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筑节能步伐,实现既定节能目标

加快建筑节能步伐,实现既定节能目标

一、加快建筑节能步伐 实现预定节能目标(论文文献综述)

郭延勇[1](2021)在《LC电厂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如今,随着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日趋完善,环保监督体系愈加严密。我国能源领域市场化深入推进,其发展态势向低碳化、智能化、多元化等方向转移。从煤炭供需来看,受交通运输、煤矿安全等多重因素影响,煤价下降空间有限。传统垄断的经营方式已不适于当下的发展需要,火电厂经营发展正面临激烈的电力市场竞争。因此,要想能够在火电行业竞争中避免被迫出局,火力发电企业就必须在预判市场行情及把握电厂本身特征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制定出适合企业的发展战略。本文凭借核心能力、资源基础观及价值链等理论,使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采用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SWOT以及QSPM矩阵等分析工具,详细解析了 LC电厂的发展战略,同时归纳出了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本文以LC电厂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电力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大都侧重于理论层面,鲜有涉及当下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可实践的火电厂发展战略研究。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发现,火电企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但也揭示了火电行业来自市场竞争、节能环保等方面带来的挑战。通过内部资源与能力分析得出,LC电厂具备的资源、能力能够使LC电厂深挖内部优势,弥补劣势短板。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LC电厂应该采用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实施措施围绕加强仓储管理、布局多能供应,积极开拓电、热等多元化市场营销,做强、做大电、热等多元生产经营以及提供多维度综合能源服务等诸多方面来进行,保障措施是从人力资源、财务资金、信息技术以及组织制度等方面来为LC电厂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进行保驾护航。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 LC电厂在电量、热能、供冷、工业蒸汽、氢能等方面多能供应的多元化发展战略。2.提出了 LC电厂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通过加强仓储管理、布局多能供应,积极开拓电、热等多元化市场营销,做强、做大电、热等多元生产经营,提供多维度综合服务等具体举措来实施多元化战略,通过利用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财务资源以及组织制度等具体措施来保障LC电厂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有序进行。

张井忠[2](2020)在《绿色建筑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面对传统建筑所衍生的高污染、高能耗问题,绿色建筑因其自身绿色、环保和可持续的优点备受青睐。为顺应建筑的发展趋势,贯彻“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从不同的层面制定了法律法规,颁布了诸多规划与政策以推广绿色建筑。为保障其高质、高量发展,还综合运用多元手段对其进行监管和激励。伴随绿色建筑推广的深入,相关规范性文件逐渐暴露其内在缺陷,对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推动力不足。究其根源在于绿色建筑法律体系的不成熟及体系化的缺失。经分析,我国绿色建筑法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法律效力方面,迄今为止,我国尚未有一部专门的绿色建筑法律法规,法律效力低导致其强制性和约束力不足;二、制度的可实施性方面,现有制度中鼓励性、倡导性和选择性规定较多,无法为具体的实践提供确定的指引;三、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适用性方面,国标普适性的不足拉大了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四、监管制度呈碎片化的形态,因行政架构的复杂和未充分考虑绿色建筑的本质属性导致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动态监管的缺失;五、激励对象片面,激励主体和对象的不均衡导致绿色建筑市场难以进一步扩大。为改变当前的发展困境,首先需完善绿色建筑法律制度,进行顶层法律制度设计,制定一部统领性、效力较高的专门规范性文件。在此基础上提高绿色建筑法律制度的适用性,为其实践提供确定性的指引。另外,统一绿色建筑标准,缩小地区差异,完善动态监管体系,并且转变推广模式,让“看不见的手”主导绿色建筑市场。政府在“放管服”的改革下,以宏观调控为主,重塑绿色建筑的激励机制,运用多种激励政策,以协同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形成完整的绿色建筑产业链,扩大绿色建筑市场规模,助推规模化的实现。

叶茂[3](2020)在《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商业项目建设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建筑面积超过百万平方米的超大型项目越来越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发现了诸多的问题,尤其是这类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问题尤为突出,往往都是只关注逐个单体建筑的设计,而忽略了项目整体运营管理的客观需求,从而在项目整体交付运营的时候才发现公共区域成为设计和施工的真空地带,项目内各功能建筑独立运行,人造孤岛比比皆是。这对于以“良好体验”,和“优质服务”决定成败的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而言,这是最大的痛点。本设计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这类项目智能化系统的设计和研究,统一各功能建筑接入园区管理的技术标准;增加项目整体的可扩展性,尽量减少后期改造投入;提升项目运营管理水平带来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并为其他类似项目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提供借鉴。本文主要介绍了大型文旅类综合园区建设发展现状,并归纳了其中智能化系统建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以及对园区运营和管理带来的困扰。本文采用智能化系统设计方法,完成了如下内容:总体方案设计部分,首先对项目背景、类似项目和周边环境进行了调研分析(境外部分非自行调研成果),并总结分析了现有新技术发展方向;参考前面调研成果和相关规范对总体架构、运营模式、管控模式及其职能分类进行了分析、归纳和设计。各子系统方案设计部分,对各子系统用途作了简要介绍、详细描述了各系统结构、技术选型、重要功能,以及与园区平台的集成要求,最后对设计规范之外,新增的智能化系统的使用价值作了归纳总结。园区集成管理平台设计部分,先对园区集成管理平台的用途和功能作了简要介绍,系统分析了对园区集成管理平台的集成需求、功能架构、通信接口及应用具体应用。其他智慧化应用建议部分,结合高级办公、高级酒店和大型商业的使用需求,总结整理了以往相同或类似项目案例中,成功应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对其进行了归类整理和简要介绍,期望在本项目或其他项目建设中提供引导。总结与展望部分对本文做了总体概括和总结,对后续类似项目智能化总体规划设计的创新和需要注重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基于人性化、精准服务和智慧化的服务解决方案将是本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的的核心。通过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可以从各个方面增强对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有针对性的总结经验,不断优化创新服务。对提升园区运营管理水平带来了显着社会和经济效益。

杨茜婷[4](2020)在《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人口大国,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对老龄化国家的定义标准,早在2016年,老年人口比例就已经达到进入“超老龄化国家”的要求。老龄化人口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应对养老问题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激发了老年人对住宅产生新的养老功能需求。本文是在科技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以60至80岁自理老人的住宅室内空间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自理老人的心理和生理特征以及适老化设计要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对自理老人生活居住的五个主要空间(玄关、卧室、起居室、厨房与卫生间)进行家居智能化室内设计研究,总结得出智能化解决方案(包括家居智能化方案的手绘图、智能家居具体点位平面布局图和智能照明布局分析图等)。调查问卷法有助于对自理老人居住现状出现的问题进行收集,结合智能家居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改善和优化策略。同时,本文在参考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对国内外典型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了在自理老人住宅中应用智能家居系统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应该遵守的设计原则有哪些。并从理论角度出发,对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理论技术支持基础、发展优势以及可行性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述。最后得出结论:住宅作为联系老年人与外界社会的中间场所,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激发了居住者产生新的居住需求。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设计,让自理老人能够获得舒适、健康、安全和便捷的居家养老生活环境,实现相对低成本但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并且能够缓解老年人孤独、烦躁、失落等负面情绪,让他们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有益于身体健康。

张强[5](2020)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智慧体育场馆作为体育产业与信息产业相契合的新形态,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智慧社会、智慧城市和智慧体育的深度融合,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理念与模式,成为体育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体育消费新的增长点和推动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呼应着场馆服务业提供更多高品质、多元化、个性化服务的现实需求。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研究假设:在国家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和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我国体育场馆如何在政府财力有限和现有设施工艺薄弱的状态下,构建新时代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机制,提升其建设标准化、运营数字化、应用人本化水平,实现人与运动、场馆智慧互连。本研究不仅能加深社会各界对智慧体育场馆治理的理解,对于加快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推动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解决长期困扰场馆运营的根本性痛点,满足消费受众的体验新需求和辅助智慧城市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梳理了发达国家智慧体育场馆的特点并与我国进行了比较分析,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三层系统模型,探讨了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内容,提出了五种实现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模式,设计了四类场景营销的类型,通过构建智慧体育场馆的指标体系,对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6个省份部分体育场馆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最后提出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协同体。从体育场馆发展历程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智能设施的应用形成的先进发展理念,是体育场馆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较之互联网+场馆、智能体育场馆,智慧体育场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其鲜明的特征。智慧体育场馆利用新技术实现人与场馆的感知互联,通过具有认知、判断、应对的智能方式深度整合资源和促进公众运动参与,在体育场馆各个环节实现高效便捷的创新应用,优化体育场馆资源配置。智慧体育场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服务系统,其服务体验通过智能化的方式在场馆情境中产生良好的耦合效应,推动场馆全面升级服务形态。从协同管理来看,智慧体育场馆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智慧体育场馆是以新技术为基础,以追求服务、资源、技术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以信息化、智能化等为典型特征,通过整合体育场馆及相关资源推进服务应用创新,从而实现场馆服务功能的升级优化。(2)研究构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框架,在理论研究层面拓展和完善了智慧体育场馆的价值探索。本文分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体验经济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智慧体育场馆的关联,辨析了智慧体育场馆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界定了智慧体育场馆的定义,阐释了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功能与价值、发展目标和关键要素。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架构,具体由技术层、资源层和应用层共同构成,其中技术层位于系统的底层,包括作为场地基础设施的技术支撑、智能硬件和数据库等;资源层处于系统的中间层,包括智慧运营、资源集成和智慧社会等;应用层处于系统的最顶层,包括新型营销系统、智慧服务和统一应有等。(3)坚持分类指导,统筹设计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路径。研究认为根据场馆的规模、区位条件和运营特点有所不同,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城市“地标性”休闲娱乐中心;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区域性”全民健身热力区;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应建设为“节点式”运动健康服务点。从错位发展、技术创新、应用导向、加强合作以及治理转变等角度提出建设策略。以更好地指导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可持续健康发展。(4)智慧体育场馆运营模式多样,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场馆公共服务能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体育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研究认为智慧体育场馆在提高运营能力,优化人力资本、降低能耗成本、实现快速复制等方面优势明显。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包括政府投资运营、企业投资运营、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和场馆协会纽带模式五种模式。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并非一劳永逸,要注意正确认识体育场馆的信息化、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分析挖掘场馆数据价值、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和加强复合型人才引进及培养等问题。提出政府加强财政投入、转变观念推动场馆智慧运营、尽快酝酿场馆智慧运营方案、合理选择智慧场馆运营模式、妥善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发展策略。(5)根据不同的体育消费需求打造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为尽快摆脱体育场馆收入渠道单一,依赖政府拨款的局面,场馆运营机构需要主动求变,充分利用新技术和跨界思维进行场景营销互换和体育消费链接。研究根据体育场馆与体育产业寻求深度变革的发展目标、用户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炼出注重情绪释放的娱乐型场景、强调寓教于乐的教育型场景、倡导空间差异化的审美型场景和满足精神调剂的移情型场景四类智慧营销的体验场景,以推动体育场馆智慧服务体系和整体功能提档升级。(6)构建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分析评价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诉求。本文通过初步构建指标结构,经过两轮专家意见咨询,形成了 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47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设计了“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调查”问卷,以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江西6个省份60座体育场馆作为调查对象,从供给侧了解体育场馆的建设期望和诉求,通过IPA分析明确智慧体育场馆应优先改进的项目,提出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通过以上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府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国家顶层设计与战略发展规划。(2)强化政策引领,形成政策体系,研制出台《关于促进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制定专项激励政策,制定奖励、补贴和扶持政策。(3)加大资金投入,促进市场合作,建议将智慧体育场馆改造分期、分段进行分解,适当让渡部分经营权益吸引企业参与场馆智慧化改造与运营。(4)研制相关标准,针对不同类型智慧体育场馆科学编制建设指南以及数据接口标准等规范。(5)因地制宜建设,促进长效运营,划分智慧体育场馆功能版块,有规划、有重点、有策略的确保建设体系、步骤的完整性。(6)盘活人力资源,“引智借脑”从创意、营销等行业选聘人才,“自我造血”对场馆从业人员进行再教育与轮训。

刘奕[6](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谭文宇[7](2019)在《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温室效应等问题。基于诸多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范围内各行各业的热点,建筑业作为资源使用的重头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刻不容缓。近年来,除了实行绿色施工、使用环保建筑材料外,“绿色建筑”以其巨大的生态效益,独特的设计理念以及科学的管理运行机制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的热点。本文充分结合国内工程管理的现实情况,详尽描述了绿色建筑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以全寿命周期为立足点开展项目管理评价优化分析,通过对比传统建筑逐步拓展到绿色建筑的范畴内展开研究。而后详细在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全过程进行各阶段的管理任务与重点剖析,并据此构建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基于项目建设全过程,提高绿色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科学管理。最终从环境、资源、能源、技术、经济、管理六个方面构建绿色建筑工程管理评价体系,。最后,本文结合具体项目,应用评价体系对其管理模式、方法与成效进行评价,从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同时评价结果将有助于工程项目管理者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有利于绿色建筑管理行业的发展。综上所述,本文从绿色建筑的特殊性出发,阐述了绿色建筑建设工程管理策划、设计、施工、运营各个阶段的工作要点,通过“时间”和“指标”两个轴实现多阶段、多目标项目管理评价体系的搭建,使项目管理的效率和精准度在全寿命周期内得到有效提高,同时也为高标准新建工程提供宝贵的经验与数据,从而促进绿色施工健康有序开展,为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生态建设提供充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潘舒婷[8](2019)在《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四十年以来,改革开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生机,资源环境恶化却得不到相应的保护,能源衰竭和被污染的自然环境将会变成影响经济绿色蓬勃发展的重大因素。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也希望人与自然能够实现和谐统一,达到建立绿色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想达成保护环境的目的,必须依靠宏观的政府调控,所以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设立环保专项资金,增加财政拨款,但只有有效地利用专项资金,才能真正发挥环境保护的作用。因此,如何确保高效合理地筹集、分配和使用环保专项资金、确实落实环保相关政策制度,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是本文的重点。本文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的基本框架,围绕审计主体以及客体,审计的对象、目标和内容,审计的方法、功能及成果利用等多个维度,来分析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相关的案例。本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包括:研究分析案例、阅读文献等方式。本文择优选择了数个环保专项资金审计方面的案例,通过研究这些案例的审计目标、审计重点和审计的方法和问题,最后将这些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1)审计目标不清晰。(2)审计重点不明确。(3)内部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资源未加利用。(4)审计方法有待创新。(5)环境保护相关制度不完善。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要如何实现深化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的要求?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1)审计目标清晰化,深化结果运用。(2)突出审计重点,实习精准审计。(3)改变审计手段,提升审计效率。(4)综合审计方式,强化审计职能。(5)完善环保相关制度,成为审计依据。

陶亮[9](2019)在《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的建筑设计管理长期呈现出流程片段化的特征,这种粗放的管理体系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虽然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整个建筑行业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以及投资模式、技术创新、信息技术发展、产业转型、人文变化和国际化趋势等一系列的变化发展,这种管理体系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已大大降低。随着2015年WTO过渡保护期的结束,国内建筑设计市场进一步全面放开,推行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回归“建筑师负责制”已成为业界的共识。转变正在发生,在上海、广西、福建等地试点的“建筑师负责制”,体现了政府推进建筑业与国际接轨、提升品质的态度和决心。我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专业的强化与新的建设项目运作模式的产生,促使我国建筑师的角色正在重塑,新的形势需要建筑师逐渐成为项目的潜在管理者,并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专业技能及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设计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地管理,从而全面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最终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同时建筑信息化作为建筑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已经成为引领变革这个领域发展的重要趋势,正逐渐改变传统建筑设计行业的运作及管理模式。当建筑设计摆脱单一的图纸沟通的束缚,进而实现以BIM(建筑信息化模型)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表达后,建筑师在整个建设流程中的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从仅侧重于设计阶段的技术服务,到对工程全流程的整体掌控。建筑信息化技术已经把整个工程建设流程中大部分的设计问题前置化,为解决贯穿整个建筑工程活动中各个主体、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提供了有效且可行的工作模式,从而为建筑师成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合理角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变革发展的趋势也恰恰是建筑师负责制所倡导的----让建筑设计源头的建筑师,成为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领导者。在建筑设计行业这样的发展趋势下,本论文主要研究以建筑师为主导进行全程设计管理的意义及策略,对涉及到策划、设计、施工和运管等方面工作的各个阶段进行更加合理的阶段划分,并结合作为全程设计管理重要技术手段的建筑信息化技术,提出各个阶段相应的设计管理要求和策略。为此,本论文提出了“六序法模式”的全程设计管理方法,并探讨其与BIM进行结合的意义及有效途径。论文希望一方面能为推行适合中国的建筑师负责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希望进一步拓展BIM在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论文通过三个部分展开阐述: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首先,论文的绪论部分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建筑设计管理相关研究若干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的内容,阐述研究的方法、关键技术和思路。在第二章论述了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核心任务、主体内容和影响因素,并指出了建筑设计管理中知识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主要策略。在第三章通过分析对比中外通行的职业建筑师的职能体系和全程设计管理思想,探讨建筑师负责制框架下的建筑师全程设计与管理,在建造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以及发展趋势及建构要素,为后续的理论实践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为理论实践研究。首先在第四章以国际通行的职业服务内容和专业化、全程化的标准,提出适应中国建筑师负责制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职业服务体系----“六序法模式”,对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成果和工作要求进行阐述,并结合项目实例进行分析总结。接着探讨了建筑师进行全程设计管理所需要的基础组织形式----建筑工作室/事务所,以保持建筑创意为核心目的的组织机构管理策略。最后在第五章研究了BIM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的重要性和适应性问题,论证了在建筑全程设计管理中应用BIM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并提出了“BIM整同设计管理模式”和“复合总建造师”的相关概念。第三部分为策略研究。是在对上述研究的总结和拓展基础上,分别在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BIM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四个方面对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提出了适宜的优化策略。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研究需要继续完善的方面,展望了建筑师视角下并结合BIM技术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应用前景。

胡斌[10](2016)在《欧盟温室气体《减排分担决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盟为实现其减排目标,率先在欧盟内部进行了地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分解实践,在政策及法律层面的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于2009年颁布了欧盟温室气体《减排分担决议》。《减排分担决议》作为欧盟内部一种自上而下的、具有一定法律约束力的统一减排框架安排,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它的总体目标、分阶段目标和时间进程表得到普遍认可和追求,并规定了共同遵守的规则机制、严格的进度报告和核查机制以及履约机制。因为《减排分担决议》覆盖的行业领域相较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的行业领域而言更为广泛,因此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欧盟的减排目标和减排承诺能否实现。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巨大的示范意义。正是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以《减排分担决议》作为研究对象,对它的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论述,并且针对该决议的实施情况及实施效果分别从行业部门和国别两个角度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及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决议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论文论证了该决议的重大意义及其制度原理的适用性,并特别指出了该决议对我国开展减排目标地区分解工作的借鉴意义。本文的具体章节共分为七章。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梳理和介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现有文献,通过厘清全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规范全文的研究体系。第一章介绍了《减排分担决议》的立法背景。重点介绍了《减排分担决议》的前身《负担分担协议》及“三部门法”的出台背景和过程,并对其运行效果做出了客观评价。随后,从国际背景及欧盟背景两个维度,阐释了《减排分担决议》的出台过程,剖析了欧盟选择第四种减排任务分配方案(基于各成员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各国设立有区别的减排目标)的原因。为了凸显两者的优劣,本章还对《负担分担协议》和《减排分担决议》这两者做了一个概括的比较分析。为保持研究内容的时效性,本章还进一步介绍了《减排分担决议》出台后国际及欧盟形势的发展及变化,特别是针对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的《巴黎协定》对《减排分担决议》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第二章主要聚焦于《减排分担决议》的法律框架和内容。笔者从介绍欧盟指出《减排分担决议》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法律文件,而是由多个法律文件构成的一整套法律框架。其核心是2009年4月23日通过的欧盟委员会第406号文件(即《减排分担决议》),此外,还包括《登记条例》、《监督及报告条例》、《欧盟委员会执行决议》等多个配套法律文件。本章对《减排分担决议》的主要内容(包括前言、正文及三个附件)做出了一个全面的说明。概括出了它的主要特点并提炼出《减排分担决议》的三项调控机制一一各成员国的最大排放配额的确定、灵活性机制、履约机制。第三章讨论了《减排分担决议》在欧盟气候变化法律框架中的地位。笔者指出,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虽然减排分担是一个可以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相提并论的欧盟两大主要减排机制之一,但《减排分担决议》的法律层级和效力还是偏低。在研究《减排分担决议》对成员国国内政策及立法的影响这一问题时,从国内气候变化立法与履约义务间的衔接问题、成员国对灵活性条款的依赖所造成的影响、《减排分担决议》对国家政策决策的节制三个方面展开了论述。而在研究《减排分担决议》与其他相关政策法律的关系时,不仅列举分析了减排分担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土地利用和农业领域等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重点阐述了《减排分担决议》与其他欧盟政策法律以及它与《京都议定书》和欧盟2020年气候和节能目标的衔接问题。第四章对《减排分担决议》立法所体现的原则进行理论分析,通过论证该决议所体现出的公平性原则、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展权原则、辅助性原则及比例性原则等多项立法原则,夯实《减排分担决议》这部法律文件在理论上的正当性。第五章则是重点考察《减排分担决议》的实施情况和实施效果。在介绍《减排分担决议》的行动计划和实施框架的基础上,分别从分部门实施和分国别实施两个方面,通过分析研究大量的实例和数据,对欧盟及其成员国为实施《减排分担决议》所采取的后续政策、法律和举措及其效果做出了一个详实的分析和研判。从中得出结论,即欧盟及欧盟各成员国在实施《减排分担决议》的过程中表现得相当积极,在大多数国家和大多数部门行业(包括交通、建筑、工业、农业等)中,《减排分担决议》的实施对欧盟的减排和节能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本章也对实施中出现的不足问题也进行了剖析。在分国别实施方面,主要是对奥地利等六个国家可能无法实现减排目标的原因做出了类别化分析。在分部门实施方面,指出了交通、建筑、工业、农业等行业部门在温室气体减排上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第六章首先指出了《减排分担决议》的重要意义,即体现了欧盟的积极的减排态度、促进了欧盟气候及能源政策的集中化和一体化、弥补了欧盟在温室气体减排管控上的短板。随后,针对《减排分担决议》的相关法律条文和实施过程中所显露出来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了探讨。论文指出,《减排分担决议》的主要问题在于实施效率不高、减排目标设置得过低、灵活性机制缺陷明显等。在此基础上,论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包括提升《减排分担决议》的法律层级、改进灵活性机制、建立基于项目的机制、改进拍卖制度等。第七章对该决议所体现的制度原理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区域性组织气候谈判以及国家层面的适用性进行了探讨。本章的落脚点和本文的落脚点在于,在充分学习借鉴《减排分担决议》的不足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在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分省区责任分担这项工作时,应当着重解决提升减排目标分解方案的科学性、增强减排分解方案的可操作性等方面的问题。

二、加快建筑节能步伐 实现预定节能目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建筑节能步伐 实现预定节能目标(论文提纲范文)

(1)LC电厂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依据、分析工具与相关研究进展
    2.1 理论依据
        2.1.1 核心能力理论
        2.1.2 价值链理论
        2.1.3 资源基础理论
    2.2 分析工具
        2.2.1 PEST分析
        2.2.2 五力模型
        2.2.3 SWOT分析
        2.2.4 QSPM矩阵
    2.3 相关研究进展
        2.3.1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2.3.2 发电企业发展战略研究
        2.3.3 文献述评
    本章小结
第3章 LC电厂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五力模型分析
        3.2.1 现有竞争者分析
        3.2.2 潜在进入者分析
        3.2.3 客户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2.5 替代品分析
    3.3 EFE矩阵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LC电厂内部环境分析
    4.1 LC电厂发展历程及经营现状
        4.1.1 LC电厂发展历程
        4.1.2 LC电厂经营现状
    4.2 LC电厂资源分析
        4.2.1 品牌资源
        4.2.2 人力资源
        4.2.3 财务资源
        4.2.4 信息资源
    4.3 LC电厂能力分析
        4.3.1 改革创新能力
        4.3.2 成本控制能力
        4.3.3 全员营销能力
        4.3.4 技术改造能力
    4.4 IFE矩阵分析
        4.4.1 优势与劣势
        4.4.2 IFE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LC电厂发展战略的选择
    5.1 LC电厂的愿景、使命与目标
        5.1.1 愿景
        5.1.2 使命
        5.1.3 目标
    5.2 SWOT分析
        5.2.1 LC电厂的优势
        5.2.2 LC电厂的劣势
        5.2.3 LC电厂面临的机会
        5.2.4 LC电厂面临的威胁
        5.2.5 SWOT矩阵分析
    5.3 LC电厂发展战略的确定
        5.3.1 QSPM矩阵分析
        5.3.2 LC电厂发展战略的确定
    本章小结
第6章 LC电厂发展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6.1 LC电厂发展战略的实施
        6.1.1 加强仓储管理,布局多能供应
        6.1.2 积极开拓电、热等多元化市场营销
        6.1.3 做强、做大电、热等多元生产经营
        6.1.4 提供多维度综合服务
    6.2 LC电厂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6.2.1 人力资源保障
        6.2.2 财务资金保障
        6.2.3 信息技术保障
        6.2.4 组织制度保障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研究展望与不足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绿色建筑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价值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
        1.2.2 国外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理论分析
    2.1 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与类型划分
        2.1.1 绿色建筑的概念界定
        2.1.2 绿色建筑的类型划分
    2.2 绿色建筑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2.1 绿色建筑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2.2 绿色建筑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2.3 绿色建筑法律规制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2.3.1 绿色建筑法律规制的正当性
        2.3.2 绿色建筑法律规制的合理性
第三章 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法律检视
    3.1 宏观视野下的法律依据
        3.1.1 国家法律层面
        3.1.2 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层面
        3.1.3 地方立法层面
    3.2 微观视角下的法律解读
        3.2.1 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3.2.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制度
        3.2.3 绿色建筑的预防制度
        3.2.4 绿色建筑的监管制度
        3.2.5 绿色建筑的激励制度
第四章 绿色建筑法律制度的缺陷分析
    4.1 法律效力层级不高
    4.2 法律制度内容抽象
    4.3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普适性不足
    4.4 建筑监管环节零散
    4.5 激励对象片面
第五章 绿色建筑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
    5.1 顶层法律制度设计
    5.2 提高绿色建筑法律制度的适用性
    5.3 统一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5.4 覆盖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管制度
    5.5 有效激励多方主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类似案例调研分析
        1.2.1 国内类似项目
        1.2.2 国外类似项目
        1.2.3 经验借鉴
    1.3 研究内容及本文结构
第二章 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
    2.1 项目背景调研分析
        2.1.1 项目背景分析及项目设计定位
        2.1.2 新技术发展调研分析
    2.2 需求分析及设计目标
        2.2.1 需求分析
        2.2.2 设计目标
    2.3 总体架构规划设计
        2.3.1 建设总体架构分析
        2.3.2 建筑业态智能化系统的运行模式建议
        2.3.3 智能化系统综合管控模式建议
        2.3.4 三种系统综合管控的集成模式比选
        2.3.5 两种集成模式组合
        2.3.6 综合管控平台的职能分类分析
    2.4 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设计
    2.5 智能化职能中心规划设计
第三章 各子系统方案设计
    3.1 总体设计说明
        3.1.1 设计范围
        3.1.2 设计依据
        3.1.3 智能化重要机房设置
    3.2 视频监控系统设计
        3.2.1 系统介绍
        3.2.2 系统设计
        3.2.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3 入侵报警系统设计
        3.3.1 系统介绍
        3.3.2 系统设计
        3.3.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4 出入口控制(门禁)系统设计
        3.4.1 系统介绍
        3.4.2 系统设计
        3.4.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5 电子巡更系统设计
        3.5.1 系统介绍
        3.5.2 系统设计
        3.5.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6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
        3.6.1 系统介绍
        3.6.2 系统设计
        3.6.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7 能耗计量系统设计
        3.7.1 系统介绍
        3.7.2 系统设计
        3.7.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8 背景音乐及应急广播系统设计
        3.8.1 系统介绍
        3.8.2 系统设计
        3.8.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9 信息发布系统设计
        3.9.1 系统介绍
        3.9.2 系统设计
        3.9.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0 停车场管理系统设计
        3.10.1 系统介绍
        3.10.2 系统设计
        3.10.3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1 车位引导管理系统设计
        3.11.1 系统介绍
        3.11.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1.3 系统设计
        3.11.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2 紧急求助系统设计
        3.12.1 系统介绍
        3.12.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2.3 系统设计
        3.12.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3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
        3.13.1 系统介绍
        3.13.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3.3 系统设计
        3.13.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4 环境监测系统设计
        3.14.1 系统介绍
        3.14.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4.3 系统设计
        3.14.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5 客流统计系统设计
        3.15.1 系统介绍
        3.15.2 参考案例与分析
        3.15.3 系统设计
        3.15.4 平台设计总体要求
    3.16 能源管理系统设计
        3.16.1 系统介绍
        3.16.2 系统架构设计
        3.16.3 系统功能设计
        3.16.4 对比传统能源管理的优势
        3.16.5 系统数据对接
        3.16.6 系统效益分析
    3.17 智能系统应用效益总结
        3.17.1 设计与应用说明
        3.17.2 增补智能系统应用经济价值估算
第四章 园区集成管理平台方案设计
    4.1 系统简介
    4.2 参考案例及分析
    4.3 系统设计
        4.3.1 系统总体架构
        4.3.2 关键技术选型
        4.3.3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指导建议
    4.4 平台设计总体需求
        4.4.1 子系统与平台通信接口说明
        4.4.2 子系统集成需求
    4.5 平台子系统集成管理功能要求
        4.5.1 防盗报警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2 视频监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3 门禁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4 楼宇自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5 环境监测模块功能标准
        4.5.6 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7 背景音乐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8 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9 机房监控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0 消防联动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1 电子巡更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2 停车场系统集成管理模块功能标准
        4.5.13 信息发布系统集成模块功能标准
        4.5.14 客流统计系统集成模块功能标准
    4.6 平台重要基础功能模块
第五章 其他智慧化应用建议
    5.1 高级办公楼智慧化应用
    5.2 高级酒店智慧化应用
    5.3 大型商业智慧化应用
总结与展望
    一、论文总结
    二、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人口老龄化
        1.1.2 养老问题严峻化
        1.1.3 养老空间智能化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与课题相关的概念定义与辨析
        1.3.1 自理老人、介护老人和介助老人
        1.3.2 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
        1.3.3 老年公寓与老年住宅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1.5.4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1.6.1 难点
        1.6.2 不足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智能家居系统概述
    2.1 智能家居定义
    2.2 智能家居国内外发展现状
        2.2.1 国外发展现状
        2.2.2 国内发展现状
    2.3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及技术原理
        2.3.1 智能家居系统的构成
        2.3.2 智能家居系统的组成要素
        2.3.3 智能家居系统的运行原理
    2.4 典型案例分析
        2.4.1 日本福利科技屋
        2.4.2 美国“Mav Home”智能家居概念模型
        2.4.3 “唐山首佳·健康城”项目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发展
    3.1 家居智能化老年住宅发展的社会环境
        3.1.1 我国老龄化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3.1.2 智能家居行业发展迅速
        3.1.3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3.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必要性
        3.2.1 满足居家养老的意愿
        3.2.2 有利于身心健康并延长寿命
        3.2.3 提升养老空间的居住品质
        3.2.4 适应时代科技的发展
    3.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可行性
        3.3.1 较低的养老成本
        3.3.2 便捷的操作流程
        3.3.3 简易的安装工序
        3.3.4 良好的售后体验
        3.3.5 智能化隐私保护
    3.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基础条件
        3.4.1 理论支持
        3.4.2 技术支持
        3.4.3 政策支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初探
    4.1 自理老人的特征
        4.1.1 心理特征
        4.1.2 生理特征
        4.1.3 住宅的智能化需求
    4.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特点
        4.2.1 空间设计灵活化
        4.2.2 功能设计多样化
        4.2.3 需求设计个性化
        4.2.4 环保设计节能化
    4.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4.3.1 存在的问题
        4.3.2 解决的对策
    4.4 调查问卷
        4.4.1 问卷编写
        4.4.2 问卷回收及整理
        4.4.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4 调查问卷结论
    4.5 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室内空间优化策略
        4.5.1 室内物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4.5.2 室内安全环境的优化策略
        4.5.3 住宅中心理环境的优化策略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住宅的设计研究
    5.1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研究
        5.1.1 玄关的功能需求
        5.1.2 家居智能化玄关的设计分析
    5.2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研究
        5.2.1 起居室的功能需求
        5.2.2 家居智能化起居室的设计分析
    5.3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研究
        5.3.1 卧室的功能需求
        5.3.2 家居智能化卧室的设计分析
    5.4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研究
        5.4.1 厨房的功能需求
        5.4.2 家居智能化厨房的设计分析
    5.5 自理老人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研究
        5.5.1 卫生间的功能需求
        5.5.2 家居智能化卫生间的设计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的创新点与展望
        6.2.1 创新点
        6.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自理老人居住空间智能化现状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1 国内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1.3.2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框架结构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的框架结构
        1.4.2 创新之处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场馆相关概念
        2.1.2 体育场馆信息化
        2.1.3 互联网+场馆
        2.1.4 智能体育场馆
        2.1.5 智慧体育场馆
        2.1.6 场景营销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2.2.3 体验经济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比较分析研究
    3.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状
        3.1.1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总体情况
        3.1.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现实困境
        3.1.3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制约因素
    3.2 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趋势探析
    3.3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经验借鉴
        3.3.1 美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2 英国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3 荷兰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3.4 日本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经验分析
    3.4 中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比较分析
        3.4.1 智慧体育场馆的主导方式比较
        3.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对象比较
        3.4.3 智慧体育场馆的设施改造比较
        3.4.4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比较
        3.4.5 智慧体育场馆的验收评估比较
    3.5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发展的启示
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构建研究
    4.1 智慧体育场馆的内涵
        4.1.1 智慧体育场馆的特征
        4.1.2 智慧体育场馆的功能与价值
    4.2 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目标
    4.3 智慧体育场馆的关键要素
        4.3.1 服务主体要素
        4.3.2 服务本体要素
        4.3.3 服务客体要素
        4.3.4 信息空间要素
        4.3.5 技术应用要素
    4.4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4.4.1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理论机理
        4.4.2 智慧体育场馆系统的基本架构
    4.5 智慧体育场馆的动力机制
        4.5.1 内部动力
        4.5.2 外部动力
        4.5.3 动力机制
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研究
    5.1 大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1.1 建设目标
        5.1.2 建设思路
        5.1.3 关注重点
        5.1.4 建设内容
    5.2 中小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2.1 建设目标
        5.2.2 建设思路
        5.2.3 关注重点
        5.2.4 建设内容
    5.3 全民健身型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分析
        5.3.1 建设目标
        5.3.2 建设思路
        5.3.3 关注重点
        5.3.4 建设内容
    5.4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策略
6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分析研究
    6.1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本质
    6.2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
    6.3 智慧体育场馆的运营实现路径
        6.3.1 政府投资运营模式
        6.3.2 企业投资运营模式
        6.3.3 政府特许企业运营模式
        6.3.4 政府主导成立专门机构模式
        6.3.5 场馆协会纽带模式
    6.4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应注意的问题
        6.4.1 正确认识体育场馆信息化
        6.4.2 场馆智慧运营需在规划阶段考虑
        6.4.3 注意加强场馆内部及周边业态联系
        6.4.4 充分挖掘和分析场馆数据价值
        6.4.5 重视场馆网络运行安全保障
        6.4.6 加强技术与管理型人才引进及培养
    6.5 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典型案例分析——以浙江黄龙体育中心为例
        6.5.1 黄龙体育中心的基本情况
        6.5.2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化改革的背景
        6.5.3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特点
        6.5.4 黄龙体育中心智慧运营的启示
    6.6 推进智慧体育场馆运营的策略
7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分析研究
    7.1 体育场馆服务营销现状
        7.1.1 场馆营销意识亟待加强
        7.1.2 用户营销需求把握不准
        7.1.3 场馆营销模式较为单一
        7.1.4 服务营销品牌特色不强
        7.1.5 市场营销保障机制不足
    7.2 信息技术对场馆营销的影响
        7.2.1 智能终端改变体育消费习惯
        7.2.2 移动网络改善场馆交易方式
        7.2.3 在线推送延伸刺激多元消费
    7.3 智慧体育场馆场景营销的作用
        7.3.1 场景营销连接用户消费轨迹
        7.3.2 信息技术助力识别潜在市场
        7.3.3 用户获得沉浸式体验效果
        7.3.4 实现多维度场景消费创新
    7.4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路径
        7.4.1 注重场景营销体验的本质
        7.4.2 跨界思维的创新模式选择
        7.4.3 场馆场景营销的主要类型
    7.5 智慧体育场馆的场景营销策略
8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分析研究
    8.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
        8.1.1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内涵
        8.1.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8.1.3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8.1.4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
        8.1.5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8.1.6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的确立
    8.2 智慧体育场馆评价分析研究
        8.2.1 “重要性”评价结果
        8.2.2 “表现性”评价结果
        8.2.3 IPA分析评价结果与讨论
        8.2.4 总结
    8.3 推广智慧体育场馆的策略
9 研究结论、建议及展望
    9.1 结论
    9.2 建议
    9.3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9.3.1 研究的局限
        9.3.2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智慧体育场馆初选指标体系专家咨询表
    附录2 智慧体育场馆指标体系
    附录3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4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5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6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及应用研究场馆—运营机构访谈提纲
    附录7 访谈人员名录
    附录8 专家成员构成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7)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1.2.2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1.2.3 国内外绿色建筑项目管理理论研究
        1.2.4 研究小结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相关理论
    2.1 绿色建筑
    2.2 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
        2.2.1 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概念
        2.2.2 项目全生命周期阶段划分
    2.3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项目管理理论
        2.3.1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内涵
        2.3.2 绿色建筑工程管理与传统建设管理区别
    2.4 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分析
        2.4.1 传统建筑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2.4.2 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分析
        2.4.3 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管理模式比较
    2.5 绿色建筑项目管理模式难点分析
第三章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管理
    3.1 绿色建筑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
        3.1.1 绿色建筑项目决策阶段的任务
        3.1.2 绿色建筑项目决策阶段的管理重点
    3.2 绿色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管理研究
        3.2.1 绿色建筑项目设计理念
        3.2.2 绿色建筑设计原则
        3.2.3 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3.2.4 传统建筑与绿色建筑设计管理模式的区别
        3.2.5 绿色建筑项目设计阶段的管理重点
    3.3 绿色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管理研究
        3.3.1 绿色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管理目标
        3.3.2 绿色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管理内容
        3.3.3 绿色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管理重点
        3.3.4 绿色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管理方法
    3.4 绿色建筑项目运营阶段的管理研究
        3.4.1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特点
        3.4.2 传统工程与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模式的区别
        3.4.3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现状
        3.4.4 绿色建筑项目运营阶段管理内容
        3.4.5 绿色建筑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及建议
        3.4.6 绿色建筑项目后评价
第四章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评价体系研究
    4.1 绿色建筑建设项目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
    4.2 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建设工程管理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4.2.1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的选择及含义
        4.2.3 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4.3 因素权重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介绍
    5.2 绿色建筑实例的工程管理评价
    5.3 评价结果及相关建议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1.提高全民绿色建筑推广意识
        2.鼓励绿色建筑设计人才创新
        3.改善推广方式的科学合理性
        4.推行限制与鼓励并行的原则
        5.多措并举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莲花馆项目实际数据
    附件二 专家打分表
致谢
附表

(8)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方法
        1.3.4 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自然资源审计研究
    2.2 环境审计
        2.2.1 国内环境审计研究
        2.2.2 国外环境审计研究
    2.3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
        2.3.1 国内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2.3.2 国外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2.4 文献述评
3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理论基础
    3.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3.2 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4 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基本框架
    4.1 审计主体
    4.2 审计客体
    4.3 审计目标
    4.4 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及主题
    4.5 审计方法
    4.6 审计作用及功能
    4.7 审计成果利用
5 基于多案例视角的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5.1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现状
        5.1.1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的组织结构体系
        5.1.2 我国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理论研究现状
        5.1.3 我国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实践项目
    5.2 研究设计
        5.2.1 方法选择
        5.2.2 案例选择
    5.3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案例描述及分析
        5.3.1 案例一:S市水污染防治项目审计
        5.3.2 案例二:X市农林水专项资金审计
        5.3.3 案例三:S市能环保重点专项资金审计
    5.4 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原因分析
        5.4.1 审计目标不清晰
        5.4.2 审计重点不明确
        5.4.3 内部和注会审计资源未加利用
        5.4.4 审计方法亟待创新
        5.4.5 环境保护相关制度不完善
6 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审计对策及建议
    6.1 环保专项资金审计对策
        6.1.1 明确审计目标
        6.1.2 突出审计重点
        6.1.3 拓展审计手段
        6.1.4 综合审计方式
        6.1.5 完善环保相关制度
    6.2 研究结论
    6.3 展望
        6.3.1 政策和制度构建
        6.3.2 外审与内审协同
参考文献

(9)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述评
    1.3 研究内容、方法、框架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管理研究
    2.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简述
        2.1.1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概述
        2.1.2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对象与内容
        2.1.3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2.2 建筑设计项目管理的概述与辨析
        2.2.1 建筑设计行业概述
        2.2.2 建筑设计管理辨析
        2.2.3 建筑设计管理的职能管理分析
        2.2.4 建筑设计管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辨析
    2.3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和主体内容分析
        2.3.1 建筑设计管理的核心任务
        2.3.2 建筑设计管理的主体内容
    2.4 知识管理在建筑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4.1 建筑设计知识管理的内涵和目标
        2.4.2 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2.4.3 建筑设计活动知识的内容及体系
        2.4.4 建筑工程设计知识管理的主要策略
    2.5 建筑工程设计管理的研究内容
        2.5.1 范围管理
        2.5.2 进度管理
        2.5.3 质量管理
        2.5.4 投资及成本管理
        2.5.5 沟通管理
        2.5.6 风险管理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师的职能体系研究
    3.1 建筑师、建造和建筑物的关系辨析
    3.2 建筑师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分析
        3.2.1 建筑师与业主的权利义务关系
        3.2.2 国际职业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2.3 中国建筑师的权利与义务
    3.3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与比较
        3.3.1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内涵
        3.3.2 建筑师职能体系的国际比较
        3.3.3 建筑师的职业资格及比较
        3.3.4 中国建筑师的职业定位及服务现状
    3.4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和组织研究
        3.4.1 建筑师的职业经营及比较
        3.4.2 建筑师的职业组织---工作室和设计公司
        3.4.3 建筑师的设计组织及管理
    3.5 建构建筑师全程职能体系的策略
        3.5.1 设计到代理
        3.5.2 建成品导向与过程控制
        3.5.3 职业化精神
        3.5.4 经济和法律责任
        3.5.5 全程建筑设计服务的要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师的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研究
    4.1 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模式研究
    4.2 阶段1:前期/策划阶段
        4.2.1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内容
        4.2.2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流程
        4.2.3 前期/策划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2.4 前期/策划阶段的设计管理要求
        4.2.5 案例讨论
    4.3 阶段2:方案/开发设计阶段
        4.3.1 方案/开发设计的工作内容
        4.3.2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3.3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3.4 方案/开发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3.5 案例讨论
    4.4 阶段3: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
        4.4.1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4.2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4.3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成果及管理策略
        4.4.4 技术/施工文件设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4.5 案例讨论
    4.5 阶段4: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
        4.5.1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内容
        4.5.2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流程
        4.5.3 施工招投标的主要策略
        4.5.4 施工招投标控制阶段的工作要求
        4.5.5 案例讨论
    4.6 阶段5:督造/施工监管阶段
        4.6.1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内容
        4.6.2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流程
        4.6.3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主要策略
        4.6.4 督造/施工监管阶段的工作要求
        4.6.5 案例讨论
    4.7 阶段6: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
        4.7.1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内容
        4.7.2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流程
        4.7.3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主要策略
        4.7.4 竣工及后期服务阶段的工作要求
        4.7.5 案例讨论
    4.8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管理研究
        4.8.1 适宜建筑师全程设计管理的组织形式
        4.8.2 建筑师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8.3 建筑师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建筑信息化技术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中的适应性研究
    5.1 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的技术应用及发展
        5.1.1 BIM技术及相关理论概述
        5.1.2 BIM技术应用及发展现状
        5.1.3 BIM技术的问题及挑战
        5.1.4 BIM技术的发展趋势
    5.2 BIM在建筑设计全程管理体系中的理论研究
        5.2.1 实施BIM对建筑行业的影响
        5.2.2 BIM在建筑设计管理体系中的实施价值及目标
        5.2.3 BIM对建筑设计全程管理的优化措施
    5.3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5.3.1 BIM在建筑全程设计体系中的应用概述
        5.3.2 建筑项目BIM的实施工作流程
        5.3.3 前期/策划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4 建筑设计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5 施工招投标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6 建设施工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3.7 竣工及后期运维阶段的BIM应用研究
    5.4 基于BIM的建筑师全程整同设计管理研究
        5.4.1 由BIM推动的整合设计
        5.4.2 BIM的协同工作模式
        5.4.3 由建筑师实施BIM整同设计管理
        5.4.4 教育与培训BIM整同设计管理团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建筑工程设计全程管理的策略研究
    6.1 构建以建筑师为主体的全程设计管理策略
        6.1.1 以建筑师负责制为依托,强化建筑师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6.1.2 以六序法模式为基础,不断完善建筑师全过程工程设计管理的内涵
    6.2 创建适宜建筑师创作的组织机构策略
        6.2.1 适宜创意的设计组织机构建构策略
        6.2.2 重视组织机构的知识信息管理
    6.3 BIM结合“六序法模式”在全程设计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6.3.1 建构BIM与“六序法模式”的深度融合
        6.3.2 充分运用BIM分析功能优化全程设计管理
        6.3.3 用BIM模型领导全过程设计管理
        6.3.4 秉承Open BIM理念进行协同设计及管理
    6.4 全程化建筑师的职业教育策略
        6.4.1 树立建筑师全程职业化教育的思维
        6.4.2 构建多元化的建筑教育体系
        6.4.3 深化建筑师执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
        6.4.4 加强以BIM为代表的建筑信息化技术的素质教育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论文的创新点
    3、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工程实践案例分析与总结
    1、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育中心设计咨询项目
    2、宝安体育场工程设计项目
    3、2010年亚运会游泳跳水馆工程设计项目
    4、“广州圆”--广东兴业国际仓储科研主楼工程设计项目
    5、江苏省淮安体育中心工程项目设计及管理实践
附录2 、建筑设计组织机构管理研究
    1 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趋势
        1.1 国内外建筑设计机构的现状研究
        1.2 我国建筑设计机构的发展方向
    2 建筑创意组织机构---工作室的职能与特征
        2.1 建筑工作室的业务职能
        2.2 建筑工作室的服务特征
        2.3 工作室的业务管理特征
    3 建筑工作室的创意人才管理
        3.1 建筑工作室创意人才的资本特质
        3.2 工作室的人事管理
        3.3 工作室团队的平衡管理
        3.4 工作室设计文化建设
        3.5 工作室的人才技能发展
        3.6 员工的绩效考核
    4 建筑设计工作室的组织管理
        4.1 工作室的组织管理框架
        4.2 工作室的设计管理要素
        4.3 工作室的市场营销管理
    5 建筑工作室的信息与知识管理
        5.1 工作室的信息管理
        5.2 工作室的知识管理
致谢
附件

(10)欧盟温室气体《减排分担决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欧盟温室气体《减排分担决议》的立法背景
    第一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前身——欧盟《负担分担协议》和“三部门法”
        一、欧盟《负担分担协议》的出台背景
        二、“三部门法”的提出和欧盟《负担分担协议》的签署
        三、对“三部门法”和《负担分担协议》的评估
    第二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出台背景
        一、国际背景
        二、欧盟背景
    第三节 四种备选分配方案的选择
    第四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正式颁布
        一、欧盟气候和能源一揽子计划的出台
        二、《减排分担决议》的颁布及其定义
        三、《减排分担决议》与欧盟《负担分担协议》比较分析
    第五节 《减排分担决议》出台后外部环境的新发展
第二章 《减排分担决议》的框架和内容
    第一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框架
        一、《减排分担决议》
        二、《登记条例》
        三、《监督及报告条例》
        四、《欧盟委员会执行决议》
        五、欧盟2013年第162号决议(《成员国年度排放量决议》)
        六、欧盟2013年第634号决议
    第二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一、《减排分担决议》的主要内容
        二、《减排分担决议》的管制范围及目标
        三、《减排分担决议》的特点
    第三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调控机制
        一、各成员国最大排放配额的确定
        二、灵活性机制
        三、履约机制
第三章 《减排分担决议》在欧盟气候变化法律框架中的地位
    第一节 《减排分担决议》对成员国国内政策及立法的影响
        一、国内气候变化政策、立法与履约义务间的衔接问题
        二、成员国对灵活性条款的依赖所造成的影响
        三、《减排分担决议》对国家政策决策的节制
    第二节 《减排分担决议》与其他欧盟政策法律的衔接
        一、《减排分担决议》与欧盟的国家援助制度的关系
        二、《减排分担决议》与其他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欧盟立法的关系
        三、两者间的衔接
    第三节 《减排分担决议》与《京都议定书》和欧盟2020年气候和节能目标的衔接
    第四节 《减排分担决议》与土地利用和农业领域的关系
    第五节 《减排分担决议》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关系
        一、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简介
        二、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不足
        三、《减排分担决议》与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关系
第四章 《减排分担决议》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公平性原则
    第二节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第三节 发展权原则
    第四节 辅助性原则与比例性原则
第五章 《减排分担决议》的实施
    第一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行动计划及实施框架
        一、行动计划
        二、实施框架
    第二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分国别实施
        一、欧盟各成员国预计完成情况(到2020年)
        二、难以完成分担任务的成员国及其应对措施
    第三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分部门实施
        一、《减排分担决议》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实施
        二、《减排分担决议》在建筑领域的实施
        三、《减排分担决议》在农业领域的实施
        四、《减排分担决议》在工业领域的实施
        五、《减排分担决议》在废物领域的实施
第六章 《减排分担决议》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及改进
    第一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重要意义
        一、《减排分担决议》体现了欧盟的积极的减排态度
        二、《减排分担决议》促进了欧盟气候及能源政策的集中化和一体化
        三、《减排分担决议》弥补了欧盟在温室气体减排管控上的短板
        四、《减排分担决议》有助于欧盟节能目标的实现
    第二节 《减排分担决议》存在的问题
        一、减排目标设置过低,对减排潜力的挖掘力度还稍显不足
        二、机制和制度设计不够完善
        三、欧盟层面配套的政策和立法还偏弱,对中东欧国家的支持力度不足
        四、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影响了实施效率
    第三节 改进
        一、提升《减排分担决议》的法律层级
        二、修改完善相关机制和规定
        三、加强机构能力建设
        四、完善后续配套措施,加强其经济刺激功能
        五、加强立法后评估工作
第七章 《减排分担决议》制度原理的可适用性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一节 《减排分担决议》的适用
        一、《减排分担决议》中责任分担机制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的适用
        二、《减排分担决议》中责任分担机制在区域性组织气候谈判的适用
        三、《减排分担决议》中责任分担机制在国家层面的适用
    第二节 《减排分担决议》对我国的启示
        一、提升减排目标分解方案的科学性
        二、增强减排目标分解方案的可操作性
        三、完善后续措施及评估和追责
结语
附件1:欧盟温室气体《减排分担决议》全文
附件2:2013-2020年欧盟成员国年度排放配额表1(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二个评估报告所提供的全球升温潜能值计算得出)
附件3:2013-2020年欧盟成员国年度排放配额表2(依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个评估报告所提供的全球升温潜能值计算得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快建筑节能步伐 实现预定节能目标(论文参考文献)

  • [1]LC电厂发展战略研究[D]. 郭延勇. 山东大学, 2021(09)
  • [2]绿色建筑法律制度的完善研究[D]. 张井忠.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3]大型文旅项目智能化系统总体规划方案设计[D]. 叶茂.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智能家居系统的自理老人住宅室内设计研究[D]. 杨茜婷.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智慧体育场馆建设与应用研究[D]. 张强. 苏州大学, 2020(06)
  • [6]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7]绿色建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评价体系研究[D]. 谭文宇.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研究 ——基于多案例的分析[D]. 潘舒婷.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9]建筑师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管理策略研究[D]. 陶亮.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 [10]欧盟温室气体《减排分担决议》研究[D]. 胡斌.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加快建筑节能步伐,实现既定节能目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