的或分析的历史哲学兴起
    注释
第2章 人的历史的存在方式
    2.1 自我意识与人之存在的敞开性
    2.2 交往与理解
        2.2.1 交往的根据
        2.2.2 交往的形式
        2.2.3 交往与理解
    2.3 交往与生存
        2.3.1 交往与生存
        2.3.2 生存与自由
        2.3.3 自由与信仰
    2.4 历史的超越
        2.4.1 可能与现实
        2.4.2 世界思维与现实性
        2.4.3 历史意识与现实性
        2.4.4 历史的统一性与现实性
        2.4.5 历史的超越
    注释
第3章 历史的本质
    3.1 历史的起源划界
        3.1.1 自然和历史
        3.1.2 遗传与传统
        3.1.3 历史和宇宙
    3.2 历史的基本结构及认识方法
        3.2.1 客观性与主观性
        3.2.2 科学方法与价值学方法
        3.2.3 普通与个别
        3.2.4 变迁中的历史意识
    3.3 历史的统一
        3.3.1 事实上的统一
        3.3.2 内涵和目标的统一
        3.3.3 整体观念的统一
    3.4 现代的历史意识
    注释
第4章 “轴心期”理论的精神实质
    4.1 “轴心期”及基本特征
    4.2 史前与“非历史的存在”
    4.3 古代历史文明的“停滞”
    4.4 “轴心期”及其后果
    4.5 历史发展的第二间歇
    注释
第5章 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审视与未来预测
    5.1 现代社会的科技特征
        5.1.1 现代科学
        5.1.2 现代技术
    5.2 对现代社会状况的批判与审视
    5.3 历史发展的未来追求
        5.3.1 自由的目标
        5.3.2 现在的基本倾向
    注释
第6章 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的地位
    6.1 几种历史哲学观的比较
    6.2 与马克思历史观的比较
    6.3 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
    6.4 对雅斯贝尔斯历史哲学的评价
        6.4.1 人、社会与历史
        6.4.2 历史的目标
        6.4.3 历史主义的方法论改造
        6.4.4 历史与哲学
        6.4.5 历史观中的唯心主义倾向
    注释
结束语:文化综合与文化进化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后记
独创性声明

(5)生命化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 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非生命化教学的追讨
    (一) 过于注重教师的单方面的表演,学生培养偏于整体划一
    (二) 远离生活世界,偏重书本世界
    (三) 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缺乏合作意识
    (四) 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导致师生关系二元对立
    (五) 缺乏对教师本身生命价值的关注,教师职业倦怠心理严重
三、 非生命化教学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 社会期待的影响
    (三) 教学评价的影响
    (四) 课程的价值取向的影响
    (五) 个人教育观念的影响
    (六) 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
四、 生命化教学的释义
    (一) 生命化教学的含义
    (二) 生命化教学的本质特征
五、 生命化教学的实践样态
    (一)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
    (二) 师生共同促使书本知识为生成性的知识
    (三) 师生形成健康情感、人格
    (四) 师生、生生之间多向和谐的交往
    (五) 师生生命共同经历成长,生命得以生成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论尼采生命哲学中的文明史观(论文提纲范文)

一灾祸与先锋:对待文明的态度
二上帝与道德:对传统文明的批判
三粗俗化与非精神化:对近代工业文明的批判
四悲剧与酒神:重建文明价值的尝试
五恶魔与天使: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

四、论尼采生命哲学中的文明史观(论文参考文献)

  • [1]消费时代:从小说到电影改编研究[D]. 熊芳.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2]生存矛盾与非理性主义转向[D]. 白雪晖. 吉林大学, 2006(11)
  • [3]本能与超越 ——尼采人性思想研究[D]. 舒易红. 湖南师范大学, 2005(07)
  • [4]历史:一种反思性的文化存在 ——雅斯贝尔斯视野下的生存历史性研究[D]. 周启杰. 黑龙江大学, 2004(07)
  • [5]生命化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样态[D]. 孟丽波. 东北师范大学, 2004(04)
  • [6]论尼采生命哲学中的文明史观[J]. 黄海.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1)

标签:;  ;  ;  ;  ;  

论尼采人生哲学中的文明史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